抒情散文写作技巧课件

2023-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抒情散文写作技巧课件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津

2014年高考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文章”,首次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那么,在高考中写作抒情散文有哪些注意点呢?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抒情散文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对高考抒情散文的写作作一指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剧烈摇晃。

某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为健康。适当地给自己的生命负点儿重,这样或许活得更有意义。

请以“生命的负重”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生命之重

郁翔

我曾为一棵树而感动,一棵普通的榕树却不平凡。

在长江中下游的一座山上,我见到了这棵树,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我如何来形容它的粗壮呢?枝丫横斜,人已经不能亲近它。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限,就用自己的枝干造了一座宫殿,更造就了一种磅礴浩大的气势。它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因为它的树冠太大。可是如此重负却没有让它低下头颅,它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辉煌。

正在我惊叹之时,当地的向导捡起一枚石子,用力向树冠投去。霎时间,鸟儿的惊叫声此起彼落,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我甚至能感觉到鸟儿扑棱翅膀所扇起的风。这棵树竟是这么多鸟儿的家,它在承受自身之重之外,还包容了如此多的鸟儿!

然而我想,这棵树是幸福的,它承受了生命之重,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负重的生命是如此有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他生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社会的黑暗犹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身上,他弯曲的背屈向深重的地母,使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后来,爱尔克的灯光照亮了他的路,他用手中的笔描画出他滴血的心。渐渐地,巴金在这重负中直起身来,因为承受着生命之重,就一定要起来。他看到了远方美丽的朝霞,也看到了身后文字铺就的路,《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

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或许今天我们会怨恨身上所负的担子太重,有时甚至会因重压和挫折而心力交瘁。然而回首所走过的路,你就会明白负重带给我们的一切。

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负重的生命才会更加厚重。

我将那棵榕树的照片放在案头,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就是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

抒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个“主旨”,在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

上述文题从立意的深度来看,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开掘:⑴“物”的负重→“人”的负重;⑵“生存”的负重→“生活”的负重;⑶“物质”上的负重→“精神”上的负重;⑷负“个人”之重→负“家庭”之重→负“社会”之重→负“国家”之重→负“人类”之重。上述佳作正是从第⑴⑷两个层面来进行开掘的,从而凝练出了“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的深邃警句,并让它贯穿全文。这就使全文的主旨聚焦于一点,而毫无旁逸斜出之感。

抒情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皆可入文。但从高考抒情散文写作的操作层面来看,选材应当追求“精当”。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五点:

⑴要“正切”,不要“旁敲”。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

⑵要“厚重”,不要“浅薄”。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⑶要“大气”,不要“琐细”。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气派。

⑷要“鲜活”,不要“陈腐”。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⑸要“熟稔”,不要“生疏”。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

上述佳作选的素材,均为作者心中蕴蓄已久的素材,既“正切”题旨,又尽显大家气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长江中下游的一棵树冠极大,枝丫触地、飞鸟满树的大树”,清新自然,给人以神清气爽、眼前一亮之感,可谓“鲜活”;“巨擘带走雾雨电,后学追思家春秋”,“百岁老人巴金”,历经世纪风雨沧桑,掌舵现代、当代文坛,撼人心魄,可谓“厚重”。

抒情散文写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胡乱堆放的是“砾场”。抒情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就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

上述佳作的布局,既有细针之缜密,亦不失云海之翻腾。整体布局上,作者由“树”及“人”,而且以一个“巴金就是一棵在漆黑的夜中默默承受生命之重的大树”的过渡句将这两个论述层次天衣无缝地缝合到了一起。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诚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诚可谓别开洞天。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可过于深奥。“又不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而从操作层面来讲,高考抒情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如下两点:

⑴“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⑵“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之中寓进“有为之意”。

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

上述例文中的那棵榕树,它有“意”——它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丫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意”和“境”的有机结合,强烈地驱遣着“我”将这棵眼中之“树”,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照片”,不仅“放在案头”,而且“那巨大的树冠连同盎然的生机久久留在我的心上”。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幻化出诗化人生的美感,余韵袅袅,回味绵长。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文采的。“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抒情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如下三点:

1.要“内涵”,不要“绣枕”。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的内蕴。

2.要“蕴蓄”,不要“直白”。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

3.要“本真”,不要“矫情”。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上述例文中的“《家》《春》《秋》搁在手中,沉甸甸的”的一句,就恰似陈年老窖,让人愈品愈感韵味十足:⑴《家》《春》《秋》,厚厚三大本,100余万字,“搁在手中,沉甸甸的”;⑵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搁在手中,沉甸甸的”;⑶《家》《春》《秋》的创作是巴金对人民所承受的生活之苦的一次深味,是对华夏民族所经历的深重苦难的一次沉思,更是对一个文学家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搁在手中,沉甸甸的”……从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细细品味这个“重”,你就能品出万千“韵味”。

相信广大考生只要修炼出真功,淬炼出利器,就一定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在考场之上写出既如山之沉稳,又如水之灵动的抒情散文佳作。(编辑 白 鸟)

作者:姜有荣

第2篇:抒情散文写作指导

抒情散文怎么写? 定义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语言运用上。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简介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2.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3.立意清新,精心结构。4.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5.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分类

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1.参游式

套路模式:参游起因→参游见闻。代表篇目《难老泉》

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套路模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代表篇目《荷塘月色》 注意: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3.象征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

特征:一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 4.情索式(并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点: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5.怀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代表篇目郑振铎的《海燕》

特点: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应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本文是一片抒情散文。该抒情散文线索为“背影”。 6.叙史式

套路模式: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代表篇目《土地》

第3篇:写景抒情散文答题技巧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写景抒情散文一直是必考题,且分值都在22分,然而很多同学在此题上得分都不多,对答这类题感到困难。究其原因是同学们不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把握不住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其实,明白了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中心思想),情感把握住了,任它什么题也都跳不出你的手心了。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也不例外。散文又可以细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类。叙事散文通过平淡的语言、人物的描写、故事的叙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忆萧珊》等,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象征暗示来抒发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哲理散文是将议论文和散文拼在一起的一个混血儿,通过二者的结合,阐述人生哲理。

高考散文选什么题,这可是个大问题。 古代散文不能选了,前面已出过。

现当代叙事散文主旨又太白了(主旨明白并非不好,写出感人的叙事散文非大家不可,读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老舍的《我的母亲》巴金的《忆萧珊》等,你就可以领略这类散文的无穷魅力。然而这如果没有真事真情做基石,没有高超的无技巧的技巧的支持,一般文人是写不出来的,即或大家也是如此,朱自清的《背影》远胜于《荷塘月色》就是实例)。

哲理散文的哲理也很容易被小考生们抓住。一篇文章被考生抓住了牛鼻子那还了得,那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怎么还能把大多数考生考倒,违背了高考是选拔考试的原则,所以出题的专家们,就不约而同地恋爱上了写景抒情散文。不过专家们又是仁慈的,知道小考生们长期“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选的写景抒情又含有大量叙事成分。这比那些纯粹的写景抒情散文理解起来又容易多了。

写景抒情散文的主旨往往是含蓄的,然而决不是没有的。我们只要掌握住它制造烟幕弹的常用方法,就能很轻松地抓住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把握住文章的主旨,牛鼻子抓住了,你还愁什么?

写景抒情散文遮掩主旨常用的烟幕弹有:

1.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就是运用物象象征一种精神,一种情感,一种哲理往往题目即象征物; 2.话中有话,即潜台词.也就是一句话,一个词,既有表面意思,更有深层相关主旨或其他方面的意思;

3.只言片语,含蓄点题。怕读者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用隐晦的很少的话含蓄地点题。 下面结合考题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一看题目,你马上就要想到,阳光是无味的,那么它象征什么?从“香”字可以猜出肯定是好的。

“一位年轻的农夫”,一个充满阳光的南方小镇。作者为什么要用“年轻”和“小”两个修饰词?何处无阳光,作者偏要强调“充满阳光”的潜台词是什么?

第二自然段植物繁荣,鸟雀欢快的前题是什么?作者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那句是表示作者情感的“只言片语”?

第三自然段由景物及人,你想想稻埕的金色光泽,农夫皮肤的强悍的铜色是谁造成的?如果你看出了一二段的美都是由阳光造成的,你就要学着刁德一的腔调哼一句“这个阳光,嗯,不寻常”,它象征什么?接着写农夫晒谷子的方式,作者想让你体会到什么?“几千年就是这样”的潜台词是什么?“阴阳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注意这是台湾作家,是林清玄,你了解他吗?“不了解。”“看看,课外书对语文可不课外吧!”

接下来的我和农夫的对话,可别单单认为是发展情节。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这三句话,作者在向你传送什么信息?接下来农夫让他亲身感受向阳一面的谷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胸腔,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却是没有香味。可见阳光的威力了。阳光就单单仅指阳光吗?

“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从我不解地望着他”到“我几乎闻到了幼时”的各种香气,作者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 “童年、烘干机”的潜台词、象征义是什么?是不是用只言片语从反面点主旨?, “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都市就没有阳光吗?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如果到这里你还理解不了“阳光”象征什么,我只好套用孔子的话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明白了阳光的象征意义,其它问题就容易了。

夜来香和昙花的香象征的现代都市生活,作者并不完全否认,只不过认为和贴近自然的乡村生活而言,是一种没有壮怀的阴香。

结尾作者又一次用只言片语从反面点题“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至此话都说白了,作者肯定哪种生活不已摆在了你的面前,文章的主旨岂不很清楚了。

牛鼻子抓住了,围绕中心思想去答题就容易了。至于问字词作用

、写作技巧和文章布局只需结合上下文记住各种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作用和基本文章布局形式即可。请看原题: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第14题属于字词用法,这类题只需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就可答之。剩下的题是不是都和主旨有关?

参考答案: 14.答:(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15.答:(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16.答:(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7.答:(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记住下面的顺口溜,保证你会应对高考写景抒情散文题:

了解烟雾弹,带着问号看,看出象征义,读出双重义,细品词句义, 找出点题句。艺术手法熟,结构布局清。抓住牛鼻子,答题就容易。

第4篇:写景抒情散文常见技巧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 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 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 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 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 例 :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 的肩上睡着了.。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 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 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 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

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

C推动情节的

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 (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第5篇:试谈初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技巧

论文关键词:初中抒情性散文

散文赏析的角度与技巧

论文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抒情性散文的赏析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但是在赏析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些角度来欣赏,笔者在本文中就从文题、文章主旨、文中的线索等角度与各位读者来讨论如何赏析抒情性散文。

现代散文的阅读已经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并且对有些学生来说也成了一个难点。尤其是抒情散文的欣赏,有的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更是抓不住头绪,感到无从下手。下面我就结合部分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欣赏散文:

一、读懂文题:文题是文章的眼睛,分析它有助于初步感知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初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复苏,一切充满生机。当带着这初步印象学习文章时,我们就进一步知道这篇课文借描绘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看了标题我们就知道“济南”说地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冬天。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禁在猜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怀着怎样的感情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借描绘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找出揭示主旨的语句:每篇散文都会有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即中心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有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枣核》课文最后一节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不仅总结全文而且呼应文章开头,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再如于漪的《往事依依》最后一节说“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这句话篇末点题,不仅写明了回忆往事对自己的激励作用,同时也告诉少年人要珍惜青春美好时光,多读书,读好书,做个知趣高尚的人。

三、找出本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抓住了文章的线索能有效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品的主题。

在课文《枣核》中“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土连在一起。文章开头写几颗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朋友的心中,这几颗枣核的分量简直同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理清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与构造,通常被称为“谋篇布局”,结构的作用就是把文章各部分统一起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使文章成为有机整体。理清结构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这点多做训练有利于我们在写作中很好的组织材料,把文章写的井井有条。

我们都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玩乐到入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百草园里的游戏、玩乐。第二部分则写长大后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五、从细处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抒情散文语言或高昂,或低沉,或紧凑,或舒缓,有节奏感,具有音乐美。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其精妙处,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赏析语言美则可以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

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在描写父亲攀越站台时用了:蹒跚行走,慢慢探身,双手“攀”,两脚“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这些动作描写突出了父亲老态龙钟,步履艰难的情形。我们通过这几个词也可以想象出当作者看到这充满父爱的身影时,心里是如何的感动。

六、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抒情性散文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联想、想象等角度进行分析其写作技巧,进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度内涵。

如高尔基的《海燕》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紧紧把握住形象的特征,如乌云低压、狂风怒号、海燕高傲地飞翔、企鹅胆怯地躲藏等等,内在地照应沙皇反动势力、勇敢的革命者及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的各自特征,使得象征义十分鲜明突出,既隐又露,既暗又明,既隐晦曲折又富有斗争效果,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只要学生在把握好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基础上,再结合以上六个方面。我相信学生在赏析抒情性散文的时候就不会一无所得。下面我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赏析《阿里山记行》。

问题设置一 你对题目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到:阿里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点,文章是作者到阿里山游玩后写下的感受。而阿里山所在的特殊地方(台湾)又使人想到我们对她的特殊感情,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二 你认为课文哪句话能揭示中心?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依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再追问:为什么作者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因为神木历经沧桑任然屹立山间,它的精神就是台湾人民精神的写照,作者写它是表达了对台湾人民的赞美。

问题设置三

作者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写了阿里山哪些景观?(要求学生用偏正短语来概括)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

再追问:描写了这样的美丽景观,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呼吁大家爱我中华,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问题设置四

根据以上的探讨,请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经过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一节),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三节——第九节),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第十节),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问题设置五

分小组活动,赏析作者在描写“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这四个景观的语言美。举例:作者在描写“静谧的森林”这个景观时用了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写出了森林的宁静,让人享受一种净洁的世界。同时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形成轻松迷人的节奏,有音乐感。

问题设置六

师生互动讨论本文在写作中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明确:(1)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托物言志:借神木表达对台湾人民精神的赞美;借歌曲表达出希望两岸早日统一的愿望。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

(4)大量运用叠词、拟声词、双音节词,使得文章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第6篇:散文写作技巧

(一)

1 写文章并不难,但写散文却很难,真正写好散文是难上加难,更不要说创作出散文精品了。一般性的文章还谈不上文学意义上的东西,一般性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成为作家,只有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作者才有成为作家的可能。

不要把一般性的文章看成是散文,也不要把学生的作文看成是散文,学生作文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学生作文只是练习写作的开始,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记叙文还算不上散文,这个是要搞清楚的,否则学生岂不都成了文学创作者了吗?

散文不宜篇幅过长,一般都在两千字以下为宜,以一千五六百字为佳,不要有废话,语言要精练,要向诗看齐。

写好一篇散文非一日之功,那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要小看这一千多字的散文,真正写好了,写得出彩,那是见作者的真功夫的。这种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就得来的,这之前要付出多少啊,要读多少书啊!要写多少东西啊!你以为他只写了这样一篇,写出这篇散文之前他写了多少篇散文连他自己大概都记不住了,要不是达不到这样的写作水平的。

写好散文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过不了关还谈什么写散文?还写什么散文?所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没有文字功底是写不好散文的,写出的东西也是半成品,上不了台面。

写什么就要有什么语言,用什么语言,写散文就要是散文语言;什么是散文语言,什么不是散文语言,真正的读者一看就能够感觉出来:散文语言与一般语言味道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写散文不要追求语言的华丽花哨,这样往往弄巧成拙。不要说散文,就是小说、诗歌的语言也是一样,都要追求语言的朴实、生动、实在,用朴、生动、实在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往往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写好散文就要放开自己的视野,不要只写自己的那点儿伤感,自己的那点儿情感,写作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一些,因为伤感的、自己个人情感的那点儿东西很难征服众多的的读者,很难上层次,倒把自己局限住了。实际上很多个人伤感的东西往往难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取向,容易产生消极的影响,很难产生有质量的作品,更不要说经典的作品了。

为了自己的爱而写自己的那点儿所谓爱情,写自己的那点儿感情;自己在爱情上经历了痛苦的过程,遇到爱情上的打击,自己爱的人不爱自己了,自己失恋了,伤感就出来了,自己整天被伤感缠绕着,就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不是不应该表达,但这类东西只适合给自己看,或者压在箱子底。

真正写好散文除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更重要的就是对生活要有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有深刻的感悟,这样你的心灵世界才丰富多彩,肚子里东西才会多;肚子里有东西散文的语言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就像清清的泉水一样奔涌而出,不要刻意雕琢,语言就能够出彩。

一个散文作者情感和心灵世界很重要,心灵不但要丰富,而且要纯洁,纯洁如水,感情纯真,写出的东西也干净,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好一篇散文还要注意题目的形象简洁,题目不要过长。我看过网上一些所谓的散文,光从题目上看就不是散文的题目,让人仗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其实无论写什么,题目都要简洁。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写父亲的,两个字多么简洁;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赞美白杨的,四个字多么简练;冰心的《寄小读者》就是写给小朋友的,四个字多么简洁,一下子就看出是写给谁的„„

散文网上的散文题目多到十几个字,这是不可思议的,这叫散文吗?就连小说、电影的题目字数一般都在三五个之间,散文也应该这样,写散文应该注意这个问题,首先把题目定好了,这很重要。我看有的作者就是在还没有定好题目的情况下就写了,这样写出的散文也不会怎么样,读者一看题目就很糟糕,谁还会欣赏下面的文字呢?都是废话一大堆。

散文的语言是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的,也不同于小说,散文就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作,小说当然是用小说的语言来写作,如果小说语言能够有散文语言的那种美,这样的小说无疑在语言上是更胜一筹的。但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的语言实在平庸,这是缺乏散文写作经历所造成的,在语言上还没有过关就去写长篇小说了,这是很不明智的。

其实写散文比写小说难,难就难在语言上。要知道:写散文是最能够见作者的语言功底的,现在的剧本也好,小说也好,都见不到作者的语言功夫,很多作品的语言实在太差。

写好一篇散文难,若想写出更多的好篇章,不但需要写作的经验,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需要长期刻苦的写作实践,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必须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追求,把散文写作看成是自己人生的一种事业,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的挫折和艰难,也不会使你放弃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散文创作的路不是那么平坦的,就像我们人生的道路不是那么平坦一样,必须付出自己艰辛的努力。

散文写作方法

(二)

一般来说,写文章就是说事。事情说清了,文章也就写完了。但是,写文章又和说事不同,因为文学是形象思维的,写出来的东西是要人看的,为了让人爱看,看了后感同身受,要达到说的事动人、被说的人感人,需要有高超的语言手段,高妙的语言技巧,这就需要讲求语法修辞,语言能力。写文章要有中心,要让看文章的人知道你要说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就要突出中心。在写的时候,要考虑布局合理,还要讲求艺术手法等等。为了把写作过程说明白,下边,我分几个方面加以叙述:

一、选材

选材很重要。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大千世界的生活异彩纷呈,万花盛开,我们周围的各个方面都有许多动人的事迹,古今中外,有好多事情值得我们研究,有好多的事物值得我们探讨、歌颂和赞扬。对于作者来说,他的兴趣、爱好、感受、、熟悉程度和探讨愿望又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这就有个选材的问题。首先,你要确定这篇文章为谁写,为什么写,给什么人看,这是一个前提。是批评还是歌颂,批评的要切中时弊,歌颂的要恰到好处,要批评或歌颂,观点要对,论据要充分,就是手里要有好多雄辩的论据,能说明问题,就是说理要有说服力;要歌颂,要说出原因,要明确歌颂的理由,有哪些方面值得歌颂,为什么歌颂,佩服在哪里,也就是先要搞清楚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要先做到心中有数。 选材就是要先在头脑中思虑一下,什么事在我的心中最想写,我的头脑里已经有了那些思考好了的东西,必须把它遣于笔端。有时,想写,但又不知写什么好,那就先不要动笔,硬写是不行的。南北朝时,南朝有个才子叫江淹,很有文采,诗赋名声远播。有句诗是“江淹得笔聪”,说他做梦想要写出最好的诗赋,结果,有人赠他一只好笔,从此,他诗兴大发,写出了好多的好文章,好诗赋。后来他不行了,头脑混乱,写不出东西来,人们说是“江郎才尽”了。这是说要有灵感,很多时候,你的灵感上来了,头脑中的东西在翻腾,心中的思绪在撞击,已经到了不写不行了的程度,那就好办了。如果没有想好,那就翻翻书,或看看报,启发启发自己的思维。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有了想法就好办了,就是确定想法是第一步。然后,像盖房子似的,看看都需要写什么料,要先把需要的原料置办好,要先把需要的砖瓦沙石,钢材水泥,木料白灰搞齐全了,料全了,就可以动工了。

二、列提纲

列提纲很重要,列提纲的过程也是打腹稿的过程。要列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在什么地方议论,怎么议论,议论几个观点;在什么地方抒情,抒发哪几个方面的感情,怎么抒情。这里要强调,文章的开头结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说要“虎头蛇尾”,就是开头要有力,像老虎的头似的,结尾要像蟒蛇的尾巴似的,有气魄。这当然要看写什么样的文章而定。对于记叙、抒情一类的文章,有的以开头总领全篇,有的以最充沛的感情抒情开篇,有的开宗明义,交代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都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怎么布局。像有的作者用“题记”,也是一种方式。但是,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新颖,不落俗套。列提纲最好细一点,甚至最典型的句子也要列进去。提纲要把你想说的都囊括进去,列完之后,缕一缕,看看该说的落没落,有没有啰嗦的地方,啰嗦的、不该说的坚决砍下去。所谓该砍的,就是那些与主题联系不大的内容,或者与主题联系不是很紧密的部分。这样,你要写什么心理基本有数了,怎么写、写什么,文章的脉络都基本清楚了,心里也有底了,就可以动笔写了。

三、起稿

起稿的过程是文章好坏的关键。因为在起稿中,除了按着提纲所列的顺序写之外,还要考虑语法修辞的运用,什么地方运用比喻、夸张、借喻的手法,什么地方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排比句手法在什么地方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运用怎么摆布,词语怎么搭配用,语言怎么取舍等等。写的时候不要拘泥,要放开笔,放开思维,大胆写。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有一句名言,所谓“行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当行于不可以不行,当止于不可不止”,就是说,该说的一定要说到,该停下来时一定要停。叙事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不能拖沓,这里有一个故事,不妨借鉴一下:

北宋的诗人秦观(字少游),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齐名,由于他们共同尊奉苏轼(苏东坡)为师,时人称之为苏门四学土。据《花庵词选注》说,苏东坡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对他的诗文常常赞誉不已。有一次,秦观从会稽远路回京后,前去拜望苏轼,正巧晁无咎也在座。大家谈起了创作,东坡问少游近日作了哪些诗词,少游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繡毂雕鞍骤”几句。东坡听了微笑着说道:“十三字只说得一人骑马楼前过。”缺点是“字多意少”。秦观也问东坡近日作品,苏轼念了一首:“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听了高兴地说道:“三句话说尽了张建封燕子楼的一段故事。”两人十分叹服。像这样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名气的人,同是用了13字,尚且反映出不同的效果,我们这些人在写文章选用词句时,就更不可不多费点斟酌。要尽量做到运用极其精练的文字,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去掉“字多意少”冗长拖沓的毛病。

我们在写文章叙事时,免不了要用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一定要有出处,让人们一看就能明白,理解为什么要用。但是,也大可不必拘泥。据说,苏轼在一次应考中,作了篇春秋大义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考官梅尧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取典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的身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尧臣,可见功力非凡。 这就是说,为了达到文章效果,也不一定都那么死板,也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达到文章的更好效果。

这里要强调,写不同的文章,手法是不同的。说明文是以说明问题为主,基本是论述、说明问题,说明某种事物,一般不用抒情,少有议论;叙述文以叙述为主,讲清事情的起止始末,适当议论,而少有抒情的文字;抒情散文是以抒情为主,加以适当的叙述和议论。但做为我们平时写文章,似乎可以不必那么刻板。当然,说明文和叙述文都属于散文范畴,但抒情散文有它的独特的地方,我们不妨重点说一下:

抒情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所以抒情散文也叫做散文诗,但它不讲韵律、不求押韵。可是,它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诗的句式,就是它具备了诗家三味,简言之就是它意浓、语浅、情真。而那些最普通的语言,往往最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散文虽称散,是形散而意不散,按着《文心雕龙》的思想,散文是有心的。散文的心,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一切的展开都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文心是支配通篇文章的总司令,所以在写散文的的时候,叙述也往往多比喻、夸张、排比之之类的句子,抒情热烈奔放,爱恨寓于字里行间,议论也往往含有很浓的激情。但这些都必须汇聚于一心,不离主题,像一个人似的,全身由心脑支配。散文以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为根本,既可以夹叙夹议,又可以叙述、议论、抒情相间错,也可以边叙、边议、边抒情。总之,抒情散文是以情赢人的。

四、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需要功夫。有的文章可以当时改,有的文章可以先放一放,放的时间长一些更好,到那时再改,你会发现有好多新的看法,新的补充,对文章会很有益处。

改文章的时候,不要忙,要先通读一遍,先要看清在观点、立场上有没有问题,是否对社会、对人民有利,观点有没有问题,立场有没有错。观点立场错了,那这篇文章就不行了。如果观点立场没问题,接下来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蹩脚的地方,如果有,那要坚决地改过来。看有没有断档的地方,有断档的地方那要弥补上,或者用过渡性的语言把它连接上。这种过渡性的语言,一定要恰当、巧妙,否则,就会给人以极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失去了光彩。文章经过捋顺,基本通畅了,那就可以进入细改阶段了。

细改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句子的推敲

句子推敲,首先要注意句子的通顺,句子的主、谓、宾的搭配是否合理,是否不该省略的主、谓、宾省略了;是否该加的补、定、状语没有加;动宾搭配合理不合理,这些弄明白了,才能保证句子的通畅。句子通畅了,才能保证文章的通畅。另外,要确定好,所用的句子用在这里是否合理,表达的意思是否恰当、确切。都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地审视,不可马虎大意。

2、词语的推敲

“推敲”一词,本出自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此联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是“推”还是“敲”的运用上,颇费思索。如果用“推字”,一是有鲁莽之意,二是有醉酒之意;三是有与诗意不符;;而用“敲”字,不仅没有了鲁莽和醉酒之意,还和诗意相吻合。他反复演示琢磨,又遇见了韩愈,最后做了用“敲”字的决定,而且完全符合夜深人静、幽隐阒寂的月夜境域。

我们在遣词造句中,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词性不准的词,要弄清后再用,就是同义词、近义词,也要加以斟酌,尽量达到确切;词的褒贬意一定搞准,特别是介于两意之间的词、或稍偏于一面的词一定慎用,不可疏忽。另外,形容词或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要注意准确、恰当。形容词、动词的重叠用法,也要按照规则去用。至于副词、副词结构的状语作用、补语的运用,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

3、修辞法的推敲

我们的汉语的修辞法,共有十二个大类,称十二大修辞法,其中: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比拟(包括拟人、拟物)、夸张、引用、排比、设问、反问、对偶、(也称对仗)、反语、反复(也称重复)、对比(也称对照)、借代,这些修辞法也称十二个修辞格。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这几种。这些修辞法的运用,是并不容易的,如果使用了,一定要认真推敲,要做到贴切、逼真,才能对我们的文章祈祷给力的作用。修辞法的运用,不能仅从理论上去学习,是要经过反复地实际地练习,才能用好。

五、文章名字的推敲

文章的名字和文章的水平虽然未必完全一致,但是,它十分重要。人们在没看到那篇文章时,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平面媒体上,首先看到的是文章的名字。好的文题,当然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会有要看一看的欲望。如果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相符,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章提升品味。就像一个人,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名字完全可以让人喜欢一样。 此外,标点的运用也要妥善。特别是问好、说明号、叹号、省略号,它们的活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有特殊的效果。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 以上的见解,仅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没有说什么高深的道理,只是说说基本方法,很浅显,未必完全正确。如果能对我的网友们有所补益,则幸甚!

第7篇:散文的写作技巧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 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 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 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 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 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 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 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 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 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 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 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 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总之,一篇散文的谋篇、构思,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律,更不能照猫画虎,每人应有每人的独特方法,但讲究构思,则对每一个作家而言,都是极重

上一篇:保利商品房预售合同下一篇:数学七年级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