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的媒介,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艺术能力,提高受教育者艺术修养的教育活动。艺术素质教育即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内容,来改变艺术素质水平的教育。艺术素质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比如从事舞蹈、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艺术行为的人他们所具备的和艺术相关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论文 篇1:

浅议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摘要: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是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教育体制、分析时下高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培养引导方向、思考艺术学习正确观念,从艺术育人环境的全面建设、艺术教师职责的深入探索、艺术学习观念的根本转变三个方面对课题进行深度探讨,得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围绕学生展开,把学生素质健康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地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自主性、博学多学,在实践中彰显个性、展现才能的结论。

关键词:艺术素质;育人环境;教师职责;学习观念

艺术素质培养是当今高校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成分。如何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已成为现代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艺术育人环境的全面建设

(一)艺术教育体制的重新思考

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引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众所周知,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当下选拔优秀人才的主流渠道。然而,经济飞升的副作用导致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到各个领域,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培养学生的重点开始渐渐偏离学术的本真,是否拿到高分成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追逐更高的学科分数,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多会考虑转入艺术生的行列——根据国家政策,艺术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如此一来,文化课成绩好的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艺术兴趣爱好;所谓的艺术生们也很可能并不热爱艺术,只是“曲线救文凭”罢了。但学生是无辜的,社会大环境迫使他们不能主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教育体制是否需要改革,社会引导是否需要正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较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美国高中生升学也要经历“高考”——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能力趋向测试)。不同的是,美国学生一年中可以多次参加SAT考试,以其中的最高成绩作为最终的测试评定,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偶然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从SAT译文的字面意思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高考”意在发掘学生真正擅长的学术范畴。同时,各高校也并不把SAT分数作为是否入取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社会交往、社会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考查是招生程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⑴。许多学校特别重视学生艺术素质的造诣和追求,SAT分数只作为入学的参考。

当然,两国国情不同,教育制度也各有千秋,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中精华的一面,也要摒弃糟粕的一面,融入到现今中国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中存在的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去,才能更好地解读教育的真谛。

(二)高校艺术社团的纵向开展

社团是学生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实践性团体。高校艺术社团的大力开展渐渐成为提升高校软实力、打造高校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团活动是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价值上是不可替代的,被大家誉为“第二课堂”。趣味相投的大学生们聚集在一起,不但有学术交流的知识基础,更能在艺术思想上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如今中国高校艺术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越来越细化。在横向扩张社团规模的同时,我们应当把焦点集中在社团的纵向建设上,把艺术社团的核心文化打造的更为深入。高校在支持艺术社团建立的同时,应更注重社团活动的开展,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来帮助艺术社团茁壮成长,如邀请社会艺术家出席论坛、举办艺术文化展览、组织大学生艺术节活动等。

(三)高校艺术环境的积极营造

高校艺术环境的营造,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

高校和社会联系的密切度是极大的,高校选址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影响到高校的艺术文化建设。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学院建立之前,就提出要把学院建在环境优美、具有自然艺术气息的地方,最后学院选址于风景如画的杭州西湖边,和周围的景致相得益彰。美好的高校自然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思维散发,为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倡:“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⑵高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生生活学习大多都在校园内进行,大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如何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优化整合人文艺术的教育格局,如何让学生的艺术素质在潜移默化的人文艺术环境中得到陶冶和提升,这都是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艺术教师职责的深入探索

(一)研究艺术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中国高校多以综合性院校居多,艺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美育教育,已經得到一定的发展。然而,大多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素质培养仅仅停滞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课程上,而忽视了艺术素质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的相互促进和互动作用,这种现象也逐渐成为制约艺术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⑶。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与提升应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实践教学加入到艺术欣赏教学中去,能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感悟,从思想上、行动上更进一步的提升艺术修为。

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打开一个混沌世界以外的大门。”⑷作为新时代有责任感的高校艺术教师,不仅需要普及艺术美学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当把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引导学生提升认知世界文化、探索人类思维多样性。

(二)鼓励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艺术教师本身应具有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进行探索。尽管艺术教师们各自术业有专攻,本身作为欣赏者也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观念,但面对处于学习期的高校学生们的艺术反应力和表现力,需要以引导者的姿态,切莫否定某些前卫大胆的艺术表现形式。对那些勇于表达自己艺术情感的学生,艺术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和长期关注,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艺术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显学生的自我个性。

(三)引入艺术审美观念的创新性

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并不能用拿来主义,应该引导批判审美、鼓励个性审美。艺术素质培养的难点在于艺术学科内涵的庞大体系以及许多不能过度解读的艺术作品。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个体的审美意识是独特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会摧毁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扼杀学生创造力,这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质。

三、艺术学习观念的根本转变

(一)提倡学习的自主性

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的个体性、独特性十分明显。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觉悟和能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充当主要角色,学生被动学习。艺术教师授课的时候未必能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面面俱到。我们知道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明确“为什么学”、“怎么学”。只有学生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社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创造的优良学习条件,培养和提升艺术素质的政策方针才能更为大力的推进。

(二)注重学科间的多维思考

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的入手点并不是單一的。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如达芬奇、丢勒等人并不局限于艺术本身,而是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成为博学多才的典范。大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应当注重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多维思考。将文史哲与艺术的感性思维结合在一起,能让人获得自由奔放的想象空间。艺术赋予人类的开放性与文史哲的魅力往往互通有余。文字的积淀素来魅力无穷,许多翻拍著名小说的电影往往并不能超越原著,原因就在于文字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是难以约束的。将数理化与艺术的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能升华自然无穷的奥秘、探索科学的本真。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施大宁教授讲授的“物理与艺术”课程就是一门极具创新特色、文理交融的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宇宙图像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最终强调创新是他们的共同灵魂。此类创新性课程也为大学生学科之间的互补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考。

四、小结

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围绕学生展开,把学生素质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无论是教育大环境还是高校艺术教师,都身负引导学生成为现代化四有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作为新时代的主人,高校学生也要有自我艺术素质培养和提升的觉悟,增强学习自主能动性。相信在内外因两方面通力结合的条件下,我国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一定能上升到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岑.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艺术素质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2011,(02).

[2]李哲.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途径[J].学周刊,2011,(02).

[3]赵静.综合性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初探[J].艺术教育,2010,(04).

[4]夏蕾.试析高校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平原大学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

王米来,女,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空间环境与设施产品设计艺术.

作者:王米来 杨琳

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论文 篇2:

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的媒介,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艺术能力,提高受教育者艺术修养的教育活动。艺术素质教育即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内容,来改变艺术素质水平的教育。艺术素质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比如从事舞蹈、音乐、绘画、文学创作等艺术行为的人他们所具备的和艺术相关的能力。

一、艺术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考试和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另外,调查中发现,高校实施艺术素质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1)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存在将专业艺术院校的教材压缩使用的现象;(2)教学机构方面,多数高校院校设有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活动中心等机构;(3)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艺术类课程抱有较大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艺术素质教育与就业无关,学习兴趣不大。

二、艺术素质培养在教育中的作用

对品德的培养

首先艺术素质教育与“德”有紧密联系。艺术素质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其内容是广泛而富有联系的,如果仅仅将艺术素质教育归结为吹拉弹唱、舞文弄墨等技巧性的训练,显然达不到正确理解艺术的目的;应该从文化现象或者说人文素质的高度来整体认识艺术,才是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全面认识。艺术教育从形式上不能仅限于一些技巧性的训练,而且从内容上看也不只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狭窄的门类。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产生的艺术也必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质。但作为艺术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纳人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不仅使艺术教育更为宽泛。同时对真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以及培养爱家乡、爱本上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艺术教育的实施、传授及提高方面也有便利的条件。

对审美观念的培养

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艺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种艺术,它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对现实、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反映。对现实生活感受越深,艺术情感的表现就越深刻、越真实,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对生活深刻实践才完成,这样的艺术作品,对人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作用就越大,因此,人们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 陶冶影响人的性情。在艺术的类型中,最主要的、人类感觉最敏锐的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它又称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作用于人的是形状和色彩这两个因素。听觉艺术也指音乐艺术,它影响人的因素是声音、音响。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与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可能有本质上的联系,因而它不可能象视觉艺术一样描绘出具体的事物形象出来,只能表达一些不确切的情感含义。但音响是一种物理运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的存在,它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因此,任何有感觉的人都会对音乐的音响而有所反应、有所感知,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细致的一种艺术。可见,艺术作品影响人、感染人的过程,也就是教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受教育者认识美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审美过程中完成的教育。正是因为艺术本身是美的铸造,它感染人,作用于人类的审美,靠的就是它自身美的魅力。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措施

1.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艺术教育的媒介——艺术品涉及自然、社会等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艺术与文学、戏剧、舞蹈、绘画、历史、社会生活、民间风俗,甚至美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使受教育者从艺术作品中获得有关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是学生认识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艺术教育能够通过它那多样化丰富变化的艺术品媒介赢得受教育者更为长久的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其感悟力与想象力,从欣赏角度来说,让学生欣赏艺术,使学生能有较深刻的感情体验,使其潜移默化地得到道德情操方面教育。从而使其潜在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开掘与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与非审美功能的交融统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各种心理因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处在一种和谐统一、相互融合的自由和谐状态之中,从而促进个体全面素质的发展,使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和学心型社会所需要的具备全面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2.注重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多种办法。以音乐教学为例,通过讲解音乐背景、情节等,通过画面展示、播放幻灯或电影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例如欣赏音乐作品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它给学生带来强有力地为命运而抗争的斗志,一个人要做生活的强者,就要用拼搏的精神主宰自己的生活道路,通过不断的斗争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乐曲不但能激发学生欣赏该曲的强烈兴趣,也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达到教育者的目的。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和实践者的注意。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启发、诱导、感化、影响学生心理,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认知上的需要和对音乐的兴趣。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加强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广泛地涉猎艺术领域课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活动空间,组织各类、各形的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在艺术教育教学中,课外活动是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艺术教学的规律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全身心地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在进行创作、表演时,教师应是积极参与者、引导者,在心理上给与学生支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活泼多样的艺术活动,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感受了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艺术素质的提高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纯洁心灵塑造,是美的集中体现。事实上,素质的提高,不单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个人意识、道德修养等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也能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大学生更应该尽可能地接受人文教育,走出或超越自己的专业范围。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有益的探索当中,寻找自我,表达自我。同时,高校艺术素质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高校艺应时刻注意时代发展的新动向,让全体学生享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使全体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才是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应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郭声健 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曹理 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张前 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4]宋德玉,姬英涛 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论音乐欣赏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美与时代,2004,(9)

[5]杨芳 论艺术素质教育的科学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作者:李 莘

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论文 篇3:

略论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的构建

摘 要:针对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目标无特色、课程模块不清晰、实施途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科学的现状,本文提出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应从五个层面构建:课程目标应体现地方特色、课程内容应突显能力培养、实施途径应注重平台建设、保障措施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体系应采取多元评价。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也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地方高校 艺术素质课程 构建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5.04.30

地方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一般软化学科界限,定位为人文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目前地方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层次和水平均有较大差别,面临的困境和问题也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是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目标无特色、课程模块不清晰、实施途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欠科学、运行效果不显著。为此,本文提出地方高校艺术素质课程应从五个层面构建:课程目标应体现地方特色、课程内容应突显能力培养、实施途径应注重平台建设、保障措施应建立长效机制、评价体系应采取多元评价。

一、课程目标:突出人本性、创新性和民族性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特色、吸引力强的艺术类课程,培养和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根据地方高校学生的特点和文化资源的状况,课程目标应主要突出人本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课程目标应突出人本性。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其课程目标设计的核心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原则。在课程设计时要从现实生活和职业构想两方面考虑,对于现实生活主要看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这是基础;对于职业构想关键看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否可以从事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工作,这是目标。在分析清楚现状的基础上,课程的设计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自己既有增强艺术素养的愿望,又有提高艺术素质的动力,从而使自己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课程目标应突出创新性。艺术的生命力重在创新。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且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实践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它有利于激发和唤醒大学生创新的自觉意识,有利于激励和培养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它是我国普通学校教育目的中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程目标应突出民族性。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方文化特色鲜明。而地方高校往往地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级城市,这些地区又恰恰是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两大职能,让毕业生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好务,在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目标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特点,使大学生利用所学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为实现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构建基础型、拓展型和专长型结合课程模块

地方高校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模块设计应以提高实用技术为根本,采取主辅兼修的模式,根据课程目标、社会需求和难易程度,让学生兼修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专长型课程三个层次组成的艺术素质课程,争取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艺术人才。

“基础型课程”强调普及性,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面向非艺术专业类的全体学生,重在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传授艺术学科知识、创作背景、风格流派和文化特色。该类课程必须纳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可由“艺术教育概论”、“民族音乐赏析”、“民间美术欣赏”、“地方影视文化”、“地方历史文化”、“民族舞蹈鉴赏”和“地方非遗文化”等课程构成,这些课程主要由地方和学校共同开发,紧扣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体现地方特色。这些课程的开设既能促进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又能体现国家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非艺术类学生必修的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基础型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相应学分方能毕业。

“拓展型课程”强调实践性,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为主要形式。主要面向部分具有艺术潜力的学生,结合地方特色,重点解决艺术基础知识向艺术能力转化的问题。可以设置“民族歌曲表演”、“民间手工艺制作”、“民族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它以培育学生的艺术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宗旨,重在促进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能力的再提升,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鼓励每个非艺术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相应学分并可冲抵部分选修课学分。

“专长型课程”强调创新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针对部分具有艺术特长和良好基础的学生,重点培养其艺术创新和实践能力,使艺术技能成为其一项生存技能。它是由拓展型课程延伸且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课程组成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民族歌曲创作”、“民间手工艺创作”、“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等课程。它是面向专长学生,通过组建专长实验班的形式,以艺术社团为载体,以艺术竞赛为途径,使之具有一技之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本单位或社区群众艺术活动的组织者、传播者和实施者。这部分非艺术类学生取得结业证书或参加比赛获奖,即可以冲抵学生全部任选课课程学分。

三、实施途径:搭建校内活动、社团组织和艺术实践展示平台

地方高校应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既弘扬高雅艺术,又培养艺术技能。构建和实施好一所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总体规划,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在实施途径上应探索构建面、线和点组成的校内活动、社团组织和艺术实践三大平台。

校内活动是基础平台。在面上,是指在同一时间单元内,以普及地方艺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为目的,以大学生艺术节为主体的校内活动平台。按照“人人均能参与”的思路,既要考虑到不同对象的艺术需求,又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艺术活动,要求能够以社团或班级为参赛单位,以艺术表演和艺术作品为竞赛活动模块,如举办地方民间艺术节,搭建校内活动平台。

社团组织是提高平台。在线上,以学年或学年度为时间段,以时间为轴线,以时间段内每月(季度)为单元,以培养较大面积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艺术素质为目的,以校、院两级大学生艺术团体为载体的社团组织平台。可以逐步建立网格型艺术类社团,建立校级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代表的“文化名片型”、具有各学院学科特点的“文化传承型”的艺术类社团。纵横交错的艺术类社团将成为广大学生艺术实践的载体,真正将艺术知识内化为学生艺术实践技能。

艺术实践是拔尖平台。在点上,以重大节假日、纪念日为时间点,以培养少数具有艺术特长,能够在艺术素质方面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为目的,以创作、参加高级别的艺术竞赛和校外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校外艺术实践平台。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好,具有艺术创作天赋和艺术表演技能,可以组织其参加高层次的艺术实践,如各类全国、省级大学生艺术比赛,也可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等,既可以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也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保障机制:构建政策保障、队伍保障和监督保障协作机制

由于地方高校学生艺术素质基础相对较差,面临学生参与艺术活动面较小,艺术素质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较为短缺的现状,艺术素质课程要有效实施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逐步构建政策保障、队伍保障和监督保障三大协作机制,才能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政策保障是基础。地方高校应结合近年来全国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相关精神,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是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地方高校应把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二是成立艺术素质教育专门机构。学校应成立艺术素质教育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部门和公共艺术素质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参加,负责对全校的艺术教学、活动的全面规划和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与共青团合署办公,或单独成立艺术素质教育中心。三是设立艺术素质教育专项经费。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艺术素质教育教学和艺术活动开展的基本需要,将艺术素质教育年度经费纳入学校的财务预算,按一定比例划拨,并随教育经费的增加相应增加艺术素质教育投入。

队伍保障是关键。教师是艺术素质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如何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艺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采取校外聘请、校内培养和学生兼任三条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外聘请是指聘请国内知名大学、高级别的歌舞剧团,美术界、书法界和摄影界具有高水平的专家担任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客座教授,专门培训具有部分特长的学生;校内培养是采取培训和培养的方式,在客座教授的指导下,以艺术社团为载体,完成对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兼任即是参加过高级别的比赛并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采取结对的方式,到各艺术社团和班级指导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既增长自己的技能,又服务学生。

监督机制是保障。有效的监督既是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艺术素质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目前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在领导的重视程度、师资的配备和培训、机构的设置管理、管理的职能和特性、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激励与评价机制、经费投入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所以地方高校必须加强艺术素质教育的监督。地方政府应将艺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应对艺术素质教育的规划、课程和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向社会公示,有助于艺术素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评价体系:建立主体、标准和方法等多元评价机制

艺术素质教育是地方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同时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艺术素质教育课程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是艺术素质教育效果评估的主要方式,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反映在评价主体、标准和方法等环节的多元。

评价主体应多元。对艺术素质课程效果的评价是学校关心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将学生自我、学习同伴、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四方作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对学生而言,重在比较阶段性学习后自身的感受和艺术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同伴重在感性地评价身边的同学学习课程前后的艺术素质的变化;任课教师重在思考不同个体的学生学习课程后艺术技能的提高程度;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关键,也是反馈式的终结性评价,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同伴和任课教师三个主体不断反思,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

评价标准应多元。课程评价标准既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课程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关键。应充分考虑学生自我、学习同伴、任课教师、用人单位这四类不同评价主体的认知和感受,分别给出相对独立的评价标准。如学生自我评价侧重课程学习后的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学习同伴评价侧重监督其同学在课程学习后的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是否符合实际;任课教师侧重于评价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实际效果;用人单位侧重于学校在艺术素质教育总体规划方面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总之,应针对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设立不同的定量标准。

评价方法应多元。艺术素质课程的门类众多,决定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何对艺术素质课程进行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指导教师和社团组织三个维度评价,且评价方法上应将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对学生而言,由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进行考核,主要采用获奖情况、活动记载和结业考核等方式进行,每学期进行学分认定,毕业时记入学籍档案;对教师而言,将指导效果与津贴、奖金和评优挂钩;对艺术社团而言,学校可分类别、分层次进行目标管理考核,并进行表彰奖励。

综上,地方高校正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如何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无特色的问题,如何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文化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地方高校可将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之一。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使艺术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享受良好的艺术素质教育,培养一批能为地方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服务的艺术人才。这样既能解决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应用性不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

[2]万丽君.学校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3,(15).

[3]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4).

[收稿日期]2015-05-13

[作者简介]李同果(1972—),男,四川绵阳人,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2016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批准文号:P1338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秦利民

作者:李同果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