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于展望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回顾于展望

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于声乐教学中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规整的作品结构和丰富的演唱技巧。自20世纪初期出现以来,就成为中国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的典型作品。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教学中的历史情况及其未来发展的展望,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声乐教学 回顾展望

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产生了近百年,以其独特的古典艺术特色,成为了声乐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歌曲题材。这些歌曲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典名家诗篇为主要内容,曲调大多清丽婉约,满足了许多倾心于声乐的欣赏群体。当今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已经较为匮乏,如何在声乐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古诗词歌曲,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历史

1.古诗词艺术歌曲应用在早期声乐教学中

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国家也规定在学校要开展音乐教育,要把音乐课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开展,并且组织了大批专家编写相应的音乐教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受到了教材编写者们的青睐,当时的音乐教材因此收录了一大批古诗词艺术歌曲。比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清平乐·春归何处》等作品。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也易于理解,在当时社会广为传唱,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也越来越专业化。30年代中国的声乐教育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声乐课也变成了主要教学课程。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对于声乐教学提高专业性,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虽然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在社会中显得有些曲高和寡,人民大众很多并不能完全接受,但在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学中,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并作为经典作品流传下来。

2.新时期声乐教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声乐教学中的经典作品,被保留和传承下来。此时,大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收录进歌曲集进行出版,比如《刘雪庵作品选》、《赵元任歌曲选集》等。这些作品集收录的大多是作曲家们在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品。作品集中不仅仅是歌曲曲谱,还有对作品的注释和分析,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研究对象。

对着时代的发展,古诗词歌曲也在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用古代名家名篇作为创作素材,而是更多地去自己创作古诗词歌曲。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大型的艺术歌曲比赛,这些比赛的举行为推出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起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展望

1.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不足之处

进入90年代以来,美声唱法在国内迅速发展壮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逐渐把侧重点放在了外国的美声演唱上,外国作品也被看作是教学重点。相反,中国歌曲,特别是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再被广泛应用,甚至在一些音乐学校,古诗词艺术歌曲被教师弃之一旁,无人问津。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现状应当引起人们的反思。音乐家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必须了解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当今时代服务。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要努力创作符合当今时代的古诗词歌曲,也要努力大众宣传这些歌曲,培养大众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审美意识。只有音乐工作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努力,才会让古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发展,不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

2.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有效教学

声乐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发声的训练,让学生演唱声乐作品是训练发声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授不同的演唱技巧的时候,要选择不同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只有选对了演唱作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单单具有普通歌曲所具备的意义,还有很强的审美功效。古诗词艺术歌曲富有独特的意境感和韵律感,教师用古诗词艺术歌曲来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方面提升演唱技巧,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加强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愉悦身心,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案例:教师在给学生教授《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优美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学生在鉴赏这首歌曲的时候,通过对歌词的理解,马上就可以感受到这首歌曲的画面感,仿佛在心上一幅“枫桥夜泊图”。这首古诗,在乐曲旋律之下变得立体化和形象化。学生通过分析歌词来感受这首诗的写作意图,接着通过教师的演唱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寂寥孤独的心情。最后,学生在演唱的时候,可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理解歌曲的真正内涵,为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时候,不仅要具有声乐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分析和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出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教授古诗词艺术歌曲。

三、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历史悠久,很早就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进行反思,总结过去的优秀教学经验,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展望未来,真正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要价值。只有这样,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才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J].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2]张璐.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10).

[3]李秀敏.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4]黄彦.中国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双月号),2009,(04).

[5]胡天虹.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02).

作者:苏玲芬

第2篇:回顾 感悟 展望

[摘要] 该文是作者作为一个新西藏60年的曲折发展、起伏嬗变的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回顾、感悟,以及研究藏戏近半个世纪以来对博大精深的藏戏及其母体藏文明在当代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 藏戏;回顾;感悟;展望

一甲子光阴如梭,真是弹指一挥间啊!我46年前进藏,其情缘源于西藏的和平解放,转眼就是60年,不免让人感慨系之。

回忆起我这七旬岁月中的往事,为自己参与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西藏十卷中《戏曲志》和《戏曲音乐集成》两卷的编纂盛事,以及著述《中国藏戏艺术》和中国社会科学艺术学基金年度课题《中国藏戏史》而深深感到自慰、自豪。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和异族同胞,之所以能对另外一个民族戏剧艺术多少进入其中探索其奥秘,是与我在藏工作近半个世纪,至今犹在坚守过程中经历了三重溯源(地理视域、人性复归、文化根系的溯源)而上的精神旅程有关。由此引发了我作为一个新西藏60年的曲折发展、起伏嬗变的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回顾、感悟,以及对博大精深的藏戏及其母体藏文明在当代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展望。

一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西藏,对于身处祖国内地的人们来说,只知是“最落后、最黑暗、最野蛮、最残酷”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刚刚实行民主改革从而得以“天翻地覆慨而慷”。而我作为一个毕业于北京我国最高戏剧学府——中央戏剧学院的汉族学子,何以放弃在内地大都市工作的机会,自愿报名入藏工作,并进而与藏戏终生结缘的呢!?

我1940年出生于与上海隔江相望的江苏南通之启东,即海门县的东边,是大海里起(启)来的地方。苏北是新四军的根据地之一,我的大哥是在淮海大战中牺牲的。解放后,作为烈士弟弟的我,从小学开始获得党和政府许多照顾和帮助,如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享受最高助学金等,由此使我特别积极上进,高中毕业时入党,大学中又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再说上世纪50年代初,被人称为“小长征”的解放军徒步进军西藏,从而使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使千年农奴一步登上社会主义人身自由的天堂。这都是我学生阶段最受心灵震撼的事件之一。又加当时60年代中,周总理和北京市长彭真代表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生应该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当我于1965年自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时,怀着感恩和奉献的一腔热情,志愿报名要求分配到西藏工作。由此开始与西藏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情缘。

当我进藏工作之际,时任系主任的中国戏曲史教授沙新老师专门找我说了个重要的嘱托,这个嘱托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际:“听说在我国西藏有一个叫做藏戏的戏曲种类,可惜现在诸多中国戏曲史论述一直对此付之阙如,希望你到西藏后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建树,为我国戏曲研究领域填补一块空白”。

说来机缘巧合,我进藏后,当时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胡金安等听说来了一个大学生,就到文教厅去要,于是我就被分配到藏剧团工作,一待就是20余年,投身于藏戏艺术的创作和组织管理实践。先后(许多都是与藏族作者合作)改编和创作上演了传统的、历史的和现代的大中小型藏戏近20出其中《诺桑法王》《汤东杰布》(与人合作)获首届、二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为了创作藏戏剧本,千方百计学习和搜集藏戏资料是我一进藏就开始了的,特别是在10年浩劫的“文革”期间,文艺界的许多人都在焚烧自己所掌握的被侮称为“封、资、修”的西藏文艺资料,而我却到处在火中抢收这些资料,特别是关于藏戏的哪怕是零星的、点滴的资料。在藏戏艺术创作和组织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是从1980年《西藏日报》上发表《藏戏的流派》一文开始的。1983年以我为主几个汉藏研究人员开始编纂《中国戏曲志• 西藏卷》,到1993年完成出版,以后就一发不可收了。在藏戏史、志、论,包括藏文化艺术的领域里,完成了若干国家课题著作和一系列论文。

二 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工作期间,我与藏戏各类艺术家朝夕相处,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正是在他们真诚无私的帮助下,我与他们合作先后整理、改编了三个传统藏戏。著名的“八大藏戏”是藏戏流行最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传统剧目,但在漫长的“政教合一”社会背景下,它们无一不深受藏传佛教教义的深刻浸染。其中《朗萨雯蚌》虽然是“八大藏戏”中唯一反映女农奴被迫嫁给头人少爷,遭受残酷虐待,活活被打死,死后还魂出家,成为飞天神女的现实生活经过升华的故事,但是它的宗教教义演绎的程度也是最深最明显的,由于经过改编、淘洗、提升后的剧情,淡化了教义说教,突出了人性和人文内涵,被演绎得真实动人、催人泪下,影响不断扩大,以至引起全区各地许多业余戏班争相仿效演出的热潮。通过传统藏戏的改编实践,我逐渐学习掌握了藏戏艺术的传统规律和技艺特点,在此基础上,又创演了一些现实和历史题材的大中小型藏戏,如《怀念》,在拉萨藏戏舞台上首次树立起敬爱的周总理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藏族同胞对人民领袖的深切怀念,演出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特别是新编历史藏戏《汤东杰布》,我与藏族专家一起力图不仅把这个藏族著名桥梁建筑家、为白面具藏戏发展和蓝面具藏戏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传奇性历史人物搬上藏戏舞台,而且为把藏戏由古老宗教戏剧形态过渡到戏剧艺术本体形态作一点探索和尝试,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我将一生大半的青春和精力投注于藏戏及藏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某种程度上说,这始终是一种在处女地上的拓荒,其间的艰辛唯有自己心知。如编纂“戏曲志”(即“藏戏志”),面对辽阔险峻的、缺氧苦寒的雪域高原,缺钱、缺人、缺车不说,特别是缺少起码的文献、史志资料,真正的是白手起家。我与编辑部的同伴们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深入西藏全区各个地市数十、上百个县乡、城镇和寺院,又去青、甘、川、滇藏区进行踏勘、考察和比较研究,短短三五年内完成了初稿。后又经二稿、三稿、四稿的反复修改终成正果。正是在这一段真正深入藏地、触及鲜活灵动的民间西藏生命脉搏的过程中,在无数次打马或步行于山间谷隙、乡村牧场的长途中,我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族作者和研究人员,与各地藏戏艺人渐次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情同手足、心心相应的深厚友谊。

我之所以能埋头如牛耕耘不息,主要是受到了与我合作的藏族同伴们那种“虔诚理想,不求索取,倾心给予”的品行和精神所感动和鼓舞。在与藏族编辑人员合作过程中,当我向他们虚心请教藏戏每一个史料和艺术资料细节的时候,他们总是倾尽所知所能,以口头叙述或藏文资料翻译的方式,加以核实勘正。我对于他们汉文学术表达水平难以达到的地方,虽然给予热忱地帮助,作文字、文理的修饰改正,但我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汲取了那种认准了目标以后,毫无杂念,虔心投入,刻苦勤奋、坚毅敬业的精神。像《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副主编边多,虽然没有专门学习过汉语文,但为了直接用汉文撰写藏戏音乐部分文稿,采取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加班查字典和虚心找人请教的办法,提高了自己的汉文写作能力,并在冬春高寒季节里也是日以继夜地学习钻研,因没有取暖设备,只能用绳子把毛毯捆绑住两条有着严重关节炎的腿,不顾疼痛,坚持着继续编纂工作。边多和其他几个集成志书的藏族主编,在广阔的雪域高原反复调查考察过程中,多次遭遇了翻车于山沟、陷车于冰河的飞来横祸,但他们那种视死亡为平常之事的乐观天性,更是令我惊叹不已。在他们的这种精神的感染下,我逐渐与他们一样地敢于直面由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所造成的险境和伤害,虽然时光在自己的头上增添着无情的霜雪和岁月的银丝,但我们都有着“自找苦吃”和“自找乐趣”的精神,促使了编辑部同仁精诚团结,愉快合作,不仅不觉得苦,反而感到流逝的青春好像重新返回到自己的身上,在拼搏和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尝到了经过奋斗终于创造成功的乐趣。

三 在藏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老艺人、藏族作者和研究及演职人员以及各地藏戏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情同手足、惺惺相吸的真挚情谊。有的甚至是成为生死之交,如在1989年西藏骚乱中,在街上骚乱者们十分猖狂,见着汉族就要打、就要杀的一片恐怖中,与我住于隔壁,经常耳鬓厮磨地我向他请教藏戏各类资料的藏剧团著名特技艺人(上世纪50年代曾以热巴舞的表演将藏戏躺身大蹦子打到了苏联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舞台上而一举夺得银奖)次仁更巴,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几个年轻藏族演员上街四处把我寻找了回来,对于我的人身安全,加以特殊的保护。正是他们给予了我很多真诚的理解、支持,竭诚的关照、帮助,甚至是不顾自身的安全悉心加以保卫和呵护,犹如这里特有的炽烈而滋润的阳光雨露,才使我得以在这高天厚土里扎下根来,茁壮成长。因此,我在西藏所得到的远比我所能留给这片热土和人民的多得多。对此,我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心。在藏46个春秋,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覆被银雪的高天厚土,爱上了这块土地上以生命践履信仰的族群,爱上了他们创造演绎的藏戏和藏文化艺术。我也时常想起与我同是20世纪60年代进藏,在文艺战线上奋斗大半生而有卓越贡献的汉族同事、朋友如黄志龙、廖东凡等,也早就回内地了,在彼此联系中得知,他们回去了,心却还在西藏,这真使我感慨良多。虽然我也想念家乡和亲人,也想回老家,但是这里的环境和人们,以及他们灌输充盈了自己那种纯净心性和智慧的包括藏戏在内的文化艺术,把我的心足够吸引住了,因此愿意终身驻守,落叶不归根。我从一个来自共和国东海岸、长江头、海洋边、低平处的不归的旅行者,变成了一个痴迷于共和国天之涯、地之极、山之巅、河之源的不停的朝圣者。

诚然,我的这种爱也是充满了艰难和痛苦的,有时是沉浸在酸涩之中的。但是,当我在这一片辽阔的自然高地和浩瀚如海洋般的精神高地上,用几乎是一生的光阴行走,却开始越来越体会到了一点有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的那种旷达、乐天、昂扬、豪放地放牧诗意人生!体会到了一点源自藏民族的那种甘于与苦难为伴和化解苦难为艺术、为欢乐,敢于把生存劳作化解为艺术、为欢乐的文化精神内涵!就此而言,我确是有福之人,内心深处无法不生出无限慰藉,感觉到自己人生的丰盈和充实。藏戏和藏文化艺术对我而言,就像藏族心目中的宗教。正是它们,使我领略了藏民族凝聚浓缩了的质朴真挚的感情和涌动喷发出来的天性无邪的诗思!领略到了藏民族独异的醇厚人性、非凡智能、艺术才气和丰富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力!故而甘愿终生迷醉、探寻堂奥于其中……

如果我企求有所回报的话,近年完成并已出版的《中国藏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就是回报之一了。因为是西藏这片净土和净土上精诚善良的人民,以及藏戏从业者和各地艺人,包括相伴我近半个世纪春秋的妻子的情怀、心性,着实让我屡屡感动,是他(她)们激励我完成了一个中国戏曲史教授的宿愿。

越是深入包括藏戏艺术在内的藏文化的深层进行研究,越是感到它树大根深,凝重厚实,越是感到它博大精湛,弥足珍贵,越让人感到敬畏、敬重!我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是还有一点“老骥伏枥之志”,已经运作了几年的另一研究课题《汉藏文化艺术交流史》,对于那条仅次于汉族的又粗又大之文化脉系的藏文化,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中构成能体现出东方智慧而令世界侧目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文明和文化根系,就有着更大的探索意义和潜力。

目前,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全面复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如果我们站到时代前沿展望: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个重要成员的藏族及其伟大文明和文化,如何与中华文明主流的汉文化互补共进(特别是汉藏文化互补共进在建设中华现代文明和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如何进一步融入当代正在改革开放,革故鼎新,全面重构和创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和文化体系中去?如何在与现代中华文明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接轨过程中,与多种外来文化互相碰撞、淘洗、汲取和交融,进行现代化的文化整合,促其按照既符合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又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走向的变革、传承、发展和创新?……凡此种种,是值得我们对其作更深层的追溯、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责任编辑 黄维忠]

 [作者简介] 刘志群,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已退休。(拉萨 850000)

刘志群,男,汉族,江苏启东人,1940年生。大学本科生。剧作家、研究员。1965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即报名志愿进藏,先在自治区藏剧团,1989年调到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1990年始任副主编、1993年始任主编《西藏艺术研究》汉文版季刊,共计编辑出版了60多期。历任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傩文化研究会理事、五省区藏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藏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2000年底退休。

先后创作上演了各种题材藏戏近20出。其中《诺桑法王》、《汤东杰布》(与人合作)获首届、二届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主编和主要撰稿《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还先后在台湾和国内中央与省级刊物上发表百余篇有关藏戏和藏文化艺术研究的论文,参加了众多的诸如中国戏曲研讨会、中国傩戏傩文化国际研讨会、五省区藏戏研讨会、亚洲戏剧暨国际研讨会和亚太传统艺术汇演暨国际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许多论文获奖。2000年9、10月应邀赴台湾艺术大学就“藏戏及其面具艺术”讲学。已经出版的理论专著有《藏戏与藏俗》、《西藏祭祀艺术》、《雪域人之灵与神之魅》《中国藏戏艺术》(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中国藏戏史》(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对保护和发展世界非遗代表作“藏戏”的思考》(获第五届中国“海宁”,王国维戏曲论文奖三等奖)等。

作者:刘志群

第3篇:回顾与展望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2008年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

一、关于2008年工作回顾

(一)贯彻落实“三大战略”,切实办好各级各类教育。

一是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颁布了新的建设标准。在鸡西市召开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会,对今后12年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其中,完成了24个县级政府教育工作和“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截至2008年底有34个县级政府和企业办学单位通过验收,占总数的24%;有66个县级政府通过督导评估,42个县级政府获优秀单位,占46%。加大“控辍”工作力度,小学生、初中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22%和0.78%以内。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了义务教育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高中招生定校配额制度,有力推动薄弱学校改造。扎实推进高中课改,不断探索深化了中学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了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加大了工程管理和应用工作。

二是以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中职18万人招生任务。培养培训9.8万中级技能型人才和5.5万高级技能型人才。利用国家发改委国债项目资金,改善了14所职教学校办学条件。利用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资金,支持39所中职实训基地建设。制订30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10个专业的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标准。创新办学模式,组建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选派200名中职骨干教师参加了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对1 000余名中职教师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着力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8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21.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03%。评选出第四届省级教学名师5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累计19名,全国排名第六。继续实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评选出省级教学团队4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0个,累计14个,全国排名第十。继续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评选出省级精品课80门、累计203门,国家级精品课10门、累计56门。组织实施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重点专业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建设省级重点专业70个,累计203个;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24个,累计70个;建设省级示范教学中心20个,累计83个;获得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6个,累计15个。有两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5篇博士论文获提名奖。设立了研究生理论创新资助项目,首次评选出50项研究生课程创新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年聘请长期文教专家515人, 4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语培训、促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继续发挥我省汉语教学优势,选派汉语教师50名。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切实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省普通高中445所,在校生61.12万人,校均规模达到1 374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4.71%,较上年增加近12 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毕业生升学率持续增长达72%。对全省普通高中校长、骨干教师3 000余人进行了培训。加快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对21所申报第四批省级示范高中进行研评。积极推进高中课改,启动2010年高考方案研制工作,加大《民族教育条例》执法检查力度。利用国家和省特殊教育发展专项,改善了8所特教学校的办学条件,有56所特教学校被列入国家中西部特教学校建设项目。建立了省级幼儿园对口支援薄弱园制度、园本教研制度实验区,推动了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扫盲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91 %。认真完成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组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取得新进展。

五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宣传和学习。制订了《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09~2020年)》。举办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论坛和辅导员岗位培训班, 472名辅导员参加了培训。以抗震救灾为契机,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奥运会举办为契机,开展了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对251名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进行了表彰。全面落实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完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以“绿色证书”教育和学生兴趣发展为内涵的校本课程建设,提高校本课程建设水平。

(二)以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为主线,切实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启动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省政府出台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确定了“五个一批”和“五个服务计划”任务,建立了生均培养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全省高校开展了高教强省建设大讨论活动,多数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制订了建设规划。省教育厅领导多次深入高校调研,作工作报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借鉴上海市“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模式和运作经验,形成了调研报告。草拟了18个子计划,现正在深入研讨论证。19所高校选出预期能在企业转化、产生规模效益的可产业化成果20项,校企合作研发项目20项。围绕“科教资源与地方融合发展”主题,与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合举办了哈尔滨南岗区域发展论坛。举办高教强省论坛,对高水平大学建设进行了研讨。

二是加强省属高校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1个,省属高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其中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开放3个,立项建设5个。完善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兼职科研人员500多人,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省属高校有4个中心列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批准12名入选。向教育部推荐8名“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实施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资助68人,累计资助576人。实施海外学人科研项目计划,批准立项25项。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印发了《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向教育部推荐3个创新团队。

三是立足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快实用人才培养。继续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完成1 400名招生任务。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完成培训任务100万人次以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完成40万人培训任务。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形成了4.5万人的致富带头人队伍。实施回乡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与培训工程,20余万人接受培训。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完成60万人次以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和20余万人次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任务。成功举办3期服务外包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地市、高校和企业领导干部1 000余人。

(三)以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稳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建设。继续实施“长江学者计划”、“龙江学者计划”,推荐2人参加教育部长江学者遴选,推荐龙江学者候选人41人。从海内外公开招聘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2人、讲座教授20人。举办2008年度全省中小学师德论坛,进一步加强了师德教育。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近9万人次。开展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认定2.6万人。完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完成各类培训1万人次,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是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了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部门总收入70.2亿元,同比增长15.6 %,其中财政拨款34.1亿元,同比增长29.7%。专项投入2.25亿元,继续对“211工程”建设、高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院校评估、高校质量工程等给予重点保障。生均培养经费拨款增长机制到位1.86亿元。向标准化学校建设、职教实训基地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高中课改倾斜,下达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专项资金22.5亿元,基本化解了农村“普九”欠债,保证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争取国家和省财政投入教育专项资金5亿多元,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

三是加大助学工作力度,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2008年秋季以来投入免学杂费资金1.15亿元,全部免除了城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杂费,实现了城乡免学杂费义务教育这一历史性跨越。提高农村家庭贫困寄宿生补助标准,资助31.2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高校近15万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占在校生的32%。落实中职学校学生助学金近3亿元,约20万人享受资助。继续实行普通高中助学金制度,资助9.8万人。争取高校财政伙食补贴8 695万元,补贴大中专学生69.39万人。在全国率先制订了《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则(试行)》,促进了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200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18.29万人,截至2008年9月1日,就业率为79.55%,其中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88.37%,本科毕业生为81.49%,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5.75%。

四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确保教育安全和稳定。指导高校领导班子加强了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班子整体功能得到发挥。先后完成15所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察配备,以及党代会换届人选的考察工作。开展了“七一”表彰“先优”活动。下发了普通高校2008~2010年发展党员规划。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高校普遍签订安全稳定工作责任状,落实学校重点要害部位、送子车等集中专项治理,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安全稳定的事件发生。加强了高校后勤管理和伙食工作。实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工作。

五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统领,促进了战线和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厅机关、直属单位和试点高校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评议满意率99.3 %。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切实规范了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机关政务工作,提高了政务工作效率和水平。加强了教育信访和高校档案工作。加大教育信息和教育宣传力度,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营造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积极组织教育战线职工捐款支援抗震救灾总额超亿元。选派心理咨询专家和13名优秀职教教师支援灾区,选派厅机关干部参加支援灾区工作,全面落实我省支援灾区的教育项目,完成我省第一批13个教育援建项目,建筑施工项目31个,建筑面积共计69 443平方米。

二、关于2009年教育重点工作

按照省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和吉炳轩书记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省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部署,教育厅党组进一步完善了发展思路,明确了重点任务。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核心,坚持一个根本,体现两个服务,实施三大战略,突出四个大力抓好。即突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服务,以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强省建设和职教基础能力建设战略为实践载体,突出大力抓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努力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大力抓好素质教育。

大力落实抓好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兼顾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统筹抓好各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紧紧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这个主题,切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切实落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各项重大政策举措。继续抓好德育课程教材建设,落实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的要求,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加强学生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落实省委和教育部有关批示精神,在教师、教材、教法和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着力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校德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推进文明校园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加强思想品德和意志品格教育,高年级适当拓宽政治理论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内容,低年级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社会与历史的德育资源,把我省独具特色的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

第四,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落实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方位深化教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和课程教材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推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质性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建立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课程建设。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制订出台2010年新高考方案。

(二)大力抓好义务教育,落实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

省政府颁布《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意见》以来,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地方存在 “等、靠、要”思想,甚至还存在 资金“挤出效应”,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学校网点仍然分散,全国小学校规模均为330人,初中为966人,我省分别为234人和748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还须进一步适度集中办学,提高规模效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僵化,方法手段落后单一。加快解决农村教师编制偏紧,补充渠道不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缺少用人自主权和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问题。

落实大力抓好义务教育的要求,重点要抓住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总的思路是:从 “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按照“三步走”的规划推进落实。在“硬件”方面,要把“危房改造”、薄弱学校建设、图书仪器设备的充实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统筹起来,抓好落实。在“软件”方面,要把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统筹起来,推进落实。围绕这两方面,强化政府行为,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合力攻坚,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制度,保证标准化学校建设健康发展。

第一,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根据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的总体要求,坚持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分步实施、适度超前、全面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设计,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做到城乡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置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和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统筹危房改造、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调整远程教育、希望工程项目、明德项目、邵逸夫项目、中小学基本建设等项目资金,整合地方资金,根据各地规划,确定分步实施计划,明确完成目标,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学校资源优化整合规划。

第二,推进学校管理一体化。坚持地市范围内城乡统筹,以县域推进为重点,加强“软件”建设,促进校际均衡、城乡校长管理配置均衡、师资力量管理配置均衡、生源结构配置均衡和学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在县域范围内对教师实行城乡统筹管理,形成城乡合理流动机制,在总编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动态管理和流动,解决教师配备的结构性缺失。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坚持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的支教制度,逐步实现教师配置的均衡目标。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实现生源分布的合理性,改变城乡生源分布、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对城乡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并适当向农村倾斜,提升城乡教师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要作为大事来抓,分级落实到位。

第三,推进服务规范化。建立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帮困助学机制和“阳光运行”机制。坚持依法治教,依规治校,全面规范招生、收费、办班、减负等项工作。严格规范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确保公正、公平。严格执行小学、初中招生免试入学规定,把好招生关,严禁各类学校提前招生,严禁小学、初中举行任何形式的招生选拔面试或笔试。

第四,完善教育教学制度。落实国家三级课程政策,开齐、开全、开满学科课程。根据“让不同学生选择不同课程,用不同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素质教育理念,围绕落实我省“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术,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特色育人目标,认真实施我省的地方课程。认真实施以“绿色证书”教育为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以落实定校配额、综合素质评价和初中学业考试为重点,推进中考改革突破和深化。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发挥教研专业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办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先落到教师身上。

第五,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控、督导和评估机制,既要注重建设最终成果的评估,又要注重过程督导,更要关注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不达标的学校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达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好的要表彰奖励,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

(三)大力抓好高等教育。

重点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2008年8月份,省政府启动了高教强省建设规划,不到半年时间里,各方面行动很迅速,开局很顺利。高教强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

大力落实抓好高等教育的要求,首先要实施好科教人才兴省富省工程,围绕“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以高教强省建设为统领,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整体功能出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突破口,以打造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以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为关键,以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着眼点,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五个一批”,提高高校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突出抓好“五个服务计划”,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加大服务力度,把人才资源优势发挥好,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步伐,我省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活力和效益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提高。但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实训基地建设进展不平衡,个别地方行动迟缓,至今没有制订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重点专业建设水平不高,骨干特色专业凤毛麟角,很难起到示范作用;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2%;实习场地、教学仪器设备明显不足,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落实大力抓好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省市经验,创新发展思路,把省政府职教会议精神和栗战书省长关于职教指示落实到位。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以发展为主线,以农村为重点,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效益,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快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落实政府职责,强化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加强宏观管理,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重点投入、强化服务原则,合理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区域内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初高中毕业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从规划、资金、人事劳动制度等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第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由政府牵头统筹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办学,采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加快职教集团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创新。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技能和专业特色,实施中职多数专业的免费注册入学。简化考试程序,打造专业对口升学的“绿色通道”,为我省培养更多高质量、高技能的经济建设人才。

第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集中资金,加强综合性和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地市所在地要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共享的综合性或区域性学生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最大程度地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省、市两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的使用要避免分散投入,对有基础、有规划、有切实可行实施方案的地市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几年内在几个区域中心城市各建设一个综合性实训基地。争取国家中职重点建设项目;争取新增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第四,转变办学理念,建立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评聘制度。组织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专业动手能力,以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把社会和企业的能工巧匠聘到学校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问题。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在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基础能力建设、国家和省重点学校评估审批等各方面建立起强有力的导向机制。

(五)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把优先发展教育重大决策落到实处,一以贯之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以服务“三农”为方向,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科技服务能力;以强化政府责任为关键,推动形成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合力。认真落实中央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要求和部署,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集中力量办一些让社会公众满意、给教育发展添动力的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继续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推动全省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工程;探讨进一步解决校舍安全措施;争取农村职业教育免费试点;抓好农村第一轮远程教育应用和第二轮工程立项准备。

第二,加强教育优先发展的宣传引导力度。要切实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和战略部署,积极争取领导重视、部门支持、群众理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的教育发展机制,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

第三,努力推动建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责任制度。促进各级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探索建立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做到教育地位优先、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带头落实优先发展责任,主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主动服务优先发展。

第四,大力促进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推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鼓励社会投入,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争取在国家扩大内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加大对我省教育的投入,切实加强对中央新增教育工程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配合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实施步骤。研究化解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的政策措施。

(六)切实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推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但面对新情况、新要求,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们要从机制、政策、管理、服务入手,进一步完善。

第一,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机制。把城乡教育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优先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努力使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全力落实推进教育公平的规划项目。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倾斜。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打造优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完善教育惠民政策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扶持力度。继续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推动生源地贷款。探讨落实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逐步免除学费政策。认真解决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标准。

第三,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做好这项工作。今年国务院颁布的部门“三定”方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进行了调整,明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拟定毕业生就业政策,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形势下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习实践和职业能力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大事落实好,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大就业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第四,提高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水平。完善规范教育收费的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制度化,使高校招生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切实落实公平性的要求。切实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谐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好,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好招生、资助、伙食等工作。开展以平安、健康、文明、和谐为内容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安全防控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做好消防、饮水安全、食品卫生、传染疾病、建筑设施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排查,彻底防范和消除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问题的风险。广泛开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开展安全演练,把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生命教育》课程。全力做好大冬会、春节、全国两会期间以及敏感时期的安全稳定、信访、保卫工作。

第五,落实领导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查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政风、行风问题。厅机关和高校、直属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党员领导干部以及高校招生、工程招投标、职称评定、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重点抓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出台教育系统和各高校具体落实意见。加大查办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切实转变政风、行风。积极参加行风评议活动,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查摆带头解决问题。

(七)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着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教师队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教育用人制度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教师的准入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流动机制还不完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教师的素质亟待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缺乏大师级人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工资、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还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的相关政策尚未很好落实;师德建设、学术道德建设还须要加强。

第一,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深入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大力加强政策落实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中央的决策和各项部署落实到位。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把实施绩效工资与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开展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农村学校编制,强化学校岗位设置管理,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第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巩固和发展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大规模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和师范生实习支教行动计划。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抓好师德建设,贯彻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培养提高工作。

第三,整合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启动实施新一轮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通过组织实施长江学者、龙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等项目,做好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工作,深入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八)加强各级班子和队伍建设。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坚持不懈地加强各级班子和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高校和战线党的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党建会议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以思想的新解放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把思想解放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精神,结合教育实际,扎实搞好高校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好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继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健全民办高校党的组织体系。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面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素质。

把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首要任务,突出实践特色,紧密联系高教强省建设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高校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学习实践活动同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同开展纪念建国60周年活动结合起来,同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指示和部署结合起来,同做好全年教育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把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编辑/牛小源

作者:本刊记者

第4篇: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 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 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 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 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 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 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 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 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 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 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5篇:回顾 思考 展望

新洲区教学研究室2012春季工作汇报材料

今春以来,区教研室紧紧围绕区教育局新的“六个两”工作重点,借“创先争优”之势,充分调动全体党员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了“阅读与备课”、“课内比教学”、“武汉市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等特色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任务,并获得了教育部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教研创新先进单位、武汉市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武汉市教师队伍管理年先进单位、武汉市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区工会工作红旗单位、区十佳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1、以教学教研的热门话题为创新点,创新教研工作机制。

本年度紧扣省市教育的热点、重点工程,组织全体教研员认真学习研讨省市相关文件。如《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标准》、以及在新课改、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较为有效地对2012届高三的教与研、备与考的策略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2、以内外兼修的要求为基点,提升教研员的研究力、指导力

(1)三种培训促提升。一是加强专业理论的自修,单位每年为教研员提供1—2套与本专业教研相关的书籍供教研员自学,而且要求每学期在上交工作总结时交一份读书札记或心得体会;二是以“教师行动网”为载体,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当中促提升,三是为教研员搭建出市、出省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

(2)深入学校,聚焦课堂。为了有效地提升教研员的研究力、指导力、教研室开展了教研员讲下水课、写下水文的活动。仅2011——2012学年度教研员除了对教材教法作一些专题的讲座外,有18名教研员先后深入课堂讲公开课,其中年龄最大的有57岁(刘竞业)、最小的36岁(朱春秀),教研员不仅在区内讲课,而且与学校教师一样同样参加省市优质课的赛课。2011年——2012年,朱春秀获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叶华平获得武汉市高中英语优质课二等奖。教研员撰写的研究报告和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11篇,在省市期刊上发表34篇。

3、以特色活动为承载点,全面推进两项工程建设

今春以来,我们一是紧扣“课内比教学——实现堂堂清——构建高效课堂”这一重点,认真落实“高效课堂建设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方案”、“备课组建设方案”细化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互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提炼和推

广工作。二是为了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教研室首次成立了新洲区学前教育中心备课组,并做到了每学期中心备课组不少于两次专题活动。首次对公民办幼儿园进行了常规教学视导,首次开展公民办幼儿教师说课、讲课比赛。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深受基层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欢迎。

通过教学比武活动的开展,全区小学教师获国家优秀论文奖2篇、省级优秀论文奖32篇、市级优质课、优秀论文评比获奖119人次,区级获奖770人次。

初中物理青年教师大奖赛获市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化学论文评比获市一等奖2人,初中数学市级论文竞赛一等奖3人,

二、三等奖36人,初中政治“四优”评比教师共获一等奖5人,二三等奖41人。

高中各科教师获辅导教师奖453人次,教师在优质课、优秀论文和教学案例比赛中,获省级优质课3人,市级优质课28人,获省级优秀论文奖3人,获市级优秀论文奖28人。在武汉市开展高效课堂巡礼——走进新洲活动,我区小学全方位地展示高效课堂建设的成果,深受市领导和各兄弟区领导的好评。

4、以常规管理为落脚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常规视导工作

一是加大教学检查与视导力度。我们从严从实抓好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考核总结的要求,加强指导和服务,提高过程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学期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要对各个街镇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进行教学工作视导。二是切实加强“三定三随”机制。即定向检查与随堂检查相结合,定时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定人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

(2)深化常规验收经验总结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规范办学行为的力度,配合区教育局有关部门在每学期的开学期间对学校的办学行为、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检查,目的在于为教育教学的良性运转创设良好的环境。二是认真总结每学期新理念下的教学常规管理经验,汇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经验材料,表彰先进学校,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3)深化教学质量的评价检测工作

一是引导各中小学着力建设良好教风,培养勤学进取的学风,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突出导向新理念的分层管理。重点抓住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薄弱环节的管理。三是突出质量检测的责任管理。认真抓好学科教学质量检

测和成绩分析,规范检测试题的命制、批阅、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学科教研员对本学科负总责的机制。重视对检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和发布,有效发挥检测的导向、调节、矫正与激励作用,逐步改进检测办法,完善检测内容,认真组织各学段的统一测试和数据分析处理,提高检测效果。四是突出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统筹初中、小学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竞争格局和竞争机制。五是突出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积极推进中小学师生发展性评价改革,落实每年一次的教学质量总结评价。

(4)强力研究课程改革和首届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备考策略

在高三复习备考中,依据我区实际并结合全市统一安排,我们坚持“科学备考”、“人文备考”的理念,追求“扎实、科学、高效”,按“落实常规、研究问题、形成策略、完善机制”的程序,推进备考研究的深入。

备考中强调三个观点: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增分才有可能;卷面规范做答,增分才有客观依据;加强解题速度训练,增分才能变成现实。复习教学管理中突出四个“节点”:始终把备课组说课、老师课堂提问、达标考试评价和对学生个性化辅导,作为教学研究与管理的监控点。备考过程中注重区校教研联动,做好“八抓”:一抓计划的制订与落实,提高备考的计划性;二抓备课组说课与老师备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三抓“互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四抓课堂教学环节与细节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五抓单位训练的组编,提高教学的达成度;六抓“培优治补”的落实,提高吻合率;七抓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八抓资源和经验的分享,实现全区共同进步。

2012届是课程改革后的首届,教研突出四个重点:用课程观指导复习;巩固学科基础知识;实现备考内容整合;研究高考考查要求与备考方向。我们先后开展了高三教师新课程知识能力测试、新课程考试大纲学习研讨、四轮次的高三备考计划研讨、四次全区学生质量监测与分析、导学案的应用与推广、规范化训练的专项检查。

5、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亮点,全面提升教育强区的品牌效应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承担市级课题22项。在“十一五”结束和“十二·五”启动之年,全区13项研究成果被评为市A级成果,12项成果获市教育科研等级奖。课题结题率达100%,课题优秀率达62%,这两个数据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遥遥领先。目前已经申报43项课题,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发教育资源、进行专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近年来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鼓励和推介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在本区域内推广应用已取得的优秀成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开展“三优”评比活动,即在参加课题研究的单位中评选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先进个人、优秀成果。制订了《新洲区“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要点》和《新洲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教师个人课题是“十二五”的创新,这也是我区未来五年教育科研工作要造的亮点。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制订了《新洲区“十二五”教师个人课题管理意见》。

总之,今春以来,领导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室教职工加强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综合素质,经过踏实的工作,完成年初制定的计划,党建和教科研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新洲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2年秋季主要工作思路(主要是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1、突出高效课堂建设中心

(1)今年秋季这一学期要按照学年初的工作方案要求认真抓好“互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与总结。预期成果有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形成案例集;二是提炼具有推广价值的课模;三是形成区域特色成果,四是完善课模研究、推广的机制)

(2)今秋至明春按市区高效课堂建设方案,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打算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适用课型与内容的梳理;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发展模式完善;三是基于网络的教科研新机制建立与健全。

2、继续抓实本年度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

(1)幼教中心备课组活动主题化、活动系列化。围绕“共同生活课题”开发、推进、落实学前教育课程管理,落实“六个两”工作中的这个重点。

(2)深化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活动,督促街校形成备课内容的研究,以此为抓手推进备课组建设。

(3)考试学科开展“评课比赛”督促教师学习专业理论,强化应用与实践。 (4)扎实开展新课程备考策略总结与完善。一是按照学科模块总结常考点;二是按考点分析今年能力考查层次性;三是完善训练题选编机制,四是分科研究,课程教学如何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科技进步现状,通过适度拓展,真正改革课堂教学。五是狠抓学科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大文科重点以扩大学生阅读面提升学生理性认识、现实热点、隐性热点的水平,以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为载体,通过全程关注、全员关注、堂堂清落实来提高规范化水平,促进能力提高(如计算能力、概念表述能力)

(5)深入研究初中生源减少情况下,教学教研及备考方面的问题及对策,继续落

实三个学段一起抓的教研管理策略。

3、做实教育科研,开好头起好步。

(1)“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中小学申报课题43项,个人申报课题110项,从申报课题数的情况来看,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2)组织区内学科专家团队指导跟踪课题研究; (3)强化课题申报后的中期检查和年度总结。

(4)强调课题研究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围绕各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和内涵发展做文章。

(5)做好课题组负责人和教科主任的培训工作,特别关注个人课题的研究和管理。

4、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专业研究力和指导力

(1)提供专业学习资料,保障每周四集中专业学习的时间; (2)积极鼓励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省市专业活动。

(3)强调教研员每人申报课题一项,跟踪学段市级课题一项,把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4)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把工作的特殊性,个性化与管理的统一性要求结合起来,做好协调与管理。

5、各学段秋季特色活动设想

(1)学前教育,围绕“指导意见”打造出几所新洲学前教育课程管理示范园。 (2)小学段,大力推进全区小学教学教研“三项工程”

一是起始年级教学达标检测工程;二是三年级英语的起始教学达标检测工程;三是读书写字活动工程。

(3)初中段:继续开展“互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4)高中段:通过认真分析,反思2012届新高考的得与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备考策略与资源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5)科研:今秋重点在个人课题研究方面争取有亮点。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

第6篇:回顾与展望

“ 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 主 题 团 组 织 活 动

···支部

·

一、 活动背景、目的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思,为了让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更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等,同时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拥护党的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第一学期的成长与适应情况,展望新学期的阳光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党的建立和发展的回顾,展望我们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发扬团组织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感悟到自己的成长或成熟,收获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激励同学树立正确积极地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每个同学的爱国爱党的精神,拥护党,支持党,为成为党的后备军而努力奋斗。此外,通过学风的建设,使班级学风浓,把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 活动时间

····

三、 活动地点

····

四、 活动形式

班会形式

五、 活动嘉宾及对象

辅导员···,班主任···,····全体同学

六、 活动内容

1、唱团歌。介绍本次活动的主题,即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2、介绍班主任并由辅导员及班主任就本次活动主题为大家讲话,此过程中进行老师与同学的互动交流。

3、由班委进行述职,对大一生活的总结及对以后工作学习的展望。

4、 本班同学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就学习、生活方面讲述一 下该寝室同学经过一年的变化,讲一些值得大家学习的同学, 以及该改正的地方。同时,就个人谈谈对我党的正确看法,引导每个人积极向党靠拢,激发爱国爱党热情。 邀请每位同学自由上台发言,谈一下自己大一一年的收 获、总结,大二以来自己蜕变的表现,谈一下自己的学业计划。

5、 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由班主任为大家进行学习教育,从而加强我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以及班级学风建设。

七、 经费预算

矿泉水2瓶 2元

八、 活动负责情况

负责及策划人——···

教室占用准备——···

宣传工作——···

考勤工作——····

物品准备——····

九、 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1、 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纪检委员应维持会场纪律

2、 宣传委员做好宣传工作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

3、 活动结束后,由班委做好后勤工作

活动总结: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思,为了让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更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等,从不同的角度回顾第一学期的成长与适应情况,展望新学期的阳光发展之路。鉴于此,决定举行此次团组织活动!团组织生活的内容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即针对团的工作和团员思想实际,为提高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基本素质服务。一般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形式,使组织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有了大家的配合,此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班委们为大家进行述职活动,贯彻实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做好班干。班长、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学习委员、心理联络员、生活委员都进行了认真的述职报告,这让大家相当受鼓舞,也对新学期有了很好的憧憬!切实体现了干部的积极性,是党的后备军的积极体现。

同学们积极交流上学期的学习生活感想,寝室评优、业余活动、学习互助、沟通交流等,每位同学都畅所欲言,虽以寝室为单位,但很亲切。同时,这也让同学们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学习生活,大家欢声笑语,好似一家人!同时,大家也深刻感叹时光如梭,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反思,大家也共同畅想新学期自己的学业该规划!使每个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基本达到了本次活动既定的目标。

第7篇: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一份关于新形势下安康如何“跟进”发展的新答卷。过去,面对2009,我们曾发起“转‘危’为‘机’、弯道超越”的冲锋;今天,面对2010,我们又吹响了“奋力拼搏、‘跟进’发展”的新号角。

1、回眸2009: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

如何评价和看待过去一年的发展,研读《报告》,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标志着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这个判断的基本含义:

一是说2009年我们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发展成绩。这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70亿,增长13%;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速15%,分别高于预期4.95亿元和2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1.8%。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60亿元,增长30%,实际完成情况是272.8亿元(去年201亿元,今年净增71.8亿元),增长35.9%,分别高于预期12.8亿元和5.9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5%;还有旅游业我们的预期是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实际完成情况是突破了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高于预期100万人次、2亿元,比2008年接近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的预期目标是3270元,净增500元,实际完成3313元(全国5153元),增长19.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11650元,净增1500元,实际完成12525元(全国17175元),净增2375元,增长23.4%。可以说,我们在诸多方面都实实在在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

二是说,2009年具有“拐点”意义,实现了由发展长期滞后走向跟进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的转变。应该说,“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开始以两位数增长步入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到2008年,我们年年刷新纪录,GDP 增速分别达到10.3%、12.6%、15.1%,但横向比较老在倒数第一或第

二、第三的位次,依然处于发展滞后地位;2009年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中上游水平,比如GDP增速名列全省第二,第二产业增速达17.8%,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三,财政总收入完成30亿元,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2亿元,增长29.8%,收入增幅全省排位第五,支出增幅全省排第二等,安康发展第一次实现了由“滞后”到“跟进”的新跨越。三是说安康在2009年的“跟进”发展中,发生了若干深层次变化。(1)经济结构深刻变化。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8年的27.3:32.5:40.2调整为23.9:34.6:41.5,二次产业比重由高于一次产业5个百分点提升到10.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安康经济结构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八五”末为42:24:34,“九五”末为32:25:43,2004年达26.7:28.8:44.5,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2个百分点;“十五”末为25.8:28.7:45.5,2007年为27.4:3

1.1:41.5,2008年为27.3:32.5:40.2。2004年以来,二产高出一产近1个百分点后,逐年的提升就是1~2百分点左右,2009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这证明了我们加速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主导的理念是正确的。强力发展新型工业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演进、调整的根本举措。(2)人均水平显著提高。人均D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1元,按现行美元汇率折合1500余美元,大约相当于全国2004年的水平。

(3)突破交通“瓶颈”出现“拐点”,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境内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通村水泥路突破10000公里,标志着安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使安康的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固定资产投资地位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省投资的4.2%,反映我们在全省投资格局中的比重在明显改善。(5)发展方式有明显变化。一是投资拉动虽仍唱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但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明显显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增长19.7%,高出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7.8亿元,增长19.8%,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7亿元,增长19.6%,住宿餐饮业增长24.1%,时尚用品消费、汽车消费、装修消费等都成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86.7万美元(计划目标任务为1200万美元),增势强劲,增幅全省第一。二是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总产值162亿

元,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9户(2008年为28户),增加值63亿元,增长20%,十县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达56.7%,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凸显;三是新型工业拉动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增长18.1%,新型材料产值增长24.4%,富硒食品产值增长39.5%,安康丝绸产值增长28%,生物医药产值增长27%。四是全面系统规划了安康未来发展,编制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十二大规划,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省政府已批复实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已报省上审批,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循环经济、富硒食品、水产养殖等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和印发实施,使安康长远发展步入了科学引领轨道。

2、“拐点”显现:得益机遇、成事在人,最大收获是信心。

2009年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由“滞后”到“跟进”的跨越,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成因:

一是得益机遇。2009年我们虽然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挑战,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对安康发展十分有利,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转变,中省政府直接投资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突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西康高速的提前通车等等,都是加速安康突破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因素。

二是成事在人。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机遇意识强,机遇抓得准,敢于弯道超车、乘势而上;其次是发展理念和思路正确,比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发展、和谐为基本主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实施“368“重点突破,重视消费拉动,实施规划引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人文化进程,等等;三是措施得力、作风扎实,诸多领域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对2009年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工业的强力扩张(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30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2.08亿元,增长19.6%;支柱产业全面增长;轻工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速达42.9%,重工业继续回升产值增速达26.5%;净增规模企业59户,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0%),建筑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本地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40.9%,外省在安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95%,有的拉动了安康建筑业的发展,对GDP增长贡献不断加大),投资的高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8亿元,增长3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全国500强的昊华、华润、大唐、华电、延长、雨润、陕煤、陕有色、重钢等大企业集团先后落户安康,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1个,引进资金142亿元,已开工项目155个,到位资金68.1亿元,省外招商引资增幅名列全省第一;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家纸盒意义),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跨越,消费需求的旺盛,改革创新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等),等等。

我想,2009年我们收获最大的是信心,发展的实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和信心。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概括:“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依靠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3、展望2010: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从机遇和有利方面看:发展基础好于去年,宏观经济环境好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安康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安基础设施投资的硬支撑绝不亚于去年(在建320公里和列入规划的380公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复线、机场迁建、汉江水电、石泉火电、750变电、气化陕西等重大工程,投资将超过600亿元),我市正在形成的以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为主干的工业格局将成为新一年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力度(2007年2亿元,2008年3.9亿元,2009年7亿元,2010年发改委上报的数额是17亿元)等,将成为我们新一年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追赶”将形成巨大的精神推动力,等等。可以说,面对实实在在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对2010年充满信心。从挑战和不利方面看:宏观形势向好,别的地区可能摆脱金融风暴影响,跑得更快,商洛、汉中等兄弟地市加快发展的势头很猛,这会给我们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信贷规模压缩,新上项目门槛提高,基础建设

有保有压,增加了我们上项目、扩投资的难度;虽然我们连续两年保持15%的增速,但我们长期发展滞后,“蛋糕”小,发展基础还是比较差(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3.4%,人均GDP只是全省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8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9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中,二产的比重低于全省18.1个百分点),这会对发展形成基础性制约。所以,展望2010,虽然机遇依然强劲,但要实现新的“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4、保持“跟进”:新思路、新举措鼓舞人心。

《报告》在总结经验和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围绕“跟进”发展与稳定和谐两大基本主题,明确了2010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凸显出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目标定位“跟进”。《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其基本理念是:着眼突破发展,着力保持“跟进”态势。这既是安康人民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共同愿望,也是安康突破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有扩大投资拉动、新型工业主导、县域经济支撑、城镇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带动、改革创新驱动和省级高新区承载等一系列项目和战略举措支撑,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发展凸显“两大主题”。“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报告》谋划新发展的两大基本主题。突出这两大主题,就是首先要通过“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努力保持安康经济“跟进”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举措奋力实现在“跟进”发展中“重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奠定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安康的扎实基础。

——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发展主调由2009年紧急应对危机的“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整为“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重民生、保稳定”六句话,单纯的“保增长”变成了“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强调在“跟进”发展中要“把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作为增长的基本动力,把加快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发展新型工业和县域经济作为调整结构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集中体现了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再比如《报告》特别强调,“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对安康持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优化投资结构,是要在投资的不断扩大中,降低政府投资的比重,提升产业项目、尤其是新型工业项目投资的比重。因为,我们在热火朝天的投资增长中,有一个深层忧虑,或者说战略忧虑,那就中省政府大幅度投资期结束后,我们靠什么支撑发展。因此,在扩大投资规模中优化投资结构,就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之意。

——项目负载安康希望,新型工业主导“跟进”发展。投资、消费、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安康发展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是以投资拉动为基本特征的,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继续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康“跟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第一选择。扩大投资、“跟进”发展,基本载体、主要载体、第一载体是项目,项目建设是支撑,招商引资是抓手,项目带动战略是统领全局的战略。2010年预期完成的120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360亿元投资全面完成,负载着安康人走向富裕的希望。

2009年工业强力扩张,新型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是“保增长”的关键因素。2010年要继续“跟进”发展,必须确保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快速增长。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长远要求,又是确保“跟进”发展的紧迫需要。《报告》强调:“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段表述,既包含着过去的经验和探索,也包含着新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比如“资源统筹”、“集群推进”、“循环利用”都是今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报告》中还有一段话对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了特别强调:“举全市之力,行非常之策,狠抓8万吨金属镍一期、石泉火电厂一期、雨润200万头肉类加工、陕煤化60万吨富硒矿泉水、白河3万辆汽车组装、旬阳小金河磁铁矿深加工、紫阳10万吨电解锰等产值20亿元

以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业翻身项目,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发展。”这里所点的项目,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5、卒章显志:引安康民歌吹响新的进军号角。

如果说2009年是安康化“危”为“机”、奋起直追的关键年,那么2010年则是安康奋力拼搏、保持“跟进”的关键年。发展的战略态势是“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成事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人的精神和态度。《政府工作报告》结语中讲了一段催人奋发、感人至深的话:“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考验中收获了喜悦;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喜悦已成为过去,道路依然曲折。面对美好的前景和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焕发精神、激昂斗志,一往无前;面对依然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安康人民就是要以这种胆略、气魄和智慧,奋起改变落后。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在中共安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把突破发展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为300万父老乡亲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方市长在这段朴实、坦诚、充满内在张力的结语中,引用了一首安康民歌,借以表达安康人民要奋战2010年的胆略、气魄、信心和决心。我个人以为,这是非常恰切的,也是极富于新意的。对此,我有三点理解:

一是就民歌本身而言,这首安康民歌虽然产生于大跃进年代,但它以质朴、自然、新颖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实践主体不信天、不信地,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显示了历史主人公的自豪感,是一种实践主体不畏艰难险阻、奋斗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诗歌史上是作为优秀民歌而被反复引用的;

二是卒章显其志,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市2009年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科学准确地分析了2010 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10年我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工作部署,报告结语中引用这首民歌,恰如其分地表带了安康人民面对“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的战略态势,勇于克服困难、奋力追赶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

三是这首民歌产生于安康,作者是安康人,安康人家喻户晓,打着深深的安康印记,带有浓郁的安康文化色彩,彰显着安康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既使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又以富于安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安康人的共同追求、愿景和信念。

我们深信,这个结语将给安康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将成为安康人奋战2010的强大精神动力,更将激励安康人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安康而努力奋斗、不懈奋斗!

第8篇:回顾青春,展望未来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大学生活便是书中最美丽的彩页;如果说人生是一台戏,那么大学生活便是戏中最精彩的一幕;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从降生到死亡的长途旅行;那么拥有大学生活的我们,便可以看到最灿烂的风景。

2008年,我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带着自己的理想,步入了我的大学殿堂-----辽宁省交通高等装科学校。很多人说大学生活是很轻松的,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过去将近三年的大学生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而充实。我的信念就是把握当下,忘记过去,把大学当成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该怎么做。所以过去的三年,我觉得自己过的很充实,最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得到了锻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健全。 大学生活让我真正体会到,机械地学习理论知识是没有意义的,一味的死学也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这样不能使我们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得不到足够的锻炼。而大学似乎更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练与提高。虽然有过一定的经历,但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应该时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走到哪都觉得新鲜,甚至觉得住校都是那么的有意思,寝室的室友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聊着各自家乡的风俗名情,不一会儿就聊成一家人了 。现在想

- 1对我的帮助,我都记在心里,他们给我机会让我去实践,让我在专业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有和同学一起租房子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体会到很多······大二的一年可以说是我最忙碌的一年,但这一年确实让我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为人处世、人际交往、职业生涯、专业知识······

大学要感谢的人很多,学校领导、导员、学长也有学弟学妹们,大学里我很庆幸能遇到那么多值得我回忆的人,很庆幸遇到那么多相信我的人,很庆幸有一个负责任的导员,给我们大学三年以及人生做了很好的规划辅导,教我们怎么做人,懂得感恩,怎么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也很感谢我们的专业主任,对我们尽心尽力,为我们规划职业生涯,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很庆幸遇到了那么照顾我的同学朋友;很庆幸遇到了那么多相信我,支持我的姐妹······

感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前进的动力。不要因为眼前的碌碌无为而懊恼不已,不要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更不要因为别人的一言一行而徘徊不前,要拿出自己的勇气去面对,去体会这样的生活,去细心品位大学的真谛。

作为大三的学生,学生之路已近尾声。大学让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但是我不能否认大学也有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社会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我们只有把自己打造成金子,才能经得住生活的考验、社会的考验。

失败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一颗不屈服的心,让自己在失败之

- 345 -

第9篇: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学习型团支书部创建评比

当夏日褪去了炎热,我们迎来了丰收的秋天。累累的秋日里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去的收获。10月27日晚6:00我院举行学习型团支书部创建评比活动。2010及2011各班均参加评选,通过评选最终会选出2个优秀班级团支部。

这次评比活动,各个班级派选一名讲解员结合制作精美的ppt或fiash来展示自己班级的风采。首先进行展示的是2011级的各个班级。回顾过去的一年,大家都硕果累累。有学习奖学金获得者,有班级荣誉,有个人获奖,还有集体活动。10护本5班的学习成绩让人羡慕,10护本1班的一张张合影把大家带回到他们的活动现场。也有班级对过去进行了反思, 10护本2班提出的针对性措施,让我们知道方法总比办法多。展望未来,他们各自也提出了对未来的规划。有学习的还有生活的。有进行集体自修计划的,有采用互相监督制度的,班委想了很多办法来督促同学好好学习。

接下来是2011级班级的展示。他们向我们证明,相处时间不是衡量同学情谊的标准。11护本1班合唱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向大家展示了班级的温馨。虽然他们仅有两个月的大学生活,但每个人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T台秀,十佳大赛,都有他们留下的浓墨重彩。11护本8班笛子小提琴合奏的了《龙的传人》展示了班级的多姿多彩。对于未来,他们有着美好的向往。最后11护本中外2班的 “精彩,我们正开始”说出了大家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次评选活动,每个班级只有短短几分钟的展示时间,但在那几分钟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各个班级对过去的反思和未来的展望。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各个班级对过去进行总结,取精华去糟粕。对未来有计划,用自己的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上一篇:全英文版个人简历下一篇:环境卫生保障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