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进行儿科护理中安全管理应用价值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120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融入安全管理的护理,进行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满足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1:

PDCA循环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排查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策略。结果: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新入科护士不良护理事件、院内坠床/跌倒、输液不良事件、仪器不良事件等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构建可靠的护理安全屏障,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安全;急诊科;护理风险

急诊科是高风险科室,也是医患纠纷的高发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是急诊科管理的重要内容[1]。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是提高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的有效办法。我科自采用PDCA循环模式后,护理安全有了很大改观,现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共有54名护理人员,其中护士30名,护师17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名。年龄20~54岁,平均29±6.2岁。急诊科包括诊区、输液室、手术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监护区、观察区8个区域。

1.2应用方法

1.2.1Plan阶段 成立由全体护士参与,副主任护师带头的安全小组,安置安全信息留言板,设置安全信箱、电子信箱,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我科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包括:①患者增多,医疗环境拥堵,抢救资源、抢救空间难以满足抢救工作的需要;②部分医疗器械存在安全隐患,如注射泵、除颤器等未完成充电,影响正常使用,可调节输液器流量不准,简易呼吸器配件混淆不能正常连接等;③药物使用风险,给药错误,高浓度药物、血管刺激性药物外渗等;④留置胃管、输血是护理安全风险的高危环节;⑤计算机录入信息错误,检验条码打印失败,标本送检延误等;⑥护士年轻化,经验丰富的老护士偏少,长时间高负荷工作降低了护士的警惕性与注意力。排查出以上隐患后,制定了以“年度零出错”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对各个隐患进行针对性击破。

1.2.2Do阶段 根据被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对策。①扩大并合理布局抢救空间,根据实际需要改扩建抢救室与输液室,建立兼具抢救与监护功能的监护区,实现抢救分流,及时淘汰或更换老化的仪器设备;②经过排查发现,“三查八对”制度落实不严是发生护理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科室组织定期召开急诊安全会议,反思以往的护理安全事故,指导护士自觉落实安全护理措施,尤其是新入科的护士必须要经过“三查八对”考核,交接班的时候也要对当日值班护士提醒,护士长在晨会时也要提问和检查制度落实情况;③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应用“五常法”进行管理,每台仪器都单独配备检修记录本,做好班间交接,静脉注射泵、除颤仪由当班护士充好电,呼吸机由当班护士负责消毒与各部件连接,高危药品采用设障管理;④定期组织骨干护士更新操作流程和护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理论与技术考核,对于容易犯错,安全意识不强的年轻护士,要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教育;⑤护理不良事件一旦发生,就采用“三级补救制度”,一级由护士完成,主要处理那些没有影响患者治疗与健康的事件;二级由护士长、医师协作完成,作为一级补救的完善;三级不就主要是针对严重护理失误,平息患者及家属的不满,主要由院领导出面解决。

1.2.3Check阶段 主要是检查措施落实效果。由护士长对各区护理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和巡回检查。结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措施落实效果。

1.2.4Action阶段 总结上述阶段中的措施,效果及经验教训,编写《急诊工作指南》,急诊科护士人手一本,随时翻阅,指导临床作业,并把还未解决的问题纳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 比较我科应用PDCA循环前1年,与应用PDCA循环后1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2结果

应用PDCA循环模前一年,我科共发生不良事件32例次,包括护理文书缺陷14例次,输液不良事件9例次,新入科护士不良护理事件6例次,仪器不良事件3例次。

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一年,我科共发生不良事件5例次,包括护理文书缺陷4例次,院内坠床/跌倒1例次。

两组数据相比,后者可见明显减少,提示了PDCA循环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性。

3讨论

急诊科的特点在于患者多,病情严重复杂,每一个抢救环节都有潜在风险,因此,每一位护士都要成为护理安全的监控者,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到安全隐患的排查中,使隐患排查工作更加全面、具体、高效[2]。

PDCA循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经戴明改进,应用于企业管理,旨在降低企业运行风险。PDCA循环有四个步骤:

P(plan)阶段:找出问题,制定目标与行动计划。对于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而言,就是要找出潜在的风险环节,强化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目标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护理安全管理当中,并依据风险所在制定安全管理环节[3]。

D(do)阶段:本阶段是PDCA循环的核心环节,主要是根据已知信息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方案,并付诸具体操作,努力实现预期目标。急诊科护理风险又可分为技术性风险与非技术性风险,前者主要是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后者主要为客观因素引起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类型,我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对人员、制度、设备等各个方面进行完善。

C(check)阶段和A(action)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对P(plan)阶段和D(do)阶段的把关与总结,主要是核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总结落实效果,并将新出现的问题纳入到下一个循环中[4]。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可以构建可靠的护理安全屏障,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樊智娟.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评价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15):105-106.

[2] 付改芝,李庆安,李爱敏.PDCA循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國新生儿科杂志,2011,26(04):262-263.

[3] 曾丽婷,刘春城,周小娜,何小丹,李丰.阶梯式健康宣教结合PDCA循环护理管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8(17):96-97.

[4] 陈屹一,邵浙新,蒋朱秀,殷舟,徐敏.急诊科拥挤的风险分析及缓解策略探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06):1-4.

作者:白桂华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进行儿科护理中安全管理应用价值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120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融入安全管理的护理,进行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满足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纠纷发生率明显对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安全管理;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患儿治疗过程中护理安全是医疗机构和患儿家属最关注的内容,但由于年龄小、理解力差等原因,儿科患儿往往无法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配合,同时患儿通常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因此造就了儿科临床护理有较高的医疗事故发生率。据权威调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有半数以上发生在儿科,所以强化儿科护理工作是降低医疗结构医疗纠纷的主要环节。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愿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12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女、35例男,患儿年龄范围8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6±1.1)岁;住院时间范围0.3~1.4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6±0.2)月。观察组29例女、31例男,患儿年龄范围7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8±1.3)岁;住院时间范围0.2~1.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7±0.3)月。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中为应用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具体安全管理措施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针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将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强烈安全意识。同时组织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资历较浅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指导和护理知识传授,并在临床实际护理中帮助其不断完善护理操作。另外,针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使她们能够充分掌握儿科护理中风险处置、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而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护理风险。最后,强化对护理人员形象要求,使其能够保持亲和、文明态度和患儿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强化护理人员巡视:儿科临床护理中存在安全隐患较多,护理人员应当对巡视力度进行强化,定时巡查住院期间患儿的行为和活动。巡查中一旦遇到患儿存在不安全行为,应当进行制止和劝说。同时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出现的问题。将可能存在烫伤、挠伤、坠床的患儿列为重点巡查对象,提升对他们的巡查频率。③开展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当将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可能产生伤害行为告知患儿家长,并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用药方法、风险防护、潜在风险的讲解,进而引起患儿家长对住院安全的重视。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贯穿安全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并在发生后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P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照组护理纠纷率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的是患者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未发生法律规范制度不允许的功能、机体结构、心理的缺陷、损害、障碍[1]。护理工作中患者家长、医疗机构管理者非常重视怎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提升自身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护理纠纷的有效预防,为护理质量提供保障[2]。实际中相对于其他科室护理儿科护理具有自身特点,为进一步强化儿科护理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强化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安全宣教。通过强化患儿家属安全护理意识,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中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最终为儿科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配合[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强化护理安全巡视工作,通过定期及时的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排除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保障患儿安全[4]。本研究中,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对于临床护理成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莉, 汤清波, 谭秀梅. 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分析法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2015,01:50-52.

[2]王学梅,梁文婷,王肇俊. 自制臂式住院信息卡识别患儿身份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03:73-74.

[3]任海燕,李文亚,葛依静.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241-242.

[4]杨雪梅,钏新,顾小丽. 品管圈在儿科重症监護病房新进护士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应用分析[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02:137-138.

作者:张声生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论文 篇3:

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在儿科病房的应用。方法:通过总结儿科病房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加强管理,执行有效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人员提高了护理安全意识,把握了每一个护理环节,消除了不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结论:重视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儿科;安全;对策

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心理、语言、行为发育不够成熟的小儿,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症状不典型,意外事件多,护理技术操作难度大,护士工作量大,容易发生差错事故。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应善于识别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对应对策,使护理安全风险防范于未然[1]。

1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是工作的指南,是护理的法宝[2]。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实际工作中,少数护理人员责任意识欠缺,诸如查对不严,交接班不认真,违反操作规程,巡视患儿不及时,导致打错针,发错药,抽错血等。值班时未体现慎独精神,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从而延误治疗和抢救时机。

1.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由于护士超负荷工作,加上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质量下降,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观察病情不到位。这些因素容易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3带教因素:由于护生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熟悉程度欠缺,基础理论薄弱,操作能力较差,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工作。带教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直接关系护生业务能力的提高和责任心的加强,从而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

1.4病房管理因素:病房是患儿治疗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加强管理。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患儿多,房间拥挤,恢复期和急性期患儿共处一室,如果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易发生交叉感染,这些也会成为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

1.5用药安全因素:小儿在用药上特殊性强,用药剂量小,个体差异大,加药程序复杂,新药品层出不穷,药物的商品名称繁多,剂量复杂,不易掌握,易发生配错药,剂量换算错误等。家长不遵医嘱给患儿服药。由于儿童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在输液过程中使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穿刺部位常出现皮肤苍白,渗出肿胀,甚至坏死等,给患儿带来痛苦。这是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的重大隐患。

2针对影响儿科病房护理安全因素的护理对策探讨

2.1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由于护士的工作有章有循,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达到安全和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和保障护理质量[3]。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遵守护理工作制度,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常规,真正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来管理自己。

2.2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尤其是对急救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护士的专科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熟练掌握护理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能做到反应速度快、稳、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提高自律性,尤其倡导值班护士的慎独精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不要侥幸某次用污染的针头给病人注射没有引起感染,也不能轻视值班时减少巡视病房次数的做法,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增进理解,使他们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3加强护生的带教和管理:加强对护生的带教和管理是儿科护理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分配到本科室的护生首先要接受护理安全方面的教育,了解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熟悉本科的環境,疾病护理常规,儿科特殊的治疗和护理,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工作中应有带教老师正确引导,全程监督,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加强责任心,做到放手不放眼,耐心讲解、示范,因人施教,带教期间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要让护生学有所获,完成实习进修计划。

2.4加强病房管理:改善患儿的就医环境,分流患儿,分室收治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的儿童,减少探陪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地面湿式打扫,病室内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日开窗通风2~3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保持温湿度适宜。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物品、消毒液进行检测。做到一婴一用一消毒,控制示教人数,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4]。

2.5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士学习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内容,如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组织业务学习,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等。儿科用药根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具有用药量小,用药种类多,间隔时间短,护士在配药时要精确计算,忙而不乱。再者小儿输液量小,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有条件的尽量使用输液泵、推注泵。经常进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尽量使用留置针,如病情需要可实施PICC,密切巡视注射部位,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漏、肿胀,如有渗漏、肿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渗漏部位给予25%硫酸镁湿热敷,减少对患儿的伤害,确保护理安全。

3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隐患的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加强对儿科病房的安全护理管理,确保护理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患儿为中心,把患儿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新.儿科急诊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9,37(8):24-25.

[2]李淑荣,郑玲.规范护理行为以利于提高护理质量[J].当代护士,2012,2:69.

[3]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1(6):67.

[4]李冠芳.新生儿病房护理安全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0:133.

作者:许社玲 刘桂兰 李彦改

上一篇:新学期教委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文学社社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