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城市生态学对城市发展

探讨生态城市建筑工程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摘要:在目前的城市规划实践工作中,生态城市建筑工程占据非常重要的城市规划地位。生态城市工程的总体设计规划目标就是切实维护城市的自然生态和谐性,结合因地制宜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思路来创建宜居性更强的城市环境氛围。因此,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建筑工程对于现阶段城市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作用,合理给出生态城市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的整改优化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影响

城市建设规划具有综合性与体系化的基本特征,城市规划的运行实施效果能否得到保障,在根本上取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保障力度。在目前的状况下,构建生态城市的重要实践工作已经贯穿融入于城市规划设计环节,体现了构建生态城市理念的保障价值意义。生态城市的建筑项目工程有益于改善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加快构建宜居城市的速度,以及促进城市整体景观的视觉观赏效应优化提高。

一、生态城市建筑工程对于城市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保障基础,城市自然环境一旦遭到了过度的人为破坏与干扰,那么自然生态体系的良好平衡性将会被打乱[1]。在目前的情况下,某些城市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人员由于忽视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保持维护工作,那么就会比较容易产生过度索取城市自然资源的不良后果,甚至威胁到城市地区的居民人身健康利益。由此可见,全面改善與协调现有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必须要充分依赖于城市生态建筑工程,确保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项目能够达到维持与保护城市自然系统平衡的效果。

(二)加快构建宜居城市

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实践工作措施目前应当融入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对于宜居城市的完整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构建维护。生态城市的建筑项目工程具有防范自然生态破坏的显著作用,客观上有益于宜居城市的建成速度加快[2]。从以上的实践工作开展角度来讲,生态城市工程的总体建设实践工作宗旨目标应当体现在宜居城市的环境氛围优化,其中重点涉及到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提升城市景观的视觉欣赏效果

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应当成为城市居民赖以实现休憩放松的重要物质载体,城市居民在观赏优美与和谐的自然景观过程中,应当能够感到身心的愉悦放松,进而产生对于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的热爱情感。生态城市的建设项目工程有益于构建美观效果更好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实施必要的生态景观要素优化配置技术手段来展现城市景观的良好视觉审美效应,确保城市生态景观能带给城市居民良好的视觉欣赏印象。

二、生态城市建筑工程与城市规划的具体完善对策

在目前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的开展实施规模正在快速实现扩展。但是不应当忽视,城市规划设计的全面开展过程比较容易导致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显著的破坏污染,因而不利于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人居环境氛围。为了在根本上促进实现整改与完善,那么目前关于构建生态城市的建筑工程应当致力于合理优化工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方案,结合城市生态景观的基本结构特征来进行科学的景观元素搭配与选择[3]。具体而言,完善生态城市的建筑工程规划方案应当突显如下的措施要点:

(一)合理优化生态城市的建筑工程规划方案

生态城市的建筑工程方案规划应当达到合理科学的程度,结合因地制宜的城市生态建设项目工程规划设计思路来完善现有方案[4]。具体在全面建成生态城市工程的实践过程中,关键应当充分结合城市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特征以及城市自然气候变化等要素,确保生态城市的工程设计方案不会脱离城市地区的真实环境状况。

(二)严格保障与维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

近些年以来,某些城市地区的化工企业、汽车制造生产企业以及其他类型的重工业企业由于未能严格遵守现行的生态保护监管法规,那么就会导致以上的企业人员随意进行污染性与有害有毒物质的排放。城市自然生态体系由于受到过度的人为破坏与污染,因此导致了城市自然环境的显著恶化后果发生。为了达到恢复城市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目标,那么现阶段的重要实践工作任务应当体现在严格保障城市的整体生态景观和谐性。城市规划监管部门人员针对破坏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现象应当进行严厉的查处,确保在目前现有的城市规划整体方案中纳入维护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生态城市的项目建设工程应当充分突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目标思路,通过实施预先防控监管的技术手段来防止城市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三)突出城市生态工程景观的和谐性

城市生态工程不仅应当达到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性的目标,并且还要致力于美化城市现有的人居氛围环境。城市生态工程的景观氛围应当达到和谐的视觉观赏效果,从而促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优化提升。在目前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地区的工程规划设计部门正在着眼于拓展城市风景园林的工程建设规模。城市绿化建设项目中的风景园林可以达到显著优化城市整体生态景观的良好实施效果,突出了城市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城市绿化园林的建设工程项目包含了园林绿化树木以及山石水景,有助于协调城市的生态景观要素,创建优美的城市人居氛围。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城市规划的全面实施推进过程必须要建立在生态城市建筑工程的保障支撑前提下。近些年以来,生态城市的建筑工程总体规模正在快速获得扩大。城市规划方案体系应当包含生态城市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全面促进城市现有的人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具体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工作领域中,生态城市建筑工程的完善路径要点应当包含合理优化城市规划方案、严格保障城市自然环境平衡、创建和谐美好的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等。

参考文献:

[1]田大江,宗颖俏.基于“微循环”理念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佛山南庄中法生态示范城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21):3-8.

[2]夏东亮.“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10):1-4.

[3]蒯文彬,戈海玉,朱珊珊.绿色生态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基于六安市新城春天小区的实证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20,37(05):84-88+119.

[4]许晓云.生态城市建设工程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门窗,2019(12):132-133.

作者:邓兵贤

第2篇:生态河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生态河道建设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生态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到一种相对比较高级形态的必然结果,既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利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现就丹阳市城区内河生态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丹阳市河道水系及河道管理基本现状

丹阳市素有江南水乡的美称,丰沛的水量,形成众多的河流。城区内河长2748米,护城河长4415米,城北分洪道,城南香草河。根据市委、市政府城市河道集中管理的要求及政府专题会议的布置,目前由城市管理局负责的河道管理职能范围主要如下。

(一)全市河道分布概况

当前,我们把丹阳市河道分为内城河、原护城河两种河段。原内城河的分布为:西门翻水站至小东门桥。小东门至渡口桥(公元河段)。小东门桥至沈家段(原四牌楼河段)。面积为36356平方米;原护城河的分布为:港口翻水站至东亚水坝。迎春桥至南环桥。开泰桥至新西门桥。面积为161535平方米。原内城河和护城河现核发定为内城河,总面积为197891平方米。原新增河段现核发定为护城河。主要分布为:团结桥至东方红桥至312国道段。新西门桥至城北分洪道锦湖桥段。锦湖桥段至北二环桥段。和阳桥段至122省道简渎河段。总面积为255360平方米。

(二)河道设施功能现状

丹阳市水源来自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因历史原因,城市河道水床高、运河水床底水源无法通流,成了所谓的静态河。我们通过每天翻水、下流开闸放水多少方来换取良好的水质,保持水的流动和水质的清澈。我市现有护城河港口翻水站一座,翻水至郑家桥——新北门桥——麻巷门桥——河滨桥——东亚出口处;另一处流向开泰桥至城北分洪道(共4.730公里);内河是从百家新翻水站一座翻水至云思桥通过省丹中至小东门广场,一处分流南桥至斜桥(物价局地段),闸口管道流入护城河,另一处至人民医院东侧三板桥至一渡口桥通过闸口管道流入护城河(长度共2.708公里);流动河道城北分洪道,北至运河处,南至南环桥香草河处、管理的长度为3.92公里,南门香草河运河入口处至312国道(长度为4338米)。

(三)河道疏浚管理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舒适的水环境的需求日益突现,全社会要求进行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具体职责。2006年10月,丹阳市政府及我局采取措施,开始进行局部的河道整治建设,成立了丹阳市城市河道管理所,其具体职责是:负责河面保洁和河坡保洁的管理,定期翻水保持河道水质的管理,河道附属设施维护的管理,城市各立交桥泵站抗洪排涝的管理等,(其中护城河只负责河面、河坡的保洁管理。)(2)工作进展。为保障丹阳市城市河道管理所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丹阳市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丹阳河道疏浚及管理进行补助,积极开展河道管理及疏浚工作。近年来,通过我所全体人员的努力,全市河道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内城河现有翻水站2个:老西门翻水站、港口翻水站,主要负责取水、放水等工作;全市城市河道现有水闸6个:西门水闸、渡口桥水闸、沈家桥水闸、港口水闸、东亚水闸、南环桥水闸。

(四)河面保洁、河坡清理情况

我们组织专业清理保洁队伍,每天对管理的河段进行河面打涝、河坡除草、清理白色垃圾等,确保河面、河坡的清洁、干净。

(五)水质更换情况

护城河港口翻水站每天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东亚处闸门排放至香草河,开泰桥处闸门排放城北分洪道,日翻水量4.8万立方,每天可以更换,基本可以一天更换一次河水;内河百家姓翻水站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翻水2.4万立方,打开渡口桥和斜桥闸口,通过涵洞一处排放护城河郑家桥段,一处排放护城河的迎春桥段,每天基本可以更换内河河水一次。

(六)石驳栏杆现有的情况

城北分洪未改造的有老四桥到南环桥段,全长4200米;内河未改造的有化仟桥至省丹中地段(全长700米);护城河郑家桥至新北门桥段有800米;更换栏杆全河段有3500米。

(七)相关部门负责城市河段管理职能情况

丹阳市城管局下属城市河道管理所管理河面打涝、河坡清洁、河水更换、石驳、栏杆的维修和更换;市利局对城市河道的占用、河道土地开挖的审批;市建设局负责对河道的硬件建设改造、污水管网的接入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对河道的水资源保护和监督查处等工作;市规划局负责对河道的总体规划等工作。

二、当前河道管理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河道管理工作是一项重大工程,工程面广量大,综合性强,投资巨大,挑战性很强,尤其在启动阶段,如何起好步,开好局,十分关键。必须认真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症下药,为河道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铺平道路。根据调研的情况,以下几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十分突出:

(一)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

丹阳平原水网纵横交错,具有滞洪调蓄、引水灌溉、交通航运等综合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河道水域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河道的自然功能被弱化、异化,河道淤积问题突出、水体污染严重、行洪排涝能力不足、水面率不断减小,水景观遭到破坏,尤其是平原河网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迫切需要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同时,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丹阳河道出现“内河河床高、运河河床低”的现状,导致河水无法流通。

(二)清水河道,难以水清

实现“水清”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单靠丹阳市城市河道管理所无法实现,必须由政府协调解决。当前要实现“水清”目标,难度很大,主要困难有几个方面:(1)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单位企业没有建立较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业废污水、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当低,大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增加了水体污染负荷。(2)我市面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对环境质量提高的双重压力。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污染总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担心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投资环境,对水污染防治的要求不高。(3)水资源实施分割管理,导致在水污染防治方面部门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过松,以罚代治、处罚过轻等问题,直接影响污染者进行水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截污治污是实现水清目标的根本措施,但由于归口管理部门不同,很难做到与其他河道整治措施同步实施。(5)水资源区域管理模式的不利影响。地方政府对上游地区的水污染防治提出较高要求,而对下游地区的利益总是放在次要位置,甚至忽略。(6)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河道水环境的保护,除了硬件设施建设外,与社会的文明程度休戚相关。在加强保护河道水环境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同时,需要建立河道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

通过河道清淤、河岸绿化及其他整治措施,对改善河道水质具有明显作用,但从根本上讲,截污治污是改善和保持河道水质的根本措施。在污水处理得不到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仅仅通过河道整治较大程度改善河道水质几乎不可能。

(三)河面作业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现有管理的情况下,虽然我们做了力所能及的大量工作,对河面作业人员的着装上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比如除炎热的夏天不能穿戴救身衣外,还配备了救身圈,平时一到穿戴救身衣在水面作业时,仍然民考突发情况的发生,还建立了应急处理方案及应急处理小组,但在河面作业的打涝人员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城市内河存有很多涵洞及河床的清泥难以解决

针对现在河道的现实情况,比如:新民路上的“冰清桥”、“小东门桥”,水关路上的“水关桥”等,尢其是“斜桥”、“渡口桥”是用地下管道和护城河相连,涵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江南水乡城市河道的发展与美观,同时,也给河道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和困难。河底各种垃圾、杂物、工业非旧电器等的污染无法打涝,城市内河河床长期也得不到正常清理。

(五)水源、水质以及运河和城北分洪道取水、取水口污染问题

据统计,城北分洪道有大水污染排放口183处;又有新河被污染之水。内城河、护城河水属污染问题,内城河有医院、公厕、学校、浴室、居民生活居住区、市政管网等污水共计128处不断在排放;还有市民沿河边的房屋等,一是污水的直接排放,二是又有居民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道。这些是导致城市河道的水源、水质污染的直接原因。

(六)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河道管理长期以来在我市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我所刚建不久,各方面的工作正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正在订制中逐步规范,由于人力物力及资金诸多方面的原因,各项管理机制正在进一步有序推进。要保持城市河道水质清澈,我们需要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落实河道管理经费,提高管理效率。

三、对策和建议

通过参与调研与座谈交流,我们认为要做好丹阳市河道管理工作,一定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此,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启示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宣传是做好工作的先导,是积极争取各单位部门领导重视、社会各界支持、广大百姓参与的重要途径,把宣传工作贯穿于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始终。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口号叫响,使之形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宣传导向和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抓好典型河段建设,通过典型河道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整治前后明显的对比,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万里清水河道的建设效益。千方百计利用新闻媒体营造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开展类似“人大代表看河道”,“政协委员看河道”之类的活动,吸引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通过代表和委员们的呼吁,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动这项工作。

(二)拓宽渠道,筹措资金

清水河道建设工程资金需求大,必须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才能确保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1)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河道管理工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因此需要财政投入发挥主导性作用。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建议市政府设立丹阳清水河道建设专项资金,对河道管理工作予以扶持。(2)加强协作,全社会共建。

河道管理工作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必须发动全社会共建清水河道。作为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拟订具体实施计划,把好河道管理和设计方案的审查关,确保河道建设和管理满足清水河道建设技术要求。具体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园区建设和房产开发相结合。当前,全省各地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园区建设,出于园区自身给排水、环境、排涝等功能需要,河道整治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其纳入其园区建设成本。杭州等市探索出台房产开发和河道综合整治相结合的有关政策,反响良好。二是与其他基础设施相结合。城市河道整治,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争取安排一定比例的城市建设资金用于河道整治。通航河道可以把航道整治和河道综合整治结合,截污、排污是河道综合整治的组成部分,应统筹研究,综合规划,配套实施,各部门出资,可由河道整治建设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也可由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实施,从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综合效益出发,确定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方案。

(三)标本兼治,实现“清水”

实现“水清”的整治目标,需要标本兼治,各部门加强协作。建议在市政府统一协调的框架内,各部门分工负责,明确目标责任。截污排污工程与河道整治必须统筹规划、配套实施,不断提高污水处理率。从近期来看,河道整治要在综合整治上下工夫。综合整治措施包括水面保洁,禁倒垃圾、禁填水域、水体搞活、截污纳污等方面。水面保洁要做到突击清除和常年保洁相结合,阶段性地开展大规模“三清”活动。全面落实水面、河面保洁工作,严格禁止向河道等水域倾倒垃圾。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研究通过引配水工程改善河道水质的可行性,解决近期河道水质问题。从远期来看,必须切实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的良性机制,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权制度和排污权市场,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使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得到实现。同时,要加强法制、严格管理。要明确责任,制订政策,加强监督,严格执法,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使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

(四)注重培训,紧抓安全

我们将聘请水上专业教练,计划今年夏季组织河面作业人员进行游泳培训,计划今年7月份在省丹中游泳中心集中训练,让河面作业人员熟悉游泳;同时,我们将聘请专业人员对河面作业人员定期讲解自救知识、自救方式及自救水平的培训,全力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五)建管并重,长效管理

河道长效管理是巩固万里清水河道建设成果,确保“水清、流畅、岸绿、景美”水环境的重要环节,必须坚持建管并重,注重长效管理。要不断探索河道管理新机制,在河道管理中推行物业管理的办法,拓宽渠道落实管理经费,强化监督,提高河道管理效率和水平。

(六)新挖引水工程,打开水源“大门”

建议相关部门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好城市水源,通过长江饮水工程,彻底解决丹阳人民吃水的问题。现在如何解决丹阳人民城市水源呢?我们建议内河取水可以从西门翻水站处,开挖运河引水工程,让西门翻水站直接能取到运河之水,这样一来,内河水源将会彻底解决。

(七)新建污水管网,疏通排污“经脉”

建议新建城市内河污水管网,把沿河一切污水的排放口纳入污水管网,彻底解决内河排污问题,护城河虽然建立了污水管网,但建在河道之内,对污水渗漏及污水的溢出造成对河道的不利,对河道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便,导致城市河道景观不美观也不协调。

(八)新建水坝水站,打通排污“肠梗阻”

建议城北分洪道加大改造力度,从开泰桥至新西门桥处新建坝,南环桥处新建坝新建翻水站,对这条河段可以考虑建生态绿色化河道,从根本上造福子孙后代,彻底解决沿河各段的排污情况。

尽管丹阳市河道管理工作离先时发达地区相比有一段距离,离上级领导的要求仍有差距。其主要表现在基础条件落后。丹阳市城市河道管理所于2006年成立,许多工作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表现于人力不够、经费不足,很多方面不能按照国家河道管理水平规范操作。

【作者单位:王晨晖,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民政府】

虞志峰,江苏省丹阳市云阳镇人民政府】

佘记其,江苏省《镇江日报》丹阳记者站】

作者:王晨晖 虞志峰 佘记其

第3篇:国际经验对我国生态城市的启示

国外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已经打破行政区界限,将城市和周边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加快城乡之间能量、信息、资源的转换与合理配置,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Eco-city)的思想后,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不断演进和深化,其示范建设也在世界许多城市广泛展开,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总结和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于我国实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综观世界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历程,通过研究总结,其建设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法规政策。世界发达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一直非常重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制定方向明确和目标具体的发展规划,引导生态城市建设全面有序推进。美国伯克利的生态城市计划(1992),克利夫兰和波特兰大都市区生态规划,印度斑加罗尔、巴西库里蒂巴和桑拖斯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的生态城市建设计划(1994),丹麦哥本哈根的手指形态规划(1947),日本九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1997)以及新加坡的全岛建设设想规划(1967-1971)等都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例如,日本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比较完备,不仅有基本法,还包括两部综合法。1994年,德国通过了《循环经济及废弃物法》。1976年,美国通过了《资源保护和废弃物回收法》,现在美国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相关法规,为生态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建立生态城市科技支撑体系。国外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始终将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科技研究置于重要地位,选择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进行科研攻关,并尽快使之产业化。例如,丹麦卡伦堡在生态城市建设中以生态工业园建设为突破点,努力攻克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等,支持相关产业构建起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工业共生体系,为生态城市建设奠定重要的产业基础。又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九州市开始了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并重点提出“地区废弃物零排放”的设想。为此,1997年,九州市专门成立了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加大政策鼓励和支持,加快其产业化进程。1997年,日本通商产业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包括家用电器、废玻璃、废塑料和汽车压碾屑等在内的回收再利用综合环境产业区,使九州市资源环境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加快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制定战略规划和目标,而且还需要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使目标得以实现。例如,被誉为世界“生态城市”样板的美国伯克利市就是通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而具体生态建设项目,如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项目、恢复废弃河道项目、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项目以及建设慢行车道项目等,稳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发达国家,许多学者认为,建设生态城市应该把改善交通运输结构和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减少私家车使用给资源环境造成的浪费污染、土地占用以及城市蔓延等问题。例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和丹麦的哥本哈根主要采取了这一方式。库里蒂巴将整合公共交通系统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对其进行一体化规划。该市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的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分区,政府仅仅鼓励公交线路附近2个街区的交通走廊的集中高密度开发,并严格限制2个街区以外的土地开发,从而不仅保证了城市三分之二的市民每天使用公共汽车,每年减少私家车出行达2700万次,节约燃油700万加仑,而且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有效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哥本哈根把公交系统的建设和土地综合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土地有效利用和有序扩张。如今,作为欧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人均汽车占有率却很低,城市交通结构的调整改善,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挥社区组织作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通过“社区组织驱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这一方式,是由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首先提出后得到世界许多城市的效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是一种社区自助式开发方式,包括社区控制、社区规划、社区设计、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维护的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采取这一方式的关键是建立管理机构一管理组。管理组负责组建土地信托公司、生态开发公司和社区委员会3个组织,土地信托公司负责购买土地、控制财政、对区内生态开发的不当行为提出警告;生态开发公司的建立将取代传统的开发商,是社区的基本开发实体;社区委员会代表社区居民处理社区冲突和需求,并对居民进行生态城市教育。社区设有“城市生态中心”,居民可以通过图书馆、展馆、咨询报告等方便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等,以便同心协力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城乡融合互动发展。指主要通过实施城乡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著名的加拿大生态学家威廉·里斯认为:生态城市首先是区域城市,生态城市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减轻区域的生态负担。因此,城市要强化与它的生态支持系统(乡村)的联系,要实现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发展。国外许多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已经打破行政区界限,将城市和周边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并通过加快城乡之间能量、信息、资源的转换与合理配置,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新加坡的生态城市建设主要采取这一模式。该市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坚持城乡结合的思想,将城郊建设“原始公园”,并将农田和森林以及其他景观融合在“田园城市”建设中,从而实现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美国海滨城市伯克利,是全球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在城市建设设计中采取了典型的城乡结合空间结构。即在住宅区内,每一栋独立的别墅都带有一块面积很大的农田,并在农田种植“绿色食品”,深受广大居住者喜爱,充分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的思想理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开始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进行生态试点,迈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鼓励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经过多年的实践,到2006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市,上海闵行区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区,浙江省安吉县为国家生态县。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城市制定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和目标,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仍然面临一些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生态城市规划和目标确定违背自身生态特征。由于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目标的确立应在不违背生态城市建设原则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各有不同。但从我国目前的状况看,一些城市没有依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和目标,而是照搬其他城市的做法,甚至出现为单纯追求目标实现而违背生态规律的现象,例如,一些城市通过大量种植草坪提高绿化率,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的种植比重却较低,影响了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生态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缺乏项目支撑。国际经验表明,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明确而具体和的项目支撑,同时还必须有保障项目实施的相关政策的支持,而我国一些城市的生态规划和目标的确定往往宏大而空洞,缺乏具体项目的支撑和政策保障,规划的制定和贯彻实施经常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从而造成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国目前还没有将生态城市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放到重要的地位,虽然生态城市建设技术的各种要素并不缺乏,但由于没有进行自觉的开发和整合,没有建立起生态城市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因此,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城市建设形成技术上的制约。

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特别是在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赋予公众环境权,尽管某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环境权的某些内容,但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很难加以实施,影响了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尚未建立循环经济产业组织体系。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已经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国家有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选择了10个城市、5个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先后在辽宁、贵阳、包头等省市开展生态工业园试点,但到目前尚未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产组织体系,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

法规政策体系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和系统。在立法理念、立法内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不适应。从政策上看,目前仍存在激励和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政策的不明确、不健全,使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得不到明确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加快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选择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国外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法规政策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一是城市地方政府首先应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框架,确定建设方向、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阶段目标等,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二是制定相关法规,使生态城市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总体规划和目标的实现;三是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我国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国家级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选择优先行动领域。应根据我国不同城市的生态特征和建设状况,在确定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后,积极选择优先行动领域和重点项目,促进建设目标的实现。例如,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首先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包括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城市建筑和居民住宅建设的规划和布局等,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生态化;又如通过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选择工业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实施能源、水资源节约和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推进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

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当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积极倡导公众的广泛参与。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应当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赋予公民环境知情权、环境立法参与权、环境行政执法参与权,给公民参与环境事物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环境评价中要强调公众参与和执行的力度,我国2003年9月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评法》,使公众参与的机制得到加强,但要真正产生实际效果,还要加强执行力度,使其逐步得以落实;三是支持现有的环保团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团体组织在资金、人才方面还十分欠缺,因而应从政策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四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和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城乡融合,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模式和经验:一是强化城乡融合的建设理念,打破行政区界限,从区域整体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全面规划;二是按照城市生态学原理,使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和调控,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三是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将城乡区域作为整体,实行资源的节约、合理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运营对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负担,增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循环经济产业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企业。生态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主体。在清洁生产方面,工业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工艺采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要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工业行业部门,形成各种形式的生态工业园。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生态工业链中的核心资源的稳定性与核心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要注意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链和产品链;三是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构建社会化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加强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应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并借鉴国际立法经验,建立和完善生态城市法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设上一是要建立对生态环境的物权法保护制度,对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加以承认和保护。首先建立环境使用权,确立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民法和环境法的协调机制;其次,建立环境保护相邻权,保护环境资源相邻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制定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弥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盲区;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规,如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不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要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配套的《资源利用促进法》等;制定有关各种特定物质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借鉴日本立法经验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三是对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政策体系建设上,一是根据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配套制定相关鼓励支持政策;二是制定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鼓励政策,使企业向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发展;三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

作者:王爱兰

第4篇:各城市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更高级荣誉,是国家授予一个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高奖项。生态园林城市,是指利用环境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水体系统,减少城市各种污染和废弃物,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形象地讲,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就是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文明的城市,是“云的故乡、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人的乐园”。具体地讲,是一个市政设施、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全方位发展的城市;是一个生态功能完善、生物多样、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城市;是一个园林绿地布局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绿化制度健全的城市;是一个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品味高、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城市。

一、珠海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

近3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实干开创事业,爱拼成就梦想。珠海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引领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了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生态家园更加美好靓丽!

二、南宁——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建碧水蓝天美丽南宁

南国风光、民族风情、山水相连、生态宜居。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全市辖6县6区,总面积2.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283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247万人。近年来,南宁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以青秀山为中心,以邕江两岸为轴,内河水系和公园绿地相映成趣的生态系统,呈现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城市园林景观风貌。

南宁市自1997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连续三次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近年又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殊荣。2015年,以第一名的佳绩荣获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南宁是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享有六张靓丽的名片: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绿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

8年“追绿”从不停歇

早在8年前,南宁就把“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列为目标,并纳入议事日程。时间追溯到2006年,住建部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给南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2008年11月,南宁市委、市政府出台《南宁市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生态发展提升品位

南宁结合“中国水城”规划,围绕“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一百湖”水系结构,重点打造18个内河湖泊,把水系两岸绿化作为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营造水岸特色景观。重点开展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实施了南湖—竹排江、可利江、心圩江、良庆河、楞塘冲等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打造出了一批秀美的滨水景观区、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和人水和谐的生态休憩区。

循环发展开拓新路

南宁市依托青山绿水,做足山水文章。城外,依托盆地地形,以城市周边水库、林区为基础,形成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环城生态圈。城内,蜿蜒的邕江穿城而过,郁郁葱葱的邕江两岸风光带与城市街道、公园绿地生态相融合。构筑了“青山为屏、邕江为带、山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绿地系统格局,展现了南宁生态宜居的城市自然风貌。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三、苏州

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滨,有一座城市,她在青山碧水的怀抱里用诗情画意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和西方的对接——这就是苏州。

漫步在苏州的街头,整个城市就像一座园林。大街小巷,绿树花卉映衬下,处处可见小桥流水、假山亭廊的园林小品。

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化,苏州的城市绿化已不是从单纯的绿化覆盖率来考量,而是积极发挥传统造园优势,围绕民生质量提升的需求,把绿化当作景观、当作文化、当作艺术来建,逐渐形成了“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鲜明特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和名片,是对一个地区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围绕薄弱环节,强化工作措施,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以更严要求、更高水平、更好效果,确保创建工作高标迎检,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第5篇: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 ,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 “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2003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有的自然和人为的独特的风景都只能让位给新的建筑,这引起了无数老北大人的感怀。而发展总是要有的,关键是怎样发展,如何在适宜的地方做到寸土寸金地利用土地,而在另一些地方留下我们的骄傲。如果有一天,未名湖开始缩小,或者未名湖周围矗立起了新式的建筑,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悲哀。“一塔湖图”并非北大的全部,北大的精神,很广,北大的骄傲,就在于它所创造的文化,科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匠心独具——通向未名湖的小径

北大的校园北部可以说是古韵十足,像中国的传统园林,在优美的浪漫中又给人以思想和历史的沉重感。“北大的生活更接近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一位总是喜欢留连于未名湖畔的清华学生说。这种文人士大夫气,从那一条条通向未名湖的小径也可以体现出来,它的荫蔽和静谧,构成了北大独特的风景。幽静的小径边生长着各色的植物。引人注目的是雪松下的石头,它独特的用途使人耳目一新。松针下部的蜡质物是酸性物,下落到土壤中会使土壤受到酸化影响,土质变差,以至于到了刮风的时候会有尘土飞扬。而石头可以防止扬尘,从而保证了这里路面与空气的清新与洁净。而路旁的传统建筑的大屋檐则为麻雀等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鸟鸣声不绝于耳。在这里,人与自然真正融为一体,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新华网2002年10月6日有如下报道:(资料来源:

6、

10、华夏旅游网

第6篇: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

[摘要]:城市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合理,高效,可持续运作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生态的合理有序循环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了解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分析其内在的关系,来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关键词]: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

1.引言: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的问题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出现。如何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而又符合社会发展的城市是当代人探索的目的。城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要如何融合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课题。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的的关系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之间都有着许多相同的因素,1.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它们的媒介都要对于城市乃至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深入了解。

同时它们也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1.原则,城市生态学比较注重对于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是以不危及下一代为前提。而城市规划比较侧重城市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研究对象不同,城市生态学是以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为研究对象。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历史沿革为基础,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研究。

3.研究内容,城市生态学主要研究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就是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定义,即在不危及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发展需求的一个城市系统。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一对因子。要实现这一城市系统就要对将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很好的结合并且有效地讲去理论运用到城市系统中。

3.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现代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要在城市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城市的发展必定会消耗自然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因此在城市规划在

设计思想及实践中应充分体现生态学思维,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将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的结合对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的良好生态维持能力。

3.1.城市生态学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各个阶段应考虑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城市规划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方面,城市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有关。在当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多限于从用地经济性和区位、交通条件等方面考虑的所谓的“综合用地评价”,将城市用地划分为4大类用地,然后确定哪些用地可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和用地规模的确定很少考虑生态和环境的要求。为减少城市土地的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有必要对城市及周边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研究,以城市及周边土地的生态适宜能力来决定城市发展规模及土地开发模式。

生态学法能用来了解和系统地表述一个和自然结合的规划,或者说将设计与自然结合起来,其生态规划思想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规划,方法的核心是对区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性能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发展规划,以使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及人类其它活动与自然特征、自然过程协调统一起来。在研究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问题时指出,应从自然的持续性来考虑土地利用,即在开发土地资源过程中,应根据自然资源的容量来决定其开发利用的强度,既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要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和生产力,防止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用地使用性质的确定应符合区域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要求,借助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恶化和城市问题,协调土地利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用地的扩展应从城乡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要积极维护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决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盲目使用土地。

3.2.城市生态学在土地发展模式中的应用

城市土地利用有同心圆、带形、楔形、组团式、指状以及复合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不同的用地发展模式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同心圆集中发展模式最容易割裂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维持城乡协调关系、维持生物多样性及良好的城市环境最为不利;而楔形、组团式及指状发展模式则是较为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因为用地的楔形、组团式及指状发展有利于将自然引入城市,构筑完整的景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模式、深圳的组团式发展模式以及合肥的风扇形发展模式等。因此,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用地。扩张对周边环境可能会产生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城市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3.3.城市生态学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在城市道路的形态结构和总体格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首先路网系统的格局应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如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环通度”应适当降低,在适当地段应设置中断点,尽可能在城市不同方向为动物留出楔形绿色通道,以利于动物通行,这是保护城区动物,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4..城市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城市生态的效益是城市中各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指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之一。人类的活动是在城市这个三位实体空间里面的,因此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各项工程,各种资源的合理部署,对于促进城市的生态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合理,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可以让城市系统的生态循环有序的运行。相反,如果是不合理的城市规划,那对于城市的生态循环那将是毁灭的。

4.1.城市布局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城市布局是一个城市空间在实体上得体现,对于城市的发展以及生态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城市的布局具有多样性,要结合实际,做出符合当地的城市布局模式。热带和亚热带城市的布局就可以开敞通透一些,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符合夏季主导风向的空间廊道,增加有庇护的、户外活动的开敞空间;而寒带城市则应采取相对集中的城市结构和布局,以利于节能和加强冬季的保暖、降低基础设施的运行费用。

以往的城市布局建设中往往割断自然景观中生物迁移、觅食的路径,破坏了生物生存的生境地和各自然单元之间的连接度。现在可以通过廊道网络的构建来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如在上海落成的“五洲大道”就是一条生态大道,其掺入废橡胶轮胎粒子的沥青、雨水可实现回灌的绿化带、大道两旁郁郁葱葱的生态植物,以及互通式立交桥下的人造水景等,无不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渐变式的生态过渡。另外,历史上许多著名城市的发展建设大都与其所在的地域特征密切结合,通过历史性的保护和艺术性的创造建设,既使得城市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得原有的自然景色更臻完美,进而形成城市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如南京“襟江抱湖、虎踞龙盘”的城市形态;常熟古城市“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不对称均衡城市格局i。这些都是对于城市设计生态理念中保护性的方法与策略。

其外在城市的布局时适当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退化生境的恢复和重建;将城市内的用地按自然整理出来;将森林引入城市;自然廊道的建立;绿色节能建筑的使用;对各项能源资源的循环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2.城市环境容量分析对城市生态学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城市是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的,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它的城市问题也就会接二连三的出来,包括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这也就是卫星城市出现的一个先决条件。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是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是又上限的。只有通过城市环境容量的分析,制定对人口及用地规模,城市水资源供给,能源交通的限制,以实现城市的合理规模,才能真正的让城市这个庞大的系统有序的循环运行。

4.3.城市建筑垃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中国现在整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因此有大量的建筑被迫走下历史的舞台。一个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将会导致房屋大量大拆大建带来的资源浪费,中国的大拆大建现象在城市建设中是非常常见的。从建筑的使用年限对比来看,普通建筑使用年限一般在40~50年左右,日本平均建筑使用年限为40年,欧洲80年,中国目前的建筑平均使用年限不到20年。反复的拆建、大量的兴建,不断

地重复,无疑将会带来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与浪费,这无疑与我国集约型、节能型的社会建设道路是相违背的,也是对城市生态有序循环的一种挑战。

5.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市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生态概念规划,城市生态工程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规划内容复杂多样,但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6.总结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都是我们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论支撑,同时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只有结合了城市生态学的城市规划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呼应城市规划的城市生态学才是合理的,才有实现的价值性。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相互融合才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作者:沈清基出处: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城市生态学与城市规划.作者:徐祖同出处:环境保护,1987,第8期

3.城市规划要有生态学观点.作者:卫明出处:决策探索,1989,第6期

4.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作者:李植斌.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178.

5.论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概念、价值、方法和成果. 作者: 林姚宇,陈国生,.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

第7篇: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

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4)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

类型:1)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分 :淡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2、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1)拮抗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 3)净化作用

3、简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调节方式。

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物种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因素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信息系统的破坏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调节方式: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

4、简述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规律3)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4)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5)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6)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

5、简述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1)城市生态位原理;2)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3)食物链原理;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5)最小因子原理;6)环境承载力原理

6、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1)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2)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3)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4)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6)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7)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7、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1城市生态系统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2城市生态系统物质既有输入又有输出3生产性物质远远大于生活性物质4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流缺乏循环5物质循环在人为状态下进行6物质循环过程中产生大量废物

8、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集与绿地奇缺;6)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9、城镇生态空间研究的一般假设和基本原理

一般假设:1)结构性假设;2)耦合性假设;3)量子化假设

基本原理:1)结构和功能原理;2)空间多样性原理;3)空间流动原理;4)空间变化原理;5)空间稳定原理

10、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内涵

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倡导社会的开放性、经济的高效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11、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

1)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结构 2)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

3)致力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试述城市生态规划内容以及城市生态规划原则

内容:1)人口适宜容量规划;2)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4)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5)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 原则:自然原则(自然生态原则)、经济原则、社会原则、系统原则

13、简述城市生态规划步骤

1)制定规划研究的目标;2)区域资料的生态细目与生态分析;3)区域的适宜度分析;4)方案选择;5)方案实施;6)执行规划;7)评价规划的结果并做出必要的调整

14、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1)臭氧层耗损2)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3)酸沉降危害加剧4)生态系统简化5)森林锐减6)土壤退化7)淡水资源危机8)海洋环境污染9)固体废物污染10)有毒化学品污染 产生根源:

16、简述土壤污染种类

1)重金属污染;2)有机物和无机盐;3)病原微生物;4)放射性污染;5)农药和化肥污染

17、简述城市环境特点

1)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2)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3)城市环境的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城市环境的限制众多,矛盾集中;5)城市环境系统相对脆弱;6)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的影响大

18、简述影响水体环境的因素

水体自净作用、水体稀释作用、水中氧的消耗与溶解、水中的微生物

19、简述影响土壤环境的因素

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酸碱度 20、简述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2)以集中控制为主,降低污染物排放量;3)强化污染源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量;4)发展植物净化

21、简述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2)节约用水,计划用水,提倡和加强废水回用;3)强化水污染治理;4)排水系统的体制规划;5)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6)饮用水的污染去除;7)综合整治,整体优化

22、简述区域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1)制定噪声控制小区建设计划,逐步扩大噪声小区覆盖率

2)规定工厂和建筑工地与其它区域的边界噪声值,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24、城市中生物系统与人工物质系统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分别有哪些

25、城市中环境资源系统与能源系统的特点、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分别有哪些(P67)

26、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具有哪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城市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开放

第二层次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开放 第三层次为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间的开放

27、简述现代环境问题特征及中国现存环境问题,结合熟悉区域,论述该区域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环境问题特征:1)环境问题的全球化;2) 环境问题的综合化;3)环境问题的高智能化;

4)环境问题的社会化;5)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中国环境问题:

1全球范围环境问题:1)先天脆弱,易于失衡;2)长期生态失调,灾害频繁;3)生态环境失调,资源相对贫乏;4)生态支持系统恶化;5)各类污染严重

2沿海地区环境问题:1)酸雨加剧;2)赤潮猛增;3)乡镇企业污染加重;4)人地矛盾尖锐;5)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

28、简述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谈谈看法

问题:

① 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②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③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④用水短缺和水污染、⑤人口密集和绿地奇缺、⑥乡镇问题严重

策略:通过集中供热、燃气花、型煤化、地面绿化、道路硬化和创建烟尘控制区等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采取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截流、回用、引水净化等措施综合治理水污染;

实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措施综合治理水污染; 通过建设噪声达标区促进了噪声污染控制。

29、论述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如何进行总体分析(304)

①大气降水对城市地面水的污染、 ② 气污染治理工程队水体的污染、

③ 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 ④ 体废物的堆存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⑤ 污染的处置造成的固体废物污染、 ⑥ 气、水、渣处理对城市噪声的影响。

30、城市生态系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有哪些基本内容?列举2个生态破坏的例子。

城市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

基本内容:①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②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

第8篇: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

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学术、政策上,1972年我国参加了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我国建立了MAB研究委员会;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1982年,在首届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上,提出了“重视城市问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思想,并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人1983—1985年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的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一书,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一书从战略高度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最近,在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在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些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建设生态城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西方国家的生态城市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

西方的生态城市思想的出现晚于中国,不过其生态城市的思想极其丰富,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

型城市的向往。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城市建设经验,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在城市用地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思想。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生态意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美洲的印第安人村落的建设也反映了朴素的生态城市的思想。

而早期“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宜布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中心,人类居住区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业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过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在掠夺式的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1820年欧文提出了“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

《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其“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花园城市。他的思想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对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德国人韦伯的《城市发展》,英国人吴温的《过分拥挤的城市》等,也都是该领域很有影响的论著。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1915)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美国人帕克在其《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建议》一书中,将支配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如竞争、共生、演替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创了城市环境生态研究的新领域。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居住、工作、游憩、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丹尼斯·米都斯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优,更加激起了人们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趣,生态城市研究也进人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及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第11项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

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并且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莱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与会的12个国家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包括伯克莱生态城计划、旧金山绿色城计划、丹麦生态村计划等,内容涉及城市、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也举办了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论坛。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1997年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也将生态城市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同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组织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宪章,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此后,有关探讨“生态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的书籍、会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生态城市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生态城市实际建设也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很多世界著名的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实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都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公众参与。国外的生态城市规划在确定整体目标外,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可能并没有考虑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只是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的,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从解决交通问题人手进行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城市规划年限较长,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参照“影子规划”方式,其设计时间跨度将近300年。

总的来看,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特点可大致概括为:(l)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资源的再利用、生活消耗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的3R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3、我国生态城市可行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对策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过于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化,生态基础差,这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只有在工业化城市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来进行改进和建设。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使城市的生态形象和生态功能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投人大量的政策、社会、经济、科技、经济和公众的参与等。我国目前的远期规划年限一般在20—30年左右,而这种全面深人的规划在20—30年内往往难以实现,会出现铺的摊子过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规划目标不能全部实现。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可行的对策主要有:

1.优先利用城市周围先天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周边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开辟城市生态走廊,加强对城市地区自然和生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及生态预留地。新规划的城市应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预留出一部分区域用于绿化,对于有历史文脉的遗址或建筑应加以保护,开发时可以适当加以结合。

3.推进生态节能住宅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对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有驱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建议新建普通住宅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区不应低于50%。

4.城市中的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逐步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各类垃圾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安全从城市运出。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可持续的时常、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要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逐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活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6.合理规划卫星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小城镇是比较明智的策略。小城镇在规划时要注意生态绿化工程和绿化设计和养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水平施工相结合。

7.编制和修订科学可行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和改进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尽可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公众参与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证。

当前,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我国城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9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

城市生态学(P1)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

环境承载力(P19)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

人类生态学(P16)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

生态位(P17)

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

生态学(P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

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 环境承载力包括: 1) 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

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 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

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 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

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

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

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

1.

初级生产(P31)

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

次级生产(P35)

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3.

生境(P46)

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 4.

生态系统(P23)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

生态效率(P36)

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 6.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 1) 综合作用 2) 主导因子作用

3)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 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

1.

城市生态系统(P58)

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

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

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P65)

1) 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

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

统。

4) 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

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

1. 城市化(81)

1) 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

2) 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

形成和变化

3) 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

4) 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

上层建筑的形成

5) 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

目日益增加

2. 城市人口(82)

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 3. 城市人口过密化(85)

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 4.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

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5. 人口城市化(P87)

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 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

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 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

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

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

8. 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t+1=Nt+ B – D + I – E

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

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 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 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

1. 城市热岛效应(P126)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 大气污染(P117)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3. 城市植被(P152)

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 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

(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

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 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

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 1) 城市热岛效应 2) 城市阻障效应 3) 城市凝结核效应

6. 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

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P153)

1) 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

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2) 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

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 植被格局的园林化

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

形成了园林化格局。 4) 结构单一

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 5) 演替偏途化

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 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

(P136)

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1. 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

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 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

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

1. 城市景观(P216)

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2. 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

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参看第5题答案)

3. 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

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4. 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

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

5. 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

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

的,也是相对的。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 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

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 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

述你的观点(P260)

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

1) 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

2) 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 3) 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4)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

分析

5) 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 6) 确定总体环境目标

7) 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

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

1) 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职能机构

2) 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3) 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

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4) 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5) 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

上一篇: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下一篇:中国旅游签证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