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果

2022-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果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效果方法初探

摘 要: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要需要。但教学中往往不被重视,因此,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上存在一些课堂效率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通过强制的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我们要创设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氛围,从而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

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的要需要。和传统意义上的主干学科相比,往往存在着不被重视,尤其是笔者所在的经济相对落后省份的重点中学,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重视程度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平常的课程教学上存在一些课堂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能通过强制的课堂纪律来约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交流会上我常听老师这样评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太难了!讲理论时,学生常会抢着说话或大叫听不懂,不认真听课。机房中的管理更是难以控制,电源声、击键声、移凳声、讨论声不绝于耳。讲话的,喊机子坏了的,在走道中走动的,偷玩游戏与聊天的,时时都有。管得过严,学生不喜欢上课;管得不严,一片混乱,无法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教学和管理一直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难题,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多年了,对于如何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想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一、端正态度,立足本职

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即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了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因此,教师怎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最大的难题,如果这个难题解决不好,也就谈不上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许多教师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些教师甚至就得过且过了,觉得信息技术课又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学不好家长也不会有意见,从而疏于管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愈来愈差。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对所教的学科抱着这种观念,那么,又怎能让学生重视起这一学科来呢?因此,我认为,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教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

二、精心准备,重视课堂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我们往往承担着比较多而琐碎的任务。在学校也处于地位低下,人微言轻,不受重视的状态,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慢怠课堂的借口。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前期,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考,更需要从课堂的角度去完善课堂环境。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或中断,要使课堂像个课堂。不能无视地面的脏乱,要随时保持地面的整洁;不让学生进入教室却发现桌椅杂乱无章,而是随时使用完毕随时整理整齐;更不能让机器持续几节课无法使用,做到机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尽快投入到使用之中。要想使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首先要给他们一个整齐,洁净,正常的教学环境。

三、课堂组织严格化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课堂上处处体现着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之间的默契合作。这些特点,使得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作品比赛等课程形式。除了对这些课堂内容的精心准备之外,我们要对其组织严格化,不能随意行事。有些课,教师虽然给学生指明了合作学习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具体进行组织,任学生任意组合,自行完成任务,制作作品。这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起来。甚至有的同学并没有去完成任务,而是乘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能过分地责怪学生。如果我们把课堂组织细化,时刻关注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有具体的任务做,就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了。

四、运用语言艺术促进课堂管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淵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艺术修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把教师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加以讨论。

(1)有声语言。教师在讲述概念原理或操作方法时,语言要温和,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要经常适当地鼓励。

(2)无声语言。教师要学会运用动作、表情、眼神、仪态等非语言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减少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效提高课堂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定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五、完整制约机制,实行评分制教学

(1)上好第一堂课。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用来上学前教育课。课上,我会着重强调机房上机守则和机器的开关机顺序,让他们知道在机房内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比如,不能带流质液体和有磁性的物体进机房;在机房上课有问题时须举手向教师示意;不能离开座位、大喊大叫等,让他们在机房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为了爱护机器,我还按学号给学生分配座位,落实责任到人。由此,他们就会在上课时间保管好自己的机器,而不会随意去网上下载游戏,使自己的机器感染病毒了。

(2)“任务驱动”的课堂评分制教学。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因此,所有的练习就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由于学生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没有足够时间逐一检查,而造成个别同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可能出现“上课不听讲、下课交白卷”的情况。为此,我尝试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课程,采用课堂评分制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谓课堂评分制,是指教师在每一堂课为学生每次作业打分并所做的记录。所谓“任务驱动”,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每堂课,为学生布置任务,并制定与每一个任务相应的评分机制。由于任务中涉及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又要进行打分,因此,他们肯定会认真听讲。学生对每堂课完成作业情况的记录就是信息技术课的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挂钩,注重平时的积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无暇去光顾那些与上课无关的游戏,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相互探讨、公平竞争的氛围。

六、提升教师素质,拉近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些无意识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声小小的问候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师要做到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做到既严厉又平易近人,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可接受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管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要在对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更要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不同的年级段、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晨辉

第2篇:整合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技术含量。两者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设计,产生了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增强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含量和现代技术含量,正在实现高效体育课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为学生营造轻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育领域各学科正在积极与信息技术整合,加快教育教学进入信息时代。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搞好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功能,提高體育教学的智能化水平,使课堂教学焕发亮丽的色彩,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健康意识。

一、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融合的基本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具体来讲就是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的讲解时,能将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信息方法与技术、人力资源等内容穿插进去,进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突破体育传统教育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丰富了体育教师课堂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学习向“探究性”转变,教师教学向“研究性”转变,激发教与学主体的创造性。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把体育学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体育学科的整合既有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又有体育学科、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的整合。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点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后是学生自己练习,因此很多学生对体育的最大体会就是“单调”而“无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画面、声音,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给学生新异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改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想学的教学模式。如:小青蛙学本领一—情景化启导学习法:教学过程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情景来导入新课,引出主题:第二步播放小青蛙跳荷叶的画面,让学生模仿练习;第三步是小青蛙练本领,学生分组自练,交流看法,教师巡回指导;第四步是小青蛙比本领,教师启发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背景思考问题,观看了小青蛙捉害虫的情节,提示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抓到害虫,并通过观看知道游戏方法,进行游戏和比赛;第五步使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轻柔的音乐达到放松的目的。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认知。

学生从课本和课堂上能学到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是有限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情感认知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体育的魅力,如:各种精彩的比赛片断,某个体育明星的介绍,各种有趣的体育竞赛。还可以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其实是一项非常快乐的活动。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观看体育明星背后锻炼的视频:如举重运动员的负重练习,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对抗练习等,让学生知道成功并非是想出来的,而是靠汗水和长期锻炼的毅力换来的,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就在我们身边,体育与健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遥远,使学生更加接近体育,喜爱体育。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强大的数据库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多方位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我锻炼的方法,帮助锻炼者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学会协作学习。为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寻找答案,以此来增加自己的体育常识,诱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计划,发挥现代教学资源优势,提高现代教学效果。如讲授《篮球》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提前浏览有关的网站,了解篮球的有关信息。然后在上课时相互交流篮球的技术和学习方法,各抒己见,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四)建立正确的动作观念,突出动作的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听、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能够有效提高运动技能。例如: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如投掷项目中,投掷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跳远的展体,跨越式跳高摆动腿内旋下压等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和动画的移动、旋转、定格、慢速播放、闪烁、色彩变化、配以同步解说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来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融合的教学建议:

(一)在整合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以及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教师一定要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的重难点。只有教师自己对学科本质理解透彻,对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相互联系有全面了解。才能知道在什么地方需要技术的支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切忌为了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到学科的本质,学生上体育课还是应以练习为主。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法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是一种辅助教学,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的融合必须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具备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实施的。不但要体现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学生的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课外运用信息技术理解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化教学。在体育课中广泛应用信息化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使教师不再是一个指挥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Z]教育部基础教研司2002

[2]峤洪中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2009

[3]干区体育教学,《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6-12-28

作者:刘付全

第3篇: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

摘要: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模式。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为出发点,分析了有效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提倡以调动学生主动性为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手段,提出将仿真软件合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思想。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提高;方法

作者简介:任玲(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岑红蕾(1975-),女,浙江东阳人,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45)和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项目(项目编号:3152JDXY01008)的研究成果。

“模拟电子技术”是高校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相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因而提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學效果成为关键问题。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中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相对其它电类技术基础课,学生学起来感觉较吃力。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没有清晰的主线,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第二,分析方法与其基础课电路分析有所不同,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电路分析中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第三,电子技术迅猛发展,电子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使得学校实验设备、设施条件往往跟不上需要,使学生实验机会有限。因此为了让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有限课时里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的改革确实值得大家探讨。

一、讲好绪论部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绪论部分是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相关背景的介绍,电子技术发展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以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的介绍,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丰富的图片来介绍电子技术发展的过程,应用贴近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来介绍电子技术的应用。如介绍收音机接收、放大信号的实例,可以让学生很快理解放大电路在电子电路中的应用,并由此对模拟电子技术中放大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通过实例的介绍让学生对该课程与“电路理论”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学习侧重点有了进一步理解,这对于后续理论知识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对课堂进行高效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课堂管理,要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在精讲和串讲上把握尺度,因而有必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板书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传统的板书教学虽然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简单,但却具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思路清晰,板书规范美观表现力强,语言表达与板书同步进行,讲课节奏流畅,易于学生理解吸收,师生交流融洽。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应以板书教学为主。比如基本共射电路工作分析一节,对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方法要深入理解,如静态工作点的分析、动态参数的分析,以及交直流通路和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方法,采用板书教学效果较好。通过板书的过程作图,进行公式推导,教师能够与学生直接交流,反馈信息更直接,学生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而且这部分内容又为整章内容奠定理论基础,大多教师都有多年的板书教学经验,更容易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应用、课堂上的交流与应变等,发挥主体教学的个性,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使前后知识点融会贯通。

2.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法的各自优势,主要以学生易于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在适当的章节中加入多媒体教学。例如在模电课程第一章半导体器件讲授中尝试了采用多媒体授课,通过自制动画的形式来反映PN节形成过程,以及在正向电压和反向电压作用下PN节的特性。由于这部分内容学习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而在于其外部的伏安特性关系,因此采用多媒体动画的教学方式,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易于抓住学习重点,学生反映较好。又如图解法动态分析和波形非线性失真分析一节,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形象直观,学生易于理解,又可以省去大量的作图时间。

3.有效进行知识点整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的思想

在课程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点,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主线,为了将知识点有效地连接起来,在每章结束时安排一次知识点串讲。具体做法是将本章知识点以特定的方式串起来,打破教学内容顺序一条“线”的组织形式而代之以立体“网”的形式,使得在讲解任意一个知识点时都可以随时调用相关联的基础知识。如图1,各个知识点之间通过链接随时调阅。其中有本节讲解的新知识之间的链接,也有新知识点与已学过的老知识点之间的链接,课与课之间也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采用这种组织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是极为有利的,有助于巩固和理解,经过几个班级的实践,收到良好效果。

三、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将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方法提出来,注重设问和启发,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在二极管一节的讲解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但分析二极管电路时却不会用单向导电性。基于这种情况,及时补充二极管习题的讲练内容,通过具体习题的分析,让学生尝试二极管电路的具体分析方法,从而举一反三,会用单向导电性分析各种二极管电路。

启发式教学要针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合理设置启发问题,让学生亲自练习。练的内容最好是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通过“练”来巩固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这种启发式教学起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一定要求。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專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设计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启发方式,不能生搬硬套,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活跃程度合理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方案;再次,教师还要有很强的进取心。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进取,不断地自我更新、提高和发展,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少讲多启发,提高教学水平。

四、有效应用现代仿真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仿真软件的教学,可以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每一章的复习串讲课程中,引入仿真软件的应用内容,将章节中的典型电路通过仿真软件来画图,改变测试条件,观察波形,测量相关参数值。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仿真的形式再次展现,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学生容易理解,并有助于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以课外兴趣小组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了电子兴趣小组和家电维修社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维修家用电器等,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五、结束语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有必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让每一次课成为学生感兴趣愿意去学的课程,并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整体把握,把握授课的氛围和节奏,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设置教学启发点,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史雪飞,李江昀,李擎,等.研究型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6):90-96.

[2]张士文,张峰.一种三极管共射放大电路的讨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6):43-45.

[3]邢晓睿.“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1):86-87.

[4]沈钰.PPT动画在“模拟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1):96-98.

[5]王心刚.应用Multisim提高‘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9):180-182.

(责任编辑:王意琴)

作者:任玲?岑红蕾?张宁

第4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世纪,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中小学正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市,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那么,信息技术课该怎么做,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怎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关键词:提高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效果

信息技术课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相提并论,在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评价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脱离不了传统的窠臼,实际上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歧途。与传统的一些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知识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方法,新思维不断涌现,新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

二、实践性,实用性,操作性强。

三、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浓厚,但起点极不平衡,学习的条件差别较大。

四、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受到升学等压力,把它当成娱乐课。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来上好信息技术课,提高教学效果是刻不容缓的,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课堂,现将我在工作中的做法介绍如下,供大家探讨。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失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不只教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我们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非常浓厚,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娱乐性等魅力,来吸引,引导学生。正如我们常说的“打铁要趁热”。不能让学生在没有兴趣之后再来想办法,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操作难度、内容等要适当。我在教学中,遵循“学中玩,玩中学,既要学好,也要玩好”的原则。有的教师既没让学生学好,也没玩好,从而减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学习完鼠标的五种操作后,我就教学生玩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以及射击,桌球等游戏,学生肯定喜欢玩啊,学习气氛浓厚,情绪高涨,学生在玩游戏中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在学习完输入法后,不能只让学生用打文章来练习,利用一些聊天工具如QQ、UC等进行聊天,有利于学生思想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输入速度。此外,每学期还应组织一些比赛,如:打字比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网页制作比赛,板报比赛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学生愿意学,愿意做,也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了,教学效果相应也就提高了。

三、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即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方法,通过一些手段去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的目标任务通过网络发给学生,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只能以学生“做”为主,注意“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我赞同有些人的观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采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因特网应用之下载”一课时,要求学生下载一首“春天的故事.mp3”,学生通过Internet网、教材、教师收集的资料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下载的方法多式多样,有用迅雷的,也有用网络蚂蚁的等等,从而掌握知识。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反对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的实践,干课堂无关的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四、注重学生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平衡,协作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利用小先生制等协作手段,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我校的机房是将八台电脑围成一个圈,八个学生一个组,这在形式上有利于协作学习。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在每组推荐一名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教高的学生成为该组的小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问小老师,小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组八名成员相互讨论,如还没有结果,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敢做、敢思考,使他们迅速的掌握知识。

五、时刻进行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反思是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审查自己,进而培养自己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广大教师谈到:“如果学生不理解某种知识,如果他的思维犹如笼中之鸟无援地颤抖着,那就请你们留意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对教师而言,反思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思,才能使教学水平更进一步。教师应多学习,多思考,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博客、教学随笔等形式来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用BBS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观点积极思考,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也非常多,这里是我个人的教学心得,希望各位同仁相互交流,把信息技术教学搞得更好。

第5篇: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内容摘要】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实践、动手、合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让他们通过运用信息的手段,来适应高度的信息化社会。

【关键字】 巧设导语师生互动玩中乐学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已6年有余,想起刚接手这门课时,面对小学生的调皮真是束手无策。经过多年的课堂实践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地课堂教学方法。因为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想说就说,想玩就玩,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往往教师的精心备课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副课,这样更使教师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措施,让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体现,这样的信息课也没有多少学生喜欢上。如此恶性循环,让信息老师失去激情,无法很好展现自己的能力,更别说有何成果了。

我认为要想使课堂效率更高,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通过巧设导语、师生互动、玩中乐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所以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放松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脑,对计算机的组成比较陌生。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样他们既没有弄清原理,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想学。像这样情况,我会先提问:“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和计算机的组成是否有相似之处?人由什么来控制活动和思想的呢,计算机是否和人一样也需要有部件来控制整个系统运作呢?”一系列对比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容易接受了,注意力也更集中了。另外,在上课前,我会尝试先给同学们看一些范例。例

如,欣赏一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黑板报„„这样会让学生们在欣赏之余有跃跃欲试的热情。总之,上课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情境,有学头、愿意学。

二、师生互动,保持乐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是保持他们学习乐趣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因为自己的语文、数学成绩不理想,就会有畏惧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有的时候不想上信息课,怕被人取笑。所以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例如,在教学《画图》一课时,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美术概念了,让他们电脑结合美术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欲,组织学生比赛,让气氛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同时,老师也参与其中。课堂上,小组互相讨论,构建自己的蓝图,喷涂心中的色彩,尽情发挥。不管画的简单与否,学生们都乐在其中。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要画的更好„„”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一比,我觉得我画的更有想象力„„”对画的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当老师鼓励赞扬他们进步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玩中乐学,体验成功

机房是一个特殊的教学场地,计算机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开放空间。这样学生很容易把信息课当作是电脑玩游戏课,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课堂管理也有很多不良影响。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既然学生很渴望能够自由玩电脑,我们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让学生玩中乐学。通过玩电脑,学生可以掌握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将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控制,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点自由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三年级的学生根本静不下心来练习指法。教师如果一味讲解,学生感到很枯燥,不想学。如果强迫其练习,最终结果是,教学任务完成了,但是姿势指法根本不对,只是用一个手指来代替双手的操作,这

样不但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反而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不好的打字习惯。我在教学中就采用了游戏引入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鼠的故事”、“拯救苹果”、“生死时速”等游戏的实践中会发现,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会有学生提出想要打的又对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些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让学生玩了电脑,又让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会让学生热情高涨,想学,想练。

如何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上40分钟,是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当然,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越严越好,让学生乖乖听话。而是需要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利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6篇:浅析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效果论文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一是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二是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吸引力;三是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总结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具体上须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目前,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通病是一味从学科角度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显得繁琐、复杂。教师对这种教材内容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和思维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可有机结合初中生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适当满足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扣紧新课标,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艺术加工;二是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和技能课两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和基本原理;技能课是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采取任务导向,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动手实践,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而且组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实例的方式,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教师熟练地设计好教学目标,在精讲中做到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有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学习要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消化、吸收知识。

2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优化教学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经过精心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孕育出恬静与活跃统

一、宽松与严谨统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须着力优化教学情境,做到:(1)遵循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全力上好第一堂课。在初中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彩讲授,把自身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与行为展示出来,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积极的首因效应,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创造良好氛围。(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初中生刚接触计算机时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若学生在尝试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老师的认可,既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又能很好地强化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动机。为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善于鼓励学生在尝试学习中都能拥有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诱发下,形成内在的求知倾向。如学习《美化文章》时,我先精心讲解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后,然后让学生动手尝试练习,利用所学的艺术字和图形等知识,设计、制作一幅《庆祝国庆》的宣传版面。学生们跃跃欲试,在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各显神通,设计出了多种图式、版式。在制作完成后,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逐个演示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共享。此举的成功,活跃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当演示完成后,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学会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提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活实例,多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亲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初识Powerpoint2003》时,可先给学生介绍家庭影院中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的效果,然后再让学生欣赏集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把学生引入到多媒体所产生的美妙情境中去体验;在络检索时,向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按目录查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参考书的过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十分亲切,而且可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优化,优选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做到:(1)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段有关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感知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接着,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信息技术网络的组成(如信息技术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和网络链接构成的网络系统),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画出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示意图。在学生个体完成任务后,我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研讨,使他们获得了学校信息技术网络的正确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主动去认知信息技术提供的QQ、视频会议、网络协作等功能。然后,我趁着学生对互联网知识兴趣正浓,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结构的优劣,除了硬件设备好之外,还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好坏和因特网,并通过幻灯片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具体直观的教学中自主探究,掌握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式。最后,我要求学生按自己思路画出因特网的接入图,经历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法,又锻炼了学习能力。(2)优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主认知能力。我带学生到学校更新过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设备的收藏室参观学习。学生一方面从参观中深刻认识了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从直观感知中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讲CPU发展的历程,学生在参观中对38

6、48

6、58

6、Celeron、Pentium等代表性的产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了解在各个电脑配件上标注名称、生产日期和一些技术参数,不仅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认知事物的能力。(3)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所谓游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教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促进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这些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分成就感,他们在忘情地“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由于借鉴了游戏的设疑、挑战、自主等理念,把教学目标隐蔽于游戏活动中,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了相应的游戏化教学策略,因而游戏教学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动机,不但能使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挥潜能,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乐趣中既获得知识、陶冶了情操,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让他们在自主训练中增强计算机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郭立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

第7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瑞玲

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魂、之首,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足见德育的重要性。2005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谈话》中就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定放松不得。”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家庭、社会已基本得到了普及,做为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德育工作,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纠你改,我放你空”的传统德育工作状况,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德育管理

德育管理是一项很繁复的工作,管理者需要做很多全面、细致的工作,而利用信息技术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各项工作初始的安排、布署中,在工作过程中的评比、检索中,在各种阶段性的汇总、归档中,信息技术都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学生的学籍、教师的档案、学校各项工作的资料等都可以利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管理,如学生的学籍管理软件,一般都具备学生的成绩管理、奖惩记录、评语管理等学

生各项资料的管理功能,甚至可以上传学生的电子照片,且易于检索,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能一目了然,管理起来非常地方便、快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德育管理工作得到高度优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不能单靠学校的力量,更不能只靠老师的力量,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全力配合,需要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如果家庭的德育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脱节,仅靠学校的一厢情愿,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是付之东流。我们经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而现在有的家长不仅“少言教”,更“轻身教”,而且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规范教育,而在家庭接受的是实惠教育②

①。如何正确引导家长、取得家长的大力配合,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同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是通过“家访”,达到与家庭的沟通和交流,但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许多老师和家长很难找到沟通的时间。后来许多老师采取了电话联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在信息容量和传达信息的准确性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更多一些交流的方式:现在许多学校都和通讯公司合作开通了校讯通、教育直通车等,以便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手机、手机对手机收发短信的方式达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学校或教师可以通过QQ、MSN

或网易泡泡与学生和家长联系;此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网络博客等方式和平台进行交流。这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沟通更及时,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形成学校、家庭的德育合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德育氛围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避无可避。信息技术不仅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也应该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德育工作也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学校在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保驾护航。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上网,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家里也能上网,学校要发挥校园网在德育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加大网络道德文明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向学生提供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网站地址,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搜索恰当的网上资源,浏览网上名人轶事,设计本班的班训、口号及个人名片,设计板报、壁报、画廊、橱窗、宣传栏,上传自己的校园广播稿件到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参与各层次道德标兵的评选投票……做到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人人参与德育,人人重视德育的德育氛围。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德育手段

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无视教育环境和主体的变化,一味 ④

地说教,再就是看看图片,编排一些简单的小节目让学生表演,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学生感觉索然无味,已无法遏制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和滑坡,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德育工作需要,引进信息技术的德育手段已迫在眉睫,大势所趋。比如在组织班会、队会、毕业典礼时引进信息技术手段,配合内容,播放适当的视频、音乐、动画,展示适当的场景、图片,这样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使学生身临其境,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再比如召开家长会、举行家长学校讲座时,传统的家长会是把家长集中到一个相对宽敞一些的场所,或者分别集中到自家孩子的教室,由相关人员语重心长地大讲一通,家长能听到多少,能听进去多少,能记住多少,能理解多少,回去能践行多少,却不得而知。而引进信息技术手段,或全校集中,或分班集中,通过播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边播放,边讲解,边交流,既直观又生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更是我们正在努力和一直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发挥信息技术课在丰富德育手段上的优势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手段的丰富与进步,势必会大大提高德育水平,促进德育效果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校园网站德育功能

校园网站的建立使学校德育又增添了一个新的阵地,只

要网站内容适当,学生对本学校的网站势必会比对其它网站的更关注,而正是利用这一点,在网站上开设诸如“知心姐姐”、“师生风采”、“名人故事”、“时势动态”、“校园心声”、“班级风貌”、“少先队园地”等栏目,让学生通过登录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动态和发展,对某一事件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接受正面的教育和启迪。还可以尝试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打破学生的班际界限,组织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班会课即网络班会课,利用网络在时空上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校园网站走进“校园交流室”,在相对灵活一些的班会课的时间段,实现班班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包括家长在内的“主题交流”。使大家在同一时间段里,在同一平台上,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网络班会是对班会形式的一种创新和拓展,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和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机遇与平台,为德育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要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第4期 ②《家庭教育导读》2007年5期

③《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0年第6期 ④《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01期

第8篇:如何利用微课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陈翼

一、什么是微课?

按照国内微课程发起人,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的理解:“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借助手机、ipad或摄像机将授课教师的操作演示、推理讲解录制下来,或者使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将屏幕演示和语音讲解录制下来,经后期编辑优化后,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现在最为热门的微课。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优势

在现阶段,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毕竟其主流的传播媒体还是电脑,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每节课我们都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到电脑和网络,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屏障。

2、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3、微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一周的课时量约为 10-14节,也就意味着同样一次课,有可能要重复多遍。这种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指点,考验老师的耐心,也消耗了老师的精力,甚至失去教学的激情。如果将教师最精彩的讲解过程,制作成一个个微课,就可以大大提升老师上课的效率。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占用了老师的一些时间,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所以,微课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辅导不同程度的学生。

三、微课的类型

常用的微课类型按照微课的传递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微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

2、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强调细节。这是信息技术课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类型。

3、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探究方法。

4、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四、微课的作用

1、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他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同级别的微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学习,不用强迫所有的孩子都从简单的开始练习,也不会因为个别同学的起点低,而放弃对他们的教学。微课就像几个老师,同时指导着几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2、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变,技术能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微课,我们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其中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教师讲解时,不管学生记不记得住如此复杂的操作流程,也必须一次性讲完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也许就会因为某一个小步骤不对而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因此,老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使用微课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频教学,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老师的语音讲解,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

五、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精心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六、微课在教与学中的运用要合理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目前一般一位教师要面对40位以上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众所周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能快速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

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七、在信息技术中使用微课不能乱用、滥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其前提与依据。信息技术课堂有多种课型:理论知识课,实践性知识课,作品制作评析课。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用到微课。如理论性课和作品的评析课,这部分课型更需要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乱用微课反而会越俎代庖,形成重复讲授,影响上课的效率与质量。实践性知识课型和作品制作课这些偏重实践的课型,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动手去实践,可以说是实践性非常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日常计算机的技巧,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假如对每一个操作都使用微课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以及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容易陷入对微课教学的依赖,所以微课使用也要慎重,应该按需发放,内容也不能过于全面,而应该主要针对难点,或是一些有创意的确实能开拓学生眼界的,有一定引导意义的。微课的内容设计上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微课给我们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好微课可以服务课堂,提升课堂。不管哪种课改模式都是为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希望通过微课这种手段的引进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快乐高效,让微课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春天。

第9篇:新课改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探索

元谋县元马中学 李绍勇

【摘要】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本文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之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整个教育界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课文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在用课件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我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FLASH动画制成的春景图,再加上实景拍摄的春色图,让学生醉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运用信息技术,节省时间,拓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现代学生的学习天地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他们在课外利用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凭借教育软件、校园网、资源库等,可以随时随地、有选择地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如在上《黄河颂》一课,我首先放映一段电影录象,一黄河之水来的画面,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再用一段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录象后,我让学生根据画面中黄河展开想象,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四、语文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改的追求。教改的根本意义是凭借一切可能来兴利除弊,实现教学最优化。但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只一味地追求形式变化,却忽略了教育思想的改进。如果教师只是把原来的课堂教学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不仅不能让信息技术“化”掉语文学科原有的弊端,反而会失掉语文课堂教学中某些固有优势;把学生引上因特网去随意浏览,当然更不能与“优化”同日而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发现、探究、认识社会和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知识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重视反馈情况。 其次,语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立体的综合效应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开发。而不能仅是“板书”搬家,把写在小黑板上的内容挪到幻灯片上;或仅是书本和作业本搬家,把学生读纸制品的书、做纸制品的练习册子,变成从计算机屏幕上读书、做ppt。

再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观念。现在的社会,连农民都懂得通过互联网发布产品信息来推销产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仍然坚持传统观念,坚持一本教科书、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教学方式,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荣,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开发性研究,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经过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它们与教育规律的契合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和优化语文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施方良、崔允淳主编的《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2、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4、刘福根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热点探析》

上一篇:三上作文指导教案下一篇:全国教育大会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