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其次,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再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现状调整专业设置,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最后,要融入地方办学,走产学研用结合道路,深化校地合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更应突出实践性,实验教学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从明确实验教学目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模式等三方面提出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把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实践能力”教育和培养的理性回归。但是,中国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认识误区,特别是在如何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1]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确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构实验教学体系,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才能保證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实验教学改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一)实验教学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专业旅游人才为目标,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专业综合素质为主线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改革正是以能力培养为抓手,技能培养为核心,保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验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

实验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加强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导致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旺盛,虽然每年有大量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但旅游劳动力供给仍然不足,劳动力低学历、流动率高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在基层从事工作,认为从事一线工作没面子;另一方面由于旅游市场进入门槛低,技能要求比较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实践学习和技能培训方面不如高职和中专生,从而导致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服务基层就业方面缺乏年龄、技术等优势,竞争力不足。因此,只有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解决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2]

(三)实验教学改革是推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不能为实践服务的教学现状,缺乏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为了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声誉和学校知名度,要求专业的发展要立足应用,面向实践,实验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

(一)课程为本,理论知识够用为度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针对专业的社会实践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为基础,侧重应用,适当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通过模拟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熟悉旅游管理实践活动,掌握旅游实践操作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应用

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做到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熟练、综合素质良好的综合型人才。

三、重构实验教学体系,突显专业技能培养

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应优化理论课程内容,精选适应性、操作性突出的专业教材,重点增加实验实践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

1、实验课程以旅游管理专业实训为基础,以旅游活动内容为主线,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形成包括导游、景区模拟经营、旅游管理人力资源培训等专业实训平台。

2、实验课程安排。(1)专门实验课程:借助旅游管理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在仿真的旅游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岗位技能练习,增强学生对旅游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专业活动各环节的实践操作能力,锻炼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能力。(2)课堂教学中穿插实验:从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效果出发,增加课堂模拟练习,强化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

3、实验项目设计。与时俱进,力求实验项目的实用性。一是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的持续更新,把学科前沿动态纳入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及时对实验教学软件进行更新升级。二是实验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

(二)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借鉴国外的经验,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的研究生,很少一部分是从旅游相关企业转入高校,这些教师基本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但缺乏行业经验,大部分教师和行业的联系少,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缺乏在行业的培训机会。借鉴国外以及欧洲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大学的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学校与企业实施联合运行,这也为学校提供了经验丰富的教师储备。[3]

(三)实验知识结构的构架

实验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旅游活动相关流程。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2+2”培养方案为基础,努力夯实专业实践知识结构。第一个“2”指利用大学一、二年級两年的时间,学习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利用网络,通过课堂模拟实践、实训模拟实践和假期社会实践进行专业认识学习。第二个“2”指利用大学三、四年级两年的时间,通过校外实践实习,让学生体验综合能力与专业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并达到熟练的程度。两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与两年的实习实践学习相结合,充分满足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

(四)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1、高校自建模式。利用实验教学软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通讯技术,针对旅游活动中的具体环节,建立模拟实验课程管理系统,构造一个全新的模拟仿真实验教学应用平台。通过“模拟操作”将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够购、娱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共建模式。依托旅游企业,高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对学校来说,可以弥补实习实践和场地的不足,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在完成实习的同时,体验“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对所学专业有更加理性的认识,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企业来说,节省新进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与成本。既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创新实践提供平台和机会,也为企业选用合适的人才提供资源和保障。

(五)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通过《实验报告》、《实习日记》等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工作组的职能作用,指导实验教学创新与改革。

四、改进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实操综合能力

(一)“模拟旅游活动各环节”教学模式

在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与之相关的课程后,借助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实验室及其相关教学软件,创设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验室里的仿真“工作岗位”上,按实际工作内容设计好旅游活动,模拟职业岗位角色,使学生提前领略到工作岗位的内涵,经历旅游活动相关环节操作的全过程,获得单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走出去”教学模式

利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由旅游公司专业人员和高校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分期、分批或分散深入企业去体验业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在真实的业务活动中学习、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三合一的人才,既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和严格,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更加需要教师的务实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爱萍,李强:酒店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与实践研究—以桂林旅游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17(12),第6卷第23期

[2]李先跃:旅游管理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12)

[3]黄毅,张雨,张群:国外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经验借鉴,湖南工程学院学报[J],2017(12),第27卷第4期

作者简介:高栓成,女,甘肃靖远人,现就职于大连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作者:高栓成

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篇2:

新建本科院校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探讨

摘 要:文章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以满足地方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其次,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再次,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现状调整专业设置,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最后,要融入地方办学,走产学研用结合道路,深化校地合作。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但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为学校自身生存发展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 能力

文献标识码:A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宗旨,坚持面向地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技术支持。也就是说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服务地方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着重建立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模式,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密切结合,形成高校自己的地方特色。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与期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依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生态重新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这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如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内涵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成都工业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2年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创办于1913年,是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举办的第一所事业学校。成都工业学院自建校以来,从未间断过办学,始终秉承“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传统理念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2016年被批准增列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与我国的新建本科院校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前身往往是高职高专,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与我国的高职高专类似,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一致,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成都工业学院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注重学习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经验,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学校目前有18个本科专业,30余个专科专业。本文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办学定位决定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新建本科院校要清楚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位置,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分工和使命。只有明确了办学定位,新建本科院校才能确定自身发展目标、类型、层次、服务面向等问题。

地域的优势可以让新建本科院校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传统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驱動,很少考虑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地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所处地域独特的文化资源、产业优势,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抓住地方优势、融入地方办学,才能找到学校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迅速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

在《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中,成都工业学院明确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写入改革主要目标:建立多形式、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平台,增强学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成都工业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

确立了清晰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办学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二、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高专的,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却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本科有所分工。应用本科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与传统老本科院校存在同质化现象。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围绕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这个核心,突出课程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生产技能的实际操作,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以实践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用以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应用性特征,要以社会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为其基础的新模式。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成都工业学院高度重视的核心工作,为此成都工业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为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做指导论证。成都工业学院召开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研讨会,各位专家从产教融合、行业培养标准、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课程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讨论稿)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论证,并针对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所占比例的调整,如何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融入方案以及如何把人才培养方案与各专业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成都工业学院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设置了课程体系。

三、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现状调整专业设置,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对接

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要以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办出特色。新建本科院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撑专业给予重点建设,以专业链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使学校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地方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急需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即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为所在地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依据地方的产业优势,根据产业的发展而调整课程或专业方向,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

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兴学科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相应岗位职业要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对地方产业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预测分析,保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的意识,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专业结构和地方产业结构的适应度。成都工业学院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30余个,成都工业学院现已形成工管结合以工为主的多个专业群,初步构建了集重点优势专业、特色和品牌专业于一体,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结构体系。

成都工业学院以产业发展引导专业建设,各专业纷纷利用地方行业资源优势,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顾问,多次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征求行业专家对本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及建议,专家们认真审核了专业的培养定位和目标、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岗位需求与能力培养等。

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应该是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地方产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行业产业链的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链的对接,实现以产业引导专业,以专业服务行业。

四、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融入地方办学,走产学研用结合道路,深化校地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才能使自己的办学有落脚点,也只有在不断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中,才能真正进行行业对接,新建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与行业企业对接,增强地方性、应用性特征,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融入地方办学,走产学研用结合道路,深化校地合作是必然选择。成都工业学院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为2016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确定为学校高度重视的核心工作,特别召开专家研讨会,围绕学生成长、围绕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学的要求,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为建设应用型高校这一长远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确立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探索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到底有什么不同?两者主要区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之初就紧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产学研用结合拉近了学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的距离。新建本科院校以企业的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升办学水平,企业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与企业竞争力。

四川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是四川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抓手,培养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成都工业学院为拓展社会服务能力向人社厅申报了“无人机技术应用开发”、“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两个项目,获准入选,学校承办培训项目的过程,也是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检验标准应该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不是各种院校排名。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平台,可以不断的获得具有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为企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

成都工业学院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途径,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四川乐送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成都工业学院&乐送物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乐送物流公司与学校捆绑在一起培养人才,展开诸多合作,如乐送物流公司与经管学院共同制定城市配送类物流企业人才培养标准,经管学院不断为乐送物流公司提供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以及会计专业人才,经管学院可派遣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乐送物流公司挂职锻炼,开展工程实践,以培养双师双能型人才,而经管学院可为乐送物流公司开展员工培训提供师资、教室、实验室等条件。

五、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积极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库

高校是一个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为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思想、出主意、出政策。新建本科院校只管自己办学,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新建本科院校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发展出思想、出政策、出主意,成为地方的智能依靠。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共建教育资源,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充分利用当地及其周边的行业、企业优质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共享平台、基地,以区域优势打造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库和产业伙伴。

成都工业学院本着专业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智库和产业伙伴。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申报的课题“成都市互联网消费情况研究”获“成都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立项”,环境工程教研室与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承担了“推进饮用水源地居民和高校环保监督员履行社会责任”项目的建设,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专家团队代表成都市电子学会承担了《成都市中小企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调查》社会服务招投标项目。

成都工业学院本着“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原则,依托行业服务区域,通过实施“校企合作”,在与行业企业对接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主动融入地方自主创新体系,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面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都工业学院抢抓机遇,与郫县政府共建无人机创新创业基地,坚持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人才。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新建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竞争中走出困境、赢得主动、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机遇将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推到了时代前沿,并形成了高校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共存关系。新建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着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通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但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也为学校自身生存发展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本文系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ZR0182,2015年立项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中国大学教育,2013(1)

[3] 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13(6)

[4] 周远清.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高教研究,2015(4)

[5] 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河南日报,2015.4.1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邱雪梅,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张亚,成都工业学院教授;刘建泉,成都工业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贾伟)

作者:邱雪梅 张亚 刘建泉

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应用论文 篇3: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研究

摘 要: 人工智能是集模拟,延伸,拓展于一体的现代化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发展中,对实体经济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想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对于提升实体经济自身的建设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力提升而言,具有双重性建设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实体经济; 融合研究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al economy; integration research

人工智能是當前社会发展中,经常在谈论的一项话题,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发展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并且这种发展趋势将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想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应该加强对经济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实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保障在两者的融合中,能够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提升,并且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得到稳定性发展。笔者针对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研究,对于提升实体经济自身的建设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力提升而言,具有双重性建设意义。

一、 人工智能及实体经济概述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种集模拟、延伸与拓展一体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技术,按照人工智能自身的学科属性规划,可以将其归类为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是一种归属于计算机科学的智能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质是借助人工智能了解科学自身的建设因素,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现代化机器人,整个技术的研究应用中,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以及语言处理系统等。按照人工智能形象学上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人工”和“职能”两种。即人工智能是一种复合式组成系统,在该系统的应用中,通过人工智能的整合,将本为人工制造的工序转变为智能制造。通过这种人工智能制造的形式结合,将生产效率提升,保障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加速经济发展建设[1]。

(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物质、精神、产品以及服务和流通一体化的经济实施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建设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以及信息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传承。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实体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是保障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因素。只有保障实体经济的快速性发展,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能力。按照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传承路径,可以将其经济发展的定义,概括为一切为生产运行提供经济发展动力及支撑的贸易交流形式,在该贸易交流形式的应用中,保障的是整体的经济发展效益,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的必要性条件,在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融入下,实体经济发展的形式以及发展的方向也出现了新的转变,只有保障了实体经济发展研究的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稳定性结合[2]。

二、人工智能发展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人工智能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之后,形成的一种重要性技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好坏,已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建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能力,保障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率提升,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帮助下,也能够将传统的实体经济发展转型进行提升。在加速经济发展转型提升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支撑,只有在实体经济发展中,加强对经济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融合速度。并且在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和实施下,能够全面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转变和提升。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提升是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的。

三、人工智能发展对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准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现之后,就以较为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其他行业渗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说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重要性标志,要想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就应该从两种不同的观测点及分析技术应用着手点进入,通过对实体经济的运行研究,发现实体经济的运行是围绕在经济贸易运行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实体经济的运行中,其传统的贸易关系称之为买受关系,而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这种传统的贸易关系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了线上交易,也就是将实体经济的发展销售产品,通过电子计算机编码处理,将其传输到线上交易,这样买家在线上操作中,就能够按照商家提供的线性编码进行产品的选择和应用,而商家在接到订单之后,只需要按照编码上的线性代表关系找出对应的产品发送给买家即可。可以说在人工智能出现之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式收受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的交易形式上,还是在经济发展的贸易关系应用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3]。

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领域分析

(一)医疗健康领域

医疗健康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经常关注的一项话题,作为我国传统国民经济组成中的一部分,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转型应用中,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在当前的医疗健康发展中,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其行业的发展中,比如,现代影像CT技术的应用,就是在人工智能发展之后形成的融合性转变。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转变发展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中,已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比如,微创手术的技术应用,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科学化的手术技术创新性应用,实现了医疗健康技术应用的创新性发展。

(二)智慧城市领域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结合,在当前的技术整合形成中,已经转变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4]。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已经实现了经济发展建设的形势转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融合,能够将现代城市转变为微缩性景观城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整个城市运行的状况监督。比如,城市交通道路的运行荷载状况监督、城市电力供应运行监督、城市安防系统的监督运行,以及城市运行枢纽转换运行的监督等,都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技术发展的双向性转变,保障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运行。

(三)智能制造领域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项经济发展形式,是保障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支柱产业,就我国当前的制造业发展形势来看,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快速性融合,并且这種融合趋势,将一直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按照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发展技术的融合,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应该实现制造业发展中的机器换人转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制造业发展中的技术应用进行全面提升,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产业的生产效率提升。

(四)智能零售领域

零售行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下,我国的智能零售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融合,通过人工智能编码,将零售业发展中的产品进行编码处理,通过编码处理之后的产品,能够推行到网络上销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够实现零售业发展的形式转变[5]。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零售业发展中的卖家和买家之间的面对面贸易交流形式,转变为现在的不需要见面就能够实现贸易交流。在现代化大型商场中,应用的自动售卖机,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零售业结合的一大重要性体现。

(五)智能服务领域

服务业是实体经济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建设要素,就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业的建设现状来看,服务业是现在及未来社会发展中,具备发展潜力的一项朝阳行业。因此,应该强化人工智能和服务行业的发展融合分析,确保在人工智能和服务行业发展融合分析中,能够实现以服务行业发展为转型的实体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整合。例如,现代人们生活中经常会运用到天气预报,在传统的天气预报获取中,需要借助电视转播,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融合后,天气预报的获取,只需要借助专门的天气获取软件就能够接收,例如360天气、墨迹天气等,都是现代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服务行业发展相结合之后形成的转变[6]。

(六)智能教育领域

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一直在探索的一项发展性事业,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想保障最终的发展效益,都应该加强对教育发展能力建设,确保在教育发展能力的建设中,能够实现民族的竞争能力提升。同时作为实体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关键性建设因素,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下,已经实现了教育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结合。比如,在普通话考试中的人工智能辨音识别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表现。

五、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实体经济融合战略实施

(一)培训智能制造产业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人工智能严峻的冲击,要想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结合,就应该在人工智能经济发展融合中,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实体经济发展融合,保障在二者的融合中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发展结合之后的双向性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由于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要想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益能够得到提升,就应该积极的培训人工智能制造产业,通过人工智能产业的培训,从而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发展和实体经济的融合速度,保障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性发展[7]。

(二)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正在以较为快速的发展趋势向其他产业发展融合。我国的实体经济在这种背景下得到了快速性发展转变。人工智能的融入,可以说改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形式,也改变了实体经济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向转变。我国的传统产业在这种形式下,要想保障发展,就应该将其发展和人工智能相结合。保障在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结合中,能够实现传统产业和人工智能的双向融合发展,比如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要想保障传统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实行“机器换人”战略,也就是说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中,为了保障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发展的相互整合。同时在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发展中,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和传统产业的发展融合,所以应该积极地开展智能工厂培育试点,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和传统产业发展相互融合。

(三)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保障其融合策略的实施,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制造服务业发展建设,即通过人工智能和服务行业的发展相互整合,建立属于人工智能和服务行业一体化的新型智能经济建设应用手段,保障在该转变策略的实施中,能够发挥出整体的人工智能服务建设管理能力[8]。例如,在实体经济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中,积极的开展人工智能服务行业发展建设,加强对人工智能服务研发机构建设,确保在人工智能研发机构建设中,能够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双向性融合,保障最终的经济发展效果。

(四)构建人工智能实体经济建设团队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已经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转变,就我国当前的实体经济发展而言,在整个实体经济发展转型中,要想实现最终的经济发展效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中的团队化人才应用建设,要知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才的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能力提升而言,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只有保障了人才应用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稳定性发展,保障企业的发展效益。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下的实体经济发展转型中,也应该注重对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团队化人才应用建设,这样才能保障智能技术应用和实体经济发展转型实现较好的融合效果。

(五)发挥优势带动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在当前智能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的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已经得到了快速性转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障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就应该在智能行业的发展中,加强对行业发展中的优势智能制造业建设和完善,确保在智能化建造行业的发展带动下,能够实现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效率提升,同时也能保障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能够和优势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进而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领域拓展中,应该积极的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优势体现出来,通过人工智能优势带动传统的制造行业发展。在这种智能行业的发展引导下,能够实现我国智能行业发展的效率性转变,也能够实现我国智能行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六)抓住机遇,实现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快速性转变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于我国当前的制造行业发展而言是一大重要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大挑战,在高速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同时,为了保障整体的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建设能力能够得到落实,因此,在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挑战机遇,通过机遇的控制管理,实现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双向性转变,就我国当前的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来看,在当前的智能制造行业发展中,要想保障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和实体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就应该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经济发展发展的快速性转变。通过转变策略的实施,进而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效率能够提升上来。同时也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从两大方面做出了分析,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的领域,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实体经济融合战略实施策略。就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看,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领域主要集中在六大领域内,分别为医疗健康领域、智慧城市领域、智能制造领域、智能零售领域以及智能服务领域和智能教育领域。在这六大领域的发展中,几乎已经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只有保障在策略的保障实施下,将以上六大领域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这样才能提升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双向性转变。人工智能融合实体经济保障策略的实施,分为培训智能制造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以及构建人工智能实体经济建设团队。

参考文献:

[1]葛国耀,姚蕾.以智能制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人工 智能与制造业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深圳龙岗实践[J].广东经 济,2017,15(11):26-31.

[2]顾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建设有力抓手[J].中国战 略新兴产业,2017,36(25):21-21.

[3]贠天一.人工智能正处在由概念到产品的飞跃期[J].中国战略 新兴产业,2017,14(43):123-125.

[4]劉亭.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实体经济”(上)[J].浙江经济,2017,14(22): 125-127.

[5]刘韵洁.刘韵洁:人工智能将引发未来网络产业变革[J].杭州 科技,2017,14(2):40-40.

[6]刘照普,张燕,肖翊.共同搭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J].中国经济周刊,2017,14(48):1236-1238.

[7]王海蘊.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引导和支持[J].财经界,2017, 14(34):125-126.

[8]范毅.奋力建设网络经济强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 南省通信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J].中国电信 业,2017,14(11):14-16.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作者:侯欣妤

上一篇:小学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三篇集锦下一篇:团员活动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