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电影中,音乐无处不在,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形象地体现电影内容和突出电影主题,音乐让电影画面更加抒情化,更加容易引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知。本文将音乐和电影紧密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对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进一步解读和分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论文 篇1:

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

[摘要] 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 《唐山大地震》非常正面、直接、彻底地做了一次表达,从头至尾都呼唤着亲情的回归。电影表现的是在灾难之后,人们之间心灵上相互的救助、抚慰、或者叫弥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亲情呼唤 中国式

1、前言

公元1976年7月28日,中国北京时间3时42分53.11秒,东经118.1度、北纬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处的地球外壳,比日本广岛原子弹强烈约400倍的猛烈爆炸发生了。中国唐山市丰南一带突然发生里氏8.2级(国内测量为7.8级)强烈地震,23秒钟后,唐山被夷成废墟,682267间民用建筑中有656136间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电影《唐山大地震》,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小说《余震》改编,本文就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进行探讨。

2、电影《唐山大地震》简介

由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张国强、陈道明、陆毅、潘虹、李晨等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讲述了一个因为地震而受到创伤的“23秒,32年”的故事。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将唐山在23秒之内变成一片废墟。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面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导演冯小刚说,这部电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传到观众的心灵深处,让人反思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验,是对人“心灵的拷问”。当看到预告片中小女孩从雨中废墟中醒来,周围一片伤亡景象,哭着被人抱走的镜头时,“母亲”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泪:“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身体里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女儿”张静初在看完电影后也激动地流下泪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国人情感的动人影片。

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电影《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3、大制作非唯一卖点,“亲情呼唤来达到以情动人”才是电影核心

“你看《唐山大地震》了吗?哭了吗?”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多了这样的问候语。“震撼、感动、温暖”的字眼在观众中悄然传递着。《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

电影总制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在制作部分的絕对投资上也应该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我们片中的演员没有大明星没有高片酬,预算几乎都花在了制作上;同时影片是对电影类型的一种新的探索,我们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所有的中国观众,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后我们觉得它比预期的更加触动人心。”

影片总监制陈国富表示:“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时,一部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的商业电影更多是兼具时代性和现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虽然讲述的是70年代初的故事,但放在中国的当下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义,他还提到:“《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关于地震的,他是关于我们要怎样重新确立对家人和家庭的爱。这个提法在现在特别有价值,在中国走过一个世纪的苦难后特别有意义,比强调人均收入提高还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莱坞的大片作比较,它就是一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

4、电影《唐山大地震》四大亲情呼唤感人情节

感动情节一,那一夜的蓝光与骤雨。

在上半部电影里,地震的那场面相当的逼真,房屋慢慢的摇晃,震动,歪斜,倒塌,天崩地裂的场景震撼人心。人们纷纷从房子里狂奔而逃,很多人还没来得及跑就被埋到了废墟里面,真是惨不忍睹,看得真上让人揪心。让人感动的是大灾大难面前的爱情和亲情!徐帆饰演的母亲(张元妮)和张国强饰演的父亲(方大强)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元妮撕心裂肺的呐喊着想去救孩子,但是在危难面前,大强做为男人、丈夫、父亲,舍生忘死推开元妮,自己却挺身而出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却不幸抢救孩子无果后遇难了。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这个情节里,我看到了一对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还看到了一个丈夫对一个妻子的爱,爱得死心踏地,爱得不顾一切,爱到愿意为对方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在如今这个欲物横流的社会里,至死不渝的爱情对于人们已经是一种很难拥有的奢侈品了。而母亲元妮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最后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最后元妮咬紧牙关选择了要儿子,却抱着救上来的女儿的尸体哭得痛不欲生。一切都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

感动情节二,方达,我的儿,我的命根。

方达的奶奶来了,在痛失儿子和孙女之后,她风尘仆仆地赶来,只为想讨要她的孙儿。“我懂她的意思,但我不能,因为没了,就真的没了。”不过最终元妮还是让孩子去了,济南也许比唐山好。送孩子上车的那一刻,作为一个母亲,元妮有种窒息的痛,方达是我的命根,这一走就是要我的命啊!车走了,车停了,孩子的大姑把孩子放了下来,母子狂奔相拥而泣让元妮又活了过来。很难想象平日里尽演刻薄角色的徐帆这一次完全脱胎换骨了。把一个痛失丈夫和女儿的母亲演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跟着她同喜同悲。

感动情节三,这么些年,你是从哪冒出来的?

谁的心里没有余震?32年了,元妮一直不知道原来女儿还活着。母女相见的那一刻,她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双手不停地哆嗦,双肩微微地抽搐。那一次的选择,让她幼小的心灵就此撕碎,难以缝合。她走进来,元妮不敢出去,让女儿进屋,屋里有为她准备的凉水浸过的西红柿,那是32年前的承诺。母亲元妮见到女儿的那一刻,激动得老泪纵横,双腿颤抖的地向女儿下跪,嘴里愧疚的崩出了“对不起”三个字。而此时的方登心中还是充满了恨意,恨当年母亲在生死关头选择的是弟弟而不是自己。女儿这一跪,跪得我的心都碎了,感动得眼泪忍不住哗哗的流。后来,方登了解到自己的母亲这三十多年来,一直是很爱自己的。每年弟弟上学都买两份课本,一份给弟弟,一份给死去的女儿。母亲不愿意搬新家,怕丈夫和女儿的亡魂找不到回家的路。不愿意住大房子,不愿意过好日子;不愿意再嫁,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以惩罚自己当初放弃了女儿的生命。这位母亲这三十多年过着孤独守寡的日子,还要受尽心灵的折磨,一切都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最后的最后,在丈夫的墓前,含着感动的泪水看到了历尽千辛万苦和受尽心理折磨的母亲元妮,终于在三十多年后,用真诚的爱化解了女儿心中仇恨,并换来了女儿一声“妈”以及一家人的团聚。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感人了!

感动情节四,妈,对不起!对不起!

父亲的墓前,一家人终于团聚。成年后的方登在隔壁看到了自己墓地,这里面,放着的是她用过的书包和文具,还有一些用牛皮纸包着的包裹。拿出一包打开,里面竟是课本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书,你一本,我一本。”弟弟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上一次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是一次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女儿误解了妈妈32年,在救援汶川地震时看到另一位母亲的无奈选择,她有所领悟。重回唐山,在自己的墓前,她终于懂了母亲的艰难,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观众也跟着释然。

5、电影《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亲情呼唤

总的来说,《唐山大地震》非常正面、直接、彻底地做了一次表达,从头至尾都呼唤着亲情的回归。电影表现的是在灾难之后,人们之间心灵上相互的救助、抚慰、或者叫弥合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

《唐山大地震》尽管是一部灾难片,但影片中浓浓的亲情却让观众感受到强大的爱与力量。看完影片的观众坦言,从电影中感受到了面对灾难中国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与团结。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催人泪下几乎成为影片最大的观看效果。在喜剧成风的艺术潮流当中,一部《唐山大地震》让人们在眼泪中看到了艺术作品抚慰和疗救心灵的强大功能。这是一部向亲情致敬的电影。在中国,以家庭为单元的亲情,是根基最深,并被高度伦理化、道德化的感情。从古至今,表达亲情是中国文学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母题之一,在电影领域也不乏感动人心的好作品。当今社会,人口的高速流动与频繁迁徙,让人在担心亲情因此淡漠与丢失的同时,也强化着人们内心对亲情的眷恋与向往。然而,近些年来,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创作与表演中,这方面的表达却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对人间朴素亲情采取戏谑式、消解式表达的倾向。小品、喜剧、贺岁片,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共同“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正面、彻底直面亲情的电影,在当前文艺创作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影片就更显珍贵,具有不可多得的艺术分量。元妮与丈夫、儿子、女儿的至爱感情,幸福在瞬间被撕毁,又在漫長的岁月煎熬中设法重新找回,努力弥合,《唐山大地震》从头至尾都抓住每一个情节来强化痛失亲情、寻找亲情和亲情回归的主题。我说“唐山大地震”是个悬置的片名而不是故事的主体,原因就在于此。

看了这部电影明白了,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我们活在世上,对我们最重要的应该是亲人,而我们最应该感谢和报答的也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所以人的一生中,我们应该把亲情摆在第一位。从这一刻起,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为他们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为父母做过。其实电影里除了亲情、爱情、友情,还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救灾最前线,都充分体现出人民军队战争时期是人民和平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那是另一种对大家的特别的爱,大爱。

其实回想一下,当年现实中的唐山大地震时,当地的交通不发达,只有军队能进去,基本是唐山人自己扒自己,最后在地震中死了24万人。而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全国都动员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升机飞进来了,挖掘机进来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来了。真是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中国进步了!最后,我觉得人要随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那些在困境时帮助过我们的人,还得感恩社会!我想,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努力生活,努力快乐,让生活变得精彩,才没有白到人间走一趟。

6、结语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二十三秒三十年的雾,我呼唤日出……”,这是冯小刚钦点的歌手尚雯婕演绎的影片宣传曲《23秒32年》,歌词动情地传递出对亲情的呼唤和依恋。歌词准确地表达出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参考文献

[1] 刘永昶. 穿越历史的文学光芒──再读钱钢《唐山大地震》[J]. 出版广角 , 2008,(09):141-145.

[2] 亲历唐山大地震[J]. 中国作家 , 2006,(13):152-155.

[3] 唐山大地震征文[J]. 建筑设计管理 , 2006,(03):132-136.

[4] 苑迪. 记录唐山大地震——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幕后拍摄纪实[J]. 中国减灾 , 2006,(07):174-176.

[5] 何叶舟. 《唐山大地震》探班实录 冯小刚 重拾唐山记忆[J]. 世界电影之窗 , 2009,(09):185-189.

[6] 徐琳. 从主流媒体对汶川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的报道比较看新中国媒体理念的变化[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02):125-127.

[7] 冯骥才. 留住这一天——写于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J]. 文学少年(中学) , 2008,(07):110-112.

作者简介

穆维平,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一级演员。

作者:穆维平

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论文 篇2:

解读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摘要】 在电影中,音乐无处不在,通过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可以更加充分形象地体现电影内容和突出电影主题,音乐让电影画面更加抒情化,更加容易引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知。本文将音乐和电影紧密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对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进一步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 音乐;电影;作用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了当今电影中艺术表达和体现的一种重要方式。相较于电影来说,音乐所表现的艺术形式没有电影那么形象、具体,它更多的是一种听觉艺术和抽象艺术,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有着其他艺术难以达到的效果;电影则是通过拍摄在胶片上的活动物象投射在银幕上,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听觉艺术,可以更加直接更加形象地表达电影内容。电影,不仅具有视觉、听觉等艺术特征,而且可以将各种艺术形式体现其中。因此,在电影这一独特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衍生除了各种综合艺术,电影音乐便是其中之一。

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审美,是听觉审美也是感官审美,音乐可以调动人的情感,揭露人的内心真实世界,还能给予人们自然生动的印象,使得电影画面更加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

一、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1.深化电影主题

不同的电影音乐代表着电影人物的不同情感,能够让观众对电影画面有更深刻的印象,让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有更深的认识。音乐在电影中还具有贯穿与突出主题的作用。如,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通过极具印度风情的嘻哈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表达主题,彰显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同时,其主题曲更加强调影片中主人公在逆境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主题,同时也抒发着男女主人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人爱情故事,让人意犹未尽。一般情况下,音乐在电影中的深化主题作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电影音乐创造情感体验,二是电影音乐参与叙事进程。

电影音乐,可以说是电影的“第二台词”,是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当音乐出现在电影中,与其中的人物行为相结合,可以表达人物的内在情感和内心世界,电影画面的外在行为变成人物的外在形象,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电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其情节可以跨越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般情况下电影的叙事进程都不是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进行的,而是从电影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方面出发,按照情感历程的变化进行叙事的。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这就需要跳跃一些不必要的时间环节,但由于单独的画面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时候就要借助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了,将音乐和画面跳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侧面烘托电影的主题,为其深入发展埋下伏笔。

2.烘托场景氛围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通过与电影画面的不同组合,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为影片故事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的表现进行烘托,以产生特定的效果,深化观众的视觉效果以及增强听觉感受的作用,使得电影的画面形象更加生动。音乐在电影中的烘托和渲染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对电影中修饰环境造型有着突出的表现;二是在电影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具有描绘性的效果;三是可以渲染故事情节,深化观众的内心感受。

电影音乐作为对电影画面的补充和陪衬,能够为影片中局部或整体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从而深化视觉效果,也可以与电影画面形成对比关系,以此来反映更加深刻的内涵,让观众看完影片仍然意犹未尽。电影音乐除了在人物定位方面有着一定的烘托作用,还可以为后续情节创造氛围,起到提示情节转折的作用,即“音乐转场”。

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画面的结合必须达到“音画同步”的效果,这也是电影艺术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影画面中,每一个任务的出场,或者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用特定的音乐背景进行预告,让观众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官效果,让观众对影片画面的出现更加期待,这时候音乐也就成了影片中人、事物发展的标签了。例如,在影片中,阴谋家或者是坏蛋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十分诡异的声音;优雅公主的出场则是以优美的旋律开场。这样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就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电影通常以音乐节奏的变换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内心感受,让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电影中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或紧张或轻松,这样就使得观众的内心更加容易与电影人物产生共鸣,从而对电影故事情节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

3.刻画人物性格

音乐的本质功能是听觉审美功能,虽然它不是视觉表现,但是可以将现实世界中有形的个体进行一定的把握,并且还可以对电影中人物的内在感受和心理世界进行微妙的阐释和表达。通过电影音乐,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抒发,观众对其的性格特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电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形象的塑造,一个是内在形象的衬托。其中,外在形象的塑造一般依靠电影画面进行具象的表现。内在形象的衬托则可以通过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得到很好的衬托。影片中可以通过音乐的不断变化,或者节奏的变换,配合电影画面的外在行为,更加形象深刻地表现人物形象,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思想,从而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4.提高艺术审美

音乐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音乐可以表达出那些用视觉感受不到的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和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影中,音乐对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更具有渲染性。电影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情感变化以及人物对过去的回忆或对未来的幻想,都可以通过音乐得到更加自然生动的表现效果。

普通音乐的创造一般是以个人情感作为基础,集中体现了音乐创作者的情感表现,不仅包括创造者个人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现。然而,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创造并不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集中表现,而是以电影故事情节发展为基础,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以电影主题为线索进行创作的。电影音乐的主题不仅要跟电影画面保持同步,更要贴切地表现出画面任务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引发观众对影片中人物的共鸣。总的来说,电影音乐的表现内容具有唯一性,它因电影的存在而存在,为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支持,为电影艺术特征的表现增添色彩。

二、《唐山大地震》中的电影音乐

《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1976年地震中,母亲与女儿、儿子三人之间纠结的故事,当时的营救,母亲只能在儿子和女儿中二选一,母亲最终选择了儿子,但女儿却奇迹般生还,并在32年后意外重逢,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误会与理解,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时代。

1.双簧管与圆号交替

双簧管作为一种特殊的乐器,有时候能够起到震慑人心的效果,这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地震过后,面对眼前一片废墟,面对亲人的离去,人们的情绪各种复杂和无奈,整个世界似乎都静止了,这时候影片中只有双簧管和圆号在交替歌唱;又如,地震过后,元妮为了把丈夫救出来,不停的扒土,但是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丈夫再也出不来了,所有的努力只是让元妮更加无奈和痛苦,伴随着她的呐喊,影片中响彻的是圆号的独奏声。双簧管的音色很美妙,穿透力很强,圆号则能够表达出人的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存的渴望。影片中双簧管与圆号交替歌唱旨在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

2.大调式的音乐的使用

在音乐表达方面有两种,一是小调式;二是大调式。前者一般用于表达比较细腻的感情变化;后者则用于坚强意念的表达,同时还可以为电影剧情的发展渲染特定的氛围。例如,《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当儿子喊出妈妈的瞬间,大调式音乐便响起来,这时候观众便与音乐自然而然产生共鸣,对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也就是说,这种大调式音乐旋法的适用,烘托出影片故事情节的场景氛围,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3.小段落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段音乐的合理安排也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母亲给第一次出远门的儿子送行时的那种纠结的情绪,既希望儿子独立出去闯荡,又担心地震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这种情绪很难单纯用电影画面去表达清楚,画面和文字在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小段式音乐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情感,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秒时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休止也是一种美

电影音乐,应该按照电影的主旋律来确定音乐的风格和设置,然后将电影画面的呈现于音乐进行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好每一段电影音乐的起止,以及画面布置和故事的发展关系,才更够更好地达到对电影的渲染作用。例如,在《唐山大地震》影片中,当女儿在母亲的病榻前,母亲养育儿女的种种心酸画面历历在目,在观众内心触动之时,女儿喊出了“妈妈,对不起”,这时候观众的情绪如同电影中母亲的情绪一样复杂,甚至不忍多看画面,有的甚至眼泪悄然而下。这时候,影片中没有用任何音乐作为陪衬,一切都是无声无息的,让观众尽情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玉山.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漫析[J].电影评介,2007(3).

[2]卢冰谈.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地位[J].作家,2008(4).

[3]刘普.浅谈电影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5)

[4]王在畅.电影音乐审美特征简论[J].电影评介,2007.(10).

[5]刘乘麟.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关系[J].音乐天地,2006(8)

[6]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吉平.当代影视经典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张宏森.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启示与思考——兼答《当代电影》记者问[J].当代电影, 2010(8).

[9]付龙.浅议电影音乐的接受美学[J].电影文学,2010(6).

作者简介:于雯洁,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社文系教师。

作者:于雯洁

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论文 篇3:

地震题材的国产电影初探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样的电影新技术在灾难片中运用得更加频繁,超人类的科幻元素以及高科技的灾难场面使惊险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电影神话。各个电影大国都相继推出各种题材的灾难电影,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中国的地震题材电影孕育而生。

关键词:灾难片;冯小刚;地震题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主要有西部片、歌舞片、强盗片、恐怖片、轻松喜剧片、惊险片以及传记片等。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年轻的“新好莱坞”导演拓展了电影的类型:战争电影(越战题材、二战题材);政治电影;伦理电影;娱乐电影(科幻片、西部片、喜剧片、歌舞片、强盗片、惊险片、恐怖片、警匪片、道路片等)。在这些类型电影中值得一提的是惊险片,因为之后出现的灾难片就是由其衍生而来的。恐怖的环境或怪物、离奇的人物经历、惊险的混乱场面以及层层揭开的悬念,加之音响音效的作用,惊险片往往把观众带入紧张、恐惧但又极具吸引力的情绪氛围中。现代好莱坞电影更多的是多种类型的混合,观众可以在惊险片或恐怖片中感受喜剧色彩或黑色幽默,也可以在加入科幻元素的战争片中领略技术的先进性或残酷性。

中国电影导演或电影研究者也一直在倡导中国电影应该走类型化的道路,但始终未成规模。而对于一个在23岁之前从未接触过电影的冯小刚来说,他自创的“冯式喜剧”的类型电影虽不属主流电影,却受到主流人群的大加赞扬。从《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到《一声叹息》(2000)、《大腕》(2001)、《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再到《夜宴》(2006)、《集结号》(2008)以及《唐山大地震》(2010),我们能明显地察觉到冯小刚对类型电影的摸索或对“市井文化”的转型。前三部影片是典型的“冯式喜剧”:以严肃的表情和言语来传达轻松的诙谐幽默。正如冯小刚自己所说:“我们往往使用的一个手段是反向的思维。是把一个东西给颠倒过来看……一个人对这个事该哭你就让他哭,你的想象力也就这样……一旦你用笑的方式来处理,效果便大不一样。”[1]紧接着的四部影片是冯小刚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进入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阶段的成果,依然有幽默,但很深沉。到《夜宴》的时候,冯小刚在探寻中国式的宫廷道德伦理电影。再说到《集结号》,战争片的拍摄以及在银幕上呈现的音画效果刺激了导演,也震撼了观众:带来了好莱坞式战争片以及韩国“好莱坞式”战争片的精准的场面调度、超强的音响音效以及个人挑战集体的另类色彩。对于《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以及制作方对外宣传其为“灾难片”,是中国第一部国产IMAX(最大影像)电影,是对电影类型的新探索。无论它是否属于灾难片(下文对此有作探讨),冯小刚都是以他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对观众观影心理的敏锐察觉去扩大中国的类型电影的市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本应是艺术家的本能反应,多方位的镜头触角对中国电影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地震题材的国产电影

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或人为破坏,灾难接踵而至,威胁人类。灾难的多样性产生了题材多元的灾难片,如地震题材、海啸题材、火山爆发题材、冰山崩裂题材、生化危机题材等。灾难电影除了展示毁灭性的灾难场景以及人类面对灾难时如何用真善美来战胜困难的品质外,更重要的是电影是否能引发人类额外的思考:不能等到灾难来临时才后悔,而应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善待环境(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善待社会、善待家庭、善待亲朋好友。地震题材的灾难电影各个国家都有许多佳作,如好莱坞灾难片的经典:《火烧旧金山》(1936)、《大地震》(1974)、《10.5级强烈大地震》(2004),日本耗资超过20亿日元制作的《日本沉没》(2006),中国以唐山大地震为原型拍摄的《蓝光闪过之后》(1979)等。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中国乃至世界所有人为之震惊。许多电影工作者以此为题材,拍摄了一系列影片:《汶川168小时》(2008)、《我们一起……》、《汶川大地震——2008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纪实》(2008)、《惊天动地》(2009)、《五月的声音》(2009)、《倾城》(2009)、《飞翔的花朵》(2010)、《芙蓉花开》、《生死时刻》(2010)。地震一发生,能让艺术家们截取的剖面很多。

由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总工会联合摄制,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联合出品,刘烈雄导演的数字电影《坚强》于2010年4月22日在成都万达影城五家店同时上映。影片讲述的是地震后的两个破碎的家庭——男主人公严庆元失去妻子和女主人公张芸失去丈夫——在物质重建的基础上如何完成心灵重建的故事。与上文提到的好莱坞式的灾难片不同,《坚强》无心呈现令人恐惧的灾难性画面,意在赞美灾后幸存的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以及改变生活的态度。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在开片十分钟左右通过国际一流的先进设备Motion Control在银幕上呈现了近乎真实的地震镜头,但地震之后32年的母女团聚的情感力量才是影片的重点。所以两部影片从类型上说不属于好莱坞模式的灾难片(影片以高科技制作的灾难场面开片,并且灾难场面贯穿始终;把多为女性的主人公和灾难的斗争在剧情“波峰”时段不断上演;最后人类战胜灾难,家人团聚)。对于国产电影的出路问题的探讨,很多电影研究者提出中国电影有艺术片、娱乐片和主旋律片的分野,具有其合理性。而《坚强》和《唐山大地震》实则属于主旋律片,能否同属艺术片,还有待下文阐述。

二、以《坚强》《唐山大地震》为例

2006年,宁浩导演的一部低成本(三百万元左右)、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疯狂的石头》着实让观众、导演、影院“疯狂”了一把。一时间“低成本电影也能在院线赢利”的话语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僵局。数字电影《坚强》和《疯狂的石头》同为低成本电影,没有大投入、大制作、名演员、名导演,但他们从电影文本出发,通过结构技巧、人物设置以及人物关系、叙事手法、细节点题打动观众。而《唐山大地震》除了光鲜的外表之外,观众更多的应聚焦电影本身。以下将结合地震题材的《坚强》和《唐山大地震》作具体分析。

(一)哲理性

“马斯洛认为人性是不断的需求: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2]导演对《坚强》中的人性赋予了积极、清醒的立场。严庆元在地震后回到家乡(许多人都选择离开家乡),导演通过他在自己倒塌的房屋面前搬砖砌瓦、用旧砖盖新房来突出他在失去家园后重新建造“安全”之地的顽强毅力;面对整日以泡面充饥的儿子大民以及温柔、能干、贤惠的张芸,严庆元不怕耻笑地追求新的“爱情”;在不断的努力中,如招商引资、推荐村长、偿还欠款等,严庆元在众人(张芸的拒绝、大民的诋毁、工友的殴打)面前重拾“尊严”;最后,茶林村被打造成现代旅游度假村,严庆元获得张芸的青睐,重建完整的家庭,导演还以报纸刊登他的先进事迹来完成他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影片不仅让我们在严庆元身上看到了导演的哲理性思考,在张芸、大民、村官柳小青、援建青年浦江以及朵朵身上都能体现出生活的希望、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方登、方达因为在人与自然冲突之后的幸存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李元妮含辛茹苦地养育方达,并始终坚守自己的爱情和怀着对方登的愧疚不愿离开旧地,方达则通过自己的打拼在社会中找到了应有的位置,导演让他们体会到生存的价值。方登的报恩情怀在汶川地震灾区得到实现,李元妮面对突如其来、“死而复生”的方登以及方登对母亲的谅解实现了人与自我的统一,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

(二)叙事性

1.情节和结构

《坚强》的开端通过严庆元坐摩托车回家以及和弟兄们吃饭时说到以前坐小车的道具转变来说明严庆元身份、地位以及命运的改变;大民从上海换肢回家后,对父亲说想看妈妈的照片时,导演通过这个情节再配上沉重的大提琴音乐制造第一个煽情点;严庆元和大民父子吃泡面与张芸和朵朵母女吃午餐形成对比,一边是缺少女人不成生活,一边是没有男人不敢关灯睡觉;茶林村领导的保守和柳小青大胆的建设理念形成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印有“关注心理重建”“婚姻是最好的疗伤剂”标语的灾后婚姻介绍所把严庆元主动向张芸示爱的情节推向结构的小浪潮,而张芸和朵朵夜里拜访严庆元父子时,导演通过弦外之音把小浪潮抚平;竞选村长时,导演通过高机位俯拍和左右横移相结合来展示个体和群体的大场面(影片只有这类镜头稍有特点),严庆元对柳小青的鼓励显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表征,也是影片的高潮点;大民面对旧屋以哭喊、抱怨的方式来反对父亲追求张芸的做法,在情感的表露上达到一个小高潮;朵朵看着死去父亲的照片哭泣以及张芸扑倒在床的痛苦呻吟,是对死去的人的缅怀;面对张芸在医院因灯管坏了造成一片黑暗时的害怕喊叫,严庆元点燃打火机,这是黑暗环境下的一丝光亮,也是张芸和严庆元爱情的希望之灯,这是影片的最高潮点;扫墓、大民去参加奥赛、浦江和柳小青在桥上告别、乡村别墅的开业大典等形成影片的退潮。严庆元的抉择、张芸的报恩、墙上三张照片的续缘,《坚强》的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同时又使影片的节奏张弛有度:情节的起落形成节奏的快慢,观众紧张之余又能品味人物感情戏的内涵。《唐山大地震》中的“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麦格芬”的设计使母亲难以抉择,而后轻声细语的“救弟弟”让母亲的心撕裂般地痛,同时也击碎了姐姐方登对家庭的信念。姐姐对母亲的怨恨一直埋在心里32年,汶川的报恩使母亲、姐姐、弟弟重聚,也是再续母女情深。

两部影片都采用多条线索铺叙。《坚强》的线索一是严庆元和张芸在灾后如何突破障碍家庭重组,线索二是村官柳小青和援建青年浦江如何对茶林村开展灾后重建,线索三是灾后残疾的大民和死去父亲的朵朵的心灵重建;《唐山大地震》的三条线索分别是李元妮、方登、方达在不同空间的灾后生活,归结点在家庭。两部影片的两个母亲面对的选择(一个是孩子的选择、一个是爱人的选择)是人性的选择、道德的选择。

2.人物

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两部影片都选择类型化人物的处理:人物性格层次简单,导演重点突出人物的某个特征来强化人物的形象。《坚强》中的严庆元口头表达“一定会还钱”不算,还要用白纸黑字宣告一定遵守承诺。《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不屑于儿子的高楼豪车,始终坚守在旧屋,她怕丈夫和女儿找不到家;邻居好友的追求始终攻破不了李元妮对丈夫忠贞的防线,这和《坚强》中的张芸类似。虽然张芸最后接受了严庆元,但内心深处还是装着自己死去的丈夫(他们死后,张芸和严庆元会分别和自己死去的丈夫和妻子合葬)。两部影片涉及的人物较多,从上文讲述的电影线索上可以看出,都没有浓墨重彩地刻画一个人物。影片重在群像,而非个体。

两位导演在人物情绪的控制上有所不同,这也体现出导演对演员的掌控能力。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中侧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含蓄的意境使人物以及影片具有厚重感。李元妮目送方达上车去奶奶家的场景:几个单切的人物中景,最后是全远景的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向母亲。没有言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方登坐大巴车去见母亲的场景,冯小刚把徐帆的表演推向了最高点:大巴车上的方登看窗外,李元妮颤抖的手捏不上饺子皮;方登进门后,导演没有安排李元妮上前迎接,而是给方登弟媳妇和侄儿的迎接镜头,过肩镜头看到母亲在厨房透过窗户远望女儿,没有哭喊、没有特写,导演在这平静中掺杂了母亲对女儿32年来太多的情仇(母亲惦念着女儿、愧对女儿,又怨恨女儿的“姗姗来迟”),这些都是导演对人物情绪的慢慢酝酿,为的是之后的情感爆发;终于在方登看到洗好的西红柿和墙上父亲与自己的照片的主观镜头之后,李元妮颤抖的下跪道歉击中了所有人的软肋,都被感动得哭了。这几场戏也凸显出冯小刚对感情戏的控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而《坚强》的人物情绪就略逊一筹。无论是大民还是朵朵的哭戏铺垫不多,都是突然的哭喊,镜头一过就没有情感的延续,而观众的情绪是需要铺垫、需要联想的。对群众演员的调度上,影片更显拙劣。张芸在女助理的带领下到受损房屋现场勘察,遇上严庆元,在两个人物对话的正反打镜头里,女助理的眼神左右、上下乱转,不知如何是好。在竞选村长的大场面上,群众演员找当地人在形象上很真实,但群众演员的气氛始终没有对戏,这与导演喜欢采用左右中速横移有关。

3.细节

《坚强》中,张芸夜里不敢关灯的心理通过几处一直亮灯的窗户来表现(而张芸的好朋友刘科长以及朵朵多次提到张芸怕黑的习惯略显重复);在张芸和严庆元新家墙上挂着的三张照片——严庆元和前妻、严庆元和张芸、张芸和前夫——暗含着既要积极地面对现在的生活,也不能忘记过去的人们,把原本的两个家庭融合在一个大家庭中。《唐山大地震》在细节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如书包、西红柿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物件(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电话等),但在情节的设置上影片出现了多处细节上的失误。

失误一:方登、方达和李元妮在墓地时,镜头展现了姐弟俩小时候的“长城”“天安门”书包以及书本。这些物件原本对刻画李元妮的愧疚心理起很大作用,但书包和书本崭新地、毫无缺损地呈现显得合情不合理。要知道书包和书本在墓地埋了那么多年,不说腐烂,至少会破损、陈旧。

失误二:方登躺在泥泞中被雨点打醒后爬起来时,身边就躺着已经死去的父亲,她却没有任何反应。之后与养父诉说自己不去认亲的心结时,她说自己是从装满尸体的卡车上爬起来的,前后不一致。

(三)观赏性

打开美国编剧手册《编剧:步步为营》就能看到:“相信我,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只是个生意,所以其首要任务是为了赚钱。”[3]当然,中国的很多电影首要任务不能是为了赚钱,而要在保证电影质量的基础上去寻找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娱乐性,即将好莱坞商业电影在情节、结构、人物、选材、场景处理、对话写作等方面的技巧和规律融入中国本土电影。冯小刚敏锐的商业嗅觉使他的电影基本能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唐山大地震》的观赏性契合了与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有关的观众的期待心理,再则冯小刚的“电影品牌”也极具吸引力。而《坚强》是典型的主旋律影片,能抓住地震题材做文章,但由于资金和时间限制,影片的创作受到了约束。

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主旋律片、娱乐片,还是艺术片,都应将导演的哲学立场即浓烈的哲理思辨性、电影的叙事思维即情节的逻辑性、合理性等与观赏性即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娱乐性相结合。“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谈及审美感受时提到了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悦耳悦目,这是最低层次的感官享受,其次是悦心悦怡,最高层次是悦智悦神。”[4]电影的娱乐性可作为审美感受的第一个层面:“悦目”——电影的“视”,“悦耳”——电影的“听”。而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高科技和数字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大大增强电影的感官刺激,让观众享受“视听盛宴”。《唐山大地震》达到了第一层面的要求。电影的叙事性是第二层面,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细节的处理等能使观众因感动而“悦心悦怡”,《坚强》《唐山大地震》以及其他地震题材的国产影片或多或少都能上升到此高度。“悦智悦神”即电影的核心、精髓——哲理性,此乃电影的最高境界,也是许多导演追求艺术的最终目的。《坚强》和《唐山大地震》的哲理性都还不够浓烈,只是“清香型”,认真品味才有韵味。

注释:

[1] 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

[2]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3] [美]温迪·简·汉森:《编剧:步步为营》,郝哲、柳青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4] 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3年第3期。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作者:江月英 贺莉娅

上一篇:年度总结发言(通用3篇)下一篇:上半年调解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