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2022-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驻村扶贫工作的思考

干部驻村工作的思考

干部驻村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锻炼培养干部、密切干群关系,派出有关职能部门的单位成员,进驻到以村或管理区(片)为单位的村庄,对农村各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的重大举措。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对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锻炼干部和密切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干部驻村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村级组织 。村级组织既是村民自治的物质载体,也是村民自治运作规范化的政治保证。但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村级组织不完善。为了推动村民自治取得更大进展,就有必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的组织载体。驻村干部深入到管理区、村庄,全面系统地了解所挂驻村的基本情况,随时掌握村级班子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群众对班子的反映,列席村两 委班子会议,协调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及换届选举工作,有利于完善村级组织。

(二)发展农村经济 。现在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绝大多数问题和矛盾出在经济方面,抓好经济工作也就抓住了农村工作的基础和关键。驻村干部充分发挥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优势,通过整合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的资源,结合所驻村的实际情况,与村级干部共同寻找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好路子,通过在“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上为村干部提建议、想办法,协助村干部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税源,增加税收,在村民就业问题上,努力创造条件,多渠道安置村民就业等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

(三)加强制度建设 。作为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发展状态不平衡。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大多都是由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进行自我规范。因此,建立和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驻村干部协助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有关自治章程,在村民自治组织设置、集体经济管理、社会秩序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体现村民自治原则。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正式制度,可以为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必须形成有效的体制保证,但人们也常常以自己的文化观念对制度性规范进行理解和判断,使之与一定的文化相适应。在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场效应”显得尤为明显,在制度不能涵盖的范围文化就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或者成为创新的源泉,或者为发展设置障碍。驻村干部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培育具有现代气息和现代民主精神的文化环境,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同时提高干部群众权利观念、法制观念和自治意识。把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既是新形势下农村稳定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协调农村内部矛盾 。农村社区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世代繁衍中,家庭不断扩大,形成为一个由若干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所组成的家族。传统中国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社会。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的影响,较少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这种乡土关系尤为密切,并深刻地影响村民自治组织发挥作用。驻村干部通过协调和理顺乡土关系,帮助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努力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掌握重大刑事治安动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确保村内秩序健康、稳定、有序,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干部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在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 。由于欠发达地区大多地处穷乡僻壤,资源贫乏,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干部的素质也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因此有些驻村干部认为,驻点时间不长,驻点期间不干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难以体现成绩,于是过分看重显绩轻视隐绩,看重当前轻视长远;有的只满足于给钱捐物修桥铺路一类吹糠见米的事,而对于改变点、村经济结构,提高党员群众致富能力等短期难见效的事则兴趣不高。

(二)在工作角色上包办替代 。驻村干部驻点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支部的主导作用,多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当好指导员,搞好传帮带。然而,有少数驻村干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够全面,找不准角色摆不正位置,经常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例如,对村级事务大包大揽,事无巨细都要过问;驻村干部干脆把村支两委撂到一边,取而代之亲自主政;有一些干部自以为是上级领导机关派来的,以钦差大臣自居,不尊重乡村领导,对乡村工作乱加指责,干扰乡村工作,弄得乡村干部左右为难。

(三)在目标取向上顾此失彼 。在欠发达地区,乡、村贫困带有共性,由于受到人才、技术、资金的限制,乡党政领导如何针对共性,作出脱贫整体规划,实施集中有效的扶持和指导,力度不够。村级经济的发展多顺其自然,驻点村的经济发展似乎成了驻村单位的事。各驻村单位由于各驻一村,各自为战,各行其是,人、财、物投入分散,项目难于启动,或项目各选所需,以致有的乡出现驻点村上重复项目的现象,争资源,争市场,两败俱伤,影响了全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速度。同时驻村干部只注重驻点期间引进了多少项目、增加了多少收入,忽视了村级管理水平的提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人文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没有从宏观上统筹点、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在工作作风上流于形式 。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驻村干部还存在一定的官僚作风,扰民添乱。一是与派出单位难以脱钩。驻村干部人事关系、工资发放仍然在原单位,他们驻村工作效果如何与其切身利益没有必然的、自接的联系。二是真蹲实驻难以落实。三是变相增加群众负担。四是有个别驻村干部依仗是上级部门派来的,将本应由派出单位投入的资金,转嫁给驻地政府,但成绩却记在驻村干部的身上。这使本已捉襟见肘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

三、完善干部包村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驻村干部工作机制

1.在工作重心上,驻村干部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干部作为村级组织的成员,对是否能运作好驻村干部争取的项目、资金,能否积极主动谋发展至关重要。驻村干部要协调好与村级组织的关系,协调好与村干部的关系,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下线驻村的作用。驻村干部刚下村时,集中主要精力摸清情况,因地制宜,选定经济发展路子,筹集资金,启动项目是对的。一个时期,突出一个重点,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这始终是村建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组织建设的关系,既不能脱离经济建设空对空地抓组织建设,也不能撒开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不管而单打一地只抓经济项目。只有紧紧抓住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并通过选准支书、建好班子,带好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在工作方式上,驻村干部要紧密团结驻地干部群众。一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不是离开当地党政组织的领导而我行我素,驻村干部下去是具体地协助帮助村里开展工作,需要摆正工作位置,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的同时,自觉地尊重和接受当地党政组织的领导,切切实实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整体部署下开展工作。要经常向当地党政组织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特别是涉及班子调整和确定经济发展规划及路子等重大问题,一定要与群众商量,并向上级组织请示汇报,主动取得当地组织的支持和领导。另一方面,要善于把驻村干部的意志变为村党支部的工作意图和行动。纳入当地整体工作部署中去。要紧密团结驻地党支部和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好彼此的关系,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取得群众的信任和依赖。以此积极地把当地党支部和村干部推向改变村里落后面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前台和第一线。这样做了对所驻村的长远工作是相当有好处的。 3.在工作内容上,驻村干部要在把握重点的同时抓好全局。一方面,驻村干部要把富裕农村与富裕农民的目标协调好。村级集体经济能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关系到农村党支部这一级组织能否有效地在农村长期存在下去;农民群众能不能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关系到党在农村的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村富与民富的关系,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找准富村与富民的结合点。另一方面,驻村干部虽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但是下到村里要抓的不是哪一个方面的工作,而是要促进村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因此,既要突出工作重点,又要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兼顾到村里方方面面的工作,坚持整体推进,全面发展。不仅要抓好班子建设、党员教育,抓好经济发展、村民共富,而且要支持配合村党支部抓好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粮棉油生产等各方面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协助村里抓好农村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解决好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健全驻村干部管理制度

1.因村制宜,有的放矢地选派干部驻村。兵不在多而在精。选派干部驻村要本着既要有利于驻村干部发挥部门和自身优势,又要有利于所驻村尽快改变面貌的原则,让基层党委接受、村级组织欢迎、广大群众满意。一是双向选择,增强针对性。要让派出部门和乡镇党委双向选择,尤其是要尊重基层党委的意见。基层党委对自己辖区内的各个行政村的优势、劣势最了解,最清楚哪个村需要什么样的帮扶。因此,要提前将要驻村的部门和乡镇党委提供的需要帮扶的村进行公示,让部门与乡镇互相了解、自由结合、双向互动、综合平衡,增强驻村工作的针对性,达到派出单位、基层党委、驻村干部、所驻村群众“四满意”。

2.保证素质,培养和选派一批优秀干部驻村。干部素质外在表现为干部形象,而干部形象又是反映派出部门形象的一面镜子。因此提高驻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是直接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一剂良方,也是重塑地方政府形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群众往往从他们接触到的干部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群众眼中,驻村干部代表着上级党委政府,代表着派出部门的形象。驻村干部素质如何,关系到驻村各项任务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到党在农村政权的稳定。因此,派出驻村干部的单位要加强派出干部的培养,一要提高干部的专业素质,因才配岗。二要转换干部的角色意识。三要培养干部的奉献意识。四要增强干部的法治和责任意识。五要培养包村干部正确的政绩观。在选派干部时,一定要严把驻村干部素质关。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格落实驻村干部的年龄、学历、职级、经历等方面的标准要求。要把政治素质过硬、年纪轻、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干部派下去,特别是要把本单位有潜力的后备干部派到农村去经风雨、长见识。要把驻村工作成绩与驻村干部个人进、退、留、转挂起钩来。对驻村工作成绩突出者,要按照组织程序,优先提拔重用,真正在各级机关中营造“驻村光荣”的氛围,树立驻村干部应有的地位,真正实现锻炼培养干部的目的。

3.落实派出单位驻村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派出单位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派出单位要积极支持。派出单位对驻村工作的支持程度,是影响驻村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索。派出单位要始终如一地支持驻村工作,当好驻村干部的坚强后盾,真正把干部驻村纳入单位整体工作之中,摆上重要议事口程,定期研究驻村工作。尤其要尽最大努力为所驻村解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为所驻村办实事。要落实有关待遇,关心驻村干部的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驻村工作的管理。一要加强培训,提高驻村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二要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学习、考勤、评比、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强化督查,将驻村干部的定岗定位情况作为考核其政绩、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三是严格考核。将年终考核与平时督查挂起钩来,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驻村干部、支持有力的派出单位分别进行表彰奖励;对表现特别突出的驻村干部,根据工作需要优先提拔重用;对完不成驻村任务的,驻村干部不得撤回。

第2篇:驻村的工作实践和思考

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赶超跨越、改变落后

——驻村的工作实践和思考

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玉林市第十二中学科研处主任吴甲全

[内容提要]

黎洪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特点。所以解放思想,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变该村现状需要: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养殖,发展山羊、黄牛的养殖;充分发挥耕地的潜力,发展稻田套养淡水鱼产业;引进陆川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的养鸡模式,发展养鸡业。初步做好了规模化养殖的前期工作。已发动陆桶村、黎冲村的谢庆忠、谢福琪等四户发展山羊养殖,其中谢庆忠谢福琪已经开始引进种羊试养。

[关键词] 贫困村 解放思想 产业结构调整

2012年3月底按照玉林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到陆川县乌石镇黎洪村开展驻村工作。工作中,根据“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和弘扬、践行广西精神的要求,我严格按照玉林市委、陆川县党委、乌石镇党委的要求,吃、住在村,在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能认真履行自己工作的职责,迅速的融入村两委领导班子,团结村两委的全体成员,深入农户,积极开展工作,力争带领村民转变思想,实现贫困村的赶超跨越。

一、入乡驻村,摸底调查。驻村工作的第二天,我就开始了调查之旅,黎洪村一共17个自然村,花了3周多的时间全部走访完毕,这次的走访,是在村党委的黄金崇支书的全程引领下进行的,这次的走访通过看、问、座谈等方式,了解了我将要在这工作两年时间的黎洪村的一些基本情况,黎洪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用当地人的说法是“地处两省三县之间”两省是指广东、广西,三县是指陆川、化州、北流,黎洪村到陆川县城距离40多千米,到北流城区约70千米,到化州城区约80千米,距离乌石镇20多千米。 17个自然村主要零散分布在7千米长的黎山村路(黎洪村—北流山坪村)两侧,这条村道还没硬化,下雨天车是无法通行的,交通落后,信息比较闭塞。全村人口4200多人,主要讲客家话、土白话,以覃、黄两大姓氏为主,外出务工1300人左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工种不好,工资收入微薄。留在家里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弱、病、残”,五保户56户,低保户424户,属于贫困的人口2100多人。人们在形容一个地方土地资源山地多耕地少的的时候,常说“八山一水一分田”,而黎洪村更甚,全村耕地不到1000亩,人均耕地不到每人2分地,人均耕地之低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很分散,山地确实很多,放眼瞭望,都是重重叠叠的山丘,黎洪村有山地19000多亩(他们是用山底面的面积来估算的,如果按山地坡面计算可达60000多亩),可是坡度很大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转变思想,做好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黎洪村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单一特点,山沟、山间小盆地水稻种植业为主,水稻种植因人均耕地少,能满足自家的消费就已经很不错了,山上主要种植速生林桉树,多数是外来人承包种植,少量为村民自己种植,经济效益很低,而且因大规模种植速生桉树,树种单一,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原来丰富山泉水的流量在不断减少,一些地势较高的原有水田因无山泉水灌溉而荒芜。养殖业主要是家庭散养鸡、鸭,规模化养殖很少。针对黎洪村现有的资源条件,要改变其贫穷的局面一是改变落后的交通运输,硬化黎山公路,二是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养殖,为此在黄金崇支部书记的引领下,走访了黎洪村养猪、养牛大户,了解他们的发展思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村里的决策做一些借鉴。在此基础上召开了两次村两委会议,共同探讨黎洪村脱贫思路,会上我提出了三条思路,一是为了立足本村山地多的优势,发展山羊的养殖,养殖成本低,市场还没饱和,发展前景好;二是黄牛的养殖;三是充分发挥耕地的潜力,发展稻田套养淡水鱼,主要以套养泥鳅方向为主。得到两委全体成员的认可,另外大家还形成了另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引进陆川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的养鸡模式,发展养鸡业。为此我和山东、湖南、安徽等一些大型的养殖基地进行引种情况进行交流,详细的了解具体事宜。也走访了陆川县扶贫办、陆川县畜牧水产局,了解地方性的扶贫政策,同时组织村两委全体干部到良田镇参观陆川温氏鸡养殖户,了解合作事宜。6月份,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要从根本上改变黎洪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只有立足在本村的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而黎洪村的最突出优势就是荒山多,很适合发展草食动物的养殖,特别是养羊和养牛,具有养殖成本的,目前市场前景好,而全面推开,家家户户养殖是很难做到的,加上很多农户缺乏养殖的经验、养殖的技术,只能是以点带面,通过发展一些带头人养殖来带动,前期的工作发动了陆桶村、黎冲村的谢庆忠、谢福琪等四户有意愿发展山羊养殖的农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主要是做好引种前羊圈的建造以及建造羊圈中的土地纠纷,其中谢庆忠谢福琪已经开始引进种羊试养,其他农户还在资金的筹备过程中。

三、沟通协调,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黎洪小学至高寨村道路过去为泥路,为了方便村民的生活,经广西日报社黄记者的牵引引进资金五万元进行硬化,工程量为长200米,宽3.5米,在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户村民的土地纠纷问题,为了使工程能按原计划顺利进行,我和村委的干部积极主动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和协调工作,现在铺设工作已经顺利完成。洪马村口原有桥梁因年久失修,桥梁中部塌陷已成危桥,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及人身安全,在陆川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六月份动工重建,路面宽7.5米,跨度10米,因施工期处在汛期,工程建设必须开沟因泄水,开沟泄水要通过村民的耕地,为了让工程能顺利进行,我和村治保主任苏庆光主动找到相关村民做好思想工作和完工后善后工作,现在桥梁建设工作仍在顺利进行中。此外,还做好高寨村、木菜村三面光灌溉水渠建设的申报工作

四、排纷解难促和谐,化解矛盾保稳定。驻村工作半年来,通过走访和群众反应方式,及时了解和调解各种纠纷,防止事态进一步的发展、恶化。半年来和黄金崇支书、苏俊光治保主任一起先后调解了:木菜自然村黄亚成、黄天保之间的因进出通道和农田水利设施的纠纷,洪马自然村因山林出租引出的山林地纠纷、坟山纠纷,木桶村覃光旭等多户人之间的房屋用地与出行通道的纠纷,陆吉苏庆全与苏华荣之间的房屋用地纠纷,木菜自然村黄家忠,陆桶自然村谢福佳,黎冲自然村因基地、山岭的纠纷,木菜村的黄俊杰家庭纠纷,及时化解村民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无一人上访,维持了农村稳定发展的局面。

五、着手教育,做好黎洪小学的扩建工作。黎洪小学总校目前有学生240多人,教室为黄泥和沙切墙建起的两层教学楼,雨季洪水经常渗漏到教室,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校园面积狭小,学生缺乏运动场所,教师住房简陋,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能给学生提供运动场所,建设教师周转房,尽可能留住年轻的教师,必须扩大校园面积,而学校能扩大的方向都是水田,在人均耕地不到两份地的黎洪村,租用水田确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经过多次的、反复飞做工作,现在终于有了效果,涉及黄金汉等6户农户能从大局出支持学校发展,现在已到合同签订、资金筹集的阶段。

在驻黎洪村工作的这段时间中,我在做好每一件工作的同时,也对工作进行了梳理总结,感觉到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实现贫困村的赶超跨越,改变落后的面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解放思想,赶超跨越”活动的精神为指导,踏踏实实地做好贫困村的各项工作,力争在派驻工作期间,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3篇: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精选)

致力于建立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来说,既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不仅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还要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稳定,家

庭邻里和谐,民风民俗积极向上,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等等,这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驻村工作是一项阶段性的工作,怎样把驻村这一阶段性的工作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怎样通过开展驻村工作建立一个保证和促进农村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真正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驻村之后,我们把省委确定的驻村工作任务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相结合,与所驻村的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在所驻村建立长期发展机制的实践,同时就如何更好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营造全面奔小康的经济增长机制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驻村以后,经过调查、走访、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贫困村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和直接的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效益偏低,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发挥。我们人事厅所驻的=个贫困村,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农业结构比较单一,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加工业几乎为零,养殖业形不成规模,种植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辛苦一整年,落个肚子圆”,成了当地农村的一个真实写照。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紧紧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作了一些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种植业方面,无偿为所驻村农民引进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开豆=号”优良品种,每亩可以增收===元左右。麦播时,我们又联系引进=万斤优质小麦品种“豫麦==号”,并以每斤补贴=.=元的价格供应给所驻村农民种植。该品种优质、高产、强筋,价格高于传统小麦,可明显提高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在养殖业方面,我们积极协调当地信用社为所驻村发放小额贷款===多万元,多方联系筛选项目,帮助农民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塔东村从====年=月开始,=户农民联手养鸭,仅半年时间已发展到==个养鸭专业户,出栏数万只,较早的养殖户已赚钱====多元。赚钱后的农民,有的购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有的着手翻修住房,更多的是把赚来的钱继续投入到养殖业上,滚动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不少养殖户春节也舍不得休息,又接养了小鸭苗。石桥杨村已发展牛羊养殖户近==家。在加工业方面,西张村在工作队的扶持下成立了木材加工业联合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塔东村、店后李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分别建成了棉花加工厂,带动了附近农村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不少农户赚到了钱,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安置了农村的部分富余劳动力。养鸭专业户全家老少整天都在鸭场忙碌,原在城里打工的人也回来了,因为养鸭比打工还挣钱。几个养鸭户深有感触地说:“从开始养鸭,就没时间打牌下棋闲聊天了。”木材、棉花加工厂同样吸纳了一批劳动力收购木材、棉花。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使我们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口多、劳动力过剩,广大农村尤为突出,已成为社会问题。而城市容纳劳动力毕竟有限,农村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发展空间大,我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农业劳动向非农业劳动转移,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实现了农民增收,还可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确实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自然资源、环境、气候、水利设施、传统习惯等各有不同,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项目,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培育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切忌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违背农民意愿一刀切。要充分尊重科学,尊重农民的意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二字上,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规划、协调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扶持,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包办,更不能搞强制措施。

(二)要搞好示范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民非常重实际、重实惠、重眼前利益,对农业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有一个过程,加上市场的变化、风险的不测,大多数农民往往持观望、等待和从众的心态。因此,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效益好、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对有积极性的农民,要扶持

第4篇:在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镇****村新农村建设的探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

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心为村民实实在在地办一些实事、好事,是驻村一年工作的责任和任务。

一、作好村民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

驻村四个月,农村工作和在机关工作针对的人群是不同,在农村工作日常面对的是村民,服务对象也是村民。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广大村民才最清楚谁在为自己谋利益,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我们在农村开展的工作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党是在人民群众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只有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有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执政地位才有牢固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也是关系到在农村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败。

在农村中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只有紧紧地依靠村民,密切地联系村民,随时听取村民的呼声,了解村民的情绪,代表村民的利益,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坚持教育村民与服务村民相统一。教育村民的基础是服务村民,关心村民、代表村民的利益,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必须十分具体地落实到解决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上,使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并坚决纠正损害村民利益的行为。只有时刻把村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增强村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党组织的信任,这是做好教育村民工作的前提。群众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决思想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由于村民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就必须善于与村民平等交流,在交流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寓灌输于交流之中。在这样的交流中,可以听到村民的各种意见,对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对不同意见要认真考虑,对错误意见要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努力使自己的感情与群众的感情融洽起来。要创造良好的氛围,使有怨气、有情绪的村民心平气和地听取解释。同时,用村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村民,使村民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很大的鼓舞、激励作用。

二、要用诚恳的态度用心地解决实际问题

村民中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一要以村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为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影响改革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工作的薄弱环节。抓住这些问题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对稳定群众情绪,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驻村工作一开始中,首先对村情民情进行了解。调查发现,影响范围广、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大岗头区域水浸问题。为此,我借助区领导朱桂芳常委挂点****村、以及大岗头、基围头两个村小组创建“省卫生村”的契机,向区政府、区爱卫办分别打请示报告,把水浸情况图片资料和建造可行性方案向市、区有关部门反映,并在宣传媒体上进行多方面报道,引起市、区二级领导的重视。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工程资金很快筹集足,并作为区的民心工程在3月22日进行了动工启动,工程计划在四月底五月初雨季来临前完工,到时该地域的水浸问题有望解决。二要树立村民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有些问题看起来细小琐碎,但小问题不解决,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三要特别关心困难村民,为他们排忧解难。能不能热情而有成效地帮助困难群众,是衡量一个地方党组织群众路线贯彻得好不好、群众工作本领强不强、工作实不实的试金石。应该看到,困难村民虽然在人数上不占多数,但他们的困难与多数村民特别是先富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明显对比,政治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困难,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真情对待群众,把困难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困难群众的呼声当作工作的第一信号。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三家挂点单位在资金不足、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分别筹集了一万元,为****村两户低保户进行房屋维修,使他们住的舒服、安心。

三、根据实际制订经济发展措施

在2005年,****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1236.4万元,比上年增加35.6万元,增幅3,集体人均分配2925元

,比上年人均下降830元,下降22,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增幅微,集体分配下降大的被动局面,造成以上原因有以下几种:

1、资源少——可供利用土地资源少,可供投入资金少;

2、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单一,95收入来自物业出租收入;

3、费用成本大——一是物业管理、税收成本增加,二是行政支出大,特别是选举费用和农村规范管理。

根据****村经济

情况,我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物业管理:

1、加强对现有物业的管理,特别是经营环境、安全等;

2、加大投入,对现有临街较旺的物业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效益;

3、对已到期的出租物业,根据当前市场租金价格水平,在原租金基础上提高5-10,增加收入;

4、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大局稳定。

二、着眼长远:利用市政府放权三榕开发区给****区政府的机遇,主动推动市、区、镇加快对龟山区的开发,争取对西调洪湖及周边土地1000多亩开发权和集中未开发100多亩自用地,通过置换的手段使之连成一片,利用土地资源,以房地产为主进行招商引资,推动龟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相信用三至五年时间,改变目前单一出租的经营方式,学习民航、华西村经验,以多种投资经营形式,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为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

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既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驻****村干部****

2006年4月11日

第5篇: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03月30日来源:福建农办信息网【字号:大 中 小】

建立一套管理科学、运作规范、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是福建省选派党员驻村任职工作持续取得成效的关键。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福建省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正在机制创新上走向成熟,主要体现在:形成并完善了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形成并完善了以“党委领导、单位挂钩、部门互动、上下联动”为主要内涵的责任明确的领导机制。一是党委领导。省委高度重视驻村工作,纳入省委工作布局,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切实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把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县(市、区)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单位挂钩。省委要求,各挂钩选派单位的一把手要负总责,指定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并挂靠一个处室,确定一名干部作为驻点村的联络员。同时,实行“捆绑”考评,把选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挂钩联系驻点村的领导干部和选派单位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对于驻点村没有明显变化的,干部驻村任职工作不断档,挂钩联系的领导和部门不脱钩。三是部门互动。驻村工作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农办共同牵头,省级农口、发改、财政、民政、交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金融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一体运作,加强对驻村工作的协调、指导、督促和检查,并在资金安排、项目审批和立项、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基层倾斜。四是上下联动。省委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驻村日常工作。受派干部的市、县相应成立了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各级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机构密切配合上一级做好驻村工作,搞好服务。同时。省里往各设市区派出一名正处级的驻村干部担任领队,并出任农办副主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管理、沟通协调、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相应地设区市在县里设领队,县里在乡里设领队,形成三级联动、下级配合上级的工作格局。

形成并完善了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严格选派标准,强化干部管理,形成并完善了以“严格选派、双重管理、考评规范、奖惩分明”为主要内涵的选人用人的管理机制。一是严格选派。驻村干部的选派工作贯彻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实行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明确要求,驻村干部主要从省、市、县(区)党政群机关、中央驻闽单位、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中选派。各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指定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把优秀年轻党员干部选派上来,不得把本部门、本单位的选派任务转交给下属单位。二是双重管理。驻村党员干部的管理,实行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和选派单位双重管理,以任职所在县(市、区)委组织部管理为主。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负责做好省直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党员干部的选派以及相关管理工作。设区市委组织部负责对选派党员干部管理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市直单位选派的党员干部管理。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具体负责加强对驻村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三是考评规范。要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帮助驻村党员干部制定和任期工作目标,并对其进行考核和任期考核,建立健全驻村党员干部任职档案。考核由县(市、区)委组织部、选派单位联合进行,与当地干部的考核一同安排,参加当地的评先评优。驻村任职结束前,由县(市、区)安排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统一安

排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奖惩分明。省委明确指出,对于经组织确定作为选派驻村任职的党员干部,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组织决定的,不得提拨使用,并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对于考核不称职的驻村干部要按照程序及时调整,由原选派单位重新选派;对于考核优秀的驻村干部,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提拨使用,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提拨使用。

形成并完善了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作用,激发工作热情,形成并完善了以“政策激励、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为主要内涵驻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一是政策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和工作待遇提出了“四个保留”、“四个明确”和“四不影响”的规定:“四个保留”即保留驻村干部的待遇、编制、职务和职数;“四个明确”即明确驻村干部的生活补助、路费报销、办公经费和人身保险的标准;“四不影响”即不影响驻村干部的正常职务提升、调资、职称评定、本单位评优指标,有力地促进驻村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二是目标激励。省委对驻村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职责和任务:拓宽渠道,推动驻点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聚集合力,促进生产生活设施明显改善;统筹协调,推动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营造氛围;促进和谐建设明显推进;创新举措,促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五个明显”工作目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效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典型激励。注重培育、挖掘和宣传在驻村中工作涌现出的各类典型,密切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省、市、县三级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争取中央新闻媒体和省委省政府《八闽快讯》、《今日要讯》、《海峡通讯》主要刊物的关注与重视,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驻村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情感激励。加强与驻村干部的感情沟通和联系,尊重和体贴驻村干部,激发驻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坚持和完善了省、市、县(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度。省委要求,省、市、县(区)领导要经常深入驻点村,挂钩选派单位一把手每年至少一次深入到驻点村指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形成并完善了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管好用好资金,形成并完善了以“资金扶持、封闭运作、严格审批、监督审计”为主要内涵的扶贫开发的投入机制。一是资金扶持。主要包括省级捆绑资金、挂钩帮扶资金、政策配套资金、社会支持资金。省里每年从15家省直单位捆绑4000万元,用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挂钩选派单位把驻点村作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延伸,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全力支持驻点村。驻村干部用好用活强农惠农政策,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取得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驻点村发展。二是封闭运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实行资金封闭运作。省级帮扶捆绑资金从省财政扶贫专户直接下达到有关县(市、区)财政扶贫专户,直接录入财政扶贫资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三是严格审批。项目资金安排由重点村及其乡镇党委、政府与省直挂钩单位共同协商,提出建设项目,报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审核后,由县(市、区)委农办(扶贫机构)统一汇总上报省委农办,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批下达资金安排计划。四是监督审计。做好帮扶项目跟踪落实,开展项目执行与资金使用情况调研,督促执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督促资金及时到位,督促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加强省级捆绑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和驻村干部离任审计,促进帮扶资金落到实处。

形成并完善了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选好发展项目,全面建设农村,形成并完善了以“推动生产、增加收入、强化基础、改善民生”为主要内涵的项目带动的发展机制。一是推动生产。掌握、运用和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一村一特色”工程,开展村企对接,组织农业专家服务驻点村,推广“五新”技术,组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与农民的合作,加强驻点村“六大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和使用,大力培养经济能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注意发挥返乡农民工懂技术善管理的作用,发展现代农业,促

进农业生产。二是增加收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是帮助驻点村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切实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和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科技致富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的增收空间。三是强化基础。实施“五通”项目,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收视难等问题,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管护,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完善防汛抗旱和水利水毁设施,优先解决好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改善民生。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实施“造福工程”、“一池三改”工程和农民体育健康工程,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建好农家书屋,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建立村级卫生所,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形成并完善了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基层活力,形成并完善了以“建设班子,带好队伍,健全制度,巩固阵地”为主要内涵的基层组织的激活机制。一是建设班子。注重班子选好、配好、带好、管好,注意发现和培养有强烈的发展之心、发展之策、发展之力和能带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后备干部,着力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人选拔到班子中来,选好配强班子,优化班子结构,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民主管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二是带好队伍。认真实施“三向培养”工程,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抓好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学历教育等多层次的培训,努力提高党员素质。通过开展“党员创大户”、“双带双创”、“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构建作为平台,积极发挥党员作用。三是健全制度。坚持和完善组织制度、“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户代表议事制度等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促进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四是巩固阵地。加强驻点村村部建设,通过修缮老村部、改造旧学校和兴建新村部等办法,基本实现村村有址办公、有人办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村部管理,完善服务功能,发挥阵地作用,真正把村部建设成为集议事办事、党员教育、学习培训、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农民活动场所。

领导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管理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激励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投入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发展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力量;激活机制,为驻村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厚重的内部潜能,这六个方面的机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驻村工作的运行机制,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驻村工作健康顺利、富有成效的开展,有力地加强和促进了驻点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抓住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就抓住了当前农村工作的“牛鼻子”。

马国林 (作者系福建省农办副主任

第6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帮扶工作感想与思考

2016年 1月初,我受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委派,作为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精淮扶贫、精准脱贫帮扶麦积区三岔镇新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长兼第一书记,我有幸与同时帮扶新岔村的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禁毒大队教导员曹德军、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三岔派出所民警白俊峰及三岔镇政府驻村干部汪琪昌,让我们这群中、青两代人组成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时刻牢记责任和使命,克服生活食宿等诸多不便,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积极配合新岔村村委会开展工作,这也让我更多地体验到基层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地了解到农村的发展与现状,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各级领导、帮扶部门对农村工作、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关心重视与倾情支持。多半年来,我通过坚持走村路、访村户、窜村组、摸村情,概括了解了村容村貌、初步掌握了村情民意,也正是这一学习、工作、思考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让我这位今生从事人民警察的公安人,能又一次投入到农村精准扶贫攻坚主战场,倍感荣幸,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一、村情及帮扶工作措施和成效

新岔村位于麦积区三岔镇的西 北部,渭河北岸,距离镇政府13公里,全村全村气候干旱,年平均降雨量650mm,平均气温6.3℃,无霜期170天,海拔1100m,耕地面积1650亩,绝大部分为山地。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共148户625人,全村人均收入4274元,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261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2674元,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41.8%,2015年底脱贫了12户52人。

该村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加之村民居住分散,不同程度居住分布坐落在台阶式的半山腰和沿公路及隔河相望的山跟下,全村农村产业发展以种植为主,全村148户人,其中通过调查摸底贫困户就高达65户,有因病、因残致贫的,有因学、缺技术返贫的,更多的是受山区自然条件制约,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受教育程度低,靠天吃饭,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扶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

自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新岔村在省、市、县三级帮扶工作队的积极努力工作下,贫困户产业发展、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展步伐良好。一是协助村委会确定了全村65户261人为精准扶贫对象。从程序上严把了关口,确保了精准扶贫户的准确性。二是深入精准扶贫户进行了入户核查,全面详细的掌握了贫困户的基础信息及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并反复核对,力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精准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深入贫困户家庭进行了大数据信息采集,并完成系统录入工作。四是对贫困户落实了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在反复入户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减贫标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五是帮助扶贫户产业发展资金的扶持,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财政贴息贷款。六是为了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工作队员协助村委会确定了全村产业富民的具体思路,大力加快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农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规模。目前大多数农户的花椒园处于新旧交替换茬的时期,我们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委组织动员农户进一步扩大了花椒种植规模,新增花椒园200亩。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加快脱贫步伐,在三组核桃湾新栽植核桃苗树60亩,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实现稳步脱贫。对果园路道路进行了整修补砂,改善果农的生产条件。精准扶贫,争取资金,为新岔村新建村卫生室一处,方便群众就医。七是积极同县扶贫办、人社局取得联系,对该村扶贫户80人进行了技能培训工作,使劳务输出成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帮扶部门给予了贫困村贫困户项目、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倾情支持,在上级部门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新岔村村文化建设帮扶了体育和健身器材,争取项目资金5万元,另外再配套资金3.8万元为村文化广场安装活动健身器材和帮助村上修建村文化广场,目前项目资金已定敲定,即将付之实施。麦积公安分局联村联户的干部定期和不定期的会用大车拉着农药化肥以及米面油等物资来帮扶和慰问贫困农户,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一起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驻村帮扶工作受到的启发

“精准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两字上找准符合乡情村情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找准贫困“症疾”是关键,着力找准脱贫路子,强化“输血”功能是基础,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产业发展是根本,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一是驻村帮扶让我增强了感恩之心。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我接触的对象就是农民。我时时刻刻牢记我也曾是农民的后代,农民群众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在开展工作中,要时刻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上,心系群众,增加沟通和了解,或许很多不理解就能变成相互理解,很多疑难问题就不会那么难以解决。要真正扎根到群众中去,切实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职责就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让他们真正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一定要做到有“三心”,即爱心、诚心、耐心。在农村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孤儿等贫困弱势群体比较多,要想方设法帮助发展生产,积极开展贫困生、贫困户结对帮扶等工作,让他们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更要怀有爱民之心,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所以在工作中,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农民群众的好朋友,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到以诚相待,以心交心。

三是驻村帮扶增强了工作信心 。村干部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有非常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我充分抓住这次驻村帮扶机会,虚心向包村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请教,驻村后,为吃透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认真搞好摸底调查,严格按照驻村要求,坚持吃住在村,不扰民,决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真正按驻村工作队纪律要求,住得下,从而做到了心入、身入、深入群众。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晰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商脱贫致富的大计。根据村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寻找技术优势。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帮助村内确立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果产业、养殖业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充实开展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驻村精准扶贫增加了我人生的阅历。驻村精准扶贫虽则条件艰苦,远离县城、远离工作单位,寂寞、孤独和生活的单调枯燥,但正是这种工作环境,将在我人生中是一份沉甸甸的积累、一份宝贵的资源。而且能同国家、省市部门帮扶工作队的领导一块工作,让我增添了工作本领,学到了没有学到的东西,让我在驻村帮扶工作期间,坚守信仰、守住清贫,激励我在日后工作中爱岗敬业,增添服务人民的资本。 在驻村帮扶工作的日子里,我们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了解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帮助村委会建立帮扶台帐,确保精准扶贫。通过调查研究,及时找准和发现问题,收集民意和掌握干部群众发展意见,建立帮扶工作台帐;协助村委会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和做好贫困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指导村干部立足当地实际,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原则,帮助村“两委”科学制订并组织实施扶贫规划和工作计划。四是帮助村委会协调衔接落实项目。在积极动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和需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发展资金,争取帮扶项目,并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规划制订、项目实施和工程监管,积极增加农户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致富能力。积极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劳务输出。因地制宜助推驻点村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农户经济效益,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在发展产业的同盟时,不断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协助上级党委、政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指导村“两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提高村级民主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协助村“两委”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村“两委”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了解了当前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明确了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找到了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掌握了做好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相关实用技巧与方法。

三、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随着短暂的多半年驻村帮扶工作,通过我身体力行的驻村工作体会和思考,结合三岔镇新岔村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两少一多”即扶贫资金少、工作人员少、工作任务多这一客观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做好该村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如下我个人浅薄的思考。

(一)、在争取领导重视和提高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上下功夫,努力消除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认识误区。如何消除认识误区,我认为要从两个层面下功夫: 1.对上要多向领导汇报农村当前贫困现状、农村扶贫面临的形势和农民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认识,积极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取得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让人们都知道精准扶贫工作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业务工作而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

2.对下要多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宣传扶贫开发的政策、目的、要求及措施,让他们消除施舍即可论和低保养活论这些认识误区。通过对上、对下两个层次,汇报和宣传两种形式,让全社会认识到精准扶贫、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梦想,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是一面旗帜、一项事业、一种责任、一个挑战、一种荣耀。

(二)、要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增强精准扶贫的目的性和精准性。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难”,即:对象识别难、缩小差距难、规划落实难、产业培育难、资源整合难。如何解决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五难问题,就需要我们找准精准扶贫工作的目的性和精准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探索:

1.找准扶贫对象,明确扶贫靶向,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力量薄弱造成对象难以找准的问题,可以与低保核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基层工作人员和力量,在进行核查时来解决扶贫对象找不准、靶向不明的问题。同时将扶贫信息系统进一步做实、做强、精淮。

2.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将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的粗放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全面落实范围精准、对象精准、任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和责任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罢休。通过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精确滴灌”的方式,抓好开发到村、扶贫到户工作,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针尖上,切实起到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

3.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项目分开、资金分割、部门分权、领导分心的工作现状,要充分利用双联办、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扶贫帮困资金、资源,重点投入到贫困的乡镇、村、社,消除精准扶贫工作中“扶强不扶弱”的现象,减少贫困人口“被富裕”的情况。

(三)、在产业扶贫上做文章,提升能力的同时增强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遵循规模化、工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特性,同时结合村、社特色支柱产业,找准产业扶贫的着力点和项目支撑点,进行重点扶持。就我局帮扶的新岔村而言,建议从以下特色产业进行精准扶贫:

1.发展养殖产业。对此,可以在村里对有一定技术的农户发展养殖,通过以家庭养殖的方式,做出自己的特色。

2.发展种植全膜玉米。根据该村山地面积大的实际,每年要利用全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契机,鼓励群众大力种植全膜玉米,为65户贫困农民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利用该村3个自然村已有的花椒园规模,采取花椒大户带贫困户的方式,引导和带动贫困户进行花椒栽植、果园管理和花椒销售,为贫困户打开脱贫致富之门。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大决战号角在陇原大地已吹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我这名交通人有幸成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今生无悔。

派出单位:天水市公安局麦积分局

任职村及职务:三岔镇新岔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冯志德

联系电话:18294390864 2016年7月30日

上一篇:小动物的作文50字下一篇:建筑劳务钢筋班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