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工作方案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总体规划工作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总体规划工作方案

做好水利规划工作的方案探求

【摘要】日常生产生活中水是重要资源,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就是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划的质量严重影响抗旱、防洪抢险、生活用电和用水的问题,所以,水利规划包括采集资料、设计方案、工艺流程、质量标准等,应该严格控制和计算相关参数和内容,因此为了保障水利建设的整体质量需要切实做好规划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利规划工作的方案。

【关键词】水利规划;方案;内容

规划工作是一种超前预期的基础工作,如果没有完善的规划支撑,就不能构建合理的项目,项目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布局科学性等都不符合设计需求,规划工作属于政府行为,需要密切关注规划的超前性和主动性,从未来需求来不断规划工作,但是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一般都是被动规划,导致水利工程规划中出现一些不足,随着迅速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水利工程,想要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就需要切实做好水利工程规划工作。

一、水利规划基本任务

水利规划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开发水资源、防旱防涝构建的具体工程措施。水利规划实施中的基本任务实际上就是依据国家发展目标、建设方针以及水利部门的相关需求,并且有机结合规划区域中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对资金和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的进行施工布局,提出一种在规定范围和时间内保护水资源、节约资源、利用资源、防干旱的建设水利工程措施、对策、任务以及管理建议,以此来当作水利工程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水资源管理、建设水利工程、运行水利工程的关键。也就是说利用水利规划来构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和目标。依据水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配置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方案,利用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实际需求来保障建设的任务、目标、方针等。依据国家市场筹资能力和财务情况来确定建设步骤和规模。

二、水利规划工作的方案和內容

(一)调查研究。水利规划方案的基础就是调查研究,是水利工程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工程规划基本开发项目和治理目标,规划目标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以便于能够构建满足实际情况的治理目标。依据规划的实际需求利用合理的调查方式来获得准确无误的调查资料,保证能够充分研究调查资料,避免出现错误判断问题,以至于能够为进一步规划工程奠定基础。

(二)统筹兼顾。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依据就是水利规划,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注重统一部署、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开发以及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需要合理分析国土关系和实际情况,并且也需要了解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权益,尽可能合理协调所有关系,对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处理,实际操作中有效分析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便于为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提供保障和参考。

(三)综合分析。通过分析环境实际发展需求,社会更加注重保护生态资源,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完全符合生态水利、生态环境的需求。从国家角度来说,每年都在不断提高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力度,从而可以发现水利工程建设具备极大的价值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建设水利工程的价值。第一,环境价值。一般来说生态水是大自然服务人类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拥有极大的利用价值,生态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大部分都是依据河流、雨水构成,需要密切联系生态系统[3]。水利规划建设中需要保障能够有效、合理、科学的调控水利项目,并且能够实时储藏、引流等工程,以便于保障具备完整性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水利项目的危害性。第二,经济价值。水利工程建设中本来就具备一定经济价值,一般来说都是体现在蓄水发电、灌溉农业等,通过调配转换生态水资源来达到修建水利工程的经济价值。第三,发展价值。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来说,传统水利工程建设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调配水资源中损失,就需要提高建设水利工程的速度,及时加注和改造原有水利工程,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建设水利项目。因此,水利工程规划的时候需要综合分析价值,保证在能够满足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上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实际操作中充分分析所有环节和工程模型,以便于获得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案。

(四)掌握规律。建设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就是依据人类想法来对自然进行改造,依据人们对自然的了解来改造和调整规划方案,切实掌握和了解自然灾害规律、地质规律等,以便于能够全面防治和处理自然灾害。

三、水利工程规划的建议

(一)依据需要来规划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需要保障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等五个安全。现代化水利规划的时候需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现阶段,不少区域不能依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划方案,不能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造水利规划策略,实现与时俱进水利规划的目的。

(二)健全水利规划工作。从实际发展情况来说,西部区域需要借鉴和学习东部发达区域的经验,现代化发展水利规划的时候需要优化配置水利资源,防御水污染、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依据地区实际情况来对水利工程进行规划,有效解决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三)依据经济发展状态规划水利工程。水利规划是具备浓厚特色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依据不同气候特征、不同水纹特性、不同经济发展方向来构建不同的水利规划方案。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越来越重视水利资源,对于水环境和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而提高排涝、防洪的作用,水利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解决和改变水环境的关键,以便于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子杰.水安全战略下水利规划“多规融合”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水利,2014(21):13-17.

[2]陈雷.抓住新机遇把握新要求推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再上新台阶——在2013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3(3):1-5.

[3]许明祥.浅析湖泊水利规划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J].人民长江,2014(16):1-4.

作者:龙际俊

第2篇:贵州花溪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

【摘 要】本文通过对花溪大学城的基地分析以及大学城构成和功能的分析,提出大学城的规划设计理念、规划空间布局等。

【关键词】高校聚集区;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为促进贵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省政府决策,拟在贵阳市花溪区南部规划中的思丫新城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花溪高校聚集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在花溪党武思丫一带形成一座新兴的大学科技生态新城。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范围

高校聚集区一期用地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南靠南环高速路,北临思丫河,东抵斗篷山脉。占地5平方公里。距贵阳不到20公里,距花溪行政中心只有2.5公里。一期用地南北宽约3.5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由思雅路、花燕路和栋青路,两纵一横三条“土”字形规划道路划分为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及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五片高校用地。高校聚集区二期用地5.5平方公里,位于南环线南侧,两期用地由思雅路和花燕路轴线贯通。

1.2 基地概况分析

规划用地属山地浅丘地形,场地总体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高程在1110至1280之间。用地范围内主要为农田、孤山、台地、浅丘,东北角有著名旅游景点-----夜郎谷。中部南北向有多处集中林地,北侧思丫河水质清澈、河谷深切,东部斗篷山山形秀丽,有如屏风,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场区地形复杂,不可建用地占总用地的28%,场地内坡度大于25%的用地占有相当比例,地形起伏变化较为复杂,场地平整工程量较大;用地内以南向坡、东向坡居多,北向坡次之,西向坡最少。根据坡向分析,建筑布局具有坐北朝南良好的朝向和视线。设计可利用地形自然具有的方位和景观朝向灵活布局。结合现状适当进行地形改造,设计采用架空、吊脚、台地式等建筑规划布局手法,体现建筑与自然地形的相互结合、共融共生。

2 规划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世界大学聚集区的发展趋势,吸取国内发达地区大学聚集区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努力打造贵州花溪创新型大学聚集区。实现本土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突出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现贵州多彩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山地建筑特色,创造本土大学集群品牌。充分利用花溪生态景观资源、思丫新城生态资源和斗篷山、思丫河及场地内原生林木、地形起伏、山丘、台地、植被、水系资源,合理组织景观空间,凸显迷人的景观特色。

有效改变贵州高校布局分散、教育环境封闭、规模效应发挥不够的状况,做到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发展布局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规模效应好、教育质量高的高等教育;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促进花溪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大学拉动、大学兴城的目标。充分利用校区聚集、资源共享的优势,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龙头,形成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城区,形成科技与教育融合,资源配置合理,结构完善,教育产业高度发达、高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高等教育聚合区。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通过将教育产业、高新科技产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信息快速传递的新载体、高新科技研发的新基地;突出生态环境、突出人文内涵、突出信息优势和体现规划的高起点、体现社区建设的智能化、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念。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留有余地、有序建设的思路,按照土地集约使用,盘活土地资源,整体推进、滚动开发、创新模式的步骤。引进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精心有序的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聚集区。突出生态文明,突出高起点规划、突出聚集效应、突出资源整合、突出人才聚集优势、突出花溪山水城区优势、突出花溪历史文化优势,尽全力打造一流的贵州山地特色的大学聚集区。

3 功能分区规划

按照现代大学规划理论,围绕科研、教学、功能,将聚集区划分环内聚集有教学实验区、科研三产区、礼仪展示区、文化交流区,环外为学生生活区、后勤体育服务区、绿化水体退让区,跨越环内外的区域有体育公园区、绿化保护区,各类功能区分区明确。达到了集约聚合各高校优势条件,形成合力,为花溪大学拉动、文化教育拉动出力,又可独立办校各城格局的规划目标。

4 规划设计构思

4.1 山环水绕人景交融——“山水千万绕,君子此间行”

花溪高校聚集区总体布局尊循崇尚自然,结合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保留、巧借;渗透、相融,以期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有机形态。

保留、巧借:地块东靠斗篷山,南依思丫河,基地内有数个或连或断的山体以及部分保护林地。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保留了地块内原生的山丘和林地,作为各校园的绿核,建筑围绕绿核布置,保证基地内外重要生态脉络连续完整的同时形成了校园的主体结构,使“山之间有连脉,水之间能互通”。

渗透、相融:在保证自然形态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校园及其周边相关区域被划分成不同生态与使用功能区,与山水有机融合。通过开敞空间和建筑设计布局使得西北侧思丫河景观带,南侧环路防护绿地,东侧的斗篷山原始林区自然绿化景观与各校区形成指状渗透融合。

4.2 科研创新生态共享——“皆是境中人,共享情与景”

大学园区的集中兴建,让学校的办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于融合,营造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到任何一所大学修读课程;教师可以互相任聘,高素质教师可以在几所大学执教。各学校的图书馆及公共教学实验设施可以实行“一卡通”,最大限度的实现分校区资源共享。此外,集中兴建大学园区,让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直接依附在大学园区发展,形成学、研、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模式,可使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

4.3 人文交流环环相生?——“阡陌交流处,往来互通之”

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特定的区域,是一类高素质的人群集聚的区域。课堂之外的交流学习是现代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和锻炼思维的方式,知识和智慧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辩交锋之中得到升华。如何通过设计为师生提供更为舒适的交往空间,使得城市及校园文化脉络在校园规划中得以体现,是我们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城市及校际间交流:规划以人舒适步行尺度为基准(≤800M)、采取复合式的功能分区,形成多中心布局。沿思丫路和花溪路形成的城市科技人文轴上促进了聚集区和城市间信息的交往流通;由思丫河的景观带及沿栋青路形成的生态共享廊侧边设置环绕的人行和自行车为主的道路广场,并通过绿化景观及人们的活动路径将其连续起来,将各个教学区以及生活区畅流地联系起来,增进了聚集区的交往联系;此外,还通过设置人行天桥等使各校区形成连续的交往环,便于各个校园之间的交流。

各校区内交流空间:各校区形成闭合连续的环形主干道,在校区的共享中心设计生态园林、景观湿地以及活动中心等公共平台,实现相近学科的资源共享,不仅利于学院氛围的形成,同时为师生提供一定的公共交往空间;通过校园内合理的路线规划和沿途景观,及交往空间的设置,形成富有趣味的多样性步行空间,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在各教学楼内部,以及在各学院及实验用房等都设有宽敞的廊道和开放的庭院,能够为教学之余的自由交流提供最舒适的场地。

4.4 地域特色文脉相承——“书系院落间,古今暗香潜”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规划设计应整合和强化基地的地理特点,体现贵州的地域文化,通过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回应花溪高校聚集区的发展战略特点,营造聚集区新时代的地域人文特色。

规划: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点,考虑地域文脉的延续,分析贵州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水的场所内涵,设计吸收了传统书院空间布局的精髓,以融于山林中的院落式布局来营造现代大学的书院气息。通过层层递进,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间,把外部的喧嚣和嘈杂挡在院落之外,为学习和思考提供了悠远、宁静的氛围。

建筑:设计结合了贵州当地的气候特征,通过院落式的布局和一些富于特色的坡屋顶建筑营造浓郁的书院气息;建筑设计建议采取了以被动式优先,主动优化的生态设计策略,整体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并依据地形灵活进行,在部分节点出选取贵州当地风雨桥、鼓楼等特色建筑特征进行设计,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营造校园文化特征,突出标志性和独创性。

景观:中心山体水景绿化空间,以教学中心区最密集高大的山丘群为背景,恰当开挖水面,形成山水相映的校园“绿肺”;教学与学生宿舍区之间的绿化游园空间结合自然地形和水道设置,形成地域特征明显的景观组团,同时也可以有效分隔校园功能区。大部分组团面对山体开放,使得山体渗入组团,部分组团的中心庭院结合保留山丘,呈现各自不同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5 规划空间布局

规划从对场地现状的认知出发,梳理了诸多有利的和制约的条件,结合思丫新城规划,形成了“一环、一带,双轴、五组团”,内聚外拓,北联南延的规划骨架。

“一环”:各校区的步行天桥将各个校区相联系,与各校区中心开敞空间相通,形成这五所高效聚集区的相互联系渗透的环状空间。

“一带”:斗篷山为制高点的由西至东的城市生态共享带,在其中布置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及部分点式公共建筑,与五个校区形成最大化的接触使用面,以高度整合资源和优化共享为策略和引导,创造城市景观开敞空间的同时,高度地集约整合资源。

“双轴”:高效聚集区一期用地与思雅新城相联系的南北城市科技人文双脉络轴线,与东西向的生态共享带构成规划区内城市形态和生态系统的支撑性骨架。

“五组团”:即为贵阳师范大学,贵阳轻工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科大学,贵阳财经学院五所高校所在地构成的五簇组团,它们共同构成规划用地的的主体。

各高校内部通过资源的高度共享形成相对聚拢的形态,向北与思雅新区科技产业聚集区相联系,往南拉动高校聚集区二期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使之不仅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更为贵州的进一步开放,实现经济腾飞创造独特的资源优势。

6 空间景观系统规划

整体规划布局有如国画长卷徐徐展开,空间的体验通过运动来获得,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形态。景观系统规划由建构大尺度的自然空间与微观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结构:生态核——生态走廊——城市湿地林地走廊——指状生态走廊——组团绿地与廊院。沿着栋青路形成的生态共享区的核心带状开放空间将个层次的开敞空间连接起来行成系统,同时,下一层级的开敞空间向上一级的开敞空间打开,形成层级递进的结构。

总之,城市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发展呼唤城市新型的充满活力的知识空间,呼唤“大学城”作为先进的新型城市细胞,带来生长的希望。面对“大学城”这样一个承载了诸多意义的新兴城市形态来说,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是庞大的。在“大学城”规划的道路上,虽然艰巨坎坷,但仍是一件值得尝试的有意义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特征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

[2]余举学.浅淡高校校园规划设计[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

[3]刘捷.传统底蕴,现代手法[J].华中建筑,2008,(3)

作者:余举学

第3篇: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调整的思考

摘 要:2016年6月出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缓解发达地区建设用地紧张,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调整方案也可能加剧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扩大区域经济差距,降低土地微观利用效率,逆转发达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趋势,降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只有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创新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才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关键词: 土地利用;调整方案;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向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只有尽快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内生集约型发展基础上,才能避免经济硬着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内生集约型发展,加快城市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效手段。正是基于此考虑,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2008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进行了调整,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应该说,国土资源部于2016年6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从总体上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保守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了突破,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抑制房价,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然而,《调整方案》在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总体效率的同时,却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负担,导致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发展机会更不均等,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只有进一步完善《调整方案》,全国土地利用新规划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

一、《调整方案》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

中国特殊的国情使粮食安全问题长期严峻,导致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时极度谨慎,长期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6亿亩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就是其直接表现。2008年中国制定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以严格的耕地保护为前提,导致全国总体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为体现公平,中央政府规定了各省市几乎相近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公平分担粮食安全责任,但考虑到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较多,如黑龙江、内蒙古等粮食主产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亩多,而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才014亩,浙江、广东、福建等粮食主销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才04亩左右,造成事实上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不均,发展机会不均等,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补贴任务过重。为补偿粮食主产区作出的额外牺牲,中央政府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并提供超产奖励,以减轻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贴负担,鼓励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从形式上看,这种以相似基本农田保护率与中央政府利益补偿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似乎比较公平,但却严重违背比较优势,缺乏效率。对粮食主销区来说,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比较少,同样比例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导致其城乡建设用地少,如北京、上海人均建设用地不到200平方米,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人均建设用地也才刚过200平方米,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对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导致建设用地供应严重不足,房价畸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对粮食主产区来说,由于人口密度普遍较低,人均耕地较多,同样比例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下城乡建设用地比较充裕,如内蒙古、新疆人均建设用地超过600平方米,黑龙江、吉林、海南人均建设用地都超过400平方米,但由于当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慢,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被浪费或低效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正是认识到2008年制定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忽视各地比较优势,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抑制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新规划方案对旧规划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

一是降低了东部发达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增加东部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北京、天津、上海基本农田保护率分别由80%、80.1%、80%降低到42.9%、63.9%、60.7%;浙江、江苏、广东基本农田保护率分别由85.6%、87.8%、86.6%下降到821%、811%、71.4%,释放出大量建设用地指标,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紧张,抑制房价,推动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

二是提高了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减少中西部省份建设用地浪费,强化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基本农田保护比例分别由85.6%、86.6%、87.2%提高到87.3%、90.0%、95.1%,进一步提高东北粮仓地位。

三是总体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2008年方案相比,新方案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从15.6亿亩降低到15.46亿亩,增加了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更多土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减少也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基本吻合,在耕地抛荒面积达总面积的16.5%的情况下(甘犁CHFS2013调查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3年增长,粮食储备仅玉米就达2.5亿吨,严重过剩,导致粮食价格下跌,谷贱伤农,因此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并且,新规划方案对基本農田保护率的区域调整也与各地人口流动状况基本吻合,符合中国国情。

新调整方案对耕地总量控制比较保守,与2008年旧规划相比,新规划要求到2020年维持18.65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0.6亿亩,似乎违背规划调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总方向。因为从理论上来说,短期内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大,耕地并不短缺,粮食储备充足,再考虑到未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应该更有保障。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人农业蔓延,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加上全球气候极端化,导致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早在2012年,中国就进口大豆5838万吨,数量相当于粮食产量的16.6%,使中国粮食自给率不足86%,已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三大主粮2012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谷物、玉米、小麦全面进入净进口。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使中国继续坚持谨慎的耕地保护政策很有必要。如果再考虑到沿海转为城乡建设用地的农田都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适宜于机械化耕作,产量比较高的农田,内蒙古、东北、四川等地增加的农田水热资源匮乏,土壤肥力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复种指数和单产都比较低的现实,只有增加西北、东北耕地保有量才能弥补沿海肥沃农田非农利用导致的产量损失。因此,中央政府继续保持较高的耕地保有总量是出于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量,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调整方案》可能加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在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同时,却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扩大地区经济差距。粮食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属于战略商品,需求弹性极低,不可或缺,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存亡,因此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尽管人地结构宽松,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粮食生产能力很强,有大量剩余粮食出口,且保留大量休耕地,却依然对粮食生产进行大量补贴,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1世纪初,美国每个农民农业补贴为14万美元,欧盟为1.7万美元。至于那些粮食自给水平较低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更不遗余力,21世纪初日本每个农民农业补贴为2.3万美元,2000年日本农业补贴甚至占到GDP总额的1.4%,而当年日本农业产值才占GDP的1.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20%,无法通过国际贸易满足全部粮食需要,长期处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中央政府既没有充足的财力对粮食生产进行合理补贴,也没有能力通过高粮价对农民进行补偿,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率过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的非农、非粮化非常严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种制度限制了土地发展权,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民发展机会不均等。根据沿海地区的经验,土地被征用拆迁,农民会获得市区商品房、铺面以及现金、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土地增值最多;耕地转变用途进行渔业、龟鳖养殖,每亩耕地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进行苗木、芦笋、水果等种植,每亩耕地年收入能达到6000—8000元;但进行水稻种植,每亩耕地年收入最多1500元。因此,没有哪个省区愿意多承担粮食安全责任,限制耕地的用途。为公平分担责任,中央政府按照相似比例分配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但由于各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同,导致实际上粮食安全责任分担不公平,粮食主产区承担责任过重,调整方案进一步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减轻了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导致双方发展机会更不均等。

表1比较了京津沪浙闽粤六大粮食主销区与蒙吉黑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承担情况,可以发现,粮食主产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远大于粮食主销区,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人均面积是广东省的10倍,规划调整以后增加到14.5倍。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分担导致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受限,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此外,为保证中央政府的粮食生产目标,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有限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政府还承担了庞大的农业补贴任务,在农业产值有限、农业税收减免的情况下,庞大的农业补贴支出使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很多县市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缺乏经济发展能力,导致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抓农业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70个产粮大县中,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21个县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县,60个县要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运转。

此外,与粮食安全责任负担较低的粮食主销区相比,粮食安全责任负担较重的粮食主产区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都与粮食主销区差距较大。如果再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大量的粮食输出,必然导致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大量的逆向补贴,进一步加剧地区不公,影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

三、《调整方案》可能会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

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良好规划,出现摊大饼式过度扩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却往往难以跟上,加上集权体制导致的资源不公平配置,使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之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很大,导致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之间过度流动。有些城市与城区人口严重超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超负荷运转,各种城市病提前爆发,有些城市与城区则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过度集权与不合理的绩效评估体制也导致中国城市化建设面子工程泛滥,各种大而无当的公共工程占用大量土地,效率低下。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粗放型增长遭遇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刚性约束,必然会通过内部挖潜向集约型增长转型,前几年各地自发进行的老城改造、腾笼换鸟都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举措。但随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的出台,沿海各地新增不少建设用地指标,有可能逆转当前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集约型发展趋势,毕竟老城区改造、腾笼换鸟付出的代价比较高,水平扩张的成本比较低。因此,中央政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地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全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并形成恶性循环。

基本农田保护导致的土地发展权受限使粮食主产区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陷入种粮越多越贫困的怪圈,与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粮食主产区粮食生產积极性不高。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进一步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负担,如果中央政府和粮食主销区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益补偿,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并且,基本农田保护比例的提高一方面加重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补贴负担,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必然会削弱粮食主产区政府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能力。中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导致沿海粮食主销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为缓解建设用地危机,沿海各地与内地大城市纷纷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地票交易政策、两分两换政策等对本区域内的农地与宅基地进行整理和复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耕地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各地政府进行的耕地整理与宅基地复垦虽然主观上为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但客观上提高了农地集约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随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的出台,加上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已进入中期,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短缺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可能丧失继续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积极性,使农村地区的耕地整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主要动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如果耕地保护政策不到位,调整方案释放的新增建设用地很可能是城郊这些经过整理的高产农地,不仅使前期耕地整理投资浪费,也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粮食生产。

《调整方案》并没有解决农地的低效利用问题。由于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差距过大且长期存在,加上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村民自治与农民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导致农村缺乏内生发展能力,人口过度流失,老人农业蔓延。而政府对农业投资不足导致耕地整理速度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耕地细碎分散,质量整体不佳,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对全国耕地质量进行的等级评估,中国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中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耕地质量差与老人农业结合,必然导致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效率低下。2014年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才0.22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1.1公顷的水平,也低于韩国的1.58公顷,日本的2.17公顷。而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每千名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仅为3.4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只有印度的1/4、日本的1/334、美国的1/476。经营规模小与机械化水平低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率低,2010年中国劳均谷物产量为936.43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巴西的1/4、法国的1/60、美国的1/380。农业生产效率低必然降低务农相对收益,导致更多农民逃离农村,耕地抛荒、弃耕面积不断扩大,老人农业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调整方案》并没有提出新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必然难以打破中国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难以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危机。因此,《调整方案》可能会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和中国的城市化质量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四、进一步完善《调整方案》的建议

《调整方案》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缓解了发达地区建设用地短缺问题,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粮食主产区与沿海粮食主销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也没有改变中国农地低效利用问题,并可能进一步影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能力,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尽快进行区域利益补偿,实现公平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微观利用效率,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但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建立比较公平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机制

由于新调整方案带来的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提高成果主要由粮食主销区获得,成本却主要由粮食主产区承担,导致发展机会更不均等,粮食安全责任不公平分担,因此应该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从中央政府角度看,主要通过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偿。但这些补偿政策存在严重问题:一是补贴水平低,奖励力度不足。以2012年为例,直接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产粮大县奖励等各项补贴资金总额达到1606亿元,但按全国18.2亿亩耕地计算,亩均补贴却只有88元。考虑到农资价格以每年6%—8%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些补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补贴结构不合理,缺乏针对性。2012年对促进粮食增产具有较强效应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补贴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6.25%和11.32%。而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效应较弱的粮食直补资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却分别占11.58%和62%。现行粮食补贴基本是普惠制,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补贴,越来越接近于一项社会福利,背离其政策初衷。因此,要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的有效激励,政府应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和超产奖励水平,使粮食补贴政策更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大户进行补贴,并改善补贴结构,提高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比重,降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比重,以进一步激发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

从区域利益补偿角度看,当前国内主要有对粮食主销区征收粮食税、GDP增长提成、机会成本税和土地出让金提成等四种观点。对粮食主销区征收粮食税既违反世贸总协定原则,征收成本过高,还可能增加粮食走私活动,抬高粮食主销区生活成本,降低工业竞争力,导致国家总体福利下降,得不偿失,也缺乏可操作性。对粮食主销区GDP增长提成面临三个困难:一是GDP增长越多,对中央政府税收贡献越大,提成会造成重复征税。二是难以界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比例是由于不公平的土地发展权配置造成的,而非比较优势、地方政策与行政效率造成的。三是发达地区吸收内地农民工就业,已为内地发展做出贡献,对GDP增长提成缺乏合理性。机会成本税也面临难以界定问题,因为沿海有发展工商业优势,内地的比较优势是粮食生产,即使不对土地发展权进行限制,内地大部分土地也只能进行粮食生产,不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对土地出让金提成有一定道理,但应该对哪些土地提取出让金,提取多少也难以界定,毕竟分工差异、比较优势产生的级差地租才是土地出让金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比较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碳或土地发展权跨区域交易,前者是在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建立起一个碳交易平台,根据工业用地不断扩充的面积和购买商品粮的数量在交易平台上向产粮大县购买所需的碳排量指标。后者按人口数量规定各地应该承担的基本农田保护量,指标短缺的主销区可以向主产区购买短缺面积,也可以购买多余的发展权。

2.提高粮食主销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看,产业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形成的大型城市群是这些国家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载体,日本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1%的人口、65%的工业产值、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与科研机构,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以1.5%的国土面积,聚集了美国20%的人口、30%的制造业产值。中国也应该反思小城镇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建设更多的城市群,并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聚集人口与生产力。中国的城市病并非由于人口过多,而是资源区域配置不均,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合理且过度流动,加上城市规划落后,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造成的。只有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大城市病。当前中国几个主要粮食主销区基本位于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应该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减少面子工程与政绩工程,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其次政府应积极改造老城区,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老城区的人口承载力。只有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才能有效实现土地资源微观配置效率。粮食主销区也应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进行耕地整理和宅基地复垦,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严格保护已经整理好的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3.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保守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源于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只有不断提高耕地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放松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释放出更多的非农用地。要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要求政府对中国大范围的丘陵、山区耕地进行治理,完善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使其适合规模化、机械化耕作。考虑到耕地整理耗资巨大、工期漫长,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土地银行参与耕地整理,并制定治理时间表稳步推进。政府也应该继续坚持主粮最低收购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稳定农民收入,降低农业风险。其次,政府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逐步取代老人农业。这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户籍体制残留,并轨城乡社会福利体制,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缩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以留住骨干农民,吸引新农人加盟农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农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转型的提前出现,农民就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产权不完整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投资风险大,不利于耕地的流转,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老人农业蔓延,耕地抛荒率达16.5%,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才能加快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加速农业的现代化。最后,政府应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给予农民更多自治权力,提高农村自治的层次和质量,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政府也应该帮助、鼓励农民合作起来,不断扩大农民合作规模,只有这样农民才能与市场抗衡,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延長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收入。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jrzg/2008-10/24/content_1129693.htm.2008-10-24.

[2]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财经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808/3849444.shtml.2016—08—08.

[3] 王露等.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12).

[4] 郭芳.中国粮食地图: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EB/OL].经济网.http://www.

ceweekly.cn/2013/0701/32114.shtml.2013-07-01.

[5] 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王文龙

第4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第5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盛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

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

(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

(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

(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

这一阶段与下

第6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那一世范文网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

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

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

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

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

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

2、落实资金。

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

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

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

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

4、调查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插进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

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

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8、规划协调、编制规划成果阶段

对推荐方案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干部和公众意见,必要时召开规划协调和论证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形成最终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

9、规划审批和公布实施阶段

规划报告编写完成后,报市、省审批,经批准后,最后公布实施。

第7篇:平安创建工作规划方案

平安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保护国家财产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保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和生命安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我们要从讲政治、促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创建平安校园应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师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处理好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把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二、具体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要充分重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并从人力、制度上进行落实,确保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实施。故此我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步调一致,齐抓共管,确保学校各项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措施的落实。成立以校长陈治军同志为组长,分管创建平安校园卫生的副校长杜才宝为副组长,支部专职副书记、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并由杜才宝主任负责创建平安校园日常工作。全体成员要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思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各司其职,配合派出所、法制副校长严密防范做好学校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清除各种影响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和稳定的隐患,保障全体师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做好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就必须有章可循,我校将制订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各种制度,确定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组织师生学习创建平安校园方面的法律法规,定期出版墙报、专栏,定期开展广播,刊登、播出创建平安校园知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课等开展创建平安校园讲座,对学生进行创建平安校园教育,提高学生创建平安校园意识。

3、贯彻创建平安校园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做好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关键是要防范于未然。我校将实行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创建平安校园管理制度。每天都要组织老师和值日学生对校门口、校园等地方的巡逻,每天晚上及节假日都要安排老师值班巡逻,做好防盗、防火等工作,每天上学和放学都要有专人组织值班维持好校门口的交通秩序,严禁校外车辆未经同意私自进入校园。加大对校门口周围的整治力度,尤其是不让小商贩在校门口摆摊设点,校门口五十米内不准摆卖东西和停放车辆。确保师生人身创建平安校园,发现重要情况,及时上报,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全面创建平安校园防范意识教育,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大检查

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

首先,我们要让全体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抓好学生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有强烈的创建平安校园意识,重视创建平安校园管理和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创建平安校园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这样才能使学校有一个平安、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得到很好的落实,才能保证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全体教职工也应充分认识到,抓好中小学生的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抵御各种伤害的教育。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要进行合理安排,在组织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时,注重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各种事故隐患。要采取正确方式方法帮助儿童树立起强烈的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生活习惯,指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少年的心理问题,尽可能远离危险因素,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使他们在一个平安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加强学校创建平安校园管理的力度

对校舍、各类用电器材等硬件设施每月进行安全隐患地毯式排查,并作好记录,同时在每月25日前上报区教体局教育科。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平安校园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一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创建平安校园设备检修。对体育器材破旧的应更换,绝不可以出现安全隐患。 学校与各处、室及各班主任与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期初发给全体家长,明确各自的职责。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期间要确保安全。学生的行为习惯要文明,符合学校要求,继续抓好“文明示范班级”、“路队先锋”的争创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改进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将创建平安校园工作的考核放在突出的位置。

对食堂要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食堂人员每年体检一次,须持健康证上岗。工作期间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的规定,特别是对炊具进行高温消毒,师生用菜在 24小事内留样保存。

各种外出活动实行报批制度。组织师生参加庆典活动、春秋游等活动时,要报批,班级报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报校长批准。春秋游坚持就地、步行原则,对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安排、应急预案等措施。

加强法纪教育,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校外法制辅导员,搞好(银行安全保卫工作计划)警校共建。加强门卫、值班和护校工作。

严格执行教育计划,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提前到校,按时放学,不乱收费、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减轻学生的经济、学业和心理负担,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提高师生自我保护的技能

学校要通过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创建平安校园教育日”、每年三月的“综合治理月”,每年四月的“防溺水教育月”,每年六月份的预防血吸虫病、艾滋病和毒品三项目专题教育活动,每年九月的“全省安全教育周”、班队会、实践活动课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应急教育、自救互救教育,自我防身及其他有关创建平安校园常识的教育。

重视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加强课余时间的管理,努力形成优良的校纪、校风。

三、方法步骤

2016年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1~3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制定创建计划,做好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2、4~10月具体创建阶段。认真落实创建措施,扎实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努力实现“六无”创建目标。

3、11~12月为考核验收阶段。组织创建领导小组对全镇完小、幼儿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估、总结。做到资料等各项准备,迎接区级的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1、格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加大投入强化学校安全设施建设,切实做好“三防”工作,努力实现创建目标。

2、要把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法制教育工作、综合治理工作等结合起来。

3、在创建工作中,要抓好班主任、安全督查员、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通过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三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群体组织的联系,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五、总结经验

每学期都要对学校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进行总结,积累经验,找出差距,不断完善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对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师生,要给予表扬或者奖励,以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

向城镇兴明小学

2016年9月

第8篇:“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初稿)

“十三五”时期,是我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教育教学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统领,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编制规划。现提出由教务处牵头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师发展培训等三个子规划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统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和育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立足基本实情,着眼未来发展,制定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校实情的高水平、高质量规划。

二、主要任务

教务处要紧紧围绕我校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本科大学的建设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管理,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深化“五个全面”,大力改革创新,加快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师发展培训的改革,并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为契机,把评估整改工作与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编制原则

(一)坚持总体目标不动摇的思维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立足在“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延续并推进目标的全面实现。到2020年,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民办本科大学建设方面要取得明显成效,核心竞争力、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要显著增强。专科、课程建设效果显著提升,教师队伍培养成果显著。

(二)坚持战略分析谋划全局的思维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放眼学校建设发展的全局,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把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要高度关注实践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着力解决新专业扩充、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师发展培训等关系全局性、永久性的重大问题。努力通过“十三五”的改革发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突破,逐步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思维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着眼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和对策措施,深化改革,破解难题。规划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目标;既要有预期性指标,又要有约束性指标。要增强规划的针对性,避免面面俱到或片面强调,确保规划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

(四)坚持重点突出和特色发展的思维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对当前和未来的学科发展态势、内外部环境、可能获得的资源等进行客观分析,反复讨论,做好“减法”,聚焦核心,形成有重点、有特色的建设规划。

(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维 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统筹兼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关系,需要彼此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师生、校内外、校企等各个层面的参与度。

四、编制具体方案

(一)前期工作阶段

1.确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成立教务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领导,分工负责;

3.召开全处动员会,指导和布置教务处“十三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务发展培训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4.针对编制三个子规划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及核心问题,由教务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织开展专题研究;

5. 完成前期考察、调研和材料收集工作,形成规划基本思路框架草案。 为了做好该工作,积极动员各学院(部)参加前期基础工作,包括邀请学院(部)将本单位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培训规划做好一个建设计划工作,内容包括:对十二五的总结,找准问题,理清任务,构思和规划重大、有影响力的项目,形成特色发展的思路。

(二)文本起草阶段

在对“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以及教师发展培训规划的文本初稿;

(三)论证咨询阶段

1.通过走访省内外高校进行调研,并召开校内讨论会,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适时召开相关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分别审议“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以及教师发展培训规划;

2.根据论证和咨询意见,对“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以及教师发展培训规划文本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审定发布与落实方案阶段

“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以及教师发展培训规划提交教学工作会议讨论,并根据会议意见进行进一步修改,最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定批准实施。

五、编制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李建平

副组长:孟林华、史进、胡燕静

(二)编制工作组

教务处全体成员

六、工作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该方案的基本精神,编制工作要充分发扬民主,扩大师生参与程度,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刻认识编制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工作中要勇于改革创新,提高规划质量。

2.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务处和各学院(部)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特别要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师发展培训规划的协调工作。

3.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任务,遇到问题,要及时向编制领导小组汇报。

教务处

2015年11月23日

第9篇:停车秩序规划整顿工作方案

为切实规范县城区停车秩序,提升城镇品位,根据道路交通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关于推进项目富县产业富民的意见中关于实施环境宜民工程的部署,认真做好重新施划道路标线、统一规划停车位工作,实现“有序停车、让路于民”,进一步方便出行,打造优良交通秩序。

二、实施范围

施划停车位范围:国税局楼前、检察院楼前、交通小区、林业小区、联通公司、农行小区、街、八一路、建设路、南一街、北二街、站前广场、风景区门前、铁西路、农贸市场、公园路等区域。

三、目标任务

通过一年的实施,计划施划停车位1500个,使路上停车压力极大缓解,道路交通秩序不断好转,基本实现有序停车。

四、实施方法

一是直接施划设置停车位。对建设路、街、风景区门前、铁西路、站前广场等具备停车条件的路段直接施划停车位,避开交叉路口和闹市等车辆集中行驶区域。

二是取消防护栏增设停车位。取消国税局、检察院、交通小区、林业小区、联通公司、农行小区等门前防护栏,设置停车位,缓解路上停车压力。

三是实施道路改造增加停车位。对八一路进行重新改造铺装后施划停车位;对南一街、北二街等路段的道路两侧沟盖板更换成承重板,并通过技术施工等措施使道路两侧与沿街街面自然衔接,达到不占用道路方便停车的目的。

四是结合工程建设规划停车位。结合公园路建设、棚户区改造、农贸市场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位置,划分集中停车区域,确保不影响群众出行。

五、实施步骤

(四)验收阶段(2012年8月1日-8月19日)。对完成施划停车位的区域由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标准组织验收,对不合格的区域坚决重新施划。

六、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将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负责具体业务,推动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县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部署施划停车位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照领导小组的总体部署,认真完成自身涉及的各项工作任务:财政局要拨付道路两侧改造所需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指导和监督;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各个具体路段实际情况合理施划停车位;城建处和排水处要组织实施好更换承重板路段的施工,并指导好边沟清理和施工排水;规划、交通部门要把规划停车位纳入小区、道路工程总体规划当中统筹考虑;县整顿规范停车秩序施划停车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做好施划停车位的落实工作,特别是要协调好有关单位做好取消防护栏工作,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强化措施,规划运行。对每完成一个路段、一片区域都要通过电视台向公众、广大车主告之具体位置。同时,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施划验收完的区域要安排交警和交通协管员做好路上车辆停靠指引。对正式实施后仍不按要求停车的车主,交警、运管等部门要依法予以警告和处罚,通过各种有力的措施,逐渐达到规范停车的标准,使交通秩序不断好转。

上一篇:国企纪检监察工作总结下一篇:12月月考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