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学校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还面临着民办教育的冲击。中职学校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活动。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分析了开展学校营销的策略及开展学校营销要达到的目标。

第一篇:学校论文

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塑造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学校全体成员为主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结果。学校文化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具有传承性、教育性、规范性,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校的制度、环境、人际关系和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等。同时,学校文化又是一个学校在较长时期的积淀中才能形成的结果-它通过各种载体与活动一边影响着学校内的所有人员,一边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容,并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发展为一种办学优势而最终创建出学校品牌。小学是育人的摇篮,成才的基地,营造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是学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任务。

一、学校文化建设

1. 以物质文化打基础

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环境和各种硬件设施建设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追求。它是学校文化的第一层面,是载体文化,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在校园环境的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追求出外观简洁大方、内部素雅精致的风格,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力求做到净化、亮化、绿化、优化和美化,把人文主义的内涵融入物质文化之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美的校园环境首先是物质的艺术性组合。而物质的艺术组合形式体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可以被赋予一种特定的人文糟神,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硬环境。

(1)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的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学校科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加大小学科技校园的建设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之一。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搭建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学校规划与日程中来,为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创造了机会,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鼓二小新校舍将实现硬件的现代化,具备3D播放功能的学术报告厅,以及多媒体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而且学校将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65英寸液晶手写自板电视进入每一间教室。

(2)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t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鼓二小的新教学楼。8米挑高的半沉降式地下室,完全自然采光,200米的悬空跑道巧妙利用了空间。旧教学楼改造后的天台将成为一座屋顶花园。从新楼的学术交流中心推门而出,就可以走入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绿色理念这样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而地质勘探发现学校的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未来校园的全部用水将采用地下水循环使用。这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

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绿化学校”,更主张环境教育从课堂渗透扩展到全校整体性的教育和管理。“绿色学校”是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的具体体现,是2l世纪学校环境教育的新理念。

2. 以精神文化铸品牌

毛泽东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人是要有精神的!”这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一个学校也是如此,有了精神,学校的发展就能充满蓬勃的生机。只有充分挖掘学校潜在的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四风”;校风——和谐、文明、求实、奋进: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善教;学风——乐学、勤思、善问、践行;作风——团结、勤奋、奉献、创新。以此形成师生共同愿景,这好比一幅心灵地图,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团队精神,打造高绩效的团队文化,以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

在学校文化教育的管理实践中,鼓二小尝试将艺术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探索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以艺术教育活动为基点的学校文化建设,把艺术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形成“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促教、以艺健体”的办学特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1)以艺育德。学校有句响亮的口号:请记住,这里是文明的摇篮。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管理者应努力建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尝试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用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崇善的人性,正所谓“上善若水”,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以艺益智。进行艺术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多元智能,国内外已有许多的相关实验研究证实了其智能功能:多元智能的各种智能在艺术的学习与训练中均可得到提升。如数学逻辑智能可在计算机作曲、计算机作画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语言智能可在戏剧、歌曲表演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身体动觉智能可在乐器演奏、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音乐智能可在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学习中得到提升:空间智能可在众多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人际交往智能可在戏剧、舞蹈、音乐(合唱、合奏)中得到提升:自然观察智能可以在各项艺术活动中得到提升;内省智能可以在艺术学习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得以提升。国外的很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大多数杰出的科学家、文豪、设计师都与艺术有着极深的渊源,要么祖辈是音乐美术大师,要么自己对音乐美术等有着特殊的偏好。

(3)以艺促教。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学校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改进行规范,要求无论哪个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编排都应追求美,真正做到用美的内容启迪心灵智慧,用美的教法激发求知欲望,用美的语言陶冶情操,用美的字体感受艺术的熏陶。还根据学校有利条件,开设艺术欣赏课,组织学生观看和欣赏经典音乐、戏剧、美术等作品,配合课堂艺术教育,增强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以艺健体。学校开设田径、跆拳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一系列体育艺术特色班,充分利用各种专用场馆让学生学有所长,调节心性,在修身养性中增强体质,达到艺术健体的功能。

3. 以制度文化添内力

学校制度包括学校组织结构、学校管理制度以及二者背后所蕴含的形成学校制度的制度,当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融合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制度文化。这种制度文化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具体可以从“六办”入手:

(1)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的教育方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学校管理中。

(2)明确的办学目标:精心打造“四园”,努力构建健康和谐

校园。

学习的校园:学习的校园指的是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优秀文化的阵地;

活动的乐园:为了一切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特长全面和谐发展,学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打造一个活动的乐园,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空间,提供成长的舞台;

生活的花园:生活的花园指的是校园环境精规划、精设计,进行细化管理,建设美化、绿化、净化、香化、诗化校园。让校园四季翠绿葱笼,生机盎然,学生漫步其中,芳菲不尽于目,鸟语不绝于耳。加之配套齐全的设备,让校园处处显露出现代化学校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一进校门,就受到美的熏陶、环境的教育:

温馨的家园:现代学校应该与学生保持心理上的“零距离”,成为他们的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激励,让学生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学校管理者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努力让校园成为温馨的家园,让家长满意、学生舒心、社会放心,从而使严慈相济的教育变得更加有吸引力,确保每个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3)鲜明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4)科学的办学理念: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艺术活校。

(5)实事求是的办学思想:求真、求实、求精、求新。

(6)扎实的办学效果: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学校文化管理

1. 情感管理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努力与每一位教职员工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师管理文化,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让他们明白校长是发自内心在关心他们,既关心他们在教室里的表现,其他工作表现,也关心他们还需要学校改进什么。这样使他们每天处在最好的状态。与校长之间建立信任以及学术上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帮助校长友好地提高对他们的期望,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应该说,办公室的门上贴着“校长”二字,并不代表你就是个领导或有效的校长。人们对你的信任才能使你的行动具有领导力。

2. 制度管理

美国著名教育家伊里奇曾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校中体现着某种价值的制度和机构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断向教师和学生传递着的价值观念。它对于我们理解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学校管理团队的行政活动作为学校最为重要的隐性课程,从宏观上看,其整体职能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从微观上看,各部门各司其责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学校管理机制的设立及其职能的制定从根本上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是与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同范畴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它又是对前两者的超越。什么是“文化管理”?笔者以为,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者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它所追求的目标与境界是:(1)以学校文化为基础,强调教师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2)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具有灵活性、柔性、跳跃性和速变性的特点。(3)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4)以学校文化构建为主要手段。

文化管理集各种管理理论于一体。理性与非理性相融合、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的首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品牌的结合是灵与肉的结合。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品牌的内涵,学校品牌展现了学校文化的魅力,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的学校品牌是没有生命活力的,是难以感动心灵的。学校文化与学校品牌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群体行为的河流。永远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滋养着师生的成长,提升着学校的形象。这样的学校必将群芳独秀、成就卓越、魅力无限!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林 湛

第二篇: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

“学校文化与学校德育”,这是每所学校都要面对的。学校文化因学校的地域、历史、性质、生源构成等因素而有所区别,也因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而有不同的理解。而学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命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校德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校文化建设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深层联系呢?

创建学校文化 滋养师生心灵

◆北京市第二中学校长 钮小桦

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对师生又有什么影响呢?我个人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中所形成的被全体教职工所认同的作风、传统、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方式等内隐因素的综合,其外显因素包括学校的人文气象,比如校风、校貌等。

学校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是一种组织文化,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需要得到全体教职工的认同。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即对教育及自身行为的意义、价值的判断与追求。它包含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层次

1. 精神文化建设。二中的办学理念体现师生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出了“提升教师生命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质量” 的口号,这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塑造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学校提出了德育“双重心”的工作理念,即“以教师行为规范学生行为”,把教师的示范行为与学生的良好行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校园也处处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如在体育馆内设淋浴室,24小时提供冷热水,引入直排饮用水;为教师设置“理疗室”、体育馆及其附属配套设施。

2. 物质文化建设。我们通过积极培育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挖掘学校最具品位的东西。学校努力挖掘280年悠久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建成了教师博物馆、学生博物馆、古籍查阅收藏室。凡是在二中工作过的老师都有纪念性的东西存放在教师博物馆,或是教案、手稿、批改过的作业,或是写过的书、发表的论文,或是获得的奖项等等。学生博物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古籍查阅收藏室,收藏了近5000册涉及经、史、子、集四大类别的古籍,有国家级文物——明刻本的《搜神记》,还有二十几枚二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它们是二中历史的见证。这些馆室的建成,既显示出二中作为一所老校、名校、大校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又充分体现出二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另外,“国粹馆”,让那些称得上国粹的东西常常出现在学生的视线之中,引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崇敬感和认同感;美术馆,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享受,并可利用课余时间来泼墨,让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

3.行为文化建设。我们以学校文化孕育出高质量的教育。著名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少华、许京等,都出自北京二中,二中有当今文坛之称的“作家群”现象,这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二中拥有25个学生社团和多个学生组织,这些社团和组织积极活跃在校园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校还有“六节”,即文化节、合唱节、读书节、科技节、戏剧节和体育节,它们己成为学生向往参与的学校传统节日。学校向学生提供了40多门选修课资源,这类选修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动手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和享受。学校充分利用仪式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学会“感恩”,帮助学生改掉“对自己不负责,对他人不感恩,对社会不负责”的独生子女的通病。

4.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实现学校价值目标的保障体系。制度保障是学校文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学生评价制度,用综合评价手册替代了原有评价方式单一的成绩册。改革了试卷评分制度,在试卷中含有教师的评语、三种分数(态度分数、方法分数和知识能力分数)、家长反馈和阅卷人等四项内容,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与三维评价目标。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义工制度。在开展义工活动中我们注重发挥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五点要求

1.学校文化以校园生活为展示载体,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校园生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学校应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资源,从认知、交往、审美和创造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搭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的生活,应该是充实而有成就感的生活,应该是可获得各种关爱和帮助的生活。

2.学校文化要倡导生活文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是要促进学校师生能够在做事的方式和处事的态度上不断得到改善,从而形成学校师生共同拥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

3.学校文化要倡导身教文化。教育需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修养会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如果连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到,就要求学生做到,学生不会信服,也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不讲教师的师德,就没有完整的德育,教师的做人与学生的成人是相辅相成的,这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种共识和行为准则。

4.学校文化建设要倡导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保持较宽的时代视野,使教师发展具有科学性和人文的底蕴,为其终身学习提供持久动力。现代教学已经超越了知识传递的惟一功能,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识水平、知识视野、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气质品位、价值取向、人格修养等,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5.学校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是增强学校教育核心力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创造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相互包容、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学校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形成柔性、合作、共享和宽容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发展。□

整合百年文化 构建“精神家园”

◆北京市汇文中学校长 李仲秋

德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因此校长首先应该确定工作方针和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找到发展途径,保证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作为有135年历史的名牌学校,汇文发展到今天,要更好地立足,就必须在百年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观念和固有文化习惯中提炼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内涵,形成与时俱进的发展特色,以促进师生及更广泛人群的共同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构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实现德育工作的突破。

一、宏观掌控,大胆整合

1.全面分析特征,确定文化主线。作为校长,应首先从时间、空间、范围和性质等方面全面分析和总结学校文化特征,为整合学校文化确定行之有效的大方向和总思路。例如,我们站在汇文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角度,明确汇文文化主线就是通过融汇精华,立足发展,谋求实现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对汇文、师生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负责的教育价值追求。

2.大胆探索,小心求证。所谓大胆探索,体现在校长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时,应具备一定的气魄和胆识。其次,整合学校文化是一项复杂度高、变化快、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干部、教师的能力水平和精力极限。而完全由学校内部人员开展这些工作,将无法避免主观性和惯性思维的影响,这样就决定了必须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客观地对学校进行重新定位、整体规划。因此,完全依靠学校自身寻求发展是不现实的,借助外界专业进行文化整合,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体系势在必行。所谓小心求证,是指在选择合作者时应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学校整体发展的专业依托。

3.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在整合学校文化、构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环节,把握有利时机:运作前应当断则断,运作过程中应抓大放小、不求全责备,有坚韧精神,具体工作上始终坚持务实观念。

二、构建具有汇文特色的精神家园

1. 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全面提高师生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前提下,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通过专业依托的介入和协助,我们建立起“北京汇文中学个性化发展体系”,确定由专业公司辅助学校发展的途径,探索出一条先寻找客观事实依据,再进行整体策划设计,最后分段实施落实的具体工作方式。整合的过程就是师生、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建设的过程。

2.汇文精神家园是在服务于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提下,追求符合汇文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汇文精神家园提倡培养人、发展人、提升人的人本目的,尊重人的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尊重师生自由思想的权利,鼓励师生良性互动和平等对话,鼓励进行良好竞争和合作,鼓励自信精神和发展意识。汇文精神家园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不仅包括校内的师生,还包括相关的家长、校友、企业等,他们既是这个家园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也是共享者。

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汇文精神家园有了历久弥新的变化:明确了汇文模式——目标引领,真情传递,挚爱凝聚,文化感染,氛围影响;丰富了汇文文化特征——宽松有制,民主有序;构建了师生共同发展、互动推进的新平台、新机制,为汇文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使百年汇文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气息和勃勃生机!□

构建个性化校园 发挥其德育功能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校长 孙孟远

个性化校园环境,凝聚着学校的独立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是学校生命力的标志,这种生命力将通过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与众不同而不断体现。因而,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对于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性化校园环境是一个校园区别于其他校园的独特的环境,它是直接赋予教育意义的环境标志,也具有隐含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历史,更象征着学校的文化品格,负载着学校的价值和精神。建设个性化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性化校园环境的德育特征

1.平等性。个性化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它允许学生这个德育主体对刻意设置的环境进行反复思辩、反复比较和平衡,允许在理解上进行修正和取舍,是采取一种耳濡目染的、不断接近的方式,来得到一个比较确定的结论。

2. 开放性。德育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德育是一种充满了人性的、民主的、开放的教育。环境本身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学校办学历史的加长,办学成果的增多,学校环境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身处其中的人,对环境的主观认识各不相同,且变化无穷,见仁见智。这就使相对稳定的环境附加上越来越丰富的象征意义。

杨镇一中校园的摇篮雕塑,寓意着学校是师生双成材的摇篮;杨镇一中的文化长廊,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并昭示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园文化。半个世纪的风雨更迭,现在杨镇一中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高中示范校,呈现出一派地大物博,视野开阔,四通八达,绿草如茵,人才济济的繁荣盛势。

二、强化个性化校园的德育功能

1. 开掘自身生命系统,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功能。学校的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这条自我完善的历史长河中,随处可见前人留下的闪光足迹。收集整理的学校史料,让校园历史立体地呈现于学生的眼前,其德育价值是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

校园环境是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起着较为稳定的、持久且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这种方式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使人向善,促人奋发。

2. 优化校园心理环境,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创设一个和谐、真诚、民主、平等、奋进的校园心理环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高速公路”。学校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并花大力气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

3. 精心规划艺术空间,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一个精心规划的美丽校园会给学生以美的启迪,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从而保持学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就是要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考虑环境的美观、和谐和启迪作用等。当学生站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校区,对漫步于幽奇静巧、诗情画意的活动区时,当学生穿行于美化、绿化、净化、诗化的环境中时,相信每个人都会惊叹这里“高楼解人意,花草会唱歌”。至此,校园成了育人的载体,“醉人而不知,育人而不觉”的教育佳境或许才可能实现。

如果说开发自身生命系统是唤起学生向善,优化校园心理环境是引导学生求真,那么规划艺术空间则是激发学生创造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正是学校德育的目标。□

文化育人 教育的必然趋势

◆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颜凤岭

人类历史是从人类文化的产生开始计算的。人只有在对单一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情感、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时,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人类还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发展方式,即人创造文化,再反过来用文化创造自己。所以,文化又是人的发展方式。

一、文化育人主张人的文化性回归

文化育人是对人的根本特性的回归,是对人的原本发展方式的回归,是对教育最原本功能的回归。

1.文化性生存是人的存在方式。动物体现本能生存,而人更强调精神创造。因此,具有精神存在才是人的本质存在。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的人类身上,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处理也是判断人的发展程度的标准。

2.文化性发展是人的发展方式。人类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发展方式:人创造文化,反过来又用文化造就人。所以不同民族造就了不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把不同民族区别开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是靠自己创造的文化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

3.文化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方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表达方式。对先进文化的不断创造是人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人主体性存在的证明,也是人的价值体现。

二、文化育人注重人的精神性培育

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培养。人类核心精神是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元素。我们把人类的诸多精神中对人类发展起基础作用和根本作用的三项精神称为人类核心精神。当代哲学家黎鸣先生将其概括为: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

希伯来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信仰精神,创造了神学;希腊民族弘扬了人类的求知精神,创造了哲学;中华民族弘扬了人类的仁爱精神,创造了仁学。信仰精神召唤人去追求真理,真理给人以希望,真理给人以意志的力量。求知精神引领人去探索真知,真知给人以方法,给人以知识的力量。仁爱的精神帮助人去寻找真情,真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情感的力量。

意志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构成了人类的最根本的力量,也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人的本质力量实质是精神的力量。

三、文化育人强调人的情感性升华

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重视情感升华精神的过程经验。在培育精神的过程中,丰富情感经历,注重思想与智慧的培养。

情感、精神、文化是人的成长轨迹。

情感升华为精神,精神积淀为文化。

情感是个人经历,精神是人类财富,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

情感和经历是升华精神的材料。因此,丰富人的情感和经历是文化育人的开始,而知识和思维则是情感升华精神的工具。只有将经历、情感、知识、思维等诸要素发生联系,才具有了升华精神的可能,人才具有产生思想的载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人的发展需求会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需求上,并开始人的文化自觉。人们将开始思考人的发展实质性问题。教育也将伴随着这一潮流,开始以文化的视角研究教育功能,反思教育行为。文化育人的教育趋势必将开始。□

编辑 莲 子

第三篇:中职学校实施学校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还面临着民办教育的冲击。中职学校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活动。本文探讨了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分析了开展学校营销的策略及开展学校营销要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校营销策略;必要性

笔者主管中职招生多年,深感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现就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营销的策略及开展学校营销要达到的目标加以讨论。

中职学校开展学校营销的必要性

为完成年读的工作任务,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2009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整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坚决完成今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各地要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领导,下大力气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结构;要发挥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和免费两项政策的作用,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开阔招生工作思路,努力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服务对象范围。2009年,中职教育面临着继续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两大任务。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树立起中职教育的就业品牌,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完成任务的。

国家教育政策的改变决定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发展风起云涌,高等教育高速度地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冲击。过去,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一大批生源将不得不到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接受教育。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能以较低分数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大减少。同时,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在科学文化基础上,跟以前的生源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给中职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这个压力,不仅表现为教育难度的增大,而且还表现为教育教学成本的大幅提高。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掀起了新一轮民间投资办学热潮。在市场条件下,随着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的入学政策,招生大战异常激烈,各学校都为抢夺生源而想尽办法。这个时候,营销也就被引进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成了学校赢得生源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以生养校”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决定了中职学校需要开展学校营销职业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除部属、省属学校及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办职校的办学经费能得到政府保障外,绝大部分市县镇级职业学校都处于“以生养校”的所谓社会化发展模式中。这些学校运转所需经费主要靠学生缴纳的学费,政府给予的经费只是学校运转经费的补充。而民办学校的运转经费更是全部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招生成了职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成了职校校长的头等大事,职校不得不加大对招生的投入,招生大战就此展开。虽说全国每年有足够的职校生源储备,但各地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注定了能读得起职校的生源数量仍是相对有限的。要作好招生工作,开展学校营销势在必行。

学校营销的内涵

什么是营销营销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联系。在商业和工业部门,营销常常被认为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达成交换。在教育领域,营销就是学校和其客户之间建立联系。

学校营销的概念我们对教育领域里的营销定义如下:学校以积极主动的方式将它的目标、价值观、服务和产品介绍给学生、家长、教职员工以及更广泛的社区的活动,其目的是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提升学校竞争力。如果说营销是一个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联系的过程,那么从定义上理解,这种沟通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方与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一方之间的业务往来。对于学校而言,学校的成果应该是提供教育的教职员工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同时渴望得到的。学校的营销不仅是销售产品和服务,还要确定教职员工和学生的需求,以确保学校优先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并保证其质量。为了使这一过程持久有效,学校必须坚持它的营销策略。营销过程的首要功能就是确保学校和客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必须向那些选择学校的人提供其正面信息,并且向更广泛的合作伙伴提供这些信息,如政府、当地社区和企业。同时,要根据社会各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校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双向信息流,保证学校的营销策略成功。

中职学校营销的策略

中职学校营销的策略分为内部营销策略、外部营销策略与互动营销策略。

内部营销策略内部营销是指学校将自己的产品(即无形的服务)向内部教职员工进行营销,将教职员工看作一个内部市场来经营。学校对外开展营销的前提是做好面向教职员工的内部营销。学校要开展好营销工作,教职员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校开展营销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保障开展营销的经费和人员。内部营销的具体做法包括学校行政领导支持和参与、树立以教职员工满意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倾听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心声、建立权责利明确的工作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优秀教职员工、增进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服务品质提升的训练计划、建立顾客优先的观念等。搞好内部营销可以增强凝聚力,激励士气,提高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忠诚度,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外部营销策略一般的营销管理工作,通常都会包括研究和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各种营销方案,如产品管理、通路规划、价格管理、广告和推广决策制定等,以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由于这些营销工作都是针对学校外部顾客的,所以称为学校外部营销。外部营销的主要对象为政府、学生、家长、社区、企业。中职学校要掌握或创造各种有利时机,通过媒体宣传、内部刊物、参加当地各种群众活动、亲自拜访等方式宣传学校的优势、特点、价值观、发展理念、产品与服务等,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

互动营销策略当教职员工欣然接受学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并积极向外在消费者和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时,学校服务提供者和顾客之间就有了良好的互动,这就是互动营销。学校的内部营销能使全体教职员工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塑造学校教职员工独特的行为特性,增强教职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学校除了在专业和课程这些产品上不断发展创新之外,还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和服务有关的议题,例如顾客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服务顾客的优先事项是什么?什么样的衍生需求容易使顾客改变心意?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为顾客做些什么?我们的做法可以为顾客创造哪些优势或价值?强化与顾客产生互需机制,以达到提升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形成学校与顾客双赢的局面。

中职学校实施学校营销的目标要求

取得理解与支持中职学校要善于利用营销策略,增强政府领导及社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与认同,使他们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支持学校的办学理念。

提升学校竞争力中职学校要通过开展营销活动在社区中树立优质学校的品牌形象,注重学校特色与成绩的宣传,增强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增强政府在进行资源分配的倾斜性、增强政府在帮助解决学校遇到的问题时的关注度,提升学校竞争力。

建立招生优势以产品营销导向而言,学生是主要顾客,招收学生多寡,涉及学校经费的运用及整体运作,事关学校的发展大局。学校要运用营销策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谋求建立招生优势。

建立学生就业优势现在职业学校的竞争不单体现在招生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也体现在面向学生就业服务方面的竞争上。前几年,国家经济大发展,需要大量用人,中职生找工作容易,很难体现某个中职学校的就业优势。而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职生找工作开始困难起来,也间接影响到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中职学校应积极地面向企业开展学校营销,达到让企业了解学校、信任学校、信任学生的目的,让更多、更优质的企业招收更多自己学校的学生,建立起一定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优势,提升学校实力。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经说过,商业的目的不在“创造产品”,而在于“创造顾客”;同样地,学校开展营销的目的在于“创造学生”,而不是知识技术本身。因此,学校营销策略要统一教职员工的价值观,加强对教育市场的调查研究,正确认识学生顾客对学校产品服务的需求,根据学校产品服务与学生顾客满意度的关联属性,参考目前学生顾客偏好与教育市场竞争态势,确定学校营销的目标市场,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积极开展学校营销活动,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楚红丽.学校营销——赢得竞争的定位与推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5-10.

[2]Ian G.Evans.学校营销——从理论到实践[M].王烽,周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15.

[3]魏青.以市场营销理念发展中等职业教育[J].现代企业文化,2008,(2):155-156.

[4]王宝达.对中职学校推行品牌营销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292-293.

作者简介:

罗国强(1971—),男,惠州市博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讲师,主讲《电工基础》、《PLC可编程控制器》等课程,分管招生就业、行政、教学等工作。

作者:罗国强

第四篇:公立学校选择与私立学校选择

摘 要:“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其现行政策主要有开放人学、特许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家庭学校教育等表现形式。上述择校政策大致可分为公立学校选择和私立学校选择两大类。美国国内对私立学校选择的质疑远远大于对公立学校选择的质疑;公立学校选择实施的范围和力度也远远大于私立学校选择。总的来说,由于择校政策推行的范围和力度相当有限,其是非得失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与确证。

关键词:美国;择校;政策;公立学校;私立学校

择校,英文“School Choice”,又常译作“学校选择”。美国有学者认为“择校泛指任何用于打破学生居住地与就读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关联,旨在减少传统公立学校地理位置限制的政策措施”。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重建公共教育体系,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开始大范围推行择校政策。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认为现行择校政策主要有磁石学校、开放入学、特许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家庭学校教育、双通入学等7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以开放入学、特许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家庭学校教育五种形式为例,对美国现行择校政策进行分析。

一、开放入学

开放人学(0pen EnroUment)指打破“就近入学”的限制,允许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公立学校入学。参与开放入学择校方案的学校可按自己的最大容量招生,甚至可招收其他学区的学生。因此,采取开放入学招生方式的学校也被称为开放学校(Open Sch001)。

开放入学是美国目前实施最为普遍的一种择校形式。1988年明尼苏达州制定了全美第一个“开放入学”法令,并于1990~1991学年在全州开始实施。至2007年,除阿拉巴马、马里兰、北卡罗莱纳、弗吉尼亚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尚未通过开放入学立法外,其余46个州均制定了开放入学政策(表1)。

按照学生和家长可选择学校范围的大小,开放入学政策可分为学区内选择和跨学区选择。顾名思义,学区内选择允许学生在所属学区内自由选择公立学校就读。跨学区选择则允许学生在全州范围内自由选择非所属学区的公立学校入读,前提是转出学区和转入学区均参与了跨学区选择方案。显然,相对学区内选择而言,跨学区选择的范围更为广泛,实施的难度也更大。对参与跨学区选择方案的学校,州政府通常根据在校生人数予以生均经费资助。一般而言,学生的交通费用也由州政府予以补贴。除了上述按择校范围进行划分,开放入学政策按法律效力的强弱,还可分为强制性开放入学和自愿性开放入学。所谓强制性开放入学,指学校若有招生空额,必须采用随机选择的方式招收提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而自愿性开放入学则不管有无招生空额,允许学校或学区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择校方案。因此,美国各州制定的开放入学政策差异非常大。最为广泛的强制性跨学区选择方案甚至扩及整个州,如明尼苏达州。

二、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是美国公立学校的一种特殊形式。2000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特许学校状况》第4年度报告对特许学校的界定是:“特许学校是通过与州或地方教育主管机构签订合同的方式而成立的公立学校。学校应在合同设定的框架内运营,由政府提供教育经费,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免受其他传统公立学校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但在享受相当程度自主权的同时,特许学校必须承担合同规定的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责任。”其中,特许学校的承办者可以是地方学校委员会、州教育委员会、大学,也可以是家长团体、教师团体、企业团体或其他社会团体,甚至可以是个人或私立机构。与传统公立学校一样,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税收,因此有义务向所属学区或全州所有学生开放。与学区直接管辖的公立学校不同,特许学校被赋予了更多的自治权,如学校可以独立于地方课程设置标准之外自行设计课程;可以延长或缩短教学日;可以要求家长更多地参与学校事务;可以采用创新性的教育技术……等等。与此同时,特许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被赋予了更为明确、更为严格的要求。特许学校的承办者必须与主办方(特许权授予机构)签订合约——“特许状”。合约内容包括学校的使命、计划、目标、评价的方法、衡量成功的标准等各个方面。特许期限通常是3~5年。学校必须在合约规定的期间内保证达成双方认可的经营目标。一旦不能完成合约要求,主办方有权终止合同。

1991年,明尼苏达州制订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特许学校法令。第二年即有两位教师创办了美国第一所特许学校——圣保罗城市中学(St.PaulCity Academy)。截至2006年10月,美国已有4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通过特许学校立法;约有3977所特许学校遍布全美;特许学校在校生总数共计1149986名。尚未制订特许学校法令的州有阿拉巴马、肯塔基、缅因、蒙特纳、内布拉斯加、北达科他、南达科他、佛蒙特、华盛顿和西维吉尼亚等10个州。就已通过立法的4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而言,各州制订的特许学校法令也不尽相同。按照①特许学校的数量;②授权机构的多样性;③申请者的资格限制;④特许学校的类型;⑤创办学校是否需要第三方同意;⑥法规豁免;⑦法律/运营自主;⑧经费资助;⑨财政自主;⑩决策自主等十项标准,美国教育改革中心(The Center for EducationReform)将现有41个州和地区的特许学校立法划分为A~F五个等级,其立法强度依次减弱。其中等级A~C被界定为“强立法”(Strong),典型如加利福尼亚州、乔治亚州;D~F被界定为“弱立法”(Weak),代表如得克萨斯州、怀俄明州。

三、教育券

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s)是指由特定集体性消费单位(如政府、教会、基金会、社团或私人)向适龄儿童家庭发放凭券,家庭持券为子女选择学校并用以支付学费等相关教育费用,学校再向集体性消费单位兑换与教育券面额等值经费的一种择校形式。教育券可能构成学费等相关教育费用的一部分或全部。家长不能直接向集体性消费单位兑换现金,只能由学校收取教育券后再向集体性消费单位兑现经费。

根据经费来源不同,教育券可为“公助教育券”(Public Vouchers)和“私助教育券”(PrivateVouchers)。“私助教育券”指由私人或民间机构提供资助的教育券或奖学金计划。“公助教育券”则是指由公共经费提供资助的教育券或奖学金计划。1990年威斯康星州立法通过美国第一个公助教育券政策——“密尔沃基市家长选择方案”(Wiscon

sin-Milwaukee Parental Choice Program)。至2006年美国推行公助教育券政策的有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犹他州、威斯康星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其中,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家长选择方案”、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奖学金及辅导方案”(Ohio-Cleveland Scholarship and Tutoring Program)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机会奖学金方案”(Washington D.C.Opportunity Scholarship Program)的资助对象主要是贫困学生,因此又被称为贫困学生教育券;佛罗里达州“迈凯残疾儿童奖学金”(Florida-McKay Scholarships for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俄亥俄州“自闭儿童奖学金方案”(Ohio-Autism Scholarship Program)、犹他州“卡森·史密斯特殊教育奖学金”(UtahCarson Smith Scholarship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以及亚利桑纳州“残疾学生奖学金方案"(Arizona-Scholarship for Pupils With Disabilities Program)的资助对象主要是身心残疾或无学习能力的儿童,因此又被称为特殊儿童教育券;佛罗里达州“A+机会奖学金方案”(Florida-A+Opportunity Scholarship Program)和俄亥俄州“教育选择奖学金试验方案”(Ohio-Educational ChoiceScholarship Pilot Program)的资助对象主要是失败学校(Failing schools)的学生,因此又被称为失败学校教育券。鉴于俄亥俄州“教育选择奖学金试验方案”和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机会奖学金方案”均优先考虑失败学校的贫困学生,可视为是失败学校教育券和贫困学生教育券的结合。而亚利桑纳州“寄养儿童择校助学金方案”(Arizona-Displaced Pupils Choice Grant Program)的资助对象特定为寄养儿童(Children in foster care)。此类儿童多是孤残儿童,因此可被看作是贫困学生教育券和特殊教育教育券的结合(图1)。

四、教育税减免

经过1997年和2001年两次减税法案,美国纳税人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可享受国税局(InternalRevenue Service)提供的教育税扣除(Tax Credits)或所得税扣除(Tax Deductions)两项政策优惠。教育税扣除即子女在私立学校或非所属学区公立学校就读的父母,从其所应缴纳给州的税赋中扣除相应的教育税部分。例如杰克(Jaek)本应缴纳$1000的个人所得税。根据教育税扣除政策(假定为$500),他可以从须缴纳的税款中直接扣除规定的金额。由此,杰克最终须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500。所得税扣除是指在计算所得税时从应纳税收入(Taxable Income,又叫可课税收入)中扣除教育支出,包括学费、教材费、辅导费、交通费等,从而降低纳税人所需缴纳的税款。例如艾伦(Allen)的应纳税收入为$10000。根据所得税扣除政策(假定为$1500),艾伦可以从应纳税收入中减去相应的金额。由此,艾伦最终的应纳税收入为$8500。

至2006年,美国实行教育税减免政策有亚利桑纳、佛罗里达、宾夕法尼亚、爱荷华四个州。根据政策对象的不同,教育税减免政策又可分为个人税扣除(individual tax credit)和企业税扣除(Corporate tax credit)。顾名思义,个人税扣除的政策对象为单独的个体。属于此类的有亚利桑纳州个人教育抵税方案(Arizona’s Individual School Tuitl‘on Organization Tax Credit)和爱荷华州个人教育抵税方案(Iowa’s Individual School Tuition Organization Tax Credit)。企业税扣除的政策对象为企事业团体。属于此类的有佛罗里达州奖学金递增方案(Florida’s Step-Up for Students Scholarship Program)、宾夕法尼亚州教育改进抵税方案(Pennsylvania’s Education Improvement TaxCredit Program)和亚利桑纳州企业教育抵税方案(Arizona’s Corporate School Tuition Organization Tax Credit)。不管是个人税扣除或企业税扣除,其减免的税款均须捐赠给非营利性的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再用此捐赠向学生提供包括学费、交通费、教材费等在内的经费资助。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教育抵税政策,对申请人和参与学校均有资格限制。

五、家庭学校教育

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又称为“在家上学”,是指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由家长或监护人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自行规划课程,并担任教学活动的督导者角色,在家庭情境中对其子女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庭学校教育不仅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School Education)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Family Education)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家庭教育是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呈并列互补关系的一种教育形式;而家庭学校教育则被视为学校教育的替代,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教育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在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可追溯至17世纪北美殖民地时期。与其他择校形式一样,家庭学校教育的合法性也经历了马拉松式的辩论和诉讼历程。直到1993年,密歇根最高法院的判决才彻底清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取得合法地位的最后一道障碍。目前美国所有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在法律形式上都认可了家庭学校教育。至于具体的规定各州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强立法的州就家庭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均制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如纽约州规定家长选择在家教育子女必须通知所属学区,并登记教学计划;只可采用私立学校模式,且需严格遵循学时和学科要求;每季度需报告孩子的学习情况,每年还要提交评估材料(标准化考试或档案袋)等等。中等立法强度的州一般要求家长定期向所属学区报告并证明其子女的教育程度。弱立法的州只要求实施家庭学校教育的家庭到所属学区备案即可。其中,密苏里等9个州仅认可了家庭学校教育的合法性,对其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for Education Statistics)“全国家庭教育普查”(the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s Program)统计,1994至2003年期间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学生人数从345 000增长到1100000,是诸多择校形式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为什么众多家长纷纷舍弃传统的学校教育,选择在家教育子女呢?有以下几点考虑:担忧学校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如校园暴力);寻求宗教或道德的教导(这是传统公立学校所缺乏的);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感到失望;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孩子的特殊教育需求等等。

六、结语

除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外,磁石学校、双通入学(Dual Enrollment)也是经常被提及的择校形式。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规定“宪法不授予联邦而又不禁止给州的权利属于各州”,因此公立学校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归属于州和地方学区。由于基础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美国现有5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制定的择校政策方案各不相同(表1)。根据可供选择的学校性质,美国现行择校政策大致可分为“公立学校选择”(Public Sch001 Choice)和“私立学校选择”(Private School Choice)两大类。其中开放入学、特许学校、磁石学校、双通入学均属于公立学校选择;而教育券、教育抵税则属于私立学校选择;家庭学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家庭自己承担,因此从资助者的角度来看,也偏向于私立学校选择。总的来说,美国国内对教育券等私立学校选择政策的质疑远远大于对特许学校、开放入学等公立学校选择政策的质疑。“公立学校选择”的实施范围和推行力度也远远大于“私立学校选择”。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1993至2003年期间按学区就近入学分派进入公立学校的K1~12年级学生比例由80%下降至74%;而通过择校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学生比例从11%上升至15%;同期私立学校(包括教会学校)的学生比例一直稳定在10%左右。显然,与选择私立学校相比,绝大多数美国公众仍寄希望于公立学校的改进。

围绕择校政策“是否有成效”,美国学者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至今正反双方仍未就择校的“是非得失”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实际上,自明尼苏达州1990年率先在全州范围内实施开放入学,美国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择校运动至今不到20年的历史。学校选择的实践尚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其推行的范围和力度都相当有限。因此,现在就急于判断择校的成败尚为时过早。

责任编辑 曹莉

作者:周 琴

第五篇:让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管理

美国教育家欧文斯在他的《教育组织行为学》中曾写道:“改变组织表现的唯一关键因素就是改变其文化。”学校文化关乎着学校组织的前途和命运,也是决定组织内部活力和焕发成员生命活力的关键因素。管理必须靠文化引领,文化总能在制度管不到的地方起作用。那么,如何用“文化立校,文化理校,文化渗校”来提升学校的组织文化品质,构建富有时代精神感召力的教育乐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理念创新一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价值观念。教育理念首先表现在人才观上,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行动指南,办学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学校有无先进的教育理念上。

福州第十九中学扎根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确立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让每位学生成人,让更多的学生成才”的办学目标,即不但要让学生长大成人,更要让学生成为“负责任、会感恩、会学习、知礼仪、知进退”的心智健全之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教育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为其成才奠定基础,进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调研,充分酝酿,集思广益,讨论确定了学校的“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具体如下。

首先是确立了“正德尚学,至善唯真”的校训,即端正品德,崇尚学习,以追求真理作为治学的至高境界;其次是确立了“文明知礼,和谐合作”的校风,即有文化、有涵养、举止优雅、谦和有礼,人人友爱和谐,快乐相处,大家志同道合,团结协作;再次是确立了“博以启智,爱以导行”的教风,即用渊博的学识启迪智慧,让学生成为有识之士,用无私的爱心导人向善,让学生成为真诚之人;最后是确立了“勤奋乐学,深思笃行”的学风,即刻苦勤奋,以学为乐,学而深思,努力践行。

学校还专门邀请福建师大文学院的潘新和教授谱写了校歌《古榕树下青葱岁月》。旋律优美、歌词清新的校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十九中学子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为放飞梦想而努力拼搏。此外,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班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全新的教育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环境美化——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情况、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虽系外在形态,但却昭示出一种文化品位。它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唤起师生对美的追求,陶冶师生的情操,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

近年来,十九中学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不断优化育人环境,竭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学校面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环境。如在校园西面与闽王祠相邻的墙边种了一排翠竹。竹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享受,也让师生从竹的优雅、正直、坚韧、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等品质中汲取营养,达到由内而外的品格升华。

学校一号楼环绕的中心地带,承担着彰显校同文化、调节校园氛围、放松师生身心的功能。为此,我们以大榕树为中心,建造了一个美丽、温馨的小花同。花圃里的“人人爱花草,学校更美好”,“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等温馨提示与旁边的绿树红花相依相伴,相映成趣。书香气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即使在对口生源日益爆满、校同空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对图书馆的投入也是有增无减,使这座藏书十万多册的省级中学示范图书馆发挥了它最大的功能,让悠悠书香浸润着师生的心灵。

墙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学校在墙壁上设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一训三风”“中小学生守则”等版块,并充分利用墙壁空间,悬挂、书写各类宣传语和温馨提示语,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育人”。

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学生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每间教室门口悬挂着各班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上摘录着“教师寄语”“学生寄语”。一幅幅书画作品展示了学生独特的艺术魅力,一面面无声的墙壁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彰显了学生独特的时代个性和青春气息。“墙壁文化”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它不仅为学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此外,学校不断强化校园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使新媒体成为引导和影响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校园和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三、活动丰富——突出实践特色

师生行为习惯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我们希望通过创设条件和环境来培养师生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对生命的尊重意识。除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外,学校全方位开展科技、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发明展览会和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得市级以上一等奖40多项,二、三等奖60多项。

每年年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都会如期举行,学科活动、爱心义卖会、文艺汇演、十佳歌手大赛轮番上演。学生在享受快乐的同时,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演绎着梦想,传递了敢于拼搏、勇于追梦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学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成绩喜人。爱心社、“沐风”广播站、“太阳雨”文学社、科技社等众多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其中,“爱心社”和“书画社”先后获得福州市“最受欢迎学生社团”和“优秀学生社团”两项大奖。

学校围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拓展、传统文化、文明修身、明礼诚信等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以“诚信”“节粮、节水、节电”等为主题的班会教育活动;利用升国旗、入团入队等仪式开展爱国主题教育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历史纪念日为契机,以道德讲堂为载体,开展“九九重阳节·浓浓感恩情”“闽都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手拉手,文明路上一起走”“邻里守望·情暖榕城”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开设“心语轩”心理咨询室,由专职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立起来的,是靠几代人共同努力积淀起来的。它需要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共同策划、细心培育。只有让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管理,让管理从“心”开始,由“管”致“理”,才能让学校充满活力,常新常青。

(责任编辑 杨晶晶)

作者:林远达

上一篇:心理学职称论文下一篇:信息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