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之永恒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星辰之永恒

声、情、意的永恒——德彪西之音乐美

【摘要】德彪西,19世纪法国作曲家,被后世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始祖。印象主义音乐作为音乐界的一种新风格,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质。本文通过简述德彪西的音乐特点,结合相关的音乐美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归纳、论述了德彪西音乐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色彩;意境

一、乐之本色

克洛德·阿施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1862~1918),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影响颇深的作曲家,“开创了19世纪晚期辉煌的‘印象主义’风格新音乐”[1]被后世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始祖,他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和风格特征。印象主义一词最早见于绘画艺术,指线条粗糙、画面模糊,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沿用自绘画。19世纪,欧洲的各种革命运动、哲学思想、科学技术都促使文艺流派的革新,艺术界兴起了“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两大流派。德彪西总是喜欢与象征派诗人、印象派画家们来往,受其影响,他将印象派画家重视光色变化的创作理念和象征派诗人隐晦朦胧的表现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使音乐关注的也是光色变化和直觉印象。德彪西于1918年3月25日在巴黎辞世,距今整整一百年。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其中钢琴音乐占首要地位,管弦乐创作数量不多但各具特色,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音乐题材多以自然景象、民间风俗和神话传说为主,如月光、流水、节日、仙景等;二是曲调发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等表现手法,旋律短小、零碎,和声上和弦结构增加,和声色彩丰富;三是重视调式功能的表现力,采用多样的调式音阶,如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四是节奏上多使用复节拍,节拍的不规则划分减弱了音乐的推动力,使音乐呈松散流动的态势;五是音色方面运用各种乐器以及各种乐器的色彩变化,配器与织体安排独到,弦乐组细分且常以互换音区的方法使管弦乐色彩多样;六是乐曲结构自由,段落界限模糊,不再如古典、浪漫时的交响乐那般冗长。

二、乐之美韵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音乐曾使数以万计的人为之动情、为之感奋、为之倾倒,也曾使人类的精英——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2]音乐之所以具有这样吸引人的气质,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特有的美的品位。

(一)音声融合——色彩美

“色彩”一词最早见于绘画艺术,王次炤先生曾说:“音乐中的色彩性,并不是指由声音的音色造成的视觉上对颜色的联想,而是指在听觉空间中声音本身的丰富性。”“音乐中的色彩只能体现在音响效果上,它实际上是一种音响的色彩。”任何一部作品给人的印象总是从构成它的物质材料开始的,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是声音(音色),它总是以音响标志着其存在。然而,音响的色彩又不仅仅指简单的音色,更重要的是指各种音色和技法的组合,和声和配器就是最能表现色彩性的因素。在德彪西的音乐中,色彩性和声远重于旋律,他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进行规则,增加了和弦结构,运用高超的配器技法将各种音色的乐器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在不同的调式调性上呈现,使音乐独具色彩美。如钢琴曲《水中倒影》,和声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作曲家通过增减和弦结构得到丰富的色彩和声,以不同的调式音阶和多层次的织体,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荡漾水波所反射出来的光影闪动的景象。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曾说:“配器法是应用各种音响要素为旋律、和声和节奏着色,”配器丰富了乐曲的音色,是音乐色彩性展现的重要手法之一。德彪西的管弦乐曲极其重视配器,他广泛使用各种乐器,将管弦乐队细分,不同音色的乐器在不同音区展示出缤纷的音乐色彩。交响三折画《夜曲》可谓是将色彩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一部作品,创作于1899年,由三幅音画组成。第一首《云》,作曲家说“这是天空呆滞的形象”,乐曲一开始单簧管和大管以声部平行的和弦奏出主题的动机,象征笼罩着天空的灰色云层;随着弦乐的持续浮动、调性的转换、调式特殊音的处理使音乐弥漫在一种灰色、惆怅的氛围之中;中段长笛奏出的五声音阶给人一种新鲜感,但很快进入再现段,明亮的长笛终究没有冲破天空原有的灰色。第三首《海妖》更是色彩十足,作曲家在丰富的管弦乐中加入了女声合唱用来表现海妖形象,竖琴、英国管、单簧管等乐器的色彩性使用,展现出海妖既可怕又活泼的一面;随着拍子的转换、三连音和六连音的运用、合唱的起伏预示海面逐渐沸腾,最后在竖琴的泛音和合唱的低语下结束,全曲展现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色彩。

(二)画意诗情——内容美

内容,相对于形式而存在,音乐的内容一般分为音乐性内容和非音乐性内容,音乐的内容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但往往经由非音乐性内容的介入而变得透彻。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听觉想象在音乐中获得的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也称绘画性内容。音乐表现画面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渲染气氛等方式来暗示、象征某种画面或情景。德彪西的音乐吸收了印象派绘画描绘感官印象的特征,主要表现了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所捕捉到的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的瞬间感觉和印象,使音乐的内容有一种画面感。

交响素描《海》是德彪西最为人知的管弦乐作品之一,全曲三个乐章,塑造出多幅不同的海景画面。在第一乐章《在海上——從黎明到中午》中,乐曲一开始弦乐从低音慢慢滑向高音,从弱到强,随着远方红日的缓缓升起,远方微明,暗示出一幅晨光初现、海面平静、海浪轻抚海滩的令人沉醉的画面;第二乐章《浪花游戏》是一首活跃的、节奏轻快的谐谑曲,乐曲一开始,弦乐以震音的方式象征大海的平静、辽阔,钢琴和竖琴的完美配合展现出一幅波光粼粼的画面,随着英国管、长笛、小提琴的不断加入,浪花之间嬉戏打闹的场景开始生动起来,各种乐器的碰撞、声部的递增,在钹和鼓的进入下使整个喧闹的场景达到高潮,生动地营造出一幅海浪欢腾、波动跳跃的画面;第三乐章《风和海的对话》更是神奇,乐曲一开始定音鼓预示着海面不再平静,铜管的音调也显得狂暴,力度和速度的不断推进,和声的急速变化,这一切都使大海和狂风的对话紧张疯狂地进行着,最后随着圆号音色的进入,海面又逐渐恢复了原来的平静……而这一切,仅听着音乐眼前就能浮现出相应的画面。

另一种非音乐性内容指通过听觉想象在音乐中获得的各种事态发展的过程及情节,也就是文学性内容,与文学有关的作品有歌剧、歌曲和一些取材自文学的标题音乐等。音乐表现文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音调和节奏特征去暗示或象征,德彪西的音乐借鉴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自然少不了这一手法。如他的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内容直接取材于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话剧,描述了阿莱蒙特王国的孙子哥劳,在林中偶遇一女子梅丽桑德,带回宫并娶她为妻,不料她却与其兄弟佩利阿斯相恋,哥劳知道后杀死佩利阿斯,之后梅丽桑德也在忧伤中死去。全剧音乐朦胧,没有明确的主题旋律,而是创造性地围绕所需要的音乐进行展开,大量运用象征和暗示的表现手法,如剧中戒指掉入水中,作曲家便用竖琴的波动来象征这一动作。德彪西的音乐因这些非音乐性内容因素的介入而显得不再晦涩,欣赏者不仅能够听到音乐的客观性内容,还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出可视的画面与匹配的情节。

(三)飘逸朦胧——意境美

“意境一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学范畴,”[3]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的升华的境,二者有机融合,情中有境,境中有情。意境美是艺术审美的至高追求。意境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讲究意境,因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情境交融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非语义性艺术,是以音响的形式在时间上构成艺术形象,多通过感性的方式激发和影响人的审美意识,以美的意境感染人,以美的體验感动人。在西方音乐中,从古希腊开始到中世纪的宗教圣咏所营造的就是一种空灵缥缈的意境美;再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发展起来的各种标题音乐,仅是标题就给人无限遐想,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德彪西的音乐一改浪漫乐派注重表现深刻社会内涵和重大题材的创作理念,主要表现的是对外界事物的瞬间感受,重在对自然景物、光线和色彩的描绘,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幻的气质。他用短小的曲调作为音乐动机,呈现出一种非长久式的音乐意境,总体上给予听众一种变化着的瞬间的心灵触动,模糊又清晰。他还打破了调性的束缚,让音符游移于各种音阶之中,善用琶音表现自然现象,借景抒情又超然物外,使听者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如他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取材于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篇,诗中描述了古希腊神话中一个牧神的形象。乐曲一开始,长笛独奏出一段牧歌风格的音调,这个音调在不断变化的伴奏的陪衬下反复出现在乐曲中,给人一种漂浮不定的如梦如幻的感觉。而且,乐曲中乐队的色彩华丽而细腻,其他木管和铜管乐器奏出优美的曲调,如一串串淙淙流水的竖琴声,使整个音乐如梦境般美妙,映衬出神话世界的飘逸幻境和牧神睡梦中朦胧模糊的奇妙境象。

再如钢琴名曲《月光》,选自《贝加马斯克组曲》,据说取材于一首同名诗,描写的是一位已故舞者在月光下跳舞的画面。这首曲子正是通过柔美的旋律、清澈的和声、流畅的织体来描绘月光下大自然的景象,曲中轻快的琶音貌似月光在闪烁,似乎真有一位轻盈的舞者在皎洁的月光下优美地跳舞,舞步时而快时而缓,欲停又起,如真似幻,带有一点点孤独、一点点感伤,整体给人一种波光粼粼的月光下缥缈如梦、闪动着的意境美。

三、乐之永恒

综上所述,德彪西的每一首作品都富有多种美的特质,非一种能穷尽,也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独树一帜且经久不衰。然而,因为他的音乐只是针对性地描绘了自然景物和神话意境,缺少社会意义,所以它没有盛行多长时间就被更加激进的新的音乐流派所代替。作为一种艺术革新曾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后来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都或多或少受到德彪西音乐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的印象主义音乐才得到了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音乐的美是人们对音乐的一种体验和称谓,是从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受达到更高层次的神领与意会,是内在于音乐之中并能够为审美主体所直觉的美的品味。”[4]音乐美产生于音乐家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完美结合之中,体现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中。领会音乐美是一个长期且不易的过程,意境美作为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作曲家们在极力创造意境美,欣赏者也在尽力领会意境美。然而,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音乐的形式特征和内容涵义后,身临其境,才能实现音乐审美的最高追求,领悟意境美。

德彪西的音乐真可谓是:音画相融,色彩斑斓;诗情画意,蕴意非凡。自然之声,如梦似幻;借景抒情,音声抒怀。

参考文献

[1]蔡爽.德彪西音乐里的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J].当代音乐,2016(09):61-63.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3]陈希.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意境美——以组曲《为钢琴而作》为例[J].当代音乐,2016(17):52-54.

[4](美)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郭红霞(1991—),女,汉族,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硕士,研究方向:音乐美学。

作者:郭红霞

第2篇:星辰恋曲的白色永恒 攻略

注:*为通完落叶线后会出现的选项 注二:●为此人物关键选项 注三:若没有攻略任何人物则 1.在通完5名女角前会进入落叶线 2.在通完5名女角后会进入雪雪线

落叶 *不回忆

*从明天开始,也一起吃饭吗? *对铃音的话点头 *强行蒙过去 给她台阶下● 不向她搭话 不觉得● 不必着急 旁观 不赞同 落叶end 一夏 *不回忆

*从明天开始,也一起吃饭吗? *对铃音的话点头 *强行蒙过去 不管 向她搭话● 觉得 立刻确认● 旁观 不赞同 一夏end

琴里 *不回忆

*从明天开始,也一起吃饭吗? *对铃音的话点头 *强行蒙过去不管 不向她搭话 觉得 不必着急 帮忙● 赞同她● 琴里end

科罗娜(通完落叶线后可攻略) 不回忆

我们试着成为朋友吧?● 对铃音的话点头 开玩笑蒙过去● 不管 不向她搭话 觉得 不必着急 旁观 不赞同 科罗娜end

铃音(通完落叶线后可攻略) 回忆过往●

从明天开始,也一起吃饭吗? 对铃音的话摇头● 强行蒙过去 不管 不向她搭话 觉得 不必着急 旁观 不赞同 铃音end

雪雪(通完其馀所有线路后从标题开始攻略) 不回忆

从明天开始,也一起吃饭吗? 对铃音的话点头 强行蒙过去 不管 不向她搭话 觉得 不必着急 旁观 不赞同 雪雪end

第3篇:雷锋精神之永恒

――学雷锋月里的沉思

雷锋,一个小时候就铭刻内心的榜样,一个激励了多个时代的灵魂,一个时刻在中华大地光华四射的星辰,伴随了中国五十多年的变革和发展,也伴我从少年步入了中年。而他那平实无华的言行、熠熠闪光的精神,却时过更新、魅力依旧。社会需要他,祖国需要他,人民需要他,时代更需要他,他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雷锋精神-助人为乐

从身边小事做起,不计较个人得失,热情对待任何人,这是平凡之中的伟大,是积善成德的可贵。大家都知道“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是美誉,不是夸张。他以一颗火热的心,热情助人,不知辛苦,为丢失钱物的旅客送上车票,扶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为身边的人倒来热水,替服务员打扫卫生......这些身边的“琐碎”小事,正是他助人为乐精神的点滴体现,雷锋用他22岁的生命旅程,刷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千年道德古训,标注了中华优秀传统品德的时代意义。这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好人好事”对于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力量,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人人都可企及的道德高度。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养分。这种融合共产党先进本色、社会进步潮流、民族传统美德为一体

的精神品质,契合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

反观目前社会,一些社会现象让人心冷、让人困惑:行动不便的老人摔倒了、路人漠然而过,车祸中无助的伤者面对周围淡然的旁观,孤寡老人死于居所十数日无人知晓,单位水管破了视而不见,办公公共区脏了无人打扫……所有这些,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我在想,是时代不同了人的思想不同、还是人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左右了人的行动?雷锋精神是不是落伍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是否认的,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会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做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义务去做些力所能及、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为这个社会添一份温暖、添一份爱,也让自己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雷锋精神-无私奉献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段被引述了无数次的雷锋名言,透彻地诠释了雷锋精神的真谛。翻开《雷锋日记》,人们无不为其中流淌的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所打动。他对国家满怀美好希望,相信作为这样一个国家的公民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相信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主义祖国必然拥有光辉灿烂的前景。雷锋说过:“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在哪里,都要闪闪发光”。这不是豪言壮语,这是他工作精神的写照,也是他责任在肩、甘心奉献的信条。社会

中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事业都需要这种态度,过去需要,现在更需要。

但现实中,多少人私利当头,凡事讲报酬、讲回报,没利的事不干、不利己的事没兴趣、没前途的工作没干劲,“奉献”是别人的,无私奉献只可说说而已;工作中拈轻怕重、得过且过,多一点工作就抱怨,工作与轻巧的比、收入与高的比,只比报酬不比奉献,凡此种种、不一类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的过快与社会文明的不同步是最直接的原因。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归咎于部分人思想的不觉悟,往大处讲是社会道德教育的落伍与失败,是一个国家国民基本素质教育的缺元与疏漏。固然这些年党已为此做出了较大的补偿努力,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只能说改正过程是事倍功半的。

雷锋精神-钉子精神

雷锋是一个普通的人,不是神。他在工作实践中提出了“钉子”精神,要想钉子一样,盯准目标、锲而不舍,把工作做到最好。他靠着这一精神,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身为农民孤儿,当过拖拉机手,到炼钢厂当工人,后来参加了解放军,还当选为人民代表。他每一次的工作变动,都是在克服客观条件不足的前提下完成的,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常说的工作上不放弃,围绕目标而尽心尽力正是如此。

我们现实中缺乏钉子精神的人太多了。许多人经不起一点儿挫折和坎坷,遇难而退而不是知难而上,在顺境中可驰骋四方而

逆境中寸步难行,目标忽远忽近、不切实际,失败一次就消极悲观,缺乏持之一恒的信心和斗志。其实,钉子就是在没有机会的时候硬找机会,在没有立足之地的平台上靠认真和执着寻求到自己的位置。人如果没有一点钉子精神,想走上成功之路是非常不现实的。

雷锋是一个时代的英雄,更是永恒的精神样本。沿着雷锋闪光的足迹前进,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社会就能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进步。今天,我们实践雷锋的实践,追求雷锋的追求,就是不断地为雷锋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因子,让雷锋精神常在常新。

第4篇:永恒之约杂文随笔

“我愿生而彷徨。”额上有热血滴坠,炸在鼓面上溅出一朵狰狞的花。头顶锐利冰冠滑落,浓艳污血上攀出无数裂纹,染脏这一顶纯白的新雪。

记忆如腐朽阁楼般坍塌,止步于阴谋、战火和夺权。抬手下意识想拭掉拦住视线的惨红。

猛然一怔。

精致盔甲混含着阴云中破出的冷光,映出千万战兽嘶鸣,骑士挥斩。

错愕眼神被利器斩断,猝然收回,只觉得哪怕就一秒,也是被捏碎喉咙的痛楚。踉跄起身,把残破不堪的战鼓环在臂中,吃力地拔出王剑缓缓前行。

大陆上纷争不休的战火,在暴雨怒吼着抬斧劈下之前,温柔地合上了女神的眼睛,透出乌云的最后一束冷光也销声匿迹。

连她都不愿笃信战争,可女神已经沉眠,当她再次俯瞰这疮痍大陆时,会有游吟诗人口中的神迹吗?

遮天箭雨蹿着焰尾刺来,被烽火沾染的面容因泪水而硬生生划出两道洁净。

这是权力欺诈的修罗场,也是守灵人的埋骨乡。

被血污住的左眼刹那清晰,恍惚间有鸦羽沿路碎裂,摔成刺眼光点向上漂浮。

无惧以生命献祭,博得这永恒梦境。

“我愿生而动荡。”

站在城中圣火塔上凝视冰封王座,剧烈的咳嗽冲破胸膛,一丝猩红融入漫天苍雪,抬起手腕挡住飘零的亡魂,火红发丝荡过脸侧,发梢飘在虚无中,宛若最轻的游絮,却也承载了王跌落神坛的重量。

对着捧起的双手呵出一口冷气,化出四把晶莹剔透的袖珍匕首,萦绕的温润光泽呼吸般明灭。

赤足踏空,炸开一簇簇冰刺,携伴着蛰伏风雪向着不再对王座跪拜的叛党们奔袭而去。

有彪炳权臣冷眼旁观,蔑笑鼓掌:“困兽之斗。”

可死亡先于重生,时光凶兽挣破囚笼。

滚烫的鲜血将会把王座解冻,地狱的丧钟敲响由死到生的旅程。即使蝼蚁们向神祈求,也不配再当神的裙下走狗。

背叛者撕开面具的伪装,扭曲着丑恶的嘴脸桀桀大笑。

站定转身,向着阶下涌动而来的战争机器们,粲然回笑。

这一日,吾王身死于王朝更迭。

这一日,吾王沉眠于永寂苍雪。

“我愿生而你便是我的王。”

大陆曾倾地精全族之力在天神之门旁建造十位英雄像,通天伫立,首位英雄像在日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扬颈一声悲鸣,重重跪在玉阶上,终于失声痛哭。双手叠在额头上,向着远方记忆处匍匐,绝望成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

满怀滔天恨意跪坐直扬手拦在前方,一字一顿∶“赐蝼蚁再上前一步。”

众人噤声,无人越敢雷池。

夺权者皱眉发问∶“薇薇加尔,你甘愿等一个死人?”

浓浓污血灼蚀坚冰,迸出奶白的雾气缭绕四周,变成巨大无比的手掌,在自己平摊双手猛然抓握的同时,拍碎了生与死的大门。

“我在等一个约定,一个永远也不能将我从梦境中唤醒的约定。”

轻飘飘的声音还来不及落地。

而英雄,推棺归来。

那一日,吾王加冕于生死动荡。

那一日,吾王握权,一剑封疆。

第5篇:

上一篇:生物德育教育案例下一篇:通货膨胀具有哪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