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上海的职业教育注重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上的改革。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上应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些相应的课程,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论文 篇1:

高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转变,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课程向任务驱动化、项目化、行动导向化发展,更具一体化特征。这一改革的出现,不仅是源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是符合学校与师生的共同意愿。也就是说,在改革的趋势下,为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必须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项目化;课程开发;专业研究

0 引言

就目前的社会教育环境来说,课程项目化开发与实践已经成为改革的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需要和总的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将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设计成了不同的与具体技能相关的训练项目,并围绕着项目落实教学工作、设计考核活动、确定评价标准,以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简单来说,课程项目化是以满足岗位要求为首要目的,将典型的工作项目设计成任务,组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构成教学与实际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

1 重建课程体系的策略

1.1 打造“校企合作”的开发队伍

以就业为最终目标,加强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建立有机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学校在设计课程时,应从社会需要出发,在培养学生时,应对社会资源展开充分利用。作为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综合水平的提高的项目化课程,其开发需要以专业化的团队为辅助[1]。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团队应深入到企业当中,与企业形成深度合作。学校可以向企业借调长期处于数控技术工作一线的技术人员,让专业人士带领改革团队开发新的项目化课程。再者,具有良好工作能力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或已经具备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本专业毕业生也可参与到开发团队当中,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社会经验更加丰富,这正是开发项目化课程需要的。

1.2 立足于岗位人才需要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以专业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岗位需要,面向全行业、区域环境和特殊企业、特殊岗位。结合区域内的企业经营情况和行业发展动向分析人才需求情况,借鉴同类型学校在该专业方向的办学经验,对近三到五年内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展开研究,听从专业人士的指导确定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岗位[2]。例如,以职业技能为依据,设置数控机床维修、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普车车工工艺等课程,并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开发对应的教材,将学生带到实训环节当中。同时,以国家对岗位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体现的工作关系,确立培养数控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基础、专业、拓展三个层次。

所谓基础,是指最基本的培养任务,需要践行“够用+必须”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参与专业范围内的社会活动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供足够的学习、实践资源。至于专业,即获得良好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形成一定的核心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专业人”。将其延伸到拓展层面,就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使其将短期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让他们获得能够应对社会更严峻的考验的能力,成为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专业化发展要求的“专业人”。

1.3 构建支撑完善、目标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应突破传统、刻板的思想与行为束缚,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按照新的逻辑思维安排课程结构、教学任务。以岗位、行业需要为指导,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之一,确定总的教育方向[3]。同時,根据具体的项目,理清每门课程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从横向角度来说,在设置项目化课程时,应注意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紧密联系,避免左右课程的重复,让内容的交叉在不同层面出现,以螺旋式上升的形式推进项目化学习任务,使课程直接覆盖整个教育目标。从纵向角度来说,应注意逻辑的清晰性,保证前后课程的衔接有序,使模块之间的变化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岗位职能的变化相符合,为他们架构知识、适应工作做准备。

2 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原则

2.1 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

开发项目化课程,并不是简单的改造或者重组,而是重新界定知识技能传递、人才培养的本质,对理论内容和实际应用进行整合,构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任务。因此,需要遵循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单位的原则编撰教材,同时践行“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让教师围绕教材在“做”的过程中教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和教材的指导下于“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术[4]。例如,可以安排“制作榔头”的工作任务,模仿现实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应用工艺编制、数控仿真、数控车、台钻钻孔、攻丝、套丝、去毛刺等知识技能完成工作。并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当介入并提供指导,带领学生建构技术与知识,以便更好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

2.2 理论知识的安排应足够

前文提到,开发项目化课程,应遵循“够用+必须”的原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参考,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生即使在理解数理知识、思考抽象问题时的表现差强人意,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在开发项目化课程时,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设计,应把握好“够用”与“必须”的关系[5]。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以够用为主,避免过多拓展,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学便可以。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即实践项目。在开发实践课程时,同样应考虑两个问题,即“怎样做”、“怎样做更好”。前者思考的是最基本的做法,后者考虑的是如何将“做”的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如此,构建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加强对基本理论技能、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应用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

3 开发项目化课程的方法

3.1 尊重学校特点与课程内容逻辑关系

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联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地区经济发展状态、专业发展前景与历史背景均可作为开发课程的资源。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尊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工作逻辑代替知识逻辑,根据对岗位的分析和课程的初步构建情况拟定专业化培养目标,对应好实际工作任务[6]。同时,把握好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校本化趋势,积极融入自身特色,实现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打造教、学、做、考一体化的特色教育结构。

3.2 按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进行

我们在前面说过,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低于实践操作。这也就意味着,在推进项目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和对应的准备环节,应将“实践”放在“理论”之前。以行动为导向、借助任务驱动等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项目工作中展开实践。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分析理论逻辑关系,提炼具体工作涉及的理论知识。例如,准备实际零件的图样,让学生将其作为一个项目对待,引导他们分析图样并确定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鼓励他们独立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提供铝棒、石蜡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学生一边尝试一边修改程序和工艺。当试加工的效果与预期相符合时,提供加工该零件真实需要的毛坯材料,让他们进行实际加工。如此,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技能、理解理论要点,使其在交流中获得新的启发,迅速提高综合能力。

3.3 发展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

评价是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对教学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及时发现并高效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对此,教师可以将形成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动态形式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展开评价[7]。值得注意的是,对探讨问题、研究任务、分析工作等任何一个学生参与的环节,都应进行评价,评价他们的素养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通过动态评价,形成最客观的考评结果,根据结果调整项目化教学安排,尊重生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制定新的培养目标。

3.4 灵活运用科学信息技术工具

转变教学结构,教材也应做出适当改变。近些年来,科学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革新,这为开发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材提供了极大便利。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发并重新修订教材,将三维建模、零件的分析工艺和CAM软件的使用、零件检验、工装设计等内容融合进来,让教材更加立体化。先在教材中呈现具体项目、再渗透理论知识,按“先分析案例,再学习理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要求编写教材,注意层层递进[8]。

此时,可以在教材中着重介绍项目工作的实施背景,再指出具体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提供合适的指导方案。通过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视频教学工具等方式,将相关学习内容立体化呈现。如此,能力比较突出或者对数控技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就可以借助立体化教材、按顺序展开自主学习。此外,还需要保证教材的动态化,根据区域、行业、企业变动及时补充或删减项目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满足这一要求,可以修订活页教材。

3.5 构建与企业环境相符合的教学环境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目的在于培养能够在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建设的专业化人才,为岗位工作的高效展开储备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发课程、安排任务之前,必须构建与现实相符合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提前了解真实的岗位工作、适应任务难度。例如,提前到企业中了解数控铣床加工的工艺和生产环境,模仿企业的空间布局还原真实陈设,使教学场所环境与真实工作状态相吻合。在功能上,可以按照岗位工作顺序展开教学。对于与某一企业有固定合作关系的学校来说,可以设置校外实训基地,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学习,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岗位责任。

4 結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化课程将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放在了核心位置,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学科定位,更加体现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将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全面地呈现了出来。在这一模式下,教育以岗位工作为基本导向,教学目标随着企业、地方的需求变化而变化,教学内容跟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对项目化课程开发这项基本活动提起重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调动创新思维改革教育体系,将专业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郑苇. 数控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研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469-472.

[2]丁宁.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33,39.

[3]盛俊飞.数控技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83-84.

[4]陈海滨,谢燕.数控技术专业“做学教合一”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8(35):26-27.

[5]郑东果.对以任务为引领的工学结合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探讨[J].才智,2018(34):7.

[6]龙永莲.基于信息化的数控技术项目教学分析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02):40-43.

[7]刘晓东,段小霞.以项目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7(01):173-174.

[8]张伟.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4):196-197.

作者:潘钇虹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论文 篇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高职贯通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目前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上海的职业教育注重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和实训内容上的改革。在这一基础上,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上应与企业合作开发一些相应的课程,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生能力培养教学做合一双师型职业资格认证

一 教改方案的形成过程

教改方案是在教育部职成司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形成的。2011年由教育部职成司教学处分别召开了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论证会和教改方案定稿会议。而上海市是在2011年正式实施中高职贯的教学试点的。在这之前的教学主要是“3+3”的教学模式,中高职的职业技术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有关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学制基本为六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即为3+3连办。其教学为“三三分段”:前三年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费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标准收费,列入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后三年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费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标准收费,列入高职招生计划。

二 本次教改方案应体现的特点

第一,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教办学特色,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针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度,简化原理阐述,删除烦冗的计算,突出了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各核心课程都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课程结构和内容既保证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了操作基础。学生的每门课程成绩由相关的理论考试成绩和训练项目考核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

第二,突破现行的单课突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大综合和模块化。如将现行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有关实训教学项目等课程综合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并配套设置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培养模式,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岗位,在教学计划中设计了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等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一个或几个专门化方向,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而“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曾推出的“3+3”中高职校贯通模式。如今的新模式不再只是简单的物理上的叠加,而更类似于“化学变化”。不仅学习时间缩短一年,学校在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最大的亮点。据悉,学校老师将“吃透”中高职教材,并编写校本教材,为学生更科学、合理地编排、衔接好中高职的全部课程。

学生5年的学习效率大于以往的“3+3”中高职的学习模式。学校将加强学生的实训课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训+理论的教学模式,对高年级的学生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入学伊始就循序渐进地了解这个职业,同时也将专业知识学得更扎实。

三 实施中高职贯通的社会前景

现代制造企业聘不到本专业合适的专门人才的事实,促使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现代高新企业需要本专业怎样的人才,哪类人才是紧缺的,以及如何培养等问题。我们通过企业抽样调查(见表1),了解到这些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岗位设置及需求信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能力,可以在中高职贯通五年制的教学方案中分别确定若干专门化方向,并对其专业核心课程和训练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内容详见表2。

四 以实用实效为原则,精心设计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群)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即企业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术、具备哪些能力,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2)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学生将来要做什么就学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在专业教学中,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没有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烦冗计算,充实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3)核心课程由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项目组成,彻底改变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内容既能保证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实施,又可为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操作平台。学生的课程成绩由相关的理论考试成绩和训练项目考核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4)打破现行的单科独进式专业课程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表1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分类需求概况

工种类别 服务岗位 主要规格要求 人才资源现状

数控设备操作员 生产一线数控机床操作工人(中级、高级) 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质量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 中级技工供不应求,高级技工紧缺

数控工艺、编程员 数控编程、工艺设计或一线生产主管 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加工工艺;掌握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技术;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掌握班组生产管理一般知识 紧缺

数控设备维修员 数控设备维护、维修或数控设备管理 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熟悉数控设备及系统的结构、功能、主要参数的设定等知识;具备相关设备安装调试与检测的初步能力;掌握数控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与维修技术 紧缺

模具设计制造员 模具设计、制造 具有相关技能等级证书;具有一定的模具制造工程经验;熟练掌握CAD/CAM技术;熟悉加工中心与主要电加工设备的使用、操作;具有冷冲模与型腔设计的相关知识 奇缺

表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专门化方向设置简表

办学层次/学制 中职三年 中高职贯通(二年)

专门化方向设置 数控车加工 数控铣加工 数控加工与CAD/CAM 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 模具设计与制造

主要培养目标 数控车中级操作工人 数控铣中级操作工人 数控车或数控铣高级操作工人或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员,一线生产工艺主管 数控设备维修员,也可从事数控设备改造与管理工作 高级模具工,能熟练运用CAD/CAM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制造

专业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

调整方案 强化与数控车加工的相关的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适当降低CAD/CAM软件教学要求,将数控铣加工作为选修课 强化与数控铣加工的相关的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适当降低CAD/CAM软件教学要求,将数控车加工作为选修课 按教育部颁发的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课程内容与要求执行,提高技能考核等级(高级工) 增加数控设备拆装技术强化训练和数控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训练课程,适当降低对加工技术的考核要求,其余课程按指导方案执行 强化CAD/CAM课程,增加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及相关训练项目,提高数控线切割及电火花世型机床操作训练要求

学生专门化

方向的确定 入学后第四学期结束前,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学习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综合确定专门化方向 入学后第六学期结束前,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的学习特长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综合确定专门化方向

五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

第一,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精心制订各专门化方向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单科独进、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安排改变成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理论实践交叉融合的教学安排。

第二,在部分课程或教学单元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即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

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课程应突出在以下三类课程中:(1)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控制技术类课程。(2)技术性强,不进行训练难以掌握的课程,如数控编程加工、测量技术类课程。(3)研究性强,不深入现场无法讲授的课程,如数控设备拆装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等。

第三,优化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关键。新的课程方案要求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有从事本专业工程实践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备自主处理教材以及选择教学法的丰富经验。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工作,要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工程实践经验、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任核心课程教师。有些模块式结构、综合面较广的课程,也可由几名专业教师分别承担教学任务。

第四,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学生学科成绩考评的方法。评价和考评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要改变以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考评主要依据的传统做法,强化过程考核。部分由相关理论教学和训练项目共同组成的核心课程,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可由各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按权重综合评定。另外,学校要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通过自选课程、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途径获取相应学分。这样做能有力地保证从教学组织、教学过程到学籍管理均能坚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职教特色。

总之,新的教育模式是通过实践来验证,但从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来看,中高职贯通五年制的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而教育本身,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得到发展和深化的,并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舒火明、吉家文、李新华.分层教学在解决中高职融通生源多样化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3(7)

[2]刘嘉秀.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及人才评价制度[J].理论建设,2012(1)

[3]杨阳.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3(4)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伟

高职应用专业数控技术论文 篇3:

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与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存在以下问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虽各有侧重,但重复设置比例较大;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数目过多,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吻合;工业类别专业设置及招生数严重滞后于产业规模;契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前瞻性专业缺乏。对此,应降低专业设置重复度,提高专业设置聚集度;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优势设置专业;加强工业类别相关专业设置;建立扶持机制,设置前瞻性专业。

关键词: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否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目前,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研究较多,这些文献主要关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2]、专业设置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3]、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4]、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策略[5]、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6],以及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7]。国外方面,美国、日本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在专业设置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如根据学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去向是留在当地、专业设置采用宽窄并存的原则等[8]。这些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上述文献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为主;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关于专业设置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全面。

目前,昆山市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昆山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 0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1 284.5亿元,增长11.8%;工业总产值8 708.5亿元,下降1.8%。昆山区域经济发展快速,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基于以上思考,开展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与对策研究,旨在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决策服务。

一、调查对象

昆山市现有6所高职院校(含办班点)。其中,公办高职院校(含办班点)3所:昆山开放大学、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办班点(以下简称商务城中专办班点)、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办班点(以下简称一中专办班点);民办高职院校3所: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登云职业学院)、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托普职业学院)、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硅湖职业学院)。通过对6所高职院校和昆山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实地调研,获取2012—2014年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以及昆山市经济发展资料。

2012—2014年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经济发展情况表明,昆山市高职院校3年期间累计招生19 076人。(见表1)

2012—2014年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表明,2012年共设置31个专业,2013年共设置33个专业,2014年共设置35个专业。其中,2012—2014年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维持不变,只有2个。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维持不变,共计9个。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则逐年增加,由2012年20个发展到2014年24个。(见表2)

二、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调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总体比较

从下页表3可以看出,昆山开放大学2012—2014年均没有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012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18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4个,招生168人;2013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2个,招生75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5个,招生225人;2014年开设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5个,招生308人,没有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一中专办班点2012—2014年均没有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012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47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40人;2013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61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56人;2014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65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12人。商务城中专办班点2012—2014年均没有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012年没有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开设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3个,招生140人;2013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1个,招生39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2个,招生71人;2014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1个,招生32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个,招生37人。登云职业学院2012—2014年均没有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012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7个,招生1 279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9个,招生1 240人;2013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8个,招生1 302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1个,招生1 152人;2014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8个,招生1 074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1个,招生1 423人。硅湖职业学院2012年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个,招生41人,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8个,招生734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5个,招生665人;2013年,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个,招生75人,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8个,招生851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4个,招生1 019人;2014年,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个,招生16人,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8个,招生802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3个,招生1 474人。托普职业学院2012—2014年均没有开设与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2012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6个,招生501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0个,招生616人;2013年开设与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7个,招生608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0个,招生633人;2014年开设与第二產业对应的专业7个,招生629人,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10个,招生848人。

通过分析发现,昆山开放大学专业设置正在由第二产业完全转移到第三产业;一中专办班点在第二、第三产业均有专业设置,但第二产业对应的招生数在逐渐增多;商务城中专办班点专业设置正在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登云职业学院、托普职业学院在第二、第三产业均有专业设置;硅湖职业学院在第一、二、第三产业均有专业设置。分析还表明,3所民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数均高于3所公办高职院校。6所高职院校总体专业设置情况表明,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数及招生数均高于第二产业。在第一产业,仅有硅湖职业学院设置有对应的专业。

(二)工业类别专业设置与招生数

在下页表4中,昆山开放大学2012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39、41、38人,2013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34、41人。一中专办班点2012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49、81、17人,2013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67、67、27人,2014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59、66、40人。商务城中专办班点2013年应用电子专业招生39人,2014年应用电子专业招生32人。登云职业学院2012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39、430、143、180人,2013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63、347、74、134人,2014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55、295、48、80人。硅湖职业学院2012年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45、22、67、16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41、16、60、43人,2014年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171、5、62、62人。托普职业学院2012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38、43、150、120人,2013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56、35、141、134人,2014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招生数分别为52、56、115、112人。

通过分析发现,民营高职院校工业类别的专业设置数及招生数均高于公办高职院校。2012—2014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的累计招生数分别为851、1 825、595、989、487、40人,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数最多。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虽各有侧重,但重复设置比例仍较大

3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正在进行调整,实行错位发展。3所民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相对仍较广泛,雷同现象严重。但在第一产业,仅有硅湖职业学院设置有对应的专业。

2.第三产业专业设置数目过多,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吻合

民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数均高于公办高职院校,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数及招生数均高于第二产业。

3.工业类别专业设置及招生数严重滞后于产业规模

民营高职院校工业类别的专业设置数及招生数均高于公办高职院校。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数最多。昆山市目前4大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光电产业、汽车装备零部件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其中前3个都属于工业类别。昆山市高职院校工业类专业设置及招生数还是非常滞后。

4.契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前瞻性专业缺乏

目前,公办高职院校和民营高职院校均没有设立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具有前瞻性的专业。

(二)对策建议

1.降低专业设置重复度,提高专业设置聚集度

专业聚集度低会造成学校内共性专业偏少,专业之间联系薄弱,实习实训基地增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专业群建设可以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师、实训基地、设备等资源的共享,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办学效益。所以,高职院校应该确定自己的优势专业,发展专业集群,对接行业的产业链,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登云职业学院围绕机电工程开设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3个专业,围绕汽车工程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装配3个专业,围绕建筑艺术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工程造价4个专业,形成了3大专业集群。这样,学校生源有保证,就业市场也更稳定。

2.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优势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不能盲目追求设置第三产业中的热门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本地区同类院校专业布局,结合自身办学定位、自身优势、办学条件等,科学设置专业,形成差异化发展、有所侧重、优势互补的专业设置局面。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学校之间错位发展,依托各自优势,树立各校品牌专业。这样,既能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也能缓解招生与就业的矛盾。目前,一中专办班点第二产业对应的招生数在逐渐增多;商务城中专办班点专业设置也正向第二产业转移。

3.加强工业类别相关专业设置

支柱产业具有规模效应和总量效应,是昆山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基础。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和优势,是属于未来市场发展方向的前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昆山市高职院校要根据昆山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紧紧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展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产业、光电产业、汽车装备零部件产业等工业类别专业设置。保持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五类传统工业类别的专业设置。

4.建立扶持机制,设置前瞻性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满足当前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满足未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带来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根据人才需求新变化适时进行专业调整,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昆山正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體系,昆山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紧跟发展步伐。政府对于这些事关本地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专业,尤其是需要大量前期资金投入、依靠高职院校自身难以有效运行的专业,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王维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研究———以湖北省高职院校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18-120.

[2]刘炳良,肖前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14(20):33-34.

[3]李海宗,杨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101-104.

[4]陶红,廖慧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6(18):40-44.

[5]章永刚.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的构架与运行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5):37-40,62.

[6]刘旭东,范忠廷.山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61-63.

[7]曹洋.高职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9-33.

[8]彭建.主要发达国家二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张宏

上一篇:网络公司职工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感恩父母的演讲稿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