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工程师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市政工程工程师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现阶段,我国市政工程监督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应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对市政工程管理策略予以优化,如此才能促进市政工程监督质量有效提升,确保市政工程的有序进行。基于此,下文将对市政工程管展开详细的分析。

第一篇:市政工程工程师论文

整体工程观视野下的工程师和工程教育改革

摘要:整体工程观是指导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的哲学新理念,其整体性涵盖了工程背景、工程要素、工程产品生命周期、工程活动各个阶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过度科学化、工程性不强、课程脱离工程实践等问题,其改革应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当代工程实践,着力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技术与非技术的平衡,彰显“和合”的工程教育思想。

关键词:整体工程观;工程师;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具有“工程”和“教育”双重基因。从工程的角度审视工程教育,工程观会影响工程人才观,进而影响工程教育观。整体工程观作为“大工程观”的深化和发展,是指导当代工程实践的新理念,也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试图阐释整体工程观的内涵,探讨“整体型”工程师的特质,进而思考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

一、整体工程观内涵

1_工程的本质

工程究竟是什么?它与科学、技术是什么关系?我国学者李伯聪在《工程哲学引论》中提出了工程本质的“三元论”: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科学的核心活动是发现,技术的核心活动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活动是建造。实质上,科学家是揭示自然界已经存在的规律,而工程师需要建造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物品。因此,实践是工程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工程理念转化为现實的过程。“工程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既不在于‘理论理性’,也不在于‘工具理性’,而在于‘实践理性’”。

2.当代工程实践面临的挑战

当代工程实践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持续变革,人们对工程和工程实践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德国政府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工业4.0”高技术国家战略,被普遍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称,它试图在制造业内探索一种“智能化”的工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目标。中国政府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战略具有内在一致性。美国工程院2008年发布了21世纪工程面临的14项大挑战,这些悬而未决的工程问题包括能源与环境、医药与健康以及安全、学习与计算等。这些问题跨越不同的国界和学科,应对这些大挑战,需要对工程设计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思考。这不仅需要工程师在设计新产品和系统的过程中关注新技术,还需要将人的因素作为工程设计的核心,并慎重考虑工程设计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3.整体工程观的提出

整体工程(Holistic Engineering)的概念最早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德格纳提出,主要是指工程教育应采用跨学科、全系统化的方法。2007年,格拉斯和马丁奈里完整地表述了“整体工程”的概念:对工程来说,就是更加跨学科、全系统的方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强调问题形成的背景,领导以团队为中心的工程项目,跨学科沟通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这个概念体现了整体主义思想。格拉斯还用一些案例说明整体的工程观念。例如,环境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致力于通过技术手段控制污染,但最终是经济学家们开发的“帽子交易”(Capand Trade)获得了成功:通过政府发放排污经营许可证,增强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动机,以减少特定地区酸雨的形成。在这个经济学驱动的工程项目中,单靠科学家似乎无能为力,工程师需要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依赖技术。

整体工程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矫正“工程科学运动”的不良后果,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理念。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特别强调工程具有背景敏感性。大工程观中的“大”,不仅指工程规模本身之大,更指工程所处的背景之大、所依赖的学科知识范围之大。进入21世纪后,大工程观得到了深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程系统学”,认为当代工程实践具有高度的技术复杂性、社会復杂性和过程复杂性等特征;工程是基于管理、社会等多学科领域,通过综合、新型的方法解决社会中难以预知的复杂问题。

整体工程观是对大工程观、工程系统学等工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市场,需要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产品,需要工程去解决社会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问题。过去,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线性的、机械的、离散的,工程师凭借数学和科学的应用就能解决。如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凭借“知识共同体”(Unity of Knowledge)来解决。也就是说,工程师在设计产品时不仅应考虑技术因素,还需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科学和技术为工程提供理论和工具,社会与自然为工程提供资源与需求,工程通过建构物品使社会和人类受益。工程,特别是工程设计,不仅是依靠科学洞察力和科学成果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过程。

4.整体工程观的整体性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尝试归纳整体工程观的整体性特征:

第一,工程所处的背景之大。工程所处的外部大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当今世界,工程尤其需考虑公益服务、公共政策、经济效益、民族精神、审美艺术、社会责任、地缘政治、伦理规范、利益冲突、环境保护、低碳排放等背景因素。

第二,工程包含的要素之全。整体的方法需要综合利用非技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以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复杂性工程问题。非技术要素往往能在解决工程问题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如经济学家通过经营许可,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控制了酸雨的形成。

第三,工程活动的阶段之完整。在整体性视角下,工程活动包括三个阶段:“工程前”,需要调研工程性能的预期、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限制条件;“工程中”,需要按工程的技术规范建造与测试;“工程后”,要监测工程产品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终止与消解工程。

第四,工程产品的生命周期之完整。整体工程观视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为工程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这与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CDIO理念是一致的。这四个周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决定着工程产品的质量。

二、整体工程观视域下的工程师

整体工程观视工程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凸显了工程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跨学科性、应变性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工程在人、自然与社会大背景下通过联结、转化与超越而实现工程创新。那么,整体工程观对工程师培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尝试性地考察整体工程观视域下的工程师新特征。

1_工程师的职业形象

传统工程师职业被视为技术员或工艺师,工程师似乎无需关注技术之外的东西。人类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和工业形态的变化对工程师职业提出了重大挑战。21世纪的工程师应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与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合作、具有想象力并能将梦想变为现实”。美国工程院对未来工程师职业形象的表述最能体现工程师的整体性:未来的工程师应当具有里昂的聪明才智,摩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的科学洞察力,毕加索的创造力,怀特兄弟的果断,比尔盖茨的领导力,罗斯福的道德心,马丁·路德金的远见,以及小朋友的好奇心。

工程可理解为四个维度:基础科学,人文科学,设计和工艺。因此,工程师也应当是科学家、人文主义者、设计师和工艺师。工程师是多样化的职业形象,这样的职业形象至少对许多工程教育者来说是陌生的,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学术圈外的工程职业工作者和学术圈内的工科教师之间存在认识的差异。可见,整体型工程师与传统工程师的职业形象差距甚远。

2.工程师的思维习惯

传统工程师并没有注重整体性思维在工程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其实,工程思维不同于注重想象的艺术思维和注重理性的科学思维。工程思维注重实践理性,工程师因“我造物故我在”而得以安身立命,但工程思维中也滲透着价值追求。工程师能创造有用的事物或者使事物运作得更好,但他们是通过特殊的方式来实现的。英国皇家工程院在2014年发表的《工程师是怎样思考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的核心工程思维是“使之工作、使之更好地工作”,并将“系统思考”作为工程师首要的思维习惯:能看到整个系统及其各个部分,明白其连接方式、依赖关系。这些思维习惯,充分说明了整体性思维对工程师的重要性。

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始于“非知识性的无知”。正是因为对现有实践问题的“无知”,工程师才会去创新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是工程师思考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工程师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因此,获取和使用这些方法的知识以及目标背后的价值观对工程师而言必不可少。根据帕斯特的研究,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前缺失的知识是一种类似“元知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体现了待解决问题的特征,引导工程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这样的知识还与显性技术和规范性知识有关。这种没有边界的视野将成为整体工程师的思维习惯。工程师知道什么和如何知道,决定了工程思维的复杂性,工程师的思考因而也应是系统的和整体的。具有整体性思维的工程师才会更加全面地看待工程问题的各个要素,更加深刻地理解工程产品在社会大背景下的设计、实现、运行甚至消解。

3.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过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负责。如今,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来看,工程师担负的责任不仅仅是满足技术标准。工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工程师既需要深刻地理解技术标准,成功地应用这些标准,识别已有标准的局限并努力改进,又需要对工程产品的性能如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服务能力等负责,还需要对环境、社会伦理负责。当前,工程师的职业实践正受到一些变化带来的挑战,如新技术革命、全球化和外包、工程专业入学青年的人口变化等。例如,美国职业工程师协会制定的《伦理章程》开宗明义地指出:“工程对所有人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工程师应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工程师应做雇主或客户的忠实受托人”。由此,工程师职业伦理要求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职业工程师需要平衡地考虑技术实现以及雇主与社会的需求。

4.当前社会对工程师的诉求

社会对“整体型”工程师期待已久。传统型工程师解决问题主要依靠科学原理在技术中的应用,然而,当今的工程问题具有复杂性,单凭技术手段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就需要工程师在社会大背景下,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进行团队合作,从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整体型工程师是一种新型工程师,他们能跨学科地广泛思考,并能在工程设计过程中考虑人文的维度。未来的工程师是集学习与参与、智力与心灵、社会与技术、所知与所为、专业工程师与社会行动者以及科学一认知一设计一工艺和种族一阶层一性别的多元维度于一体的创新者。

国际工程专业组织对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和认证标准也体现了整体性。欧盟国家工程协会联盟、英国工程师协会、美国工程认证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除了知识与理解、工程分析、工程设计、工程实践技能外,还特别强调研究与探索、可迁移技能等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终身学习、领导力等软技能。我国也于2010年组织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强工程师整体能力的培养。这充分说明,工科学生需要在知识和技能、理论和实践、技术和非技术之间达成平衡,而不是偏重一方,这体现着整体工程观的思想。

三、基于整體工程观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问题的反思

杨叔子院士指出,我国工程教育的问题出在工程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上,而创新之根在实践,无根、无好根,怎能长创新之树、开创新之花、结创新之果?有学者将中国当代工程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归纳为:工程性缺失或非工程化,过分科学化,创新性缺位,实践性缺失,培养模式趋同化、单一化。笔者对我国6所大学的523位大四学生、20家企业的232位雇主以及14位工程教育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开展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过多地强调工程科学,弱化工程实践,脱离产业需求,带有工程科学之烙印。

上述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工程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的基本问题。从历史上看,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调适与平衡的过程。高等工程教育偏离工程实践,是世界工程教育的共性问题,这直接体现在“科学范式”的课程。课程体系中数学和科学内容占很大比例,而实践性内容大量削减。这导致工科学生“在黑板上开机器”或在电脑屏幕上仿真模拟工程。其弊端明显:追求学科知识的完备性,工程学科之间壁垒深厚;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呈现出“去工程化”和“工程软化与弱化”的特征,这背离了工程本质,偏离了工程实践。

“科学范式”的课程所培养的工程人才将工程局限于“狭窄的技术”或“技术上的狭窄”,不具备整体的思维习惯,难以担当造福人类的重任。“工程教育背离产业实践的根本原因在于,工程教育是被科学规训的,工程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对学科规训的突围”。

2.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机理

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工程观、人才观和教育观指导的缺失有关。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现代化理念的指导,这预示着教育价值的转型和课程范式的转换。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走向,应当是以整体工程观为指导,回归“整体型”工程实践,解构“科学范式”的课程,着重构建“工程范式”的课程,以培养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能力协同、技术与非技术平衡的“整体型”工程师。

傳统的工程教育模式侧重于严谨的分析训练,这对知识学习的深度很有帮助,但对知识应用的训练不够,且对工程师所需的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创新与创业等技能的培养明显不足。工程教育毕竟姓“工”,它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地涉及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工程实践。工程教育专家们早己呼吁,运用更加整体的方法开展工程教育。基于整体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求课程摆脱工程科学的阴影,回归到工程实践中来另一方面要求课程面向“整体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实现课程与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连结、转化与超越。

整体工程观视域下“工程范式”的课程改革维度是,从时间上看,让学生尽早参与工程实践,使学习进程安排符合实践的认知规律;从空间上看,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为课程实施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情境;从深度上看,课程内容强调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体现工程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特性;从宽度上看,课程需强调对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的包容,并体现全球化知识经济中工业形态的变化以及工业界企业雇主对工程师的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工程范式”不是否認我国工程教育过去的成绩和优良传统,而是使工程教育融入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实践的新特征;也不是单纯地从工程教育“钟摆”的理论一端摆向实践一端而矫枉过正,而是在摆动的过程中实现动态的平衡。“工程范式”的课程意味着对工程本质的追寻,对工程生命周期的反思;体现了工程理念从“分体”到“整体”的分野,反映了工程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聚合,这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度融合。

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路径

基于整体工程观的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重建“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目标。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目标,构建知识、技能与态度融合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既让工科毕业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能,还培养他们对人、自然与社会的态度。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将指引知识、技能与态度整合的学习结果。

第二,加强平衡的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工程专业能力可分为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和专门能力三大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科学研究、工程分析、解决问题、工程设计和运用现代工具等硬技能外,要重点培养工科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商务管理、工程背景与工程伦理理解以及终身学习等软技能。此外,工程教育还需关注工程领导力、工程创新与创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与特定工程专业有关的专门能力。

第三,打造融合型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传统上,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次”结构为主。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课程形成了通识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与方向、集中实践环节的“四平台”结构。整体工程观指导下的工程教育课程,应当是打通学科界限,以工程问题为首要组织原则,将学科知识、问题解决、项目设计、实践能力融入课程单元,形成多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第四,运用归纳式的工程教学法。不同于演绎式的教学法,归纳式的教学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这完全符合工程教育的实践属性。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案例来看,归纳式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主流趋势,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工程经验的学习、工程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归纳式学习打破了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的垄断地位,构建了工程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作者:崔军

第二篇: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根据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育现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培养进行探索,阐述了“工程能力”的内涵,例举了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对工程能力培养机制进行探索研究,提出若干促进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工程能力 卓越工程师 电气工程

一、引言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已于2010年正式实施,计划中指出:目前工程教育的紧要任务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企业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的工程师。本科主要培养应用型(制造、施工、运行)工程师,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包括设计型、高技术型、复合型、交叉型工程师)和管理型工程师,工程博士主要培养工程学家。“卓越计划”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提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本科试点专业,贯彻实施“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以本专业2009电气卓越班30人,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共57人实施跟踪研究,针对培养学生“工程能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二、“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内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培养能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卓越工程师强大储备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对本专业的要求,促进我国未来工业水平快速发展的需要。“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又是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效。

所谓工程能力,是人脑对事物、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这个“大工程”的能动反应,就是在充分掌握自然规的基础上,要有能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合法开发利用自然条件,去完成某项工程,创造出新的物质财富的能力。从根本来说,工程能力的内涵包含知识的学习应用能力、思维判断与分析能力、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还包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经济意识、协作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而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程能力,就有更为具体的含义及有机组成(见表1)。

尽管工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但是,本科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最重要的阶段,许多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定,这一阶段学生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可塑强,对工程意识的形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将来能否取得较大的工程创新成果有着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工程能力的内涵出发,贯彻实施“卓越计划”。

三、工程能力培养的现有问题

2011年开始,2009电气卓越班30人,2010电气卓越班27人分批次进入合作企业实施“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到2012年底,每人实践时间已达20周。在这段时间,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

1.学生对企业岗位有陌生感

学生经分配进入企业,对企业、岗位不熟悉,普遍具有陌生感,表现出诸多不适应。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已经习惯课堂学习,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定岗定位“实战”,两者之间的转换十分不流畅,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还是显得不够充足,似有断裂之感,这是我们之前预料到的,但没有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学生对企业、岗位不熟悉,不清楚这个企业的特点、优势等因素,也不熟悉自己所处岗位的作用、功能及任务和职责,导致学生陌生感顿生,而对企业实践的热情受到压抑。这些陌生感、低落情绪在实践初期较为普遍,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多数同学确有较大的改善,逐渐适应,但仍有个别同学的适应过程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在学生进入企业之前,我们作更全面、更到位的动员工作,可以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2.企业方向众多,学生年级不一

本专业“卓越计划”首批签订合作协议的有7家企业(详见表2),这些企业虽然都是行业内上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但这些企业的产品多样,专业方向众多,比如有的偏重于过程控制,有的注重电机制造,有的偏电器制造,有的偏电力设备的制造,有的专注于机电一体化,有的注重电子制造,而学生在学校的专业方向一般不会超过3个,而且课程学习也只能就一个方向做出选择,这就会引起一些匹配问题。

从学生实践工作日记及反馈来看,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在强电方面学习较有心得,而进入的实践企业又是电力设备公司,那么这样的学生的实践效果就相当不错,但如果进入的是弱电或是偏控制的企业,可能效果就有所差别了。虽然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之前也做了统筹安排,但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企业学生达到完全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程能力也就得不到全面、系统的培养。另外,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环节期间,一部分同学正处大学三年级,一部分同学已经步入毕业班,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层次不尽相同,那么在企业实践中所处的阶段也不尽相同,实践目标也有层次性,实践效果也有所差异。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对“工程能力”理解不够

从两个班学生的实践结果来看,学生在各方面也有所进步,总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但有一项还是做的不到位,就是对于“工程能力”的理解,这也制约着学生实践效果再上一个台阶,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成为“卓越工程师”的强大后备人才。这个问题的产生应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师资队伍,学校教师擅长于课题教学,而自身“工程能力”普遍较弱,亟须提高。二是企业师资队伍,企业教师大多由工程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卓越的工程师担任,但在教学方面的经验略显不足。三是学生自身没有做好各自的实践计划,或者说学生没有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或人生规划。这三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学生对“工程能力”理解不足,实践过程动力不足,激情不足,最终的培养效果也就差强人意。

四、工程能力培养机制探索

1.建立与企业特点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实施中,虽然有相应的培养方案,但这个方案是针对于整个“卓越计划”的总体方案。而当这个方案落实到具体企业的时候,还是显得不够细致。企业与企业有不同,企业有自身的特点,这也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当学校、企业和学生一起实施“卓越计划”的时候,其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针对每个企业特点,制定一些特定的、“量身定做”的具体培养方案细则,对“卓越计划”总体方案进行补充。在每个培养方案细则中,更要体现出每个企业独特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实践的目的性更强,实践过程也更加系统、饱满。只有这样,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才会有机结合起来,共同高效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培养的主旨应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培养不应完全放在企业,学校、课堂也应是“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通过卓越计划的实践,得出一个“面向工程对象的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基于这种经验,可以促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比如在理论教学中跟课程的内容分“单片机”“模电”“数电”“检测技术”等课程。而卓越计划是面向一个工程实际的项目,如“伺服驱动开发”该一个项目就包含以上各科程,另加“电子线路CAD”“电子产品工艺”等课程,学生完成了一个工程项目,就等于给学生开了几门课程。因此,不再像理论课那样一门课一个老师。而卓越计划是通过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和实践,掌握多门课的知识,也不像原来那样认为划清课程名称,而卓越计划包含的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上讲单片机就可以联系到检测。讲检测也可以应用到模电数电等内容,原学校的课教学中,各门课各自为主,而卓越计划就让这些课做到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人才培养计划和配套的教学大纲。

3.创建新型工程实践模式

在必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应尽早面向工程实际,强化工程实践,培养工程能力。突出一条主线,两个重心:一条主线,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两个重心,即一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四年级的教学重心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并由此创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项目,使学生由“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二是参加项目训练与研发,通过参加教师或合作单位应用技术项目开发,让学生进入真实的技术开发环境,培养与训练学生技术开发能力。

4.注重师资队伍工程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科教师不但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特别重要的是应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否则,很难体会到工程工作的真正特点,也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工程问题的特殊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发达国家对工科学校的教师要求是:多元教育背景、工程经验、教学的经验和技巧、沟通的能力、学术水平、参加本专业的工程学会或是成为注册工程师。这种教师与工程界的紧密联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学校与工程实践的距离。这也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具体的说,教师应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并能结合目前的科研方向,把本专业最新的动态和发展、最新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在教学工作中,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思维。讲课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身经历,把科研工程实践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资料及时转化为课堂知识。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德育教育的因素,教学过程中将道德、诚信、职业修养与“卓越计划”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是“卓越计划”的根本目标。在“卓越计划”实施工程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开辟全新的且行之有效的实践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快速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逐步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C].“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会议手册.2010.

[2]尹必峰,汪洋,王国林.专业课程与教材中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实践 [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

[3]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 [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2-64.

[4]吴洪特,甘光奉,胡达.探索应用型工科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途径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70-72.

[5]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 [J].理工高教研究,2010,(6).

作者:俞霖 陈伦琼

第三篇:浅谈市政工程管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

摘要:现阶段,我国市政工程监督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对此,我们应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对市政工程管理策略予以优化,如此才能促进市政工程监督质量有效提升,确保市政工程的有序进行。基于此,下文将对市政工程管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必要性

市政施工团队必须要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如此才能使市政工程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由于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建筑材料摆放杂乱、机械设备随意停放的情况,会给现场的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环境进行管理。另外,在工人施工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个别人违规操作机械设备的现象,因此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指导与管理。在市政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相关团队注重对施工的监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使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增加。如果在建设城市时是由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那么当地的市民也会更加放心。因此,市政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监管,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施工单位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2 当前市政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2.1 缺乏安全质量管理意识。从目前参与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的人员组成来看,尤其是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其本身的综合素养无法达到工程建设需求。主观思想上并未真正认识到安全管控与工程质量的密切关联,在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阶段,应用到的管理技术显然不够科学。因此,现场的质量管控制度不够健全,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安全质量管理方案的重要性,最终影响到整个工程的顺利推进。如果项目施工中,某一施工段的相关工作需要分包或者转包,那么整体管理难度会更大。总包单位更要提升制度的约束效力,落实各项基础工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合理分配企业现有资源,推进各个环节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施工监管存在缺失。对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而言,施工监管工作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单位相应国家的号召,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监管制度,但是,其内容不完善,尤其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很多制度与施工的实际情况相悖,使得施工监管工作执行力度非常低。其次,很多城市的市政工程项目非常多,分散在城市各处,而施工监管人员有限,因此,施工监管人员难以及时获取施工作业的情况,导致施工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低下。与此同时,施工监督管理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很多城市的施工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存在着“不举报,不监察”、“摆拍式监察”以及“通知式监察”等现象,导致施工监管工作存在严重的缺失,没有起到监管的成效。

2.3 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会使得市政工程的质量受到影响。由于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相关的施工管理专业知识,且之前没有相关的经验,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施工团队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員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当相关管理人员缺乏人文素养时,将无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导致难以在施工人员面前树立威信,从而使管理效果受到影响。

3 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对于市政工程的管理意识。就我国目前市政工作的具体形势来看,要重点关注工作团队的管理,规范现场工作,充分发挥管理的效力。企业施工团队的综合能力与管理水平,与市政工程的现场施工水平,进度和安全管控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项目的监管机构,要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规范整个市政行业的市场,保持稳步发展。只有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工程质量,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此外,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质量和安全一直是一个关联密切的问题,直接体现了城市发展现状。政府监管部门,要针对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和规范市场管理体系,为市政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此外,对于市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政府主管机构,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引进业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都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进一步明确市政工程的发展方向,不断健全和优化施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3.2 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管理制度。如果想切实做好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必须加强施工监督方面的有关工作,主要可以采取以下3种措施:(1)监管人员应该切实落实自身职责,加强市政工程施工监督管理的力度,防止出现玩忽职守、渎职的现象,积极开展审查工作,使市政工程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来施工;(2)对监督部门而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要求监督人员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开展审查监督工作,深入细致地了解市政工程施工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如施工流程、材料、设备、施工方案等,确保施工质量可以达到相关要求;(3)建立奖惩机制,激发监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尽可能让他们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确保监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其次,一旦发现相关人员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惩处,如果情况严重,可以采取法律手段。

3.3 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从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和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两方面入手。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水平,上级领导可以结合现场工作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开展定期培训,这样施工人员在参加培训时会更有针对性。针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可以从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负责培训的人员可以给工人们系统地讲解专业知识,让其对工作原理更加了解。同时,单位内还要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机械设备的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帮助施工人员掌握正确使用相关的机械设备的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除了对其开展定期培训外,还应该为其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开展宣讲会,让专家在宣讲会上传授一些管理技巧。同时还应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加一些行业的交流会,让单位内的管理人员通过与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来吸收一些先进管理经验,通过这样的方法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另外,除了注重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外,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当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时,才能在被管理人员面前更具有威信,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如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各地区的市政工作开展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亟待完善。项目的参建方要对问题的原因展开深入探讨,积极寻求正确的解决措施,提高内部管控效率。此外,对于业界优秀的管理技术和观念,要认真学习,结合自身的需求进行调整。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升我国市政建设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石含,李朝辉.浅析市政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J].四川水泥,2022(02):177-179.

[2]向东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02):137-138.

[3]张淇.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策略[J].居业,2022(01):55-57.

作者:卢子泷

第四篇:市政工程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摘要】近期,由于国内市政工程不断提升的发展速度,更多更加新颖、高效的关于加强市政工程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方案和对策涌现出来。由以往经验证据表明:规划和管理市政工程建设质量成为了影响提高施工水平、减少资源缺失、加强工程建设工作等十分明显的一项内容。此作笔者就市政工程工程建设的性质以及加强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的方针与对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进一步地研究、剖析了我国施工工程质量管理的现实情况,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改善市政工程管理质量谈及了一些高效、可靠的方案,期望能对优化工程管理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有效措施

[前言]:最近,伴随着我国城市日益增长的发展速度,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项目被不断地引入,包括很多较大的工程项目和其他一些不同种类的项目。与此同时,每个项目的构筑程序变得更加综合,使得社会上不少新的材质和技艺得以在施工中被利充分利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管理工作。现如今,一定要不断地提高市政工程建设中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搜寻并积极寻找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新的突破口,严谨、踏实地开展的进行市政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工作任务,这么一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优化市政建设工程的管理质量。

一、 市政工程工程建设的管理质量的性质和相关要素解读

1. 市政工程的综合性

一般来说,市政工程有着相当庞大的工程施工队伍、众多的建设人员以及难以估计的工程造价,并且同工程的相关利益有牵扯的员工或其他人也不少,特别容易形成过度的环境依赖性,而它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很多。

2. 施工阶段各种影响工程建设的方面

因为不少工程施工项目具有十分综合、繁冗的特点,所以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被除自身以外的因素影响,像:气候、市场价值、相对混乱的市场关系等一系列要素,都有可能作用于市政工程工程建设之中。同市政建设工程经济利益有关的人员,比如说:工程项目的供应商、工程的分包商和业主等可能会发生不小的变动,还有就是市政工程固有的、表现和暴露出来的不稳定性及问题性。

3. 工程建设的要求过高

正是因為市政工程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以及整个城市建设的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才会针对市政工程建设提出很高的质量管理工作的要求。还有,由于工程建设的完工期限限定的太紧,尤其是天气较为寒冷、温度较低的时候所耗用的成本很高。

4. 市政工程建设的进程的发展及类型的演变

目前的情况下,很多施工工程的过程几乎都是通过建设工程的机器设施、相关原料以及其他相关组织进行协调运作之后完成的。这就证明了这些市政工程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不太够,再有就是施工工程队伍及有关人员的团队和个人素质不是很高或者差异较大。可见,如何更好地管理、整顿施工队伍,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市政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实现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

5. 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

在市政工程的工程建设中,像:合同的拟定、工程施工之前的有关处理等都是其涉及到的方面。它的好处就是,保障建设工程有序地进行;依照预先设定的想法进行规划、监督和管理;把握好对施工现场管理和控制;工程的验收程序必须更为严格、更加仔细。

二、 解读市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场情况

1. 工程建设前的工作

第一,仔细校对图纸,进行很好地技术交流。应当在勘察施工现场之后,参与有关组织的技术交底任务,特别要求对市政建设工程的重要地方交底,留有特别的标识,此外,对应的文本记录内容必不可少。再有,现场要找一部分测量工人,在较为专业的监理师的辅导下开展施工工作,若是从二次检查中发现标桩毁坏、遗失,那么就应该在一定时限之内向监理机构进行上报,不仅能够很好地处理发生的状况,还能有效地降低经济利益损失的风险程度。然后,要有完整的相关材料证件,在购进工程原料的时候由监理师进行采样比对,而后把采集的样品拿去查验,完成这些工作后,将查验报告同施工报告都交给监理机构批阅,之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2. 工程建设中的处理

在工程建设期间的相关处理涉及下列内容:首先是管理质量,不论是施工现场原材料的质量,还是施工建设过程都应当按规定标准操作,还需要利用图纸来作业。其次是工程建设进程管理,市政工程工程建设机构每隔一段时期就应进行对影响之前的工程进展程度的因素进行处理的工作,比如:验证市政工程单位有无依据制定的方针作业等。如若出现问题,应当及时进行相关调整和处理。

3. 施工竣工阶段的任务

此阶段的任务有工程的查验和报告两个内容。前者在于检验市政工程的实际规模与计划规模的吻合程度。必须及时修整工程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复检。上一步完成后,把验收报告转交至养护管理机构。后者的工程报告则应是市政工程单位亲自完成。换句话说,报告内容是对建设工程的检验和总结,包括市政工程的大体情况、工作特征、相关利益、施工状况等。

三、 加强市政建设工程管理质量的方案与措施

1. 增强施工队伍和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技艺

由于现在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艺和材料,所以市政工程无论是理论上还是装备设施上都获取到了有利保障。然而,在空间范围上市政建设工程的附属项目会有一些限制,同时相关技术形式又多采取人工的要求,管理质量与工程人员的修养关联十分紧密,因此,技术交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每隔一段时间要培养、训练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做到这点,组建出质量上乘的附属工程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2. 设定完整、综合的策略

在工程建设开始之前,就必须做到心中有一个规整的设计和计划。例如:人行道的设计,方便特别是残疾人行走。因此,提前计划出较为科学、可靠、可行性较高的措施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确保设计和工程建设的质量。

3. 认真验收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

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时,有关工作人员当努力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严查工程施工的质量。除此之外,需强化对特别是工程建设重要部分的质量监管,以便于提前对期间出现的状况进行仔细分析和有效处理。

4. 推广动静结合的管理策略

以前大多数采取的一般都是静态的管理,它可以根据现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工程技艺、材质、管理质量与操作技术的关联十分密切,并且,市政工程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就需要我们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考虑,将动态与静态管理的方式相结合。

5.灵活地抽检施工工程

市政建设工程较为频繁地被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对材质本身进行抽样调查。因此,除了熟练地对工程项目检查外,监督机构还应当进行抽检,才可以保障市政工程的质量安全。

结束语:现如今,国内市政工程均以人为中心,所以,要想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就必须要更好地完成对市政工程的有效管理。众所周知,市政工程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联,质监部门应在认真负责的基础上直接监管市政工程质量,同时更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进一步努力搜索市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才能为实现工程目标和推动国家的发展、获得更好的效益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吴丹.论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现状及提高质量水平的有效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2).

[2]侯典水.关于市政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作者:黄玉芬

第五篇:通过“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摘 要: 本文以江南大学为例,旨在通过建设“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卓越人才培养效率,借此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快速、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期在行业之内、高校之间彼此借鉴,互利共进。

关键词: 过程装备 控制工程 卓越工程师 名师工程 培养体系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协(学)会在试点高校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号召全国高校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江南大学适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老牌而仍然朝气蓬勃的专业,及时加入这一重要拼图。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有相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并与一级学科如机械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并致力于食品过程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轻化工装备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适用范围广泛。食品、生工和化工都是加工制造流程性材料产品的现代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必然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与之配套,“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是江南大学食品、生工和化工等重点学科的重要支撑,不断扩大专业如化工过程机械、制冷与空调等的研究面和服务面,具有鲜明的轻工特色。

目前国内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有诸多研究,但从师资建设角度的探索和建设培养体系,目前还难得一见。本文将通过“六大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快速、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期互相交流,互利共进。

一、通过“组织培养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一个高效的组织管理团队无疑是实现一项重要目标的有力保障,实施“组织培养名师工程”,组织在行业内拥有崇高地位并认真负责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组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组织、管理和培养团队,为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提供组织管理保证。

1.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在高效管理、注重协作、科学培养方面下工夫,逐步搭建组织、管理和培养平台。

2.制定明确的、可行的、科学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前提,论证、制订、运行和创新发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3.合理优化教师梯队建设,导师要有责任在肩的意识,有成人之美之心,用自己的成功经验指导年轻人,当好领路人,高效发挥“传、帮、带”作用,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效率和效果。

4.大力发挥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力,树立为人表率,起到行业标杆作用。

二、通过“德育教育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是现代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献身、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人格保证。在加强学习、注重品德修养上下工夫,挑选“德艺双馨”的教师搭建“德育教育名师工程”,以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示范师资队伍建设。在学生中开展系列德育教育,行为示范,精心培养,历练学生永远固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思想道德层面的基础。

三、通过“理论教学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在把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水平上下工夫,实施“理论教学名师工程”。选派在行业内拥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担任理论授课主讲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是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师夯实理论基础、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理论型卓越工程师”的迫切需要。

在师资力量的提高上,江南大学采用“双轨制”强化校内专职师资和企业师资的建设,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政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教学水平,从而为培养“卓越工程师”输送大量理论教学名师,为培养“理论型卓越工程师”做好铺垫。

1.校内专职师资的培养

(1)在师资的培养上,江南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要求。

(2)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年龄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结构的创新,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师考评制度的完善。

(3)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提高工程能力和业务水平。

(4)合理利用国家和江苏省的政策,将年轻、有发展前途的年轻教师“送出去”,到国内外名校访问再学习,接受新思想,开阔大视野。

(5)结合江南大学的相关政策,采用“引进来”的办法,将国内外行业内有名的专家学者请过来,举办讲座。

2.校外企业师资的培养

从大一开始的基础阶段,设立校内导师指导组,给予学生思想道德和校园生活方面的帮助,开展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和学习指导。选聘企业内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和善于指导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为指导老师,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即在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实行“双导师制”,雄厚的企业导师队伍为“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进入大三后,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在企业中有一定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确保高质量的工程教学内涵的实现。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

四、通过“实验指导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大力重视教学实验的指导,采取合适的措施,选拔“实验指导名师”,为“卓越工程师培养”传授丰富的实验知识,打下扎实的实验基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为培养真才实学的卓越工程师注入活力。

1.代课教师亲自带实验,保持教学和实验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合理化实验指导教师梯队建设,不断选拔成绩优秀、综合素质高且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中,输入新鲜血液,融入创新思维。

3.深入挖掘资深实验指导教师的潜能,传承他们多年工作积累下来的实验技能和成功经验。

五、通过“科研引领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通过“科研引领名师工程”构建培养体系,培养大量“学术研究型卓越工程师”,是完成“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顶层架构和专业顶层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创新发展、时代迅速进步、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才远景储备的需要。

1.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卓越师资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科研引领作用。

2.建立和完善“博士—硕士—本科生”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团队,深入挖掘培养对象的科研能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学术研究型工程师。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活动,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

3.在加强科学研究、做好学术积累上下工夫,结合江南大学的轻工特色,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研究领域,在培养人才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最近几年,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导师的引领下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研究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已初见成效。

六、通过“技术应用名师工程”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通过“技术应用名师工程”培养技术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刚性需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大大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与新方法的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培养学生获取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江南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工程专业审视依托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拓展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在学生大四毕业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期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校企双导师制”的优势。通过一系列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筹码。

总之,通过实施“六大名师工程”,完善人才高效培养机制,搭建学生德育教育平台,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充实学生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逐步构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为国家建设培养卓越人才,为社会发展输送新生力量,为经济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华青,周震,艾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中国大学教学,2013(2).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陈国华,梁峻.培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11(2).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重点项目(JGA2013022)

作者:宋春芳 崔政伟 金光远 李静 戴宁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题论文下一篇:审计与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