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2022-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借力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关 键 词] 骨干教师;多元化管理;校本教研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而学校的发展反促教师的发展。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而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一支能够起轴心、驱动、辐射、稳定和促进作用的中坚力量,是能够影响集体成员、推动集体工作、带动集体进步、提高集体水平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为了促进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校管理者,本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围绕科研兴校和人才强校的战略,依托扎实开展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以“规范管理、榜样管理、自我管理、合作管理、激励管理、精细管理”的多元管理为导向,以“雁阵精神、团队精神、共赢精神”为引领,通过实施“驱动、互动、主动” 三动策略,培养骨干教师“主动学习、扎实研究、积极展示”意识,边思考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搭台,逐渐培育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影响力大且乐于学习、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者型、实践型、研究型的名师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引领、窗口作用,实现通过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培育骨干教师团队,打造品质学校的目标,进而促进辖区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辖区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和谐地发展。

一、依托校本教研,开展研讨活动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旋律和丰富教师内涵必经之路。自2013年5月开始申报《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省级课题开始,本街道开始依托分布于各学校的课题组核心成员,利用良性竞争,把课题实验研究与学校日常校本教研有机结合,有效推动骨干教师成长。各学校为提升校本教研成效,立足校情,各显其能,创新性地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如希信中心小学结合本校创建历史,以闽南花灯特色为切入点,采取联研式校本教研形式,体音美与语数跨学科联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平山实验小学以《盛世龙娃》校本课程为引领,结合课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行动研究;心养小学则以沙龙式教研为主,教师通过与同伴对话,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对撞、交锋、比较、鉴别中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岭山小学借助周边八仙山公园优势,走出校园,开展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双沟小学以科技创新为主要特色,借助开展科技创新课题研究活动,推动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二、开设名师讲堂,推动成长内驱

为帮助骨干教师更快地成长,我们积极推进“外引内促”的激励管理机制,创设“梅岭讲坛”,既把它作为梅岭街道骨干教师的展示平台,也把它作为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客梅岭传家送宝,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多渠道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引领平台,努力缩短骨干教师的成长空间。一是邀请新加坡、美国等国际教育专家作客“梅岭讲坛”,如2013年5月和2015年1月,分别邀请新加坡教育圈李异国教授和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及新加坡公共服务学院专业发展部门总监、柯甘式合作学习注册讲师杰亚达思女士为骨干教师作“跨越国界·柯甘式合作学习”两期专题培训;2016年1月7日,邀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梁国立教授为全体骨干教师作《新体育学科学校体育》和《真实的学习——项目学习》专题讲座;2016年3月30日,邀请新加坡高级教育官、教育圈CEO、美国特许约翰麦斯威领袖培训师、麦克·帝鲁曼为全体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作《21世纪教学领导与革新管理》和《创意性解决难题》专题讲座;2016年5月,邀请新加坡教育圈国际咨询有限公司为梅岭街道师生作“需求分析研究”,提出“老师在课堂上培育21世纪必备技能的专业培训的项目建议”。二是邀请省外国内专家作客“梅岭讲坛”,如2013年8月和2014年8月,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作《回到原点看人》《教师为什么要爱学生》《有效课堂哪儿来》专题讲座;2014年6月,承办晋江市第16期名师讲堂,分别邀请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副主任、常熟市石梅小学顾泳校长、苏州名师徐建文和苏州市音乐学科带头人黄丽娟作客“梅岭讲坛”;2014年7月,邀请北京市中关村四小特级教师池昌斌作《温度——我这二十年》《从无为到无剑——我的课堂教学探索之路》专题讲座;邀请华东师大出版社福建策划部朱永通主任作《好教师与“坏”教师》《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专题讲座。三是邀请省内市外专家作客“梅岭讲坛”,2015年8月,邀请泉州师院苏明强教授为骨干教师亲自执教一节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示范课并做《数学思想及其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邀请泉州师范学院何荣宗教授和泉州诗歌协会副主席蔡芳本老师做《有效进行教师职业规划》和《作文教学与文学作品》专题讲座;2016年3月,在“梅岭街道名师发展工作室启动仪式”上,邀请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陈淑端副校长为全体骨干教师及名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作《教师发展的三个层次》的专题讲座。四是鼓励本街道教师作客“梅岭讲坛”,如2014年7月、2016年1月和2016年3月,课题总负责人吴玉婷为全体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作《活在当下——做一个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者——回忆二十年教育路》《在“期待”与“践行”中蜕变》《关注核心素养培养阅读习惯》专题讲座;2015年11月11日~13日,梅岭教育办分四个片区举办四场《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汇报活动。除了课题总负责人亲自作客“梅岭讲坛”,本街道骨干教师及骨干培养对象作客“梅岭讲坛”作专题讲座,街道级45人次,片区级40人次。

三、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提升骨干教师教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办主任亲自带头以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实践与研究》来带动辖区内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成长;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把教育科研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积极申报、参与各级课题研究或在学校内立足教育教学实践,实实在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期望他们借助课题研究平台,掌握课题研究方法,注重总结科研成果,积极撰写科研论文,走自主发展科研之路,成就更多热爱研究的教师。在教育办主任的牵头带领下,各级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同时争相申报各级课题,以课题促研究,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据统计,自2013年5月开展省级课题实验研究以来,各级骨干教师亲自承担的省级课题2个,泉州市级课题3个,晋江市级课题10个,街道级课题35个。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只要老师申请课题获得街道或晋江市级及以上立项,教育办不但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校、教师解决课题实验研究经费后顾之忧,每学期还会专门下拨街道级每学期5000元,市级以上每学期10000元的课题实验研究经费,还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提拔干部方面对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态度积极、工作务实、成绩突出的课题实验研究人员给予优先考虑,激励策略及经费保障有效激发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积极投身课题实验研究的行列,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教研的提升。如今,各级骨干教师负责的各级各类课题,已结题的课题23个。一是平山实验小学的晋江市校本课题《传承舞龙文化,创设特色校园的研究》,从“演、播、讲、研、探”到“纳入课程”到“全面普及”,可以说是目前课题的首创。也正因如此, 2015年8月该校被授予首批“泉州市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二是双沟小学的泉州市课题《小学数学生长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在多次研讨与实践中收获颇丰,该课题也在2015年12月结题验收,该校还被作为泉州市“十二五”第二批课题研究的结题现场。三是心养小学许冰心老师负责的泉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小课题于2015年5月顺利结题,该校被作为泉州市“十二五”第二批课题研究的结题现场。在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的引领下,梅岭街道多个课题已经结题,但又有一批新的课题申请,共19个在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街道获批,可以看出,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对象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的教育潜力亦得以更好的发挥,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多青年教师在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也从青涩逐渐走向成熟,这样的互动平台给予了老师不同程度的成长历练,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四、聚焦名师展示,锤炼风格特长

教师成长离不开亲身实践的锤炼。一直以来,我们非常注重鼓励骨干教师的再成长。我们辖区骨干教师的称号,有的已评十多年了,有的骨干教师年轻时非常优秀,但随着年龄的成长,渐渐产生职业倦怠。为激励骨干教师再成长,我们努力搭建各种平台,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在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中的示范作用,积极参加各种展示、竞赛活动,挖掘潜在优势,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年来,由教育办主任亲自带头的辖区内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提供的公开研讨课、竞赛课、专题讲座片区级30人次,街道级82人次,晋江市级72人次,泉州市级26人次,省级3人次。借助活动展示,骨干教师成长得越来越快,辖区内两名泉州市骨干教师不仅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评上小中高职称,2016年3月23日,他们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发展工作室”,发展势头良好。同时,教育办的教研组长和教研副组长,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发展工作室”。四个“名师发展工作室”将引领工作室成员,逐步锤炼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更有效地推动辖区教育教学教研发展。

五、开展读书交流,提升内涵发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促进骨干教师及骨干教育培养对象成长得更快,我们鼓励他们通过加强“自我管理”——主动阅读,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自从教育办主任亲自负责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成长的实践与研究》以来,每个学期,街道都会为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申请专项购书经费,让他们自由选择购买与教育教学教研相关的书籍。我们通过举行“书香梅岭”主题读书活动,鼓励他们逐步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师的阅读素养的提升。三年多来,街道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共100名,均能结合自己的思考实践,积极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收获与快乐。我们鼓励老师逐渐将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坚持阅读专业杂志,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和反思记录,促进自身内涵发展,成为学习方面的先行者。为提升阅读实效,我们还开展教师现场写作比赛、教师成长故事征集、读书心得汇编、“我成长我快乐”优秀博文评选活动、教师阅读素养比赛……同时,我们借力“晋江市教育信息网”的“校园快讯”“梅岭街道教育信息网”的“教研专栏”“微信群”等途径,鼓励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传播途径,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成长足迹、工作所得,在实现好文共赏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各级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阅读积极性。

六、外派学习挂职,博采众家之长

为缩短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的成长周期,我们借助课题实验研究机会,不仅积极向上级申请经费,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客梅岭传家送宝,还积极搭建多种平台,选派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外出挂职锻炼,学习优质学校教育管理及教学教研经验,让他们与名校名师近距离接触,感受名校名师的魅力,并把名校名师的经验带回本单位加以实践应用,进而提升本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一是选派骨干教师赴省外名校作长期挂职锻炼学习,如选派泉州市学科带头人,也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总负责人吴玉婷到北京名校——海淀区中关村三小挂职锻炼三个月,学习他们的“雁阵精神”“雁阵行为”“真实的学习”“3.0学校”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实践行为。二是选派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名校作短期挂职锻炼,主要是依托晋江市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科名师高级研修班、晋江市内异校挂职锻炼、联片发展共同体跟班学习、小片区管理师资互派等各类学习培训、各级观摩学习平台,先后派出近60名骨干教师分别到北京、江苏、上海、湖南、深圳、广东、福州等地考察参观学习,并坚持抓好二级培训工作,以期一人培训、众人受益。三是借助薄弱校委托管理模式,把本街道所有小学分成四个片区,每个片区实行薄弱校委托优质校管理,在委托管理期间,片区内实行师资互派挂职锻炼学习,三年时间内,我们派出37名骨干教师在辖区内进行异校挂职锻炼。通过各级异校挂职锻炼学习,有效地帮助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迅速成长,他们在各极各类比赛活动中,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七、师徒牵手结对,同伴教学相长

我们从生物专家经过研究得出的“雁群飞行”规律习得 “雁阵精神”知道,雁阵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有规则地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朝着目标飞翔。它们在飞行时会不停鸣叫,叫声热情十足,给予同伴鼓励。雁群中最重要的是领头雁,当领头的大雁累了,会退到队伍的侧翼,另一只大雁会取代它的位置,继续领飞。我们把“雁阵效应”运用于骨干教师团队管理,通过多元搭建锻炼平台,帮助骨干教师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进而提升骨干教师的团队战斗力。

在50名骨干教师的带领下,2013年5月至今,这一批课题实验研究对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展示活动,成绩斐然:许玉环、蔡娟娟两位泉州市骨干教师先后评上了小中高职称;泉州市骨干教师蔡娟娟被评为“泉州市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晋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林莉娜老师更是成长神速,多次在街道及晋江市的各种比赛中获奖,2015年还通过层层选拔代表晋江市参加泉州市教坛新秀的评选,不负众望,获得“泉州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蔡宝塔老师2015年9月,参加泉州市人民政府督导室督学公开招聘,以笔试第一和面试第一的总分竞职成功,2016年1月已调到泉州市教育局上班。在课题实验研究中,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勤于动笔,乐于参与,善于总结经验,三年来,撰写并发表论文CN级(国家级)刊物28篇,省级30篇,地市级53篇,晋江市级100篇,街道级238篇;案例CN级2篇,地市级2篇,晋江市级14篇;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加教学技能获奖、课堂教学比赛、提供专题讲座的国家级1人次,省级3人次,地市级25人次,晋江市级74人次。2015年6月9日,“德业兼修,扬帆起航”——梅岭街道教育办第一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结业典礼在平山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隆重举行,教育办主任亲自对通过考核的50名骨干培养对象颁发结业证书。

八、建立激励制度,引领共同成长

对于任何一个团队而言,为提升团队的活力、效力、影响力,都有必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帮助他们早日成为名师,同时鼓励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积极进取,大胆实践,缩短成长周期,早日成为骨干教师,教育办制定了《梅岭街道骨干教师考核制度》,并向梅岭街道申请,依据《晋江市中小学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管理规定》奖励制度,每年配套拨出一笔特殊经费,对辖区内各级年度考核合格的骨干教师颁发特殊津贴,鼓励骨干教师主动履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积极钻研、大胆实践。每年的骨干教师特殊津贴颁发仪式,尽管仪式简单,但是街道分管教育的办事处副主任都会亲自出席并为考核合格的每一位骨干教师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颁发特殊津贴,以此激发他们的职业成就感,激励他们更主动地发挥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管理如此,服务亦是如此。三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课题组成员着眼于推进辖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开展福建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多元化管理,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摸着石头过河,想尽办法搭台,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帮助他们大胆实践;为已是骨干教师的名教师提供更宽阔的引领、辐射、示范窗口,帮助他们持续发展,有效地激发他们追求专业成长的“教育梦想”。在多元管理与服务中,各级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显著。“人生路漫漫,研究常相伴”。我们期待着,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探索,能更快地帮助骨干教师成长为有教学风格的名师,帮助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为打造名师团队,打造品质学校,打造教育强街的梦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颖琦.强化教科研,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J].吉林教育,2010(12).

[2]谢仁畅.发挥“骨干教师”效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J].华夏教师,2015(3).

作者:吴玉婷

第2篇:从新手到骨干:一名乡镇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

【摘 要】本文以一名乡镇小学骨干老师为个案,运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收集资料,通过分析质性资料,发现教育信念、名师引领、关键事件、自我反思在其专业成长过程中分别起着动力源、航向标、催化剂和撒手锏作用。笔者认为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教学骨干,离不开名师引领等外在因素及教师个人努力等内在因素。

【关键词】新教师 专业成长 自我反思 叙事研究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提出了“师德养成教育全面推进行动”等十大行动计划[1]。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近年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优秀师范毕业生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从新手到骨干的成长蜕变,需要系统培养,更需要新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和反思。与城区小学不同,乡镇小学对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专业发展重视不够,教师的专业成长几乎完全依靠自己的“摸爬滚打”。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分析新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以在广东省肇庆市H镇Q小学任教的Z老师为研究对象。Z老师今年39岁,出生在广西某县城,在广西某师范学院毕业后升入广西师范大学就读本科,本科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教师职业,而是在广州某企业担任文职人员,工作三年后通过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被分配到H镇Q小学任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在十年的教学生涯中,Z老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适,从一名“生涩”的新手教师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多次代表学校和片区参加教学竞赛,教学业绩突出,先后多次获评市级“优秀教师”称号等。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同時辅以问卷调查对Z老师任教学校的教师进行调查,获取相关资料。

一是访谈法。与日常的谈话不一样,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2]165。为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专业成长经历,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设计了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然后以访谈提纲为工具,引导被研究者讲述其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工作中发生的对自己成长造成深刻影响的事件,接下来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诠释。

二是观察法。观察法就是研究者通过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来观察研究对象的相关活动以获取研究素材[3]。质性研究认为,观察不只是对事物的感知,而且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透镜[2]227。因此,笔者在不干扰研究对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采用动态、半参与的形式,对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与日常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依据观察记录表对其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是实物分析法。除了访谈法和观察法之外,质性研究还通常围绕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实物资料,发现并分析实物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对象提供的教学反思日志、教案、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视频、荣誉证书等资料,间接理解和建构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

3.研究过程

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大学同学,相识已有15年,双方有着共同的学科专业背景,虽然两者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不同,但双方经常就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因此,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既是“熟人关系”又是“局外人关系”,这对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进入研究现场进行观察和访谈提供了便利,为保障所获取资料的真实性奠定了基础。

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对Z老师工作、生活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初步了解,既观察其所处的校园环境,又探寻其所在学校同事之间对教学的基本态度,尤其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体看法。其次,在访谈结束后,笔者及时将所有录音转录成文字,同时随机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之后对这些文字材料、观察记录及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再次,笔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筛选,逐级进行登录,完成初步分析和编码。最后,根据编码情况,笔者围绕教师专业成长这一主题,进行归纳分析。

二、研究发现:自我反思是新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

通过现场观察和访谈,笔者了解到Z老师工作在距市区二十多千米的乡镇中心小学,该镇以水稻、花生、蔬菜、水产、禽畜、水果种养为主,学生家长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居多,少数学生家庭从事经商或个体经营,极少数学生家长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人而异,主要以母亲参与为主。Z老师工作的小学校园环境优美,各种硬件设施齐全,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有利于新教师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融入工作氛围。Z老师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逐渐实现自我转型,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

1.教育信念: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笔者在与Z老师日常接触和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其父亲曾是一名教师,使她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

热情。

一是任职前的“乡土情怀”。通过分析质性资料,结合访谈内容,笔者发现Z老师刚入职的时候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以0.03分的优势被录用,圆了多年教师梦的同时,她对教师这份工作也倍加珍惜,对做一名“农村优秀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在她看来,“中国社会走过了历史激流中的大时代,迎来了和平安享中追求自我的小时代”。在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当今社会,她却坚信“如果我们拥有一份坚定的教育理想与信念,扎根农村这片土壤辛勤耕耘,就等于为农村的孩子铸造一把利剑,帮助他们在今后人生路上披荆斩棘,走向坦途”。

二是任教过程中的“孜孜不倦”。正式从事教学工作后,Z老师认为“对职业无比热爱、尽职尽责的教师”才能称得上优秀教师,“整天抱怨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在她看来算不上优秀教师。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她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备课”“满怀激情地去完成每一样工作”,对工作“孜孜不倦”“无怨无悔”,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尊重,理解学生的难处,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得到真真切切的成长。

三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不折不挠”。每一位新教师入职后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等。Z老师在入职后也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面对困难和挫折,Z老师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坚信“只要努力,也能够慢慢成长”,教学经验的积累要“靠自己摸爬滚打,不断摸索”。

2.名师引领:教师成长的“航向标”

每位新入职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照搬别人的课堂虽有“东施效颦”之嫌,但教学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名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内涵丰富,更值得新入职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是刻意模仿。与城市小学不同,大部分乡镇小学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缺乏“传帮带”机制,教师专业成长主要靠自己摸索,Z老师也不例外。在入职前三年,Z老师主要通过学习名师的教学案例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用Z老师的话说:“这种方法很笨拙,道路也走得较艰辛,但隨着一个个阶段性瓶颈的突破,你的教学也会渐入佳境,自己的努力并不会白费。”新教师在缺少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模仿名师或许不失为专业成长的一条路径。

二是慢慢地“跳出来”。模仿名师并非刻板照搬,模仿的目的不是做名师的影子,而是在于“取其精髓,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超越名师。在经历了三到五年的“模仿期”之后,Z老师逐渐对教学有了自己的见解,“知道知识点在哪里,知道整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在哪里,知道应该怎么教”。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和积累,Z老师已经逐渐从名师的影子中“跳出来”,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关键事件: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Z老师的成长过程与她所经历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密不可分。

一是公开课的“顿悟”。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日常课堂教学实践的锻炼,而公开课则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必须经历的一道“门槛”。在一次由区教育局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Z老师被推荐作为H镇的教师代表参赛。按照活动要求,参赛者须事先在所在学校进行评比选拔,但是她所在学校的老师都想逃避这种公开课,对上公开课心里有压力,于是通过自由推选的方式推举Z老师参加。正式比赛前,区教研室的领导进行视导。听完Z老师上的那节课后,在点评环节,其他老师纷纷夸赞Z老师有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很精妙,但不知道其用意如何。区教研室的领导听后非常生气:“你们推出来的这一节课,并没有经过学校内部的比赛。” Z老师回忆说:“点评时,虽然听出了她的不高兴,可是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只是觉得是自己没上好,没有听得出谢主任的生气。”后来,她突然就领悟到了。通过这一事件,Z老师慢慢能够感悟人生,合理地看待周围关系,对她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帮助是潜在的也是深

远的。

二是忘记戴手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反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而且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上。作为一名新教师,利用好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帮助其走向熟练的第一步。Z老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况:从课前准备到教学活动设计各个环节都做得很充分,去外面正式比赛,下课铃响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环节的内容没有上。“因为忘记戴手表,根本就不知道时间的把握。”这次公开课经历之后,她在平时上课就有意识地严格限定时间,精简环节、删繁就简,然后慢慢地做到从容

淡定。

4.自我反思:教师成长的“撒手锏”

通过查阅Z老师的教学反思日记和访谈,笔者发现她是一位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反思的教师。遇到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多反思是她一贯秉持的教学态度。

一是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刚入职的时候,Z老师更多的是关注教材内容讲什么,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是什么,然后根据教学要点再去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明显的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导致教学效果不见起色”,慢慢地Z老师发现了教学问题所在—没有关注学生。“原来我是游离在学生之外,学生想什么?学生能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学生的能力能不能掌控得到?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我之前都没有去想,只是自己自顾自画、自讲自话。”通过反思,Z老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二是从“目中无全人”到“一视同仁”。一名教师拥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行为。Z老师回忆说:“工作前几年,最大的弊端就是我的目中无全人,眼中没有全部的学生。”在她看来,“那些落后的学生,虽然好动、调皮捣蛋,但他们思维很活跃,很灵活,反倒是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想象力很贫乏,只会去背一些字词,才会让他们的成绩变得好,属于死读书的那一类”。当教师对学生心存偏见的时候,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隔阂,班级就会缺乏凝聚力,教师的权威也会下降,整个班级就很难管理得好。Z老师后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你,或者说不听你的话,就是因为你心里没有他”。此后,她开始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Z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笔者发现教育信念、名师引领、关键事件、自我反思在新教师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新教师本人:在信念和反思中成长

第一,要有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基础,决定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决策与表现,教师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即使是一瞬间的反应,都体现出其对教学所持的理想和信念[4]。因此,新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信念,决定了其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心态,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做出什么样的教育行为。Z老师正是在她强烈的“乡土情怀”的激励下,选择到乡村任教,即使遇到各种挫折也是初心不改,尽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孩子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二,要有脚踏实地的个人努力。教师专业成长除了外界力量的推动,更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个人努力不仅表现在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还体现在无怨无悔的辛勤付出上。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Z老师一直以来坚持脚踏实地地写教案、备课、批改作业,并且勤练书法,提高教学技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学效果明显改善,Z老师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现在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

第三,要有积极反思的行动自觉。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己主动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5]。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反思,最好将这些反思形成文字,并且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这样更有助于查漏补缺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名师引领与人文关怀并重

新教师入职后遇到的困境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而且表现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情感方面。

第一,发挥名师的线下引领作用。Z老师的成长历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于永正等名师的影响。由于时空的限制,Z老师只能从他们的教学实录、书籍等资料中汲取“教学养分”。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的力量,建立新教师与当地特级教师、教学名师面对面的线下学习交流平台,那么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6],新教师在名师独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视野不断开阔,逐渐建构自己的理念体系,获得感将会得到切实增强。

第二,给新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新教师培训时,应调整过度关注操作技能层面的做法,对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班级管理能力以及情感需求方面也应给予重视。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名师经验分享、专家座谈活动等,帮助新教师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业规划,激发工作热情,坚定理想信念,从情感需求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每一位新教师都能满怀激情、热情、爱心和责任心投入工作中。

3.学校: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育人氛围对新教师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持久的。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实地观察发现,Z老师所在学校虽地处乡镇,但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各种体育设施齐全,图书馆虽然面积不大,藏书却不少,不仅有小学生课外读物,也有教师教学辅助书籍。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全覆盖,教师办公场所分高年级、低年级集中办公,电脑等办公设施配备齐全。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学校应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尽可能地為教师学习、生活、成长创造条件。

第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对新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笔者建议学校通过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在有经验的老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之间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加强教研文化建设,打造教研学习共同体,帮助新教师尽快融入专业社群,激发新教师的工作动力,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018-03-22)[2019-11-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83.

[4] 于立平.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思考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33.

[5] 曹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7(26):11.

[6] 吕秀红.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语文建设,2018(35):77.

本文系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度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侨光小学为

例”(项目编号:ZQJYY201701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作者:廖勇

第3篇: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理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为一名科研型、专家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必须依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架接课堂教学与教师业务提升的桥梁,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不断追求卓越。

关键词: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反思学习

新课改以来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业务水平的优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依托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狠抓教育科研工作,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师”的战略,是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高速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是架接课堂教学与教师业务提升的桥梁,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不断追求卓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培训之前,一提到科研,一提到做课题,我就畏惧,总觉得做科研、课题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

课题研究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艰难、高不可攀。有道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它是通过对所选择的课题的计划设计、借助科研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深入的搞科研、做课题,在深入的课题研究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提升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课题研究要从小处切口,课题研究内容虽少,却包含了多种能力的培养。

小课题研究有助于:

1.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

2.教师进入研究状态,缓解职业倦怠;

3.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有求知欲、探索欲,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才能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搞科研,首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以科研的方法才能进行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科研的过程要求我们首先要确定目的,找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的最终状态,需求解决的方法,监控运行检测科研的结果,找出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的时候,首先课题的名称要准确规范与简洁,课题的意义是为何研究价值何在,创新分析指导思想,科研坚持什么样的研究方向?符合什么样的要求?研究目标、目的一定要具体化。并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能够有具体的可操作步骤,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阐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制定方案时要考虑到研究方法极技术路线,研究的步骤,要有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测进展,必须研究的成果,教育规律的文化信息,体现研究的时间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等,都要有图片或者文字数据来陈述清楚明白。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科研经验之谈。

课题研究要转变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除了靠外在的机制管理方法,更多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首先要转变科研的态度,只有态度转变了才能进行科学研究,具有科研的态度比具有科研方法更重要,因为只要我转变了态度,我愿意做,我会克服千险万难,想办法去完成,如果不愿意做,态度不转变,一定会有千万种理由来应付、拒绝。所以作为学校领导或教研组长等,要走心、用心去与教师聊天,去关注、关心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了解他们的生活困惑,做一个懂教师的领导,只有较深入、清楚的了解了,才能抓住关键,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一句问候、一点鼓励,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学会解读学生、同事的情绪,要能从他们的言语、表情来分析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外在的肯定与评价,对一个人经历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只有解读了情绪,了解了目的,才能更好的解决和处理问题,很多时候,解决问题需要你融入进去,融进去了才能带出认知、认识。学校的领导和工会要记住教师生日,关爱他们的家庭、孩子和他们的老人,精神上的关怀让他们得到精神抚慰,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关心、关怀下工作就会乐意去研究,去寻找教育的规律,探究教育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困难度也就可以克服了。

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多帮助别人。熟话说得好: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创造机会,多提供平台,有助人平台就有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有机会展示自我,就会努力去做好,人类都有助人的愿望。而教师助人的愿望太过于强烈,辅导指导学生得耐不住,尽管厌烦了都不愿放弃,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认为有用而别人反感、低效、甚至无效的事。这些现象是因为爱与执着,但方法却没有用对,正如“对牛弹琴”并不是牛的错,是你找错了听琴的对象啦!所以科研研究是势在必行之事。

习总书记提出,要我们做“四有”好老师,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是关键的。我们要做一个仁爱之人,冰心老人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教育是面对需要情感的人,只有我们用心、用情、用爱,一定会想出办法解决科研问题,只要想做就会有千方百计。

教育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思考。通过此次研修,我有了更多体会:

1、学会学习,永远与理论相伴。 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决不仅仅是指导实践那么简单和笼统,教育理论能够将老师个人的观点和具体的经验性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教师的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鉴别能力更强;教育理论还能赋予教育事实以意义,并将它们置于恰当的视角,并以此为起点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寻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3、学会用心,做一个善于積累的人。

有学校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有专家领导的指导,加上全体同事们一起的努力,未来的教育科研之路将会更加顺利,不断在教育教学中寻找新的素材,发现新的问题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将学习、研究、反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带着新理念走进课堂,伴随研究去工作,通过反思去成长。

作者:孙继露

第4篇: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年华似水,岁月飞逝,回首相视,竟已在教育这个行业里耕耘了十五载了。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我曾多次对我的学生说“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勉了。

多年以前,我曾经读过臧克家先生写的一段话:“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正是我从教多载心声的写照。2000年从海南琼海师范学校毕业,我走上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开始体会了那诗句的甘甜。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间踏上讲台已十五载。流逝了却是永远难忘的岁月中,我经历了喜怒哀乐,也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我无怨无悔,也乐在其中!

2000年刚从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在XX小学任教。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条件简陋。现实与理想的强烈落差,我觉得一下子心情跌到了谷底,也曾怀疑自己成为教师的选择。可当我面对那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目光,面对勤劳朴实的家长的殷切希望,我那彷徨、迟疑的念头顿时烟消云散了,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没有工作经验,我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生成绩不理

想,我就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学年统考中,我所接的五年级二班的成绩便升至全镇第二名。还记得当年执教的班里有一位女学生,经常衣着不整洁,头发凌乱,上课总是一言不发,下课也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学习成绩极不理想。经过多方了解,我知道了她同学父亲早逝,家境困难,又有严重的自卑心,同学们嫌她脏,都不愿意和她玩。同时我还惊奇地发现这位同学智商并不低,学习上只要一点拨就懂。于是,我就经常和她“套近乎”,请她帮老师收发作业,请她帮老师批改作业,……作为回报,我送她一把木头梳子,并告之老师希望见到漂亮的她。我还暗地里嘱咐同学们玩耍时邀请她。“丑小鸭”终于变了,曾同学的衣着变整洁了,头发也不乱了,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了。一番“良苦用心”下,她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期末考中取得了81分的好成绩,欣慰不已中我终于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伟大,至今我还能记得她那羞涩笑容中落出的两个浅浅酒窝。

在农村有太多的孩子需要老师的爱心浇铸他们脆弱的童年,而这决非仅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能力所能办得到的。在农村教学的八年工作中,这样的故事经历过许多。我相信只有无私地奉献爱,处处播洒爱,我们的学生才会在爱的激励下不断进取,成长为撑起祖国一片蓝天的栋梁。与此同时,我也获得了市、区优秀教师等称号,这些更加坚定了我的教育信念——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墨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当前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瞬息多变的课堂局面,“武装”自己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潜心钻研,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积极学习并实践着,努力提高着自己的专业水平。回首一路走过的点点滴滴,概括的说一句话: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

一、学习学习再学习——让自己厚积待发

面对时代的“变化”,只有不断地扩充、更新知识储备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现代社会是日新月异的社会,而农村教育教学信息滞后,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1、学习教育专业理论。专业的教育理论是教师立足之本。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阅读学习,涉及到了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纲领性的文件、学科标准、教学杂志等。作为在一线的教师,学习理解学科标准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阅读教学杂志则可在其中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教育教学,也可以领略名师独特的教学艺术。

2、广泛涉猎。博学使人聪慧,可令教师的形象更加完美。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名人传记、唐诗宋词等都是我阅读的对象。我很是喜爱浏览文学著作,背记一些好诗、妙词,上网查询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趣事,也爱欣赏书法,唱歌下棋。广泛的学习让我在面对学生时能应对自如,也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旁征博

引得心应手。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我一直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抱着谦恭之心向专家、同行学习。在教改春风深入人心的今天,我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领略了同仁们高超的教学艺术,着实让我受益非浅。

二、实践实践再实践——让自己有感而发

1、实践活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能力是衡量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承担公开课教学活动成为了我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从认真查找资料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进行课前准备——认真听取评课意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几个环节一点儿都认真对待,毫不含糊。在其中,我曾为如何更好地展示学生创造成果而伤脑筋;曾为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更精练而反复修改……在这一切辛苦之后,我也得到了可喜的回报。

2、反思提升。反思令人警醒,促人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科研论文等,让实践中的“感触”通过文字进一步提升。多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经常性自觉地进行自我教学反思、教学总结使我进步不少,同时让我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督促着自己不断前进。

十五年的讲台,昔日伙伴尽成“骄子”畅游着大千世界,而我却愿坚守着三尺讲台,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去灌溉祖国未来的花朵。终身学习是我的信念,破茧而出是我的心愿,不断进取是我

的承诺,为教育服务是我的目标。点点滴滴的成绩与进步,源自于信念的力量,也是领导、老师、亲人、朋友像一块砖石铺砌成一级又一级的台阶,让我迈进这个“美丽新世界”。我将更加努力习文、躬行、诚信、尽忠,以爱岗敬业为天职。

第5篇: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2008年通过考试,我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走进教室,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此,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在不断努力,使自己尽快的适应教师的这一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的不断努力,我连续四年被乡评为了“优秀教师”,今年还有幸成为了我校的骨干教师。在五年的工作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下面谈谈我的成长。

一、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积极的主动的学习。首先是向书本学习,为了写好教案,我会反复的看教材,仔细的看教参。其次是向同行们学习,在教学中,我遇到什么不懂的,我会去向同行们请教,有空的时也会去听他们上课,向他们学习。再次,我还向领导们学习,我积极的参加学校、乡上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县上组织的学科培训。另外,我还向网络学习,我还参加了2012国培,2013国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思想道德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的经验。

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 我努力的写好每一篇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在刚开始写教案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刚上课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讲,经常

会看看教案。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能够从新课引入到新课教学,到巩固新知,到全课小结,甚至到板书设计,顺利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还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会及时的批改作业,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批改每次作业后,我会详细的记载学生的问题,也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积极的争取机会锻炼自己。我参加了乡上组织的新教师赛课活动。活动后,乡政府领导,中心校领导,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从他们的点评中,我明白了: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之后才是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很关键,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板书设计一定要精练,书写要工整等等。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我还主动参与了乡上的优质课赛课活动,参加了江北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专题复习教研活动。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写了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从任职以来,我总是严格的要求自己,虚心的向各位领导请教,积极的探索研究。因此,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都在不断的上升。最后我要感谢给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培养,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6篇: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骨干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骨干教师一词在我国始于1962年12月,教育部《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中学骨干教师一般的界定为:在一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师德修养,职业素质相对优异,有一定知名度、被大家公认的、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学教育经验,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对教育研究方面有一定兴趣和较为突出的能力,取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对一般教师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能够支撑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学段或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学优秀教师代表。而教师努力的方向为:

学生尊敬的人,家长放心的人,群体认可的人,实绩突出的人。最终实现四高、四转化。

(1)由“接受型”转变为“开拓型”,教师应主动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主动迎接新科技的挑战,主动开拓自己发展领域。

(2)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教师从只会一门学科转到对多学科教学的思考。并运用其它学科相关方法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来。此所谓教无定法。

(3)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法,掌握科研方法,对先进的教育策略有研究、选择、运用的能力。

(4)由“同类型”转变为“特色型”,教师应改变统一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自我,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从上对骨干教师的定位可以看出骨干教师对教学有兴趣、有研究、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出成绩,成绩相对突出。研究有成果如课题和论文,教学有比赛如优质课评比。那如何努力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

一、主动阅读,广泛涉猎教育学和心理学及相关知识。

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凭空就能达到的。必须是有依据,有载体才能一路成长起来的。作为教书人,要与书为伴。读有所乐,读有所用,读有所思,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只有这样教师才不是一桶水,不是一根蜡烛,而像一盏明灯,有充电,有放电。这个充电就是广泛阅读,特别是与教学相关书籍要多读,勤于思考,动手写文章。写反思,写感想。

二、运用网络成长博客,多方面促进自己进步。

如今网络媒体的便捷性,让人们很快能找到相关所需要的知识,但对相关知识的选择与思考内化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反思。通过与同行交流,向名师请教,使自己对相关问题更清晰,达到研究、反思、应用的目的。最终还是需要体现在教学上。让学生学的轻松,有兴趣学,有能力学,学到学习的能力。

三、通过设定目标激励,引领自己成长。

兴趣第一,成果激励!作为年轻老师,对学校和市里各种比赛要勇于参加,大胆参加。充分准备,积极备战!在准备的过程之中不断请教老教师,阅读书籍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对优质课的内容、过程、语言、态势语进行充分预演。

四、认真备好课、上好课,用好教学主阵地

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课程标准,领会教学意图和教育目标。科学备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根据要求,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注重上课过程的高效率,努力利用每一分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认真上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对每堂课的成败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并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前车之鉴。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尝试课堂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本学期中,我将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对教材要认真分析,认真设计每一节课,并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认真分析课堂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记录,争取一学期下来能有一篇较高质量的反思和教学设计。

六、乐于动笔,多写反思,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积极投入科研工作,要有论文、有研究课,出成果。不管是网络的文章还是书摘上的文章,如何内化为自己的,形成自己的思考,并逐渐运用在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写反思,写论文,写笔记。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书写不可能成为一名有文化、有风格、有水平的名师的。

重反思,根据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提高。

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和爱心奉献给学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第7篇:新型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德勃拉.布莱兹曼说,"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总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学当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考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必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学校的氛围里面综合进行。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和理解谈几点想法。

一、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我们常会听到许多教师这样埋怨学生,“你是我从事教师行业以来从未碰到过的最笨的学生”。这是一种反思,但仔细思考,他们永远不满意自己的教学,不过不是反思自己,而是怀念过去。真正的反思型的教师也永不满意自己的教学,但是他们会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多的新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我们认为要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必须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反思型教师就是会经常回顾、重建、重现并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他们总是主动的考察自己。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我认为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1、研究课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美术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长期以来,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美术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例如为了上好《机器人伙伴》这一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要求自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机器人,拿着仿真玩具机器人进行研究,为了更好的完成这课的教学任务,我还特地翻阅了有关机器人制造设计的书,经过这样研究教材,我才开始大胆重组教材,精心挖掘教材中的材料。

2、改变教学方法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因此我们应该把原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教学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于是我就自学了几个制作课件的软件,实现自己能亲自制作,如我制作的《卡通画》、《七彩生活》、《动物伙伴》等课件,在运用中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美”。而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的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

(2)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情感认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领会其中的道理,让学生边思考、边选择、边模仿、边体验。如在讲授《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时,对于课中涉及到的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内容,单单通过口头讲述恐怕学生难以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同时伴以适当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自主尝试来学习绘画方法,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边学习教材、边尝试绘画、边探寻方法。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有时包含部分的示范)的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在《生活离不开电话》、《会变的树》的课中,让学生根据制作图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的指导贯穿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培养其独立能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尝试绘画的兴趣,使其具有挑战性;并不断鼓励学生持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并给予积极的评价,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如在教学水粉画中让学生有3个作业选择,分别是:(1)根据生活中的趣事画一张水粉画;(2)为理想中的自己画一张水粉画;(3)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粉画并且临摹一张。学生不用再为一道不愿做的作业而烦心,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难度大或是难度小的作业,心情肯定愉快而又轻松。

(4)、由传统美术技能教学,倾向美术技能与审美教学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智、能结合。怎样结合呢?A,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B,要引起学生的重视。美术课虽非主科,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的眼光,对生活的热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生活都有着深远意义的影响。

3、教育自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1)加强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2)坚持阅读,牛顿曾说过,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达到自我的完善。只有“独上高楼”,才有“望尽天涯路”的可能。

二、校本培训促进自己成长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工作即学习,现代人的学习将交融于工作和生活之中,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工作和生命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推广前景。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加强校本培训,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智慧,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职能和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我校每周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坚持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大家共同备课,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我们教师如果自身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再加上学校的培养,走研究型的教师的道路,专业素质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第8篇: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小结

2016年6月4日武夷山兴田南源岭小学 吴美兰

光阴似箭,本人自任骨干培训对象以来,虽然很艰辛,但更多的是欣喜、是快乐、是成熟。能够被选为骨干培养教师,这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压力与责任。于是,我把压力化作动力,做好每样工作,不辜负领导、老师、学生对我的厚望。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觉得既忙碌,又充实。现在 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快成长。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 针政策,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接力手,是点燃光明未来的火炬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负的历史寄托和责任。我清楚要成为优秀的新世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修养,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水平。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的我,勤于学习,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养出新世纪、新时期的新一代劳动者。我热爱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有奉献精神。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人际关系融洽。认真学习学院下达的上级文件,配合系部搞好各项教研活动,不缺勤,服从领导安排。

二、工作上,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每一节的课件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有创新,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重点突出,对难点的处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坚持每周的集体备课,与其他老师沟通,集思广益,吸取其他教师好的设计,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课堂上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与学生关系融洽,经常也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对老师的意见和看法,能及时的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方面,同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遇到有问题的学生,能够帮助班主任老师疏导学生。作为备课组长,能够做好组内教研计划,安排教研活动,组织集体备课,鼓励老师积极发言。在教研活动中,认真听课,积极评课,争取对授课教师有所帮助。作为师徒帮带中的师傅,积极辅导青年教师,每听完一节课,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同

1 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使他们在教学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在他们做公开课的时候,认真帮助他们精心设计,争取做到最好,看到他们的成长,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三、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觉得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认真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中的先进教育经验。我订阅了包括、<小学英语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等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杂志,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3、认真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与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学校同事与名师的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我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四、取得的成绩

自任骨干教师以来,本人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地做好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注意不断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书籍,充实自我。在科研方面,本人撰写的论文《农村小学英语有效师生对话教学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前五分钟复习技巧》获南平地区二等奖。这一年了,我作为《农村小学英语有效师生对话教学的研究》课题主持人,带领本课题组成员,潜心钻研,撰写博客、论文、公开课等,指导本课题组成员百花小学游建华老师公开课获片区一等奖。

总之,作为骨干教师,我知道自己的工作还不够完善,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鞭策自己,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和发展。

第9篇: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兼谈新教师的成长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化程度不断地提高,这必将给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难逢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大量的实践与研究结果表明,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提高的方向是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指的是学科知识,绝大多数中小学青年教师的学历是合格的,已符合要求。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主要是靠教师自己在教育科研与实践中获取。而实践性知识包括关于课堂知识结构,情境控制知识,解答本专业难题的知识,这要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或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形式来获取。对青年骨干教师来说,重点是增加自己的条件性知识容量,对新教师来说,则重在提升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还有人把教师的专业化知识分成原理性知识(学科原理、规则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性知识(学科教学特殊案例、个别经验)和策略性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反思性教学)三部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属于内隐知识,而原理性知识属于外显知识,如何将外显知识内化为内隐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许多中年教师出现了教师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为:(1)教育理论的贫乏和教学技能的相对固化滞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很不熟练;(2)学校的各项体制改革瓦解了中年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策略;(3)沉重的工作和家庭负担;(4)患得患失,担心学校改革会损失既得利益,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地位、威信,心理负担沉重,对改革和创新谨小慎微,甚至有抵触情绪。笔者认为,作为青年骨干教师来说,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面前的重要命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有16%受教师职称评审需要的影响,有52%受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影响,有29%受外界竞争环境条件的影响,还有3%受其他因素影响。

二、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首先,由于温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温州经济模式”为特征的文化现象的张扬,对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宁愿自己做个小老板,也不愿去大公司当经理”的社会现象已逐渐成为一种温州特有的文化,其隐喻是个人主义和合作意识的失衡,淡化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教师停留在经验型阶段主要也是受这种社会转型期文化的影响。 其次,学校要有明确的、具体的教育哲学思想。关注人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又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在我们苍南县的学校文化中,比较重视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这在学校的创业阶段、评估阶段,对学校的生存和社会声誉的提升确实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学校的发展期,要有自己的教育主张、理念、精神、文化、特色、课程、教师、管理、环境等一系列内涵建设,内涵发展必须依靠学校自身的生命能量来实现,依靠校长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第三,校长必须是一个专业化发展型的校长,并且要给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为一个学习型学校和人性化环境,才会滋润着教师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和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1)学校与社会之间界线的模糊:教师工作范围的扩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反差在逐步增大。

(2)信息化社会与网络的扩展:对教师的权威性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教师将首当其冲地成为全社会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的典范。

(4)提升教师职业层次:学校为教师提供宽松的专业环境,教师则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扮演的新角色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指导者和领导者;“学生是工作者,也是研究者”已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一种共识。

(2)教师不再是教育改革的“被动者”,而应该是教育改革的“主动参与者,主动策划者”;“我与学生同步成长”,“我与学生是竭诚的合作者”已成为新时期优秀青年教师的口号。

(3)教师是教育者的同时,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既会当导演,又会当演员,又会当观众,既会扮演节目的主持人的角色,又会扮演音乐指挥家的角色”的理念,也逐步被很多的课堂教学的精英所采纳,并不断地取得成功。

(4)教师既是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执行者,又是课程内容的研究者、开发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

此外,教师不仅要学会“教书育人”,更要学会“严于律己,身先垂范”。

四、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及新教师“

一、

三、

六、九”培养计划

1、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

(1)具备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外语达到六级以上水平,计算机应用达到“高级”程度。 (2)青年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单一结构向综合结构转变,能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

(3)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独立承担教育科研的能力,并能有机地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

(4)青年骨干教师对课堂教学能运筹帷幄,具有较强的表演力和互动效应,有效教学理念领先,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领路人”。

2、新教师“

一、

三、

六、九”培养计划 目标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导航灯。目标的制订必须切合实际,要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学校青年教师居多,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实际,提出了新教师“

一、

三、

六、九”培养计划,并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实施,分别以“稳”、“胜任”、“出成绩”、“形成特色”为阶段奋斗目标,要求经过九年时间的培养和自身努力,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乃至学科教学带头人。按阶段特点分,第一阶段为适应期(第1年),即通过一年时间的校内新老教师挂钩互学后站稳三尺讲台。要求在“稳”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学习,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案的规范化设计,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撰写教育教学体会文章等,并辅之以上好上岗课、汇报课和开展“听课、讲课、评课”等实践活动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二阶段为巩固期(第

2、3年),即再通过两年时间成为学科胜任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的基础上,站好讲台,用好课件讲好课,在“好”字上下功夫。主要通过上好研讨课,参加说课、评课等教研活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科胜任教师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三阶段为成长期(第

4、

5、6年),即再经过三年时间成为校内骨干教师。要求在“站稳讲台”和“胜任教学”的基础上,在“精”字上下功夫,并做好“出成绩”的文章。主要通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全面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熟练驾驭教学的全过程,善于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教学资料,自觉主动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并初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等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第四阶段为成熟期(第

7、

8、9年),即再通过三年时间成为校级以上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县级以上名教师培养对象。要求骨干教师通过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参加硕士课程班学习,或派到名校跟名师挂钩学习,提高教科研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设计理论、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努力成为更高层次的学科教学带头人或名教师培养对象来达到阶段培养目标。在各阶段的考核时,要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突出教学实绩”的原则,坚持以参加研究课、示范课活动,承担教科研和教改实验课题,参加各级教学能手比赛等为主要依据。综上所述,笔者始终以“高×宽×长”的乘积效应(即高尚的师德、宽阔的知识和擅长的教书育人本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深受广大师生和家长拥戴的好教师,成为更高等级的名教师,甚至是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五、今天,我们作为新教师应该关注什么?

笔者认为,我们新教师要把握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共享,学会反思,要主动请求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多听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的课,多关注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善于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不断地积累第一手素材,为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一)在反思中成长——加强案例研究

1、课堂教学反思

(1)这堂课教学设计基于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2)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已经达到了,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标志又是什么? (3)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有何区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处理这种区别的? (4)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下次课我打算如何解决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5)这堂课中,发生了哪些令我印象深刻、经久难忘的事件?

(6)及时记叙这堂课上个别学生的课堂行为,并想方设法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来呈现? (7)在模仿教学的基础上,我曾做了哪些创新?在哪些方面渗入了自己的想法或观点?

2、教师学期或学年工作反思

(1)在我的工作中,我最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最不满意的有哪几个方面? (2)我在工作时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和遇到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3)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采取了哪些措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教训?

(4)在未来一年里,或者从长远来看,我希望采取哪些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并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

3、学会撰写教学案例

(1)一般项目:包括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等。 (2)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和媒体运用、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等。 (3)过程描述:包括过程实录(录音或录像记录)、时间分配记录、教学设计调整记录、课堂情景对话描述记录等课堂教学情况的描述。

(4)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等等。

(5)访谈实录:有意收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的材料。

(6)教学启示: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了什么效果?如何给他人以启示? ①什么是教师力图达到的教学效果?

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如何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③什么是教学模式,我这堂课构建了怎样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将给他人有什么启发? ④教师为帮助学生达到学习效果,可做哪些方面的启发工作?

(二)有新课程意识——校本课程开发

1、教师要有课程开发的意识

新课程的提出与研制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我们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参与者要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要了解我国进行这次课程全面改革的基本背景与现实意义。其次,要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即六个转变)。最后,要了解课程的演变过程(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要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处理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

(1)课程是“占有学习环境”的学校制度,包括教材、大纲、学生、课堂教学情境等。 (2)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教材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知识的拐杖而已。

3、处理好教师研究者与学生研究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研究者,研究什么? (1)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所有问题;

(2)研究教材呈现的知识框架,设计问题情景; (3)研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学习资源; (4)如何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或对话。

其次,学生也是研究者,研究什么?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 (1)研读,搜集信息、阅读信息、提出假设; (2)研判,处理信息、验证假设; (3)研讨,探究与对话,解决问题。 第三,课堂意义和活力在哪里?

当我们把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解和学生作为研究者的想法联系起来时,教学就充满了丰富多采的可能性,课堂才有意义和活力。

(四)在合作学习中成长——成立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

目前,中年教师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但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难以脱颖而出,经过时间的消磨,渐渐地把青年教师推向了上述中年教师的行列,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此,笔者采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做法促进中年教师的学习,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师论坛形式来提高教学、教研与科研能力,使中年教师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自愿组合五人及以上合作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互帮互学的参与式培训活动(如,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小组研讨活动,或针对某一话题自发组织“PARTY式”的聊天活动谈谈教育教学心得),培养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质。这种参与式培训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分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以保证小组学习顺利进行。每个小组应有如下三个(前三个)或五个基本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1)召集人——组织小组讨论,鼓励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的“话语霸权”。 (2)记录人——记录小组每一个人的发言,不要对其进行价值判断,防止信息衰减。 (3)计时员——保证小组内每一个人都有时间发言,提醒发言过长者缩短说话时间。 (4)噪音控制员——提醒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不要过高,以免影响其他组交流。

(5)汇报人——代表本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时要注重精炼、概括、不要“照本宣科”。

最后,要求我们新教师要积极参加“说课、上课、评课”,“上课、说课、评课”活动,做到在教学、教研活动及反思过程中成长。

上一篇:大学生班干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建2018总结2019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