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设计理念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园设计理念

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探讨

摘 要:滨海城市公园作为沿海城市的重要景观地带,是展示滨海城市文明的主要窗口。基于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素,针对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生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空间三个角度入手探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从而构建别具一格的滨海城市公园景观。

关键词: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海职业学院2020年度院级第一批科研类课题“北部湾地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北海为例”(2020YKY12)研究成果。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与此同时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城市环境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较30年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尽管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环境质量的改善无法在一朝一夕间实现。滨海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较好的环境质量,广受人们青睐,成为大多数人旅游和移居的首要选择。相对的,滨海城市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会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建设滨海城市公园。

滨海城市公园作为滨海城市的重要名片,是彰显城市历史文化、凸显城市人文自然风貌、承载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然而很多城市一味追求滨海城市公园的外在美观与建设速度,使其能够满足城市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忽视了公园景观本身所需要蕴含的人文历史与地域特色,导致很多滨海城市公园具有高度相似性,缺乏设计亮点。

一、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要素

(一)自然要素

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体、植物四项。

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地域环境形成的基础,是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空间的美学特征以及空间中的其他要素,例如土地、气候、水体和植物等,也同时会影响到人们在这一空间中的主观感受。李约瑟曾经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地理因素不单单是背景,更是导致两地文化差异的关键,是影响差异所涉及一切事物重要因素”。从这句话中可以了解到,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以遵循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地域特征为设计理念,对地形地貌的原始形态做到充分尊重[1],使滨海城市公园景观区别于其他公园景观,实现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构建独具风格的滨海城市公园景观。

2.气候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形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们的生活习惯、城市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滨海城市具有连接海洋的独特地理优势,海洋能够调节气候,缩小温差,使滨海城市冬暖夏凉,因此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一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植株、花卉等,但同时也要注意气候波动所引起的风暴、海平面升高等现象[2]。

3.水体

公园景观设计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水可以呈现多种形态的变化,可以平静,涓涓细流,也可以湍急,飞流直下,但不论是哪一种形态,都能让人感受到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合理利用水元素,能够增添公園的生气与活力,并且,水的流动性能够缓解城市建筑的冰冷感与严肃感[3],使空间更加富有层次,并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放松人们的身心。

4.植物

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植被,要求植被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还需要具备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以调节小气候、庇荫防风、改善空气质量、有效预防水土流失等[4]。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不同植物种类应当合理搭配,利用高低错落的分布与合理的疏密程度来营造不同的空间,要尽可能使用当地植物,以彰显地域特色。

(二)人工要素

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人工要素包括园路、护岸、公共设施与建筑小品、海上游乐四项。

1.园路

园路是连接各个景观之间的纽带,多以几何、线或面的形态出现,是滨海城市公园景观的骨架。园路的作用不单单是为游客提供行走道路与交通指引。从观赏角度分析,园路是利用形状、色彩、图案等的组合变化来实现景观整体空间的范围与功能性划分[5],起到界定景观空间范围的作用。作为滨海城市公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路应当具备较高的观赏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令身处其中的人们每走一步都是风景。

2.护岸

滨海城市公园中的护岸位于陆地与大海相交之处,具有划分边界、保护观赏人群、预防海水上涨破坏沿岸生态环境等作用。常见的护岸造型有混凝土堤岸、石堤岸、卵石滩护岸、天然泥滩岸等。护岸类型需要根据公园所处位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确保护岸具有观赏性,能够聚集人气、拉近人与大海的距离并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3.公共设施与建筑小品

在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完善的公共设施必不可少。公共设施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也是能够反映城市发展与特点的重要建筑物。例如,大多数滨海城市公园的建筑小品都是亭台、雕塑等,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还能供人们休息与放松。著名景观建筑师哈普林曾说,正是因为城市中有这样那样的环境陈设,城市空间才得以有效使用。尽管公共设施和建筑小品不是景观设计中的必要因素,但从空间功能的角度来看,加入公共设施与建筑小品能够使空间更加丰富,使景观设计具备更高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4.海上娱乐

海上娱乐是滨海城市公园独特的一项文化娱乐产业,通过开发利用海洋环境,可以打造海上冲浪、海上蹦极、深海潜水、海底摩托等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还可以直接在海洋中修建海底隧道与海洋生物馆,令人们更好地接触海洋、了解海洋。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比赛,例如海上帆板表演赛、滑翔板冲浪比赛等,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同时还能宣扬体育精神,彰显出滨海城市独特的魅力。

二、我国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座城市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公园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与游客观赏需要。目前,我国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表现在开发与管理上,应当尽可能利用现有设施与已经建设好的项目,物尽其用,不能过度开发,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方式也应当同步提升,保证建设施工效率与项目工程收益,好的管理不仅可以确保施工进度,也能更好保证施工安全;其次是生态系统平衡问题,很多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一味地追求规模,从而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系统不平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果没有做好提前规划与设计,很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6];最后是很多滨海城市公园景观与周围的建筑物缺乏整体性与协调性,与周围的景观格格不入,也缺少地域特色。

三、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

滨海城市公园景观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无法独立存在,需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因此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整体性设计理念。最终的景观设计只有具备整体性,才能确保滨海城市公园的景观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布局具有统一性与协调性,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观赏需求。同时,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并不是单一文化元素的表达,而是多种元素融合的体现。这就要求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做到文化与空间的融合、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地形地貌与形式布局的融合、展示媒介与表现手法的融合等,切忌各个部分独立存在,缺乏衔接[7]。例如,沙滩可以供人们休息和娱乐,去往沙滩的园路设计应当逐渐过渡并有具体标识,还可以修建滨海步道与沙滩步道,这样既做到了沙滩与公园其他区域的连接,又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游玩选择。

(二)因地制宜

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符合城市发展与人们的需求,且同时能够彰显城市特色,并与其他公园景观有所区别。这能使滨海城市公园既为人们提供舒适有趣的休闲场所,又能加深人们的印象,吸引人们再次到来。

(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景观设计不能脱离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城市前进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滨海城市之窗的滨海城市公园,更应当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除了具备实用性与观赏性,还应当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令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满足[8]。例如:可以利用海洋与沙滩设计灯光,选择适合的绿植与花卉,设计养生角等。

(四)地域文化與现代文明相结合

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当包含浓厚的城市文化内容,例如展现历史人文、居民生活等,并建造独具城市特色的建筑。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既可以彰显出城市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又能够契合现代人对公园景观的需求[9]。例如,可以在滨海城市公园中设计发展角,将城市发展、城市名人名言等内容用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

四、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优化方向

(一)自然生态的养护

目前我国大部分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重点都在突出公园的观赏性与游憩性上,没有重视滨海区域的生态价值,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对此,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员可以从滨海城市原有的地形地貌、生态群落入手,在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借助最少的干预措施来展示出最具当地特色的公园景观,营造出自然界原生态、自循环、自生长的效果。所有建设施工环节务必保证不会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以自然为本,充分运用自然方式,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最大化呈现出来,促进滨海区域生态自平衡调节能力的恢复。这不仅是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最佳优化方向,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致力于建设出利用率高、后期维护率低且蕴含丰富能量的滨海城市公园。

(二)文化特征的提炼与传承

滨海城市公园设计与普通公园设计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地域特征与城市文化。滨海城市的地理位置特殊,造成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有较强的亲水性,偏爱近水生活。纵观历史长河,城市所处位置及周围环境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影响颇深,同时文化的外在表现也反映出浓厚的地域特点。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对滨海城市的文化特征进行提炼与传承,设计应当充分融入地域文化因素,使滨海城市公园具有独特性,拥有鲜明的文化标识。例如,可以在公园内建造与当地历史、当地名人名言等特色文化相关的设施。一座城市的公园只有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长远存在且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进而为整座城市增添魅力。

(三)合理安排功能空间

通常情况下,滨海城市公园设计需要具备娱乐、运动健身、集会、防灾、防尘降噪等功能,因此,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安排功能空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园的不同需求。另外,滨海城市公园除了要具备公园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可基于现有的运动健身、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基本功能,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设计出相互关联却又相对独立的空间场地,凸显出与其他公园的不同之处,设计出既具有充足合理空间又兼具当地特色的滨海城市公园,为城市的全方位发展增添助益。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开发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千篇一律等问题,相关部门应当遵循整体性、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等设计理念,从自然生态、文化特征以及功能空间三个角度入手,全面优化滨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城市公园。

参考文献:

[1]王志胜,张洪琴,曹福存.辽宁滨海大道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葫芦岛市滨海婚庆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18.

[2]刘群,郭蕊.浅析滨海公园声景观设计研究:以大连星海公园为例[J].风景名胜,2018(10):191-192.

[3]董奔豪,孟羽笠,邵梦婷.流动的生命记忆:宁波滨海湿地公园景观设计[J].浙江园林,2017(3):30-33.

[4]汤冰瑶,张珊珊,王睿.滨海公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技术研究,2018(6):99-100.

[5]刘海燕.滨海城市黄蓝更替区水系景观设计探讨:以滨州日月湖及潮河、新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农家参谋,2018(7):260.

[6]陈舒宇.温岭石塘流水坑村滨海景观设计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9(2):77-79.

[7]李艳群.从滨海景观角度谈东营港广利港区圆弧段护岸设计[J].中国港湾建设,2018(6):55-58.

[8]史曼菲.地域文化在滨海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7(20):21-22.

[9]雷瑞虎,李锋涛.城市滨海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初探[J].科技展望,2017(16):293.

作者简介:

杨颖,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杨颖

第2篇:浅析防灾公园设计

摘 要:文章总结完善了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原则,以及对防灾公园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完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建设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防灾公园;设计原则;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给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灿烂的繁荣,同时也造就了城市灾害的大肆破坏。而城市防灾公园,凭借其完善的防灾减灾机能,在对抗城市灾害的灾前防御、灾时避难疏散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公园类型,城市防灾公园无论是从城市防灾的角度,还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它的规划建设将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安全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

1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1.1 防灾公园的定义

"防灾公园" 一词源于日本, 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 它将防灾公园看作为一个体系, 《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指南》及《防灾公园技术遍览》中将" 防灾公园" 定义为: " 在由地震引起的、发生街道火灾等二次灾害时, 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城市防灾构造而建设的, 具有作为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所、避难通道等的城市公园和缓冲绿地"。在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BG 50413 一2007) 中将" 防灾公园"定义为: 城市中满足避震疏散要求的,可有效保证疏散人员安全的公园。除了满足平时休闲娱乐游憩等方面的需求外, 防灾公园在灾害发生时还具有防灾减灾的多种功能。

1.2 防灾公园的功能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2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原则

2.1 城市防灾公园的功能需求

城市防灾公园在灾难未发生时发挥着它应有的绿地功能, 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 锻炼交流场所, 开展科学文化教育, 美化城市、发展旅游,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作用。

而作为固定避难场所, 城市防灾公园还需要具备相应的防灾功能:

(1)能夠提供避难疏散。

(2)具备防火减灾功能, 能够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

(3)具备医疗救护功能, 可及时设立救护站, 救治伤病员。

(4)作为运输基地, 起到运输重伤员、救灾物资和市民生活必需品的紧急调运作用。

(5)通讯联络功能, 具备应急通讯系统, 确保防灾公园与各单位间的通讯联络畅通无阻(如图1所示)。在进行城市绿地公园的防灾改建规划时, 需平灾结合, 以人为本,综合考虑 。

2.2 城市防灾公园的设计原则

(1) 从实际出发, 综合考虑成都市主要交通道路组织结构与人口密度分布, 合理进行防灾公园分布规划。

(2) 正确处理好城市防灾公园整体发展和局部规划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全局出发, 使各组成部分在空间面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3 城市公园防灾功能空间设计

3.1 功能的平灾转换

平灾转换就是指通过改造现有的城市空间使其具备防灾减灾功能, 或是指防灾空间在平时具有休闲娱乐游憩功能, 使平时和避灾时放在空间发挥不同的作用。城市公园的防灾空间功能区主要包括出入口空间、避难生活空间、救灾活动空间及绿化隔离空间。这些功能区都可以利用一般城市公园的各个功能分区进行转换。

3.2 功能空间分区

根据上述公园的防灾功能对其进行灾时的功能空间分区, 主要分为出入口空间、避难生活空间、救灾活动空间及绿化隔离空间, 利用公园的场地条件分别设施不同的防灾救灾场所, 做到统筹兼顾。

(1)出入口空间设计

公园作为灾时居民的避难场所, 发生灾害时, 会有大量人群通过入口空间进入公园, 而且作为广域防灾据点的公园还会有车辆如救护车、消防车的进入, 因此需保持防灾公园出入口空间的畅通性(如表1所示)。

出入口的位置应根据避难人口的数量、公园周边现状等因素决定, 同时应考虑到人群停留的时间及进出车辆的类型, 一般来讲出入口数量至少2 个以上,周边避难道路规划, 还应考虑设置多个弹性入口, 以保证人员尽快疏散转移, 如消防入口、服务性入口及紧急避难出入口等。

(2)避难生活空间设计

避难生活空间避难生活空间是防灾型城市公园的核心功能空间, 必须以场地的安全性为规划依据。避难面积和安全后退距离是为避难者提供避难安全所的保障。安全后退距离应该根据当地常年的风向和风速及其他弹性因素综合考虑规划。

(3)救灾活动空间设计

公园的救灾活动空间是灾时救援人员救援的核心主体空间, 具有指挥调度、应急通信、应急医疗等功能, 各个系统相互配合, 全面调动指挥, 使救援工作高速有效进行。进行空间布置时应考虑到各个避难生活空间, 这样可以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救灾活动空间主要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护据点以及救灾物资集散点。应急指挥中心一般与公园管理处相结合, 同时还应和物资储备区结合一同设置。广域防灾场所的应急指挥中心面积应为3000㎡ 左右。

而对于固定避难场所的应急指挥中心面积应为600㎡, 左右。医疗救护据点可与应急指挥中心结合设置,除建设固定据点外, 还应在栩宿区设置小型的医疗和卫生防疫点。救灾物资集散点一般与指挥中心及出人口结合布置, 便于救灾物资车辆的运愉和停靠。

4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防灾公园,无论是从美化城市环境、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增进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还是在对抗城市灾害时的灾前防御、灾时避难疏散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建设对于当前快速城市化的情势下的城市一安全和防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周建东,王浩.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功能与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2] 苏群,钱新强.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空间配置原则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7(02)

[3] 何为. 城市公园内避灾救灾体系规划初探[D]. 西南大学 2010

作者:刘永曌

第3篇:探讨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太子山公园为例

【摘要】为了真正身处公园中的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活,城市中的一些公园应该拆除外墙,取消收费,成为真正意义上姓“公”的景观环境。而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的必不缺少场所, 应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本文以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改建规划为例, 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开放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效益

前言 太子山公园原为封闭式收费公园,而按照原先封闭式公园设计,不仅阻碍了太子山公园对城市的开放度,而且公园空间利用率也不高,景观连续性太差。试图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1.场地解读

1.1区位特点:

南京太子山公园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大厂镇三十三街区,规划总面积47.77公顷,周长3082米。公园以山命名,为大厂区辖综合性公园。

太子山公园整体呈三角形,西临纬五路,东靠园东路,南连太子山路。西北方向为南京大厂高级中学,周围主要是厂房和居住区。公园中心为太子山,太子山系老山余脉东延的一个丘岗,海拔58.8米,为大厂区制高点。东侧为太子山湖,主入口靠近太子山路。

1.2 swot分析法现状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充分尊重当地环境,扩大优势,抓住机遇。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劣势:周围建筑混乱,缺乏地方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建筑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机遇:应社会发展需要,景观可改善当地小气候。

挑战:如何更好的挖掘六合文化,体现六合地方特色。如何更好提供给游人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和谐与自然相处。

2.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2.1设计目标 继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营造怡人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并最大化增加游人合理容量,为更多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更加融合的组成部分。

3.总体规划布局

3.1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南京太子山公园立足开放式免费公园的定位, 从公园总体布局、环境规划, 到周边环境协调, 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划改建主要目的是创造开放式公园, 展现太子山公园的独特魅力及六合文化地域特色,设计包括: 开放式空间的创造、植物配置、道路景观设计、灯光景观设计及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3.2功能分区

3.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由三个主要出入口构成:主出入口区,次出入口区,专用出入口区。

主出入口区:位于旭东路,北面靠近大厂高级中学,为了在创造独特的视觉景观,表现六合文化之韵,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远处高低起伏的太子山这一优雅的天然背景和优美的林冠线,通过借景之手法,在公园的主入口左侧,建造了一座太子山会馆,配以茉莉,竹,梅,雪松等植物。

太子山会馆的设计借鉴了南京六合传统及地方特色的元素符号,通过提炼元素,延伸,组合,建筑整体不仅具有本地文脉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营造出和谐,大气的氛围。建筑主色调为白色,配以黑色镶边,红色音符装饰。建筑造型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的完美结合,成为园区内特色景点。

博爱广场位于太子山的西面,靠近太子山公园的主入口。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因为博爱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体现了他“天下为公”的思想。

3.2.2山林风景区

山林风景区位于公园中部, 利用原有山系地貌, 结合植被景观游人可以在太子阁上俯视全园景观。该景区设计重要以太子山为主景,是游客观光较为集中的区域,设有一定的景观和活动设施,整体风格自然朴素,并符合相应的生态容量。主要景观有太子阁,太子城,月照花林等

3.2.3休闲农业区

该景区位于公园的西南部,园内设有茉莉花园,梅花园,百花园,特色农业展示园等,可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变化,举办以植物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在游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公园获得相应的效益。

3.2.4娱乐运动区

娱乐运动区设置于公园中东部及西北部,区域内设置青少年文化宫、篮球场、网球场,野战俱乐部以及草地自由运动等健身空间,将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户外健身和运动空间。

3.2.5植物景观区

本区位于公园的东南部,园内设有森林小屋、观光亭等设施,增加了游人的参与性。疏林草地不仅作为舒适的公园的场所,而且作为绿荫所环绕的有氧空间,阳光投射树林荫影,脚踏沙沙作响的落叶,人们置身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会出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份美好。

3.2.6公园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部,由景观环路与之相连,以方便管理及联系。 负责公园绿化养护、古树保护、动物养护和管理、水体景观保护等工作;组织指导文物保护、修缮等工作; 主要负责安排在公园内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筹划、组织、协调工作。

3.2.7滨水景观区

滨水景观区是太子山公园中景色中极其优美的区域, 该区景观设计以水体为主景, 营造喷泉、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景致, 主要景点有观光塔,栈桥,游船码头,湖心岛等。湖东岸是专供人们散步、欣赏湖光月色的地方。围绕湖岸, 穿插着散步小路, 林间小草地, 沿路及空地设置座椅, 并配小雕塑、亭阁等园林小品, 滨临水岸为游人提供观景台。

3.3道路系统规划

根据公园用地及周围的交通特点,园内道路的规划以安全舒适为原则, 它承担着引导游人、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 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游步小道3 种类型。

3.3.1 出入口设置

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出入口,而且将公园的围墙及一些栏杆进行拆除,采用渗透式,嵌入式景观设计将公园能更好的融合于城市当中。各个出入口具有各自的特色,形成靓丽风景点。

3.3.2 停车场

结合各出入口的特色及功能需求设置停车场,场地采用嵌草砖铺地,点植遮荫树,既可美化硬地,又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曝晒。

3.4植物配置

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的乡土树种,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太子山公园原有树种丰富多样,植物配置充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以多种乔灌木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留出风景透视线,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4. 灯光景观设计

南京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市民们更喜欢夜晚活动。本园沿主路和广场设置庭院灯,构成夜景效果的主框架,夜间勾画出整个公园的风格。在主要景点配以射灯,泛光灯,将主要景点打亮,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沿园路设置草坪灯,有层次的展开组景序列,丰富夜景效果。在水景中设水下灯和临水景灯。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工程设计,也不是平面构成、造型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目的在于为游玩于城市公园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只有安全、和谐的游园氛围,才能使开放式城市公园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从而提升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品质,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琴,秦华. 休闲·文化·自然山林——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刘素璇,樊国盛. 城市开放式公园形式变化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6) .

[3] 孙宪磊,于守超,张娟. 浅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改建规划——以青岛市海泊河公园为例[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02) .

[4]宋仁杰. 以迎泽公园为例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06) .

作者:许松

第4篇:公园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是结合公园本身的地域文化,它位于,是一座森林公园,是传统的公园形式,这次设计的设计理念是在设计与造型上打破原本的单调,以几何形式的红色金属长廊和水系规划并加以同样风格的设施来做点缀,做的设计。

设计说明

这一项目是森林公园为主的公园规划,设计本着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基本保持原来的生态风貌,通过树木的种类、数量、配置方法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情感受自然。通过此次设计为其生态建设献一份力量,也为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一个优质的保障。实现城市绿洲的生态目标、发挥植物生态功能,展现植被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实践等活动的森林公园。

在方案中,我们对原本的中心水体做了新的规划,以几何的形式展现出来,在设施上以几何与剪纸相结合的造型,并加上耀眼的红色与金属的质感,使其具有一定的现代感。

对原本的山体没有做过多的改变,保持了原有的生态风貌,山上主要以绿色植被为主体,在山顶做了可以眺望公园风景的观景台,使游客对其有更直观的参观,看到不一样的景观。

公园内植被覆盖率达80%,青山绿野,郁郁葱葱,是放松休闲的良好选择。

第5篇: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一)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文脉延续的理念

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

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第6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1、景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公园作为划分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结构单元,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开发、结构的调整,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公园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客观条件,使公园景观与城市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结构特点,尽量创造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的意境。此外,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要提倡景观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一致,通过垂直层次的植物群落和衬托出地势的变化,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颜色基调丰富景观空间上的色彩,使得整个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创造公园新空间。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公园是个开放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熔炉,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建筑小品,景观设计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在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基调相呼应。在城市不断发展可谓是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城市可以利用的道路、站台、排水沟、集市等空间,使其成为公园景观可以利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注重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历史古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突出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使其彰显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对景观的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结合,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从而将城市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旅游景点。

3、体现人性化

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公园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人性化角度入手,整体上考虑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包含的各种问题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观设计和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向协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时候感觉更加舒适,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需要考虑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理特点,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构建多层次动静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顾及人的感官理性评价。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出来能引起人们思维变迁情景,让人们的意境在公园的景观徜徉中得到升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4、突出"绿色"景观

一个优秀的公园景观设计应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不单单能满足当前人们和城市发展的需求,还要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最起码不会对人类资源再生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是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负责,也是为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负责。

第7篇:公园设计说明

综合设计论文—— 《综合性公园设计说明书》

东北农业大学 风景1102班 A02110037

姚苗苗

综合性公园设计说明书

一、综合公园的定义

综合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于各年龄和职业的城市居民进行一日或半日的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二、综合公园功能

综合公园除具有绿地的一般作用外,对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功能方面更加突出。

1、政治文化方面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时事新闻,举办游园活动,为集体活动,尤其少年、青年以及老年人组织活动提供合适的场所。

2、娱乐游憩方面

全面照顾到各年龄段、职业、爱好、习惯等的不同要求,设置游览、娱乐、休息设施,摄影人们的游乐、休憩需要。

3、科普教育方面

宣传科学教育成果,普及生态知识及生物知识,通过公园中个组成要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游人,寓教于游,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三、综合公园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该综合公园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市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人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居所和学习工作中度过的,所以公园应致力于创造出有自身风格,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环境,而不单单是钢筋水泥的简单组合。融入很多的人文色彩,让恬静、质朴、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再只存在于我们的梦想之中。设计一个小型的公园,其设计理念我注重于以“人”为本.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

四、综合公园设计构思

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真正体现出综合公园生态美的特色。

为使景观符合生态公园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

五、综合公园设计概述

1、概况

此基址位于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1.12公顷。

南面、西面为公司云集的高楼大厦,北面和东北是新建的住宅小区,其中西面街道为城市交通干道,其余三条街道人流量不是很大。

2、设计目标

整体目标为创造景观型、生态型、文化型相统一的现代城市综合性公园。 设计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独具特色的城市居民游憩绿地系统,实现“服务市民。重塑绿城”的目标。

3、设计布局

两条主轴线将公园分为四个区域,左右分别为广场区和绿地区,上下分别为特定人群服务区和公共服务区。

4、功能分区

(1)左上方蓝色区域 —— 周围居民游憩区

该区局紧邻居民区,人流浪不是很大,以满足周围居民休闲游器为主。上部为健身活动区,设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还有各种健身器材,使大家都能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中部是广场舞池,可以中、老年人集体跳舞休闲娱乐,也可以作为组织宣传活动的开放性场地。左下方为儿童游乐区,设有滑梯、秋千、沙坑等活动场地,满足各个年龄段儿童的需求,景观小品设立的独具特色,寓教于游。儿童活动区旁边为休息观赏区,家长可以在此区域等待玩耍的儿童,此区域设立了很多形式的座椅,周围设立丁香花,夏日香气四溢,半开敞较为私密,是休息小坐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可满足周围各个年龄段居民的游憩和娱乐。

(2)右上方黄色区域 —— 办公人群游憩区

此区域一半半开敞,一半开敞左侧设立了大面积的半开敞场地,可以供人休息,一边面对办公楼,一半用灌木丛与园路分割,使周围办公人群在在办公室的压抑后,能看到些许绿意,半开场的环境也可以使人心情放松,豁然开朗。此外,该区域还设有咖啡厅,让人民在享受绿色的同时享受生活。右半部分为开敞式,建造模式是借鉴玛莎施瓦茨的雅克博.亚维茨广场。设立大量S形座椅,一面开敞一面私密,满足不同办公人群的需求。

(3)中间蓝色区域 —— 公共休闲游憩区

此区域以绿地为主中间设计小的广场。以地形为主,通过地形营造山林特色。该区域以还原城市生态为主,打造城市园林为主。

(4)下方粉色区域 —— 主入口及流动人群休憩区 由于紧邻商场,马路人流量大,所以此区域以广场为主。可以满足大量人群的集散。商场正对主入口。为开敞性广场,可以在此处举办公众活动。周围设立众多的树池座椅,满足流动人群的休息需要。此区域上部分以灌木丛分割公园绿地区和广场区。此外,此区域还设立了咖啡厅,茶室,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5、竖向设计

地形的设立主要在中间的公共游憩区,此区域以绿地为主,用地形的变化体现景观层次的变化。

六、景观分区的说明

充分体现现有地形,以重点与一般布置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别各年龄段游人的活动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对绿地进行功能分区。主要为芳香花草区,景观树丛区,露台活动区三大板块。

各功能分区即可以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观,又通过连贯的游览路线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集休闲、游览、趣味于一体。

各功能分区说明:

1、芳香花草区 芳香花草区可根据季节,栽植各类芳香植物,如丁香、暴马丁香等。即可观赏又可实用,使游人在游览途中充分感受芳香的乐趣,是夜花园的主要模式。

2、景观树丛区

景观树丛区的设置,遵循的是“风吹气散,树挡气聚”的原理。树林就像是一道绿色的墙,夏天遮荫,冬天挡风。其间榆叶梅、树锦鸡儿、茶条槭等植物,让人感受到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自然和谐之美。树下地被植物的运用,不仅创造了生态的多样性,也是为了打破方形广场空间的呆板,使整个公园设计显得灵活而富有变化。

3、露台活动区

露台活动区是以小亭子、露台为主体的多功能区域。露台采用木质纹样,再加一现代桌凳,方便与夏日高温时的消夏活动。在园中利用不同造园材料的质感和线条的对比,产生丰富的变化,增添情趣。

七、植物设计说明

植物配置力求做到乔、灌、草结合,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让园主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无穷魅力。

植物种植采用丛植,列植为主要形式,使整个公园显得简洁、自然.为丰富景观,也采用了多种种植形式,有对植,孤植等,选用的树种多为常用的乡土如树种,如丁香、紫椴、榆树„„并配以糖槭、百花花楸等叶色叶形丰富的植物,强调园中色彩的变化。

公园中大块草坪的设置,均一的颜色、细腻的质感、以及可以踩踏和让人亲近,给人一种惬意的享受。这也是别的地被植物所无法比拟的。草坪还把树、灌木、花草有机联系在一个和谐的背景中,统一视觉。

垂直绿化。利用一切空间,采用多种形式扩大绿化拥有量,围墙都布置了五叶地锦,做到墙体的垂直绿化,即丰富了景观层次。

春景:连翘树篱,榆叶梅、毛樱桃灌木丛等 夏景:丁香,暴马丁香,树锦鸡儿等

秋景:糖槭,蒙古栎,茶条槭树篱,四大观果树种等 冬景:红瑞木树篱

第8篇: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聚龙山湿地生态园景观设计说明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一个黄河码头

在位于黄河排水渠入河口处规划兴建一个黄河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将黄河北岸的自然山、水、树林等景观环境引入到景观区内,成为整个景区的大背景。同时黄河码头也是黄河景观湿地景观区内少数的几个永久性建筑之一。

两个滨河广场

两个滨河广场即纬一路滨河广场和纬四路滨河广场。其中纬一路滨河广场是整个黄河景观湿地的休闲、集会区。黄河景观湿地内的大部分硬质铺地都集中在这个区。而纬四路滨河广场即为纬四路入口广场,是一个休闲小广场。

三条景观轴

三条景观轴即是一零九国道、自然水系、排水渠。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

六个新区入口广场即是在根据对景原则的基础上,为了使黄河景观湿地与惠农新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新区东西走向的六条主路尽头相应位置处设计六个入口广场在延续了新区城市机理的同时,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规划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建筑群会成为湿地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黄河,从而将黄河景观引入湿地。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

曲线形景观路:为了保护黄河景观湿地内的红柳林等自然树木和植被,湿地内道路的设计是在利用原有地块分割区和现有道路的前提下形成的自由型道路系统。规划路宽度以2米为主。湿地内的主路,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次要线路:宽为均在1

.2米左右,从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各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湿地。

6、水系格局

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

7、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

三、规划设计目标、理念

1、在本规划中我们通过对黄河畔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新建可延续惠农城市文脉的生态景观湿地。进而确定黄河湿地的主导规划目标,打造石嘴山黄河文化生态景观廊,借以传达丰厚的黄河文化底蕴,展示石嘴山地区特色,为人们提供可观赏生态湿地景观的公共活动空间。

2、开启黄河休闲娱乐天堂,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对黄河岸边用地功能划分的原则在防洪设施的前提下大范围治理水系,恢复其活力,结合黄河湿地原有现状植物植被,为人们创造出多层次舒适怡人的滨水空间。

3、营造简约健康的生态园林带,遵循整体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整合空间融合多种功能为有机整体,将黄河景观湿地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功能带。

第9篇:公园景观设计

场地调查资料包括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场地曾经的生活印迹;相邻场地的情况。场地是有生命的,不断的生长并在与人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形成现有的景观。场地中具有某种动力,但有待于设计调整。严格意义上讲,场地的改造是进入一种演变过程。没有一无是处的场地,即使经过多次错误的改造,毫无特点的场地,也同样拥有演变的动力,并且在某一方面拥有积极的因素。在场地中的各种外部形态都表现出一种倾向性和具有普遍性的运动规律,反映在景观中的就是那些有形的空间性和无形的时间性。

场地的生长过程是在掌握场地潜在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思考逐渐明了的,在此过程中设计师也逐渐明确了场地空间的改造过程和改造方式。 从历史认知的角度解读场地,它是经过不断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变的产物,由此遗留下来的外形、布局、空间形态之中,有一些是与不断出现的功能要求相吻合的,因此可以长时间的留存下来。场地的改造需要理解的恰恰是汲取这些与人们相关的正真本质,并用于未来的改造之中。

对于场地的景观整治存在着彼此对立的两种态度:要么终止原有的景观演变方式,并以一个新的演变方式,即设计方案去替代它;要么投入原有的景观演变之中,那么新的场地推动力将充分包含原有的演变动力。(米歇尔·高哈汝,2004) 场地的改造需要在挖掘场地特征要素的基础上,了解场地的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变化方式,以具有预知能力的眼光去观察场地。对场地的改造无疑是投入原有的景观演变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与以往相适应的新的变化方式。例如对于场地中的植被规划要在充分了解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的前提下,规划出适宜场地发展的植物群落。

使其不仅适应场地自然条件,而且成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地域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类型。 在场地改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分阶段建设解决。首先,场地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对场地的认识在整个改造过程中都不能停歇,而不仅仅停留在前期分析的阶段。场地之中的现状资源也是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如果说人文的要素变化并不能在短期显现,那么自然要素的变化就显得更加复杂。气候、光照、一草一木、水系、土壤它们的变化可能会显示出设计师最初忽略的、潜藏在场地结构内部的优势资源或劣势资源。

度假村设计:温泉度假村设计:

上一篇:工作个人感想下一篇:爆炸事故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