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扩大对外贸易 深化成渝城市群开放发展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要求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其发展目标是要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构建辐射内陆、连通欧亚的国际贸易辐射圈,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腹地。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为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找准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着力点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来看,城市群的对外贸易是由于该城市群与本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间存在劳动力、资本、技术、需求等不同差异,而在产业内部及产业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贸易着力点主要在以下方面:

第一,着力加强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或服务的对外贸易。成渝城市群要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需要加强自身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来提高对外贸易额,例如对外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品出口等。

第二,发展具有规模效应的产品或服务的对外贸易。从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可以发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在产业内进行贸易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产业中生产出的产业具有专业性和规模性,使该产品的成本较低且质量较好。因此,成渝城市群应加强具有规模效应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使自身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第三,针对对外贸易国家或地区需求偏好进行对外贸易。扩大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不仅要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也要对对外贸易的国家或地区需求偏好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

第四,以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技术水平为重点发展对外贸易。要保持和提升成渝城市群在全球产业体系分工中的地位,势必要打破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充分发挥出制度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的动力作用,将产业结构升级当成主要优势,切实提升相关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就需要成渝城市群加强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让有利于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在成渝城市群内汇聚。

把握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优劣势

第一,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优势。

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战略板块,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成渝城市群是全国少有的双核城市群,伴随着良好的工业、交通和教育基础,堪称西部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一是工业优势。成渝城市群拥有十分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并承担着国家重要水电能源基地、天然气化工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多项职能。全国40个工业大类成渝城市群拥有39个,门类齐全,综合配套完善,基础厚实,其中以国防科技工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业最为突出。现阶段成渝城市群贡献了全国30%以上的大型火电、水电成套设备;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工业产量占到全国份额的20%;成都在一汽丰田与一汽大众布局之后汽车产量稳步上升;英特尔、中兴国际、摩托罗拉、友尼森等著名跨国公司的落户,使成渝城市群的电子信息产业水平迅猛提升,为其成为西部芯片设计、制造和测试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成渝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承东启西、联通南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重要城镇化区域,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航空及管道运输相结合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有较为健全的交通网络和很强承载力。未来,已经规划建设的交通运输通道将大大加强成渝城市群对外经济联系,形成与周边省会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8小时交通圈,使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交融更为迅捷和密切。

三是文化优势。成渝城市群以巴蜀文化为主导,文化底蕴悠久,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市场主体活跃,是我国西部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巴蜀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不仅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也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有所辐射,甚至还远达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另外,近代开埠通商以后,随着西方商品和资本的进入,成都和重庆作為成渝城市群的两核,深受国际商业文化影响,培育形成了开放发展和国际化的竞争力理念,进而促进了成渝城市群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

第二,对外贸易劣势分析。

一是对外贸易总量较小。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贸易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拉动度都不高,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占比和贡献,总量较小。2017年,成渝城市群进出口总额约为8450亿元,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0%。从出口和进口来看,成渝城市群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2%和2.8%。

二是对外贸易竞争力较弱。虽然成渝城市群的机械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但对外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在贸易中的占比很小,研发能力不足,产品附加价值低且技术含量不高,处于对外贸易价值链的底层。

三是对外贸易空间发展不平衡。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主要来自于成都和重庆,其他城市的对外贸易与这两极核城市差距较大,降低了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的整体实力。2017年,成都和重庆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941.8亿元和4508.25亿元,成渝城市群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其他城市,如德阳和绵阳的全年进出口额仅为104.0亿元和115.5亿元。

找准扩大对外贸易的着力点

第一,构建以向西向南为重点的开放通道。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构建以向西向南为重点的开放通道。构建联通全球的国际航空通道,强化成都和重庆的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立成渝国际机场战略协作机制,加密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的航线航班,拓展国际运输航线,共同打造与成渝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机场群。构建内外联动的国际陆海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昆、渝昆、兰渝、宝成等铁路,加快推进“一江两翼”国际通道建设,扩大以成都、重庆等为起点的中欧班列品牌影响力,将其培育发展成为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构建数字“一带一路”信息通道,大力建设国家级信息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优化南向、西向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搭建完善网络合作平台,连接欧洲与亚太地区两大经济圈。

第二,促进优势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立足成渝城市群在机械、化工、汽车、医药、食品工业的发展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并以全产业链促进产业生态圈的形成,推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成都、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来推动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经济,以成都、重庆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为中心,打造具备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升级优化;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成渝城市群产业的规模和质量,进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使其产品和服务能在全球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跨国公司和境外科研机构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成渝城市群优势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建立国际认可的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和质量检验,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使成渝城市群的产品得到国际认可。鼓励企业建立境外服务保障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围绕成渝城市群出口的汽车、机床、工程机械、通信、轨道交通等重点产品在境外设立售后维修服务中心及备件生产基地和培训中心,健全出口产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以创立品牌或收购品牌等形式,大力培育在国内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和行业性品牌,提升成渝城市群优势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平台作用。强化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立足各自发展基础,统筹双向投资合作,以改革促开放发展,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对外贸易发展。充分利用成都和重庆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优势,加快建立健全适应跨境电子商务特点的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提高贸易各环节便利化水平。发挥成渝城市群中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载体作用,联动各类开发区(园区),特别是国别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壮大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等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会展平台,深入推进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挥其带动促进成渝城市群对外贸易发展的作用。

第五,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根据不同国家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加强与欧盟国家在高新技术、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旅游、机电产品、物流运输、食品农产品进出口等方面的合作,推动大型成套设备、技术和服务的出口。同时,在扩大电机电器设备、能源产品等进口的同时,扩大来自沿线国家其他产品的进口,加强更多行业的相互合作,促进贸易平衡。

第六,加快城市群经济一体化进程。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内河航道、航空、高速公路、铁路和管道运输等共同构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为成渝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而高效的基础。要勇于打破区域壁垒,建立健全统一的流通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要完善商品市场,要按照合理分工原则对各种物资和消费品市场加以整体规划,对功能重叠的市场加以调整和合并,建立健全多層次且分工明确的商品市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与市场运行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使得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成渝城市群内自由流动。加强成都、重庆作为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提高其他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水平,缩减城市群内部差异,进而提高城市群整体的对外贸易实力。

作者:余梦秋

第2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基本环节。要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的企业分配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业利益,劳动者利益,实现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强化激励与约束作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资管理方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标准和分配方式,劳动及相关部门只负责对工资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条控制线,即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指导线,个人所得税等措施,以达到指导企业工资合理增长,保证职工合法权益。二是推广年薪制,实行年薪制的对象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其构成分为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部分,其中基本工资与企业的类别、级别挂钩,效益工资与企业净资产增长率和实现利润增长率挂钩,实行年薪制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再享受企业内部工资,奖金和其他工资收入。三是试行企业员工持股制,企业在改制和增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内部员工资本,鼓励员工持股,并由工会设立员工持股会,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和运作,员工代表还可以依法进入董事会

和监事会。

四、强化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财产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以完善强化企业财产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强化监事会职能,按照《公司法》中有关监事会的规定,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义务、待遇以及不履行职责应承担的责任,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决策的建议复议权。二是设立财务总监。财务总监直接进入董事会,通过审核公司的财务报表,参与拟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决算案,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监督,同时,对企业大笔资金运作实行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并建立财务指标计算与确认上报过程的责任约束和资金签批的内部分级授权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审议与监管制度,由有关专家组成的投资项目审议会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依额度大小分别由董事会或总经理最终决策。四是实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由各产权人代表,负责将企业的重大产权和人事变动,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及贷款担保,分配方案等对产权人资产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及时报告产权管理部门。

五、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配套,协调推进。为使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以快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主要表现在,进一步放开部分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减少审批项目,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行业管理和指导,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统一办事标准,为企业营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减少办理环节,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政府部门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勤政廉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六、实施壮大战略,培育规模企业上市运作对全区一些相近行业如乌江几家船厂、各建筑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突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资产授权等方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力求使这些集团尽快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为了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开辟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必须从企业的基础工作做起,对具有一定资产规模,主营突出且经济效益较好或目前水平暂时较低但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横联和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引导他们组建股份有限公司。继续重点培育引导江标集团、大吉集团、东源公司、东爵公司、泰华电子、深圳立业制药等一批优秀企业进行股份公司改造,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展行业协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据全区企业公有资产基本退出的现实,政府职能将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在这样形式和机遇面前,我区必须以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社团,提高企业间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目前,全区仅成立服装行业协会、砖瓦行业协会等几家企业社团,这几家协会的成立为相关企业在加强组织间联系、提供经贸信息服务、组织行业培训、维护行业利益、开拓国内外市场、健全自律机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我区的行业协会在数量上偏少,且运行还不够正常和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在全区有关行业,如房地产、建材、制药、苗木、造船等行业积极加以引导,引导和促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实施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影响,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实现企业与政府双赢的目标。以上是我们就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认识,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调研,认真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推进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把浦口区旱日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管理先进的南京新市区而奋斗。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执政为民、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创新行政方式,增强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区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办对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行政体制改革的简要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先后进行了四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开始的政府机构改革,使我国基本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我区也随着全国改革的步伐,先后经过多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从而实现了政府职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

1、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区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区和江浦县分别进行了二轮机构改革,原浦口区党政机构由改革前的45个精简到38个,再由38个精简到32个,通过机构改革,区级党政机构比改革试点前共减少13个,精简幅度为28.8%。原江浦县由改革前的46个(其中:县委机构8个,县政府机构38个),通过机构改革,县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8个,县委、县政府机构分别为6个和32个,共减少8个,精减幅度为17.4%。2002年,根据xx和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口区、江浦县,成立新的浦口区。合并后,原浦口区委、区政府和原江浦县委、县政府共有党政机构81个,通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新的浦口区区级党政机构精减到34个(含部门管理机构),其中区委、区政府工作机构和部门分别为6个和25个,区委部门管理机构3个,共减少机构47个,精减幅度为58%。从而使全区的机构设置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的基本目标。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量变到质变。自2000年以来,全区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全区机构改革,在全区开展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三轮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全区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调整为用市场机制运作,确需保留

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上,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资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体制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按照世贸规则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门行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从而建立起高效、廉洁、公正和服务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业单位,发展中介组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全区党政机构改革、建设精简高效党政运行体制的需要。因此,全区下一步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凡是能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投资的,都要充分放开,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必须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加快清理、归并、精简和规范,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重新界定,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供给的单位,严禁以罚代养。三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加强对中介组织进行规范与监督。要加快对全区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创新,行业协会要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造与创新,在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上实现新的转变,从挂靠政府部门到彻底走向社会自主发展,从政府部门主导设立走向企业自主。要割断中介组织、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的依赖与支撑关系,让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作用。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长期不运行的行业协会进行撤销;二是对原浦口区和江浦县职能相近的行业协会进行同类合并;三是对挂靠政府各部门的行业协会进行清理、脱钩;四是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相关行业成立新的行业协会。

4、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电子政务在全国各级政府中广泛兴起,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要求,我区应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时间表,初步实现政府为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在网上进行,区政府各所属机构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最终建成政务系统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库,以达到节约时间和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全区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职能的转变首先是人的素质转变,没有机关公务员素质的转变,也就没有政府机关面貌的转变,新的行政体制也无法发挥预期的职能。当前,无论是全区经济发展,还是公共管理事项的丰富和扩展,均对全区各级公务员素质提出严峻的挑战。对各级公务员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更面临具大挑战。因此,全区各级党政机关要结合全区开展的创建学习型政府、机关,转变作风和创三优活动,在各方面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正视差距找不足 做大规模求发展——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再思考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区政府分管领导的带领下,区计经局、工商局、工商联、统计局等部门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分别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产、二产、三产等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并与部分民营企业家、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与镇街领导进行了交流。调研结束后,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与吴江、台州等地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形成我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民营经济已由过去的有益的补充转变到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最亮点,对促进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一是数量明显增长。全区个体工商户2001年底为6500 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12748户,比2001年增长96.1%;民营企业2001年底为430户,到2003年底已发展到2491户,增长5.7倍,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民营企业68户,占总户数3%,同比增长12%;从事第二产业的597户,占总户数24%,同比增长183%;从事第三产业的1826户,占总户数73%,同比增长63%。二是经济总量明显扩大。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2001年860万元提高到2003年2.2亿元,增长25倍;民营企业注册资金由2001年13.9亿元提高到2003年34.7亿元,增长4.3倍,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01年86万元提高到2003年121万元,增长40.7%;目前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433户,其中,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124户,1000万元以上的65户。现有产值或销售收入超亿元民营企业18家。三是贡献份额明显增加。去年全区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6.5亿元,占全区GDp的40.4%。全区民营企业上交税金3.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3%,同比增长一倍多;民营经济实现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54.9%、55.1%和55.4%。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实物投入量占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8%。四是品牌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民营企业注册商标24件,其中,获省著名商标的有6件,获区著名商标18件。五是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明显增加。民营经济从业人员54215人,占全区从业人员总数28.6%,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冷静分析和正视我区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到虽然这几年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与新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区民营经济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质量、规模、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从总体规模看:以2003年为例,我区民营经济实现产值82.8亿元,仅占全区73.6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3.6 亿元,仅占全区的78.2 %。全区超亿元民营企业仅18家,占全区注册民营企业0.7%,民营企业实现产值虽占全区产值比重较高,但规模民营企业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寥寥无几。

2、从发展速度看,近两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保持20%以上,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爆发式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营企业3312家,新增注册资本34.6亿元,超过我区历年累积数。

3、从经营层次看,我区民营企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机械制造、房地产、建材、装饰材料等几个行业。据调查,我区民营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占60%,高于浙江34个百分点,从事生产制造仅占30%,从事农业的不到10%。而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从事以劳务性质为主的摊点零售和餐饮服务占45%,从事商业批发、房地产、科研开发的比例很低,远低于浙江发达地区,制造业比重更是偏小。

4、从科技含量看,全区民营科技型企业只占民营企业总数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只有9家。

5、从社会环境看,区县一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级有关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时各有关部门也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条条框框较多,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放贷也抓大放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一直存在。有关部门在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位置也未摆正,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上述差距和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上努力不够的问题,也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因素,既有政府营造环境的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归纳起来产生上述差距和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三个不够: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不能适应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不能适应省市加快民营经济的需要,不敢从本地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闯、大胆试,而一味要求上级部门作出具体规定,坐等上级指示。二是作风转变不够。有些部门,特别是个别具有审批权、执法权的部门和行业垄断部门的基层单位和少数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积极地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谋取部门私利甚至争夺权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够。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广东顺德、南海等县(区)级政府每年都由财政拿出数十亿元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而我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我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先进地区的经验启示我们,政府引导竞争、放手发展、营造氛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区要通过三个阶段,5年的大发展,努力把浦口民营经济打造成全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政策优惠最佳区,政府服务、投资环境俱佳的首善之区。第一阶段:实现数量的扩张,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20500户,从业人员达到8.7万人,实现产值达到 160亿元,上交税金达到6.12亿元。第二阶段:实现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利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0 %。第三阶段:在竞争力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培育做强一批骨干民营企业,使全区民营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新的突破。针对以上目标,我们将在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观念上求突破。要坚决破除与已无关、小进则喜等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障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找出我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强区,加快发展,就大胆想,敢于试,坚决做。要抓住机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创业者行列、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到民营经济中来,让一切创业源泉充分涌流,释放出民营经济内在的巨大活力和潜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领导精力的倾斜、部门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的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间资本来浦口投资创业,形成聚集效应,推动我区民营经济上台阶、上水平。

2、营造环境,增强活力,在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一是要进一步营造创业的氛围,鼓励现有企业扩大规模,二次创业,并以此带动全民创业。要加强政策引导,形成多方联动、社会关注、协调发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内的,有关政策可以进一步在实践中大胆实践,大胆探索,该放的还要放。要进一步做好服务,帮助民营企业做好生产经营、融资担保、社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营企业发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门就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要全力保护民营业主的合法权益,帮助民营企业排除各种干扰,严格制止三乱现象,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国民待遇问题,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项目扶持、贷款贴息、产业导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创造有利于民营业主创业的执法环境,只要未对社会形成危害和违法情节较轻的都应以教育引导为主,执法部门一般不予处罚。要大力推进企业信用预警机制,强化诚信建设。

3、抓重点,在民营工业发展上求突破。要树立工业强区的新理念,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第一方略,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投资工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科技型、外向型工业企业,作为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励、支持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参股、控股、租赁等多种型式实行私营企业的低成本扩张,以资本为纽带,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培养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扶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补位,加强引导,在培养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过营造发展环境来体现的,政府往往通过培育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扶持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面临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高潮,政府要及时补位,发挥作用,加强引导。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从浦口新区发展来看,我区还急需培养出一批能聚集资本并运作资本的实业家人才。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在全区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大批优秀人才闯市场、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以有力措施激发出有能力创业人员的创业欲望,更要培养这批人才的冒险精神,让大批民企发展人才在浦口脱颖而出。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贯彻落实上求突破。在历年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最近,我区又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浦口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20条具体贯彻实施意见,这一实施意见可以说是我区发展民营经济最优惠的政策,政策的优惠程度已经见底。一个好的政策出台

后关键靠贯彻落实,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督促和检查,进一步加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使之成为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进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我区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强劲,完全可以进入全省乃至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体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浓厚氛围,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自然人来浦口投资创业、兴业、安居乐业。

第3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

区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全区44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达到了96。通过改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有效退出,成功实现了两个置换。全区企业改制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学发展观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标准来衡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作还不规范,全区不少改制企业仍没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工作细则或工作条例,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职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会决议履行职责,不能完全维护全部股东的合法权益;二是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决策层又是执行层相互缺少制衡和约束;三是少数企业监事会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合理等。为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以创新的思路来深化和完善企业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给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是指现代公司法人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二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组织管理制度。由于我国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为股份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说是把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国有控股或参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并被实践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业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就应当立足于制度创新,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才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按照区委调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使全区企业进一步朝着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导向,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

产权关系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的重要条件。要把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精心组织,精心实施。首先理顺产权关系,在国有资产退出过程中,清产核资、产权界定等工作要规范操作,要建立国有资产退出平台,区国资部门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对国有占股企业,国资部门要发放《相关证书》作为国家出资法律凭证,明确股权。对在98年前后改制的区(县)属 企业进行认真梳理,这类企业由于当时的相关政策不配套,造成了产权虽明确但责任不清,对原职工占有部分股权在后来的经营过程中以集资形式退出,使国家蒙受不应有的损失,这些矛盾在土地出让或其他经济纠纷中尤为突出。另外在调整产权结构上,要坚持用《公司法》要求来规范企业改制工作,调整企业产权结构。把垄断性和专营性行业的企业,改组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的特殊性行业的企业,改造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有限公司,对大部分区属以及乡镇企业按照公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原则,通过合并、收购、法人企业参股、协议出让、公开竞价等多种形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权责明确的企业领导体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健全和完善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要注意处理好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党组织的关系,要处理好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具体讲:一是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机构、监事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权力。二是改革企业领导的管理办法,对企业领导的产生程序,选举方式等管理办法,由过去党组织、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间接管理。董事会成员由各股东单位按比例推荐,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则由董事会聘任。三是改善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这方面,首先是企业党组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和人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其次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公司的董事、监事、经营班子交叉任职,依照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再次是与公司经营管理机构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三、完善分配制度

改革企业分配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管理科

第4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研报告范文

“十一五”时期,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制定规则、确立标准、强化监管、优化发展环境和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上来,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一站式”服务,建立更加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公务员法》,提高公务员素质,增强综合执法和依法行政能力。强化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法制和信用建设,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整合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引导与协调,建立产业筛选评价机制,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整合职能,延伸服务,建设创业服务中心,构建以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宣传推广为内容的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积极服务,促进非公经济发展。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重组,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与管理。扩大融资担保机构规模,提高担保能力,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一批行政村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探索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机制。不断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合商业重组改造。加大行业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围绕建立国有经济“四大板块”,继续抓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调整。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五大体系。在改革中,保障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改革,创新投资经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供热、供水、供气等项目建设。改进政府投资安排与使用方式,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程代办服务制,推进全程代办服务向基层延伸。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的落实,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决策跟踪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

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规范和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合理界定乡镇机构职能,适时启动乡镇机构改革。纳入城区的乡镇,逐步启动办事处功能。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城市建管并重,建立健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街、社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明确区、乡镇两级的管理权限和责任,逐渐推行环卫、园林、市政等管理工作下移,形成目标明晰、齐抓共管的局面。

努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区级财政的调控能力,实现财权事权相统一。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财政支出向农村和困难群体的倾斜力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新模式,对政府非经营性资产实行统筹管理,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推动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试点。稳步推进教师聘用合同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多种办医模式,推进医疗行业的投资多元化和服务多样化。大力推动文化领域改革。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实施以都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有选择的吸引外资战略。不断拓展引资领域,扩大交通、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促进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吸引大型跨国企业在通州设立总部、研发机构和结算中心,力争在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上实现突破。

扩大对外贸易。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加大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积极拓展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15%。设立中小企业出口发展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一批名牌出口产品和骨干型创汇企业。

(四)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加强东部发展带经济协作。积极推动与东部发展带各地区的产业协作,实现错位竞争与差异化发展。配合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物流基地对东部发展带、京津冀都市圈的辐射能力,加强与空港物流基地的合作,形成区域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区域便捷交通体系,建成东部发展带的复合型交通走廊。

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周边省市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合作。逐步建立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交流平台。配合完成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第二道高速公路建设,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跨区域的交通干道,加强与三河能源合作。加强市场合作,促进跨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 .

&

第5篇:通过扩大开放倒逼国内经济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对此,在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陈文敬等专家近日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形势分析会上表示,中国应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等对外开放试点,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扩大开放倒逼国内经济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26条提出加快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加快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步伐写入三中全会决定十分必要。他说,最近他在云南走了8天,感触颇深,如果中国未来二至三年在边境合作上没有重大突破,我们的对外经贸合作将会十分被动。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陈文敬也认为,建立边境地区跨境经济贸易合作的机制非常必要,这对于稳定边疆、敦睦周边以及加强国防等各个方面意义都非常重大。

对于建设上海自贸区,《决定》第24条也有论述。就此,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指出,应当发挥好上海自贸区的探路、示范和引领作用。他说:“我理解,所谓的实验区是什么? 就像工兵一样的,要探雷,你可能要做出牺牲,我们试验田要培养出一批好的良种,能够抵御风险。”他指出,上海自贸区是为中国的一些金融改革、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探路的,因此要大胆改。现在企业进去是进去了,但还处于观望之中。当前,各个部委正在认真学习三中全会精神,他认为,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自己负责的那一块研究做哪些改革。他说,搞好自贸区政府改革要跟上,否则很难落实三中全会的任务。

对此,陈文敬指出,我们这次改革有一个大背景,国际上大的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比较明显的是,我们和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就遇到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在涉及准入待遇和负面清单的时候,这个槛你过不去。因为准入问题不不解决的话,其他很多问题我们都解决不了,包括东亚区域的合作,也包括现在的中日韩合作。

外交部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则表示,《决定》出来以后,对中国经济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很多的项目和协议谈判还很艰苦,涉及的门槛如环境标准、知识产权标准等都很高。他说,“这些标准你说它是针对中国吗?也不完全,有些确实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也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方向,这些门槛应该怎么过,确实需要考虑。”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开放促改革”,这是一个重大战略。上海自贸区是中央政府应对国际的经济变革大趋势而采取的措施,它是改革的风向标,是一个大趋势,下一步确实要考虑怎么样进一步通过开放倒逼国内经济改革,否则对外经济领域的谈判将很难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24条指出:要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探索的同时,要“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对此,国内许多省区市尤其是延边和边境地区推进的诉求非常强烈,积极性非常高。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陈文敬说,上海自贸区提出来的标准,用不了两三年就会普照全国。他认为各地区可以先把规划做起来,估计要不了三年其它地区的自贸区就会发展起来。

汇报人:xiexiebang

第6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尊敬的党组织: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要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聚合起更多的正能量,用各种正能量替代各种负能量。正能量激发出系统优化升级的活性,合力就是正能量。改革开放的合力越是凝聚、协调、强大,正能量就越大,改革开放的效果就越好。

聚合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各个领域、各项制度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各项改革相互配合,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保证改革成果的扎实有效、持续深化。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是在动态中形成的。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不能单项独进,也不能左顾右盼。某项改革的突破,往往成为带动、促进、激发其他领域改革的引擎。当前,广大群众对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呼声很高,要求保证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围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际上必然会促进很多领域的改革深化,促进很多制度的创新完善。

聚合全党全社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我们党8500多万党员和几百万个党组织对待改革开放的态度、领导改革开放的能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力度,极大地影响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成效。从社会主体而言,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首先要形成全党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35年来,正是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紧跟党中央战略部署的一致行动,改革开放才能够在不同阶段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行动不够有力。特别是在涉及到触及自身利益的改革举措时,有的采取消极、拖延、抵制的态度。因此,全党同志必须从大局出发,对民族、人民和历史负责,抛弃个人某些得失的羁绊,当好推进改革开放的促进派,以全党的合力带动全社会的合力。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事业,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力,任何改革也是不能成功的。在社会利益格局复杂、利益取向分化的情况下,形成全社会的改革合力更加艰难也更加迫切。一些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存在着利益冲突,不能形成合力。着眼于凝聚改革共识、集聚改革合力,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方案的设计、改革时机的选择、改革节奏的把握,都要统筹兼顾各个地区、民族、阶层、部门的利益,取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如果借“改革”之名,行部门利益膨胀、利益差距扩大、群众利益受损之实,则是背离改革初衷,增大改革阻力。形成改革合力,首先要形成利益合力。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7-31

第7篇: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

(2013年10月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瓦尔达纳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这里高朋满座、群英荟萃。有机会同亚太工商界的朋友们相聚在美丽的天堂之岛,我感到十分高兴。

这里不仅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巴厘进程、巴厘路线图等的诞生地。这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厘岛举行,承载着亚太和世界的期待。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们期待这次会议能为本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的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突出。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将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带来的新挑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新的增长动力。

增长动力从哪里来?我的看法是,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亚太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动力的背景下,亚太经济体应该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推动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亚太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引领作用。

中国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6%,较之以往8%以上的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一些朋友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些担心,有的人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将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形势会给亚太带来什么影响?对此,我愿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第一,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中国经济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增长到2011年的9.3%和2012年的7.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7.6%,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过渡。7.6%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是中国主动调控的结果。因为,实现我们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只要7%的增速就够了。我们在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时就充分进行了测算。同时,我们认识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第二,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是指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进”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从上半年经济数据看,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正在显现,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

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第三,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在不断增加,并将继续增强。持续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将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中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新一代劳动者成长为素质更高、视野更广、技能更强的现代化、专业化人才。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国不断拓展的内需和消费市场,将释放巨大需求和消费动力。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地区、更广大民众。这些都将转化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

第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在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努力下,亚太地区资金、信息、人员流动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产业分工日渐清晰,亚太大市场初具轮廓。正在酝酿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为亚太地区积聚优势。亚太各经济体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汇率机制更加灵活,外汇储备水平显著提高,各种多边和双边金融安排为应对复杂局面提供了机制保障。中国对亚太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受益于亚太经济增长大环境,中国实现了自身发展,同时又以自身发展为亚太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我相信,这一互动势头会越来越强劲,为亚太地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我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抱着坚定信心。同时,我们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等问题和挑战保持着清醒认识,对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高度关注,正在采取稳妥应对举措,防患于未然。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我们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宏观调控、财税、金融、投资领域体制改革,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将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健全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资源节约,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涉及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

我们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

善。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切实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亚太是个大家庭,中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繁荣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会给亚太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中国将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为亚太共赢夯实基础。我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等多个场合说过,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家和万事兴,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愿意同所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也希望亚太各方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太。

中国将大力促进地区发展繁荣,为亚太共赢拓展机遇。中国是亚太许多经济体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主要投资来源地。2012年,中国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截至2012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6万多家,外商直接投资约1.3万亿美元。中国已经同2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谈判的有6个,其中大多数自由贸易伙伴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超过4亿人次。随着中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和投资需求扩大,将给国外投资者带来更多合作机会。

中国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太平洋之所以广大,是因为它没有任何自然阻隔,我们不应该为它设定人为的阻隔。我们要发挥亚太经合组织引领和协调作用,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思想,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区域自由贸易安排的协调,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推动在太平洋两岸构建更紧密伙伴关系,共谋亚太长远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亚太是我们共同发展的空间,我们都是亚太这片大海中前行的风帆。亚太未来发展攸关亚太经合组织每个成员的利益。

中国对本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充满期待,希望同亚太伙伴们携手同心,共同创建引领世界、惠及各方、造福子孙的美好亚太。对此,我愿分享4点愿景。

第一,亚太地区应该谋求共同发展。亚太各经济体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亚太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亚太大市场。发达经济体应该为发展中经济体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后者也要迎头赶上。只有缩小发展差距,亚太才能水涨船高。

第二,亚太地区应该坚持开放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有13个经济体实现25年多的高速增长,其共同特征就是采取开放政策。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携手建设开放型经济和区域合作框架,以开放包容精神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

第三,亚太地区应该推动创新发展。单纯依靠财政刺激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增长不可持续,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创新发掘增长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亚太地区应该寻求联动发展。亚太各经济体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

损俱损。在这个动态平衡的链条中,每个经济体的发展都会对其他经济体产生连锁反应。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以自身发展带动他人发展,以协调联动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传导正能量,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当前,亚洲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巨大,特别是近来还面临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和金融市场动荡等严峻挑战,有必要动员更多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为此,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新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与域内外现有多边开发银行一道,共同合作,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亚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工商界是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推进亚太经合组织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高度重视工商界作用,愿意倾听工商界意见和建议,为工商界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深入便利参与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搭桥铺路。

今年8月,中国工商界成立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工商理事会,为深入参与亚太经贸规则制定提供了机制保障,体现了中国工商界承担国际责任的积极态度。

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座的许多工商界朋友,都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参与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们不会忘记老朋友,也愿结交新朋友。中国欢迎和鼓励各经济体特别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企业来华投资兴业,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朋友越多,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就越兴旺、越发达。

希望各位工商界朋友充分利用亚太经合组织平台,为改善亚太贸易和投资环境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发挥工商界在市场信息、技术孵化、创新驱动等方面的优势,提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建议,就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未来发展等建言献策。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4年中国将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活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面向未来,谋求建立更紧密伙伴关系,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勾画亚太长远发展愿景。

希望在座的亚太工商界代表到时共赴北京,共商大事,一起见证亚太发展的又一重要时刻。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400字作文下一篇:终端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