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陕西文化发展及文化产业研究报告

2017年,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群众从文化发展中获得的幸福感持续增加。但是,与陕西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相比,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还面临一定挑战,需要在文化产品创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陕西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大力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力度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围绕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工作,进一步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为推动陕西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状况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陕西宣传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召开前,陕西在全省举办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展览。2017年10月省委宣传部主办了《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陕西省喜迎党的十九大·学习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周年文艺汇演。十九大闭幕后,陕西传媒认真报道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党的十九大代表深入基层带头宣讲工作。《陕西日报》通过开辟“陕西文化名人谈感悟十九大精神”等理论专版,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探寻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青春足印》系列特别报道等,做好主题宣传。省委宣传部主办了文艺演出《我们的新时代》,反映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陕西人民步入新时代的豪迈之情。

2017年,陕西宣传部门还集中开展了对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宣讲工作,《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全省各地传达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的情况。陕西通过奖励优秀来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年陕西省委宣传部专门对“2016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项目进行表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优秀传统精神当代化的典范——彰显‘西迁精神’在办学中的文化引领作用” 等20个项目获得创新一等奖。

(二)加强文化工作制度建设,出台重要政策,推动文化工作开展

为深入全面推进全省文化发展,2017年以来陕西出台了《陕西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表彰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筹办工作先进单位和获奖参演集体及个人的通报》等政策文件和规划等。另外,陕西各市也相继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36份。这些法规政策对于推动文化改革,保护文物,加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鼓励文艺工作者再创佳绩,指导文化工作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省委宣传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的决定》《全省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方案》,强调通过推进“启志、立志、扶志、励志”,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大力举办艺术节文化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成果

陕西省通过举办重大艺术节,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宣传了陕西形象,促进了全省文化事业发展。2016年,陕西省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为此陕西兴办了一批标准化艺术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各类演出场馆和公共场馆,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以此为契机,陕西持续发力,通过举办艺术节文化节,推动文化工作。2017年9月召开了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17年9月至10月举办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6月举办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有来自106个国家与地区的近3000位艺术家参加,举办了文艺演出、惠民巡演、国际儿童戏剧周、现代艺术周、国际美术邀请展、国际创意动漫周、“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等活动,表演了现代舞、打击乐、魔术杂技等节目。

由榆林市政府承办的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三年举办一届),展演了戏剧、歌剧、舞剧、话剧和音乐、舞蹈等54台舞台剧目,举办了“群星奖”评奖活动、秦腔艺术展、“陕西省第二届小品文华奖暨第十届小品大赛”等。2017年陕西举办的艺术节还有第二届陕西省现代文化艺术节、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6月在太白山旅游景区举办)等。会展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陕西非常重视展会工作。6月,陕西省举办了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8月,举办了2017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11月,举办了第24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展会让世界认识陕西,让陕西了解世界产生了重要作用。

(四)文化产业快速推进,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陕西在2016年文化產业增加值达到80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4%,居全国第9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2016年陕西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2.2万家。包括上市文化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14家;8家为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75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201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6%。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类、工艺美术品生产类、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类、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类、新闻出版发行服务类、文化艺术服务类规模以上企业增长最快,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9.4%、41.3%、36.7%、30.9%、27.5%、17.4%、17.1%。按照产业类型分,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服务业类有538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5%,达到105.3亿元;文化制造业类有131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4%,达到149.7亿元;文化批零业类有179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4%,达到108.8亿元。201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加比2016年同期增长177家。

2017年陕西旅游与文化工作相结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成果突出。2017全年,陕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5.2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813.57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6.41%和26.23%。2017年秦咸阳城遗址、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韩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陕西秦腔艺术保护利用设施、华山风景名胜区等70个陕西文化旅游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近年来,陕西省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一直很大,全省在过去五年间文化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115.2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9.3%,投资建设了两汉三国、韩城司马迁等文化景区、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加速推进了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和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文化基地和设施项目,促进了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等项目建设工作。

陕西重点文化领域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广播电影电视业发展成就

2017年,陕西广播电影电视业工作蹄疾步稳,成就突出。陕西省2017年备案公示的电视剧和电影分别达到39部1376集与164部,获准发行电视剧13部638集。拍摄完成的电影64部,产量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陕西优秀电视剧、电影数量多,影响大,《长征大会师》《大秦帝国之崛起》《将婚姻进行到底》《和妈妈一起谈恋爱》《我是幸运儿》《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热播,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2017年11月,《白鹿原》荣获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最佳电视剧奖”,电影《塬上》和《血狼犬》分别获第十三届中美国际电影节“金天使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社会贡献电影大奖。《大漠雄心》荣获第五十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白金雷米大奖。电影《赶牲灵》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二届国际微电影展优秀作品奖。《塬上》《血狼犬》等还获得了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五届温哥华金熊猫国际电影节、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等的其他各类奖项。《王大花的革命生涯》2016年获得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作品奖。陕西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的局面离不开国家支持。2017年3月,《红旗漫卷西风》获得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电视剧《白鹿原》被选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2020年百部重点作品和重点剧本扶持引导项目。

(二)出版行业发展成就

作为陕西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新闻出版业在提升陕西文化发展水平方面作用显著。2017年,图书出版领域取得新的成就,全年出版报纸43种(不含学报),出版各类期刊268种。①2017年上半年,陕西新闻出版发行中的图书出版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8.8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15.7%。

2017年陕西出版成果频频获得重要奖项。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中,陕版图书《中国蜀道》《陕西金文集成》入选 “图书奖”,《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入选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日本味儿》入选“装帧设计奖提名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评奖中,陕版图书《关学文库·关学文献整理系列》获得 “图书奖”,《太阳宫》《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10卷)2部均获 “图书提名奖”,《陕西民间特色工艺》和《延安陕北——陕北风原创及生态歌曲》分获“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奖”与“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提名奖”。陜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全年出版图书超过6100部,再版率达到60%以上。

陕西出版图书中国家级重点出版物种类持续增加。2017年,陕版图书中的国家级重点出版物种类不少于29种,比2016年高出16%,《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研究》《丝绸之路辞典》等15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图集》《中国动力》等3部入选2017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胶片上的红色延安——延安时期电影资料》等5部选题入选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增补”等。

陕西重视图书发行工作和全民阅读工作,2017年4月专门在西安举办了第四届陕西(西部)丝路图书交易博览会,参加本届图书交易博览会的有来自于全国各地数十家出版社。为促进全民阅读,陕西还举办了“三秦阅读月”全民阅读活动,陕西各地通过举办青少年诗词大会、诗词朗诵大赛、作家进校园、全民阅读集中示范等各种活动,共同推动全民阅读。

(三)戏剧演艺业等领域发展成就

陕西重视戏剧演艺业发展,重视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国内外戏剧演艺作品,2017年专门编排上演了一批新节目。陕西人艺在西安首演大戏《平凡的世界》,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创排首演了大型动漫儿童剧《天鹅公主》,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首演了大型秦腔历史剧《司马迁》,等等。2017年11月,秦腔《易俗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受到一致好评。陕西重视对著名戏剧家的研究和纪念工作,2017年11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举行了“深情回眸——纪念马健翎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戏曲演唱会”,纪念我国著名剧作家、戏剧家马健翎先生。

陕西的优秀戏剧演艺节目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肯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参加了“2017香港中国戏曲节”暨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演出了《苏武牧羊》等陕西本地戏曲剧目,受到香港观众热烈欢迎。2017年春节期间,陕西省7个演出团队,赴欧美等地的25个城市进行了40余场演出,取得了成功。陕西秦腔艺术团远赴欧洲,参加哥本哈根国际歌剧节,演出《周仁回府》《五典坡》等秦腔经典曲目,赢得了良好声誉。2017年,陕西原创的国内第一部丝绸之路题材杂技剧《丝路彩虹》赴欧洲巡演,成了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2017年7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陕西动漫企业推出的“漫赏秦腔”——将《三滴血》《周仁回府》等36部秦腔名剧折子戏以动漫形式制作完成(共810分钟),向全国观众推荐秦腔这种优秀传统戏剧。优秀的戏剧演艺成果为陕西带来了荣誉。2017年9月,西安创作的话剧《麻醉师》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6年来,陕西演艺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奖励。在2016年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陕西歌剧《大汉苏武》和话剧《麻醉师》两剧目最终赢得文华大奖,《丝路欢歌》《哎呀呀》两剧目荣获音乐类和戏剧类群星奖,演员惠敏莉、李军梅荣获文华表演奖,获奖数量占所有奖项的五分之一,获国家舞台艺术最高奖位居全国第一。通过艺术节,陕西将来自于国内外艺术家们的大量精彩文艺节目呈现给观众。2017年9月,陕西召开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波兰、德国、美国、乌克兰、立陶宛等外国艺术家们举办中世纪古乐音乐会、三重奏室内音乐演奏会等音乐会,以色列、俄罗斯、斯洛文尼亚等国艺术家演出了歌舞剧、现代舞等,捷克、爱沙尼亚、荷兰、保加利亚等国艺术家演出了儿童剧等,不一而足。来自国内的艺术家们演出了《大禹》《沙湾往事》《蝴蝶妈妈》《家》《天地人·乡愁》等舞剧,《海丝情缘》《湘绣情》《万里茶道》《八景图》等地方戏剧,《此心光明》《黎族家园》《丝路草原》等话剧、歌舞诗剧和音乐会等,《我要换爸爸》《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小红帽》等儿童剧。

为促进艺术发展,陕西编制实施了2017-2021年度的文化品牌工程规划和振兴秦腔艺术规划。2017年,陕西省获得了24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年清明期间,为配合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陕西举办了民族音乐会和地方戏曲专场演出。

(四)文博事业发展成就

文博事业是陕西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好文博事业对促进陕西文化发展有特殊的意义。2017年,陕西文物保护工作成就突出,4月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荣获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0月,汉中“三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之后,陕西第二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月,神木石峁遗址中的皇城台遗迹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2016年石峁遗址考古项目还荣获全国田野考古一等奖。2017年4月,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7月,西北工业大学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申报的“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被批准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16年12月,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牵头的文物保护项目分别获得“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二等奖。

陕西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为保护好陕西史前文化遗址——石峁遗址和长城遗址等文物,2017年陕西省通过了《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境内长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批准了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长城保护名单(新公布40处,扩展项目2处)及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这批长城保护单位包括战国秦长城遗址、隋长城遗址和明长城遗址。省文物局专门发了《关于开展全省抗战文物调查工作的通知》,以加强抗战时期的文物调查工作。近年来开展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查明陕西可移动文物收藏量3009455套7748750件,居全国第2位,总量占全国12.09%。

陕西重视博物馆建设工作,2017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大唐西市博物馆被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至此陕西拥有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截至2016年底,陕西省共有各类注册博物馆270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190家,参观人数达3650万人次,超过2500万人次免费参观。

陕西文物对外展出是陕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2017年陕西省在哈萨克斯坦、美国的西雅图和费城分别举办了名为“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物展”和“兵马俑:秦始皇帝的永恒守卫” 的文物展等,展出了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时间跨度从西周至汉代,以秦代兵马俑为主。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产生了独特作用。

陕西文物展览还在全国各地举办,如参加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201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错彩镂金:陕西珍藏中国古代金银器》展览,展出了陜西古代金银器,揭示它们锤鍱、錾刻、点翠等工艺源流。

(五)美术创作等发展成就

陕西是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诞生地,陕西画作为民众欣赏来自不同地域绘画作品提供了条件。2017年10月,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西安美术学院、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以“心中有人民”为主题举办刘文西百米长卷展。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等13个部分组成,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9月,陕西举办了第四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邀请展以“丝路精神·时代丹青”为主题,展出了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余位艺术家的一千多件作品,涵盖了中国画、油画、书法、摄影、版画等方面。8月,省文联和省书协主办了陕西省第五届书法篆刻临作展。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突出。2017年,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大红袍花椒栽培系统和西安市蓝田县的大杏种植系统分别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陕西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增加至3处,原有的榆林市佳县千年古枣园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4项、省级项目441项、市级项目1415项、县级项目4150项。另外,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陕西3个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0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8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81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3977人。陕西还命名了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单位)51个(两批)。

陕西各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就

(一)西安

西安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专门出台了《西安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了《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全年组织开展戏剧惠民演出1550多场、送欢乐下基层文化惠民活动1000多场。这一年西安新增“西安城市记忆”等5座博物馆,使得博物馆总数达到了126座;全市拥有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392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西安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西安国际音乐节、2017西安电竞产业峰会、第二届全国道教文化艺术周等,全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99个,其中举办国际性会展活动46个;全年参展参会人数238万人次。2017年,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分别有2个、14个、188个。市级广播电视台2家,县级广播电视台6家。②2017年,西安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西安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专门出台了《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确保到2021年实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年均增长1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17年,西安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4家,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5.2%。2018年,西安致力于推进“文化+”“旅游+”,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

(二)榆林

榆林采取各种措施,稳步推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项工作。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 “榆林市文化企业数据库平台”。在此基础上榆林大力推进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工作,2017年,榆林市全年旅游接待量达到32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8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4%。

榆林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推进。2017年6月,榆林文化艺术中心(榆林大剧院)开工建设;9月,榆林市工人文化宫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展了12项文化惠民活动,如新春文艺慰问、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等等。“榆林古城六楼民俗文化展演”还在2016年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7年,榆林市政府和陕西省相关部门合作联合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届陕北民歌大赛。2017年榆林高水平承办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余子俊》等3部剧目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电影《大漠雄心》荣获第50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白金雷米大奖。2017年,全市的藝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馆和艺术学校分别有14个、13个和1个,影剧院34个(剧院7个、电影院27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全市拥有文化站182个,在册的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达到23处,占到全省博物馆数量的近10%。2016年,全市广播、电视转播台20家,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16%和97.39%。③

(三)延安

延安市特别强调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工作,专门制定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延安文化走出去实施意见》《延安市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7年,延安共接待游客50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8亿元,分别较2016年增长25.68%和31%。延安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召开了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八十周年座谈会,成立了“延安书局”和延安中国红色书店。近年来上演了《延安保育院》《延安延安》《延安保卫战》等剧目,在宝塔山制作了灯光表演《延安颂》。

延安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作,重视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创作。启动2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中心、226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和2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中心、22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扩(增)建工程;“两馆”免费开放率达到了100%。2017年,举办50多场次大型演出,全市创作戏剧作品5部,曲艺、小品20个,歌曲30首。

(四)铜川

铜川专门制定了《铜川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铜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铜川市关于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铜川市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实施方案》等。2017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2.41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67.8%,利润总额达到了3275.6万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102.1%。其中文化制造业、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1.11亿元、0.65亿元和0.65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0.9%、20.6%和83.8%。④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9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1.5%,全省排名第二。

铜川重视道德建设、文化事业和群众文艺活动。2017年专门颁布了《铜川市道德模范奖励帮扶实施办法》《铜川市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礼遇实施办法》,开展第二届“铜川好人”评选表彰活动和首届“文明家庭”评选等活动。出台《铜川市关于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的意见》等文件。2017年全年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750场,放映公益电影6125场,举办了铜川市第24届广场文化活动,观众10万人次。2017年9月,铜川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电影《塬上》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大型原创音乐剧《孙思邈》和秦腔革命现代戏《锦阳星火》荣获第八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文华剧目奖”。

(五)宝鸡

宝鸡重视并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至2017年前半年,宝鸡文化企业和个体文化经营户总数达到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了97户。至2017年宝鸡建成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19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单位)16个。建成的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有2个和15个。2016年,宝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⑤

宝鸡文化资源丰富,宝鸡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至2017年,有包括21处国家重点、97处省级和27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各类文物保护点3436处。⑥宝鸡重视对文物和遗址的研究、保管和展出工作,2017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成功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8月,宝鸡举办了丁酉年“丝路寻根炎帝祭祀”大典;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3个。2017年,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

(六)咸阳

咸阳注重推进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工作。专门制定出台《咸阳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方案》等。⑦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6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1%,前三季度文化企业营业收入50.87亿元、同比增长23.9%。2017年,陕西省最大的区域性公益文化设施项目——咸阳市民文化中心建成并开放,该文化中心包括文化场馆、文化广场和文化公园等部分。其中的文化场馆区包括科学技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群众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2017年,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0多场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咸阳重视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咸阳旬邑马栏革命旧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月,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近年来,咸阳公布了五批非遗项目名录。至2017年,咸阳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55项和132项,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15名和119名。

(七)渭南

渭南重视文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门制定了《渭南市深化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施方案》。2017年,“渭南·书享荟”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一等奖,多项成果荣获二等奖。红色革命题材纪录片《渭华起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秦腔现代戏《李仪祉》获得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2017年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的统计结果,渭南市的综合信用指数名列全国259个地级市的第38名,居西北五省区第1名。

渭南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工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17年,渭南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2479场。⑧为促进文化产业,渭南设立文化体制与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出台《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编制《渭南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文化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陕西古籍总目渭南分册》编纂出版,电影《老腔》、微电影《华阴人》成功首映。

渭南重视文博事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2017年7月建成并开放李敷仁的纪念馆。8月,开放了唐惠陵博物馆。2017年渭南市公布了包括“宝华山尧帝传说”等10大类34个项目的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汉中

汉中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直文化单位深化改革方案》《汉中市文艺评奖办法》《关于深化全市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工作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启动为期四年的“弘六德·展六美·建三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1%。汉中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7户,累计达72户。

汉中文化工作成果显著。2017年,“汉中三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漢中荣获“全国幸福家庭示范市”称号。2017年,汉中开展“迎接党的十九大 共圆小康中国梦”主题电影放映月活动。组织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2.53万场次。市群艺馆建成投用,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3个,216个“两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定军山情歌》荣获第34届美国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奖。广播剧《汉中秘密特使》荣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风从巴山来》荣获省第八届艺术节“文华剧目奖”。《汉中电影志》编印出版。举办了“2017·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西乡举办了“相约樱桃花海喜看非遗展演”。建成并开放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小河口会议纪念馆。

(九)安康

安康采取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各项文化工作发展。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民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安康市文化产业追赶超越季度考核点评细化方案》《市考县区文化产业目标任务分解方案》等文件,成立新民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译出版《安康优秀传统家训注译》等。

2017年,安康文化工作成就斐然。成功了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首届高校法治文化节和第二届安康美食文化节。新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05个,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30亿元。《汉水安康》入选全国优秀纪录片,《汉江船夫曲》荣获省群星奖。在瑞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总部举办了“秦巴明珠·美丽安康”摄影风光展。汉阴县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文化馆标准。安康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汉水安康》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向全国播映。

(十)商洛

商洛文化工作成就突出。2017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6%,增速位居全省第二。花鼓戏曲电影《带灯》成功首映,《紫荆树下》《孝义川》荣获省“文华优秀剧目奖”。通过举办2017丹凤桃花谷民俗文化旅游节,2017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漫川国际文化旅游艺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经济发展。重点打造仓颉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设了山阳红二十五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维修程豫故居、山西会馆、四郎庙等。举办脱贫攻坚在行动文艺汇演,演出了舞蹈《花绽放》和说唱、渔鼓、小戏等节目,用文艺来鼓励宣传脱贫攻坚工作。

陕西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与陕西文化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相比,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还面临一定挑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陕西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需要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社会文明水平需要持续提升。陕西还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陕西还需要关注文化建设投入总量问题,大力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首先,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地域不平衡问题。截至2016年底,陕西80%以上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来自于关中地区,西安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65.8%。陕西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严重滞后,陕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六分之一,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次,陕西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2016年,陕西规模以上的文化制造企业中从事研发(R&D)的企业仅占1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再次,文化产业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016年末,陕西规模文化企业单位数810家,其中亏损企业多达203家,亏损面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陕西文化企业中文化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从文化产业发达省区的状况看,文化制造业特别是现代文化制造业,一般情况下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例相当大。陕西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制造业。

陕西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旅游融合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陕西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充分,文化资源转换成产业资源的工作还需要大力开展。文化资源开发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从景区服务来看,陕西与河南、四川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等方面有一定差距。陕西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融合发展水平不高,融合发展模式创新不足,融合发展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陕西文化与旅游结合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布局及顶层设计、统一运作。旅游文化内涵提炼不足,文化旅游价值提升不高。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存在多复制、少创新,特色化、差异化体现不强。带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培育不足,金融政策支撑不够,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等问题。 陕西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则存在项目推进中理念不一、规划水平不高、资源无序开发等突出问题。⑨

对陕西文化工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大力推进思想理论建设。促进陕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推动繁荣发展陕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做强做大陕西主流舆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深入推进陕西公民道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和改进陕西文明城市创建管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促进文化产品创作。推动陕西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好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通过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创新陕西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快构建陕西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陕西民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3、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陕西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创新,坚持文化自信。陕西开发文化资源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凸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要加强陕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创新发展和普及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统工艺,充分弘扬陕西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陕西,喜欢陕西。

4、大力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通过采取巩固提升优势文化产业,补齐文化制造业短板,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注重相关产业协调配套,持续优化文化产业功能布局;打造专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引进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新途径新模式,增强智力支撑;壮大市场主体,改善营商环境,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杠杆作用,加大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再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等举措,大力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文化领域重要项目的发展作用。采用项目带动战略,需要从省级层面对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5、加大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力度。通过建设一批国家公园,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综合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城镇、传统村落等,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通过创作一批促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好作品,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文化”,发展新兴产業等方式带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通过完善陕西文化与旅游的配套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保障人才供给,确保市场秩序,加强宣传力度等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力度。

2018年,陕西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致力于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基地和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工作。努力围绕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龙头企业,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工作,进一步壮大网络娱乐、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陕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注释

① 2017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 西安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 2018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④ 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7年上半年铜川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运行分析》

⑤ 2017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⑥ 2017年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⑦ 2016年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⑧ 2017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⑨《陕西省关于实施项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作者简介

樊为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樊为之

第2篇: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进行,城市应当进一步制定明确的文创产业发展目标,注重在挖掘城市文化创意的基础上提高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质量。文化创意未能作为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没能体现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竞争力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当基于地方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着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向着创新性、独特性方向发展。由于地方文化创意项目没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影响了产业发展的有效性,不利地域文化产业的整体提升。

一、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通融发展瓶颈

(一)资源整合度较低

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产业关联性较低,不少城市注重发展动漫、时尚等主题文化产业,没能基于城市文化特色进行城市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产业不能精心培育并优化传统文化资源,不能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与独特性。首先,一些城市文化产业没能从区域内积淀的已有文化资源入手,不注重挖掘和保护文化创意的源泉,一些文化企业更注重寻找域外文化资源。其次,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地域传统文化、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受到版权、法规、所有权等方面的制约,很多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资源没能焕发出商机。再次,一些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城市人文景观没能与大众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尚未能形成地域文化资源的广泛影响力,地域文化创意空间仍有挖掘的巨大潜力,还需要在提高受众广泛性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化资源开发。

(二)产业特色不突出

城市文化创意应当基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强调在获得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地域文化产业已经开始注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业项目,但是存在着创意少与产业重复率高的问题。不少地域只注重借助地域文化进行类型化的笔、杯、盘等产业化生产,没能在集中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开发独特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还有的地方存在同类性产品的盲目攀比方面,往往把文化产业的创新放在求大、求小或者求数量方面,没能真正实现文化内涵的有效展示。另外,由于区位优势的整合不足,企业间未能走出联合发展的道路,因此影响地域文化创意的有效性,不利于促进产业水平的升级。不少地区还缺乏龙头型文化企业,缺少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与传播平台,造成文化创意产品的宣传度低,没能提高文创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二、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创产业整合原则

(一)战略整合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统一为城市服务,强调构建完善的城市文化产业战略体系,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的引导与实践价值。首先,以产业整合为突破口,建立新型的文化创意的景观载体和活动项目,通过基于丰富的文创创意产品提高宣传力度,更好地吸引人们参与文创体验与实践活动。在产业整合的背景下实现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注重推动精品创意文化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的综合策划,不断推出精致的文创产品,满足地方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其次,围绕推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创意实践活动的转型发展,提高文化创意部门的市场意识,在市场化的原则下促进文创产品发展。在政府引导文化产品发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机构引导和政策扶持,注重形成一个利益均衡关系,更好地促进企业、政府部门参与其中。最后,还要树立强有力的品牌意识,在品牌指引下促进文化创意与企业的深度联盟,打造文创产业与旅游发展合理有效的突破口。

(二)政策供给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产业的衔接,应当基于文化产业,更好地表现出城市的文化风貌、精神理念、时代特色,还要加大政府对文化创意实践活动企业的支持。首先,成立文化产业协调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提出一系列的扶持鼓励政策,给予主动参与文创项目的工作人员适当的奖励。其次,还要成立观赏性的体验区,在进一步选择区域文创发展主线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把各种文创项目与资源进行融合,打造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路径,形成科学完善的设施体系,拓展配套要素功能,提高地方文化创意资源的聚焦性、带动性,着力进行文创特色的塑造。再次,还要打造优化的地方文化馆,全面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在挖掘历史长、规模大、发展快的文创产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诠释城市文化魅力。例如,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民众博物馆,有冰雪等独特资源的地域还可以打造冰雪文化博物馆,展示冰雪文化的载体和特点,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刻透彻的挖掘,建设一个全新的地方文化载体。

(三)服务支持原则

城市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辅助性的管理体系,运用各种政府公共资源打造文创供给体系,满足全社会的文创需要。首先,应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有效保护稀缺性的城市文化创意资源,更好地挖掘整理可用于城市文化创意的独特性资源。其次,建立文化创意培育的咨询中心,建立一系列主题文化的活动展示中心,文创创意的俱乐部等,建立一批重要的文化创意的合作机构,加大科研人员、教育教学人员、文化创意理论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再次,提高区域性文化创意品牌的社会知名度,提高文化创意项目的社会价值,展示文化创意的重要意义,在促进相关创作的基础上提高文创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建立数字化的文化创意扶持平台,依靠文化产业营销渠道打开文创活动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渠道,实现文创产业与知识的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文化创意活动有效性。

三、基于文化创意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一)加大文创活动扶持力度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区域文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推动力量,着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意融入地方文化产业的新格局。首先,应当围绕文化创意建立规模化产业园区,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带,加强文创的科学规划,提高文创资源的利用率,形成特色品牌文化项目,政府应当加大文化调控工作的力度,着力集中区域优势力量,实现集约化文创发展。其次,提高文创项目的政策供给水平,有效落实国家文创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工作,深入贯彻文化产业发展精神,进一步基于特色城市文化挖掘文创活动的产业增长点。再次,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发展的公平性环境,提高文化创意的市场竞争力,构建良好的文化创意经济平台,有效减少文创交易的成本,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化,提高文化创意融入文化产业的价值。

(二)加强文创活动资金扶持

促进文化创意活动的发展,还要拓展文创产业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形式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推动各类文化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首先,拓展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注入,引导民间资本为文化创意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文化创意的产业链条,提高文化创意的信贷投入水平,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方式为文创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在有效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基础上,通过股权多元化的方式鼓励新兴文创项目进行产业化运营。其次,应当重点加大知识密集型和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文创项目的自主经营有效性,注重引导社会机构的文创项目的市场化,最终通过企业运作的方式更好地实现文创产品价值。再次,建立科学的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加强城市文化产业的布局,建立自负盈亏的管理机制,以及金融投资的风险评估机制,合理预测文创项目的发展,近一步降低文创项目融资的风险因素。

(三)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工作

引进文化创意人才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当下应当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密集性的文创产业,落实抓好文创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首先,联合地方高校、人才招聘机构为区域文创活动延揽人才,注重建立灵活性的人才交流机制,基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实现实践艺术文创人才的有效流通,允许个人以灵活的形式参与文创项目的研究实践工作当中。在建立适宜分配制度的基础上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文创活动积极性。其次,加大国外文创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吸引全球高端文创人才进行文创产业项目,进一步实现文创人才的聚焦效应。再次,还要打造全球人才的交流与融通机制,基于文化创意组织全球性的论坛等活动,搭配优质的文创人才的互动平台,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重点打造高质量的文创人才评估体系,從而更好地起到文创人才的汇聚作用,实现文创人才的综合全面汇聚。

(四)培养群众广泛文化需求

地方文化创意活动助力文创产业的发展,还要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消费需要,着力挖掘文创市场的潜在能力,在扩大市民对文创产品需要的基础促进文创活动的快速发展。首先,加大文化教育的投入工作力度,积极优化文创产品的结构,围绕着市民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性文化参与活动,打造立足于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吸引广泛市场进行文化消费,强势发展和繁荣文化产品市场。其次,实现文创产品市场的均衡发展,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满足广泛的市民文化需要。再次,进一步开发文化消费市场,有效划分文化消费市场的层次,实现文创项目的差异性供给,基于丰富的文化创意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传递展示出文创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结语

进一步展示文创创意的价值,通过文创创意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加强政策性的供给,建立良好的文创产意的示范产业园区,充分运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在提高政策监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创发展体系,在重视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运用法律的方式保证公平的市场环境,从而为文化创意活动有效融入文创产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曹徽,巩艳芬,魏希柱.中国创意城市创意能力评价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龚雪.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创意指数[J].开放导报,2012(12).

[3]朱自强,张树武.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4]林中燕,郑大川,黄蕾.闽台文化创意产业联动机制研究[J].东南学术,2014(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作者:王琳

第3篇: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研究的选择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研究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文艺产业化、价值评判的商业化、研究平台的媒介化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文化研究被吸纳进文化产业运作流程,成为传媒产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之一。生声化、消费化正在改变文化研究的原有路径,学术中心向媒介转移。引导文化研究的产业、媒介转型在于开拓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保持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和反思性。既要开拓理论视野,加快文化研究的理论转型,也要积极参与文化生产,建构独立的话语平台。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产业;选择

[作者简介]卢衍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枣庄学院中文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97

[

一、文化产业:选择的前提

2009年,《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规划纲要》颁布,各地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媒体、广播影视、期刊图书等行业进入新一轮改革和整合,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兴奋点。这些变化都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研究的存在语境。文化产业化作为近年影响较大的一种国家战略,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和主要领域,并扩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改变了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进而影响到文化研究的观念和立场。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和思想运动,本来就源于社会变革的刺激和文学研究的需要,类似西方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的出现成为文化研究生存的土壤。时至今日,文化研究的合法性还是一个悬置的问题。但并不妨碍用它来解决各种文学、文化问题;但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却很快被确立。并迅速实施。其实,“文化产业”一词最初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的“Culture Industry”,起初的翻译是“文化工业”,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消极性的名词,指向的是文化按照工业化的方式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因素和影响。1998年国际社会才开始考虑将文化纳入经济决策。1999年世界银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会议上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Culture Industry”的中文翻译才开始转向更加中性化的“文化产业”。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源自大众文化的迅速膨胀。在当时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商业性”的文化,最初引起了文学研究者的警觉。他们借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进行批判。并得到社会舆论的喝彩和学术界的肯定。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在当时主要被看作是一种负面意义上的文化。但随着李泽厚、徐贲等学者“正视大众文化在当前的积极性、正面性价值”、“走出阿多诺模式”的呼吁,大众文化一度被认为具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进程的积极意义,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也被看成是一个现代性事件。鉴于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产业合法性的确立实际上约等于对大众文化的正面肯定,这对文化研究的观念和立场冲击很大。如果继续对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将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悖;如果肯定大众文化。又与文化研究的自身理论矛盾。以前,文化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现在却要面对文艺产品和文化产业流程。衡量文艺、文化的标准由“审美性”、“文化性”转变为“利润率”、“产业性”,大众文化一旦进入文化产业轨道,文艺的自律性根本无法与市场的自律性抗衡。在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尚未取得合法性的情况下,它们要受到文艺批评对其艺术性、文化批评对其文化性、大众对其流行性的三重检验,要想生存起码要符合其中一条标准。随着文化产业迅速扩张,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艺术性”、“文化性”标准开始被边缘化。影视、大众读物等成为产业化的宠儿。成为文化研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

其次,文化产业的振兴导致文化研究的社会功能弱化,影响其实践性品格。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决定了理论视野的开阔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围绕生活方式、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文化身份、民族主义、全球化等中心展开,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意识,具有天生的反思性、批判性。而文化产业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收编了文化研究,一方面让文化研究成为学院派进行安全生产的知识话语。化身为大学课堂上师生同乐的智力游戏:另一方面让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形成温情脉脉的暧昧关系,形式多样的文化产业让文化研究者乐在其中,羞于拿起批判的武器,而是满心欣喜、赏玩、呵护着文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文化研究又引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福柯的知识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威利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拉康的精神分析、波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萨义德的文化帝国理论等思想武器,但批判精神的缺失大大削弱了文化研究的功能,也让其实践性品格大打折扣。

最后。文化产业的深入导致文化研究的媒介化。降低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品格。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文化体制改革将大量期刊、报纸等推向市场,自负盈亏,文化研究曾经赖以生存的平台逐渐被产业化。产业化之后的媒体为了利润的追求和现实的需要,要求文化研究转变策略甚至立场,走市场化、世俗化的道路。这势必与文化研究的独立性和纯粹性相悖。另外,文化产业还催生一批新媒体和新平台,诸如网络论坛、微博等成为迅速壮大的批评平台,面对的是大众群体。文化研究只是面对精英、高端的情况很难复现,大众化、通俗化等成为新媒体的要求。由于这些媒体和平台的门槛极低。参差不齐的学术背景和阅读经验让文化研究复杂多样,泛滥无序。文化研究的媒介化还将继续调整和深入,必将影响文化研究的形态和格局。

二、生产化:选择的机制

在文化产业语境中,随着研究对象的产业化转型,文化研究自身也难免生产化的命运。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个性的创造、思想的产生和精神的捍卫,而是转变成组织化、产业化的企业策划和批量生产。以影视作品为例,都是由出品方牵头组织,邀请批评家进行的研讨基本上都是赞歌,外加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和期望。这些“批评”和“研究”最后成为文化企业进行炒作、营销的原料和手段。还有专门的策划公司组织写手在各类媒体进行批评,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规格较高的专家研讨和层次较低的写手炒作在文化产业的流程中并没有高下之别,都是实施文化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批评家和文化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成为文化生产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这期间,掌控文化研究的并不是研究主体。而是资本所操控的消费主张。一切价值判断都以文化产品的销售为目的。因此。有时文化研究者采取负面评价反而有利于文化产品的流传和销售,一般也都在文化生产者的可控范围内。

更需警惕的是,在传媒产业的强势介入下,无

意生产化的文化研究者也悄然被利用而为生产化服务。文化产业中的传媒是最核心、实力最强的产业类型,但其推行的娱乐化路线让文化研究陷入防不胜防的文化陷阱。文化板块都变成娱乐板块,文化记者都成了娱乐记者。一切以兴奋点为标准。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的现象时有发生。2009年文化批评家肖鹰对小沈阳的批评本来是一次正常的文化研究个案,具有一定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一经媒体介入就变成了轰动一时的娱乐事件。网易娱乐频道策划了“郭德纲力挺小沈阳炮轰学者专家是流氓”专题,配以报道《清华教授肖鹰:郭德纲才是文化流氓》,无论是标题和内容都不以当事人的完整观点为依据,而是挑选最吸引眼球的字眼进行混搭,甚至编造对立的情境。作为文化研究者的立场、思想、观点在媒体的喧嚣中显得苍白而无力,只能一次次沦为被曲解的原料进入新一轮的炒作。最后,肖鹰采取法律手段与网易对簿公堂。虽然胜诉但仍然被利用、被娱乐,媒体的目的早已达到。在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研究犹如进入一种无物之阵,其价值、立场、观点等都为产业的流程和多元的形式所取代,在收视率、点击率和口水中被掩盖和消费。

文化产业发展在弱化文化研究功能性的同时,改变了文化研究的学术生态,让深谙生产之道的“酷评”、“艳评”等大行其道,在各种选秀、谈话、娱乐等节目亮相。在超级女声、非诚勿扰等节目中,嘉宾、评委从不同专业视角对选手和参加者进行评判,学术性不重要,关键是吸引眼球、哗众取宠,类似黑楠、乐嘉等角色,他们是按照视觉时代媒体批评的操作规程建立话语体系。以赢得观众为目标,保证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组织化、市场化的文化研究一旦挤占学术研究空间。就会带来影响深远的恶性循环,改变文化研究的本性。一方面,大量未经筛选的文化研究与媒体合谋,变成媒体的喉舌和工具,失去了批判性、反思性和自主性,最后变成狭隘的媒体批评。另一方面,坚守学术操守的文化研究受到大众媒体的挤压。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容易失去在大众、媒体、社会中的话语权,无法产生影响力。目前,文化研究的学科化趋势日渐明显,“学院派”的弊端开始显露。

在文化产业的强力干预下。文化研究的生产机制逐渐失去自律性,重回自律性是文化研究的必然选择。回顾历史,“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这三个环节或阶段可以较好地描绘文化研究的路线图。文化研究初期对“生产的研究”比较多,但主要是借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有简单、粗暴之嫌,需要深入生产机制内部,加强多元化研究。对“文本的研究”成果较多,缺点是有反现实、反人文主义的偏颇,需要破除文本的界限,恢复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尝试建构一种多层次的文本文化研究模式。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参与生产:应有的选择

中国目前的文化研究基本上是文学研究转型、延伸的结果,曾被赋予“学术自救”的重任,在体制中扮演了某种“学科自救”的角色,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具有促进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改革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文化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市场,为了迎合消费大众的需要,文学、文化越来越商品化、时尚化、平面化和能指化,可能有趣、好玩、具有某种震惊效果,但却越来越远离传统的创作规范,而变成大众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政治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文化领域整体推向产业化轨道,参与生产成为文化研究转型的选择。

文化研究参与生产,是文化与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要求,也是文化存在形态转型的结果。文化产业与观念形态文化、物质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等以往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经济力与文化力统一的新型文化。强调的是经济与文化的直接结合。之前我们说观念形态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往往是指文化对经济的间接作用力。“精神可以改变物质”是指通过理念的指导或意志力和情感力的作用来实现对物质的间接影响;而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是“文化即经济”,“文化即生产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产业带来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重大转变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条件,一是科技发展的高度足以满足在短时间内将文化(知识)转化成物质财富,并具备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基础:二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需要更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产品;三是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综合发展的时代条件。因此,文化产业中。文化生产并不是以文化的发展规律为依据,而更多的是以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进行;文化消费也不是被动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而是主动地培养消费需求,刺激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市场不是以文化层次进行划分。而是以扩大再生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标准。社会发展要求文化研究也要相应转变存在形态,对国内、国外的文化产业作出分析和判断。对国内而言,要对新的文化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对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进行研究,对人们的文化行为、消费活动作出评价,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国外而言。要从整体上把握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文化需求。采取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更新研究方法和模式。

文化研究参与生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中日常生活、文化消费和流行文化等三个环节进行。文化产业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发展逻辑,文化研究也应有相应的对策和重点。第一,加强日常生活的认识和研究,扩展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日常生活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日常生活有足够量和足够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社会能够提供大量符合大众需求的商品,文化产业才能发展。文化研究者要走出书斋,突破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念。改变以往轻视日常生活的局面,对大众的文化需求状况和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文化产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第二,多层次理解消费文化,增强文化研究的学理性和科学性。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的条件,分为高、中、低等多种层次,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调整、转变。文化研究要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准确把握当下文化消费热点和问题,及时发出预测、预判和预警。既要大力推动中国民族文化消费的市场,也要警惕和透视国外消费文化的文化霸权。第三,重点研究流行文化,扩大文化研究的影响力。文化产业并没有将所有文化都纳入产业发展范围。而主要是以能够满足大批量生产、符合大多数人审美需求、刺激产业发展的流行文化为主。流行文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是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研究参与生产,要将多元化的语境、方法、模式等引入当前学术机制,并保证批评功能的正常实现。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化研究的语境。实际上是一个话语生产场域。所有的话语在众声喧哗的状态下共同争夺消费市场和话语霸权。以此取得最大的利益。主流文化的解构使得官方立场的论点不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和理论的制高点,精

英文化的学院化使得文化精英的论断也不再具有引领大众的启蒙地位。大众文化自身的多元化使得文化研究身处无限自由而竞争激烈的话语竞技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打破“学术圈”的理论桎梏,开放“学院派”的文化视野。搭建文化研究的广阔平台。“学术圈”作为学科化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性规定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在文化产业发展语境下显得单一而固执,文化研究需要超越“学术圈”的种种限制,用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文化产业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观照文化产品,在更新理论资源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文化研究中的空白或薄弱领域大都是因为这些对象在“学术圈”看来不入流、不上档次。研究者要么不屑一顾而忽视其存在,要么怕自己被扣上“媚俗”、“恶俗”的帽子而远离文化产业、流行文化。最终形成一个“文化低级一批评缺位一文化低级”的恶性循环。其实,正是因为文化产业中存在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才需要知识分子的勇于承担,敢于批评,给予更正。面对文化产业中的不良现象,研究者要发挥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功能,“在一个社会缺少能够批判地分析它的矛盾的知识分子的情况下。主流文化会更为有效地传播它的坏影响。而且,如果没有一个文化批评的领域,抵抗的知识分子在公共事务中就不会有自己的声音”。

其次,促进文化产业的开放性和民族化,保证文化研究的独立性和公共性。文化产业要求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内容上的创造性。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保证高速、持续发展。但文化产业无法独立完成。我国的文化产业规划要求与文化事业发展相适应,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求文化承担社会文化责任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文化竞争的重任,这就需要文化研究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进行文化把关。其实。文化研究的监督作用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文化研究塑造和改进企业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大的环境而言,文化产业靠的是文化含量、文化内容、文化品位和文化品牌、文化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文化审美层次,提高利润率。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一定的现代性因素。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文化产业是一种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但是内部发展并不平衡,文化研究还可以从战略意义上限制市场的趋利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运作过程中的保守和垄断。增强创新意识和文化活力,促使文化产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文化研究要坚持独立性和公共性,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文化促进制度,建立相关基金、扶持措施,制定公开、透明、公正、严格的学术规范。通过学术会议、期刊杂志、评奖等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发言。文化研究既要紧靠文化产业。又要保持学术自由,学术要与资本、市场保持严格的距离。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卢衍鹏

第4篇: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搜索关键字】文化产业 发展前景 预测报告

【出品单位】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年5月【报告页码】 69页【图表数量】 11个

→内容简介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定义

过去在我国,文化产业仅是一个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我们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而漠视文化的商品性质和产业功能,因而限制了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功能逐步丰富、多样化,逐渐显示出产业性质,其间有许多争论。关于文化产业概念的讨论很多,据有人统计,其定义不下百种。

2005年,国家统计局进一步研究与其他几个部委联合完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指标体系框架》的制定,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二)文化产业分类

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如图1-1.1所示)。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外围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第一部分文化产业简介

一、文化产业概述

(一)文化产业定义

(二)文化产业分类

(三)文化产业的六大特点

1、文化产业是审美经济和体验时代的产物,属于消费的高级层次

2、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3、文化产业强调创意,强调个人创造力和艺术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

4、文化产业投入高,附加值也高

5、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6、文化产业作为软实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

2、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条件

(一)以较强的整体经济实力为平台

(二)以较好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为支撑

(三)以产业的集聚和企业较强竞争力为助推器

(四)以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依托

(五)以居民较高的文化消费水平为基础

(六)以优秀的文化人才为智库

三、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驱动轮

(二)文化产业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推进器

(三)文化产业使传统产业发生蜕变,增加了价值.(四)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新型业态和就业机会

(五)文化产业成为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撬点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企业出现集群化和组织扁平化

(二)文化产业日渐向“内容产业”转变

(三)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出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四)各地方对文化产业普遍重视,纷纷制定战略发展文化产业

(五)文化产业逐步凸显地方性,向本土化、民族化方向发展第二部分文化产业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要求发展文化产业

(三)政府对于文化产业普遍重视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二)政府致力于文化体制与政策创新等软环境营造

(三)文化产业出现集群化发展

1、集群分布简介

2、个别区域发展简介

三、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概念炒作,落地畸形

(二)文化产业园区定位特色不强

(三)文化体制不完善,未能形成市场主体

(四)文化产业人才紧缺

(五)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四、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规模效应

(二)重视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

(三)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四)重视政策法规的完善

(五)加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力度

(六)强调文化资源的互动开发

第三部分文化产业细分市场研究

一、休闲娱乐业

(一)休闲娱乐业概述

1、休闲娱乐业界定

2、休闲娱乐业发展现状

(二)休闲娱乐市场需求情况

1、我国自古以来就绵延着对休闲娱乐活动的浓厚兴趣

2、经济崛起引致世界….需求不断上升

3、各社会阶层普遍存在对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

4、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向DIY方向发展

(三)休闲娱乐市场供给情况

1、休闲娱乐产业活动方式以区域性覆盖为主

2、休闲娱乐企业运营模式向连锁化方向发展

3、休闲娱乐产品提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发展趋势

4、休闲娱乐活动场所社区化

(四)休闲娱乐业发展趋势及竞争力提升策略

1、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本土休闲娱乐业发展

2、调整文化市场结构,提升产业业态

3、鼓励休闲娱乐企业走品牌化、创新化、连锁化、规模化之路

二、动漫产业

(一)动漫产业概述

(二)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1、国外动漫产业发展

2、国内动漫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条件

1、人才资源

2、动漫产业链的连贯和衍生

3、资本聚集

4、产业支撑

(四)动漫产业发展趋势

1、动漫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市场前景可观

2、动漫产业链逐步延伸,助力动漫产业腾飞

3、政策有力推动,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4、动漫产业基地蓬勃发展,形成发展合力

三、传媒产业

(一)传媒产业概述

1、传媒产业的概念

2、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二)传媒产业市场需求情况

1、新媒体市场发展强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传媒目标市场呈现多元化

3、传媒业受众和广告主选择倾向于个性化

(三)传媒产业市场供给情况

1、传媒资讯产品逐渐形成品牌竞争,品牌化竞争经营逐步推广

2、传媒产业资源整合态势加剧,整体实力逐步提高

3、传媒产业价值链形成,赢利模式发生变化

4、传媒业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大

(四)传媒产业发展趋势

1、新媒体发展迅速,具有竞争优势

2、中心城市发展较为成熟,实施区域化战略

3、向大集团化方向迈进,充分利用资本运营加速发展

四、文化休闲用品业

(一)文化休闲用品界定

(二)文化休闲用品业市场需求情况

1、文化休闲用品需求激增,进入高速发展期

2、目标客源市场广泛,国内外同发展

3、文化休闲用品与时俱进,新产品市场需求扩张

(三)文化休闲用品业市场供给情况

1、文化休闲用品企业逆势而上,竞争激烈

2、文化休闲观念改变,“大休闲”产品走俏

3、文化休闲用品生产商多为中小企业,尚未打响品牌

(四)文化休闲用品业未来发展分析

1、创意成为文化休闲用品业的灵魂

2、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结构

3、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4、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持续延伸

5、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产业落地形式多元化

第四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一、国外文化产业国家发展案例

(一)英国文化产业发展

1、发展现状

2、英国的经验

(二)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

1、发展现状和历程

2、美国的发展经验

(三)法国文化产业发展

1、法国重点文化产业行业简介

2、法国的经验

(四)日本文化产业发展

1、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简况

2、日本的经验

二、国内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案例

(一)北京市

1、发展现状

2、发展优势

3、政策与经验

(二)上海市

1、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3、发展经验

(三)深圳市

1、总体发展现状

2、细分产业发展态势

3、发展经验

三、国内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案例

(一)新天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与地产和旧城改造

1、新天地发展概况

2、业态与经营原则

3、成功经验

(二)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

1、基地简介

2、发展特色

3、目标规划

4、政策扶持

(三)曲江文化产业基地——文化旅游带动向多元发展

1、发展现状简介

2、发展目标

3、发展历程

4、发展策略

第5篇:[宣传文化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03年,XXX宣传系统结合实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掌握新情况,了解新问题,发现新典型,总结一些新鲜经验,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运用到宣传文化工作中。现将调研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XX宣传文化工作基本概况

XX有X宣传科11个,XX直属企事业单位党办42个。XX党委宣传部兼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精神文明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政工职称办等多项职能;

各基层单位宣传科(党办)均兼宣传、文化、精神文明、广电等职能。目前,全XX有专兼职宣传干部220人;

XXX已建成文化站3个,文化中心3个,每个站(中心)年均分别开展活动90多场次和150多场次,年均受益人数达10余万人次,年均投入经费近10万元;

全XX有卫星电视收转系统18个,电视台(站)10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64%,有线电视用户1.7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66.54%,网络总长 461.9公里。共有调频广播站13座,广播覆盖率100%,全XX每年广电投入达300多万元;

XX有新闻中心一个,含报社、电视台为一体,报纸为周三报,电视已实现日播。

二、XX近年宣传文化工作情况

近两年,XX宣传文化工作根据中央和XX宣传思想工作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紧紧围绕XX党委的中心工作。近年来,XX文化工作以边境文化为特色,以X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为依托,开展的丰富多彩,推动了全XX文化工作的不断发展。根据国家和XX开展三项文化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XXX的实际,坚持抓三项文化工程建设,抓好节假日的文化活动,形成了节日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依托X文化广场,形成“X之夏”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始终把塑造边境文化作为文化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边境文化建设中,以边境职工为重点,以屯垦戍边为主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群众屯垦戍边的意识,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为加强兵地团结、民族团结,多年来,经常通过文艺形式与地方增进交流和合作。去年春节期间,我XX进行了跨区域、跨县市、大范围的文化活动表演与交流,受到了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营造了兵地团结、民族团结、军民团结、融合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XX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重点工作为依托,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主体,以小康连队建设为龙头,广泛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是结合XXX实际,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认真抓好“三德”教育月活动。二是从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抓起,如治理脏乱差,营造优美环境的活动等,使创建活动着眼基层,付诸实际。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如:开展五好家庭、好儿女、好家长、好婆媳、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四是开展兵地共建活动,制定了《关于XX与兵地共建活动的意见》,与地方宣传部门常交流走访。五是广泛开展文明单位、小康文明连队、X星级文明户、文明职工、人民满意公务员等创建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目前,全XX有自治区级文明单位3个、XX级文明单位11个、XX级文明单位14个、XX级小康连队12个、XX级小康连队8个。

第6篇: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课题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使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资源与和经济高新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是湖北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深入研究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研究报告在分析荆楚文化主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宏观背景,提出了加快发展壮大湖北十大文化产业门类的战略设想和若干对策建议。

一、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

通俗地讲,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显然要用发展的动态观来理解荆楚文化,并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我们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荆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八大文化系列:

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完成了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一块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目前,湖南省对炎帝文化的研究和开发非常重视。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资源优势,培育好这一文化品牌。

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其8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辉煌文明成果。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创新精神,楚庄王、孙叔敖、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世界级的大名人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人;青铜铸造、丝绸漆器、音乐绘画等科技文化成果光耀夺目,叹为观止;楚丹阳、古郢都、章华台等楚都城和古建筑之谜有待破解┅┅

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古云梦泽、睡虎地秦简、汉明妃王昭君、汉武帝刘秀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湖北境内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交叉竞争的中心地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其中有70回的故事是发生在湖北,古隆中、赤壁、长坂坡、南漳水镜山庄、荆州江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美好的民族素质。其民风民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风格,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州和长阳、五峰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同时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更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以及宜昌和三峡地区的风土民俗,构成了具有浓厚地方风格的文化流派,形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7、武汉地方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称“九省通衢”,早在商周就是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地方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近现代以来更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化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武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长江大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木兰山、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老火车站和两江的轮船码头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小桃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装文化等。

8、近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的统治腹心中间开花,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革命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五师的抗日活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涵,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

上述八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文化根源,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发展湖北支柱文化产业的战略设想

根据上述荆楚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类别,结合文化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应在深入挖掘和开发荆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湖北的十大文化支柱产业。这10大支柱是:

1、广播影视音像业。

该产业类别包括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制品的生产与经营,属于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范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通过卫星电视网络,人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最新发生事件。但从产业化、商业化经营的角度看,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在这方面,荆楚文化的丰富内涵,群星灿烂的历代名人,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老子、庄子、熊十力等哲学家、思想家,屈原、宋玉、孟浩然、米芾、闻一多等文学家,嫘祖、王昭君、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陆羽、李时珍、李四光等科学家,┅┅。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荆楚文化的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可喜的是,湖北省的文艺工作者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努力,他们充分发酵荆楚文化中历史、人文、风土、人物、民俗的积淀,创作出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的作品,久演不衰,堪称楚天文艺精品,如《编钟乐舞》、《洪湖赤卫队》、《家在三峡》、《诸葛亮》、《中原突围》、《汉正街》、《生活秀》等等。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尚需进一步发掘、利用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涵,实施特色文化工程,着力打响特色品牌,创建名牌文化产品、文化团体和文化企业,提高荆楚文化的影响力。

2、报刊出版业。

报刊出版业走势强劲,是湖北省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现已基本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各个环节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我省该行业的综合实力居全国5—8位。特别是该行业的各个部门立足本土,扎根湖北,创造出了一批以荆楚文化为营养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如《知音》、《今古传奇》、《中华传奇》、《江汉论坛》、《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报刊杂志;湖北人民出版社致力于地方旧籍及楚地先贤文稿整理,如《闻一多全集》、《杨守敬全集》、《张居正集》、《楚风补》、《湖北文征》、《湖北旧闻录》、《汉口竹枝词》、《荆楚岁时记》、《楚辞集注》、《渚宫旧事》、《武当山志》等;湖北教育出版社在发掘整理荆楚文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推出了《楚学文库》、《楚文化知识丛书》、《新出简帛丛书》、《楚文物图典》、《长江美术图集》、《熊十力全集》等一大批立足荆楚文化的精品图书;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文艺类读物如二月河历史小说系列、九头鸟丛书等也是在全国叫的得很响的品牌。其中有些出版物分别获得了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可谓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

3、旅游观光业。

据刚刚结束的文物普查工作显示,我省品位较高的人文景观约有500余处,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塔石窟、古墓皇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革命遗址等。

湖北境内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

寺观: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先福寺、武汉归元寺、宝通寺、长春观

古民居:利川大水井古建筑、洪湖瞿家湾古民居、土家吊脚楼、土司城、黄陂大徐湾明清民居

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大别山、九宫山

水:长江、汉江、清江

城: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陵、武汉、襄樊、随州和钟祥

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鄂州、黄州、荆门和恩施

湖(水库):东湖、月湖、漳河水库、

楼:黄鹤楼

阁:行吟阁、白云阁、双凤阁

台:昭明台、章华台、楚天台、 亭:崤亭、双凤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湖北省自然风景秀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荆楚文化的优势嫁接旅游产业,使文化旅游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着力开发东湖文化旅游带、赤壁—乌林—荆州—当阳—襄樊三国文化旅游带、恩施—宜昌清江土家文化旅游带、三峡—神农架文化旅游带和显陵—擂鼓墩古文化旅游带。

4、演出娱乐业。

湖北省仅地方戏曲就有20多种,至于流行于民族、民间的曲艺、歌舞形式更是数不胜数。湖北省排演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楚剧《狱卒平冤》、《葛麻》、黄梅戏《七仙女》、《天仙配》、歌剧《洪湖赤卫队》、舞剧《编钟乐舞》、《九歌》、汉派小品《搭白算数》以及湖北大鼓、湖北道情、龙船调、薅草锣鼓、皮影戏等曲艺形式,深受全省、全国乃至海外人士的喜闻乐见,而这些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无一不是深深植根于荆楚文化的土壤中。

根据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发展湖北演出娱乐业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荆楚文化的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如琴台与高山流水的故事等,将它们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更可以壮大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5、工艺美术业。

在楚文化的哺育下,荆楚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这些门类在我省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如汉绣是与苏绣、湘绣、鲁绣齐名的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充满乡土的质朴,深受四方游客欢迎。战国时期楚人卞和献玉的故事,给湖北的玉雕品赋予了传奇色彩。以湖北出产的绿松石、孔雀石为原料的石雕风格独具。三峡石、清江石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湖北的奇石文化由此得以名闻遐迩。此外,湖北工艺美术品市场上根雕盆景、竹编藤编、剪纸、泥塑、皮影、高洪太铜锣等都是深深浸润了荆楚文化的营养。

另外,湖北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漆器小座屏、漆器虎座鸟架鼓,刺绣品、青铜编钟等也无一不是脱胎于荆楚文化的母体。

6、会展博览业。

会展博览业与旅游、房地产一起,被称为新世纪“三大无烟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剧有关方面测算,会展博览业的经济带动效益可达1:7,关联效应十分可观。 湖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有各类文物和实物资料越29万件,主要有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和音乐文物四大类,多为珍品,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和青铜器,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等。现有一个编钟陈列馆,陈列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目前,省博物馆正在扩建,新建的楚文化馆将全方位展示楚地文化。

武汉市博物馆陈列面积有6000平方米,目前有《历代文物珍藏》、《古代陶瓷艺术》、《明清书画艺术》三个专题艺术展览和武汉地方历史陈列《武汉古代历史》和《走向近代的武汉》五个展厅。其中《武汉古代历史陈列》展现了武汉地区从史前时期的蒙昧原始逐步发展成为明清繁荣的商贸城市的历史进程。《走向近代的武汉》反映了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有封建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此外,仅在武汉,各种专业、主题性的博物馆还有:

湖北省科技馆、湖北地质博物馆、武汉市科技馆、武汉二七纪念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陈潭秋纪念馆、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毛泽东旧居纪念馆、武昌起义门旧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鱼类博物馆、武汉动物园、武汉野生动物园等。

循此思路,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工作:

设立荆楚文化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

设立九省通衢交通博物馆,内含码头、火车、桥梁等分馆。特别是以湖北枣阳九连墩和湖北宜城战国车马坑为起点,设立古车博物馆;以中山舰博物馆为依托,设立船舰博物馆。还可以以楚国兵器、楚国征战史兵器设立军事兵器博物馆。

7、竞技体育业。

21世纪,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既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中介信息等行业,也包括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销售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湖北省是奥运体育强省,也是体育大省。但是,要真正把竞技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来办,目前我们尚有不少的差距。同时,这些差距也正是我省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湖北的资源优势(包括荆楚文化的优秀内核),提高湖北竞技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湖北是千湖之省,区域位置优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丰富。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培育特色产业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服务为突破口,提高湖北体育产业的发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渊源,加强与旅游部门的横向联合,形成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服务机构,经营诸如划船、赛艇、登山、滑雪、武术、杂技、龙舟、射箭、击剑、攀岩、闯滩等征服自然、享受自然的体育服务项目,将我省的自然资源、体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8、节庆文化业。节庆文化业是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在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节庆文化应运而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节庆活动,不仅可以活跃当地的文化气氛,提高当地的地方知名度,更可以达到经济、文化双赢的目的。但是,节庆文化绝对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都是基于当地的文化背景而设计、运作的。结合湖北的实际而言,就是充分发掘弘扬荆楚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节庆文化。目前,湖北运作成功的节庆文化个案不少,不难发现,其中都蕴含深厚的荆楚文化内涵,如

武汉渡江节、杂技节、

随州炎帝诞辰节

襄樊诸葛亮文化节

武当山道教文化节、武术文化节

荆门啤酒节

宜昌三峡文化节、嫘祖文化节、龙舟文化节

荆州龙舟节、凤凰音乐节

黄冈赤壁文化节

黄石服装文化节、青铜矿冶文化节

鄂州武昌鱼文化节

孝感孝文化节、桂花节

蕲春李时珍医药节

英山茶叶节 鉴于湖北省节庆文化的构成,结合荆楚文化的内涵,我们建议还可以举办以下系列节庆活动,更好地发展、壮大湖北文化产业,即:

武汉知音文化艺术节

恩施土家文化节

神农架生态文化节

仙桃体育文化节

黄梅禅宗文化节

9、培训咨询业。

湖北的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有为数众多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湖北自古就人才辈出,一直被誉为“惟楚有材”。充分发挥湖北地区的科教优势,发掘潜在的智力、人才资源,发展咨询业,培育、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培训业,如外语、操作技能、经营服务培训等等。

10、饮食服务业。

湖北土地丰沃,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荆楚大地上还盛产各种风味特产,尤以淡水养殖著名,被称为“鱼米之乡”。

我们要以地方物产为依托,发掘、整理诸如《楚辞》中楚菜的优秀传统,培植赋予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地方小吃及茶、酒、鱼、米、果、烟等品种,提高它们的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提高湖北饮食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荆楚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流风余韵隽永,荆楚文化的丰富积淀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省经济与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三、加快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几点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导向性,如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文化出版领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以及文化娱乐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但是,文化产最重要、最主要的功能是它的经济属性,即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载体来体现其意识形态价值导向,体现其政治属性,文化产品越多、质量越高、渗透力和竞争力越强,其综合功能越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社会的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增长势头十分迅猛。如何将荆楚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湖北的经济优势,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加快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初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培育市场,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辨证关系。从广义上讲,文化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从狭义的精神层面上讲,文化与经济结合形成文化经济,文化与产业结合形成文化产业,文化与社会公益结合形成文化事业。从文化的综合功能上讲,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生产力。过去,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应当从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而要发展文化经济,就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人们往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或者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或者把文化的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混为一谈,单纯地把文化当作经济产业来办。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应当看到,文化产业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则是企业实体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与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处理二者关系上,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认为强调发展文化产业,就要以牺牲文化事业为代价,给文化“断奶”,减少投入。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这说明,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仅不应减少,相反应该根据经济增长的态势不断加大投入。另一种片面性是思想仍停留在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来办文化的老路上,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没有把文化当成资源、当成生产力来看待。这种观念也是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现有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已经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在促进文化事业繁荣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多种消费需求。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两手抓,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2、解放思想、冲破误区,推动全社会文化观念创新。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相比较,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计划经济体制的统一管理和财政拨款的“事业型”发展观念根深蒂固;条块分割、地区封锁、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影响巨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不活的弊端导致文化产业缺乏发展活力。由于长期以来为意识形态所囿,我国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一直没有形成开展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动和刺激作用。1998年,我国在高达300亿元以上的图书销售额中,出口额仅0.2亿元,占世界总份额的0.2%,而美、法、德等国都是我国的数十甚至上万倍。但就整体而言,虽然当前我国文化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直接原因是体制和市场环境制约,但深层原因还在于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路上。为此,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冲破三个方面的观念误区,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冲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并存、不可兼得的观念误区,树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思想;冲破发展文化必须依赖政府投入和政策保护的传统观念误区,树立政府职能是依法管理、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冲破“面向市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失控的传统错误误区,树立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思想等等。从而大大增强我们的文化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文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不仅要大力出口一般商品,更要大力出口文化商品;要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寓意识形态于文化经济形态之中的战略,以经济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辉煌成果。总之,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借鉴经济改革的经验,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提高对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管理方式、市场体系和产业体制。要积极探索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方法来领导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各展所长使用人才,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努力营造人才辈出的文化创新环境。

3、理顺体制、分类指导,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文化事业体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会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很难设想,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文化体制还能继续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垄断或半垄断地位,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很难设想,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文化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直接面对国外文化经济进入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化能够用旧有的体制守住民族文化、主导文化的阵地,发挥好意识形态的引导功能,能够在国际上有很强的文化竞争力;更很难设想,我们的文化能够在旧体制下扬长避短、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从而确保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将经济领域成功的改革经验和国外的有益做法,以及文化领域已有的改革成功经验有机地融合起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投资融资体制和市场运作机制等一系列新体制、新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进行。凡属产业性质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规定必须开放的文化领域,一律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改革。即便是属于喉舌、阵地性质的文化单位,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增强内部活力。要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外资经济投资文化产业,经营包括报刊影视、图书出版发行等文化经济的核心产业,真正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在国家法制规范和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联合的新格局。同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又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确保党对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确保宏观控制力。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胆闯试,又要精心组织、细致稳妥、有序推进。

4、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文化发展正经历着一场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市场主体正在取代政府主体,在文化资源的配置、开发、管理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目前,我国以软件产业、电子产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第四大产业,迫切需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在技术和文化资源方面的整合,以大幅度提升其文化内涵的经济价值。例如,生产一个磁盘的成本仅3元,而设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内涵的软件程序或电子读物则可以卖到成千上万元,其价值成千万倍增长。据统计,我国到2005年潜在的文化市场消费将达到5500亿元,世界许多国家已经瞄准我国的巨大文化市场,急于抢滩登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大文化领域的产业整合力度,将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与公众需要、与世界市场需要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文化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的文化商品竞争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模化、实力强文化产业集团,使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品牌竞争优势。为此,我们应当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文化资源的集中程度以及产业链的关联效应,加大对文化支柱产业的投入,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形成文化经济的生产和竞争力。

湖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类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荆楚文化,秀美雄奇的三峡文化,人文荟萃的武当文化,天人合一的神农文化、底蕴丰厚的三国文化,独领风骚的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以及荆楚大地美不胜收的山水人文景观等等,为我们发展文化经济、整合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产业整合和开发力不够。即使与中部几个省份相比,我们的人均文化投入、文化产业规模等都处于落后状态。文化要走在中西部前列,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文化产业的整合力度,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充分发挥荆楚文化的资源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执笔者:刘玉堂 刘纪兴 张硕)

第7篇:**公司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公司成立于20**年*月*日,主要宣扬香道文化,提供香道产品以及其附属的产品和文化推广。经过半年的发展,我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整个公司体系的架构,明确了文化产业的方向,得到了行业的肯定和认可,并接洽了部分客户,下半年有意向达成合作,为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企业刚起步,企业上半年整体还处于亏损状态。

依据公司的发展战略,下半年我司将与部分客户达成协议,并投入相关人力,大力推广香道产品,同时结合网络,完成线上系统的筹建,希望为香道文化的传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公司

2014年6月10日

第8篇: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将酒泉文化产业作为酒泉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努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文化,推动酒泉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如果说政治是一个国家的骨骼,经济是血肉,那么文化就是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是一个民族的品格与精神。那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酒泉拥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近年来,围绕酒泉丰富的文化资源,酒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亮点纷呈。

肃州区围绕航天文化、风电光电文化、民俗文化、祁连玉和奇石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全力构建“四园区三基地”,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5家。金塔县以沙漠森林公园、“三湖一溪”景区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9家。玉门市挖掘石油文化、铁人文化、新能源文化的丰富内涵,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5家。瓜州县全力实施以草圣故里文化产业园、玄奘纪念园、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自然文化生态园、红西路军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龙头的“四园一基”建设,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14家。敦煌市打造敦煌文化城,全力以赴抓文化项目建设,其中,敦煌动漫创意信息产业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培育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文化企业21家。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但是,在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文化市场主体还未形成,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有竞争力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少、产值低。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效益是其最高准则。但是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实力,有带动性的大中型企业,大部分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尚未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文化产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大都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政府职能的“管、办”不分,造成文化部门既管文化产业又办文化产业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文化产业”是大文化概念,而文化部门所管理的往往是“小文化”范畴,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发行、音像制品、文化旅游等行业就分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全市始终将文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

4、专业人才的严重缺失。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是极其重要的。而目前,我市文化艺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文化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构成情况看,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缺乏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剧、项目包装、活动组织等方面的骨干人才。且现有的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大多都不是专业人员,文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大大阻碍和限制了我们文化的发展。

5、财政投入不足,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和融资问题。目前,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融资困难,国内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都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酒泉,这个位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还不够发达的内陆城市,资金成为了发展文化

产业的短板。

三、酒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践证明,人们越富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就越高。当前,伴随着我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此,我们应乘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尽快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继而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第一、精心策划好文化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比如,社会需求如何、消费能力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等等。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发展规律、与当地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我们应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并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标志性文化工程,如我市着力打造的“酒泉航天”和“敦煌飞天”这两大文化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优化文化产业体制,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机构与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对现有的文化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广场文化艺术节”、“十五分钟文化休闲圈”等活动,要逐步向农村渗透,促使城市优质文化向基层和农村蔓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地条件。

第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具有大投入大产出的特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既要盘活存量又要增加增量;既要实现集约经营,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又要适当进行数量扩张,走外延扩大再生产之路。这就必须扩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区域文化产业投入的主体应多样化,要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坚持“谁

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加强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投入。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最根本的内容是人才战略,所以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管理。

文化产业是未来酒泉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

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二、问题成因分析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7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

争力。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

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上一篇:培训本开班讲话稿下一篇:百万年薪不是梦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