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灾减灾汇报材料

2022-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论是与上级进行沟通,还是与上游客户进行交流,汇报是必不可少的。汇报是否能简明扼要的抓住重点,关系到工作效率,也关系到个人晋升以及与客户合作的成败。那么,你懂得如何写好一个汇报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社区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社区防灾减灾汇报材料

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研究

摘   要: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影响着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存在工作长效机制未确立、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专业性、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必须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引领,“多元参与”为主导,长效激励机制为着眼点,夯实基层应急能力,从而达到完善社会整体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社区; 防灾减灾; 应急能力

Key words: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emergency ability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最前线。“重心下移”“建设防灾能力强的社区”已成为全球共识[1]。2007以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以提升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重点,组织开展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截止2017年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突破11000个[3]。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93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31个。然而,从陕西省约20000个社区的总量来看,创建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以点带面”效果,远未显现。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现状如何?短板在哪里?如何推进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未来应从哪些方面入手?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探析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并据此进一步探寻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路径,为应急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现实依据与理论指导。

一、研究设计

笔者结合文献资料、预调查結果和民政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发〔2018〕20号),设计了“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六个维度,分别为"组织管理、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与演练、宣传教育培训、社区应急储备、社会力量参与”,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

二、结果分析

为总结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现状,深入挖掘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陕西省基层社区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回收问卷116份,有效问卷116份,问卷有效率为94.3%。从区位分布看,参与调查的社区干部来自陕北(占比19%)、关中(占55.2%)及陕南(占25.9%),其中来自城市社区的占比39.1%,来自城镇社区的占比45.7%,来自农村社区的占比14.6%。从社区人数看,参与调查的社区干部所在社区的平均人口数为9270人,最大的社区人数为39800人,其中10000人以上的社区有32个。

(一)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管理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管理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实现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载体。

1.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全面程度。从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来看,防灾减灾应急组织机构设置较为齐全,职责划分明确的社区不足半数,仅有11.9%的社区报告无应急组织机构。(见表1)

2. 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情况。从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来看,隐患排查制度、应急值守制度、科普宣教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在社区中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71.40%、68.80%、58.00%和55.40%,其中隐患排查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达到70%左右,但绩效评估制度只有9.80%,应急保障制度只有27.70%,应急预案编制制度、灾害预警制度和应急演练制度的完善程度不到一半(分别为44.6%、43.8%和42.9%)。(见图1)可见,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仍不完善,没有形成管理闭环。

3. 社区防灾减灾规章执行情况。社区防灾减灾规章执行情况良好,12.10%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社区制度执行情况很好,44.80%的被调查者认为较好,35.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认为较差占0.9%,另有7.80%的被调查者未作答或答案无效。

(二)社区风险评估

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根本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识别、分析、评价系统当中或者与某项行为相关的潜在危险的持续管理过程[4]。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而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管理者必须清楚社区内的风险隐患种类、级别、危害程度、发生概率,才能对社区内的风险做到有的放矢、科学管理。

1. 社区风险隐患种类。从社区的风险隐患情况来看, 火灾、危房和交通事故是社区存在的最大隐患。除此之外,社区还存在如下安全隐患,依次是安全生产、煤气中毒、治安、卫生防疫、洪涝、宠物咬人、市政管网问题、地震、触电和溺水等。(见图2)

2. 社区风险隐患排查。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执行情况良好,91.7%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社区做过风险隐患排查,仅有8.39%的被调查者反映所在社区未做过风险隐患排查。

3. 社区风险评估。风险评估能够为各类灾害的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也能够为编制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等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基本依据[5]。风险评估执行情况一般,57.8%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没有做过风险评估,28.4%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曾做过风险评估,另有13.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三)社区应急预案及演练

1. 社区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是为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6]。应急预案编制是社区防灾减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区普遍重视针对防汛和火灾等常见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而针对地震、滑坡、疫情、环境、停水、停电、涉外等应急预案所占比重较低,针对涉外的应急预案仅占1.9%。(见图3)

2. 社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成效,4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所在社区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较好,4.31%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好,37.93%的被调查者回答一般,有3.45%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差,还有10.34%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3. 社区应急演练。根据《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演练的目的包括:检验预案、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科普宣教。近年来,社区不断推进应急演练工作,67.6%的被调查者回答近三年所在社区做过火灾应急演练,54.3%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做过防汛应急演练。而其他灾种应急演练所占比重均低于35%,有的甚至是个位数。(见图4)

4. 社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社区应急演练可以促使社区居民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所以,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应急处置能力水平。结果显示社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度并不理想,43.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居民参与应急演练情况一般,6%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差;有37.1%的被调查者回答较好,6%的被调查者回答非常好,另有7.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5. 社区应急演练效果评估。应急演练效果评估是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总结演练的结果和改进应急预案乃至应急管理工作。从应急演练效果评估来看,50%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没有演练效果评估,有40.5%的被调查者回答有进行效果评估.另有9.5%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四)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

宣教教育培训工作是提升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相关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社区干部参加過的应急培训类型较为集中。从社区干部参加过的应急培训类型来看,77.59%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消防相关培训,61.2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防灾减灾相关培训,57.76%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的干部参加过自救互救相关培训,另有2.59%的被调查者回答参加过防洪相关培训,有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见图5)可见,消防相关培训的覆盖面最广(约占77.8%),防灾减灾相关培训次之(约占61.21%)。

2.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效果较好。从培训效果来看,50.9%的被调查者回答曾参加过的应急培训效果较好,28.4%的被调查者回答培训效果一般,12.9%的被调查者回答培训效果非常好,另有2.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效果,还有5.2%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3.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科普宣教。各个社区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的开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社区三年内未曾开展过相关活动,但也有社区开展的活动次数有20次之多,平均为4.16次,中位数是3。(见图6)社区科普宣教活动形式多为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栏、专题讲座、应急演练等。

4. 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建议。本次调查设置了开放式问题:在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培训方面,你有哪些需求?被调查者的回答中,强调最多的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指导,特别是有多位干部提到需要实地指导。可见,在社区防灾减灾应急培训工作中,如何提升培训的专业性、针对性是下一阶段工作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五)社区应急储备

1. 社区应急通讯设备。应急通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尤为重要,它决定了决策者能否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直接影响应急决策乃至抢险救援行动效果。从社区应急通讯设备来看,80%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喇叭,20.7%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对讲机,还有一些被调查者回答通知一般使用微信群、电话、铜锣、报警器等。可见,应急喇叭的普及率较高,但是无线通信设备仍然紧缺。

2. 社区干部在手机通讯中断下的应急通讯方式。在手机通讯中断的情况下,43.10%的被调查者回答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有49.14%(57人)的被调查者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另有7.7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但在回答与上级取得联系的方式中,有57.89%的被调查者(33人)未作答,有21.05%的被调查者(12人)回答通过到家里或者到单位找到本人,有7.02%的被调查者(4人)回答通过人员传达,有5.26%的被调查者(3人)通过固定电话,3.51%的被调查者(2人)通过对讲机,分别有1人通过北斗手机、喇叭和到具体地点集合的方式进行联系。

3. 社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支撑。调查发现,在社区应急物资储备方面,铁锹、灭火器、照明工具储备率高,但生活物资、应急药品和担架等储备率低。(见图7)

(六)社区防灾减灾社会力量参与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坚持鼓励支持、引导规范、效率优先、自愿自助原则,研究制定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行为准则,搭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近年来,在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中,社会力量成为重要参与方,发挥了一定作用。

1. 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良好,61.21%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有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31.03%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另有7.76%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2. 社区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情况。社区防灾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不密切,49.14%的被调查者回答所在社区未与应急救援队伍联系过,41.38%的被调查者回答联系过,另有9.48%的被调查者此题目未作答。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陕西省社区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情况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未形成

調查结果显示,社区的防灾减灾机制与应急能力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防灾减灾相关规章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情况不理想、应急组织机构设置不足等成为制约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基本情况看,社区仍然是政府行政机构的下延,担负着基层政府的诸多行政职能[7]。社区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但其普遍缺乏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目前,社区一般会在“5·12”等相关纪念日制作宣传展板或在橱窗中展示防灾减灾相关知识;部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仅仅依托“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等申报评选活动开展,是社区常规工作以外的“自选项目”。这导致防灾减灾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等待上级部门要求的状态;没有要求时,除消防、防洪工作日常有序运转外,科普宣教、队伍建设等相关工作就不一定做了。所以,多数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仍处于碎片化状态,除消防风险隐患排查、防汛值班、应急避难场所知晓率较好外,其他方面或弱或无,制度上没有形成体系,工作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二)风险评估环节缺失,掣肘整个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干部对社区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情况来看,多数社区只涉及火灾和洪涝两个灾种,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覆盖灾种过于单一;应急预案与演练是否符合各个社区自身风险特点,进一步讲是否涉及各个社区自身面临的危害最大风险和发生概率最高风险,无从知晓。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多数社区没有经过专业的风险评估,那么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风险评估环节的缺失或者涉及的灾种单一,导致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工作缺乏评估结果的指导,社区很可能没有针对风险最大的灾种进行预案编制和演练,存在将发生概率更高或者一旦发生损害巨大的灾害排除在管理机制之外的风险,放任了这些种类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将严重影响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效果。除此之外,风险评估工作将直接影响应急预案中关于风险等级、应急响应条件等关键事项的确定,从而严重影响预案的可操作性,特别是难以对应急决策起到支持作用。

(三)居民参与度低,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应急演练居民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回答一般及较差的人数占到约一半。由于体制机制及历史的原因,目前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总体参与率较低,以退休人员为主,非政治性参与、被动或动员性参与为主[8]。六成社区有志愿者队伍;但约有半数社区未与应急救援队取得联系。从结果来看,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多元参与之路任重道远。

(四)科普宣教社区间差异大,培训效果总体满意

公众防灾减灾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社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三年内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活动的次数从0到20不等,平均约为4次,也就是一年1.3次,这个频率显然与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不相适应。

而社区干部对参加过的相关培训效果较为满意;在关于培训需求的建议方面,结果显示,社区干部认为培训应在普及自救知识的同时,加强实地的专业指导。一直以来,社区普遍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制作主题橱窗专栏等形式开展相关科普宣教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这种形式只能实现知识传输,无法形成技能习得。而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最终要体现在人们的行动及所采取的措施上。

(五)应急物资储备单一、通讯体系脆弱

从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开展方面看,社区普遍对于火灾和洪涝灾害的防范是最好的,然而在具体的洪涝灾害相关情境性题目中,却出现了矛盾。关于社区防汛人员值班到岗、通知居民撤离、脆弱人群清单建立、脆弱人群清单帮扶人员安排这几方面的情况,从作答情况来看,都比较好,但是在手机通讯中断下的通讯这一题目的回答中,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回答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在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的问卷中,又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采用何种联系方式”一题未作答;作答的人中通过到家里或到单位找到本人、人员传达,固定电话三种联系方式总计占到三分之一,这三种方式在真正发生洪涝、火灾、地震灾害时基本无效。也就是说,在回答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的被调查者中,只有4人(占全体被调查者的0.03%)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方式:2人通过对讲机,1人通过北斗手机,1人到具体地点集合。这一结果反映出,社区物资储备单一,且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作为应急处置中的基础条件——通讯体系,仍然非常脆弱,难以通过真实灾害情境的检验。这进一步暴露出社区覆盖率极高的传统灾种的防灾减灾工作效果仍然令人担忧。

四、提升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的对策建议

“多元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具体举措,同时也是基于社区工作繁杂、防灾减灾工作专业性强等现实情况的必然选择。以“创建工作”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框架下的多元参与”为主导必将成为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的突破口。

(一)以“创建工作”引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

1. 将社区在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为搭平台、促合作。社区将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的障碍是人力不足、专业技能缺乏。但是,如果转变思路,这一难题就可能迎刃而解。社区内形成长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工作、生活的环境更加安全,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及居民等各方都是受益者。将社区在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为搭平台、促合作,社区工作人员并非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实施者,而仅仅是组织者与监督者。调动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的积极性,搭建合作平台,让各方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必将成为新的趋势。

2. 强化社会监督作保障,提升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任何良好的管理机制的运行,都与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分不开。社区防灾减灾与应急能力建设工作,也是如此。社区应制定相应的社会监督制度,让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广大居民都参与进来,从营造社区安全环境的角度,形成良性工作氛围。

(二)建立多元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治理主体多元化[9];而面向风险社会的公共管理所强调的除了全灾种管理、全过程管理,还有就是多主体管理[10]。可見,多元参与是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必然选择。

从社区的资源和需求着眼,充分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制定多元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既能破解社区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又能整合专业资源提升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水平。我国一些沿海发达省份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比较成熟的做法,是采用项目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的永联村,采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其社区经济投入主要来自当地村办集体经济。然而,陕西省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就现阶段的条件而言,无论是财政上,还是企事业单位的财力上,都难以长期支持这种模式。因此,应了解参与各方的真实需求,因地制宜,做好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从政策上找资源,为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工作做好顶层设计。比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从企业税费减免、养老积分、教育部门对社会实践的要求等方面探寻社区防灾减灾及应急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健全社区风险评估制度

1.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助力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发挥院校、专业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以“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项目”为重点,制定社区风险评估工作标准和流程,形成操作手册,并建设相应课程体系,定期为社区培训灾害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帮助社区干部掌握完整系统的风险评估流程及操作,不断提高社区主体人群对灾害风险管理的认知和能力。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专家参与和指导社区风险评估工作,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答疑解惑,完善社区“两图一预案”(两图:灾害风险示意图和疏散撤离图,一预案:社区应急预案),夯实风险评估工作效果。

2. 保障社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常态化、系统化。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加知识技能输入等方法,保障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常态化、系统化,最大限度降低隐患发展为危害的可能性。其中,重点开展三个方面排查:一是社区生产、生活等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和危化品存储地等情况;二是社区居民家庭成员、居住环境的具体情况;三是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以及外来人口的情况。

3. 提高风险评估居民参与度。社区要通过入户走访,开展座谈等多种形式邀请居民参与风险评估全过程,以此工作为纽带,帮助居民在参与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关注并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

4. 风险管理流程化。确保“以防为主”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进行分类分级,自上而下形成畅通的风险处置渠道,让风险评估成果真正落地。借鉴南京等地先进实践经验,采取信息化手段搭建风险管理多方参与平台,将“隐患排查(发现)-隐患上报-风险分类-风险定级-隐患处置 ”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保证风险及时排除,真正实现“关口前移”、“以防为主”。

(四)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急预案最初起源于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前提就是危险源辨别[11]。所以必须坚持应急预案的编写以风险评估为前提和基础。从基础操作角度考虑,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评选优秀应急预案稍加修改作为范本在全省推广。就如美国联邦事务管理局编写的《你准备好了吗——公民应急准备指南》,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灾害教育的范本[12]。该指南为家庭提供了多灾种防灾备灾应对灾害的具体指导,是家庭应急预案编写的“辅导手册”,实践性非常强。同时,在“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审环节,以应急演练作为评审环节,通过观看社区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提出相关应急处置问题、制造突发状况等,切实了解社区的应急准备情况、预案的可操作性及应急处置能力,并辅以查阅社区风险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等资料。采用这一形式进行评审,能够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特别是重点突出防灾减灾工作“实战性”,为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把准方向、明确重点,同时兼顾这一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五)以能力建设为目标创新科普宣教工作形式

据统计, 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时,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依靠自救和互救生还的灾民合计为 98%,而政府的“公救”非常有限, 只有 1.7%[1]。日本自此提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社区自己保护”的基本防灾理念。而公民的灾害意识淡薄、防灾素养偏低[13],一直是我国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短板。

社区科普宣教工作应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不能满足于科普宣教就是发发宣传页、听听讲座,应强调体验式的灾害教育,使受教育者受到触动,才能有动力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同时,可以引进专业救援队突出实际操作能力,让社区居民在熟悉防灾减灾的理念、掌握防灾备灾知识的同时,提高自救互救技能。遇到突发状况,能够科学自救施救,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另外,加强社区间交流学习,不断丰富科普宣教工作形式。

(六)加大投入提升社区应急储备水平

加大对社区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完善社区物资储备体系,提升社区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以实用性为标准向社区提供应急储备基本清单,作为社区购置应急物资的参考。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下发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重点解决基础薄弱社区的基本应急物资储备问题。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社区管理人员之间的通讯都无法保障,应急处置将无从谈起。社区应急储备中,作为所有应急处置措施的前提条件,通讯物资应该重点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林生.国外基层灾害应急管理的机制评析[J].中国减灾,2007(6):30-35.

[2]俸锡金,朱晓丹,杨洁.社区减灾模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39-40.

[3]吴竞妍,倪维,杨赛霓.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发展演變与创建成效评价[J].灾害学,2019(3):184-188.

[4]马文·拉桑德.风险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

[5]于汐,唐彦东.灾害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57.

[6]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80-381.

[7]葛天任,薛澜.社会风险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理念与对策[J].社会治理,2015(4):37-43.

[8]滕五晓,陈磊,万蓓蕾.社区安全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上海社区风险评估实践的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6):70-75.

[9]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5):61-70.

[10]张海波.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公共管理变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4):57-65,158.

[11]童星,张海波.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32-146,223-224.

[12]吴新燕.美国社区减灾体系简介及其启示[J].城市与减灾,2004(3):2-4.

[13]张英.学校灾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其启示[J].灾害学,2015(1):161-16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作者:刘妍

第2篇: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

〔摘要〕防灾减灾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概念,一些国家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即: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制定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使防灾减灾有法可依;建设完善牢固、科学合理的安全设施,为防灾减灾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的危机意识,使防灾减灾具备主体条件;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使社区居民的自救与互救成为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方式;健全救灾组织体系,使防灾减灾有组织保障。

〔关键词〕防灾减灾型社区,国际经验,法律法规,安全设施,危机意识

防灾减灾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概念。2001年国际减灾日的行动口号是“发展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以社区为核心的减灾战略其主导思想是依靠社区组织,在政府和非政府的协助下,动员所有居民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建设”。〔1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将减灾型社区定义为,长期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减灾工作,促使社区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灾害的措施,以减低社区的易致灾性,避免让灾害变成灾难事件。一些国家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日本由于频频受到地震、火山、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预防灾害体系。本文将通过对发达国家社区防灾减灾经验的研究,为我国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依据

无论是对整个国家来说,还是从社区层面出发,防灾减灾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对防灾理念、目的、防灾组织体系、防灾规划、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灾后修复、财政金融措施、灾害紧急事态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它是日本防灾抗灾的根本大法,有“抗灾宪法”之称。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日本还颁布了河川法、海岸法、防沙法等法律法规。〔2 〕由于日本是一个频繁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国家,因而与地震相关的法律非常多,如建筑基准法、地震财特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住宅质量保障促进法等。以建筑基准法为例,该法于1950年颁布,从建筑物地基、构造、设备、用途等方面,对建筑物耐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水平进行了详细规定,此后又四次对该法进行修改,大大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除木结构住宅外,要求商务楼的抗震能力达8级地震以上,使用期限超过100年。这样各类建筑的修建就有法可依,对于未能按照标准进行修建的建筑,除不允许其交付使用外,还将对开发商进行重罚,甚至判刑,有效地保障了建筑质量。对于灾后保障工作的开展,日本制定了灾害救助法、受灾者生活再建法等。目前,日本共制定应急管理(防灾救灾以及紧急状态)法律法规227部,各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基本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截至目前,我国出台了很多单灾种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一系列国家应急预案,初步构成了依法减灾的法律体系。但遗憾的是,针对所有灾害的综合性防灾减灾基本法并没有出台。防灾减灾基本法要解决的是系统应对各种灾害的问题,因为很多灾害是相伴而生的,如何在整体上对灾害进行预防,在灾害来临时进行应对,在灾害结束后进行重建等等,这些共性问题都亟需一部成文的法律来规范。此外,我国已出台的许多法律都只是在方向上起引导作用,而对具体如何操作的问题则没有配套条例,特别是针对社区层面没有出台相应条例,因而社区很难在防灾减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所以,法律法规的完善是目前我国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完善的安全设施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基础

安全设施建设是防灾减灾的物质基础,完善、牢固、科学合理的安全设施是人身与财产安全的有效屏障,相反,脆弱、缺乏科学依据的安全设施不但可能诱发灾害,加剧灾害损失,甚至会形成次生灾害,给居民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尤其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并不断运用科技的力量使其更加牢固、科学。日本对于建筑物抗震与减震技术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0年日本就开始研究隔震技术,即在建筑物底部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隔震层由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组成,隔震层、阻尼器等抗震减震结构能将地震所发出的巨大能量消散,阻止地震波向建筑物上部传递。目前,日本已有10%的新建住宅、大部分公共建筑以及所有的医院都应用了这一技术。此外,日本针对砌体结構抗震性能较差的缺点,提出用滑移减震技术进行改造,即在房子下面装一套类似于滑板的结构,能够对摇晃的房屋进行缓冲。政府还负担大部分资金对抗震性不够的房屋进行地基、支柱、耐力壁等的加固,目标是让每一个市民的住宅都是安全和令人安心的。日本还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灾害报警系统,能在大灾害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从而避免因煤气、水等管道破裂而引起的爆炸、火灾。日本还在一些城市社区兴建具有较高抗灾功能的“抗灾公寓”,配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用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拥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贷款和减免税等方面的支持。

安全设施除住房建筑外,还包括社区地下水道、消防通道、泄洪渠、河道、塘坝、水库、电力、通讯、交通等,在日本及一些发达国家,这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都经过科学设计、合理规划且定期维修,因而,为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安全构筑了一道防护墙。

从我国目前社区安全设施整体情况看,还未达到运用科技力量改善其性能的要求,最基本的安全标准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就直接导致无法衡量安全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比如:对于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应为几级,洪灾易发地区泄洪渠的泄洪量为每秒多少立方米,防火标识应张贴哪些内容、在哪里张贴,居民楼内是否应统一配备消防器材等问题都没形成统一标准。此外,定期的维护与检修也是保障安全设施的重要环节,很多灾害就是由于相关安全设施年久失修引起的,但这一点并未引起社区重视,社区在此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都极为有限。

三、增强居民危机意识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前提

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说到底是为了保障居住在社区内居民的安全,但这并不是说居民只是被动接受保护的客体,相反,居民应从自身做起,成为积极应对各种灾害的主体力量。如果社区居民不具备相应的危机意识和自救常识,再完备的法律、再完善的安全设施也无法保障每位居民的安全。发达国家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唤醒社区居民的危机意识,给他们提供学习应对各种灾害的场所和机会,从而降低并有效避免了一些灾害尤其是人为灾害的发生。

在美国,社区应急反应队是重要的市民组织队伍,它强调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制定详细的救灾培训计划,向社区居民提供救灾培训,引导居民发挥主动性,使居民明白他们在灾害准备上所应承担的责任,增强相互救助的能力。其培训课程包括:灾害准备工作、灭火、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团队合作以及灾害模拟等。每次培训都要求参加者携带安全设备(手套、护目镜、面罩)和防灾用品(绷带、手电筒、衣物),并教会参加者如何使用这些物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受训者都能在灾害发生后对所需物品及使用方法非常熟悉,能有效利用救援的黄金时间。日本的防灾教育更为多样,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5月11日就将每年的9月1日设为“全国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为“防灾周”,还先后设定了“防水月”、“防山崩周”、“危险用品安全周”、“急救医疗周”、“防雪灾周”及“防灾志愿活动日”等。在这期间,日本社区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对居民开展防灾教育,如举办救援大赛、防灾物品展销会,组织居民参观防灾教育馆、消防博物馆,社区间交流经验,普及防灾知识等等。日本还擅长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防灾教育,他们将防灾知识手册画上大量生动的漫画插图,并有专人负责讲解。

具体到我国,在社区居民危机意识培养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运作机制,但我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一些灾害作为契机进行宣传,如:“5·12”汶川大地震后,很多社区及学校都开展了地震及其他灾害知识讲座,有的还进行了地震演练;上海“11·15”特大火灾发生后,人们在悲痛之余发现新闻媒体出现了铺天盖地的消防知识宣传,很多消防标识也被张贴在醒目的位置。这的确是值得称道的进步,但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这些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如何才能持续下去,而不是停留在灾害发生后的初期阶段,如何让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持续不断地接受到相对完善的安全与逃生知识,这些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防灾减灾型社区工作开展的重点。

四、提高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根本

在具备危机意识和灾害常识的前提下,居民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是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根本。因为在大灾害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受灾地区往往会因通讯、交通中断而与外界失去联系,专业救援人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灾区,因而,灾区居民的自救与互救往往是有效救援的主力。在日本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多数生还者就是被当地民众而非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

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的培养与平时的防灾演练密不可分,日本经常利用各种防灾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综合防灾演练,通过模拟各种灾害场景,如地震、火灾、海啸、疾病、枪击等,锻炼人们应对灾害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像这些演习,东京市内的中小学每月都要举行。日本还建有很多防灾馆,如大阪市生野防灾馆、东京本所防灾馆、东京消防博物馆等都免费向市民开放。在这些防灾馆中,市民可以体验地震、暴风雨等灾害来临时的情形,也可以亲自进行灭火、逃生、为伤员包扎等训练,使民众有效掌握自救及互救的基本技能。美国社区鼓励每个家庭绘制一份房屋格局图,制定灾害逃生计划,并进行逃生演练。逃生演练一般都选在夜间进行,要求每个家庭在各个房间门口和楼梯口张贴房屋格局图和逃生计划,标示出报警电话及紧急呼救号码,并用箭头勾出至少两条从每个房间逃向户外的路径。这一演练要求全家人共同参与,通过反复演练让居民特别是孩子掌握逃生技能。印尼政府面对频繁的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强调要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防灾演练,提高社区居民的警惕性及应对灾害的技能。

我国的城乡社区在近几年内也很重视提高居民的自救与互救能力,逐步将居民防灾演练提上议事日程,如2010年5月12日作为国家的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便是“防灾减灾从社区做起”,国家减灾委员会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针对监测预警、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应急保障、医疗防疫等重点环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但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将防灾演练作为一项社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坚持开展,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进行防灾演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区没有配套资金来开展这一活动。因此,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政府必须从思想上对这一问题重视起来,要求社区上报每年的防灾计划,并提出进行防灾演练的合理预算,使这一活动能够开展并坚持下去。

五、健全救灾组织体系是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的保障

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说明,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社会等各方力量相互配合。横向包括政府内各部门、各机构,纵向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基层组织。具体到社区层面,也需要社区内部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只有建立起一个健全有序的防灾减灾行动体系,才可能使防灾减灾工作有效展开并落到实处。

在這方面,日本建立了中央政府、都道府县政府、市町村政府分级负责,以市町村为主体、消防国土交通等有关部门分类管理、密切配合,防灾局综合协调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2 〕社区是政府自然灾害管理机制的基础,日本在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中,特别注重依托社区自治组织——町内会、自治会组建自主防灾组织。自主防灾组织设有本部、信息组、消防组、救护组、避难诱导组和饮食供应组,通过小组的活动,保证有组织地开展日常防灾减灾训练以及灾时紧急应对活动。

具体到我国,社区内部组织特别是针对防灾减灾这一块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设置,笔者认为应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成立以村(居)党支部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为总指挥,以村(居)自治组织其他成员为副总指挥,以社区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村(居)民小组长为成员的防灾减灾指挥部,全面负责本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其职责应包括:一是组织制定符合本社区条件、体现本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实施细则,并负责该预案的具体实施,如灾害发生后,确保本社区的残疾人、老人及其他行动不便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二是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监测制度,设立社区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落实灾害隐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三是组织社区内各单位、学校、居民等成立宣传队、巡逻队、联防队、突击队和救助队等组织,每个组织都有专门职责和专人负责,实行分工合作,确保相关任务的完成;四是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学校、商户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建立联防机制,协商相互之间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五是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发布灾害风险隐患、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六是组织社区居民、单位职工、学校师生等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演练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总之,我国建设防灾减灾型社区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借鉴其防灾减灾经验,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改善,最终建立起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沙勇忠,刘海娟.美国减灾型社区建设及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顾桂兰.日本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六大特点〔J〕.安全与健康,2010,(2).

〔3〕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J〕.减灾,2010,(2).

责任编辑周荣

作者:郭正阳 董江爱

第3篇: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汇报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后怎样在大灾大难之际提高群众的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灾难中,普通老百姓的自我救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造成的伤亡比较高,所以怎样有效提高辖区居民防灾救护知识,帮助居民克服灾难来临之际的心理恐慌,提高生存率,成为我们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减灾进社区”的指示精神,加快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了一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路子铺位于秦淮区东南部,东依城东干道,南临卡子门广场,西接土城头晨光路,北靠雨花桥外秦淮河畔。占地面积约有6万平方米。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主任葛燕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社区划为六片(路子铺小区、双桥门小区、土城头小区、南城美境小区、居易时代小区、万竹园小区)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疏散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

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日”,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三、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社区利用辖区内的营养学校操场空地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树立明显的应急标志和指示牌,社区器材室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如今年冬季遭遇的雨雪冰冻的袭击,来势汹猛,持续时间长,20多天的低温冰冻天气,使路面严重结冰,我社区组织减灾志愿者一起,顶风铲除冰雪,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医送粮,保证居民正常生活。

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民解困”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4篇:防灾减灾汇报材料

防灾减灾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一年来,绿园社区在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辖区各居民住宅小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绿园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富有成效。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云涛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社区开展各种防灾减灾的领导、指导工作;二是建立社区自然灾害事件处理领导小组。由社区党支部书记、

主任牵头,社区工作人员配合协调处理各种灾害发生事件;三是社区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图,在宣传栏公布。

、加强制度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确保社区防灾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社区着手制定了各种制度,明确职责。

1、社区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制度、职责;

2、社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演练预案;

3、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工作职责;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在社区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宣传海报,社区充分发挥教育场所作用开展讲座、知识竞赛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活动,使综合防灾减灾知识进家庭,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大大增强群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社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

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团结

奋战,紧密按照上级部门的部署,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

二、立足长远,进一步提升我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立足长远,加快社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长与短,紧与松、急与缓相结合,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断提升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实际举措。

加强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灾减灾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使防灾减

灾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加快防灾减灾应急体系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管理。

加大防灾减灾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

强化防灾减灾能力 创建和谐示范社区

--- 后西溪社区创建江苏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我们后西溪社区成立于2014年7月,由东大街、迎溪桥等5个居委合并而成。社区成立之初,就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温馨、爱我社区 共创一流”为宗旨,着眼于“树一流形象、展一流风采、建一流社区”的总体目标,不断提升社区各项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服务居民的新思路、新举措,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了“无锡市关工委先进集体”、“无锡市市级老年人协会先进”、“无锡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无锡市残疾人工作五星级社区” 、“崇安区学习型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

近年来,面对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7.23动车事故等频发的天灾人祸,我社区紧紧围绕“减灾从社区做起”这一主题,以事务工作站为平台,开展了以防火、防盗、减灾、安全等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被评为“ 无锡市和谐示范社区”、

“ 无锡市和谐示范社区”、 “崇安区安全生产先进社区”、“无锡市崇安区2014社会治安安全社区”、 “无锡市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工作优胜单位”,创下了三年无生一起较大的安全、灾害事故和稳定、治安事件发生的优良记录,居民群众的安全度、满意度和幸福感连年提升。

2014年,我社区实际投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资金10000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与应急预案,从制度管理、设施配套、宣传教育、消防队伍建设和

应急演练等方面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等各项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现将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 突出组织领导,使创建工作形成合力中有序开展

我们觉得,创建工作能否有序开展,能否取得预期目的,能否成为有效提高群众防灾减灾能力,组织领导是关键,领导重视的程度决定了活动开展的

深度。为此,我们在活动开展之初,以书记陈敏敏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建立了每两人任责的铸冶巷小区、迎溪桥小区、日晖巷小区、五姓巷小区四个片区的综合管理体系,并设有风险评估、灾害预警、医疗救治、后勤保障、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等八个管理小组,切实健全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完善综合减灾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领导小组成立后,确立了创建工作的各项工作目标计划,完善制订了一系列日常工作制度和落实、检查、考核实施办法,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迅速开展了各项基础性工作,排查出各类隐患4项,同时将脆弱人群实施分类管理,建立了以领导小组为核心、驻地单位和社会多方参与的防灾减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推动了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

二、立足社区实际,在激发热情中有形开展

我们认为,要想搞好综合减灾示范

社区创建工作,阵地建设

是基础。为此,我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对辖区位、小区花园和空地进行了合理规划,科学设置了固定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难场地,并在每个楼道张贴了逃生示意图;各小区门口设立了安全出口标记,每幢楼设置导向标志,每个小区配备消防栓及配套设施。社区现有五个居民避难救助场所,总共可容纳人数1500名。同时,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库,储备物资包括饮用水、药品、衣物毛毯、救生工具等21类应急物资。社区还有专人负责定期看守物资库,防止物资受潮、失火、被盗,所储备物资也要按规定时间,及时更新。此外,社区还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装设的“社区综合减灾室”,既是防灾减灾普及教育基地,同时又是防灾减灾物质储备库。室内设有先进的电教设备,长年展放防灾减灾科学知识电教片和知识图版,内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通俗易懂。室内同时储备有药品、棉被、救生工具等21类应急物资,

种类齐全,可保证关键时刻调运迅速,物资充足,满足社区各种突发事件的需求。辖区内重点防范部位全部装有视频监控探头,成为维护社区治安秩序、打击震慑治安犯罪的有力武器。

三、发挥自身优势,在树立亮点中有效开展

我们认为,创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好的形式和载体,如果载体的磁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发挥了社区的优势力量,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创建模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减灾之路。

一是依托坚实的群众基础,让志愿者队伍成为生力军。我们认

为,创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民众的自主性。为此,我社区在对弱势群体如残疾人、独居老人等居民,逐一登记造册的基础上,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应急救助小分队”、“楼长”三支机制成熟、人员齐整的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以居民小组为单位,组织减灾自愿者,分

别结成减灾帮扶对手,一旦有灾情,各务其责,使弱势群体安全问题有保障。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保证全民安全,减少灾情损失,也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此外,社区还成立了投入专项资金,成立了专门的巡逻队伍,为他们准备专用的喇叭,录入提醒居民提高防灾意识的录音。在进行治安巡逻的同时,达到了宣传教育,使防灾成为一种自发的口号。

二是依托社区报,让宣传教育有声有色。我们认为,防灾减灾,必须把“防”字放在首位,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为此,针对居民迫切需要减灾知识学习的需求,发放减灾知识小卡片;利用小区内宣传橱窗张贴宣传防灾减灾宣传画;在广受居民喜欢的社区报《西溪之音》中编制社区减灾防灾专刊,每期刊登一类灾种的避灾知识,并定期赠发社区减灾专刊;在社区qq群和新开通的社区qq空间上专设防灾减灾专栏,不间断的转载防灾减灾知识。此外,我们

还印制了《后西溪社区居民综合减灾应急疏散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向居民解答突发公共事件时应采取的应急手段,帮助居民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

三是依托活动阵地,让防灾减灾知识成为 “必修课”。我们认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是一项新工作、新考验,因社区而异、因居民而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内练硬功,自我加压。为此,社区总结经验,结合人群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

活动。依托市民学校、党校、人口学校、家长学校等教育阵地,对社区居民开展火灾、台风、雪灾、雷电等常见灾种的减灾知识培训,普及最新的防灾减灾知识。利用社区文化宣传机构和场所,寒暑假期间开展青少年减灾教育活动,展现社区减灾教育进课堂风采面貌。结合每年的5.12国家防灾减灾宣传日和寒暑假,组织一次大型宣传活动,确定每半年组织一次培训活动和大型应急演练活动。注重针对不同季节开展主题科

普宣传,在春季传递流行病防治知识,在雨季宣传抗涝知识,在干燥冬季发放防火备忘。开展以活跃社区减灾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广场文艺活动,将发生在社区里的真实灾害事件改编成小品、说唱演出,以事喻灾、以案释灾、以艺示灾,组织好减灾宣传进家庭、进商户、进工地等主题活动。

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将以此次创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为契机,坚持夯实防灾减灾各项基础工作,调动居委会、物管服务站、辖区单位各方面力量积极做好安全排查工作,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为居民群众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后古小学防灾减灾活动汇报材料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普及了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增强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灾害

的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有了明显增强。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紧紧围绕“防灾减灾”主题,大力宣传应急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教活动,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切实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二、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来友

副组长:王庆文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教师会议,宣传布置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讲座。

3、组织教师对校内一切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治。

4、每班发放一份《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5、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点防溺水、防火、防雷击、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

6、开展《上下学自我保护》三字经背诵比赛

7、开展演练。广播室内突然传出警报声,少先队黄老师紧急通报学校发生火灾,请同学和老师马上撤离。同学们已在老师的组织下,用毛巾、红领巾等物品捂住嘴巴,迅速到操场集合。此次火场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火场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

意识更强了,对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 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我校通过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系列活动,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建立起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

后古小学防灾减灾活动汇报材料

后古小学

2014/5/16

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汇报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在痛定思痛之后怎样在大灾大难之际提高群众的自我救护意识和技能,成为当务之急。尤其在灾难中,普通老百姓的自我救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造成的伤亡比较高,所以怎样有效提高辖区居民

防灾救护知识,帮助居民克服灾难来临之际的心理恐慌,提高生存率,成为我们面对和思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市“减灾进社区”的指示精神,加快防灾减灾进社区步伐,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作了一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健全

路子铺位于秦淮区东南部,东依城东干道,南临卡子门广场,西接土城头晨光路,北靠雨花桥外秦淮河畔。占地面积约有6万平方米。社区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成立了以书记、主任葛燕为组长的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社区划为六片每片设立信息员,转移疏散引导员,应急抢险队员,医疗救助人员,疏散志愿者,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和完善社区应急救助预案,

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措施,进一步规范灾害应急行为,提高灾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宣传工作到位,群众知晓率提高

为提高居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区制定减灾教育工作计划,开

展了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氛围。把5月12日“防灾减灾日”作为“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日”,在社区开展减灾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灾减灾知识答题,增强社区居民的减灾意识,强化宣传力度。

三、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提高灾害应对力

社区利用辖区内的营养学校操场

空地设立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树立明显的应急标志和指示牌,社区器材室配备了消防救生器材,每年组织志愿者和居民开展防灾减灾演习,提高居民抵抗灾害的能力,灾害来临时,社区组织居民,积极应对灾害。如今年冬季遭遇的雨雪冰冻的袭击,来势汹猛,持续时间长,20多天的低温冰冻天气,使路面严重结冰,我社区组织减灾志愿者一起,顶风铲除冰雪,为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医送粮,保证居民正常生活。

社区的减灾防灾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民解困”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通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小学防灾减灾活动汇报材料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普及了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增强了学生

防灾减灾的意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灾害的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有了明显增强。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紧紧围绕“防灾减灾”主题,大力宣传应急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教活动,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切实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二、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三、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教师会议,宣传布置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讲座。

3、组织教师对校内一切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

隐患立即整治。5月25日,我校全体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对东校墙部分腐朽根基进行了加固。

4、每班发放一份《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5、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点防溺水、防火、防雷击、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

6、开展《上下学自我保护》三字经背诵比赛

7、开展演练。广播室内突然传出警报声,少先队姜老师紧急通报学校发生火灾,请同学和老师马上撤离。同学们已在老师的组织下,用毛巾、红领巾等物品捂住嘴巴,迅速到操场集合。此次火场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火

场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 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我校通过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系列活动,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

安全教育,建立起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

**镇***小学

2014年5月25日

第5篇:***小学防灾减灾活动汇报材料

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各项活动,普及了有关防灾减灾的知识,增强了学生防灾减灾的意识,激发了师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灾害的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知识有了明显增强。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紧紧围绕“防灾减灾”主题,大力宣传应急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基本技能,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教活动,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工作,切实提高学生防灾减灾意识。

二、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三、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教师会议,宣传布置活动安排,确保了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2、对全校师生进行了安全教育讲座。

3、组织教师对校内一切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安全

隐患立即整治。5月25日,我校全体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对东校墙部分腐朽根基进行了加固。

4、每班发放一份《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

5、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重点防溺水、防火、防雷击、防食物中毒等安全教育。

6、开展《上下学自我保护》三字经背诵比赛(分年级,选择不同的评分标准)

7、开展演练。广播室内突然传出警报声,少先队姜老师紧急通报学校发生火灾,请同学和老师马上撤离。同学们已在老师的组织下,用毛巾、红领巾等物品捂住嘴巴,迅速到操场集合。此次火场逃生演习,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火场中自救、自护的能力,提高了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更高了。

3、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 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我校通过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系列活动,大大加强了对学生的

安全教育,建立起了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一切安全工作。

**镇***小学

2012年5月25日

第6篇:华西社区防灾减灾知识

料 “中国人保—全国防灾知识大赛”书面

题 华西社区防灾减灾

宣 传 资 料 及 教 育 计 划 华西社区防震减灾

领 导 组 织 机 构

第7篇: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总结

2011年社区防灾减灾活动工作总结

打造社区减灾平台,构建和谐美好社区。在“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根据 区委、 街道办事处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工作实际,从防灾抢险演练活动、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三方面进行入手,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开展火灾现场抢险演练

为引起社区全体居民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结合本地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和我社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火灾现场抢险实施方案,细致安排部署活动的实施步骤和操作办法;假定演练背景,根据活动总体要求,明确指导思想、社区及驻街单位在活动中的具体职责。

我社区高度重视此次演练活动,预设一居民楼发生险情,演练开始:报警器响起、社区的扩音喇叭播放、敲锣报警,紧急通知居民进行疏散转移,通知消防队进行救援,派出所实施交通管制,开展应急抢险工作。演练总体情况良好,群众顺利转移、疏散,但是也体现出一些具体问题,如群众和抢险队伍配合默契差影响转移速度等。

二、 开展社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周活动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我社区通过展板、宣传栏等形式面向辖边居民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面向不同人群进行了宣传,司机朋友应如何面对浓雾天气;家中老人和少年儿童面对火灾应如何自救。针对辖区居民开展关于地震等灾难的相关知识。

通过宣传,使居民不断增强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动员广大居民相信科学,不听信谣传,当好联络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形成全社区广泛参与的群防体系。

三、 建立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防灾减灾工作是关系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民生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及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我社区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了对居民的防火知识宣传,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形成全体居民共同关心和参与防汛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另外我社区通过加强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好了准备。

四存在问题

这次“防灾减灾日”活动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通过活动也体现出来一些问题。

1、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通过调查、宣传,我们发现一般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都有待大幅度提升。

2、防灾减灾活动不勤,训练时间明显不足。

第8篇:明珠社区防灾减灾活动方案

明珠社区关于开展2012年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的方案

根据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嘉峪关市民政局关于《2012年甘肃省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为做好此项活动,特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社区实际,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普及防灾减灾和避险互救知识,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辖区和谐平安做出贡献。

二、活动主题

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三、活动内容

(一)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要紧紧围绕 “防灾减灾日”的主题,统一部署,严密组织,全面推进,确保实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防灾减灾传统文化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辖区内以举办专题展览、街头咨询、悬挂横幅、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等形式,积极营造辖区居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广泛动员每个公民

关注灾害风险,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在学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联系明珠小学,在学校内发放防灾减灾资料、开展主题班会、墙报板报、张贴宣传画等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思想认识。

(三)组织参与“2012甘肃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按照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12甘肃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活动” 要求,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部分社区居民参与竞赛活动,加强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高度关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避险自救技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速重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社区要把做好“防灾减灾”有关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告诉重视,同意思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职责,落实专人,使每项活动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要有针对性地动员每个公民关注身边的种类灾害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明珠社区救助保障岗二0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上一篇:产业园区建设年终总结下一篇:明天我要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