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听得有趣

2022-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学生听得有趣

让音乐教育有趣 让学生爱上音乐

摘 要: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多,可谓“见多识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内容上、形式上积极借鉴,勇于创新,学会做个有趣的音乐教师,让学生们的音乐课堂有趣起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们从接触音乐开始就体会到音乐的美好,慢慢爱上音乐,慢慢学会欣赏美。

关键词:创新;音乐教育;爱音乐

一、引言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格言,也是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奉为座右铭的警句。无论哪个领域、哪个阶段的教育,其目标都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思考。换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内容、方式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对于音乐教育更是如此,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等特点,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开始,让他们刚接触音乐时,就体会到音乐的美好,慢慢爱上音乐,慢慢学会欣赏美。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类儿童类节目、选秀舞台让学生们接触音乐、表现自我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创新,学会做个有趣的音乐教师,做一个自带“磁场”的音乐教师,让学生们的音乐课堂有趣起来、快乐起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们从感受音乐到辨识音乐,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真正了解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

二、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创新,让学生感兴趣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总是被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们都是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这就会导致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受到极大抑制,甚至无法体会到音乐之美。新时期的教师要有新理念,让音乐课堂焕发属于学生们的活力,这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思考的和努力去做到的。

课前,学经验。在教育理念上,不仅国外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优秀学者、教师,也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我看过很多教学随笔,发现教学中的真实案例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增强趣味性教学;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注重律动性教学;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提倡探索性教学;针对学生“变声”的特点,引进竖笛吹奏教学;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考虑进去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音乐灵性的,就看我们如何激发,如何去引导。以识谱、唱谱这一实例教学来说,很多教师反映是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识谱教学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很少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有的教师就创造出图形谱,让学生们通过可爱的图形来识谱,一下子就把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事半功倍。我们完全可以在借鉴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创新运用。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征逐步设计适合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应的趣味教学模式。如教唱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闪烁的小星》一课,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媒介,创设高低起伏的星星排列,引导学生观察星星所在的位置,将高音知识可视化,这样学生学唱起来就有趣多了。

课上,重互动。音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应当不拘泥于安静的纪律,更注重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增强课堂活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很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比如说、唱、舞蹈、伴奏及情景设计等,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满足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及时地作出评价,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即使学生的回答理论上不是那么正确,也一定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音乐,让学生们在最初的兴趣培养上,感受到的是音乐的魅力,而不是条条框框。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跳到我这里来》一课为例,笔者将整堂课设计为参加一场化装舞会,让学生通过不同目标要求的聆听,去层层递进地感受化妆舞会中舞者、歌手、乐手、观众等角色,学生通过跳舞、演唱、演奏、观看等多种形式去感知音乐,在化装舞会的情境中去学习、探索,在玩、唱、跳、奏、动等活动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善总结。教师要养成记教学随笔的习惯,把每一次小发现、小进步,或者是教学中的小遗憾、小挫折都记下来,对之前的工作總结、之后的工作形成参考意见,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提高;只有不断思考,才能找到让学生们爱上音乐的方法。只有快乐、精彩的音乐课堂,才会让更多的学生爱上音乐,才会无愧于这种自由艺术的发扬。

三、在音乐教育内容上创新,让学生充实

加入“流行元素”。“共鸣”,在课堂上的最主要表现是共同话题。现在,儿童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甚至有的选秀节目也已经低龄化,学生们的话题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前沿。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说起学生们熟悉的电视节目,或者有时聊起明星,立即能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把时下最流行的评比方式带入课堂。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们综合自评、互评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既能当演员,也能当评委,又能当观众。在互相评价、其乐融融的气氛中,他们愉悦了身心,陶冶了情操;展示了特长,增强了兴趣;体验了成功,促进了个性发挥,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

加入“体验实践”。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这种体验实践,同样可以用在音乐教育中。例如,在学雷锋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到敬老院,帮老人们打扫、表演节目、聊天等。教师可以提前组织学生们编排节目,合理分配任务,把音乐教学和公益活动有机结合,在活动中让学生们认识到助人为乐和坚持不懈的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念。通过不同形式的体验,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能在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加入“情感教育”。新课标要求:“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原本就属于表达情感的方式,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能让人产生自由和广阔的想象。一首歌曲或乐曲,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但这种美妙的熏陶却是相似的,每个人都从中听出了自己的心情。例如学习《义勇军进行曲》,小学生可能熟悉的只是旋律,往往不会去在意背后的故事,这样对歌曲的理解也会出现误差,感受也不会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讲故事,让大家了解这首歌,激发学生们听音乐的热情。这首歌的情感就是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就是充满力量。知道了这首歌是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写出,学生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歌曲是有生命的,而它的生命就是“情感”,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情感的魅力感染学生,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引导学生们学会欣赏真正的音乐之美。

四、在音乐教育形式上创新,让学生快乐

让音乐可“看”。《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儿歌已经传唱了几十年,成为我们几辈人童年儿歌的最深记忆。我想,这首歌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感动了几辈人。所以,音乐的“可看性”,也能够成为教育中的一大特色。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到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的出处,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自己为音乐设计“可看之点”。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巧妙地将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跳、演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繁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让音乐可“玩”。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而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音乐教育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有趣的音乐教师,学会和学生们玩。比如,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们不必像以前那样规矩地坐着,他们可以坐在台阶上,可以坐在地上,还可以站着听。再比如教律动时,教师要摒弃以前的机械式模仿,释放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让他们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音乐原来是这么美妙、动听。

让音乐可“演”。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表演,在日常的音乐教育中,教师也可以把可“演”的东西挖掘出来。比如我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学随笔中记录的《小动物走路》教学,很受启发。他运用了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来教这首歌,他为学生们设计了很多动作,让他们一边唱,一边跳,一边演。比如有一个小朋友在模仿小鸭走路时,双手放在嘴边“嘎嘎嘎”叫,屁股还左右扭动,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大笑。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学生們个个猫着腰,迈着小步子轻轻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教师在这时候恰到好处地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小声说话、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的礼貌,做一名文明的传播者。这位教师还常常把学生们带出教室,让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学生们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对白,设计了动作造型。在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音乐不再是抽象的、虚幻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与生活息息相关,教育的意义在这里凸显了出来。

五、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常常思考,如何才能让音乐教育更加有趣。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对音乐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充实和快乐,逐渐地爱上音乐,学会传承美好。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王安国,吴 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锐淼.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李莎莎

第2篇:美育让课堂有声,有色,有趣

摘要:为响应教学新课改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应将美育教学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语文学科作为必修课程,小学语文课堂自然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负有更大的责任,通过美育教学可使课堂有声,有色,有趣,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绩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渗透教学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发现美、创造美具有重要意义,将语文教材当作载体,能够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美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在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美育教学进行探讨时,可从三方面分析,一是强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要性,二是学生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意识。三是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开展美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观念,使学生能够了解美育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创造美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系统地总结出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整合的途径与方法。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整合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着手,让学生体验文本的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虽然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为实际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应用运行中也存在一定弊端[1]。

2.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1未联系实际的美育教学课程

将美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小学语文教师想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方面取得优异成果,语文课堂需与美育课堂相衔接,以往的研究都强调如何将美育融入语文课程,但是没有注意到语文课程与美育课程的关系,如果在语文课堂与美育课堂分开的前提下,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审美及创造力,将会越来越难[2]。

2.2未重视教材中插图的重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美育的整合应从教材着手分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与阅读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材中体验文本美学。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点,但只注重文本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教科书中插图对小学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重要含义。图像及图形给学生的通常是直观的印象。因此,在美育教学中,教材中的插图是教师保证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小学美术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传授绘画色彩及构图知识。通过教材插图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美育意识,推升学生美育知识了解与掌握能力[3]。

2.3课程缺少明确的评价标准

在小学语文美育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小学语文课程美育的教学方法和意义上,而忽视了小学语文课程美育的研究,且美育的标准并不十分明确,教师很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升。再者,对于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审美情趣,创造美,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标准,教师将无法判断学生审美进步的程度,也无法评判教学成果,另外,美是一个非常宽泛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如何确定小学语文课堂美育实施效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一个难点问题,需对其予以关注[4]。

3.获得的启示

3.1读懂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师应充分在课前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材所表述的中心思想,结合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设定教学目标,语文教师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与美术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需要达到的层次。教师还应该熟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一篇课文的文本文字内容美及文本教材中每一幅插图的含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美育教学与理论知识相融合,充分利用教材,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学习和分析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充分理解与掌握教材,将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5]。

3.2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在当前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即为了更好地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同的课文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体验古诗词所表述的意境之美,在意象强烈的山水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风景、古诗写作背景及所表达的含义进行学习与了解,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音频及视频让学生感受语文文本的美,或者通过播放寓言故事动画视频,例如观看小王子动画影像等,让学生观看图片或是视频大声朗读文字,让学生体验绘本图画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进行不断改变,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课堂美育将渗透到各个环节中[6]。

4.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策略

4.1借助历史典籍对学生们进行美育

小学生做事情、想问题往往依赖于视觉认知和生动的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进行抽象性强的美育,以适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此,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美育往往能起到理想的教育作用。可引用历史典籍向学生的传授语文美育知识,具体举例如下。例1,在教学《刻舟求剑》这一课文时将美育的目标定为了引导学生遇事不要慌,要善于观察,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诫学生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而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8]。

例2,在黔驴技穷的寓言故事中,老虎首先认为驴子是野兽,认为是上帝,起先老虎只是躲在树林里,但是老虎出来仔细地走近驴子,老虎发现驴子只能用蹄子踢,他意识到驴子被没有过高的能耐,所以他跳了起来,咆哮着,咬了驴子的喉咙,吃掉了驴子的全部肉。这清楚地表明,成功主要是通过考虑现象的性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驴子似乎有着健硕的外表,且声音具有一定威慑力,但不幸的是,它什么也没表现出来。最终,结果是如此悲惨的结果。它还旨在警告学生必须学习真正的技能来保护自己。

例3,一个关于鹬蚌相争故事告诉学生不要太情绪化。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需考虑得失,不能只考虑什么对你有好处,应该懂得谦虚及礼让。尤其是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中,如果双方势均力敌,一再坚持双方都会输,都会受伤,甚至会给第三方带来利益。不要太担心自身占据有优势还是劣势,因为这会让其陷入错误的思维,导致双方争端和僵局的结束。最终,只会让别人抓住机会,损害自己和对方的利益,造成双方损失。

4.2贴合社会历史生活对学生进行美育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结果是生活,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不仅要从教材上对学生进行美育,学生对语文的深刻认识也体现在美育的教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社会生活的美育也是中国教育者实现美育目标的主要切入点。

以史为鉴,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学生应先明确故事情节,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蔺相如的手下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之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恩怨。蔺相如这番话,使他的手下极为感动[9]。

他们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的手下处处谦此事传到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通过这则历史典故能够教会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要像廉颇一样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真诚道歉。不能居功自傲,像廉颇一样,自以为天下的事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要以大局为重,像蔺相如一样,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小我全大我,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5.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注意事项

5.1美育应水到渠成,不可强拉硬拽

虽然美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但并不表示美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小学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规知识是学科教育基础,不是美育,在明确这一点后,中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资源,进行自然的美育,而不是培养学生,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美育,这种教学方法抛弃了书本,违背了原有教学原则,也无法达到美育效果。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仅适合解读语文知识,还适合渗透美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分析,通过个案研究,将语文相关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品味、鉴赏美,形成发现美、創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学不包含太多的审美元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实际情况对语文知识进行解读美育[10]。

5.2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不可故步自封

在传统形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关键性与实际作用。当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不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美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观念,辩证地看待语文教学与美育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从教育教学的新视角看待语文教学,注重美学理念。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坚持语文教学,才能搞好中国古代科学知识观的教学,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其网络教学视频,学习良好渗透美育的教学方法,学生提高美育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记录与整理探析美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挑战,寻求其他老师的帮助和建议,积极研究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有助于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形成更深的理解,为开展美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科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有利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优质高效的美育指导。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科学合理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美育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秋燕.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期).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524-527.

[2]李冰.以美启真以美育人——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安徽教育科研,2021(23):6-7.

[3]潘娇.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21.

[4]彭锦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结合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21(13):8-9.

[5]连忠友.感受诗词之美播散美育之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3):80-82.

[6]高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融合研究[J].教书育人,2021(07):44-45.

[7]陈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J].好家长,2021(17):39-40.

[8]陈晓娟.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J].科技资讯,2020,18(34):124-126

[9]闵代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0(30):173-174.

[10]赵学娒,任海林.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美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37-38.

作者:周雪平

第3篇: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趣、有序、有效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是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巩固和拓展延伸,属于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纸质作业的布置不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语文作业的布置和设计拥有了新方式,使得“语文线上作业”横空出世,大大缩短了布置作业的时间和烦琐步骤,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作业巩固练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线上作业;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一、 引言

“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作业的布置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语文作业更具有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差异、创造能力,设计出有序、有层次、高效的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变得更具有实践和开放性。而要做到这些,则必须要先对语文线上作业教学当下问题和优势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 当下“语文线上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当下教师对线上技术掌握不够

“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和设计虽然是一种新颖的知识巩固延伸方式,但教师运用这种方式较晚,许多教师对于线上教学的软件操作技术不甚熟悉,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于网络软件用得少或是不够了解,很难发挥线上作业布置的优势,产生“不顺手、不适心理”。如在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完之后,便有许多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因为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提醒全体学生查看作业,导致作业无法及时发放、学生作业完成度不高的问题。教师在利用布置线上作业时,首先要对线上的操作技术运用自如,知晓技术的功能性。

(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线上作业”基于网络,得益于网络,但在布置过程中容易缺乏与实践生活联系的设计。现如今尤其是城市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生在家容易溺爱,对于社会、人际交往等认知较差,造成语文的学习只会纸上谈兵。所以线上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导,作业为辅,调动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个人阅历,并提高学生在实践作业中的人文感悟能力。

(三)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单一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广泛应用,也让许多语文教师发现了一些教学问题,“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太过于统一,所有的学生都在做同一套题或是内容,作业的布置缺乏了梯度和差异性,造成学生在做线上作业时语文能力强的没有得到拓展训练,能力差的没有语文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训练,导致语文能力差异化愈加明显。线上作业的布置应该更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现有的语文水平基础上,一级一级地加强。

三、 “语文线上作业”对于传统作业布置的优势

(一)布置过程更加的简单,占用时间更少

传统的语文作业布置大多为纸质作业,有许多练习册、课文、写作训练,需要教师进行板书布置作业,教师为了节省上课的时间,喜欢采用拖堂、占用副科及课下时间完成布置,学生也需要自行抄写布置的作业内容,大大浪费了学生的休息时间,长时间下来造成小学生抵触的心理情绪,失去语文学习兴趣。而“线上作业”的布置可以不必占用学生的个人休息时间,利用网络直接将作业内容发给学生,减少了时间浪费,利于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布置形式更为多元化,学生学习兴致高

而传统语文作业布置时形式更为单一。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不喜欢坐着不动,所以语文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常常被小学生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导致学生在做作业时容易出现不细心、不专心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会抄写别的学生的作业,以便多出玩乐时间,“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形式更为新颖、多元化,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致,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不再将语文作业当作任务,而是当作和教师沟通交流的工具,缩短了师生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

(三)布置内容素材丰富,学生可以运用网络进行查阅

網络拥有丰富的语文素材资源,在进行“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时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资料的收集和查找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到作业的完成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而利用网络进行“语文线上作业”的布置,其实也是一种良性引导,让学生学会利用眼前的网络工具完成知识的拓展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感,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四、 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趣、有序、有效的措施

(一)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趣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更为有趣,需要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这一特点,结合课本教材,引入当下小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的事情和话题,进而帮助对作业的内容充满兴趣,产生想“做作业”的主观意识,提高作业完成质量和效率。此外,小学生对于图画、游戏的兴趣高,想要让“语文线上作业”更有趣,其方式也可以利用线上之便,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语音等形象化的作业内容形式,避免学生看到语文作业全部为文字时的抵触心理,突出作业生活化、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自主完成语文作业,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练习。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关于《咏柳》教学后,为了巩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感悟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教师利用QQ建立班级群,并布置线上语文作业,先行在群内给大家展示了一本关于春天的绘本故事书籍,之后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的图片上展示:①填空题练习题:(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 )。不知细叶谁( )出,二月春风似( )刀。②判断题:《咏柳》的作者是宋代韩愈(对或错);《咏柳》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对或错)。③内容理解填空:《咏柳》中“咏”的意思为 ,作者为 ,“绿丝绦”指的是 。④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诗句或者写下学生对于春天和自然环境印象和故事。⑤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前3道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于古诗内容的知识掌握,最后2道题则是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和故事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二)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序

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序,需要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充分考量到学生个人的知识水平,把握好作业的难度和创新知识的拓展程度,满足学生间的差异化学习。只有进行梯度有序的线上作业设计,才能让学生持续性保持学习专注力,这与网络跑酷游戏相似,语文能力强的可以跑得时间更久,距离更长,作业梯度可以完成到最后,语文能力相对较差的跑得时间少,距离短,作业梯度完成的量少,学生在跑的过程中则能较高的集中注意力。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爱玩的特性,针对性设计几个梯度作业练习和拓展,让学生自由选择难度等级,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选择,也加强了学生对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学生可以突破自己完成难度大的作业,通过作业的联系认识到自己的语文薄弱处:基础知识不牢固、汉字书写错误、阅读储备不够等,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实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关于习作《缩写故事》教学后,教师利用QQ在班级群发了一个电子作业,并@通知全体学生,针对学习内容的难度进行作业的设计:①基础知识jiāng yìng( )( ),dīng zhǔ( )( ),huǎng yán( )( )。②仿写词语:干干净净, , , ;见识见识, , , 。③缩句练习:有许多名男子在湖里欢乐地洗澡。④缩写故事:让学生缩写牛郎织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片段,并进行故事缩写。⑤故事缩写的技巧有哪些?作业难度逐步增加,从基础知识到缩写技巧的掌握。之后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线上电子作业的最后展示了两个拓展练习:①将“从前有座山”的故事进行续写。②读一则民间神话故事如田螺姑娘、梁祝十八送等进行缩写故事。③在故事续写中运用上气急败坏、畏首畏尾、孤掌难鸣、饮水思源等成语。学生可以在拓展练习中选择自己能完成的一项练习。

(三)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效

语文作业是课堂语文知识的延伸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知识的储备和创新,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则需要加大学生在生活中的运用。除了要让语文线上作业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和有序性,还应该展现合作交流、素材资源的查找、阅读拓展、写作锻炼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作业形式,要让线上语文作业立足与教材内容,运用于实践生活,在学生间、师生间产生联系和交流,形成一种课上知识理解掌握、课下作业辅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进而提高作业练习的效果,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身语文素质,形成一种良性、高效的语文教学循环。

例如,在部編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关于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教学后,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写作能力,教师在课后利用叮叮软件或者QQ群布置线上语文作业要求学生自行分组,两人一组,说一说自己的心爱之物和喜欢的原因,并向小组成员拍摄一张自己心爱之物的照片。之后让调查自己的父母,问一问父母的心爱之物是什么,这些心爱之物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制作一张表格,将自己、父母的心爱之物的来历、颜色、故事特点以简练的语言展示在表格中,根据表格让学生以自己的心爱之物为题进行写作。可以参考课文《珍珠鸟》《白鹭》等课文的描写手法,多角度写作。表格的制作其实是观察、总结的能力锻炼,也可以作为写作的几点要素;调查是培养学生间、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而写作是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

五、 结语

“语文线上作业”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因为新兴的时间不长,还没有一个系统性机制,所以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快速便捷、多元化的优势也是明显的。而提高“语文线上作业”趣味性、有序性、有效性,可以优化线上作业布置的问题,让学生可以进行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和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彩英.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的作业设计[J].学周刊,2012(21).

[2]郭宇虹.借助在线作业平台优化语文家庭作业[J].浙江教育技术,2018(1).

[3]银山.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J].天津教育,2018(10).

作者简介:

邹远生,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作者:邹远生

第4篇:说话要让群众听得懂

说话要让群众听得懂(人民论坛)

办过报的人都知道,面向市场的报纸,标题过长,文字不通俗易懂,就没有生存空间。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眼球是时停时动的,眼停一次的时间大约是1/3秒,认识的字数最多是5—7个,最少只有一个。如果标题空洞啰嗦,难免被弃之一旁。读者不买你的报,发行量就会掉,总编急得要跳脚。党的干部,也得像报纸总编关心发行量那样,在意自己说的话,群众是不是听得懂。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邓小平同志不爱做长篇大论,话语简短有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让人听了就忘不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有的干部在会上口若悬河,官话套话,滔滔不绝,台下的听众虽然也正襟危坐,却什么也记不住。有的人写文章,动辄数千言,但没有几句有新意的话。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有的干部和群众之间存在两个语言系统,官话、空话似乎成了干群之间的“绝缘体”。跟群众说不上话的干部,该有危机感,必须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体现了诚意。影视剧中有这样的场景:婚礼上,亲朋满座,马上要进入交换戒指的环节了,新郎却叫错了新娘的名字,本来喜气盈盈的新娘脸色大变,气得扭头就跑——搞错说话的对象,后果多严重呀。再如,家里来了客人,总要按照对方的口味,炒两个菜吧。从冰箱里端出自家的残羹剩饭,客人会怎么想?对着群众说话,也得考虑人之常情。哪能不顾对象,弄些干巴巴冷冰冰、没有生命力的语言,敷衍了事呢?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事关干部的形象。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习近平同志诚恳道一声“让大家久等了”,一下子拉近了与在场中外记者的距离;考察武汉市民之家,一句“美女,你好”,令群众津津乐道,倍感亲切。只有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才有魅力。而满口空话、套话的干部,是不会令人爱戴的。有群众说:“空话、套话还不如脏话,脏话好歹是明确真实的个人态度。”当然,脏话也是不应该说的,但群众的这个概括,说明对空话、套话的厌恶到了何种程度。党的干部,但凡顾及在群众中的形象,切不可做不动脑子、只动嘴皮子的念稿机器。

说群众听得懂的话,才能有效率。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有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沟通不畅,谈何执行力、竞争力?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企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也要看信息沟通的质量。要为群众排忧解难,首先就要通过有效的沟通,知道忧在哪里,难在何处;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动员群众的力量,干巴巴的语言也是不给力的。

要说群众听得懂的话,那就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群众学习语言,学习表达。要了解群众欢迎什么,不欢迎什么,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然后,讲话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人听,才会产生力量。

第5篇:“大道理”如何让群众“听得进”

“大道理”如何让群众“听得进”“现在的群众工作真难做,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咋也听不进去。”时下,一些基层干部常常抱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群众很刁蛮、很难缠,总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道理讲了一通,群众却听不进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大道理”群众“听不进”,说明我们的群众工作还是没有做到点子上、还是没有把准群众的脉搏、还是缺少群众视角和群众意识,其责任还是出在干部身上。

“大道理”如何才能让群众“听得进”?笔者以为,能否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

一要摆正位置。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位置,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以普通朋友的姿态和群众沟通,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自视甚高,架子很大,站在群众面前需要人仰视,这样的“大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会让人有距离感,不愿接受。二要通俗易懂。与群众谈话,必须善于讲群众语言,要习惯于“打开窗户说亮话”,把“大道理”转化成群众感兴趣的“小道理”,这样才能使讲的人轻轻松松,听的人明明白白。这就要求各级干部要在熟练掌握政策的基础上,把讲道理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让群众听懂干部的语言,干部更要听懂群众的语言,如果大家都能用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就一定能把“大道理”讲清、讲实、讲活、讲明白。

三要满怀感情。群众能否“听懂”大道理,乍一看似乎是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各级干部在面向群众时,只有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顾民情、知民需、解民意,满怀感情,讲民生问题、讲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这样群众才愿意听、乐意听。

四要注重实效。“群众认干不认说”,倘若我们只和群众讲大道理,不为群众办实事,牛皮吹上了天,工作却没进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大道理讲得再好,群众也不会买账。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为民办事”才是最大的“大道理”。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老百姓心里感到温暖,老百姓才愿意坐下来听你多说话,大道理才能讲的入耳入心。

第6篇:如何让群众 听得进大道理(定稿)

如何让群众 听得进大道理

时间:2012-6-11 17:26:25来源:云南日报

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论坛25度生活十堰房产在线秦楚微博

宛诗平

“现在的群众工作真难做,你跟他讲大道理,他咋也听不进去。”时下,一些基层干部经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抱怨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认为群众很刁蛮、很难缠,总觉得自己工作做了不少,道理讲了一通,群众听不进去是群众的责任。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大道理”群众“听不进”,说明我们的群众工作还是没有做到点子上、还是没有把准群众的脉搏、还是缺少群众视角和群众意识,其责任还是出在干部身上。不是吗?现实中有的干部面对群众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一口气下来个把小时,结果是贴近实际少,空发议论多;有的干部在群众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群众想什么他根本不懂,自说自话,官腔十足,结果是群众非但听不进去,甚至还很反感、抵触;有的干部与群众谈话,不是平等交流、协商互动,而是疾言厉色、发号施令,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筑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篱,群众非常厌恶。所有这些,都背离了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的初衷,自然是事与愿违,虽然大道理讲了一箩筐,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大道理”如何才能让群众“听得进”?笔者以为,能否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一要摆正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位置,带着责任,不以“官老爷”自居,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既和群众面对面,更和群众肩并肩,以普通朋友的姿态和群众沟通,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自视甚高,架子很大,站在群众面前需要人仰视,这样的“大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会让人有距离感,不愿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

二要通俗易懂。与群众谈话,要善于讲群众语言,习惯于“打开天窗说亮话”,把“大道理”转化成群众感兴趣的“小道理”,这样才能使讲的人轻轻松松,听的人明明白白。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在熟练掌握政策的基础上,把讲道理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善于学习一些方言土语,既要让群众听得懂干部的语言,干部更要听得懂群众的语言。如果大家都做“有心人”,多讲一点“方言”,多有一些“民味”,用群众语言教育、启发群众,就一定能把大道理讲清、讲实、讲活、讲明白。

三要满怀感情。群众能否“听懂”大道理,乍一看似乎是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各级干部面向群众时,只有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满怀感情地讲民生问题、讲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这样,群众才愿意听、乐意听。如果脱离群众,与群众的疾苦和心声“绝缘”,所讲的话必然脱离实际,群众当然听不懂、听不进。

四要注重实效。“群众认干不认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倘若只和群众讲大道理,不为群众办实事,牛皮吹上了天,工作却没进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大道理讲得再好,群众也不会买账,更谈不上“听得进”了。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为民办事才是最大的“大道理”。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老百姓心里感到温暖,老百姓才愿意坐下来听干部多说话,大道理才能听得入耳入心。

第7篇:

上一篇:生活更需要激情辩论赛下一篇:表彰大会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