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总复习之

2022-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考作文总复习之

如何搞好中考物理总复习

摘 要:要搞好中考物理总复习,既需要物理教师统筹安排,有步骤地复习及各方面的努力,又需要学生全身心地配合,认真做题,认真落实,认真总结。

关键词:中考物理;总复习;生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新课讲授阶段,授课效果还可以,但进行中考前的总复习时,效果特别差,时间花费很多,学生长进的却很少。我根据自己多年来带初中毕业班的经历,谈一谈如何搞好中考物理总复习。

一、认真研读初中物理课标及中考说明,了解所复习内容包含的中考考点,同时,对照中考说明配备的习题及前三年的中考试题,搞清各考点在中考中出题类型和中考所占分值的比例,为中考物理总复习做好铺垫。

二、总复习过程中,针对各考点,设置好预习方案和授课方案,切忌考点和习题贪多。在预习方案中,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在预习中回答各考点内容,使学生明确该考点注意事项,配备好预习练习题,对考点内容的运用加以训练。将预习方案要么给每位同学复印一份,利用物理自习让学生去做,要么将它制成课件,把班上所有学生引到多媒体教室,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现场预习,现场做题,现场回答,我在旁边加以指导,在最后十分钟内,我加以调查,询问学生预习方案中的困难,并现场解决困难,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疑难问题。我再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备好授课教案,配备好课堂练习及授课内容,再制成试卷保证上课时人手一份或制成课件,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很容易巩固预习方案中已掌握的考点,我在讲课时,着力解决预习中所遗留的疑难问题,并备有大量练习来进一步落实好疑难问题,考点要少切忌贪多。

三、要寓中考考点于生活,于当年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多搜集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题型及重大事件的题型,让学生能从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题型的分析中,找出其中包含的物理考点,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要用它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因此,近几年专家出题大多数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的解决,学生只有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众多物理现象,弄清其本质才会解决它们,才会适应当前中考。

四、要重视学生对各考点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针对反馈的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进行补救、巩固,保证学生能掌握好各考点。在学生把预习方案完成后,要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方案,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对于学生已掌握的要少讲或不讲;对于学生未掌握的而中考必考内容,要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备好教案,配好习题,课堂上精讲,让学生当堂强化训练,对于大部分学生不会的共性问题在最后的10分钟进行讲解处理。下课后,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及存在问题,自己针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制订弥补方案,利用自习等时间进行补救。

五、针对物理中考中的重点题型,重点讲解,单个突破,采取“兵交兵,兵强兵”的模式,全力落实好重点题型,提倡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讨论,共同提高。最后,再针对该类题型,进行适当变换、扩展,让学生再来解决该类问题,使学生在共用解法的基础上,适当变通该解法,学会运用该解法灵活变通地解题。

总之,要搞好中考物理总复习,既需要物理教师统筹安排,有步骤复习及各方面的努力,又需要学生全身心地配合,认真做题,认真落实,认真总结。我们物理教师只有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与学生默契配合,才能搞好中考物理总复习。

(作者单位 陕西省洛南县新华中学)

作者:赵亚锋

第2篇:中考总复习之初中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之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4.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15.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用手拿着酒精灯或者酒精灯的位置不当,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1、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硫酸氢钠、硫酸氢钾等)

2、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和某些盐溶液(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显中性的溶液:水和大多数的盐溶液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

(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 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19、葡萄糖: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若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就含葡萄糖。

五、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它 的活动性就越强;(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里的氢;(3)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8、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9、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1)温度,(2)是否搅拌(3)固体颗粒的大小 40、使铁生锈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1、溶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42、影响溶解度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六、初中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七、物质的除杂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 加 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八、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 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 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 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原子 。

7、PH=0时,酸性最 强 ,碱性最 弱 。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 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 尿素 。

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 金刚石 。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 中国 。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 。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氮气 。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氮 。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 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九、有关不同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 碳原子排列不同。

2、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 含碳量不同。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十: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十一:实验室制法 △

1、实验室氧气: 2KMnO4=====2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l+3O2↑ △ MnO2 2H2O2=======2H2O+O2↑

2、实验室制氢气

Zn+H2SO4===ZnSO4+H2↑ (常用)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 2Al+6HCl===2AlCl3+3H2↑

4、 实验室制CO2: CaCO3+2HCl==CaCl2+CO2↑ +H2O 十二:工业制法

1、 O2:分离液态空气 高温

2、 CO2: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3、 H2:天然气和水煤气 高温

4、 生石灰: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CO2↑)

5、 熟石灰:CaO+H2O==Ca(OH)2

6、 烧碱:Ca(OH)2+Na2CO3=== CaCO3↓+ 2Na OH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粉末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4、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 2CuO现象:铜丝变黑。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7、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8、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大量白烟。

9、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现象:A、在纯的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在空气中燃烧

(1)发出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0、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1、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2、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是吸热的反应)

1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4、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CO2 + H2O === 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

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15、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此反应放出热量) 注意:

碱性氧化物+水→碱 氧化钠溶于水:Na2O + H2O =2NaOH 氧化钾溶于水:K2O + H2O=2KOH 氧化钡溶于水:BaO + H2O ==== Ba(OH)2

16、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1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二、分解反应: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H2:O2=2:1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8、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现象:绿色粉末变成黑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MnO2 2KCl + 3O2 ↑ 20、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1、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现象: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2、加热氧化汞:2HgO 2Hg + O2↑

23、锻烧石灰石:CaCO3 CaO+CO2↑(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24、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现象:石蕊试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25、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O4·5H2O 加热 CuSO4 + 5H2O

三、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27、镁和稀硫酸反应:Mg + H2SO4 === MgSO4 + H2↑

28、铝和稀硫酸反应: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29、锌和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30、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31、铝和稀盐酸反应:2Al + 6HCl === 2AlCl3 + 3H2↑ 26-31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32、铁和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33、铁和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32-33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6、铁与硫酸铜反应:Fe+CuSO4==Cu+FeSO4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古代湿法制铜及“曾青得铁则化铜”指的是此反应) 40、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CuSO4+Zn==ZnSO4+Cu 现象:锌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1、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2AgNO3+Cu==Cu(NO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38、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39、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5、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 Cu + 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34、镁和氧化铜反应:Mg+CuO Cu+MgO

35、氢气与氧化铁反应:Fe2O3+3H2 2Fe+3H2O

37、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四、复分解反应:

1、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

3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

3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五、其它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重要概念的含义与应用

化学计算是借助于用数学计算的知识,从量的方面来对化学的概念或原理加深理解或通过计算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另外,通过计算还能培养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计算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用元素符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本知识块的计算关键是抓住这一概念,理解概念的含义,并要深刻理解化学式中各符号及数字的意义,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算术关系。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是指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通过化学式可以计算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也可以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的化学式。在计算的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是“相乘”不是“相加”;若计算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化学式中间的“·”与结晶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是“相加”不是“相乘”。

例 计算5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

5CuSO4·5H2O=5×[64+32+16×4+5×(1×2+16)]

=5×[160+5×18] =1250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任何纯净的化合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这样可以计算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的依据是所含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微观上每个分子(即化学式)中各种原子的个数与其原子量的乘积之比。

例 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氧化物的化学式:Fe2O3,则

Fe∶O=56×2∶16×3=112∶48=7∶3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宏观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微观上化合物的每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与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比=×100%

例 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w(N)=×100%=35%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这样,化学方程式不仅表达了物质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什么是反应物质和什么是生成物质,而且还表达物质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关系,即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质量关系,同时包括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这是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1.有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计算

这是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最基础的题型,要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理解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在微观上和质量上的关系。例如将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点燃后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中,它们的关系: 2CO+O22CO2 微粒比:2∶1∶2

质量比:2×28∶32∶88(7∶4∶11) *体积比:2∶1∶2 (同温、同压) 质量守恒:56+32=88 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能表达出多种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解答有关化学方程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隐含的已知条件,这些条件都可以应用于计算时的“桥梁”,是整个计算题的基础和依据。 2.不纯物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指纯净物,不纯物质不能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遇到不纯物质时,需要将不纯物质换算成纯净物质的量,才能代入方程式,按质量比进行计算。计算关系为:

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

例用含Fe2O3 75%的赤 铁矿石20吨,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多少吨? 解:20吨赤铁矿石中含纯Fe2O3的质量为:20吨×75%=15吨

设可炼出含杂质4%的生铁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 160112 15吨(1-4%)x x==12.5吨 3.选量(过量)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在有些计算题中,给出了两种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这时就必须考虑,给出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是否都恰好参加了反应。这时思考的范围就应大一些。

例 今有氢气与氧气的混合气共20克,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生成水18克,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氢气10克,氧气10克 (B)氢气2克,氧气18克 (C)氢气4克,氧气16克(D)氢气1克,氧气19克

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氢气在氧气里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然后进行比较。 2H2 + O2 2H2O 4 ∶ 32∶ 36

1 ∶ 8∶ 9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即若有1克氢气需要氧气8克;若有2克氢气需要氧气16克。本题中生成18克的水,则必然是氢气2克,氧气16克。故(B)、(C)选项都有可能。若按(B)选项会剩余2克,氧气没有参加反应;若按(C)选项会剩余2克氢气。故本题答案为(B)和(C)。这样会得出一个结论:若遇两个已知量,是按少的量(即不足的量)来进行计算。 4.多步反应的计算

从一个化学反应中求出的质量,用此量再进行另一个化学反应或几个化学反应的连续计算,求最后一个化学反应的量,一般称之为多步反应的计算。

例 计算用多少克的锌跟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能跟12.25克的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生成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

本题涉及三个化学反应: Zn+H2SO4(稀)=ZnSO4+H2↑

2KClO3 2KCl+3O2↑ 2H2+O2 2H2O 可以用三个化学方程式中的微粒关系,找出它们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式: 2KClO3~3O2~6H2~6Zn即KClO3~3Zn 设需用锌的质量为x,根据上述关系式, KClO3 ~ 3Zn 122.53×65 12.25克x x==19.5克

从以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计算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关系式是质量比,在一个题目中,最好用统一的单位,若试题中给出了两个量的单位不一样,可以换算成比较方便有利于计算的一个单位,这样可避免发生错误。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相同;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不足来进行; 遇到多步的反应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二)有关溶液的计算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在有关溶液的计算中,要准确分析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它们的最基本的质量关系是: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应注意此关系中,溶质质量不包括在溶液中未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1.溶解度的计算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量的关系,可进行如下的有关计算。 (1)根据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里的溶质和溶剂的量,求这种物质的溶解度。 (2)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该温度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里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溶剂质量减少(蒸发溶剂)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晶体的质量。 (4)根据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如果温度变化(降温或升温)时,能从饱和溶液里析出或需加入晶体的质量。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初中化学中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如下: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可以有: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液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的质量和它的质量分数,求溶液里所含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3)将一已知浓度的溶液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稀释,或加入固体溶质,求稀释后或加入固体后的溶液的质量分数。 3.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之比,是一个固定的值,也就是说饱和溶液里溶质质量分数是恒定的。在计算中首先要明确溶液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其次是要注意条件,必须是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才能进行换算。 溶解度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如下: 溶解度 质量分数

量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间的关系 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间的关系

条件 ①与温度有关(气体还跟压强有关)②一定是饱和溶液 ①与温度、压强无关②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溶解溶质的质量不能超过溶解度

表示方法 用克表示,即单位是克 用%表示,即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运算公式 溶解度=×100 %=×100% 换算公式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如何学好“酸、碱、盐”这部分内容,不仅直接关系到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而且与后续深入学习高中化学关系甚大,同学们应把它学好。

“酸碱盐”的重点是电离概念及酸碱盐的电离、几种常见的酸和碱、酸碱的通性和溶液的pH、盐的性质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难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灵活运用。应掌握的要点如下:

1. 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物质溶解于水时,离解成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这里注意,电离不是电流的作用结果。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应注意:

①写出物质正确的化学式是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的基础。 ②要正确书写出电离的阳离子、阴离子的符号。这里注意区分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书写。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应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且要先写数字,后写“+”或“-”号;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写“+”或“-”号,后写数字。离子的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只写“+”或“-”号;而化合价数为1时,1必须标明。

③含有原子团的物质电离时,原子团应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分开。

④表示离子数目的数字要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不能像在化学式里那样写在右下角。

⑤在电离方程式中,阴阳离子所带正负电荷的总数必须相等。

⑥酸碱盐电离出的阴、阳离子的个数应与其化学式中相应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相同,电离出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应与该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相等。

2. 酸碱盐的电离。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3. 盐酸、硫酸、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应注意“浓”和“稀”两个字。一字之别,差异很大。如讲硫酸性质(化学性质)时都冠以一个“稀”字,如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稀硫酸就不具备;稀硫酸的性质浓硫酸也不完全具备。

4.的条件。

气体的鉴定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复分解反应进行到底 5.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和俗称以及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6. 酸和碱的通性、溶液的pH及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pH是用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的。酸碱度是指溶液酸性、碱性强弱的程度,常用pH表示,取值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的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为:

①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碱性。

②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

③若使pH<7的溶液pH升高,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若使pH>7的溶液pH降低,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酸性溶液。

酸、碱、盐的水溶液与pH的关系为:

酸溶液一定显酸性,其pH<7。碱溶液一定显碱性,其pH>7。盐的水溶液有几种情况,初中阶段一般只需掌握NaCl溶液显中性,其pH=7;溶液显碱性,其pH>7;溶液显酸性,其pH<7。 7. 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及其运用范围。

①牢记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 ②置换酸里面的氢时,必须用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不能用氧化性酸(如浓硫酸、硝酸等)。

③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④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一般规律是,排在前面的金属单质能与排在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要注意,活泼金属K、Ca、Na、Ba等放入盐溶液时,金属首先和水发生置换反应,然后生成物再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

5、CaO、 NaOH、Ca(OH)

2、KClO

3、KCl、Na2CO

3、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

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 、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为绿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

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

3、SO

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

2、H

2、N

2、CO

2、CH

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SO42- 的化合物只有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CO32- 的物质只有K2CO

3、Na2CO

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 不溶于稀硝酸,

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最早得出空气是由N2和O2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 (1)FeO、(2)Fe2O

3、(3) 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

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

2、CO、CH4 (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41、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Hg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固体(如Br2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 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S一定大于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NH4NO3 (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

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Na2CO3溶液显碱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PH不一定小于7),如NaHCO3溶液显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 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如:H2SO

4、NaHSO4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含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NaOH、Na2CO

3、NaHCO3溶液都显碱性,而Na2CO

3、NaHCO3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即HMnO4);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K2O、Na2O、BaO、CaO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 、 SO2 、 SO3 、P2O5 、 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

如Na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NH3 、CH4

34、5g某物质放入95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于5%。

可能等于5%,如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5%,如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Ca(OH)2 、CaO 等。

▴相同条件下,CaO 或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初中化学有很多知识常以“三”的形式出现,也有许多知识可将其分解为“三”的形式。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供学习时参考。

1、我国古代化学工艺的三大发明: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最早研究过空气成分的三位科学家: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3、从世界范围看,污染空气的三大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4、通常所说的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可燃物跟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5、通常所说的燃烧具有三个特点:可燃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发光、放热。

6、可燃物燃烧时的不同现象,取决于三个因素: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

7、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8、工业制取氧气的三个过程:低温下加压将空气液化、蒸发、贮存。

9、物质与氧气反应的三种不同程度:通常所说的燃烧、缓慢氧化、爆炸。

10、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1、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12、最早对原子、分子进行研究的三位科学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代原子观念)、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分子概念)。

13、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氧、硅、铝。

14、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的单质,组成单质的元素有三种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表示该元素形成的单质。

15、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

16、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17、三组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氧气和臭氧、白磷和红磷、金刚石和石墨。

18、启普发生器的三种组成结构:容器、球形漏斗、导气管。

19、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20、元素按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可分为三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21、原子结构中的三个决定: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

22、确定微粒的三种方法:当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阳离子;当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阴离子;当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该微粒是原子。

23、l— 18号元素内的三种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

24、铁元素的三种微粒:铁原子( Fe)、亚铁离子( Fe 2+)、铁离子( Fe 3+)。

25、铁元素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铁( Fe 2 O 3)、氧化亚铁( FeO)、四氧化三铁( Fe 3 O 4)。

26、氢气的三种重要用途:充灌探空气球、冶炼金属、作高能燃料。

27、化学反应前后,从微粒角度看的三个不变量: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28、配平化学方程式最基本的三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数法、观察法。

29、黑火药的三种成分:木炭粉、硫磺粉、硝酸钾。

30、决定二氧化碳能够灭火的三个性质: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31、常见的三种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32、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的三种物质:氢气、硫、酒精。

33、常见的三种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

34、常见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5、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三种物质:氢气、一氧化碳、碳。

36、常见的三种黑色氧化物: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

37、常见的三种含碳元素的无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

38、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重要营养物质:糖、脂肪、淀粉。

39、煤炉里煤燃烧发生的三个反应: C+O 2=点燃 CO

2、 CO 2+C=高温 2CO 2CO+O 2=点燃 2CO 2。

40、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三种物质:大理石、石灰石、白垩。

41、钙元素最重要的三种化合物: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

4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43、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分解成三种物质: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44、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做好以下三点:节约现有能源、研究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45、铁与氧气接触的三种情况: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很难发生化学反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接触易发生反应生成铁锈;细铁丝在纯净的氧气中经点燃能够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46、铁生锈时,相互作用的三种物质:铁、水、氧气。

47、生铁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48、常见的三种铁矿石:赤铁矿(主要成分为 Fe 2 O 3)、磁铁矿(主要成分为 Fe 3 O 4)、菱铁矿(主要成分为 FeCO 3)。

49、炼铁的三种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50、碳素钢分为三种: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51、炼钢的三种主要设备:转炉、电炉、平炉。

52、导电性居前三位的三种金属:银、铜、铝。

53、常见的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54、三种常见的液体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55、溶液的三个基本特征:均

一、稳定、混合物。

56、可作为溶液中溶质的三类物质:固体物质、液体物质、气体物质。

57、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降低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

58、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升高温度、加入溶质、蒸发溶剂。

59、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三种因素: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6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三种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6

1、过滤操作常按以下三步进行:溶解、过滤、蒸发。

62、溶液组成的三种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一种液体的体积分数、 PPm浓度。

63、生成盐和水的三类反应:酸和碱的反应、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碱性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6

4、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

65、浓盐酸挥发后发生的三个变化:溶液总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6

6、浓硫酸吸水后发生的三个变化:溶液总质量增加、溶剂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67、稀释浓硫酸时的三个过程:先将烧杯中盛适量水、再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6

8、工业上的三大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69、溶液的 pH值及溶液三性:当 pH< 7时,溶液呈酸性、当 pH=7时,溶液呈中性、当 pH>7时,溶液呈碱性。 70、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71、氢氧化钙的三种重要用途:建筑业上用来作建筑材料(制三合土、砌砖、抹墙等)、工业上制氧氧化钠、漂白粉等、农业上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制农药波尔多液等。

72、初中阶段所学的三类有毒物质:气体类: CO;液体类:甲醇;固体类: N aNO和 CuSO 4。 7

3、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采取三段记忆法: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7

4、根据组成不同,盐可分为三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75、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三个条件: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有气体生成,具备其中一条就可发生反应。 7

6、土壤中常缺乏的三种元素:氮元素、磷元素、钾元素。

77、常见的三类颜色各异的难溶性碱:红褐色: Fe( OH)

3、蓝色: Cu( OH) 2白色: M( OH) 2等。 混合类密度题由于涉及的物理量多,很多同学在分析时无从下手。其实,同学们只要抓住这类习题的两个特征:混合前后的质量和体积不变。即:m1+m2=m混,V1+V2=V混。利用这两个不变量建立方程组,然后结合密度公式ρ=m/V,对基本方程进行变形,混合问题则可解决。

题1为了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学校的环保小组要测定出山洪冲刷地面时洪水中的含沙量。治理环境前,他们共收集了38dm3的水样,称得其质量为38.7kg,试计算洪水中的含沙量为多少?(ρ沙=2.4×103kg/m3,不考虑沙的吸水性)

析与解:洪水可看成纯水和干沙子的混合物,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不变,依此建立方程组:

m水+m沙=38.7kg„„①

V水+V沙=38dm3„„②

方程②变形得:

m水/ρ水+m沙/ρ沙=38dm3„„③

联立方程①③解得:m沙=1.2kg

题2一节货车的车厢的容积为40m3。载重量为3×104kg,现要用密度为7.8×103kg/m3的钢材和密度为0.5×103kg/m3的木材把这节车厢装满,则钢材的体积最多为多少?木材的体积最多为多少?

析与解:本题应考虑两个因素一要装满,即V铁+V木=40m3„„①;二要考虑不能超载,即m铁+m木=3×104kg„„②。方程②变形得:ρ铁V铁+ρ木V木=3×104kg„„③

联立方程①③解得:V铁=1.37m3V木=38.63m3

题3有密度为1g/cm3的水和密度为0.8g/cm3的酒精各160g,用它们配制密度为0.84g/cm3的消毒酒精,最多能配成多少克消毒酒精?(混合的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析与解:混合过程中质量和体积不变

m水+m酒=m混„„①V水+V酒=V混„„②

方程②变形得:

m水/ρ水+m酒/ρ酒=(m水+m酒)/ρ酒„„③

解方程③得:m酒=3.2m水。m酒>m水所以酒精全部用完为160g,用水为50g,消毒酒精的最大质量为210g。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按顺序背诵) 铝 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11、过滤操作口诀:

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过滤之前要静置,三靠二低莫忘记。

12、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钾钙钠镁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3、反应规律:

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 + 酸 →盐 + 氢气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②碱+酸→盐+H2O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14、金属+酸→盐+H2↑中:

①等质量金属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Al>Mg>Fe>Zn ②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③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④在金属+酸→盐+H2↑反应后,溶液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金属+盐溶液→新金属+新盐中:

①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重,金属变轻。 ②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新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轻,金属变重。

15、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16、用洗气瓶除杂的连接:长进短出 用洗气瓶排水收集气体的连接:短进长出

用洗气瓶排空气收集气体的连接:密小则短进长出,密大则长进短出

17、实验除杂原则:先除其它,后除水蒸气 实验检验原则:先验水,后验其它 18氢气还原氧化铜

先通氢,再点灯,物质变红,就撤灯;降至室温再停氢 酒精灯“迟到早退”,氢气“早来晚走”

第3篇: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授课班级:九年级3班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4课时)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 (造成悬念,强调) 3.插叙:有无过渡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 以时间为线索 2. 以人物为线索 3. 以事件为线索 4. 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 1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写作特色: 1. 从文章的选材看 2.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 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记叙文做题技巧: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局部研读:

——抓住关键词语

——抓住中心句子

——体会修辞效果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

- 3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71《买年画出丑记》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74《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2、中考指导P77《过错》

3、中考指导P80能力提升三

4、中考指导P85《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第二讲: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指导 (4课时)

一、说明文中考考点分析:

1、将涉及说明文基本常识。

2、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 ,不排除课内。

3、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注意飞船、卫星等方面的知识。

4、题型仍是客观题占主导地位。

5、考题以信息筛选的准确性为重点,兼顾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晋祠》,说明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统筹方法》,科学的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的本质特征。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 5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 、考查的内容 、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 7

九、[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104《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法》

2、中考指导P108《历史上的汗血宝马》

3、中考指导P111《桑》

4、中考指导P115《天赐良“源”》 第三讲: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 (4课时)

一、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

5、分析论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知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特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3、位置:

- 9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 一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二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五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91《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94《将书读活》

2、中考指导P97《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3、中考指导P100《珍惜愤怒》

4、中考指导P102《最是读书滋味长》

第四讲: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招生模拟试卷语文(一——五) (8课时)

试题来源:中考指导附加资料 测试形式: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 试题评讲: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第4篇:中考总复习之字音b

字音

考点分析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人们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人们可以利用各种语言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初中生应该讲普通话,学会说标准的汉语。因此,掌握国家正式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不仅是掌握正确标音的工具,而且有助于学习并正确运用普通话。《现代汉语词典》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等是学生读准语音的依据。

中考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一是熟悉、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它包括以下三点:了解字母表;识记声母、韵母;掌握汉语拼音规则。二是能根据“汉语拼音规则”给常用汉字注音或按照注音认读汉字。这两点,前者是考查学生在语音方面应具有的知识,后者考查学生应具有的能力。《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字符五部分内容,其中,拼写规范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一个音节往往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三个要素,一个正确的音节中,这三要素都必须正确,近几年来的中考题中,基本考查声母、韵母、声调三要素的掌握情况。

知识网络

1.熟悉字母表、声母表和韵母表的内容。

汉语拼音字母的排列次序可套用26个英文字母的排法次序。声母要特别注意区别zh、ch、sh、z、c、s与i、q、x。韵母要注意区别ai,ou和uo,in和inɡ,an和anɡ。

全部字母、声母、韵母需开口读一遍,以免混淆26个英文字母的读法。 2.拼写的一些规则。

(1)i、u单独成音节时,若前面加“y”,则û去掉两点;i上标调,点要去掉;u单独成音节时,前面加“w”。

(2)j,q,x不和u相拼,当与û相拼时û须去掉两点。

(3)韵母iou、uei、uen前面加声母时,须省略中间的o、e,写成iu、ui、un。 (4)声调标在韵母中最响亮、开口度最大的元音上。元音开口度大小的次序是a、o、e、i、u、û。

(5)当a、o、e开头的音节连在其他音节后时,应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râ’ài(热爱)。 (6)轻声不标调。

(7)人名、地名开头的字母和一句话开头的字母要大写。 3.注意一些容易误读的字词。 4.注意一些易读错的字。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每组中加粗字的注音各有一个错误,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①A.要塞(shài) B.阻塞(sâ) C.堵塞(sâ) D.塞馒头(süi) ②A.阔绰(chuî) B.踱进(duï) C.忏悔(qiàn) D.迸裂(bânɡ) ③A.卵巢(1ǎn) B.贮藏(zhù) C.狭隘(ài) D.杀戮(lù) ④A.瞥见(piý) B.系住(xì) C.畸形(jÿ) D.隐匿(nì)

精析:这道题从不同角度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①考查对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必须依据字义确定读音。“要塞”的“塞”是指边界上可以作屏障的险要地方,①题中其他项的“塞”字无此义。“要塞”的“塞”应读平舌音sài,不读翘舌音shài。②考查的是误读半边。“忏悔”的“忏”应读chàn,不应读qiàn。因而平时读书必须勤查字典,才能读准。③“卵”字的韵头u没有读出来。故而,平时需要反复练读此类字的读音。④考查的是多音多义字的误读。“系住”的“系”应读jì,不应读xì)。

答案:①A.sài②C.chàn③A.luǎn、④B.jì 例2: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太平盛世 千差万别 弹丸之地 和衷共济 A.chãnɡ chü tán hã B.shânɡ chü dàn hã C.shânɡ chà dàn huî D.chãnɡ chà tán huî

精析:本题考的是多音多义字。“盛”表示兴旺、丰富、热烈等义时读shânɡ,表示“把东西放进去”时读chãnɡ,故应选shânɡ。“差”表示表示不同时,读chü,表示错、欠缺、不够标准时读chà,表示派遣时读chüi,与参构成“参差”时读cÿ。“弹”表示表示可以用弹力发射出去的小丸时读dàn,表示用一只手挣脱另一只手压力触动物体食指弹出的动作时读tán,故应读dàn。“和”表示和面时读huï,表示和药时读huî,表示相安,协调时读hã,表示声音相应时读hâ,用作打麻将、玩纸牌等用语,表示赢了时读hú,故应选hã。

答案:B 例3: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学(xuã) 拼(pÿn) 对(duì) B.冤(yuün) 伟(wþi) 讲(jǎnɡ) C.流(1iú) 友(yuǒ) 坐(zuî) D.勇(yiǒnɡ) 产(chǎn) 英(yÿnɡ)

精析:这道题所给的12个字,都是常见字,不会有不认识的,考查的就是拼写规则的掌握。B项考查韵母anɡ、ianɡ是否分清;C项考查韵母iou的写法及用法;D项考查韵母ionɡ自成音节时拼写的规则,应将开头的i改写为y,不能在i前加写y。熟练掌握拼写规则是做对此题的前提。B项“讲”的韵母应拼为ianɡ,不拼为anɡ;C项“友”应拼为yǒu,不拼为yuǒ;D项“勇”应拼为yǒnɡ,不拼为yiǒnɡ;A项三个字母的注音都正确,为此题答案。

答案:A 例4:从声调的角度看,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蛮横(hânɡ) 殉职(xùn) 渊博(bï) 慷慨(künɡ) B.诘责(jiã) 懊恼(ào) 脑髓(suí) 旋转(zhuàn) C.修葺(qì) 教诲(huǐ) 宰割(ɡý) 懒散(sàn) D.诬蔑(miâ) 腹诽(fýi) 翕动(xÿ) 鄙夷(bǐ)

精析:这道题是考查对声调掌握的情况。B项“髓”应读suǐ,不读suí;C项“诲”应读huì,不读huǐ;C项“散”是个多音字,在此应读sǎn,不读sàn;D项“诽”应读fþi,不读fýi。因此,此题正确答案为A项。“髓”与“诲”之所以声调错误,是受到形声字声旁的影响,有的声旁所表示的读音声调是不准确的,因此,平时要认认真真地记准常用字的读音。

答案:A 例5:加线字的读音及字义都正确的是( ) A.镂空 1ïu 雕刻 不辍劳作 chuî 停止 B.诘责 jiã 质问

多日归省 xǐnɡ 看望,问候(父母、尊长) C.攒击 zǎn 聚集 满腔热忱 chãn 真实的情意 D.阴晦 huì 昏暗

挑拨离间 jiàn 中间,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精析:这是一首读音和字义的综合考查题。从读音上进行判断必须将字音读准。“省、攒、间”是多音字,要根据语境将音读准。“镂、诘”不能读半边。“辍”易与形近字误读。“晦、忱”易习惯性误读。平时要将字音读准,才能做好语音试题。A项“镂”读lîu,不读lïu;C项“攒”是多音字,这里读cuán,不读zǎn;D项“晦、间”的读音正确,“间”字的字义讲解不对,应解为“挑拨使人不和”;B项加线字的读音与字义都正确。

答案:B 例6:给加线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干涸( ) 着( )落 掠( )起 舆( )论 (tú)毒生灵 一张一(xÿ) 美味佳(yáo) 绿草如(yÿn)

精析:解答此题,一要在正确认读汉字的基础上,依据拼音规则正确拼写;对多音字,首先要根据它在词语中的义项确定它的读音后,再进行拼写;二要在正确认读拼音的基础上书写汉字。

答案:hã、zháo、lûâ、yú;荼、翕、肴、茵。 例7: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搪塞(süi) 卑劣(lûâ) 哀悼(dào) 名讳(huì) B.玷污(zhàn) 驿站(yì) 瞥见(piý) 逊色(xuân) C.溺水(nì) 匿名(nì) 诘责(jí) 讹诈(zhà) D.缄默(jiün) 干涸(hã) 畸形(jÿ) 歼灭(jiün)

精析:A项中的“塞”是个多音字,辨识时,要将字带入词语之中,正确的读法应是“sâ”。题目要求是:选择完全正确的一项,那么选项中只要有一处错误,就可排除了。B项中的“玷”是认读上的错误,确定字的读音,不可按照字的半边随意推断,正确的读音应是“diàn”。同时“逊”的拼写不符合拼音规则,正确的拼写应是“xùn”。C项中的“诘”也属于认读上的错误,不应读“jí”,而应读“jiã”。本题涉及了汉语拼音规则、多音字、形近字及普通话标准认读的有关知识,考查了综合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对此类逆向、单选题,多采用排除法。

答案:D 例8: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晶莹(yínɡ) 渲(xuàn)染 抚(wǔ)摩 行(hánɡ)辈 B.酝酿(rǎnɡ) 憎(zýnɡ)恶 秕(bǐ)谷 虬(qíu)枝 C.荡漾(yànɡ) 歼(jiün)灭 枢(shū)纽 蕴(yùn)藏 D.鸟瞰(kàn) 逾(yú)越 黝(yiǒu)黑 间(jiàn)断

精析:解答本题,首先依照汉语拼音规则,逐一辨析。A、C两项,均符合汉语拼音规则,可以暂时不考虑。再看B、D两项。B项中的虬字,按照汉语拼音规则,声调应标在u上。D项中的黝字的韵母iou是i开头,前面没有声母,应将i改为y,正确的书写方法应该是yǒu。根据判断多音字要结合上下文具体语言环境的原则,检查A、C两项。A项中的行字是多音字,读xínɡ时,解释为走,读hánɡ时,解释为排列。将字义代入词语中,显然是正确的。另外,A项中的抚应读fŭ,不读wŭ。

答案:C 考题练习

1.(2002·北京海淀)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镌刻(juün) 嗤笑(chÿ) 中看(zhînɡ) B.夭折(yüo) 婆娑(suō) 对称(chân) C.造诣(yì) 脑髓(suí) 逞强(chþnɡ) D.琼台(qïnɡ) 惬意(qiâ) 憎恶(wù)

2.(2002·天津)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提tí 提炼 提防 提心吊胆 B.分fân 过分 分析 分外妖娆 C.塞sâ 堵塞 边塞 敷衍塞责 D.横hãnɡ 纵横 横竖 横行霸道

3.(2002·重庆)下列加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中似乎确凿(záo)只有一些野草 B.从前,黄河时常泛滥(làn) C.都围起来用手撮(cuō)着吃

D.范进一面自绾(ɡuün)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 4.(2002·陕西)下面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赦免(shý) 窘迫(jiǒnɡ) 强词夺理(qiánɡ) B.供应(ɡōnɡ) 魁梧(wú) 韦编三绝(wãi) C.讹诈(ã) 鞭笞(chì) 并行不悖(bâi) D.谬论(niù) 修葺(qì) 挑拨离间(jiàn) 5.(2003·四川)下面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拮(jiã)据 不省(shþnɡ)人事 深恶(wù)痛绝 B.惘(wǎnɡ)然 相濡(rú)以沫 随声附和(hâ) C.颀(qí)长 孜(zhǐ)孜不倦 锲(qì)而不舍 D.逡(qūn)巡 小心翼翼(yì) 拈(zhün)轻怕重

6.(2003·青海)下面词语音、形和加线字字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诘责(jiã) 中流砥柱 鞠躬尽瘁(cuì过度劳累) B.粗犷(kuànɡ) 妙手偶得 相形见绌(chù不够,不足) C.猝然(cù) 相濡以沫 义愤填膺(yÿnɡ愤怒) D.诧(chà)异 展露头角 人迹罕(hǎn稀少)至 7.(2003·北京)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是( )

A.绽放(zhàn) 对称(chânɡ) 潜滋暗长(qiün)

)B.斟酌(zhýn) 袭击(xí) 深恶痛疾(wù) C.模样(mï) 教诲(huì) 不屑置辩(xiüo) D.堤防(tí) 赔偿(shǎnɡ) 人迹罕至(hǎn) 8.(2003·江苏苏州)在横线处写出加粗字的读音。

①造诣( ) ②喝彩( ) ③谦逊( ) ④差使( ) 9.(2003·北京海淀)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A.踱步(duï) 卑劣(lûâ) 随声附和(hâ) B.投奔(bân) 进裂(bânɡ 不辍劳作(chuî) C.凫水(fú) 惩罚(chþnɡ) 永垂不朽(xiǔ) D.狭隘(yì) 魁梧(wú) 精神矍铄(juã)

10.(2003·河南)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

(2)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 ) (3)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yín,坦荡如砥。( ) (4)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qì一下,给屋顶加点草。( ) 答案

1.B 2.D 3.D 4.B 5.B 6.A 7.B 8.①yì ②hâ ③xùn ④chüi 9.B 10.jiý zhù 垠 葺 复习指导

专家谈如何有效复习语文

复习语文总有一种无从入手的感觉。应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初三语文总复习呢? 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从初一到初三,学过的课文有百十来篇,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分四大部分: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分析,文言文阅读分析以及写作。基础知识又分为八方面内容: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语、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通过分析,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自编歌诀轻松记忆

学习复句时,同学们记关联词语有困难,我们通过歌诀把易混的分开,帮助记忆。“并、递、选、转、因、假、条,七种复句要记牢。既又也还是并列,即使如果是假设。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既然与就是因果,尽管可是是转折„„”

掌握方法方便答题

现代文阅读,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都会出现体会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类题可分为四步来答:①抄本字,②解释字面意思,③解释在语境中的意思,④是记叙文,就要答对中心思想的作用;是说明文,就要答如何准确地说明;是议论文,就要讲论证如何严密。如果问“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就在以上四步的基础上,先加以判断,再从反面分析,如果去掉就怎么样了。

写文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导,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需要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重要的在于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能急躁,不能马虎,经过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假如你在语文课上认真地学习了,假如你仔细看过我们介绍的写作知识,那么,面对中考,你应当是胸有成竹了。

李扬QQ:36059009

第5篇: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之古诗词默写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雷州市附城二中)

2013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默写复习资料总汇

1.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表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 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台湾回归大陆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5.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 杜甫的《望岳》

★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曹操的《观沧海》

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默写

第 1 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雷州市附城二中)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8.陶渊明的《饮酒》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饮酒》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1.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 杜甫的《春望》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 恨 ”字中; 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引用《春望》中原文回答。) 14.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默写

第 2 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雷州市附城二中)

★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6.《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抒发征夫戍守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7. 白居易的《观刈麦》

★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揭示农民变态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8. 杜牧的《赤壁》

★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及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欧阳修曾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其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意呢?

★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1.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默写

第 3 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雷州市附城二中)

★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 22. 王维的《使至塞上》

★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3. 杜牧的《泊秦淮》

★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4. 李商隐的《无题》

★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诗中通过祖籍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5.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6.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7. 《关雎》

★ 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慧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两

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默写

第 4 页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雷州市附城二中)

句就是佐证。 28.《蒹葭》

★ 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9.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0. 李煜的《相见欢》

★ 词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 ★ 出自本文的成语:别有滋味 31.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 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2. 李白的《行路难》

★ 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 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3.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4.陆游的《游山西村》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默写

第 5 页

第6篇:中考作文总复习

中考作文总复习 这篇关于四川成都2012年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那一个拐角,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成长路上,气象万千。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郡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修炼中我们获得生活的智慧,获得生命的升华。

请以“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作文。(60分)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不得抄袭、套作;(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这篇关于四川眉山2012中考作文题目:沿着你走过的路,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沿着你走过的路》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暗里想用刀子捅他,该怎么办?禅师拿起一把斧子把它扔向天空。斧子被扔出去后掉在了地上。禅师问:“你听到了天空喊疼的声音吗?”

那人说:“斧子没有伤到天空,怎么会疼呢?”

“斧子为什么伤不到天空呢?”禅师问。那人不知怎么回答。

禅师继续说:“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那是天空很高远,很辽阔。如果一个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他的心灵。”那人低头看了看地上的斧子,又抬头望了望高远蔚蓝的天空,心里豁然开朗。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若选择(2)题,把握材料主旨,自拟标题写作,切忌对材料进行续写、扩写或改写。③不能抄袭或套用!④文章不要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这篇关于浙江丽水2012中考作文题目:向目的地进发,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要求作文。

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著地前行;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

以“向目的地进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这篇关于浙江温州2012年中考作文题目大全:向前走,是无忧考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走过岁月的四季,我们一路向前走;穿过历史的尘烟,我们的民族向前走。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向前走,需要满怀的激情;向前走,需要理性的思索。向前走是成长,是希望,是信念,是责任,是挑战,是突破„„

请以“向前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以上题目都属于励志类

第7篇:2018届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技巧(整合)

记叙文阅读技巧

【概念】

一、表达方式: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D.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二.记叙文

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以写人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为主)。 2.分类: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 3.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4.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小说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了……的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四.散文

1. 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 散文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分类

①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类)②记叙散文(叙事散文)③议论散文(哲理散文) 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5.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 ①质朴、自然② 生动、形象③深刻、隽永 【记叙性文章阅读考点及技巧】 一. 修辞手法(两个字)及作用: 1.概念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④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⑨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用来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⑩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用来表示讽刺嘲弄的。

⑾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作用是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与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2.修辞赏析格式 ①比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 ②拟人:“……”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词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或思想、感情、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③夸张:“……”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表达作

者……的感情。 ④排比:“……”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条理清晰,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抒发作者……的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语气强烈。 ⑤对偶:“……”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形式优美,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读起来音韵和谐。 ⑥反复:“……”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的意思,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强调……的意思,语气强烈,抒发……的感情。 ⑨引用:“……”一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⑩反语:“……”一句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讽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3.从语言角度赏析:

先举含修辞的例句再赏析其修辞“……”一句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

二、语段、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形式

①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景方法)

③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⑤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⑥细节描写(环境、景物、动作、外貌、神态) 2.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景方法,赋予……(事物)以动感,写出它……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②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的写景方法,正面写……(事物)侧面写……(事物),写出……(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③人物描写语句的赏析

a“……”一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的方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思想性格等情况。

b“……”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c“……”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④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句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情、感情)、预示……(人物)的……命运

b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三、句子、词语含义或作用

考试题型1.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或比喻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意是……,这里意思是……,写出……(景物)……特点或表达……(人)对……(事物)的……感情。

考试题型2.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⑴.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在指示代词前后找,或根据上下文概括。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考试题型3.某句话(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原句(词语)的意思是……,去掉就没有这些表达效果。 考试题型4.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和内容)? 答题格式:⑴.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②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⑵.内容上:此句表现的……的意思,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考试题型5.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①比较词义,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②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考试题型6.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答题格式:渲染……的气氛,表达了……感情,突出……(人物)……特点 考试题型7.某句话中某个词(句)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的……,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不行,因为该词(句)比另一词(句)的……感情更强烈(或更突出对象的……性格特征)。 考试题型8.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试题型

9、评价、赏析一句话

思路: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再评思想内涵 答题格式: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生动(或优美、讲求对称、准确严密),

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 考试题型10.关键句子的理解

⑴关键句子的种类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⑵理解关键句子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答题格式:表达了作者……感情(或思想),在文中起……作用。

四、线索及作用

1.线索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 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标题作用

题型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指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变色龙》的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

题型2.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2011年《洁净之莲》);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关联主要情节(《智取生辰纲》);象征比喻(《海燕》); 透露情感主旨(《心声》);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性等。

一般题型:文章以“ ”为题有什么好处?例1:漳州市2010年市质检:文章以《江南 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解析】结合标题做出分析:

1、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例2:福建省2017年中考:文章以“一颗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的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可能赋予它深层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进行挖掘。解答:从表面意思来看,一颗小白杨指的是塔斯提哨所(边种的一棵小白杨);结合文章内容来看,白杨树也象征着像王克怀这样的边防战士;结合文章主旨来看,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种不畏艰难、默默无闻的守边精神。

题型3.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做到紧扣文本、言简意赅。 题型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内容、情节概括分析

1.主要内容或事例或段意的概括:格式(一句话):(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2.故事情节作用(“情节构思是为表现人物服务”) 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埋下伏笔;③侧面衬托,突出主体;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原文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的……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3.限字概括情节

一般用“动词+名词”格式,从语段中提取有概括力的词语,某人+某时+做某事。 4.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七、表现手法

1.概念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答题格式:把……(物)比作……(人),表现……(人)的……精神(品质),突出……的主题。 ②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格式: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 (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答题格式:把……与……对比,突出……(物)的……特点。

④扬抑: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答题格式: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⑤铺垫伏笔:(语句不在最后)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

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答题格式: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渲染……环境(情绪、气氛) 伏笔:在文章的开篇将下文要表现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⑥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答题格式: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更突出。

⑦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答题格式:正面直接描写……(描写对象);或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特点更鲜明、

⑧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答题格式:通过……小事中来反映……主题,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⑨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⑾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答题格式:把……感情寓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⑿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意象

答题格式:虚写……,实写……,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 ⒀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答题格式:借助……(意象),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 ⒁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事、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八、归纳人物形象、景色特点、景物特征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 ③.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

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故乡》一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有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九.归纳主题 1.找主题句

①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②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2.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十.拓展开放题

1、开放性阅读试题题型: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2.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①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②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③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④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⑤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 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4.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

一、记叙文中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十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①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③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表达更加亲切、自然,感情抒发更直接 十

三、语言赏析: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答题范例1:这个句子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把xx写(比)作xx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答题范例2:这个句子运用了“xx”、“ xx”等(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xx的姿态、动作,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上一篇:蛋鸭养殖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幼儿园家园共育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