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终身体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進入21世纪,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且出台了《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终身锻炼意识等作为重点,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身的乐趣。可想而知,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篇:终身体育论文

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

摘要:终身体育思想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变革跨入了新世纪,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终身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人在学校教育中对体育的需求,而且应是家庭的和社会的统一体。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中的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发展和延伸,它可以在社会环境下根据个人的情况灵活自主地选择和从事体育。它们的目标都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即最终目的是达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沟通与融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使之贯穿人成长的始终。

关键词:终身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概述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教育家保尔一朗格朗正式提出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前苏联学者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即终身体育思想。

比较教育与体育两者的概念,它们为从属关系。教育范畴极广,其中涵盖了体育。在不同人给予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均能看到体育的身影。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承载着特定的、重要的教育使命。可以说,终身教育思想诞生催生了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则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终身教育思想体系。

二、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应用

(一)终身体育思想与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从时间上说,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不同,它是一种终身体育,时间最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通过经常性的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成员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就使家庭体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特别是父母爱好和参加体育活动使得孩子从幼儿、少年乃至青年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之中,使孩子的身心留下一定的烙印,对孩子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从发展角度看,研究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存在形式,不但可促进家庭体育活动开展,使得家庭体育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健康和快乐;更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学中其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这样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使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终身体育思想与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以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的主体。一定的地域是社区体育的活动空间。社区体育是一种系统状态下的组织化活动,中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涵盖社区内的各单位。

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对策。终身体育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点。因此,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好处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就应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服务。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性对策。

三、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措施

终身体育思想是以家庭体育是起点;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关键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家庭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预防祛病、降低医疗费用,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社区体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它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重在参与,而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导向。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除了在时空不能出现断裂外,还必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对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方向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当指出,当前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区体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体育素养,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要走向社会化,从而打破人们多年来思想上形成的习惯,就必须实现在目标上的统一。加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目标上的融合。增大家庭、社区体育的宣传,强化家庭、社区体育观念,学校可通过学生的作用,带动家庭、社区体育的开展,营造“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四、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终身体育锻炼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标志。终身体育思想是面向社会所有成员,使其在一生中接受最适当的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益处的体育思想。在其结构体系上强调了人的不同时期体育的不同内容和方法。人们在学校体育教育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条件自觉、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终身体育思想强调人们一生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通过参加适合自己不同时期的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能否真正实现,达到终身体育思想的理想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能否和谐统一的发展。因此,三方面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人们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全民族都应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自觉坚持锻炼身体,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同时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作者:车 婷

第二篇: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观

摘要 通过对终身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意义的认识,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School Sports and the View of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XU Ning[1], XIONG Xiaomao[2]

([1]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 Economics,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2]Jiujia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Key words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其中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育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被动体育教学观向主动体育教学观的转变;生物体育教学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体育教学观的转变。使高校体育教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提供的良好实践环境,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提高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

1 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终身体育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纵向上是指人的生命的各个时期都贯穿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过程息息相关,横向上指体育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时期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终身体育就是包括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全面覆盖的体育过程。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全面性的综合统一,又有机地结合,是终身体育的最本质特征,它使体育教育的外延更加的广泛。体育教育不仅要在学校阶段,而应该伴随人的生命长期存在;不仅是学校的活动,而应该与人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的活动。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指导各级各类体育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现代体育教育体系,它贯穿于人生全过程,面向未来发展,面向社会开放。

终身体育思想打破了传统认为体育只是学生或者学校阶段才会面对的陈旧观念,确定了人的一生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存在体育,而不局限在每一阶段,某一领域之中,使人们认识到在人生旅途的各个时期只有不断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生中自我调控、自觉参与,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认识到现代人们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必须长期地、科学地提高和保持自己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自觉锻炼,积极参与,为职后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国民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尽管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存环境,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以及人的素质的要求会愈来越高,人们必需长期参加锻炼、增进或保持健康,提高对社会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能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适应未来的要求。终身体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属性。

2 高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由学校教育过程向社会实际供职过渡的一个关键阶段。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和思想教育者都应利用高校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要授之以终身体育实施过程的知识体系,养成正确的终身体育观念。

2.1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强化和提升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有关规定,我们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每周仅2个学时,而且在很多学校为了增加专业课学习实践,减少体育教学学时,学时就会更少。如果仅靠这么一点点时间,而没有课外其它时间的自我有效锻炼,就根本不可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因此,“阳光工程”倡导在校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培养良好的、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的体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引导。如果在校期间不能养成好的锻炼习惯,不能建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无从谈及将来走上社会后的自我锻炼了。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要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终身受用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学生灌输长期地体育锻炼的意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行政机关或者学校要选择有科学性、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材,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终身受益为目的的学习内容来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体育功能与价值、运动医疗及运动创伤的防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要改变过去一贯重实践轻理论的体育教学现实,适时加强理论学习,合理进行体育理论考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2 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

从宏观上看,高校体育,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驿站,它只是终身体育在某一个时点上的表现形式,但它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终身体育意识走向和理解,从这个角度说,高效体育教学又是终身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高校体育的特点和优势,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停留在学习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上,也就是所谓的“三基”教育,忽视了健身方法的传授、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所以,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后,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锻炼身体、怎样去享受运动的乐趣,怎样去欣赏体育比赛,怎样在运动中与人相处,缺乏必要的终身体育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要根据高知识群体大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特点,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使之终身受益的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自己将来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科学健身。

3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培养之思考

这些年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开展,成为学校体育的改革趋势。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领悟体育的乐趣、对健康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活动,长期以往形成习惯。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将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转变成人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伴随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行动。因此,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要进行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3.1 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重要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要树立为终身体育服务的思想,要把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主线加以贯穿。一切的选择和安排都要体现这一思想,拓宽体育教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要着重解决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体育教育能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选择易于开展、收益期长、具有一定社会性和较高锻炼身体价值的教材内容,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及课外能自觉独立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与掌握系统的运动技能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掌握有特长的一些终身体育项目、学习了相应的锻炼方法和有关基础理论知识,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3.2 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教学思想

随着终身体育意识的提出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增进终身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在教学中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三基”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与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克服体育教学中轻视理论的不当做法,重视身心健康教育;要理解“阳光体育”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理解;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加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3 科学锻炼,打好身体与终身体育的基础

我们体育老师要加强学习,要掌握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懂得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基本活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来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身体与终身体育的基础。

3.4 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改变部分学生不正确的体育态度

我们有一部分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不够端正,缺乏锻炼身体的主动性、自觉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活动的参加者,去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受个人需要、兴趣等个性倾向所制约。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无论水平高低,成绩好坏都要予以鼓励,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体育活动可以消除疲劳,能使自己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在集体活动中体现每个人的作用,建立自信心,感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与同伴友好相处,愉悦身心。逐步把体育作为他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觉、主动而热情地进行身体锻炼。这时,他的体育观与情感已经根深蒂固,身体锻炼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该生将成为一名终身体育爱好者。

总之,学校体育担负学生阶段体育的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真诚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3]黄瑶.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席焕久.体育人类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宁 熊小毛

第三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進入21世纪,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且出台了《体育与健身新课程标准》,明确把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终身锻炼意识等作为重点,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身的乐趣。可想而知,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现代体育教学是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丰富而生动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体育文化及其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终身体育的含义及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及指导。它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从出生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下,将体育锻炼系统化、整体化,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体育活动及锻炼的机会。

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一个人始终应把体育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该为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基础,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学校体育课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学生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逐渐把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校报、校电视台、校园网和广播电台等多种校园媒体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各级各类学校可举办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的、单项性的、定期的、不定期的。在体育竞赛方面,学校还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等常规项目比赛,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觉、主动参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3.因校制宜,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不是单纯开放几个体育运动场地的问题,更需我们在体育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类型、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等方面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各校之间建设校园文化的思路差异,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四、中学体育课改必须强化终身体育观教育

从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来看,体质教育观和运动技能教育观在中学体育占主要地位。终身体育是为“健康第一”服务的。终身体育观应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不是让青少年学会一两种可以适合他们传习终身的运动技能,如武术、体操或跑步等。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已不再是单纯的身体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还需要帮助学生终身不断学习,让学生毕生受用,追求美好生活,甚至和学生走上社会后的体育活动统一起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服务。

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课程指导思想重心的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尤其是在学生处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应该更加突出。中学体育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力求使广大学生感受愉悦的情绪、成功满足的运动感觉,充分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甚至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终身体育观的认同并形成共鸣。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学校体育应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教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的目标,把健康教育和体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吴凤跃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探索

摘要:在大学中,体育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日常的体育学习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无意识地提高坚韧意志力,从而更好地发展与成长。但是大学也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加体育教育活动的频率,帮助学生树立多运动的良好体育理念。以此为基础,浅谈在大学体育教学当中如何更好的探索终身体育教育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教育性探索

一、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1.1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身体

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锻炼学生体育精神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理论课程,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体能训练。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参考文献1)因此,在学习阶段,大学有义务进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让学生可以体验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益处。同时,学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运动,塑造健康身体,同时帮助其他学生确立正确的素质理念。

2.2实现教育的进步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展,学生的体能素质也融入到学校整体教育效果中。在校期间,学生进行的体力运动素质锻炼,可有效地提升身体素质,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过于重视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认知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会忽视体育锻炼。而大学体育的终身体育弥补了过去体育教育的不足,促进了教育的进步。

二、当前大学体育中终身体育现状

2.1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体育意识不足

现在大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相信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丰富学生的理论,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为了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有必要请专业的老师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体育知识,从而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但是部分大学因为懒于运动或碍于面子,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法感受到体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体育活动失去热爱,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参考文献2)

2.2受教育理念的影响,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大学在开展体育活动当中注重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学习和技能掌握,想通过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考虑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真正需要的东西,所以使学生做不到树立起终身体育学习的理念。如要做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体育教学当中,大学应逐步改革教育模式,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让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2.3受授课内容影响,授课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

目前大学体育内容普遍单一过时,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也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参考文献3)教师在执行体育教育课题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育活动和内容,无法全面研究其教育是否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导致学生兴趣低下。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们制定规则严格要求学生,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还阻碍了学生独特的魅力散发,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直接导致了体育教育的不完善发展,同时也不利用学生体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

三、大学体育中体育的教学方法

3.1授课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学习课程的科学设定

在大学体育上,有必要注意学生对终身运动的意识的形成。为此,大学可以按照现有标准合理科学调整授课时间,科学地设定学习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培养。终身体育教育路线应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另外,大学在设定课程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体育活动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上课期间可以自由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感受体育的魅力。进而热爱体育活动。此外,老师可以給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这不仅能刺激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还能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形成。

3.2培养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学生锻炼的意识

在大学中,体育是一种长期的体育训练,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进行的训练,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终身体育的意义。例如,在大学体育期间,体育课教师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游戏。同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必要动员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被体育吸引,带头参加体育锻炼。之后,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体魄,满足现在的新教育理念条件,可以自行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大学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锻炼意识,便于之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保持这种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3.3终身体育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思想

如前所述,受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大多不注意体育,也无法发展终身体育理念。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有必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思考方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广播宣传运动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高素质的体育活动,切实感受到运动的意义和优点。之后,注重学校体育讲座的开展,加深对终身体育的理解,重视运动,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终身体育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体育运动,不仅能体现大学的教育成果,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健全学生的思想,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体育,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3.4终身体育教育加强师生的联系

在大学上课期间,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从教育角度来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是主要的。因此,能够促进体育发展的只有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内容单一落后,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毫无关联。因此,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当中,为了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当中,以学生自身的需求进行体育授课。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优点,还能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为确立终身体育的理念提供思想保证。在此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变更可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执行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大学终身教育和体育理念的发展。

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善和进步,身体素质也得到了社会所有领域的认可。大学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改变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大学期间,终身体育理念也可以激发学习和运动的意识,从锻炼中得到很好的反馈。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郦渊.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 体育风尚, 2018(11):127-127.

[2]何文龙, 张阳.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 知识文库, 2018.

[3]刘超. 以终身体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探索[J]. 青少年体育, 2019, 000(008):112-113.

作者简介:孙迪(1985—),汉女,哈尔滨人,黑龙江职业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体育科学。

作者:孙迪

第五篇: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探析

摘 要 对于各大高校来说,“终身体育”的教学体念对高校体育的教育影响深远。各个高校在不断地对高校的体育进行思考并做出一定的改革。本论文对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进行探析,首先对“终身体育”进行诠释,其次介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在“终身体育”影响下高校体育改革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终身体育 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问题 注意事项

一、终身体育的内涵

终身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它伴随着终身教育而出现的。对于高校体育而言,终身体育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有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总体来说,终身体育在高校具体指的是让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养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能够在走出校园之后,仍然不断进行着体育锻炼,这也是对高校体育的一种延续。

二、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不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看似有点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体育教学。就效益而言,高校体育教学比较重视近期的教学效果,而不是长远的教学效果。其实长远的效果才是终身体育的表现。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学生才是体育的主人。一直以来学生是被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有时甚至上着自己不喜欢的体育项目课程,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重要的导致学生不再喜欢体育锻炼,进而导致的后果是终身体育得不到实现。虽然现在高校体育的教学有些许改变,设置了兴趣课程,但仍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的桎梏,导致学生没有终身体育的观念。现在更有一些不乐观的情况出现,有些学生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应付课程的考察。这样下去,学生在校都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可想而知,走出校门之后更加不会践行终身体育。

三、高校体育改革的注意事项

高校体育既然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那么就需要进行改革。改革并不是从头再来,而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体育需要在终身体育的大环境下不断发生变化。既然如此,高校的体育改革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一是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二是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三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以终身教育为标准。

(一)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整体社会来看,社会中的全民健身被提上日程。而且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到,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落实终身体育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意识。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改变原有的风貌,把终身体育的思想注入高校体育中,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把以前那种只重视学生健康指标和只看重体育技能的培养的观念彻底抛弃,将新型的终身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加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以此来不断进行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其实把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多方面進行注意,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1.终身体育能力、习惯、意识的重点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想到把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就要做到积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意识。而且这一点在终身体育的内涵中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指的是学生能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能够有长期锻炼下去的热情。要想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达到这一效果,必须做到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

2.长远、短期的目标在高校教学中的实现

在把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时也要考虑到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目标来看,高校的体育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习惯、意识等,以便学生在迈出高校大门之后还能积极进行体育方面的锻炼,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的。但就短期目标来看,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去好好地学习等。另外从短期来看,体育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为了让学生在校时能够积极去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为学习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其实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对学生来说,终身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

高校的教学评价时高校教学活动之一。不管评价的好坏,其实评价都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中的问题等,所以应把终身体育的理念注入高校的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以终身体育为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工作对终身体育的贯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评价时要灵活设置评价题目考查,以便把终身体育落到实处。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点注意事项。

1.评价指标多元化的实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就要积极去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就需要从学生手中了解具体的情况,而教学评价就是这样一个有利的平台。教学评价的题目设置在教学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是必须的。如果评价指标过于单一,那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不能充分反映出体育教学的问题所在。而且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还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激情等。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则与其相反。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育相关的技能、对体育课的兴趣、体育改革的情况等。只有具有多元的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才是客观的、真实的。这样才有利于终身体育的贯彻。

2.教学思想、目标、评价的一致性

要想在高校中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必须要做到高效的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评价保持一致。只有这三者保持一致,才可能确保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灌输。如果三者之间存在偏差,那么它们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自然地终身体育思想的落实就落空了。

3.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运用

评价方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方法多元化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评价方法多元化,教学评价才能做到最大化的更好,只有教学评价做到一定程度的好,终身体育的思想才能很好的被贯彻。其实评价方法多元化指的是在评价的时候,要把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客观地了解学生内心的体育和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评定,从而科学地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最后实现终身体育的伟大目标。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以终身教育为标准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也是主导者,他们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他们是终身体育的传播者,是终身体育知识等的提倡者。因此终身体育在高校的倡导离不开老师。由此可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改革的一部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和标准应有所改变,尤其是体育老师。

要想培养建设出符合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拥有符合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甚至在调整教学模式时改变原有的知识框架,还相应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自身的教学素养,达到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二是老师的教学素质应多元化,从多方面培养其教学素质,以满足终身体育教学应有的素质,为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做出突出的贡献。三是让教师成为终身体育的榜样,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从而使得终身体育得到落实。

四、结束语

终身体育下的高校体育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不管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其他因素的制约,目前高校体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终身体育的落实。要想做到终身体育教学,高校还得做出巨大努力。高校體育在教学改革时不能盲目地进行变化,而是紧紧围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来慢慢落实渗透终身体育。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可以做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松.浅谈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及提高[J].时代报告.2012.

[2] 杨帆.浅谈体育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3] 马锐.试论中专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学法指导.2013.

[4] 张绍俊,翁润洁.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作者:罗诚

上一篇:研发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桩基础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