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实习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外贸实习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互联网+”时代下,外贸经济的形式与模式日益更新变化。以“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为主的“外贸新业态”以其创新优势成为推动外贸经济的强劲动力。

第一篇:外贸实习论文

商务部保持外贸政策稳定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商务部长陈德铭近日在安徽进行工作调研时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下行态势较为明显。今年1月份,进出口增速均出现下滑,这虽有季节性因素,但也反映出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这一趋势要高度重视。陈德铭说,形势越复杂,越要增强信心。要加强调研,冷静分析,密切跟踪外贸形势变化,增强工作主动性,把握发展机遇。商务部将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支持企业拓展业务。

陈德铭表示,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三大任务,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实现外贸平稳较快发展。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应对贸易摩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外贸企业,同时也将更加注重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陈德铭指出,要继续推进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支持企业通过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完善营销网络等方式,逐步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在促进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陈德铭还指出,要继续坚持积极扩大进口的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第二篇:基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的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之间的差距。本论文首先分析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再次论述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的主题框架,最后提出了开展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外贸实习平台 仿真实验 教学模式

一、传统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仅侧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对于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国际贸易类课程,缺乏外贸业务基本训练,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上,学生难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极易陷入国际贸易欺诈陷阱,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些都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怀疑,甚至会归咎于教学失败。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需要,顺应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本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学校应加强实验教学,开设系列实验课程,以及建设相关的实验来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枯燥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际贸易教育课程教授方法单一、实际可操作性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老师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讲解书本理论,所用教材陈旧,缺乏新鲜的实际例证,很难让学生们了解并感受到实际操作中的真实情况;第二,大多数学生缺乏实习场所,社会上的企业往往很难让学生自己亲手实习操作。学生无法体会到做外贸的真实感受,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第三,大多数高校没有相应配套的贸易实验室,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所教知识缺乏生动性,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实际操作,师生间缺乏教学上的有效交流,教学效率不高。

可见,国际贸易学科在各大高校课程教学的情况整体上并不令人满意。实际上,国际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具有理论的综合性、实践的操作性和环境的复杂性,是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到金融、贸易、政策、法律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单纯通过理论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学生在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于实际操作。要达到这种要求,途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到外贸公司或外向型工厂实习;二是采用诸如仿真虚拟贸易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比较真实地练习外贸出口等方面的具体技能。但是由于涉及到商业机密等问题,到外贸公司实习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建立外贸仿真实验室,使理论讲授与仿真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仿真训练中真正掌握做国际贸易的能力,不失为一种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二、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1.“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可以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巧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才能作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如:在国际货物买卖磋商过程中,一般包括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四个环节,其中发盘和接受是达成交易必不可少的两个法律步骤,从字面和含义上看好像并不难,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一项交易的达成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发盘和还盘,最后才会被对方接受,学生们在业务流程模拟中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应用技巧。其实,为学生提供一个“外贸仿真”环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亲身实践国际贸易业务,是培养具有较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具实践业务能力的有效举措。学生可以在虚拟的仿真贸易环境中,在计算机操作下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过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买卖过程中经过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项环节,从而使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既加深了对理论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授课的内容多是纸上谈兵,不能作到学以致用。而“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虽然只是在一个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却能使学生经历进出口业务流程几近真实的模拟操作,这时再及时地给予讲解和指导,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了极强的互动效应,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内容往往不够生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而学生在模拟贸易环境中不但可以进行实际的业务操作,而且也能亲自体验国际贸易的风险和乐趣。如:学生可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感觉、相应的具体操作和互动关系;可以掌握利用网络资源来寻找有效信息的基本技巧。在这里每个学生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共同面对几近真实的模拟贸易环境,真正成为贸易活动的主角,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的主体框架

在理念上,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融合了国际经济学、电子商务理论和外贸实务流程,很好地模拟了当今国际商务的真实环境。在技术层面上,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采用基于互联网的三层体系开发。在实际应用上,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是模拟的B2B电子商务中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习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1.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实习计划,为参加实习的学生分配角色,在网站发布新闻,调整商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保险费率和运输费率。对于模拟贸易中发生的纠纷进行仲裁,另外指导教师可以对一个学生扮演的不同角色分别进行考核产生并且打印成绩表。

2.出口商。出口商可随时了解公司的业务、库存和资金状况,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商务磋商,通过业务中心签订出口合同和采购合同、履行合同,通过单证中心缮制所需单据。具体来说主要操作流程为:签外销合同、审核信用证、备货、租船订舱、出口报检、出口保险、出口报关、装船出运、制单交单、结汇、核销、退税。

3.进口商。进口商同样可以随时了解公司的业务、库存和资金状况,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商务磋商,通过业务中心签订进口合同、履行合同、销售产品。具体来说主要操作流程为:签外销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进口保险、接收议付单证、付款赎单、进口报检、进口报关、提货、销货。

4.供应商。供应商主要负责同出口商进行磋商,接受出口商委托生产符合合同要求的产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签购销合同、组织生产、通知付款提货、放货等环节。

5.出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主要向各经营者提供贷款还贷、信用证结算、国际汇款、国际托收等金融服务。具体来说包括:接收信用证,通知出口商、接收出口商交来的议付单证,寄单到进口地银行、接收进口地银行的付款,通知出口商已结汇。

 

6.进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主要向各经营者提供贷款还贷、信用证结算、国际汇款、国际托收等金融服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接收进口商的开证申请,开立信用证,并通知出口地银行;接收出口地银行的议付单证;接收进口商付款,付款到出口地银行。

四、推进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对策

1.建设独立的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室。根据“国际贸易仿真实验”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对外贸易的理论综合性、实践操作性和环境复杂性等特点,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外贸实习平台建设(软件)和实验室环境建设(硬件)。具体来说,外贸实习平台主要是设计适合学生模拟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让学生利用软件根据自己的角色在局域网上通过E-mail来完成各种业务;实验室环境建设主要是考虑到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各个部门办事的程序,从而在实验室里设置不同的职能部门,如银行、工厂、外汇管理局、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如何去和各个部门办理业务。

2.成立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教研室。成立国际贸易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教研室,由专业的实验教学骨干教师组成,直属经济管理实验中心领导,负责对实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实验项目的设计和实验教学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另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教研室还需创建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加强对实验课程的指导和质量评价,制定、完善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国际贸易模拟实验教学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加强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职,普遍重视理论研究,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实验教学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热情,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出台相应规定,引导高校教师重视实验教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要加强培训,及时跟进最新的贸易实践,并将其纳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另外,学校还可以将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引进或聘用为实验室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普通财经高校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8,(8):54-55.

[2]李健.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2010,(3):125-128

[3]王伟,焦百强,范志刚.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建设刍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4):32-36.

[4]张汝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105-108.

[5]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市经管经贸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国际贸易全仿真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开发与设计》(Jd080913)的研究成果之一;浙江万里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国际贸易实务合作型课程教学改革项目》(1111540327)

 

作者:张海波 王伟

第三篇:“外贸新业态”发展下台州传统外贸转型升级的对策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外贸经济的形式与模式日益更新变化。以“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为主的“外贸新业态”以其创新优势成为推动外贸经济的强劲动力。台州传统外贸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外贸复合型人才短缺、跨境交易平台建设不够完善、跨境物流管理体系不全、跨境支付风险等困难,通过积极申报市场采购试点、健全发展跨境电商园区、重视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完善物流供应链系统、加强建设电子通关体系等措施,助力台州传统外贸企业向新业态新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外贸新业态;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体;转型升级

★基金项目: 2015年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电子商务对台州外贸转型升级的作用和推进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15SGHY01

以“市场采购、跨境電商与外贸综合服务”为主的新外贸模式被称为“外贸新业态”。近几年来的外贸新业态发展非常迅速,在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指导下,通过市场采购模式在各区域形成的不同产品类型的产业集群,跨境电商模式促使外贸便利化和大众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外贸综合服务体模式下外贸服务与管理的系统化发展,都对于促进外贸回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创业优势培育和贸易强国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外贸新业态的迅速发展影响并成为推动经济的强劲动力,尤其是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外贸交易模式等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外贸新业态的发展特征,对传统外贸的转型升级带来积极的影响。其所具备能够简化外贸交易流程、提高外贸谈判与沟通效率、降低成本和有效提升收益,并且能够打开交易市场,扩展国际营销渠道等优势功能。这些优势恰恰能相对应的解决外贸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困难,助力传统外贸企业在进一步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

1、外贸新业态的发展现状

1.1 市场采购模式

市场采购模式是指在符合国家标准并批准认定的市场集聚区内采购商品的贸易方式,单票报关单的商品货值在15万(包括15万)美元以下的,可在采购市场内直接办理商品的出口通关手续。该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整体操作流程与手续的便利化。首先,增值税“免征不退”,电子通关手续和归类通关简化等政策措施有利于降低外贸成本和经营风险;第二,降低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门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对外贸易的共享平台,可推动中小微外贸工厂和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和水平;第三,市场采购对于入驻市场的商品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出口商品的质量监督与品牌国际化。

根据市场采购模式的特点,比较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和多批次”出口的商品。目前全国范围内从2014年起分四批以浙江义乌为代表的十六家单位先后进行市场采购试点。据统计,市场采购模式的出口年均增速超过了30%,可见该模式对于拉动外贸出口的积极作用。

1.2 跨境电商模式

我国跨境电商的模式发展逐渐从B2B、O2O衍生出B2B2C、B2C、C2C、F2B、F2C、C2F等等各种各样的经营模式形态。跨境平台迅速发展壮大。跨境电商的产品结构相对比较集中,以3C电子产品、服装服饰、家居用品、鞋履箱包和母婴产品等以“中国制造”具有优势、便于运输和存储、以及电商销售渠道较容易的产品为主。目前在跨境电商的政策管理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分别是“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风险防控”等六体系,线上“单一窗口”、线下“综合园区”等两大平台。2015年以来先后分三批在杭州、天津、北京等35个城市设立开展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进一步推进“海外仓”建设、推动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促进线上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对接与管理,以及跨境电商的更大范围的发展。

1.3 外贸综合服务

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主要是向中小微型生产企业提供代办外贸流程中比如报关报检、物流、退税、结算、信保等环节的相关服务的企业。是通过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的平台,整合外贸供应链流程,向不具备独立或部分外贸操作流程的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标准化综合服务。通过提供一体化的外贸服务,打破传统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建设综合服务企业试点单位,商务部在2017年9月发文明确了企业定义,并出台包括完善出口退(免)税等在内的扶持政策。作为综合服务企业,其优势在于能够帮助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降低企业的外贸交易成本;助推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市场进程,提升产品品牌国际化。因此对于提高外贸的便利化水平和促进外贸稳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2、台州传统外贸转型新业态的制约因素

2.1“外贸新业态”信息缺乏

台州的外贸企业大多数以中小微型为主,并且以生产型外贸工厂居多。传统的外贸企业通常都是线下进行招商洽谈,最常用的传统招商方式是参加展销会,比如广交会。随着参展企业的日益剧增,广交会同业竞争加强,外贸企业仅依靠广交会和客户介绍等方式来获取客户资源和签单是不够的。比如,对比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进行线上操作的过程,原先传统外贸出口的线下流程,包括支付、检验、包装与物流、通关、退税等都全都转向线上进行。台州的传统外贸企业基本开始意识到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但是对于国际贸易知识和电子商务技术的了解有限,如何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市场采购模式目前在台州并没有试点,选择就近的试点市场比如义乌,又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贸易成本。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需要提供外贸全流程的管理和服务,这又是小微型外贸工厂转型的盲区。

2.2 国际市场营销水平

在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下,境内外的外贸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广告来获取外商询盘、搜寻潜在合作伙伴。因此线上的营销水平和品牌推广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台州大部分的出口产业目前已经体会到品牌的重要性,因还缺乏产品的国际市场营销能力以及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品牌推广能力。目前还在积极摸索更合适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和打造品牌的营销渠道。

2.3 企业转型与创新意识落后

近年来,土地、生产和劳动力等各项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逐渐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包括台州在内的制造业企业也在向低成本的地区转移。传统制造业竞争优势逐渐降低,而高端技术型、高科技出口产品的自主品牌不多,外贸企业在转型方面的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能力。若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传统外贸企业需要转变国际营销方式,加强创新意识,打造自我品牌,加强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2.4“外贸新业态”专业人才匮乏

“外贸新业态”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除了外贸基本的流程操作和外语熟练水平,更需要通晓电子商务技术、跨境物流体系、国际品牌营销、国际商法等跨境电商方面的知识,以及跨文化的沟通技能,和综合外贸平台建设的计算机技术等。原先传统的外贸交易模式下,台州外贸企业就缺乏专业人才,同时人才政策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外贸人才流失严重。更重要的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对接不上。

2.5 跨境电子支付安全系数不高

“互联网+”发展下,目前基本采用电子支付方式。原先外贸最常使用的风险系数低、安全保障性高的信用证,因为手续较复杂、费用较高等因素,也逐渐向T/T(电子汇付)转变。但由此支付风险逐渐变高,安全系数降低。跨境电商模式下,电子支付平台的选择、汇率转换损失风险和计算机互联网安全都成为最困扰的问题。

2.6 跨境物流基建有待优化

跨境物流特点是单次交易量小品种多、交易频率多。现阶段大多数外贸企业采用的物流形式主要有国际快递、国际小包、邮寄和航空小包等形式,具有运输配送慢、清关慢、易丢包和退换难等弊端。台州的自身物流产业发展较晚大部分依靠杭州、宁波等地区的第三方代理物流机构。因此台州不仅缺乏自主的跨境物流公司,物流企業的配送信息化水平和结汇、通关、退税的电子化水平远远达不到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要求。目前,台州企业的“海外仓”建设不论是公共仓还是私企仓都在逐步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物流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整体的物流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优化。

3、传统外贸企业转型新业态模式的对策

台州市政府部门正不遗余力地推动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相继制定了《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及《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意见》等相关配套细则,不断释放利好消息,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市场采购模式方面,台州在汽摩配、塑料制品、智能马桶等产业集群方面具备自身优势,因此可以依据自身产业特点,整改市场,积极的申报国家级市场采购试点单位。

3.1 建立健全完善的跨境电商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个电子第三方平台的网站也是层出不穷。选择良好信誉、知名度高以及聚众效应强的第三方平台,能够规避不必要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比如“阿里巴巴、敦煌网、易趣eBay、兰亭集势”等。台州外贸企业要根据自身产业、企业规模、目标市场、产品结构等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跨境综合平台。从政府层面,首先普及跨境电商的基本知识,推介正规、有效力的跨境电商平台。第二,向外贸企业宣传在品牌推广、国际市场营销水平方面的重要性,有必要时集中组织培训。

3.2 提升外贸便利化服务

除了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园区,重点是组织和建立完善的台州官方的“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比如浙江“一达通”,通过自身建设平台,为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通关、物流、外汇,退税、金融等所有进出口环节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建立这样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网站,外贸企业可在该平台完成外贸全部环节。如果台州建有自己的“一达通”式外贸全流程服务平台,对于推动台州外贸的跨境电子商务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鉴义乌在2015年创建的“区域一体化通关作业模式”,该模式的流程是“企业在义务海关申报后,可以直接到上海或宁波口岸通关,无需转关操作”;同时,允许代理报关企业“一地注册、多地报关”,极大的便利了通关手续。台州可以参照义乌通关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台州海关的电子通关体系,为外贸企业提供便利的结汇、退税、通关手续,缩短外贸通关时间,促进外贸服务一体化。

3.3 培养外贸新业态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外贸新业态背景下,外贸企业还需要集精通电子商务、熟练网站操作、流利的专业外语、良好沟通营销能力、创新产品研发技术等人员在内的专业队伍。台州的外贸企业不必舍近求远,与台州当地的高校加强与“产、学、研”合作,比如在高校建立外贸人才对接基地,按照自身企业人才要求,定制要求,专项培育人才;同时在企业设立外贸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等。企业不仅要招收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管理和留住人才。

台州外贸企业可以走进高校,联合地方高校,培养试销对口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让企业员工进高校参加课程培训;让外贸企业进大学课堂讲座;让国贸专业学生进企业实习。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将地方高校的资源与外贸企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

3.4 提升企业国际贸易管理水平

外贸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需要关注国际化的经济局势,了解海外市场的文化与经济,了解外贸实务的整体流程等等。台州的传统小微型外贸企业大部分是从家族式经营方式开始建立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规章制度与运营管理的科学化和正规化。因此,在转型升级阶段的台州外贸企业尤其要再经营管理上进行变革,管理去家族化,提拔聘用专业的企业管理人才,学习外贸新业态下对于企业管理要求,创新企业国际化管理战略,使资源配置合理化,交易流程专业化。

3.5 创新发展自主跨境物流服务系统

政府应积极鼓励本土物流公司的创建。有长远看,台州如果能够联盟创建集货物流配送体系,联合外贸企业、物流公司、包装公司等,建立物流服务平台,不仅能共同开拓海外营销市场,对接国外仓储物流公司形成一体化物流配送,同时也为台州外贸企业提供自身完善的物流服务,减轻跨境物流的风险和成本,跨境电子商务一体化。

第二,提高海外仓的利用率。海外仓的规模效应目前较适合大型的出口企业,因此台州当地的大型跨境企业可通过自建海外仓储系统,海外提前备货,提升物流效率,并能及时解决售后、维修等问题;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可实现全程高效的自动化管理,分析并实时掌控订单、仓储、物流等信息,建立健全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该供应链体系也可通过合作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此外,针对台州中小型为主的外贸企业特点,选择台州外贸出口较集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公共海外仓,也能有效的解决中小型卖家自建海外仓的成本困难和清关障碍等。同时,中小企业还可通过相互合作建立联盟仓库,或者联合大型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创建适合台州外贸发展特点的跨境物流供应链及管理服务体系。

4、结语

外贸新业态的发展,能为外贸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台州外贸企业有必要借助政府政策支持選择有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并打造外贸服务平台,提高跨境物流的效率,减少电子支付的风险,培养和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增强外贸竞争力,促进台州传统外贸企业顺利转型升级,以更有力地提升台州外贸的新业态发展和外贸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台州市商务局 http://www.tcom.gov.cn/index.htm

[2] 翁春颖.宁波中小外贸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 商场现代化[J].2014.(5):47-48.

[3] 林凌.台州跨境电商发展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9.04.

[4] 查贵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内涵、操作、实践和趋势[J],港口经济,2017.01

[5] 叶丽芳.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模式研究——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浙江大学,2015.06

[6] 尹慧敏,查贵勇.外贸综合服务新业态发展态势与策略分析[J],港口经济,2017.04

[7] 郭四维等. 新常态下的“外贸新引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传统外贸转型升级[J],经济学家.2018.08

[8] 肖维歌.以跨境电商助推浙江外贸升级的路径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10

[9] 蒋星,池月诗.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新外贸”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9

[10] 佚名.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关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政策方向系列之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 i/jshz/new/201803/20180302721932.shtml

作者简介:林凌,台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

作者:林凌

第四篇:从外贸依存度分析我国外贸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摘要]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尽可能地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制定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完善使其由外贸所获得的利益未能最大化,而付出的代价却增加了。所以,总结和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我国外贸过程中若干相关因素的情况,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进行研究,揭示我国外贸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外贸政策调整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外贸地理方向;外贸商品结构;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外贸政策

[作者简介]李建,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级国际贸易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区域贸易与投资;何大伟,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级国际贸易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投资,广西南宁,530004

 

一、外贸依存度概念

 

依存度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A.Brown在《对1941-1943年间国际金本位制的再解释》(1946)一书中提出的。其全称是“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所反映的是一国经济对他国经济或对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用一国(地区)进出口总值占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比重越高,表示该国(地区)经济发展对外部经济和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越高。对外贸易分为出口和进口两部分,相应地,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虽不直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和产业优化程度,然而在表述通过外贸,特别是出口,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以及它与GDP增长间的相关性等方面有其简明独到之处。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

 

从纵向来看,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官方资料,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年年攀高(见图1)。2002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48.85 %;200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9.6 %;到了2005年,外贸依存度已突破70%。如果外贸增长速度按20%计算, GDP增长速度按8%计算,2008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将达到107%;如果以10%的增长率进行计算,2010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将达到80% (1980~2005年的26年间,我国有11个年份外贸增长超过20%,15个年份超过10%)。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对我国外贸增长来说无疑会构成新考验。

 

从横向来看,我国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一些主要大国水平。2003年各国GDP按2004年1月1日汇率换算成美元,得到各主要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为:中国:62.03%;加拿大:60.87%;德国:56.58%;法国:44.64%;西班牙:42.55%;意大利:39.80%;英国:39.00%;日本与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分别只有19.9%和18.7%。且2003年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继续升高,2005年更是达到75.1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呈连续上升态势,且速度较快。(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小国外贸依存度特征的大国。

 

三、进一步分析我国外贸依存度

 

事实上,仅从贸易总量上考察外贸依存度高低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外贸政策优劣;而且,至今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外贸依存度越高,国家经济风险越大。因此,要正确认识我国外贸依存度,除了要对贸易总量加以分析外,还必须具体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若干相关因素的表现。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贸易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增长率为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但是,我国目前外贸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较多依赖欧美市场和以日本、东盟、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增长一直偏低(见表1)。

 

我们知道,在国际贸易中,市场范围越大,个别市场的影响就越小,该国受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也就越小,经济就越安全;反之,风险就会增大。由于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以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进出口状况,尤其是欧盟和美国,其经济的繁荣与否不仅会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其对世界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在进出口市场如此集中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依赖的这些外国市场发生我国不能预期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稳定与发展,从而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各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海关进出口统计显示,随着外贸不断发展,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已经有所改善,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但进一步分析表明,尽管中国近年产业结构有了提高,外贸商品结构有了优化,然而在工业制品中,中国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还不具有竞争力。

而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已经表现出对外部资源、能源和高科技产品的严重依赖。

首先,中国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增加。目前我国矿产品资源总体储量不足,而且需求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脱节。尤其是需求量大的富铁矿,锰、铬、钾、盐、铜、铝等大宗矿产。国家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铁矿石自给率为80%左右,氧化铝为70%左右,铜精矿为40%左右,铬铁矿为40%左右,钾盐仅为6%。而且,据估算,我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需要的仅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需要的仅有6种。未来20年,中国铁供应缺口将高达30亿吨,铜供应缺口5000万~6000万吨,铝供应缺口1亿吨。国内战略资源的不足,使得中国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其次,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问题越来越紧迫。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石油进口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到2020年,国内石油消费量至少需要4.5亿吨,然而国内石油产量预计只有1.8亿~2.0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将接近60 %,与目前美国58 %的水平相当。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及大国间利益角逐,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石油安全乃至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隐现。

 

第三,资本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依存度高。最近十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年增加;但是,许多所谓高新技术产业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才出现雏形,竞争优势不明显;而且很多高科技产品是由外资企业生产、出口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很少。同时,在进口商品结构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很高,已经表现出我国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产品的高度依赖,预计这种势头在未来的数年间仍将保持。

战略资源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过高的进口依存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将加大我国经济受到外部经济影响的概率。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或国际政治出现重大事件时,中国经济将会遭到难以预料的打击,事态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独立决策的能力。

(三)对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分析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目前,已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生产领域,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加工贸易已逐步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近两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有所放缓,但2005年进出口额仍高达6905亿美元,占国家进出口总额的48.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41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4.7%。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有许多不同之处。一般贸易的生产和加工要在国内完成,产品的附加值高;而加工贸易则是“两头在外”,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不大。而且,由于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多是产品初级加工,使得资源性产品和能源性产品的使用数量剧增,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导致这些商品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

(四)对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分析

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对外资依赖过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有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进行的(详见表2)。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的增长。尽管从国家范围来说,它可以计算在中国的出口总额里,但是它与完全由国内企业生产出口是不一样的。因此,中国近年国内生产总值因外资企业的存在而越来越依靠出口实现。

 

(五)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官吏考核制度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外贸体制改革,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创汇。一是国家出口导向政策刺激了企业出口;二是政府出台的出口退税、补贴和补息等政策鼓励了企业出口,并把出口创汇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在这种气候下,各地企业出口积极性空前提高,外贸依存度不断攀升。

结论: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若干相关因素分析,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但是,问题也是严重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体系是不完善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外贸政策进行调整。

 

四、调整我国外贸政策的若干建议

 

(一)改变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中国能够大量吸引外资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片面重视出口导向,忽视本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个事实,就是“本末倒置”,也背离了“大国经济以内需为主要发动机”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在保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影响,降低国外市场对我国民经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

(二)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

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依存度高说明了我国大部分贸易企业还不适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需要,企业将业务集中在美、日、欧市场,这样虽然可以轻松地完成出口指标,但是却有很大的风险性。在进出口市场如此集中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且,一旦主要依赖的这些外国市场发生我国不能预期的各种变化,不仅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严重威胁我国的经济安全。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商品国际竞争力

1.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金缺乏问题和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问题。近年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粗放型经济而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越来越流行。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中国还不具备完全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充分条件,如果不顾经济状况而刻意完全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十分必要的。

2.重点扶植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而资本和技术比较优势匮乏。如果把劳动力优势同国内外资本或高新技术中的制造业相结合,则优势明显。如我国的东北地区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经过技术和装备改造,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3.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它决定了一国的总体竞争优势,战略意义重大。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国家应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局部领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国家应对高科技产业给予金融、税收和进出口政策等倾斜性扶植,积极培育;同时,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和环保产业,或流向中国的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4.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20多年来,加工贸易对发展我国经济和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我国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加工贸易还将继续存在。对加工贸易,一方面,还要积极采用;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其转型升级,加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如通过加大国内采购,延长国内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的产品国产化率;鼓励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化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承接外资高端加工贸易产业和环节的转移,等等。

(四)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走高效低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目前在世界上是一个高耗能的国家,每100万美元GDP所耗费的能源约为世界平均的3.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的4.6倍,是日本的9.7倍,作为耗能大国,中国的GDP再翻两番后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是不可想象的。中国除了在海外寻找能源供应地以外,还应积极推进与国外在节能技术领域的合作,同时,制定国家节能计划,制定各种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奖励性和强制性措施,使节能深入人心。

2.从保护和利用资源的长远考虑,禁止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资源(如钨、镁、钼、锑和一些稀土等)和能源出口。在保护本国资源和能源方面,美国是一个范例。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丰富的石油储藏,但美国即使有大量外贸赤字也不轻易开采。

3.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国外由于中国出口迅速发展产生的恐惧,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我国的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生产原材料等)瓶颈制约,更便捷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防止陷入“引进依赖”陷阱

我国“引进外资的初衷是为了利用和放大外资三方面的积极效应:资本的集聚效应、先进技术的扩散效应以及管理和营销经验的示范效应”。但是,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外资大量流入虽然带来了当地的经济繁荣,GDP不断升高,但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却没有明显增加;外资企业聚集的地区往往会形成自己完整的供应链,排斥本地企业的加入,这样企业的根植性很弱,容易产生“飞地”现象,造成当地经济的不稳定;外资对我国市场和产业控制能力不断加大,极易产生外资主导的二元化市场结构,会对我国的产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外资利用“适用主义”向中国输入和转让它们的二三流、甚至淘汰的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大部分留在国内,削弱了合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对中国产业的技术控制和知识产权控制。种种现象,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效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防止中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

(六)建立更合理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

中国应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以往立足于进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此外,还需要对某些制度安排做出调整。毕竟,如果不能建立更为合理的政府业绩和官员考核体系,我们难以指望切实取消外贸优于内资的待遇,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转变。

 

[参考文献]

[1]崔大沪.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2]刘新民.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与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3(1).

[3]王艳 .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4]张松涛.扎扎实实推进我国对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J].国际贸易,2005,(3).

[5]李倩 .如何看待我国外贸依存度[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1).

[6]巩义军,朱晓芳.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5).

[7]警惕我国高外贸依存度诸多弊端日渐显露[EB/OL].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o/dd/200507/20050700142526.html

[8]警惕外贸依存度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EB/OL].http://finance.sina.com.cn.

[9]“十五”期间的外贸依存度之辩[EB/OL].http://www.macrochina.com.cn/xsfx/xspd/20051230076077.shtml.

[10]对外经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调整[EB/OL].http://bbs.asianoffers.com/dispbbs.asp?boardid=31&ID=874

 

作者:李 建 何大伟

第五篇:结合我国外贸立法及其实践试析外贸救济法律制度

[摘 要]贸易救济是旨在消除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负面影响的一项独特制度。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对各国尤其是市场开放国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贸易救济所面临的挑战已十分严峻。结合现行外贸立法以及国内产业遭受国际贸易损害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当突破贸易救济仅限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传统观念,建立一个既能救济进口产品对我国国内产业的损害,又能救济外国不正当或不公平进口限制对我国国内产业的损害的贸易救济制度。

[关键词]贸易救济;进口救济;出口救济

一、贸易救济法律制度概述

(一)贸易救济的概念和来由

法律上的救济(Remedy),是纠正、矫正或改正已发生的不当行为或已造成损害或损失的行为。一般来说,当权利主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采用自我协商、行政救济或司法程序三种方式。贸易救济(Trade Remedy)亦称“对外贸易救济”或“外贸救济”(Foreign Trade Remedy)是指当一国的国内产业受到或即将受到国际贸易损害时,国内主管当局对此种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损害采取的补救或预防措施。当国内产业受到国际贸易损害时,世界各国普遍规定政府主管当局可以向国内产业提供贸易救济。因此,从性质上来讲,贸易救济是一种行政救济。

纵观各国历史,曾经实行过两种极端的贸易政策:一种是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另一种是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前者主张取消各种进出口限制,允许商品自由进出口,并强调政府不得干预贸易;后者则主张强化政府的干预职能,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保护本国的国内产业。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两种极端的贸易政策,都没有起到很好地维系国家之间正常贸易关系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贸易政策的国家,由于其国内产业很容易受到进口竞争的损害,自由放任政策往往并不能长久地施行。当这些国家的国内产业受到损害时,它们迫于国内有关利益集团的压力,可能很快就转而实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实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国家,因严格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其本国商品的出口也会受到其他国家的严格限制,他们的对外贸易必将陷入困境。[1]为了克服自由放任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弊端,当代大多数国家已逐渐倾向于实行公平贸易政策。该政策有两方面的要求:其一,各国必须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其二,各国有权采取必要措施防范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和贸易结果的发生。贸易救济制度,正是为了保障国际贸易的自由与公平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法律制度。

根据欧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与实践来看,贸易救济的职责均由政府机构承担,这也是由贸易救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的损害,在本质上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纠正这种失灵状态的主要措施,通常是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或实行数量限制。由于构成国内产业的生产者既不拥有征税权,也不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仅凭国内产业的力量,显然不可能消除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的损害。而政府在纠正市场失灵方面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按照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见解,政府纠正市场失灵具有征税权、禁止权、处罚权和交易成本四大优势。[2]而政府拥有的征税权和禁止权,正是政府得以成为贸易救济提供者的重要依据。

(二)贸易救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每一个国家在进行贸易救济立法时,都必须考虑哪些制度应当被纳入贸易救济制度的范畴。由于立法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往往会导致贸易救济法律体系的不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贸易救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在理论界,学者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贸易救济制度应该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制度和保障措施制度,也就是说,贸易救济制度是反倾销制度、反补贴制度和保障措施制度三者的总和。当今的许多著述在论及贸易救济时,也大多只涉及到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方面的问题。这种认识或许是受到GATT规则体系和WTO相关协定的影响,因为在GATT规则体系中,只有第6条反倾销和反补贴规则及第19条保障措施规则可以被视为贸易救济规则,在WTO有关货物贸易的一揽子多边协定中,关于贸易救济的协定也只有《反倾销协定》、《反补贴协定》和《保障措施协定》。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过于狭隘。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虽然是贸易救济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并不等于说贸易救济制度就只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三项制度。同理,WTO规范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三项贸易救济制度,也并不意味着WTO没有规范的其他救济制度就不属于贸易救济制度。贸易救济这一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国际贸易可能使本国的国内相关产业受到损害,而国内产业自身又无法采取措施将此种损害予以消除。为了使受到此种损害的国内产业摆脱困境,政府才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国内产业给予救济。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防止或补救国际贸易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的做法,都应该属于贸易救济。我们知道国际贸易是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方面构成的,一个国家的国内产业,既可能因进口产品的倾销、补贴或数量增加而受到伤害,也可能因出口产品被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限制措施而受到损害,通常这两方面的损害都只有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才能消除。所以,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贸易救济,不仅包括对进口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而且应当包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所以,贸易救济制度的范畴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救济制度,即防止或补救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的制度;二是出口救济制度,即防止或补救国内产业因出口产品被有关外国采取限制措施而遭受损害的制度。

二、我国外贸立法及其实践的现状

(一)我国外贸立法现状

国家之间贸易利益的相互依存,使各国市场由封闭逐渐转向开放,国际贸易也因此而出现了自由化的趋势。由于国际自由贸易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使有关国家的国内产业受到不公平贸易行为或措施的损害,有关国家为了在不背离自由贸易政策的前提下为受到损害的国内产业提供适当的救济,才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贸易救济制度。[3]我国的贸易救济立法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起步晚,是指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近5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中都没有贸易救济的内容,直到1997年国务院发布《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后,我国才有了关于贸易救济的法律规范;起点高,是指我国的贸易救济立法一开始就瞄准了由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导的WTO规则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贸易救济规则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经济规则几乎处在同一水平上;发展快,是指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我国便完成了有关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及对外贸易壁垒调查的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并在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这些法规和规章及时进行了修订,从而较全面地构建了我国的贸易救济法规体系。但是,应当看到,由于我国国情特殊,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贸易救济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贸易救济制度,使之既符合WTO规则的要求,又符合救济我国国内产业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2003年年末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加快复苏的积极迹象,但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疲软态势。而入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支独秀”地获得大幅度增长。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是进口增长和出口增长的综合反映。这对我国的进口救济和出口救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进口救济面临的挑战。中国市场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决定了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快速增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为了强占中国市场,可能采取违反公平竞争要求的手段向中国市场出口其产品,从而损害中国的国内产业。即便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公平竞争,其进口数量的大量增加,也可能使中国的产业受到损害。新形势下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进口救济提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外国产品对华倾销的事件逐渐增多。我国逐渐取消进口限制以后,外国产品在中国市场倾销的事件已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1997年,我国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形成了我国的首例反倾销案。此后,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反倾销力度的加强,我国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逐渐增多。到2004年底,我国的反倾销调查立案已达35件。由此可见,在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上,外国产品和中国产品之间的竞争,乃至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为了赢得中国市场,选择以倾销方式向中国市场出口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我国主管机关今后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其二,进口增加对我国国内产业的冲击开始显现。当今一些国家和地区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或保障措施,促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商将其受这些措施影响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市场。进口增长对我国国内产业的冲击开始显现,而且在今后可能更加明显。其三,补贴产品进口的可能性不可排除。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公共机构对某些产品给予专项补贴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些受补贴的产品一旦被进口到我国市场,很可能损害我国的相关产业,而我国目前为止没有使用过反补贴措施,由于缺乏反补贴经验,在反补贴实践中可能面临较多的问题。

2.出口救济面临的挑战。随着我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出口产品已成为有关国家和地区关注并采取措施牵制的焦点。近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措施的事件频繁发生,我国的相关国内产业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我国出口救济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外对华歧视性反倾销调查居高不下。我国一向是有关国家和地区反倾销的“重灾区”。自1979年以来,有关外国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已达500多起。据WTO统计,自1995年WTO成立至2003年底的9年间,成员方反倾销立案调查共2416起,其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就有356起,占总数的1/7左右,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4]其二,国外反补贴措施开始针对中国出口产品。WTO成立以前,国外反补贴调查案只有少数几例涉及到中国产品。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有些成员方已开始针对中国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其三,国外保障措施妨碍中国产品扩大出口。中国产品的出口,不仅受到其他成员方采取的“一般保障措施”的影响,而且受到其他成员方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的影响。特保措施成案条件较低,而且只对中国产品实施,而不像一般保障措施那样非歧视地适用于所有其他成员方的产品,本质上是对中国产品的歧视。其四,国外其他贸易壁垒妨碍中国产品扩大出口。近年来,有关进口成员方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已开始频繁的利用各种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这些成员方大都利用WTO规则,使其贸易壁垒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三、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完善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的贸易救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结合我国现行外贸立法以及国内产业遭受国际贸易损害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当突破贸易救济仅限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传统观念,建立一个既能救济进口产品对我国国内产业的损害,又能救济外国不正当或不公平进口限制对我国国内产业的损害的贸易救济制度。

(一)进口救济制度

为了应对进口竞争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进口救济制度。由于进口竞争有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之分,我国的进口救济制度,既应当包括针对不公平进口竞争的救济制度,也应当包括针对公平进口竞争的救济制度。确立针对不公平进口竞争的救济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或补救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对国内产业的损害。由于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具体表现为倾销和补贴,我国针对不公平进口竞争的救济制度,应当包括反倾销制度和反补贴制度。针对公平进口竞争的救济制度,一般被称为保障措施制度。确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或补救进口产品的大量增加对国内产业的损害。鉴于我国市场开发以后进口增长对我国国内产业的冲击越来越大,尤其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频繁实施的进口限制可能导致更多的外国产品向我国转移,因此,我国应当将保障措施制度作为进口救济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2004年修订的《对外贸易法》明确规定了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规则。我国政府根据救济国内产业的实际需要,还制定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但是我国的对外贸易立法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过于简单,可实施性较差;很多重要的概念没有明确规定;各部门间交叉的职责范围未具体明确;缺少司法审查条款等等。因此,这就成为完善我国进口救济制度的重点所在。

(二)出口救济制度

从理论角度看,贸易救济制度包括了一系列的实体和程序规则,并且,许多规则都已经十分具体了。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完善,除了涉及到具体规则的修订或补充以外,还涉及到总体制度设计的完善。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我国贸易救济制度的总体设计仍有不完善之处。目前急需完善的制度主要是出口救济制度。从实践角度出发,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和出口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出口贸易已引起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极大关注。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国(地区)对中国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限制正在逐渐增多,我国国内产业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消除有关国家和地区进口限制的呼声也正在逐渐高涨。因此,我国很有必要将出口救济作为贸易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立法上确立出口救济制度。

我国目前尚未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出口救济制度。虽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制定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具有出口救济的内容,但该《规则》并非完全为了出口救济而制定。从该《规则》对“贸易壁垒”的解释来看,凡是外国(地区)政府的措施或做法违反经济贸易条约或协定、未能履行经济贸易条约或协定规定的义务、对我国产品或服务进入该国或第三国市场造成阻碍或限制、对我国产品或服务在该国或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力造成损害、对该国或第三国产品或服务向我国出口造成阻碍或限制,均属于国外贸易壁垒。[5]其中有些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并无影响(如阻碍外国产品向我国出口),我国对其进行调查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不具有出口救济的性质。由此,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出口救济制度:其一,出口救济所针对的贸易壁垒。出口救济制度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防止或补救我国相关产业因有关国家或地区不正当或不合理地限制我国产品出口而受到的损害或损害威胁。出口救济所针对的损害国内产业的行为不是进口竞争,而是有关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采取或支持的阻碍我国产品出口的措施或做法。此种措施或做法属于贸易壁垒的范畴,但它不是指所有的贸易壁垒,而仅仅是指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并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的贸易壁垒。其二,出口救济调查。我国的出口救济调查规则,可以参照商务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的有关规定来设计。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调查的发起、调查和认定等。其三,出口救济措施。调查机关如果确定被调查的措施或做法对我国产品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可以决定采取适当的救济措施。实质上,采取出口救济措施属于贸易争端的解决方法,在WTO体制下,贸易争端的解决必须遵守DSU和其他相关协定的规定。因此,我国在完善出口救济措施时,首先应当考虑DSU和其他相关协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可以参考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

综上,我国应当以《对外贸易法》所确定的贸易救济基本框架为依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制度。尽快制定有关出口救济的法规,以形成由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出口救济法规共同支撑的贸易救济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俊宜,李权.国际贸易.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49—150.

[2][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4—77页。

[3]赵生祥.贸易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

[4]王磊.中国产品被反倾销的几个深层次问题.WTO经济导刊,2003,(6).

[5]商务部.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第3条.

[作者简介]张超(1981—),女,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私法;张雪峰(1981—),男,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

作者:张超 张雪峰

上一篇:前沿技术论文下一篇:轻化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