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作风建设发言稿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参与活动,还是工作中的参与会议,我们都很可能会需要撰写发言稿,而发言稿并不是流水账,它具有明晰的结构和逻辑,很多人撰写发言稿都不得要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干部作风建设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干部作风建设发言稿

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初探

【摘 要】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与信息传播高度关联,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表征之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传播的强力支撑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工作。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业务水平不专业,工作能力不达标;工作开展不正常,信息发布不定时;关键时候靠不住。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配备、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分类配备,区别对待;精挑细选,能者上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管评结合,优胜劣汰。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制度化、规范化,要保障新闻发言人对信息的掌握和自主的工作。

【关键词】体育 新闻发言人 体育传播

当今社会资讯密集、传播迅速,“新闻官”、“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体育领域,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各球队的新闻官、欧洲各支超级联赛球队的新闻发言人频频在电视镜头中露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体育新闻发言人在我国出现也有些年头,如一些大型的综合赛事、一些著名的国内联赛、一些实力不俗的球队,一些独具特色的赛区都配备有这样的角色。然而,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的工作实绩是否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这支队伍的配备与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与提高的地方?这些问题还有待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一、 在我国建设一支高水准、高素质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必要性

1、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与信息传播高度关联

无论是人们出于强身健体目的而进行的个体身体练习,还是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从事的挑战身体极限的竞技运动,都与某种或某些传播行为存在关联点和契合处。传播者、传播工具、传播技术对体育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代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之并驾齐驱的体育传播,这其中尤以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表现突出。可以说,没有电视转播提供的稳定、生动而清晰的画面,就没有世界上众多体育联赛的成功与辉煌。体育信息产业正是体育与传播共同孕育的一个产业领域,市场、商业、收益等因素使体育与信息、传播联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

2、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表征之一

传播业发展到今天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会轻易否定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公众享有的了解政府、社会变化的权利。以大众媒介为代表的各种媒介,其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向受众传播各种信息,保障他们的知情权。设立新闻发言人是各国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等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而采取的有力举措。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正是公众体育信息知晓权得到保障的一个具体体现。

目前,保证体育传播渠道的畅通、体育传播效果的理想以及体育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各国体育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设立和培养体育新闻发言人则是体育传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可以说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拥有多重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他是重大体育事件、突发体育事件、体育常规工作等有关信息的发布者,是所在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单位部门直接与媒体接触的联络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以一个面对公众的体育界的形象代言人而出现的。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影响到了体育信息的集散与流动,也反映体育界与媒体、公众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体育传播的发展水平与程度。

3、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体育传播的强力支撑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工作

从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众多衍生功能来看,其与传播的诸多功能间存在一定的交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和交融性在时刻整合着大众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层次,这就迫使人们去寻找能够凝聚和提供精神归属与心理满足的对象,体育新闻正好承载并表达了这一需求而被人们广泛选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于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的重要作用,这给从大众传媒领域中突现出来的体育新闻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①如今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同时也获得了空前的进步,从体育在整个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地位来看,无论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众凝聚力、提升国家形象,还是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拓展体育市场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体育新闻传播、体育信息传播都予以了强有力的支撑,可谓功不可没。

我国体育事业是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公众自然拥有对体育信息的知晓权利,重视和维护公众的这一权利是体育行政部门、体育主管机构、体育社会团体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体育事业和传媒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应运而生。体育信息能够从发布者那里源源不断地流出,并经由媒介的有效传播最终流向它们的受众群体,从而让一次次成功的传播生动展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体育新闻发言人出色的工作。

二、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并不是新生儿,在很多场合他们直面媒体,回应公众,努力工作。从地方政府的体育管理部门到全国的体育团体乃至国务院的行政机构,从某支球队到某个赛区,从小型赛事到大型赛会,甚至是全球关注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他们屡屡亮相,频频出声。与体育记者打交道,向球迷、体育迷们传递信息,为公众提供体育资讯、进行体育宣传,可以说在这么多年的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历程中,他们的成绩与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我们在肯定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贡献的同时,并不能回避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中存在的弱点与弊病以及这支队伍建设中所面临的尴尬与困难。时至今日,我国体育界人士并非普遍拥有信息公开的意识,也不全都具备与媒体精诚合作的认识与态度。他们对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不以为然,即便媒体与公众的需求已经非常强烈,可是体育新闻发言人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人不但无视体育爱好者和公众的信息需求,而且对媒体工作者不尊重、不友好,甚至还出现了暴力侵犯体育新闻工作者的事件。

即便是从现有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来看,以下问题还在一定范围中存在:

1、业务水平不专业,工作能力不达标

考虑到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角色与重大使命,我国相关部门顺应时代需求,对有关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专业培训,其中既有全国范围内的以政府新闻发言人为代表的高级新闻发言人的培训,也有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主动出击,努力推出的新闻发言人。而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中虽然不乏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士,但是有一些体育新闻发言人未经筛选,匆忙上岗,其知识构成不够专业、不成系统,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不尽如人意。他们不具备相应教育背景和缺乏专门学习培训的弊病在工作中暴露无遗,其工作不够正规、不够专业,难以承担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某些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个人修养令人难以恭维,在与媒体接触的过程中状况百出,问题频现,工作效率、工作效果备受诟病。

2、工作开展不正常,信息发布不定时

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所代表的单位、部门构成复杂、性质多样,相关人士对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的性质、角色、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有的将体育新闻发言人当成摆设来装点门面,使得他们空有其名,闲人一个;有的则让体育新闻发言人担起了不相干的事情,工作重心游移不定;还有的认为体育新闻发言人仅为其一方所用,其认为必要时才让体育新闻发言人出场,至于媒体和公众需求不用考虑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本职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往往临时突击或勉强应付,记者和球迷们期盼的新闻发布会、通气会不能定时举行,他们的工作便以非正常状态出现。

3、关键时候靠不住

人们在遇到体育界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特别需要体育新闻发言人出来发布消息、传递信息、解疑释惑,但是这个时候有些原本还较为活跃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却销声匿迹,或者突然失声,保持沉默了。不管是有意还是被迫,这种信息封闭、信息真空的情形使人窒息,特别令受众反感。这样的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让人感觉非常不靠谱,不值得信赖,总在关键时候掉链子,难以承担起体育新闻发言人的重要职责。每每这种怪象发生时,体育界、体育圈便以负面形象出现,正应了那句“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情形导致的可怕后果便是,体育的社会认同感大大降低,其实最终受损的还是体育本身。

三、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配备、建设的主要环节与步骤

1、分类配备,区别对待

中国体育界需要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并建好这支队伍,这是广大受众与各类媒体的共同心声,体育界人士不应回避这一客观现实。当然体育界部门众多,赛事、赛队各有特点,对于不同层次、级别的单位而言,他们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除了基本的共性之外,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俱乐部与体育总局,小型赛事与大型赛会,其体育新闻发言人在工作范围、工作重心上就不一样。各单位、各部门应该广泛征求媒体同仁、专家学者与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身情况,认真研究本单位、本部门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和岗位要求。对各位体育新闻发言人应当合理分类,加以区分,既考虑体育新闻发言人作为新闻发言人和体育结合的共性,又要从工作实际出发,体现各家体育新闻发言人的特性与个性。

2、精挑细选,能者上任

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界高级专业人才,他们应该拥有扎实的体育、新闻专业知识,掌握高超的公关礼仪、语言表述的本领与技巧,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灵活应变能力,能充分认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义务,愿意和善于与媒体合作,真诚面对受众需求。在选拔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时候,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从前文所述的条件与标准去筛选,体育、新闻、中文、外语、历史等都是不错的专业背景,但是挑选者不应拘泥于学历与学位,此外是否具有在新闻媒介机构、体育宣传部门工作的经历也是选拔人才时考虑的重点。当然挑选者最终还必须综合审视与衡量候选人的素质,如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是否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人品等也是不可含糊的。

3、学习培训,不断提高

对于现已在任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国家或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其强化训练或督促其不断学习,这种培训提高的重要性不亚于当初的选拔。只有给予体育新闻发言人不断学习充电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始终保持较高的工作水准,创造理想的工作业绩。当然这种旨在提高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集中培训、专题论坛、技能大赛等,可以邀请专业老师予以指导,也可以是同行之间的切磋交流。学习内容应该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如新闻传播、体育、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外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经验等,以及或成功或失败的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实践经历都能成为他们学习提高的生动教材。

4、管评结合,优胜劣汰

对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日常管理和对其工作的定期评估也是确保建设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重要举措。体育行政机构应该专门有一个部门来负责体育新闻发言人的指导和管理工作。评估内容与指标应包括德、能、勤、绩多个方面,可以请本单位、本部门的人士来评,也可以请同行来评,媒体人士来评,体育爱好者来评。对于优秀者应当在业内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而对于屡屡不合格、不达标的则应将其排除出体育新闻发言人的队伍。

四、 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

1、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须确保制度化、规范化

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让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国体育事业出力,为体育信息受众服务,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明确他们的职责、权利、义务,确保其工作正常、合理、有序地展开,使他们的工作能够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试想如果体育新闻发言人今天来了明天走,在与不在都一样,这样形同虚设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媒体自然不欢迎,公众也不会认可。只有在制度存在的前提下,他们的工作才有据可依,才能排除种种干扰,获得必要的支撑与扶持,进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能以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在众人期盼的各种场合。当然,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岗位绝不能一窝蜂,切忌盲目跟进,搞一刀切。有关单位或部门一定得从实际出发,决定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设立和建设工作。

2、信息掌握是基础,自主工作是保障

拥有信息、掌握信息是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不能出席或列席一些重要会议,或者常常被挡在重要场合之外,信息源总是被掐断,或者即便掌握信息,但是却不能自主、灵活地开口、出声,工作总面临重重障碍和阻挠,那么再出色、再有抱负的体育新闻发言人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自然就难以令人满意。

事实上,目前许多体育新闻发言人信息渠道并不通畅,他们游离于本单位或部门的高层或核心圈之外,对重大信息也不完全掌握,工作起来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界人士对新闻发言人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和缺陷,对公众知情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对媒体的独特地位也不能理解。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的话,那么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无疑会失去媒体和公众的信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只有正确认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性质、任务,充分重视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与地位,确保其信息渠道通畅,信息来源丰富,工作自主,工作环境宽松,中国体育新闻发言人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

作为信息发布、信息公开的主角,新闻发言人及其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民众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领域和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一样,备受公众关注,众多体育项目、体育赛事深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喜爱,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崛起、繁荣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体育传播的支撑。作为体育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体育新闻发言人承载着媒体的期待,背负着体育界的重托,离不开大众的广泛支持。直面当前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中的种种问题,通过合理步骤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让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其信息渠道畅通,工作环境宽松,这是建成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①许传宝、彭丽,《论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与受众需求》[J].《新闻大学》,2001(3):59

责编:刘冰石

作者:罗璇

第2篇: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的对策

摘要: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掌控、引导舆情的新举措,它因其依附媒体的不同与其他政府与公众沟通方式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考察其出现几个月以来的得失,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 现状 对策

目前,一些省市逐步设立了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2009年8月3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在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亮相。2009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网络平台正式开通。2009年9月1日,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网络新闻发言人”板块。2009年10月12日,广东省首批15个厅局设立网络发言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掌控、引导舆情的新举措,立即赢得了上自《人民日报》①下至广大网民的广泛关注。根据中国青年報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3%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省市也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②。同时,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与日俱增。一系列的网络舆论事件已经让政府意识到网络不仅是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的集散地,还是其发酵地、放大器,是思想舆论交锋的主战场。只有重视网络民意,及时沟通,才能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小热点炒成大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预期,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成为新时期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中的一道重要景观。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特点

较之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无疑是前者在网络媒体的延伸,可又不仅于此,它的及时性、全时性、互动性、直接性、信息海量性、表现方式的丰富性是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无法比拟的。传统政府新闻发布会只允许数量有限的少量记者进入,得到提问机会的更是少之又少。新闻发言人的回答只能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为中介进行二次传播才能传达于公众。而在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中,网民皆可成为发问者,并可直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回复。在议程设置方面,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拥有更多主动权,而在网络平台上,更多是由网民设置议题,发言人从多而杂的议题中筛选作答。并且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透明性更强,公众监督力度更大,发言人回避问题的空间更小。这一点在与政府网站公众留言板、政府公开电话的比较中也显得较为突出。

较之政府网站中的公众留言板,网络新闻发言人给予公众的信息量和发言空间更大,动态性、常态性、互动性更强。

较之政府公开电话,网民发言将不再受“占线”之苦和接线员下班之限。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看来,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出现是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必然结果、必经阶段。③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一方面为政府直接面向公众发声、引导舆论、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的渴求,加快了公众网络问政的进程。因此,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也是政府对自身执政能力的新挑战。

初创阶段得与失

现有成绩。初步显示了搜集、研判舆情、议题设置能力。尽管处于初创阶段,政府网络发言人建设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它在搜集、研判社会舆情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能力。以贵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新闻发言人”板块“网络舆论监督回复”栏目为例,其所选择的网络舆论议题来源广泛且与民生或公共利益密切相关。这些舆论议题包括:“贵阳在建立交桥垮塌4人受伤2人失踪”、“我对贵阳堵车的看法”、“贵黄路五里冲段路面严重破损下沉”、“红枫湖净化水质鲢鳙鱼遭大量盗卖没人管”。以上四个议题主要来自地方网络论坛、大型门户网站新闻,少量来自当地报纸。这说明网络发言人已经初步找到了搜集社会舆情的主要渠道,并能较为准确地研判话题热度,及时进行议题设置。

初步显示了灵活机动的网络新闻发布技巧。除了常见的回复、跟帖、QQ等舆论引导形式外,一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还摸索出一些其他技巧。例如,对于舆论议题的处理情况,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不仅在自身平台上进行回复,还在舆论议题的来源页面上标明“相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版主更新: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已回复”等字样,并将贵阳市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板块的网址链接于此处,这样既有利于尽快平复相关网络舆论,又对新设立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进行了宣传。

现有问题。及时性、互动性不够。在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板块“网民评论”栏目,有网民发帖“今天去审车了,确实黑暗”,仅仅7分钟后就得到了环保局的回复。不过这只是少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网络平台中,“网友意见”、“网上提问”、新闻发布会“往期回顾”几个栏目分立,且前两个栏目并无网上回复,明显缺乏互动性。要树立网络发言人亲民务实的社会形象,必须在及时性、互动性方面大力加强。

浅尝辄止,较少追踪反馈。例如,对于网民于2009年10月17日在网易贵州论坛的帖子“红枫湖净化水质鲢鳙鱼遭大量盗卖没人管”,贵阳市政府网络发言人在10月20日进行了反馈,以文字和图片说明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可是11月1日,在网易贵州论坛上,原发帖人“骑虎观天”又发了前一天拍摄的照片,说明盗卖情况依然如故。但我们在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并未看到发言人及时的后续追踪反馈,看到的还是先前“打击有力”的假象。无怪乎关于类似事件的讨论还是地方论坛更为热闹。

影响力较小,参与网民较少。通过笔者的考察发现,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中参与网民较少,从网名和发帖内容来看,相当一部分跟帖源自网络新闻发言人,有的甚至只有一个网友跟帖,网民参与度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宣传力度较弱,很多人并不知道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这一新举措,或不清楚其具体网址。二是公信力不够。传统政府新闻发布会在人们心目中更为正式、更具权威性。

流于表面形式,工作效能低下。目前,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发布方式主要以文字、图片为主,视频基本没有。广东15个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厅局中,多数只是简单地给出该单位的公众网址和电子邮箱,只有7个单位建立了QQ和QQ群,方便网友在线交流。有记者试图通过QQ与网络发言人交流,结果大多数单位并不接纳记者的“好友申请”。有的虽接纳记者为好友,但记者留言后,该号码仍会建议改到其部门的官方网站留言。少数回应网民的网络发言人也被批“太官腔”、“太敷衍”。一些所谓的“在线解答”不过是千篇一律的“外交辞令”,诸如“感谢您的来信。我们已将您反映的问题转有关单位研处,您的来信也将留存在今后制定政策和执行监管时作为参考”。④这类僵化的网上留言不在少数,不仅没有充分体现网络手段的优越性,反而让公众感到网络发言人的名不副实,不利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公信力的建立。

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时间较短,发言人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发言人在意识上、能力上的欠缺。

推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的现实对策

网络中信息的无限性导致了它是一个无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要确保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声音不被淹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树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公信力。建立身份识别制度。尽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具有合法的官方身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不免为其权威性、公信力的建立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倘若发言人的身份被黑客冒用,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加强网络安全,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制度至关重要。

建立发言人问责制度。对担任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人员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考核,确保他们对网民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不敷衍塞责,不耍官僚作风。只有发言人务实、敬业、耐心、理性,网上的气氛才会和谐,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公信力才会得到认可。

为发言人赋权。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俞德鹏认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关键在于实质性的信息沟通”⑤。的确,如果没有实质性的信息沟通,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就会沦为花架子,受到网民的冷落。而实质性的信息沟通就需要赋予网络发言人更大的权力,使他们能有效地敦促、协调各部门尽快就网络民意给予满意答复,使该网络不仅是一个联络平台,更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无形引擎。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識。扩大政府网络新闻发布平台的知名度是树立网络发言人权威性、公信力的前提。我们可以到地方网络论坛中对这一新举措广而告之,必要时进行链接,也可以在与传统新闻发布平台的互动中扩大其影响。一方面,对传统新闻发布会进行网络转载,“借船出海”;另一方面,在传统新闻发布会上对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回复,或吁请媒体、公众在政府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上关注后续信息,将传统新闻发布平台的人气移植到网络新闻发布平台上去。同时,由于客观上要与其他网站争夺网民注意力和网络影响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品牌建设,这样才能成为公众与政府沟通的首选网络平台。

提升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效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于所依附的是网络媒体,所以对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培训除了一般新闻发言人培训内容以外,还应包括网络技术、网民心理、网络文化、网络传播理论、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分析等方面,使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能够将政府传播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当然,基于网络发布平台特有的互动性,网络新闻发言人较之传统新闻发言人还应有着更强的服务意识、更多的耐心,这些也是专业培训应包含的内容。

打造协作、高效的网络发言人团队。新闻发言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工作团队,需要集体智慧。网络新闻发言人更是如此,其全时性、多环节、多部门等特点对虚拟代号背后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团队的工作能力、协作水平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要打造协作、高效、稳健的网络发言人团队,还需要专门为其设立编制,进行人事配套。

加强制度配套,促进各环节的衔接。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涉及的环节颇多。包括对网络舆情的搜集、核实、梳理、研判,对所设置议程的筛选,将网络舆情分类整理后提交给相关领导与部门,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根据议程对各部门所提供信息的融合整理与发布等。要将如此繁复的环节高效衔接,必须建立科学的配套管理制度,这还需要参与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

善于“借力”,灵活创新。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网络发言人团队须根据议程的不同特点巧妙借力,灵活创新。在此方面,广东省公安厅网络发言人团队值得学习。他们针对QQ群容量有限、网民参与者众多的情况设立了“超级群”,以容纳更多网友在线聊天。针对一段时间以来购物、手机诈骗较多的态势,他们还采取“主题群”的方式,邀请刑侦局民警上线与网友面对面,介绍新型诈骗手法,提醒如何防范。⑥

当然,要使政府网络新闻发言平台真正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除了树立其公信力、提升其工作效能之外,还有赖于广大网民增强媒介素养,理性问政。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在打造服务型、开放型政府,促成政府科学决策,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注 释:

①8月7日《人民日报》第10版刊发文章《政府“网络发言人”首现广东》。

②《80.3%的网友希望所在省市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新华网,2009(9~15,07:50)。

③《“网络发言人”纷纷亮相各地,网络问政再开新局》,新华网,2009(10-14,07:27)。

④⑥《网友挑刺网络发言人“太官腔”,学者建议增视频对话》,《南方日报》,新华网,2009(11-03,09:53)。

⑤《宁波镇海首推网络发言人制度,网民投诉明显下降》,新华网,2009(08-26,13:47)。

(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生)

编校:施 宇

作者:谭 玲

第3篇:“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发言纪要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非常高兴在元旦刚过、春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一次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的论坛(或者称研讨会),请来各位专家,就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各抒己见。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讨会,将来逐渐形成一个机制或者一个平台,以便使我国心理学界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时,能够相互交流、彼此沟通。这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聚会,因为我国三个主要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一起主办了这个研讨会。首先,我代表心理所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上午傅小兰所长和李安林书记因为出席科学院工作会议,不能出席此次研讨会,让我也代表他们两位,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欢迎和谢意。

此次研讨会的时代背景大家都很清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这个目标一经提出,就会化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世界竞争形势之下,硬实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事实表明,即使在中国的硬实力(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以后,我们也看到我们在世界上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这跟我们的软实力和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没有强大到和经济匹配的位置是有关系的。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这块,我们也看到实际上中国实际上是没有样板或者模板可以去模仿的。那应该怎么办?只有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自己的文化创新之路,让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真正使中国成为强国的目标。

对于国内来说,既然国家制定了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就会涉及到相关资源的配置问题未来的资源如何分配。我个人相信,或许这个问题在制定这样一个目标的时候,很难可设想得很清楚的。所以我们发现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为了配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中央精神,很多人把文化等同于文艺,各地在文艺演出方面投入很多。其实,我们都知道文化不等于文艺,文化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所以,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心理学家,应该发挥他们的建言献策的作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给我们心理学界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个契机。我们知道汶川地震以后,心理学界抓住了契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使得我们的党和政府,特别是我们的老百姓对心理学有一个刮目相看的机会,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继续抓住,其实也是一个促进心理学本身发展的契机。

关于文化的含义,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人是生物人同社会人的结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适者才能生存,它强调的是无情的竞争。我曾经与动物所的专家座谈。我发现,对他们来讲,动物(包括人)非常简单,就是完成个体和群体的生存繁衍的基本任务。但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讲,其实人类的使命远远超出了生存繁衍的范畴。人们除生存竞争之外,还要更多的合作,怎么合作,有什么样的机制保证和促进他们的合作,从而达到种族的生存发展?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文化。所以,文化其实更多的是跟合作、及其制约和促进等因素相关联的非自然之物。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且随着文明的进步,会越来越重要。对于文化学者来讲,他们常常把文化分成为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客观文化更多的是有形的东西,如文艺表演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文化更多地带有一些主观内容,如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学家则更多地研究主观文化。

主观文化又分为多个层面。最里层的元素是我们人类的基本共识,英文叫做assumption。之后依次有价值观、信念、行为、约束、引导等,以及在所有文化机制作用下,人们的行为所产生的一些后果。全部上述元素都可以归为主观文化。在特定研究语境下,上述元素可以被操作化为变量,他们就便成为心理学家所熟悉、所擅长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心理学家要解决、给予回答的现实问题。所以说在文化建设方面,心理学家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之中越往里层的元素,是越难改变的东西。我在这里暂且翻译成“共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最基础的东西,比如中庸、慈孝等,现在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其中哪些内容对于我们的生存发展是有利的,哪些有制约的作用?都是我们应该加以研究的内容。

研究发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有不同的发展路径的。第一种生存发展的路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也不断在生长,并且呈现出与文化强弱的正相关关系。第二条生存发展的曲线显示,它的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劲儿就不足了。这也是与文化的影响有关系的。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不足,导致群体和民族的生存危机。经济发达程度自然是生存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它可能不是一个必要充分的条件。只有“经济”加上“文化”的共同繁荣,生存发展曲线才可以有一个持续性和上升趋势。所以,我们现在一直讲,中国的发展要强调可持续性,比如道德建设就是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文化建设对于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之所以重要,从上述研究中就可以显现出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就是希望我们心理学界能够逐渐形成一个习惯或者机制,大家经常保持交流和沟通,这本身也是学界的文化建设。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很多工作上,特别是在促使党和政府、以及老百姓加深认识心理学时,常因为我们内部之间沟通不到位,给社会传达出矛盾的信息,反而造成工作的被动。今天,我们想利用这样一个机会,使得三个学会的领导和专家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也是我们举办研讨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然,我们也很高兴,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的领导和科学院工会的领导也一起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使得我们有一个跨界的沟通渠道,使得学术界的声音和学术界外部的需求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共同探讨文化建设的问题。

最后,我要提及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能预测历史,但我们可以创造历史”。历史是我们人类创造的。文化是什么?文化不过是被创造出来的人类历史的积淀。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聚会,其实已经在开始进行文化建设,我们已经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如果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我们或许会迸发出更多的新的想法,对于从心理学角度更好地提出我国文化建设的建言献策,是有所助益的。

我们研讨会的主题就是两个:一个是梳理一下心理科学跟文化建设过去的研究成果,挖掘它;一个是在这个成果基础上,大家做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对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建议。当然,我们也知道,中国文化是极富特色的,几千年一直绵延不断。许多文明都随着时间而中断,而中国文化则一直延续。心理学里有很多关于中国特色文化的研究,比如集体主义、威权主义、家族主义、关系、面子、耻感、外控。它们在使我们的民族生存下来的过程中,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它们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我们的研究除了关注它们的消极方面,也要关注起积极面,这对于我们创立新

的文化,增强我国的软实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文化研究也应关注中央国家机关。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其管理主要是通过中央国家机关来领导。如果中央国家机关的文化建设搞好了,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就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积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我利用主持人的身份,先开个头,也给大家拜个早年。谢谢大家!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说明我们的党和政府在重视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把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我们的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这件事情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同时我们也感到我们的文化有缺位,我们道德有些滑坡。这些东西也都会成为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提出加强文化建设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部署。

谈到文化建设,其实文化与心理之间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文化一定具有心理的基础,心理也一定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在心理学的研究体系中,其实已经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分支。比如说我们有文化心理学、跨文化比较心理学,现在甚至在这样一个层面上,还要去找文化心理的神经基础,有文化的认知神经科学,在北大心理系开展这样的研究,比如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关于自我,其实这个含义是不同的。东方人的自我不但包括自己,还包括自己的亲属,比如父母;而西方不是这样的,而且这种在我们大脑的功能中是有所反映的,这也是认知科学的发现,在国际上都是认可的。所以,心理学非常关注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差异,同时也在寻求理解文化形成的心理学的基础和历史的动因。这种研究我想大大地丰富拓展了我们对人类心理行为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生命科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所以,这种研究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确实对整个科学体系都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确实非常关注,而且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与心理相关的,我们在国内有四个学术组织,即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协会、社会心理学会,还有一个人类工效学会,最后一个跟我们今天这个主题的关系不大。今天跟国家工委领导一起共同探讨心理科学和文化建设的主题又有特别的意义,这三个组织虽然都跟心理有关,但是大家平常关注的重点和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采取联动机制是非常好的,我们中国心理学会一直就有这样的主张,特别希望建立沟通和联络,更好地应对国家在建设和发展中,特别是与心理相关,在心理健康、国民素质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要达到共识。

机关是一种社会组织,是政府部门的组成部分,政府运行好坏,效率高低,实际上是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状态都密切相关的,所以,他们在我们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建设中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国家机关作为一种组织,也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它的人员素质、人员的水平和状态也都和组织的文化密切相关,它的运行效率,人才的成长也是跟他所具有的文化密切相关。心理学恰恰也是非常重视组织层次的研究,一个组织怎么样具有更好的效力,形成凝聚力,用什么样的机制激励员工工作的状态和他的发展,我觉得是有很多研究的。这实际上就是组织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成果我想对于我们国家机关的文化建设或者是对整个国家机关的工作都应该有重要的启示。当然,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组织,本身也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过去我们研究组织是因为组织心理学比较关注企业的组织,企业的文化,但是我觉得对于政府的组织,近年来这种研究也开始关注,而且也已经有一些很好的成果,我希望这些东西能成为我们沟通心理学与政府组织之间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桥梁。

我觉得在这样一种认识下,我们对今天的研讨会应该有很好的期待,我预期我们会取得很好的成果。第一点是我们这几个部门在一起探讨文化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在解决与社会有关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建立学术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也是我一贯的一个想法。第二点,我们和这几个学会之间的相互沟通,以及我们与政府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一定会使我们的心理学工作者,也使我们政府部门机关的工作者都获得新的思考,使大家在对问题的认识上都会获得新的理解,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我想这是可以预期的。另外,心理学与国家机关工委联络其实已经建立了,已经有了这样的平台,我想通过今天的研讨会,一定会把这个工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平。

赵国秋(杭州市疾控中心)

中央文化建设的决议出来后,作为心理学界的同行们,大家都需要非常深入地去思考文化背后的价值,价值的背后还有更高的像信仰等这一类的问题,在这之间心理学能做什么?中国的文化,包括组织文化以及官文化,心理学在行为、信念等方面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时,我们也看到机关效率的问题部分来自于心理学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机关效率、人际关系障碍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觉得在这个层面,心理学是完全可以站在一个专业的角度,用自己的理论与技术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这个会一定会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我非常同意在心理学的体系里,我们几家心理学的学会、协会应该积极地互相沟通,共同确定一些大的主题,并且进行认真的论证,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更紧密的结合,我想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建设,即和谐文化,大家在一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多次在常委会上讨论过这些问题,即在一些比较大的事情上,我们国家级的心理学团体能够联合起来,并联络有关方面的专家,一起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我做了三十多年的精神科医生,很关注心理学跟文化的关系,以及心理学跟心理卫生问题的关系,关注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信念的危机,以及在这个背景下,它所导致的心理冲突的增加,心理冲突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大家知道刚解放的时候,老百姓都很幸福,而现在的老百姓都不幸福,不是一般的不幸福,当官的不幸福,有钱的不幸福,不当官的不幸福,没有钱的也不幸福,原因非常复杂,从单元走向多元,但是这个过程中心理冲突是重要的基础。所以,两亿多的中国人急需要心理学的帮助,在这样的过程中,心理学文化建设跟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2008年,卫生部指派我去了胶济铁路的事故现场,这次“7·23”也是政府指派,也是我带队去的,我的感觉非常明显,两个铁路火车事故,我觉得这一次的抱怨和愤怒情绪明显的比2008年的要多。实际上2008年的胶济铁路事故死亡的人数和受伤的人数是这次“7·23”的倍数,但是这次处理的难度很大。2008

年,卫生部派我们去,三十多个人工作了八天,很顺利地撤回来了,这次“7·23:”事故我们整整在那里工作了14天,到撤回来的时候,我觉得还有很多问题。后来温家宝总理也去了。这里面我思考什么呢?幸福指数如果越来越低的话,一个人的抱怨情绪可能会越来越高,他愤怒的指数可能越来越高。所以,和谐社会,我想心理如果不和谐,什么都不可能和谐。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推理下,我觉得有必要要去考虑一些文化建设过程,最高层面应该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心无旁鹜才能淡定人生,如果信仰缺乏,社会和谐、诚信乃至感恩都将会充满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佛教崇尚的应该是和谐,应该是诚信,我亲自问过一个和尚,我说“和尚”两个字怎么解释?他告诉我说和尚即尚和也,我觉得他解释得非常好。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哪怕是几千年的宗教信仰,我们可以也应该肯定佛教的文化,把它作为一种建设也好,推动也好,我觉得不应该忌讳,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点事情。这是我谈的一个想法。

官文化也好,仕文化也好,我们最近对近2000名公务员做了一个调查,确实不乐观,跟最近公布的中国在155个国家中的幸福指数位列125位是惊人的相似,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很低。我们仔细分析了公务员的幸福指数,压力来源,应对方式等。他们的幸福指数不高我想如果他们不幸福,通过投射,权力影响等,恐怕后羿的合并问题会更多。所以,老百姓的幸福问题首先要考虑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压力调适,心理疾病防治和心理疾病的干预,我觉得这一块要提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

车宏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关于文化建设,以前常考虑,但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讲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常提到文化的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价值观、理念,即做事情时人们内心秉承的重要原则,关于是非、对错等最基本的东西。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就有了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叫做行为规范,关乎怎么做人做事,包括从最严肃的党纪国法,一直到民俗、道德规范等。如我们今天开会,应该怎么来开会,话要怎么说,这跟在家里吃饭是不一样的。第三个层次跟物质有关,今天会议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喝水杯子,开会办公地点如何布置等,都可以说是物质文化的一部分。

现在党中央提出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非常重要。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文化非常乱。乱在哪儿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但是又不限于儒家,还包括其他各家的思想。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被冲击了两次,第一次是“五·四”,打倒孔老;第二次是文革,传统文化彻底被否定了。从鲁迅以及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先哲们的文章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人们对中国旧文化的深恶痛绝,认为它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落后都是它造成的。文革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是厉害。

这两次毁坏性的经历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第一套,依然存有传统的文化。我们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再到改革开放时期,推行了一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雷锋的文化,有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以及政治思想、理念等内容,这是第二套,即所谓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套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来的东西。有人认为儒家传统文化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我看凤凰卫视报道,世界上最有贡献的十位华人,感言里有三四个人都说我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势或者别人不能取代的长处。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们也仍在提倡。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西方的东西,包括人权、个人主义,自我实现等也是好的。但是两者或者三者文化之间有时候会打架,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当前主要还是竞争关系。我从二十多岁学生身上就发现这个问题。孔融让梨是我们从小就学的故事(这是传统文化),但是要是十个人抓阄我得第一,我当然拿大的,为什么要拿小的(这是西方文化)?所以有时它们是打架的。这样的情景下,人们就失去了行为最重要的理念基础,不知道该怎么行为,是人重要?还是钱重要?是道德重要?还是利益重要?我们说见利忘义是大家很深恶痛绝的,但是现实确实是利益优先。所以中国文化的现状还是很混乱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有一个重建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问题是存有虚伪的成份。以贾母为代表,她认为,“林黛玉若要还有什么想法的话,就是白疼她了”(应该守身如玉),而男人(宝玉)偷女人属于“哪个猫不吃腥”。可见,有两套行为标准,对一些人一套,对另一些人是另一套。让女人讲贞洁,而男人则可以三宫六院;他让别人遵守规则,自己却不遵守。年轻人身上体现出混杂的儒家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西方的文化影响。我们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重建文化要完成的一个任务。

第二,心理学跟文化建设有什么关系?人要解决的问题有三层:第一个是人和自然的关系,环保或者尊重自然规律,中国讲究天人合一,人要跟自然和谐。第二个层次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问题。第三,人和自己的关系,即自己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对待自己,怎么管理自己。我觉得,文化建设跟我们心理学关系密切得很。首先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有环境心理学等。人和人的关系,如何协调人际关系,我们社会心理学有一系列的研究,而且对指导人的行为有很好的作用。人和自己的关系,自我、自信、自我效能感等都是心理学的概念。现在的年轻人或者社会上有很多混乱,其实是在以上这些关系上存在混乱。我觉得,我们心理学能做出一些独特的贡献。

第三点,今天我们的座谈会,有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还有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的领导参与。这个座谈会座谈结束了又如何?我希望,有关机构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领导,能够发挥学界的力量和我们机关工委的力量,进一步推进有关的研究、并落实一些后续的活动。

丛中(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是个精神科医生,想从微观的角度来谈一下社会文化建设这一宏观的问题。

一是弱势人群的问题。正在制定的《精神卫生法》可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讲,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各种精神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等,这与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等所有弱势人群都有关联。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是将来我们要去解决的。

再者,少数人的问题。少数人和弱势人群是相关的,但不能等同。领导干部是少数人,但是他是强势人群。弱势人群里的病人是少数人。我作为精神科医生,想着将来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再修订的时候,是否能不再将同性恋的性取向放到诊断标准里。文化进步使我们要把它消灭掉,性取向不要再列在诊断标准里,这就是少数人的问题。我们在咨询时,经常说要尊重来访者,中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常以多数人的利益为依托,却漏掉了少数人,特别是那些弱势人群的少数人。他们的利益由谁来代表,由谁来关心,这是个很大的政治问题。有调查说,2%的人群

是同性恋,那么全国就有2600万。这部分人没有人代表他们说话,这是有些问题的。我是拿这个群体作为关注少数人的例子。

以人为本,“为了最大多数人利益”,我觉得应该改成西方的观点,叫“为了每个人”,每个人和多数人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候我们经常会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好像少数人不是人,他在法律上失去了平等主体的地位,这是将来文化建设的一个视角。

第三点,政府在管理老百姓,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时,类似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要给来访者留足自由自主空间,接纳关注,这个跟以人为本是一致的。别太强硬地要“消灭”一些文化现象或者一些东西。比如说,先进文化就是优秀的,就意味着,落后文化就应该被消灭。文化就算有优劣,但是也不应该以优劣来论,更不能以文化来论民族和个体。在尊重每个人的时候,我想应尊重差异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亚文化的差异性、种族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以法制为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文化面前我们如果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双百方针用在文化里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第四点,不要去定义一个人,而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少去说某某人是农民,某某人是富二代。管他是富二代、官二代,还是穷二代,开车撞人都是违法行为。要以行为来论,在中国文化里我们过去承载了太多家族的东西。

此外,还要警惕宗教文化的政治企图。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有人问传教士传教有什么好处?传教士说,传教之前,你手里有土地,我手里有圣经,传教之后你手里有圣经,我手里有土地。我们过去的一个传统说法“宗教是精神鸦片”,这些年一方面是尊重信仰的自由,但是文化建设在这个方面还是要小心,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时候,宗教就可能钻空子,如果宗教背后有政治势力做背景就会很危险,这是要警惕的。

再有就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将来的恋爱、婚姻可能是中国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过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将来个体可能会作为存在的单位,而没有家庭。将来有可能婚姻法没废除,但是大家都不结婚,它悬在那儿没用了。据说美国离婚的人数达51%以上,国家制定的法案都会有利于非婚状态的人,中国会不会走这一步。所以,在婚姻价值观方面,过去女人主要照顾孩子要讲温柔,男人出去扛石头要坚强,现在照顾孩子的时间少了,女人要在社会上工作,所以,男女劳动方式造成的性别角色的差异正在变化。所以,将来我们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可能会越来越人性化,男人、女人越来越强调是人,男女的差异性会不断消失,这也是我们将来要做的一些工作。

最后,我非常赞成心理健康促进的概念,要让好的更好,而不仅仅是预防疾病。

樊富珉(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将心理学和国家文化建设,大政方针、国策结合起来讨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记得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文件,心理学界积极响应,做了很多的思考,探讨我们心理学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做些什么。事实上,从十六届六中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心理学界已经出了很多成果,比如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指标的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危机干预与管理等。今天这个会的题目是心理科学与文化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但是我相信这个会将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对国家的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我个人觉得,文化的问题大到世界,小到个人的行为,无论怎样,文化的传承也好,文化的创造也好,都离不开人,只要有人,心理学就有用武之地。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是全国心理学系中最年轻的,才复建三年,还处在初创阶段,但是建系伊始,为了突出清华的特色,就把文化和社会心理学作为我们学科建设四大主要方向之一。我们系主任是做文化心理研究的,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会在这个方向上更加加强研究的力量。比如我们现在的一些博士生,博士后在做美德心理研究,探讨美德到底有没有,美德到底是什么,美德的结构是什么,美德怎么去培养。我们也有学生在做辩证思维、辩证情绪的研究,我们心理学系会把文化心理作为一个重点的方向来继续建设。

另外,从我自己的研究方向来讲,主要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和咨询心理学方向,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当吴老师谈到和谐,和谐文化,突然就让我想到民族之间也好,群体之间也好,甚至个人之间的冲突,很多东西是一个文化上的,无论是价值观,还是思维方式上的不一样。我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听到这样一个专家的跨文化研究,他是犹太人,曾经在纳粹德国的集中营里死里逃生,幸存后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在致力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后来,他创造了一种社会团体辅导的方法,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的人集中在一起,二十多个人,通过共处和团体交流消除偏见和歧视,在合作过程中增加理解,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后来日本的心理学家把这种方法借鉴到日本,来研究中国和日本青年之间的民族偏见和对立,因为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讲,中日两国青年还是有很多因为误解导致的不和谐,冲突。所以,日本心理学家和中国的学者一起合作,做了这样的研究,在南京应用团体辅导、心理剧、参观访问等多种干预方式,让两国青年20多人在一起探讨、交流、分享、活动、合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解了一些民族间的误解、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实验是小规模的,但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因为我原来研究的基本上是小团体,针对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怎么运用大团体的观点研究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这种探索给了我启发,我相信这种研究的成果对不同民族,对不同阶层,对于不同的团体的和谐相处都是有意义的。

今天还有国家机关的相关部门领导同志来参加,心理学界为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觉得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刚才大家谈到官场文化,全国96个部委十几万人的公务员队伍,怎样应对工作压力、怎样处理特殊文化圈子的行为、怎样维护心理健康,都是现实的问题。现在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的服务中有EAP,即员工帮助计划,一般而言EAP服务主要在企业开展,对于政府机关和对公务员来讲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东西需要探讨。我记得几年前北师大的石林教授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了三个群体,教师、公务员和企业家的压力,最后的结果是公务员压力最小的,企业家压力最大的,教师其次。但是这些年国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公务员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声音也在媒体上常常出现,因为要求高,任务重。如果是一个廉政的人,他的待遇也不是那么高,这样的岗位上又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怎么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应该和企业的心理服务有区别。所以,可否创造MAP这样新的概念,也就是管理者援助计划。我建议在为公务员提供心理服务的同时,我们可以研究一下公务员的心理建设和心理健康维护,激发公务员正向积极的心态,感受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在心理服务方面针对不同

的群体和对象有新的想法和创新点。

方平(首都师范大学)

文化有大有小,从大的方面来讲有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从小的方面讲,中国文化有国家层面的,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各个地域之间的文化,还有组织文化。所以,从横向来讲,我们要研究文化的大方面,我曾经和美国一个教授做过交流,因为我原来在师范大学研究教育心理学,美国教授就问我,你们的教育心理学都有些什么样的理论?我只能列举国内目前在教育方面做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把美国一些教授的理论陈述一遍,美国教授还有一个中学的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比如我们强调个性发展。我话还没有说完,美国教授就打断我,说你不要跟我谈这个,我们美国之所以在教育的整个研究领域出现这么多问题,跟我们文化自身的缺陷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我们为了弥补文化在教育上的缺陷,我们必须从其他的文化中去寻找弥补我们文化自身的缺陷。找到哪儿了?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我们把集体主义思想引入到美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过程中,也就是他们更多谈到的团队精神,实际上这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精髓之一。

我首次感受到比较震惊的是,我们国内很多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本上来源于西方文化沃土下产生的理论,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一直谈到比如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其实所谓本土化问题,中国文化的沃土下失效主要是土壤不一样。这点从测量学角度我们也深有感触,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同一个品种的金鱼,如果放在福建养和放在北京养,它的尾巴的长度会发生变异。就跟我们说北方的黄芪和南方的黄芪药性不一样一个道理。作为文化来讲,西方文化产生的理论如何适应中国的文化的的确确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从测量来讲,我们一直强调测量工具要在国内进行修订,已经不是完全的修订,是根据本土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积淀或者沃土上,设置我们测量的相应方法。技术和方法可以用西方的,但是作为文化根基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方文化跟美国第一次撞击,对我的震惊比较大。所以,我总是在想心理学应该怎么去更适应我们社会的文化。

第二,关于文化建设,文革时期是第二次对文化的冲击,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否定,我想可能我在这时候接受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相对来说是比较弱的,但是至少我们这一代还知道我们在这上面的缺陷,所以,在这方面的确也做了一些功课以弥补文化上的缺失。现在学校里,应该说这三十年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文化建设中确实有一定的缺失。所以,在学生里也流传着“有知识,没文化”。确实在现实中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所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而且强调文化的作用,我觉得还是非常及时的。这些文化应该是国家民族延伸的一个重要载体。重视和提倡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一个关键。所以,现在强调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文化的发展应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变化过程,这跟经济基础有紧密的关系,缺乏这样的经济基础,文化的建构实际上困难的。比如现在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可能跟这两个认识有关系。从党史或者哲学这方面来看,我们国家建设的基础,实际上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建设的,从建国到现在,我们国家还谈不上完全工业化,因为我们国家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型到工业化,虽然现在我们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但西方已经是后工业化阶段。所以经济基础不一样,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也不一样。

第四,我们怎么汲取文化中的精髓或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怎么做这样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如果说我们不能准确地识别我们文化当中的精髓或者是人类的优秀的文化遗产,那我们在发扬文化传统的时候可能连糟粕一块儿发扬。有些春晚节目,我个人认为并不是在弘扬我们国家的文化精髓,而反倒是一些糟粕。我个人觉得心理学工作者如果能从这里介入,去分析去挖掘,那我觉得对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应该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鉴赏力。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西方的糟粕被引入了,我觉得跟我们自身对文化的鉴赏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一个好的文化鉴赏能力,我们很难去识别其他文化的糟粕或者精华。所以,我觉得可以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建议心理学的整体研究,应该从整体导向上鼓励更多的人群从事关于心理学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研究。但是从目前来讲,心理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确确实实没有处在一种平衡状态。我个人觉得中庸的思想在中国文化的体系下还是比较适当的,中庸的内涵,我觉得是一种阴阳五行的平衡。我看过一本中医的杂志,谈到中医的“中”字意思,中医的“中”不是我们理解的中国的意思,“中”字是中庸的意思,非常符合阴阳五行平衡的思想。现在我们谈到和谐,和谐的本质就是一个平衡。所以,这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积淀。

从思维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做一些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连续性、变化性、矛盾性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这也是这样一种文化产生的特定的思维方法。所以,这方面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第六,我们自己可以做什么。我是研究情绪的,特别是情绪调节,我发现很多的研究现在也非常强调文化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不同的文化模式,实际上对情绪调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比较典型的,大家都知道的羞愧,东方人可能羞愧感就比较重,西方人相对来讲就比较弱。所以,这方面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

韩布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有人提到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虚伪的东西,我深有同感,虚伪其实是所有文化的共同性,说的跟做的绝不能完全一样。言行不一全世界都一样,东西方文化里都有虚伪的成分在,怎么办呢?前年开始,我们讨论精神卫生法的时候,就提出应该针对绝大多数的国民搞心理健康促进法。我在想,心理健康促进到底怎么促进,新时期心理学家对中国国家的建设,如何起到智囊作用?对我们学会,科协要求给国家分忧,怎么去做?

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儿。心理健康是相对的,对于强势群体,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弱势群体就是信则无,不信则有。这个强势、弱势可以是官府和民众,也可以是上级和下级,也可以是师和生,也可以是父母长辈和晚辈,因为每个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任何一个人,他在社会里具有社会责任,有工作的,有家庭的,有义务的,也有对他的个人福祉的诉求,在完成社会责任的同时,他也有期望。期望和现实差距越大,心理冲突就越大,可能就表现为不能适应、非常态的言语和行为或者失衡。怎么办?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文化建设里我们要尽量减少这个虚伪,所谓宁交真小人,勿语伪君子。

中国的文化,有做事的(以正合以奇胜、行大事不拘小节、中庸),有做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义廉耻勇,和谐、厚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其相对的积极或消极性端视具体的人、地、时、事才

能确定。这些核心文化价值观,因出身、年龄、教育背景不同,在现职干部中秉承的程度各有不同。改革开放30年,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自我实现、追求自由、个人主义)。这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价值观混合,导致干部们在工作中会面临很多的心理冲突(或者叫不一致),比如角色冲突、期望(职位、报酬、情感鼓励等)和现实冲突、所受到的教育(台面上的东西)跟工作现实(台面下的东西)不一致等,这种失衡他接受不了,怎么办?我觉得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与服务对象是人,具体到咱们今天的议题就是现职干部。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干部文化建设怎么去平衡,怎么在制度化、技术化,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国家发展服务,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对于人的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比西方现代心理学高明得多。比如官文化和民文化,官文化,你不信就是厚黑,信就是包青天;民文化,你不信就是刁民,信就是顺民。怎么办?我觉得中间还有种仕文化,值得我们注意。

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大部分士大夫的自我社会定位是家国一体、情感上因儒仕道多重影响倾向于“自给自足”,在做事时的应付与无愧天地,做人时的无愧与圆滑之间走钢丝。这是与官本位的施政实务有许多根本性的矛盾。认识不到这一点,生存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实现理想与抱负。毕竟,明君、青天的数量是有限的。曾国藩家书之所以受欢迎,因为他对这方面有许多的思考和践行,从困扰中走出来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仲淹作为宋时从基层芝麻官到朝堂大员、四上四下的干部,亦是仕文化的代表。他既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还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忧和乐的情绪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有无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失衡?他在忧民的同时,是否忧官?心理学可以好好地研究他。这对于现代干部文化建设,怎么去平衡忧民与忧官(职与位)、乐民与乐官,如何针对现代干部的“四座大山:怕丢位子、怕得罪‘上面人’、承受不起金钱与美女的诱惑、愧对家庭”开展工作,如何在青少年教育中引入相关社会适应教育,都很有启发。

刘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涵,也为心理科学参与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决议”中关于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表述: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我想就此谈几点感想。

第一,关于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大家已经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我不再重复。我只想补充一点:文化与心理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百多年前,科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已经明确意识到心理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个体心理机能的研究。因此,在其学术生涯的后半期,冯特全身心地致力于社会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并在1900~1920年间出版了10卷本的Volkerpsychologie,此书名本意是“历史与比较的社会文化心理学”。在这套丛书中,冯特以语言、神话、习俗、艺术、宗教、道德和法律等为切入点,探讨了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为心理学与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学理基础。纵观近一百年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发现,以本国文化为根基、以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导向,是社会心理学的生命力源泉,也奠定了该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特色。无疑,心理现象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文化心理学已经逐渐地成为一门显学,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第二,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必须重视民族心理的研究,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起源于东西方冷战时期的跨文化心理学,往往从西方文化沙文主义和盎格鲁一撒克逊种族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白人作为“标杆”来研究东西文化的文化心理差异。例如,尽管Geert Hofstede教授提出的跨文化差异的5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与短期取向)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但是,它却反映了研究者的文化偏见。我国台湾本土心理学家从文化本位视角出发,采用关系、面子、孝道和中庸等心理构念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然而,这类研究理念未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的变迁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因此,到底什么是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有待探讨的科学问题。通过探讨民族心理来揭示中国民族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是时代实赋予中国心理学家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三,我国的社会转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决不仅仅是资本与商品的越境流动,更重要的是自我概念、社会认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的跨文化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个体内部、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组织和宏观社会层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大家刚才谈到了心理健康、价值观冲突和危机干预等,都非常值得心理学家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目前,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团队正在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研究民族关系、腐败成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以及职业心理健康等课题,希望能基于全球化背景对理解和解决中国社会重大现实问题贡献微薄之力。

最后,我们需要做什么。大家知道,985工程、211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以及863计划和973计划,对于解决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由科学院心理所联合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举办这个研讨会非常具有前瞻性。如果我们能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向国家提出“发挥心理科学优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议,进而启动相应的战略性计划,那么,心理科学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别于经济和科技的新动力。

罗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目前,文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关于文化的定义提到文化就是人文的教化。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痕迹,这些痕迹当中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心理的,也有习俗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范畴内的各种东西都是这种称为“文”的痕迹。什么是教化呢?打个比方,现代枪械的子弹之所以能打得很准,是因为枪膛里面有来福线。没有来福线的枪,子弹飞出去不久就会翻滚,难于控制方向的准确性:但是有了来福线以后,子弹就高速旋转着前进,能够打得很准。这就是枪膛里的“文”对子弹的教化,子弹因此而变得威力巨大。

如果没有经过任何人文的教化,那么人就是一个完全中性的存在,没有任何特别的作用。我们所有的文化,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质的,其作用都是让新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一定的塑造,把他引导到某个方向。所以,从这点来讲,文化就是我们人文的教化。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说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引导人民、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文化是不能建设的。这不能建设的是人本身,或者说人的潜力;因为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完整的、没有缺陷的,所以也就无从建设、无需建设。但我们可以去建设枪膛中的来福线,保证子弹打出去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准确性,这是我们可以建设的部分,是文化。

举一个历史的实例,可以说明文化内涵中建设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中国从汉、唐一直到宋代,文化与经济都日益繁荣,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即“中央之国”,包括了世界经济和文化双重的中心,给全世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很开放,思想很解放,经济很发达,科技很先进,人民的素质很高,各行各业中创造性的人才层出不穷,文化整体蒸蒸日上。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人。

但是,后来为什么演变到今天这个局面呢?在宋代晚期,中国不幸遭遇了世界上空前强大的蒙古帝国。在历史上,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都先后被野蛮民族消灭了。面对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以文立国的大宋也无法抗拒。但幸而有宋代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代表人物先后影响了蒙古上层,使蒙古帝国在入主中华时,收敛了在欧洲和中亚惯用的杀戮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部分文化,经由蒙古帝国时代的西方传教士引入欧洲,带来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终结和文艺复兴的启蒙。

进入明代,朱元璋重用朱熹的学说和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以行政命令强制规范全国的学术思想,导致中国文化全面进入了朱熹式的封闭、保守时代。这是对中国文化的第二次沉重打击。整个明代,中国文化从开放日益走向封闭,从创新日益走向保守,导致人民素质下降、文化学术僵化、科技停滞不前、政治和经济实力日益下降,这和明朝政府强制限定文化内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日本民族认为,宋代以前,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宋亡之后,世界上就不再有“中国”人。

在明末的混乱局面中,满清趁机入主中原。为了防止再度出现蒙古帝国在短短八十年时间内覆亡的覆辙,满清政府对中国人民采取了奴役式的洗脑教育。因此,中国文化在明末时期封闭保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奴隶性、顺从性,变成纯粹以顺应统治者意志为核心,丧失了文化中所有的开放性、创造性、进取心、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对中国文化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几乎荡然无存。这也是清代从大清帝国中叶康乾盛世在短短数十年间沦为世界列强欺侮的对象、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五四以来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本土文化沦丧、思想全盘西化倾向的潜台词。

因此,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文化是大有可为的。文化不仅可以建设,而且这个建设的优劣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亡。选取了正确的文化道路,国家民族就兴旺发达,足以为天下之典范;选择了错误的文化道路,国家民族就衰微混乱,成为世界上文明丧失的牺牲品。

那么,我们的文化到底要干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文化的精神。不同的民族可以有不同的文,这些具有独特特色的文把它自己的成员化成不同的状态。像西方的文明就比较强调个体,把它的成员化成个人主义的状态。当然,现在他们觉得这个不够好,因此到东方传统的古文明中寻找一些可以使他们更具备集体精神的东西。如同他们在中世纪曾经做过并且大获成功的那样。刚才说到有研究表明,北大的学生其实挺个人主义的。这个结果其实可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北大一开始立校就讲自由、民主、科学,也就是比较纯粹的西方文化;所以,它的学生不管以前是什么主义,在里面呆上几年都会变得有点个人主义,这是肯定的。我们将来具体把中国人化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我们现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我们把这个纹刻好了之后,未来的人民就可以向这个方向去化。虽然人可能有先天的因素,不可能化得完全一样;但是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塑造,使我们民族的平均素质更向某个方向发展一些。

因此,在这个角度上说,文化建设大有可为,而且心理学界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心理学家了解人的内心,了解怎样的建设会给文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从历史到社会现实,从行为到深层心理的研究,会对文化的方向提出很中肯的建设性意见。

钱铭怡(北京大学心理系)

我们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会接触到更多的问题行为,2009年费立鹏教授在《柳叶刀》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国四省六万多人的抽样调查显示,一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17%以上意味着涉及到全国上亿人,这么多人可能都需要精神病科专业人员的帮助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帮助,这样大的人口存在心理问题,这些方面我们心理学都可以做工作。

我们一直在想社会及文化变迁对这些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什么影响,未来要研究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变革时期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变化。有老师把心理问题归类,发现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变化从1982年到2005年没多大变化,变化的主要是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焦虑障碍等。这些都是人心理上对社会适应存在问题的反映,情感性精神疾病现在增加最多的还是抑郁症,这是我们需要去面对同时要做出适应性反应的方面。

此外,文化的变迁也要求我们不仅仅等到人有病了再去做心理干预和治疗,更多的要做预防性的工作。所以,对文化和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未来希望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在政策和科研项目的引导上,也能够有一些适应性的反应。

现在我们谈的文化还是比较偏重于现实。像现在搞一个春节晚会,一掷千金,各个电视台都在搞,但是对于历史的重视不够。崔永元的口述史却难以播出。我和一些同行现在也在开始做心理治疗的历史访谈。我一边访问着刘协和老先生,我一边在想,他们知道的那些东西,未来再不想办法留下来,可能我们就后悔莫及了。心理学的历史也没有受到重视,我希望心理学会也能领导这方面工作。我们参加心理治疗历史研究的所有成员都没有任何报酬,如果我们去访问老先生,我们会利用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或者是出差去做,如果给老先生买一些礼品,我们自己掏钱,包括请人去转录,因为没有项目的经费支持。这样的项目我曾经想可以到哪儿去申请钱,感觉没有。除了心理治疗的历史,心理学在中国的历史,都应该做出研究来。老先生们将来走了,我们就找不到了,因为有很多人亲身经历的东西文献里是没有反映的。所以,这些方面希望国家能够重视,希望学界能够重视。

另外,前些时参加了正念(mindfulness)工作坊,正念是美国的卡巴金(Kabat-Zinn)教授等结合中国佛家的思想,运用到心理治疗的领域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实际上后来做的更多的是在员工的减压和放松的领域。他把中国的东西拿去运用得很好,我们是不是也要下决心做一些工作和努力,把中国的传统思想更好地在我们的心

理学里传承和运用。

孙健敏(中国人民大学)

文化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很多学科都在研究,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但究竟如何定义文化,如何解释文化,还没有达成共识。比如大家说中国是集体主义的文化吗?概念上是这样讲的,但生活中未必如此。美国人说公共场合我们最不讲集体主义,反倒是自己顾自己,比美国人还个人主义。当然这涉及到如何定义集体主义,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垂直和水平集体主义的区分,甚至用心理集体主义的概念来描述个体行为。但我比较赞同黄光国先生提出的关系主义,中国人不是集体主义。关系主义可能也不够,我把它叫做圈子主义,我们讲团结同志都是组织内部的,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这个民族的东西,但文化是通过个体行为来体现和传承的。是一个人血脉中已经成为习惯的东西。北大的冯友兰说过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说的是从人的角度,包括人创造的物质的东西。所以,谈文化一定要谈关于人本身的定义,中国是没有人的,中国只有仁义的仁,即仁者,人也。整个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关系才能定义一个个体。因此,计划体制下不结婚就不是独立的“人”,只能拥有集体户口,不能拥有独立的户口,因为不独立,所以不能分房子。我们定义人的时候必须有一个参照系,这个参照系最常用的就是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是身份,处长或科长,教授或讲师。当我们不知道你的头衔时我们是没办法跟你交往的。所以,大家才会谈到吃饭座位,发言顺序,称呼头衔等等,这都是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恰恰是本华的形塑。文化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等级,是因为我们提倡尊老爱幼,这个提法没有错。但这个提法背后的思想有错,错在人是分老幼的,长幼有序,尊贵有别。为什么我们解决不了人人平等的问题?因为我们尊老爱幼,老的要尊,小的要爱,发言也有先后顺序。如果爱老、尊小,那就颠倒了,乱套了。于是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社会。我觉得,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尊幼爱老”中国就有希望了。

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繁荣什么?传统文化有很多好的东西,也有糟粕的东西。比如酒文化,地域文化,圈子文化,官本位,权力至上,等等。梁漱溟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在探讨中国文化的命运,明确提出东方化与西方化的问题,提出东方化能否存在的疑问(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我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很受启发,中国人是没有精神生活的,中国传统上把精神生活物质化了,比如父母关心孩子从来不问孩子开心吗?关心的做法就是让你多吃饭,一个“吃”字可以解释很多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吃的开,吃不开,吃不了兜着走,吃香,吃亏,干什么吃的”,实际上这些词说的都是精神生活的东西,包括以身相许、身体力行、身不由己等等,其实是感情。是精神。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心理科学和文化是什么关系。经济学家谈文化,谈文化核心的东西,就是价值,有关研究已经证明价值观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联,欧洲学者特洛朋纳斯写过一本书,叫资本主义的七种文化,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从7个维度来分析民族文化。也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文化。到目前为止解释最充分的还是心理学家。罗伯特组织的关于全球领导的研究,他们都是从民族的角度谈文化的问题,核心的东西都是心理的东西。我最喜欢的是霍夫斯泰德的定义,他说文化是一个心理程序的东西,人们在心理上被程序化了,于是就成了文化的产物。这是从民族的角度,从组织的角度谈组织文化也是一个道理,我自己在企业做咨询和培训有很多感受,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个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所以,文化是不能去建设的,它是一个积淀,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但是文化可以改造。

心理学可以做什么呢?最终解释的就是一个核心价值观。文化和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能文化核心的东西最终是需要心理学才能解释得清楚,只有把文化是什么解释清楚了,我们去发展也好,去繁荣也好,光大也好,才有可能,否则可能还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东西。我认为心理学可以通过四个方面的研究对文化发展和繁荣做一些贡献。

第一,核心价值观。心理学是一个实证科学,中华民族的科学不发达,但是我们的伦理很发达。所以,今天中国社会大家谈“应该怎么样”谈的太多了,但是“实际上是怎么样”基本上没有说清楚。我觉得心理学可以做一点点贡献,即实质上是怎么样的,不作价值判断。不管中华民族的传统还是现在,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是非对错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人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另外,关于心态研究。大家都觉得中国人的心态非常浮躁,包括社会的,工作的,生活的,乃至于家庭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也说不清楚。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他们已经做了一些大范围的调查,对社会心态的概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有机会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报告。

第三,文化与变态人格的关系。中国文化所造就的人有可能是一个奴性的人,是一个权威人格,媚上欺下。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去见校长的时候,走到他办公室门口腿就发抖,嗓子就发紧,每次都要给自己打打气,其实领导也没啥,他跟我们是一样的。说明骨子里是惧上的,但是好在大多数人不惧下,是亲民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额度重要内容,还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政府可以出面给我们更多的资助来把这个规模扩大。

第四个可做的,最近我们也在做,国内很多机构也都在做,包括心理学界的人,就是关于幸福感和心理压力的研究。最近我们调查了12,000个在职人员,得到了一点点有意思的结论。我们用澳洲的PWI,我们也翻译成幸福指数,做了一个调查以后,12000人的规模比较了一下,因为这个PWI全球都在用,做下来,在全球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新西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阿根廷都比中国高,墨西哥比我们高出三分之一,它平均分77.4分,我们是58.2分,这提示我们中国人关于幸福感和尊严的获取,还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最后一点,这样做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前面也有人发言谈到了,我觉得中国心理学界相对来说个别作战的能力都非常强,但是整合得不够,要想在国内得到政府的重视关注,可能需要联合全国的力量一起来做一些事情。

武国城(中国航空医学研究所)

从军队心理工作者的角度,我很同意人们提到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物质文化设置三个方面的说法,同时认为前两个方面更为重要。我军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现在倡导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的教育是主流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一直在抓这件事情。行为规范更不用说了,因为我军有三大条令,一举一

动要按照规矩来。

当前我军文化建设的新情况,就是特别强调心理学的作用,各级领导都希望心理学能为我们军队文化建设以及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座的很多专家多次被邀请到部队指导心理服务工作,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就反映出这样一种需求。现代战争对参战官兵的心理素质提出很高要求,同时我军在执行抗震救灾、维和维稳、奥运安保、世博会安保、亚丁湾护航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官兵普遍承受较大的任务压力。现在从官兵成分上看,独生子女占的比例较大,学历层次较前提高,部队的管理却沿用传统的方法,青年官兵的内心矛盾冲突就表现得比以往明显。

现代战争仍然十分强调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因为武器装备再先进,如果人的素质不行就没办法发挥作用。所以现在特别强调作战士气即战斗精神,也就必然强调军队文化建设,其中就包括和谐的心理氛围建设。我军现役心理工作者主要在两大层面开展工作,一是技术层面,比如研究开发招收飞行员、航天员的心理选拔方法、技术和相应的设备等。二是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帮助上级机关制定心理工作机制,2009年四总部下发的文件,要求军队心理服务工作完成八项任务,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试评估、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咨询疏导、心理诊断治疗、心理危机干预、重大任务心理保障和战时心理防护,内容非常全面,正在全军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请各位专家继续并且更加关注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一是有这样的形势要求,二是我们以西方心理学为主流的心理科学和现有的军队文化怎么去对接,这里就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的挑战。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文化需要建设。心理学科在文化建设当中的贡献在哪里?这是心理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社会责任与学科使命的问题。思考这一问题要从文化自身的特征与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出发。从文化的核心层面来说涉及的是价值观问题,从文化的形态上说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文化需要设计与传扬。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同时还有一些超时代特征,文化融合了许多元素。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等都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特征的结合。一个学科也有它自身的文化,心理科学的文化特征体现在其实证性、渗透性、精神性等上,它确定了心理学的价值所在。心理学虽然探究的是脑和人的内在活动规律,但是以实验性研究作为其主要探究手段,更注重用客观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主观现象。由于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心理学,这就使得心理学可以渗透到很多学科领域,让心理学伸展出许多分支,如广告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等等,这一特征也将心理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心理学要解答人类的许多精神层面的现象,因此价值观、心理和谐、压力应对等社会心理问题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也是心理学为人类提升生活质量服务的领域。

2 文化具有价值引导作用。良好的文化要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例如“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就是对首都文化的概括,它同时也是对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具有引导作用。文化的影响力有时也会表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这表明文化对人影响的冲击力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我们不可忽视这种内隐层面的东西,因为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 文化具有统一性和方向性。文化需要共识,共识是对其所宣扬的价值观的认可。北京精神的宣传就是要形成北京民众的价值共识行为,使北京精神发扬光大。价值共识行为体现了文化的塑造力和制约力。

4 文化具有多元价值。先进文化具有建设力,落后文化具有破坏力,不同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但是,先进文化要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对“见死不救”的讨论,涉及了文化道德问题。正面文化需要扶植,负面文化不制约就会渐形气候。当正不压邪时人们的行为就会出现道德顾虑。

5 文化具有层次性。最高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需要通过教育与宣传来达成共识,落实于行为中,才能得以传扬;第二层次是社会特征所确定的价值观,由六种社会价值观构成:政治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科学型、宗教型,随着不同时期社会倡导的价值不同社会文化会发生转化,例如中国社会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由以政治型价值观为核心转化为以经济型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第三个层次是个人价值观,是由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成分所组成,情感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如亲情、爱情等。三个层面的价值观都会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人而异。

6 文化具有适用范围。不同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特定文化范畴,即文化的适应范围。例如,学术文化和官文化各自有其作用范围,如果一种文化不适合地生长在另一个文化领域中,就会出现冲突。官文化如果在高校发挥了主导作用,就会出现高校的行政化倾向,与学术文化产生巨大冲突,制约学术发展。因为官文化强调的是权力的东西,比学术文化的力量更强大。

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又艰巨的工作,需要各界人士的通力合作,需要各个机构的有效运行,需要民众百姓的积极响应。

杨宜音(中国社会科学院)

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走到一个非常崭新的阶段了,我们看到好多值得关注的事实和现象,总结起来我觉得有四句话非常有概括性,这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现在讨论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走过新的阶段来做出的,在这里我就简单地回顾一下我们改革开放三十三年社会主要的变化。

从经济体制和结构改革这方面看,我们都知道我们的GDP增长非常快,现在的工业社会的就业结构已经出现了。根据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测算和分析,我们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到了工业社会。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的格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个变化也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职业类别上有了很大变化,而且收入状况、文化水平、消费结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社会声望等各个方面都随着在变化,中国社会形成的职业结构群体可以分成十个阶层,形成一个上下结构。这个结构的分化和企业群体的多样化又导致了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这样使利益分配不均,社会矛盾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从收入分配比较平均的国家到了一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

我们看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城市化与社会心理的高层论坛。通过筹备这个会议我们了解到,在

1949年的时候,中国城镇人口只有5700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从1978年到2011年这32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多上升到接近50%。人口的结构也因为我们的人口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生育率,但是同时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了,核心家庭是我们整个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代际结构的变化也变成了我们城市人现在开始熟悉的“4-2-1”的形式,老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对家庭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

在这些变化下,社会组织也在变,原来我们最熟悉单位制现在已经式微。很多人的生活慢慢从单位走向社区,走向社会,现在已经有6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在非单位制的组织中工作。社会分层和流动也发生了变化,大家都知道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农民工现象,或者叫进城务工人员现象。以前我们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个基本阶层,改革开放以后,社会阶层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以及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房屋拆迁,农民失地问题的凸显,直接导致了官民关系、劳资关系、地区关系、城乡关系的紧张。所以,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增长很快。

另一方面,我们看社会流动的情况,整个社会结构慢慢稳定,社会流动的空间越来越小,通道不是很畅通。所以,就出现了很多被社会学家称为“社会断裂”这样的一个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蚁族”、“蜗居”、“考碗族”等现象。发现社会矛盾不是局限在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年龄段,或者是特殊的群体,而是弥散在整个社会,国家、市场、个体之间的关系都在进行调整。例如,在讨论农民工的问题时,我发现农民工的问题反映了整个社会变迁的很多关系,比如官民的关系、城乡的关系、贫富的关系、地域的关系,等等。可以说,很多现象和现实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我们从整个经济社会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在心理层面,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层面也有非常多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刚才杨玉芳老师提到的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我们说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盛行的问题,还有道德缺失(典型的是,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都成为整个社会要讨论的问题)、诚信缺失、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生活中风险、不安定因素的增多,社会网络慢慢地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社会支持网络在缩小,社会归属感、社会的认同感都比较弱。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舆论在整合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上都是值得进一步去讨论和发现它的问题。这些就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或者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研究中,都不得不面临的社会转型的背景。这个转型和非常有名的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卡尔,布兰妮提到的“大转型”的概念非常相似,也就是我们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整个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走向一个社会重构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心理学家应该提高对社会转型历程的敏感度,应该全面的讨论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来揭示个体、群体和社会变迁之间相互的关系,探讨我们这个文化在大变革的时候重新建的方式。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个决定正确地指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的引领作用,它提出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要协调发展,我也特别期待可能将来中央的工作会议能有一次社会心理学的工作会议,或者叫做心理建设的决议。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方略》里就提到心理建设的概念。我认为,心理学真正的春天已为时不远了。文化建设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因为在这个方略里提出了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这个提法就给心理学家服务社会提出了很现实的、新的任务。

作为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我们也要抓好几项工作,第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形成好的学术氛围,我们要为学者搭建好的优秀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更好的学术成果问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相比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比较年轻的学会。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像今天这样,几个相关学会一起来共同讨论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我们的研究人员和心理学工作者能够用一种社会转型的视角来关注这几个学科,来推动这方面的讨论。比如说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中央在很多文件里已经提出来这个概念,而且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表述,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测量了解,怎么来引导,这些都是非常急迫的研究问题。还有社会心态的现状和调控等很多很具体的社会心理研究的领域,都是可以和这个主题联系起来的。

另外,文化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对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也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文化和社会转型应该是我们社会心理学家牢牢抓住的两个基本点。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特别思考了文化真空(cultural vacuum)、文化贬值(cultural debasement)以及文化不适应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1998)。他看到,“中华文化可以提供一个道义的基础,从文化自觉到中西文化的交汇,以经济为先导,形成一个有道义基础的世界共同体”(费孝通,2005)。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应该主动承担起认识自己文化及其定位、认识不同的文化及展开跨文化对话的任务”(费孝通,2005)。费孝通先生的思考,对我们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极富启发意义。发展文化社会心理学,开展中国文化心理的研究,从而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理论上的贡献,也是时代为心理科学工作者,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咨询专家等提出的很高要求。我想我们应该特别抓住社会变迁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机遇,让我们的学术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最后,我代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预祝这次研讨会能够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摸出创新的初步的路径,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心理建设贡献力量。

张平(国际关系学院)

我所在的学校没有心理学专业,但是,在心理学教学和科研之外,我们也做了很多定向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和推广工作,深切感受到国家机关公务员尤其是政法队伍对心理学的需要。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政法部门重视干警心理健康、重视机关的心理建设,但是,在具体方法、切入点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指导。

而作为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也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关于具体的做法,我们这几年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因应公务员对心理学知识的需要,广泛开展心理学普及的讲座和读物推荐工作;二是刚才樊富珉老师讲到的MAP,就是针对领导干部,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干部和一线业务工作主要领导干部的心理服务,协助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了解人,了解人得需求,有针对性处理问题,协助领导干部找到管理和处理自己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方法,以协助提升其领导力;三是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及时有效处理一般心理问题,对心理疾病患者及时予以相应的医学介入,以避免危害工作和危机事件的发生。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的以上工作,得到相关部门和广大干警的一致认同和积极反响,在机关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觉得确实需要像今天这样的更深入的研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相信,这样的研讨对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开展,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我想就结合近几年中央国家机关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一些工作谈一下机关文化。总的来说,中国的机关文化具有很强的独特性。首先,中国传统的官文化渊源流长,直接影响机关文化演进。传统官文化中的“人治”、“愚民而牧之”、“官财一体”等思想,虽历经新文化的洗刷,但是,它仍以习俗和历史的惯性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关文化中;而新时期的机关文化是以人为本、民主、科学为基石。在我国现实情境中,这两种迥然相异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机关工作人员。其文化内在冲突必须将在具体的机关工作人员心理上表现出现。其次,机关文化的求同倾向非常强,是极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倾向文化。高度的求同倾向,特别是向上级高度求同,保证了机关工作的高效率。同时,其本身也给身处其中的个体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得个体文化没有适度的空间。第三,机关文化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文化。在我国,进入机关的工作人员基本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一点,我国与美国不再,在美国,大学毕业中精英人才主要是流向企业;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的精英人才刚主要流向各级公务员体系。从每年公务员招考中可见一斑。

由于机关文化以上几个特点,使得机关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非常强势的文化,进而挤压了其他亚文化的表达。例如,一些机关领导强势行事的作风,往往会不经意中带入家庭文化,对家庭关系和生活带来了影响。近几年,机关工作人员咨询的案例中,这类问题占了很大部分。另外,一些领导在面对大众时,以一种强势或优越文化的姿态,并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将机关文化下的方式应到与大众对话和沟通上,结果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老百姓说话”这样事件。

对于身处独特机关文化中的个体,如何更好地适应机关文化也是需要关注话题。从心理学来看,文化的适应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之间,也发生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亚文化之中。从现有一些咨询案例来看,个人适应机关文化基本有四种结果:一是被边缘化,不被认可和接受;二是纠结倾向。个人自身的个性、教育经历和机关文化不能很好地融合,不断地出现自我冲突;三是回避与隔离。个人的经历与个性很难融入机关文化,采取自我保护,即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最后,整合与灵活。快速调整自己,相互融合,适应机关文化,并为机关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作者:张建新等

第4篇:干部作风建设表态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机关作风建设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口碑,加强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它既是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通过机关作风建设,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真心为民的干部形象。为把这次机关作风建设活动精神落到实处,在这次机关作风建设活动中,我决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强化爱岗敬业的意识。

学习是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其次要认真学习各种业务知识,提高做好各项工作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会正视自身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从而更好的立足本职岗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二、加强指导,强化为民服务的意识。

在做好本职工作和分工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多深入 1

到社区,切实肩负起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多与社区的同志一起探讨社区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好的开展社区的各项工作;多深入到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帮群众之所需;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真正做到“不浮于形式”认真了解民情,化解民怨,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冷暖疾苦。

三、加强自律,强化清正廉洁的意识。

清正廉洁、勤政为民,既是每个机关干部必备素质,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要严于律己,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要严格自律,自觉抵制名利的诱惑,做到勤政、廉政、优政;要时刻牢记纪律观念,用XX主任讲话中提出的“六不准”和“六项纪律”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次的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认真查找不足,分析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抓好整改,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全新的作风形象、创新的思路举措,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任务!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5篇:干部作风建设表态发言稿

涂市乡政府乡长:彭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干部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对干部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通过干部作风建设,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意识,树立真心为民的干部形象。为了把这次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精神落到实处,我代表涂市乡党委、人民政府作表态性发言。在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中,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教育,争当学习型公仆表率

结合我乡“4+1”工作实际,采取单位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请进来、走出去”、集中辅导、专题讲座、干部讨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注重加强思想教育、业务素质和技能提高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只有干部职工自身的思想和素质提高了,技能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在“四大战略”实施过程中迎难而上,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服好务,当好人民的好公仆。

二、加强技术指导,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实行“干部一线工作法”,让干部下基层、到农村、进农户,走进群众,把新的观念带给群众,把新的技术传授给群众。坚持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户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产业带动、项目覆盖为主要抓手,以机制创新、搞活模式为主攻方向,以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为助推举措,以村村有项目、户户能增收为目标要求,深入推进万元增

收工作。巩固扩大现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加快增收步伐。继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建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场、示范片、示范点。继续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加大农户万元增收项目的覆盖面和带动力。

三、加强民主决策,强化为民服务意识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深入推行民主制度,情系百姓冷暖,胸怀奋斗激情,手握团结大旗。深入开展“三项活动”,扎实推进“三项制度”,认真了解民情,化解民怨,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冷暖疾苦。让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关心群众,让党性得到凝练,作风有了转变,才有利于推动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我乡长期以来的群访、积访、越级上访等群众性问题,让党的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加强干部管理,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

大力加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强化在城乡建设、户籍改革、殡葬改革以及综合执法等工作方面的规范操作,各项工作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帐可查,落实主体责任追究制,建立各种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阳光党组织”、“阳光政府”,提高工作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

这次干部作风建设活动,既能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又是对我们搞好今后各项工作的一种鞭策。同时,也诚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继续关注和监督我乡干部作风建设,谢谢大家!

第6篇:干部纪律作风发言稿

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发言稿

县委决定开展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和与时俱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迫切需要。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与“三个代表”的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达到塑造形象、促进工作的目的。这次活动主要是解决全县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统一干部思想,凝聚干部人心,规范干部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而做出重要决定,我认为这次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必要。

我乡在全县干部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动员大会之后,及时召开了党委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狮子乡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督导组,并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目前,

第一阶段的各项工作已基本结束。按照我乡的《实施方案》安排,从2月20日转入了“专题学习”阶段,把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进一步引向了深入。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联系我乡的实际,在每一阶段中务求实效,真正使我乡的干部职工达到达到“五个明显”,实现“一个目的”,即全乡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组织纪律

明显加强,工作能力明显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我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我们要以这次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机遇,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县委工作部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中教育整顿促进工作开展,以工作成效检验集中教育整顿效果,为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7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稿(大全)

文章标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市委安排这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对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执政水平,意义重大。近年来,**市委常委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

思路和中心工作,解放思想,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务求实效,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总体认为**市委一班人是一个政治坚定、团结和谐、思路清晰、廉洁自律,能够驾驭全局,特别能战斗的集体。关于自身建设,通过认真学习党的作风建设有关文件,特别是重点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并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按照提出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进行了认真检查对照。现将自己的学习检查情况汇报如下:[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思想学习方面。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及省、市委的权威和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坚持不懈地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不断用科学理论和先进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提高统揽全局、驾驭经济、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力争成为学以立德、学以致用的模范,力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管一行、专一行。

二、工作作风方面。把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论我处在什么岗位,分管什么工作,以至现在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我都努力让自己做到:(1)强化全局观念和发展意识。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认识、分析和思考、解决问题;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坚持抓重点、抓关键、求突破。如在分管组织工作中,重点抓了党的先进性教育、人才培养、领导班子和干部建设等;在分管农业工作中,重点抓了现代农业培育和龙头企业发展等;在分管招商引资工作中,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分管发改工作中,高度重视抓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做好结合的文章,同时努力抓好“双争取”工作等。在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后,我将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大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加快构建和谐**。总之,力求在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统筹发展上有新进展。(3)坚持以民为本,心系群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办人民之所需。在努力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推进社会公正,倾情尽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在分管劳动保障工作中,紧紧抓住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实施就业目标责任制和就业帮扶工程,努力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4)坚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反对任何脱离实际,弄虚作假的行为,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抓好每一件事,干好每一项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确保每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领导作风方面。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个人同组织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注意维护班子团结,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在参加常委会、常务会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决议后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在主持市政府常务会时,能够认真听取其他领导同志和部门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以利于科学决策;与其他领导成员之间,注意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不搞自由主义,不搞一言堂;坚决执行上级党委的决定,顾全大局,令行禁止。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生活作风方面。始终牢记“两个务必”,时刻提醒自己,不论是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生活中,注重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时刻牢记“不矜细行,必累大德”的古训,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廉洁建设的各项规定,强化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在管好自己的同时,注意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努力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公公正正做事,树立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顾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对照八个方面的作风要求,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还不够;学习的自觉性、超前性不强;深入基层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还不够;驾驭经济和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动查找问题、自我批评得不够。今后,我一定要按照这次民主生活会的要求,团结带领政府一班人,把作风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认真查摆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进行整改解决,培养良好的思想、学习、领导和生活作风,尽心竭力工作,努力推进全市经济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稿》来源于,欢迎阅读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第8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文章标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找文章到文秘114网更多原创-(http://)根据区纪委、区委组织部要求和安排,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中心议题是贯彻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从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高度,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课题,必须与时俱进,长抓不懈。一直以来,我坚持认真学习党的作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特别是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学习并结合自身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对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作风建设“八个方面”的要求,我对自身进行了认真剖析,发现自己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风方面。理论学习上还不够深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深深体会到,要做到坚定理想,牢记党的宗旨,廉洁自律,必须坚持学习,筑牢根基。自己平时虽然能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作风建设方面的相关规定,并努力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但由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有时还存在着以工作代替学习,或对学习采取适用主义态度,需要时就多学点,不需要时则很少主动学习的情况。一些理论知识学的不深,学的不透,运用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

2、工作作风方面。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分管的工作内容多、范围广,牵涉精力较大,自己平时工作上安排部署偏多,真正深入基层搞调研、抓协调相对较少,看表面问题多,潜心研究深层次的问题少,了解情况大多限于听汇报、看材料,同基层单位直接对话做的不够。工作上的创新意识也不够强,就本单位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服从于新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缺少更新更好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3、领导作风方面。民主集中制的执行还要进一步完善,如民主生活会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以碰头代会的情况。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以发挥好自己作为“一把手”在作风建设方面的表率示范作用。

1、改进思想作风。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性和鉴别力,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改进学风。想方设法挤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和作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并坚持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思路和办法,转化为不断开辟科学发展新境界的本领和能力。

3、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身体力行、把工作重点落在执行上,带头抓好落实,做好监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议布置和文件要求。对于重点工作,加强调研分析,增强创新意识,拓展工作思路。同时,履行职责带好队伍,加大对各科室依法行政的管理力度,规范审批行为,切实为基层单位服好务,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从而带出一流的干部队伍,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4、改进领导作风。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作为一把手,我将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严格按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办事,充分发挥民主,在重大决策、重大事务办理时坚持集体研究决定,防止个人说了算,维护班子团结,努力在形成合力上作出表率。

5、改进生活作风。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品行和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为此,我将严格遵守中央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强化自律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奢侈淫逸的生活方式的侵蚀,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作风建设的八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以上剖析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指正,我将以积极的态度虚心接受并认真整改。

2007年3月

《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稿》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9篇: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民主生活会领导发言稿

以主题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

的规定》的民主生活会发言稿

根据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关于以“贯彻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主题,开好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按照市局党组的统一部署,重温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胡锦涛同志有关讲话,认真学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党纪党规以及省、市委有关意见和通知。经过广泛深入的征求干部群众意见,逐条对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规定,深入查找自身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的不足和问题,认真分析原因,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体会

1、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党内法规,对于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把《准则》中明确的“5个必须、8个禁止、52个不准”作为时刻不得触及的“高压线”,算好“人生大账”,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好,走廉洁从政之路。作为一名市局领导干部,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要时刻把国家的利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自觉接受监督,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既是阻止贪欲产生的“挡箭牌”,也是刺穿贪欲的一把利器。学习贯彻《准则》,必须强化群众监督,让群众成为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员。俗语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群众最有发言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处理好私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牢记两个“务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3、增强法纪意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起决定因素。学习贯彻《准则》,领导干部就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对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看有没有与《准则》规定不相符的地方,看有没有偏离《准则》的苗头,看有没有把《准则》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自己的履职过程中,要严于律己,保持优良传统,模范执行各项规定,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要切实做到慎独、慎欲、慎权、慎微,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二、认真分析个人存在的不足和根源

通过深入学习和逐项对照《准则》以及其他党纪党规,认真梳理自己在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感觉自己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改进。

一是理论学习深度还不够。还存在着学习不够系统、不够全面的问题。学习的面还不够宽,研究问题还不够深入,有时甚至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主要原因是思想上或多或少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等错误的认识,导致业余学习时间保证不足,有时甚至还难以完全保证规定的学习时间。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由于在理论学习上缺乏深度,因而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研究、思考和处理问题就显得不够,特别是在运用科学的理论理论来指导所分管的工作实践方面还需要再研究、再探索。

三是深入基层调研还不够。在工作中,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即使到了基层,也是听工作汇报多,征求改进工作意见少,在广泛集中民智、充分反映民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的工作作风上还有所欠缺。

三、明确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在党员干部成长进步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必须注重学习,持续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今后,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既要注重学习党的大政方针,学习《准则》等党纪党规,又要注重学习分管工作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会议和本单位统一组织的集中学习活动,不断丰富

头脑,开拓视野,力争通过努力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素养、工作和领导水平。

2、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决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工作为重,以事业为先,把主要心思放在提高自身素质上,放在抓工作、抓落实上,放在谋大事、促发展上。

3、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要始终把重实绩、求实效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团结,讲求民主,多与领导和有关同志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尤其是在大事上,注意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激发分管部门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营造创新务实、真抓实干,共促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4、进一步强化自律意识。要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属、孩子及身边工作人员,做到不该拿的绝对不拿,不该沾的绝对不沾,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时刻用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强化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注重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以上是自己贯彻落实《准则》的体会和自我剖析,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酒店客房管理系统模块下一篇:厨师长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