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医基础理论试卷

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试卷质量评价研究

摘 要:在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打算从试卷的质量评价方面,运用经典测量理论,选取一些实例验证,并对试卷进行质量调查。首先,要了解选题的背景;然后要充分理解经典测量理论的内容和要求,选取某中学的某次数学统考试卷,运用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试卷上各个习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关键词:教育测量理论;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一、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近些年,教育测量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必然结果,广大教师希望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为了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则需要准确掌握教学状况;教研人员在深入探讨教与学的规律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有效地指导和做好教育工作,离不开科学的高效管理,每个行业都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这一切都赖以科学合理的教育测量和教学评价。

然而,就目前状况看,我国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在理论和方法上,远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迅速提高教育测评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测量与评价的科学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是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项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某中学的一次数学考试的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用经典测量理论分析和说明试卷质量分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改进试卷设计,提高命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基于经典教育测量理论(CTT),结合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某省某中学的某次数学统考试卷的研究,得到试卷质量和考试结果,得出试卷的总体评价,研究经典教育测量理论在试卷质量评价上的实现方法。而在运用经典测量理论之前,要了解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二、经典测量理论的介绍

(一)基本原理

经典测量理论(CTT)认为测验分数X是由真分数T和随机误差E组合而成,即:

X=T+E (A)

(A)式中,X表示实测值,T表示真实值,E表示误差。

(二)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

1.信度。

信度是指測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程度,亦即测量的结果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信度的计算公式为:

提高信度的方法:信度系数以多大为宜,信度系数的标准值为多少,目前没有定数,要看测验的目的和类型;测量误差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误差产生于测验的本身;第二类误差与特定的实施条件有关;第三类误差包括被试本身的变化;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测验题数合适的增加一些;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测验内容尽可能地做到一致;测验程序及流程大体相同;测验时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评分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差,做到客观公正。

2.效度。

效度的概念: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亦指测量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效度的计算公式为:

提高效度的方法:首先,可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提高误差,提高量表的完整性,安排好样本的测验,增加样本数量保证代表性,调整好效度和信度的关联。其次,影响效度还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应注意多个方面,包括测验实施、测验组成、被试主观状态和样本。最后,因效度系数会被原测验相似于效标的测验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效度,我们就要保证两者相似度要高。

3.难度。

难度的概念: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难度是试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指标。

测验的适宜难度:在绝大部分题目的难度适中且系数于0.3~0.7之间的常模参照性测验中,若题目难度不在这个范围而题目数量控制较好,使整个试卷的平均难度在0.5上下也是被允许的。对于区分不同程度考生,只有难度适中的题目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使考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对于难度过高或者难度过低的题目都应该剔除,提高区分度。

控制题目难度的基本方法:控制知识点的数量;要求考查的能力和层次适中;要保证试题的适度创新;保证出题的创新性。

4.区分度。

区分度的概念: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用符号D表示。当某项测验拥有良好区分度时,实际水平高的应该得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应该得低分。所以,区分度又叫鉴别力。区分度是进行试题筛选,测算试卷质量的重要工具。

提高区分度的方法:通过控制题目难度使其保持在中等水平,让整个考试的难度处于中等水平。并且要重点观察一些相对复杂的学习结果。

区分度的评价标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区分度越高的试卷,质量越好。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具有高的区分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可参照下表标准。不过对于有些质量要求较低的测验,偏低的区分度不会造成过大影响,是可以被接受的。

三、试卷质量分析的实证研究

(一)试卷统计分析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为保证调研对象的代表性,最好选择统考的中学数学测验。因为正规大型的数学测试利于增加数据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这样也有利于针对试卷质量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从而发现试卷命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其次,对于测量样本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实验实施的可能性以及统计结果的有效性,并且要注意保护被测验者的隐私。最后,要注意基于教育测量理论进行测算时,选择的样本一定要具备代表性,这样分析的结果才有利用价值。

第二步收集数据 :对抽取的实验样本进行分数采集。

第三步统计分析数据:形成质量分析报告。

(二)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试卷质量分析

综合上述,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因素,利用实习的便利,收集某省部分中学的期中考试试卷,随机抽取部分学校的学生作为实验样本。

将10道客观题按照0、1记分的方式进行转化,即3分记为1,0分记为0。

通过SPSS21.0和EXCEL对10道客观题进行分析。

通过SPSS21.0对10道客观题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客观题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小于0.6,说明信度较低,可能需要修改试题。

通过SPSS21.0对10道客观题进行效度检验时,SPSS提示相关系数矩阵非正定矩阵,无法给出KMO值(通常使用KMO值表示效度)。经分析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太少,或是存在一些特征值过小的自变量,无法满足正定矩阵的条件导致的。

通过逐一淘汰法对客观题的变量进行剔除,发现分别剔除第2题和第9题可以正常显示KMO值,结果如下:

可得出结论,KMO的值为小于0.6,其值是0.458,效度不适用。接下来同时剔除这两题,效度分析结果如下:

可得出结论,KMO的值大于0.6,其值是0.608,效度可以被接受。根据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可以说明剩余这8个题目不是相互独立的。

结果显示,在难度指标上,共有9个题目的通过率在0.7以上,有1个题目的通过率处于0.3~0.7之间。

根据客观题总分对被试得分进行排序,当样本团体过少时(n<100),将50%看作一个基点,将超过50%与低于50%分为两组,采用该规则将两组比作高分组与低分组。

结果显示,在区分度指标上,只有1题的区分度在0.3以上,其余题目的区分度均在0.2以下。

四、试卷分析的信息反馈

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对各个项目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计算,由数据分析可知:客观题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小于0.6,说明信度较低,可能需要修改试题;KMO值为0.608,大于0.6,效度可接受;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P值小于0.05,说明剩余这8个题目不是相互独立的;在难度指标上,共有9个题目的通过率在0.7以上,有1个题目的通过率处于0.3~0.7之间;在区分度指标上,只有1题的区分度在0.3以上,其余题目的区分度均在0.2以下。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結论

本文以某省某中学的某次统考的数学试卷为样本,将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相结合,利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对该份试卷的质量进行分析,作出价值判断。

先要判断试卷的题目是否符合基本的命题要求与考查的目标,做出基础判断和客观描述,这是关于质的分析。其次,利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这四大测量指标,对试卷质量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考生的答题结果进行反馈,这是关于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试卷的题目设置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与考试大纲,各项测量指标中,信度、效度、难度的适用性极高,可以接受,区分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部分题目进行修改。

(二)反思与建议

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和障碍是有利有弊的,虽然会浪费研究时间,但是也会为接下来的实证探索与研究提供强大的动力。现做出反思总结如下。

反思1:总分是否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研究表明,仅仅利用分数判断学生的能力是不符合实际的。考试成绩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但是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其他无法体现在课本上的能力。因此,通过试卷得出的分数以及排名并不能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而应该当作一个参考条件。

反思2:试卷质量分析过程中,如何调和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的关系?

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而言,质性分析和量性分析确实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两者作为教育评价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求同存异,在试卷质量评价的统一战线上,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

从实际的题目角度而言,基于两项测量理论的各项测量指标分析,表明题目的可行性较低,但是由有经验的教师通过对试卷的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目的性、价值性等多方面的分析,可能认为题目的可行性良好,这就表明了质性分析与量性分析的差异。针对二者矛盾,究其原因,可归结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教育测量评价不能只关注学校的教育成果,更应该侧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研究展望

本文在利用经典测量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学数学试卷的质量分析过程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价值成果。但是,做研究绝不能满足于现状,本文所作的研究仅仅是这一研究领域中小小的一部分,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测量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2]史晓燕.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郭熙汉、何穗、赵东方.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6]吴慧萍. 基于教育测量理论的中学数学试卷质量评价研究,2012.

[7]胡中锋.教育质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王琦璇

第2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卷分析初探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试卷分析对于考查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素养的提升情况、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卷分析的重点及其意义做出客观思考和理性阐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卷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使命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考试而言,考试的结果不仅仅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定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量尺。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试卷分析,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考试过程

在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是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重大的方针政策,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教育,指导学生运用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于大学一、二年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设于大学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开设于大学一年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设于大学二年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为平时随堂考试和期末开卷笔试。随堂考试为四周一次,共四次,考试内容由教师根据前四周的学习重点,设计一至两道主观试题(包括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学生随堂完成答题。学生的答题方式为开卷,即学生可以参考学习笔记和教材,在此基础上自由作答。平时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特定阶段、特定内容的学习情况,其成绩按60%折合入最后的总成绩内。期末考试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期进行,考试形式为开卷笔试,学生的开卷依据为教材和学习笔记,卷面成绩按40%折合成总成绩的一部分。试卷的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其中简答题为客观题,有严格的标准答案,考试内容为重要章节的知识点,分值占期末卷面成绩的60%;论述题和案例题为主观题,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把课本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看法结合起来,考试内容涉及教材的整体内容,涵盖面比较广,分值占期末卷面成绩的40%。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卷分析的内容与重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分为平时随堂考试和期末开卷笔试两个部分,以下将分别从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的两种试卷为切入点对试卷分析的内容与重点进行阐释。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堂考试试卷分析的内容与重点

以每个教学周期16周计算,平时随堂考试四周进行一次。考试不设标准化试卷,由教师根据每四周的学习内容设计试题,题型为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在第八教学周,学生所学重点内容涉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试题为一定要体现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知识点以及与之前所学内容的关联。那么,对此试卷分析的内容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试题对第五到第八个教学周所教授重点内容的反映程度,试题结合了之前所学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的内容来考查学生对本周所讲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解程度;第二,试题对第五至第八教学周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程度,一般来讲,学生的成绩与教学水平呈正相关,则说明达到预期教学要求;第三,对试题的难易程度的分析,如上题,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第五章第一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并要了解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对案例进行解析;第四,试卷主、客观试题的比率。在平时随堂考试中,客观试题如单项、多项选择题或者判断题不容易设计,原因主要在于客观题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情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一次平时考试中,某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3分,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75分,成绩呈正态分布,则显示学生对该部分掌握得较好,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了学校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考试试卷分析的内容与重点

期末考试一般在最后一个教学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为开卷笔试,即学生可凭借教材和笔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标准化试卷的测试。试题类型为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此试卷最后的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但其覆盖面更大,对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分析也非常有必要。以下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对试卷分析的内容及重点进行阐释。

1.对试卷内容效度的分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笔试试卷的简答题六道题,每题10分,测试内容分布在第一章第三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三章第一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二节和第六章第一节;论述题1道,20分,考查内容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即第六章第三节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案例分析题1道,20分,测试学生联系材料、结合当前实事及所学知识,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总体上,用SPSS软件分析该试卷的测试内容与课程内容及课程目标的相关系数为0.73,这证明该试卷可从内容效度的角度来分析,并且其内容效度较高。

2.对试卷编制效度的分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在教学大纲中要求能够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试卷中主观题40%容量的设计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试卷分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角度则在于评估其能否对编制内即教学大纲所体现的各个基本方面能有较好的反映。

3.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可将以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一是采用传统的“一分三率”统计方法。“一分”即班级所有学生平均成绩,“三率”即及格率(60分以上)、优秀率(85 以上)、低分率(36 分以下)。二是按分数段统计学生人数,可按10(或20)分为一段,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这样能清楚地看到在每个分数段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也包括该试卷测试的最高分和最低分[1]。对试卷最终的测试结果,即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是试卷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对试卷客观性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依据。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试卷分析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用非常刻板的试题形式与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其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试卷分析的意义将更为深刻。

(一)对课程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理论讲授、教师课堂答疑、学生平时考试、学生期末考试和试卷分析五个部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理论教学的学时数为15周30學时,答疑时数为2学时,平时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由此看来,教师教得好坏,学生学习的效果,只能通过考试及试卷分析来检验。进一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试卷分析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平时考试的试卷及试卷分析,二是期末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第一部分的试卷分析检验的是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第二部分的试卷分析检验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形成情况。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试卷分析实际的意义更在于它是对学生素质教育、自主学习能力、个性养成与发展情况的一个全面的评估[2]。因此,试卷分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估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对试卷本身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考试形式一般为开卷考试,它不要求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因此试卷本身的主观试题含量较大,或者平时分数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试卷分析也应当包含平时考试的试卷分析和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如上文所言,试卷分析的内容包括对试卷的内容效度和编制效度的分析,一方面,这种基于SPSS软件进行分析所得的数据能够清晰地反映试卷的效度;另一方面,对学生成绩的分析也能够客观地反映试卷结构及测试内容在覆盖面和难易程度上的合理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试卷分析对试卷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对于教师而言,采用客观的方法对试卷进行分析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反馈作用,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来讲,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抑或是其他课程,对试卷分析工作的管理都是提高相关教学质量的保证。通过试卷分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横向掌握本校各班级或各专业的成绩分布以及教师教授与学生学习环节中的优劣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考试乃至教学工作进行良好的组织与督导,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因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设计不同,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方式也有更高的要求[3],因此,一方面要求试卷分析的内容、重点和方式应有所区别;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更深层次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试卷分析的意义。亦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试卷分析能够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的环节与内容,因此基于试卷分析的教学设计与质量监控就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吴国栋.英语教师怎样进行试卷分析[J].理论平台, 2014,(6).

[2]陈松.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设计与实践[J].考试周 刊,2013,(45).

[3]李涵.基于微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学校社 会工作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

作者:李涵 张海成

第3篇:尝试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试卷评讲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英语试卷评讲的弊端,根据尝试教学理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可创造”的教学思想,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方法指导,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提出了运用尝试教学理论进行英语评卷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中心论点,论述了尝试评卷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特点,旨在通过探索,寻求更适合英语试卷讲评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试卷评奖 创新能力

一、运用尝试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工人主宰世界;二十一世纪是创意时代,世界属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教育部总督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界今后要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之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2014·江苏高考)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对易错点的当堂练习,让学生关注易错点,注意区分,提高理解能力,最后通过联系近期社会热点,结合本课知识点,给学生展开合作探究。

(四)联系热点合作探究。

1.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五条主线包括4个“中国梦”和1个“现代化”: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智造中国、幸福中国、农业现代化。十大目标:(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

材料:会议强调,“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为什么说“新常态必须有新理念”?

2.2015年7月2日,南京江北新区正式成为第十三个国家级新区

材料: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按照“规划先行、改革先行、立法先行、生态先行”原则,今年全面启动江北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新区运行体制机制,加快制订《江北新区条例(草案)》。高标准做好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为新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统筹做好新区项目谋划、招引和储备,建成六合机场,开展铁路南京北站前期工作,推进城市中心区建设、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建一。”的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承担着培养社会人才的义务和责任,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我国现行的初中英语教学领域,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能力有限,在学生眼中,英语的知识点总是散、设等一批重大项目。

(1)请简要分析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的辩证唯物论依据。

(2)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4)江北国家级新区的规划建设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

3.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材料: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1969年,屠呦呦任抗疟新药研究项目的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药学典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300多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1)结合材料,阐释青蒿素的研制历程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知识。

(2)结合材料,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青蒿素的研制历程。

(3)试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对待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材料:日本外务省10日发布“新闻官谈话”质疑中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指责教科文组织未能保持中立和公平,将要求教科文组织进行制度改革,不再被“政治利用”,华春莹表示,事实不容否认,历史不容篡改。日方有关言行再次表明了其不愿正视历史的错误态度。

(1)试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态度?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乱、多,考题好像永远都是“没完没了”的。每次单元测验卷或期末考试卷发下来后,看到并不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都觉得:学英语,茫无头绪。长期以来,在评讲课中的普遍现象是:教师充当主角,一题接一题或跳跃性选题,老师分析,学生边听边改。在评讲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讲、认真动脑筋思考的学生仅占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则茫然地盯着老师,机械地抄上正确答案。这样的评讲课,既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了。

其实,英语考试的基本内容是翻来覆去重复考的,只要我们运用好尝试教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找到那根把散珠串起来的绳子”,就能避免学生觉得英语考题没完没了的现象,既有助于学生树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尝试教学能有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

二、尝试评讲教学的理论依据

1.尝试评讲教学符合心理学情感理论。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在评讲教学中,我们要满足学生的尝试需要和成功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行为。

2.尝试评讲教学符合个别差异理论。一个班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不尽相同,如果我们用统一的方法评讲一个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么结果很可能就是“已懂得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尝试评讲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检查试题,发现问题,寻求方法,寻求指导,促进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各层次学生通过尝试,各有所得,符合因材施教的理论要求。

3.尝试评讲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也是为了要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人才而努力。尝试教学旨在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它可以克服“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和考试成绩,而轻视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弊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高分低能”现象不可避免。我们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渡阶段,既不能完全放弃升学率,又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分层尝试指导,就较好地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三、英语尝试评讲教学的具体操作

我国尝试教学理论的创立人邱学华把尝试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能尝试”阶段,以教师编好的尝试题为起点,教师未讲,学生先练,促使学生自学课本;第二阶段,“尝试能成功”阶段,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发挥“强制联想”,运用创造性思维获得各种解题策略,提倡一题多解,促使学生进行“独创性练习”,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第三阶段,“成功能创新”阶段,学生进行讨论,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成功中尝试创造、学会创新。根据以上理论研究,结合英语评讲教学的实际,我们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1.课前了解学生,定好尝试目标。在批改试卷过程中,结合每个学生的平时情况,找出每个学生仍未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在试卷中根据个人情况圈出该同学必须想方设法弄懂的题目(对于“差生”,题目不宜太多),最后把学生按同一层次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编写各小组的重考或重测题目。

2.尝试分层指导,实现讲评目标。第一步,发下试卷后,莫急于讲评,指导学生自我分析,找出错误原因:是因为不理解题意、粗心大意,还是根本没有掌握该知识点而造成的?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分别标上不同的记号。第二步,指导学生尝试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对于能立刻明白并纠正的题目,让学生纠正过来: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老师又已圈出来一定要解决的题目,让学生先查阅相关课本、笔记,尝试自己找出答题思路和答案,如果不能确定答案,则在班内各自寻找“小老师”(或事先已结对的“一帮一”对象)帮忙解决,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则由老师作指导。第三步,尝试通过指导小组讨论,质疑解难、举一反三。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在尝试自我纠正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其结果有错有对,也有的一题多解。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既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又加深学生理解知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教师应给予各小组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尝试自我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自编题目,互相测评,以实现讲评课检查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取于尝试和创造的目标。例如:对于优等生一组,教师可指导他们完成下列任务:总结试卷中所体现出来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尝试编写几道考题,相互考评,增长见识,以加强对知识的对比辨识和系统整理:主动帮助后进生分析错误,纠正错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参与学习,在查阅、反思、讨论、归纳的过程中,既弄懂了原来未懂的问题,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

3.尝试再给机会,促成飞跃。不断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学者曾剑予说:“学生每一次成功需要获得满足,不仅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在完成了课堂上的尝试后,尝试评卷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即让学生完成由老师根据个人掌握知识情况而编写的试题,重新计算并公布测验或考试成绩。因为经过了第一阶段(评讲课上)的尝试,学生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会对原来的成绩单感到极不满意,总觉得要是重新再考,他们的成绩一定会比原来好。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满足他们的成功欲望,允许学生重考。学生往往会非常重视这次机会,为了争取优良的成绩,他们会积极地按内容复习,并总结归纳方法。2015年,我班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的女生,在一次模拟考中,我运用尝试教学理论进行试卷评讲,再考时,她拿了八十多分,我把喜讯告知其家长,并把重考的成绩作为她的成绩。其家长惊喜万分,而她也高兴地哭了,但竟然仍觉成绩不满意,要求再重考。由此,她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结果在英语会考中,她取得了124分的优良成绩。

四、尝试试卷评讲教学的注意问题

1.由学生充当“小老师”,对知识往往讲得不够精练深透,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老师在指导各小组时,要善于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归纳总结。

2.运用尝试教学理论进行评卷教学比较适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尤其是进入复习阶段的毕业班),而低年级则需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的习惯,为进一步开展尝试教学打好基础。

总之,运用尝试教学理论进行试卷评讲,虽然课前准备要充足,但课堂是轻松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既能有效地促使后进生的转化,又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分析、判断、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作者:邓毅光

第4篇: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8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2018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已经正式公布,为帮助广大考生清晰了解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信息,文都医考网整理了考试大纲内容,请参加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参考: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要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六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七单元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

细目一:精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细目二: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第十二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宣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第十三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复发

第十四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失常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2.病性转化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治则、治法的概念

2. 治病求本

3.正治与反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治标与治本

5.扶正与祛邪

6.调整阴阳

7.调理精气血津液

8.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细目一:养生

要点:

1.养生的原则

2.养生的方法

细目二:生命的寿夭

要点:文都医考,医友互动:480572459。

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72号世纪经贸大厦B座

电话:01088820119

网址:

第5篇: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1)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的概念

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2.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1)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组成,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2)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

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3)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1)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

(2)在病理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细目二:辨证论治要 (一)症、证、病的概念

1.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2.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3.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2)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即证异治异. 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即证同治同.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 (一)精的概念

1.精:又称精气(首见于《管子》),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 2.与气同义,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始物质 3.在某些情况下,精气又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4.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二)气的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在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2.精气学说:是研究和探讨物质世界生成本原、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事物生成变化的本原论和中介说。 (1)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 (2)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合一的有机整体。 (3)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1)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 (2)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3)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

(1)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2)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

(3)“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

用。

(3)无形之精气能渗入于有形之实体,并与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

(4)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

(5)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类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

(2)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1)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气是人体生命之维持。人体脏腑、形体、官窍,均由精所化生,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均由气所推动和调控 。

(2)作为一种哲学思维,与中医学固有的精气理论和实践相融合,从而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1)作为哲学思想的精气学说渗透于中医学,促使中医学形成了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构建成了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2)强调其从宏观上,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1.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1)阴阳,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

(2)阴阳,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3)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2.阴阳学说:

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

(2)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2.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3)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细目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1)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2)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2.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1)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2)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3)无论是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均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1)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3)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1)“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2)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1)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化生万物。 (2)在人类,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1)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

(2)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涵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得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3)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和纽带;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而阴阳的消长及转化,则是阴阳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四)阴阳的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1.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2.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

(1)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或为阴长阳消,或为阳长阴消。

(2)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即此长彼亦长,或此消彼亦消。

3.阴阳消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形式。

(1)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2)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 (五)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可转化为阳。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或人体病证性质阳热或阴寒的变化。

1.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故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2.“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重”、“极”、“甚”,即是事物阴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必备条件。 (六)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调节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1)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运动和发展。 (2)阴阳自和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3)阴阳自和是阴阳运动的深层次规律,因而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状态。通过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的消长和转化,从而使阴阳双方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1)阴阳的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即是说阴阳双方的比例是不断变化的,但又常是稳定在正常限度之内,是动态的均势,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阴阳平衡的机制,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3)阴阳平衡的标志,在自然界即是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体则是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和协调。

细目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主要表现于脏腑形体分属阴阳和经络系统分属阴阳等方面。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2)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3)阴阳学说还用以说明升降出入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协调平衡,以维持其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1.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2.阴阳学说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和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诸如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互损等。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1.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常用阴阳来进行分析。 (1)望诊方面,以色泽分阴阳,则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2)切诊方面,以脉象分阴阳,则浮、数、洪、滑等属阳,沉、迟、细、涩等属阴。

(3)闻诊方面,以语声分阴阳,则高亢洪亮者属阳,低微无力者属阴。 (4)问诊方面,以寒热喜恶分阴阳,则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2.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1)阴阳可作为虚证之“目”。如对虚证的分类,除气虚、血虚外,还有阴虚、阳虚两类; (2)阴阳可作为脏腑辨证之“目:脏腑疾病的证候中,有阴虚、阳虚证,如心阴虚、心阳虚、肾阴虚、肾阳虚等。

(3)外科病中的阴证、阳证,亦具有特殊的含义。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或保持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养生

根本原则是要求“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其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从而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2.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表现为邪气盛的实证。采用“泻其有余”(实则泻之) 1)寒者热之——阴盛的实寒证。 2)热者寒之——阳盛的实热证。

(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表现为正气不足的虚证采用“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1)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

2)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 3.归纳药物性能

(1)药性1)寒、凉属阴,热、温属阳。2)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2)药味:1)辛、甘、淡属阳;2)酸、苦、咸属阴。

(3)升降浮沉:1)升浮之药。其性多有上升、发散的特点,故属阳。2)沉降之药,其性多有收涩、泻下、重镇的特点,故属阴。

第6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京师杏林医学教育网: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

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

要点:

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要点:

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

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的消长

6.阴阳的转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要点:

1.五行的含义

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制化

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

第六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要点: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

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

3.心与肝的关系

4.心与肾的关系

5.肺与脾的关系

6.肺与肝的关系

7.肺与肾的关系

8.肝与脾的关系

9.肝与肾的关系

10.脾与肾的关系

11.肾与命门的关系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要点:

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的外华

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

第七单元 六腑

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要点:

1.胆的生理功能

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小肠的生理功能

4.大肠的生理功能

5.膀胱的生理功能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要点:

1.心与小肠的关系

2.肺与大肠的关系

3.脾与胃的关系

4.肝与胆的关系

5.肾与膀胱的关系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细目一:脑

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细目二:女子胞

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细目一:精

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

细目二:气

要点:

1.人体之气的概念

2.人体之气的生成

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4.人体之气的功能

5.人体之气的分类

细目三:血

要点:

1.血的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运行

4.血的功能

细目四:津液

要点:

1.津液的基本概念

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津液的功能

细目五:神

要点:

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2.人体之神的生成

3.人体之神的分类

4.人体之神的作用

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

1.气与血的关系

2.气与津液的关系

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络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

要点: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要点:

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

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

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质

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要点: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要点: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影响体质的因素

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要点: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第十二单元 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

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细目四:饮食失宣

要点: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细目五:劳逸失度

要点:

1.过度劳累

2.过度安逸

细目六:痰饮

要点: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七:瘀血

要点: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

第十三单元 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3.精神状态与发病

细目三:发病类型

要点: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6.复发

第十四单元 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精,气、血失常

要点: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

要点: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1.内生“五邪”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细目六:疾病传变

要点:

1.疾病传变的形式

2.病性转化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

5.调整阴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7.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细目一:养生

要点:

1.养生的原则

2.养生的方法

细目二:生命的寿夭

要点:

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

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第7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 录

绪论·················································4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22 第三章 藏象·········································34 第四章 经络·········································56 第五章 体质·········································64 第六章 病因·········································68 第七章 发病·········································78 第八章 病机·········································81 第九章 防治原则·····································97

绪 论

【学时】 6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4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

(一)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5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 神的概念:广义、狭义;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②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③ 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例)。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①“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

6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举例)。 ④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 立论依据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举例)。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举例)。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

7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1)区别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 (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含义;举例。 (2)异病同治:含义;举例。

(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

8 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略讲)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本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性。

在临床上,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先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参考书目】

1. 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

一、第二节 2. 印会河,童瑶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

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绪论

3.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哪个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3.《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各自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何?

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和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书名、成书年代及作者如何?

5.何谓金元四大家?他们各自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治病特点)如何?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何? 7.何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试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功能、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防病等方面的体现。

9.证的基本概念如何?

10.证候和病机的关系怎样?证候具有哪两个特征?

11.何谓辨证?何谓论治?简述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及论治过程的步骤。辨证和论治之间的关系怎样?

12.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试举例加以说明。

1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及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怎样?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学时】12 9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概说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战国时期,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不仅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所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掌握这三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它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源流

(一)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精,又称精气,其基本概念有二:①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②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二)精概念的源流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源。

(三)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而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四)气概念的源流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1.基本含义: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3.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转

10 化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及其形式 (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 (3)气的运动的普遍性及意义。 2.气化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1)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2)气化的形式: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举例);④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举例)。

(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3.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气化过程既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在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原理 2.体现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人类与宇宙中的其他物种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略讲)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方法学上主要是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中医学精的概念

(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1)中医学气的概念 (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

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人体内精、气的区别(重点)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简介阴阳学说的概念、主要观点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概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重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一对相互关联又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二)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重点) 1.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

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关联性,二是对立相反性。

2.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阴阳的特性

(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干燥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湿润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所在空间和时间等,与其对立面相比较,以阴阳的特性为标准来确定的。

3.事物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难点)

1.如果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12 举例。

2.如果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比较的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亦称“阴阳的相互转化性”);举例。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亦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举例。 (3)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也称为“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举例。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方法 1.阴阳两分法 2.阴阳三分法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

(1)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属性相反的阴和阳两个方面(举例)。

(2)阴阳制约,是指在属性相反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会出现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相互排斥的情况(举例)。

2.意义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举例)。 3.人体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1)制约太过 (2)制约不及

(二)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举例)。

(2)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举例)。

2.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

(1)含义: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

13 发生作用。

(2)意义: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3)机理:由于阴阳互藏而导致阴阳二气不断地进行升降运动,并且达到和谐的状态。

(4)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运动”与“和谐”。 2.阴阳互藏

(1)含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意义:①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来源;②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③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四)阴阳消长

1.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量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原因: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3.形式

(1)阴阳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举例)。

(2)阴阳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举例)。

(五)阴阳转化

1.含义: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是质变的过程。

2.内在根据与必要条件: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3.形式

(1) 渐变:举例。 (2) 突变:举例。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14 (1)含义: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2)意义:阐明了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1)含义: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维系机制: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七)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难点) 见教材41页第五自然段。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重点) 1.确定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依据; 2.举例。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和气,可分阴阳; 2.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过程的由精所化之气,可分阴阳;

3.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要依赖于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其协调平衡来推动和维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1.分析正、邪各自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举例)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①概念 ②类型 (2)阴阳偏衰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

15 理变化。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

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阴阳互损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阴阳不对等的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举例)。 2.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举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举例)。

2.确定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①阴偏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②阳偏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③实热兼阴亏证或实寒兼阳虚证,应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①阴偏衰的虚热证——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阳偏衰的虚寒证——扶阳以制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

(4)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①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②对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3.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重点)

16 (1)四气分阴阳; (2)五味分阴阳; (3)升降浮沉分阴阳;

(4)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的意义。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概说: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学说。

三、五行特性(重点)

(一)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一)归类的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

(二)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

17 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概说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 (举例)。

2.五行相克

(1)含义: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举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 1.五行制化

(1)含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五行胜复

(1)含义: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规律:“有胜则复”(“子复母仇” )。举例。

(3)意义: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

18 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1)含义:五行相乘(又称“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即超过了正常限度的制约或克制)。

(2)次序: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3)形成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4)相乘与相克的异同 ①五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

②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人体,表示生理现象。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2)次序: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形成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2)联系:可以相伴发生。即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于强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过于虚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讲)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特点(举例)。

2.以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来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重点) 病变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9 (1)母病及子:含义;举例;一般规律。 (2)子病及母:含义;举例;三种情况。 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两种情况;举例。 (2)相侮:两种情况;举例。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面色、口味、脉象等异常变化,以事物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举例。

2.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举例。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归属,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脏。举例。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除了针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以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适当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以截断疾病的传变。举例。

3.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各自的含义、适用病证及举例。

②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抑强、扶弱各自的适用病证及举例。

治疗相乘、相侮的病证,应同时采用抑强、扶弱的治则,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在一般情况下,多侧重于“抑强”,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但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采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②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4.指导针灸取穴(略)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自学)

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即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和五行生克规律,利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举例。

20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略讲)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挂图、电教。

【主要参考书目】

1.何裕民主编.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章、第五章 2.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一章

3.童瑶.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如何?精气与气概念的产生各源于何种学说?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及精气的存在形式怎样?

3.何谓气机?宇宙之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气的运动有何意义? 4.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化的概念、形式及类型如何?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5.阴阳的基本概念如何? 6.阴阳的特性怎样?

7.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9.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失调主要有哪两种情况?

10.如何理解阴阳互根与互用?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主要出现哪些病理变化?

11.阴阳交感的含义、意义及其机理如何?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2.试述阴阳互藏的含义及其意义。

13.何谓阴阳消长?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阴阳消长的形式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 14.何谓阴阳转化?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是什么?阴阳转化的形式如何?

21 15.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意义。 16.何谓阴阳平衡?维系阴阳平衡的机制如何?

17.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试举例加以说明。

18.阴阳偏盛、偏衰各自的含义及其所致证候如何?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何种病理变化?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什么?

19.阴阳互损的含义怎样?形成阴阳互损有哪几种情况?阴阳互损是阴阳何种关系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

20.阴阳偏盛、偏衰、互损各自的治疗原则怎样? 21.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和归纳中药性能?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有何意义? 22.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如何? 23.何谓五行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24.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及别称如何? 25.五行制化的含义、规律及意义如何? 26.试述五行胜复的含义、规律与意义。

27.试述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以及形成的原因。 28.五行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29.如何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试举例加以说明。

30.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有哪些?其含义及适应证如何?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学时】8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 )与后天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 )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22

(二)中医学的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难点)

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这是中医学中精的本始含义,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的始基。广义之精,是指人体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血、津液虽均属于广义之精的范畴,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精与血、津液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称为“一般意义的精” ),并不包含血、津液。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重点)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略讲)

(一)繁衍生命

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是生命的本原。

(二)濡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盛,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滋润濡养,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

(四)化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23

(五)化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略讲)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难点) 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和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在中医学中,精和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在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难点)

(1)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2)人体各脏腑、五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脏腑、五体、官窍等,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3)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4)精是气的化生之源,气既是由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又是精的功能体现;(5)精属阴而有形,藏寓于脏腑之中;气属阳而无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重点)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

24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重点)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举例)。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6.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略讲)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3.气机和气化的关系(难点)

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而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人体之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存在于生命的始终,分之为二,合之为一。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难点)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1.气的推动作用的涵义及主要体现。 2.气的调控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25

3、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协调的生理意义及失调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表现(举例)。 2.气凉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三)防御作用

1.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的涵义。 2.正气的防御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意义。 3.正气防御作用低下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四)固摄作用

1.气的固摄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2.气的固摄作用减弱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五)中介作用

1.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涵义。 2.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体现(举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重点)

概说:人体之气分类的依据;人体之气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 人体之气(略讲) 1.含义

人体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融合而生成的,运行于全身各处的极细精微物质。

2.生理功能

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能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3.主要分类

(1)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 (2)从生成来源而言,分为元气、谷气;

(3)从分布部位而言,分为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

26 生充足的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到,无处不有)。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

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 (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称“膻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即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能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b.行血气(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是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c.资先天(即宗气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

(4)征象

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 (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精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 (1)基本含义

27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即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b.温养全身(即卫气具有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的作用);c.调控腠理(即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略讲)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重点)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重点)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28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 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三、血的运行(重点)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难点)

1.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2.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3.血液的质量,包括充盈与否、清浊及黏稠状态等,都可影响血液的运行。 4.病邪的影响。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29

(一)濡养(“血主濡之”) 1.原理;

2.征象: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举例)。

(二)化神(“血以养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生理、病理征象(举例)。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重点)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一)区别

1.性状:津,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液,性状较浓稠(稠厚)、流动性较小。

2.分布部位: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液,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

3.功能:津,具有滋润作用;液,具有濡养作用。 4.属性:津属阳,液属阴。

(二)联系

1.在生理上:两者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同由脾胃的运化功能等所化生;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在生理上一般不作严格区分(津和液的区别主要用于临床对津液损耗而出现“伤津”、“脱液”病理变化的分辨)。

2.在病理上:“伤津”和“脱液”的病变,也有联系:“伤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脱液”;“脱液”必兼有“伤津”。

三、津液的代谢(难点)

(一)生成

来源于饮食水谷,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有关。

(二)输布

主要是依靠肾气蒸化和调控、脾气运化、肺气宣降、肝气疏泄和三焦通利等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三)排泄

有尿、汗、呼气与粪便四个途径;主要依赖于肾、肺、脾、膀胱和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协调配合来完成。

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由许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而完成

30 的;其中尤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而肾主水的生理机能最为重要。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重点) 中医学中的神(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生成(难点)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狭义之神的产生,还与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三、神的作用(略讲)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举例)。 (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举例)。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举例)。

31 (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即“气不摄血”) (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举例)。 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 (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举例)。 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 (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大出血时,在紧急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多用大剂补气药物来益气固脱(举例)。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即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之一),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以自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亦可归纳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五个方面,应掌握其各自的含义、生理体现、病理表现,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32 (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 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 (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略讲)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教、实验、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1.张挹芳主编.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藏象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 气、血、津液学说 2.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3.童瑶.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第二章 气、血、津液 【复习思考题】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如何?

2.简述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贮藏与施泄。 3.简述人体之精的功能与分类。 4.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如何?

5.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6.人体之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尤为密切相关?

33 7.人体之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何?何谓气机调畅与气机失调?

8.人体气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如何?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怎样?

9.人体之气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何谓人体之气的调控作用?人体之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作用相互协调有何生理意义?

10.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何重要的生理意义?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如何理解气的凉润作用?

11.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

12.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 13.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什么?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气的什么生理特性?

14.试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自的基本含义、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15.试述营气和卫气的区别与联系。 16.中医学中血的基本概念如何?

17.血的化生之源如何?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18.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9.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机能密切相关? 20.何谓津液?津和液有何区别与联系?

21.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22.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如何? 23.简述人体之神的作用。 24.如何理解气和血的关系?

25.何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6.何谓“精血同源”? 27.何谓“津血同源”?

第三章 藏象

【学时】24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生理特性。 3.掌握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及胃的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

34 5.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熟悉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及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7.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特点。 8.了解心包络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重点) 1.藏

有隐藏、贮藏之义;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象

有形象,征象、现象和比象三种意思。其涵义有三:一是指内脏的外现形象(即内脏的解剖形态,如心“如倒垂莲蕊”等);二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和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等)。

3.藏象

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4.“藏”与脏器的概念区别(难点) (1)“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中医学“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2)脏器,主要是西医学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五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35 古代解剖知识对人体结构的大致了解,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机能(举例)。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举例)。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举例)。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举例)。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略讲)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此外,中医藏象学说还具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重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习惯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称精宫)。

2.共同生理特点

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2.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脏腑精气阴阳是脏腑生理机能的解释性模型。 脏腑之精的概念和作用,可参阅课本第70页。

脏腑之气、脏腑之阴气、脏腑之阳气各自的概念和作用,可参阅课本第81页。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概说:简介心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36 1.心主血脉 (1)概念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主宰着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以及心有参与血液生成的功能。

心主血脉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五体官窍。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 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 (2)心行血的原理

①心和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 ②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动力(亦称“原动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脉三者共同协作,以心为主导来完成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位居主导地位。 (3)征象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称为“能主血脉”),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胸部舒畅、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称为“不主血脉”),有多种病理类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亏虚,可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等;如心脉瘀阻,可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胸部憋闷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体之神的概念

①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①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其原理在于:心神能够控精驭气,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其中,以神能驭气最为关健。

②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其原理在于:心为神明之脏,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活动的脏器。

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来完成的。 (4)心藏神的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绪

37 稳定,睡眠安稳,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而协调。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宁或心神错乱的病症,或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失调。

3.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 (1)原理 (2)意义 2.心主通明 (1)涵义 (2)原理 (3)病理征象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重点讲解心其华在面的涵义、原理及征象。 2.在窍为舌(重点):涵义、理论依据及征象。 3.在志为喜:涵义、生理及病理表现。 4.在液为汗(重点):涵义、原理及病理表现。

5.与夏气相通应:原理,生理、病理体现,对预防、治疗的指导意义。 附:心包络

简介心包络的概念、生理作用。

二、肺

概说:简介肺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 ①概念

肺主呼吸之气(也称“肺司呼吸”),是指肺主管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②生理作用

呼浊吸清,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③征象

38 a.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b.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都可出现呼吸异常的表现:如肺气失宣,多见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肺气失降,多见喘咳气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气 ①概念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主宗气的生成;

b.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到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气虚病变,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 (3)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机能。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机能。 2.主行水 (1)概念

肺主行水(也称作“肺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2)内涵(生理过程)

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各自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过程。 (3)病理征象

外邪犯肺或内伤及肺,使肺失宣降,就会导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现汗、尿排泄障碍,表现为无汗、小便不利;而且体内水液停聚,发生痰饮或水肿等病变。

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 ①概念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②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肺气助心行血。

其原理有二:一是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二是肺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气虚弱或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 (2)肺主治节 ①概念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39 b.治理调节全身气机; c.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d.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称“肺为华盖”的原理。 2.肺为娇脏

称“肺为娇脏”的原理。 3.肺气宣降(重点) (1)概念

(2)生理作用及病理表现 (3)肺气宣发与肺气肃降的关系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的概念;肺与皮毛相互为用关系的体现。 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从解剖、功能、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

3.在志为忧(悲):肺与忧(悲)的生理、病理关系。 4.在液为涕:鼻涕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

5.与秋气相通应:原理,生理、病理体现,对养生、治病的指导意义。

三、脾

概说:简介脾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食物 ①概念

脾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 b.脾气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 c.脾气转输水谷精微。 ③病理征象

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 (2)运化水液

40 ①概念 脾运化水液(有时候亦称“脾运化水湿”),是指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转输水精,以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

b.脾气转输水精;

c.脾气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③病理征象

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3)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的关系

(4)脾为“后天之本”的涵义、原理及其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 2.主统血 (1)概念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2)原理

气的摄血作用,即依靠脾气的固摄作用。 (3)生理、病理征象

①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这种生理状态称作“脾能统血”。

②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生无源,气衰而固摄功能减退,则血液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由于脾气主升、脾主肌肉,所以习惯上多以脾气虚,不能摄血,导致的肌衄(即皮下非外伤性出血),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二)生理特性(重点)

1.脾气主升

概念、生理作用及主要病理表现。 2.喜燥恶湿

原理、临床指导意义。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概念、原理及主要病理表现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脾开窍于口的涵义,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 (2)脾之华在唇的涵义,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 3.在志为思

(1)中医学中“思”的两种概念。

(2)脾在志为思的涵义,脾与思的病理关系。 4.在液为涎:涎的概念,脾与涎的生理、病理关系。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治疗)。

41 脾的主时:脾主长夏、脾主四时;“脾主四时”的精神实质(意义)。

四、肝

概说:简介肝的实体位置(从解剖位置而言,肝属中焦,但从功能、病理角度而言,肝在下焦)。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疏泄 (1)概念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2)生理作用

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维持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3)病理表现

①肝气郁结的常见成因、病理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 ②肝气上逆的常见成因、病理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 (4)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讲解上述四个方面各自的原理及主要病理表现。 2.主藏血 (1)概念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 (2)生理意义 ①涵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③濡养肝及筋目; ④为经血之源; ⑤防止出血。 (3)病理表现

①藏血不足,导致肝血亏虚,出现机体许多部分(特别是“肝系统”的组织器官)血液濡养不足的症状(举例)。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种出血。 病机;病症举例。

3.关于“女子以肝为先天”及“肝体阴而用阳”的阐释。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概念,原理及临床指导意义(病理、治疗)。 2.肝气升发

概念,生理、病理表现。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2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筋的概念;肝在体合筋的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肝为“罢极之本”的阐释。

(2)“爪为筋之余”;肝其华在爪的概念、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 2.在窍为目:目,又称 “精明”、“命门”;肝在窍为目的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目疾主要以治肝为主;简介眼科“五轮”学说。

3.在志为怒:肝与怒的生理、病理联系。

4.在液为泪: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诊断)。 5.与春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养生)。

五、肾

概说:简介肾的实体位置。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肾藏精的概念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的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亦称“封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其中,最主要是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肾所藏之精称为肾精,肾精化生肾气,肾气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肾中而不会妄泄,以保证肾精能充分发挥其各种生理效应。

(2)精的概念及肾精的来源 ①精的概念

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五体、官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肾精的来源(难点)

a.先天之精——来源,作用;

b.后天之精——总的来源,肾精中所含“后天之精”来自于两个方面; c.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上部分后天之精充养而化成; d.在人体出生之后,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 (3)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 ①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a.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也都与肾精及肾气盛衰密切相关。

b.“天癸”及肾为“先天之本”的涵义。 c.肾精及肾气不足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d.肾精及肾气主司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理论的临床意义。 ②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难点)

a.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脏腑气化的概念。

43 c.肾阴、肾阳各自的概念、生理作用及其主要病理征象(举例)。 2.主水 (1)概念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2)原理(难点)

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调控作用; 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要病理表现

肾主水的功能失常,称作“肾不主水”,主要表现在肾气的蒸化(包括推动和固摄)作用失常,导致膀胱开合失度,既可以出现尿少、甚至尿闭,水肿等病症(称作“关门不利”),又可以出现小便清长或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症(称作“气不化水”)。

3.主纳气 (1)概念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原理(难点)

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封藏、摄纳有力,则呼吸均匀和调。 (3)主要病理表现

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或者肺气久虚,久病及肾,使肾气虚衰,都可以导致肾气的封藏、摄纳无力,使肺吸入的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形成肾不纳气的病变,从而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

4.在认识肾的各种机能时,必须把藏精作为最根本的机能来理解和把握。

(二)生理特性

1.主蛰

概念,具体表现,生理、病理征象。 2.守位

“守位”的概念,君火、相火各自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1)肾在体合骨,生髓的原理;髓的分类,“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髓的生化有源的生理征象及肾精不足,髓生化乏源的病理征象。

(2)肾其华在发的概念、原理(包括“发为血之余”);精血旺盛或衰少表现在发的征象。

2.在窍为耳及二阴

(1)肾开窍于耳的原理,肾精及肾气充盈或虚衰表现在耳的征象。 (2)肾开窍于二阴的原理,肾气作用失常表现在二便的征象。 3.在志为恐

(1)肾与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病理方面。 (2)恐与惊的比较。

44 4.在液为唾

(1)唾的概念及功能,肾在液为唾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2)唾与涎的比较。

5.与冬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养生)。 附:命门

1.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将命门作内脏提出则始见于《难经》。

2.简介历代(主要是明清)医家对于命门的形态、部位及功能的不同见解。 3.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命门”亦即“生命之门”。

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六腑之气共同的生理特性。

一、胆

(一)位置及形态(包括胆汁及胆的别名)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贮藏和排泄胆汁

(1)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由肝血化生。在肝气疏泄功能的作用下分泌出胆汁,进入胆腑浓缩、贮藏;随着消化过程的需要,在肝胆之气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通过输胆管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2.主决断(难点)

(1)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机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胆主决断机能正常与否的表现(举例)。

(三)胆既是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难点)

因为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其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而且胆所贮藏和排泄的胆汁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胆为六腑之一;但是胆中贮藏的胆汁属于精微物质(即“精气”的范畴),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而且胆本身不与水谷直接接触,不是水谷传化的通道,与胃、小肠、大肠等又有所区别,符合奇恒之腑的概念,所以胆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

45

(一)位置及形态(包括胃的别名)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受纳水谷

即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主腐熟水谷

即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三)生理特性(重点) 1.胃气通降

概念,主要体现及主要病理表现。

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脾气升举与胃气通降相互为用(即脾胃之气升降相因),不但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而且成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2.喜润恶燥

概念,临床指导意义。

(四)胃气的概念及其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难点) 见课本第132页小字体部分。

三、小肠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受盛化物 (1)概念;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2.主泌别清浊(难点) 概念。

由于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所以有“小肠主液”的说法。

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果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下,水液在粪便内大量排出,出现便溏泄泻、小便短少等症状。对于这种病症,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并将此治法称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又称作“利前阴而实后阴”。

四、大肠

(一)位置及形态

46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传化糟粕 (1)概念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3)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承接。除此之外,尚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

2.主津(难点)

(1)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部分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干燥而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由于大肠吸收水液,与津液的生成有关,故称“大肠主津”。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五、膀胱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贮存和排泄尿液。

(1)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 2.形态结构; 3.生理机能(重点)。

(二)部位之三焦 1.涵义;

2.总体生理机能(重点);

3.上、中、下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难点)。

(三)辨证之三焦

温病的辨证纲领(亦称“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的三焦,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脑居于颅腔之中,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47 2.主司精神活动

(1)脑主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精神活动。

(2)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3.主司感觉和运动

(1)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

(2)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难点)

1.与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关系密切。

2.精神活动虽由脑与心主司,但尚有“五神脏”之说。

二、女子胞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主持月经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来潮。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以至成熟分娩。

(三)与脏腑、经脉的关系(难点) 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都离不开血液的充盈和正常调节,而五脏分别主司血液的生化、统摄、运行及调节,故女子胞与五脏(尤其是肝、心、脾、肾)关系密切。

天癸的泌至及其对胞宫的作用,与女子胞的发育成熟、月经按时来潮及其后定时排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冲为血海,蓄溢阴血,孕育胎儿;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肾相通。带脉下系于胞宫,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十二经脉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胞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共同维持女子胞功能。

附:精室

48 简介精室的概念、生理机能。

精室由肾所主,其机能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并与冲任二脉相关。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心肺两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 2.病理上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供养脾脏,脾得滋养则能健运,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为血。所以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之证。 2.在血液的运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瘀滞,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保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 (2)病理上

或见气虚血瘀的证候,或见气虚出血的证候。

(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即血液运行)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1.在血液运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能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 (2)病理上

心血虚和肝血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肝血虚之证;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 2.在精神调节方面 (1)生理上

49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而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也有利于心神内守。所以,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 (2)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响、同时并存,形成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 1.生理上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其机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火(即心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即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通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即心阳),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肾中相火即命火、肾阳),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与肾阳可相互资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2.病理上 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①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旺;②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心肾阳虚、水湿泛滥;③肾精不足与心神失调相互影响的精亏神逸。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在气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气与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而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气虚和脾气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肺脾气虚证。 2.在水液代谢方面 (1)生理上

肺气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气运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2)病理上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影响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导致水湿困脾。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1.生理上

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充足,肃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两者协调平衡,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50

第8篇:《中医基础理论》小结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1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3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脏。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脏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4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脏象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脏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8.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29.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0. 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向腹腔和胸腔,交于手三阴经。从而形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路径。

31.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其前后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32.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手足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手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手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相为表里的经脉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33.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经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完成一个循环。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5 1.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

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2. 督脉称“阳脉之海”。任脉称“任主胞胎”。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3.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5.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6. 经筋的特点: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

7. 经络的生理功能:

①沟通联系作用;②运输渗灌作用;③感应传导作用;④调节机能平衡。

8.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9.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

10.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③暑多挟湿。

11.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湿性重浊;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2.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13.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

14.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5.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16. 七情内伤致病特点:

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多发为情志病证;④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7.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18.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19. 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一是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间痛甚;二是肿块,外伤于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痛;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成癥积,按之痞块,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并伴有血块;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见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曲张等症;五是肌肤甲错,或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20.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1.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2.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①环境;②体质;③精神状态。

23. 伏而后发:多见于“伏气温病”,如“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

24. 合病与并病:指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

25. 感邪即发: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

26. 实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尚能积极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而有余的证候表现。

27. 虚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斗争难以出现较为剧烈的反应,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

28. 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虚而细弱等正气不足病证;同时又可见腹胀满(但时有和缓轻减),腹痛(但喜按)等假实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

29. 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表现:如热结肠胃,里热炽盛,可见大便秘结,腹满硬痛拒按,潮热,谵语等实热之症;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之假象。再如小儿食积所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出现的崩漏下血等。

30. 正虚邪恋:指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由于正气难复,无力驱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31.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过强,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病理过程。

32. 阳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病证。

33. 阴偏胜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病证。

34. 阳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35. 阴偏衰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

36. 阴盛格阳

①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

③表现:如极度衰弱之虚寒证,在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卧,脉微欲绝阳虚阴盛基础上,突然出现面色泛红,烦热,口渴,言语过多,脉大而无根等假热之象,即是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并向阴阳离决发展之危重病证。

37. 阳盛格阴

①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②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

③表现:如外感热病,邪热炽盛,可见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症,病势发展较重之时,又出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阳盛格阴危重病证。

38.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①体质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39. 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阻截病传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40. 正治指采用与其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称“逆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原则。

41. 反治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则。又称“从治”。但究其实质,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2. 塞因塞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纳呆和脘腹胀满病证、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43. 通因通用: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其治疗可分别采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即属“通因通用”之运用。

44. 急则治标: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应先止痛;如肝病基础上的臌胀腹水,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则当先治标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论何种原因所形成,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再缓治其本。

45.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46. “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47.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48. 因地制宜——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第9篇: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 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后面我如果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以上便是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三个月的心得体会了。

孟晨凝

2017.2.8

上一篇:5s现场管理下一篇:网上购物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