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管理水资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共同准则。我国也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其管理体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统一管理水资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一管理水资源论文 篇1:

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把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首先,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其次,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目前,对水源的保护力度还不够,致使河道来水有所减少。要全面掌握水资源情况,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有序开采,有效利用。尤其是地下水,对水位低、生态环境薄弱的地区,地下水的开采要给予严格限制。井灌是河灌的补充,作为抗旱措施应当重视,但要坚决制止无限度开采地下水而不用河水的现象。再次,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处理好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的关系,合理调节,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继续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建设,全面改善供水的基本条件,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

多年来,水利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水利部门要转变职能,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把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放在重要地位,使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要强化节水意识,加强节水宣传,积极开展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镇建设,走节水型社会的道路,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水事执法监督检查力度,规范管水、用水的行为

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我们的水行政执法工作为维护正常的水事秩序、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水,用水法规范我们的行政行为。水政监察队伍要在河道主管机关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加大队伍的建设力度,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认真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同时,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履行水政监督检查职责,及时调解水事纠纷,严厉查处各类水事案件。

四、加强水利干部队伍的建设,尽快提高水事管理水平

水利干部队伍是水事管理的主体,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干部队伍,才能尽快提高水事管理水平。首先,加强水法规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水利法规的内容,用水利法规来武装全体水利干部职工的思想。其次,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执法人员的培训,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为开创水利事业大发展保驾护航。

五、转变观念,调整思路

要看到矛盾的转化和战略重点的转移,要在总量扩张的同时,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安全、优化、质量和效益上,以确立新形势下的战略重点和任务。因此,转变观念关键要着眼于四个方面:一是从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二是从工程型水利转向资源型水利,三是从粗放型水利转向集约型水利,四是从分散型水利转向集中型水利。

六、依靠现代科技把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放在突出位置

全方位节水,急需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制定节水的法规和政策。要以节水为中心,改造现有企业和水利设施。依靠现代科技控制水污染和污水的回用,急需改造排污企业的生产方式。大力提倡并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社会。制定节水规划、节水措施和鼓励节水的政策;加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节水的资金支持;推行社区和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节水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广泛宣传,增强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

七、加强领导、强化宣传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要加强水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影响的宣传力度,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建立水行政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要向领导部门、兄弟部门、社会公众广泛进行宣传。水利部门对各地已经建立的水行政管理体制成功的经验要进行总结,以供各地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

八、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在节水

中国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欲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就必须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水是生命之源,但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对其开发利用只能在有限的数量上做文章,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要依法保护水资源,绝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要坚持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在开源和节流并举问题上,节流必须放在首位。节流本身就是一种开源,但不意味着节流就不需要开源,节流是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利用。因此,只有采取全方位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措施,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举措,还是解决我国水危机,强化我们生存环境和繁荣发展基础的必然出路。

总之,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服从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繁衍生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国泰民安。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丁磊 杨霂 杨林

统一管理水资源论文 篇2:

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范畴探讨

[摘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共同准则。我国也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其管理体制。文章运用系统理论,从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特性出发,分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范畴模型,并结合深圳市和重庆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经验进行了实践分析。

[关键词]系统理论;水资源系统特性;水资源统一管理;管理范畴

[[[[[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Systems Theory

Wang Zhijie, Zhang Shengwu, Song Fuz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Key words: systems theory;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anagement domains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其价值日益凸显,其管理的目标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勢。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共同准则,我国也提出新时期治水思路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水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保护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水资源统一管理及其管理体制。随着我国水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探讨与实践也在不断深入,但在具体运作方面,存在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水资源系统的系统特性,从水资源系统的不同特性出发,探悉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范畴。

一、水资源系统及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内涵

关于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L∙V∙贝塔朗菲将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诸要素的综合体”。①钱学森提出:“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②基于系统理论,水资源系统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各个水资源工程单元、管理技术单元和管理手段单元所组成的集合体。

水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水和与水有关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从水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水资源系统又可分为狭义的水资源系统广义水资源系统。狭义的水资源系统单纯指水资源本身系统,广义的水资源系统则包括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水资源本身系统以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它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性质。

二、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统一管理概述

水资源管理是指在遵循水资源基本特性的前提下,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目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方法,对水资源开发、治理、分配、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和监督检查等活动的总称。水资源管理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从水资源管理的要素出发分类的水资源分散管理和统一管理。

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应于水资源的分散管理,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以公平的、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方式促进水、土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从而使经济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过程。强调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的相互作用,不能局限于水本身,它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相关联,是集成体的一部分,是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管理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者、管理执行者、水资源使用者,是对系统的管理。

国内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研究以2002年修改的新《水法》为界限,在此之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的提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方式以水务一体化改革为主。新《水法》提出我国要实行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统一管理体制后,对水资源管理统一管理的研究以此为指导,主要集中在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两个方面,除理论研究外,关于各个区域的具体实践分析也逐渐增多。

三、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分析

1.从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广义水资源系统是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复合开放系统。水系经过蒸发(升华)—降水—径流—入海—蒸发等形成了完整的水循环过程,水沿流域流动保持水系的连续性,循环与流动构成了完整的水自然系统;而水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有机整体,这就体现为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基于系统理论,水资源各子系统的最佳运转状态、最优发展之和并不等于水资源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和最优发展,水资源系统整体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但要求是子系统存在相互作用,并且这种相互作用是协同的,在存在这种协同的相互作用时,整个水资源大系统的功能才能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必须对水资源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创造条件使水资源各个要素、子系统之间的这种协同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进而实现水资源系统不同于子系统机械和的功能。

2.从水资源系统的层次性考虑,水资源人工系统涉及水利工程系统、供排水系统、水资源保护系统和水行政管理系统等子系统。而人工子系统又是狭义水资源系统的子系统,狭义水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又构成广义水资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呈现一种层次关系,既有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又有不同层级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系统特性出发,这体现为水资源系统的层次性。而系统的层次性强调两点:同层次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输,这样,整个大系统的功能才能完美体现,体现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就要开展逐级优化研究,做好同层次、不同层次之间的沟通协调,而水资源分割管理的方式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3.从水资源系统的开放性、目的性和动态性看,水自然系统是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人类社会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各子系统又在不断地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人水共生的关系也保持着动态变化,而驱动这种发展的力量是系统自身的目的性,系统的自然发展目标并不符合人们的要求,人们就要对它进行改造,但这种改造要受到水资源自然平衡系统的限制和约束。要把握不同时期水资源系统运行的目标,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却能从整体上把握不同时期水资源系统的运行目标,掌控好水资源大系统的稳定发展。

4.从水资源系统构成要素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考虑,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各个流域体系、水循环过程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实实在在存在着。水资源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如果没有人的干预,水资源系统会保持这种稳定性,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广义水资源系统涉及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人类经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水资源是核心,但是随着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干预程度不断加深,破坏了水资源自然系统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威胁。分割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违背了水自然系统的客观存在规律,而水资源统一管理则是以遵循这种客观规律、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水资源管理方式。

四、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范畴分析

(一)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管理范畴

水既然应该作为一个系统的概念出现,那么从系统的基本特性出发,水就应该得到系统地管理。“多龙治水”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水资源分散管理局面的一个形象的描绘。虽然新《水法》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行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统一管理体制,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赋予流域机构相应的权利和明确流域机构、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在“多龙管水”的基础上又加了“流域”这一龙,增加了水资源管理的复杂性和无序性。就上述“多龙管水”的状态给水资源管理带来的种种弊端而言,笔者认为它的最大缺陷和症结是忽视了水资源的系统特性。而从系统理论角度出发,依据水资源系统的系统特性、探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本范畴的研究也是很少。在此,运用水资源系统的特性,分析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范畴。

1.从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水资源统一管理应充分利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既要考虑水资源系统构成要素的数量和基质,又要考虑这些要素间联系的强度。从这一角度出发,水资源统一管理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的统一管理,除此三项之外,基于循环经济学理念和随着污水回用技术的成熟,在水资源系统的水源要素中,还应加入非常规水资源。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公布的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情况中,供水量第三项其他水的利用率2007年只占全国总供水量的0.44%,2006年为0.39%,2005年为0.40%,部分省市这部分水资源的供水量为0,如重庆、上海、江苏、宁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07)。(2)水质和水量的统一管理。(3)河流的干流和支流、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的统一管理。(4)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湿地保护、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的协调管理。(5)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管理。

2.从水资源系统的层次性看,水资源统一管理涉及水资源本身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的统一管理在我国主要以行政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管理为主。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主要由三级构成:国家级、省级和县级。运用水资源系统的层级观点,水资源统一管理必须实行逐级优化,才能确保整体功能的实现。新《水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水行政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应包括水资源权属的规定、水资源费的征收、水资源规划、用水总量的控制、节水政策的制定、水量分配、水资源保护、动态监测、执法检查等。而县级政府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相关工作。此外,同层的子系统也要采取统一管理,包括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等五个统一;水资源流域管理和区域水务一體化管理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本身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层级制约关系。水资源本身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系统和约束系统,但工农业的发展又会影响水资源支撑系统,同时,保证生态用水的供给,才能保持水循环平衡,从而稳定水资源的总供给量。各子系统的统一管理是整个大系统统一管理的基础,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不同层级之间的系统层级优化,才能达到大的区域水资源系统的统一管理。

3.从水资源系统的目的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考虑,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也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水资源管理的目的不同,同时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和社会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这个角度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应包括:水利工程的管理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过度;既考虑水量又考虑水质,针对不同用水标准,进行分质供水、水土保持管理等;水资源管理外部环境的管理,如水务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信息交换管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健全、水权市场的建设、水价体系的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大众参与机制建设、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等。

4.从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既要考虑水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平衡管理,又要考虑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此,水资源统一管理范围包括:流域内上下游水质水量的管理、水循环系统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平衡管理;水资源承载力下的区域工业布局、工农业生态用水管理、考虑水资源利用率的政府绩效考核管理等。

(二) 基于系统理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践分析

在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践中,主要分为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1993年7月深圳成立首个水务局,自此开始我国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涉水事务的管理,我国的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7年,全国已成立水务局或实施区域水务统一管理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共计1492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6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07)。水务改革也从一开始的水利局、城建部门、国土局管水职能的合并深入到环保等部门。但一些水务管理机构,虽然在职能设置上实现了涉水事务的统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明细权责和管理边界等,水资源统一管理流于形式。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职能交叉,责任推诿,信息共享度低,水资源管理出现盲点,忽略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性,单纯地从行政角度,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能统一到水务局,而不是从水资源系统的系统特性考虑。

1993年深圳市政府改变原来“多龙管水”的体制,以原水利局和市给排水指挥部为框架,组建全国首家水务局;2004年,以“机构和职能统一,水务规划统一,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统一,行业监管统一,水价水质管理统一,市场准入统一”为举措,又将排水管理和水污染防治职能划归水务局,实现了“一龙管水”的管理格局。积极探索集约用水、循环用水的新路,外引内蓄并行,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初步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矛盾,充分考虑了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将生态建设、污染减排、治污保洁以及环保其他工作纳入全局重点工作责任制。同时建立计划统筹、跟踪协调、严格督办机制,在人力资源配备、资金保障方面向水环境治理工作倾斜,遵循水资源系统的层级优化规律、动态开放性和自然社会属性。

重庆市2004年在率先在其23个区县以及南岸区茶园新区和沙坪坝区大学城2个区域基本实行了水务一体化改革。其中永川区等13 个区县将水源开发、城乡供水等涉水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到了水利局进行管理,其余区县仅是将城市供水、水源开发的经营管理统一到了水利部门,而城乡供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节水等行政管理职能仍由其它部门管理,另外17个区县暂未实行水务一体化改革。截至2008年底,南川区等23区县将原本水利局机构设置改为水务局形式,将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城乡供排水、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回用和水资源保护等涉水职能纳入水务局管理,较早建立水务局的区县,机构职能设置也逐渐完善。在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步实施机构调整、职能整合和机制优化,分层级进行水务一体化改革,较好地体现了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层次优化规律、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然而,2007国家水资源公报显示重庆市供水量中其他水所占比率为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2007),这说明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等出现管理短板。同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水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理论设置和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区县十多年来水务改革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流域管理的模式基本没有普及。如位于三峡库区核心区重庆段的奉节县仅是将城乡供水的水务企业及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划到了水利局,然而对于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水资源保护、节水等行政管理职能未全面划转到水利部门,忽略了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务分散管理的问题,仍然政出多门,严重阻碍了水务事业的发展。

五、 结论

文章运用系统理论,从水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目的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等特性考虑,进行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必要性分析,提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范畴模式,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以重庆市和深圳市的为例,就两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实践分析。

注释:

①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苗东升《钱学森与系统学》,载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6卷第6期,第48至53页。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15-16.

[2]施国庆,王华等.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管理及其理论框架[J].水资源保护,2007,23(4):44-51.

[3]深圳水利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水利发展研究[J],2008,(11):104-105.

[4]万锋,张庆华.基于管理系统原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探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2):95-98.

[5]夏军等. 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许玉明.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市发展——重庆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1):63-66.

[7]曾思育,傅国伟.水资源的系统性及其集成化管理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131-132.

[8]张素珍.水资源系统及其概念模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56-57.

[责任编辑:梁小楠]

[作者简介]王志杰(1972-),男,河北蠡县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张生舞(1984-),女,甘肃兰州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管理;宋福忠(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重庆大学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与区域经济学。

作者:王志杰 张生舞 宋福忠

统一管理水资源论文 篇3: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分析

摘要:流域水资源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将流域水资源采用私人管理或分割管理的方式,有可能使流域水资源被滥用,导致流域水资源分配不公平和配置畸形化。通常情况下,流域水资源内部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只有加强对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才能够实现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推动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探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任何资源都不可能取代水资源的作用。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对水资源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尤其是流域水资源的管理问题。目前,大部分国家都按照水资源的流域性特点,构建了与之对应的流域管理机构,他们负责对流域水资的统一管理。因此本文将会对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其发展。

1.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概述

通过对水资源的特性进行分析发现,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实际上就是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并加强对水质和水量的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统一调度和综合管理,尽最大努力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还需要制定一套与之对应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政策和方针,遵循兴利与减灾并重的原则,并以水资源规划、水情预报来更好的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自从我国成立流域机构之后,就编制了一套与之对应的流域规划报告,该报告主要负责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指导,并做好水害的防治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使用现状如表1所示。

2.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分析

首先流域水资源属于经济资源,其具有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功能。其次,流域水资源还属于重要的生态资源,其不仅能够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棲息场所,而且还可以确保整个流域生态平衡。因此做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的研究至关重要。

2.1建立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水务主要是指城市的涉水事务,其主要包括蓄水、节水、供水、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回灌、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因此构建一套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可以实现对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及污水等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并实现统筹安排,从而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以达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2.2完全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

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对区域机井数量和取水总量给予严格的控制,对非生活用水和私开土地等一律不给办理审批打井手续,并且明令禁止提取地下水,对于已经打好的机井要对其安装流量监控设备,以实现对水量的有效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当地发展情况来划定红线,设定年用水总量,制定各阶段用水规划。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以更好的实现对用水的实时监控,对各点的用水量给予随时的监督和抽查,从而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3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

如今,我国七大流域机构所具有的基本职能是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具备水事行政执行权,无法更好的肩负起流域综合管理的重任。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流域机构的基本职能进行强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执法权。在该方面可以适当的借鉴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流域管理经验,逐渐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由流域区域政府代表、用水户代表、水事务专家等组成的流域管理委员会,逐步扩大流域水利委员会的职能,使其有权利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2.4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制度

首先要对江河堤防、水工程等水管单位的性质给予准确的界定,并根据经营性、公益性和综合性的要求,把经营性的职能逐渐从其中分离出去,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工程的筹资、建设和经营,从而更好的提高其经济效益。其次,在进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水务市场化的改革,推行水开发利用和水行政管理相分离,通过水价来对人们的用水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最后,要加强对水资源功能和价值的货币化研究,对水资源补偿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在规范水权的基础上,对水价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以更好的推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结束语:水是生态之基、生命之源和生产之要,任何破坏水资源和恶意开采水资源的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就需要建立流域水资源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完全水资源取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经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于流域人民,提高对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董斌.开都河诸小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6(7):132-133.

[2]杜娟云,王宗强. 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水价改革与水资源统一管理探讨[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14(1):178-179.

[3]张鹏.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探析[J].水利技术监督, 2014,11(6):57-58.

作者:王磊鑫

上一篇:项目经理竞聘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晏子使楚教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