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研究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热点问题研究

现代无线通信热点问题研究

【摘 要】近几年,全球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猛,并已经成为通信行业发展的焦点。在无线通信领域有一些极具发展潜力的热点,比如3G、4G、WiFi、Zigbee等。但同时还要注意是无线通信网络的带宽需求与移动网络带宽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使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 热点

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行业都存在着竞争,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与产品,其变化可以用瞬息万变来形容,这就使得这个行业的竞争尤为激烈。现阶段,全球领域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这无疑对无线通信行业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无线通信发展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社会大众对移动通信的消费持续增长,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无线通信发展极为迅速,同时无线通信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二是无线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不断出现,世界各国都对这一问题持续关注。下面,笔者就目前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

一、无線通信热点问题

(一)3G

3G,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指的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目前,3G存在以下四种标准:WCDMA,CDMA2000,WiMAX,TD-SCDMA。其中的TD-SCDMA是我国提出的,由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已经被国际上所认可。上述四种技术拥有着各自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3G技术的主流趋势。

3G网络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支持不同种类的蜂窝之间的信号切换与架构,它能够为电信客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而且还能够在移动环境下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从信号层面上来讲,3G可以同时对数据信息、声音进行传送,而且速率能够达到几百kbps以上。现阶段,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发放3G网络牌照,国内的各大移动运营商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庞大3G网络。对于消费者来说,3G已然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LTE

LTE,即长期演进技术,已经成为后3G时代的主流技术,与3G技术相比,LTE技术的容量更高、时延较低,同时它的频谱效率也很高。在移动通信的环境下,LTE的速率能够达上行50Mbps,下行100Mbps。

LTE技术实际上是3G技术的拓展,它改进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并采用了MIMO与OFDM当作标准。笔者认为移动网络技术改进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CDMA2000由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达LTE;二是TD-SCDMA 与WCDMA由HSPA发展到HSPA+,再发展为LTE;三是朝着802.16m标准的WiMAX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无论朝着哪个方向发展,LTE被广泛应用的可能性最大,其发展的势头也最为强劲。

(三)WiFi技术

与GPRS、EV-DV以及EV-DO技术相比,WiFi技术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它在上行与下行链路数据速率是对称的。目前,WiFi技术采用的是802.11b标准,能够覆盖100-300m的范围,理论上WiFi的数据传送速率可以达到11Mbps。伴随着802.16e、802.11g/a以及WiMAX技术的协议标准日趋完善,WiFi已经进入了迅速发展的状态。WiFi/WiMAX是Cable与DSL的无线扩展技术,其灵活性使无线技术更具优越性。

(四)WiMAX技术

我们知道,4G技术是以正交频分复用为核心的,单从技术角度来看,4G技术要求静态传送速率可以达到1Gbps,高速动态的环境下需要达到100Mbps。WiMAX作为一项重要的4G技术,其传送的距离非常远,同时发展也最为迅速。WiMAX技术在移动通信的状态下,上行最高速率为50Mbps,下行最高速率为75Mbps。与WiFi相比,WiMAX主要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接入的一系列问题,而WiFi则是解决了无线局域网接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WiMAX技术还拥有成本较低、易于部署以及各项性能较高的特点,它已经被公认为准4G技术。

(五)Zigbee技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短距离无线通信需求逐渐增多,而Zigbee技术恰好能够满足社会对短距离无线通信的需要。Zigbee技术有着延时短、能耗低的特点。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相比,Zigbee技术的20-250kbit/s的低速率完全可以满足对传输速率高求不高的用户,从而大大降低了用户的成本。Zigbee技术与WiFi技术相比,虽然WiFi技术的传输速率要比Zigbee技术要大,但是从系统运行所花费的成本层面上来分析,Zigbee技术在这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

二、无线通信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无线通信的发展状况来看,未来它会朝着综合化、一体化、宽带化的趋势发展,其中LTE技术将会占据主导位置,最终会实现全世界移动网络的全面覆盖。由于WLAN、WiMAX等技术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人们会根据它们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在不同范围之内,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补。同时,不同的接入技术,其自身的技术特点、速率与覆盖范围也有所区别,人们会根据它们各自的属性,在不领域与区域内加以应用,从而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宽带无线技术的有机整合,以期实现短距离内的高速无线接入。

除此以外,目前网络融合的趋势已经初见端倪,主要表现为:移动与固定网络之间的融合;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与有线广播电视之间的融合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大鹏.对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热点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2]于泳.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0(06)

[3]李春袢,马智浩,高 梅.超宽带技术及其应用[J]今日科苑,2007(14)

作者:李彦彬

第2篇:核心稳定性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摘要:核心稳定性(CS)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广泛存在于运动训练和康复领域,但是其概念众多,测试方法无统一标准,与运动表现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采用文献资料、总结归纳等方法,从CS的发展历程、CS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存在的问题、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CS测量金标准(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项目的特异性、CS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CS和核心力量的概念与内涵,认为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测试“金标准”的缺乏和项目特异性。在运动训练或康复领域,应根据项目或康复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CS训练。从项目特异性角度出发,寻找不同运动项目的CS测试或训练方法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核心力量;运动表现;康复;耐力;柔韧

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众多国内外学者围绕CS的概念、核心的区域及其对运动和康复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1-5],对人们认识CS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随着CS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CS研究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CS的概念、测试方法不统一[2-3],没有能够全面而准确反映CS的“金标准”[4],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结果不一致[6-7]等,这些问题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CS训练在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和康复领域仍然广泛开展,说明其对运动的意义不容忽视[4-5]。针对CS研究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研究从CS的发展历程、CS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存在的问题、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CS测量金标准(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项目的特异性、CS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CS研究现状,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CS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及促进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1核心稳定性的发展历程

核心稳定性(CS)的概念源于解剖学和生理学,早期主要用于康复领域。早期文献中,Morris等[8]在1961年提出腰椎可以吸收人体所承受的负荷,从而减轻下肢关节压力,避免损伤;研究还认为躯干肌肉收缩将胸腔和腹腔变成两面坚固的墙(rigid-walls),可以吸收部分负荷和维持脊柱稳定。Holdsworth[9]在1963年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了脊柱稳定的“二柱理论”,在介绍脊柱的基本结构和脊柱的稳定性基础上,论证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Denis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三柱理论”,认为脊柱稳定性应包括前柱、中柱和后柱的稳定性,强调了韧带对脊柱稳定的作用,为理解脊柱稳定性奠定了基础[10]。Farfan[11]在1975年提出躯干肌肉除了可以保护脊柱和盆骨外,还可以提高其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功能,使力量输出最大化,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超前的理念。Bergmark 于1985年提出将核心肌肉肌群分为全身稳定系统(global stabilization system,GSS)和局部稳定系统(local stabilization system,LSS),核心部位的大肌肉群主要负责GSS,而小肌肉群主要负责LSS,LSS在运动环节的协调与控制中起主要作用,而GSS主要为环节运动提供力量[12]。1985年,Panjabi[13]首次提出了脊柱稳定性(Spinal Stability)的概念,随后在1992年,明确提出CS的概念,并指出CS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被动肌肉骨骼系统、主动肌肉骨骼系统和神经性反馈系统),当人体受伤时,3个子系统在功能上可以相互补偿,保证人体核心的相对稳定。直到2006年,Kibler首次将CS引入竞技体育领域,至此CS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步渗透至大众健身领域[5]。

由此可见,CS起源于解剖学和生理学,最初主要用于康复领域,而引入体育领域的时间较短,所以其在体育领域的概念和内涵都需要逐步完善。

2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存在的问题

如上文所述,CS起源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国内外学者根据其理解对CS和核心力量进行了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CS和核心力量的定义各不相同。

临床医学上CS的定义为“腰-骨盆-髋联合结构上特定肌群的力量和耐力水平”。在运动医学领域,Wisbey等[14]将CS定义为“通过脊柱、骨盆的最佳排列和有效控制,为动量传递、力量组合提供保障,从而产生既准确又安全的动力性活动的能力”。Willson等[15]的定义为“CS是指腰部、骨盆和髋部构成的复合系统预防脊柱弯曲的能力以及脊柱在受干扰后恢复平衡的能力”。Panjabi等认为CS是“稳定整个人体系统,保持椎间中部区域在其生理极限范围内的能力”[16]。CS在运动生物力学上的定义为“一个骨骼-韧带联合体在某一阈值内防止躯干因过度负荷发生过度弯曲的能力”[3]。Kibler是将CS引入竞技体育的第一人,并将其定义为“在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中,为保证将速度和力量最高效率地产生、传递、控制至四肢末端,所应具备的控制躯干姿态和平衡的能力”[5]。国内著名学者陈小平认为CS可以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

关于CS与核心力量的关系,黎涌明等[3]认为CS是一种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移动提供力量的能力,而核心力量是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Faries 等[17]认为CS是稳定脊柱的能力,是多种肌肉活动的结果,而核心力量是相关肌肉收缩产生或抵抗力量的能力。Kibler[5]认为CS是以核心力量为基础,在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各种身体能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的。Leetun等[18]认为CS是腰-骨盆-髋部位的动作控制和肌肉能力的表现,它应该被视作一个结果,所以核心力量应该只是CS的一部分[12]。Waldhelm等[19]在总结前人CS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CS分为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核心耐力(Core Edurance)、核心柔韧性(Core Flexibility)、核心动作控制(Core Motor Control)和核心功能性(Core Function)5個方面,认为CS应包含核心力量。

由此可见,对CS和核心力量的定义并不统一,甚至在有些研究中将其混淆使用。有研究认为CS就是核心力量,也有研究认为CS包括核心力量,还有研究认为核心力量包括CS。“性”在《新华字典》中的一个解释是“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或作用等”。顾名思义,“CS”应是人体稳定其核心的能力,是人体各种能力,包括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在其核心部位的集中表现。稳定的核心可以为人体运动提供坚实的力量基础,为力量在上下肢之间的传递创造条件。而“力量”则是与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行的人体六大素质之一。核心力量是核心区域肌群收缩产生的力量,是力量素质在核心部位的体现。所以,从CS的构成来看,CS应包括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韧、核心灵敏等。

Comerford和Bergmark [4,17]研究认为,核心肌肉群可以分为局部稳定系统、全身稳定系统和全身动力系统,也就是说核心部位的大肌肉群(全身动力系统)除了可以稳定核心以外,还可以为专项运动提供动力。所以本研究认为,根据与专项的关系或者项目的特异性(specificity),CS可以分为一般CS和专项CS(图1)。一般CS是由局部稳定系统和全身稳定系统实现的,其主要作用是稳定核心,而专项CS是由全身动力系统实现的,除了可以稳定核心以外,还可以直接影响运动表现。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核心力量是影响CS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核心耐力、核心柔韧、核心灵敏等(图1)。CS应进一步划分为一般CS和专项CS,一般CS负责稳定核心,而专项CS直接影响运动表现。

3核心稳定性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

虽然近些年来CS训练在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领域广泛开展,但是CS影响运动表现的文献支持并不充分,有些研究认为CS可以提高运动表现,而有些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Nesser等[6]测试了29名国家级一级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4种核心耐力和6个项目的运动表现(垂直跳、20和40码短跑、往返跑、深蹲、板凳卧推和高翻),研究只显示了较弱和中等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认为CS测试的项目特异性影响了研究结果,所选择的CS测试在运动表现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A SHARMA等[20]将核心不稳定的40名州级水平排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训练组在日常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为期9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日常训练,研究除观察到训练组躯干稳定性显著增强外,其障碍跳和扣球跳的能力也提高显著。Yaggie等[21]研究了一种商业平衡训练仪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发现平衡训练除了可以提高人体跑、跳等运动能力外,还可以提高人体姿势控制能力。Granacher等[22]的研究对受试者进行了在固定平面和不稳定平面的核心运动干预,发现两种运动都可显著性提高受试者侧身跳测试成绩。Prieske等[23]研究了固定平面和不稳定平面的躯干力量训练对人体运动表现的影响,发现受试者躯干肌肉力量、短跑和踢腿的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Yu等[24]通过对4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普拉提形式的CS训练,发现普拉提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和姿势控制,从而实现提高动作表现的目的。

与以上研究结果不同,还有一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Stanton等[7]观察到受试者跑台最大摄氧量、跑步经济性等并没有随着其CS的提高而提高,并且认为CS训练的特异性应引起重视。Schilling等[25]对受试者进行了躯干力量和耐力的干预训练,发现两种训练都没能有效提高受试者的灵敏性、短跑和垂直跳的能力,并认为样本量的选择和训练的强度影响了实验的结果。Parkhouse等[26]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了动态和静态的核心训练,发现两组受试者的医用球抛投、20 m跑和垂直跳成绩都没有提高,认为要提高核心训练的效益应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动态核心训练的速度使其更符合项目的特异性。

以上可以看出,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测试金标准的缺乏和项目特异性。不同研究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而不同运动项目对核心稳定的要求又具有较大差异性,导致了研究结果产生分歧。从测量方法和项目特异性两个角度出发,寻找不同运动项目的CS测试或训练方法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4核心稳定性测量金标准(Gold Standard)的缺乏以及项目的特异性

核心稳定性(CS)测试方法种类繁多,在不同领域,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测试方法反映CS。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测试方法能够准确而全面地反映CS,CS“金标准”的缺乏已成为CS研究的障碍。也有学者提出,由于CS的项目特异性,CS测试并不存在所谓的“金标准”,CS测试的选择应基于项目的特点。

国内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维度上对CS进行了定量的评价。Leetun等[18]在其研究中对140名具有损伤风险的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了核心力量和耐力测试,测试项目主要包括髋关节外展和外旋最大等动力量、前后肌群耐力和躯干侧面肌肉耐力。 Gabbe等[27]对受试者进行了坐位碰触测试(sit and reach),并测量了受试者躯干、髋的运动范围,研究结果发现了中等到非常好的测试可靠性。Parkhurst等[28]采用反应下背本体感觉的躯干复位测试来评估受试者的核心控制能力,研究了核心控制能力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戴超平等[29]的研究采用屈伸稳定性评价和旋转稳定性评价两类指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CS进行评价,具体包括:连续15 次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接提膝独立、连续15 次旋风脚360°接提膝独立、连续15 次腾空飞脚加起跳脚落地。赵亮等采用侧抛实心球测试(Lateral Medicine Ball Toss)、侧桥测试(Side-Bridge)和1 min仰卧起坐测试(Sit-ups)对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CS进行评估,研究了CS和下肢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性。该CS测试方法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人体三个平面核心肌群的收缩控制能力,具有很强的专项特异性。刘春红等[30]为了评估我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CS,采用BTE多功能肌力测试系统对运动员左下劈、右上挑、右下劈、左上挑4个专项动作的最大肌力矩、最大功率进行了测试,从而反映运动员专项CS。Kibler等[5]在其研究中建议通过评估单腿下蹲和单腿支撑平衡的能力来反映CS。Waldhelm 和Li[2,19]在研究了前人CS测试方法的基础,总结出了34种前人最常用的CS测试方法,并将其归为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韌性、核心控制和核心功能性测试5个方面(表1),并对其进行了重复测量的信度检验和主成分分析。

综上所述,CS测试方法种类繁多,不同研究采用了不同测试方法对CS进行了研究,至今没有能够准确并较为全面地评价CS的方法,CS“金标准”的缺乏也阻碍了CS研究的开展。Hibbs等[4]指出正是缺少CS测试的金标准,导致了关于CS与运动表现文献的缺乏。Stanton等[7]通过瑞士球训练和跑步经济性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受试者通过短期瑞士球训练可以提高其CS,但是其跑台最大摄氧量、跑步经济性和跑步姿势并没有随之提高,认为以瑞士球为手段的CS训练对跑步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不能提高跑步能力。Parkhouse等[26]通过研究动态和静态的核心训练对受试者的医用球抛投、20 m跑和垂直跳成绩的影响,认为CS训练的时间和运动速度是运动表现的特异性因素,可以提高其训练效益。Nesser等[6]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4种核心耐力和6个项目的运动表现(垂直跳、20和40码短跑、往返跑、深蹲、板凳卧推和高翻)的关系进行了测试,研究只得到了较弱和中等水平的相关性,认为所选择的CS测试方法对所测项目不具有特异性,所以在提高这些项目的运动表现中只起了很小的作用。

总之,CS测试方法没有统一的“金标准”,目前没有一种测试方法可以全面并准确地评价CS,CS具有项目特异性,不同项目因其运动形式、动作结构、供能方式等不同,其CS影响因素也不同。在运动训练或康复领域,应根据项目或康复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CS训练。

5核心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

尽管CS存在如此多的争议,但是CS可以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从未被质疑过。一些不稳定支撑面的CS训练可以提高相关肌梭的敏感性,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外力对关节的干扰,降低运动损伤风险[31-32]。此外,CS还可以为下肢肌肉主动发力和对抗阻力提供保障,一些作用于膝关节的肌肉本身就起始于腰髋部位,因此核心肌肉较弱时,容易引起下肢落地机制的改变,增加膝关节的外翻力矩,从而导致前交叉韧带(ACL)损伤[32]。

国内外众多研究顯示了CS训练具有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效果,特别是下肢运动损伤。Leetun等[18]以140名具有损伤风险的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其CS和下肢运动损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较好的核心肌肉力量和耐力可以降低下肢运动损伤的可能性。Wedderkopp等[33]将237名女性手球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在动态热身训练后进行额外的不稳定支撑面的踝关节训练,研究发现干预组下肢运动损伤风险显著性降低,仅为对照组的1/6。Simone等[34]采用动力性和静力性相结合的CS训练对16名舞蹈运动员进行了为期6周干预,发现干预前后垂直跳高度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其第一和第二地面垂直支反力峰值却显著性降低,认为CS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魏晓燕等[35]研究发现CS训练可以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呼吸能力和运动效率,从而维持良好的身体姿态和预防运动损伤。认为运动员CS训练时应注意动力性肌肉训练和稳定性肌肉训练的合理分配,从而保证躯干对侧肌力平衡和正常呼吸。Yu等[24]研究了普拉提CS训练对40名健康成年人下肢肌肉力量和姿态稳定性的影响,发现普拉提可以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姿势控制,从而有效预防肌肉骨骼损伤和提高生活质量。Parkhurst等[28]对核心的运动控制和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躯干复位测试反映的核心控制与运动损伤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

从CS的特异性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CS对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效果也不一样,McGill认为对于腰痛的康复来说,核心耐力练习要比核心力量练习更有效果[36]。 Arokoski等认为“稳定腰部的多裂肌主要由I型肌纤维组成,而低强度的运动才能训练I型肌纤维”,所以核心耐力练习对其锻炼效果更好[37]。Willardson等认为核心力量对运动表现的作用比较大,而核心耐力对预防损伤和康复的效果更好[32]。

综上所述,不稳定支撑面的CS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相关肌梭的敏感性,减小不确定性外力对关节稳定性的干扰,从而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相对于核心力量训练,核心耐力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和康复更有效果。

6结论

核心稳定性(CS)分为一般核心力量、核心耐力、核心柔韧、核心灵敏等,而一般核心力量和专项核心力量共同组成了核心力量。核心耐力训练对预防运动损伤和康复的效果优于核心力量。

CS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主要源于CS测试“金标准”的缺乏和项目特异性。不同项目因其运动形式、动作结构、供能方式等不同,其CS影响因素也不同。从项目特异性角度出发,寻找不同运动项目的CS测试或训练方法是未来研究的方向。在运动训练或康复领域,应根据项目或康复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CS训练。

参考文献:

[1]WIRTH K,HARTMANN H,MICKEL C,et al.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es:A Critical Analysis of Current Guidelines[J].Sports medicine (Auckland,NZ),2017,47(3):401-14.

[2]WALDHELM A. Core Stability:History and Current Issues[J].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0(4):477-80.

[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 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4]HIBBS A E,THOMPSON K G,FRENCH D,et al. Optimizing performance by improving core stability and strength[J].Sports Medicine,2008(38):995-1008.

[5]KIBLER W B,PRESS J,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icine,2006,36(3):189-198.

[6]NESSER T W,HUXEL K C,TINCHER J L,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division I football player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8,22(6):1750-1754.

[7]ROBBERT STANTON P R R,AND BRENDAN HUMPHRIES. The Effect of Short Term Swiss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4,18(3):522-528.

[8]TSE M A,MCMANUS A M,MASTERS R 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re endurance intervention program: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in college-age row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3):547-552.

[9]W H F. Fractures,dislocations,and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J].Bone & Joint Journal,1963,45(1):6-20.

[10]于紅妍,王虎,冯春辉,等. 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11]F F H. Muscular mechanism of the lumbar spine and the position of power and efficiency[J].Th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1975,6(1):135.

[12]JAN BORGHUIS A L H A K A P M L. The Importance of Sensory-Motor Control in Providing Core Stability[J].Sports Medicine,2008,38(11):893-916.

[13]PANJABI M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 Part II. Neutral Zone and Instability Hypothesis[J].Journal of Spinal Disorders,1992,5(4):390-397.

[14]ROTH T W,ALLINGHAM C. Core stability and return to activity[M].coursebook,1996.

[15]WILLSON J D,DOUGHERTY C P,IRELAND M L,et al. 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5(13):316-325.

[16]PANJABI M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J].J Spinal Disord,1992(5):383-389.

[17]FARIES M D,GREENWOOD M. Core Training[J].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07,29(2):10-25.

[18]LEETUN D T,IRELAND M L,WILLSON J D,et al. Core stability measures as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athletes[J].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2004(36):926-934.

[19]WALDHELM A,LI L. Endurance tests are the most reliable core stability related measurements[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2012,1(2):121-128.

[20]A SHARMA S G G,J. SINGH SAND HU. Effects of a nine-week cor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program on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s and static balance in volleyball players with trunk instability[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2012,52(6):606-615.

[21]YAGGIE J A,CAMPBELL B M. Effects of Balance Training on Selected Skill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6,20(2):422-428.

[22]GRANACHER U,GOLLHOFER A,HORTOBAGYI T,et al. The importance of trunk muscle strength for balance,functional performance,and fall prevention in seniors: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icine (Auckland,NZ),2013,43(7):627-641.

[23]PRIESKE O,MUEHLBAUER T,KRUEGER T,et al. Role of the trunk during drop jumps on stable and unstable surfaces[J].Eur J Appl Physiol,2014,115(1):139-146.

[24]YU J-H,LEE G-C.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using pilates o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healthy subjects[J].Isokinetics and Exercise Science,2012(20):141-146.

[25]SCHILLING J F,MURPHY J C,BONNEY J R,et al. Effect of cor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on performance in college students:randomized pilot study[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3,17(3):278-290.

[26]PARKHOUSE K L,BALL N. Influence of dynamic versus static core exercises on performance in field based fitness tests[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11,15(4):517-524.

[27]GABBE B J,BENNELL K L,WAJSWELNER H,et al. Reliability of common lower extremity musculoskeletal screening tests[J].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2004(5):90-97.

[28]PARKHURST T M,BURNETT C N. Injury and proprioception in the lower back[J].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1994(19):282-295.

[29]戴超平. 核心穩定性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66-69.

[30]刘春红,孙学东,刘文俊,等. 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核心稳定性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66-69.

[31]M. W J. 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3):979-985.

[32]M W J.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for Healthy Athletes A Different Paradigm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s[J].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2007,29(6):42-49.

[33]WEDDERKOPP N,KALTOFT M,LUNDGAARD B,et al. Prevention of injuries in young female players in European team handball.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 stud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7,9(1):41-47.

[34]ARAUJO S,COHEN D,HAYES L. Six weeks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improves landing kinetics among female capoeira athletes: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2015(45):27-37.

[35]魏晓燕,刘行明. 中长跑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57-60.

[36]M. M S. Low back stability:from formal description to issues for performance and rehabilitation[J].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s Reviews,2001(29):26-31.

[37]AROKOSKI J P,VALTA T,AIRAKSINEN O,et al. Back and abdominal muscle function during stabilization exercise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01,82(8):1089-1098.

作者:郭梁 LI Li 吴瑛

第3篇: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2009年国际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这些问题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主权财富基金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

[

2009年是世界经济运行状况极为艰难和复杂的一年。金融海啸的扩散与深化重创了世界经济,各国的反危机措施迅速出台,世界经济触底后显示出缓慢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人民币在危机之下越发显示出其稳定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为应对经济衰退,一些国家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中国因外贸依存度很高而深受其害。出口增幅下滑的内在压力和国际大宗商品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外部动力,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金融危机也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使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在世界金融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际金融危机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包括: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持续的流动性过剩,监管缺位背景下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而美国基准利率的重新上升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触发了次贷危机。从世界范围看,这次金融危机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为全球持有,但其发行量由美国独家掌握,这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也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同时埋下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金融投机盛行的隐患,这些隐患一旦突破平衡点,必然造成美国经济剧烈波动,进而引发全球危机。有的学者提出,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过分地追求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过去20年来,美国一方面不断降低利率,导致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和债务负担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推进金融自由化,结果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赌博性行为,加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些学者从制度层面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此次金融危机呈现出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只是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的差别。从危机的根源看,它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没有脱离生产相对过剩这一根本原因。旨在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与扩大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和危机的爆发。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条件下,危机实质的新特点是新型的生产过剩,即生产过剩已不仅是物质生产、实体经济的过剩,而且是虚拟经济、服务行业特别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行业的过剩;危机原因的新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表现为世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世界人民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泛滥成灾引起的。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有: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和全球金融业;削弱了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加剧了通胀压力,从而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推动了新一轮的并购战和财富争夺战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的重新组合;造成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悲观预期。危机从消费、投资与出口三个方面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冲击。在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中,欧洲金融市场率先受到传染,进而冲击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下降,通过进口渠道影响发展中国家,进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降。金融危机还通过对美国进口的抑制作用和对美国出口的刺激作用,改变美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收缩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将会受到削弱。这意味着过去10 余年来的国际收支格局将被迫进行调整。

(三)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大致可分为十类: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严禁卖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担保;直接向实体企业提供融资;对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开展救助;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提供贷款担保;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IMF向新兴经济体和中小型经济体实行援助。美国的反危机政策主要特点有:一是重在帮助金融业解决流动性问题,以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二是实施大范围的经济刺激计划,提振消费者信心;三是短期救急的同时也致力于长期意义的制度性改进;四是力图矫正美国的贪婪文化。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使用了可以使用的所有手段,但到目前为止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从当前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加大救市力度,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的信心,有助减缓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但金融机构的信用萎缩状态并没有消除,经济体内在调整也尚未完成,这些措施难以阻挡经济衰退的趋势;一些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大部分停留在金融机构,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会构成对商品的现实购买力,但会造成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危机的救助过程是市场不断退让、政府作用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过去30年来过分依赖自由市场竞争的校正过程,也是应对危机国际协调行动逐步加强的过程。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学者们提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但不能低估:给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存在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受危机影响的外国金融机构变现其持有的各类资产对我国的经济形成冲击;导致外需明显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下行压力。金融危机也给我国提供了较多的机遇:减缓了世界供求紧张状况,全球石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为宏观调控提供了空间;加快了世界金融、经济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我国提前进行全球布局;可利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相对地位。面对危机,我国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把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有的学者指出,危机的影响明显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市场依赖过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对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从政策反应与复苏条件来看,我国具备走出危机的一些优势,但关键在于如何增强经济体的弹性,使政府投资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以及保证其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应该全面地反思危机:一方面不能像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样迷信市场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误读“社会主义拯救华尔街”,否定市场的基本价值。我国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改革来应对危机: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二是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商品的顺畅流通。三是放松行业管制,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四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着眼于中长期的科学发展。五是提高汇率弹性,使货币政策成为对抗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学者们提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发了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全球金融动荡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本位制是否可持续,而美元本位制在短期内仍会持续,但在长期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进而难以为继。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平等、不对称的,它既无法促进国际储备多元或者提供一个价值稳定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也不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更不能保证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与历史上的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更大的内在不稳定性。因此,必须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汇率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些内在缺陷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不可能是金本位和单极体系,而是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体系的演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的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中期内,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的多极缓慢发展;长期内,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的演变路径是:首先出现几个大国主权货币,每个大国主权货币周围会有几个小国货币与之挂钩;然后形成几个大国主权货币带领小国货币构成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最后在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再形成世界货币甚至是超主权货币。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在未来一个时期,把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操作措施主要有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目前仍无一种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能够替代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阶段目标是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建立以美元为主,其他主要货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极,是打破美元垄断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性

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也就是人民币由国内货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市场驱动实现的;国际货币的使用具有惯性;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不会自动放弃其货币国际使用的各种收益。有的学者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外部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占全球比重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在于贸易结算制度安排和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以及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由民间向官方、由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由部分国际化向完全国际化不断延伸和发展的渐进过程。首要目标是努力推进人民币亚洲区域化,依次实现贸易结算货币、金融产品计价交易货币、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带来多方面的收益,但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给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风险。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在5—10年内是我们不能承受的:人民币国际化会削弱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削弱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人民币国际化还会衍生出必须承担平抑世界经济波动和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及其后果。从基础条件看,国际上实施本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人均GDP普遍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第三,但人均还很低,贫富差距大;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也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风险控制水平无法与欧美金融机构相比;我国社会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加之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抱有戒备心理,期望人民币走出国门后受到普遍欢迎,是不现实的。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重点是通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逐步改进;中期的重点是积极参与亚洲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区域格局的改进;长期的重点是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远规划和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最终目标。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成为完全可兑换、可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以及经济社会文明、法制的水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可从两个层次上用“三步走”来概括: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应把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发行人民币债券;发挥香港和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微观基础,扩展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

三、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中国FDI的经济效应

有的学者认为,FDI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国内企业对FDI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薄弱,国内金融市场没有起到促进FDI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FDI提高了我国的失业率:一方面FDI的进入挤出了国内的无效资本,导致就业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国内企业被迫作出反应,通过裁员来提高效率,增加了失业人员。有的学者则认为,FDI没有降低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对外资企业挤出内资企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进入了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这样外商投资企业必将利用其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的学者提出,FDI带来的资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效化具有积极影响;由于我国FDI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均,即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部门,导致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当前,FDI引致的国际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整体效果不明显。

(二)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学者们认为,我国利用外资战略已经逐渐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熏从“重引进”转向“重吸收”,因此,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效率,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建立提供特别的融资支持;继续提高引资质量并积极改善自身条件,充分利用FDI带来的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优化引资结构,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相匹配;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更加有效地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引导FDI流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同时,重视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我国出口结构向高技术产品结构转移。同时,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积极利用FDI,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本土要素的比较优势,注意加强国内相应产业链及配套网络的建设,加快跨国公司技术向本地的转化,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

(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学者们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显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一是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处于提速的拐点;二是绝对规模较小,与经济大国地位不符;三是投资流出的产业结构偏向严重;四是流出地区结构中发达国家比重较低。上述特点是与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我国仍处于直接投资入大于出的阶段;我国企业还处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总体低下的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高耗能高增长的阶段。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我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重很小,对最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比例更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香港特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高比例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存在水分,尽管表面上直接投资金额很高,但相当部分的实际资金并没有运用于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公司管理体制宽松,注册手续简便,对资本流动限制少,使得无数企业设法在以上地区投资成立公司,造成巨额直接投资假象,而实际生产性资本则转移至别处。另一方面,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直接投资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要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不仅是要利用其规模经济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绕开贸易壁垒,真正使我们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需要慎重和妥善处理与当地的关系,不能是掠夺式的开采资源,更重要的是互利共赢;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了“走出去”的促进措施后,要跟踪关注“走出去”的效果如何,并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对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和跨国生产行为一定要严格监控,要严防某些国企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四、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形式多样,领域广泛。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还表现为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二是全球蔓延,手段隐蔽。保护主义在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体现,各国政府都高调反对保护主义,但一些国家试图钻国际规则的空子,给保护措施披上“合法”外衣。三是主要贸易大国用以限制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工具主要是非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则较多地使用关税壁垒;四是旨在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主义重心从限制外资转向限制内资对外投资;保护主义风潮向劳动力跨国流动领域蔓延。有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五大危害: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将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又会反作用于发达国家;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孳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以及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别,在经济衰退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其自身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比发展中国家还要大。

有的学者提出,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频发的渊源深远。对华贸易失衡、能源利益冲突、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危机应对等经济方面的根源,说明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总体性质基本上取决于美国国家核心利益,期望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短期内有根本性变动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美国在其对华贸易政策中体现对其制造业的保护将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学者们认为,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一是要扩大短期内需,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二是要继续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向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经济支持等;三是要实施和加快进口替代,为我国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提供条件;四是要加快外向型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五是要针对全球化对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削弱,可以考虑用供给管理代替需求管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惕和防范不应局限于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保护主义,还应包括旨在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保护主义;反对贸易保护的具体行动应当统一在我国全球战略之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某些发展未必没有对我国有利的作用,只要这种有利作用存在,就要充分利用;我国对贸易保护主义如此敏感,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应着力对此进行调整。

五、主权财富基金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蓬勃兴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08年底,全球约有40个国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规模达3.9万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是由一国政府拥有和管理的以外汇储备和商品出口收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熏主要面向海外投资?熏并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化、专门化的长期投资机构。学者们认为,主权财富基金与国有跨国公司一样,都是主权国家根据国家利益需要通过划拨国有资产而设立的、主要进行战略性投资、缺乏透明度的大型国有投资实体,是新型“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主权财富基金的二重性质决定了它们运作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追求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利益的载体,其投资行为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取向。

学者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根本原因,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而经济全球化则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原因和作用主要是:跨期平滑国家收入,减少国家意外收入波动对经济和财政预算的影响;协助央行管理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冲销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跨代平滑国家财富,为子孙后代积蓄财富;预防社会经济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主权财富基金与世界经济失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世界经济失衡加剧使得新兴经济体、石油输出国和某些发达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从而为主权财富基金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又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其中,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以投资低风险的美国国债为主要目标,在维持美国双赤字和提高世界经济失衡的持续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投资范围涉及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众多国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石油输出国之间的资金回流,从而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作出了贡献。

学者们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对内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外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能够更加专业和合理地管理财政盈余和公共资金,起到了稳定财政和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在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协调的情况下,为稳定汇率作出贡献。此外,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及所产生的收益可能会对一国的公共财政、货币机制、资产负债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设计合理的主权财富基金将对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明,付立春.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9,(8).

[2]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3]王永利.国际货币全球持有与其投放属地管控矛盾激化——全球金融大危机的根源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4]彭兴韵,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J].经济学动态,2009,(2).

[5]卫兴华,孙咏梅.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与根源及应对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5).

[6]简新华,于海淼.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新特征、影响与应对[J].中国工业经济,2009,(6).

[7]吴念鲁,杨海平.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J].经济学动态,2009,(2).

[8]王晓雷.金融危机对美国对外贸易、贸易收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9]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0]王松奇,高广春.美国反危机政策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9,(2).

[1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1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13]项卫星?熏刘晓鑫.美元本位制的问题及其可持续性[J].国际金融研究?熏2009,(4).

[14]巴曙松,杨现领.从金融危机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当代财经?熏2009,(11).

[15]王元龙.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与实施[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

[16]程实.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本位选择、方向和路径[J].经济学家,2009,(7).

[17]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18][30]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

[19]刘曙光.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9,(4).

[20]柴青山.人民币国际化慎行[J].瞭望新闻周刊,2009,(14).

[21]赵燕?熏赵增耀.FDI与经济增长?押基于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美两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2).

[22]杨扬,余壮雄,王美今.FDI对中国就业效应的检验[J].经济学家,2009,(5).

[23]杨长志.FDI是否降低了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基于显示比较优势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5).

[24]陈继勇,盛杨怿.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25]张广胜,周娟.FDI对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GMM分析[J].财经科学,2009,(2).

[26]王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1983-2006[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27]冯鹏程?熏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前沿,2009,(10).

[28]马光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不均衡成因解读[J].国际经济合作,2009,(4).

[29]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基于1982~2007年的外向投资流向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30]贺书锋,郭羽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政治因素重要吗[J].上海经济研究,2009,(3).

[31]陈霖,龚雄军,李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和应对[J].国际贸易,2009,(6).

[32]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33]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熏2009,(3).

[34]刘伟,蔡志洲,苏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后果及我国应对措施[J].金融研究,2009,(6).

[35]李兵,杨秀清,林桂军.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根源的经济与政治分析[J].国际贸易,2009,(2).

[36]梁碧波.美国的贸易保护“国家利益”决定抑或“利益集团”导向——基于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9).

[37]谢平?熏陈超.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J].经济研究,2009,(2).

[38]宋玉华?熏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新型“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探析[J].世界经济研究?熏2009,(4).

[39]汪洋.主权财富基金、外汇储备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当代财经,2009,(8).

[40]罗勇.关注主权财富基金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11).

[41]赵小平.主权财富基金开展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外部投资环境和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9,(6).

责任编辑宫秀芬

作者:卫兴华 武靖州

第4篇:教育技术学热点研究问题

具体时间:2005-01-01~2009-02-28

一、理论与争鸣

1.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

(1)教育技术人才(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3)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探析。

(4)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

2.信息素养

(1)关于师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2)提升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教育信息化

1.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与改革问题。

2.教育信息化

(1)教育信息化与西部发展。

(2)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比较。

(3)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

三、远程教育

1.关于远程教育

(1)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

(2)远程教育中的教育管理。

(3)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

(4)“农远”工程。

(5)国外远程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6)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网络教育

(1)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

(2)网络学习的适应性研究。

3.其他形式的远程教育

(1)移动学习的研究。

(2)在线教育游戏的开发与应用。

四、学习资源

1.教学资源

(1)城乡教学资源建设。

(2)网络课程设计。

2.学习环境

(1)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和应用。

(2)Web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3)普适环境下的泛在学习。

五、教学实践与研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困难及对策。

(3)“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

(4)e-learning。

(5)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6)现代工具手段(blog、交互白板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设计

(1)专题学习网站中的教学设计。

(2)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3)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

(4)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

3.教学模式

(1)基于网络平台的协作学习模式。

(2)“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教学模式。

(3)混合式学习教学模式。

(4)学习共同体。

(5)WebQuest模式。

(6)探究性学习。

4.教师培训

(1)“农远”工程中的教师培训。

(2)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3)blog与教师专业发展。

5.教学评价

(1)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

六、技术与应用

1.相关工具或平台

(1)Blog

(2)Wiki

(3)Moodle

(4)Blackboard

(5)思维导图(概念图)

2.相关技术

(1)网格技术

(2)人工智能技术

(3)IPv6技术

(4)P2P技术

(5)XML技术

(6)Web2.0技术

(7)知识管理技术

(8).Net技术

(9)虚拟现实技术

(10)仿真技术

(11)SCORM标准

以上热点中,我最喜欢的是虚拟学习社区和在线教育游戏。

教育技术热点专题>>>

专题一: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1、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

2、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理论与建设

3、 教育技术哲学研究

4、 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建设与发展研究

5、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题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信息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3、 信息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专题三:教育技术与绩效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1、 教育技术与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应用

2、 教育技术与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应用

3、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的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

4、 教育技术支持的绩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四: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1、 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基于网络的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 教育技术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五: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1、 学习环境的理论研究

2、 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

3、 学习环境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个案研究

专题六:教育技术与知识管理

1、 教育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 学生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 基于blog的教育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专题七: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

1、 由师范教育向教育教育转变中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

2、 教师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问题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教育技术与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 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入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 教育技术促进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体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专题八:教育技术应用的个案

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案例。

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

·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与教师专业化 ·学习共同体(利用技术构建)

·学习型软件开发

·传统教育中的技术与现代技术

·远程教育模式、控制、评估、监控

·学习资源库建设

·基于资源的学习rbl

·构建网络教师教与学的共同体

·技术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司空见惯的技术促进学习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与培养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培养

·不可避免的技术带来的问题——弊端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当今教育技术学十大方面的发展趋势

1- 行为改进;

2- 非教学程序;

3- 电子绩效系统;

4- 在线学习;

5-

6-

7-

8- 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模块; 非正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 学习科学;

9- 整体工作模块技术设计模型;

10-测量与评估。

当前的一些教育技术热点问题:

人工智能工具在学习技术领域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in learning technology 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学习技术系统的架构

architecture of learning technology systems

教育中的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人工智能或知识工程与计算机辅助教育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knowledge engineering and cbe

第5篇:同济大学研究热点问题

2005年—2010年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年份作者姓名二级学科指导教师论文题目

2010赵寿为应用数学孙继涛基于几何方法的混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2010高攀凝聚态物理顾牡CuI晶体生长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2010乔晓菲无机化学闫冰化学键组装多元稀土/无机/有机/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的研究

2010郑妍海洋地质郑洪波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磁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2010刘俊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张旭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换热过程几个基础问题的探讨

2010张景基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电可调钛酸钡基复合陶瓷微波介电性能及其光谱特性研究

2010高国华材料物理与化学吴广明新型纳米结构气敏材料吸附机理与实验研究

2010王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曾国荪基于信息内容的在线文本可信性评估方法研究

2010张立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城市化转型--进程与趋势

2010郭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黄一如住宅工业化发展脉络研究

2010田峰建筑技术科学宋小冬高密度环境下建筑日照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2010李博峰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沈云中混合整数GNSS函数模型及随机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

2010谢欢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童小华机载激光数据辅助的高光谱遥感影像面向对象分类和精度分析

2010贾远林结构工程陈世鸣体外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失稳的基础理论研究

2010李福林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彭芳乐砂土/土工合成加筋材料/加筋砂土结构的粘塑特性及有限元分析

2010郝媛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交通流随机性特征及breakdown概率模型研究

2010马莹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面向交通小区的交通控制策略研究

2010余光辉环境工程何品晶基于絮体多层结构的污水厂污泥脱水和颗粒化机制研究

2010张冬青环境工程何品晶生活垃圾水解-好氧复合生物预处理及其产物利用与处置特性

2010包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陈宇星酵母线粒体硫氧还蛋白系统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010翁颖钧管理科学与工程石来德数据挖掘建模及其在电力决策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2009翁爱治应用数学孙继涛脉冲微分方程的定性研究

2009苏珂应用数学濮定国优化问题中的无罚函数方法及其应用

2009桑田光学王占山导模共振光学元件研究

2009张利伟凝聚态物理张冶文以微带传输线为基础的一维特异材料光子晶体和相关结构的实验研究

2009刘明贤物理化学甘礼华碳泡沫的制备方法及结构控制研究

2009张艳伟机械设计及理论石来德集装箱码头混合装卸系统生产组织关键技术研究

2009丑修建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电可调钛酸钡基复合微波陶瓷材料及其低温共烧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研制

2009宋三年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钛锡酸钡铁电薄膜取向控制及其应力作用研究

2009康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吴启迪群体智能计算模式的统一性及多样性实例研究

2009王佑贞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刘富强复合左右手传输线及其相关器件的时域法研究

2009钮心毅城市规划与设计宋小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支持系统研究

2009张艳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政策视角的研究

2009王伟城市规划与设计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集合能效研究

2009崔振东地质工程唐益群软土地区密集高层建筑群引起地面沉降研究 2009王培军结构工程李国强约束钢柱抗火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

2009范文亮结构工程李杰基于非线性发展过程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 2009秦会来岩土工程黄茂松地基极限承载力及基坑抗隆起稳定分析的多块体上限解

2009李奇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车辆—桥梁/轨道系统耦合振动精细分析理论及应用

2009许德胜桥梁与隧道工程肖汝诚非协调板壳元理论研究及在桥梁分析中的应用

2009刘文军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朱合华隐式弹塑性大变形分析中无网格自然邻接点法研究

2009阎莹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高速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2009庄丽道路与铁道工程周顺华散粒体的加卸载与应力释放特性

2009张天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杨东援基于交通网络均衡理论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评价研究

2009张志强环境工程夏四清两种环境生物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微生物絮凝剂和电导型生物传感器

2009张后虎环境工程何品晶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渗滤液和填埋垃圾交互作用下温室气体释放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9彭灿生物医学工程戚正武中国南海新型芋螺毒素的克隆、纯化、结构和功能研究

2009张建军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霍佳震短销售周期供应链协调问题及其博弈分析

2008袁西英应用数学邵嘉裕图的特征值

2008邱隆清凝聚态物理顾牡基于高温超导SQUID的低场核磁共振研究 2008马杰无机化学吴庆生稀土钒、硼、磷酸盐纳米材料的固相水热法构筑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008张凯固体地球物理学马在田叠前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

2008赵艳影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徐鉴时滞反馈控制对振动系统减振的影响

2008郭磊工程力学聂国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椭圆夹杂问题的若干解析解 2008徐金宝材料物理与化学翟继卫低温非铅基铁电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08董玥材料学王国建采用“叠氮法”实现聚合物修饰碳纳米管的研究 2008丁志军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基于Petri网精练的系统建模与分析 2008王伟东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钱锋建筑的生态效率能值分析与评价研究-以体育建筑为例

2008骆天庆城市规划与设计刘滨谊基于实践目的的中国景观专业生态教育研究

2008华霞虹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消融于转变——消费文化中的建筑 2008杨立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莫天伟匠作•匠场•手风——滇南“一颗印”民居大木匠调查研究

2008刘章军结构工程李杰工程随机动力作用的正交展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8张绍明摄影测量与遥感陈映鹰支持向量机在SAR景象匹配中的应用研究

2008刘涛结构工程袁勇既有盾构隧道结构性能评价研究

2008黄齐武岩土工程黄茂松基于锥形规划理论的数值极限分析下限法及其应用

2008孙晓立岩土工程杨敏抗拔桩承载力和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2008范么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楼梦麟非线性复合随机振动方法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2008韩万水桥梁工程陈艾荣风-汽车-桥梁系统空间耦合振动研究

2008王晓飞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灾变条件下通道路网运营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置研究

2008李素艳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杨东援地下道路通行能力及交通设计研究

2008钱劲松道路与铁道工程凌建明高速公路路基拓宽力学响应及桩乘式加筋路堤应用技术

2008马万经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公交专用道信号优先控制理论研究

2008姜苏环境工程周琪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2008瞿贤环境工程何品晶环境因素对生活垃圾产甲烷代谢途径及过程的影响

2008杨奕清生物医学工程陈义汉KCNA5功能缺失性突变与家族性房颤的关系

2008李虎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霍佳震零备件库存管理优化研究

2008唐代中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施建刚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

2008沈昕管理科学与工程韩传峰我国电子制造服务(EMS)产业发展系统研究

2007张瑜应用数学孙继涛脉冲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2007李晨应用数学吴雄华微分求积法、Sinc方法中几个新方法的研究 2007韩庆邦声学钱梦禄粘弹表面波及界面波理论与实践的激光超声研究 2007王洪昌光学王占山极紫外与软X射线多层膜偏振元件研究

2007宋益善无机化学闫冰4f及d10元素羧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发光性质

2007王前明无机化学闫冰基于新颖桥分子基团的稀土发光杂化材料体系的设计、构筑、组装

2007程站起固体力学仲政功能梯度材料断裂问题研究

2007谢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李爱平基于Petri网的可重组制造系统建模、调度及控制方法研究

2007王飞鹏材料物理与化学沈军新型极性与非极性铁电聚合物驻极体的储电性和压电性

2007方钰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基于网格技术的移动导航数据模型、方法及服务研究

2007唐方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都市建筑控制——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建筑法规研究

2007周诗岩建筑历史与理论伍江建筑的远程在场:从媒介到终端产品的建筑影像

2007闫治国结构工程朱合华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力学行为及耐火方法研究

2007徐前卫结构工程朱合华盾构施工参数的地层适应性模型试验及其理论研究

2007许福友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桥梁结构颤振导数识别与颤振分析 2007胡群芳结构工程黄宏伟基于地层变异的盾构隧道工程风险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2007邵敏华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网络交通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研究

2007孙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杨晓光ATIS环境下交通网络仿真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2007章骅环境工程何品晶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灰渣重金属源特征及归趋 2007武小军管理科学与工程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及信息化研究

2007朱岩梅管理科学与工程郭重庆设计-制造链质量与成本管理研究 2006江海涛凝聚态物理陈鸿含特异材料(Metamaterials)的光子晶体及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

2006夏凡固体地球物理学马在田波动方程真振幅偏移成像方法研究

2006沈国柱材料学徐政铁氧题/碳纤维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及涂层结构设计 2006陈前虎城市规划与设计宋小冬分工演进与制度变迁——一个城市化理论框架及其应用分析

2006韦亚平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演化的经济解释

——及“珠三角的经验验证”

2006王敏城市规划与设计刘滨谊城市公共性景观价值体系研究与规划控制

2006张鹏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都市形态的历史根基——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发展与都市变迁研究

2006史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莫天伟安藤作品变化因子和恒常因子的研究 2006左琰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经验及启迪

2006王伟结构工程陈以一圆钢管相贯节点非刚性性能及对结构整体行为的影响效应

2006徐凌结构工程黄宏伟软土盾构隧道纵向沉降研究

2006王伟岩土工程杨敏控制差异沉降的桩筏基础优化研究

2006周颖结构工程吕西林复杂高层结构的整体抗震试验与非线性分析 2006彭斌结构工程顾祥林基于混合离散单元模型的砌体结构倒塌反应分析

2006干宏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城市快速路网交通诱导系统设计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2006崔叙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晏克非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规划与设计理论研究

2006苑宏英环境工程周琪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

2006吕凡环境工程何品晶有机生活垃圾厌氧液化过程酸碱度对产物组成及产物抑制的影响

2006郭英技术经济及管理陈飞翔人力资本影响FDI技术转移效应的作用机理研究

2005徐建海洋地质汪品先南海南部第四纪浮游有孔虫群与古气候变化 2005刘金库材料学吴庆生锌铜族硫化物及碱土族含氧酸盐纳米/微米材料的活性膜模板法控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005张存满材料学徐政有序纳米孔氮氧化物材料及其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2005杜玉越计算机应用技术蒋昌俊电子商务系统的Petri网建模理论与分析技术研究

2005邵陆建筑历史与理论常青住屋与仪式——中国传统居俗的建筑人类学分析

2005王伟强建筑历史与理论郑时龄城市空间塑造——上海1990年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2005傅岩建筑历史与理论路秉杰宋代砖塔研究

2005陆邵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王伯伟空间情节论——迈向体验艺术的空间新秩序

2005赵蔚城市规划与设计赵民城市规划中的社会研究——从规划支持到规划本体的演进

2005胡向磊建筑技术科学戴复东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住宅产业化探索——基于轻钢轻板住宅体系适用技术初步研究

2005朱碧堂岩土工程杨敏土体的极限抗力与侧向受荷桩性状

2005吴建营结构工程李杰基于损伤能释放率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结构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

2005王祥秋结构工程杨林德提速与高速铁路隧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及相关技术问题研究

2005于宁结构工程朱合华盾构隧道预应力管片的模型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

2005石树中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沈建文

楼梦麟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研究

2005王春生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铆接钢桥剩余寿命与使用安全评估 2005张志田桥梁与隧道工程葛耀君大跨度桥梁非线性抖振及其对风致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2005钱建固岩土工程黄茂松土体失稳的变形分叉理论与分叉后的力学性状

2005丛晓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张旭露天开放性尘源扬尘规律与抑尘措施的研究

2005钱国平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重载条件下沥青路面结构复杂受力特征及力学响应研究

2005邓守权环境工程闻瑞梅EDI去除高纯水中弱离子化杂质和185nmUV降解水中有机物的研究以及半导体工艺中排放废气的治理及检测

第6篇:当前农村信访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XX县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重的县域,90%的人口为农民,尽管近年来,随着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的实施,国家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农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然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社会管理滞后等客观原因,及部分农民“有事就上访”的主观思想,农村信访群众仍然活跃,农村信访问题仍然较多。为妥善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在认真分析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基础上,我县就此专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五年来农村信访总体情况

农村信访工作面临着“四大挑战”:一是随着群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表达合理诉求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信访工作量越来越大,信访稳定任务相当繁重。二是各类经济纠纷和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解决起来难度明显增加。从群众反映的问题看,涉及多方利益的跨领域、跨部门的问题明显增多,如涉法涉诉、土地纠纷类案件,占到信访总量的4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引发群体性矛盾的不安定因素仍然存在。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做决策、办事情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发群体反应;加上各类历史性遗留问题,部分特殊利益群体极容易形成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四是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漠不关心、充耳不闻,推诿扯皮,久拖不决。

据统计,2007年以来,XX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028件10507人,其中受理农村信访2722件7880人,约占信访总量的67.6%、信访人数的75%。从信访构成来看,农村信访问题34.2%为来信,65.8%为来访;30.3%为个人信件,5.9%为联名信,55.6%为个人访,10.2%为集体访;初信初访占81.6%,重信重访占18.4%。从信访人群来看,农村信访群众多为男性,年龄层次多为22岁-65岁之间;政治面貌多为群众,党员约占信访人数的5%。从变化态势上看,农村信访量始终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信访人数逐年攀升:2007-2011年,农村群众分别来信来访481件1208人、498件1459人、520件1586人、559件1617人、664件1810人。

7006005004003002001000农村信访件数(件)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2000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农村信访人数(人)

二、农村信访主要内容

农村信访问题主要集中于村务财务公开、基层选举、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干部作风、宅基批划及纠纷、涉法涉诉、优抚救济和其他等九个方面。

30.0%25.0%20.0%15.0%10.0%5.0%0.0%比例村务财务公开基层选举土地承包土地征用干部作风宅基问题涉法涉诉优抚救济其他

一是村务财务公开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8.6%。主要表现在,群众反映要求村两委公开村庄工作明细、村干部工作目标公开、重大决策公开、“三资”(即集体资金、集体资产、集体资源)收支管理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管理情况、优抚和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情况、使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情况、集体土地、集体经济项目承包和经营情况、电费水费收缴使用情况等。

二是基层选举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0%。此类信访问题广泛存在于全县各个乡镇、绝大多数行政村,多反映村干部换届选举中程序不合法、违规操作,贿选、“买票”,不讲民主等问题,采取写信与人访相结合的方式。写信反映问题时交织反映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及经济问题、来访时三五成群或动辄几十人,有信访时段集中、信量大、联名信多、易发生集体访和重信重访大的特点。

三是土地承包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6.2%。主要反映承包地、机动地、人口地调整,及集体土地(包括林地、滩地等)发包问题,此类问题处理不彻底极易形成信访积案。具体有:(1)土地调整纠纷。如我县詹店镇某村村民何某自1997年起就多次反映1989年其家的13.5亩承包地被村委调整给李某,后自己开垦的31亩滩地被该村第六村民小组占用,其多次向村委、乡政府反映,该13.5亩承包地和31亩滩地至今未归还等问题,由于该信访事项年代久远,相关村民的土地承包证、土地使用证等证书遗失,时任村委干部死亡等问题,事实无法判定,县、乡调解意见得不到涉事村民同意,致使信访人久访不息,造成信访积案。(2)出嫁女儿户籍未迁出而承包地被收回。农村中大多存在着出嫁女儿不分地的“村规民约”,如我县乔庙乡某村女村民千某2003年出嫁到龙源镇某某村,其户籍未迁出,但某村以其已出嫁为由将其承包地收回并调整给本村新增人口,而某某村以其户籍未迁入为由拒不为其分配土地。(3)个人承包地土地使用权被侵占。如我县大封镇某村村民杨某因地边问题与村民赵某发生口角、打架,后赵某趁村民小组调整土地之机将地边挪移40公分,占用杨某0.2亩土地,经过多次调解,赵某仅同意归还0.1亩土地,致使杨某多次信访。(4)集体土地被村委私自外包等问题。如我县北郭乡某村村民近百人来县反映该村村委在未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未张榜公告的情况下,擅自将该村50余亩滩地发包给大封镇某村村民苗某,且该村村委与苗某签订了期限为2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引发村民不满继而上访。

四是土地征用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1.8%。包括重点项目占地征地及企业占地等问题,具体有征地程序不合法(相关审批手续缺失、未开展风险评估、被占地村民未多数同意等)、占地赔偿标准低、赔偿未足额兑现等情况,此问题主要存在于项目及企业所在地。如我县一大型造纸厂占用某村70亩耕地建厂,由于占地赔偿与城区附近相比标准较低,被占地村民不同意,于是频频到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五是干部作风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8.8%。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信访案件是因为基层干部决策不民主、处事不公、暗箱操作、作风粗暴引发的。

六是宅基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6.9%。主要表现在宅基权模糊,建房纠纷,以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宅基地暂停审批等情况。如我县新农村试点龙源镇某村自2010年暂停申请宅基地,该村杨某三个儿子相继成家,因没有宅基地,四户住在一个小院内,家庭琐事引发矛盾口角,一家人苦不堪言。

七是涉法涉诉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3.9%。如我县三阳乡彭某儿子因打架伤人被控故意伤人成立,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入狱,其认为法院判决不公,上诉至市中院,中院维持原判,彭某频频上访反映法院工作人员受贿等问题。

八是优抚救济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2.8%。当前农村存在一部分无儿扶养的老弱孤残、年老多病的退伍军人和军烈遗属及家庭特别困难的妇女儿童,他们大多无劳动能力、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或生活来源不稳定,只好到信访部门求助。

九是其他问题,如医患纠纷、交通意外死亡、伤害赔偿等问题,约占农村信访总量的1%。

三、农村信访主要特征

综观当前农村信访,主要呈现出“五多”特征:

一是集体信访多。2007年至2011年,23.4%的信访量为联名信和集体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2011年,农村联名信分别发生21件、33件、49件、52件、63件,农村集体访分别发生32起456人、35起492人、40起671人、53起898人、84起1054人。发生集体访的多为涉土纠纷或干部选举问题。

二是重复信访多。农村信访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来信来访时情绪激动,要求诉求立即查清、落实,时限要求紧,而信访案件办理有一定的程序,其不耐等待,一再致信或上访催促案件尽快查处,造成重复信访。

三是越级信访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村信访群众大多认为“官官必相护”,对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农村信访群众对基层干部依法办事、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不够信任;三是长期以来存在着“唯上、唯大”观念,40%来县信访会发生越级访,致信上级人大、政协、信访部门及党委、政府机关或人访。

四是择机信访多,多为涉土、干部作风等问题。信访群众往往在元旦、春节、国庆、党的全会、省市“党代会”等重要敏感时期,到首都、省会或国家重要机关信访,错误地认为这样可以引起上级有关机关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借此对基层党委、政府施加压力,促使问题尽快解决,或个人利益诉求得到满足。

五是无序上访多。发生无序上访的多为意外事故死亡、涉及群体利益的土地纠纷等问题。近年来,农村上访者的过激行为时有发生,轻则吵闹、哭诉、静坐,重则扯横幅、围堵机关大门、拦截主要领导等等,且情绪异常激动,拒不接受有关部门的劝阻和调解,提出过高要求。五年来,共发生到天安门上访10余起,省委、省政府上访近20起,围堵市政大厦事件20余起,围堵县委、县政府大门近30起,造成我县信访工作十分被动。

四、产生农村信访的主要原因

农村信访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归根结底是民生问题,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管理不健全,人民素质与当前社会发展不协调都可能引发信访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一是职能管理不到位。

1、部分职能部门履行职能不到位。如农村宅基地确权不明,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1)历史遗留下的土地权属纠纷,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处理起来难度较大;(2)乡(镇)、村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宅基地、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没有深入农村察看,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程序批办手续,影响了相邻关系,引发矛盾;(3)部分村规划不明确,宅基地权属、面积模糊不清,村民之间有争议;(4)部分农户未经批准就擅自在自留地或抢占他人宅基地建房,造成违法占地,由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只有查处权而没有强制执行权,申请法院执程序繁琐且具体执行起来也很困难,致使宅基纠纷得不到有效遏制;(5)对村民反映的问题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

2、信访工作导向不够鲜明。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稳定工作不重视,单方面注重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将工作精力放在化解矛盾、维护群众利益上,没有处理好发展与人本之间的关系。发生信访问题时,消极处理,存在拦访、截访,拿钱销访的情况,增大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隔阂。

二是干部管理不健全。

一方面是乡(镇)党委、政府的原因:有时纵容维护村干部,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以致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不到万不得已不处理,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过于宽松。

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不高,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卡、要,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处理村民宅基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为政不廉、办事不公。(2)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个人说了算,留下隐患,激化了干群矛盾。(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特别是征地补偿方面,群众对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导致干群之间互不信任、产生隔阂。

(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是农村民主法治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法制的健全,村民民主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农村依法自治的要求也越来越明显,但在实际中离法治的民主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农村的信访问题与缺乏基层民主法治管理有很大关系,如村务问题,虽然明确规定要实行村务公开,但公开内容过于简单,时间不定期,甚至不公开。一些重要决策往往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民主议事制度形同虚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村民的利益。民主法治监督管理不到位与村民逐步增强的民主法治意识产生矛盾,也是造成许多信访问题的原因之一。

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缺乏必要监督。(1)村干部不履行民主议事程序擅自对外发包土地,一次性收取多年承包费,透明度低,损害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2)合同履行过程中常常因村委会负责人更换,新班子对老班子订立的合同不满意,否认原合同的法律效力,私自变更合同条款或对标的物重新发包;(3)承包合同不规范,条款不完善,给村民、村干部和承包者留下了矛盾隐患;(4)村干部和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认识不到位,擅自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

(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一是医疗救助体系不完善。一方面,农村医疗资源少,医疗水平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民有病没人医、医了治不好,造成农民对乡村医疗不满,且极易发生医患纠纷。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普遍有限,在一些大病重病面前,部分农民无钱医治、无力医治,而国家相应的医疗救助规定的条件,农民不知情或不符合相关规定,从而得不到救助,有病无所治、无从治,造成农民只能借由信访渠道寻求政府救助,而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救济,难以根治。

二是贫困救济及优抚救济范围较小。当前农村存在一部分生活水平低下、老无所依的人群及鳏寡孤独,基层党委、政府及村委经济能力有限,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和救济时间长远则力不从心,而国家对此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没有更深入地进行帮助,造成农民只能借由信访渠道寻求政府救助,而这仅仅是经济上的救济,难以根治。

(四)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群众考虑问题不够客观,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出发,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产生不满。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二是部分群众在自古有事就上告上访的“传统”意识下,法制意识淡薄,遇有不公正的事或个人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首先不是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检举、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仲裁或拿起法律武器,而是涌入信访部门。

三是部分群众群众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够强,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愿、不敢指出,缺乏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助长了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的违法乱纪。

五、预防和化解农村信访问题的建议

要想预防和化解农村信访问题,就要正确处理谋求发展与承受能力的关系、经济与民生的关系,主要在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工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共创和谐社会。

(一)源头防范,提前预防,减少矛盾

一要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维护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严格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规范各项决策程序,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不安定因素。抓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实施,推行行政权力阳光运行,由结果公开向过程公开转变,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号召

- 1213141516171819 -

第7篇:2010年思品中考热点问题教学研究

(根据石首会议精神和监利县教研室张晓灵的会议材料编写)

一、人梯精神感动中国

(一)时政点击

1.2009年10月24日,长江荆州宝塔湾水域两名少年落入长江,长江大学1 0多名大学生挺身而出,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得救了,但由于水情复杂,再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水中。正在附近的冬泳队老人闻声赶来,相继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牺牲,均年仅19岁。

2.大学生和冬泳队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著名词作家王平久专门谱写歌曲《生命》,由潭晶演唱,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为此谱写了歌曲《你们、我们9 0后》,教育部授予15名大学生“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3名牺牲大学生“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湖北省政府追认3名牺牲大学生为革命烈士,团中央、全国青联、荆州市委市政府纷纷对其进行表彰,一场向英雄群体学习的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3.2010年2月11日,被称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揭晓,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获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

4。2009年,李长春接见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英雄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李长春强调:要广泛深入宣传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秀品德,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学习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争当英雄的浓厚氛围,使我们的时代成为英雄辈出的时代。报告团成员作了《中华美德薪火相传》、《永不断裂的生命之链》等报告。听众无不受到震撼。

(二)材链接

1.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生命之间要相互关爱;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耍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当别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

3.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我们要努力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延伸生命的价值。

4.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同时负有关爱他人生命健康、乐于助人的责任。

5.传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7.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8.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9.团结协作;团队精神。

10.充满爱心、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尽到对社会的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三)热点演练

材料一:1 0月2 4日下午,长江大学一年级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1 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链”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年仅1 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连日来,“1 0〃2 4”大学生英雄群体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材料二: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被授予“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评委评价:他们纵身一

1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英雄的赞歌。他们用”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材料三:目前,“70后”“80后”的人正成为社会的主流力量,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起重要角色;“90后”的青少年也正步入成年人阶段,且日益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然而,说起“90后”,人们对这一年轻且富有个性的群体的评语更多的是:青春、时尚、敢作敢为,但社会责任感差、团结合作能力不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等。

(1)看完材料

一、二,你有何感想?

(2)结合材料一,谈谈你怎样看待人们对“90后”的评语。(划线部分)

(3)“90后”的你,准备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二、精彩世博魅力中国

(一)时政点击

1、2002年12月3日,在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上,成员国代表经过4轮投票,中国最终以54票对韩国34票胜利,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上海市成为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城市。

2、世界博览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历史悠久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展览会场不单是展示文化、技术和产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消费的理想场所,世界博览会是一次人类的聚会,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术,赞美各自的故乡和祖国,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3、上海世博会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展出。分为国际参展,国内参展、企业参展、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等展区。目前已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届时将会吸引近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将是一次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盛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4、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表达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

作”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绿色主色调抒发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 的激情,整个会徽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5、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意即“四海之宝”,以汉字“人”形为会徽图片核心创意,

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其名字符合中国民俗的吉祥称谓原则,也和其身体色彩呼应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寓意吉祥。

6、上海世博会之最:投资规模最大(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已有240多个);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志愿者人数最多(以青年为主体的近20万名志愿服务者将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参观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还将动员近百万志愿者参与遍布全市的世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行动);首次同步推出网上世博会(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7、目前,世博校园行、世博推广周、走进世博会巡展、“海宝游世界”等活动正在各地举行。

(二)教材链接

1、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和谐的文化乐章

3、搭起文化交流沟通的桥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4、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友好交往礼为先

5、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6、灿烂的中华文化

7、灿烂的文明之花

8、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三)热点演练

材料一:2008年12月22目,上海世界科技博览会世罅轴首个”阳光谷”结构封项,标志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这将是一场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与金融危机不期而遇.但确认参展的国家之多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罕见,各国都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摆脱危机,振兴本国经济的机会。至于金融危机下的世博会,能否给世界带来信心、希望与启迪?我们在期待,世界在期待。

材料三:吉祥物海宝图

(1)[成功奥运、精彩世博] 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中国上海又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说明了什么?

(2)[全球的盛会、中国的机遇]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将会为我国带来哪些机遇和积极影响?

(3)[迎八方宾客、会五洲朋友)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假如你是世博古祥物海宝,你将怎样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朋友?

三、维护民族团结

(一)时政点击

1.200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赠送了民族团结宝鼎。

2.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发生了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这是由**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并由境内外“藏独”分裂势力互相勾结的,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3.2008年?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了严重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这是由“疆独”分子策划的。

4.2009年8月20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学校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深该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5.2009年9月14日,在天安门广场立起国庆庆典背景之一的56根民族团结柱,寓意着团结,平等,和谐的56个民族。目前,这56根民族团结柱已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永久安放。

(二)教材链接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利义务.

5.维护民族团结,就要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三)热点演练

材料一:歌曲《爱我中华》中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材料二:200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称,新疆的发展

与进步,是新疆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1)加强民族团结,我国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我们应该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四、加强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

(一)时政点击

1、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社会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2007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启动节能减排全民行动;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制订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农业部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

3、“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9月1 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生活中的节能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

4、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2012-2020的全球减排协议,共同应对全球变暖。会议呼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履行承诺,采取得力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人们过低碳生活,中国代表表示中国是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二)教材链接

1、我国的资源环境形势严峻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是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3、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在消费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坚持节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五、关注民生,共创和谐

(一)热点点击

1、2010年3月3日——14日,两会在北京召开,同往常一样,民生问题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的热点、焦点话题。教育、科技、医疗、就业、住房、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保险等被普遍关注,各大门户网站也在两会间开辟民生专栏,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

2、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一一作了回应。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9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2010年要抓紧启动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于2010年2月28日对公布,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这是一份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关乎国计,关乎民生,引起学术界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

(二)教材链接

1、我国的基本国情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6、营造“四个尊重”的氛围

7、我国现在的小康水平

8、共创和谐伟业

9、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公平

六、建国六十周年

(一)热点点击

l、2009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受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2、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成果。以 “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题的群众大游行,共设“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辉煌成就”“锦绣中华”和“美好未来”等七个部分。

(二)教材链接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国家强大起来了。

2、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

4、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三点表现)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10、现阶段我国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热点演练

见2010年思品荆州资料模拟题

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先进文化建设

(一)热点点击

1、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活动。2009年9月10日,全国“双百”评选活动组委会公布了评选结果。

2、2009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六单位发布《关于表彰第二批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裴春亮等55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陈荣超等26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3、公安部再次部署在全国开展新一轮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剑锋直指淫秽色情手机网站。2009年11月27日,中国移动宣布将追加㈠乙元专项资金进行技术攻关,坚定不移地打击手机wap色情网站。

4、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2010年2月11日揭晓。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等获得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大学生群体荣获特别奖。

5、2009年12月21日,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李长春强调,要广泛深入宣传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他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关爱他人、心系社会的优秀品德,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材链接

1、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民族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5、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8、神州遍开文明花,细微之处见行动。

(三)热点演练

材料一:2009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他强调,要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材料二:在2009年的荆州,我们同样感受到“道德的力量”。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他们用青春铸造的“人链精神”深深震撼了全社会。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材料二中的“人链精神”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

(2)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为什么要加强包括“人链精神”在内的公民道德建设?

(3)当代青少年应怎样向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学习,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8篇: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论文:软实力

博弈与对决,在近现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刀枪剑戈的硬碰硬,上下高低的较量一番后,格局早已出现并稳定,现代似乎难有大变。然而博弈从未停止,厌倦了真刀真枪的血雨腥风,当下流行的却成了江底的漩涡,风平浪静却杀机四伏,未见血人已亡,惨烈不输以往。

大背景大环境,谁也逃不出谁也躲不了。国家、民族、企业、个人。软实力较量,已在我们的方方面面。

一、 国家文化软实力

美国大片、法国时装、日本动漫、韩国连续剧等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事物再令我们拍手叫好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软实力的作用,

经济的硬指标是体现文化软力量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电影在票房上节节攀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在逐渐提升着。但是在与西方国家甚至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却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韩剧《大长今》婆婆妈妈、缠缠绵绵之中,中国人认识了韩人性格和韩国文化,与此同时,韩国手机和汽车更热销了;日本政府也早已提出,21世纪是“软实力”较量的时代,单凭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拼斗,已难赢得各国尊重。日本饮食业更提出“软实力”战略,希望以“生鱼片”和“寿司”为先导,开辟外交新局。而美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也掌握着最大的媒介和文化霸权。西方的媒体“软实力”远超其经济“硬实力”。

《人民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打开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之门》中写到“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西强东弱”,其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实力和传播手段拥有绝对优势,导致信息和文化单向流动。我国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因文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影响了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和竞争力,从而无法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国家软实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一大批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表演如聋人舞蹈《千手观音》、中华武术、杂技艺术等,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誉,在外国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化软实力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的文化软实力对我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影响,如中国人的信誉,数百年没有侵略过别国和欺负过弱小。中国的儒教在亚洲影响较大,为我国中国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思想。再如,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更为开阔的市场、人才以及劳动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软文化上的优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软实力的内容。企业软实力从某种角度分析,其实就是振兴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若没有一种精神,它的灭亡只是迟早问题。自然界的规律是适者生存,社会规律亦是如此,它不理会所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等虚骄浮夸的臆想。

企业更是如此,一个企业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更为重要,软实力强,企业就会持续发展,反之,企业发展就难以长久。为此,努力打造企业软实力,才会使企业基业常青。

二、企业软实力

企业实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企业“硬实力”主要是指企业产品物化的能力,“软实力”则指企业的宗旨、价值观、创新机制、社会责任意识等,由此折射出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

软实力是指企业一直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者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智慧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软实力的资源;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知名度则是软实力的表现。软实力强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团队凝聚力、创新力和社会的认知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别人很难模仿;建立特色的管理模式,别人无法效仿。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软实力的物化象征。企业软实力的内涵就像黏合剂一样,嵌入到产品制造、管理模式、价值取向等三维独立的缝隙之间,捏合在一起,使其整合成具有柔性和刚性的核心成长力。 软实力外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诚信、社会责任、影响力。“黄金有价,诚信无价。”诚信是企业获得道德及信誉的最佳信号,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博弈过程。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说,诚信原则的收益主要在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摆脱纠纷,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诚信经济。铸造诚信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为此,诚信是企业软实力的外部体现。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作出自愿的承诺,包括尊重人、职业道德、环境意识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所在社区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对于社会责任,无论是企业的使命,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已成为社会和市场评价软实力的基本标准。影响力是企业受到社会和行业的好评,真正成功的企业将是本行业的标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除 了市场占有率、规模和利润几个数字外,获得领先地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在消费者面前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对于企业如何打造软实力呢

1.立意要新。摈弃“小富则安”、“小胜则乐”的狭隘观念,登高望远,巩固企业原有的成果,保持强项或某些领域中的领先,实施全面可持续发展。松下公司之所以取得令人羡慕的业绩,不是在于它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而在于它的理念比别人领先。

2.定位要准。长寿企业是文化铸造的,是历史功绩铸就的,是社会公认的。首先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国家产业导向;其次是根据现有的地理环境、人力资源定位;最后是提出长远规划,小企业至少3~5年,大企业至少5一lO年。

3.措施要独到。企业文化是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智慧结晶,在战略上侧重于解决企业如何应对外部、行业、竞争的三大环境变化,以及提高内部能力所需的核心要素。

4.创新要有力。不仅要重视技术、知识、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创新,更要重视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大力营造崇尚、倡导创新的工作氛围,营造创新的动力和土壤。将创新渗透于每个部门,每道工序,每个细节。

5.构建企业哲学。企业哲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遭,是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客户、员工、供应商及相关利益者和谐共存的价值观。这种价值体系显然要立足长远利益,拒绝短期行为,树立哲学式的完美的理想。

三、个人软实力

个人软实力,是指通过责任感、主动性、人际关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要素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现在社会虽说是看本看证,硬实力很重要,但是如果缺了软实力,照样寸步难行。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人际关系很好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人际关系很烂的人?当然是招聘人际关系好的人。那么,沟通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讲话讲的清楚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讲话讲不清楚的人?当然是招聘讲话讲的清楚的人。那么,表达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 如果你是一个老板,你愿意招聘一个思维幼稚不想事的人,还是愿意招聘一个思想深刻见多识广创意十足的人?当然是招聘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思维能力重要吗?这就是软实力。

个人软实力一般包含人的价值判断力、技能掌控力和思维辨别力。 价值判断力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待事情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素。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我们在与人交往是所采取的态度,在工作解决问题时所反应的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拥有那些对自己重要的观念。不过我们提倡为社会带 来进步、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价值观念。那些对社会有损害,造成别人的灾难和痛苦的价值观念最好摒弃。价值观念也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对于我们很重要的观念,我们要经常去审视它们,不要被它们束缚了手脚,这样才会在变化中不断的去提高,全面提高自己的软实力。

技能掌控力就是我们拥有生活技能,工作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技能。技能,就是技巧、能力,在做 某件事情时所表现的熟练程度,控制能力。我们每个人也要去不断培养自己的独有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念。把适合自己的技能发展到最好的水平,这样我们实力 也就大大提升。

思维辨别力:思维是一个隐藏在技能背后的因素。有些人能够从日常事物中看出问题,有些人对 于复杂的问题和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分解和应对,都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力量。思维能力决定着一个人考虑问题的 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着事情的发展。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人实力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如何可以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呢?

首先要拥有实现价值的志向;二是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三是要珍惜和谐、殷实的环境条件;还要养成勤学善思的自律意识;五是锤炼甘于奉献的品质与精神;六是学会超前主动,深入研究工作;最后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超越自己,善于展示自己;

硬实力我们可以在学校获得,这是我们最基本的通行证,但是软实力却是贯通整个生活与工作,并不会一朝一夕获得。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我们的真谛。

第9篇: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王孙禺 王晓阳 王 宇 罗 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

近两年来,高等教育的学术气氛表现得格外活跃,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的研究能够紧密联系高教改革的实际,面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咨询意见,研究工作较多地集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促进了改革与发展的许多实际工作。根据全国教育规划领导小组高教学科组的意见,我们继1995年开展《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回顾、现状与展望》的研究后,最近又进行了一次近两年来高教科学研究现状的调研。调研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教研究核心杂志发表的文章。就调查反映的情况看,较为集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热点:素质教育

近两年来,高教界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愈益感到,教育观念在引导和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中的极端的重要性。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是这场悄然兴起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并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思路。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都在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先后开展了教育思想讨论活动。

在这些讨论中,素质教育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教育决策部门及大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也很少不归结到素质教育的旗帜之下。一时间,素质教育成了当今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观。归纳起来看,主要有如下一些角度和观点:

(一)改革或纠偏:教育学的角度

素质教育首先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似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许多人就这一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有研究认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从“本本”向“人本”的转变,是教育重心的转移。但也有人对这一提法表示异议,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构成对立,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好的才能升学。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反思以往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用到素质教育这个词。但也有研究认为,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认为文革以前的大学教育中完全没有人文教育也是不对的。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加强,对理工科学生来说特别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正确的。但着力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淡化或不提这一点,大学素质教育就丢掉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优势。

总的来看,高教研究中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大致是从以下三种层面来看问题。

其一是指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科学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许多理工科大学纷纷开设人文讲座,增设人文选修或限选课;但这种做法也遭到一部分人的非议,认为学生学时负担本来已不堪重负,再增加学时岂不是雪上加霜。

其二是指文化素质教育,接近或借鉴了西方通才教育或港台通识教育的意义;认为学理工的应学点人文,学人文的应学点理工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这种观点并不认为大学教育应走向通才教育,而认为应该是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其三是从更广的角度用到素质教育这个词,例如认为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的教育。按这种理解,素质教育涵盖了专业教育,但是是对

专业教育的拓宽和深化。

(二)知识、能力、素质:心理学的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素质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认为按构成一个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来看,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素质(指个体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个体差异性)和后天所形成的身心素质(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基础品质);按心理内容或心理的社会属性来说,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更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认为“应该注重整体的人格修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更高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选择功能与发展功能:社会学的角度

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中小学校以至大学本科都要承担选择与发展双重功能。相应地,学校既要有为升学者作准备的教育,也要为部分学生就业作一定的准备。如果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存在着矛盾与紧张关系的话,升学教育则永远是不可能取消也不应该忽略的。这种观点认为,近10多年来,经济繁荣、就业增加、高中教育的结构调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但追求升学却是现阶段的必然现象。因为总体来说,我们国家经济不发达,就业门路窄,上大学则进了保险箱;劳动人事制度中则存在学历主义;此外,还有科举制度、“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影响。

(四)跨世纪的思考:人才学的角度

也有许多人从21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谈到素质教育。

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素质要求概括起来是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即积极学习和正确做人的态度,独立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这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这些素质包含了德与才的要求,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也有的同志认为,21世纪人才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是知识的渊博性要求与精深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是科学的统一性要求与人文知识的失重性趋势之间的矛盾;第三是文化的趋同性要求与文化的多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应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个性的发展。可见,从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得到同样的强调,并应该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或素质培养观的确立,从教育目标上看,可以使我们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的构建与人格的塑造,纠正以前社会本位教育目标观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和外在性或纯工具性的弊端;从教育过程看,可以使我们不但关注知识和能力教育,而且更加关注健全人格的陶冶;不但关注课内,而且关注课外。总之,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此外,一些学者撰文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分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有层次的,大学的素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素质,其思想是全面实现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其实践要点在于价值的引导和培植,其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新的人文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三种素质,有的认为四种,甚至有的认为分为八种或者更多。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上,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意思相同,不过换个说法。还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超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还不如全面发展教育的提法好,也许在教育理论上,素质教育的提法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东西,过不了

几年就会烟消云散。

总之,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受到高教界的广泛重视,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关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

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因此,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引起了高教学术界的注意。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标准,其中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大众性即人民性。与此同时,应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反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的要求。

另一个研究认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本身的种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导向上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有鉴于此,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调整的主要战略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才。

有研究则探讨了高校培养目标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所谓培养目标的来源,即高等学校在确定某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时,目标的出处。综观世界高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通常可把各种目标划归三个基本来源:学科专家的建议、学习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知识、个人、社会。它们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统一。在两个方面相互借助或结合时,必须以第三个方面为中介,不然就往往会削弱本来想要强调的两个方面。

另有人研究认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以培养能够影响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己任;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必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以理工为主多科类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型人才等。

某大学在“怎样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的大讨论中指出,我们所说的跨世纪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才、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关系;二是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三是一般人才培养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系。

另一所大学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大讨论中指出,学生的创造性是全面素质培养中的突出课题;他们不少人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首先要坚持通才教育的方针;其次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人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基础;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为此应从四方面努力:第一是尽早让学生进入科研课题和生产实际;第二是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三是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第四是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与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个论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许多人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能在该领域工作的专业化的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合格的“社会的人”和公民,一个能突破专业职业限制的“自由人”。有研究指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可能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进的培养模式,即KAQ模式。其中,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

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一模式吸收了近年来高教学术界的思想,概括全面而简洁,但其内涵有待深化,且有些方面也不能遗漏,如“素质”一项中“身体素质”是不可或缺的。有研究具体探讨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是否可以设想有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少数基础好的全国重点工科大学,试行6年制本、硕打通的培养工程硕士的模式,主要培养工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设计、研究、开发营销人才;(2)大多数四年制工科院校和少数基础好的高等工业专科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在一定的科学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工程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或实践工程师;(3)积极探索以工程为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培养模式,打通人才通向中小型和乡镇企业的渠道。

(三)关于高校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要搞好系列课程改革,必须首先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诸如内容更新会不会影响以至削弱基础,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不致扩大淘汰率;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怎样认识各个不同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更新与体系改造中的作用,并使之相互协调;怎样改革考核和考试制度与方法,使之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评优,等等。

有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群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代表着老一辈理想的教师们似乎更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而学生们更关心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但双方无原则性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机整合。课程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2)在综合大学的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是

一、二年级,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专业范围,实行和完善选课制、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宽松的学术气氛非常重要,一定的指导和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必需的。

另一研究探讨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问题。研究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有三: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此可以与前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相对照)。为此,大学通识教育可以相应设置三类显性课程:(1)文化类课程。(2)个性发展类课程。(3)公民教育类课程。除了这三类显性课程,大学通识教育隐性课程包括规划性隐性课程(或规划性课外活动)和自发性隐性课程(或自发性课外活动)等内容,还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等。

高校课程变革以培养目标的调整为转移。培养目标受制于知识、个人、社会(含人才市场)等,因此,相应的课程也应受制于上述三个方面。有研究指出,目前高教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协调知识与社会这两个方面,在此前提下,再考虑个性方面。在课程组织方面,就宜在现有“知识三层楼”(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结构基础上,适当渗入若干以社会生产、生产中实际问题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和以个体身心发展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根据各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最佳课程结构。

三、高等教育学理论研究应走向“求真”、“求用”

高等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为了巩固高等教育的学科地位,完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围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展开讨论和争鸣,全国高等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主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发展实践服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进一步提出了理论工作的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项是促进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服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要“求真”,又要“求用”,求真与求用要结合起来,在求真的前提下求用;单纯求真不用,片面求

用而放弃求真的倾向都将有害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都应当予以克服。

许多学者就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

1高等教育决策尚未完全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长官意志和经验决策的阶段,大大抑制了高等教育实践对高等教育理论的需求。

2高教理论研究不受重视,在不少高校中地位很低,高教研究机构存在“科研项目难上,工作设备难添,技术职称难评,高层次人才难进”的现象。

3高教理论研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敢于直言的学术风气,研究成果的价值对实践的影响十分有限。

4高教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跟不上高教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部分理论研究的“学究气”浓厚,有些研究人员基本上是关在书斋里搞研究,选题盲目性大,研究方法重逻辑推理,轻实证分析,重第二手资料,轻实际调查,造成重复研究多,缺乏针对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些研究工作则过分重视“创收”,或为评职称而凑篇数、字数、研究水平低。

5高教理论研究与高教实践之间缺少沟通,中介机制不畅,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脱节。 事实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研究有赖于实践的激发和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在高等教育大变革的今天,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挑战,走出书斋,走向高等教育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路,让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走上理性化的轨道。为此,与会代表提出了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些重大实践课题,包括:

1高等教育体制研究。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如高等教育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问题,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问题,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布局、科类、层次结构)调整与协调问题,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体问题,等等。

2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教育内部的和教育外部的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高等教育思想从整体上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管理观、功能观等都有待更新,需要充实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3高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如果教学改革不能取得成效,那么,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刻不容缓。教学改革研究包括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教学计划研究、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等等。

上一篇:普法学法心得体会下一篇:食堂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