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生物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说课稿范文生物

初中生物说课稿_血型范文

初中生物说课稿:血量 输血和血型说课

一、说教材:

《血量、输血和血型》这节课是介绍完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后的一个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血液对于人体来说很重要,只有维持血量的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那么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量是多少?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输血要注意什么?血型的分类如何?无偿献血有什么意义?成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它既进一步阐明了血液的知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也适时的对学生进行了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联系生活实际,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教育题材。模拟血型鉴定活动虽是一个建议活动,但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四种血型的关系及为什么“输血一般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所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有关血量的知识 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③模拟血型鉴定 ④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①血量、输血知识 ②模拟血型鉴定

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教法:

1、场景式教学法:采用场景式教学法,从引入至课程的最后都把课堂设置为一个医院的场景,师生共同完成由诊断至输血的整个模拟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也使课堂变得更贴近生活、轻松、自然、活泼。

2、模拟实验法:根据学生及学校情况,真实的血型鉴定实施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模拟实验法既解决了真实实验的不可操作性,也使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说明和解决,同样可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今后用模拟实验解决科学问题打下基础。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急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播放无偿献血的知识录像及投影小结板书,为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再以一些献血场景录像结尾,达到渲染气氛,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本节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2、模拟实验法:通过该学法训练使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相应得到加强,学会用模拟实验解决科学问题。

3、信息收集法:课前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无偿献血知识的信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分六大环节进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引导介绍新知——模拟实验大显伸手——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归纳总结——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媒体播放救护车驶入录像,接着几名学生表演伤员车祸入院,失血过多,经诊断需及时输血的场景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介绍新知:就前面设置的场景,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自行回答,思学同步,介绍血量及血型知识;

3、模拟实验大显伸手:由上一环节对血型的了解引出输血的首要工作是给伤员鉴定血型,进行模拟血型鉴定,投影真实血型鉴定图片引导探究,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鉴定出伤者血型,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既说明四种血型的关系,也说明输血为什么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既而拓展知识,通过投影文字资料介绍多种血型系统及交叉配血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再设场景伤者生命危在旦夕,需及时输血,可没有库存的血液,引出活动“无偿献血我知道”,让实习医生想办法为医院做宣传,动员大家都来无偿献血,学生可以以任何方式宣传,进行情感的碰撞与交流,接着播放无偿献血知识录像,对该知识进行再教育;

5、归纳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收获,体验成功,然后把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使知识更系统,完善;

6、升华情感:把所学延伸至课外,播放无偿献血场景录像渲染气氛,以问题“假如你已成年你会不会参加无偿献血?”“但是我们现在还未成年,能为无偿献血做什么?”作升华,建议学生以班委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递交社区居委,动员大家都来关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尽一份义务,献一份爱心,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结束整节课。

第2篇: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植物的有性生殖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杨冈冈 2016年10月10日

第3篇:生物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模板

生物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

年级

册第

页第

章第

节的《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

,后面将学习

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难点(1)

重点(2)难点

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法、学法

1、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

2、

10分钟,

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生物

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选自于北师版初中生物教材第

单元第

章第

节,本节内容我安排由

课时完成,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具体内容自己写,以及这个内容的作用,简单的分析学情)。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教学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本次课的教法主要是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为主,学法将以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为主,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所需的材料器具。学生预习 我把本次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对上次课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

的视频。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明确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的。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探讨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一个活动“

” 具体活动过程如下:

1、分组分工

我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选定组长,各组确定中心发言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

2、活动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活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我发放活动报告单(自己展示你设计的活动报告单)。 在这个时候我会强调课堂内完成报告单,下课前各组统一上交。这份活动报告单很好的反馈了本次活动的效果。

3、开展活动

根据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各组展开活动。

活动结束,各组中心发言人根据讨论题,发表本组的观点,我做点评。

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相互交换意见。让大家相互评一评,相互比一比,选定最佳活动组。这个时候我会针对平时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 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自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对于出现错误的情况,及时的加以改正。对学生的发言积极地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着重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活动总结

我会对本次活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四)、 总结升华

总结本次教学的知识点,指出重点。学生做好笔记 接下来学生自疑、大家释疑、老师释疑。

新课标指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因此,我要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多指导、多鼓励、少批评、多实验、少说教。力求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四)、布置作业

(作业自己布置)这道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又能。。。。。。。。。

六、板书设计 本次课我将采用。。。。。。。。。。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之,在教学中,我必须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同时我注重对学困生的关注,做到课堂教学相互尊重、人人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学生在我的生物课堂中享受平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各位评委,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敬礼)

《生态系统的概述 》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概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一节的内容。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处于八年级下册,是在基于前面三册有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本节内容即将学习第一个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本套教材在第一册第一单元生命的世界中就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在分别在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的第十四章和第5单元中具体讲述了绿色植物、人、动物和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影响,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同时本节也属于命题性知识,其中的几个概念,应达到正确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依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次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我确定了本次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难点: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近两年的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知识,这为本节从宏观上去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具体作用起到了很了铺垫作用;同时,经过两年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整理信息等能力都有相对提高,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另外,需要注意到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平均年龄是15岁,其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太完善,理解能力大部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同时,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学业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后进生,知识基础不太牢固,能力技能也不太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必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具体材料,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从具体发展到一般,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4篇:★初中生物说课稿范例《生态系统》说课稿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说课稿

我把本节课设计定位于“展示教学常态”,因为大家都是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平时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在一节课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每一节课,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最普通的、常规的,但却有意义的的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的基础上的 提升与总结,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http:///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号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三、教学程序

一、

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厦门市区、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学学习什么?

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 以上内容为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引入: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示螳螂、蝉、黄雀的图片),提出问题:蝉吃什么?黄雀会成为谁的食物?(展示蝉吸树叶的汁液的图片、鹰的图片)。让学生明确即取食与被取食的食物关系。按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相应的箭头“→”。(提醒学生注意箭头要从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 新知识部分: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识食物链 通过以上铺垫,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食物链”概念的抽象 。

2.阅读课本25页的观察与思考,对学生进行阅图指导: (1)“图中有哪些动植物?你能说出这几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你能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2)教师指导:以兔子为例,与兔子有关的2条食物链。

(3)连线时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个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4)请3位同学上台板书:1个写与老鼠有关的食物链,2个写与食草昆虫有关的食物链

(5)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思考:这几条食物链是从什么开始的?

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 讨论交流:你画的食物链是否合理?这些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食物链会互相交错?大家看这幅图象不象一张网?(板书)食物网

3.让学生阅读课文88页第一段,明确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http:///shuoke/html/13112949252131_2.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大考吧】[http://];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地址:http:///shuoke/html/13112949252131.html

第5篇:高中生物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指导我的说课,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等四个板块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是苏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主要是新陈代谢与ATP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ATP的结构功能、形成,ATP与ADP相互转化等三部分。

2、教材地位: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编者将此放在代谢这章的开始来介绍,无疑为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作用:该节与前一章的能量相关的物质、结构相照应,有为后续的光合、呼吸作用作铺垫,具有承前继后之作用。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的多媒体动画,认识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流通的原因。 (2)通过分析,比较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ATP如何生成又如何消耗,找出能量代谢的规律。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和体验合作学习的氛围。。

(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中的作用。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2、ATP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对必修1第2章学习,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概念,这为进一步学习ATP是能量的“通货”作了铺垫。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但 不完善,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障碍。如化学键能的理解等。

三、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启发式、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会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这其中的能量能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

引起其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再引入究性实验,证明ATP能直接被利用。通过唐代杜牧的《秋夕》一诗引出试验时所涉及的一种动物——萤火虫。指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那么萤火虫发光需要能量吗?实际上,细胞中还有许多化学反应是需要能量的,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知道,细胞中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储存着大量稳定化学能,这些能源物质的稳定性,利于大量地储存,但它们能不能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是怎样解决“稳定储存”和“灵活利用”这一矛盾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知,加入葡萄糖的萤火虫发光器粉末无荧光出现,而加入另一种物质——ATP的粉末发淡黄色荧光。从而引出ATP,指出细胞把稳定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ATP,解决了这一问题。进一步引发疑问,引入新题,即ATP是什么物质,?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用三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新课的讲授过程。 2.1. ATP分子结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54相关内容后,教师讲解: (1)ATP分子的作用

通过类比说明ATP分子的特点。将糖类等能源物资比作存折、银行卡等,它们主要起储存的作用;而ATP则相当于现金,可直接使用。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较是学生对ATP的作用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通过多媒体展示ATP结构式,向学生介绍腺嘌呤、核糖(两者结合而成腺苷)、磷酸。 (3)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T代表三,~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 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时高能磷酸键可以水解放出大量的能量,达到30.54 kJ/mol,且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最容易水解脱离开来。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2.2.ATP与ADP相互转化

(1)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问题:ATP与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教师讲解:通过事例说明ATP在体内一般维持一个稳定的含量,且含量很少。诱导启发学生思考原因。即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的缩写)。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播放多媒体课件:ATP与ADP相互转化)。

资料显示,正常人每天ATP的转变量几乎接近于体重,但在体内存在的ATP的量是很少的。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断转化的动态平衡之中。如下所示:

2.3.ATP的形成途径

(1)学生分组讨论:动植物ATP的形成途径有哪些?

(2)教师讲解: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对于人、高等动物、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除来自于呼吸作用外,人和高等动物还可以来自磷酸肌酸的转移。

2.4、ATP的利用

(1)教师讲解:吸能反应总是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2)学生看课本图,讨论ATP还有哪些用途,从而对该图进行补充和完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从生物耗能的根本来源、生物的主要能源、储备能源、直接能源方面和ATP的基础知识方面进行总结,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最终理解ATP在代谢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从对ATP的认识、讲解到各种补充材料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这一知识难点的突破)。

4、小结巩固

(1) ATP中大量化学能储存在(

) A、腺苷内 B、磷酸基内

C、高能磷酸键内 D、腺苷和磷酸基连接键内 (2)ADP转变为ATP需要( )

A、磷酸、腺苷、能量、酶 B、磷酸、腺苷、能量 C、腺苷、能量、酶 D、磷酸、能量、酶 5拓展延伸

完成P60页相关基础题及拓展题,查阅资料了解ATP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6篇:高中生物说课稿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简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

《高中生物说课稿范文》正文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 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

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 难点:

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三)编排特点 1、简洁明了

“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 “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识与动手结合

知识与动脑http:///yingyong/结合

3、图群丰富

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

三、教学对象

(一)知识与经验

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

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

(二)学法与技巧

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

(三)发展与提高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

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四、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

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

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

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稿

》说课稿

常海霞

和作用

》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这 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学过的细胞 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

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的意义。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读

培养学生的“读、思、问”的学习习惯。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纲的认知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引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重要概念有所了解,为上课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入:导思,启发学

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精心设计导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新问题,诱导思维进入新课。鲜明创意能扣人心弦,开启思维之门,唤起学的热情进入学习角色,此时,学生心理处于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便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学:导法、导议

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导法和导议。导法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总结、思维创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设计针对性、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由各组推荐学生代表发言,如有错误或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踊跃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由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通过启发、观察、比较、议论,使学生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在活泼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水*****融导,学生学会了接受新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了学习能力。

测试:导练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环节。教师精心拟定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具有典型用抢答、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其作用就是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表述,动笔练习,达到巩固、深化、拓宽、应用的目的,使通,并能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偿,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的特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通过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为了不使教师的指导活动落空,在教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部分

境,引发新问题,(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细胞有丝分裂吗?“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若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细胞就会有46×230条染色体,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第30代孙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

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出现。

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也就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所以看不出来,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为后面学习遗传学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分裂”即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等数”即染色体数目不再半。至于减数第二次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连续动画过程。最后,总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纳总结的能力。最后指出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义,从而既联系了上节课内容,又使为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馈教学效果。

下:

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变形)

上一篇:10kv施工月报填写规范下一篇:物业公司消防演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