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调研报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我国民族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在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既可以激活民族地区的发展活力,也可以为我国的民族工作不断摸索可靠经验。富裕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拥有可供其他民族地区借鉴、参考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探讨、研究富裕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相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地区;富裕县;民族;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党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地富强起来,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增强也就理所应当,从实践、“形而下”的角度来探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也不失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做贡献。

一、富裕县的基本概况

富裕县是黑龙江省西部的一个特色县城,依托嫩江发展,南面临近齐市和大庆市,占地面积40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230万亩,草原有176万亩。全县总人口是30万,拥有4乡6镇、90个行政村,在这当中,包含2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2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有汉、满、回、蒙、达斡尔、柯尔克孜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

富裕县坚持以“创新思路、突出特色、谋划发展、弘扬传承”为方针,主动抓住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努力开创富裕县特色经济发展带,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忘记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富裕县寻求各种机会来壮大自己。本次调研地点主要是富裕县友谊乡三家子满族村、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民族村、富裕县励志民族中学、三家子学校、柯尔克孜族历史博物馆等,它们都是典型的少数民族人口集散地和好去处,也是该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所依托的重点区域,上述地点不仅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富裕县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区域。

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是想了解一下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进展如何,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否可以实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试点,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经过全体调研组成员的讨论和努力,为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使富裕县朝着更加稳妥的道路迈进。

二、富裕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主要经验

富裕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县城,富裕县县政府和民宗局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接下来将会在这部分集中论述富裕县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

(一)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相关机制

近些年来,富裕县坚持把“团结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本着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思路,坚持不懈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解难题、办实事,不断拉近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经常性地组织帮扶部门到民族乡村调查研究、了解民情、现场办公,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首先,富裕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和地区脫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的目标,拓展精准扶贫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推动少数民族增收致富。其次,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资金使用理念。富裕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管理理念,增强其“造血”功能的发挥,集中使用工资,在项目引进、技术推广和资金物资投入上进行全面扶持,有效支持产业项目的发展。最后,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村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注重少数民族人才培育,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文化基石

从人才教育着手主要需要做好这两点。第一是认真落实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富裕县财政会根据全县民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年安排适当额度的民族教育补助资金,做到了专款专用。将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高中招生对聚居地方的少数民族生照顾20分,对其他散居地方的少数民族考生照顾5分。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的科技普及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效的促进了民族事业的发展。第二是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富裕县把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都列入重点培养、选拔对象,并在联系、培养、选拔、使用、推荐五个环节上做足了功夫,认真贯彻实施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规划,经常举办县级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加强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三、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富裕县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民族工作方面都崭露头角,发挥着榜样示范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需要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一)民族文化保护流于形式化

民族文化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神内核,是突出自身特色的重要一环。从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状况来看,并没有彻底领会民族文化保护的深层意义,只是单纯地建设民族博物馆,各个民族博物馆的藏品都大同小异,如民族服饰、耕作农具、生活家居之类,毫无特色之处,大都是“复刻版”的存在,少数民族村的大部分村民大都已经不会讲本民族的语言,不会写本民族的文字,一些民间独门绝技随着老一代艺人离世而濒临灭绝,一些特色民族传统文体活动正在乡村消失,刺绣等民间工艺和一些民族乐器演奏技艺出现断层,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保护后继无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民族文化保护流于形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有待加强。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富裕县的部分单位和地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缺乏监督力度,缺乏群众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走马观花”的态势,没有明确的有效措施的保证,对工作方案缺乏进一步的细化、量化,对创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创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个别单位和地区不能正确处理好开展创建活动与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虽然名义上制定了创建活动的安排意见和实施方案,但总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影响了创建活动的开展进度,创建活动重安排、轻落实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和重视,没有很好地为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保驾护航。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任何思想性的东西和措施,最终都要付诸实践,经受时间的考验和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也不例外。

四、开拓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新局面的路径

民族工作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必修课,一刻也不得懈怠和放松,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有经验可循,也有亟待加强和继续努力的地方,要想使富裕县的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必须积极开拓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创新路径,力争富裕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广到全国其他的民族地区。

(一)坚持扶贫开发,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的物质保障。马克思曾说过:“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1]而要使他们利益一致,就必须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享发展成果。因此,富裕县应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增强当地经济发展活力,使各族群众真正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第一,充分利用富裕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政策支撑,积极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发展模式,突显少数民族独有的风土民情,集中创办民族企业,有效解决该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第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涉及的广度,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基石,重点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极践行者,不断完善民俗博物馆、展览馆、创意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聚焦民族文化,拓展民族团结文化属性

民族文化是富裕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精神内核,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动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懂得因时而化,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换和跨越式发展”。要想解决好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和建设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从政策法规上积极引导,将党和国家发展民族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真正贯彻好、执行好,不能让政策法规只是出现在文件上和报告上。要将富裕县民族文化保护现实情况与国家政策法规一一对照,查找差距,逐条落实,将民族文化保护指标和成果纳入考核体系;要着力保护好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文化载体及其生境;同时,还要通过行政力量配备一支具备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文学艺术、法学等专业知识的专家人才队伍,对民族文化的内涵、实质、价值进行挖掘和提炼,在此基础上实现传承和发展。

(三)抓好阵地建设,创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氛围

针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不平衡的问题,各个乡镇、村的宣传部门要精心安排好创建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开辟专题、专栏,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驗等多视角、多领域、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 政府网、广告牌和宣传栏等主要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面,增强引导力,传播正能量,发挥正效益。同时还要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更好地发挥舆论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各部门也要自建阵地、自创渠道,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使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促进创建活动各项措施的落实。

“十九大”之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踏上新的征程,富裕县要深刻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才能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9.

[4] 王玉芬.搞好当前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相关举措[J],探索,2010(4):32-33.

[5] 李保堂.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重要位置[J],西藏教育,20l0(2):32-35.

[6] 西林.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2009(3):42-46.

作者简介:

张鹏利(1992—),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鹏利

第2篇:民族团结进步的地方实践

摘 要:本文以吐鲁番市 M 社区为例,探讨了该社区从加强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加大扶贫力度,提高群众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从效果上看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其中的益经验和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而要“实现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首先就要消除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并强调:“民族工作的立足点在于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也是如此。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问题。民族关系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物质经济是根本性的,它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当前新疆民族团结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正确认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和发展的实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始终要坚持把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一、社区基本情况

M 社区位于高昌区城乡结合部,距离市中心3公里、镇政府1公里, 辖区面积2.44平方公里,是 P 镇最大的村(社区),拥有耕地面积3666亩, 以种葡萄为主,主要以出售鲜食葡萄为主要经济来源。M 社区有4个村民小组,全社区共有1055户,总人口4892人,其中汉族7人、维吾尔族4787人、回族98人。曾经的M 社区农民收入并不高,经济不发达,民族团结氛围不浓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当地政府与访惠聚工作组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M 社区主动作为,积极转变发展观念,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整合城郊村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坚持以民族团结活动为重要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与访惠聚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带领社区各族群众共同努力,使这个过去资源相对较丰富,经济收入相对落后,经济水平与资源优势不成正比的的村落呈现出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二、具体措施

近年来,该社区立足发展做好民族工作,把握住了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争取人心上,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保障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该社区按照“两个共同”的要求,始终把谋求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来抓,大力实施“亲民生、拉经济、促团结”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强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书写了我们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我们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我们伟大的精神。只要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就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M社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举辦民族团结、形势政策、惠民政策等专题讲座,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国家的政策、法规,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进一步营造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维吾尔谚语中提到“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表明了思想统一,方能行动一致。只有把宣传教育往深里做、往实里抓,广泛开展各种面向大众、富有实效的宣传教育,切实打通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将热爱祖国的大道理,细化为爱家乡、爱生活的小道理,将维护民族团结的大道理,细化为爱亲人、爱邻居、爱同事、爱同学的小道理,把融情、融心、融志作为宣传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润物无声之中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让“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使促进民族团结成为每个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展示了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的生动景象。

(二)努力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M 社区实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等一系列措施转变居民思想观念,加快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整合社区党员电教、广播、文化、科普、体育等公共设施资源,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把“五个一”、法治之冬、文化之冬、科技之冬”活动的成功经验固定下来,常态化开展,不断丰富提高。帮助解决了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如 M 社区所在的乡镇非常重视人才发展,专门成立了关心下一代“捐资助学”基金会,每年为辖区当年考入大中专院校、内高班、内初班的学生及特困人员捐资助学,极大的鼓舞适龄青少年就学读书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关心下一代专项资金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加大扶贫力度,提高群众收入。M社区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严格按照“三分之一转移就业脱贫、三分之一就地生产脱贫、三分之一社会帮扶脱贫”的办法,建立扶贫机制,以更高要求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每名领导干部联系的1-2名贫困户的要求,全面开展村企、干群结对帮扶。按照“一户一工人”的要求,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建立完善“零就业家庭”、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充分就业。加强劳务经济人才队伍和劳务品牌培育工作,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当地群众借助村委会、工作组的帮助,紧抓机遇,乘东风而进,迅速成长起一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依托各项扶持政策,按照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领域大显身手,使产品走向全疆,也成为拉动 M 社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发展了乡镇经济,也带动了本地居民就地就业问题, 实现了 M 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正确认识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实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始终坚持依托各项活动载体维护民族团结,保持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使民族地区和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民族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M 社区严格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全面调动社区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梳理社会矛盾、化解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社区各支力量从基层基础工作抓起,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解决矛盾,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夯实基层维稳基础。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入户走访宣讲、扫黑除恶等工作措施,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群众化、法治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在镇建立文教卫生、应急救助、综治协管、乡村建设等专业服务队。在社区建立社会事业、治保调解等专业服务组,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为本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三、思考与展望

M 社区依托地缘优势,紧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放松,在推动各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基础上铸牢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将发展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落实到维护稳定上,在经济发展、人员往来中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与情感交融;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有效治理中,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在改善民生、精准扶贫中增强了各民族发展的竞争意识与内生动力。依托丰富的文化活动等载体,使经济红利的共享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和谐的民族关系、稳定的社会环境又转化成为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丰厚资本。最终实现了多民族社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等全面发展。

今天的 M 社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区的各族群众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谁也离不开谁”的新型民族关系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各族居民人人谋团结、人人谋发展,共享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社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有效治理的思路与举措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參考文献:

[1] 缪慈潮. 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遵循[N]. 学习时报,2020-03-23(004).

[2] 廉武辉. 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以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例[J]. 大陆桥视野,2009(07):78-80.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J].中国民族,2019(11):9.

作者简介:

倪雪(1987-)性别:女,职称:中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倪雪

第3篇:中国民族史教学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摘 要:目前大学的中国民族史教学还存在重视不够、与现实脱节等问题。中国民族史教学是要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结合起来,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问题教学的形式,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争论点融入民族史教学,回应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既探究学术问题,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关键词:中国民族史教学;民族团结;国家认同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4.009

[

中国民族史的教学一直是中学和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认识大一统国家形成的概况,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高中生、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工作未来的生力军,中国民族史教学应当讲清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注意吸收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新的成果,更好地认识思考历史面貌,从而有效地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加强和改革民族史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就中国民族史教学而言,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中国民族史少有较专门的内容,一般体现在政治与经济文化史当中,比如讲得比较多的汉代昭君出塞、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各族“和同为一家”、辽金时期的民族融合、清代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等,就主要融合在政治史经济史之中。大学的历史教材有了更多的民族史内容,比如张传玺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纲》、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就在每个朝代中设置了边疆民族一节。不少院校还开设了《中国民族史》课程,详细地讲述中国各民族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体现了民族史教学的基础性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民族问题的动向,要求进一步强化大学、中学民族史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从这一主题出发,并关注现实边疆民族地区问题,回答历史和现实交给我们的答卷,是国民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事情。

二、通过问题教学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笔者在了解民族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大学《中国民族史》教学实践,把学术界和现实共同关注的问题,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在历史学习和研讨中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认同教育。

(一)关于民族交融和认同问题

学界一般认为构成民族有客观基础,如共同经济基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特征,也有主观基础,如表现为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比如通过攀附祖先传说、区分“我者”与“他者”,从而构建和形成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很早就存在汉民族这一庞大的主体民族和语言文化氛围,加之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都积极吸收历史经验实行封建制度,推行主流文化,因此各民族在共同记忆、共同文化、语言影响等方面,汉族的影响是最不容忽视的。

当然,民族学界公认汉族是一个滚雪球式的民族[1]。其实所有其他民族尤其较大民族都存在这个现象,比如藏族是历史上的羌、鲜卑、汉等民族交融的结果;蒙古族是历史上的乃蛮、鲜卑、契丹以及部分汉人和突厥人交融的结果;维吾尔族是历史上的突厥、回纥、西域诸族和部分汉人交融的结果;哈萨克族是乌孙、月氏、突厥、回纥、契丹等民族交融的结果;回族则本身由唐宋元以来进入中原的很多中亚民族(如元代的“色目人”)为主体,与其他一些民族交融而成;后金在清兵入关之前就创设了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索伦八旗等,后来满族是以旗人为基础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间存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吸收,如蒙古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在元代以后比较明显,尤其蒙古族在元朝灭亡而退回蒙古草原之后,仍然保留了元代官制和礼制[2],民间传说故事也受到汉文化影响[3]。藏文化对藏彝走廊各族乃至蒙古族的影响都很大[4]。满族等绝大多数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非常明显,从满族入关以前到以后,历代最高统治者都下令用满文翻译了大量汉文经典,曹雪芹、纳兰性德、老舍等这些著名的文学家都是旗人。实际上,很多民族共享一种文化现象,比如衣食住行,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混合,很难说是哪一个民族独有[5]。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族间日常交往交流形成的交融现象。

經济生活交流交融,互相离不开,是认同的基础。早在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的经济交流就日益密切,各种经济类型互相补充。至唐宋时期,长途贸易的蓬勃发展,促使更多地方形成一个经济圈。笔者以学者对宋代广西与西南地区的盐、锦、马、木材贸易研究为例,向学生说明了这个经济圈的高度依存和融合,是后来这些地区的民族较少分离状态的原因之一。

从历史上看,具有国家权威的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对民族交融以及国家的认同影响非常大。比如元代以后在南方和西北民族聚居区多实行土司制度,这是在羁縻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体现了国家规范管理边疆的新制度。过去一般认为土司有很大的独立性,朝廷往往会迁就土司的一些要求。在某些时候确实会存在该情况,但是经过明代的治理,从制度到实践,实际上土司基本在朝廷的控制之下,不能与初期相比[6],明清以后至民国时期基本上实现了改土归流。在改土归流之时或之后发生了原土司辖区变动的情况,包括民国时期地方县乡级政区的划定,国家的力量已经成为绝对主导[7]。边界的划分过程实际上是国家不断深入地方的过程,也是地方人群逐渐认同国家,并从笼统意义上的“土民”变为“某省某县”之民的过程,从而也是一个民族认同到地域认同再到国家认同的过程。笔者曾通过民族地区新发现的契约、赋役清单等民间文献,研究国家赋役制度在边疆的推行,也发现朝廷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影响非同一般[8]。

国家制度的推行和地方主动回应,加速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所谓一体化,有经济运行的一体化,也有政治制度的趋同性,还突出表现在治理观念上。封建时代的官员往往认为边疆民族地区只有废除了土司、土官制度,建立省、县等行政管理机构,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才能“渐与内地各行省等量齐观”以实现“一体化”。这一主张,在清末民初还非常盛行,顾颉刚甚至在20世纪30年代喊出“中华民族是一个”[9]的口号。对于这些“一体化”“近代化”的主张与实践,今天学术界有不同的评价。我们今天既要正视某些地区实践中的无视民族地区特点的问题,也要肯定其抵御外侮、巩固边防、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为在近代边疆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只有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和权威,才能做到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抵御外侮;而且在当时民族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保持“一体化”,才能有效消除西方挑动中国民族分裂的借口。

就认同而言,一个民族往往先有族群内部的认同,然后才有更高层次的认同。其中一个主流途径是,从族群内部的认同上升到了国家的认同。换句话说,国家认同是如何产生的?什么人可以成为先导?这离不开官员、士子(包括后来的知识分子)不断进行国家话语的教育和国家符号的推广,包括皇帝、文武官员形象,都是国家的符号。不过,我们不能只看到自上而下的一面,而忽视地方人群内部借用国家资源和形象的一面。比如民间信仰方面,地方巫道有模仿国家的仪式,年历的使用,宗族的建设,文字的使用,都会渗透着国家观念[10]。

由于交往交流,政治经济上互相依存,甚至使得那些原先就有自己强大传统甚至建立了地方政权和全国性政权的民族,如契丹族、蒙古族、藏族、白族等,产生了大一统的思想观念。石硕教授对藏族历史上的各教派必须依靠中央政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1]。因为儒家“大一统”观念的传播,西南诸族的国家认同意识自大理国以后就快速发展。据钟焓最新的研究,很多北方民族历史上也都有“中国”的意识[12]。这些都是政治大一统的基础。

政治經济可以先行,思想需要慢慢浸润。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运行交融在一起,保持大一统的政权局面,国家认同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大。当然,我们也还要研究中外历史,那种国家分裂、民族分离的局面是一种怎样的形成机制,从而从另一个侧面防范这种局面的出现。鉴于篇幅,在此只简单地指出,因军阀割据造成的国家分裂,与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政权之下而又形成的民族对峙和分离状态,其原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多数因中央朝廷的弱势或者政策错误而导致,有些是外部势力支持,也有一些是国家认同不足所导致。所以,在认识历史和借鉴经验教训时必须具体分析。

(二)如何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问题

对此问题,学术界主要有几种意见:第一,划分正义(进步)和非正义(落后);第二,战争双方都有责任,无所谓进步与非进步;第三,没有民族战争只有阶级战争;第四,从道义和功能多方面来评价[13]。学生们讨论这一问题也基本按照这些思路进行,但是又有很多困惑。不承认有民族战争而只承认阶级战争,无法解释有些战争是全民动员,也无法解释一些屠城的野蛮只是统治阶级所为而没有普通人参与,也否定了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上的英雄,如祖逖、岳飞、史可法等人。承认有民族战争,而那些民族至今都还在的话,则容易造成新的民族矛盾隐患。有些极端主义者甚至利用一些网站网文故意混淆视听或者断章取义,散布和夸大历史上民族之间战争的残酷,加深历史积怨,煽动民族仇恨。对于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我们除了依法严肃处理之外,还要引起重视和思考,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办法彻底消除这种现象?其中,正确的、接地气的教育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经反复讨论,目前学术界已达成一些基本共识。第一,中国历史上没有单纯的民族或者宗教战争,民族间的战争往往体现在政权之间的战争之中,情况很复杂,往往混杂着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者内部矛盾,还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其中。前辈学者关于民族战争的阶级分析法没有完全过时,要在新的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和新的社会背景中去重新叙述。第二,任何研究历史上的战争,必须在现行法律之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准则和前提,不能煽动或者助长民族仇恨和歧视。研究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要以吸取经验教训为主,不能以翻案或者夸大历史上的战争仇恨为出发点。第三,战争与和平都是古代民族之间交流的方式。在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民族战争中,并不是一直以战为主,而往往是时战时和,有时候和平的时间还很长,比如北宋与辽的对峙、南宋与金的对峙,和平的时间实际上大于战争的时间。在具体的战役中,也还有许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地方,并不完全是黑暗笼罩一切。第四,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局面,也存在敌中有朋、害中有利的情况。所以我们作为后来者的研究,出发点应该是吸取历史教训,批评统治者民族压迫者的错误和残暴,不能以历史上某民族的后人自居来煽动仇恨,这样实际上只会造成大范围的混乱,实在不可取。

以历史上著名的汉匈之战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关于汉匈和战问题,在初中历史教材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不但影响了西汉、东汉全过程的政治经济,而且也由此创造了沟通西域的契机。但是历代上对汉武帝主动北击匈奴都有批评。明代著名学者丘濬在其名著《大学衍义补》中搜集了历代的言论,汇集为《劫诱穷黩之失》条目[14],限于本文篇幅,于此仅举一例:

程颐曰:“师之兴必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为生民之害,不可怀来,然后奉辞以诛之。若禽兽入于田中,侵害稼穑,于义宜猎取则猎取之,如此而动,乃得无咎。若轻动以毒天下,其咎大矣。”臣按:田有禽利执,则禽之不在田者不利执可知也。盗贼兴于民间,戎狄侵于境内,此田有禽也,若夫未尝侵吾地而害吾民,亦犹禽兽飞翔奔走于山林之中,固其所也,顾乃恣吾之贪欲,恃吾之势力,以獮取之,岂所利哉?

这是历代统治者中的另一种难得的清醒声音。其实,在汉匈对抗最激烈的时刻,也不是双方见人就杀。比如张骞、苏武,并没有被害,总体而言是受到匈奴善待的。

(三)历史上“华夷之辨”与民族歧视问题

历史上确实存在“华夷之辨”,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确实存在语言、习俗、观念、经济形态、发展水平等的不同。从春秋时代的管仲“尊王攘夷”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华夷之辨”,其中歧视少数民族的意味逐渐加深。但是最开始其实是忧虑中原政权的存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觉得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则逐渐改变了理论上的话语方式。比如历史上唐太宗、康熙、雍正、乾隆等最高统治者对“华夷之辨”都有过反思。雍正皇帝在雍正七年(1729年)发布的《大义觉迷录》指出,自古是“有德者可为天下君”,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但是成为中国历史上圣君。“华夷之辨”是在分裂时期各政权的互相攻击或标榜,在“大一统”时期应该强调“华夷一家”,并指出:“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传统的“华夷之辨”理论完全没有了市场。但是在一些场合,不尊重甚至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如果不彻底改变这种观念,那么真正的民族团结进步就很难实现,一些人挑起民族矛盾就还有社会基础。

思想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在于国家正确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推行。传统的封建王朝对这个工作做得并不好,我们应当有根本的改变。中国民族史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由来和共同家园的不可分割性之外,还要认识少数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无论是开疆拓土、保卫边疆安全,还是丰富中华民族文化、提供经济发展动力,各少数民族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以此推之,我们应当怎样看大一统中国的形成?有了这方面的认知就会更好地感悟历史。同样是所谓的“割据”,为什么说其中又孕育着统一因素?这是因为中国有古老的九州传统、大一统思想传统,这实质是对“华夷之辨”的修正。大一统的理论其实不排斥少数民族,而认为“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少数民族是国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唐代诗人贯休《寿春进祝圣七首·守在四夷》诗曰:“天将兴大蜀,有道遂君临。四塞同诸子,三边共一心。闍婆香似雪,回鹘马如林。曾读前皇传,巍巍冠古今。”宋初诗人田锡的《塞上曲》:“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方铁教授在《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一文中指出,“守中”之地与“四夷”之地之间有明确的划分,大多数封建王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国家的腹心地区安定繁荣,在边陲地区实现“守在四夷”[15]。明代丘濬在其《大学衍义补》中也说:“元后作民父母,所谓民者,岂止中国之民哉?凡天地所覆载、具形体有知识者皆吾赤子也。圣人一视以同仁,兼爱夫内外远近之民,惟恐一人之或失其所,苟限区域而为之爱恶,于遐外之民必欲剿戮灭绝之,岂父母之心哉”[14],体现了华夷一体的思想。

(四)民族地区开发与民族进步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进步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因此,从历史上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加强民族进步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各民族地区在不同时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王朝国家和现代国家以及历史上地方性民族政权对此都作出过不同的贡献,民族的进步、国家整体的发展,这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但是一些人往往视而不见,要么只注意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穷和落后挂钩,认为这是受发达地区剥削的结果;要么只是照本宣科强调是中原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而不知其中也会产生一定矛盾和负面作用。

我们应当从鲜活的历史出发,充分认识各民族三个“互相离不开”的重要性,同时注意吸取盲目开发、不尊重少数民族利益的历史教训。笔者以明清时期广西边疆地区的开发为例说明这一道理。根据唐晓涛等学者的最新研究,西江航道的重要通道大藤峡地区,很早就是瑶人聚居的地区,自明代镇压该地的瑶民起义后,俍兵、广东人、福建人等各民族进入该地,促进了该地的开发,也逐渐成为新旧矛盾的焦点,成为后来天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地[16]。历史上一些边疆民族地区曾经辉煌兴盛过,后来由于超过了生态的承载力,而又没有能力和办法进行外部汲取或交换(外部汲取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别的地区的生态能力),经济文化很快衰落,比如历史上楼兰国的消失,就有这个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一味指责祖先,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统治者也没有这个动力和能力。笔者以这些案例进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在当今的中国,任何一个民族的落后就是整个中国的落后,发达的地区也不能独善其身。

三、结语

以历史上生动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来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是建构认同教育的重要一环。比如参观民族博物馆,见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实;以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为课题进行田野调查,认识到民族交流交往时刻在进行。只有铸牢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共同体意识,才能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续。

总之,大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落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实处,民族史的教学不可替代。推而广之,可以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中,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道理来带动,还可以开设校本课程。在社会上也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来推广,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汉民族研究的“雪球”理论[J].云南大学学报,2010(2).

[2]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99.

[3]钟焓.吸收、置换与整合——蒙古流传的北京建城故事形成过程考察[J].历史研究,2006(4).

[4]石硕.藏彝走廊中藏文化的影响与辐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5]高丙中.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J].民族艺术,1998(4).

[6]黄家信.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05.

[7]胡小安.从争土到划界:明清以来广西土司辖地问题[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

[8]胡小安.经济文书所见国家制度在边疆地区的推行——以羅城仫佬族地区文书为中心[J].文山学院学报,2018(1).

[9]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J].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2).

[10]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历史研究,2000(3).

[11]石硕.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13世纪西藏与中原政治关系形成的必然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4(6).

[12]钟焓.北族王朝没有中国意识吗——以非汉文史料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2).

[13]陈通明.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J].云南社会科学,1992(1).

[14][明]丘濬.大学衍义补[M].林冠群,周济夫,校点.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15]方铁.守中治边与守在四夷[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4).

[16]唐晓涛.俍瑶何在:明清时期广西浔州府的族群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03—208.

责任编辑:潘宏纹

作者:胡小安

第4篇: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汇报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民委发〔2010〕18号文),按照省、市民委的安排,现就我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组织机构

为深入开展好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创建活动有序开展,我县专门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有序开展创建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由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共同组织开展,县民宗局负责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各地各单位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多、民族工作任务相对较重的地区,更是把这项活动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二、 广泛开展争优创先活动

争创和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我县每年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和谐乡(镇)村(居、社区)评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每5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我县参照市里的做法,根据自身的特点,广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模范村(居、社区)、模范单位和模范个人等一系列主题创建活动,培养一大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模范典

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受到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其中, 2009年12月6日在全县召开的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授予张民力同志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三、集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我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对于加强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通过开设专题班和专题讲座,向各级干部普及民族政策理论知识,切实增强各级干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在学校和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切实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三是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民族知识,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四是扎实开展好每年10月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加强调查研究,不断丰富和拓展宣传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是举办民族工作成就展、民族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演讲征文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四、注重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2011年6月,我县在清真寺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我局为清真寺定做10个宣传栏,宣传内容主要是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以及各级领导重视民族团结的图片及讲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场所。通过组织各族群众参观学习,举办专题报告、讲座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对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充实和扩大教育基地的内容,使教育基地切实发挥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推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我县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申请上级无偿资金,继续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少数民族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我县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5]10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意见》(鲁发[2006]18号)关于推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一项战略,四项工程”,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能力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发

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六、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管理

为了规范清真食品的管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4月份,我局对我县各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对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在检查过程中,接到群众举报,我县一家食品企业违规使用印有清真标识的食品包装。检查组对此家违规企业进行了彻底核查,确认了其违规行为,向县领导汇报后,我局会同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迅速地按程序下达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令其立即停止该产品的销售及生产,将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及时召回,违规产品包装全部销毁,并邀请清真寺管委会负责人现场监督销毁过程。同时视其情节对该违规企业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此项工作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

第5篇:12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计划

乌兰县第五中学2012年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计划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上我校师生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根据全县2012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安排部署,保障我校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协调发展,使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特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为少数民族教师、学生办实事为重点,努力推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3月5日——3月9日

1、3月2日——9日,制定民族团结活动计划,并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领导小组成员由七人组成。 组长:曽广葵

副组长:朱彦明

成员:魏忠智雷乃杰甘长岳李国雁林红兵

2、在学校指定场所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摆放展板、橱窗、板报、播放录音等形式进行两次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氛围。

3、及时向教科文体党委、教科局报送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动动态和信息简报。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3月12日——3月31日

{一}深入开展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教育活动

1、3月9日前,我支部制定了学习《民族政策常识》计划,作为近期党员群众学习讨论的重要内容。

2、3月14日前,组织学校全体教师观看有关民族团结的专家学者、民族团结模范人物专题纪录片,增强全校教师新时期对民族政策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处理民族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1、于3.14事件之前,做好学校民族教师的思想工作,了解学校民族教师的思想动态。

2、于3.14事件之前组织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提高我校民族教师、学生的民族认识,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切实为教师和学生办实事。

3、积极参加全县开展庆祝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各项活动,组织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为青年节、国

际儿童节增添民族文化色彩。

4、继续在我校七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知道党和国家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当一个小小的民族政策宣传员。

5、于3月20日前,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对学校存在的民族问题、民族矛盾进行全面排查,及时解决。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4月1日——4月30日}

认真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经验做法,写好总结材料,于5月份报送教科文体党委、教科局民族团结活动领导小组。

乌兰县第五中学

2012年3月

第6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工作汇报

山西省有少数民族人口约12万人,分布在全省119个县(市、区)。山西省委、省政府从省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在不断引深和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同时,山西始终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党政

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必

须顺应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信息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委、政府的主导地位,也要特别注重社会各界的有效参与,努力形成两者有机结合的全新工作格局。山西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体内到体外的良性循环,上层与基层的积极互动,精心编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社会网络。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2006年8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2006年初,山西省政府将制定《山西省清真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列入法制建设日程,同年9月28日山西省人大十届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这部法律。去年拉萨“3·14”和今年乌鲁木齐“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山西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大力进行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

民族团结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工作,因此,山西既注重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发挥他们的作用,又创新思路、放宽眼光,吸纳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2006年,经山西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进一步健全了民委委员制,充实调整了兼职委员。17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各司其职,形成了各部门共同关心支持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的合力。2008年,山西省民委联合省扶贫办召开了山西省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将全省14个少数民族贫困村纳入到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中;积极与省财政部门沟通,设立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与省体育局共同确定命名了11个“山西省民族体育发展训练基地”。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西省民委及阳泉市民宗局等大力支持山西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研发打造出

以56个民族吉祥图案为题材的大型刻花瓷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了以“盛世升平、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迎国庆《盛世升平》国瓷献礼首发仪式。

二是坚持宣传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山西省坚持不懈地对干部群众进行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教育,努力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及时向各市和有关单位转发了中宣部、国家民委《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和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并召开动员会议。为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山西省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新闻出版中涉及民族宗教问题须征求民族宗教主管部门意见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普及民族知识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知识竞赛、新闻媒体开办专栏等方式,掀起学政策、讲团结、促进步、比发展的热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中,山西省民委、

省宗教局举办了大型书画展,并编辑出版了《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书画摄影集。长治市把每年10月确定为“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带头走上街头,宣传民族政策法规。

在抓宣传教育的同时,山西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为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进一步使用好每年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要求各地建立项目库,对各市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认真筛选,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意义重大、能使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的项目。2005年至2008年,山西省共对98个项目进行了扶持,主要用于解决少数民族聚居村吃水、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清真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加强对清真食品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力度,着力培养能够带动全省清真食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组织12个企业参加了第

二、三

届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目前,全省清真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已达3000多家,20个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进一步发展,部分少数民族聚居村已步入小康村行列。

三是坚持典型引路与全面推广相结合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山西省强调典型引路,树立榜样,推广经验,从而有力地带动和影响了全社会的参与,迈出了创建活动社会化的可喜步伐,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

翼城县北关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回汉民族团结作为推进和谐发展12全文查看

第7篇: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实施方案

大双庙镇总校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构建和谐教育,根据教育局要求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大双庙镇总校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长效机制为重要手段,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和谐稳定,努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兴办赤峰市一流教育,建设自治区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促进团结的原则。把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教育稳定,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作为活动的主要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活动。

(二)坚持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民族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快我镇教育特别是民族教育的发展。

(三)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创建活动重在引进社会各界重视、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通过每年一次的表彰先进、典型引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促进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各小学、幼儿园必须真实反映创建活动开展情况,并保存好工作痕迹和档案资料。

(五)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标准量化,办法公开,程序公开,奖惩公开。

(六)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总校每年对活动进行一次考核,凡达不到要求的取消评比资格。

三、实施范围

大双庙镇总校所属各小学、幼儿园。

四、实施内容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

1、将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工作纳入支部党建工作目标和学校(幼儿园)年度工作计划,有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成立民族工作协调小组,有领导分管民族工作、有专人负责民族工作具体事项。

3、定期召开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民族工作,全年不少于2次。

4、积极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在班子中占一定的比例。

(二)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民族工作制度。

1、做到制度上墙。

2、建立协调、处理涉及民族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三)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积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1、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宗教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每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于2次。

2、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3、近年来未发生影响较大的涉及少数民族的民族纠纷,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每年9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活动。

5、规范使用社会市面蒙汉文,社会市面用文的并用率、准确率规范率达95%以上。

(四)民族工作基础数据和资料准确详实。

1、学校有少数民族师生基本情况统计表(含少数民族成分、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学生数和未学本民族语言文字学生数),做到底数清、数字准、情况明。

2、有学校少数民族师生花名册。

3、有学校特困少数民族师生花名册和被救助少数民族师生花名册。

(五)积极为少数民族师生办实事、做好事。

1、积极主动为少数民族师生排忧解难,每年为少数民族师生办2件实事、好事。

2、开展帮扶结对活动。普通小学(幼儿园)要根据本校(园)办学条件和特色优势,积极开展对民族学校(幼儿园)的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有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联系人,进行定期走访慰问,解决实际困难。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4、积极配合民族部门办好学校清真食堂(或窗口),为回族师生服务好。

(六)创建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五、考核方法

日常考核。日常考核重点是检查阶段性工作、单项工作和临时性任务的完成情况。

年度考核。年度考核主要是对全年创建工作进行综合评定。年度考核总分值为100分。

六、考核程序

(一)自查自评。每年10月30日以前各校(园)要进行自查,把书面总结报总校,同时准备好有关资料备查。

(二)考核组考核。由总校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领导小组牵头组织。

七、奖惩措施

(一)年度考核结果由县民族团结进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审定公布。对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工作完成较差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二)年度考核结果作为推荐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重要依据。

附:

大双庙镇总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李仕慧

副组长:李凤祥、孟祥会、赵宏利

成员:刘国庆、姚良河、张占军、刘德才、罗振远、

各学校(幼儿园)校(园)长。

第8篇:民族团结进步上街宣传活动方案

漳墩民族中学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

——民族宗教政策及理论知识上街宣传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团结、进步、和谐”为主题,大力营造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舆论氛围,大力营造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

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感。我校特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及理论知识”上街宣传活动

二、活动地点、时间

漳墩镇街道、9月18日(星期二)上午9:30——10:30

三、活动对象:七八年级各选出团员代表,由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带队组织活动。

四、活动负责人员:蓝兴生、郑有生、兰巧玲

五、活动步骤

1、人员培训(9月17日周一下午):确定参加活动人员名单,利用课后时间向参加活动的学生宣传培训上街宣传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注意事项,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2、活动开展:德育处和团总支负责人根据活动方案,于指定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自身人身安全。遇到突发情况,马上向带队老师报告。确保整个活动安全文明、组织有序。学校要求师生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指挥;统一佩戴“民族团结进步”绶带;统一在学校集中出发和返回学校,统一清点人员后结束。

六、活动要求:

1、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充分认识该次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班要选派得力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校内氛围营造。

漳墩民族中学德育处、团总支

20

12、

9、11

第9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总结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总结

根据县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在校长李康华同志的正确领导下,在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下,我校全体师生积极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分为校会形式和班会形式进行。

校会,经过学校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育系统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利用将近一周的时间进行准备。班主任也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在周一校会进行国旗下的讲话,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

班会课的准备。在上周一,校领导就把“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内容分发给各班班主任。通过将近一周的资料准备,各班有效地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的相关活动。领导高度重视,推动教育活动纵深开展。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扎实开展好教育活动,要确保通过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真正解决广大教职工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时刻树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稳定,保障学生安全的思想意识。

上一篇:读历史的选择演讲稿下一篇:车间年安全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