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统考课程之一,其知识点抽象、理论知识晦涩难懂。通过研究考研真题,重点研究该门课程与考研相关的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出分阶段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决策评价的实验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杂质颗粒获取与分析过程改进提升清洁度检测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轉向系统的案例对清洁度颗粒杂质的检测过程的改进进行了论述,通过寻找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点加以改进,最终提升清洁度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对于检测过程的研究分为杂质颗粒的收集与检测两部分,并结合对案例中清洁度检测实际情况的分析去发现问题,并制定改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实验设计(DOE)的方法确定改进方案,运用过程能力统计(CPK)和测量系统分析(MSA)这些工具分析和评价过程稳定性和测量设备的稳定性,最终完成系统性的提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未知杂质对测量分析过程的影响,并总结出取样过程的判稳公式,通过该判稳公式,可以合理的确定取样参数,以获得较为精确的取样结果,提升了检测真实性。

关键词:清洁度;颗粒;未知杂质;实验设计(DOE)

Key words: cleanliness;particle;steering system;design of experiment (DOE)

0 引言

在机械行业,清洁度对于零部件工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制造业来说,必须从每个环节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来防止和减小污染物的产生,才可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特别是汽车行业,清洁度控制非常重要。

对于清洁度的控制和管理,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管理,如何避免污染物的污染。另一方面是检测,从检测方面来检测污染物的程度,进而评估清洁度水平。所以需要对检测方式和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准确的结果。检测反映目前清洁度所处的水平,是清洁度管理的基础;它也是客观反映改进前后的水平差异,是管理效果的评估。所以检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无论国际化组织还是各大企业都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清洁度检测标准或指导意见。但是,目前汽车行业的清洁度检测环节做得不理想,主要体现在:整个检测流程比较随意,检测手段简单,重复性差,受环境干扰影响大。比如很多企业的在清洁度检测过程中的冲洗环节,都使用人工冲洗,冲洗的次数、时间、流量、位置、强度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在测量环节,部分企业仅控制杂质的重量,或使用简单的设备对杂质的大小,数量进行估计,使得检测结果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很大影响。

1 清洁度检测

清洁度的检测通常是对产品的首件、生产过程中有清洁度要求的工序以及进货出货状态的控制。一般清洁度的检查有以下步骤:对检测过程的准备工作,如检查零件状态、检查设备状态,然后通过检测介质来获得杂质,接着测量分析杂质,最后形成测量结果报告并进行归档,如图1。

在杂质取样阶段,根据被测零件的空间结构不同,运用不同的清洗方法来获得杂质颗粒,一般有加压冲洗、超声波振动、摇晃、台架冲洗等几种方式,为了更好更准确的获得杂质颗粒,不同的清洗方法都是可以相互组合使用的。通常下面几个参数经常会对清洗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清洗介质的性能、样件的机械结构、冲洗压力以及冲洗剂容量或清洗的时间,需要评估确定选用合适的参数以获得实际的清洁度水平。

杂质的分析测量方法的选取与被测零件的清洁方式和清洁度要求的不同有关,一般有以下方法:重量分析、光学显微镜颗粒尺寸分析、电镜颗粒尺寸成分扫描分析和自动颗粒计数分析。以上分析方法根据清洁度要求的不同也是可以组合并多次使用的。

2 某公司在清洁度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某公司简介

某公司曾以生产液压转向系统为主营业务,目前转型电子转向系统业务发展,以持续保持公司在转向系统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同时每年由于清洁度问题导致的索赔金额也高达200多万元,主要故障模式是液压转向系统的漏油以及电子转向系统的助力失效。

2.2 目前某公司在检测方面主要的问题

2.2.1 内外部检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就杂质总重量这一指标而言,A型号转向机总成的客户要求为15mg,案例公司和客户抽查的结果存在差异差异很大,且不稳定,检测结果对比显示,该公司的结果一直小于客户的数据,如图2所示。这个差异不是可接受范围内的正常波动,该公司需要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并进行改进。

2.2.2 自检结果存在较大的波动

针对定期的清洁度自检情况,从直观角度来看,杂质的重量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图3),说明过程稳定性差,Ppk评估仅为0.72,是用正态分布评判的话,其分布情况也呈非正态分布(p〈0.005)(图4),说明过程中存在异常因素,可能原因之一就是所收集的数据是存在问题的,需要通过实验来确认数据本身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是否存在问题。

2.2.3 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

该公司的杂质检测设备人工检测比例高,从重复性和再现性原则看,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差将可能导致整个测量系统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如果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改进。

2.3 检测过程的改进

首先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公司的主要清洁度检测设备为高精度电子天平和光学分析显微镜,用以评判杂质的重量和杂质颗粒的尺寸这两个指标的评价。按电子天平标定方法对其高精度天平真实值进行测评,并无异常发现。随后对电子天平的测量系统进行了测量系统能力分析(MSA)分析,结果为7.9%,小于ISO标准定义的10%,说明电子天平测量系统是可靠的,而人工光学显微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能力就不能满足MSA的评判标准,为37.08%,大于可接受的30%的要求,见图5,所以测量杂质大小的设备需要改进,从MSA结果来看,主要问题是重复性差异大(35.09%),这个和人员检测主观性差异关系较大,需要消除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测量方式由人工改为自动。

经过对多家自动光学测量供应商的评估,包括蔡司、莱卡、JOMESA等,其中JOMESA的颗粒度分析系统解决方案已针对ISO16232、ISO4406或者汽车行业内的标准定制好标准模板,且拥有高速的扫描速度,一张滤膜仅需2分钟的扫描时间,是其他厂家如莱卡、蔡司等所不可比拟的,目前四大德系汽车集团用的都是德国JOMESA Messsysteme GmbH的设备(图6)。经过测试,其MSA的结果令人满意(图7),为2.91%。

通过其自带的检测软件以及结果算法程序,可以对同一样本进行高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检测。对比人工和自动检测结果,可以发现自动监测的多次结果的离散程度要远远小于人工检测,为最终的准确判定提供了更加客观的基础数据,见图7。

当检测系统完成升级后,对杂质的大小和数量等要求的测量精度得到了满足,下一步就需要对杂质获取过程进行分析,寻找问题并改进了。

2.4 杂质获取过程的改进

对杂质的取样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清洗液体的特性、样件的机械结构、冲洗参数(比如冲洗量、冲洗压力、超声波清洗的振动时间)等。就这些影响因素与不同客户进行了差异对比(表1)。针对这些不同点,需要确认关键的影响因素,对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或改进来减少或消除该差异的存在。

按照实验设计(DOE)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确认,由于实验包括4因子3水平,选取普通的DOE實验至少需要81次实验,综合资源考虑,采用4因子2水平加中心点的方法,可以将实验次数减少到22次。经过计算统计,因子B(清洗量)最显著,标准化效应远远高于其他因子,并且这些因子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见图9。

随后,对之前的结果进行了一组确认实验,采用不同的冲洗计量对同一批次的转向机进行冲洗,结果见图10,可以确认冲洗计量越多,所能获得的杂质量也越多,所以将从因子B冲洗剂量作为关键影响参数,来改进杂质颗粒收集过程的稳定性,并获得尽量接近真值的实验结果。

改进方向已经选定,但究竟多少的冲洗量才是合适的,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分析。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对同一个转向机进行多轮冲洗,每次都以600ml的冲洗量为一单位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1所示,每次冲洗,都能获得杂质,但杂质新增量是不断递减的,而且下降到某一水平后就下降趋势基本趋平。

在之后的反复实验过程中,发现平均在5次冲洗以后始终能获得0.2mg左右的杂质的这种现象。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在杂质获取的过程中清洗剂、辅助工装和容器都会始终存在额外的微小杂质,检测时周边的环境也会带来额外的微小杂质,包括样本在检测过程中的正常运动带来的磨损产生的细小颗粒。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微小杂质,且对整个检测结果影响甚微的杂质,在这里称它们为未知杂质。因为其非常微小,无法彻底消除,同时其也不会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可以忽略。于是需要制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不影响检测结果有效性的未知杂质的允许量,这个量是根据样本的清洁度要求水平决定的,同时根据TS16949的五大工具之一的测量系统分析中规定汽车行业的测量系统的精确度不能低于公差的10%的标准,最终选取10%作为未知杂质的边际值标准。也就是说,在冲洗过程中,当获取超过90%重量的杂质后,就认为对零部件清洁度存在主要影响的杂质都已获得。根据这个原则继续进行实验,先后将多组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当转向机经过4次冲洗,其累计可获得的杂质重量都超过了90%,见图12,于是可以认为4次冲洗的冲洗计量是可以足够获得所有影响杂质的,重新确定了标准冲洗量为2400ml。同时对这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判稳经验公式(1)。

式中,Zn——第n次冲洗所获得的杂质量(mg);Zi——第i次冲洗所获得的杂质量(mg);n——冲洗的次数。

这个判稳公式指的是经过数次定量冲洗后,判断需要分析的杂质是否都已收集到的一个判定条件,此公式可以用于确定一个关键参数——冲洗量的准确参数值。该公式也可以拓展开,去确认其他检测值,比如颗粒数量等。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对于转向系统的杂质获取次数一般在4次以内,如果多次冲洗(经验值为6次)都无法满足判稳公式,即认为此现象说明冲洗过程存在问题或冲洗方法选择不正确,需要重新确认问题或调整取样的方法。

经过修改取样参数冲洗量后,再次汇总对比内外部检测结果,发现案例公司的检测结果已超过外部检测的检测值,可以说明该检测方法所取得的杂质颗粒,较之前更加接近真实情况。

3 改进成效

经过取样过程和测量过程的双重优化,案例公司对清洁度检测的有效性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得到了提升,其测量值不仅更加接近于真值,而且稳定性更好(图13),从之后和某整车厂的抽检结果对比中可以看出改进的变化(图14)。这些改进对该公司下步清洁度改进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公司清洁度的目前状况,清晰改进方向,也能够在今后改进完成后更加准确的评估改进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伟.发动机清洁度的控制与管理[J].天津汽车,2013(1).

[2]宋立新.工程机械产品清洁装配工艺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8).

[3]ISO/TS 16431-2002 Hydraulic Fluid Power-Assembled Systems-Verification Of Cleanliness[S].

[4]ISO 4406 Hydraulic Fluid Power-Fluids-Method for coding the level of contamination by solid particles[S].

[5]GBZ 20423-2006,液壓系统总成 清洁度检验[S].

[6]QC/T572-1999,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S].

[7]GMW16037.动力总成零部件清洁度的量化试验方法[Z].通用汽车,2009.

[8]Christoph Kohler. Technical cleanliness - from a clean component to a technically clean system. [C]. In: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dition Monitoring and Machinery Failure Prevention Technologies 2011.Volume 2. UK. 2011.

[9]王秀军.轴承成品清洗工艺及清洗装置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杨敬东.基于FMEA/DOE的质量管理在HGA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王阳阳

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 篇2:

结合考研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统考课程之一,其知识点抽象、理论知识晦涩难懂。通过研究考研真题,重点研究该门课程与考研相关的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出分阶段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决策评价的实验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操作系统;考研;实验教学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Operating System

Combining Postgraduate Exam//ZHANG Qianqian, XU Tianhe

Key words operating system; postgraduate exam; experimental teaching

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其研发能力体现了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水平。在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操作系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原理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其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对学生来说,其内容繁多且原理性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综合运用存在一定的障碍[1];其次对教师来说,如果只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关概念、原理,那么教学就会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层面,不利于知识的接收、掌握和灵活运用。如何在教学中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理解的内容,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课程实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理论过程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2]。对于操作系统课程,实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就显得愈发的重要。尤其是对考研的学生做了相关调查后发现,其对考题的理解非常片面,多数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的成绩。在此,结合考研,有必要对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1 教材的选择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解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实现算法,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建立起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整体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操作系统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由汤子瀛等编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较之前三版做了很大改动。

首先,在章节的编排上对以前章节进行了拆分,重点突出、层次更加分明,同时结合当今发展的状况和前沿,增加了多处理机、多媒体、系统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在内容方面摈弃了老版本的PASCAL语言,采用C语言的伪代码,与时俱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这项革新大大助推了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

因此,该教材对考研学生,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验操作方面都无疑是很好的选择。然而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教材,都具有原理性太强、与实际操作结合有一定难度以及学生在学与用之间难以建立联系等特点,因此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尤其是作为考研主干课程,需要在操作系统实验设计时结合考研内容做适当的弥补。

实验教学是辅助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真正掌握操作系统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

2 结合考研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实验内容的设置 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系统程序设计,主要针对操作系统不同的模块通过系统调用接口来完成典型的功能;另一类是通过修改或者增加操作系统核心的代码,来观察操作系统的实现机制,但这种实际的操作由于过于庞杂而难以把握,而且调试困难,学生很难学习到建立一个操作系统、操作硬件的知识[3]。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重点是系统程序设计,从外部来观察操作系统执行过程,加强对考研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学生有更高的需求,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内核实验项目。

在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方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实验内容的选择和实验难度的设置。一方面在高校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操作系统实验课不可能将所有理论知识都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因此教师要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对于操作系统实验的难度设置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难度过低,学生做实验没有成就感,丧失学习兴趣;难度过高,学生又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情绪[4]。为了满足学生在考研方面的需求,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内容以及实验难度方面,重点结合考研大纲进行设置。

为了在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中很好地结合考研,首先需要对近几年操作系统考研真题进行统计和分析[5]。根据考研的需要,将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以及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分层,有重点地提取出相关的实验内容,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制订相应的实验计划以及实验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考研动态的基础上,结合考研需求设计难度适宜或者由易到难的实验内容。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考研真题,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验证性实验,包括熟悉Linux下C语言编程、进程管理、进程控制、存储管理;二是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在近几年考研的综合应用类型题中有PV操作、调度算法、页式存储器的页面置换算法、虚拟存储器等,所以让学生有选择地做一些设计性实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进程调度实验、页面置换算法、文件管理系统设计等。

由于目前在考研背景下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教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让学生理论和实验齐头并进,因此建议在开设操作系统理论课的同一个学期,让学生同步选修Linux下C语言编程这门课程,并聘请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尤其是操作系统理论的实践能力。

分阶段实验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在此采用分阶段的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上机辅导前、上机过程中以及上机成果验收。

在第一阶段,即上机辅导前,教师根据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确定该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设计性实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是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实验难度低,因而设置的课时应相对较少,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结合实验内容通过编制程序或者修改程序来观察实验结果,反过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类实验通常是熟悉Linux系统以及学习一些典型的系统调用。如果是设计性实验,就需要学生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内容,如果在没有网络环境的实验室进行实验,需给学生时间提前去查阅一些资料,以便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过程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阶段是在上机过程中,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注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如果是设计性实验,由于该类实验相对复杂,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合作完成。设计该类实验的最终目的除了增强操作系统理论学习外,还在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最后在实验结束以后,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要当堂进行实验验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典型的系统调用,正确调试运行程序并就输入输出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该实验报告采用分组提交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

基于决策评价的实验考核方式 鉴于操作系统课程笔试成绩和实验课程效果,将学生分为三类:理论知识丰富、实验效果良好;理论知识丰富、实验欠缺;理论和实验均有不足。对于第一类学生,其无论是在考研的理论方面还是实验方面,都很好地掌握了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对第二类学生,其在笔试尤其是在考研笔试方面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如果需要,可进一步进行实验的学习;对第三类学生,其在操作系统课程学习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否则对考研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考核成绩,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学习内容。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考研统考课程之一,其具有知识点抽象、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等特点。文中重点结合考研有针对性地研究了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出分阶段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决策评价的实验考核方式。该方法已应用于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这些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鸿,罗宇翰.操作系统课程中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4):50-53.

[2]张晓孪.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实验设计[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2):26-27,116.

[3]冯红伟,王鹏.操作系统教学与试验设计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251-253.

[4]李军,吴超云.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操作系统教学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20(2):121-123.

[5]梁文娟,杜莹.结合考研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2004(1):44-46.

作者:张倩倩 徐天贺

系统安全实验设计论文 篇3:

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式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借鉴世界一流工程教育,践行中国一流工程教育,需要每个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躬亲力行。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本文从课程教学设计出发,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入课程单元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在学习之前就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任务,融入相应的情景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探索欲望,以及相互协作精神,从而获得知识学习,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关键词:课程设计;网络安全;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不同的要求。国家层面在全面推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2014年3月国家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确,全国高等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近600多所,占50%。社会层面迫切需要能动手的高级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办学方向也在积极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在校企合作、校地交流、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学校治理等方面积极探索。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必须改变现有教学模式,2011年7月26所高校被教育部选定开展试点教学改革,其内容之一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项目任务式教学是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个项目任务,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项目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同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引导者和辅导者的作用。

为更好地阐述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本科网络工程专业核心方向课《网络安全与实践》为例,从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验设计出发,将任务驱动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

1基于任务的课程设计

网络安全与实践是网络工程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职业性特点,是以应用为主的专业课程。网络空间已成为继海陆空以及太空以外的第五大空间,网络空间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网络安全尤为重要。网络安全与实践涉及面比较广,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还要培养学生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保证网络空间安全的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具备编制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涉及密码学、防火墙、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网络攻防等等多方面知识。

网络安全与实践前期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Windows以及Linux操作系统配置管理、网络设备、网络攻防技术等相关课程。只有了解了操作系统工作机制及其配置相关内容,才能更好地利用Windows以及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保证网络安全;只有了解了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设备相关安全技术进行网络安全管理与防范;只有了解了网络攻防的技术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安全防护。

基于项目任务的网络安全与实践课程内容分为十个模块,如表1。每个模块分成若干项目任务,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进行相应的增减。学生被分为若干个项目组,以项目组相互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2基于任务的实验设计

网络安全与实践课程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实验是检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最好的工具,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熟用所学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项目实验完成情况,结合项目组成员在项目任务中的角色和表现,综合相应的评价方法,对每个项目成员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动到实际工作中去。课程实验设置如表2。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学生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达成度。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大多是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难免有学生在其中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因此项目任务评价要融入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同时采取多种不同的评价策略。项目任务的考核环节包括任务完成的表现成绩、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成绩和项目任务完成的结果成绩。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表3。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以及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4结束语

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直接体现。网络安全与实践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该校网络工程专业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环节。

作者: 张海民 陶骏 伍岳

上一篇:团课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