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准确把握“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具有人本性、系统性、发展性、客观性四个特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 篇1:

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意蕴

摘要: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哲理内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观、突出“联系”的辩证法是其主要构成要素。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所蕴涵的哲学意蕴,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坐标。

关键词:邓小平; 和谐社会思想; 哲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从理论渊源讲,既可溯源于古代中国人“大同社会”理想,又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直接衔接。邓小平虽然没有提出和使用过“和谐社会”概念,但他的“小康社会”,其精髓内涵却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内在契合,是和谐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前预别称。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凝聚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理意蕴。在21世纪的中国,深切把握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内敛的哲学精神,提高运用哲学思维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谐者,和顺、协调、相得益彰之谓也。在邓小平精神界域和理论视野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段讲话浓缩了邓小平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愿景构想,是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完美的表征与概括。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以博大深沉的哲理内核为支撑,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建构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历史性结合。

贯通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精神主要有:

一、统御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导向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人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重视价值原则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引领、导向作用,认为社会历史运动是合客观规律性和合主体目的性的统一。邓小平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旨,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因为,“和谐”本质上是属人的和谐,和谐社会的“和谐”一词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本身,而且还折射了主体对事物特定存在状态的价值认同,反映了主体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语词学上看,“和谐”是一个褒义词,表露出主体对特定客体的喜爱、激赏和赞美。在邓小平的精神视域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 “以人为本”理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依归和根本价值准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做到以人为本。

1.价值目标是“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

任何经济指标的制定,都要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承受力为考量前提;任何增长方式的确立,必须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链条,正确处理眼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等等复杂关系;任何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以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文化权益的实现为基础。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每一步都与人民福祉紧密相关,“温饱型”、“小康型”、“比较富裕型”便是他安排设计的伴随生产力发展而人民生活水平要相应达到的梯级序列目标。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五条要点概括,后三条着重强调的就是人民利益目标。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价值核心和价值归点也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价值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一切以人民的爱憎好恶取舍为标尺和旨归。

3.价值实现要以调适人民利益关系为中心切入点

助强扶弱,削减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基础上建立社会成员利益竞争条件、机会的相对平等机制和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机制,实现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群体阶层之间的和谐共进。 “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处处洋溢着以人为本的热烈情怀,演奏着敬民、亲民、爱民的动人乐章。这种人本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尊崇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至高至上价值,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注重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支撑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发展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富裕是和谐的物质前提。虽然富裕不一定产生和谐,但贫困却必然始终与不和谐比邻为伴。因此,邓小平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进程中,率领全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支撑。

1.提出了强化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支撑的理论命题

邓小平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并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响亮回答。邓小平所讲的“发展”,虽也有政治、文化等等发展的含义在内,但首指和主指的却是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为论证上述命题,邓小平还从反面批驳了“越穷越光荣”、“越穷越革命”、“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等陈词滥调,对“发展”问题作出了圆满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2.设定了强化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支撑的发展战略

邓小平集中全党智慧,构设了充满实事求是精神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实现“三步走”总体战略,他又先后提出了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台阶式”局部发展战略和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梯级递进式的局部发展战略。

3.规划了强化和谐社会物质基础支撑的基本实现路径

路径一,倡行改革。通过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打破阻遏生产力发展的坚冰屏障,为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筑体制平台。

路径二,矢志开放。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对接,大力吸收外部世界的积极因素,增强中国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为壮大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

邓小平关于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一整套思维理路,是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典范,彰显了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内在品格与特质。

三、精妙把握和谐社会诸多联系的辩证法

邓小平是运用辩证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师。其辩证法思想的一大显著特点是他对“联系”观点的深刻理解与谙熟运用。

1.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联结,稳稳把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航向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相互关系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邓小平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个性”的有机结合,既固守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强调走自己的路,为邓小平理论注入了哲学灵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前景。

2.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联系性和辩证统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局

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只有改革,才能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缺陷,为社会和谐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润滑剂也是发展;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互关联,休戚相关。因此,邓小平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协存关联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

3.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联结的视角,审视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系列关系问题

邓小平科学统筹和把握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存在的诸多关系,又根据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论指导。“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全面进行体制改革相统一的思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思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思想、防“左”与反右的关系思想等等,都是这种辩证思维在实践中的延伸和展现。

4.注重矛盾同一性,善于从对立面的复杂联系中找寻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

邓小平和毛泽东同为辩证法大师,但毛泽东更擅长于从矛盾斗争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而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则更注重矛盾同一性作用的发挥,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矛盾可以通过融合、调解、转化的方式加以解决,矛盾对立面完全可以共生共荣。邓小平关于向资本主义先进优秀因素的学习继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思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采用“一国两制”构想等等的提出完全合乎本逻辑,这种内部和谐(一国两制)与外部和谐(向先进国家学习)相统一的思维,是矛盾同一性思维方式在和谐治国实践中的外化形式。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解决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的过程中,邓小平突出辩证法“联系”的本质点,其善于运筹和把握事物间矛盾联系的思维特点与工作艺术充分展现,长袖善舞,令人折服。可以说,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相统一的辩证法,是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体系中哲学意蕴最为浓郁和璀璨生辉的部分,构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尺度和内在脊骨。

四、邓小平和谐社会哲学价值思考

邓小平和谐社会哲学的表达方式极富民族性特点:语言通俗明快,含义隽永悠长。他用“实事求是”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用“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来喻指实践精神;用“发展才是硬道理”来表达辩证法的发展观;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表述辩证法的全面性;用“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来比附实践标准和实践价值观;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来表征“群众史观”等。讲求实效是邓小平哲学思维的另一个突出品格。邓小平和谐社会哲学的民族性特点,客观上成为荷负其哲学求实性、实践性品格之必要载体。正是通过平和朴实的语言、简单浅显的道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邓小平找到了自己哲学服务实践的有效路径。哲学的本质不是抽象的玄思,而是积极的行动。理论的生命力和最终归宿只能指向蓬勃多彩的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的重要分野,就在于它实现了从对宇宙本原的探究到对人的感性活动和生存状态的关注的哲学主题的转向。邓小平承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韵和精髓,不尚空谈,高度务实,“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邓小平正是在对和谐社会建设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哲学思维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也是在发展创新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前进。

相对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哲学光芒,当前中国哲学和一些地方的社会发展模式值得检视。哲学一度沉醉于概念演绎的玄奥思辨中,沦落为少数人孤芳自赏的象牙之塔游戏,与服务实践、服务人民的功能定位渐行渐远。而一些地方则沉浸于GDP一路攀升的亢奋喧嚣声中,对分配不公、特权泛滥、腐败盛行、道德失范、生态环境与人日渐疏离等不和谐现象漠视不见,严重悖离了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要义,偏离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航向目标,迷失于“经济发展万能论”的当代神话中。

以上情况说明,哲学与社会发展的离散是它们滑向困顿迷惘的要因,因而它们的重新聚合也就成为面向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哲学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火热实践的滋养润泽,和谐社会建设同样需要哲学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奠定在深厚哲学基础之上的当代和谐社会建构,必能更加体现人与社会积极的互动关系,体现科技关怀与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契合统一,在共建共享社会和谐的大目标下,形成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分配机制、阶层间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弱势群体利益维护和救助机制、社会矛盾疏导机制,从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达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依的理想境界创造经济条件、制度框架和文化氛围,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和谐社会哲学思维,构成了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维坐标,其价值将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1]廖志成.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 [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5):25-26.

[2]虞文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思想解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6):13-14.

[3]陈先宝.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7.

[4]刘莉.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思维变革的意义[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

[5]刘宏斌.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一个民族特性[J].湖湘论坛,2000(2):2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08.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3,37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8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11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

[责任编辑:成方哲]

作者:樊跃发

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 篇2:

“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探析

摘要:准确把握“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具有人本性、系统性、发展性、客观性四个特点。

关键词:“和谐”语境;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

准确把握“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功能不断得到发展,这必然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带来一些新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这些新特点,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人本性

“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人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构建与发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与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着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最终目的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系统是围绕着“以人为本”而构建起来并发挥作用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也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人的本性要求决定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系统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建立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其本质就是育人。这种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具有人本性的特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这种使命带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从哲学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是与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建设人本身,探求人的存在价值和追求人生终极意义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实现人生价值,构建精神家园,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系自然要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表现出“以人为本”的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人本性特点也是由人的本性要求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同时也是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从历史的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自身动悟性的存在,因而人是有思想的存在。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能动性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根本性力量。带有浓厚的人本性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够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达到身心、人格的自我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性

“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性特点,从根本上说,是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性特点是指多样化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的系统中,通过和谐的机制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功能发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必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从教育对象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使一些人变成和谐社会中身心和谐的人。对于不同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的功能也不相同,比如,对于一个有错误思想认识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转化功能,而对于一个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缺乏进取心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表现为激励功能,同样,不同的教育内容,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类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三类主要功能又分别自成一个和谐的功能系统,又各自由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功能构成。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又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实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又分别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这些子功能还可细分为一系列的下线子功能。比如个体发展功能又可包含育人功能,认知功能,转化功能,激励功能,开发功能等。

这些多样化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处于一个和谐的系统中,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求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谐一致,协调发挥,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就会大为削弱。改革开放前,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只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政治运动的工具。结果,思想政治教育非但没有服务好政治,反而损害了政治,损害了社会主义建设,损害了自身的价值和地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是不全面,没有把其众多的功能置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中。在凸出发挥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忽视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人们缺乏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教育,结果导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资源匮乏等生态危机已威胁到人类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系统性特点,吸取一些有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教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外结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环境、方法,让其功能在和谐的社会中得到全面的充分发挥。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社会的发展性和人的发展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的两个方面。而社会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人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和人的发展进步必然要求为其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发展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断得到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中心和重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就有必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调整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变化与发展。郑永廷教授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向,即由再生功能向超越功能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的发展。”这两个发展趋向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功能可能得到强化和发展,同时,一些新的功能也可能应运而生。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使它产生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和谐功能。思想政治

教育的和谐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各方面素质;能够疏导人们的不良社会心态,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人们以更好的心态对待竞争和压力;能够提升人性,提高人的德行,使人成为真正文明的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二是促进入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体系的认同基础之上的。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人们对既存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促使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最高程度的社会共识,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三是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对人们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活动会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认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生功能,有力地表明了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发展性特点。

四、“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实际存在性和可感知性。从本体论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表现为它的实际存在性;从认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表现为它的可感知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客观存在着,并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展现着自身的价值和魅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其功能发挥的水平和程度。当然,我们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并不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是自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同时也受到一定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条件性。

“和谐”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客观性是由围绕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开展的一系列思想政洽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内容、规律、目标的客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然具有客观性。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客观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是客观的规律性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自然生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和谐、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社会。实现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是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特有的目标,自然也就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价值标准。

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促进入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具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多方面功能,对于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但只这样做还是不够的,因为功能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功能的充分发挥,更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完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人们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想要思想政治教育干什么”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存在”,原本就该发挥的作用,具有客观性和先在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已然”结果,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应然”范畴,表示“本来能干些什么”的问题。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努力使应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已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取得一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责任编辑 张铭程

作者:丁祥艳

和谐社会的思想哲学论文 篇3:

思想路线源流考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早已人人耳熟了,但与个个能详尚有很大距离,不仅广大干部群众不甚了了,而且不少理论工作者也做不到如数家珍。事实上,我党思想路线的哲学渊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在于《汉书·景十三王传》,奠基于毛泽东的有关论著,确立于党的七大上,成熟于邓小平在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定型于十二大通过的修改后的党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源流

[作者简介]胡军生,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35000

[文献标识码】A

人人耳熟的未必就是个个能详的,人人似曾相识的往往却是个个一头雾水的。如果这样去形容至关重要的思想路线问题,或许有些过甚其辞但却是差相仿佛的。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来龙去脉及具体表述,不仅坊间未臻一致,甚至学术界也聚论纷纭。“非日能之,愿学焉”,笔者拟将自己的一得之愚捧出,就教于理论界各位同仁及广大读者朋友。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概念界定

关于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长期以来,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前面加了一句叫“解放思想”,江泽民在后面加了一句叫“与时俱进”,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种说法不仅存在于相当一级党的干部的言论中,在部分高校的教材中也出现。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既不严肃,也不符合实际,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错误解读与误导。事实上,思想路线不同于政治路线。政治路线也可以称作基本路线、总路线,它是国家、政党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行动准则,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是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政治路线,比如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和新时期以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想路线是内在的,政治路线是外在的;思想路线是合理内核,政治路线是外在表现。如果说“政治路线”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的话,那么思想路线则主要是从世界观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说,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体现在其行政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哲学路线。虽然有个成语叫耳熟能详,但事实上人人耳熟的又岂是个个能详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确实称得上是人人耳熟了,人人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有思想路线的,但另一方面,真正能够准确说出我党思想路线的准确表述并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的人,却实在是少之又少。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称谓并不一致:或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或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或称“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或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至于对其具体内容的表述,同样并不一致:有道是“实事求是”;有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说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对我党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第一次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之后,党章虽然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平心而论,上述任何一种表述都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它们彼此之间虽然在内容上互有损益,但其内核却是一致的,都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之中。但笔者认为,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的说法才是最规范的。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哲学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曾经指出的: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所以我们便只能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去探究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渊源。

恩格斯曾经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原则”,那么,这种原则是否可以例外呢?同样不可以。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而且就连马克思本人也这样认为,比如在回答未来实施社会主义步骤的问题时,他说:“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到了1872年,鉴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他们认为,他们在24年前所著的《共产党宣言》“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并具体指出《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所提出的变革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十项革命措施“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随着实践的发展,列宁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多样性的思想:“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的革命带来更多的特色”可以说,毛泽东后来正是消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合理内核,才走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正是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确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毛泽东在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中,再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

线。”这里,是在批评保守的思想路线。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究竟应该是什么呢?毛泽东没说,或者说,对之他还没有太清楚的理论轮廓。嗣后,毛泽东在1937年7月的《实践论》中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他在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中指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可以说,《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哲学专著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为什么要用“实事求是”而不用别的词语去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呢?当然是由于这个词语相对来说较为贴切。因为这个词语的古今词义有所不同,这里有必要作一交待。“实事求是”是一中国古语,源出于《汉书·景十三王传》。作者班固在为汉景帝的第三个儿子河间献王刘德立传时,称赞他的治学态度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唐初著名学者颜师古注《汉书》时,将此处的“实事求是”诠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这里,颜氏对“实事”的解释颇值得注意:他并没有将之解释成偏正结构的“实实在在的事”,而是解释成动宾结构的“务得事实”。那么,这种别出心裁的解释是否站得住脚呢?回答应是肯定的,因为上文的“修学”、“好古”以及下文的“求是”都是动宾结构,如果单单把此处的“实事”按偏正结构解释则文理欠通,而且,“实事求是”在这里本是形容刘德整理古籍的情况,而整理古籍过程中最关键的又是辨析材料的真伪,故“实”在这里应是动词“证实”的意思(如《尚书·吕刑》中有所谓“阅实其罪”),“事”在这里应是“材料”或“版本”的意思,同样,“实事”在这里的意思就只能是“证实这个材料或版本是真的”,而“实事求是”在这里的意思也就只能是“务必考证翔实,力求保留真本”。可见,“实事求是”在这里本是形容治学态度的。迄清,《国朝先正事略·经学·邵二云先生》中称赞邵二云“于四库七略,无不研究,而尤能推极本源,实事求是”,《国朝汉学师承记·邵晋涵》中称赞邵晋涵的平生著述“皆实事求是,为学者有益之书”,而朱大韶、汪廷珍和汪由敦这三位清代学者甚至均以“实事求是斋”为自己的字号。可见,自西汉至晚清,“实事求是”一直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严谨的学术名词。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一语进行哲学改造并赋予它新的科学含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一次使用了这个概念:“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在1941~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从对“现状”、“历史”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态度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种学风的根本对立,大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风概念的内涵,不仅包含着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态度,而且涵盖了思想方法、认识路线和工作态度。同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还给“实事求是”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至此,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新学风为中介,把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古代的素朴学风升华成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41年12月底,毛泽东把中央党校的校训规定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这实际上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党训。1941~1942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教育运动,从此,“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逐渐深入人心。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对党的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议,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思想路线为全党所接受的重要标志。紧接着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由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所以,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实质上就意味着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党的思想路线。

四、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式微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党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遗憾的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本来,1956年9月党的八大已经指明: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克服主观主义,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健全法制。可是,由于对1956年的波兰、匈牙利事件和1957年国内整风运动中的右派进攻未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夸大了敌情和敌我矛盾,以致从1957年下半年起党的指导思想转向了“左”的方面,八大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未能得到贯彻执行。后来由于受急于求成思想的支配,想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又在全中国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唯心主义口号,共产风、浮夸风、干部特殊化风和瞎指挥风“四风”盛行,报纸上放卫星甚至出现了水稻亩产13万斤和小麦亩产2万多斤的新闻,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了1959年至1961年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实事求是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方针政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复苏,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未能摆脱“左”的思想的困扰,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又把阶级斗争绝对化、扩大化,乃至1965年初提出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确定四清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派的错误方针。“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执行“左”的错误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夸大了阶级斗争,大批“唯生产力论”,林彪、“四人帮”大肆鼓吹“宁要穷社会主义。不要富资本主义”的谬论,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形成了一场“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大内乱,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远远地抛开了。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恢复

1977年春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挺身而出,与“两个凡是”的错误作了坚决的斗争:1977年2月,邓小平就公开支持许多同志的看法,指出“两个凡是”是不对的;同年4月

10日,他又写信给党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从而为批判和纠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同年5月24日,他在同中央两位领导同志的谈话中又尖锐地指出:“毛泽东同志自己多次说过,他有些话讲错了。他说,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又说,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叶剑英、陈云、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宣传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聂荣臻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陈云发表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可以说,对“两个凡是”的批判,为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两个凡是”既然不足为训,那么检验真理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呢?按理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本是毛泽东《实践论》的中心思想,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是他本人在1963年11月18日修改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文章时所加写的一句话,即使以“两个凡是”的标准去考察,这个论点也不该是错的,因为它本身就是毛泽东同志自己的原话。可是,事情就是这么怪,还是得经过讨论,以致于邓小平同志于同年9月16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会汇报工作时曾感慨地说:“现在对这样的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1978年5月lO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洋洋七千多字的历史宏文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等6位同志集体创作的结果,先后十易其稿,最后由胡耀邦审阅定稿。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各省自治区报纸纷纷转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大讨论,实践标准获得了胜利,“两个凡是”破产了。在这次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可以说,正是由于批判了“两个凡是”,又经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我们党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至此才得以恢复,我们的工作重点才得以从长期以来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六、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虽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实事求是作过精辟的阐述,但他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并没有作过明确的论述;邓小平则在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路线的内容,在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据此,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修改后的党章,进一步把党的思想路线正式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可以说,新时期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坚持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以简明、精确的语言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了最集中的概括,正式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可以说,十多年来,我们确实是沿着这条路线前进的。如果作一番认真的比较,我们便会发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正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化、具体化,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主要支柱: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条,其中的五条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就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概括。“根本任务”就是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动力”就是基本路线中的“改革”,“外部条件”就是基本路线中的“开放”;“政治保证”就是基本路线中的“四项基本原则”;“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就是基本路线中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之中,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便没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便没有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而没有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党的十七大上,关于基本路线和旗帜问题的提法都有了深化,比如旗帜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竖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七大上竖起了毛泽东思想旗帜,十五大上竖起了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十七大上对旗帜问题的表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又比如基本路线问题,十三大上的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上,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基本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当然是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际上就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与十三大上的表述有些不同。但是,对思想路线却没有再多作表述,肯定是出于没有再改动的必要这样的考虑。

正如邓小平曾经强调指出的:“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历史上,我们有的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的正面经验和背离这条思想路线的反面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同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建设过程中少出或不出问题,“三步走”的宏伟蓝图也才能够最终实现。

作者:胡军生

上一篇:古诗审美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实践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