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

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

摘要:文章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功能和设计做了反思,并确定了新的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包括把握复习目标和学生起点、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等,以求达到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单元复习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三化学;单元复习;有效性;教材习题;思维导图;学案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07

一、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反思

在初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单元复习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综合拓展性强、注重专项强化训练的总复习略有不同。它的功能归纳如下:一是搭建本单元的知识平台,提纲挈领,构建网络;二是梳理归类本单元的典型考题,及时查漏补缺;三是承前启后,融合前面单元的内容、为后面单元的内容做铺垫,使得每一单元间的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状态。此外,它还承载着初三起始年段化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功能,让学生逐步领悟“梳理线索,精练多思,温故知新” 的章节复习方式,对下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有着有力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感觉不给力,笔者分析原因有下面几点:

(1)单元复习课的目标单一,往往只有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考什么”就“复习什么 ”。没有将 “双基”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没有把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有机结合,复习过程简单而肤浅[1]。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多数是回忆和再认类型,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普遍出现了“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2]。

(2)单元复习课缺少对学情的分析。在复习的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快,没有取舍;在复习的方式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表扬激励,缺少对学生在情感上的引导和学习动力的激发,从而导致“尖子生原地踏步,中等生疲于应付,学困生不进反退”的局面出现[3]。

(3)单元复习课等同于PPT的播放。教师包办多,用PPT进行简单、文本性的堆积,让学生大容量快速的将书本知识重复一遍,大多数学生都来不及记下笔记。缺少知识网络的建构,使学生对知识体系缺少驾驭。缺少小结和反思习惯的养成。这样,随着学习的深人,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出现“记不住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现象。

(4)单元复习课等同于填写学案。学生填,教师对答案,课堂基本是静态的。而且学案的设计一般只是知识点的详细罗列,忽视了思维的培养,缺少方法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问题的变化和拓展的分析。这样造成学生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而且在习题的设计上,不少教师习惯搞“题海战术”,甚至是狂轰滥炸,缺少选择性、针对性,缺少矫正、补偿和巩固的连续性,势必造成本单元知识的遗漏或者不到位。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其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功效?笔者在经过一些实践后,针对以上不良现象对单元复习模式做了重新定位和设计,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提高初三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策略

1. 把握复习的目标

复习教学中要落实双基、强化规范、优化思维、提升能力,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融合并灵活运用,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搭建好本单元复习的框架。其次要能够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复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目标要简洁而有针对性,可检测,切忌空泛,在目标设立时要下功夫把握好以下五问:

(1)本单元要复习什么知识?即哪些知识点该详细讲解分析,哪些知识点可以点到即止,哪些知识点需要适当重复,哪些知识点可以拓展拔高,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要做出具体的合理的调整。

(2)本单元用什么形式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知识点?可以通过问、说、练等多种形式来给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要点体系。此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回顾梳理、归纳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切忌教师一讲到底。

(3)本单元的考点、经典试题是什么?简洁明了地告诉学生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命题的角度和方式,特别做好“一题多变”,“导悟归纳”[4]。

(4)本单元的需要及时拾遗补缺、当堂巩固训练的内容是哪些?针对作业和自主完成的学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辅导、补缺,特别是要注重个别辅导。同时通过作业进行强化巩固。

(5)本单元的策略形成是什么?所谓策略形成,是指学生在独立面对一问题时,能够有一定的方法策略,知道怎样审题,怎样提取陌生信息,怎样加工信息成为熟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形成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题海中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定海神针”。策略形成可以包括审题的习惯、具体的专题的思维策略、题型的应对策略、应试心态技巧的策略,甚至推而广之,学习的策略,如怎样去分析教材,怎样去完成作业,怎样选择课外参考资料,怎样听课记笔记,怎样纠错究错,怎样复习巩固等等。有了一定的策略研究,学生的思维就会流畅起来,能够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学自得,提升能力[4]。

例如,《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本单元是以水为主线,先介绍了自然水的存在、分类、净化,再到水的组成,进而引出化学式和化合价。显然,学生的难点在于化学式和化合价。所以在单元复习的目标设立时,有必要联合《单元3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进行延续和整合,由于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和化合价等一系列的概念,用框架式思维导图(如图1)进行知识输理可以消除学生对一下子出现的这么多概念的畏惧心理。除了要理清楚概念间的关联和互相转化,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利用这些概念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归纳整理时列出相关联的考点比较恰当,这样有的放矢的帮助学生把握题型的应对技巧和策略,并以此考点展开相关的题型训练。

2. 把握学生起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在新授课时的进度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班级存在的薄弱知识点也不完全相同,学困生知识上的弱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单元复习课前,对自己所任教班级的水平、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的上课特点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复习目标的设立时要尊重这些差异,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时则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调整。

如,前面所述《单元4自然界的水》的复习。有关物质的分类,一般是这样构建图示的:把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但“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这一知识点是在第10单元才学习的,因此在单元4中不宜以这种分类方法延伸下去,而应该寻求另一种的分类方法让学生理解。恰好在单元4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式的书写与命名,所以笔者从化学式的命名特点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如图1),让学生对最近练习中出现的大量化学式及名称有了简明扼要,清晰深刻的记忆和整理。

3.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

在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把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即构建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是多样的,思维导图是有效途径之一。

思维导图是帮助学习者用图形和联想进行思维的工具,是用文字将学习者的想法“画出来”,用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复习中很有用途[5]。它用直观形象的图示,以点与线把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融合,使之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达到“联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目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块,带动全盘”,让学生易学难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6]。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其实,认真体会初三化学教材(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的《单元小结》栏目,就已经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思维导图的雏形,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形式:

(1)表格式。把相关知识点通过表格形式做归纳或对比,如,教材P43《单元1小结》表一氧气,教材P124《单元6小结》表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表二、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等等。

(2)框架式。将隶属关系的知识点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网络,如,教材P90《单元4小结》2.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教材P66《单元3小结》,等等。

这些内容启示我们,绘制思维导图时,应该回归教材,不能空穴来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查阅教材并从教材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和规律的习惯。重视教材的《单元小结》栏目的应用和开拓就是回归教材的一种具体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如下3个策略引导学生绘制出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

(1)直接引用。如前所述的图2,就是含碳元素的纯净物间的相互转化和联系的思维导图,它直接取材于教材P124《单元6小结》的以CO2为核心构建的知识网络图。

(2)借鉴整合。如前所述的图1,就分别借鉴教材单元三、单元四的《单元小结》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整合创生的思维导图。

(3)迁移创新。《单元小结》的内容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知识归纳形式,但毕竟是简单的知识罗列,并不一定适合你的教学实际,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实际,此时需要教师在该基础上进行迁移创新。其实,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跳出这些框架,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绘制出形态各异、构思巧妙的思维导图[7]。

如,《单元2我们身边的空气》的复习。复习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要填写好教材P43的《单元2小结》表格后,迁移创新地示范把这些基本知识绘制了一张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3)。这幅图以氧气为生长主干,生长出“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用途”五个支丫,把气体的制法、性质、用途全部构建在网络之中,有利于学生“攀枝摘果”。依样画葫芦的,学生在《单元6二氧化碳》的复习中,也就能顺利画出CO2的五枝树状思维导图(如图4)。如此类推,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的复习中,学生对于构建这种树状网络图便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思维导图势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又如,在《单元10酸和碱》的复习中,笔者用手掌式思维导图(如图5),右手掌归纳了酸的化学通性,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左手掌画出碱的化学通性,依次类推,顺理成章地画出了盐的手掌式思维导图。但这样知识是割裂的。因此,到《单元11盐》的复习时,把酸、碱和盐的章节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机器人式思维导图(如图6),从图可见,把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循着短线间的两类物质能反应的原则,分别形成了机器人的头、身、手、脚,既谐趣清晰,又达到了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效果。

4. 深度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

习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具体途径,习题教学是落实单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在复习时,基于习题的合理应用则能起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8]。

习题教学的首要解决问题,就是选择合适的习题素材。在当前鱼龙混杂的教学辅导用书充斥着文化市场,教师能够对习题资源做出正确的判断、恰当的取舍和合理的运用尤其重要。教材中的栏目和课后习题,不仅是编者编写意图的反映,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诠释,对教学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而且,细心品味近几年广州市的中考试题,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教材中某些栏目或习题的“影子”。所以,教材无疑是最值得信赖的“样例”,单元复习中选择的习题素材立足教材、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 在选择习题之前,首先要研读课标、教材等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栏目和习题所蕴含的价值。其次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层次要求进行整合处理教材习题,使应用的习题更具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从而达到复习教学的高效性。教材栏目和习题在单元复习教学中应用的策略一般可归纳为3种:式型转换、整合、迁移[8]。如,在《单元2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复习中,笔者就以教材P45的实验活动栏目中的图2-18为基点,编制了如下的习题:

[习题示例]认真观察以下图示,回答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

(2)装置B的现象是 ,装置C的现象是

,文字表达式为 ,装置D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燃烧生成了 ;

(3)分析上述B、C、D实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其中

和 是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

在该题的编制中,教师把不同的知识点在同一图示(来源于教材P46图7)进行考核,特别是第(3)问的设计,其实是融合了教材P34的讨论栏目(讨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的考核,这样能有效将多个栏目内容在同一习题得以综合应用,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复习时要重视教材各类栏目整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自主复习时学会去整理归纳知识,使知识由点到面再向纵深整合应用的方向拓展。

总之,在单元复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跳出题海,以教材的知识、方法和目标等为基点,精心自编、整合和改编教材的栏目或习题,从而开发、补充新的教材资源。这样才能真正凸显新课程理念,实现化学复习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8]。

5. 编制合适的学案辅助

在单元复习中,是否一定要使用学案,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其中除了编制合适的学案内容以外,还包括实际教学中使用学案的时机和尺度。

学案的编制不仅为学生的复习提供帮助,还可为学生的知识的构建穿针引线,提供可供参考的纽带。从形式上学案要避免书本知识的重复和过多的识记内容,应该在重难点突出的情况下尽可能简洁,内容不宜过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9]。

为了避免学案变成练习卷,要根据学习需要,认真考虑学案的栏目的设立。如,可以设立审视考点、梳理三基、互动感悟、指导小结、创新提升等栏目。审视考点一方面是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对知识点的细化,同时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梳理三基是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可以采用习题训练法、实验回顾法、讨论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设置互动感悟的意图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解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演练、归纳提升一类题目的解法,帮助学生对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以设置创新提升,目的是在基础知识得到巩固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相关的有—定思考密度和强度的训练题进行能力提升。课后反馈主要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课后巩固[9]。

为了避免单元复习课成为填写学案课,在编制学案过程中,需要整个备课组全体老师通力合作、集中集体的智慧,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学案需要重点涉及的知识点、采用的方法和习题的选择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学案。在学案的设计上要留有空间,一是留有思考的空间,对于知识的掌握要贯彻有效原则,切忌盲目追求高效而使得基础不够扎实,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思考过程;二是要学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给学生记录思考和解题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课后的补充等等。

最后,老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案,使学案焕发出积极上进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在连续几年初三化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复习方法不在于多,复习时间不在于长,关键是要得力、得法、行之有效。初三的单元复习课的作用不亚于总复习,单元复习课教学需要创新,需要与课改的目标相吻合,真正体现化学复习教学“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点。教师们要在单元复习中多动脑,多下功夫,积极打造有效课堂,提高每个单元的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石敬珠. 高考化学复习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J]. 化学教学,2011,(10):56~58

[2] 梁晓康,廖锐星. 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 化学教育,2008,(3):33~35

[3] 朱少祥. 初中化学复习备考阶段消除“双峰”现象的对策[J]. 化学教学,2009,(3):22~25

[4] 陈建华. 如何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J]. 化学教与学,2011,(12):61

[5] 王光荣,高世霞. 思维导图及其在化学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5,(11):52~53

[6] 周其昌. 再谈初中化学总复习 [J]. 化学教与学,2012,(5):29~30

[7] 欧群,李德前. 对化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两点思考[J]. 化学教与学,2011,(8):9~10

[8] 吴方持. 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J]. 化学教学,2010,(5):66~70

[9] 丁浩. 元素与化合物复习学案设计 [J]. 化学教学,2011,(9):36~38

作者:胡绮妙

第2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30分)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u:64C:1

2一、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1、透明的金刚石,深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是()

A、 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B、 它们的原子结构不同

C、 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 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不同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金刚石切割玻璃B、木炭吸附色素

C、石墨导电D、木炭还原金属氧化物

3、活性炭是冰箱除味剂的主要成分,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A、可燃性B、稳定性

C、吸附性D、还原性

4、古代一些书画家,用墨写的字或绘的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原因是()

A、 纸的质量好

B、 保存方法得当

C、 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比较稳定

D、 碳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5、某同学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待实验结束后,发现被还原出来的亮红色金属铜又变成了黑色,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木炭量不足

B、 酒精灯温度低

C、 反应得不够完全

D、 空气进入试管内,其中的氧气把铜氧化成氧化铜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煅烧石灰石

C、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7、下列物质中,既具有可燃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氧化物是() .....

A、CB、CO2C、H2D、CO

8、检验集气瓶里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B、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C、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D、 在集气瓶口上方闻气味

9、检验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闻瓶内气体的气味B、捉一个小虫子放进瓶内 C、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D、用燃着的木条

10、制取二氧化碳的第一步操作是() A、 将药品放入试管中

B、 将仪器连接好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于水槽中

11、为了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向鸡蛋壳上滴加的药品是() A、澄清的石灰水B、稀盐酸 C、稀硫酸D、浓盐酸

12、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 A、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B、 通过实验测定气体的密度

C、 将少量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三瓶气体中 D、 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13、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应首先做的是() A、 迅速做人工呼吸 B、 拔打急救电话120

C、 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D、 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1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15、某同学为了测定种子的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广口瓶内装有石灰水和一袋正在萌芽的种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

C、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仍保持水平

D、 种子发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端上升,右端下降

班级:姓名:学号:

二、填空题(21分,每空一分)

16、在O2,CO,CO2三种气体中,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使人中毒的是;可用来制取“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是,呼出的是使灼热的氧化铜还原成铜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7、据报道,某地民工在工棚中用炭煮火锅,发生了中毒事故,他们中毒的原因是:。

18、在家中除去暖水瓶胆内的水垢,最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第二卷(70分)

20、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色,这是因为CO2溶于水生成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1、CO有剧毒是因为CO与人体血液中 结合,使其不能与O2结合。

三、 简答题(18分)

22、按要求写出下列方程式(5分)

(2)(3)(4)

CO

(1)(2)(3)(4)(5)

23、(3分)电视剧《西游记》里,我们总能看到孙悟空及众神仙在云雾中走来走去,

嫦娥在云雾缭绕的仙宫里翩翩起舞。产生仙境般的场景所用的物质是。 此物质能形成云雾缭绕的原因是

24、(4分)为了研究CO2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实验,他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实验他可得到什么结论?

25、(3分)“纳米材料”特指粒径为1~100nm(1nm=10-9m)的颗粒。纳米材料和纳

米技术的应用几乎涉及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汽车尾气的CO跟NO反应转化为两种气体,其中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另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这两种气体是、,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程式。

26、(3分)当我们打开饮料瓶或啤酒瓶时,常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冒出,这主要是因

为饮料和啤酒中溶有一种气体,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测。你猜想该气体是:,证明方法是:

四、

实验题(22分)

27、(3分)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你分析并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

(2) 发生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由此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28、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稀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

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进行收集(浓硫酸可吸收水分,常作干燥剂)。请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4分)

(1)(2)(3)(4)

29、下列是实验室常用仪器示意图(10分)

请用上图所示仪器分别组装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高锰酸钾制取)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装置。(填写标号)

(1)制取氧气。若只用你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会产生的后果是。所以应该为:。

(2)制取二氧化碳对此装置的评价是:式是:。

30、(5分)在通常状况下,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密

度比空气(填“大”或“小”),能溶于水。实验室里硫化氢可用硫化亚铁固体跟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可选用(填“高锰酸钾制氧气”、“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其原因是。(提示:空气相对分子质量为29,其它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之相比较,大于空气的,它的密度比空气大,反之比空气小)

五、计算题(9分)

31、(4分)用一氧化碳还原80g的氧化铜,可得到多少克的铜?

32、(5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H2O2)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3.2 L氧气,需过氧化氢的质量是多少?(

o1.43g/L)

第3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自测题

九()班姓名

相对原子质量:Ca-40C-12O-16H-

1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15小题题后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活性炭吸附水中色素B.二氧化碳制成干冰

C.用石墨作干电池电极D.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的石蕊试液中 2.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不同,原因是

A.不同元素组成的B.不同种原子构成的C.碳原子数目不同D.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B.一种单质可以由几种元素组成C.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完全相同D.同种单质的性质完全相同

4.CO2的下列用途跟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跟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灭火B.作化工原料C.制干冰D.温室中做肥料5.常把木制电杆埋在地下部分的表面烧焦而形成,这是因为

A.烧掉木材表面的水分以免毁坏B.表面生成的碳不吸水

C.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碳易与土壤中的物质反应 6.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三种仪器都要用到的一组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B.集气瓶、锥形瓶、带橡皮塞的导管

C.酒精灯、锥形瓶、集气瓶D.集气瓶、量筒、长颈漏

7.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大的正确方法是

A.放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放入一杯水C.放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D.放入一盏点燃的油灯8.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留传至今。请你从化学的视角,找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顺序正确的选项A.CaCO3~Ca ( OH )2 ~CaO~CaCO3B.CaCO3~CaO~Ca (OH )2~CaCO

3C. CaO~Ca( OH )2~CaCl2~CaCO3D.Ca(OH)2~CaCO3~CaO~Ca(OH)

29.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B.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C.一氧

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D.向种植蔬菜的大棚中补充二氧化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10.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①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②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⑤点燃。A. ①②B.③⑤C.③D.④

11.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③向漏斗中注

入酸液;④向广口瓶放人小块的大理石;⑤收集气体。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D.②③④①⑤ 12.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采取的方法是

A.点燃混合气体B.把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C.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D.把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水

1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向盛有石灰石的锥形瓶中加入酸后,过一会儿石灰石表面几乎无气泡 产生,其原因可能是

A.没有加热B.锥形瓶的橡皮塞漏气C.加入的酸是硫酸D.没有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14.根据O

2、CO2的制法总结: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在选择发生和收集装置时不需考虑A.反应物的状态B.反应条件C.气体的性质D.气体的用途 15. 有关“物质—性质—用途”的叙述中,用途与性质不相关的是

A.氢气——密度小——可用于充灌探空气球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灭火C.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冶炼钢铁D.二. (本大题共 16分) 16.(1分)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最后剩余的气体是(填写物质的化学式)

17.(1分)现有含碳的物质: ① 金刚石 ② 石墨 ③ CO ④ CO2 ⑤C60⑥C70 ⑦ H2CO3 ⑧ CC14 ⑨ Na2CO3 ⑩ CaCO3 等,其中属于碳的单质的有。属于碳的氧化物的有(均用序号填写)

18.(1分)一种无色气体X通过灼热的碳,得到另一种气体Y,Y和灼热的CuO反应又得到铜和X,

则X;Y是。(填写化学式) 19.(

3(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2)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________;(3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气体

________;(4)有毒的气体_______;(5)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___________。(6)具有还原性的单质是。

20.(2分)是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物质,是很软的矿物之一,它们物理性质的石

墨可作电极的原因:;活性炭放在防毒面具中的原因是:。

21.(1分)现有

A、B 两个塑料软瓶, A 瓶内装有CO和O2 的混合气体, B 瓶内装有CO2气体。

某同学从野外捉来了两只活蝗虫,分别放人两个塑料软瓶中,拧紧瓶盖。结果两只蝗虫很快都死了。请分析蝗虫死亡的主要原因:A 瓶 。B 瓶22.(1分)某同学将集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图所示,并轻轻 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分)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的几种单质,请你设计一个方案,证明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

碳元素组成的。24.(2分)有 A、B 、C、D 、E 五种物质,它们之间有下列相互转化关系: (4)尾气处放置一燃着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7分)

29.小明从湖中捡来一些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为了测定碳酸钙的含量,他做了如下实验:

( l ) A + CuO( 2 ) C→B 十 H2O( 3 ) B+H2O→ C( 4) D+氧化物 ( 5 ) B + Ca ( OH ) 2 →D + H2O( 6 ) B + A ;试推测: A 是, B 是, D 是, E 是 。

25. (4分)只用C、CO、 O

2、CuO、CaCO

3、稀盐酸五种物质,进行单一或两两反应,可能产生

CO2的化学方程式有:(必须有一个分解反应,两个化合反应)①②;

③④;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2分) 26.(2分)已知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在实验中通常用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能否与制取CO2的装置相同(填写相同或不同)

( 2 )氨气可以用法收集,收集氨气的集气瓶必须十分干燥,因为( 3 )现欲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除已有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外,要完成 该实验,还必须用到的仪器有集气瓶和。(填写仪器名称)。 27.(5分)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的方案。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后加人试剂,结果发现Ⅱ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又立即变清。

(1)描述Ⅰ中出现的现象

(2)分析Ⅳ中出现的现象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根据Ⅲ中的现象,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4)为了达到该同学的实验目的,该生所用原料最好将换成,且请你指出该 生实验中能达到目的的实验现象。

上述方案中多余的实验是。

28.(5分)如图是实验室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C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的所产生的现象:

A中 ;

C中.ABC(2) 实验步骤: ②先通入CO一会儿①加热④停止加热③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致冷却为止,

其正确的操作步骤为。(填写序号)

3)先通入CO一会儿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继续通入CO到玻璃管冷却为止的目的是。

首先称且50g贝壳样品,然后将150mL的稀盐酸分5次加入(假设其他杂质均不与稀盐酸反应)。 2↑)

12)若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收集起来,共有多克? 3)小明测得贝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第4篇: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

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

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C + H2O高温H2 + CO)

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Fe2O3+3CO高温2Fe+3CO2(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CO2+2NaOH==Na2CO3+H2O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u+CO2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CO3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第5篇:第六单元测试2 (1)

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填一填。(22分)

1.百分之一写作(

),10.95%读作(

)。

2.一件衬衣含棉59%,其中的59%表示(

)。

3.在

里填写合适的百分数。

4.4÷5==(

)÷10=12∶(

)=(

)%。

5.彩虹空调厂上个月超产,完成了月计划的(

)%。

6.16比10多(

)%,10比16少(

)。

7.比15t多20%是(

)t;比(

)m少25%是22.5m。

8.栽了270棵树苗,成活率是90%,那么一共成活了(

)棵。

9.油菜籽的出油率是38%,500kg油菜籽可榨油(

)kg,要榨1140kg菜籽油需要(

)kg油菜籽。

10.加工同一件零件,甲要5分钟,乙要4分钟。甲用的时间比乙多(

)%,甲的效率比乙慢(

)%。

二、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4分)

1.百分数都比1小或等于1。(

)

2.因为=0.6=60%,所以时=0.6时=60%。(

)

3.如果A÷B=0.6,那么A比B少40%。(

)

4.一件商品降价20%出售,要恢复原价,应提价20%。(

)

三、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下面的百分率可能大于100%的是(

)。

A.成活率

B.增长率

C.出勤率

D.发芽率

2.六(1)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A.

B.

C.

D.

3.李红收藏了80本图书,张倩比李红多收藏了10本。张倩收藏的是李红的(

)。

A.125%

B.12.5%

C.112.5%

D.10%

4.小明绕操场走一圈花了10分钟,小刚绕操场走一圈花了8分钟,小明的速度是小刚速度的(

)。

A.125%

B.80%

C.45%

D.5.5%

四、比一比。(在

里填上“>”“<”或“=”)(4分)

五、填表。(8分)

分数

小数

0.48

百分数

17.5%

六、计算。(共12分)

1.怎样简便怎样算。(4分)

×37.5%+×

2.解方程。(8分)

(1+60%)x=160

80%x+4.8=20

14x-5%x=4.8

5×0.7+40%x=9.1

七、看图列式计算。(共10分)

1.

2.

八、解决问题。(共29分)

1.某城市实行道路改造,实际投资了300万元,比计划多投资50万元,实际投资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6分)

2.丰都农贸市场蔬菜均价2月比1月上涨11%,受春天蔬菜供应增加的影响,3月价格下降10%,3月的价格和1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7分)

3.向阳小学今年有学生540人,比去年减少10%,估计明年比今年还要减少10%,这个学校去年有学生多少人?明年将有学生多少人?(8分)

4.有两堆煤共136t,某厂从甲堆中取走30%,从乙堆中取走,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好比原来总数的62.5%少13t,这个厂从甲堆中取走多少吨煤?(8分)

第6单元测试答案

第6篇:第六章 证明(一)单元测试

第六章 证明

(一)单元测试

一、填空题

1.命题“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真或假)命题.2.如图,AD、BE、CF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2+∠3=________.

ECDAFBE

3、在△ABC中,∠C=2(∠A+∠B),则∠C=________.4.已知,如图,AB∥CD,BC∥DE,那么∠B+∠D=__________.

5.已知,如图,AB∥CD,若∠ABE=130°,∠CDE=152°,则∠BED=__________.

6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底角相等;③菱形的对角线相等;④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其中逆命题为假命题的有 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7、如下图已知AB∥CD,∠1=∠2,若∠1=50°,则∠。

A B A E C DC

8、如上右图在三角形ABC中,BE平分∠ABC,CE平分∠ACB,A=70°,则∠

9、.如图,∵∠,

∴ AB∥CD()。

∵ ∠BGC=,

∴ CD∥EF()。

∵AB∥CD,CD∥EF

∴AB∥,()。

10、 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最多有个锐角,最多有B C E D F

角.

11、 已知△ABC的∠B和∠C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A=60°,那么∠.12、三角形ABC中,∠A=90°,∠B-∠C=24°,则∠

13、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2:3,最短边为2cm,则最长边是。

二、选择题

1.下列语言是命题的是()

A.画两条相等的线段B.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C.延长线段AO到C,使OC=OA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A.同角的补角相等B.同位角相等

C.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D.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

A.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B.对顶角相等;

C.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D.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外角平分线的位置关系是()

A.平行B.相交C.垂直D.互为反向延长线

5.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B.两互补的角一定是邻补角

C.如果a2=b2,那么a=b;D.如果两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角一定相等

6.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如果a∥b,b∥c,那么a∥c;

B.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大于或等于60°

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的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B.所有的命题都是定理;

C.所有的定理都是命题;D.所有的公理都是真命题.8.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有()

①如果△A1B1C1∽△A2B2C2,△A2B2C2∽△A3B3C3,那么△A1B1C1∽△A3B3C3 ;

②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③如果x

4x22 =0,那么x=±2;④如果a=•b,那么a3=b

3A.1个B.2个C.3个D.4个

9、若三角形三个外角的比是3:4: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斜三角形

10.下列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

角;④同位角相等.⑤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其中错误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11.“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是()

A.定义B.公理C.定理D.假命题

12.“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是()

A.假命题B.真命题C.定义D.定理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要说明一个命题为真,必须给出证明(过程)。

B.要说明一个命题为假,只要举一个反例即可。

C.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真命题。

D.定理中有的是真命题有的是假命题。

14.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一个角的补角总是大于这个角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邻补角相等D.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5.下列不属于定义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B.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C.对顶角相等

D.由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16.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锐角小于90°B.平角等于两直角

C.若a>b,则a2>b2D.若a2≠b2,则a≠b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B.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C.公理的正确与否必须用推理的分法来证实

D.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三、解答题

1、请举出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如果a+b>0,那么ab>0:

(3)如果a是无理数,b是无理数,那么a+b是无理数.

(4) 若a>b,则2a>2b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4)同角的余角相等

5)负数之和仍为负数.

6)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7)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8)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9)等角对等边 3.已知,如图,AE∥BD,∠1=3∠2,∠2=26°,求

12∠

C.4、已知,如图AD⊥BC,EF⊥BC,∠4=∠C.求证:∠1=∠

2.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如果一个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这个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如果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它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5)同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6)同位角相等

如果有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7)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果一个点在角平分线上,那么它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8)等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9)负数之和仍为负数.

如果几个负数相加,那么它们的和为负数.

10)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如果两个角是邻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1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的两个锐角互余

12)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两个角相等

13)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果两个数乘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14)等角对等边

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第7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

二、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提供(gòng gōng)_______ 望洋兴叹(xìng xīng)________ 矿藏(cáng zàng)_______情不自禁(jīn jìn)________

三、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负”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A、背;B、仗恃,依靠;C、败,跟“胜”相反;D、享有。具有;E、亏欠;F、遭受;G、违背,背弃

“激战中,他虽头部负伤,仍然坚守阵地”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如今,他已经负债累累”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你这样做,就是有负重托” 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用第2种解释组一个词语:_______________。(2分)

2、照样子,写词语。

名著——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用“珍”组成的词。(不可重复) (1)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 ),不能让年华虚度。

(2)这块机械表虽然很旧,但是我妈妈几十年来却一直( )着。 (3)他特别( )这套线装书,因为那是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的。 (4)离别时,我们俩互道( ),相约十年后相见。

4、照样子,写成语。

大同小异(两对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四、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爱心是_______,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_______,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使心灵枯萎的人得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五、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王轩说他昨天就把作业做完了。(改成第一人称叙述的句子)

2、爷爷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到了?惊涛拍岸?这个词语。(改成第三者转述)

3、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我的心理万分激动。(改成反问句)

4、这是李梅的语文书。(改成设问句)

5、小溪飞快地向前流去。(改成拟人句)

6、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与大海、祖国、人民同在。(改成排比句)

六、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共6处)

“哈里·波特”这本书写得深动形象,我很早就想看。今天终于借到了,我非常高兴极了。一放学,我就迫不急待地拿起书,坐在座位上读了起来。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不少启发。我要向哈里·波特那样,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的好思想。

七、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写作顺序,重新安排序号。

( )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 列作文提纲。( )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初稿写好后,要认真修改。( )努力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八、阅读拓展填空。

故事《空城计》出自于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是( )。我还能写出其它三部名著中的一个故事:出自《 》的《 》;

九、阅读《熟读精思》并答题。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甲)到,(乙)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 文中的“余”字的意思是什么?试写两个与它意思相同的词。

2、根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两个括号内各填一个字。

3、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这句话的大意。

4、读书要善于积累。古人关于读书有许多名言名句,你积累了吗?请任意写两句。

5、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小学生,你对读书一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请谈一谈你的读书体会。

十、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己,这是通过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的这些特别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进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戏答:___________________铸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潮难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汉字中文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会那么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做题(以下两题中共有8个填空,任选其中的4个填空做即可) (1)文中提到的“大地”、“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什么? “大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 “海内”指:_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己”指: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教师学习十九大感想下一篇:纪委书记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