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

2022-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荏苒,一项工作总是在不知不觉间结束,我们又迎来新的任务与挑战,在开始新的任务前,我们要学会撰写计划,那么该如何拟定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室阅览读后感

——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姓名: 单位:

乡村图书室作为最贴近农民而传播科普文化、社会历史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几层文化传播点,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当前我国的大好发展形式的认识。了解我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民生工程和惠民政策,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提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下一代的教育打好基础。更能促进农村产业机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村图书室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农村发展,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惠民、扶民工程。这项工程的普及,让广大农民在参阅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重大成就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社会主义进军的铿锵步伐。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进步离不开教育和学习,离不开知识。只有我们的人民一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进步了,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促进国强民富。

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时候,我们当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我们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要贯彻落实好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也要加强农村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室基本上集齐了各类图书资料,有社会历史类、科普知识类、农业种植类、畜牧养殖类、生育心育健康类、儿童读物类等。基本上普及了当前农民、农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历史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科普知识类,让百姓们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全面走进了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脱离那些种田在人,收获靠天的愚昧思想,逐步迈向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再是人民百姓的天方夜谭。百姓更需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育、心育健康类图书给百姓们解决了不少生活上的问题。优美的食物,规律的饮食习惯不再是一种渴求,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事。在种植和养殖上,百姓们更是渴求更加优良的品种,更加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土地成分的摸索,根据当地气候地域条件选择种植和养殖方式也逐步系统的掌握。更能够掌握怎样教育小孩子的知识,为农村的文化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的民主与法治的建设还很是不健全,百姓们的法制观念还很浅薄。这个图书室的到来,让百姓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在民主法治观念的基础上无形的形成和增强了。图书室充分的利用各种文字资料、杂志书籍、新闻媒体资料广泛深入的对农民进行民主知识、法律知识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的传播和教育。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就必定能够帮助百姓增强政治素养。同时更能从中查阅咨询所涉及的矛盾、纠纷的问题都会从中慢慢的化解开来。我们村的图书室不但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健康的社会生活知识,更能服务农村的信息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技能的提升,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摆脱知识困境,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12月18日

第二篇:农村小学图书室的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金湖县金南中心小学 胡文艳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在交谈。”提起读书的好处,很多领导都能出口成章。可是提起买书、丰富图书室的藏书,他们的脑袋顿时大了许多。尤其在农村小学,图书室的存在形同虚设,图书室的作用若有若无。就目前而言,农村小学图书室的管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藏书陈旧,破损严重。据了解,很多学校的图书室都是在“普九”期间 创建的,学校图书室的书刊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上级分发;二是学校自购;三是学生及各界捐献。其中学生及各界捐献的书刊相对较多。“普九”期间,为达到人均图书数量的标准,各学校往往只注重图书数量,不注重图书质量,致使一些知识陈旧、格调不高、严重破损以及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刊也被收藏到图书室中。

二、图书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大多公用经费紧张,很多学校连单 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都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学校工作边缘的图书室自然要为其它工作让开经费投入之路。据笔者调查,很多农村小学多年都没一分钱的图书购置预算。

三、图书管理不规范,图书室开放率低。因为图书室管理工作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所以很多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有不少学校甚至连兼职的图书管理员就没有。这就导致图书室有书无人管的局面。一堆书杂乱地堆放,长期无人问津,就难免有破损、霉烂、虫蛀和遗失的情况。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校际工作调动比较频繁,加之图书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很多图书管理员在工作调动时没有作图书管理手续交接,导致图书损坏、遗失等责任不明。几乎所有的农村小学图书管理员都是学校自行任命的,没有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没有经上级培训、考核,个人的素养和管理能力相对不足,这也造成了图书管理工作的不规范。

由于书刊管理和借阅手续不规范,导致书刊借阅工作出现被动。有时藏书找不到,有时借出收不回。为避免这些麻烦的和损失,不少学校干脆长期关闭图书室门,开放率极低。

四、图书遗失状况严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落实,农村人口增长趋势减缓。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进行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将一些条件较差,位置较偏的小学合并到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小学。学校的合并意味着图书、仪器等教育资源、设备的搬迁、重组和合并;意味着学校领导的变更,富余教师的调离、退休和下岗;意味着图书室等学校用房的腾空和变卖。由于学校重视不够,管理又比较混乱,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图书遗失的数量往往相当惊人。

此外,由于平时管理不力,因虫蛀、鼠噬、雨淋和人为损坏、私拿、变卖和偷窃,也导致农村小学图书的大量遗失。

针对我国农村小学图书室管理的现状,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负责人都应反思。要改变我国农村小学图书室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尝试。

一、提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尽管与电子媒体相比,纸质图书有诸多不足,但它也有电子媒体无法企及的易携带、阅读受限性小等优点,而且它也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普及最广、最行之有效的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对于这种最有效的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媒介,我们没有理由不予以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的重视是搞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上级领导和学校教职工对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图书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做好。

二、加强对图书室的管理。

1、注重制度的建立与落实。制订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图书室管理制度和图书管理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用制度促管理水平提高。

2、着力提高管理员的素质。管理员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图书室管理好坏的重要因素。为加强对图书室的管理,学校应选派至少一名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图书室管理工作的教师为图书室管理员。积极组织其自学图书管理知识和参加上级的相关培训,在管理员工作调动时,应做好工作交接。

3、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图书室的管理。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可安排一部分做事认真负责且对图书室管理工作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图书室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既能减轻管理员的工作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团体精神。

三、增加投入,广辟书源,让学生有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

1、学校加大经费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在逐年增加,学校可利用这笔经费适当改善办学条件,当然也可以购置一批图书。

2、联合当地村民组织,合作办室、资源共享以增加图书室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建设村级办公场地和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小学可以抓住这个机遇,积极与当地村民组织协商,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建好图书室。

3、学校要注重书报刊资料的收集、整理、入室存放。现在,即便是农村小学,也订有不少报刊。各学校可安排图书管理员对这些报刊作必要的收集、整理、登记,即可作为室藏资料长期供师生借阅。

4、组织师生捐赠图书。动员师生将自家不需要的旧书捐献出来,既丰富了学校图书室藏书内容,节省了购书成本,又培养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5、积极寻求社会机构、团体的支持,接受公益性赠书。

四、做好破旧书刊的清理、修补工作。对于图书室内内容陈旧、格调低俗和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刊,管理员应及时清理出图书室。

总之,知识经济到来使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承载着传承知识,教育后代的农村小学图书室应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摆脱目前低谷状态,重放异彩。

第三篇:农村学校图书资源的利用

农村学校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可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与学生阅读需求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可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借书难、读书难、想读自己喜欢的书更难的多难现象,使学生从小受到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及成才报国的远大理想,懂得与人合作相处的方法,形成包容、谦让的性格。不同时段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校、在家都能够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又可舒缓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课外阅读量达到或超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间书籍的交换阅读,学生与同学、家长、专业人员等之间的阅读交流、讨论,既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社会知识,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和情感,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互助与和谐,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读书活动的开展,可形成读好书、好读书风气,提高学生在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以致用和实践创新意识。学生作品(或读后感言)的撰写、发表与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与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动手、动脑、与人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通过对学生阅读书籍类型、兴趣、爱好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及早发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并适时加以辅导与培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意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及早发现与培养。

根据我市(县级市)电教教仪站每年一次的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能达二类配备标准的仅占8%,个别农村中小学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室),有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阅览室,也没有教师阅览室,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存在着不少问题,其建设和功能发挥得还远远不够。这样,农村中小学根本不能达到《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图书室的工作,多次召开学校行政及相关人员会议,讨论、研究学校图书工作,在遵循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指导方针:“全员参与、深入探究,个性发展、共同提高”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图书管理工作目标,并责成相关人员写出学校图书室工作的发展计划,经学校行政及相关人员会议讨论、通过、即时实施。先后为全镇24个教学班购置了藏书柜;每年为学校图书室购置部分新书,并通过社会捐赠、毕业班为母校留纪念、部分优异成绩学生家长为同学树榜样、建立班级图书柜与家庭图书柜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对学校图书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得到了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缓解了学校图书资源不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所指出的: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要求。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在校、在假日、放学在家等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学校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4%,在假日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34%,放学回家阅读课外书籍的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人均每天阅读量约3页,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约占最低要求的60%;同时还存在学生借书难(学生在校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短,图书管理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满足少数学生的图书借阅需求,大部分学生借不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读书难(学生上课时间与阅览室开放时间相抵触,没有在阅览室阅读书籍的时间)、学生课外无书读(学生放学回家或假期,无书可看,课余时间未得到有效利用,以至于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以及书读得少,表达能力弱,交流能力差,又不能及时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导致学习兴趣消减等问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阅读、写作、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资料:调查资料)

为了有效利用学校图书资源,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管理工作与学生阅读需求间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消除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借书难、读书难、想读自己喜欢的书更难的多难现象,改变学生在校有书没时间读,在家有时间没书读现象,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消除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羁绊,学校会同相关部门、家庭、社区等人员,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客观、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找到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能有效利用图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方法。

学校在开展利用图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采取建立班级图书柜,学生集书(每名学生将部分书籍带到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统一管理,图书资源在班内共享)、学校配书、“每周一书”等多种方法来解决学生借书难问题,并培养部分教师、学生对班级图书柜进行有效管理。

(资料:班级图书柜

班级集书登记簿)

2、采取建立家庭图书柜,学生间书籍的“交换阅读”等办法让学生读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并对每生家庭图书数量、书籍名称,学生间书籍“交换阅读”册数等基本情况加以记载,及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家的课外阅读情况,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尽可能多为学生购买一些适合孩子兴趣、爱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书籍。

(资料: 家庭图书柜

交换阅读登记簿)

3、适当调整图书管理员作息时间,让更多学生在课余、中午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能借阅、阅览图书,缓解师生在图书借阅过程中的时间矛盾冲突。

4、通过班级图书柜与学校图书室部分书籍的定期更换,学生间课外书籍的交换阅读来提高图书的流通率、使用率和选择率。

(资料:书籍定期更换)

5、开展课外“阅读评级”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达成与奋斗的具体目标,通过必读、选读书目的推荐,对家长给学生购买书籍实施有效指导。(资料:阅读评级实施办法)

6、撰写课外阅读心得体会,增强学生在写作、感悟、明辨是非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抵抗力;写出在阅读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研讨的经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在发现、探究、实践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资料:读后感及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

阅读实践活动指导

感言与问题探究书写资料)

7、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及早发现学生个性发展方向,并适时加以辅导与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发表、创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在动手、合作、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资料:学生个性发展记录

个性发展之舞蹈

个性发展之美术

„„)

8、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形成家庭阅读氛围,疏通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渠道,消除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障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发展。(资料:亲子阅读)

9、《学生课外阅读感言》校刊的撰写、阅读、交流、感悟与借鉴,能提高学生在写作、表达、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推荐参与各级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学生的心路成长过程,有利于从小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感言

阅读交流与指导

感悟例文

交流与借鉴例文

)

10、利用社区图书室、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开阔学生视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自我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

在图书资源的利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过程、方法及内容选定的指导,制定了各年级段的阅读指导措施,采用阅读——精读——收集等方法建立学生个人资料库,有条件的学生建立电子资料库(存储盘),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数据的能力与学生的阅读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料:课外阅读指导)

近年来,通过对学校、社区、家庭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实践过程中问题的细心发现,精心研究,对所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仅达到或超过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的个性特征、专长技能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实现了学校 “全员参与、深入探究,个性发展、共同提高。”的图书管理工作目标。

2009年10月份的统计材料中可以看出:班级图书柜月人均借阅图书2.3本,家庭图书柜月人均交换阅读2.5册,小学

一、二年级生均阅读量:按照每页100字、每册50页、每月4册计算,月阅读量约2万字,学段阅读量约30万字;

三、四年级生均阅读量:按照每页150字、每册150页、每月4册计算,月阅读量约9万字,学段阅读量约70万字;

五、六年级生均阅读量:按照每页250字、每册200页、每月4册计算,月阅读量约20万字,学段阅读量约160万字„„在未计算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阅读量的情况下,各实验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均达到或超过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课外“阅读评级”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达成与奋斗的具体目标,而且对家长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能实施有效指导,使学生能阅读到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与社会、科技发展同步的书籍,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级与检测,有关优秀诗文背诵,成语和格言警句的积累,资料、信息的收集等也达到或超过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通过撰写“读后感”,在校刊《学生课外阅读感言》或其它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增强了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写作、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培养了学生从小善于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良好习惯、意识,实施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实践、发现、探究、合作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意识、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的愉悦,丰富人身的经历,感受与人合作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荣誉感,并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学生阅读书籍类型、兴趣、爱好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及早发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并适时加以辅导与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与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的发现、发展与培养,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有效开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初步形成系统工程意识、开阔视野,找到奋斗的目标。通过阅读革命故事、感恩故事、励志故事、英雄事迹、品德教育丛书„„与对校刊《学生课外阅读感言》的阅读、交流和借鉴,使学生从小能受到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成才报国的远大理想,懂得与人合作相处的方法,形成包容、谦让的性格,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明辨是非能力与对不良风气侵蚀的抵抗力。通过家庭图书柜的建立,创建家庭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习惯,“亲子阅读”疏通了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渠道,让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社会的和谐,家长与孩子的有效交流,可消除孩子对家长的抵触意识,对督促和指导孩子学习,消除家庭不和谐因素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创建和实现家庭、社会的和谐,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如需查看有关资料,请调阅电子文档。

第四篇: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肖冬香

摘要: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议的意义、优势及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意义;优势;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分布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如果还仅将其服务范围限定于封闭的校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开发利用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利用其资源、人才、设备等优势条件,主动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1 000余所高校,其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6亿册,这些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巨大,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以及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市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2.1信息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1]。

2.2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其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馆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能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利民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

3.2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做好信息服务

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例如,将部分适合农民使用而在本馆常年利用率不高以及复本过多的书籍赠送给农村图书室,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给有需求的农民用户办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满足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安排专人定期将农民致富信息按果树种植、家禽饲养、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分类编成题录、汇编、文摘、索引、快讯,及时在网上或信息宣传栏公布;定期搜集整理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内容编制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民;对种养

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3]。

3.3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最大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中铺路搭桥,通过网站或宣传册等途径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民和高校的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4],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8):183-185.

[2] 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33-35.

[3] 周玉芝.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7,19(11):99-101.

[4] 赵财,刘喜,黄晓霞.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37-39,65.

第五篇:农村公益图书馆借阅制度

春.悦读

如何借阅图书?

1、请先在管理员那里办理注册,获得一个借阅号,凭号借阅。注册费用20元。

2、借阅数量:成人一次两本,儿童一次一本。

3、借阅期限和图书续借:图书借出期限为20天;未能按期归还者,将被暂停借书。每册图书只能续借一次,续借天数为10天。

4、爱护书籍:请不要在书刊上划线,圈点、污损、撕页、折页等;如读者借书时,发现所借书刊有上述情况,请告诉图书馆管理人员

5、损坏、遗失书刊处理办法:

若读者在所借书刊上有批点、涂改、污损等情况,损坏程度较轻,不影响内容完整性者,按该书刊原价的30%予以赔偿;若损坏程度较严重,需加工修补才能流通者,则按书刊原价的80%赔偿;

若损坏严重,如严重污损、剪割、撕毁、拆散等,导致失去修复价值的,按书刊原价赔偿。也可以自行购买同版新书刊进行赔偿。

若遗失图书或刊物,须按原价赔偿,也可自行购买同版新书进行赔偿。如读者在赔偿书刊后的一个月内找到了所遗失的书刊且完好无损时,可将原书刊退回图书馆,读者凭赔款收据退还所赔款项。

若读者拒不按上述规定赔偿,图书馆有权扣除注册费用,并消除该借阅号,中止借阅功能。

第六篇: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

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池宝侠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重点阐述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义,提出延伸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构成新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从秦皇岛地区来看,截止2009年底,共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5个,各馆的有效服务面积全部低于国家规定的县级达标馆的标准。各馆的图书藏量也基本达不到达标馆的要求。全地区所有乡镇文化站中,无馆舍和馆舍破损严重的有110多个。乡镇文化站图书藏量低于500册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的占50%左右.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很多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不断萎缩,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复杂、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2、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2.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却只服务于本馆附近的市民或本单位职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类图书馆应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搞好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是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

1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2.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

城乡居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对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形成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分裂。随着大量农民工涌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人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目前,农村读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与其他读者相比明显不对称.这也是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因素。终身教育主要依靠图书馆,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信息和知识公平获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公共图书馆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延伸图书馆服务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村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信息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还具有培训的场所。各类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特长和优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例如.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多做工作;以农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农业新技术方面多做工作;以工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变工人所需技能上多做工作。通过国家各种类型图书馆对农村人才多途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而且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确立

2创新、民主、和谐的理念.并能逐步提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致富的能力。

3.3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化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已经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行情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对于我国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来说实在不可能做到。图书馆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参考咨询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全方位的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培植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调整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塑造农村新风貌,领导在工作决策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图书馆可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资料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4、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4.1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这就需要联合本地区、本行业,甚至跨系统、跨区域的多个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联盟。建立既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的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平台,建立以省图书馆为后盾,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为前沿的农村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使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为农村经济服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横向联合

县级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纵向可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相通,横向要与科委、科协、各情报机构、当地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联系、联网,共同服务于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我县图书馆开展为农村服务工作采用的办法就是,以县图书馆为龙头,联合县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文化站,同时通过县、乡政府号召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些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农民读书及科普宣传活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兴农战略目标的实现。

4.3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发布会

信息发布会就是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或当地的乡或镇,利用农民赶大集的形式,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对图书馆最新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开发、加工、整理,采取直观、易懂、简明实际的宣传形式发放给农民,其中还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的展示,科普声像专题片的播放.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等。这种信息发布的宣传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

4.4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建立乡、村书刊流动站

农家书屋是最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场所.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对本馆有能力辐射到的镇、乡、村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支持对象。依据资源情况.确定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图书流动站与之配合,配备本馆利用率不高,且农民喜闻乐见、实用的优等图书资料,免费借阅给农民,并建立流动制度。帮助书屋培训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为农村服务要求务实,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地拓宽服务领域。缓解基层图书馆购书难、读者看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4.5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趋成熟,农民渴望获得知识信息。一条信息、一项技术使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例时有见闻.从而使农民萌发了强烈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愿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对其能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并通过示范村、示范户对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6编印农村科技专题资料,为农民代查科技服务课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偏僻乡村普及较差,编印的资料仍然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图书馆应对乡、村需求资料进行实际调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有针对性地编印农村致富科技专题资料。通过信息发布会、送书下乡活动发放给农民,并建立长期联系,随时通过函、电等方式回答农民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总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延伸服务触角,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服务功能有新的拓展。进而壮大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邱茂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社会责任探析 图书馆学刊2009(9)

田野: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途径图书馆学刊2009(10)

池宝侠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03357862894qltushuguan@sina.com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066500

上一篇:农村支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派出所领导班子述责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