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调查研究计划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不断面临机遇与挑战,而一份好的计划能让我们抓住机遇,翻越障碍,那么你会拟定一份合格的计划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市规划调查研究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城市规划调查研究计划

电力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的综合研究

摘 要:电力企业通过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能够加强企业对项目重点的经济成本控制,从而提升工程项目的效益。文章就现阶段电力工程企业电力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并且针对电力生产项目的特点,提出成本控制体系,旨在为降低电力企业项目成本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 生产项目 成本管理 投资计划管理

一、电力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从体系框架搭建着手,确定项目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策略;体系框架建设中要明确电网的维修、技术改进、委托运行维护以及定期的检查和保养,制定出电网安全运营的试验检验方法以及材料的准入以及管理标准,尽可能按照项目类型将所有的相关子项目纳入到总项目的管理体系中;对于每个项目的命名方式以及命名原则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以及电力行业标准,本着“规范、明确”的命名原则,依据项目的内容、项目范围以及项目实施的目的进行命名,保证项目命名清晰明确;电力项目规划中要明确项目的准入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以及电力企业内部的规程规范,结合电力生产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制定项目准入条件以及准入标准;明确电力生产项目工作内容以及投资计划预算管理标准,以《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预算定额》、《电网检修工程预算定额》等相关规定作为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以电力行业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为具体实施策略,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生产项目规划以及投资管理规划,从而确定本公司的预算标准。

(二)研究方法

1.工程造价分析。在前期的工程造价分析中,要充分依托《电网技术改造工程预算定额》和《电网检修工程预算定额》这两项预算定额办法,对于工程项目的造价或者是项目的整改,并且结合电力企业自身情况综合调整造价标准。电力企业应该结合之前成功的工程项目案例,对于工程造价中涉及到的人力管理、材料采购以及设备使用管理等因素要时刻分析其动态变化,并且就市场价差调整幅度和趋势进行模拟计算。

2.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认为在企业自身价值发生增值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层次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经济以及技术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组成一个相对系统的企业价值链。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关于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为:成本管理者通过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且就项目成本进行估算,进一步考察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按照项目过程、职能及项目对象系统对项目进一步划分,根据成本估算结果组成项目预算标准;按照标准对于项目成本管理进行全过程跟踪控制,保证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回报。

二、生产项目规划及投资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生产项目前期规划

生产项目前期规划包括项目命名规范、项目准入和工作内容。在项目命名规范中要保证项目的命名能够满足电力生产项目的要求,能够科学详细地表述出电力生产项目的主要内容、工作重点以及项目区域等工程信息,在生产项目命名中要结合国家和行业的命名标准,根据生产项目站线名称,项目范围(或项目涉及主要设备)和项目性质及内容等要素进行综合命名。只有当电气设备使用中经常出现故障、设备运行中存在较大风险且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措施、运行时间即将或者已经超过使用寿命或者是电气设备不能满足正常生产要求,当出现以上情况之一的电气生产项目可予以准入。

(二)生产项目成本管理

1.合理编制项目计划及结构分解。根据项目具体需要、项目特点编制项目资源计划,将项目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列举出来。在电力生产项目中,要将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电气设备使用费用以及现场安全维护费用考虑进去,进一步明确项目中产生的各项费用。根据项目描述和项目战略,在项目结构分解中融入成本控制思想,从而将整个大项目分解成为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子项目,将相关的技术资料、工程数据、相关人员的负责区域、机械设备、项目地点等因素都考虑进来,建立项目负责人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

2.评估电力生产项目成本和价值。目前我国多数的电力生产项目建设在资金、管理、调度等信息系统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识,对于各方面资源的调度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在信息传递、资金数据管理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网络管理,这就导致了对电力生产项目成本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建立项目成本和价值的估算,进一步明确资源供应计划以及资源价格信息,并且就工程信息进行成本和价值核算,从而为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立项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估算中可采取自下而上估算法,根据工期安排、环境、项目难度等项目具体情况,从而保证财务成本估算的有效性。

3.编制项目成本基准计划。根据项目不同阶段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项目成本基准计划,从而保证当项目成本核算过程之后,能够将各个项目活动所产生的成本费用按照项目机构以及工期要求进行分配。在项目成本基准计划中要将技术整改费用、电气设备拆除、电气元器件的检修和电气系统调试考虑进去,综合考虑生产项目实施的措施费、企业成本管理费、生产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向国家缴纳的税金,依据实际项目进度以及工期要求建立系统完善的项目成本基准目标体系。同时依据项目规模和特点设置,针对机械电气设备、人员安排和工程材料等方面产生的成本进行成本基准的拟定,保证能够达到项目成本预算的预期结果。

4.加强跟踪与偏差控制。在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偏差控制去追踪以及控制项目成本数据和执行情况,从而将成本控制在项目预算基准范围之内。在偏差控制中应根据成本变化的特点,不断完善现有的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创新现有生产技术,增加产能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不断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以及市场应变机制,合理优化水运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能。

5.合理核定采购计划。技术部门要根据工程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系统的日常维护要采购的材料列出一份技术清单,要标注好材料的型号、数量以及到货日期。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技术部门拟定的技术清单进行审核,明确公司需要采购材料的数量、供货渠道以及供货厂家,从而制定出详细的材料采购计划并交给相关的材料采购人员。通过材料采购计划书,在采购之前可以对物资的采购成本进行估算,从而保证整个采购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合理核定采购计划,不但降低了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采购资金使用衡量标准,能够随时控制材料采购过程中的资金利用是否有效,确保采购资金的使用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三)构建项目优选体系

项目优选体系采用分数评价,对于电力生产工程的每一项都要进行相应的评分,充分满足所有条件的评为满分,对于满足一般条件的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如设计方案中设备的故障程度、项目的紧急程度、停电事故等方面进行评分,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如下表所示的电力项目优选指标体系,括号内数字代表着该项占的比重。

三、电力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1.提升项目规划执行效率。对电力生产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之后,可以明确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生产项目的执行效率以及管理效率。在该体系的推动下,电力生产项目立项过程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以及科学化。明确了生产项目的准入程序以及准入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生产项目投资计划管理效率和财政预算的准确度,减少了项目人员的不必要工作。在前期的项目申报中,各相关单位根据自己单位的工作要求进行申报,极大地避免了项目的漏报以及误报,降低各单位协商沟通时间。

2.促进电力生产项目管理规范化。在电力生产项目中运用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可以将项目中涉及到的各相关生产要素考虑进去,满足各个生产环节对于生产工艺以及管理的要求,保证各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的规范化以及透明化。同时该体系的建立为后期的项目优化、项目成本核算以及子项目的增减提供系统科学的指导方案,极大提升了电力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效率。

(二)经济效益

电力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不仅能带来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体系管理,根据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工程资金,保证重要的项目资金充足。同时通过对重点项目的管控,对于出现的电气设备故障问题及时予以检修,排除不稳定因素,消除危险因素,促进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避免电气故障造成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供电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建设,就可以降低电气设备故障带来的停电事故,延长了电力企业供电时间,提高了经营利润。

参考文献:

[1] 黎贵友,黄邦明.电网改造概预算编制系统模型的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5(2):88~91

[2] 薛玉兰.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检修成本建立方法[J].华东电力,2008.36(10):87~90

[3]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实施方案[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0:1~47

[4] 寇凌岳,王婧,刘娟.电网建设项目投资优化模型及实施策略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2.24(4):48~52

[5] 李功新.电力生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8.9(3):32~34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水电厂 陕西西安 710201)

(责编:玉山)

作者:白公理

第2篇:电力企业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计划管理体系的综合研究

摘 要:现阶段,电力企业在进行项目生产规划和立项的时候,面临着调研深度不够、项目名称不规范、生产准入不清晰以及成本管控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投资效益的提升。因此,加强对生产项目规划和投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体系建立等角度展开了探讨,以期更好地进行生产项目的投资规划,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电力企业;项目规划;管理体系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地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电力的需求也日益提升,各大电力企业也纷纷拓展产能,开展电力项目的规划建设。电力项目投资建设具备长周期、高投入等特点,因此电力企业要加强项目的合理规划,管控好成本支出,提高项目回报。

1研究框架

在开展电力项目的规划建设时,应在一定的研究框架下进行,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明确研究思路与内容,要保证项目的规划符合公司的投资策略与方向。同时,要做好电网的维修和生产技术的优化工作,保证项目可以安全运营,高效地推进生产。其二,做好项目命名和整理工作。在命名的时候,要基于国家的相关标准来执行,要做到公开透明,表现出生产项目的内容和范围。其三,制定生产规划的科学方法。在规划过程中,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内容和投资规划,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策略,有效地控制成本,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研究方法

在研究电力项目规划和投资时,可以运用如下的一些方法来展开研究。其一,工程造价法。在制定项目基价的时候,企业要参照电网改造和检修的相关办法,来做电力项目预算的定额研究,同时也应当根据区域状况,来做出一定的调整,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其二,蒙特卡洛模拟法。这种方法在电力项目的日常修理上,运用广泛,与工程造价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对于造价,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蒙特卡洛模拟法主要是通过系统建模与置信区间来得到项目的预算管理。其三,統计Fenix法。这种方法则是重点分析物价价差的影响水平,具体来看,通过统计拟合分析电力企业内部的人力和物力等成本,并参照电力基价个综合价,来制定年差价报告,分析出成本变动对其的影响。其四,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则用于项目选择。通过分析电力技术发展进程和安全水平等,来明确生产项目的准入情况。

3管理体系

3.1成本规划

在建立电力项目生产和投资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要科学分析项目的结构。要基于电力项目的具体规划内容和生产建设的优势和劣势,来进行动态的成本规划,要详细表现出存在的资金和人力等问题。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做好成本的管控,合理控制各项费用成本。可以根据具体项目流程的需要,对电力项目进行架构分析,在各个层级融入成本控制理念,做到成本的全流程管理。同时,还可以将项目相关的人员、设备等资料等一同纳入到项目规划中去,有利于进行成本的统一管理,各级人员也能明确自身职责。此外,还应当对项目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估。现阶段,我国很多的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生产的时候,没有充分认识到项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生产过程的有效管理,没有认识到各个项目环节的工程价值,也没有对各级工序进行必要的监督,带来原材料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加强对项目价值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要对明确项目的成本构成,要运用有效的估值方法来合理安排工期,更为有效地挖掘电力项目价值,提升项目收益。

3.2体系建设

构建电力项目的生产规划和投资管理体系就是为了能有效推进电力项目落地,带来经济增收。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要制定好相应的约束机制,保障项目的高效推进,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对各级项目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让项目人员都可以清楚自身的管理内容和职责所在,同时也可以实现有责可究。此外,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信息公开,促进电力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收集项目的运营和生产等数据,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实现电力项目的良性管理。另外,企业也要做好项目的立项工作,促进管理效率,推进电力项目的有效落地。

3.3预算审查

通过对项目预算的合理规划,显著提升了项目的可执行性,项目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有利于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是固定资产投资,定期进行预算重审,优化预算管理,促进生产项目的规范化管理也是电力项目生产管理所需。具体来看,企业要基于工程开展状况,滚动调整相关标准文件,促进项目生产的动态管理,不断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促进项目经济回报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电力企业优化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不断满足新时代对于电力企业生产的要求,提升电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

4结束语

为了有效地促进电力生产项目的落实,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企业的现实所需,构建科学的生产规划和投资管理体系,已是现实所需。企业在制定投资管理体系的时候,要加强对电力项目成本的分析,提升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可控,高效地推进项目开展,促进电力项目管理效率的提高,带动项目利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滕智帆,夏良宇,杨宸.电力生产优化问题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8(07):79-80.

[2]张雪玲.谈电力生产的前期管理[J].科技信息,2013(25):440.

(四川格瑞德资产管理公司 610041)

作者:程彬

第3篇:刍议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该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面向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深入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探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 城乡规划专业 培养计划 教学改革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和生活对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运行埋下严重隐患,同时城镇体系建设、城市规划缺乏长远目标,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盲目化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旅游人数增加导致旅游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急需具备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城乡规划科学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按照普通高校专业目录,城乡规划专业是理工科类的主要应用专业,上述问题的产生与深化对该专业办学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1.人才教育概念的转变。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在培养目标、教育时间、方法观赏都在不断变化,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培养目标也由传统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转变为现代的“通才教育”,着重点放在宽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时间观方面,学校教育开始终身制,更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育观方面,由传统“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综合化质量观。现代大学教育观的形成,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2.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学科分化日益严重等问题,对许多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之后,受传统地理专业课程体系及片面追求科学完整性的影响,诸多院校在课程体系中存在随意性,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目前我国社会 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有差距。

3.相关专业研究稀少

以“應用型人才”和“培养模式”作为题目进行论文检索并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的主体对象集中在地方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研究学科专业则多集中在工商管理、心理学、法学、新闻、旅游管理等专业。缺少单独对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关理工科专业(如环境、城市地理)的相关研究也鲜有成果发表或出版。

二、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

1.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

城乡一体、联动互补、资源共享是城乡规划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总体趋势,城乡规划必须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原则,完善设施建设和功能布局为目标,充实相关学科内容,夯实学科基础,培养各类高素质的规划人才,引领城乡建设快速、有序、健康、良好的发展,构成城乡一体、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生活舒适、交通便捷的信息、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此,在城乡规划教育中,必须灌输经营城镇、园林城镇、绿色城乡、人文生态、美丽乡村和低碳环保等理念。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及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和老村镇规划保护等内容的学习。向前看,仅仅围绕园林城镇、生态城镇、绿色城镇的目标开展城乡规划;向后看,强化历史城镇、历史村镇的保护规划,凸显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突出城市和乡村、小城镇和新农村、人居环境与周边景观的和谐与共存,真正实现城与乡的协调发展,使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与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相一致,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突出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

2.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现代城乡规划发展需要,必须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宽知识、重实践、厚基础、强技能”为本专业的发展目标,制订与之相匹配的培养计划和人才标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城乡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的发展中心逐步从城市转向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在浙江及华东地区,城郊和乡镇是近期及未来发展的重点,为尽快适应形势发展,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也必须据此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增加村镇规划、乡村规划、旅游规划、观赏植物等课程内容,强化小城镇和乡村规划的教学。另外,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人大会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调整和加强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观赏植物、园林设计等教学内容,逐渐形成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景观规划和园林设计等教学课程群。同时,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和专家讲座学时,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多种职业适应能力,凸显应用型大学培养人才据哟繈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以适应社会需要,能在城乡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以及规划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等领域从事及时或管理 工作。

3.制定具体培养标准

在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和力,强化工程实践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发挥个性、鼓励专长,提高系统学习,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第一,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较宽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外语语言基本能力;第二,系统掌握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基本能力;第三,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有关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的仿真、政策及法规;第四,拓展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工程等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协调其他专业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五,强化规划师及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具有从事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规划管理、项目策划的基本能力。

为此,要紧扣专业主体,紧紧围绕城乡建设主题,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原有教学计划,制定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培养计划,扩大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要强调应用型和实践性,突出培养特色,注重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知识要求

3.1.1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专业外语语言基本能力。

3.1.1.1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课程。

3.1.1.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具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修养UI法律意识,具备文学修养、艺术欣赏和社会认知与公共关系能力。

3.1.1.3经济管理知识 熟悉较丰富的社会经济、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管和知识产权等基本原理及知识。

3.1.1.4工具性知识 掌握计算机制图、文献资料(含外文资料)的查阅与检索、工程测量和工程图纸绘制等基本工具知识。

3.1.2专业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系统掌握城乡规划、景观生态学和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具有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基本能力。

3.1.2.专业所需的核心技术基础知识 具备培养应用型城乡专业所需要的核心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1)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理论,包括城乡规划远离、城市设计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和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理等。

2)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了解景观规劃设计、居住区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及住宅建设设计原理与实践等。

3)系统地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美术、建筑设计基础及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等。

3.1.2.2 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指数 拓展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工程等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复合课程(选修课程)的传授,强调应用型工程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解决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各类实际问题。

1)建筑设计方面的课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实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表达等。

2)城市设施与环境方面的课程,包括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和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等。

3)城市社会与管理方面的课程,熟悉国家有关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包括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乡村规划及城乡经济与区域规划等。

4)专业复合方面的课程,包括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空间组合论、景观模型制作、园林预算、房屋建筑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建筑材料与构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英语、景观设计初步、测量学和园林植物学等。

3.2 能力要求

3.2.1 具备专业基本能力

强化规划师及相关的专业实践训练,具有从事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设计、规划管理和项目策划的基本能力。

3.2.1.1 专业实践 通过专业考察、专业实习I等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消化、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从而认识城市、了解城市、体验城市、调查城市、分析城市和研究城市,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1.2 专业实习II与毕业创作 通过专业实习II、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项设计、及毕业创作等阶段递进式的实习和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逐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能力。

3.2.2 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文献检索、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技术实习及毕业设计等锻炼和培养,具有终身学习、信息获取和试验等能力。

3.2.3 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过本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以及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实际调研、设计训练、项目锻炼、设计院实习和创新课程等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3.2.4 具备一定的交流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通过参加工程实践、科学竞赛、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志愿者活动、学会社团活动及社会实习等,锻炼和培养学生,使之具备一定的交流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3.3 素质要求

3.3.1 品德素质和精神素养

通过参加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式与政策课程学习和系列讲座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及良好的精神素养;具备国家公民的基本觉悟和道德品质,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3.2 身心素质

通过参加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体育竞赛和体育达标测试,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等课程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3.3 职业素质

通过职业道德、企业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各种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毅力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

3.3.4 人文素养

通过人文艺术类、社科文学类、语言文字表达类和国际素养课程的学习,结合社会实践和各类课外科技、人文竞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三、设置好课程群和科学合理的学习进程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构件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是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还必须安排好学习进程,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因此先易后难、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一学年以公共课和必修课为主,第二、第三学年逐步加大选修课的学分,第四学年则以实习和毕业设计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应用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是目标,培养计划时依据,教师队伍是关键。由于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良莠不济,教师只是职业而没有当成终身职业的大有人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理论脱离实际,不与时俱进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实际工作阅历,上课照本宣科,课后又不下功夫,平时也不接触学生,久而久之就跟不上形势。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十分必要,也很紧迫。要打破常规,将有能力而又有实践经验、热心教学、爱岗敬业的人才吸收进教师队伍。同时,把学历高,年纪轻、有热心、肯努力的教师,送到规划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建设单位去锻炼,使他们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了解社会需要和对人才的要求,工作几年后再回教师岗位从教,就会大大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此外,还要有适量的储备教师,以便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形成合力的立体教师队伍,以利于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高级规划人才。

五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培养体系,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各种人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电视网络的普及,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与现代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要改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采用多种方式、灵活机动、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网络式等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习实践课时,强化实践环节,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贴近社会。改革成绩评价体系及评定方式,尤其是设计课、实践课必须强化过程成绩,化整为零,突出个性,注重创新;同时,要让学生参与成绩评定,确保公正合理,使学习成绩与设计能力相一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有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先在专业设计课搞试点进行摸索,成熟之后逐渐推开,扩大覆盖面,并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春雨.《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J].学术交流.2011(6)

[2]谢双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

[3]施德法.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4(26)

作者:瞿燕花

第4篇:蓝天计划——城市空气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

“蓝天计划”—城市空气污染调查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针对空气污染的问题,我们利用这次暑假,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现在的大气质量到底是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展开了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7月19日,我的第一站是武鸣环保局,环保局工作人员热情招待,并耐心讲解了环保局的部门构成和各个部门的职能,还带领我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并介绍了各种设备的用法和作用。在环保局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当时的空气质量进行了分析,并从老师那里得到宝贵的实验数据和资料。让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更深的了解。

虽然到环保局的社会实践只进行了一天,可是对整个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意义的。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明确了环保局的职能和设施。

空气污染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它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要全面的了解它上网找资料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2013年7月21日,带着上次在环保局得到的资料,我来到了县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对南宁市的空气污染进行分析整理。得到以下结论:总体上看,南宁市6县6城区的空气质量指标良好,但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方面仍未尽人意。去年,南宁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2天,遗憾酸雨多了。2012年,南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2天,与2011年的351天相差无几,其中为优的又148天,良的204天,轻微污染14天。与2011年相比,二氧化硫浓度下降26.9%,二氧化氮持平、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下降5.5%。6县中,武鸣、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县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年(日)平均值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虽然空气质量变化不大,但酸雨多了。2012年,南宁市区酸雨频率为8.2%,较上年增长6.8个百分点;郊区酸雨频率为5.3%,较上年升高2.2个百分点。市区和城市远郊点降水的酸化程度均略有加重。6县中,武鸣、隆安、上林、马山县城均未出现酸雨,宾阳、横县酸雨频率有所升高。 另外,2012年,南宁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48.55亿立方米,比上一年少了近200亿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3.9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3.06万吨,生活排放0.8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7.1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3.10万吨,生活排放4.04万吨;烟粉尘排放量3.3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50万吨,生活排放0.87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大堆被排放出的废气粉尘中机动车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

今天收集到的资料,让我对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知。环境问题是长期不能忽视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想要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仅靠一两个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2013年8月2号,我对两江镇的居民就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参与此次问卷调差的共有50人。问题如下:

1.你平时会关注空气质量报告吗?

A经常 (11人) B偶尔 (23人) C很少( 9人) D从不(7人)

2.你觉得周边的空气污染严重吗?

A很严重(6人) B严重(14人) C一般 (19人) D不严重(11人)

3.你所在的地区晚上还能看到星星吗?

A很多( 22人) B不多(12人) C几乎没有(9人) D没注意(7人)

4.你早上出门有没有觉得空气还是和以前一样清新? A没有(19人) B一般( 11人) C有(8人) D没注意(12人)

5.你认为污染大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汽车尾气(13人) B工业废气 (23人) C生活污染源 (9人) D自然原因(5人) 6.你觉得空气污染会带来哪些危害?

A全球气候变暖(19人) B酸雨 (9人) C臭氧层破坏(15人) D引起呼吸道疾病(7人) 7.当你闻到垃圾焚烧的味道,会不会觉得难受? A很难受 (24人) B难受(17人) C一般 ( 8人) D没遇到过(1人)

8.当你路过正在施工的工地时,会觉得尘土飞扬吗? A不会,防护措施做得很好(6人) B一般,不是很多(9人)

C会,防护基本没作用(33人) D没遇到过(2人) 9.有没有觉得夏天比以前更炎热,冬天更冷?

A有(31人) B没有( 16人) C没注意(3人) 10.平时有没有关注过空气污染治理的报告?

A经常(11人) B偶尔(24人) C很少(12人) D从不(3人)

11.你所了解的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哪些?(多选)

A对乱排放废气的工厂罚款 (35人) B鼓励出行做公交车(39人)

C对燃煤的工厂要求脱硫处理(29人) D其他(23人) D不知道(4人) 12.你对周边空气污染的治理满意吗?

A满意 (7人) B一般 (19人) C不满意(19人) D没注意(5人)

13.你觉得空气污染治理有哪些不足?(多选) A技术落后(37人) B资金不足(41人) C政策力度不够 (39人) D法律体制不够完善(35人) E宣传、教育不够 (19人) F其他(11人)

14.你希望政府治理污染时,把重心放在哪个角度? A工业废气 (27人) B汽车尾气(13人) C生活污染源(9人) D不关心(1人)

15.你希望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A建立无烟区(12人) B控制出租车质量 (24人) C其他(12人) D不知道(2人)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公民对空气污染意识的真实情况,也反应了两江镇居民对政府实施工作的情况。

不管是什么样的活动,宣传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有力的武器,只有思想深入人心,活动才能成功。

2013年8月9日,为了宣传空气污染的知识,我在征得村委会同意之后,在村里的村民文化中心的黑板报上,写上了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有关空气污染的知识。黑板报上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一、空气的组成和结构。

二、空气污染源及主要的污染物。

三、大气扩散。

四、空气污染的防治。第四大点空气污染的防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前面三点则是给村民们普及知识。黑板报完成之后,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

这次黑板报的成功给了我巨大的鼓励,相信接下来的活动会更加成功圆满。

重视环境、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环境是决定我们生存的金钥匙。作为当代大学生,保护环境应从点滴做起。

2013年8月12日上午,我扛着锄头提着水桶拿着树苗,和约好的伙伴们一起,来到山上植树。原本山上是一片葱葱郁郁的树林,但由于过度的砍伐,现在只剩下稀疏的几棵。暑假已经临近尾声,我想以此行作为我们暑假社会实践的一个完美的句点。我们一行4人,忙活了一个上午种好了几十棵树。我们还约好了,以后每次的假期都要为我们的‘蓝天之旅’尽一份绵薄之力——植树。虽然力量微薄,但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相信大自然总有一天会还给我们一个干净的蓝天。

这是我们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在我们憧憬美好的环境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知道美好的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第5篇:“城市住房调查工作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调查目的

查清城市居民住房现状,为建立社会住房市场规模,切实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挖掘住房市场潜力,控制商品房空置量;建立城市居民住房数据库,为科学制定我市市区住房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提供较为翔实、可靠的依据,为实施 市房地产市场的数字化建设奠定基础。通过住房状况调查,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是贯彻落实建设部《关于认真做好住房状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建住房[ ]189号)规定需要。

二、调查范围和内容

(一)调查范围

本市市区居住、具有本市市内常住户籍及非常住户籍的居民家庭或人员(以下统称居民家庭)

(二)调查内容

1.住房状况(含建筑面积、建成年代、占用套数、用途、房屋座落、完好水平、住用状态、产权状况)

2.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状况;

3.住房需求(住房需求意向、住房需求原因、购(租)房区域意向、购(租)房面积意向、购房价格意向、购房时间意向、购房套数意向、购房付款方式意向、租赁房屋租金意向)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重要事项的协调。市政府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住房状况调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副市长;副组长: 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成员:略;

(一)市建设局

具体承担市住房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住房状况调查办公室)职责。市住房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具体做好以下工作:负责做好全市住房状况调查工作的计划准备、宣传、后勤保证工作;负责做好与市住房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负责做好住房状况调查员培训工作(包括培训教材的编写及有关调查说明资料)负责做好调查表格的设计;负责提出住房状况调查表格录入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设计要求;负责全市住房状况调查数据汇总分析工作;负责住房状况调查经费的预算和使用;负责向市住房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负责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

(二)市统计局

负责提供与调查相关的统计信息;负责住房状况调查统计汇总的技术指导;配合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三)市财政局

负责调查经费的落实和保障。

(四)市公安局

负责居民家庭、户籍资料的提供;负责全市出租的住宅房屋有关资料的提供;负责调查的治安保证工作。

(五)市民政局

负责提供区、街道、社区相关信息和最低收入居民家庭户数、人口等相关数据。

(六)市国土资源局

负责提供住宅用地土地供应情况及用地规划相关资料。

(七)市发展和改革局

负责提供全市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

(八)四个街道办事处

负责辖区住户的入户调查协调配合工作。

四、工作方式和步骤

工作方式:采取入户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入户抽样调查样本量确定为全市居民户数的10%具体工作委托 市房产处完成。

工作方法:

(一)组建机构

组建市住房状况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 年 月 日之前。完成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

(二)选调查员

完成调查员选调配备工作。调查员要具有较好文化基础知识和个人素质;熟悉所负责调查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分布情况;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房产处在 年 月 日之前依据行政区居民家庭和人口情况。计划组织40人进行调查。

(三)组织培训

讲解调查的要求、方法、内容和《 市住房状况调查表》填报要领,市住房状况调查办公室于 年 月 日对调查员进行培训。解入户调查的基本知识。

(四)入户调查

市房产处组织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 年 月 日至 月 日。依照要求完成调查表的填写、收集和汇总。

(五)媒体调查

各街道负责发问卷24000张。 年 月 日至 月 日在平面媒体和网络上同时开展有奖问卷调查。

(六)装置统计软件顺序

应完成住房状况调查表格录入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的装置工作。

(七)数据初审及录入

市住房调查办公室组织人员于 年 月 日前完成对入户抽样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审查录入。

(八)数据汇总及分析

于 月 日之前形成《 市住房状况调查分析演讲》和住房状况调查统计资料数据、汇编初稿,市住房状况调查办公室利用数据管理系统汇总入户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全面分析。按要求上报市住房状况调查领导小组进行评估确认。

(九)全市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

由市建设局负责完成全市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

五、工作经费

包括:入户调查费用4700元,市住房状况调查的工作经费预算总费用2万元。培训费2300元,问卷调查费用6500元,数据审查、录入费用5000元,购买统计、分析软件费用1500元。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住房状况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要圆满完成任务。明确落实调查工作责任。各级各单位领导要克服房屋调查与己无关、工作忙顾不上等错误思想,把住房状况调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人力,保证时间,统筹布置,确保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宣传动员。情况复杂,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调查顺利进行的保证。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房屋调查的目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积极配合住房调查工作。

(三)严把住房状况调查质量关。真实准确是住房状况调查的关键。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意义重大。住房调查必需建立质量责任制,级级负责,层层把关,发现过失,立即返工重新调查。坚决杜绝瞒报、重报、漏报、谎报等现象。

(四)严肃住房状况调查纪律。住房状况调查员必需经培训。严禁工作推诿扯皮、吃拿卡要和泄露被调查人秘密。要设立、公布监督举报电话。相关部门要认真查处群众举报的违规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经查实的从严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领导的责任。

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6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计划(973计划)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下简称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规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实施重点规划项目的目的是:

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鼓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及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并藉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规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遴选。

第五条 科技部根据各方面的推荐,选聘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的科学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充分反映科技界意见的科学家组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以下简称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受科技部的委托,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规划以及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项目遴选原则

第六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编制重点规划项目的五年计划和计划。

第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1. 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 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 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第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2.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

3、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规划项目要特别注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及有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择优遴选。

第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注意发挥重大科学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

第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按照统一计划定期进行部署,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采用指南、定向申报的形式,分批立项,逐步实施。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部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制订并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或重要支持方向)。

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个人或集体)根据指南提出项目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所在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

第十三条 科技部设立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工作小组,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第十四条 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重点规划项目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分预审、初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进行。

1.预审 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预审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与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公室遴选对每组项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应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专家若干人组成相应的预审专家组,负责相关项目的预审。

2.初评 初评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初评专家组由联合办公室负责组建,其成员应是熟悉相关工作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必要时可聘请部分管理专家参加。初评专家组审议申报项目建议书,听取项目建议人的报告和答辩,进行民主评议后,对建议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及研究集体的情况等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初评意见,通过记名投票方式确定项目的排序,并由联合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形成初评报告,提交专家顾问组审定。

3.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参加初评的专家代表等人员组成。综合评审会议由专家顾问组主持,在听取初评报告和申报项目建议人答辩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及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优先立项顺序。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专家顾问组对综合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和讨论,提出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建议,经科技部部务会审定后立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科技部公布立项项目后,由联合办公室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经专家顾问组咨询、科技部审定后开始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可根据专家顾问组的咨询意见分“直接启动”和“择优启动”两类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由科技部聘任,每个项目一般只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确实需要时,年龄放宽至65岁,同时可配备一名50岁以下的首席助理。超过65岁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可作为项目学术顾问。项目学术顾问的聘请由首席科学家自行决定。

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人左右组成,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后报科技部聘任。

第二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计划任务由科技部通过计划任务书下达。计划任务书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编制,经联合办公室审核、科技部批复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编制重点规划项目计划;

2.制定重点规划项目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3.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

4.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计划;

5.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6.组织经费审定工作组,确定项目经费,分核定拨款;

7.组织对重点规划项目进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的工作计划;

8.组建咨询顾问组,对项目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9.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结题;

10.其他需科技部决策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二十二条 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主要职责是:

1.提议项目依托部门;商项目依托部门提名项目专家组成员;

2.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项目专家组对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3.聘任课题组长;

4.把握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课题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

5.定期检查本项目各课题的工作,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6.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年终向项目依托部门和项目专家组作述职报告;

7.及时向专家组成员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提供条件保障。主要职责是:

1.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对首席科学家提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入选提出建议或意见;

3.对项目专家组制定项目总体计划、课题计划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4.审核汇总本部门项目的经费预算和经费预算;检查、监督重点规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审查项目专家组提出的报告和题总结报告,提出部门意见后报科技部。

6.受科技部的委托,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成果管理;

7.如一个重点规划项目委托二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第一依托部门应负责部门之间的协商工作。如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有争议,由科技部裁决。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报告;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若固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第二十五条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所承担的项目负责,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可以担任课题组长。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因各种情况不能或不应继续执行的课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科技部批准后进行调整。对已经批准撤销的课题要停止拨款,已用经费须说明理由,所余经费一律追回。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项目资助或更换首席科学家等重大调整措施,由联合办公室报专家顾问组审核、科技部审批。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

第二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

第三十条 项目的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它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项目依托部门及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第六章 结题总结与成果

第三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项目依托部门应督促项目专家组提出结题总结报告,并于结题前三个月向科技部提出评估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评估工作由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主持,咨询顾问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专家组成员或项目承担人员不能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

第三十三条 结题评估工作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的基本要求,注重项目的整体研究水平、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业绩。

第三十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成果由项目或课题组依据国家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奖励等。

第三十六条 重点规划项目形成的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行使使用权和经营权。成果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第7篇: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1999年立项项%E7%9B

【发布单位】科技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4-10-08 【生效日期】2004-10-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科技部

科技部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

1999年立项项目结题财务验收事项的通知

各有关项目依托单位及首席科学家: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1999年立项的34个项目应于今年8月底结题,并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包括财务验收与研究成果验收两部分,其结果将共同作为项目验收的依据。

为做好财务验收工作,加强对973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全面反映经费使用情况,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及《补充规定》的要求,财务验收由科技部条件财务司负责组织,对项目结题后的经费决算和固定资产进行检查。现就1999年立项项目结题时财务验收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财务截止日期

鉴于各项目8月结题后还有未了财务事项,财务封账截止期为9月30日。各项目/子项目依托单位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表应反映2003决算后到截止期之间发生的财务事项。

二、自验收要求

各项目/子项目依托单位要认真编制财务自验收报告(格式详见附件),完整填写相关内容。

三、财务审计

根据各项目依托单位报送的自验收材料,条财司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所有1999年立项项目均为审计对象,对子项目将根据需要实行抽样审计或全面审计。

四、综合评审

在项目依托单位财务自验收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条财司将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组织财务验收综合评审工作,对项目实施期间经费使用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决算检查和固定资产检查。综合评审采用会议形式,项目首席科学家及相关财务人员参加会议并答辩。

五、验收时间安排

1.10月25日前,各项目依托单位向条财司提交自验收报告一式三份(包括数据盘一份)。

2.11月15日前,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并提交审计报告。

3.11月底前,条财司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完成综合评审工作。

4.条财司提出财务验收意见,会商基础研究司,综合财务验收结果和研究成果验收结果,确定项目最终验收结论。

请各项目依托单位及首席科学家认真做好财务自验收工作,及时上报项目财务自验收报告,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务审计,并做好财务验收综合评审阶段的答辩准备工作。

专此通知。

二○○四年十月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8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

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

Abstrac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finition of eco-city, features, focuses on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theory.Keyword:eco-city, strategic plan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导言

1.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 20 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 13%,而到了 2000 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 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2 生态城市

2.1 定义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

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

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

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

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

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

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

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互惠共生。

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

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

2.2 特点

2.2.1和谐性

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

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

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

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

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

2.2.2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

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

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

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

满足现代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

“繁荣”,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或系统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力整体

利益,生态城市是由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等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开放性、依耐性的复合生态

系统。各子系统在“生态城市”这个大系统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均衡发展。

2.2.5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区域概念,是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而且

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生态城市是以

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

与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

3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的表达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

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从此,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指

导人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3.1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内涵

可持续发展既不单纯指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也不单纯是指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而

是人与自然地共生与共进,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因此,可

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内在本质的反印。它不仅揭示了自然生态的内在规

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它的总体要求是:第一,调控的机制能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不能超载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第三,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创造一

个多样化的、稳定的、充满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4 生态城市规划

4.1 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的总体方针、

政策、计划等,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建设学、城市学、社会学、经

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

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

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2 基本原则

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5项原则:(1)生

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保护、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

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

将自然融入其中。另外,在生态城市规划上,还应考虑四个基本问题:即人口问题、资源问

题、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4.3 一般程序

规划是系统规划,规划的过程起源于控制论的思想,最简单的控制理论包括:辨识环境、

确立目标、价值度量、构成系统概念、系统分析、开发求解方案、决策。根据系统论控制论

思想,依据生态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结合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

术)设计了生态城市的规划编制基本程序。

4.4 平台

在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流程和规划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一个规划的工作平台,

这样可以使规划编制运行的更加合理,提高规划的效率。根据规划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工作的

一般方法,设计了生态城市规划平台,它包括方法研究平台、技术设计平台和规划编制平台。

5 后记 前景展望

本章简单阐述了生态城市的定义、生态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从而

对生态城市的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据此,我们对生态城市的前景进行一些展望。我们的基

本态度是:形式严峻,困难很多,但趋势好转,前景乐观,可以预言。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

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意境,而是一个逐步逼近、可望可及的具体目标。所以我认为,

今天的生态蓝图,明天定会兑现。

参考文献:赵运林、周东升 编著。城市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郑卫民、吕文明、高志强、张长发编著 城市生态规划导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荣金、舒俭民编著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经济日报出版社

第9篇: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研究

户外广告与人居环境之关系。从人出发,回归于人,这既是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先决条件,也是户外广告规划的终极目的。换言之,有人才有城市,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另一方面,广告信息的最终到达对象与接受对象也是人这个主体。因此,毫无疑问,户外广告的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有悖于此目的的户外广告设置都不该面世。比如在大多数城市中,作为高层空间语言元素的楼顶广告牌设置没有从整体出发,或突兀而出,或嘎然而止,没有呼应,没有张力;作为中层空间语言元素的墙体广告牌和店招店牌随意性更大,视觉效果极其紊乱;底层空间语言元素之间更是繁复叠加,层次混乱,既有碍观瞻,也无益于有效传递广告信息。这样杂乱无章的空间设置,既缺乏视觉美感和视觉效应,而且势必给生活其间的人群带来压抑感,紧张感。正因为,户外广告空间设置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的质量,因此,户外广告控设的意义就是在人与环境二者之间获得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在尊重城市原有文化景观,尊重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的前提下,赋予城市户外广告鲜明的个性特征。

户外广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关系,这是城市户外广告规划中无法回避的一对关系。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户外广告投放总额为129.27亿元,增幅排在传统“四大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之首,高达30%。户外广告的高速成长,不但为户外广告的投放者和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促进了广告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且为城市政府带来了许多有形无形的利益,比如分布在广告行业产业链上的许多岗位可以分解就业压力,户外广告创造的利税可以用来分担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维护的费用等。尤其是,当下若干城市都将大型的、系列化的户外广告设置和发布权用于公开拍卖,这一举措无疑为政府平添了一笔不薄的财政收入。但是,户外广告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缺乏有效的控设机制和管理,经济效益的获取必定是以付出高昂的环境条件为代价的,这将是一种

得不偿失的获取。而且,这也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方式,是以获取眼前的小利而牺牲长期的大利为代价的。反之,偏面强调户外广告的社会效益,将户外广告视为城市市容市貌的点缀物,动辄以配合城市阶段性的社会活动或政治事件,对户外广告加以突击性的整治拆除,非但直接损害了户外广告投放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引起是非争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对户外广告行业乃至整个广告行业的发展都是致命性的。因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一对需要通过协调,达到双赢的关系。

户外广告宏观规划与微观规划之关系。城市的户外广告规划,长则一二十年,短则三五年,是对一个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布局的总体思考和规划。但对于每天都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城市来说,只做宏观规划不做微观规划是远远不够的。可以不客气地说,假如只停留在宏观的、长期的规划上,那么所谓的规划就会因为不能指导现实,不能解决眼前正在整改的街区道路和大范围拆除的户外广告设置问题而被悬搁起来,从而成为一纸空文。事实上,这样“有名无实”,停留在纸上的规划方案俯拾皆是。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城市政府和户外广告相关监管部门轻视宏观规划,将户外广告规划理解成城市规划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产品,因此,对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仅仅停留在局部的、微观的层面上,即毫无整体规划地对户外广告进行修修补补,拆拆建建,其间还不乏长官意志和即兴发挥。依笔者看,在中小城市户外广告的规划中,如何将宏观的、长期的规划目标与眼前的具体规划和实施结合起来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规划设计者往往容易从大处从长远着眼而忽视眼前亟需指导的实际工作,更何况,实施性质的规划具体得几近繁琐,是件既吃力又未必讨好的事。然而,由于中小城市缺乏专业的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和广告管理人员,户外广告的规划方案不能停留在空泛的宏观的原则性上,而是要尽可能地具有示范性、操作性,才能保证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因此既规划先行,又必须边规划边实施,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户外广告设置数量与质量之关系。户外广告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日渐发展的,80年代,户外广告对活跃城市经济,推动企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90年代,户外广告在城市亮化工程中担当起主角的重任。在目前的城市化改造热潮中,户外广告又经历了多次阵痛,快速成长。但是,广告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户外广告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明显,杂乱、低俗、粗陋的户外广告设施给城市带来了困扰。什么是合理的户外媒体设置密度?什么是多种媒体形态间的优化组合?什么是投入产出比合理的媒体类型?什么是户外广告的创意和创新?这样的问题几乎是难以穷尽的,却又是规划时无法规避的。笔者认为,城市户外设置数量必须有“总量控制”的意识,既有重要商业、交通等区域的鼓励设置,也应该有行政、教育、文化遗址区域的严禁设置。与此同时,还必须有高质量高品味的意识,禁止使用一些早已淘汰的技术,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提升户外广告的质量。如果有可能的话,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免收或少收管理费等,来促使企业主和户外广告代理商改进技术和材料,重视内容创新。

户外广告经营者与管理者之关系。这是户外广告控设体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置的一组关系。按目前通常的理解,户外广告管理者是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的执行者、监督者,而户外广告经营者是户外广告设置的实施者,两者的关系是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关系,如果没有双方认同的城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原则,就犹如足球场上没有判球的标准,势必带来两者之间无穷无尽的矛盾冲突、不公平不公正、暗箱操作等诸多弊端,使积重难返的城市户外广告控设雪上加霜。笔者认为,在户外广告控设体系中要充分强调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合作,这是双方必须达成的共识,只有合作,才是城市户外广告发展的阳关大道。而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必须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让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同时发力。户外广告经营者迫切需要提高公民素

质,调整急功近利的心态,自觉将户外经营行为与城市生存发展作整体考虑,同时,或许更重要的是,户外广告控设体系中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只有依法办事,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公平,才能保证户外广告与城市发展协调发展。

本文由鹰目户外媒体网提供

飞机内电视广告

上一篇:服务协议下一篇:加强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