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1年我国将继续试行文科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参加改革的省份将由今年的4个省扩大到16个省,了解和研究文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已成为高中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1: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探究

摘要: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以及课程标准变革的普遍实施,高考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测量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在整个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内容、形式等都在悄然发生了改变,而过去的考试测量方法早已不能达到历史学科教学考试测量的预期目标,这就要求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命题要顺势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测量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历史;考试测量;命题改革

一、 新课标下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的迫切性

设置学科考试测量的目的有二:其一是能够检查和考核学生对其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二是通过考试测量的结果来评定该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高考测量是学生迈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关键一步,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顺应我国教育界的风云变化,真正做好学科考试测量的预备工作,时刻关注时代动向,这已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今,仅有少数地区开始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制度的试验中,从施行的表面来看,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并不是当务之急,但是却可以清楚地发现,学科考试测量的命题改革需要与学科教学变革的方向保持一致,需要与教学变革同进退,而且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改革需要即刻实施,不然就会造成测量命题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之间存在偏差。

二、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课程内容的变化

(一) 历史课程内容量减少且更加精炼

高中历史新的内容改变了过去历史书籍中比较系统严谨的知识系统,改变了过去以朝代为主线的知识记忆,从历史长河中选择对高中生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物形成具有关联性的历史专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知识变得更加直接简单,减少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量,从而使学生学习负担减轻。

(二) 历史课程内容的设计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课程并没有对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明确的规定和划分,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拥有更多灵活选择的机会。教师可以丰富书本知识,学生也可以根据其兴趣而选择学习的内容。

(三) 新课程的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与社会进步密切联系的内容

课程内容对政治史与经济史的内容在比例上作了一定的削减。特别是删除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增加文化史、科技史、法律史与社会生活史的比例,这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具有時代气息。

(四) 面向世界,更具有包容性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添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而且编入了不少世界史的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感受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更好地认识祖国文化,把握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三、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的方向

其一,为了能够更好地对高中历史学科考试题目进行编制,从事高考试卷命题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进行考试命题之前,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时期学生使用的教科书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与深入地研究,并依照高考历史学科的考试属性以及考试目的,明确历史考试题目所依据教科书的大致范围、题目出现的类型以及个数。可以这样说,考试测量结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试卷题目选取范围是否恰当合理。

其二,在高考历史考试测量命题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更多全新的情景,采取多样化的书面表达形式,而不能将教科书中的原话呈现在试卷上,这样在很大程度能够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的现象,历史考试的命题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能力来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高中历史学科有三本必修课和六本选修课,然在实际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时事问题,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理解,才能得出最全面、最客观、最真实的答案。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命题不能受命题样板以及某一专题的束缚,应该从当今社会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考试样板以及专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组成历史学科体系,从而让学生在这体系中获取历史基础知识。

其三,对于高考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的大背景下,因为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比较难记,很容易就会记乱,因此,在对这样知识点进行考试测量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对这类知识点的命题方式从而避免学生记忆混乱的现象,可以适当地增加历史试卷中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的分值与数量,在选择题中也可以借助材料的叙述来让学生明确问题的答案。例如: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据主导位置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其四,对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结果的分数评价标准进行改革。改变过去严格依照标准答案给予分数的方法,要从学生试卷上呈现出来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思考的能力给予不同层次分值。

综合上文论述,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普遍实施与不断深入,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历史学科考试测量的方法早已不能达到历史学科教学考试测量的预期目标,所以这就需要我国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集思广益,齐心协力,依靠提取精炼历史知识、构建历史整体知识框架与知识网、改革命题形式以及题目评分标准等方法,做好学科考试测量命题的相关工作,顺应时代趋势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时代对学科考试测量预期效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学勤.关于加强考试命题研究促进高校历史考试改革的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6):21-24.

[2]楼卫琴.历史学科能力测量中的“批判性思维”及价值——以2018年全国卷历史试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5):23-27.

[3]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改革[J].历史教学,2005(4):34-37.

作者简介:

王永利,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

作者:王永利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2:

历史学科卷与文科综合卷历史命题的比较

2001年我国将继续试行文科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参加改革的省份将由今年的4个省扩大到16个省,了解和研究文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已成为高中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以2000年江苏、吉林、浙江三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以下简称文科综合卷或综合卷)和全国“3+2”高考历史学科的试卷(以下简称历史学科卷或学科卷)为例,就两卷历史命题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以进一步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容和特点。

文科综合科目考试与历史学科考试的性质一样,都是由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都要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但是,由于考试类型不同,它们在试卷结构、历史知识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一、试卷结构

表1:2000年“3+2”高考历史学科试卷题型结构与知识内容结构题型

内容结构上,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卷为单一结构,是历史学科内各部分知识的比例分配;而文科综合卷则为双重结构,它首先表现为综合的两个结构,在每个综合的结构中又表现为各个部分的结构。在这个双重结构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内综合部分中有自己的独立结构,大体上也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一定比例组题,它约占试卷总量的30%,位于各科榜首。在跨学科综合部分,历史学科的内容与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组成了各种形式的综合结构,如政史综合、史地综合、政史地综合等。在这一结构中,历史学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综合卷所考查的历史内容远远抵不上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历史内容。这从两卷历史题的绝对分数上可以看出。学科卷中历史有150分,而综合卷中两部分加起来才100分左右。学科内综合的纯历史题只有70多分,只有学科卷的一半。

题型结构上,从表2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都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比例也基本相同,约5:5。但两卷题型的赋分值是不同的。同为单选题,学科卷每题只有2分,而综合卷达4分;同为问答题,学科卷为14分左右,而综合卷达30分。由于赋分值不同,因而题量也不同。学科卷历史有43题,而综合卷中涉及历史学科的试题只有17题,数量不到学科卷的1/2。

二、历史知识的考查

历史学科卷与文科综合卷中涉及历史部分的试题,在确定历史知识考查的范围和特点方面均有所不同。

从理论上讲,历史学科卷以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历史知识的考查范围。实际上学科卷从90年代以来,每年一直以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作为命题的依据,每年《考试说明》所列的知识范围与现行教学大纲所列的知识范围相比要小得多,如今年《考试说明》就有几十处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被排除在学科卷范围之外。

文科综合卷今年首次在江苏等四省试行,没有颁布《考试说明》。有关知识考查的规定在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6号文件中说得比较含糊:“遵循现行普通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的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从今年实际考查的历史知识来看,历史学科卷考查的面较广,而文科综合卷则较窄。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内容作统计,历史学科卷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为88%,二级标题的覆盖率也达到39%;而文科综合卷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仅为44%,二级标题仅仅为16%,若以课文的章统计则不到20%。

从历史知识考查的类型来看,历史学科卷较多地考虑到课本的内容,偏重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文科综合卷则较多地考虑到能力要求的内容和综合的需要。今年历史学科卷对专题史的考查情况是:政治史占73%(往年为55%左右),经济史为15%,文化史为12%。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与课文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有关。课文中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少,可以进行能力考查的知识要素更少。文科综合卷所考查的专题史情况是:政治史25%,经济史28%,文化史47%。偏重经济史和文化史(主要是思想史)的考查,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能力的考查。

三、能力的考查

注重能力考查是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今年的高考中,学科卷和综合卷的历史试题的能力考查有许多共同之处。

(1)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分析能力的考查。历史现象因果联系的分析,包括历史原因方面的分析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分析。前者在高考试题中常常用“背景”、“原因”或“目的”等词语来考查,有时还用“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目的”、“直接原因”等题干用语;后者常常用“影响”、“进步意义”、“作用”、“结果”、“后果”和“与其有关的因素”等词语来表述。在今年的历史学科卷中,第3、7、8、10、11、12、16、17、20、23、27、30和37题就属于这类试题,约占第一卷的1/3。第二卷中这类试题约占38%,3道材料题中有2道涉及因果联系分析能力的考查,问答题也是如此。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也是今年文科综合卷的考查重点。第一卷学科内综合的12道选择题中,考查原因的试题有6道,考查影响的试题有2题,占题量的2/3,第二卷的问答题中也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考查“原因”方面有关。

历史的解释通常是因果解释,历史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因果关系的分析。因为历史的产生与发展、延续与变化、渐进与突变,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也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自然也就成了历年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和高考复习中,要注重提高对历史现象因果联系分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意义和影响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历史联系的方法,不仅要注意同一阶段内不同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历史现象与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的联系。

(2)注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也是历史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它的基本要求是能对教材和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一些逻辑性处理,需要考生将历史知识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本质的和系统的整理。整理的目标是准确、合理、周到。

今年历史学科卷的3道问答题都是归纳比较题。第41题是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的比较,第42题是维新派与义和团挽救民族危机方面的比较,第43题是英、法两国与俄、日两国的政治体制方面的比较。材料解析题的第39题也是一道归纳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不同认识。

文科综合卷惟一的一道问答题也是归纳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人士在反对封建专制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及其产生不同认识的经济、文化背景。选择题中也有3题是归纳比较题。这些试题约占学科内综合历史部分的一半以上。

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掌握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更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在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上也有所侧重。学科卷属于一种单一学科的考试卷,它以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测量范围,因而它在能力考查的目标上着眼于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考查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重点又要全面。今年的学科卷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与综合卷的不同,在于它增加了考查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和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这两个项目。

(1)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础。着重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往往集中在第一卷的选择题中,今年的学科卷这方面的试题主要有第1、4、5、6、14、15、18、21、22、24、25和31题,约占选择题总量的1/3,比往年略有上升。这些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事实的再认能力。要求考生在有关试题的提示下,回忆起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性是其基本要求。在文科综合卷中,记忆能力的考查不是它的要求。虽然有关历史试题中已包含了记忆能力的要求,但不像学科卷那样有专门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这是学科卷和综合卷能力考查不同点的一个方面。

(2)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今年的历史学科卷除设置了三道材料解析题外,还有两道问答题中加入了材料的内容。问答题第41题通过《明史》有关材料的内容,补充了课文中没有叙及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和历史影响。第42题通过维新派的有关议论和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同样补充了课文没有说明的内容,即维新派与义和团对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产生原因和挽救危亡的途径的不同认识。这些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意思的基础上,对有关材料按照目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整理,并能运用有关材料说明有关问题。有关材料处理的能力要求,在今年的文科综合卷中没有出现。当然在以后的考试中也许会根据需要重新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一种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学科的综合科目测试,它在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能力考查上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1)学科内综合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所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某一历史知识点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选择题中,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合题,一种是比较题。组合题以一个共同的知识情景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个试题,组合成一个“试题群”,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第14~16题,首先创设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情景:“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然后分别从“兴盛的主要原因”、“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衰落的后果”三个角度设题,考查了考生对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这一历史现象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考查历史知识的范围来看,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不同的时期。第12~13题和19~20题都属于这类的试题。比较题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的异同点,考查考生对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能力。如第17题以近代以来出现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历史现象为中心,要求考生将这一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认识其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其考查的知识范围牵涉到世界近代和当代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18题也是比较题,要求考生从中国和俄国两个不同的地域、综合比较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不同的历史原因。

在问答题中,学科内综合的历史试题只有第36题,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问题的综合认识程度。第(1)问要求考生从中国古代至近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纵向概括有关民主人士反封建专制的思想主张;第(2)问要求考生对其不同的思想主张进行综合比较,归纳出不同点;第(3)问要求考生就有关不同点分析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横向方面获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这一试题要求考生建立完整的立体知识结构,既有对纵向的历史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又有对横向的与其他现象内在联系的认识,还有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比较。

(2)跨学科综合注重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今年文科综合卷中的跨学科历史试题主要着眼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学科渗透与综合的特点。选择题中跨学科的试题主要是第9、11和22题。第9题是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概念分析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第11题是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海洋季风运动的知识,解释宋朝时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活动的历史现象。第22题也是历史知识与政治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政治常识中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分析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两道跨学科问答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知识,整体地、全面地认识有关社会现象。第37题以地图所展示的中东地区为情景,要求考生对该地区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地理问题,以及以色列建国的历史问题和美国插手该地区事务的政治问题进行阐述,实际上要求考生能对中东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第38题以历史知识作为试题的情景,完整地交代了巴拿马运河问题的来龙去脉,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分析巴拿马运河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跨学科综合的试题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选择题所体现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与和平外交的特色,问答题体现的中东问题与巴拿马运河问题都是当代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其中所考查的历史知识不一定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但一定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责任编辑:林 屹

作者:姚锦祥

历史学科考试测量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核心素养概念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于高三历史一、二轮复习中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学科素养的影响,从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历史复习阶段,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共同培养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二轮复习

一、核心素养与学生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已经逐渐成为新一代学生具备的必要因素。各所高中,核心素养已经融入每一门学科之中,只有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才能成长为对国家发展有益的建设型人才。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其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是一种特别的考验,虽然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出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中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中要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将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起来。

全国卷的考试标准与考试侧重点已经不同以往,它更倾向于测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将重要知识点背诵下来并不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可以选取最近五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全国卷中所考查的知识与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并不完全吻合,试卷之中的“材料”和教材的知识需要经过转化才能联系在一起,实现这种转化必不可少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对来说,高中历史学科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更像是一种测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用它检验教师和学生是否完成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评价标准在全国卷中也有所体现。除此之外,历史核心素养还能时刻督促教师和学生,避免出现设定目标过大、教学结构混乱的现象。

二、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面临的困境

“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涉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些因素会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过程中体现出来。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高考之前,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一轮复习时,应重点抓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解题基本能力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史料的了解、对历史故事的掌握以及价值观素养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任务。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后,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将之前各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连贯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套完整的解题体系,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时空观念上来说,二轮复习要比一轮复习更具有紧密性,它将原本比较零散的历史知识按照特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相比较来说,二轮复习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习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对学习新鲜知识的过程来说,二轮复习的过程经常会让学生乏味,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兴致勃勃、激情满满,但是当他们步入二轮复习时就会失去学习的激情,甚至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二轮复习中所学习的知识都是之前学习过的,他们对其无法产生新鲜感,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二轮复习的内容难度要更大一些,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学生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暴躁的情绪。针对以上情况,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在不断提升自我教學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原本学生的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学会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与策略

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所有学科中,历史学科是最不可替代的,该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不单单是为学生灌输历史知识,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复习合二为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复习速率和质量。

(一)借时空概念分析提高复习质量

历史新课标改革之后,历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轴发展的,所以学生在对历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的同时,自然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概念。所谓的空间概念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历史空间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学生会形成立体的观念。时空概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将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引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有规律的知识系统,也可以建立一个

与这些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轴,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十分有帮助。

(二)借助史料实证分析提高复习质量

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借助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史料实证对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所谓史料实证就是对历史事件加以解释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对所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和知识有所掌握。如果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史料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那则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能力对学生复习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因如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史料,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辅助资料对战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例如,可以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对这个相关的小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斯大林模式有所了解,之后再学习教材中所要讲述的重点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一些。

(三)借助历史理解思考提高复习质量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高中历史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理解,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中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含义,学生在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會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历史事件都进行反思,所以,当学生步入复习阶段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思考理解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所列举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进行复习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适当的案例,例如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改革开放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等内容都会使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国情有所了解。学生在了解相关的内容之后,会对对外开放政策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树立正确的观念。

历史上所发生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在固定的时间轴线上,事件与事件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对历史课程进行复习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思考,让学生知道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和内容。在这个复习的阶段中,学生能够理性地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通过分析不同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所存在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基本的历史素养也会逐渐形成。

在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不仅只有上面所论述的几种,教师还可以在复习阶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也可以将相关历史事件中的辩证关系作为复习教学的主要线索。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重视小组讨论教学,在复习时如果遇到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历史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与别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开放,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重要性对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重视该阶段的教学。历史教师一定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将历史核心素养与高考复习相结合,将零散的知识形成固定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历史态度的培养,将历史素养融入复习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丽玉.利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导图构建高三历史复习的高效课堂[J].课堂创新,2017(3).

[2]陈洪以.借有形之图引五星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2).

[3]陆战军.“借题发挥”翻开高中历史复习的新篇章[J].中学课程资源,2016(2).

编辑 温雪莲

作者:黎转花

上一篇:分组合作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优秀共青团员申请书(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