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班级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他们共同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班级以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教育和导向作用。就如何建设“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增强班集体和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以及良性互动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关键词:博学笃志;构建;班级文化“博学、笃志”出自《论语·子夏》,意为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1: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助力学生心灵成长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是深层次的德育,本文主要从精心布置教室环境,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有人文性的班级制度文化;大力开展班级活动,培植富有生命力的班级精神文化;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四个方面阐述了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班级文化;物质;制度;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所特有的品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既是班级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人才的需要。下面就如何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谈谈笔者的浅见。

一、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

学生在校生活的时空主要是在班级中,班级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高品位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班级多元的物质文化,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讲就是:“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办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出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首先,笔者利用班会时间专门组织了“我为班级布置献一计”的讨论会,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套合理的设计方案。学生纷纷出谋划策,他们有的自己动手、美化教室。根据他们的意见,教室的墙壁上设计了“我快乐、我成长”的评比栏,记录了每位学生每天的学习、纪律、卫生、背诵、课堂表现、预学案完成情况等。还有“争先恐后”,这是一个小组评比栏,在这个评比栏中可以看到每个小组的激烈竞争;“群星璀璨”明星栏,这个展板上现在已经贴满了班级明星的照片;“展我风采”展示栏,上面展示了许许多多的作品;“我寻作文之乐”习作栏,这里经常会让学生看到一些班级优秀作文,这个栏目的设置给七年级学生的习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另外还设计了班务栏、公示栏和图书角。让学生在展示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让他们有一种竞争和挑战的意识,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不断发展,同时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受到自我激励和对比激励。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示和承认,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增强了。

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有人文性的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班级活动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管理形式。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集体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一个良好的班级,除了靠学生自觉外,还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于是,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方面,笔者自己首先努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处处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其次,在《中学生守则》和《中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班级文明公约,约束学生,使学生有章可循。另外,还应从加强日常规范管理入手,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实际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使学生人人守纪律,个个讲卫生、懂礼貌,形成了良好的班集体。

三、大力开展班级活动,培植富有生命力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而班级活动是体现班级精神的载体。班主任要开动脑筋,组织学生开展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知、思考并发展,通过活动打造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班级精神。

1. 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主题鲜明,能创造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班主任应审时度势,抓住教育契机,结合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思想受到熏陶,情绪受到感染,行为有所改进。

2. 文体和节日活动。歌咏会、故事会、运动会、艺术节等文体活动不但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发展爱好,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竞争意识。重大节日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文化品位,深化班级文化内涵。

3. 评比和竞赛活动。借助“文明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最诚实守信的人”“运动之星”等评比活动,可以树立典型,彰显榜样的力量。适时开展诸如安全知识、智力闯关、阅读写作等各类竞赛活动,能丰富班级文化生活。

4.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连接社会的纽带,更是开拓班级文化的新阵地。

四、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基础,营造人格培养的良好氛围

整洁、美观、和谐的环境有益于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生活有助于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培养。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力求在班级中开展能反映和体现主体意识的价值取向及班级特征的文化活动,使之成为鼓舞和召唤师生的精神力量,达到育人的目的。

各班班主任应和全体学生群策群力,对教室班级文化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布置。把“美”的教育渗透在班级文化的各个方面,做到了让“四壁说话”,让“每一堵墙”成为“无声的导师”。全校各个教室的布置精彩纷呈,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班级文化特色和学习文化氛围。“我要进十环”“你追我赶”“荣誉榜”“综合表现”等评比栏诠释着学生的满怀豪情,爭取进步的热情和信心;“班级公约”“班训”等栏目为班级学生制定了一个行为标杆,促使学生在学习和思想发展过程中不断以此为参照,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爱我中华”“祖国在我心中”“绿色地球”“我学习,我快乐”“放飞理想”等主题板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博学笃志”“积学储宝”的书法作品寄托着教师的殷切期望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照片栏”展示着学生学习的成就与生活的快乐;统一配置的搁物架、信息发布板、卫生角、图书架让各教室整洁规范;生物角的盆花赏心悦目,为教室平添了许多生机,书架上的几株鲜花,无声的传达着学生对教师的祝福,使教室环境严谨规范中透着温馨。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涵,滋润着学生的心田,熏陶着孩子的心灵。积极创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班级文化,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仙居学校 325804)

作者:黄桃红

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2:

如何构建高校“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

摘 要:班级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他们共同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班级以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教育和导向作用。就如何建设“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增强班集体和自我教育的实效性以及良性互动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博学笃志;构建;班级文化

“博学、笃志”出自《论语·子夏》,意为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也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做人和做学问都要志向专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笔者长期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深知环境育人的重大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做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借此对一些具体的做法作出总结,供同行参考。

一、借助主题班会,确立“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我们知道,大学新生刚从中学时期家长和教师的严格监管下走出来,走进相对宽松、自主的大学校园,他们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都处于一个新的“断乳期”,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的头一年是打基础的一年,班风学风的建设尤为重要:如何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制订学习规划、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生活等等,都需要新生自己决定和调整适应。在这种相互了解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加深这种习惯。

此外,现在来自各种家庭背景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诱惑,比如,来自贫困家庭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大众化教育带来就业的压力;独生子女带来的人际交往等生活能力方面的问题以及网络对大学生的诱惑等等。因此,优秀的班集体、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学生许多正面的、有益的影响和帮助,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抵制诱惑。

所以,开学伊始的第一次主题班会就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创设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并借助这次班会把“博学·笃志”确立为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把“树立目标、博学强记、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作为班会的主题内容,让学生明白这里的“博学”正如“博”的含义一样,并将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末,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一种态度。

二、注重人格影响,引导班级的“博学·笃志”的文化建设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知识的传授,人生的劝导、表扬和批评都会得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响应。

我院部分理工科出身的老师,虽然从事机械方面的教学工作,却钟爱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优秀文化典籍,不仅提升了个人修养,在教学中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读本,让他们从阅读中发现人生智慧,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

另外,我院通过开设古典诗歌赏析等选修课、讲座,挖掘诗歌意象本身的审美特质,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古人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命对话,鉴赏中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忧患意识、爱国情怀;通过选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听企业家讲座“SWOT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促使每个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职业规划,学生受益匪浅。

三、创建展示平台,塑造班级文化形象

一方面注重静态文化建设,包括宿舍文化、自修课教室的布置。比如,学术刊物进寝室、建立宿舍图书角、学习小组等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自修课教室桌椅的摆放,墙面的布置,黑板的利用等是一种静态文化,健康高雅的班级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班级生活的兴趣,从而热爱生活、热爱文化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另一方面,动态文化包括课堂文化、班会课,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而适时开展各项主题活动。班级可以订阅报纸、期刊,组建班级辩论队、舞蹈队,形成班级日常文化。在班级管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班级文化“博学·笃志”转化为个人行为,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运用讲座、报告、展览、科技制作等形式,可以使许多学生找到展示表现自己的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树立自信心。

四、以人为本,注重“群体情感”的培养

“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应体现出温情文化的特点,班级的温暖主要通过节假日的集体活动;关心慰问生病的同学、家庭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和个别咨询辅导等工作来体现。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不仅使班级拥有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个体性格也有帮助,进而也会对学生的将来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要做好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育人,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育人水平,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高鹏飞.基于系统学理论的大学生班集体建设规律探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02).

作者简介:邓玉真,女,1971年出生,河南驻马店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立项课题《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JSJG071主持人:朱平、蒋庆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誗编辑 王团兰

作者:邓玉真 许西惠

博学笃志的班级文化论文 篇3:

弘扬传统文化,点亮红色青春,润泽学生心灵

摘要:本文以初中班级文化建设为例,以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红色文化的核心理念,建设班级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弘扬传统文化,点亮红色青春,润泽学生心灵。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了许多论述,如在《习近平用典》一书中,他就引用《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由此可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基因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

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文明历史长河中历经岁月洗礼、时光沉淀以及历代先辈不断升华而生出的光彩夺目的瑰宝,早就已经融入于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了我们的基因,千丝万缕而不可被斩断,是中华儿女们坚毅、勇敢、善良、勤劳等性格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因此,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红色革命文化相融合,引领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坚守核心价值之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之魂,拓展人文精神之用,筑牢救国文化之体。

红色文化基因是革命时期,由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它体现了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等种种优秀传统。中华儿女选择了马列主义,而马列主义的立场正是广大无产者的立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大同,共同小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不谋而合。事实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蓬勃发展,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发展。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构成当前中国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红色文化是魂,优秀传统文化是根。

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秀的班级文化能够影响并带动班级建设、学生个性,甚至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人文品格的塑造,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为了引导学生敬畏传统、弘扬传统,增加爱党、爱国的情感。本学年,我们班创立了以传统文化为基调,结合红色文化价值观,构建“翰林院”这一班级文化主题。自翰林院创立以来,我们依靠"文化自信"力量,始终坚持"专注文化,只为未来"的发展理念,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红色基因"为己任,按照"立足扎根初中,不断延伸拓展"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静态环境文化、动态活动文化"两大特色优势牌,"软硬"兼施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下面不揣简单与浅陋,试对此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整合多方资源,创建班级静态环境文化

1.班名:翰林院;翰林院乃为养才储望之所。

2.班徽:班徽设计以竹子为象征物,名称为“竹沁”。竹子柔中有刚的为人原则挺拔洒脱、虚怀若谷正是学生的人格追求。

3.艺术长廊:《中华古韵,诗词颂德》,在学生每天路过的走廊上张贴古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让每一个学生能在宜学的环境下乐学善思。

4.才艺栏:《弘扬中华之经典,传承国学之瑰宝》,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展现个性,张贴自己最得意的水彩画、剪贴画、成语、书法、剪纸等,形成班级良好的文化环境,熏陶学生性情,让每个学生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伴随着浓浓的书香卓越成长。

5.文苑撷英:张贴摘录或创造的美文,让学生学会观赏别人的好处,以更谦虚的态度,更严格要求约束,随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气。

6.翰墨凝香:读书之美,美在开阔视野,好书使人得益毕生。梦想凝聚力量,希望昭示未来,书中的力量必将化成翅膀,帶着我们这一代自由翱翔,自强不息!

7.宣传栏:《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做事需要攻无不克,尽管饱经风霜、历尽冲刷、负重千斤,仍需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找到通往梦想的路,不畏艰辛。

8.美德少年:泱泱华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美德光芒万丈。以勤立身,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乘风破浪,勇立时代潮头,追逐青春梦想。

二、开展系列活动,构建班级动态活动文化

1.“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我国有“诗国”的美称,从远古过来的诗歌,始终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价值,崇尚道德,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在班里组织学生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情,在触摸语句中含英咀华。

2.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在阅读中渗透传统美德意识,从中深受教育,定期组织班级讨论会,同学们在辩论中澄清是非,既修身养性又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营造班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

3.书法自古有法书,定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书法学习活动,进行评比和奖励,激励学生练字积极性。

4.“书香浸润灵魂,文化滋养个性。”举行民间手艺制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剪纸、水墨画等活动,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基于学生诉求,构建班级“硬”制度文化

1.班干部:为了培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感和班级凝聚力,班委成员从学习、纪律、午餐、二操、个人卫生等方面进行分管鞭策,起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

2.学习小组促共赢:班级由博学笃志、气吞山河、燎原之火、百战不殆、宁静致远、鹰击长空、金榜题名七大小组构成,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3.文翰小筑:刚柔并济的班级管理制度,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立足时代之基,建构班级“软”精神文化

1.翰林内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管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制定富有本班特色的班规。

2.班级文明公约:班级公约的存在是要让人人心中有一杆秤,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打造一个高素质的集体孕育个人的成长,个人则以优秀的素质来反哺集体,最终实现集体和个人的德才兼备。

3.班风:诚信、求真、勤恳、奋进。这正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五、小结

学史明理,学史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古人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唯有传承历史,方能立足当下,继往开来。

参考文献

[1]于洁. 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0(11).

作者简介:何伟芬,女,1986年10月,汉,广东中山,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学

作者:何伟芬

上一篇:金融改革非均衡环境论文下一篇:扶贫工作计划(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