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全日制专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现状表现出热门专业收费高、市场化程度较高、收费政策标准不一。

第一篇:全日制专业论文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发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生背景,指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全日制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源质量较差、“双师型”导师数量不足、合作教育渠道缺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如何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订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重要工作。

一、全日制专硕培养背景分析

研究生教育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如下图)。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们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培养政策,是以学习理论为主,培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或者是高等学府的教师为目的。从文革初期到文革结束,研究生的数量大约2万3千人,培养质量、就业途径都符合精英教育目标。但从90年代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1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人,其中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6.9万人,硕士生招生总规模为53.9万人。从就业市场来看,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显然更青睐博士生,而企事业单位则要求研究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教育面临着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已经从本科生蔓延到研究生,就业困难已经从本科生扩展到了研究生(学术型)。针对市场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考虑高校毕业生巨大就业压力,从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决定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生源,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全日制的培养,并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在经济生产和社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问题

认识不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改变以往研究生教育实践能力缺乏的现状,推动高水平大学面向企业和社会培养大批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预计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将各占半壁江山。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而非权宜之计。目前,学校还没有把专业学位教育纳入到整个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中进行统筹安排,未把它作为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缺乏应有的质量保证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自身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目前仍存在过多的借鉴甚至照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未能突出专业学位基础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复合性等“知行统一”的特点。此外,相当多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了解不多或信心不足,宁可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也不愿意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部分考生甚至不接受全日制专业学位,选择明年再考全日制非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生的担心、顾忌和犹豫,代表了学生、家长、社会公众长期以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普遍认知,也从侧面反映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要求主管部门、招生单位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不规范。目前全日制专硕培养问题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日制专硕培养质量,主要表现在:全日制专硕在培养过程中重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辅助教学、试验教学、调查研究等方面内容较少,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培养模式;政治、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合理,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不强,选修课和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不多,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不适宜,配套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课程设置急待完善;指导教师大多数由学术型硕士导师兼任,由于这部分导师长期受传统学术型硕士教学和指导方式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要,而校外导师存在职责不明、待遇不高或责任心不强、水平不高等问题,许多校外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导师结构很不合理,队伍建设急需加强;全日制专硕培养从论文选题、资料收集到指导答辩等环节均以学术型硕士的标准统一要求,未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特点和职业特色等,与学术型学位的论文区别不大,工程项目设计、调查报告、实践总结等类型的论文数量偏少,论文环节急待规范;由于政府、学校统筹协调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还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急需建立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直通车。

2.质量得不到保证。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与从事的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的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学习目的也多种多样,既有真心想学点知识的,也有纯粹来拿文凭的,还有二者兼而有之的。全日制专硕生源成分复杂,学习基础不一,学习目的多样,增加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度和管理难度,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另外,专业学位实行全成本收费制度,这就迫使培养机构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使得办学宗旨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目前工商管理硕士等热门专业存在着生师比较高,导致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

三、全日制专硕培养改革途径

由于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认识不到位、培养不规范、质量难保证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全日制专硕实际地位不高、社会认同度低,进而使得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产生疑惑。为此,在充分调研和客观分析全日制专硕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具体措施。

1.必须大力改革培养模式。广泛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就业部门,收集专业硕士社会需求资料,明确市场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要求;培养过程要突出专业性,遵循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应用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采用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做好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或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衔接,学位论文选题尽可能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实施全日制专业硕士论文形式多样化,以解决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2.必须大力改变导师结构。加快导师队伍转型,实现高校导师在学术水平及实践经验上的双重提升。推动导师转型,应启动导师考核制度改革。对应用型导师与学术型导师的考核应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科研成果特别是科研论文发表不应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主要考核指标。如对机械工程专业,应用性横向项目经费、可应用性成果等可作为应用型导师的一个主要考核指标;改革校内教师考核方式,鼓励学术型教师、年轻教师进入设计院、企业等提升工程素养,并在薪资、职称评聘方面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成立工程应用中心等机构,拓宽社会服务范围和渠道,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导师队伍实力和影响力。

3.必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欠账较多,必须客观评价专业硕士办学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条件,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拓展办学平台,加强能力建设。一方面,针对学校现有学科基础,梳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成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提升实训实践水平,切实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育环节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培养专业硕士,必须确立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专业硕士的校外导师来自企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依托企业,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锻炼要依靠企业,高校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机制,实现企业和高校之间“双赢”甚至“多赢”。因此,在专业硕士入学之初,学校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者充分协商并吸纳相关专业应用领域专家的意见。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配合校内导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这些学生毕业时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缓解高校内应用型导师不足的矛盾,有效解决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难题,有效实现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实现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内容高起点、培养质量高标准、创新实践能力高要求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招生计划,完善培养模式,重视能力建设,有序推进研究生教育全面进入科技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促使教育与生产部门形成最直接的联系,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关系,建立开放性、灵活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和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增强专硕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松.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2]郭时印,贺建华,李阿利,王京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作者:岑海堂,杨忠义

第二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 自2009年中国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向专业实践能力转移。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其在继承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知识体系性强、理论基础扎实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专业技能培养不系统、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企业对培养过程参与度低等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从课内教学、课外锻炼、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实践四个方面全过程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专业学位;专业能力;过渡模式

[

[文献标识码]A

[

中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收范围,翻开了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1]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尝试,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各大高校积极参与下蓬勃发展。纵观几年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虽然在规模方面迅猛发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受多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制度的影响,在培养质量方面仍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以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为研究对象,力图构建一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为提升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思路。

一、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009 年启动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发展土壤是中国高校运作多年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受到教育思想、教学资源、培养过程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培养机制和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高度雷同,离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既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距离甚远,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的现象严重,大多流于形式。这说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中国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型教育,一直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与师资队伍,其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知识体系性为主。受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惯性的影响,在中国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培养方案中也凸显知识的体系性,应用性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比重过低,导致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位标准中“培养体系方面”的核心内容为: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必须在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作与管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并在特定的工业工程领域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应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门知识,并对与本专业有一定关系的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内容侧重知识体系性。

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尽管增加了实践部分,形成了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但总体上看,培养体系和方式仍以学术性培养为主;培养方案中尽管明确了实践要求,但实践体系仍不完善,内容和效果难以保证。除课程之外,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要求一般也是参照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规范与标准。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培养过程存在“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一种好的结果是以专业学位的名义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型人才;一种不好的结果是这部分研究生可能既没有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又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尽管大部分高校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除“学术研究”“应用研究”论文方式外,还可以是“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调研报告” “案例分析”等,但从实际情况看,“学术研究”“应用研究”类论文占主导地位,其他论文方式几乎没有学生选用。

(二)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

从目前看,中国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以学术性师资为主,各高校为专业学位培养引进的专门师资数量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目前的大学评价机制与教师职业发展机制的限制。目前的师资主要是“从高校到高校”(高校博士毕业到高校任教)的学术型人才,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与企业运营和生产实践联系较少,缺乏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就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只好照本宣科,空讲理论,更谈不上根据行业、职业领域实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有效的指导。[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

第31卷第4期田玉英,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教师的实践短板,积极推进青年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等接触实践的教育活动,这从长远来看意义深远,但从总量上看如杯水车薪。同时,目前中国教育评价体制强调教师理论与科研能力,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也导致校方的这些措施成效并不显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专业化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举步维艰。正是师资的实践能力欠缺导致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能培养不足。

(三)企业参与度低

学术型人才培养可以由高校独立完成,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如不与企业等社会机构合作则是不可想象的。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都有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主体的参与,高校与这些主体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学位授予标准等。企业等主体从人才选用、实践顶岗中获利,学校从培养质量中获利。中国的大学教育一直相对封闭,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中国企业参与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董事会成员身份参与。中国许多高校实行董事会制度,董事会成员中以企业为主,但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不直接参加学校的培养工作。二是实习环节参与。其主要是通过共建实习基地的方式。目前的运作情况是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学校付出不够。三是企业自主办学。这几年企业自主办学(包括校企合作办学)蓬勃发展,在职业化教育方面成效显著。中国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一般来说实力较强,其与企业合作方式主要以前两种为主,而此两种方式都存在着企业参与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大都注重“专业化”、“深层次”知识体系的培养,强调“专而深”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的体系性与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导致了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而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由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选拔而来,过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没有社会经验,对社会认知度低。培养体系与生源背景不衔接,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其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相对欠缺。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对学生应适度增加这一方面的锻炼。

二、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总体框架设计

无论从国外经验来看,还是从对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智分析来看,中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都应加大企业等组织的参与度,使之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从而形成“学校—企业”组成的双培养主体体系,这是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企业参与的环境(或条件)尚不具备,需要从长计议。面对如此背景,业已大范围铺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该何去何从,需要高等院校有所作为。本研究以目前的教育环境为背景,提出一种过渡模式,即构建一种以学校为单一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框架体系(如图1),以期在现实背景下谋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素质的提升。

图1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框架

过渡模式的设计以提升专业能力为目的,将研究生培养划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阶段;结合中国现实情况,设计成“长校内—短校外”模式。“长校内”(时间一般是两年)分为三个阶段:理论课内、课外、实验实训;“短校外”(一般是一年)分为两个阶段:生产实践(实习)、毕业设计。这样形成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的“课内提升+课外锻炼+实验实训+校企合作”专业能力提升体系。具体内容如下:除正常的理论教学以外,课内提升是在课内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教师对实践知识的讲解(目前应以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为抓手)和选聘部分企业实践专家进课堂授课;课外锻炼以专业实践引导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主;实验实训以实验模拟与实验对抗为主;校企合作主要以订单式培养与学生实习为主。

三、利用校内学习阶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一)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专业技能

1.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中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没有专业实践的经历,其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而这些理论有的与企业实践不符,导致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脱节。弥补这一缺陷的主要途径是增加实践课程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目前的情况看,前者既需要实践教师,也需要实践场所,目前条件还不允许;而后者则相对容易实现,学校的可控性强,易操作。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可通过两种渠道来实现,即教师进行实践化改造或引进专门的实践教师。近几年来,中国有部分高校通过教师现场挂职锻炼、教师专业案例采集等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但在如何保证效果方面尚需做些工作。同时,适当从生产现场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高校的实践师资也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2.企业专家进讲堂活动

全日制研究生接受的理论教育尽管来源于实际,但与实践尚有距离,为了保证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专业能力提升,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专家很有必要。所以,推行企业专家进讲堂是弥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良好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应嵌入“企业专家进讲堂”部分。目前有学校实行上课教师“1+1”制度,即每门课必须引进一次实践专家进课堂,这是良好的尝试,但目前规范性不够。建议将其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有计划、有秩序的长期建设。

(二)通过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应有别于一般研究生的第二课堂,其目标还应以专业素质提升为出发点,通过第二课堂发展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综合技能,所以应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二课堂进行专门设计。首先,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例如,全日制专业学位工业工程的项目管理方向,应在入学后要求学生必须组成项目组,并参加项目调研案例评比活动。其次,第二课堂活动要鼓励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单位与专家参与,实施“第二课堂进企业”活动,实现“活动捆绑专业技能”的目标。最后,第二课堂活动应纳入学生的考评体系,确实落实这一活动的开展。

(三)通过实验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中国有专业学位办学资格的学校,大都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利用实验条件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验证功能,强化其实践模仿功能。具体体系如图2所示。

图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1.基础实验平台

基础实验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基本实验技能,为以后进行更综合的实验打下基础。组织形式一般采取观察、自主操作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

2.课程单元实验平台

课程单元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课程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知识。侧重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完成实验项目过程、案例讨论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

3.课程综合实验平台

课程综合实验侧重综合应用课程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运作紧密联系的能力及科学决策的能力。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分组竞赛、撰写实验报告等形式,一般与实训课程相结合,有单独的学分学时。

4.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专业综合实训是针对专业特色设置的以模拟性实验为主的项目,学生能比较系统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工作设计,形成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由于该实验内容是本专业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覆盖了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5.应用创新创业实训

应用创新创业实训是按照基础、综合设计与应用创新或创业相结合的思路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或与具体企业运作相结合,旨在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营造自主学习、大胆创新、敢于创业的情景。其组织形式多样化,可采取模拟公司、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论坛等形式。

四、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但企业的全程参与条件尚未成熟。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订单式培养,二是建立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是把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内许多学校有所运作,但规模有限,不是主流。构建有效的实习基地则是主要途径。

(一)订单式培养,培养与就业的融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在国内运用的规模较小,在技校、职业学院使用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用人单位对研究生需求的非规模性。尽管也有学校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订单式培养尝试,但由于规模小、学生自由择业意愿性强等方面的影响,其效果不是很好。但这种培养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订单式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与行业联系,实现为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这样既能够扩大订单式培养规模,又能保持订单式培养的持续性。如果与单一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培养,建议其规模控制在10人/年左右。(2)订单式培养的协议应要求各方严格遵守,因为近几年的现实是,大量的企业、学生私自打破订单式培养协议限制,导致订单式培养无法延续,学校和企业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受挫。(3)订单式培养要求企业培养单位提供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条件,如工作岗位、优秀的现场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报酬和生活条件等等。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强调“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应在双赢的基础上,建立面向未来的具有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中小企业相对灵活,人才匮乏,对高校资源有很大的需求,是高校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选择对象。

1.构建实习基地的双赢机制

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学校的长期教学功能的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缺乏基础,从而导致目前高校乞求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传统的实习基地被学校看成学生的训练场,而忽略了校企间的深度、广泛的合作,学校的功利性太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应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为纽带,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学校的项目立项,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水平,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基地的稳定持续发展。[4]企业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科研能力,进行生产经营指导、员工培训、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等活动,并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和模式的了解优先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新员工,这大大缩短了员工的适应时间,同时减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高校借助企业资源,提升办学水平,改善实习环境,确保人才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不断提升人才质量,并可通过向企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提升高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增强企业对高校的认可。校企合作实习,需要企业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同时也要求高校根据实习单位的用人需求,统筹分配实习人员,将学生的获取与企业的收益相结合,以确保企业、高校效益双赢,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5]

2.构建实习基地的组织框架

科学合理的基地组织管理是实习基地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实习基地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这不利于实习基地的使用与维护。校企联合构建实习基地组织框架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指导、监督、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组织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设立实习基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高校主管教学负责人和合作企业负责人共同构成。二是设立基地实习工作管理小组。成员由学校教学系和职能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地建设的不足,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协调解决矛盾。三是设立基地实习工作指导小组。成员由“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成,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念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力争提升企业效益。

3.加大资金投入

实习基地建设并不是盈利性活动,且其在建设前期和运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维系正常的实习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高校在此方面投入甚少,许多实习基地依“关系”而维系,这是无法保障实习基地的持续发展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稳定、具有实效的实习基地,这需要有效的资金投入予以保障。因此,学校应加大此方面的投入。

4.构建严密的制度体系

为保证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校企双方需要制定相关的措施加以约束。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制度,保障实习工作顺利、有序完成。

首先,在学校的高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方案等形式明确校外实习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其次,要注重契约化管理。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对合作目的、实习方案、实习待遇、实习安全等重要内容进行明确界定,使实习全过程有据可依。同时还应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学生、导师在实习过程中的职责,要通过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最大范围内为学生争取合法权益,尽可能规避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如学校应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基地领导、管理和指导小组工作制度》《学生实习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和约束实习参与各方。

五、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参与是其成功的关键,但目前中国尚无社会参与的环境。本文力图寻找一种过渡模式,使中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实现其目的。本文探讨了课内外并举的四种主要途径,尤其强调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期能为中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9(6):4647.

[2] 秦发兰,陈新忠,汪华,等.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660.

[3] 范杰,李敬锁.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3):8082.

[4] 孟祥宾,魏泽.论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4146.

[5] 李桂梅,李科生.立足双赢: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7577.

[责任编辑:赵玲]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TIAN Yuying, HUANG Cha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actice ability; transition mode

作者:田玉英 黄昶生

第三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现状表现出热门专业收费高、市场化程度较高、收费政策标准不一。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的合理性及意义,提出了全面收费的政策建议;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收费体系,并以“扩大助学金范围、提高奖学金力度”为保障。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全面收费 收费标准

一、引言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指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目前已按规定实行收费政策的研究生,暂执行原收费政策。教育部2009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收费有关工作的通知》仅指出,各校在研究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的收费标准时,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收费的具体标准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到目前为止,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否全面收费以及收费多少还是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界定,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通过专业学位考试,或者是通过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进行招收的,并开展全日制学习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我国从1990年开始试点招收MBA专业硕士,1991年正式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截止到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经批准设置了39类专业硕士,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并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现状分析

( 一 )全日制热门专业硕士收费 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中的一些热门专业收费较高,如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及税法硕士等高收益率以及市场需求高的专业硕士。一直以来,不论是全日制或是在职学习,这些热门的专业硕士招收的都是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由于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较好,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较高,所以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都比较高。以工商管理硕士(MBA)为例,是源于欧美国家的一种专门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目前一些高校已开始试点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而且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MBA可以分为全日制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其中,在职的MBA收费高于全日制MBA的收费5到10万元不等。

表(1)是选取《经理人》的最佳MBA排名前11所高校,再结合各校的招生简章以及学校论坛上的相关资料整理统计而成的全日制MBA的收费情况。数据显示,各学校的收费从2008年到2012年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最低的是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的3.3万元,最高的是2012年北京大学的13.8万元。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招收少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就读全日制MBA,学费和在职人员就读的全日制MBA相同。通常情况下,各学校一般都未设立奖助学金。

(二)全日制一般专业硕士收费 除热门专业硕士,其他专业硕士,收费一般集中在3到4万元。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其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表(2)显示了2012年我国部分高校全日制MPA的收费情况,表中学费是完成MPA学业所需要的全部学费,其中,最低的需要1.2万元,最高的需要4.1万元。比较表(1)和表(2)可以发现,由于市场需求的影响,MPA的学费大大低于MBA的学费,而且同一专业各个学校相互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MPA招收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大部分是往届的、有过从业经验的毕业生,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收费问题上,一般分全日制和在职两个标准,全日制培养方式中应届的和往届的并未予以区别,而且未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像MPA、ME、JM这些一般的专业硕士,有一部分学校会设立奖学金,但是金额不高。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学校的奖学金覆盖范围都会除去MBA和MPA这些工作导向性特别强的专业硕士。

( 三 )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 如前所述,由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没有规定具体的收费标准以及学费的上下限,再加上每个学校的方针政策和追求的目标各有不同,所以各学校收费状况迥异:收费与否并存,收费多寡并存;其中,不收费的比例较高,收费标准大多集中在8000到15000不等。下面是根据2012年各高校硕士招生简章,归纳整理的三种收费模式。(1)除特定专业公费录取模式。这里的公费录取并不是针对全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是除去了一些特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像MBA、MPA、法律硕士等。如浙江工业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外,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均为公费生;浙江工商大学除去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项目管理硕士以外,均为公费录取;浙江财经学院一志愿录取的(除MBA外)享受公费生待遇。这种除去某些特定专业的公费录取模式也是属于部分公费录取的一种模式。(2)按比例公费录取模式。按比例的部分公费和除去特定专业的公费不相同,它是指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按学习成绩或是其他标准确定的某一比例范围内的研究生享受公费待遇。比如,中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80%的可享受全免学费和半免学费;湖南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硕士中保送的全部公费、考取的部分公费;云南财经大学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录取类别为定向和非定向的免学费;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一定的公费名额;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学年经推荐免试和入学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免收学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的一年级新生按入学成绩排名,前65%全免学费(含推荐免试生),35%交半额学费(含调剂录取生),二、三年级按上一学年综合表现评定。(3)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和前两种都不相同,它是以研究生获得的奖学金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但是,如若全部学生均获得全额奖学金来冲抵全部学费,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公费模式,而且也就失去了奖学金设置的意义。如同济大学除工程管理硕士、MBA、MPA、法律硕士(非法学)及软件工程硕士外,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部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用以抵免学费,還可以申请助教和助管的岗位,获得额外资助。还有一些高校采用奖学金抵免学费的模式是在研究生中进行差额分配的,这样的奖学金设置相较前一种还是存在一定意义的。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理论分析

( 一 )公共产品理论 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在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的社会效益,而且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三个特点,其所需经费由所涉及的消费者共同提供和共同享有,通常由政府预算提供。而“私人产品”则没有外部的社会效益,其消费具有竞争性、受益具有排他性,效用具有可分性,经费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由于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所以属于一种偏向于私人物品的准公共产品。因此,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都应该要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以MBA为例的部分热门专业硕士的收费因为市场的需求情况而相应的偏高,证明了“专业硕士”这个准公共品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收益上具有排他性。但是,由于它的社会外部性、所产生的效用是不可分的,以至于这类专业硕士的收费不能完全市场化。而对2009年以后重点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来说,有一部分的学校没有收取学费,可能引起较大的拥挤成本,这既没有遵循准公共产品说,也忽略了教育的公平性。

( 二 )成本分担说 1986年,美国纽约大学校长、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是有收益的投资活动,它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其中,受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个人、雇主、家庭等。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分担成本”的基本原则,教育投资应由政府、学生、学生家长等共同分担。研究生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使个体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经济收入,也可以推进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研究表明,教育层次越高,带给个人的收益要明显大于带给社会的收益。鉴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市场化的需求,接受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人从中获得的个人收益,如:高薪、高职等,是明显大于社会收益的。在供给一定情况下,若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成本完全由国家提供则会出现需求过度;而完全由个人负担则会使大量低收入者被排斥在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之外。因此,在成本负担理论的“谁受益、谁负担”这一原则下,攻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必然要求个人为此部分的收益负担一部分的教育成本,即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实行全面收费。其中,全日制工商管理这类市场需求高、收益可内部化程度高的专业硕士的收费也要高于其他的专业硕士。

( 三 )筛选理论 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可以凭借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不同素质的员工获得学历或通过考试的成本(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等)通常是不同的,当假定员工个人能力和接受教育的成本成反比时,低素质员工比高素质员工的成本高得多,因而教育水平往往认为是传递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职位上的一种重要机制。由于获得较高学位往往更易于获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和较高薪酬,因而常常会刺激人们对更高学位的需求,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就极易造成供求不平衡,引起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全日制专业硕士设立的初衷在于从市场定位和职业选择上和学术硕士加以区分,以教育绩效和学生的未来劳动生产率建立直接联系为目标。因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收费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方面,不能仅仅具有信号意义。如果实行和学术硕士一样的免费政策,由于信号发送机制的作用,很可能造成人们对学位的过度需求,形成“混同均衡”,导致个人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这样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分离条件”加以筛选并力图达到更有效率的“分离均衡”。建立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制度以及确立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单纯信号目的的学生的选择成本,减少其需求。同时,对于着眼于专业硕士培养教育未来长期收益的学生会将学费放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考虑,对其选择影响不大。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全面收费政策可以成为对考研学生的甄别和筛选的一种有效的信号机制,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从公共产品理论、成本负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看,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目前从免费到十几万不等的收费是不合理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应该要不分地区、不分学校、不分专业的实行全面收费。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收费可行性及其实施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可行性 (1)受教育者支付能力增强。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如表(3)所示,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逐年增长,大多数家庭能承担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即使一部分农村家庭无法完全承担,但是,从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较高这一点出发,借款读研也是可取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具备支付能力的人们开始更愿意投资于研究生教育。 (2)受教育者愿意为高收益率分担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个人投资已为社会所认同。实践表明,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带来不同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从而使人们乐意去投资,去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如表(4)所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获得的收入不同,相对而言,研究生学历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是研究生教育中导向性较强的一种教育,一般毕业以后都会直接去工作,在市场化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比学术型研究生的就业面要宽广些,回报率也更高一些,是一个收益更明确的投资行为,因而,根据成本—收益分析,受教育者也愿意为个人收益负担一定的成本。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实施 (1)收费标准应该根据专业、学校、地区的不同定制。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不同的生产成本决定了同级产品的不同价格,对于不同等级产品价格的确定则要考虑其质量。由于各地區、各学校、各学科和专业的教育培养成本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差异性,收费标准的确定理应差别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不能“一刀切”,应该体现出市场化条件下的成本-收益原则。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和专业的资源耗费及毕业后的回报收取不同标准的学费。比如,对培养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生源好的高校,允许适当的多收费;对边远地区的高校、学位授予点少、招生量小且有足够经费者,允许少收费或免收费。而且对于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等就业后预期收益率比较高的热门专业的收费标准应该要高于历史、文学这些基础类的弱势专业。其中,对于专业硕士中的应届生与非应届生的收费标准应该适当的予以区别。总而言之,对于重点大学、热门专业及毕业后经济收入较高的专业实行高收费,而普通院校、基础专业及就业后待遇较低的专业收费则不宜太高。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收费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分类指导体系。(2)应进一步完善“奖助贷”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一是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完善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制度。考虑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殊性,国家应该进一步扩大助学金的资助范围,减轻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压力。而且针对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各高校应每年从学费收入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特困学生的补助,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获得一定的资助,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还应倡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金,同时鼓励企业的科研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合作,实现互惠互利。与此同时,高校及科研机构应增设“三助”岗位和增加“三助”基金,按“有偿劳动”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参与“三助”工作, 这既能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二是继续实行普通奖学金制度,进一度提高奖学金的额度。普通奖学金是从顺利推进收费改革的需要出发,缓解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使其安心学习,完成学业。但普通奖学金并非助学金或生活补贴,应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结合,划分等级,让其发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作用。而且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增多以及负担的教育成本较高,国家应该要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获得奖学金的额度。设置的奖学金如下:设立专业奖学金。主要针对国家及社会所需而条件艰苦的农林、地矿、师范、 民族、体育等专业设置不同等级的奖学金,用以帮助学生支付培养成本,实质上是减免了学生负担的部分,以此来保护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设立特别奖学金。设立此种奖学金,旨在鼓励那些专业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生, 如论文被世界三大检索系统录用,或某些理论成果、政策建议被国家政府或社会单位采用等等,以此来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热情与能力,使其学习研究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直接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三是继续实行贷学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继续实行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的政策,以支持经济较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助学贷款应进一步简化手续,规范贷款额度,同时在贷款利息、偿还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与此同时,还要在研究生中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讲诚”、“守信” 之人,以增加社会对学生的信誉度,进而也方便贷款。

参考文献:

[1]赵纯钧:《开拓创新发展我国MBA专业学位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第1期。

[2]谢织予:《经济博弈论(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毛建青:《研究生教育收费理论依据及定价原则的文献综述》,《价格月刊》2011年第412期。

( 编辑 聂慧丽 )

作者:毛建青 谢玲霞

第四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初探

一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農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

1 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10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

2 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 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 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 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实行学校导师与研究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因为农业推广硕士是在职教育,研究生大部分有工作单位,因此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实施“双导师制”的难度较小。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没有工作单位,缺少相关职业背景,实施“双导师制”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校内导师“专业”性不强。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校内导师主要是由农学硕士的指导教师担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导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但在许多方面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校外导师的选择程序及指导方式有待完善。校外导师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但具体资格确认尚未统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习年限为两年,因其与校外导师的学习实践时间有限,就对校外导师的指导方式提出了要求。

4 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

生源背景复杂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目前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课程设置,实践性课程比较少,专业学位的特色不明显,还不能完全满足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相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缺乏工作经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我国,学术型学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高校一直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多采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而实践式和案例式教学比重较小。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适用于农学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对农业技术推广技能的提升有限;研讨式教学不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课程教学实践性不高最终影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能力培养,无法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5 学制缺乏灵活性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由于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基础、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习动机不同,两年制的学制安排并不能充分满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从一定程度上说,推进学制改革,提高学制灵活性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

三 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的对策

1 制定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个人培养计划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不能否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应允许并鼓励科研能力较高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国专业博士学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避免培养目标僵化,在坚持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基本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多元化的个人培养计划,以适应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推进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2 完善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

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本身为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生源不足,调剂门槛较低,反而影响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通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为此,必须调整入学形式,强化专业学位特色。一方面,完善调剂方案。培养单位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可自主设定调剂要求,基于此,培养单位应从保证培养质量出发,适当调高调剂条件,比如要求调剂生的本科专业应属于农学科类。另一方面,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特色,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知名度。加强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就业政策倾斜,加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宣传力度是吸引优秀生源、

增加生源数量的有力支持。

3 改革培养体制,推进双导师制

为了保证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应重视指导教师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双导师负责制,采取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推进“双导师制”,开展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培养工作。一方面,提高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鼓励校内导师深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建设第一线,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及需求。另一方面,完善校外导师遴选制度。培养单位应明确校外导师来源途径、保证导师资格,可以由农业推广或农业管理部门推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也可以由培养单位对外公开招聘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此外,培养单位应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做好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4 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研产结合

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基于其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即深入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案例教学即运用本领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实例研究。要根据社会及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技能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教学科研生产型培养模式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学研产结合的锻炼,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必要性。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研产培养模式可采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联合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单位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单位应主动加强与国家重点行业、大型企业间的联系,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校企联合开发项目,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际工作机会。

5 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培养方案

为满足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可以考虑采用弹性学制,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在彈性学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学校一方面应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及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推广专业及就业动态介绍会,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本专业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选择弹性学制试行点,全方位监督,科学评估实施效果。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以期形成运行良好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弹性学制体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尚处于探索之中,随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及其研究的不断开展,其教育体系将会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仁华,胡承孝,江华,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7):33-35

[2]李文灿,林清泉,黄玲,试论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选择[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174-175

[3]张明艳,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3-14

[4]戴雪飞,贺梅英,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58-60

[5]郭洪利等,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实用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田学真 张俊

第五篇: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方式。因此,需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分析了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依据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提出了从教学、日常管理、质量控制三个方面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构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全程合作

文献标识码:A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恰逢我国高校毕业生数再创新高,使得因大学生人数供求比例失衡以及结构失衡等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教育部2009年下发了《通知》145明确规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可否认,这一政策的出台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求,但也希望能借此机会,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2010年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范围,学术型招生调减出的部分和新增的招生计划全部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这意味着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趋势。

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专业学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对提高研究生质量,促进专业硕士教育改革,以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应届本科生提供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亦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招收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给更多想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满足了学生个体及家庭的需求。同时,由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知识文化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应届毕业生选择攻读专业硕士学位,除了可以暂时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从长远看也是增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需要。通过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日后的求职就业做准备。

从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定数量的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学位,进行全日制培养,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深造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数量,而且有利于提高高层次人才的质量,克服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2)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也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的,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失衡的问题。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扭转。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政策是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的重大改革。通过招收并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调节学术研究生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并积极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从而,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3)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实现专业学位教育创新、解决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契机。通过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试图解决当前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存在的生源对象复杂,起点低;学校类型单一,培养模式不够多元化;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软硬件条件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重学位论文轻工程设计;社会对专业硕士认可程度低等问题。遵循专业研究生的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力求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更加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并通过结合学位硕士的日常管理模式,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通过探讨和实践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在坚持“实际问题导向”的基础上适当加强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让应届生接受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出有较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是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应该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

2.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不同的生源特点,为达到培养目标,必须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与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招收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有一定工作经验而此次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主要是针对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首先在学习动机上,以往的专业硕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发展。因此对学习的评价着眼于专业学位学习是否促进了他们的工作,文凭是否给自己在单位的发展带来实惠。而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毕业后还要去找工作,因此他们的评价更多在于文凭和所学能否给他们的职业带来好处以及带来多大的好处。并且他们不明确今后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自身缺乏怎样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必须针对应届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特征,深入研究和準确把握其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确保培养质量。

2.2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是关键

加强校企间的“全程合作”,相关企业可以通过学校选拔该方向的学生,并与校方签订协议,在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提供合作与资助,包括研究生的经费支出,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评价产出等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符合条件的可自己送往该企业工作与科研。学校也应该积极与企业配合,调整研究生的教学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一,在教学方面。教学过程分为课程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生源的特点,改变以往专业学位硕士重实践轻理论,学术学位硕士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相互贯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聘请优秀的教师,提高师资水平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并加强对学生的课程评价,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后获得较好的成绩。其次,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开设校内外研究生公共实验课和学科专业实验课并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室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以提供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环境,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第二,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建构方面。学生管理体系,要加速建立完善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奖励、资助制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校管理、学生权益、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上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同等对待。加强学校与企业“全程合作”的实施力度。首先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经费上,可采取学校,个人与合作企业共同担负。以往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费都很高也不存在公自费之分,大多由学生的所在单位承担。但作为刚毕业的本科生没有单位为其支付学费,可能导致学生因付不起学费而失去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机会。因此通过教育经费的多渠道支付形式为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让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真正实施可行。其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增强二、三级单位即院、系的职责。在招生入学、学籍档案管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师资配备、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上更加规范化。加强对全日制专业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与党支部建设,让学生受到正确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丰富研究生生活,增强身体素质及集体荣誉感。

第三,在質量控制方面。质量控制是以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无任何质量监控措施,就难以确保其培养质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加强以课程学习和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资格考试,考察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位论文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式。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应强调实用性研究,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以往具有工作经历的生源在工作期间接触过或自己参与过以各种职业为背景的不同形式的论文,因此他们的职业公文观念比较强。而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则不具备这一条件,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将有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职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另一条途径,也为他们提前进入职场设计了场景。实行的“双导师制”,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的选题可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课题,或直接将他们派往企业,以突破企业关键技术来命题。通过论文工作,不仅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5-38.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79-83.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北京教育,2007,(11):57-59.

[4]刘惠琴,沈岩,雍翠菊.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程 瑶

上一篇:普通地质学论文下一篇:专科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