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设计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艺术与设计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从审美价值、功用价值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融性。旨在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国印章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

第一篇:艺术与设计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用品及空间环境的审美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带动了社会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刺激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勃兴。但随之而来的“艺考热”使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另外相当一部分高校对人才需要趋向缺乏深入分析,教学方式陈旧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就业与现实需要的脱节,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发展不平衡。努力跟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发展步伐,推进新形势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建立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急需突破的教育难点。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深层目标,注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性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助。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方面要适应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深化素质教育,带动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提出设计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因为艺术设计涉及到人、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对从业人员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求较高。艺术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原则与理论,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社会学、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以培养自己广阔的视野与灵活的思维,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从行业需求角度来看,很多设计机构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软件掌握技术要求较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设计软件运用与艺术设计行业的结合度日益提高。通过一些高端的软件能达到色彩处理、环境设置、材质安排的生动化与美感化的效果。但对照毕业生的水平,学生对设计软件的运用较为生疏,掌握的软件数量也极为有限。学校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直接导致学生设计手段的落后,不能满足高水平设计的需要。为此,艺术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变化,注重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普及教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应用交叉型的学科,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不同。一方面它更注重发掘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激发学习者的创造灵感,以美学思维对这些环境进行再现与挖掘。另一方面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也包括就业教育与应用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能在生产设计服务、管理中发挥作用,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二、优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优化课程设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将其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活,紧跟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校方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按照用人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要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增长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二)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设计专业人才是绝对离不开优秀老师的指导的。在师资建设方面,必须内强素质,外抓能力。一方面吸引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积极招募那些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职工给学生做深入指导。只有深化双师性教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高。

(三)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优化。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着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设计灵感,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

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能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外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舞台进行创作和设计活动,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要通过审美思维的优化,摆脱设计中的拼凑毛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

教学做是不可分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模块安排实习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用性。

學校要积极突出其社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及时实践,建立较为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如在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地,也促使学生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积极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成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策略分析[J];大家;2012年11期

[2]曹惠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作者:朱雁

第二篇: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摘 要】艺术设计体现在各个方面,使社会各方面更具有美感。在当今社会艺术设计行业在各个行业都得到需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就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社会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行业迅速的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改革与进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艺术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不能与实际社会需求相符,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因而创新教学模式以及针对性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以便于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发展。

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条块分割式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还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时代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不论学校、老师还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要自觉摒弃落后的教育理念,树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这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1.2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基础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基础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方面,一些高校依然延续陈旧的专业教材,老旧的教材内容不仅吸引不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眼球,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在基础课程结构设置方面,一些高校不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采取了与经济管理、土木工程等其他专业类似的课程设置,一二年级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三四年级重点放在拔高训练、课外实习等方面。其实,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一二年级不穿插课外拔高、合作能力、审美意识等能力的提升训练,三四年级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实用技能

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呼唤。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突出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要,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设计,实用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实践性和实用技能已经成为多数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考核标准。

1.4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上的设计作品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将设计作品真实地呈现出来才是最好的艺术设计品,这就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拿室内设计来说,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拿出具体的室内设计方案,而且还要了解资金预算、所用材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必要的时候还要为客户提供具体的预算方案,确保自己的设计经济实惠。而现阶段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多数高校仅仅停留在家居设计、室内装潢等方面,缺乏对学生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工作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知识是如此浅薄,难以拿出让客户满意的方案。

2优化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措施

2.1优化课程设置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的思想。将其用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就是课程设置要体现生活,紧跟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校方要具备长远的目光,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动态,按照用人要求来设置专业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要与行业职业技能标准接轨。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增长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2.2加强师资建设

高素質的设计专业人才是绝对离不开优秀老师的指导的。在师资建设方面,必须内强素质,外抓能力。一方面吸引学识渊博,理论知识丰富的老师。另一方面加强校企互动,积极招募那些技术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优秀职工给学生做深入指导。只有深化双师性教学,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全面提高。

2.3促进学生的审美思维优化

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启迪诱发学生独有的设计灵感,才能帮助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实践,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感悟美,发现美,以独到的最具感染力的形式加以表现。在教学中要拓展学生对美的认知感受能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室外教学活动,鼓励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自然为舞台进行创作和设计活动,提升作品的感染力与生命力。要通过审美思维的优化,摆脱设计中的拼凑毛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是较弱的,并没有采用真正的实践教学与生活教学模式。部分学校由于资金,设施,实验基地的短缺,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这样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透彻。教学做是不可分离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一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模块安排实习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用性。学校要积极突出其社会联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去企业及时实践,建立较为广阔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弥补学校基础设施提供在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如在广告设计公司、装潢设计公司、陶艺厂、工艺美术厂等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地,也促使学生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3结束语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也变得更加深入,想要创新艺术设计,就需要设计教育建立健全的教育模式,创新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把生活融入到设计艺术当中,让艺术理念充分的贴近生活,让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艺术设计,并且通过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雁.艺术设计教育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

[2]暴秋实.分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观周刊,2013(02).

作者:龚燕燕

第三篇: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交融

摘要:从审美价值、功用价值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融性。旨在呼吁更多人来关注中国印章艺术,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章指出,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都遵循了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二者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装饰性与功用性;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印章艺术创作者与艺术设计者都要具备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印章艺术 艺术设计 工匠精神 虚实相生 装饰美感

中圖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印章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印章艺术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性,凝聚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经验,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素质和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特有魅力。而艺术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精神文化的学科。从功用性、审美性角度看,二者如出一辙,都遵循了形式美法则、具有装饰美感,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功用价值;追求浓厚的文化意蕴;二者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完美实现。

一、形式美法则完美共现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都追求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感。中国古代印章的外轮廓形、印面形状变化多样,有方形、圆形、杏形、心形、矩形、泉瀑形、葫芦形、连珠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如图1)。印面形状由字形决定,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笔画相同均等的,则分部均稳;笔画多少悬殊的,则疏密参错有序。印面文字排列与印面外形适合、变化,根据字数多少、字体笔画特征变化。印章章法遵循均衡规律,松紧自然、错落有致,对比协调统一,疏朗大方特点。印文对比中求统一,富有大小、长短、曲直、正侧等线、形、块的对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取得相辅相成的协调统一效果。

印章艺术追求变化中求统一、节奏与韵律共存的形式,体现于艺术设计各个领域。该手法与标志设计的表现手法完全相同,标志设计追求形的变化与统一,不论采用什么形式,标志设计的外轮形应该统一在完整的形状中。如中国大唐集团的标志设计由篆体“大唐”二字统一在钟型、方印章图案的外轮廓形中,宛如泰山般稳定,体现大唐集团的稳健和务实,赋予基业稳固、前景美好之意(如图2)。标志字体结构上,遵循了印章艺术的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特点,将篆体字“大”、“唐”演变、叠加,结构紧凑,比例协调,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寓意公平、公正、团结、和谐。该标志注重正负行空间的统一,笔画结构的粗细变化与统一;标识上部“大”字出头,与统一、规范的外轮廓形相适合,形成变化统一的特点,预示公司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发展空间。包装设计也是如此,不论包装的图文版式编排,还是容器包装的整体外观的造型设计,都讲究形式美感的和谐与统一,包装设计风格要与宣传品牌特点相一致,内部的容器包装与要与保护产品的外部包装的字体排版搭配、用色等设计风格完全相同。室内设计领域也要注重风格样式的协调统一:室内设计中的开放式餐厅设计,其设计风格要与同处在一个空间的其他区域(如厨房、客厅)的设计风格相统一,用色、选材、布景上都要向呼应。

二、装饰性共融

中国印章在我国古代的主要作用是实用与审美。秦汉“瓦当印”除了保护建筑物檐头的附件不受损害外,还要装饰美化古代建筑环境。而瓦当印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主要目的便是装饰、美化环境。现如今,印章艺术大多是作为装饰、美化功能出现的,更多的装饰于包装、景观设计、标志设计、产品设计中。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印章雕塑、石家庄的景观雕塑、福州大学的校训雕刻等,分别采用石刻、园艺布景等形式,将印章艺术融入自然,让人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使人品味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意境之美。

印章艺术已经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题材,美化着生态环境、传递中国文化信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的魅力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它将“东、南、西、北”31个“中国印章”应用于整个建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架空梁柱外伸檐口,印章的作用是装饰梁柱上31个通风口。石家庄园林局、公园管理处在城市绿化中把印章艺术与生态环境自然融合,成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图3右),起到点缀景观,烘托喜庆气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目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印章元素已经出现在了信息化的产品——优盘设计中,在此,印章元素同样起到的是装饰作用,同时也是印章文化传承的典型例子,美中不足的是:印章字体篆刻部分采用白色,似乎与印章整体有些脱节(图3中),这是设计师应该避免的。

三、功能性的一致

中国古代印章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有着相同的“功用性”目的,都是为人类日常生活服务的。印章起源于实用,在实用中求美,求美是为了更好地实用。早在春秋时期,印章便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古代印章分为封泥、佩带、殉葬印、烙马印、瓦当印、烙漆、印子金、钤印等多种类形,不同的印章形式,有着不同的功能价值。如封泥是用于公务、财务、仓库的封检,是一种凭证;而系于腰带、或挂于衣襟钩的佩带,是吉祥或辟邪之物,在表示官阶身份的同时,也作为检、封文书、简册的封物;而“瓦当印”应用在古建中,起到保护木质檐头的作用;古代“烙马印”用来区分马匹的优劣等。中国古代印章不仅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还是中国古代交际、广告宣传的重要手段。当代生活中,同样不乏印章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優秀艺术设计作品,印章用在邮票、标志等媒介设计中,具有视觉传播,传递企业文化信息的作用。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公司、企业、团体都采用印章作为品牌标志,印章起到的作用就是信息传达功能,寓意或表达企业、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求,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功能需求与心理需求、审美需求。如服装设计满足着人的防寒、防晒,满足人类对美的时尚追求,满足其心理需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则满足着人类的居住需求、心理需求,让人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环境。包装设计则是为了满足人的信息传达功能,同时起到保护产品、方便运输的功能,如茶叶、酒的外包装形象设计给予包装保护和存储功能以外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者是否认可与购买产品。产品设计是为了方面人类生活。儿童健康升降学习桌椅的设计(图4)也是如此。根据孩子成长特点,为了满足儿童的学习、使用功能、健康生理发展需求,学习桌设计成“斜作业面”形式,满足了孩子身高发育变化的需求,桌面高度、椅子高度全部都设计成可以调节形式,孩子的手臂能自然平放在桌面上,避免了孩子弯腰、驼背坏习惯的形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坐姿的习惯,同时保护了孩子的视力,预防近视眼等现象的发生。

四、寓意、象征性相融

寓意、象征性共存于“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两大领域。中国印章艺术具有很强的文化寓意内涵。如秦代的“吉语印”象征着人追求生活的吉祥如意,祈求神的庇佑,以吉祥语言为印纹,佩戴于身,来祈求平安;中国传统训诫警句“一心慎事”(图5左)、“忠仁思士”

(图5中)、“思言敬事”(图5右)作为印章内容,成为励志的座右铭,来让人励志自警。许多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同样寓意丰富,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标志与科技馆的新馆建筑,都是以“鲁班锁”为基础进行设计的,新馆建筑为一体量较大的单体正方形,利用若干个积木般的块体相互咬合,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又像一个“魔方”,蕴含着“解锁”、“探秘”的寓意。与科技馆的经营理念、宗旨相吻合。如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标志色彩选用了中国代色—印章红,代表中国、喜庆、文化传承的特点。寓意集团公司的事业红红火火,灿烂辉煌。

很多时候,艺术设计产品的寓意性与中国印章艺术完全相同。如虚实相生的“和谐”文化意蕴共存于印章艺术与艺术设计领域。汉代的印章艺术,其“朱白文印”体现了典型的虚实相生意蕴,朱白文印由朱文和白文构成,通常朱文笔画较少,白文笔画较多,其朱白分布灵活多变,形成虚实相生的黑白效果;印章艺术把方寸内多余的石料挖掉,露出篆字部分,形成深浅不一的浮雕镂空效果,再次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内涵。而在艺术设计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中,虚实相生理念也是司空见惯。中国苏州园林设计讲究空间的虚实关系处理,许多建筑在墙上开凿漏窗,使园林具有通透之感,使空间相互渗透、融合,以给人强烈的视觉流动感觉。包装设计采用印章艺术的虚实效果,将包装设计成镂空效果,在美化装饰产品的同时,让消费者通过镂空的虚空间让人直观地了解商品详情,给人以直观、可信之感,进一步感受商品特有的艺术魅力;印章艺术的浮雕、镂空的虚实特点常与服装面料设计结合,通过虚实相生的表现传递—种传统与现代结合之美。

五、“工匠精神”共存

李克强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观念。“工匠精神”,字面理解为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产品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从业者具备专注的敬业精神,要严谨,一丝不苟;要耐心、专注,具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专业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发展;“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百做不厌的精神。印章艺术最初的从业者大多为工匠,“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直到现在,雕刻出优秀、灵动的印章艺術作品也离不开这种兢兢业业的“工匠精神”。特别是印章的雕刻制作,需要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禁的工作态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雕刻艺术视觉效果。

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它本身属于为民服务的行业,属于庞大的系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但哪一领域的设计师都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要琢磨顾客心理,了解其功能需求,耐心与客户交谈,用心思考、鉆研设计方案,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艺术设计属于开放的系统,它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生态美学等多个领域,设计者要具备海纳百川的“工匠”品质、钻研精神,热爱自然万物,了解不同领域学科的发展,不断探索、学习、寻找,以达到设计自如之境,以设计出优秀的、为民服务的作品。艺术设计者需要具备工匠精神才能制作出精益求精的产品,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设计师具备艺术设计的审美水平之外,还要具备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才能设计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需要具备测量、计算、推敲,使设计作品符合人体工程学,以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标志设计对印章艺术、传统图案的借鉴使用不只是简单的复制、修改,而是要将之结合信息化处理手段,对其进行严谨的规范化制图设计,并做出四维空间的动画效果,方便应用,同时使标志迎合数字化发展需求。

总之,不论是从形式美感、审美意蕴等精神层面看,还是从功能需求等生理角度考虑,篆刻艺术与艺术设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章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不但可以拓展设计思路,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使中国艺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侯建华 陈蒙 于玲

第四篇: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广泛审美情趣的伟大民族,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历炼数千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风格,然而我们同时在研究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这些共性和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文化渗透性。

[关键词]彩陶纹饰 龙飞凤舞 解构重组 意念形态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巨大变化,各种设计风格、思潮流派层出不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的意识观念的丧失,一些传统的、民族的美学思想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设计的文化理念。我们从大量的中华原始艺术、民族民间艺术、各种工艺绘画艺术以及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分析比较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之间存在如此多的共性和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彩陶纹饰与抽象符号

早在原始社会,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并非动物人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即各种各样的曲线、直线、火纹、螺旋纹、三角形、锯齿形种种。这些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起“美观”、“装饰”的作用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涵义,当年它们在原始巫术礼仪中具有重要的图腾意义。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后来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并且它的原始图腾涵义不但没有消失,相反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使这种涵义变得更加强烈。

西方现代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否定再现、强调纯形式的审美观点给后世绘画乃至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设计形象的形式语言以抽象形态的出现来表达艺术家的一种意念、一种审美情趣,追求视觉语言的纯粹,醉心于点、线、面、色彩等的造型要素的纯形式构成,它是一种人的内部世界――情感、情绪、感受、心理和潜意识的倾诉。这种形式语言表面看是纯形式,但并非没有内容,只不过内容中的再现性因素被淡化,被隐藏、被消融于形式组合中,从而使内容呈现朦胧游离、似是而非、难以捉摸的形态,使之变得别“有意味”。抽象的形象引发的联想深广、局限性小是因为它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属性较为模糊。当人们在欣赏热带鱼身上的彩色条纹时所感到的快感和愉悦于欣赏抽象作品时的感受是一样的,虽然彩色条纹是一种形式,并无内容,但抽象的点、线、面组成的无限变化引发的联想犹如古人把天上的星星组成各种动物一样,它给人们思维以广袤的空间。抽象语言形式在我国原始时期仰韶、马家窑文化中就已得到具体体现。仰韶、马家窑的几何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它们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是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式的形成过程,西方抽象派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与康定斯基的“热抽象”以及介于抽象与半抽象之间的米罗、克利等大师的作品与我国原始的奴隶制时代的彩陶纹样上的水纹、鱼纹、兽纹等抽象和半抽象图形极其相似。难怪人们说:“彩陶纹样蕴涵着一种现代感”。

二、青铜饕鬣与象征表达

以饕饕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样,相对于几何抽象纹饰是较为具体的动物形象,它们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相对的动物,它们属于“真实地想象”出来的东西,细观饕鬣,它们有的形似牛头,有的形似虎头,绝大部分是由两个相对对称的夔纹组成,如商代的名器“龙虎尊”,其主体纹饰就是由两个侧视的虎头和一个正面直视的龙头组成。由此或许可以推断,饕鬣纹正是夔纹所表现的这种神秘想象动物的头部正面特写,或者这两种纹样子当时设计者心目中本来就是同一类想象动物的不同表现。这些想象的东西其实是为统治者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统治者的威严和力量。它呈现给人们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狞厉的威力,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的动物形象本身具有什么威力,而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表达了一种极其巨大的权威神力和神秘威吓力量,它表现了统治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同时还具有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体”的祯祥意义。在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中,选取两个在本质上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一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在某一点上与设计主体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西方现代设计艺术中常常运用某些具体的形象象征性地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象征是事物的映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与譬喻,是比喻的延伸和放大。可以借眼前之物寄深远涵义,把某些难以表达的精深的意念用形象表达出来。平面设计中的徽标与招贴画设计、标志设计等几乎离不开这种手法,许多优秀的西方艺术设计大师都因为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象征喻意的手法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种在西方现代设计中惯用的表现手法早在我国原始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就已获得了成熟的运用和表达。

三、龙飞凤舞与解构重组

图腾原来的意思是原古社会某一个家族记号或标志,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日月星辰,或为人类的生殖器官,图腾崇拜为原始人类的普遍现象。中国古代的图腾文化是由群落演变为地域氏族,图腾再进一步而形成的部落图腾,最后演变为国家图腾。而龙蛇的图腾是中国古代出现最早、势力最大、分布最广的、经过了历代中国人的思维的解构重组,把龙的形象与意义赋予了无比的权威与象征。定型后的龙图腾的基本形象是所谓的“三停九似”:自首自膊,膊至腰,腰至尾,谓之“三停”。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谓之“九似”。龙图腾的这种解构的方式就是将几种完整形体进行有意识地破坏,将破坏后的事物重新组合,组成新的事物,获取新的涵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中的分解主义基本采用解构重组的方式,它将人们熟知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从中仔细寻找,发现新的认识,将完整的形体有意念地破坏,形成一种破碎的具有形式意味的空间和形态。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虽然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是解析了以后的结构。解构性形象的形式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将同一性质的基本视觉元素,进行一种有设计意念的具有某种规律性的排列组合或一种有韵味或张力的散点式重复构成,演饰出新的图形模式。结构性形象的变化,一般是采用同质不同量的渐次重复构成,因而在视觉上具有一种放射性,有很强的动感,其集群性增强了画面的丰富性和新奇的艺术情趣,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画面的视觉形象的冲击力。“破”与“立”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有意识的“破”,不“破”就不“立”。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是有意破坏还是无意破坏,只要破坏能诞生出新的生命,破坏本身就有价值。解构就是破坏,是有意识的破坏,让破坏向预期的方向发展,再在旧有的基础上建造新的事物,重组新的生命。例如艺术大师毕加索将自行车的车把和坐垫巧妙地组成一个牛头,其创造力得以充分体现。设计师们热衷于将一些杰出的艺术品进行解构重组,或是将一些经典的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改变,予以重新诠释。这种手法常常是借原形的力量,来加强设计作品的震撼力量,加深人们的记忆。这种乍一看似曾相识,仔细一看都是陌生的创造物,很容易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可见,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中的分解主义与中华民族的龙凤图腾的解构重组是何曾相似!

图3:美国解构主义大师盖瑞1994年设计的古根翰堡博物馆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盖瑞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盖瑞的设计把完整的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四、山水意境与意念形态

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绘画艺术的形式规范和审美结构,是画家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艺术创作,使中国山水画在大自然和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山水画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皆备”、“似与不似之间”,而谋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之“传神”、“畅意”的意象思维方式和意象造型方法,使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造可以不受视角、时空的限制,唯意而取,展现出所有的内涵意境,营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特有意境。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山水绘画自始至终注意一种精神的把握,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境界,将人类的审美感悟、艺术天性通过意象布局而融为“天人合一”。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意识,使中国山水画不重在表现物象的真实,而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表象之貌取发现其精神内涵,从而构成一种自我至高的境界和追求。所以中国山水绘画的这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不讲究三度空间而讲究二度空间,不求物理中心而求视角感受,它以线为魂魄,使表现的物象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凝固,形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识的精神建构,发挥着超越客观物象本身的精神效应。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意念形态是指人的主观情意与外观物象的结合,它反映在艺术设计中,指艺术家先将对生活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意象”,然后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外化”(即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融合,是作者头脑中“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表现,这种“结合”与“表现”出的艺术形象经常为“表现性”的。比如变形性意念形态,是作画着有意打破作画对象原貌的结构形态或空间形态,以适应主观情意与意象造型的需要而进行变形的造型形态,这种在作画者的主观情意作用下创造出的“新型”与“原形”处于一种既区别又联系或“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之中,让人联想翩翩。再如抽象性意念形态是作画者因主观情意的需要不反映任何具体的客观物象形态,而舍弃事物非本质因素抽取本质因素对客观事物加以提取、简化和重新组合而成。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设计的意念形态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意象思维和意象造型有着诸多相似和相同之处。

图4:威卡拉(Tapio Wirkkala ,1915-1985)是芬兰著名艺术设计师,他的成名作是1946年设计的“坎塔瑞丽”(Kantarelli)花瓶,以液体般流动的优美线条构成一个蘑菇形的造型,抽象地体现了大自然本质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艺术理念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共性和相似之处,这些共性和相似之处不是偶然,它似乎代表了一种历史继承性和文化渗透性的必然结果,这些相似和相同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某些人类共性。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M] 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1版.

[3]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4]李砚祖著 《工艺美术概论》[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5]欧洋编著《现代绘画形式与技巧》[M]. 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年2月第1版.

[6]邵大箴 奚静之 编著 《欧洲绘画简史》[M].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1987年12月第1版.

作者:李 艺

第五篇:CG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分析

摘 要:CG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是科技与艺术的一次碰撞,其能够有效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与视觉效果,这对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次研究则主要针对CG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CG艺术;现代艺术设计;数码技术

0 前言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数码技术与艺术技术也出现了融合,并且,二者间的结合并非硬性规定,而是顺应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实际需求而来。数码技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得所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艺术设计形式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衍生出了一门新的艺术类别,即数码艺术,也就是所谓的CG艺术。[1]

1 CG艺术概述

1.1 CG艺术来源

CG艺术一般用于指代数码化的作品,这一概念也在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作品应用领域的扩大而变得愈发广泛。CG艺术不仅包括了数码技术,还容纳了现代艺术设计,甚至几乎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类作品都可被称为CG。而在国际上,较多情况下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视觉设计与生产的作品称为CG。CG艺术起初是基于艺术设计领域初步融入计算机图形技术后的代称,到了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博士则对其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而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艺术软件所具备的处理能力愈发强大,其不仅对图形进行处理,还能够通过艺术创作软件来发挥自身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并形成了独立的视觉表现语言并闻名于世。[2]

1.2 CG艺术所具备的优点

(1)定义准确且效果真实性高。相较于其他的艺术作品而言,CG艺术在进行事物的展示时非常客观与真实,能够与人类的认知产生不谋而合的反应。同时,CG艺术还能够将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拓展,使与艺术作品的画面感更加立体,能够更具吸引力与震撼力。在进行CG艺术作品创作时,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能够将所想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义,然后真实地表现出来,以達到设计的初衷。而传统的手工绘制限制过多,且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花费过大,因此使得CG艺术以其定义准确且效果真实性高等优点受到了广泛欢迎。[3]

(2)易于修改。数字化图形技术因为是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设计,所以在出现错误时,可及时利用软件来进行修改。无论是建模、造型、上色,还是最后的表现形式,都易于修改,这解决了大量艺术方案设计不够完善的问题,并且使得艺术作品的构思与表达形式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表达出来。

(3)易复制与保存。传统的艺术设计方案若想要保留,其需要建立档案,然后设立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还有可能因保存不当而造成作品的破坏。而CG艺术作品则不必受该方面的困扰。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有利于其复制,然后将所制作的设计图保存至电脑当中,在进行修改时直接在模板上进行调整便可达到理想状态,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节约了时间上的浪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设计效率非常高。现代经济发展迅速,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各行业对效率的重视度极高,而在艺术设计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设计效率的提升,对后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完善都具有重要作用。其利用计算机软件快速设计出CG艺术方案,或者是利用软件来对所创作好的作品进行修改,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大提高了设计整体的效率性,为其竞争获得了良好机遇。[4]

2 CG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进行了有效融合,且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不断使得其在设计时立意更加准确,真实性提高,并且其所展示的视觉效果更好。与此同时,CG艺术还为艺术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表现手法,其为设计人员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发挥的平台,使得艺术设计的工作效率与完成效果均要优于传统的艺术设计绘制方法。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精进,其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配合为图像的处理提供了更加优秀的平台,使得数码图形制作出来的作品质量提升的同时,也逐步成为了现代艺术学习与设计的重要途径。数字化绘图软件能够将复杂的四维图形转变成二维空间形象,并利用动态形式或者是三维空间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整个设计立体化效果提升,并能够为整个作品的展开融入更多的吸引力。[5]

3 结语

虽然目前数码艺术设计已经逐步代替了传统的人工绘制方法,但是其仍然是需要立足于设计人员的创造力与操作能力之上。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正确认知CG艺术,并吸取其优势来进一步提高我国艺术设计水平;同时也要保存传统艺术设计中良好的内容,进一步为提高艺术设计视觉化表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盼盼.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途径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4):230.

[2] 柴德华.民族艺术设计语言与现代艺术设计关系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176-177.

[3] 李鹏.“教育现代化2030”视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育创新模式研究——以传统掐丝珐琅画的现代色彩装饰课堂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22-23.

[4] 徐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探索——评《现代艺术设计与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08):142.

[5] 安志龙.我国传统绘画与现代数码艺术设计的融合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89.

作者:徐宏

上一篇:医疗证券论文下一篇:艺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