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案

2022-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础会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基础会计学》授课教案 第五讲 会计循环Ⅰ:以商业为例

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讲以商业企业为例,阐述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本讲的学习,要使学生: 1. 2. 3. 4. 了解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 掌握分析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

理解期末账项调整的必要性和几类不同性质的调整账项的会计处理; 掌握调整前后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5. 掌握结帐的基本方法

二、 学时安排 会计专业学生: 5学时 非会计专业学生:3学时

三、 授课内容:

(一)引子: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 且听下回分解(《红楼梦》,第十三回)

王熙凤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贾府的会计系统应当如何设计?

(二)

1、

2、 会计循环的含义和基本步骤

含义:会计循环是指从分析经济业务起到编制会计报表为止的全过程。 基本步骤:商业企业的会计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 分析经济业务; (2) 编制会计分录; (3) 登记账簿(过账); (4) 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 (5) 编制调整分录;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6) 调整后试算; (7) 编制会计报表; (8) 结帐。

(三) 会计循环的起点:分析经济业务

1、经济业务与非经济业务

(1) 经济业务:经济业务是指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或主体内部、导致各会计要素产生实际数量变化的企业各类经济活动以及内部事项。例如:购买设备、偿还到期债务、产品生产完工入库和计提折旧等;

(2) 非经济业务:凡不引起会计要素数量发生变化的活动都不能作为会计上的经济业务,比如签订一份合同,虽然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但由于合同在实际履行之前,尚未引起会计要素数量上的变化,因此,会计上不能作为经济业务加以记录。

(3)交易、事项与经济业务

所谓交易:(Accounting transactions)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比如一家公司购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

所谓事项:(Accounting events)主要指发生在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的转移,比如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地震导致财产受损等;

我国习惯将交易与事项统称为“经济业务”

会计作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与记录,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学习会计,也必须与企业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会计循环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经济业务,也就是运用复式记账原理,分析企业经济活动对各项会计要素的影响。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分析的具体问题包括:

第一,该业务影响到哪些会计要素; 第二,影响的方向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三,被影响的要素通过什么会计帐户反映。

下面以商业企业为例,说明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和各步骤的基本方法:假设可可贸易公司2004年3月成立,当月发生了以下几笔经济业务:

(1)6日,股东可欢和可欣分别投入注册资本20和30万元; 分析:该笔业务对可可公司会计要素的影响为:

现金(资产)增加 (这里所说的现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实收资本(所有者权益)增加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2)10日,用现金购买汽车一部,买价与各类费用共计15万元,款项已经支付;

分析: 该笔业务导致可可公司的下列会计要素发生变动:

现金(资产)减少,固定资产(资产)增加

(一种资产增加,另一种资产减少)

(3)13日,购买商品1000件,每件50元,共计50000元,商品已经入库,货款尚未支付。

分析:该笔业务对可可公司会计要素的影响为:

库存商品(资产)增加,应付账款(负债)增加

(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

(4)20日,销售商品给白云公司600件,每件60元,商品已经发出,货款尚未收到。

分析:该笔业务对可可公司会计要素的影响为:

销售收入(收入) 增加,应收账款(资产)

(收入与资产同增)

同时影响:库存商品(资产)减少,商品销售成品(成本)增加 (费用增加,资产减少)

(5)26日,支付当月租金5000元。

分析:该笔业务对可可公司会计要素的影响为:

营业费用(费用)增加

现金(资产)减少

(6)31日,支付当月工资计4000元。

分析:该笔业务对可可公司会计要素的影响为:

营业费用(费用)增加, 现金(资产)减少

(四) 会计循环第二步:编制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是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经济业务的记录。有关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在前面详细讨论。可可公司经济业务,可编制分录如下:

经济业务(1)的分录如下: 借:现金 500000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贷:实收资本 500000 经济业务(2)的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150000 贷:现金 150000 经济业务(3)的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 50000 贷:应付账款 50000 经济活动(4)的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 36000 贷:商品销售收入 36000 借:商品销售成品 30000 贷:库存商品 30000 (如果企业采用定期盘存制,则一般在期末一次性编制结转成本的分录,因此此时不必作此分录)

经济活动(5)的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 5000 贷:现金 5000 记录经济活动(6)的分录如下: 借:营业费用 4000 贷:应付工资 4000 借:应付工资 4000 贷:现金 4000 为了单独反映企业的工资费用水平,即使计提公司与发放工资同时进行,一般也要通过应付工资帐户。

(四) 会计循环第三步:账簿登记

登记账簿就是将稽留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过入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过程。有关账簿登记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方法已经在第四讲详细讨论。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五) 会计循环第四步:调整前试算

1、含义:所谓调整前试算,就是要在会计期末当全部会计分录都已经过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帐后,为了检查过帐是否正确,要编制试算平衡表以检查过帐过程是否有错误。

2、原理: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和格式是依据下列两个反映借贷记账法原理的公式设计的 所有帐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所有帐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所有帐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所有帐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为了编制试算平衡表,首先应计算出各个账户的期末余额,然后讲分类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过到试算平衡表的相应栏目内。如果借方余额合计等于贷方余额合计,表明不存在明显的记帐、过帐差错。需要注意的是,试算结果不平衡,则表明会计循环的某个步骤存在错误。发生错误的潜在原因包括:

(1)日记帐上的会计分录出现错误,如分录中的借贷方余额不平衡;

(2)过帐过程中出现错误,如借贷方金额中的某一方遗漏或重复过帐,或者借贷方颠倒; (3)分类帐户余额结计时出现错误;

(4)试算平衡表本身出现错误,如代贷方金额抄错,某些帐户被遗漏未被抄录等等。 必须指出,即使试算平衡表借贷余额相等,也并不一定说明不存在错误。这是因为有些记帐错误并不影响借贷方帐户的平衡关系,因而无法为试算平衡表所觉察(如一笔完整的交易或事项被漏记帐或漏登帐,借贷双方正好可以抵销,最终也可以试算平衡)。这些不影响借贷平衡的错误包括:

(1)漏记整笔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分录; (2)重复记录整笔交易与事项; (3)将分类帐户的余额过入错误帐户; (4)金额差错恰好相互抵消。

所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平时记帐、登帐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马虎潦草、随意错乱,导致最终试算无法进行。

(六) 会计循环第五步:编制调整分录

1、含义:试算平衡,只是用于检查确定本期记帐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它尚不能说明本期收入和费用得到了全面、充分地反映。而检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处理是否有遗漏,与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每个会计期的期末,将应该按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权责发生制予以调整,以便合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这种期末按权责发生制要求对部分会计事项予以调整的行为,就是帐项调整;帐项调整时所编制的会计分录,就是调整分录。

2、 调整事项的类别: 调整事项可以分为四大类:

(1)应计未计的收入。应计未计的收入简称应计收入(accrued revenues ),指企业已赚取,尚未收取现金也没有登记入帐的收入。比如期末已经赚到但还没有登记入帐的利息收入和其他合同收入。会计期末,对于企业已经赚取而没有登记入帐的收入,应调整入帐,以便准确地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

(2)应计未计的费用,应计未计的费用简称应计费用,是指已经发生但尚未确认入帐也未支付现金的费用。比如企业使用了电话或其他服务,但在会计期末还没有支付也没有将该费用入帐,就形成应计费用。比如应计未计的利息,每期期末应将已经发生但尚未入帐的费用调整入帐。同时调整增加相应的负债。

(3) 预收收入的确认,所谓预收收入,是指已经收到现金、但尚未交付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收入。对商业企业来说,预收收入后要在后续期间里以商品交付的方式来履行其义务。当企业提供了部分商品之后,就有权利将这部分的预收收入转为本期已实现的收入。

会计期末,对于已经赚到的预收期末应将预收收入中已经符合销售确认条件的部分调整计入当期销售收入。

(4)预付费用的分摊,预付费用(prepaid expenses)是指支付在先受益在后的费用。 其中,支付与发生的时间差不超过一个会计的,称为收益性支出,在我国被称为待摊费用 ;支付与受益的时间长于一个会计的,属于资本性支出。

会计期末对于收益性的支出,应该在一个会计内按实际发生或受益情况,全部摊销完毕;对于资本性之处,则应该按它的可能受益年限分摊。

在应计未计的费用中,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支出属后一类型中的特例,因此,固定资产支出的分摊,用专有名词“折旧”表示。也有将固定资产折旧单独作为一类调整事项的。

下面以商业企业位例,说明期末调整账项的类别和会计处理方法: 仍以白云公司为例,假设白云公司2004年存在以下需调整的事项:

(调1)10月份与白云公司签订了向其提供50000元特殊商品的合约,到年底已经提供了25000元。10月份已经做了增加15000元存货的分录。

该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如下: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借:应收账款—白云公司 25000 贷:商品销售收入 25000 借:产品销售成品 15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 (调2)11月1日向银行贷款100000元,年利率5%,11月份已经做了“借:现金,贷:长期借款”的分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已经发生了利息费用100000×5%×2/12=833.33元,但企业要在第二年才支付该利息,为了正确计算当年的费用,应将该利息费用调整入账,作会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 833.33 贷:预提费用 833.33 (调3) 11月5日收取的20000元预收货款已经在12月25日发出商品并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可可公司11月份已经做了“借:现金,贷:预收货款”的分录;

会计期末将已经赚到但没有作为收入入帐的事项调整入账,作分录: 借:预收货款 20000 贷:商品销售收入 20000 同时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 12000 贷:库存商品 12000 (调4)6月底订了下半年报纸和专业杂志共计3000元,从7月份开始按月摊消,12月份尚未摊;

该事项需作的调整分录为: 借:营业费用 500 贷:待摊费用 500 (调5)该公司的汽车预计使用5年,残值7500元,该公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本尚未计提折旧。

作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分录为: 借:营业费用 21375 贷:累计折旧 21375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七)会计循环第六步:调整后试算

编制完调整分录并将所有调整分录登记入账之后,为了检查记账和过账等过程是否存在差错,需要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进行调整后试算。调整后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和格式与调整前试算平衡表基本相同,只要在调整前试算平衡表的基础上增加调整分录栏和调整后试算栏即可。

(八) 会计循环第七步:编制会计报表

期末调整并试算平衡后,标志着与本期有关的全部会计事项已经登记入帐且帐务处理过程不存在明显差错,下一步就可以根据调整后试算表,编制基本财务报表。我国目前要求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有关基本会计报表格式、内容和编制方法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在编制会计报表之前,为了减少发生差错的可能,可以在试算平衡表的基础上编制工作底表。工作底表由调整试算平衡后的余额、利润表项目、资产负债表项目三部分组成。

(九) 单个会计循环的结束:结帐

1、账户的性质:在讨论会计循环的最后一个步骤:结账之前,有必要回顾以下前面学习过的永久性帐户与临时帐户的有关概念:

(1)永久性账户。永久性账户又称“实账户”,是指期末一般都有余额并应随着经营活动的延续而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帐户。资产负债表帐户都是永久性帐户 。

临时性账户。

(2)临时帐户又称“虚账户”,是指仅仅反映一个时期的经济活动,期末没有余额,每个会计期都从“零”开始的账户。利润表账户都是临时性账户。

2、不同性质账户的结帐

结帐,就是根据两类不同账户的性质,分别作出以下会计处理:

(1) 对实帐户,要结出期末余额,并将其转入下一个会计期间作为下一个会计期的期初余额; (2) 对所有的临时帐户,都要全部予以结平,为此,需要编制结帐分录。

期末具体的结帐程序如下:

首先,将所有的收入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结转至“本年利润”帐户,即借记“收入类”帐户,贷记“本年利润”帐户;

其次,将所有费用类帐户的本期发生额结转至“本年利润”帐户,即借记“本年利润”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帐户,贷记“费用类”帐户;

最后,将“本年利润”帐户这一临时性帐户借贷方之间的差额结转至“未分配利润”帐户。若为利润,则借记“本年利润”帐户,贷记“未分配利润”帐户;若为亏损,则借记“本年利润”,贷记“利润分配”帐户;

(十) 存货盘存制度

不同类型的企业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其存货的内容、种类及其性质不同以及对存货管理的要求等均不同,运用账户和复式记账的方法将存货的增减变动记录在账簿的形式也就不相同,由此形成的将存货的增减变动以不同的方法在账簿上加以记录的形式有两种:实地盘存制与永续盘存制。

1、实地盘存制

(1)含义: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在期末通过对存货的盘点来确定期末存货结存数量,并据以推算出本期发出存货数量的一种方法。

(2)要点:在实地盘存制之下,平时存货的增减变动只在账簿上登记其购进或收入的数量和金额,不登记存货发出和减少的数量,期末通过实地盘点确定结存存货的实际数量;并倒挤出本期发出和减少存货的数量,进而推算出本期的销售成本。

(3)有关的公式:

实地盘存制下是先得出期末存货后倒挤出本期销售成本,本期销售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期初余额+本期购进=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 本期销售成本=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 - 期末存货

(4)适用性: 实地盘存制一般适用于交易频繁、品种多、价值低的鲜活商品

(5)优缺点:优点主要在于核算简便,核算成本低。因账面上不必反映各种商品的减少和结存数量,存货可按大类或全部库存商品设置,不需进行明细核算;缺点最主要表现在不能在账面上随时反映存货的收、发、结存情况,及时提供存货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且很可能导致将一些并非由于销售或耗用而减少的商品,比如被盗损失等全部挤入销售或成本之中,从而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影响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2、 永续盘存制

(1)含义:永续盘存制是对存货的日常记录既登记增加数量,又登记发出数量,随时反映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盘存方法。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2)要点: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逐步或逐日登记每一存货的收、发、结存数量和金额。

(3)有关的公式:

永续盘存制下是先得出本期销售成本,再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存货期初余额+本期购进=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 期末存货=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 -本期销售成本

(4)优缺点:永续盘存制的优点主要有:永续盘存制下可以利用总账与二级账、二级账与明细账之间的关系相互核对,相互控制;有利于保护存货的安全完整;一旦发现差错,容易发现,便于查找。

(5)缺点:永续盘存制的主要确定在于核算工作量较大,但计算机在企业的运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缺点。

四、重点难点

1、 商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分析与记录;

2、 调整事项的分析与调整分录的编制;

3、 会计循环的基本步骤。

四、 参考及阅读文献

(1)葛家澍 刘峰 主编《会计学导论》 立信会计出版社会,1999年版;

(2)吴水澎主编,刘峰副主编《会计学原理》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该教材获厦门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3)林斌 主编 《现代会计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4)孙伟生 林斌 石本仁 《会计学原理》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3年版;

(5)杨纪琬 娄尔行 葛家澎(刘峰执笔第4章)《会计原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修订第四版;

(6)财政部会计司社 《企业会计准则》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

(8)[美国]罗伯特·N.安索尼等著 《会计学——教程与案例》骆珣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斐内-米勒 《会计学原理》约翰逊 金屈莱著 潘兆申审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发组

(10)查尔斯·亨格伦等著《财务会计教程》(第6版) 孙丽军译 陈小悦校 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

(11)APB Statement No.4: BASIC CONCEPT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1970.10 (12)Micheal Jensen, The nature of man, The New Corporate Finance: Where the Theory Meets Practice, 2nd edition, Irwin McGraw-Hill, 1999 (13)Moonitz ,1961: BASIC ACCOUNTING POSTULATES, ARS No.1, AICPA.

第二篇:《基础会计学》教案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学

时: 64

适用专业:管理类各专业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会计学科体系的特点,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和从事会计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通过基础会计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用会计符号和语言反映经济业务的能力,对实务中企业披露的信息能予以理解和利用。 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对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等进行概括地说明,概括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是会计学最一般的理论基础,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会计的起源、发展与现状;了解会计的对象;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的核算方法。

(一)会计的概念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会计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会计的发展。会计是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单式簿记发展为复式簿记,会计方法也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

2、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专门的方法,对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系统。

(二)会计的对象

1、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扩大再生产过程、资金运动、经济业务、会计事项、会计要素、会计对象。

2、会计对象是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职能

1、会计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2、会计核算职能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计算和报告。

(2)会计核算的内容

(3)会计核算的要求

(4)会计核算的程序 3、会计监督职能

(1)会计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是依据监督标准,通过会计的专门方法,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或资金运动)进行的指导、控制和检查。

(2)会计监督的标准

(3)会计监督的过程 4、会计的其他职能

(四)会计的任务

1、会计的基本任务

会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工作,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2、会计的具体任务

(五)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核算方法的意义 2、会计核算方法的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帐簿;资产计算;资本金计算;成本计算;利润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含义;掌握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掌握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会计核算的含义

会计核算是指会计通过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把复杂多样的日常经济业务经过分类、归集,最终概括出简明扼要的、为企业管理和外界各方需要的财务报告的过程。

二、会计核算前提条件的内容

(一)会计主体

1.含义。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

2.意义。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打围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以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二)持续经营

1.含义。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

2.意义。它可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从而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了基础。

(三)会计分期

1.含义。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末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 2.划分的标准:和中期

3.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会计原则等奠定了理论与实务的基础。

(四)货币计量

1.含义。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 2.意义。确认了以货币为主要的、统一的计量单位,同其他三项基本前提一起,为各项会计原则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 、会计核算中应执行的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二) 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交易或事项的实质重于其法律表现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仅仅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 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又称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说明。 (五) 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一原则规定便于从横向上对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相互比较和分析,为有关决策提供可比的信息。 (六) 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会计信息除了必须保证其真实性、可靠性外,还应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七) 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八)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几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九) 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因果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该收入相关的成本、费用(时间配比),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十)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如发生减值,应当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十一) 十

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十二) 十

二、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十三) 十

三、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区别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按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第三章 会计要素及会计恒等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会计要素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分类: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负债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分类:负债按其流动性不同,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指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包括的项目: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企业在一定时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集合起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日的财务状况,又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1.收入的定义: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分类:

(二)费用

1.费用的定义:费用是企业为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费用的分类:费用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构成,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三项。

(三)利润

1.利润的定义: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三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利润包括项目: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第二节 会计恒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内容

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我们用数学式来表示资产与权益的关系,反映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就是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基本关系 会计的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上述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是复式记账的基础,也是设计资产负债表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基本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掌握设置账户的必要性和账户的基本结构;明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关系。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的依据。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一)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 (二)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三)既要运用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四)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账户名称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内容和级次 (一)会计科目按内容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个大类,损益类账户还可以分为收入和费用两小类。 (二)会计科目级次不同分类:

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的级次可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类。

第二节 账户及其结构

一、账户的定义

账户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工具。每一个账户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各个账户之间既有严格的界限,又有科学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提供系统的会计信息。

账户与会计科目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记增加额,另一方记减少额。但哪方记增加,哪方记减少,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的性质。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

(二)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

账户左右两方主要内容是: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账户在一定时期内登记经济业务的金额合计数叫做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包括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上述四项的关系是: 本期期末余额=本期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三)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五章 复式记账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借贷记账法的产生;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明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资产和权益有关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将这些经济业务记录在有关的账户中,曾应用着不同的记账方法: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

二、复式记账的特点

复式记账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其特点是:

(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记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可以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二)由于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都是以相等的金额在有关账户中进行记录,因而便于核对账户,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二字已失去原有的字面含义,只作为记账符号使用,用以明确记账的方向。

借贷记账法是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也是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是借方,右方为贷方。 (一.)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1.资产类账户中,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中,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在贷方。

(二.)收入、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1.收入类账户中,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或转销数记借方,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2.费用、成本类账户中,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或转销数记贷方,费用类账户期末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成本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四、会计分录与账户对应关系 (一.)账户对应关系

1.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之间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检查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合法性。 2.对应账户: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互为对应账户

(二)会计分录

1.含义。会计分录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2.会计分录的种类。会计分录有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简单分录是指有一个账户和另一个账户相对应组成的分录;复合分录是由几个简单分录组合而成的分录。一般情况下不能将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分录。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1.依据:记账规则

2.公式: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二)余额试算平衡法 1.依据:会计等式

2.公式: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初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一、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

(一)总分类账户的概念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目前总分类账户一般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

(二)明细分类账户的概念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同会计科目一样,明细分类账户也可再分为二级账户、三级账户等。实际工作中,将总账账户称为一级账户,总账以下的账户称为明细账户。

(三)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统驭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对其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总分类账户是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统驭账户的从属账户。

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一)平行登记的概念

所谓平行登记,就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中独立地、互不依赖地进行登记,以保证总分类账户的记录与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形成统驭和被统驭的关系的登记方法。

(二)平行登记的要点

1.依据相同 2.期间相同 3.方向相同 4.金额相等。

三、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相互核对

为了检查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记录的正确性,应根据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必然相等的原理,通过编制明细分类账户本期发生额和余额明细表(也是一种试算表)进行相互核对。

第八章 财产清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着重了解各种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帐项的清查方法,掌握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方法,掌握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财产清查的意义和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难点是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讲清财产清查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帐实相符,凡是帐实不符的都应将帐存数调整为实存数,但这并不排除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教学内容】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帐项的核对

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本和往来款项的实有数和帐面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产清查的意义是:

1.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正确; 2.保护财产安全,健全责任制度; 3.挖掘物资潜力,合理使用资本; 4.维护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1.按照财产清查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全面清查与局部清查。 2.按财产清查的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二、财产清查的方法

(一)财产清查的准备工作

(二)财产物资的清查是对固定资产、材料、产成品、在产品等有实物形态的资产进行的清查。清查的方法有: 1.实地盘点法 2.技术推算盘点法

(三)财产物资的盘存制度 1.永续盘存制

永续盘存制是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根据会计凭证在帐簿中逐日逐笔详细登记,并可随时计算出帐面余额的一种财产物资盘存制度。 2.实地盘存制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只记收入,不记发出,期末采用实地盘点的方法来确定实存数量,并以实存数作为帐存数,从而倒推本期发出数的一种财产物资盘存制度。

(四)现金的清查

(五)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

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

未达帐项的概念和种类;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六)往来结算款项的清查

三、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一)财产清查结果的业务处理程序 1.查明发生差异的性质和原因 2.调整帐簿记录,做到帐实相符

3.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

(二)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方法 1.帐户的设置

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在财产清查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及其处理情况,应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进行核算。 2.帐务处理方法

(1)财产物资盘盈的帐务处理

(2)财产物资盘亏的帐务处理

(一)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结构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主要会计报表。它从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两方面,直接反映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在企业会计报表体系中占居主要地位。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一般由表头、基本内容和补充资料三部分组成。 2.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内容 3.资产负债表的填制方法

(1)直接根据总分类帐户期末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分类帐户的余额合并计算后填列。

(3)根据总分类帐户所属的明细帐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填列。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利润表的性质和结构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它从企业经营活动情况和财务成果形成两个方面,反映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以及取得的经营成果。

利润表的结构是由表头和基本内容两部分组成。利润表的具体结构有“多步式”和“单步式”两种 2.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三)现金流量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会计报表。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现金流量可以划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部分。

四、会计报表的复核和报送

(一)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 1.经营情况

2.某些主要项目采用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变动情况和原因。

(二)会计报表的复核

(三)会计报表的报送

第三篇:《会计学基础》教案

《第三方物流》教案

一、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

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特征;掌握第三方物流的利益来源与价值优势;熟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为进一步学习物流系统的供应链管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的利益来源;价值优势 教学难点:

第三方物流的利益来源与价值优势

二、案例导入——广东邮政物流发展历程

公司成立后,以资产重组为手段,整合分散于邮政“物品运送、资金流通、信息传递”三网中的资源,建设规模大、功能强,信息化、标准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广东邮政现代公用物流服务平台。目前,在全省拥有22家分公司,94个配送中心,312个配送部,9000多个配送段,各类送递车辆2000余台,以及专业配送人员15000多人。

公司通过与中邮物流的国内和国际网络、跨国物流公司、航空公司、远洋外运部门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联通世界、通达五洲四海的物流服务网络,并按照现代物流系统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依托中国邮政大品牌,为客户提供采购、运输、仓储、分拣、包装加工、分销、配送、信息服务和资金收付结算等综合物流服务。 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评定的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第三方物流概述 1.1.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什么是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2)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是指由商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不参与商品供、需方之间的直接买卖交易,而只是承担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物流业务,包括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活动。

(3)作为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的承担者就是物流服务企业。 1.1.2相关物流的概念

(1)物流代理是物流业务的一种运作方式,指的是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受需方企业的委托,并与需方企业签订合同,承担货物由托运方到达收货方的全程物流。

(2)物流企业可以再委托其他从事运输、仓储等企业完成物流过程,也可以自己完成其中部分物流业务。

(3)发展物流业及其代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物流业的运营质量,降低物流费用,从而创造良好条件,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和效益。

1.1.3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加快物流产业的形成和再造

(1)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第三方物流应该是科学地设计组织体系,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

(2)除了要避免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外,还必须建立集成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物流价值链上的各成员能做到信息共享,对物流实时监控,以压

缩物流流程时间,提高需求、供货预测精度。

(3)这样的革新和变化,推动了物流业的发展,使诸多的物流企业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产业,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支持平台。 为企业注入新的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1)第三方物流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使后者能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的介入,可能带来新的思想和技术,可以使企业有效利用内部不能使用的资源。

(3)通过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和良好的业务关系,企业注入了新的资源,弥补投资设备、扩大业务等多个方面所带来的资金不足。

3.3.3分担风险和降低成本

(1)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实际上也是企业在把参与物流运行中的政策、经济、技术、市场和财务风险分解,企业能节约有限资源,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地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2)利用第三方物流可有效地控制作业成本。

(3)第三方物流服务直接影响企业对物流运行的控制,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声誉,企业应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加强监督。

1.1.4第三方物流的特点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特点

(1)相互依赖、强调合作

(2)核心能力专业化

企业与第三方物流

(1)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物流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密集程度也越来越高。

(2)利用外协物流活动,公司可以节省物流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种

趋势首先在制造业产生,公司将资源集中用于最主要的业务,而将其他活动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也促使了物流社会化的发展。

(3)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均能找到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推动力。

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1)企业对物流客户服务的注重。

(2)物流服务供应商能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 (3)物流能带给企业策略性及竞争性的优势。

(4)与物流服务供应商由“成本分享”逐渐演变成为“利润分享”。 (5)更能直接度量及计算出物流在企业内的价值及财务成本。 (6)物流服务供应商对创造股东价值的重要性。

(7)物流服务供应商能配合企业全球化的整合计划及增加优势。

(8)物流服务供应商能提供崭新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改善物流服务的效率。 (9)企业可利用物流服务供应商提供的物流资讯系统。

(10)企业采用“领导物流服务供应商”(Lead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可减少对其他小型货运或仓储公司的管理。 1.1.5第三方物流的种类 以运输为基础的物流公司

(1)这些公司都是大型运输公司的分公司,有些服务项目是利用其他公司的资产完成的。

(2)其主要的优势在于公司能利用母公司的运输资产,扩展其运输功能,提供更为综合性的一套物流服务。 以仓库和配送业务为基础的物流公司

(1)传统的公共或合同仓库与配送物流供应商,已经在较大的范围内扩展物流服务,以传统的业务为基础,这些公司已介入存货管理、仓储与配送等物流

活动。

(2)经验表明,基于设施的公司要比基于运输的公司转为综合物流服务更容易与简单些。

(3)例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公司和上海百发物流有限公司。

以货代为基础的物流公司

(1)这些公司一般无资产,非常独立,并与许多物流服务供应商有来往。 (2)已证明它们具有把不同物流服务进行合理的组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3)当前,它们已从货运中间人角色转向更广范围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

3.5.4以托运人和管理为基础的物流公司

(1)这一类型的公司是从大公司的物流组织演变而来的。

(2)该类公司具有物流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资源,具有管理母公司物流的经验。

以财务和信息管理为基础的物流公司

该类型的第三方供应商能提供:

运费支付、

审批成本会计与控制和监控、

采购、

跟踪及存货管理等管理工具。 1.1.6第三方物流的基本内容 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1)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条件。

(2)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

(3)射频技术(RF)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订货采购、定单处理和配送发货的自动化水平;

(4)电子资金转账(EFT)技术实现了资金快速支付等。

合同导向的系列物流服务

(1)物流代理商提供的服务,是以与委托人签定的正式合同为依据的,合同中明确规定服务费用、期限及相互责任等事项,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常被称作“契约物流”、“外协物流”。

(2)但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协物流,传统的外协物流只提供一项或若干项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只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只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则根据合同条款的规定,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 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1)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对象一般都较少,只有一家或数家,服务时间却较长,可以根据合同长达几年。

(2)第三方物流有别于公共的物流服务。

(3)因为物流需求方的业务流程各不相同,而物流、信息却是随价值流动的,因而要求服务应按客户的业务流程来定制,这也表明物流服务理论从“产品推销”发展到了“市场营销阶段”。

1.1.7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降低总费用

(1)从日益增长的工业产成品营销服务的需求来看,利用外部专家是很重要的。

(2)在企业自己配送产品的情况下,企业对于营销服务的深入参与将引起费用的大幅增长,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便是聘请服务行业的专业公司把具有相似需求的客户服务结合起来,以减少额外的开支,而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具有该功能,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总费用。 企业能从第三方物流服务中获利

(1)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能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并能将整个物流操作过程有效

地结合,使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2)使企业的物流服务商与单个制造商相比,有更多联系客户促成业务的机会。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帮助企业削减固定费用

(1)例如,对在企业需用车辆的问题上,解散自己的车队而代之以向其他公司购买运输服务就能够减少企业的固定费用。

(2)这些节省的费用不仅和车辆的投资有关,而且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器械以及员工开支等有关。 提高物流速度

(1)通过第三方物流能迅速从生产企业提走产品送到其仓库,然后通过物流网迅速送到超市、商场或消费者手中。

(2)由此可见,在企业的供应链物流运行中,真正在实际上控制其物流的除了制造商外,就是第三方物流中的配送商 。 1.1.8信息技术与第三方物流

(1)信息技术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首先表现在实现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从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上。

(2)信息技术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讲,在物料供给、生产加工、货物储存、运输跟踪等诸功能要素的运行过程中,对于物流企业的快速反应,及时满足买卖双方的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实现成本最低和服务最好。

1.1.9物流运作的发展方向

物流运作的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

(1)第三方物流的管理是以供应链为主的全方位管理,是企业间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它着重于物流信息的管理,然而,具体物流的运作还需企业各自完成,这使第三方物流的快捷、安全、服务水准高、成本低的特点充分得到发挥。

(2)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企业,它可以为任何其他企

业、个人提供物流服务。

(3)当它为多个供应链提供服务时,也就实现了多个供应链上的物流整合,这将会大大节约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TPL的影响力将是长远而深刻的。

四、本章小结

本章由物流与客户服务、物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三个方面介绍了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相关知识。

详细讲述了包括客户服务、服务导向、物流企业、物流作业、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特征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发展、特点、作用、种类、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等一系列的专业理论。

五、专业术语

物流企业(Logistics Enterprise)

指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

指由商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物流服务,第三方不参与商品供、需方之间的直接买卖交易,而只是承担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物流业务,包括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活动。

六、互动讨论

讨论题目

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绝对优势?它存在劣势吗?

讨论形式

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个小组,分别持“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劣势)”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

七、课后作业

零售业物流的特点是什么? 物流公司可以为零售业客户提供哪些增值服务?

第四篇:会计学基础教学教案

会 计 学 基 础

主 讲 人:朱继民

铜陵学院会计学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会计学的入门课程;

会计学及相关经济学科基础课程; 谋生手段之一。 

教学内容及重点:

(共58课时)

第一章

(4课时)

第二章

会计要素

(4课时) ★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4课时)

第四章

复式记账

(6课时)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2课时)

会计凭证

(4课时) ★

第七章

会计账簿

(6课时)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4课时) ★

第十章

企业会计核算实例

(14课时)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4课时)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组织

(2课时)

(另有10节实验课)

第六章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4课时) 2

参考书目:

1. 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

峰:《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 6.李海波:《会计学原理》(新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7.王建刚、周萍华:《会计学基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娄尔行:《基础会计》,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第一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认识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涵义,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会计方法和会计循环,并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概括地了解和认识,对会计学科体系要有粗略的了解。 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五节

会计循环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1.人类生产实践产生会计: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2.会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陈云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

二、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会计发展过程

1.西周时代:有“司会”专管朝廷财务和税赋,对财务的收支进行“月计岁会”。

会,总和计算,岁会;计,零星计算,月计 。 2.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出现

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3.明清时期: “龙门账” ,将经济事项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其关系为:进-缴=存-该

4.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期,从日本引进西方会计思想;

20世纪30年代,现代企业组织已有一定规模,中式会计与西方会计并存。 5.新中国会计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

(2)20世纪

8、90年代:学习美国;

(3)21世纪:会计国际化。

(二)西方会计发展

1.古印度:公社“记账员”;

2.意大利:12.13世纪形成“借贷记账法”,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第 6

一个里程碑)

3.英国:

18、19世纪现代企业出现,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第二个里程碑)

4.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三个里程碑)

(三)会计阶段

1.古代会计:远古至13世纪;

2.近代会计:

13、14世纪—20世纪50年代;

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会计按性质:官厅会计

(政府会计)

庄园会计

(企业会计)

三、会计的概念

(一)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北派:杨纪琬、阎达五)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南派:葛家澍、余绪缨)

(三)控制论:会计是以明确受托责任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会计准则,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借以反映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控制经济过程的控制系统。

(四)其他观点:艺术论、工具论。

通用定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 8

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与监督,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活动。

P

5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货币计量、反映过去、连续全面。

(二)监督(控制)职能:强制性、连续性、完整性。

(三)其他职能: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

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反映职能是前提、基础;监督职能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二、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方面也即是用货币表现的经营资金的运动。 或者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资金运动基本形态:

资金投入(筹集)

资金运用

资金退出

(一)制造业会计对象 (资金的运动)

(二)流通业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

(三)行政与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含义: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受托责任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者

(委托经营)

经营者

会计(假第三者)

注册会计师(真第三者)

(三)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使用者

(四) 新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或会计假定)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决断,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三)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 。

(四)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下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或各营利组织)

(二)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或费用 。(行政、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包括:

1、可靠性(真实性);

2、相关性(有用性);

3、可理解性(明晰性);

4、可比性(一致性、一贯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稳健性);

8、及时性。 第五节

会计循环

一、概述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七种方法。

三、会计循环

(起点)编制分录

登记账簿

对账

账项调整

结账

编制报表(终点) 简化:证

表 每一会计期间周而复始。

会计学及其分支

(一)会计学科特点:

应用性、实践性

(二)学科体系

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中级、高级)

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

审计学

会计电算化

其他专业会计(如:证券公司会计)

本章思考题:

1.1 从会计的发展解释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2 如何理解会计的定义,目前会计理论界有哪些观点? 1.3 什么是会计对象? 1.4 如何理解会计假设?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包括哪些原则? 1.6 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会计核算有何特点? 1.7什么是会计循环?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和特点;理解、掌握会计等式及相互转化形式;使学生明确经济业务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难点:会计要素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节

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

3.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 待摊费用和存货等。

(2)长期投资:持有一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股票、债券和其他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3)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型态的资产。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4)无形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可辨认) (5)其他资产:

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二)负债

1.概念: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 2.特征: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负债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3.负债的分类

(1)流动负债: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一年(不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净资产、剩余权益) 2.特征: ■无须偿还

■企业清算时,接受清偿在负债之后 ■可分享企业税后利润 3.所有者权益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20

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指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金)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注意:有些利得和损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些利得或损失在所有者权益中称为资本公积。 3.所有者权益分类

(3)留存收益 。一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1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存收益,前者为拨定用途,后者为未拨定用途。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体现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2.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 22

者。 (四) 收入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分类

广义的收入还包括营业外收入(利得)。狭义收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3

(2)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

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指所占比重大,比较稳定的收入。

主、副营业务可以转换。

(五)费用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也属于费用范畴,应当在产品销售收入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 2.特征:

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24

直接人工

间接费用

营业税金、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等。

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而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成本要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联系:二者都反映资金的耗费,都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都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或形成的。

(六) 利润

25

1.概念:是指企业在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分。

2.分类: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它是狭义收入与狭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它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

■ 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基础 ■ 为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提供了依据 ■ 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26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也称会计平衡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

即:资产=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该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 27

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说明在企业经营期间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期末结转损益(利润)后,该等式又还原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2.资产与负债同增;

3.资产与负债同减;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5.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6.负债内部一增一减;

28

7.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两种情况)

问题:企业资产被盗,会计等式平衡吗?

扩展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会计要素?有哪几项构成? 2. 简述六大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基本分类。 3. 试述会计恒等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含义。 4. 试述会计等式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9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掌握账户的基本分类和各类账户的性质。

重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难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30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1.概念:会计科目指的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与监督所形成的项目名称,也就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做出进一步的分类,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是系统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是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

■是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

3.设置原则:

全面反映会计要素内容(156)

31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既适应需要又相对稳定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会计科目应简明、适用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1)资产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的状况。

(2)负债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承担的并应偿还的全部负债的状况。

(3)共同类科目又称为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指是在日常核算中资产负债性质不确定,它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既有可能反映资产、也有可能反映负债的科目。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32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用于反映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要求权的状况, (5)成本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成本的状况。 (6)损益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和费用的发生的状况。 2.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 。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分类账科目或子目。

(三)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总括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原材料”、“应收账款” 等)。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

2.明细分类科目(

二、三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应收账款—海宏公司” 等)。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企业核算需要设置。

33

3.会计科目目录:P45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联系: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因此,会计科目的内容与分类方法决定了账户的内容和分类方法,它们都被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 区别: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没有一定的结构,而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则是登记账簿这种专门方法的前提条件和环节。

34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 2.账户的简化结构(T形账户): 3.账户金额四要素:

四、账户的分类与设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会计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基本相同。

按照账户与会计要素的关系,可以将会计账户划分为六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

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大类;

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把会计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5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一般应遵循那些原则?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3.会计科目如何分类?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什么叫会计账户?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5. 怎样理解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6.简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

36

第四章

复式记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能够认识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及其原理,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种类和其科学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和运用;掌握各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重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难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记账方法的含义: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理,按照一定的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计量单位,借助于文字和数字记录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一种技术方法。即将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所采用的方法。

37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1.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通常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的不足:

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各个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复式记账法

(1)概念: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理论基础: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38

资金运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起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会计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的变化。运用会计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动方面记录下来,即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1)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清晰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账户记录使全部账户左右双方的发生额和余额的合计数自动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不足:记账较为复杂。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39

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产生于

12、13世纪的意大利。是各国通用商业语言。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为“借”、“贷”二字。

■主要作用:表示“增加”或“减少”;账户中的登记方向。

借方(左方)

贷方(右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在账户中的登记方法。

(一)资产类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余=

期初借余+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0

权益类账户期末贷余=

期初贷余+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四)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五)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借:增加

借:减少 贷:减少

贷:增加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 —— 账户登记方向。 借贷必相等 —— 账户登记金额。

五、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41

(一)会计分录的含义

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二)会计分录的编制 1.编制思路:

2.教学中会计分录的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 3.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分录:

4.会计分录的种类: (1)简单分录:“一借一贷”。

(2)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试算平衡的含义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42

(二)试算平衡的基本方法

1.发生额平衡法: 2.余额平衡法: 3.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复式记账法?我国曾经有过几种复式记账法?

2.对于不同性质的账户,¡°借¡±和¡°贷¡±是如何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的? 3.什么是会计分录?有几种类型?

4.为什么要进行试算平衡?一般由哪几种试算平衡关系? 5. 简述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43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本章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及常见几种账户的特点,如: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配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成本计算账户,等等。

44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了解会计凭证意义、种类和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列方法。

重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难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45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凭以记账的书面证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提供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传递经济信息

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

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

可用来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济管理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46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种类

1.原始凭证按其取得来源不同,划分为:

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非增值税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火车票、对外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等。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本单位内部具体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办理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和销货发票等。

47

2.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续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是指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原始凭证。

(2)累计凭证是指一定时期内记载同类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手续是在一张凭证中多次进行才能完成的原始凭证。

(3)汇总原始凭证是根据许多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及差旅费报销单。

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和凭证号码;

3.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及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4.经济业务的内容;

5.经济业务的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和金额;

48

6.接受凭证的单位名称;

7.原始凭证的附件(如与业务有关的经济合同、费用预算等)。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

1.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的实际情况直接填制。如:根据实际领用的材料名称和数量填制领料单。 2.根据账簿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如: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根据“制造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填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3.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填制。如:各种汇总原始凭证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原始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尽地填写齐全,不得遗漏,以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

3.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和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49

第五篇:基础会计(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 概述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的对象。

◆ 能解释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了解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 能区分集中核算与非集中核算的关系。

◆ 能举例说明会计机构的内部牵制制度。

◆ 能说出会计岗位的划分。

◆ 了解会计法规的组成,能说出会计法的基本内容。

◆ 能解释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时数

◆ 讲授:4学时。

第一节 会计的概述

什么是会计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会计学科的分类

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对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会计的特点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会计的特点

2.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会计的特点

3.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专门核算方法,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这些专门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体系,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节 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财政部的管理职责

1.主要任务

在我国,由财政部的会计事务管理司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的主要任务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全国性的会计法令、制度、规划和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财政部的管理职责

2.具体职责

(1)制定全国的会计法令、规章、制度,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会计法令、法规,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办法。

(2)了解、检查全国的会计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会计工作经验,研究、制定改进会计工作的措施。

(3)制定全国会计干部培训规划,推动和协助各地区、各部门做好会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

(4)管理、监督注册会计事务所的业务工作,组织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考试,批准注册会计师,颁发注册会计师证书。

(5)同有关部门一起制定有关会计干部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的办法,并贯彻实施。

(6)管理报批外国会计公司在我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并依法对其业务进行管理、监督。按国家有关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厅、局也设置会计事务管理处,作为管理省、市、自治区会计工作的办事机构。

财政部的管理职责

3.会计管理体制原则

第三节 企业的经济活动与经济业务

企业的经济活动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沿着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经营过程,会发生一系列与现金、银行存款有关的经济活动。其中,现金或银行存款都是货币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又回到货币资金,这是一个资金循环过程。

企业的经济业务

经济业务是指通过会计来核算和监督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具体事项,又称会计事项。 会计对象

通常,凡是特定对象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它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这些经济活动只要是真实、合法、合理的,就应该对其进行会计处理。

第四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会计机构设置要求

会计机构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处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都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

会计机构设置原则

1.根据企业单位的规模大小、会计工作的繁简来确定会计机构的设置形式。

2.会计机构的设置应建立在科学组织、合理分工的基础上。

3.应按“内部牵制”的原则做好会计机构的内部分工。

企业会计工作组织形式

会计从业资格

在我国,各单位都必须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同时,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从事会计职业的“准入证”。

会计人员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将会计的主要职责规定为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两个重要方面。《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明确了会计人员的具体职责:

(1)会计人员应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遵守各项收支制度、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合理使用资金,正确计算各项税金并保证及时入库。

(2)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认真进行会计核算,即记账、算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

(3)按照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加强现金管理,做好货款的结算工作。

(4)按照经济管理的要求,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各项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企业资金的使用效果,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单位领导提出建议。

(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的要求,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及会计报表等档案资料。

(6)遵守、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及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会计人员的工作权限

《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具有下列工作权限:

(1)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会议。

(2)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国家批准的计划、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各项财务会计制度。

(3)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产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可供选择的会计工作岗位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

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

第五节 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根据我国法律规范的构成和层次,现阶段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和层次如下图所示。

会计法律

会计法律,即会计法,是指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它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律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是会计机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根本大法。

会计法规

会计法规是指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关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我国法规体系的构成,按照制定或批准的机关不同,会计法规也可分为会计行政法规、地方性会计法规和自治会计法规。其中,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是会计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法律效力上仅次于会计法,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会计职称条例》等。地方性会计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发布,制定的依据是会计法,并要与会计行政法规不相抵触。

会计规章

1.会计规章的概念

会计规章主要是指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机关——财政部就会计工作中的某些方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其他各部门依据其职责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属于会计规章,但必须报财政部审核或者备案。会计规章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2.会计规章的分类

第二章 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

◆ 能熟练地说出会计要素的构成。

◆ 能解释会计基本等式。

◆ 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 能熟练地说出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学习时数

◆ 讲授:4学时

◆ 实训:2学时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的概念和组成内容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的个体内容所做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资产的概念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组成内容

负债的概念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组成内容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

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内容

所有者权益具体表现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

收入的概念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的组成内容

费用的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组成内容

利润的概念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的组成内容

第二节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第三节 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会计平衡公式

静态等式关系

动态等式关系

会计基本等式

会计基本等式的运用

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账户试算平衡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也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理论基础。

某公司2011年1月1日资产负债表如下:

该公司一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例1】1月5日,公司接受投资单位投入大型设备一台,价值200000元。

【例2】1月10日,公司以银行存款100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例3】1月14日,公司以银行存款购入原材料100000元。

【例4】1月20日,公司开出商业承兑汇票一张,金额为50000元,以抵付前欠应付账款。

会计基本等式对经济业务的影响

任何企业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关系无非是这样的四种类型,即: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以上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第三章 账户和复式记账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科目的分类。

◆ 理解账户的概念。

◆ 能根据账户设置原则,熟练地设置账户。

◆ 能正确地识别账户的基本结构。

◆ 明确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能解释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 能说出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 明确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的含义。

◆ 能借助试算平衡原理编制试算平衡表。

◆ 能说出账户的平行登记方法的要点。

◆ 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学习时数

◆ 讲授:6学时

◆ 实训:2学时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会计科目的概念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通常,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也可简称为科目。

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1)既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又要适合企业的特点;

(2)既要便于反映会计要素的总括情况,又要便于反映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

(3)既要满足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4)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

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如下

会计科目的分类

2.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如下

设置账户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载体。它由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和账户的结构两部分组成。

会计科目和账户在会计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左右两方, 一方登记增加额,一方登记减少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账户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增加,哪一方登记数额的减少,取决于所记录经济业务和账户的性质。账户的这种结构也可以用“T”形账户这种简化形式来表示。

账户的正规格式

账户的正规格式一般包括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记账凭证的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加额和减少额及余额等。

第二节

复式记账与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1. 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2. 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3. 对账户不要求固定分类

4. 以“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作为试算平衡公式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其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资产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和格式

资产类账户以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资产的结存额。

资产账户的结构如图所示。

资产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与本期发生额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收入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和格式

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权益类账户基本相同,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额和结转额,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收入账户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费用类账户的账户结构和格式

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账户基本相同,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额和结转额,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费用账户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确定会计分录

为了准确地将经济业务及时地登记到相应账户中去,在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先确定会计分录。所谓会计分录,就是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规则,确定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会记分录的三个要素是:确定账户名称、确定记账方向、确定应记金额。

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后所登记的账户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时是一个账户的借方对另一个账户的贷方;有时是一个账户的借方(或贷方)对几个账户的贷方(或借方)。账户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账户对应关系,存在着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登记账户

各项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以后,还应将会计分录的数据记入各有关账户中去,这个记账过程通常称为“过账”。过账以后,一般要在月末进行结账,即结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合计和期末余额。

试算平衡

在借贷记账法下,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用借、贷相等的金额来记录的,因此全部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和贷方发生额也必然相等,从而全部账户的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也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账户之间的一系列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部账户的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期初贷方余额合计数;

(2)全部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3)全部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等于全部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

利用三个方面的平衡关系可进行试算

平衡。

第三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关系

为满足经济管理对会计资料的不同要求,会计上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关系是:总分类账户对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起着控制、统驭的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其归属的总分类账户则起着补充、具体说明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只是反映经济业务的详细程度不同,但是二者登记的原始依据是相同的,核算的内容也是相同的。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通过平行登记,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之间在登记金额上就形成了如下关系:

以上这种金额上的关系也称为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勾稽关系,这一勾稽关系也是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相互核对的理论依据。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假设虹宇工厂“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初结存额如下表所示。

本月材料收发及应付账款业务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平行登记:

1.“原材料”总分类账户与所属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

(1)在“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先登记期初余额180 000元;同时在“甲材料”、“乙材料”明细分类账户,分别按数量、单价和金额登记期初余额。

(2)将本月收入的材料逐笔记入总分类账户的借方;同时将收入的各种材料分别按数量、单价和金额,记入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借方。

(3)将本月发出材料的合计数522 000元,记入“原材料”总分类账户的贷方;同时将发出的各种材料分别按数量、单价和金额,记入有关明细分类账户的贷方。

(4)月末,对“原材料”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进行结账,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并进行相互核对。

“原材料”总账与所属明细账平行登记的结果: 原材料,甲材料、乙材料、丙材料。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的方法

假设虹宇工厂“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期初结存额如下表所示。

本月材料收发及应付账款业务如下:

2.“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1)在“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与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先登记期初余额。

(2)将本期发生的新债务和清偿负债,按发生日期先后记入“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和所属明细分类账户。

(3)月末,对“应付账款”总账和所属明细账进行结账,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并进行相互核对。

“应付账款”总账与所属明细账平行登记结果:应付账款,红旗工厂、兴华工厂、通达工厂。

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的方法

从上述平行登记的结果可以看出,“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总分类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及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之和及本期借、贷方发生额之和都是相等的。利用这种相等的关系,可以核对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登记是否正确。如有不同,就表明记账出现差错,即应查明予以更正。核对的方法,可将各明细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相加,与总分类账直接核对,也可以编制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与总分类账户核对。根据本例,编制“原材料”和“应付账款”的本期发生额及余额明细表,如表

5、表6所示。

第四章 会计凭证

学习目标

◆ 了解会计凭证的概念。

◆ 能说出会计凭证的种类。

◆ 能熟练地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

◆ 知道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和保管方法。

◆ 能独立地装订会计凭证。

学习时数

◆ 讲授:4学时

◆ 实训:2学时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会计凭证的概念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始环节。

会计凭证的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的概念

原始凭证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书面证明。

外来原始凭证

外来原始凭证是指本企业在同外单位或个人发生经济业务往来过程中,当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

位或个人手中取得的原始凭证。如购物时收到的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提货单;企业送交款

时,收到的收款收据;银行开出的收款、付款的结算凭证;各种车票、船票、机票等。

自制原始凭证

自制原始凭证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由本单位业务经办部门或个人自行填制的原始凭证。如购入

材料验收入库时,由仓库保管人员按照规定手续填制的收料单;车间或部门向仓库领用材料时,按要求填写

的领料单;还有产品验收入库的入库单,出差人员填报的差旅费报销单,工资结算的工资表等。

一次原始凭证

一次原始凭证是指一次只记录一项经济业务或同时记录若干项同类性质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一次原始凭证填制时,一次性完成各项手续,如各种外来原始凭证以及自制原始凭证中的入库单、领料单等。

累计原始凭证

累计原始凭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记录若干项同类性质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累计原始凭证有效使用多次,陆续完成手续,到期满后,结出累计总额,再以此作为会计核算的原始依据。如自制原始凭证中的限额领料单、累计销售凭证等。

对于平日经济业务繁忙,收发、填写原始凭证数量较大的企业,也可以通过编制汇总原始凭证,来简化核算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便于对原始凭证的使用和核对。汇总原始凭证是指定期根据若干项同类性质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依据有关要求整理编制汇总完成的一种原始凭证。如材料耗用汇总表、收发料凭证汇总表等。

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起点和基础,是记账的原始依据。任何一张原始凭证都必须同时具备一些相同的内容,这些内容被称为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要素。原始凭证包括的基本内容如图所示。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为保证会计基础工作和全部会计核算的质量,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和记录经济业务的内容,在原始凭证填制过程中应遵守的填制要求如图所示。

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原始凭证填制举例:

1.2010年6月5日,新南公司从宏大贸易公司购进办公用品一批,共计2400元,开出转账支票付清款项。

新南公司开出的“转账支票”的填制方法:

宏大贸易公司 开出的“零售业专用发票”的填制方法:

2.2010年6月8日,新南公司从天津恒源公司购进原材料一批到货,经验收入库,货款上月已付款。

新南公司填制的“材料入库单”填制方法:

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

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会计主管人员或指定人员进行认真严格的、逐项审查核实后,方能作为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依据。审核原始凭证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原始凭证的审核内容

第三节 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的概念

记账凭证是由企业财会部门根据已审核的原始凭证填制的、载有会计分录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文件。

记账凭证的种类

记账凭证按照其记录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形式,如图所示。

记账凭证的内容

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通过记账凭证来确定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应登记的账户的名称、应借应贷的金额等,因此记账凭证也是用来确定会计分录的一种核算形式。所以,不论采用何种格式,记账凭证都必须具备相同的基本内容,如图所示。

企业若以自制的原始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汇总表替代记账凭证的,则替代单证也必须具备记账凭证应有的项目。

记账凭证填制的要求

记账凭证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的,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但记账凭证本身并不是原始单据,不完全具备法律效力,因此,一般不能用记账凭证来代替原始单据。记账凭证作为进行下一步会计核算的依据,必须保证记账凭证的质量,以确保账簿记录的准确性。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审核原始凭证

2.确定采用何种记账凭证

3.填写记账凭证的日期

4.填写记账凭证编号

5.填写记账凭证的内容摘要

6.填写会计科目和编制会计分录

7.填写金额栏数字

8.注销记账凭证中空行

9.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件(张)数

10.记账凭证的签章

分数编号法;记账凭证编号法;记账凭证附件张数的计算方法;记账凭证附件的处理

收款凭证填制的方法

收款凭证是根据有关反映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款业务的原始凭证填制的。

1.收款凭证的左上方“借方科目”应填写“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

2.正上方“年、月、日”应按收款凭证的编制日期填写。

3.右上方“字第号”是收款凭证的编号,应按收款凭证的填制顺序填写,如现金收款业务,应按其本期编制的收款凭证顺序填写“现收字第1号”、“现收字第2号”„„,银行存款收款业务按顺序填写“银收字第001号”、“银收字第002号”„„,依此类推,自成系统顺延编号,按月编制,并注意不要错号、重号、漏号。

4.“摘要”栏填写经济业务的内容,要求简明扼要。

5.“贷方总账科目”栏及“明细科目”栏,应填写与“借方科目”(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相对应贷方的会计一级科目及其所属的子目或细目名称。

第六篇:《会计基础》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 总 论

一、会计概述:

1、会计的概念: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①会计的性质: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②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与监督

③会计的主要特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会计的基本职能:

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其特点:1)是利用货币计量,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2)不仅是记录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面向未来,为各单位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

3)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其特点:1)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各种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

2)不仅体现过去的经济业务,还体现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和尚未发生之前

3、会计对象:

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 即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的过程。

资金运用:

供应

生产

二、会计核算基本假设:

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

1、会计主体:

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津主体(法人)的区别与联系:

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

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2、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3、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为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4、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会计基础:

1、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的基础要求:

凡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无论是否收款,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

销售 凡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是否支付,都应作为当期的费用

2、收付实现制:

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是以收到或

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四、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1、会计要素的确认: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企业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

静态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会计要素:

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

2)负债

3)所有者权益

4)收入

5)费用

6)利润

2、会计要素的计量:

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3、会计等式:

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1)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联系:

财产存在形式:

资产

财产来源形式:

投资者投入(所有者权益)和举债取得(负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权益

2)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收入—费用=利润

3)全部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4)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会计等式的作用:可用于判断经济业务是否存在。

经济业务发生后各会计要素的数量上发生变化,但等式仍然成立。 经济业务类型:①资产增加,权益增加。

②资产减少,权益减少。

③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④一项权益增加,另一项权益减少。

上一篇:基础教育统计工作计划下一篇:基层港航负责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