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导论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机械导论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应该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美学原理的应用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实用性交叉学科。

第一篇:机械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机械工程导论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程,对学生认识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机械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了解不全面、专业认同感低、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从业领域迷茫等问题。文章分析总结了当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为例,在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授课模式和内容建设、课程考核和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通过2018级、2019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课程目标已达到。

关键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專业导论课程的学习是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研究领域、课程体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今后的从业领域有比较清晰地认识。专业导论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机械工程导论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

门专业入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及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各高校在机械工程导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改革和实践[1-5],但是对机械工程导论课的认识和教学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本文分析总结了现阶段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为例,在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定位、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和内容、课程考核和思政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旨在提高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入门课对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的解惑和指导作用。

一、现阶段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现在的机械专业导论课程没有很好地贯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对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站在学生视角看问题的课程改革还需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从根本上导致了各种学习问题。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选择专业方向时不知道什么专业更适合自己;部分学生因对专业认识不全面导致专业偏见,缺少专业认同感,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未能完全支撑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

机械工程导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育课,课程支撑若干个毕业要求,但是,目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都未能很好的一对一完全支撑机械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

(三)机械工程导论教材未能及时融入机械工程的

最新发展成果以及学科交叉内容

21世纪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兴起,机械工程与信息、控制、生物、材料、文化等交叉、渗透、融合,各种新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控制理论等不断推陈出新。但是,现有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对机械工程前沿发展的介绍缺失或内容较为陈旧,导致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现有教材大多侧重于机械专业技术介绍,对机械的相关交叉学科的介绍较少,对于机械类新生来说,一是教材内容过于专业,二是限制了学生对机械工程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

(四)机械工程专业方向介绍的授课内容偏重于授

课教师的科研方向

目前,绝大多数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由若干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讲授,在进行专业方向介绍时,授课内容没有紧扣课程目标,过多的集中在自己擅长的某一具体科研方向,没有对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介绍。

(五)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与思政融入还需加强

作为专业导论课,应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把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工程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顽强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先进事迹和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建设

针对目前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紧贴机械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角度出发,南京理工大学对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一)课程定位

机械工程导论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机械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程专业大类中各专业(专业方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及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解答刚入校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课程与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

的支撑关系

根据认证标准中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结合本专业多年来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积淀,该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3个指标点,分别是:1. 毕业要求5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够熟练运用文献检索工具,获取机械工程领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2. 毕业要求6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的影响;3. 毕业要求12的其中一个指标点:能对个人或职业发展具有清楚的认识,了解机械工程专业的概况,能及时跟踪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个人的职业规划相联系。其中,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2、3是强支撑。

(三)教材建设

紧扣课程目标,紧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满足机械类新生专业认知需要来编排教材内容。在保证机械类专业介绍系统性的前提下,不涉及过深的专业内容,力求内容精炼、深入浅出,解答刚入学新生对机械类专业感到困惑和最关切的问题。教材除介绍机械工程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外,大量融入现代机械设计、先进制造、车辆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最新发展成果,使学生對机械类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热门研究方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以南京理工大学编写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为例,该教材于2020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教材在参照《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教程》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机械类专业介绍和知识领域有关描述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新编的《机械工程导论》教材全书共分9章:第1章 绪论,主要介绍机械工程发展简史,机械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两面性,机械工程伟大成就以及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机械工程在建设制造强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升专业认同感,增强建设国家的责任感。第2章 机械工程师,从工程师职业概述、机械工程师的职业前景、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以及机械工程师的培养展开叙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机械工程师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了解机械工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激发学习热情,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第3章 机械工程的相关交叉学科,本章主要介绍了与机械工程相关的交叉学科,包括力学、材料、数学、控制、计算机、人文和环境。本章旨在让学生提早了解与机械工程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学生可以对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知识提前自学,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也可以提前了解其他学科知识。第4章 机械设计及理论、第5章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第6章 机械电子工程、第7章 车辆工程和第8章 工业工程,除了介绍各专业(专业方向)的内涵、特点和基础专业知识外,重点介绍各专业(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将近年来新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控制理论,如智能制造、3D打印、智能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生物制造、纳米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研究成果融入各章中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后期便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分流。第9章 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内容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概述,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了解本专业核心知识领域、课程体系、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专业实验等,了解各课程先后修读关系,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

(四)授课模式与内容建设

机械工程导论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在保证机械类专业介绍系统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过深的专业技术内容介绍,力求讲授的内容对大一新生来说通俗易懂。按照教材内容编排和专业方向介绍的需要,该课程共分5讲,授课团队由各专业(专业方向)负责人组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紧扣课程目标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每一讲的教学内容除了能够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做到专业内容介绍和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外,全面介绍各专业方向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热门研究方向。课堂教学中,借助智能制造、3D打印、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等反映学科前沿的视频和重大工程纪录片等素材,让学生感性认识专业,提升专业认同感。

除了课堂授课外,同时还建设慕课课程和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库包含与每一讲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技术专家、大国工匠和重大工程的纪录片等教学素材,为学生远程网上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五)课程思政建设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德育目标: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机械工程技术发展历史和取得的先进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利用工程技术专家和大国工匠的爱岗敬业、坚毅顽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勇于攀登科技高峰;课程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明确自己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机械工程导论的思政融入应当充分结合授课内容来开展,在授课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灵活利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视频短片、纪录片和研讨等授课形式,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吸收思政元素和德育元素。在每一讲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述机械工程起源、发展历程,学科内涵和发展趋势时,介绍中国机械工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建设“制造强国”中的地位,以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同时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远意义,让学生明确新时代奋斗目标,为实现强国梦而奋斗。在讲授机械电子工程时,由微机电系统联系到导弹陀螺仪的研制,融入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专家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中吃苦耐劳、坚毅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用“两弹一星”元勋的感人事迹,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在讲述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专业方向时,融入介绍高铁、三峡大坝发电机组、大型工程机械、神舟飞船、歼20隐身战机、C919大飞机、航空母舰、战略导弹等一系列重大装备首次自主研发成功,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在国家重大装备研发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课程考核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考核以报告的形式进行,报告分为三部分:1. 综述机械工程技术最新发展成果。2. 如何理解机械工程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关系。3. 制定个人大学四年学习目标及毕业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基本要求与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强弱,三部分内容的成绩分别占比20%、40%和40%。

三、实践效果

机械工程导论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大类(包括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三个专业)第一门专业入门课,课程面向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知识产权学院(机械专业方向)和中法工程师学院的新生,课程开设在大一上学期,年均上课人数350人左右。通过对2018级、2019级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上述教学改革举措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目标已达到。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解答了他们入学时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更全面地认识了专业,提升了专业认同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们对本科四年的学业有了清晰的规划,对毕业后个人的发展也确定了初步的目标,认为选择机械工程大有可为,增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课程建设目标为把机械工程导论打造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主要的工作思路:1. 线上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选择超星学习通作为线上教学平台,每一讲按照授课内容划分为若干主题,根据不同主题建设和收集立体化、多样性的信息化资源,包括PPT课件、微课、视频、图片、思考题等资源形式。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不断对课程资源进行完善,建立体现机械工程技术前沿性与时代性要求、符合学生专业认知需要的学习课件库、工程案例库、视频素材库和思考题库等教学资源,完成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2. 线下课程建设。适时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使课程目标符合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授课教师应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紧密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学科专业、行业先进的理论和成果,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线上、线下内容互补。3.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适当增加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时间,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线上与线下密切衔接的全过程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4. 加强过程考核,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保证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活动的评价连贯完整。

参考文献:

[1]张春,何辉波,马永昌.学生视角下机械专业导论课教学内容新思考[J].高教学刊,2020(11):97-102.

[2]茹煜,李建华,许蔷,等.机械大类招生背景下机械工程導论课程改革初探[J].高教学刊,2019(19):118-120.

[3]丛娟.机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1):54-55.

[4]李增芳,郑高安,王红梅,等.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81-83+88.

[5]吕艳,侯英苛.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35):195.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项目“机械工程导论一流课程建设”(编号:2020JX007)

作者简介:殷增斌(1987-),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袁军堂(1962-),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

作者:殷增斌 袁军堂

第二篇:机械大类招生背景下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改革初探

摘 要:针对当前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工程导论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探索及改革实践。建设了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导论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在引导新生面对将来的专业分流,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活疑问与困惑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类招生;机械工程;导论课程

引言

“專业导论”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介绍本专业领域的总体发展、研究方向和热点、培养方案、就业前景等等,通过对学生进行早期的学科知识教育,一方面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1]。每个专业都会设置各自的导论课程,其课程内容大相径庭。

目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招生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这种招生方式下, 高校对相近的专业进行合并, 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一般经过1.5年的时间了解专业方向,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 在大类专业中最终确定自己的专业。由于大类招生后的大一学生不确定具体专业,各专业既定的生源范围被打破,原有的各专业的导论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大类招生模式,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课程的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应该进行改革[2]。建设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导论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清晰的专业认知平台,引导新生面对将来的专业分流,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学习生活疑问与困惑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该课程为适应大类招生进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旨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工程意识。

一、“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类招生从2016年开始实施,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2016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制定时明确要求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既要满足教育和教学的需求,又要适应机械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要求。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机械类专业是高等教育工科门类重要的分支,对新生而言,大学课程,特别是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中学习有很大差别,能否适应这种变化,不仅关系到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还与后续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开设机械工程导论课程非常重要。

(二)适应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需要

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实现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机械工程导论课程作为早期的专业知识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的内涵建设尤为必要。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安全是当前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些变革使得机械类专业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面向现代机械发展趋势,改革机械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帮助新生了解机械工程专业的背景、专业知识链的构成,国内外机械行业的最新发展概况和趋势。

(三)引导专业分流的需要

大类招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学生的专业选择问题,学生在报志愿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理解不足, 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可解决学生对专业的困惑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比较全面的、概括的初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针对本校机械类3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一门可融合原有3个独立专业导论课程的新的“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非常必要,这也将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需要

机械工程导论课作为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概况、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和领域等,培养专业兴趣,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根据课程特点,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准,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应该科学地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设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

二、“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一)专业导论课程的目标定位

机械工程学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也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贡献的工程领域之一。三百多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灿烂辉煌的工业文明史,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制造业的发展和变化是令人炫目的,设计手段、制造理论、工艺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生物技术与机械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逐步形成了制造科学与技术的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成果[3]。

机械工程学涉及的专业方向很多,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等等,对于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专业选择存在专业不了解、盲目跟风的问题。在了解和选择专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安排和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信息,便于学生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匹配的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启蒙教育”课程,不仅描绘了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也展示了当今制造业的设计手段、加工方法、服务领域、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4-5]。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制造业有一种豁然开朗、回味无穷的感觉,通过了解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领域,能从设计、制造、机电、控制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适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因此,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定位是为机械类招生的生源对象提供全面而清晰的本校机械类专业认知平台,对专业分流起到导航作用,同时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先行先导功能和宏观统领作用。

(二)专业导论课程的内容设置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针对入校新生对机械类各专业最关切的问题,如:针对机械类的几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专业需要学什么、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等问题[6-7],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为学生答疑解惑。

本校机械工程导论课程设置为16个学时(1个学分),主要包括机械与机械工程、机械类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习规划及方法4个篇章。

1. 第一篇 机械与机械工程 从介绍机械、机器、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18世纪工业革命到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程发展历程、机械工程在各领域的成就、机械工程的社会重要性的教学,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加强、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

2. 第二篇 机械类各专业内涵 以学科门类、机械类别为索引,并结合本校机械类专业特点,特别强调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及过程控制在机械工程中的重要性及先进性,介绍机械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对机械语言——图纸的认识,了解设计是机械产品的灵魂,而力学和运动分析是设计的关键;介绍先进制造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机床加工、特种加工、工艺规程等最新制造技术,明白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发展意义;介绍机器人、数控技术等控制技术对机械产品的重要作用,人工智能化及信息化是机械工程将来的重要方向;介绍过程装备及其系统的状态和工况进行监测,控制方法,让学生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有序稳定是提高过程装备的可靠度和功能可利用度的关键。通过对机械类中不同专业的内涵、特点、毕业生可从事的工作岗位、发展目标与前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专业门类,了解自己对不同专业门类的兴趣,为后期专业分流奠定基础。

3. 第三篇 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考虑机械类招生和培养模式,涉及3个专業的课题体系具有异同性的特点,(1)4年总学分为175左右,前1.5年的课程是完全一样,后2.5年的课程根据专业需求可设置不同的课程,满足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的需求;(2)为了满足机械大类人才培养需求,各专业均设置有大类通识课程、专业基础选修课(大类公共部分)、实践教学(大类公共部分);(3)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各专业均增设了创新拓展模块。对课程体系的介绍能帮助新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 了解课程模块的比例与学分分布,了解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各专业课程内在的逻辑关系,了解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有助于制定学习规划。

4、第四篇 学习规划及方法 对大学生而言,大学课内成绩是基本,大学提倡自主性学习,课堂学习、网络线上学习、交流讨论、聆听学术报告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此外大学期间还要注重能力培养,包括:(1)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学校奖学金;(2)荣誉: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等;(3)学科竞赛:数学、英语、力学、机械设计、机器人等;(4)大创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5)科研成果:本科生授权专利、发表论文、软件著作等;(6)毕业论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了解这些目标和方法,有助于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序地、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学业和既定目标。

(三)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专业导论课内容主要是以课堂介绍为主,以学生了解或比较熟悉为深度,具有难度不大但信息量大的特点。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以上述四大篇章为索引,结合专题讲座、视频演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譬如,在课堂教学中邀请教授对所研究领域的知识学科发展概况、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等进行专题讲座,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了解专业内容;借助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制造视频、工业机器人作业视频等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提升专业认知度。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学团队由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将专业特点与本校科研方向集合,将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反映工程职业能力和标准,紧靠机械工程发展和专业的前沿。

(四)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基于目前专业导论课的考核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的实际, 建立适应专业导论课特点的考核制度, 对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专业导论课课时较少,课程主要是引导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相关内容有所认知,进行专业启蒙教育的课程特点,机械工程导论课的课程考核采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论文包括五个主题内容:(1)入学前对机械工程的认识;(2)目前对大学课程学习的认识;(3)谈谈专业导论课后对机械工程的了解;(4)谈谈对机械类专业即“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过程装备” 等专业方向的了解;(5)制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规划。

论文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字,层次清楚、主题突出、观点明确,其中对专业的了解要有自己的观点;论文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字表达能力强。论文的评定标准主要体现在:(1)论文内容充实程度,占20分;(2)专业学习体会的深刻程度,占50分;(3)文字表达的逻辑性及流畅程度,占20分;(4)书写的规范程度,占10分。根据论文的评定标准,机械工程导论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级别。优秀(90分-10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很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新颖、内容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良好(80分-8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详尽。文理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翔实。论述清楚,有自己的见解或心得。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中等(70分-7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较充实。文理较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资料较充分。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满足撰写论文要求。及格(60分-69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单薄。文理基本通顺、收集数据正确,论述较清楚,无原则性错误。基本满足撰写论文要求。不及格(<60分):针对机械专业论述内容过于简单。内容混乱,语病多,没有体会。

专业导论课程的考核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培养、形成及提高,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认识和教学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共识,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校就机械工程导论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及实践,对于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机械专业导论课的设置,对引导机械大一新生了解专业,明确专业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丛娟.机械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1):54-55.

[2]吕艳,侯英苛.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12):195.

[3]李增芳,郑高安,王红梅,等.基于CDIO理念的《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6(4):81-83.

[4]邢维芹,李立平,等.大学专业导论课程协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大學教育,2019(3):65-67.

[5]王桂录,张志永.以专业导论课程为引领的成果导向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305(1):75-76.

[6]张文生,唐庆菊.浅谈机械专业导论课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2(33):135-137.

[7]陈国金,张建辉.校内外平台与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研究——以我校机械学科导论课为例[J].大学教育,2015(09):138-139.

作者:茹煜 李建华 许蔷 朱银龙

第三篇: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导论

[摘 要] 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应该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美学原理的应用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实用性交叉学科。本文作为企业经营美学研究的一个导论,试图提纲挈领地阐明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二是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三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四是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关键词] 导论;企业经营;美学应用

[

一、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 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八大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 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 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 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三是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美学的形而下走势。所谓审美文化,是指当今社会出现的以都市大众为主体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时尚文化。如:时装表演、音像制作、美容美体、电视文艺、西式快餐、选美比赛、形象设计、家庭装潢等。大街上到处都是红男绿女和时尚放送,霓虹灯、广告牌琳琅满目,人们头上的美飘飘然,脚下的美走着瞧。这种追逐时髦的浪潮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使城市生活迅速艺术化,也使艺术迅速生活化。与此同时,那些原来习惯于呆在美学的象牙塔里冥思苦想“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美学家们,再也坐不住自己的冷板凳了,他们纷纷从美学的形而上哲学思辨中走出来,走进像万花筒一样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而下美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于是,服装美学、设计美学、影视美学、旅游美学、爱情美学等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实用的美学学科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这些实用美学学科群中的一朵奇葩。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美学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实践的审美需求而生,刚刚起步,很多课题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唯其如此,它才更有学术魅力和现实意义,也才更有价值远景。我的论述只是一家之言,期望与同仁互相切磋,共同完成它的学术使命。

作者:吴杏德

第四篇:机器人学导论课程

摘 要 机器人学导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门专业课程,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结合该课程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机器人学导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质量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WANG Yuqi, ZHOU Lei, CAO Jinjiang, WANG Lei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applied talents; 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quality

0 引言

機器人学导论是一门介绍机器人学的课程,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机器人学是一门高度交叉的前沿学科,机器人技术也是一项集力学、机械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之大成的综合性很强的新技术。

随着工业、经济、社会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机器人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传统的工业生产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机器人已成为必争领域和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信息、制造、能源、材料等技术的融合创新[1]。我国机器人市场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机器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

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按区域划分,亚洲是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美洲及欧洲;从国家来看,中国是新增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日本、美国和韩国[3]。可以看出,我国在机器人应用方面已经跨到了前端,研究正在朝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及高性能、自诊断、自修复趋势发展,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向更大更宽广的应用领域发展[4]。因此,要加大对机器人学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机器人位置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力、轨迹规划、运动控制系统、驱动器和驱动系统等。这门课程融合了多个学科,集合了机器人技术、控制技术、力学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课程内容丰富,覆盖范围非常广泛,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就包括空间任意点的位置和姿态变换、坐标变换、齐次坐标变换、物体的变换和逆变换以及通用旋转变换等;机器人的动力学包括动力学方程、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同时涉及两种重要的解法,即拉格朗日功能平衡法和牛顿—欧拉动态平衡法。

机器人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学科多,理论性知识多,重点、难点多,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会有诸多困难,如果再不结合科研及实践应用,会觉得该课程艰涩难懂,从而极大地减弱学习兴趣。

2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机器人发展的最新技术与现状,初步掌握机器人技术的基本知识;从总体上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相关技术,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机器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机器人控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特点,并了解在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与工程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对工业机器人从基本概念到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起到引导作用。

3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课程课时短 机器人学导论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课程,但是学院对这门课程定的是选修性质,且设定的课程学时是32学时。机器人学导论总共十章,且每章节的知识内容繁多,理解起来难度大。32个学时的课时使得该课程的讲解变得比较仓促,讲解内容比较浅显,流于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能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相关内容。同时,由于这门课是选修课,且安排在大三时期,大三期间有一些学生面临准备考研等现实问题,投入课程的时间变少,这些问题都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上课心不在焉,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调动起来,最终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彻底理解,更别提实践教学环节了。

教学以理论为主 机器人学导论包含机械学、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学等理论内容,也涉及不少高等数学内容,理论性非常强。在教学方面,对于该课程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关注[5]。教学方式通过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通过提问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得理论知识便于理解,但是通过课后调查以及与学生的谈话发现,此种授课方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效果不理想。

缺乏实践环节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但是,在机器人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基本没有关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学院也没有安排相应的实习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实践环节的缺乏将会导致毕业生质量下降以及用人单位认可度下降,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会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不清。另外,很多高校对该课程也没有设置对应的实践教学,因此导致该课程的教学结果是理论无法深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且没有明确的目标。

应用实例少 机器人学的研究推动了许多人工智能思想的发展,在科学研究、工业及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我国的机器人技术未能获得长足发展,除了传统观念影响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能进行全国性的产学研大合作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应用实例相结合,在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应用实例。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

增加课程的课时量 由于机器人学导论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难度较大,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又比较重要,32个学时的课时量是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的。因此,只有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教师才能详细讲解每章节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准确把握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课程的重点内容 教师要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基本特点,明确其教学目标及重点内容。在内容讲解方面,要直奔主题,直接讲解重点内容,同时向学生说明机器人学在一些领域的实际应用中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哪些技术。在教学内容中,要实时合理地把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特色,并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本课程。

增加应用实例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真正高效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讲解传授与课程相关的应用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有些内容的含义,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增加应用实例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核心内容,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实践/实习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所增加的实践/实习环节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平台和科研平台,充分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实践/实习条件,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省内和全国的机器人大赛,鼓励实验室的优秀学生带新手学生,从而建立一届一届连续传递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可以通过参加机器人比赛取得良好的成绩来提高企业的认可度。

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依据机器人学导论教学大纲,结合个人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可以在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动力学、驱动器和驱动系统、轨迹规划及机器人控制技术等课程内容中,剖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实例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此来优化教学组织:机器人运动学和机器人动力学是该课程的理论基础内容,也是教学的前提,明确该部分的具体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驱动器和驱动系统在机器人中的作用相当于人体肌肉,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重点分析该部分与连杆和关节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轨迹规划和机器人控制技术是教学重点,把握该部分的核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师要掌握本课程每部分的特点,并把每章节之间进行串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 总结

通过以上剖析,机器人学导论作为自动化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技术性平台。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机器人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研究机器人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机器人学导论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探索与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增强,同时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质量必能得到持续提升,对学生就业、未来发展以及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獻

[1]王恒.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信息化,2018(10):6-8.

[2]机器人市场需求分析[EB/OL].[2017-11-03].http://www.

chinabgao.com/k/jiqiren/29864.html.

[3]孙嶷,张弢,张春龙,等.国内外机器人的应用情况与发展趋势[J].轻型汽车技术,2017(7):37-40.

[4]张红霞.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电子世界,2013(9):20-21.

[5]李娟,宋育武,陈兴华,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智能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9(9):82-83.

[6]李温温.教学型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12):107-108,112.

作者:王宇奇 周磊 曹锦江 王蕾

第五篇:“诗性伦理”导论

〔摘要〕儒家哲学建立在由诗歌表现出来的本真情感上。在诗情本源之上,可以依据诗的修辞建构起绝对和相对的主体性,给出伦理主体和社会规范。因此,儒学是“诗情儒学”,而儒家伦理则是“诗性伦理”。诗性伦理由“兴于诗,立于礼”构成,并分别以“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作为其规范性和时间性的维度。

〔关键词〕儒学;诗情儒学;诗性伦理

一、情感儒学

蒙培元先生曾指出:“儒家的情感哲学如果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儒学就是仁学。”而“为仁之本”在于如孝悌这样的真实原始的情感。〔4〕儒学是奠基在本真的情感之上的,一切主体性或本体论的建构,都不能离开生活情感的本源。唯在此本真的领会中,人才得以成人,“真”与“善”才得以可能。

“善”的来源是哲学与伦理学追问的目标,性善论向来是儒家的主流解答。而自思孟后学以来,传统的“性善论”总是建立在“性-情”的架构上,即从形而上的“性善”发出了形而下的“情”;但在孔孟儒学那里,“性”却是以本源的“情”中确立起来的,这就有了更为先在的“情-性”架构。“性”的确立是个言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个绝对的主体性会将自我扩充为形而下的主体个人,并通过个人情感叙事构建起伦理话语的体系,由此才有了“性-情”的架构。

(一)儒家“博爱”论

儒家的情感通常包括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其中“欲”的出现最为频繁,在《论语》中有44次,《孟子》有96次,《荀子》里有244次之多。相比之下,“乐”在《论语》中作为欢乐的情感使用,大约出现了十几次,“爱”出现了9次,“喜”仅有5次。

《论语》中“喜”往往有直接的对象,也正因此,这种物欲化的情绪并不为孔子所提倡,如“哀矜而勿喜”,“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克制自己对物欲的喜好,甚至成为境界高低的判准;“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孔子仍然不称其为“仁”。(《子张》《里仁》《公冶长》)既然对欲望如此贬低,为何“欲”的出现又极多?先秦儒家对欲既保持着极大的关注警觉,也把它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一部分是形而下的欲求,而另一种欲则是绝对的主体性意志。比如: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欲仁而得仁,又何怨?(《尧曰》)

通过“欲”“我”和“仁”的距离消失,主体汇入了仁。而仁往往与另一种“乐”的情感相关。从“贫而乐”“不改其乐”来看,“乐”不会因个人在俗世中的处境而改变,因而是先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又喻示着这是与天地共在、与万物一体的本源情感。而从“乐而不淫”可见,乐又不是无所关注的沉浸,而是有着确切的指向,对形而下的规范话语有清晰的把握。(《学而》《八佾》《雍也》)或许恰恰因为“乐”包容了在场和缺席的存在者全体,消除了主客的对立和人际的界限,才能使存在者的界限敞显出来,并在回归乐的情感中保持其澄明和充盈。因此,乐是动态的,蕴藏和发动着去“爱人”的主体之“欲”,而主体同时在此欲求带来的愉悦中而返归“乐”本身。换言之,乐就是爱人之乐,正如仁是爱人之仁;乐与仁可以互换,都是韩愈《原道》中的“博爱”(“universal love”普遍之爱)这种前主体性的情感。从仁而乐到“爱人”,是由主体性的意志——“欲”来体现的;欲包含了对所有人的爱,主体因这种爱欲而起,又在此爱欲中重新融入了无对待的本源之仁。仁因欲而彰显,主体性正是以欲的方式由本源的仁所给出。

从仁乐之情开显为“我欲”的主体性,欲的目标依然指向爱人之仁,就在主体的爱欲——“我欲”发生的瞬间,仁-欲-仁形成了一个轮回。立足于主体向前、向后观照,其终点都是空无一物的仁;因其既无物我的对待,也无时空的始终,仁也是永恒的本源。当把这种爱欲向前观照,就映现出自我对他者的爱,通过“立人”并“立己”的方式言说出来,人、我的对待就在这种爱欲的话语中产生了。“我欲仁”“己欲立”是在行仁的驱策中实现的,行仁是欲的目的,也是欲的应然性之所在,只有以行仁为目标的欲求才是善的。“我欲仁”就是把博爱落实到与人交往的行为中,使自己的爱推及所有人,让每个人得其所宜,也即韩愈的“行而宜之之谓义”。这种普遍的适宜,也就是“欲”的价值——善的普遍性所在。

居仁由义就是这样的主体化过程:从仁爱的情感中,通过“我欲”,分化出人、我的对待。仁-欲的转换,在《中庸》里用“不诚无物”来表达;假如没有诚恳的情感,就没有任何存在者的存在。诚既是成己,也是成物,他人与自我共同出现在“欲仁”的情感转化中,也就是从“博爱之仁”到“行宜之义”的过渡。主体由此具有了终极的价值性,这是情-性架构的前提。

(二)儒家“情性”论

随着仁爱之情感转为主体之欲,普遍的善就成为了绝对的主体性——性善论。这个绝对的人性是伦理善恶的依据。主体性的爱欲会落实到形而下的相对主体上,形成人们相互的谦让、尊重以及角色规范;然而君子不器,相对主体又会从自我中绽出,回到“仁-欲”的主体性重建。在这个往复中,普遍之爱得以推行下去,那么这样的相对主体可以在持续绽出中保持善的人格。如果相对主体滞迷物欲,偏离了绽出于器用的君子人格,就形成了伦理的恶。传统的“性-情”架构讲的是人性的善下贯为伦理的善,然而情善的根据并非什么纯善的天理心性,因为性理本体的善也是在“博爱”-“欲仁”-“行义”的流转中获致的,这个流转的实现就在于不断回归本源的仁爱。

①“诗”在早期常与“辞”通用,似乎专指诗歌的语言文辞,而并非后世所指诗歌的全称。如《诗经·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大雅·卷阿》:“矢诗不多,维以遂歌”;《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作为一个整体,最初被称为讴、歌,或诵;而“诗”仅指其辞句,后逐渐衍为诗的全称。诗发乎质朴的语言,旨在表达诚恳的情感,如《六艺论·论诗》:“诗者,弦歌讽谕之声也。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於恳诚而已。”《六艺论疏证》,〔汉〕郑玄撰,〔清〕皮锡瑞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影印本),第1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80页。

②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等。多以“诗言志”出自尧舜之时,也有观点认为,出自《虞书》的这句话是战国时期的拟作,参见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4-40页。

③正义曰:“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虽有所適,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於言,乃名为诗。”《毛诗正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页。

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赋》,〔梁〕萧统编:《文选》(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40页。

⑤上博简《孔子诗论》,一说为子夏所著,见李学勤《诗论的体裁和作者》,《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54页。另一说为子思后学的作品,见陈桐生《〈论语〉与〈孔子诗论〉的学术联系与区别》,《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无论出于哪种孔门后学,可以承认的是,《孔子诗论》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⑥《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注:“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宋〕朱熹集注:“孟子集注”,《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340-341页。因此,“性-情”架构源于“情-性”,如果把这两部分合而言之,就是本源之情—形上之性—形下之情的结构。第一个情是本源的仁爱情感,从中确立起绝对的主体性,即性善的本体论;再将主体的性善充实为人伦日用中的善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了伦理的善恶规范。

这个“情-性-情”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二、诗情儒学

在本源情感中确立形上的主体性和形下的主体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兴于诗”。因为在孔子看来,诗只是本真情感的显现,所谓“诗情”(poetic emotion)也只是由诗歌所表现的本真情感。而这正是儒学的基本特征:本真的情感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而此情感由诗来表现。《易·乾》“文言传”中的“修辞立其诚”①,讲述的正是以语言的形式,将诚挚的情感抒发于笔端,并建构起主-客对待的人伦体系。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这句话同样流传于诸多先秦文献中。②《诗大序》对此进行了阐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③陆机《文赋》也指出:“诗缘情。”④无论言志还是缘情,诗都是本真情感的显现,表达着主体的情感志意;从“情动于中”到“在心为志”“而形于言”,主体心性是在情-志的转化中,通过诉诸诗的语言而确立的。而孔子的“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孔子诗论》)⑤,则指出了做诗不能遮掩本真的情感、偏离主体的意志,而务必保证主体性的言说充分而畅达。因此,孔子从《诗经》删去了对主体性有所蔽塞的修辞表达,确立起“兴观群怨”的诗学理念,作为儒学的主体性话语的表率。

主体性是从诗的言说中兴起的,由此才能在主体的观照中构建群体的世界,并产生个人的诉求、感怀,甚至怨叹。做诗是这样一个由情入理、创造意义的过程,而评诗则从诗的文字返归作者的情感,并在诗句的分解与重构中体会作者的主体性如何建立。孟子认为,评《诗》要“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⑥,作者之志与评者之意,只能通过与文本间的交谈“逆”向返归两者交融的本源情境,从中把握主体性的植根所在,以此托付诗的旨趣所向。在孔子的诗论中对原文的“吾信之”“吾善之”,其实就是以“逆”向的交谈托付主体的“志”意,也是主体性的重新确立和价值的再次判断。例子集中体现在《孔子诗论》中,如: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简21)又如:《兔置》,其用人,则吾取。(简23)换言之,在对原诗的文本的重构中,主体“吾”与客体“之”通过交谈得到了相互的确立,以主体对客体的肯定判断为终点;这个判断既是主体性的汇通,也是对诗旨的重新认可。《孔丛子》中的“于……见”句法中有很多例子;如“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子也”;“于《蓼莪》,见孝子之思养也”;“于《鸡鸣》,见古之君子不忘其敬也”。有学者认为,这与《孔子诗论》的“以……得”相似,表达的也是对诗旨的解读。〔5〕而这种解读也就是通过文辞的解析,还原到共通的本源情境,将诗旨托付在一致的主体性上,从而达到主体对诗旨的肯定。这种肯定是读者主体在重诠中的判断,而其所认可的诗旨也就是历史的、延宕的重塑。

无论做诗还是评诗,都以文本为门径,这与诗的“修辞以立其诚”的特点有关。其中的“立”与“立己”“立人”是同一个过程,即主体性的确立。在诗的表现手法中,“立”是借助“兴”来表达的。孔子说诗,经常提到兴的手法。《论语·八佾》中,子夏从“绘事后素”的情境中引发出“礼后乎”的问题,孔子赞他为“起予者”;这里的“起”即有起兴的意思,也是启发意欲、立己立人的开端。主体意欲是从“绘事”的本源情境中兴起的,在诗的文辞中被具象化,并延拓为理性的思考。《毛诗正义》解“诗有六义”,孔颖达引郑玄注:“兴者,托事於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诗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也有类似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诗集传·周南·关雎》)然而这种解读却偏离了兴的本义,即从本源中兴起主体性。参见王坤儿(王堃)《比兴:诗学与儒学之本源观念——朱熹〈诗集传〉再检讨》,《儒教文化研究》国际版(第十五辑)韩国成均馆大学,2011年。兴同样可以用在做诗和谈诗中:当用于做诗,兴是在诗的情境中用语言构筑起主体的心性,并展开相对的情感和意义空间;而当用于论诗,兴是在交谈中建立起共同的主体性,再以此主体的目光和言行展开人我对待的世界。

儒家诗学中另一种重要修辞方法是“比”,与“兴”合称为“比兴”。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描述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他认为相较于兴,比更切近实事,在事理的类比中讲求精确。朱熹对“比”的定义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周南·螽斯》)比连缀起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概念范畴的依托。然而,比还有一种前主体性的意义,即本源的“相与”、亲密之情。许慎《说文解字》:“比,密也”;“‘比’从二‘匕’”;“匕,相与比叙也”。《周易·比象传》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正是在“比”的本源诗情中“兴”起了主体性,由此产生当下的价值判断——诗旨,并构建起概念的逻辑关系。例如《孔子诗论》22简:“鳲鸠曰:‘其仪一兮,心如结也。’吾信之。”在与鳲鸠面对面的诗情中,确立起一个稳固的主体性,并自我充实为仪表专一、内心“固结”君子;这既是君子之“兴”,也是与“鳲鸠”之“比”。读者则重构比-兴,从比于诗境的诗情中建立起“诚”“信”的绝对主体性,以此托付对原诗旨趣的历史性肯认。就像程子所说的“主一之谓敬”,评诗是在诚敬的情感中逆向解构原诗的修辞,还原到诗的原始情境;同时在解构中建构,即“先立乎其大者”,重构唯一的主体性,并对原诗旨进行判断。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这是对“曲礼”中“毋不敬”的解释,参见《礼记·曲礼上第一》,〔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页。“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取自《孟子·告子上》。

比既是返溯诗情,也包含从情感的本源中主体的重兴,以及重新审视修辞的构成。修辞以确立诚、敬的绝对主体性为旨归,否则就是坏的修辞。《论语·八佾》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好的修辞典范。“淫”或“伤”的个人感受,不应掺杂进本源的诗情,也不宜置换入主体性的确立中,这是诗之“比”的修辞应遵守的原则。只有持守着仁而乐的本源情感,才能兴发对所有他者的爱欲,以此托付着立己立人、切象比义的目标。在诗的特定情境下,表征着绝对主体性向相对个人德性下贯的诗旨就成为了这个目标。《孔子诗论》10简中的“关雎之媐、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都用一个字概括了诗中相对主体的意义世界;而这个字之所以成为诗旨,因其蕴含并扩展了绝对的主体性的意涵,凝聚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的修辞中,以充盈着相对的人伦空间。在理学家看来,诗的兴观群怨不过表达着符合形上心性的“中节”情感,殊不知绝对的主体心性恰恰是由诗给出的。诗情藉由诗句的修辞,感发起绝对和相对的主体,从而建构了情理交汇的世界。

①时间性(Temporality)被海德格尔定义为此在的性质,它体现于此在的情感唤起对未来的筹划之中。这里援引了时间性,也在表达儒家情-欲结构的未来指向,时间性就体现在欲对将来目的的筹划中。下详。

②一般认为,中国诗歌的萌芽产生于甲骨上的卜辞,《易经》中的卦辞也包含这种古歌的形式。参见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修订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做诗与说诗是在诗情中建立主体性的过程,主体的爱欲和由此生发的个人情感和理性,都不能离开诗情的本源。情-性-情的架构在诗的语言中往复生灭,源于诗情又归于诗情。在这个意义上,儒学即是诗学,诗学即是儒学,故可统称为诗情儒学。

三、诗性伦理

伦理学往往是关于社会规范(social norms)的表述,也就是“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但传统的规范伦理学往往是由某种“形而上者”直接给出一套规范;而在这种“形而上者”遭遇危机的今天,伦理规范也在另寻建构的蹊径。既然儒学可以看作诗学,那么在诗性的建构中,儒家的社会规范——礼,也可以得到重新的阐释,从而发展出一套“诗性伦理”的叙述。

(一)“诗性伦理”的观念

以理性主义为背景的德性伦理,和以家族纽带为核心的血亲伦理,一直充当着儒家伦理的主流,然而二者在当今各自面临着质疑。血亲伦理以父系血缘关系为伦理的起点,但这种关系只是在一种特殊历史境域下的建构结果。德性伦理预设了人的心性中都具有契合天理的能力,以陆九渊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为例;人都有心的事实,并不能推出“心皆具是理”的事实,这两句不是类比的关系,那么后者只能作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天理作为形而上的价值,被摆放在不可质疑的地位。而回到孔子的“我欲仁”,主体心性只有在“欲仁”的意志中才能确立;也唯有在诗情-爱欲中起立的绝对主体性中才有了善的普遍性,是诗情给出了人性、天理,而非性理反过来塑造了情感。反观血亲伦理所注重的亲情,倒是诗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呈现,只不过随着生活样式的改变,诗情的表现也就不再局限于孝慈了。总之,伦理价值以诗情为本源,而非依据某个形而上者或形而下者。

诗情是境域化的,“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诗情在不同情境中呈现的各种样态,从中可以树立起诚而敬、“谨而信”的绝对主体性;绝对主体以“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为欲求目的,希望把爱欲推及所有,让每个人各得其宜。在孔子看来,孝悌的情感是本源的,而在不同场合践行孝、悌的则是各个相对的存在者,“欲仁”则是绝对主体从相对主体中的绽出。在相对主体看来,“仁”的目标似乎是瞻之在前又不可触及;而“欲仁”把相对性消融在“仁至”“亲仁”的诗情本源,并重新开显出绝对的主体性。绝对主体与仁的亲近,就在“欲”的绽出拉力中,那么绝对的主体性就是拉动所体现的时间性。①以“去实施普遍的爱”为目的,在“欲仁”的时间性筹划中,绝对主体观照出“万物皆备于我”的时空维度,由此把爱欲向前推向每个相对的存在者,这正是善的普遍性之所在。换言之,善是由绝对主体意欲的时间性决定的。

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诗总是表达着普遍的事物;而普遍性在于即将发生的可能中,那么诗所关乎的是未来的可能。〔6〕而未来的可能性与其说在修辞(rhetoric)的推理中得到,不如说与辞句背后的情感和想象更为切近,这在亚氏诗学有关或然性、隐喻等诸多研究中表现得很明显。相比古希腊的修辞学,中国的早期诗歌以易经古歌的形式出现,而后才继以《诗经》。②与其说卦辞与卜筮方法有关,不如说是以诗的语言表达着守仁行义、居仁由义的德义,即以推行仁爱为目标、以道义立足于世的主体意欲。在最早的诗中,无论诗经还是易经,都是通过表述这种意欲来喻示普遍的价值追求的。

诗所要揭示的是普遍的善,这个目标在主体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意欲中,而这个捉摸不定的欲求目的是通过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从格律化的诗句中探寻这个难以把握的普遍性,就注定了诗的困境。①而如果回到孔子诗学的“思无邪”,(《论语·为政》)则有助于超越这个困境。诗思之所以“无邪”,因为在诗思中没有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②随着距离感的消失,形而下的相对主体不复存在,融入了诗情的本源;同样在诗思中,绝对主体重新切合着无邪的诗情而诞生。思而不远,如同欲仁而仁至,同样表述着从相对主体的绽出,和绝对主体意欲的时间性发端。将诗思形于言辞就成了诗,诗以音律的抑扬揭示着主体性的隐现。诗的语言就是朱熹《诗经集传序》里讲到的“咨嗟咏叹”:

①关于诗的这个困境,最经典的表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67-68页。

②《庄子·齐物论》:“吾丧我。”《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③海德格尔:“胡塞尔与黑格尔如出一辙,都按同一传统而来,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从黑格尔和胡塞尔的观点来看,哲学之事情就是主体性。”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65页。

④Parmenides: “What there is to be said and thought must needs be: for it is there for being, but nothing is not.” Kirk, G. S. et al.,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A Criticai History with a Sélection of Texts, 2d é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p. 247.

⑤“being as being”不应译为“存在之为存在”,而应译为“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意指作为众多相对存在者背后的终极根据的那个绝对存在者,亦即所谓“本体”(noumenon)(希腊语onta)——“形而上者”。参见黄玉顺《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2卷第4期。

⑥《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7〕

从“有欲”“有思”到“有言”,主体性的意欲通过诗的“音响节族”兴起、呈现;同时也在这些节奏中,绝对主体借助诗的意象将自己相对化,以“比”的格式形成诗的主旨。当诗的情境借助诗句而具象出来,普遍的善就凝聚为一诗的主旨。如果伦理学是关于善的讨论,那么诗学既是儒学的话语样式,同样也是儒家伦理学的阐述方式。因此,儒家伦理可称为诗性伦理。

(二)诗性伦理的构成

若如海德格尔所说,哲学的事情就是主体性的事情③;同样,伦理学的问题首先就是主体性的问题。只不过相比较哲学意义上的“绝对主体”,伦理主体是具体而形下的,讲述着规范的建立和持守。也正因如此,伦理主体需要哲学上的绝对主体的支撑,而绝对主体又依赖诗情的奠基。根据诗情儒学的情-性-情的架构,在诗情的本源之上,依次建构绝对主体和相对主体,从而可以为儒家伦理提供一套诗性的诠释体系。

1.兴于诗:绝对主体性的确立

帕尔米尼底斯(Parmenides)曾说:“被说和被思者必须存在:存在者如是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④不论是“真”还是“善”,绝对形而上者就是被说出的存在者,只能在诗的语言中得以存在。帕尔米尼底斯的诗所创造的存在者是当下的、无时态的(tenseless),这一绝对的形而上者是诸多形而下者的终极依据。⑤而从儒家的“思无邪”可见,诗情同样是超越了时空的。在诗的吟咏中,诗思不断从其所描绘的意象中绽出,在新打开的时空维度中再度描画。诗思就是主体的爱欲,在其不断趋前的时间性中,超越有限时空的普遍的善成为主体的目标,而此主体也具有了先于时空的绝对终极性。

绝对主体不同于无时间(timelessness)的绝对空间存在物,它并不是一块寂静不移的石头,其超越性恰在其具有内在的生长性。这个生长性就是超时间的时间性(Temporality)。新旧时空切换的节律是由主体爱欲的时间性给出的,当这种节律以诗的格律凝固,主体就依格律的咏叹感兴和筹划着人伦化成的样式;“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孔子与曾点的默契就在这种“咏而归”中达成。⑥在儒家的诗论中,诗的格律映现出主体性的朗现,给出了价值的层级和人伦的次第。由于主体的时间性是超越而绝对的,故成为伦理价值的根据。

绝对主体性恰如王夫之的“日生日成”,在流俗的时间里似乎是屡迁的;但主体性不随流俗而沉沦,而从中绽出并重生。因而对流俗之物而言,绝对的主体性如僧肇所说的不迁之物。荀子常引《诗》证之:

《诗》曰:“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

《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荀子·不苟》)

在诗书礼易的诵读修习中,君子使心志凝结于“一”,即独立不迁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在于“唯其时”而“当之”,依时间性而将爱欲推及世间万物,使其恰如其分、左右皆宜。俞樾认为,毛传以阴阳之道解释“左右”失于狭隘,而称荀子“以柔而立说”,以柔的方式“自立”,从而“不为物倾”;因而,《诗》中的“左之”“右之”不过是富有柔和节律的话语样式,表达着一种分寸感的把握,而此分寸感正是时间性的所在,即绝对主体性的基础——“维德之基”。〔8〕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的“自然之音响节族”〔9〕,就是主体时间性的体现,荀子称之为“中声之所止”,而《大序》将此描述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荀子·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毛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师培认为,《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与荀子“中声”句同,且列出荀子与《大序》多处关联,似于《毛诗》与荀子的师承之说有所印证。参见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不过在朱熹的解释里,情、欲是形而下的“人情”并从属于性,那么“自然”也就沦为一物。其实荀子的“性之质”是本源的诗情,由情-欲转化中树立的主体心性,是通过“直而温,宽而栗”的“自然”节奏抒发出来的,这个节律就是“中声”。诗的节律中,蕴含着绝对主体的超越性和价值的普遍性;只有在诗的言说中,才足以移风俗、厚人伦,诗既是绝对主体的给出者,也是形而下的伦理主体的终极奠基。

2.立于礼:伦理主体的建成

当诗的语言连缀成完整的意象,绝对主体在意境中现身,充实为相对的主体,与其面对面的世界也显现出来。相对主体与客体世界一旦照面,就在相互交往之中;而交往需要遵循着“行而宜之”的“义”,以及依据“义”而因事制裁的“礼”。礼规定着个人的行为仪则,只有立足于礼,才能使人性普遍的善落实为伦理价值和个人道德。

孔子的诗论其实就是关于各种伦理价值的界定,一首诗的旨趣就是一个相对的价值。《关雎》的诗旨是“改”,这意味着这首诗的现实指向是,从“闻关雎”的本源情境中树立起“君子”思改的伦理主体,并建构出一个礼法的世界。而《樛木》所突出的相对主体性是“时”,《甘棠》所给出的是“报”,这些诗都在表达着与诗的特定情境相关的伦理价值。从绝对主体的兴起到相对诗旨的凝固,也是藉由修辞格律而完成的。例如,关雎与男女之别、君子之改的隐喻,就是“比”的修辞格律的体现;而“比”本身蕴含着主体性挺立的整个过程,即“相与”比叙的诗情-绝对主体的起兴-相对主体的价值。因此,个人化的德性与礼义可以通过修辞的方式阐述出来。

在特定的意境中,由绝对主体所充实的伦理主体是形而下的。比如《孔子诗论》由《甘棠》讲到“敬”“报”的德性时,也留意到“民性固然”,敬爱一个人,必尊敬其身份、喜爱其行为。《孔子诗论》第二十四简:“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民性中既含有普遍而形上的善,也有着势所必然的情性,因而,民性代表着形而下的相对主体,在群体中有着世俗的交往,呈现为有限时空中的性格特征,如“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又如“币帛之不可去也”。《孔子诗论》第十六、二十简。民性需要礼尚往来的交际来构筑,而诗的对仗、反复等修辞格正是这种构筑的模式。

绝对主体先于有限的时空维度,独立于其所筹划和构建的对象,不会在流俗时间中逐物而迁;而相对主体是物理时空里的存在者,因而是随时间空间的迁转而流变的。比如,《关雎》之“改”的德性,对应的是和乐恭敬、谨守容仪的伦理主体〔10〕;而这个相对主体未必固定在文王一人,而应举一反三,推及所有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行为。荀子常引《诗经》里的“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毛诗》也有“仪,义也。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①从心结于一到执仪如一,德性与仪则并具于伦理主体一身,《论语·学而》的“三省吾身”就是依据德性自我检查。但这并非根据一定规则进行封闭的自查,而是在顾及周围的他者中,对亲近者“狎而敬之”,对位尊者“畏而爱之”,直到行为使自己心安为止,这就获得了“迁”“改”的德性。(《礼记·曲礼上》)因此,合礼的行为在细微枝节上是可以有所出入的,而并不违反总体的德性与仪轨。②简言之,符合相对的伦理价值的礼仪,是在交往行为中求得心安的过程,比如从“愠于群小”的忧心、临深履薄的审慎中,才得到了“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的伦理准则。③而这个由危而安的迁改过程,也是思安而得安、欲仁而仁至的绝对主体性的确立;换言之,绝对主体性就是在相对主体言行的绽出中得以确立的,这个确立也是绝对主体充实为伦理主体的过程。

①荀子与《毛诗》的文本,都引自《曹风·鳲鸠》中的“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参见李学勤《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76页。

②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

③《诗经·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荀子·臣道》:“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诗》曰:‘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焉顾之,潸焉出涕。”

④《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明〕王畿:“‘克’是修治之义。克己犹云修己,未可即以‘己’为欲。‘克己’之‘己’即是‘由己’之‘己’,本非二义。”《格物问答原旨》,《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六,明万历43年刻本。

⑥〔明〕罗汝芳:“‘能己复礼,则天下归仁。’能复,即其生生所由来;归仁,即其生生所究竟也。”《近溪子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0,280页。

⑦《论语·宪问》:“(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绝对主体的言说是温顺的诗性,左右宜之、节律柔和;而相对主体的话语则需要“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荀子·性恶》),因而对应的是严谨的诗性。柏拉图的修辞术以辩证法为依托,而儒家诗学则以严密切实的赋象比义来应对德义的要求。但严谨的逻辑性依然奠基在温柔敦厚的诗情之上,只是以赋辞的外表连缀起比-兴的节奏。孔子所谓“立于礼”,就是在礼义的言行中树立起温恭而审慎的伦理主体,作为“兴于诗”的绝对主体性的下贯。从诗情本源中树立的绝对主体性,在伦理主体的话语中得到了扩充;而伦理话语也只是以一种缜密的修辞技术,保守着君子人格的诗情奠基。

(三)诗性“正名”:诗性伦理的两个维度

儒家伦理可以用诗的修辞来阐述,而修辞本身也是“正名”。诗性的正名体现为“克己复礼”与“礼有损益”两条线索,前者是伦理体系的规范性维度,后者是其时间性维度。规范性维度是一根横轴,关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既定时空中的展开;时间性维度则是根纵轴,围绕着它,主体性随诗情流转径自呈显与隐没。这两条轴线是相互交汇、互为支撑的。

1.克己复礼:诗性伦理的规范性维度

孔子有关伦理的学说,以克复之道为核心,克己复礼是“为仁由己”的方法。④复礼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归仁”,把普遍的爱辐射到世界中去,这是通过“克己”实现的。在程朱理学的解释中,克己就是克制私欲,但这个观点遭遇了阳明后学的反对。王龙溪指出,“克”有修治的意思,克己就是由己、修身。⑤罗近溪则认为,“克己”就是“能己”⑥,就是在遵循礼的言行中,敞开自己的全部可能,挺立自己的主体性。当今儒者杜维明也认同,克己就是修身。〔11〕其实,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首先,“己”是有私欲的,并且情欲有逐利趋恶之势,即《诗论》中的“民性固然”,这是需要克制的。然而“己”的另一面是主体性,在礼的言行中完成自我充实,以此节制前一个自己。“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荀子·正名》)如果把“克”解为克制,也并非孔子所反对的“克伐”⑦,而是节制与运化。节欲是通过视听言动完成的,在与人交往中时刻省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塑造出端悫温恭的君子人格。复礼就是制定名约,使自己和他人都手足有措,这是孔子与荀子“正名”的初衷;而名约本身也是在日常的言行中约定俗成的,并且行为也可以化约为语言。奥斯汀认为,一切言语最终都是行为。芬格莱特引用了他的观点来解释孔子的“正名”思想,指出语言是礼仪的本质,并以“仁”为“在‘礼’中塑造自我”。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11,42页。那么,约定俗成就是以话语建构主体性的过程,既是克己也是复礼。

在绝对主体性的确立中,一切行为、意象、包括音乐和画面的上手印象,都可诉诸超越的诗性叙事。而当上手态充实为在手态,行为被界定为仪式,节奏感形成了诗句的修辞格,所有的意象与主体性本身一道被对象化为有限存在者,绝对主体的诗性话语就相对化了。当语言从上手的意象转为在手的摹状,一个有形态、有方所的个人存在者也随之出现;其所居处的空间形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决定了它的行为延展的方向。《荀子·正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方所固定,性状随时间改变者为一个实体或个体,这是“正名”元语言中的一条。不过,行为的方向虽是多样的,但并不偏离“执义如一”的君子风范,只是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诗性和声。如《荀子·不苟》所描述的:“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这是对其所引《诗经》中的“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君子人格的充实,也是对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的充实。从形而上的心性人格,到形而下的行为规范,约定俗成就在不断返归本源的诗性叙述中重建主体。因此,外在的话语规范、修辞格律,都以温柔的诗情为本,以诗性的克复为道。

孔子与荀子的诗教,都常引用诗来讨论政治伦理的建设。例如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学诗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的政事需要,而非仅止于陶冶性情,这喻示了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充实的必要性。荀子也批评“《诗》《书》故而不切”,而只有践行礼义的师法操持中,才能落实诗书的教义。否则,“不道礼宪,以 《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劝学·礼论》)这再次申明了,复礼、正名都是以诗为奠基的,而诗的言说必须和礼义的行为相结合,始于诵诗,进而“道礼宪”,伦理主体才能得到充实。从“诗无隐志,乐无隐情”到“文无隐言”,也就是由“默语”到“辩言”,由“道言”到“人言”的转化。《中庸》:“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行之有出处,言之有默语,依时而定。”《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智也;默而当,亦智也。故知默,犹知言也。”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常被称作对道的言说,或“道言”,形而下学则为“人言”;人言不能越界入于道言,而道言可以充实下贯为人言。因此,“克己”就是“成己”“能己”,同时也就是“复礼”。简言之,克己复礼就是从诗性语言中建立绝对主体,并在礼义论辩中将其充实为伦理主体的话语建构。

2.礼有损益:诗性伦理的时间性维度

绝对主体向相对主体的下贯是通过诗性语言的对象化实现的:先从诗性的道说中成就了“大人”,这个大人又会在自己的话语中,自我充实为身心并具的个人,也就是形而下的“小人”。《孟子·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如果把绝对主体的“道言”作为元语言,那么由元语言给出的对象语言就是相对主体的伦理话语——“人言”,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所要给出就是这样的语言层次。〔12〕如上文所述“克己复礼”,正名同样既是正人之名,也是正礼之名;换句话说,正名就是在道言向人言的转化中,不断重建着礼的规范,从而推进礼的沿革,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礼有损益”。《论语·为政》:“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虽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其实他不但删订六经,自己也有创作。他注重从文本的沿革中把握意义的损益,而对这种损益的判断不以某种静态的形而上学结构为中心而展开,而是将意义在文本延续中的彰显当作一种诗性的历史书写。从文本延续的差异中,他不是要去还原一个最初的本源在场者,而恰恰是在现下的文本中把握本源存在。“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从“郁郁乎文”的诗性意象洋溢中,伦理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郁郁”的这种充实是立足于“监于二代”的绝对过去之上的,同时又作为孔子当下的本源体验,并在新主体的充实中再度成为绝对过去。当下“郁郁乎文”存在者在回归诗情和主体重建中隐藏为绝对的过去,主体才能立于全部历史踪迹之上,作出未来的筹划并进行自我的充实,这就是“述而不作”中的“作”。

“吾从周”是基于文本痕迹的阐释,这种阐释既是“述”也是“作”,意义在述与作中完成了创造中的延续。述作除了是与历史文本的交谈,也可以是当下与人面对面的言谈和行为。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乡党》:“入太庙,每事问。”,并非因为孔子不懂得礼,而是他认为,礼就是在问答的交谈和行为中被构建起来的。主体性在对谈中失而又得的逆向重构,是诗之所以“起予”的时间性体现,伦理主体因此得到充实,礼也因此而得以损益。

孔子论诗的时间性,在荀子的文本中表现为从法先王向法后王的过渡。先王之道与后王之道的一以贯之是通过“径易不拂”来表述的,而径易不拂正是从言谈上对约定俗成的历史性展开。从约定到俗成,儒家诗性伦理跟随诗性的节奏,沿着“径易不拂”的轨迹,趋于“稽实定数”的规范制定。约定俗成、径易不拂、稽实定数是《荀子·正名》中列举的三条制名之枢要,也是“正名”元语言的主体。参见王堃《自然语言层次的伦理政治效应——以荀子“正名”伦理思想为中心》,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这三条制名之枢要构成了儒家诗性的元语言,以此成为每个新的历史情境中伦理话语沿革的根据。无论“克己复礼”还是“礼有损益”,都是从不同侧面描述主体性的充实和规范的成立,而这是在诗性的修辞中构建出来的。儒家伦理就在这个诗性的话语系统中得以成立,故可称为诗性伦理。

〔参考文献〕

〔1〕王堃.德性伦理还是诗性伦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2(2).

〔2〕王堃.诗情的奠基——论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现状〔J〕.美与时代(下),2012(4).

〔3〕王堃.诗情儒学——苏轼儒家思想与文艺创作之关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4〕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10-313.

〔5〕李存山.《孔丛子》中的“孔子诗论” 〔J〕.孔子研究,2003(3).

〔6〕Aristotle. A Hypoth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Poetics II〔M〕//Poetics 1, with the Tractatus Cioslinianus.trans. ty Richard Janko .Indianapolis: Hackett, 1987:51.

〔7〕〔9〕〔10〕〔宋〕朱熹.诗集传序〔M〕//朱子全书: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0,350,402.

〔8〕〔清〕俞樾.荀子诗说〔M〕//曲园杂纂:卷六.春在堂丛书(四).光绪九年重定本:5.

〔11〕杜维明.建构精神性人文主义——从克己复礼为仁的现代解读出发〔J〕.探索与争鸣,2014(2).

〔12〕王堃.自然语言层次的伦理政治效应——以荀子“正名”伦理思想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4.

作者:王堃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硕士论文下一篇:会计学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