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编辑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文化担当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不错的经济基础来说,浙江农村的文化发展却相对弱势。本文通过对浙江的一个小镇的调查走访,发现其阅读环境缺、乱、乏,进而分析“农家书屋”在江浙地区推广所产生的文化功能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编辑在“农家书屋”文化担当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关键词]农家书屋 编辑 农村文化

[

郑宅镇是位于浙江中部的一个小镇,被誉为中国挂锁之乡、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1.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7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 750元。同时此小镇历史文化悠久浓厚。小镇上的人大部分为郑氏家族的后代,此家族堪称儒学治家的活化石。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赐名“江南第一家”。此外。郑氏家族首开私学——东明书院,书院一直从明代延续到解放前,历时六百多年,并且有私家藏书达万册之多。一代文宗宋濂曾慕名前来求学,后成为东明精舍的一位老师。

就是这样一个经济较发达,文化基础雄厚的小镇,当前的图书阅读环境却令人担忧。

一、郑宅镇阅读环境

2007年10月笔者在此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当前小镇的阅读环境可以用“陈旧、单一、缺失”几个词语来概括。

1、图书内容和服务方式陈旧

全镇有一个供人们借阅图书的图书馆名为郑宅图书馆,但是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郑宅图书馆基本上处于“瘫痪”的状态。后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其原因为:

第一,由于图书目前依然沿用封闭的壁橱式摆放方式,用传统的押金借阅方法,造成借阅图书很不方便。在接受调查的两百多个居民中,就有59%的村民没有到郑宅镇图书馆借过书,而其中15.7%的人认为借阅不方便是影响其去图书馆借书的主要原因。

第二,图书常年得不到更新,图书馆藏书品种雷同,并且内容陈旧、质量差。23.6%的被调查者认为书籍陈旧,藏书少是影响他们借阅的重要原因。

第三,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图书馆借阅的方式依然还处在手工阶段。作为阅读的另一项服务——报刊阅览也因报刊涨价和订购报刊经费的压缩。原先的报刊阅览室也停止了开放。

2、图书品种单一

郑宅镇闲情书屋是小镇上唯一一家正规的私营书店,经营图书借阅(一天五毛钱)和图书以及文具的销售等业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书店的书籍可以分为三类:小说类、工具书类和教辅类。其中小说类和教辅类占了比重的大头。通过翻阅,小说类的读物大多充斥着色情与武打,而“三农”读物却十分匮乏。据店里的老板介绍,这类小说很受农民工的欢迎,销路不错。由于没有合适的图书,并且当地居民生活条件都不错,基本上有了电视、电脑,来店里买书的当地人就不多了。

3、阅读氛围缺失

26.3%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氛围的缺失是阻碍其阅读的原因之一。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周围的人主要的休闲活动是打麻将、打扑克或者押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在这种风气影响之下,久而久之对读书就没有了兴趣。

二、“农家书屋”文化功能创新

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推广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支点,是农村文化建设新的载体形式。“农家书屋”对江浙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长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农家书屋”在江浙地区的建设应有三点文化功能创新:

1、改善农村公共文化环境,提高村民归属感

“农家书屋”将有利地改善现有农村特别是江浙一带农村的人际交流方式,“农家书屋”提供的公共空间促使村庄舆论环境重新回归“大槐树下,晒谷场边,张家长李家短,谈笑风生,思想碰撞”的村庄舆论场。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江浙一带的农民普遍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条路带领农民走进一个新的农村生活环境:小楼小车,电话电视再电脑。物质生活资源的丰富使农村家庭可以独立地进行社会活动,从而逐渐脱离对整个村庄群体的依赖。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了村庄与村庄之间的藩篱,外来打工人群的加入导致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村民关系被打乱,村民日渐个体化,久而久之失去村庄归属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村民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而是缺少健康的公共文化空间。据考证,由于集体文化活动的缺失,小镇曾经陷入“麻将波”和“六合彩潮”中,在小镇上曾经一度开设过三家麻将馆,这些麻将馆大都配备专业的洗牌机和空调,门庭若市,生意兴隆。有的村民更是因为买六合彩而倾家荡产。由此不难发现,江浙地区的农村缺少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来调和村民与村民的关系,特别是急需像“农家书屋”这样文化气息浓厚、能够提供村民看书、借书、聊天、聚会、娱乐、培训的健康公共文化空间。以“农家书屋”为文化地标构建村庄健康、科学的舆论生态环境,有益于村民归属感的回归,也是当前农村很需要的文化环境。

2、农村城市化的文化大棚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江浙一带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更是显著。像江苏华西村、浙江宁波滕头村等村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摸索出新的农村发展之路。郑宅镇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轻工业,成为今天的工业重镇和闻名全国的、由国家轻工业部命名的“中国挂锁基地”。农村经济城市化并不难,难就难在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与农村固有文化的融合和创新。近些年来。渲染时尚、感官刺激、欲望表达的都市消费文化侵入农村市场,造成农村朴素文化的迷失和对城市文化的误解。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目前“侵入农村领域的‘城市文化’主要不是精神文化,不是制度文化,而更多的是物质文化。这种物质文化甚至与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开放、民主的思维方式等等深层次的‘文化语码’没有关系,相反更多的是一种欲望的表达,一种感官的刺激,一种非理性的情感的放纵。它是文化工业粗制滥造的产物。这种文化殖民很难说是农村接受先进的城市文化的过程”。图书作为精神文化载体,作为优秀文明的传播媒介之一,相比于快速滚动的电视信息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是一种更理性和更准确的信息传播方式,阅读所提供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思想的碰撞和个性化的吸收。所以,以图书为主角的“农家书屋”犹如培养新农村文化的大棚,挖掘、改造、继承传统的农村文化,筛选、提供优秀城市文化养料,从而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理念和创新能力的新农村文化。

3、开拓出版的“蓝海”

“农家书屋”工程的全面实施标志着中国出版业面向农村的发展战略也已启动。长期以来,新闻出版人的目光主要聚焦在城市,缺少农村阅读氛围的营造和农村图书销售渠道的构建,从而造成农民“看书难、

借书难、买书难”和城市“出书难、卖书难、存书难”的矛盾。图书难下基层是出版业中普遍存在的状况。我们曾以杭州-浦江县-郑宅镇为主线对“三农”读物分布做过走访调查。基本分布状况是:“三农”读物呈倒金字塔结构。越到基层“三农”读物越少。在杭州的新华书店和博库书城中都有专门的货架陈列读物,像杭州庆春路新华书店中涉农图书除了农技类图书之外更是推出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维权书、打工指导书。相比杭州新华书店,浦江县新华书店中的“三农”读物就显得很稀缺。经过统计,可以归为“三农”读物的图书在50本左右,而且偏向于农业技术类,如《优质玉米栽培技术》、《热门致富门路300条/热门养殖项目丛书》、《葡萄栽培技术》,社科读物、娱乐读物较少。而在郑宅镇“三农”读物就更少见,小镇内唯一的一家书店——闲情书屋中只是零散地摆放着一两本法律和电脑技术类的图书。

农村图书市场是出版业的“蓝海”,但是这个海暗礁险阻,要真正地开放利用好这个市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农家书屋”工程为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开发潜力巨大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探索了一条通道。可以说,建设20万家“农家书屋”不仅为农民送去了文化和科技,也为中国出版业自身的发展开拓出一片“蓝海”。

三、编辑在农村书屋建设中应该担当的文化责任

“农家书屋”这一文化工程的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它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是农村乡村文明的孵化器,是改变农业产品附加值的新助推器。总之,全国20万家“农家书屋”的构建,将有效地改变农村的文化环境。而编辑在“农家书屋”工程中担当的职责更是举足轻重。编辑作为内容提供者,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如“怎样真正了解乡村和农民的需要”,“怎样生产和提供真正满足乡村发展和农民多样化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者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创新服务与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的战略选择。笔者觉得编辑在“农家书屋”建设的文化担当中需把握以下几点:

1、对生存意义的关照

编辑只有通过不断生产关照生命存在意义的文化产品,才会感染更多的大众个体进入到和谐社会的关系中来。编辑对图书的选题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实际上是其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表现。如何策划编辑农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图书,编辑首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并且需要以生命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农村的文化,以历史观来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鸿沟,以对生命意义的关照来释怀平衡城乡差距所带来的心灵落差。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文化的隔膜,长期对城市精英文化的强调,忽视了农村的乡土文化。一方面,像江浙地区农村陷入对城市商品文化重商主义的盲目崇拜,失去朴素的民风。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区的农村,由于其对城市的慷慨补给,造成长期的贫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消极的亚文化”。所以,编辑首先需要担当起来的文化职责便是用先进、和谐的文化和人文关怀来医治时代给弱势人群带来的心灵创伤,重构农民的乡村价值观,从而使其重新获得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2 拓宽“三农”读物的内涵,符合农民的文化期待

目前,我们对“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文化产品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认为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只是浅显易懂、价格便宜的实用技术类和法律类出版物,很少涉及其他,这是对乡村文化缺少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的表现。

历史地看,一方面,千百年来,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形成了良莠并存的价值系统,这种价值体系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观中,影响着其文化选择和文化接受。另一方面,工业时代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浸染,使农村固有文化失去活力,而城市文化在农村这块土壤上由于吸纳文化的成分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使其日渐变形。所以,农民的文化期待远比当前人们所了解的要复杂得多。编辑出版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而图书销售的过程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流通和接受的过程。读者并不是在一个文化真空的环境里选择书籍,文化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民对科技类图书和法律类图书的需求只是一个表象,表象下面的实质是农村内部缺少农民文化自主创新力,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教给农民科学技术后便能养成的,需要的是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农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所以“三农”出版物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只要是适合农村发展、适应农民阅读需求、传播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图书,都应该属于“三农”图书的范畴。应该积极策划适合农民阅读、内容健康、文化价值观符合和谐文化建设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选题,并且组织和鼓励各学科学者、精英,积极撰写好书,使其进入“农家书屋”图书目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3 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创新服务,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农家书屋”工程主要是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来实施,它从产生到应用,携带着很浓的公益性质和政策扶持优势。

农村图书出版发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图书馆、文化室等文化场所的兴办曾一度是文化建设中的热门话题,郑宅图书馆也在此热潮中兴办起来。但是,由于农村固有的体制问题和国家财力投入缺少长期性。许多文化场所跟郑宅图书馆一样遭遇衰败的命运。“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摆在中国出版人面前的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农家书屋”长期发展的保证不只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也不能完全靠资金的长期供给。关键是编辑出版人员能否为农民读者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图书。如果说出版物是“农家书屋”的构成单位。那么出版物的内容便是“农家书屋”的灵魂。当出版物的内容成为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公共文化空间时,“农家书屋”便获得了长期发展的基石。而这一基石的获得必须以拓展“农家书屋”的功能、创新延伸服务为前提。一方面积极将出版发行网络向乡村延伸,使之与“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接,实现出版物等文化产品的农村终端市场的多元化供给,最大程度地方便和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从而培养农民文化意识与主体意识。“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组织,支持农民自办文化”,不断“研究探索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机制”:另一方面衍生“农家书屋”的辅助功能,提高其附加值。利用“农家书屋”这个平台,组织编辑和专家举行讲座并且与农民对话、谈心,在文化交流和心灵的互动中了解农民的阅读趣味和文化需求。

其次,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并使其多元化,如对一些技术指导类的知识可以用光盘的形式出版,以形象化的新媒体形式传播。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积极推动网络化建设。总之,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通俗性、知识性、科学性与人文理念融为一体。尊重并不断提升和培育农民的阅读水平与文化创新能力。

通过编辑对生命意义的人文关怀,对农民文化期待的理想分析,对文化服务的创新拓展,编辑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可以延伸和拓展到广大的农村,在“农家书屋”文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编辑们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使“农家书屋”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我国农村文化发展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不久的将来,随着农村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农民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和农村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必将会大大促进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发展。而农村文化大市场的成熟,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又会成为推动“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而这股巨大的动力将为中国出版业拓展出一片崭新的“蓝海”,实现中国出版业做强做大的美好愿景。

作者:郑宇琼

第2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豪鲁迅的读书方法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http://shop63695479.taobao.com/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豪鲁迅的读书方法 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现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 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六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七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

八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10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九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十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第3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4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我原以为近代孩子的娱乐很少,可没想到,单是作者家后面一个普通的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就能为“我”带来无限的乐趣。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词语,写出了景物带给他的安宁以及昆虫带给他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朴实的、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鲁迅爱它的原因。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而“三味书屋”也并非那么无趣: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好一个生动地童年生活场景!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满是作者对童年的向往。正当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记得三年级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做了一个小碟子,装上了小米,放在阳台栏杆上。因为我们发现,最近有许多鸟儿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气无力地飞着,看见小虫子就“哄抢”,一定是虫子少了。我们只想给它们喂食,可没想让它们在这里安家。几天后,鸟儿们陆陆续续地来吃小米了,而我就像少年的鲁迅,偷偷滴看着来吃食儿的小鸟儿们。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鸟儿落在了栏杆上,吃了食儿后却不走了。也许是它挑中了这块遮风挡雨的“宝地”吧。我正要去轰走他,爸爸却说:“别忙!”看了一会儿,说:“这只麻雀腿上有伤。我们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过去,它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却又无力飞走。我捧起它,它却挣扎着要飞。最后,我在花架上选了一块舒适的地方,给它安了家。

经过几天的休养,它终于能跳跃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康复了!但这也意味着要分别了。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阳台栏杆后,像文中的鲁迅一样,惋惜地望着它,说:“小鸟儿,再见!”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接着又扭头望着蓝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张开翅膀,振了振,朝着万里无云的蓝天飞去……

这真是一片好文章!我不但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而且明白了“要抓住时间,别荒废了童年”的道理。古人曾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别让自己长大后,空悲切,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同学们,你们也来读读这篇文章吧!一定会有不同的、新的感悟的!

第5篇:

上一篇:财务顾问业务管理办法下一篇:电梯施工质量验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