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单元,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平安县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对该县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在《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结合当前巴彦淖尔市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究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对策,对于提高本市和全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对策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3.029

1 引 言

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间的联系有深刻的理解。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县域相关各行业生产要素能够实现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集聚,发挥其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助于充分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推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最终也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与否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考虑二者的关系。

2 新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相关概念

2.1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使用,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县域经济,给出了不同的论述。2004年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发展司阐述了“县域经济”的概念,在县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就组成了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同的是,县域经济将城镇作为中心,以农村经济和农业为主体,是由一、二、三产业各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复合系统。

2.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转型阶段,以传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的国情,以未来城镇化的时代特征为发展趋势。目前,就新型城镇化的 “新”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其本质一致,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环境、人口、社会等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 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巴彦淖尔市(以下简称“巴市”)具有自身的发展优势,资源储量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借助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整体经济发展实力得到了增强,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而且巴市将“绿色崛起、赛过江南”作为自己的宏伟目标正在努力实现。但是从总体水平来看,巴市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相比,其整体经济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发展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完善,特色经济的优势不够突显

巴市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从当地的资源禀赋出发,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中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并将其贯穿于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但是在发挥特色经济的优势的同时,缺乏一个完整的规划,而且相关各部门工作协调不够紧密,导致巴市在发挥农牧业优势时遇到瓶颈,而且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协调性不强。所以,完善三大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特色经济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3.2 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本比较短缺

目前,巴市的财政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資本比较短缺,县域经济仅靠各级财政扶持来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是企业向银行借贷的资金有限,获得贷款相对困难;二是民间融资方式不够完善,投入建设的资金不足;三是近年来当地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但是因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

3.3 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巴市主要以传统的农牧业经济为主体,与沿海地区和周边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相比,该市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民的收入水平不高。不少高素质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出现外流,这就导致巴市的县域经济建设的人力资源整体水平较低,经营和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人才比较短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很多企业对科技成果运用能力不强,最终导致巴市的科技水平比较落后,资源利用的效率低,而且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不足。

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优化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的相协调。在集中集聚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城镇布局,对园区与开发区布局进行优化,促进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并打造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积极鼓励农牧民返乡创业,引导各个县域采用“互联网+”等现代商业手段,积极促进代表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并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围绕龙头企业集群创业,共创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4.2 完善金融制度,增加资金供给

完善的目标在于增加资金供给量。一是财政要继续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二是完善金融制度,增加信贷资金供给。首要完善的是农村金融制度体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增加金融服务的多样化,并且积极引导民间投资的加入。其次是创新金融产品,继续健全农业信贷优惠机制,如增加对农业贷款的贴息率,依据具体情况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减免和优惠。

4.3 加大对职业农牧民的培育,提高农牧民的知识技能水平

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首先,通过多种筹资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职业教育基础设的完善。其次,以服务当地为原则,以当地需求为出发点,对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优化调整,积极开设适合的专业,而且在传授适合本地需要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时要更有层次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来提高农牧民素质。这不仅可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能促进农牧业效益的提升。

4.4 加大对物流设施的建设,实现交通网的规模化

巴市是连接东北、华北与西部的中心城市,处于呼市—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及乌海—银川经济区—蒙古国资源富集区所构成的大金三角的交通运输核心部位。如果巴市的交通网能够逐渐形成规模,就会使巴市快速融入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循环圈,有助于其各县域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产业集聚带,更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也进一步增强巴市的县域经济在西部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应与城镇化进程保持一致。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要考虑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根据自身条件,发挥优势,积极制定并实施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有效的措施,采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促进巴市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县域经济的发展融合到巴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王振华.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4.

[2]雅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知识经济,2017(9).

作者:李晓燕 赵坤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2: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单元,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平安县经济的发展,并提出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对该县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平安县;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靠乐都县,西连湟中县和西宁市,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平安县交通方便,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距离省会西宁35千米。2009年,总人口约12.4万,实现生产总值20.8亿元。

一、平安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平稳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2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37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3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9.7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35亿元。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73万元,同比增长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8亿元,同比增长29.45%。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9.24:40.05:50.71;实现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同比增长20.51%;第三产业增加值10.56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亿元,同比增长24.52%。

(二)旅游商贸业较快发展。近些年,平安县景点建设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市场日益兴旺,2008年,共接待游客2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26万元。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健全,"万村千乡"市场和农村商务信息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农村连锁店84家。高档次、上规模的餐饮娱乐场所相继建成运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5亿元,增长23.67%。

(三)城市功能逐步完善。2009年,平安县城市化率达到42.7%。城市绿化面积达162公顷,绿化率达25.25%。安排社会保障资金1.1亿元,加强了对城乡特困群众及受灾农户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取暖、住房等方面的救助。

二、平安县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比较落后。近些年,平安县经济增长比较快,但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仍然不高。首先企业的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低,大部分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属于初级原始型加工产品。再次高新技术和名牌产品少,核心技术依旧依赖区外,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产品不能自主研究,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最后是产业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二)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首先平安县部分政府工作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干涉过多,甚至某些工作人员为私利故意刁难,导致当地经济损失。其次政府各部门职责有交叉状况出现,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另外,部分领导缺乏创新精神,不敢大胆改革,贻误了发展时机。

(三)无标志性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行业分布看,平安县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数量比较少,大部分企业属于粗放型发展的传统行业,而且平安县传统行业的相关企业技术标准也比较落后,基本处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状态。

三、提升平安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一)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尽量给予投资者一个最优的投资硬环境。但投资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有硬环境的建设,而且更需要有软环境的进步。政府要做到简政放权,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给予当地企业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政府还应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见性,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当地企业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平安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相对便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以水果,药材,观赏性植物为核心的特色农业不仅发展起点要求低,可以有效改变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可促进集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农家乐”的发展。要根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制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使特色农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最终发展为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

(三)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更好的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就必须要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首先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改善人才环境,特别要抓好紧缺人才的培养。另外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使人才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最后,大力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整体提高居民素质,不断改善当地的人力资源状况。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县城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引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落户县城,促进全县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强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安全的监督检查。规范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积极创建文明小区。以夏宗寺、洪水泉清真寺、农家乐等旅游资源为主,充分挖掘论证,精心包装推介,加快开发步伐,着力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有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作者简介:钱帅(1986— ),男,祖籍山东,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方向:區域经济学。

参考文献:

[1]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2]蔡国华.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钱帅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3: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尽管我国县域经济总量呈增长趋势,但由于资源供给、历史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引言

县域经济主要是指,根据县级行政区划分的,以县级的政权为主要推动力,做到优化资源配置,且具有区域特色和完善功能的一个区域型经济。县域经济以城区为中心,将农村作为延伸,同时城乡相兼容。目前,我国已迈进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可能导致新的负荷,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但它也包含新的机会。因此,我国各县域应该主动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牢牢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机遇,加快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在新常态下,使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1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1受项目建设与利益协调困难的制约

项目的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县级项目开工建设时,需要十几个部门批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例如,土地审批程序非常复杂,审批过程非常繁琐,要达成协议,至少需要六个月,有的甚至都不能在一年内获得批准。尽管项目获得批准之后,移动搬迁也需要很长时间,搬迁的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季度。如果有人在搬迁过程中不想搬迁,这将导致施工进度严重推后。

1.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经济是中国经济逐渐走向阶段性的必然反映。我国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发展中创造了奇迹,在欠发达地区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模式。然而,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面临着许多的发展问题,如,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低端产能过剩等等,其中一些问题不能通过最初的发展模式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直接或间接地与原始开发模式相关。继续原有的发展模式,这些问题不仅不会得到解决,反而将更加明显和尖锐,甚至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的基础。

2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抓大促小带中间

目前,县域经济单位的财力相对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多余的力量。中央政府对各区的预算支持也很有限,县下游产业发展水平低,国有企业数量少,投资能力薄弱,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也很困难。由于大部分地区偏远,市场规模狭窄,投资环境不尽人意,在信贷资金和吸引外资都没有优势。因此,县域经济只能依靠民间投资来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民营经济,县域政府针对目前当地实际情况,在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时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拓展。“抓大”意味着对大企业的监督管理,进行强强联合,带动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促小”是指采取采取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政策扶持、结对联谊等措施,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工作和经商,扩大民营经济团体的规模。“带中间”是通过龙头企业促进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2.2努力实现县域工业化

目前,我省大部分县市仍处于农业阶段。实际上,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过程。只有加快工业化,才可以为县级财政创建一个稳定、可靠的基础和基本的财务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行业服务和各种社会责任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要强化兴工强县的意识和氛围,制造工业兴县富民的舆论,促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工业立县强县的强烈共识,突出工业领先地位,加强振兴产业的信心。要把各级有关行业的领导干部放在队伍中,各部门要共同为产业的奋斗而努力。县域政府要大力推进振兴中小型企业自由化发展的经验,继续深化由县国有企业的改制和重组,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指导企业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现有骨干企业。切实做好管理业务,依靠管理挖掘潜力,增加利润。

2.3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制改革

要改变政府职能,就要明确市场和政府的立场,逐步完善市场机制。为了服务经济发展,政府要着眼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调整财政政策,公共卫生制度、基层教育体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等。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应加快市管县体制改革步伐。只有强县才能富民,县域的扩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权力,加强县域经济是全面落实和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的科学发展观,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创造了发展、加强该地区的经济的有利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改革对于实现更快更好的经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现代化成为主导,产业结构正在走向服务经济的新阶段。增长动力转变为以投资者为中心,投资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因此,所有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规划新的蓝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努力创造一个新兴产业格局,进一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和稳定的新增税源。既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利用新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来改善和提高县域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拓展上下游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劳动的专业分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要解决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减轻环境保护压力。县域政府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大对创新人才带动作用的重视,重点打造创新型县域,充分激发社会创新积极性。

2.5把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政策

劳务输出在许多县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迫切得多。还因为农民对就业信息缺乏,致使盲目外出务工等等。作为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加大力度解决,在各个环节服务号劳务输出工作。首先,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其次,要采取各类形式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与输入地企业加强联系,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机制。还可以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容量较大、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的省、市,建立农民工劳务输出基地及劳务输出服务站,做到输出一地,巩固一地。

结束语

总之,经济发展规律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也是不对称、不平衡的。县域经济虽然具有经济制度的特点,但县域经济不能得以全面发展。各县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明显,进而造成了县域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不对称性。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有必要考虑各县之间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不足,不盲目追求“全面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适应当地情况,发挥区域特色。将本县域内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彭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6(22):48-49.

[2]马宗国,朱孔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65-68.

作者:李令宜

上一篇:七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水利局节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