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含义

2023-0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尊的含义

高职医学生自尊的特点

【摘 要】本文运用《自尊量表》对本校608名高职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医学生的自尊在性别、学历、体育锻炼频率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六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对结果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高职医学生自尊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医学生 自尊 特点

一 论题的提出

高职高专学习阶段是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而且特殊的发展阶段,此时的学生心理与生理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个性趋于稳定,也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时期。医学生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本研究着重探讨以下问题:(1)高职医学生的自尊特点。(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 研究对象和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从所有学生中抽取800人集体施测,施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192份,共获得608份有效答卷。

2.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采用《自尊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作为自尊的单维测验量表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已成为评价其他新测验的校标(汪向东等,1999)。大量的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处理

获取数据后,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特别说明:考虑篇幅较长,本文略去相关统计表格,仅就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的项目以文字说明)

三 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从性别、学历、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体育锻炼、恋爱状态等九个方面对高职医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医学生的自尊水平总体较高,而且在性别、学历、体育锻炼频率等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等六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现就有显著差异的情况分析讨论如下:

1.高职医学生的自尊水平总体较高

统计表明,调查样本608名高职医学生的自尊量表均分为28.13分,说明其自尊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1)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已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住房、生活、教育、医疗保障等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尊感。(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核心家庭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模式,家庭中普遍只有1~2个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中更能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物质需要也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因而现在的孩子自尊心普遍较强。(3)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薪酬待遇好。这也增加了医学生对未来的幸福预期,从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本文认为,正是上述三个原因,导致高职医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较高。

2.男生在自尊上显著优于女生

方差分析表明,高职医学男生的自尊量表均分(28.64)显著高于女生均分(28.02,P=0.011<0.05),说明男生在自尊上优于女生。分析原因:(1)人类社会长期属于男权社会,尽管现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权益获得了很大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肃清,特别在我国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甚至还相当严重。(2)医学院校学生一般女多男少,性别比例失衡,男生处于比较“稀缺”地位,而且担任学团干部的男生比例远比女生比例高。本文认为正是上述两个原因,使得高职医学男生有较强的性别优越感。

3.大专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中专生

方差分析表明,大专学生的自尊量表均分(28.61)显著高于中专生均分(27.70,P=0.004<0.01),说明大专生在自尊上显著优于中专生。

这主要与年龄和社会化程度有关。大专学生一般比中专学生大3~5岁,生理心理都更加成熟,社会化程度也比较高。相比中专生,大专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加客观、理性、稳定,专业知识技能、处世经验更加丰富,对自己的语言、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更强,更能得到老师和同学赏识和称赞;在以后的求职中,大专学历也比中专学历更有优势。这些都有助于大专学生的自尊提高。

4.是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差异大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尊水平上高于从不参与或几乎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而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有极显著的差异。另外,调查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得分并不低(仅次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得分却最低。

一般来说,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加交往与合作,激发激情、增强自信,使人更加活泼开朗,从而更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更能提高个体的自尊感。这也证明,学校鼓励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相比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无论在体力精力、技能和成绩等方面都会更高一筹。因此,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至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自尊水平反而高于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这可能是缺乏“比较”的结果。即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一般不关心体育,也不会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同台竞技。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为缺乏比较,没有直接看到差距,因而也不会自卑;而偶尔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必然会与经常参与锻炼的学生同台竞技,相互比较,直接感知差距。直接感知到的差距,显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到自尊感。

高职医学生的自尊除有上述四个显著特点外,在年级、民族、城乡、家庭子女情况、宗教信仰和恋爱状态等六个方面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数据也显示出一些特点。比如:(1)二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高,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当,新生自尊水平最低;(2)哈尼族学生自尊水平高于回族学生、高于汉族学生、高于彝族学生,其他民族学生自尊水平较低;(3)城镇学生的自尊水平略高于农村学生;(4)独生子女与多子女的成长环境中的学生比单亲和孤儿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独生子女自尊水平最高,多子女次之,单亲家庭学生第三,孤儿最低;(5)有宗教信仰的学生自尊水平略低于无宗教信仰的学生;(6)恋爱学生的自尊水平比没有恋爱的学生略高。由于这些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就不加详细讨论了。

四 对高职医学生自尊改善方面的建议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应从不同高职医学生的特点入手,加以关注、教育和引导,改善高职医学生的自尊。

比如在性别上,要更加重视对女生自尊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两性差异、正确认识男女平等,特别要认识到作为女性的独特优势,从而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评价,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在不同学历方面,要加强对中专生自尊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其客观、理性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其自尊水平。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对高职医学生自尊改善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06(S1)

[2]杜天娇、于娜、郭武军.医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7(1)

[3]廖娓.高职学生人格、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曹永忠 唐飚 张巧玲

第2篇:浅析自尊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摘要:笔者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良好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并指出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

关键词:自尊;创新;教育

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面临的共同目标。创新人才的类型是多元的,并非属于单一人群,而在普通教育中,实施良好的差异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因此,研究和探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共性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促进在普通教育中发现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具有参考价值。一些研究认为,只有人格独立,同时有着健康的自尊心理系统,才有可能去独立思考、积极发现,创新思维才可能形成。自尊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关自尊与创新教育之间关系的论述比较鲜见。因此,有必要从自尊的心理学概念出发,探讨一下良好的自尊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一、如何理解“自尊”

在心理学中,自尊有多种定义。自尊对应的英文词是“self-esteem”,或者说“自尊”是英文“self-esteem”的中文翻译,可以理解为“自我评价性的情感体验”。在这个概念中,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自我评价”,一个是“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在心理学中,“自尊”是源自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并由此衍生出的一种“情感体验”。国内的心理学者也给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的“自尊”概念,即“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可见,在自尊的概念中,可包含至少三方面内容:自我评价、情感体验和自尊需要。“自尊”的情感体验,有点类似于日常说的“自我感觉”。高自尊水平的人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feel good about oneself),也是一个“欣赏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做事情比较自信,比较勇于面对挑战。但是,高自尊的人也有“过于自信”的情况,或者“自不量力”的情况。所以,不是自尊水平越高越好。为了探讨自尊对创新活动的影响,需要提出“良好自尊”这一概念。所谓“良好自尊”不同于“高自尊”,它是基于个体对自我的正确认知,使个体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状态,既有勇气和信心面对创新活动的挑战,又有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和能力。

二、良好自尊与创新活动的关系

对于创新概念而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创造出新的东西来”。这里的“东西”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思想。这里的“新”,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改进升级的”。但是,无论如何理解创新概念,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人才,而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种人格特征。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4]。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三、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2013年4月,美国加州代表团访问了深圳。布朗州长与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谈到了创新,他认为创新不是能“规划”出来的,很多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不经意间”产生出来的。同时,创新人才也具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点。所以,创新教育的核心应当是构建一个能够形成个体良好自尊的环境,即一个尊重个体价值的环境,它就像土壤和阳光一样,会很自然地使创新人才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梁鑫.自尊的结构、功能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2]田录梅.开展自尊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7).

[3]周延波,王正洪.高校创新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魏发辰.创新实践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3.

作者简介:张佳程(1969-),男,山东莱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作者:张佳程 张丽娟

第3篇:感恩与自尊关系的元分析

摘 要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感恩与自尊的关系以及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纳入元分析文献共30篇,独立样本30个,被试15145名。结果显示,感恩与自尊呈中等程度正相关;两者的关系受被试类型和感恩测量工具调节,不受被试年龄调节;被试类型为贫困大学生和社会工作者、感恩测量工具为多维量表研究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后续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机制,检验其他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着重考察个体差异的调节作用,从而找到更多感恩教育和自尊培养的突破口,促进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感恩;自尊;元分析

分类号 B842.6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1.12.005

1 问题提出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界的研究视角逐渐从异常心理转向正常心理,关注影响个体的优秀心理品质。感恩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受人尊崇,已有诸多学者论证了其在个体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尊在个体成长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等密切相关。感恩与自尊的关系便是学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感恩(gratitude)亦称感激或感戴,是个体受他人恩惠后体验到的一种积极情绪(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自尊(self-esteem)通常指人们对自我的肯定,对自己持有的积极态度(张丽华, 杨丽珠, 张索玲, 2009)。已有实证研究证明感恩与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感恩正向预测自尊,自尊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自杀观念间起中介作用,高感恩个体自尊水平更高,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敦晓雯, 武海英, 刘希平, 2018),较少出现自杀倾向(Lin, 2015c)。此外,有研究表明,自尊可以正向预测感恩,与低自尊相比,高自尊会表现出更多的感恩,自尊是依恋风格影响感恩体验的一种机制(Zhang et al., 2017)。Bartlett等人(2020)揭示了权力与感恩之间的积极关系,发现与积极和乐观相比,自尊更能预测感恩,自尊是这一积极关系中的机制。然而有研究指出当个体对他人产生感激之情时,感恩常与负债一起出现(Oishi, 2019)。高德胜(2019)认为我们对他人感激的同时也会产生亏欠或痛苦体验。由于感恩常伴随着亏欠,当个体无力偿还他人恩惠时,高度的感恩可能会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产生他人优于自己的信念,从而威胁自尊(Smit, & Timmons, 2011)。因此,虽然大部分研究证明感恩与自尊呈正相关,但两者关系并不明确,可能存在影响两者关系强弱的调节变量。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调节机制,本研究期望理清两者关系,发现并验证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基于此,提出假设:感恩与自尊呈正相关,两者关系的强弱受调节变量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Mruk(2013)构建的能力-价值模型,真正的高自尊需同时具备胜任力与价值感。虽然高感恩个体会做出更多道德行为,肯定自身价值,促进自尊发展(Mccullough et al., 2001),但当个体能力不足以回报恩情时,随之而来的低胜任力可能会对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能力可能调节感恩与自尊的关系,本文将与能力有关的因素作为两者关系的调节变量进行探讨。

首先,一般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25岁达到顶峰(彭聃龄, 2019)。年龄可能影响感恩与自尊关系的强度。与青少年相比,年长的个体能顺利通过自身努力回报他人,从而体会到较高的胜任力和价值感,拥有高自尊。年龄是影响感恩和自尊水平的重要因素。初、高中群体的感恩水平存在年级差异,低年级学生的感恩水平比高年级学生低(喻承甫, 吴慧婷, 刘国锐, 2011)。青少年时期自尊的稳定性低,自尊水平逐渐下降,直到成年早期开始上升(Robins et al., 2002)。其次,相比于无工作的个体,有工作的个体有更多自主选择的能力;相比于富裕家庭,在贫困家庭成长的孩子有更多力不能及的事情。我们将经济自主性的不同定义为被试类型的差异,认为被试类型可能影响感恩与自尊关系的强度。自主性与自尊正向关联(黄飞, 2010),与学生相比,工作者能实现经济独立,有能力自主回报恩情,从而获得高自尊。经济差异同样存在于学生群体中,影响学生的感恩和自尊水平。家庭收入与自尊呈正相关,较高的家庭收入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贫困生的自尊水平相对较低(Zeng et al., 2017)。贫困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非贫困生多,社会支持与感恩水平呈正相关(Kong, Ding, & Zhao, 2015),感恩水平相应较高。对于贫困生来说,那些感受到他人善意的学生能激励自己,增强自信心,从而正向影响自尊。综上,提出假设:被试年龄可以正向调节感恩与自尊的关系,年龄越大,相关系数越高;被试类型影响感恩与自尊关系的强度,在工作者以及受资助贫困生中,两者的相关程度更高。

回顾已有元分析发现,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研究结果有差异。丁凤琴和赵虎英(2018)探讨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使用感戴量表得到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他量表;胥兴春、李欢和刘雅丽(2021)研究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发现使用张丽华编制的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和Robins的自尊量表得到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测量工具。因此,测量工具可以作为感恩与自尊的调节变量。纳入此次元分析文献中的感恩测量工具较丰富,而自尊测量工具较少,多数使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本研究将感恩测量工具作为调节变量进行探讨。对所使用的感恩测量工具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存在维度差异(单维和多维),多维量表所测的内容更全面。由此提出假设:测量工具可显著调节两者关系的强弱,使用多维量表所得的相关系数更高。

目前暂时没有研究通过元分析技术探索感恩与自尊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调节机制。为综合分析感恩与自尊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调节变量,本研究采用该技术探讨多个研究中感恩与自尊的关系,验证上述三个变量是否调节两者关系的强度,对不同研究结论做出更科学、合理的解释。此外,分析两者关系的调节机制还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视角,聚焦不同群体的特點,找到更多影响两者关系的心理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与筛选

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cience Direct、SpringerLink、Wiley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将关键词“感恩、感戴、感激、gratitude、appreciate、grateful、thankful”与“自尊、self-esteem”进行搭配,检索篇名、摘要、关键词中包含两者的文献。检索,获得文献404篇(中文134篇、英文270篇),删除重复后获得304篇;初筛,阅读标题和摘要获得文献43篇;纳入,阅读全文获得文献30篇(中文16篇,英文14篇),效应值30个,样本量共14145。

文献选取标准:(1)应是感恩与自尊关系的实证研究;(2)正确报告了感恩总分与自尊总分的r值;(3)研究样本重复选取其一;(4)报告了研究对象的类型、年龄均值等信息;(5)明确介绍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

2.2 文献编码

对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进行编码:(1)作者,发表时间;(2)样本量;(3)被试基本信息:年龄、类型;(4)研究工具:感恩、自尊测量工具;(5)相关系数。编码信息见表1。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CMA 2.0(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ersion 2.0)软件进行元分析,采用相关系数r作为效应值。

3 研究结果

3.1 同质性检验及模型选定

对纳入的30个效应值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见表2。Q=194.38(p<0.001),表明研究结果存在异质性;I2=85.08%,以往研究指出,25%、50%、75%的I2值是异质性低、中、高的界限(Higgins, Thompson, Decks, & Altman, 2003),表明研究结果存在高度异质,即模型中85.08%的观察变异来自效应值的真实差异(组间误差),14.92%的变异来自随机误差。有研究指出当不同研究特征会影响元分析结果时,选用随机效应模型更加合理(Borenstein, Hedges, Higgins, & Rothstein, 2009),因此选用随机效应模型,且有必要分析感恩与自尊之间的调节效应。

3.2 发表偏差检验

当纳入元分析的文献过少,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发表偏差检验。本研究使用漏斗图、失安全系数、等级相关检验、Egger s检验以及剪补法进行发表偏差检验。如图1所示,效应值分布在漏斗图上方,两侧效应值基本对称,因此出现发表偏差的可能性较小。表3数据显示,失安全系数为6112,该值远大于5k+10(k=30);等级相关测验中的Tau值为0.166(p=0.199>0. 05);元分析回归方程截距Egger s=-0.204(p=0.893>0. 05);剪补法的检验结果显示效应值被剪补法增强了0. 03。表明研究存在发表偏差的可能性较小,元分析结果较为真实可靠。

3.3 主效应检验

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恩与自尊的相关系数r=0.37,95%置信区间为0.33~0.41, Z=17.83(p<0.001)。根据Gignac和Szodorai(2016)提出的标准, 可以认为本研究中感恩与自尊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具体结果见表4。

3.4 调节效应检验

本研究分析了被试年龄、被试类型、感恩测量工具对感恩和自尊关系的调节作用。(1)被试年龄能正向调节感恩与自尊的关系,但不显著(Q=4.91, p=0.09>0.05);(2)被试类型对感恩与自尊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Q=66.69, p=0.000<0.001),相较于普通中学生、特殊中学生、普通大学生(r=0.33、0.35、0.35),社会工作者和特殊大学生感恩与自尊的相关系数更高(r=0.52、0.57);(3)感恩测量工具能显著调节感恩与自尊的关系(Q=17.56, p=0.001<0.05),使用GMS、IUG、GRAT测量工具得到的相关系数较高(r=0.40、0.42、0.48),而使用GQ-6和GP测量工具得到的相关系数则较低(r=0.35、0.36)。具体结果见表5。

4 讨论

4.1 感恩与自尊中等程度正相关

对纳入的30篇研究进行元分析得出两者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这表明,感恩水平高的个体其自尊水平也相应较高。虽然前文指出高感恩个体无法回报恩情时会产生亏欠感,从而威胁自尊。但通过元分析发现,总体而言感恩与自尊的积极关系更显著,个体的感恩情绪与高自尊紧密联系。

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Fredrickson, 1998)可以解释两者的关系。该理论提出积极情绪可以拓展个体的思维,使其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还可以建构个体的生理资源、心理资源和社会资源。随着该理论的发展,Fredrickson(2004)将感恩加入其中,认为感恩也具有拓展建构功能。感恩可以构建个体的心理资源,自尊作为一种心理资源(Pyszczynski et al., 2004),会受到感恩的影响,当个体拥有感恩情绪时,能减少消极情绪的困扰,充分感受自身的积极状态,利于自尊的发展。

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McCulloug et al., 2001)也可解释两者的关系。该理论认为感恩具有三种道德功能,分别是道德计量、道德激发和道德强化。道德激发功能指感恩能促进心存感激的人做出亲社会行为,使个体对自己产生较高的道德评价,从而维护自尊。Fu等人(2017)通过纵向研究发现自尊和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动态的相互作用,高自尊个体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反过来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因此感恩可以通过激发个體做出亲社会行为,从而提高自尊水平。

自尊的身份调和理论(王轶楠, 2020)也能解释感恩与自尊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当个体能成功调和大、小我之间的关系时,能拥有最佳自尊,大我主要指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小我指个体自我,大我自尊是小我自尊的基础和前提。Emmons(2004)提出感恩的本质是人际感恩,梁宏宇等人(2015)总结人际感恩的功能: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变化、巩固并维持二元亲密关系、提升团体内部成员的融入度。因此感恩可以帮助个体转变行为,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或组织关系,从而调和大、小我之间的关系,拥有最佳自尊。

除理论支持两者关系外,还有许多实证研究证明感恩与自尊的关系。感恩能正向预测自尊,感恩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学校归属感等(敦晓雯, 武海英, 刘希平, 2018; 刘松, 陈立夫, 游旭群, 2017; 张晓州等, 2020; Lin, 2015a; Lin, 2015b)。一些研究也揭示了感恩與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如宋友志等人(2018)发现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可以通过感恩-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抑郁水平。自尊还能预测感恩,中介儿童品位方式、依恋取向与感恩的关系(朱丹等, 2017; Zhang, 2017)。

4.2 被试年龄、被试类型、感恩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年龄能正向调节感恩与自尊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其中25岁以上群体达到高等程度正相关(r=0.52),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1)研究量过少,25岁以上群体的研究仅三篇,这可能掩盖了真实结果;(2)年龄划分的跨度不细,仅分为三个年龄段,没有加入童年期和老年期,导致分析不全面;(3)感恩和自尊具有稳定性,年幼时的低感恩/低自尊能预测年长时的低感恩/低自尊(惠秋平, 陈冉, 何安明, 2015; Orth, Trzesniewski, & Robins, 2010),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与自尊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的发展联系紧密。虽然本研究中年龄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显著,但从结果可以看出年龄在一定程度上正向调节了感恩与自尊的关系,年长的个体感恩与自尊关系更密切。今后可以试图解决前两个原因,再次探讨年龄的调节作用,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类型对感恩与自尊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而言,社会工作者和贫困大学生感恩与自尊之间的相关系数比其他群体大。原因可能是:(1)个体的自尊在成年中期达到相对稳定的“高原状态”(Robins et al., 2002),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工作状态,能实现经济独立,更有能力回报恩情,维护自尊;(2)工作者人际交往更复杂,感恩与个体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Cortini, Converso, Fiore & Galanti, 2019),懂得感恩的个体能得到同事和上司的帮助,在工作上更如意,更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与价值,产生较高的自尊;(3)相比于贫困中学生,贫困大学生受到的社会资助更多,因此他们的感恩意识较高(李倩, 2016),更加珍惜自己得到的恩惠,自身的努力以及他人的帮助让他们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从而有一个较高的自尊;(4)与工作者和贫困生不同,普通学生生活简单,自尊还受感恩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因此相关系数不如前两者高。

研究结果显示,感恩测量工具对感恩与自尊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从结果可知使用多维量表测得的相关系数较高,使用单维感恩量表测得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原因可能在于:(1)单维量表相较于多维量表来说题量少,仅有六或十个条目,因此测得的结果缺乏准确性,易有误差;(2)感恩包括知、情、行三个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蒲清平, 徐爽, 2011)。多维量表可以从多个方面测得感恩,单维感恩量表只从一个方面判断心理状态水平,难免会有偏误;(3)多维量表中包含了感恩的行为层面,如GRAT量表中的“对他人的感恩”分量表、IUG量表中的“感谢他人”维度。如前文所说,当个体回报恩情后,其自我价值评价更高,从而能维护自尊,因此多维量表能测得感恩表达层面从而增强其与自尊的关系。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1)纳入元分析的文献仅30篇,虽然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了详细检索,但难免会存在遗漏,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期望之后可以纳入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获得更客观、更准确的结果。

(2)不同亚组的样本量分配不均。被试年龄>25岁的研究只有三篇,从调节效应分析可以看出>25岁群体的效应值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年龄段,但调节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样本量分配不均导致的;感恩测量工具中,使用GQ-6的研究有21篇,其他工具只出现1~4次,这可能会影响调节效应分析的准确性。期望随着研究的增多,可避免不同亚组样本量分配不均这一问题,再次探讨他们的调节作用,提高调节效应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调节变量的划分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将被试年龄划分为三个年龄段:12~17、18~25和>25岁,缺少了童年和老年阶段。今后的研究可以对被试年龄进行详细划分,再次探讨年龄的调节作用。

(4)研究中对于感恩和自尊的测量都是通过自我报告法,且都是横断研究,今后可以对纵向研究的文献进行元分析,从另一角度探索感恩与自尊的因果关系。

5 结论

感恩与自尊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两者关系受个体经济状况和感恩测量工具的调节,但不受年龄的调节。

参考文献

*代表纳入元分析的文献

*陈飞, 戴思颖 (2017). 高校贫困生感戴与自尊关系研究——基于福州地区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35(4), 56-59.

丁凤琴, 赵虎英 (2018). 感恩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更强?——一项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6(10), 1749-1764.

高德胜 (2019). 感恩教育: 从直觉到自觉. 中国教育学刊, (3), 89-96+102.

*郭友倩 (2012). 大学生感恩与其自尊及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教育界: 高等教育研究, (21), 36-37.

*敦晓雯, 武海英, 刘希平 (2018). 大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 心理学进展, 8(5), 734-741.

黄飞 (2010). 尊严: 自尊、受尊重与尊重. 心理科学进展, 18(7), 1136-1140.

惠秋平, 陈冉, 何安明 (2015). 初中生感恩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 733-735+740.

*侯金芹 (2019). 同伴拒绝对抑郁的影响: 感恩与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7), 35-39.

*劉松, 陈立夫, 游旭群 (2017). 感恩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多重中介探究. 心理科学, 40(4), 954-960.

梁宏宇, 陈石, 熊红星, 孙配贞, 李放, 郑雪 (2015). 人际感恩: 社会交往中重要的积极情绪. 心理科学进展, 23(3), 479-488.

*陆超祥, 马文燕, 郭子仪 (2016). 高职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效应——以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为例.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32(10), 90-95.

李倩 (2016). 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及提升途径探索——基于武汉市某高校样本的实证研究. 湖北社会科学, (4), 184-187.

*李会文, 刘欣 (2021). 自尊与高职生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与感戴的链式中介作用.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34(4), 133-135.

*苗静宇, 陈启山, 高姜明 (2013). 初中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校园心理, 11(4), 233-235.

*马文燕, 邓雪梅, 马文琴 (2020). 留守青少年孤独感对感恩的影响: 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36(12), 45-52.

*聂兵霞 (2015).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宽恕的关系: 自尊、感恩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蒲清平, 徐爽 (2011). 感恩心理及行为的认知机制. 学术论坛, 34(6), 164-167.

*舒亚丽, 沐守宽 (2014a). 大学生感恩和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牡丹江大学学报, 23(2), 171-174.

*舒亚丽, 沐守宽 (2014b). 中学生感恩、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28-130.

彭聃龄 (2019).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友志, 田媛, 周宗奎, 连帅磊, 牛更枫 (2018).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对抑郁的影响: 感恩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1(4), 828-834.

王轶楠 (2020). 身份调和器理论: 一个新的本土化自尊理论的提出. 心理技术与应用, 8(3), 185-192.

*谢小丹 (2018). 大学生情感温暖型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自尊和感戴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

胥兴春, 李欢, 刘雅丽 (2021). 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心理技术与应用, 9(8), 449-460.

喻承甫, 吴慧婷, 刘国锐 (2011). 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4), 444-446.

*张晓州, 彭婷, 罗杰, 洪鈆 (2020). 农村初中生感恩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 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5), 76-83.

张丽华, 杨丽珠, 张索玲 (2009). 青少年自尊结构研究. 心理科学, 32(1), 55-58.

*朱丹, 王国锋, 周宗奎, 杨棵青 (2017). 留守儿童品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感恩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3), 546-549.

*Alfieri, S., Tagliabue, S., Marta, E., Aresi, G., Lanz, M., & Pozzi, M. (2018). Gratitude as a variable of mediation between parent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5), 1394-1401.

*Anna, A., Ryan, S., & Killgore, W. D. S. (2018). Implicit self-esteem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trait gratitude in women but not me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4(5), 587-592.

Borenstein, M., Hedges, L. V., Higgins, J. P. T., & Rothstein, H. R. (2009). Effect sizes based on means. 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 United Kingdom: John Wiley & Sons, Ltd.

*Bartlett, M. Y., Valdesolo, P., & Arpin, S. N. (2020). The paradox of pow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gratitud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0(1), 27-38.

*Chen, L. H., & Wu, C. H. (2014). Gratitude enhances change in athletes self-esteem: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 in coach.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26(3), 349-362.

Cortini, M., Converso, D., Galanti, T., Fiore, T. D., & Fantinelli, S. (2019). Gratitude at work works! A mix-method study on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gratitude,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 Sustainability, 11(14), 3902.

Emmons, R. A. (2004). Introduction. In R. A. Emmons, & M. E. McCullough (Eds. ),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pp. 3-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300-319.

Fredrickson, B. L. (2004). Gratitude, like other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s and builds. In R. A. Emmons, & M. E. McCullough (Eds. ), 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pp. 145-16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u, X. Y., Padilla-Walker, L. M., & Brown, M. N. (2017). 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adolescents self-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oward strangers, friends and famil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57, 90-98.

Gignac, G. E., & Szodorai, E. T. (2016). Effect size guidelines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e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2, 74-78.

Higgins, J. P., Thompson, S. G., Decks, J. J., & Altman, D. G. (2003). 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7(7414), 557-560.

*Jiang, H. B., Chen, G., & Wang, T.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in a sample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 Multiple mediating roles of gratitude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4, 493-498.

*Kong, F., Ding, K., & Zhao, J. (2015).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atitude, self-esteem, 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6(2), 477-489.

*Lin, C. C. (2015a). The effect of higher-order gratitude on mental well-being: beyond personality and unifactorial gratitude. Current Psychology, 36(1), 127-135.

*Lin, C. C. (2015b). Self-esteem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ositional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5, 145-148.

*Lin, C. C. (2015c).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atitude, self-esteem,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6), 700-707.

*Lin, C. C. (2021). Gratitude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undergraduates in Taiwan: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meaning in life. OMEGA -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84(1), 177-193.

Mccullough, M. E., Kilpatrick, S. D., Emmons, R. A., & Larson, D. B. (2001). 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2), 249-266.

McCullough, M. E., Emmons, R. A., & Tsang, J. (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 112-127.

Mruk, C. J. (2013). Defining self-esteem 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e and worthiness: How a two-factor approach integrates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self-esteem.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4(2), 157-164.

*Nezlek, J. B., Krejtz, I., Rusanowska, M., & Holas, P. (2019). Within-Person relationships among daily gratitude, well-being, stress, and positive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3), 883-898.

Orth, U., Trzesniewski, K. H., & Robins, R. W. (2010). Self-esteem development from young adulthood to old age: A cohort-sequential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4), 645-658.

Pyszczynski, T., Greenberg, J., Solomon, S., Arndt, J., & Schimel, J. (2004). 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0(3), 435-468.

Smit, H., & Timmons, M. (2011).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gratitude in Kant s ethics.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49(4), 295-320.

Robins, R. W., Trzesniewski, K. H., Tracy, J. L., Gosling, S. D., & Potter, J. (2002).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ogy and Aging, 17(3), 423-434.

Oishi, S., Koo, M., Lim, N., & Suh, E. M. (2019). When gratitude evokes indebtedness.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1(2), 286-303.

*Yildirim, M., Alshehri, N. A., & Aziz, I. (2019). Does self-esteem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50(2), 149-156.

*Zhang, L., Zhang, S., Yang, Y., & Li, C. (2017).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dispositional gratitude: The mediating role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4, 193-197.

Zeng, X. H., Li, W. W., Wang, Y., Li, J., Huang, X. R., & Li, X. Y. (2017). Normative importance of money, family income, and self-esteem: a multilevel latent modeling analysis of data from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30(3), 1247-1262.

*Zhou, X., Zhen, R., & Wu, X. (2019).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titud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a post-disaster context: Mediating roles of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hope.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2(5), 1781-1795.

This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trength and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titude and self-esteem. By searching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bases, a total of 30 independent effect sizes (30 studies, 15145 participant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f the meta-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ies, the random-effects model was selected. Results indica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r=0. 37) between gratitude and self-esteem. In addition, the moderation effec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ratitude and self-esteem was moderated by subject s type and measurement tools of gratitude, but not by 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uture research coul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regulatory variables, test other possible adjustment variables, and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gratitude; self-esteem; meta-analysis

作者:王思琴 姜永杰

第4篇:自尊的含义和表现

自尊的含义和表现,体验自尊带来的快乐,懂得自尊和知耻。

(1)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当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受到他人的肯定、赞扬时,就会感到高兴,这就是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尊的快乐。

(2)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人不可以无耻,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我们不要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

(3)要自尊,还要克服虚荣心理和自傲心理。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自傲是毫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优点和骄傲自大,它们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人的成长十分有害。

1.自尊与尊重他人的关系。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彼此尊重,共同在自尊的快乐中成长。

2.如何培养自尊心。

(1)克服虚荣心理和自傲心理。

(2)懂得知耻,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

(3)正确对待他人的议论和批评,适度自尊。

(4)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

3.了解自信的含义和表现。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如“我能行!”,即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4.要克服自负、自卑、自弃等心理。

自负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所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卑自弃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的实力,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它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对自己的成长不利。

5.掌握增强自信心的方法,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自信有助于成功,所以我们要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

(1)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每天也都在进步,找到这些进步和长处,会增强自信心。

(2)相信自己行,并敢于大胆尝试,在成功的经历中体验自信心。实力,是支撑自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3)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做一个自豪的中国人。

6.了解自立的含义和表现。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如,我们从学会走路,就有了身体的自立;当我们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时,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自立,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7.认识自立的意义。

自立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地融人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8.知道培养自立品质的方法,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

(1)克服依赖心理,走向自立人生。

(2)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我们要学会独立地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3)自己解决自己在当前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4)大胆投身社会实践,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第5篇: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自尊的表现

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法律的显著特征: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的作用: 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⑵保护作用。 法不可违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矩,尤其是不能违反法律。 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 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刑法,以国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一种触犯刑法的。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的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的必然后果。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10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来历的刑事处罚。 防患于未然 遵守法律,是践行道德的表现。 犯罪行为人的心理都是想获得某种满足。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规范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不良行为有哪些?并能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矫正措施。 品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专门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为我们设置了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家庭保护的含义: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学校保护的含义: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学校保护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发展、人身权利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社会保护的含义: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保护包括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的保护等方面。 司法保护的含义: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 能够为我们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途径:1)非诉讼手段;2)诉讼手段。 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包括:⑴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等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⑵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诉讼的含义:它是指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 诉讼是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诉讼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是指由国家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罪犯的活动。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案件的解决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打官司”,是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10敢打官司。 11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与其斗争时,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回答者: 薛猛的 | 一级 | 2011-3-11 20:24

只有七年级的说~~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1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第1课:生命最宝贵

1、为什么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1)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如此生动和精彩。(2)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生命世界的一员,众多生命构成了一个共存共荣、息息相关的生命大系统。(3)人类必须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否则,将会危及自身的生存。

2、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1)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2)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3)能够不断推动科技、文艺等方面的发展,不断追寻自己美好的理想。

3、为什么要珍爱我们的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1)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2)生命充满欢乐,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与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3)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它无比宝贵,必须倍加珍惜。人的生命不仅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

4、怎样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严厉制裁侵害人的生命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要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2)我们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和危险的发生。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3)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第2课: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5、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我们应该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体现:人生价值就体现在对他人、社会的奉献之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作出贡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

实现:生命的价值靠行动实现。(1)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2)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平凡工作的积累,干好本职工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

6、怎样珍惜青春美好时光?

(1)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2)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我们珍爱生命就要珍爱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热爱珍惜今天。(3)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4)从点滴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每一次锻炼、每一次活动。多做有益他人、社会的事。

第2单元 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第3课: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7、怎样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1)我们首先要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要及时分析原因,调整心态,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调节,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环境。(2)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确立新的目标,是我们在新环境中成长的需要。(3)加强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心理。学习上做到自主,生活上做到自理、自立,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

8、怎样融入新的班集体?

(1)建立纯朴、融洽的同学关系,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班级氛围。(2)纪律是集体利益的可靠保证。自觉遵守并维护集体纪律,就会很自然的融入到集体中。(3)树立主人翁意识,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努力为集体添光彩。

9、正确认识自己有何益处?

(1)有助于我们明己之长,知己之短,确定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2)有利于发掘自身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塑造崭新的自我。

10、怎样做到正确认识自己?

(1)想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2)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抓紧时间弥补昨天的遗憾,改正今天的不足,去实现明天的自我。(3)要知道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途径。①通过自我观察、反省自己。②在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和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③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己。

第4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11、学习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1)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人的高尚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可以使我们明辨是非美丑、塑造健康人格,培养高尚品德,正确把握人生之舵。(2)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学习是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3)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12、为什么说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1)教育能为人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教育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是每个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2)教育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从国家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说,受教育又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通过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3、如何贯彻“终身学习”(珍惜受教育权)?

(1)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2)坚持使自己受到法律规定年限的教育。(3)努力使自己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4)我们要在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争取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积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学习。

14、怎样学会学习?

(1)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2)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①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②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③再聪明的人,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需要自己勤奋和努力才能学有所成。(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专心致志、认真思考、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第3单元 相逢是首歌 第5课:友情伴我同行

15、为什么生活需要友情?

(1)友情能使我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有助于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更快的进步和发展。(2)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会使人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战胜挫折。(3)取得成功时,朋友的逆耳良言,会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4)出现缺点和错误时,朋友的批评和劝告,能催人猛醒。友情给我们温暖和力量,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16、如何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可把“让友谊之树常青”也答上,那样更全面些!) (1)我们要获得真挚的友情,就要消除闭锁心理,敞开心扉主动与人交往,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2)我们在寻找友情的过程中,应谨慎交友,努力做到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17、怎样让友谊之树常青?

(1)平等、尊重、真诚。①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平等待人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建立和发展友情的前提。②朋友之间需要彼此尊重。尊重朋友就要懂得尊重朋友的自尊心。③朋友相交,贵在真诚。朋友之间要用真心去交流,要言而有信,一诺千金。(2)理解、宽容。对朋友某些过失要持谅解和宽容的态度。朋友之间的理解。宽容,并不是可以不讲原则,建立真正的友谊必须以分清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为前提。那种不分是非善恶、只讲“哥们儿义气”的所谓友谊,绝不是真正的友谊。(3)关爱、帮助。当朋友、同学遇到困难和不幸时,我们应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从来不去主动帮助、关心、支持他人,这就很难寻到知心朋友,发展真挚的友情。

第6课:师爱助我成长

18、老师为什么值得我们尊敬(老师在学生成长道路上起的作用)?

(1)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①帮我们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②交给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引导我们学会学习。(2)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我们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引导我们走好人生之路。(3)老师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促使我们实现自己的追求,到达理想的彼岸。

19、怎样做到尊敬老师?

(1)尊敬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老师的劳动。(2)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正确对待老师的要求,真诚的接受老师的批评。(3)尊敬老师,还要对老师有礼貌。这是对老师敬爱之情的自然流露。 20、怎样和老师交朋友?

(1)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2)主动、热情的与老师进行交流、交往。(3)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与老师发生矛盾时,用恰当的方式、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当老师出现差错时,要用诚恳的态度、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指出来。

第4单元 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 第7课:做自尊自信的人

21、什么是自尊,为什么要自尊?

自尊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保护。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①自尊的人积极向上。自尊是促使人奋发进取的心理因素,它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②自尊的人赢得他人的尊重。赢得他人尊重的前提是自我尊重。③自尊的人知荣辱,讲自爱。自尊的人有强烈的荣辱感,能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形象。

22、如何做到自尊?

(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做出有损人格的事。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不能做出有损国格的事,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2)真正树立起自尊,赢得他人尊重,要靠自我努力、发展提高自己来实现。(3)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23、为什么要有自信,如何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①成功离不开勇敢,勇敢需要自信。②自信使人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③充满自信能挖掘自己的潜能。

①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的“支点”。②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不会有自信。我们要在生活中积累成功。③树立真正的自信,就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并想办法加以克服。④树立自信必须克服自卑。

第8课:走自立自强之路

24、什么是自立,为什么自立,怎样做到自立?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①自立的过程是我们锻炼和提高生活能力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提高心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②自立才能自强。只有自立,才能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强精神,成为生活的强者。

①自立,就要克服依赖性。②独立思考,自主做出决定。能否独立的做出决定,是一个人是否做到自立的一个重要标志。③积极锻炼,提高自立能力。培养自立能力的最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实践和锻炼。

25、自强的表现,怎样做到自强?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这才是自强的重要表现。一个人需要自强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需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①正确的人生目标是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要自强,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坚持不懈的为之奋斗。为人生的目标执著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②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自强的人不是没有弱点的人,而是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弱点的人。③在磨砺中走向自强。一个人走向自强的过程,是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第9课:风雨中我在成长

26、人生为什么难免会有挫折?

当由于受到多种阻碍和干扰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便是遇到了挫折。因为导致挫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人又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所以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也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27、为什么说挫折是把双刃剑?

(1)挫折能给人带来痛苦、压力和打击,使人愿望难以实现。还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2)对于强者,挫折能磨练意志,使人变得坚强;激发斗志,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吃一堑,长一智”,使人变得聪明。从这种意义上说,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28、怎样战胜挫折?

(1)直面挫折,不畏不惧。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的战胜挫折,在生活中将会不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2)冷静分析,从容应对。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3)自我疏导,自我排解。面对挫折,我们要善于自我排解,自我疏导。(4)主动寻求帮助。既可以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还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5)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我们要坦然面对挫折,还要突破习惯性思维障碍,积极寻找新方法、新途径,战胜挫折,取得成功。

第10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29、为什么说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

(1)坚强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凭着坚强的意志可以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2)我们选择坚强。①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②坚强意志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坚强的意志。 30、磨炼意志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1)确立明确的目标。人生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专注、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2)做自己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并非都是有趣的。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更要靠意志力,这恰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好机会。(3)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要磨炼坚强的意志,就要学会约束和管理自己 。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请家长、老师和同学监督和帮助。(4)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磨砺意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还会增强磨砺意志的信心和决心。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 第11课:

1.青春期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性机能发育成熟。②身体外形急剧变化。③体内机能迅速健全。 2.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①青春期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是必然的、正常。

②应正确认识并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些变化。 ③应接受现实,学会欣赏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自己的形象。 ④青少年应追求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3.怎样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调控好心理矛盾。

*4.解决青春期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

①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②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③不断完善丰富自我,多读书,多参加科技、文体活动,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5.怎样认识心理冲动的危害?怎样消除心理冲淡?

①青春期的心理冲动若解决不好,会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不利影响,也会给他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

②当我们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6.青少年如何追求美?

无论自己的体态、容貌如何,青少年都应该努力追求美。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体现自己的外在美;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育美的心灵,使自己更句魅力。

第12课:

7.男女同学交往的必要性。

①男女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成长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②男女同学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

③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增进对异性同学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

8.男女同学交往的重要性。(为什么男女生要交往?)

①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增进对异性同学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②男女同学一起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③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各方面完善自己,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④男女同学正常交往,能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纯洁健康的友谊。 *9.男女同学交往需要掌握的原则(男女生怎样交往?)

①与异性同学交往要自然、适度,自然和适度是男女同学交往的两个重要原则。 ②与异性同学交往要尊重、真诚,真诚、尊重是交往的前提。

③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范围应相对广泛,应该和更多的同学建立真挚的友情。

第六单元: 第13课:

10.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①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②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也会随着个人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11.情绪对人的影响。 ⑴不同的情绪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①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思维敏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有利于个人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还可能超常发挥。

②情绪消极时,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下降,也就谈不上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⑵不同的情绪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影响。 ①积极的情绪能使人体的各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免疫力

②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会使人生理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12.如何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①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选择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理智控制法、注意力转移法、幽默化解法、积极的心理暗示。

②合理宣泄情绪。消极情绪压抑在心里,对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需要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合理宣泄。例如:哭泣宣泄、倾诉宣泄、运动宣泄、书写宣泄。 ③情绪的宣泄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妨碍他人,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

第14课:

13.情趣有雅俗之分。

高雅情趣:是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情趣,它符合现代科学和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

庸俗情趣:是平庸鄙俗、不高尚的情趣,它会使人经受不住不良诱惑,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不利于身心健康。

14.高雅情趣的影响。(为什么要培养高雅情趣?高雅情趣的作用。)

①高雅情趣能使人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修身养性,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

②高雅情趣可以拓宽一个人学习和活动的领域,发展人的想象力,使人充满活力,有助于开发智力和激发创造力。

③高雅情趣能使人催人上进,改变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道德高尚,使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15.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高雅情趣?

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与挫折,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从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培养自己的高雅情趣。 ②增强好奇心,培养广泛兴趣。高雅情趣通过一个人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表现出来,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把一个人的情趣陶冶得更加高雅。我们应由好奇心开始,培养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并进而发展为高雅情趣。

③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避免盲目从众。还要学会拒绝干扰我们学习、影响我们正常生活的不健康的东西。

④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拓展文化领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自己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使我们的情趣更加高雅。 第七单元: 第15课:

*16.不良诱惑的危害性。

①不良诱惑会伤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②会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③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17.青少年怎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①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素养,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正确识别真假美丑,不为假象迷惑,防止上当受骗。 ②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 ③运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诱惑进行坚决的斗争,以保护自己,净化我们的成长环境。 18.法律的基本特征: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9.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异同。 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尚未触犯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或受到行政制裁。

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联系:

①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不同程度的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②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 ③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0.青少年怎样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①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到违法犯罪。 ③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④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使自己健康成长。

第16课:

21.青少年为什么受法律特保护?

①未成年人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②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自身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突出,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③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 22.我国专门制定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3.青少年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当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民事侵害,侵害程度较轻时,可以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协商和调解等方法来解决。 ②当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要采取机制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有能力将其制服时,要勇敢的同其搏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拨打110报警等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保全自己。必要时,还可以实施正当防卫。

*24.青少年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①要学会求得法律帮助。如: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等。

②可以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这是维护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向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反映问题,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

③通过诉讼途径即打官司讨回公道,这是维护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有经济困难,还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第八单元: 第17课:

25.真善美的积极影响。

真善美能起到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激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促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从而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6.假恶丑的消极影响。

①对社会公共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秩序,败坏社会风气,损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②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会使一些人价值观发生扭曲,甚至铤而走险,违法犯罪。

③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致使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7.明辨是非善恶对我们的影响。(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

①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自己的生活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②才能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③才能积极同丑恶现象作斗争,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28.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怎样做出选择?

①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即道德和法律标准。用道德和法律去衡量,看其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标准,从而做出正确地判断和选择。 ②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要不断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要勤于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③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还要不断增强自控能力。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第18课:

29.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①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结果。

②由于行为者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采取的手段不同,行为的程度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0.怎样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⑴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做一件事前,预先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尽量避免因做错事而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 ⑵我做事我负责。

①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②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就要控制自己,坚决不做。

③如果自己的错误行为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损失,就要敢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第6篇:第一单元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尊重他人是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新学校,新同学 创建新集体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学习新天地 享受学习

第二单元 认识新自我 第三课 珍爱生命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走进青春 感悟青春 祝福青春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日新又新我常新 发现自己的潜能 自我新形象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丰富多样的情绪 学会调控情绪 第七课 品位生活 情趣与兴趣 追寻高雅生活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八课 学会拒绝 身边的诱惑 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第九课 保护自我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唱响自信之歌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第三课 走向自立人生

自己的事自己干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少年能自强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挫折面前也从容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让我们选择坚强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走近法律

法不可违

防患于未然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我知我家

我爱我家

难报三春晖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严也是一种爱

两代人的对话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同学·朋友

男生·女生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

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世界文化之旅

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礼貌显魅力

礼仪展风采

第八课 竞争合作求双赢

竞争?合作?

合作!竞争!

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平等尊重你我他

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诚信是金

做诚信的人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公民的义务

忠实履行义务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隐私和隐私权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知识助我成长

珍惜学习机会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财产属于谁

财产留给谁

无形的财产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四单元 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维护社会公平

第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自觉维护正义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策

第四课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第六课 参与政治生活

第七课 关注经济发展

第八课 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十课 选择希望人生

第7篇:自尊自信的名言警句

1、忘记失败的疼苦,铭记失败的原因。

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4、承担重任首先需要自信。

5、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6、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7、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8、也许个性中,没有比坚定的决定更重要的成分。小男孩要成为伟大的人,或想日后在任何方面举足轻重,必须下定决心,不只要克服行里障碍,而且要在千百次的挫折和失败之后获胜。——提奥多·罗斯福

9、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10、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11、发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巴尔扎克

12、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13、拼一个春夏秋冬,换一生无怨无悔。

14、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5、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16、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17、生活不是单行线,一条路走不通,你可以转弯。

18、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19、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20、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21、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列夫·托尔斯泰

22、一百个满怀信心和决心的人,要比一万个谨小慎微的和可敬的可尊重的人强得多。——辛克莱

23、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苏霍姆林斯基

24、一个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代表他自信强大。——周正

25、地球上的任何一点离太阳都同样地遥远。——伯顿

26、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27、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尔逊

28、不举步,越不过栅栏;不迈腿,登不上高山。

29、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30、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31、缺乏一种自信的精神,这往往导致一些本来是萌芽了的天才走向自我扼杀。——舒卓

32、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刚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

33、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34、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35、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塞内加

36、要是没有自信心,那实在糟糕!要是你不相信自己,或者怀疑自己,那是再糟也没有了。——契诃夫

37、人须有自信之能力,当从自己良心上认定是非,不可以众人之是非为从违。——章太炎

38、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39、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40、在真实的生命,每桩伟业都有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奥格斯特·冯史勒格

41、不知道明天干什么的人是不幸的!

42、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爱默生

43、勇气是控制恐惧心理,而不是心里毫无恐惧。

44、行动是理想最高贵的表达。

45、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拿破仑

46、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罗曼·罗兰

47、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48、信念是人生的火把。

49、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50、想要使你自己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罗兰

51、一年只穿一双破鞋子一件破衣服也是世界上最自信最骄傲的人!千万不要因为物质贫困而自卑!精神贫困最可怕!——李阳

52、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

53、努力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俞敏洪

54、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55、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郑秀芳

56、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57、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

58、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威尔逊

59、生命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60、岸边的奇花异草,是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61、对待生命要认真,对待生活要活泼。

62、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

63、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64、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65、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66、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第8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嵩山风 发表于 2012-3-23 15:25:00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2)

冯晓岚

看了《做最好的教师》第三章“育人之道”,其中这样说到:师爱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应尽量不要伤害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人的尊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比如: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犯这种错误,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在班级里看到有的学生作业写得又干净又整齐,会在全班学生中传阅、展览。但同时看到有的学生作业又脏、字迹又潦草,也会随手拿出来,生气得当着全班学生批评道:“看你的作业,又脏又乱,看不懂你写的是什么符号,简直就像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一样”,读后感《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 又如:看到某个学生身上和座位上很脏,会随口批评道“你的座位堪称垃圾场,你的桌兜堪称垃圾堆,你的身上像刚从垃圾堆里滚出来一样”,这时,往往忽视了顾及学生的自尊和心理感受。

给我印象和教训最深得特别是:有一次上课时一名叫张一的学生在捣乱,我连叫了几次都无济于事,于是我走到他身边,看到原来他在下面玩折纸,非常生气地随口说:“就你还叫张一呢,你不配叫这个名字,还不如叫张末呢?”我说完之后,全班学生都哄笑起来,这名学生把头一下子低了下去,我当时心里猛地一颤,意识到自己把话说重了,很可能会伤到孩子的自尊,感到非常后悔,又不知道该怎样弥补。后来尽管我很小心地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尽量多鼓励和表扬他,但无法弥补自己心中的愧疚。 所以,看了李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产生巨大影响。我们的工作与其它职业不同,我们干的是育人的事业,因此平时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能“出言不逊”,不能随意伤害孩子的自尊,以免对学生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粒种子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散发芬芳!

第9篇:身体自尊的研究综述

摘要:身体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自尊作为人的整体自尊的一部分,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具有良好身体自尊的人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当前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当前对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群体是针对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们,其中以对大学生的研究居多,因为他们正面对着一个步入社会的转型期,因此具有良好的身体自尊将会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很多学者也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设计出众多的测量量表,从而对身体自尊进行更加准确的测量。通过对当前对身体自尊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学者们普遍认为体育运动锻炼对于身体自尊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尤其是一些展现形态美的运动,对女学生的身体自尊的提高效果尤为显著。因此,体育运动锻炼,对于身体自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身体自尊 体育运动训练 大学生 青少年

1对身体自尊的简单介绍

自尊(self-esteem)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言之,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身体自尊(body esteem)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身体自尊对个体的整体自尊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参格,使他们能够善待周围的人的事物,比较谦让和忍耐,自我约束性强。身体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身体自尊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当考察有关个人的许多问题,如参与体育活动、竞技表现、肥胖以及伤病和老龄问题时,身体自尊被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身体自尊不仅对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身体确认与我们的身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同参与或回避参加竞技运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或减体重的策略训练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有关[2]。由于它的变化能引起整体自尊水平的同方向变化,因此它在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3]。

2 对“身体自尊”的相关文献调查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即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篇名”栏中输入“身体自尊”,共搜索到相关文献共199篇。我国对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尊研究成为热点,朱智贤,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等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自尊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国内对于身体自尊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在身体和自尊的全面发展上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国内对身体自尊的实证研究较少,主要工作集中在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和使用上,已修订的量表包括段艳平等修订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hysical SeI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PSi)和徐霞等修订身体自我知觉量表(Physical self—Perception Profile,PSPP),通过对国内研究文献的总体调查,发现国内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涉及到大中小学生,其中尤其是女大学生,同时探讨不同体育运动锻炼与身体自尊之间的联系。

3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研究

目前,心理学界对自尊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个人的自尊是由具有性质差异的、各类具体的成分(如身体自尊、专业自尊和社会自尊等)组成。身体自尊主要包括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对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自我评价和对身体的适应性和健康质量的评价,它是大学生整体自尊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上述三种自我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此外,国内对于身体自尊的研究主要人群就是涉及到到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我国学者何玲研究发现,青少年男性身体自尊量表平均得分高于女性[4]。何颖和徐明的研究表明,运动量大的大学生其身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运动量小的大学生,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5]。大、中学生男女在身体自尊各量表上的评价差异显著,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提示传统文化和性别的社会角色定位对大、中学生有影响,人们倾向于接受“活泼好动的男孩,安静听话的女孩”,青少年头脑中或多或少受到“男强女弱”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多的来自身体外表方面的压力,社会对女性强调的是外表美、形体美,因此造成她们对身体外表的不满。有关研究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孩由于身体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很难一下子就能接受自己突如其来的身体变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对外表形象的要求,感受到社会对其身体自尊的压力。

3.1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运动锻炼联系的研究

身体自尊是指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身体自尊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的满意感,或称为自我效能,包括:运动技能、身体吸引力、身体力量以及身体状况。有关身体能力的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能否胜任和是否对身体方面具

有控制力的感觉。当个体知觉到自己具有高度的效能,不仅会降低恐惧感和自我抑制,还会透过对成功的期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以及个人面对障碍的持久程度,从而提高、个体对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并进而提高其自尊水平。因此,个体要改变整体自尊水平就必须先通过改变处于最低点具体领域的自我效能感。由于青少年时期深受社会的相互间作用所影响,具有身体、吸引力的青少年更可能形成积极的身体自我价值,从而形成更高的整体自尊,而参与身体活动是改善身体吸引力的最有效途径。徐霞、姚家新2001 年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于检验》中也指出中国大学生身体自尊在整体自尊结果普比例中占20.22%[6],可见身体自尊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较大。

3.1.1 身体自尊与不同体育运动项目联系的研究

王晓芳,周庆柱经过对参加健美操课学习10周的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变化进行研究实验,前后测试比较的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健美操训练能改善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并且在身体自尊量表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此外,她还建议各高校建立大学生健美操竞赛制度,将健美操列为大学生必修课程。动员大学生全员参与,通过竞赛表演训练,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减低抑郁水平[7]。鲍碧栩也将无锡旅游商贸高等技术学校学生200 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活力和艺术力相结合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集娱乐、社交、健身于一体的有氧运动,受到很多人的青睐,更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热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研究中,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事实上大部分实验学生经常在课外时间参加健美操等操类形式的练习,课堂上运用的素质练习方法进行练习,提升了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提高了身体吸引力,从而有效提高训练者的身体自尊水平。总之,健美操练习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创造性,使人精神生活充实。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优雅或富含激情的音乐中减轻心理负担,释放压力,使自由的本性得到回归,这样,既在训练中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此外,经常从事该项运动可以使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身体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尤其对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因而也很大程度提高了身体自尊[8]。陈黎黎,薛林峰等在《形体舞蹈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浙江省12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研究,得出:中小强度的体育舞蹈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熊文俊在《拉丁舞训练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一文中也通过对参加拉丁舞训练两个月的大学生身体自尊进行研究,证明拉丁舞训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除了健美操,拉丁舞之类的体育表演类形式的运动项目以外,其与众多体育项目,刘何杉,张玉在《跆拳道练习对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认为跆拳道对于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改善,郭勤《健身气功·五禽戏对高校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一文中也验证

了健身气功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提高有帮助。徐霞等人采用修订后的PSPP量表研究表明,篮球课对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还发现不同教学手段的篮球课对男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提高自我效能感的篮球课比常规篮球课更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被试的身体自尊水平[9]。另有研究通过10周实验前后相比表明,健美操与网球专业训练组均有效地改善了大学体育专业女生在身体自尊分领域的身体素质、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自尊水平和主领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水平,不同的专项训练对身体自尊分领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某些分领域身体自尊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体身体自尊水平也会有所改善。两个项目相比,健美操专业训练比网球专业训练具有更有效地改善大学体育专业女生身体自尊分领域中的身体吸引力水平及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10]。

3.1.2身体自尊与不同体育运动锻炼形式联系的研究

马嵘,黄春梅通过对82名大学生12周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短时多次与持续长时运动均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但在不同维度上存有性别差异。两种运动方式只在个别维度上有差异。短时多次比持续长时运动方式更能促进男大学生身体状况维度的提高;持续长时比短时多次锻炼方式更能促进女大学生身体吸引力的提高[11]。

对于不同运动强度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在我国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已有初步的研究结果。其中朱风书研究得出,中等强度篮球训练对男生身体自尊的主领域及分领域的自尊水平均有所提高,PSPP总分和身体吸引力提高幅度较大;中等强度健美操训练对女生身体吸引力的促进具有显著性,其它指标的影响均不明显,而小强度组均元变化[12]。邱达明研究得出,中等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生身体自我价值方面呈非常显著性影响,对身体状况和身体吸引力方面具有显著性影响,表明中等强度健美操锻炼后,大学女生的身体自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小运动量组无变化[13]。另有学者何颖等研究得出,大运动量组的男、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小运动量组[14]。综上所述,相同的结论是适宜的体育锻炼均对身体自尊产生良好效应,且中等强度的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呈显著性变化并优于小强度,虽然男女在各因子上的变化不尽相同,但体育锻炼量与身体自尊水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关锻炼时间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国外学者Brow(1982)提出,锻炼时间越长,被试的生理学变化越明显,自尊改变效果越好[14]。也有研究表明,3周跑步、游泳活动使锻炼者自我概念提高。何颖,季浏的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可在短期内(4周)使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发生明显变化,在8一16周内,男女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变化进程不同,女大学生对外在刺激的心理反应速度较男生快[15]。对此方面的研究目前较为薄弱,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1.3女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

田录梅采用Franzoi等人(1985)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身体自尊

和整体自尊水平都明显高于菲运动员,同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在身体自尊方面,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运动员中这种差异更为显著;在整体自尊方面,运动员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此外,运动员与非运动员男大学生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理性吸引力”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Dinucci等人研究表明,女运动员在“体重关注”和“身体状况”维度上的自尊显著高于非运动员,而“性吸引力”方面无显著差异;Wiggins等人研究表明,女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在“性吸引力”和“体重关注”维度上无显著差异,而在“身体状况”维度上比非运动员有更高的身体自尊和更积极和身体自尊知觉[16]。谢琴等人采用英文版的SPP和PIP量表研究表明,大学男女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男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相一致。Hagger等人的研究显示,除了身体吸引力外,男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力量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在另一项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中,Fox发现,女生的身体自我价值感以及身体自尊的所有分量表都显著低于男生。同时还表明,身体自我价值感和知觉运动能力可以预测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但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在内和各分量表都不能显著预测男生的体育锻炼参与[17]。同时很多学者也提出健美操,舞蹈之类的体育运动对于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的提高相对于其他运动项目效果显著,并且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这类追求形体美的运动队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的影响上。

4 青少年身体自尊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青少年的身体自尊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楼伟斌,刘国海通过对他们所在学校4~6年级180名小学生身体自尊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重点对小学生自尊与体育兴趣、体育参与程度,体育学习方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完结果显示学生身体自尊状况不理想,男生,女生的身体自尊满意程度差不多,普遍不满意但无量著差异,只有在外貌上存在量著差异[18]。陈旭运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对南通市少年儿童身体自尊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探讨性别和年级对少年儿童身体自尊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少年儿童在身体活动和力量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少年儿童在身体吸引力、身体活动及整体自尊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协调性维度存在差异性;初中生与小学生在速度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耐力维度差异性不明显[19]。此外,他建议中小学教师应该关注处于生理和心理显著变化时期的青少年的身体自尊,加强体育锻炼,鼓励学生正视和接纳自己的身体,消除身体歧视。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上一篇:办公室工作总结1下一篇:单证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