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风险企业中期预警机制

摘 要:风险企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从企业发展中期的角度,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价,以及预警机制的设计,其结果能为风险投资决策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以便风险投资者警惕各种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应对风险。

关键词:风险企业;中期预警;预警机制

1 背景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 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以支持”。同年9月,我国大陆第一家专营风险投资业的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便成立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已有一定规模。据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6的统计数字表明,2005年全国新增创业风险投资机构15家,使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从2004年的304家增加到了319家,增长率达到了4.9%,创业风险投资管理的资本在2005年达到了631.6亿元。但是中国创业投资发展并不顺利,2000年前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迅速扩张,2000年达到顶峰;2000年以后开始回落,在2001,2002年增速回落,2003,2004年机构数量出现了绝对值下降,2005年才又开始缓慢上升。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和国外比较起来,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更是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与国外相比,我国风险投资的失败率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风险意识,或者是不重视风险管理,或者是风险管理的能力不成熟,绝大部分风险投资企业只是在危机发生后才被动地采取一些弥补措施,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不仅要有风险发生之后的危机处理能力,更要有对风险预测、报警的能力,即要建立风险企业预警系统,对风险企业进行分析、评价、推断、预测,根据风险程度事先发出警报信息,提示风险投资决策者警惕各种风险,并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

因此,本文从风险企业发展中期的角度出发,对风险企业的运行构建出一套预警机制,为风险投资企业在风险企业发展中期的风险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给风险投资企业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使风险投资企业获得较大的收益,减少在资金投出去以后的风险发生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 中期预警机制建立原则

风险企业发展中期是指风险投资企业把资金投给风险企业后,风险企业的已经开始正常运转的这一时期开始,到风险投资者决定撤出资金前的这一段时期。

风险预警机制必须能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因素,构建一个对风险可以检测,可提供风险对策,可根据风险模型做出必要行为选择,以及要有一个完整的风险预警工作路线等一系列保障,使得风险投资企业对风险的预警始终有效和及时。

风险企业发展中期预警机制应遵循三条原则:

(1)灵敏度高。要求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能敏感的反应出风险企业管理和运行的真实状态,同时与管理实际动作状态一致或超前。

(2)可操作性强。要求预警机制的指标是易于测得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便按照风险预警要求准确和完整的监测到风险的动态。

(3)逻辑联系紧密。要求预警机制的指标以及流程能够准确合理的反映出风险的发展状态,并能根据预警机制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建立风险企业中期预警机制

风险企业的中期预警机制是对风险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所进行的监测,评价和控制的活动。

具体风险预警机制的流程图见图1。

预警体系的建立原理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先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然后请专家给各个指标打分,运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最后得出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评价值。

风险企业发展中期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指企业运营状况和管理状况的风险。其中运营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状况,技术状况。管理状况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的组织,决策和人员的状况等。

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后,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即运用专家咨询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由于风险投资不确定性因素的多样性,为了能准确地反映投资风险,专家组一般由风险投资领域专家、高层管理人员等组成。

设A=(aij),aij是要素i与要素j相比的重要性标度。各评价指标子集Ai内的评价权数Aij权数分配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各评价指标子集中的评价指标如下:A1=(a11,a12),A2=(a21,a22,a23),A3=(a31,a32,a33),其中A11=(a111,a112),A12=(a121,a122,a123),A21=(a211,a212),A22=(a221,a222),A23=(a231,a232),A31=(a311,a312),A32=(a321,a322,a323),A33=(a331,a332,a333,a334)。用方根法对各要素相对于上一级要素的重要度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检验则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处理,若通不过则需要对判断矩阵重新构造。

对各级指标使用AHP法求得各自的权重后,最后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为WF=(WF1,WF2,WF3,……,WF20)。

设模糊评价集为V=(V1,V2,V3)。评语设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重大风险”三个等级,赋予其权重WV=(3,5,8)。按照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的界定如表1所示。

若总共有5位评审委员,对第三级评价指标,请专家按照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在他们认为符合的项目上进行划圈,最后统计每一个子项目中所包含的圈的数目m(0≤m≤5),得出单因素的隶属度为rij=mij/5,因此单个因素的隶属度向量为Ri=(ri1,ri2,ri3)=(mi1/5,mi2/5,mi3/5),隶属度矩阵为:

对WV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W′V=(0.187,0.313,0.5)。最后得到综合评定值Z=W′V* ST=0.187*S1+0.313*S2+0.5*S3。

最后将风险公司的风险进行10分制的评分标准设定,假定0-5分为一般风险,5-8分为中等风险,8-10分为重大风险。在以上对风险公司的风险的综合评定的基础上,将综合评定Z值与评价标准相对照,来对风险公司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预警系统根据最后所得的分数与评定等级进行比较,然后发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或“重大风险”的危机信号,然后危机管理的相关部门根据预警信号来采取相应的危机处理行动,及时应对各种危机。

4 结束语

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支持创新和创业的重要工具,已被很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但这些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左右,80%高科技成果沉淀得不到开发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与缺乏转化手段有很大关系。而风险投资正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我国创业风险投资虽然在2000年形成过一个小高峰,但是由于制度准备不足以及环境问题,其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创业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现在已被中国政策制定者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不仅被写进中央的各种文件,而且还成为国务院发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重要内容。创业风险投资制度环境也迎来了最佳时期,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的前景,国内的高科技企业已纷纷寻求风险资金的支持以发展。风险投资将同高新技术产业一起成长。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使风险投资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杨青.投资评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在躁动和阵痛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必备的生存工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谢科范,罗险峰.市场风险预警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钱水土,周春喜.风险投资的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5).

[6]马晓国,李宗植,安宪军.风险投资的非系统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5,(3).

[7]周乃敏,潘凤云.风险投资公司运营状况的评价体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2).

[8]王松奇,王国刚.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200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作者:周 蓉

第2篇:建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想

摘 要 金融是影响一国经济稳定与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风险又是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安全造成重大破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破坏,再次引起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警觉和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风险预警问题的深入研究。在金融活动中,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央行本身的独特职能优势,因此应当由央行来承担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职能主体。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风险预警

事物的不确定性会带来风险,即一种损失或获益的机会。所谓金融风险就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使用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随机变化的影响,导致的金融机构或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财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与金融活动天生就有密切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本属性,其存在具有普遍性。中国目前的经济正处于急速发展的时期,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我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积聚了不少问题,金融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金融风险,金融基础的薄弱使得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预警与金融监管的概念辨析

当要建立一个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起金融监管,认为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风险预警,那么要分析金融监管能否代替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承担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功能,就首先必须厘清金融风险预警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而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①。它是对金融风险苗头的信号捕捉,分析等一系列环节。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更偏向于经济学领域的知识,是一系列指标的观测和分析,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②。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的首要前提,是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当局一系列风险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首要的基本程序。由此可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为金融监管提供方向,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当然也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必要的基石。

二、金融风险预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虽然我国持续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使得我国金融安全的环境良好,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忧患意思,清醒的看到存在于我国金融领域的潜伏的风险。由于我国的体制、观念、机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并且存在着传统的合规性监管,金融管制过严,消极监管,事后监管等问题,这些已经严重扼制了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的有效空间,直接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的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应当要让金融监管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习惯同时符合我国国情。作为金融监管重要一环的金融风险预警更是刻不容缓。在金融活动中,风险不可避免,一般情况下,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是没办法保证自己的盈利或亏损的,我们称这种受到损失的不确定性为金融风险。但金融风险毕竟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损失,只有当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爆发金融危机,从而使得这些可能性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性损失。本文在这里所要阐述的金融风险是指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为一家小单位的金融风险可能造成某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但却不会严重影响到全球金融,也不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而系统性金融危险一旦爆发,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因此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可能是毫无预兆的,它总是会先表现为一系列指标的恶化。系统性金融风险虽然具有传染性强、破坏能量巨大的特点,但其爆发却也有一个风险积累的过程,一般具有比较明显的征兆,如经济持续不景气、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恶化、出现流动性困难而发生信用危机、储蓄有提前支取的倾向等,这些在数据上就表现为一系列指标的恶化,因此通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就为我们进行金融风险预警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对一系列经济、金融、社会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达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

三、对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构建的思考

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是金融监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理念、更新风险预警的方式、提高预警的效率,应当建立由“央行监管”、“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构成的四位一体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一)人民银行的职能优势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肩负着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任务,而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决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也奠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优势地位。另外,我国分业监管的格局在提高我国监管金融机构的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了专职监管部门只能对其监管下的各类别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监管,无法顾及金融业的整体风险,也无法对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有效监管,抑或者产生重复监管的问题。而人民银行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风险视野开阔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优势。如果为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寻找第三方主体,如由社会机构来承担这个职能,是有欠妥当的。首先,如何赋予社会机构这个职权,又如何保障社会机构能够顺利的履行其职责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其次,在社会机构出现谋私利等情况后,责任的追究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社会机构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指标信息,但由此会引发的问题却是不容忽视,因此应当选择由央行来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

一般而言,维护金融稳定有三道防线:一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审慎性监管;二是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③。中央银行承担金融体系稳定的最终责任,换言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但并不因为它是最后一道防线而使其成为一种事后的补救或者被动补救,人民银行应当提前参与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以避免造成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减少风险处置成本。因此,人民银行的风险分析监测工作应当具有超前性。

(二)中央人民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1.建立及时有效的分析监测机制

掌握全面及时的风险信息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因此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析监测机制就十分必要。分析监测机制首先应当“及时”,例如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定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例会制度,苗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风险发展动态;其次应当“有效”,即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专业风险监测分析。再次,中央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与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了解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和我国的金融生态,形成良好的信息基础。

2.建立灵敏快捷的预警通报机制

中央人民银行通过对金融风险及时有效的监测分析,就会形成预警信号并向有关方面传递,促使有关方面及时采取有效化解可能扩大的风险。根据风险预警信号的不同级别,可以将预警信号的通报分为三个级别,若是金融机构自身能够防范和化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信号,就向该金融机构通报预警信号;若是需要由多个金融机构共同协商才能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信号则向行业协会通报预警信号;若是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参与则将该金融风险预警信号通报金融监管部门。这就是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反应机制。

3.建立科学的处置机制

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爆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引发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动荡和社会不安,并且为此所付出的处置代价也是非常高昂的,因此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重在未雨绸缪。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种类是多样化的,对于不同的风险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目前看来,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和历史包袱,以致金融机构的重组和市场退出是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隐患,因此,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是中央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时的重中之重,以保证支付体系的有效运行,维护金融稳定。中央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中央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根据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此外,中央人民银行在运用其最后贷款人职能时应当避免金融机构产生逆向选择而引发的“道德风险”,中央人民银行慎用最后贷款人的手段才能为实现金融稳定提供保证。因此,正确认识中央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建立科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中央人民银行只有在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时才对金融机构给与救助,反之,对待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则可以不给与流动性支持,而由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中央银行不应再包揽一切,只要金融机构的倒闭不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允许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4.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机制

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基础和前提。宏观经济不稳,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大隐患之一。人民银行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经济金融稳健运行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国际经验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产生泡沫经济,引发金融动荡。因此,人民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与其强化宏观调控的职责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民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职能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对金融运行适时适度地进行调控,提高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通过确保经济金融稳健运行来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5.建立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机制

从全世界的经验教训看,一国金融体系维持安全运行有赖于四个基本条件:货币当局要有制定和操作金融政策的自主权,它不得承担为政府提供膨胀性融资的义务;金融基础设施必须健全,这里所说的基础设施包括先进的支付清算技术、法律法规、信息提供、会计审计、市场体系等;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及现代化的监管手段;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好配合④。因此,人民银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除了有效的宏观调控外,还必须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支付清算体系的现代化建设、银行卡网络体系的健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

四、结语

对于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还应当理顺四个关系:中央人民银行与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内部职能部门、国际金融机构的关系。首先,社会稳定是政府的责任,而经济安全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行政资源在来平稳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有着重大的作用。此外,我国现行的“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处理好中央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关系是中央人民银行实行其职能的根本,建立起“一行三会”之间的顺畅、高效协调合作机制是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人民银行每个部门之间不同职责和工作任务的相互联系与配合,影响着防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成效,因此,各部门工作的配合协调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最后,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闭门造车是无法躲过危机的侵袭的,应该对各国央行的做法和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使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注释:

①曾文革,安稳.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②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南方金融.2005(2).

③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④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参考文献:

[1]王君.金融机构内部稽核应具有风险预警机制.内审专线.2002(12).

[2]李健宇.健全预警机制 防范金融风险.云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吴景杰,吴瑕.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对内控机制的监管.金融研究.2001(1).

[4]谢庆健.对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健职能的思考.观察思考.2004(9).

[5]常静,姚兵,姚宗均.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金融财经.2008(8).

[6]王永贵.建立我国证券业风险预警制度的构想.金融市场.1996(7).

[7]白世春.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观察思考.2004(8).

[8]穆林.我国中央银行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制度安排.财经视线.2008(1).

[9]林晓峰.对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考.南方金融.2005(1).

[10]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金融稳定课题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若干构想.南方金融.2005(2).

作者:林淑君

第3篇: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企业长期的财务经营矛盾日益累积的结果,人们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风险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进而避免风险的形成。

当前,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财务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大大增加。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预警机制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发挥着先期预兆的作用。所以,如何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关注的问题。

要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必须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成因。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领导者、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财务风险的成因进行研究,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并加强管理,才能减少各种不利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树立风险意识。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中枢,良好的财务运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和意识是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同时,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要树立牢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将公司治理、内部管理、责任考核、防范财务和经营风险等其他各项经营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留漏洞、相得益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突出内控体系的核心作用,明确董事会以及企业高层人员的分工,并设立审计、预算、价格等专业机构,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行之有效。建立预算决策机构,即在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委员会。此外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包括编制程序、修改预算的方法、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方法等。

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财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随时都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企业破产。因此,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经营波动或财务危机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数据和相关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由此可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系统,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运行保障机制

完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准确地预知企业未来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等级和程度,揭示企业报表真伪。可以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预警,通过分析有关财务指标来进行。一般说来,现有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面。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另外,还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等方面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作为企业要通过分析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切实了解影响企业的核心问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但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的有效程度不足,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危机。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企业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企業应设置合理、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总之,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是财务预警系统的关键,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并且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企业发展中的各种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向着合理、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宁杰

第4篇:建立廉政风险早期预警机制

甘州区地税局建立廉政建设早期预警机制

甘州区地税局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注重研究和把握廉政建设规律,分析廉政风险可能发生的几个重要征管部位和环节,破解存在的漏洞和难题,坚持预防为主,做到关口前移、防范在先,建立了预警机制实施领导小组,为各基层单位培训了7名预警信息员、纪检监察员,负责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监督预警工作,有效的防范和遏制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甘州区地税局 张晓瑛)

第5篇:排查岗位腐败风险 建立预警防控机制

杨兴乡召开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和行风评议动员会 为落实好省市县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和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精神,我乡把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与推进全乡排查岗位腐败风险 建立预警防控机制工作结合起来,4月27日,市直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推进会在市教育局召开。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泽人,副局长吴前进、余大仑、袁慎彬、纪检组长熊峰,市直各学校

分管领导、机关各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提出,市直教育系统各单位要从落实中央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护干部健康成长和促进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明确构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是把握反腐败工作主动权的现实需要,是爱护和保护干部的具体行动,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环节。各单位、各科室要紧密结合各自业务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实际,认真查找腐败风险,着力构建防控体系,努力营造干净干事的制度环境。

会议提出,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必须明确腐败风险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要找准腐败风险,分析腐败风险,落实防控措施。要通过机制建设,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风险防控措施就跟进到哪里。加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建设要做到三个结合。即,构建腐败风险防控体系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腐败风险防控体系与反腐倡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自身带头与指导对口业务部门构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会议强调,构建腐败风险预

警防控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探索性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强督查,确保在10月底以前完成风险预警防控工作任务。党组书记、局长王泽人作总结。他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国家的反腐力度也越来越大。市直教育系统要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建设,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王局长要求,市直教育系统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要结合单位实际,抓紧制订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实施方案,坚持不懈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思想认识,“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己对自己负责,筑起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会上,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吴前进结合教育实际和个人体会作了发言。局办公室、校产办和实验小学代表试点科室和单位作了大会经验交流。

第6篇:某某局关于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的

实 施 方 案

(2011年9月28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县廉政风险防控系统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构建廉政风险全文集预警附近系统的实施意见》(涉字{2011}30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某某局管委会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的

廉政风险预警是纪检监察机关针对党风廉政建设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违纪倾向进行主动防范和监控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开展工作检查、民意调查、绩效测评、责任追究等措施进一步推进预防腐败工作,进一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重大决策执行力,进一步强化预警功能。

二、实施主体和预警对象

廉政风险预警工作在上级纪检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由某某局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预警对象主要是本单位具有行政决策权、人事管理、行政执法、财物管理以及具有自由裁量权、业务处置权的岗位及其责任人。

三、预警分类及处理方法

经过县纪委的要求,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将预警分为上级监督预警、内部监督预警、外部监督预警、信息监督预警四类

(一)上级监督预警。由县纪检监察机关(部门)和工作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年度绩效考核、电子监察系统、述职述廉、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专项检查等方式,检查廉政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督促管辖单位对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查漏补缺,整改到位,提高动态监控能力。

(二)内部监督预警。制定内部监督机制,结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会议、工作考核,工作测评等内容,每年重点开展“三个一次”活动:一是每年组织一次专题会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或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列入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二是每年结合工作考核,组织一次对中层领导以上干部述职考评。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围绕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勤政廉政等五个方面进行述职,并组织干部、服务对象、职工以问卷方式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选拔任用挂钩。三是结合季度、年度工作和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开展一次个人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承诺的落实情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外部监督预警。通过公开工作流程、公开办事承诺、网络问政、政风行风热线、民主评议、群众评议、公开

投诉处理结果、听证质询、社会监督员反馈意见等监督方式,对廉政风险点进行公开、动态的监控,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信息监督预警。建立廉情预警信息管理机制。廉情预警实施主体为某某局管委会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主要任务是对廉情预警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反馈与运用等。廉情预警实施对象为纳入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岗位及其责任人。职能部门对廉情预警信息实行分级管理,对党务政务不规范、不及时公开的,标蓝色预警信号。对转办的举报投诉问题在规定时限内不及时办理的标黄色预警信号。对民主测评得分在70分以下,或对违纪违法问题举报被投诉两次以上未组织查处的责任人,标红色预警信号。对年内显示1次红色预警信号的岗位及其责任人,发放《提醒通知书》;对年内显示2次红色预警信号的岗位及其责任人,发放《整改通知书》;对年内显示3次以上红色预警信号的岗位及其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并发放《廉政招呼卡》。

四、预警信息收集的主要内容

1、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政策落实和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本单位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的情况和问题。

3、本单位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使用中的情况和问题。

4、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方面和问题。

5、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处理情况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情况。

6、纪检监察办公室开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

五、预警问题的处理

一般性问题由某某局管委会提出处理意见,报某某局管委会党总支研究审定,主要采取谈话、印发预警通知书、内部情况通报、限期整改落实等手段和方式。严重的问题上级县纪委处理。

第7篇:建立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源属非生产型和服务型税源,缺乏稳定性、长期性,高度依赖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的特点,扬州市直二分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机制手段强化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采取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深度分析、征询约谈、实地核查等措施,体现出调查顺序由事后到事前、调查项目由静态到动态、进户频率由低到高、事项审核由表及里、服务措施由形式到实质等方面的变化,使税收管理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管理力度明显增强。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加强各种税源管理事务的简并整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做到了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了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紧紧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由表及里的解剖分析,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通过基础性分户台账资料的建立,建立房地产行业所得税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

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上是查帐征收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不同,带来财务核算水平的参差不齐,财务核算缺乏约束规范。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核算(包括信用支付、对会计行业的管理)总体上缺乏系统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统

一、不规范,客观上为掩盖其在经营、核算和应税上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借口。由于房屋产品开发周期长、各期产品滚动开发且每期产品经营成果不尽相同,因此,缺乏系统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难以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状态和成果,很难准确反映各纳税期应纳的各项税收。因此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就成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风险之一:以收据、白条支付款项来偷逃税款。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一般工期长,结算方式较多,预付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不按规定接收发票,而是凭收据支付工程款,有的长期挂帐,开发企业不按时结转成本,造成开发成本失真。风险之二:房地产企业发生的土地征用费、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和建筑安装费用等直接记入“开发成本”,而一些开发企业采用伪造、虚假增加成本、费用等手段,不按规定在不同成本对象中准确分摊,利用新老税法的差异少缴企业所得税。

风险之三:重复列支建筑安装工程费,部分房地产企业对所开发项目一般都供应三大材,房地产企业全部记入“开发成本”,而工程完工结算时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总价开具发票全额记入(含三大材),有的房地产企业又再全部记入“开发成本”。

风险之四:房地产企业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和成本收入配比原则,存在任意预提各项成本、费用,人为调节利润,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风险之五:房地产企业利用开发项目多,工期长,跨年度等,混淆不同工程项目成本、费用,挤占当期利润,这样循环往复,以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有些企业就在不同项目间寻找少缴企业所得税的办法,他们通过把后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调节为先开发完工项目的成本,或把亏损项目的成本调节为盈利项目,造成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足额入库。

风险之六:房地产企业预收的房款往往不作销售,等房屋交付使用时才开具发票作销售收入,由于有的房屋工期长,有的房屋交付使用了,由于款项没有结清,房地产企业无法开票结算,使企业所得税不能及时结算。

风险之七:房地产企业的未确权车库、阁楼不作为开发产品收入,或部分记入销售收入,而其成本、费用则已全部记入开发成本。有的开发单位将附属用房收入记入下属的工程队,另行建帐登记,形成小金库。

风险之八:房屋出租、以物易物不纳税。目前,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住宅小区时,一般都建设一些临街门面房,有的企业对地理位置优越的门面房

不予出售,专门用于出租收取租金,租金不记入应纳税所得额。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售房又不畅,就以房屋抵顶工程款或银行贷款,双方均不作收入处理并按规定申报缴纳税款。

二、通过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的建立,挽回税款流失近2000万元。

近几年,我局辖区的房地产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截止2009年9月底,我局辖区内注册房地产企业25家,已开工房地产企业达17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已成为我局组织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07年7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实行专业化管理以来,累计组织入库房地产企业所得税8200万元,其中,通过案头稽核分析、专项评估等手段组织入库税金2328万元(含滞纳金95万元)。针对房地产业的税收贡献度大、税收征管难度大、税源流失较为严重的现象,整合征管资源,与时俱进,成立专业化征管机构是强化对该行业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集中部分业务能力强,精通税务、财会、法律和房地产开发流程等知识的税务干部来从事专业化征管,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该行业进行专项管理。这样可以实现对房地产开发整个过程都由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日常动态、静态税源管理及纳税评估的质量。我局专门的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机构,是将辖区内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与之相关的物业管理、房屋中介、拍卖行等企业划入一个科室进行征管,使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能直接行使市局有关处室的职责,如负责与国土、规划、经委、发改委、财政、建设、房管、建管、产权交易中心、拍卖行等有关综合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与联系,直接获取房地产建设项目立项、变动信息,从源头掌握房地产业的基本情况,对重点房地产业项目从立项、征地、设计、规划、开发、销售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建立起以控管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收为主线,以房地产项目为重点,形成一个多形式、多方位的税收征管新模式,提高对房地产、建筑业的税收监控力度,挖掘潜在的税源,确保地方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我们在充分掌握商品房开发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要求房地产企业每年进行多次税收自查,同时根据企业自查情况和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不定期地对部分房地产企业进行税务专项评估,加大打击偷逃税力度,挽回税款流失逾2000万元。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我局通过专业机构设置,建立了房地产企业精细税收风险监控预警机制,不断研究完善征管模式,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抓紧、抓细、抓实。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征管措施,在税收风险管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从成本费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加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

(一)关注房地产开发的重点环节。从立项开始关注开发的几个重点环节:立项报批环节、项目批准环节、分期建设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掌握房地产企业每个环节发生的时点,针对每个环节适时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抓住预售转销售的结转环节,实地核查确认完工时点,及时结转销售、成本。

(二)建立房地产企业管理台帐。全面反映企业开发项目的的基本情况:投资总额、开发面积、开发时间,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施工单位等;根据规划部门批准的总平面图制作开发产品备案台账,逐户记载每一套开发产品的建、销、存情况,在预售开始后企业必须在申报时向税务部门报送,从房源上控管。

(三)严格政策界限,强化成本管理。总的原则是严格按照税法要求,成本费用的列支必须真实、合法。支出凭证的合法性是首要前提,更要注重审查支出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开代开人为加大成本费用的现象发生。抓住几个关键:一是建筑工程支出真实性的审核,重点审核土建成本、配套工程成本,参照本地区工程造价指导价,查看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衡量成本费用水平是否真实、合理,如出入太大,必须要求企业说明超标准的原因;二是工程超预算企业成本费用的审核,必须提供双方签订的变更合同,说明变更的理由,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如没有变更合同,直接提供竣工验收报告,税务部门有权根据行业标准直接核定其计税成本;三是按照收入成本配比的原则准确结转成本,要求企业在按工期分段确认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不同开发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比分配计算不同类型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使利润在不同价位开发产品之间分布均衡。

2、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现象及时开展专项辅导培训。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发放宣传辅导手册和文件,约谈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对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的所得税最新政策法规的宣传辅导,使税法透明度和遵从度得以提升,使企业的依法纳税形成自觉行动。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定位于税收流失的风险,包括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基本做法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一要核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虚增成本偷逃税款。二要核查企业是否利用关联关系承包或分包工程加大建筑安装成本。三要核查企业是否虚开零星工程发票以及虚开“甲供材”发票偷税。四要核查企业是否将土地和建筑安装成本在不同期工程分摊不均少缴所得税。五要核查企业是否把车库和阁楼的成本加在总成本中摊入商品房面积。六要核查“预提费用”账户。对涉及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检查企业是否高估配套建设成本,且不按期结算而少缴税款。七要核查企业是否巧立名目报销费用。按规定重点审核企业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劳动保护费等列支标准及其真实性、合理性。要以纳税评估督促纳税人,以税务稽查震慑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4、克服信息获取不充分,加强土地、房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

由于税务部门长期以来没有与相关的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加之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房地产企业税收一体化管理难以在短期内到位,给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提供了机会。及时掌握房地产开发的工程项目,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完工及纳税记录簿》,及时登记计划投资、建设规模、承建单位、预收款项。通过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付)款及开票情况的跟踪管理,加强企业所签合同的核对工作,科学确定企业前期开发成本。

5、加强对成本费用列支的风险审核,有效遏制人为调节利润造成税款流失情况的发生。对一些房地产企业不遵循成本收入配比原则,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严格对房地产企业的预提费用科目进行审核,核对预提费用的对应科目,确定所结转成本是否真实、合理,是否有人为调整当期利润的情况。对房地产企业不同项目成本的核算,税务部门应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分别核算,对不能正确划分的,税务部门要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收入成本配比原则进行划分确定。

6、结合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工作,强化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风险审核与确认工作。 一般企业都是按年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但实行查帐企业所得税的房地产企业,易采用按项目汇缴和按年度汇缴相结合的办法。针对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长等特点,平时可以按不同的开工项目进行核算,对同一项目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限内全部归集到该项目中去,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不同的施工项目中进行分配,超时限的成本,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后,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按单个项目先汇缴,一旦发现情况异常情况及时加以调整解决。年度终了,再按各个工程汇缴情况进行年度汇缴清缴。这样可以堵塞税收漏洞,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

7、建立房地产行业信息、数据资源库。首先做好辖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清理摸排工作,掌握内部信息(如成立时间、投引资单位、投资规模、优惠政策、土地储备、拿地价格、开发项目、经营楼盘、竣工时间、开盘时间、规费缴纳、银行账号等)和外部信息(建造合同、材料供应、土建价格、财政返还、地税征收等),及时收集有关的资料,形成“调查表”。其次,分户建立征管台账。按照开发项目,区分商品房、门面房、车库登记开发面积、完工面积、已售面积等,跟踪记录企业完工进度、预缴及汇缴情况、评估检查情况、调整情况、盈亏情况、销售收入、税款缴纳、税负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表”和分户台账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所得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今年我局管理部门已建立了每个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面积、工程进度、开发周期、当期开发房屋数量,销售收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档案,设计了《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数据采集指标统计表》,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及开发成本、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参数信息的掌握控制,为征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资源,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性。

第8篇:建立精细化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探讨

建立精细化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强化房地产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探讨

王少春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源属非生产型和服务型税源,缺乏稳定性、长期性,高度依赖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的特点,同时,由于税收政策存在诸多漏洞,导致征收成本大、力度小、见效甚微。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机制手段强化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清理管理。通过采取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深度分析、征询约谈、实地核查等措施,体现出调查顺序由事后到事前、调查项目由静态到动态、进户频率由低到高、事项审核由表及里、服务措施由形式到实质等方面的变化,使税收管理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管理力度明显增强。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加强各种税源管理事务的简并整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率。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我们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做到了精确、细致、深入,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了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紧紧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由表及里的解剖分析,不放过每一式管理。紧紧抓住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由表及里的解剖分析,不放过每一个应加强管理的细节,不忽视微小的管理漏洞,通过基础性分户台账资料的建立,建立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一、 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

1 房地产开发企业基本上是查帐征收企业,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的不同,带来财务核算水平的参差不齐,财务核算缺乏约束规范。目前我国现行的财务核算(包括信用支付、对会计行业的管理)总体上缺乏系统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不统

一、不规范,客观上为掩盖其在经营、核算和应税上的不法行为找到了借口。由于房屋产品开发周期长、各期产品滚动开发且每期产品经营成果不尽相同,因此,缺乏系统管理的房地产企业财务核算难以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状态和成果,很难准确反映各纳税期应纳的各项税收。因此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就成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风险之一: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的利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房地产的增值额大大增加了,而预征率未随房屋售价上调,许多达到国家政策规定清算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故意拖延时间,只是按一个较低的预征率预征,达到缴少缴税款目的,到2011年8月,永川区房地产业已达到清算条件而未清算

个项目,而企业主动申请进行清算的几乎不得。

风险之二:在房地产开发业里,其它管理部门的管理基本是在事前,审批手续、前期费不齐,工程就不能动工,而税务的管理在事后,而往往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是最复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

2 很多涉税事项就在这个时期完成的。[问题简述]:纳税人在销售环节的收入无法实施监控比对,在实现上失去了最佳控制时机,影响了税款的正常入库,造成了税款的流失。在这次自查辅导时,重庆新奥陶就少缴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300多万元。

风险之一:非直接销售未作视同销售确认收入。[问题简述]: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行为,未作视同销售,并确认土地增值税清算收入。

风险之二:以明显偏低价格销售少计收入[问题简述]:某项目销售时,无正当理由以低于均价1/3的明显偏低价格,将商铺销售给本公司股东及相关联个人。存在低价销售的行为,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故意压低售价转移收入的行为。

风险之三:将期间费用列入开发成本,造成虚增开发成本,多计20%加计费用。[问题简述]:将销售人员工资列入开发间接费。 风险之四: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开发间接费过高,但企业提供了完整的票据和合同等一系列手续,而审核人员无法找到依据对疑点进行论证,结果造成该项目增值率低。

风险之四:借款利息全部列入开发成本利息支出[问题简述]:某房企公司未取得合法票据,列支非金融机构借款利息479.3万元,支付银行罚息36.6万元,全部列入开发成本-利息支出。

3 风险之五:逾期开发缴纳的土地闲置费税前扣除[问题简述]:房地产企业逾期开发缴纳的土地闲置费,既计入开发成本,作为企业所得项目税前扣除,又作为其他房地产开发费用记入土地增值税税前扣除。

风险之六:印花税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进行扣除[问题简述]:在计算扣除额时,将印花税作为“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进行扣除,造成了印花税的重复扣除。

风险之

七、代收费用计入扣除项目加计扣除[问题简述]:将代收费用一律计入扣除项目予以扣除,在加计20%扣除时,未从计算的基数中剔除。

风险之九:支付地价费用无合法凭证[问题简述]:某房企确认一期工程项目地价款,结算标准2421万元,取得合法凭证地价款1157万元,地价支付费用无合法凭证1264万元。

风险之十:项目工程建安成本高于合同标的金额[问题简述]:某工程项目建安合同金额5700万元,双方确认的结算金额 5700万元,开具发票金额7349万元。

风险之十二:公共设施的成本费用一律计入扣除项目[问题简述]:将小区居委会、会所、停车场(库)、物业管理场所、居民文体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的成本费用一律计入扣除项目。

二、加强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风险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1、从成本费用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加强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管理。

(一)关注房地产开发的重点环节。从立项开始关注开发的几个重点环节:立项报批环节、项目批准环节、分期建设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批环节、项目批准环节、分期建设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掌握房地产企业每个环节发生的时点,针对每个环节适时采取管理措施,特别是抓住预售转销售的结转环节,实地核查确认完工时点,及时结转销售、成本。

(二)建立房地产企业管理台帐。全面反映企业开发项目的的基本情况:投资总额、开发面积、开发时间,开工时间,预计竣工时间、施工单位等;根据规划部门批准的总平面图制作开发产品备案台账,逐户记载每一套开发产品的建、销、存情况,在预售开始后企业必须在申报时向税务部门报送,从房源上控管。

(三)严格政策界限,强化成本管理。总的原则是严格按照税法要求,成本费用的列支必须真实、合法。支出凭证的合法性是首要前提,更要注重审查支出的真实性,防止出现虚开代开人为加大成本费用的现象发生。抓住几个关键:一是建筑工程支出真实性的审核,重点审核土建成本、配套工程成本,参照本地区工程造价指导价,查看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衡量成本费用水平是否真实、合理,如出入太大,必须要求企业说明超标准的原因;二是工程超预算企业成本费用的审核,必须提供双方签订的变更合同,说明变更的理由,是否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如没有变更合同,直接提供竣工验收报告,税务部门有权根据行业标准直接核定其计税成

5 本;三是按照收入成本配比的原则准确结转成本,要求企业在按工期分段确认成本的基础上,再按不同开发产品平均销售价格比分配计算不同类型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使利润在不同价位开发产品之间分布均衡。

3、建议增加开发环节、收入、成本的透明度,定期测算并公布建安成本的平均价格,对偏高的成本采取公允价规定,,对于一些收入、成本异常的房地产企业,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偷税收行为,努力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形成打击涉税犯罪的合力。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一些大要案进行适时曝光,进一步增强税务稽查的威慑力。

4、根据房地产价格的涨幅适时调高率土地增值税的预征,特别是商业用房的预征率,增加纳税人主动清算土地增值税的积极性,对达到清算条件,而未按规定时间进行清算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并达到一种振慑作用。

3、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现象及时开展专项辅导培训。通过召开专项会议,发放宣传辅导手册和文件,约谈等形式,经常性开展对房地产企业纳税人的所得税最新政策法规的宣传辅导,使税法透明度和遵从度得以提升,使企业的依法纳税形成自觉行动。

6

3、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主要定位于税收流失的风险,包括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基本做法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一要核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与建筑安装企业相互勾结虚增成本偷逃税款。二要核查企业是否利用关联关系承包或分包工程加大建筑安装成本。三要核查企业是否虚开零星工程发票以及虚开“甲供材”发票偷税。四要核查企业是否将土地和建筑安装成本在不同期工程分摊不均少缴所得税。五要核查企业是否把车库和阁楼的成本加在总成本中摊入商品房面积。六要核查“预提费用”账户。对涉及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检查企业是否高估配套建设成本,且不按期结算而少缴税款。七要核查企业是否巧立名目报销费用。按规定重点审核企业招待费、业务宣传费、劳动保护费等列支标准及其真实性、合理性。要以纳税评估督促纳税人,以税务稽查震慑纳税人,自觉提高纳税遵从度。

4、克服信息获取不充分,加强土地、房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 由于税务部门长期以来没有与相关的行政审批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参与管理和监控,加之国、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实行房地产企业税收一体化管理难以在短期内到位,给房地产企业偷逃税提供了机会。及时掌握 7 房地产开发的工程项目,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完工及纳税记录簿》,及时登记计划投资、建设规模、承建单位、预收款项。通过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付)款及开票情况的跟踪管理,加强企业所签合同的核对工作,科学确定企业前期开发成本。

5、建立房地产行业信息、数据资源库。首先做好辖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清理摸排工作,掌握内部信息(如成立时间、投引资单位、投资规模、优惠政策、土地储备、拿地价格、开发项目、经营楼盘、竣工时间、开盘时间、规费缴纳、银行账号等)和外部信息(建造合同、材料供应、土建价格、财政返还、地税征收等),及时收集有关的资料,形成“调查表”。其次,分户建立征管台账。按照开发项目,区分商品房、门面房、车库登记开发面积、完工面积、已售面积等,跟踪记录企业完工进度、预缴及汇缴情况、评估检查情况、调整情况、盈亏情况、销售收入、税款缴纳、税负水平。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表”和分户台账是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反映所得税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资料。今年我局管理部门已建立了每个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面积、工程进度、开发周期、当期开发房屋数量,销售收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信息资料档案,设计了《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数据采集指标统计表》,通过对房地产企业项目及开发成本、销售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参数信息的掌握控制,为征收房地产企业所得税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资源,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性。

第9篇:论税收预警机制的建立

依法治税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发挥税收聚财职能,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发挥税收调节和监督职能,规范和整顿税收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需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税进程。但由于目前存在税收征管信息不对称、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等主客观原因,基层税务执法缺位、越位;纳税人纳税申报信息失真、偷税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穿越小说网 http://上存在,从而造成税款流失和不公平竞争,直接影响依法治税工作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迫切需要建立税收预警机制,以促进税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一)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税源监控乏力问题的需要。

税源监控管理是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前提和基础。其突出特点是提前性和控制性,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3种失控现象,急需通过预警机制在内的税收管理措施予以解决。

1、管理性失控。是指由于税务机关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源失控。如漏征漏管户大量存在就是管理性失控的突出表现。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领取营业执照,但不办理税务登记,也不纳税。有的纳税人虽然办理了税务登记,但是没有设置账簿,长期不申报纳税。

2、机制性失控。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查等环节职责不明确或者相互脱节,以及国、地税之间或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配合、协调而引起的税源失控。如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和保全措施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配合等。

3、政策性失控。主要指个别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擅自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或者违规减税、免税,避税。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解决征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需要。

目前,受税收信息化建设速度、公民法制观念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在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纳税人清楚自己的经营行为或纳税义务,税务机关因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及部门配合,不能获取纳税人的经营行为及纳税义务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受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目前我国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受人为控制,存在经营指标造假严重,计税依据失真现象。有的企业在银行多头开户,建立假账,资金体外循环,隐瞒销售收入,致使很多税源在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中被转移或隐匿,税务稽查时难以从帐目上发现问题,造成税收流失税收,监督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三)建立税收预警机制是打击偷逃骗税、遏制税收流失的需要。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偷逃骗抗税犯罪还难以有效遏制,涉税犯罪普遍化、社会化程度在个别地区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每年全国大约有300多名税务人员在与偷税抗税行为斗争中致伤。需要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得到偷逃骗抗税方面的有关信息,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协税、护税网络、司法保障体系给偷逃骗抗税行为以遏制和打击。

二、建立税收预警机制的目标要求和职能作用

为确保新征管模式的有序运行,推进依法治税进程,应尽快建立以“预防为主、过程监控”为特点,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执法责任制为核心和基础,涵盖税源监控体系,上限报警指标、下限报警指标等体系在内的税收预警机制。即在信息集中处理和共享的基础上,上级税务机关通过预警机制网络实时监控来查询各基层单位的征管状况和外部单位协作情况,定期公布各单位税收执法及征管质量指标等方面的情况;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实时预告或警示,以便其及时处理或纠正。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税收预警机制一般要具备以下的职能作用:

(一)报警、提醒作用

从内部管理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征管质量指标异常波动报警职能。如发现税务登记率、税款入库率明显偏低,欠税增长率偏高,予以提醒和报警;二是要具备税收管理缺位报警职能,如漏征漏管户报警;三是要具备金税工程“三率”偏低报警、发票协查报警职能;四是具备执法行为不规范报警职能,如对违章发售发票、办理出口退税,税务检查等执法程序违规、证据不全、文书不规范等行为予以报警。

从外部协作要求来看,税收预警机制一是要具备纳税人不奉行报警职能,如对纳税人开出税票但不按期到银行缴款现象予以报警。二是要具备大额欠税纳税人转移资产、帐户及察出境报警职能。三是要具备协税护税缺位报警职能,如对工商部门不及时-传递户籍信息、司法机关打击涉税案件的不作为行为予以报警。四是要具备偷抗骗税等大案要案发案率偏高报警职能。五是要具备税收收入与gdp逻辑关系出现异常现象报警能。如税收收增长速度突然低于gdp增长速度,即开始报警。

(二)规范和防范作用

通过对预警机制提供信息和问题的分析,促进岗位责任制和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执法过错问题的发生。

(三)限制作用

通过预警机制设置职权权限的“警戒线”,限定各操作岗位和领导岗位的权限,以防止违规操作、越权办税问题的发生。

(

上一篇:政务公开指南下一篇:郑州大学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