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学课程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计算金融学课程近几年在我国各经济院校掀起了一阵热潮,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完善金融教学体系,还有利于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但该课程由于设立时间短,其课程教学中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计算金融学的课程特色,然后结合自身从教经验,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计算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建议。

第一篇:金融学课程论文

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来说,首先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而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将这一教学目标贯彻到教学任务当中,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金融学这一课程主要是在金融知识以及提升金融技能这一方面上进行教学和培养,通过这些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帮助家庭获得更多的经济福利,也可以在国家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针对金融学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要与思政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本文将通过对金融学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深度挖掘,来将课程思政深入运用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金融学;课程改革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是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民族的希望,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育的过程当中,也不能丢掉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在传道授业的过程当中,培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对其他课程来说,金融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强,因此,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在实践过程当中其课程影响力也相对较强,出于对财经管理知识的向往和渴求,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当中,金融学成了备受学生青睐的一门学科。目前,我国针对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查缺补漏,继续完善。

1对教育元素的研究

1.1从国家层面来说

对于金融学这门课程来说,它的专业知识培养上主要是促使学生在理财方法甚至是理财渠道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而且能够对现实金融理财交易过程进行最基础的识别和判断。就这一方面的内容而言,学习金融学知识不仅可以使自己以及家人的财富得以保值增值,而且有利于通过自己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去有效识别各种金融诈骗或者是违规行为,甚至是制止这类不良行为,从而促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难免会陷入被动的地位,因此,如果想要促使国家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主动的去了解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知识及规则,争取在金融领域能有更多的发言权。

1.2从制度方面来说

金融学的学习主要是为我国的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服务,而金融制度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密不可分,由于我国国民在社会生活当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意识,而一些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金融制度的不完善也曾经因为此发生过几次乱象。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来说,学习金融学课程,一方面可以使我国对金融制度的理解和研究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将公平和法治作为基本的原则。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并没有特别的繁荣,因此,在金融制度改革或者是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地去看待我国的经济发展,并对这种发展现象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创新。

1.3从文化角度来说

我国经历了5000年的发展和变革,从早期的纸币到现在的货币,体现着我国经济处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而对于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上来说,也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融合。在对金融学这门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相互融合,不断促进的,而我国的金融课程由早期的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及金融市场的变化,逐渐向研究我国自己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发展变革发展,因此,金融与思政相结合,决定了整个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到的思想政治元素相对来说比较丰富。

2思政元素在课内教学中的运用

2.1提高职业道德

与金融学课程相关的职位或者是岗位,由于以金钱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无非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一系列的内容,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现实金融市场活动中,发生过很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及金融诈骗案件,这一系列的案例要求我们,在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必须要遵纪守法,不断提高自己的金融专业素养和金融危机防范意识,敢于迎战,同时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这一系列的有关于金融危机及进入诈骗案例,适当的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警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2.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层次,在对金融学课程进行思政融入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对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要求相融合,而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内容与金融学课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有关。在对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金融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思考金融秩序的稳固与社会的发展有怎样密切的联系,并且在这种研究之下,可以激发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2.3与民族兴亡有关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不断飞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就国家经济能力来说我国还不属于强国,因此,为了促使我国的经济向更强的方向发展,可以调动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在进行学习或者是教学的过程当中设定相应的思考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对我国金融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激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对金融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3思政元素在课外教学中的运用

3.1丰富课外实践内容

在金融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认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体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进行课外实践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主进行整理,研究整个国家金融发展的脉络,通过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加地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自信。

3.2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除去在课外实践活动内对金融行业或者是金融发展史的参观实践之外,为了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实践和运用,也可以安排学生适当的参加一些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切实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贯彻下去,通过参加不同的比赛,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金融知识可以在不同的层次或者不同的领域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也可以让学生增强金融市场的危机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金融行业,激发自己的民族责任感。

4如何进行融合

4.1因材施教

如果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在金融学课程中进行融合,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或者课程安排作出相应的改变,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些会计、税收甚至是国际贸易行业,由于其对金融知识的需求重点不同,在后期运用的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结合具体的课程实践,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研究,在進行具体课程内容讲述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适当地罗列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例子,通过更加具有真切感的形式,让学生提高对于金融制度的认识,增强在金融市场中的责任意识。

4.2学生层次的区别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面对的学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知识层次及研究程度也应有所不同。针对一些专门学习金融课程的学校,例如专门的财经学校,甚至是知识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将思政内容渗透到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且在教师进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进行同步对思政教育的改革。同时,针对一些刚刚入门金融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应主要放在课外实践活动,或者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利用更加多样的教学资源,促使其思政教学改革不断地向前发展。

5课程思政融入意义

5.1培养核心意识

金融行业的重要性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来说,金融的发展是重要的竞争力,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说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如果不能在金融领域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扬出优良的金融文化传统美德,就会导致整个市场上逐利性行为变得更加激烈,而主流价值观却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泯灭。因此,作为金融学课程的教师来说,在将更加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更要确保学生在金融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对于金融行业的正确认识。

5.2提升专业能力

对于将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程来说,就是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融入一些价值观引领及意识形态的内容,促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而且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促使学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当中,成为更具创新力、更有担当的国家栋梁之才。对于教师来说,要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当中体会中国智慧,感悟中国特色,将金融学专业知识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国家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有担当、负责任的新时代青年。

5.3提高品德修养

金融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多个行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及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金融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向外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道德教育不够深入,导致了很多侵蚀金融资产、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足以让整个社会去反思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即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金融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接触金钱及资产,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职业道德与个人欲望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金融行业工作人员首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金融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形成过硬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自觉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

6结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金融学课程相融合,体现在金融学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更加有效地组织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兼顾到知识培养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融合,值得每一个金融学任课教师深思。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金融学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深入了解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的金融发展历程,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确保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实现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丰收,但是如何更好地将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融合,还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更加科学合理的融入形式,完善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现代金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04):102-107.

[2]丁春丽,林婧.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时代金融,2020,(26):140-142.

[3]田娟娟.金融学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7):245-246.

基金项目:黄河交通学院2020年度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作者简介:刘静超(1991-),汉族,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分析与预测。

作者:刘静超

第二篇: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金融学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证券、投资、信托、保险等行业进行投资理财和风险控制等。本文讨论的是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学课程如何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的双重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教学改革

一、金融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金融学作为投资学的必修课程之一,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和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风险管理及财政学等课程有重叠,但是内容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放在投资理财和金融风险控制等方面。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体现在抽象的金融学理论,尤其是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风险控制理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并没有强烈的直观感受,理论和现实有着非常明显的割裂感。即复杂的理论最后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这些最末端的东西,期间形成这一数据的过程的理论,大部分的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背下来、抄下来、记下来,严重缺乏感性认识。

其次,教材本身也存在各种细节问题。个别教材内容有注水充数的倾向,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跳过相当一部分重复和冗长的内容,但是这种做法又容易导致学生误会教师擅自删减教学内容;另一些教材的例题的计算过程不够细致,过程的演示不足,即便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将省略的过程复现,可这依然限制了学生课后自习的积极性。教材相对滞后的时效性同样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增加书本外的知识来丰富甚至修正一些课本上的旧知识点。尤其涉及到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少出版时间稍早的课本都没有。这进一步增加了教师上课时候的工作量。因为在备课期间,教师除了准备基本的知识点,还要额外地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这一内容上的缺陷会让学生觉得课本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联系不够紧密。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金融学课程的实践

(一)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某一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典型特征是以接近现实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为场景,学生主动参与工作角色。在这一教学法的引导下,初级的情景模拟可以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来实现。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模拟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中的法官和交易员,用身份带入的方式来了解当事人的行为动机。

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可以进一步升级为周边环境的模拟,也就是让学生直接进入设置好的仿真工作场所来强化体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学生直接进入到模拟银行前台柜员或者证券交易员的岗位,让他们按照现实里的工作流程来完成各项教师交付的任务。这样的学习过程远比背诵抄写书本上知识来得有用。学生甚至能够在具体实操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书本上都未必会提到的各种问题,然后再尝试结合自己的实操经验去解决这些问题。情景模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能够根据情境法教学需要设计教学流程和各种情境,并在情境中与学生互动交流,协助学生完成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和金融技能的掌握。

(二)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当今强调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金融学课程的任务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书本上的各種计算、公式和金融理论,而是要增加职业道德相关的任务,并交给学生去执行和处理。

三、金融学课程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强化教学实践

不管是情景模拟教学法还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本质上都是强调课程和实践的紧密联系,金融学涉及的银行、证券、投资领域都是实操要求很高的行业。因此,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地让学生了解当今银行投资领域里最新的信息,从基本的操作流程到每年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推出都应当包括在课程之中。教师也应当尝试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校企合作,不定期开展各类专业知识的讲座,让一线的行业工作人员现身说法,更好地给学生科普金融行业的各种知识和问题。

(二)教材改进和创新

目前的金融学教材还是以专业知识理论为主要内容,虽然有单独的职业道德课程和大学生思想道德课程,但是每个专业课的内容都应该在和时事相互联系的前提下增加课程思政的案例。比如,金融学在讲授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时,在介绍不动产信用控制后,阐述为了实现“房住不炒”的定位,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设置房贷的最高限额等,这都是“不动产信用控制”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应用;而在讲授新型政策工具中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时,阐明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的意图是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并介绍其主要功能是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发展而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融资。

四、结语

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难免受到各种外界的不良诱惑和负面影响。能够抵抗这些负面侵蚀的,除了行业法规,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的构建可以在入职后逐渐形成,而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的时间远比知识的学习要漫长得多。因此,课程思政之路任重道远,从学生到教师都需要为此而不断地努力前行。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学会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金融学课程”(课题编号:X-KCSZ2021058)成果]

参考文献:

[1]房燕.金融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卢慧楠.新时代大学生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融合机制研究——以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为例[J].科教文汇,2020(4):21-22.

[3]戴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4):6.

责任编辑 罗燕燕

作者: 高 桦

第三篇:计算金融学课程特色与教学

【摘要】计算金融学课程近几年在我国各经济院校掀起了一阵热潮,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完善金融教学体系,还有利于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但该课程由于设立时间短,其课程教学中尚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计算金融学的课程特色,然后结合自身从教经验,从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计算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计算金融学课程 课程特色 计算金融学课程教学

Holland,J(1997)[1]曾指出,金融系统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系统,而是由大量具有适应性并相互交互的个体组成的、系统结构具有内生演化性的“复杂系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金融学经典理论中的完全信息、完全理性个体与无摩擦完美市场等假设,与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发生背离,出现金融异象,运用标准金融框架理论不足以对这些异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伴随着信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利用计算机获得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计算实验法成为了与“实验”、“实证”和“数理分析”并驾齐驱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手段。计算机处理问题能力的增强为计算成为金融研究的手段提供了可能,随之,金融学新的分支“计算金融学”产生。计算金融就是用计算程序实现金融模型和系统的数学方法[2],它作为实验金融学的补充与发展,为传统金融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计算金融学作为金融学新的分支,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其研究与运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计算金融对于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及其运行规律和完善我国金融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计算金融学课程近年来受到广大院校的重视和同学们的青睐,目前计算金融已是金融工程与金融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普通商科学校而言,金融学课程的设立及教学也要做到与时俱进,瞄准目前金融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和发展的热点问题,加快计算金融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育一批即具备数理知识又拥有计算机技术基础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为我国金融理论体系的完善培育一批计算金融领域的专业科研人才。计算金融课程作为正在兴起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够成熟的地方。本文拟就个人经验深入分析计算金融学课程特色、以及提出该课程教学的相关对策。

一、计算金融学课程的特色

计算金融学是将金融市场视为包含多个异质参与主体的复杂系统,运用信息和计算技术来模拟给定的市场交易结构、市场微观层次Agent的行为,进而揭示由此“涌现”出来的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动态特性及其成因的一门金融学新的分支。所以计算金融学课程是将金融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三科知识融合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单一地侧重金融学的教学方法,或者侧重数学和计算技术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符合这门课程的教学。课程教学的方式往往取决于课程的特色,发掘课程的特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了解与学习,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设计,计算金融学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一)前沿科学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其前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技术具有前沿性。伴随着计算理论的深化、计算工具的创新和计算实践的发展,计算技术日新月异,不论是软件或者硬件都處于持续进步更新的状态之中。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计算软件的选择必须跟紧时代前进的步伐,针对金融行业的需求选取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主流软件系统,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最实用,最前沿的计算技术。另一方面是将计算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方法具有前沿性。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金融系统中的大规模、复杂性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随着计算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应用,金融活动正从一个完全不可控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可预见的科学决策过程。例如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挖掘有效信息,为其金融商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技术解决金融问题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结合我国特殊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模拟。

(二)交叉学科

计算金融学是一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金融学、数学与计算机技术三科交叉的产物。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主要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学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金融学理论体系及其分析框架和思维方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是学生分析研究当下金融形势及热点问题的理论基础;二是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相关的数理知识内容,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才可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对金融问题进行求解,同时金融建模、数值计算内容也是计算金融课程的关键与难点;三是计算方法与软件操作、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技术内容,运用高科技技术为大量金融数据分析与复杂数学建模过程带来便利。总的来说计算金融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教学要以金融背景为前提,以数学建模为研究基础,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凸显计算,通过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及模拟以求解金融领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仿真模拟

仿真模拟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独特之处,与传统金融研究方法相比,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金融问题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其结果更贴合实际,其研究计算过程更加简单。比如在进行期权定价时,传统金融研究更注重利用数学推导期权价格均衡点,通过求解方程的方法来得到定价,定价过程十分复杂繁琐;计算金融学则是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数值逼近的方法为期权定价提供决策支持,定价方式更为快捷和科学。仿真模拟可以说是计算金融学的一大创新点,在教学中应突出课程仿真模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金融仿真模拟实验。

二、计算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对策

针对计算金融学课程前沿科学、交叉学科,仿真模拟的特色,结合本人对该课程的理解与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给出以下教学对策:

(一)统筹兼顾教学内容

计算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数学,金融学,计算技术三科知识,其内容多而杂,所以教学内容上的统筹兼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部分,数学建模的内容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金融课程时的一大难点,由于大一时开设了微积分、统计学等数学基础课,所以教学重点要放在数学建模原理的讲解上,要使学生摸透建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金融部分,要以讲解金融基础知识与金融热点问题为主,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自主学习来拓宽金融知识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技术部分,可将计算技术内容的讲授穿插在数据分析以及金融建模的讲解之中,以具体问题给同学演示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以金融学的知识为主线,注重数学建模思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辅之计算机技术运用的实际操作知识,将金融理论、数理思想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做到教学内容上的面面俱到。

(二)合理引入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在课堂分析和讨论原始案例,从而提其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金融课程的学习中,其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要求高,单靠老师上课对于理论知识,建模思想的阐述与讲解,是无法达到将知识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入教学案例,特别是中国金融市场中的计算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从案例中体会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会如何将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生对知识不再只停留于课本上。但是教学案例要求精而不要求多,我们只需从分析,建模,评价等计算金融学的主要环节将经典案例讲透彻即可。

(三)积极仿真模拟实验

计算金融学的仿真模拟特色是该学科的精髓。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搭建仿真模拟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各种仿真虚拟金融市场,构建证券市场仿真模拟,期货期权市场仿真模拟,金融风险控制仿真模拟,金融产品设计创新仿真模拟等金融实验为一体的仿真模拟实验体系。仿真模拟实验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的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其仿真实践可具象地了解各金融活动的主要环节和金融市场的现实环境,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后的创业和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大力开展课程竞赛

计算金融课程实践性强、难度高,一般来说仅仅凭借老师课上的知识讲解,学生是不可能透彻掌握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所以应在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课程竞赛的活动。计算金融课程竞赛可仿照计算机系的程序设计大赛,学生可以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设立优胜奖项及奖品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比赛内容则可以是金融产品定价的求解与计算,金融产品的设计等兼具专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的项目。大力开展课程竞赛,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课后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五)全面推进上机考核

当前,由于学校设施等限制,计算金融学一般采用闭卷的考试形式,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是根据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确定的。但是计算金融学是一门实验性与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十分注重金融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合的能力,闭卷考试并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考察,因此要在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进上机考核。大部分院校现已实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机考核,这为计算金融课程上机考核提供了借鉴典例,我们可以仿照计算机基础的上机考核模式来设计构建计算金融上机考核模式。其一要大力建立和充实课程试题库,我们可以将金融案例分析、金融建模、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等类似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题目纳入其中;其二要着力建设网络考试的平台,使课程的无纸化考试成为可能。相信上机考核模式的全面推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计算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利于培育出更加优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Holland J.Emergence:From Chaos to Order[M].Redwood City:Addison-Wesley,1997.

[2]赵致琢.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问题的研究简报(I,II)[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01:1-15.

[3]岑仲迪,奚李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03:1-5.

[4]岑仲迪,郑秋红.“金融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02:28-31.

[5]王海洲,岑仲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金融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5:151-152.

[6]白淑云.金融工程学的特点与教学体验[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03:86-89.

[7]杨林,颜金林.金融实验教学的定位模式与改革路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02:264-266.

[8]李晓红,李月秋,堵秀凤,邵为爽,高晓巍,张宏民.金融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踐[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7:94.

[9]郝华宁,孙晓群.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98-99.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 247号]。

作者简介:汤凌冰(1975-),男,湖南湘潭人,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博士,从事计算金融研究。

作者:汤凌冰 彭品 周雅倩

第四篇:《金融学》课程模块教学研究

摘 要: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教师应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借助先进教学资源,融入工业生产中模块化思想,对《金融学》课程实施模块教学。模块教学因其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及灵活性,对《金融学》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教师应如何展开模块教学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学;模块教学;实践性;针对性;灵活性

模块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培训模式。以模块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学法上重视知行并举。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精简不必要的知识。

模块教学于1993年被引入中国,一般应用于高职院校居多,如曹霞对《高职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研究》(2016)。也有部分高中学校实施模块教学,如原喜娟在其硕士论文《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中重点研究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应用模块教学的问题和建议。总体看来,在本科院校采取模块教学的较少。且此前的研究中,模块教学常见应用于英语或文史、体育等科目,如倪明辉等人研究了《案例教学和模块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2017),而在《金融学》课程中使用模块教学的则屈指可数。因此,本文针对本科的《金融学》课程提出模块教学的方式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一、模块教学对于《金融学》课程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有理论素养的高素质人才,金融学属于应用经济学。《金融学》课程是经济学学科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兼顾针对性。在《金融学》课程上使用模块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当今金融现象和货币政策等事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金融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亦有助于构建新型本科教学课堂,完善教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本科教学也应摒弃之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本科院校采取模块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教学核心的同时,模块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根据行业要求发挥自己的特色能力。如在金融行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行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工作岗位将课程进行相应设置和操作。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需要开展自主学习。在《金融学》课程中运用模块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模块教学应用于《金融学》课程的特点

(一)模块教学的针对性

《金融学》课程可按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体系等模块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案例和文献资料。也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展示音频和视频材料。加强《金融学》影像资料库建设,制作相应教学课件,通过实物、模拟仿真系统及现场实践,激发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增强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认知,增大教學信息量。

针对应用性强的模块,如证券市场、商业银行的业务、金融工具等模块可进行模拟操作或情境演练。如可利用金融实验室让学生进行模拟股票交易、期货交易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重点内容在模拟实践中进行仿真训练。通过岗位设置课程模块,提高学生岗位能力,让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培养实用人才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训练。如在汇票的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扮演出票人、承兑人、背书人等真实角色,从而加强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也可安排学生对身边的金融现象进行实地调查,以增强其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如对货币供求模块的讲解,可通过让学生实地走访农贸市场、商场、饭店等,考察物价的变动情况。或通过假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实习对这些金融机构有初步的了解。

(二)模块教学的实践性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不教用脑的人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不学无用的知识,不做无理的事情。模块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极强的实践性,提倡学做并举。这也是我国最早能将模块教学成功运用于职业教育领域的原因之一。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加以理解、消化和吸收,进一步创新,为社会贡献利益,创造价值。

模块教学的实践性很重要地体现于使用案例教学法,即选取真实案例,对其剖析、阐述,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

可使用导入案例:先抛砖引玉,激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联想式的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再结合课本理论知识点,达到“实践——认识”的效果。如学习利息和利率时,可先让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定期储蓄的不同选择,哪种方式对储户较为有利,金融机构在设置不同档次的利率水平时有何注意之处。

或使用模块案例:首先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内容汇总和理论拓展,起到“认识——实践”的作用。如围绕货币政策模块,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后,可让其查阅近期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加强学生对公共市场操作的理解和认识。

(三)模块教学的灵活性

模块本身具有灵活性,由此更赋予模块教学的灵活性。小而言之,一个知识点可称之为一个小模块,大而言之,小模块构成了一个大模块,若干大模块可构成一个更大的模块。如同圆环一般,环环相扣。因此,应注重小模块间的横向联系。如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会发行流通相应的金融工具,如汇票、本票等;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同时也应注意大模块之间的共通之处。而模块间除了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学习时首先掌握共同点,区别不同点,进行对比学习,由大的知识框架到小的细节划分,层层推进,这样的学习过程的趣味性远大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

此外,不同信息使用者对金融事件分析时,关注点不同。如资本市场股票的发行,有发行人和投资者的角度可对其进行分析;政府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时,可从政府、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进行对比。

三、模块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

模块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升独立思考和解决决问题的能力。如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演练:10人为一小组,学习过程中通过新闻分析、案例研究、材料研讨了解知识,全体同学(包括教师)提问或评论,教师总结或点评,最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员间可互相评分。且在分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搭便车”及串谋现象。此外,也可通过“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对教师应进行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和指导,注意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综合和协调。教师授课应不囿于一本教材,多吸收几本教材的精华。也应根据授课对象不同,撷取不同的侧重点。《金融学》课程一般开设于本科大二、大三阶段,经过了之前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基础知识,对于周围事物有一定的观察、认知和思辩的能力,个体差异也显现出来。模块教学承认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多个模块,根据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付诸实践。如统计及金融工程專业,数学功底较好,可针对其要求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计算以及风险和收益的测度;而针对国贸专业,则对与数理方面相关模块要求相对低,如此极大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结语

虽然实践证明通过模块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较大提升,也能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效果。然而模块教学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于本科教学阶段,任重道远,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及学者在漫漫前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金融学》课程应用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XKYJ2018039)

参考文献

[1]倪明辉,邢大为,于向慧,王金华,郭韬.案例教学和模块式教学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7(2):1-3.

[2]南晓莉,安辉,王瑞东,巨积兰.递进式模块化的高校金融双语教学体系建设[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1):659-663.

[3]曹霞.高职金融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时代金融,2016(12):259-273.

[4]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作者:钱文彬

第五篇:本科《金融学》课程教学有感

摘 要: 随着大学本科教育的逐步改革,一些应用型的课程如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已与过去大不相同。相应地,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本文作者就这些方面谈谈一些想法,并在借鉴新加坡管理大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尝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大学本科 应用型课程 金融学教学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本科《金融学》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课堂中,讲授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内容,相当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范畴主要涵盖货币体系、信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等,其中侧重的是宏观运行机制,当然也包括一些微观运行机制。而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革之后,金融学的教学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包含的内容也与国外课程体系中的金融学(Finance)基本相同,主要讨论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显然与以往的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不同,现今的金融学已侧重于微观机制方面,与微观主体的金融决策行为越来越靠近,开始逐步体现出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的特点。于是在教学方面,第一,过去的以介绍和理解概念、评介我国金融体系结构、了解金融机构职能和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已显得不再实用,与微观个体关联更紧密的企业和家庭的金融决策、资本资产的定价等内容成为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第二,以填鸭式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也早已不能成为主体,针对应用型课程的更加新颖和灵活的现代教学方式被运用于金融学的课堂之中。

一、用诸多金融实例先引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

在本科生的教学中,我们始终认为首先培养起学生对该门学科或理论的兴趣是关键之一。直接对学生讲授枯燥的金融理论可能会让他们一开始就觉得“学而无用、食之无味”,更何况金融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和人们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初始,应该运用金融领域内的诸多实例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如在介绍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或金融是什么时,我们大可不必按书照搬“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诸如此类的话语,而是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即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金融学、什么是金融。比如可以问学生,如果今天遇到这样的情形:你拥有5万元的股票、一套房子、5万元的存款和10万元的现金,那么在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和银行利率水平等背景下,你将如何在5年内分配自己手中的这些资源。这样一来,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当前金融形势(包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银行利率水平及宏观经济背景等)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真正体会了“什么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走势和银行利率的不确定性)配置自己的资源,并且是时间上的配置。再如在介绍金融系统的职能时,其中一项职能是“金融系统提供管理和转移风险的方法”,如果只是按原话来介绍,学生可能会陷入迷惑——金融系统怎么管理?又如何转移风险?倘若我们换之以实例,比如现在的保险公司,你去投了一笔车险,为什么你会觉得心安了很多,而且自愿地每月付出资金用于保费?原因即在于,实际上你通过保险公司转移了风险。

二、巧设疑问,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教授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时,为学生们设立疑点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将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时,可以提出“发生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债权人还是有利于债务人或是不相干”这样的疑问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去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往往相当活跃,当思维充分发散后就会做出种种假设。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做假设性的对比,如假设通货膨胀率为2%和4%的两种情况,向银行的借款利率是6%,进行对比后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通货膨胀时往往有利于债务人,之后再通过分析和计算导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式。再如,在讲授生命周期理财计划中遗产对一个人一生消费的影响时,可以让他们考虑如果父母想为子女留下大约500,000元的遗产,每年要牺牲多少消费,或者可能不用牺牲自己的消费而达成目标。疑问一提出,学生们会变得饶有兴趣,发挥想象以及联系现实做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可以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和假设,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或测算来验证。一言以蔽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问,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巧妙实施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高参与

细细回味以前在中学时期课堂上的提问和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不愉快。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于是,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仍停留在中学时期养成的“消极坐等”习惯之中,还有一些学生因害怕回答错误或幼稚而被人饥笑,被动地沦为听众。而进行“互动式”教学几乎是每个教师都清楚的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教师掌握进度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应该如何更加“巧妙”地实施互动式教学,特别是在目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因为大部分的知识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所以一方面,让学生回答问题应该考虑到学生们之前的知识背景,避免提出远远超出他们知识范畴的深奥问题,也最好不要提出太大众化的问题,如在谈到“人力资本”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什么是人力资本,它与人口的概念差别是什么”等问题,如果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的要点,再继续提出引导他们的问题:是否想过如何量化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我认为“点名提问”的方式值得商榷,特别是课堂气氛本来就比较安静的班级,点名起来回答问题会使气氛更加沉闷和紧张,尤其会给一些学生带来过大的精神压力,使得学习课堂知识变成了一种煎熬,本来感兴趣的知识都变成了一种负担。鉴于此,我们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方式。有时学生之间的答案有可能不同或完全相反,这时恰是能达到最好教学效果——学生高参与的最佳途径,先不要急于肯定一方与否定另一方,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思考下去,最后自然地得出对错。

四、围绕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众所周知,金融学是一门非常务实的学科,所以如果只让学生们沉浸于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和课堂传授的理论进行发散性思维,再通过现场演说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集合思维,知识将牢固于头脑中。鉴于此,在学期之初,我将班上学生以每四、五人为单位分组,大约组成十六个小组,再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按相似的知识点为一单位,设置八个大论题,当然这些论题是需要运用课程中的知识解释现实的经济金融现象,如针对通货膨胀对于个人金融决策的影响,设置比如“讨论自1995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形势(以数据及图表说明),并分析在当前情形下如何配置资金?”的论题。最后,随机决定每两个小组讨论同样一个论题,进行课堂演说和小组讨论,并由教师和其他各小组分别进行评价。在课时安排上,大约每两周(6个学时)抽出30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演说和现场评价。这种方式试行了一个学期之后,发现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小组准备得均很充分,现场演说的效果也非常好,他们既能利用书本和课堂的知识,又能在其中融合自己对现实经济金融状况的认识和分析。不少同学均反映在准备各自的论题中巩固了课内所学,且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尤其是在应对期末考试的论述题时,学生们已经游刃有余。不过,这种课堂分小组讨论的方法早已有之,只是这种方法存在着问题,即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因为每一组是由四、五个学生构成,难免其中良莠不齐,甚至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论题的准备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去年赴新加坡管理大学访问的过程中,我从他们的实践中得到了启发,可以考虑在学期末给每一位同学发问卷,让他们各自给同组的其他同学打分,之后再以不计名的形式收回给教师,这样可以根据三、四个人给某位同学的评分,对该同学在本组的表现予以较好的评判。当然,我想用于更好地完善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的方法还有很多,核心都在于最大限度地促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论题既富有现实性又有理论可依,并力求新颖、有趣以利于吸引学生;课堂讨论组织有序,既有竞争又不流于形式,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发散性思考之后的集合思维,在个体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团体合作精神,同时在讨论中找到学习金融知识、分析金融现象的乐趣。

五、教学进度的安排应保证快节奏的课堂教学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地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举一反三。讲授课程时总希望每一位学生均能听懂和完全消化,因此,一旦发现有学生面露难色或提出问题,就会继续反复讲解,哪怕减缓上课节奏也在所不惜。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当教师在整堂课中快节奏地推进课程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因此,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思考,而不是产生听觉疲惫。如前所述,金融学对于大多数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中包含诸多新的知识点,期望在一个学期内,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位学生均能掌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重点分明、适当铺开、掌握节奏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对于金融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金融学的三大“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和风险管理要重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可能在随后的其他课程(如《金融工程》、《投资学》)中重复的内容可以快速带过,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期货价格等,以保证流畅的教学进度和快速的教学节奏,不使学生们感到课程的漫长和乏味。

作者:郭 晔

上一篇:教育研究类论文下一篇:经济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