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2022-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 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日益增多,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效地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从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入手,探讨教学反思对我校中职语文教学的影响。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日益增多,这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继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研之后,发现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重视度不足。而教学反思的合理运用,将会通过解决教学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自身发展都有裨益。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分析,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不难看出,早在学记中就有对教师教学反思的认识: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与修正,才能不断进步。

教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没有一模一样的课堂和学生,更没有完美的教学,需要不断调整来创设出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林崇德曾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模式: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反思,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

二、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从新入职教师的角度出发,要构建自己的教师知识框架,知识维度与经验反思维度需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进入教师角色,从入职起,笔者便开始记录课后反思。

材料1:《祝福》一课,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在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中,周围人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到底是谁杀了祥林嫂?在解决词汇后即引入上述问题,分析情节并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在鲁四老爷、四嫂等人的赏析后重点了解祥林嫂,全程紧扣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本文有明确的认识,效果不错。但问题本身的逻辑是否通畅?能否再提出其他问题?可否将提问的机会更多地交还给学生?

上述反思是基于前一课《林黛玉进贾府》的修正,较前一课而言,通过三个能够结合重难点提出的问题,思路更加清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所提升。

材料2:《蜀道难》一课,采用四川宣传片导入,效果不理想,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后得知,学生前几课因自己是新老师才更为配合。就自身而言,课程环节的设计有待改进,字词环节以及多音多义字的复习不足。

反思后在导入中简洁介绍四川名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其他环节尽量让学生保持好奇心,更好地参与课堂中来。就课堂内容而言,因学生未预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脉络梳理,参与度不高。改进为同时提前两分钟进课堂,对上节课部分学生提出的课外问题予以解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前进行预习。

二次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部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但为了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课堂重难点把握没有很到位,时间分配不甚合理,需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调整。

材料3:在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横向比较中,舞蹈专业增加了少量相关的课程视频,改善了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课后展开续写,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多数学生都很有热情,写出来的语句很美,通过放飞想象力,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件痛苦的事。音乐剧专业较为积极主动,有强烈想要表达的意向,但需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巩固生字词,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次重点放在了同学段不同专业的班级中,不同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特点不同,音乐剧专业设计表演类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舞蹈专业则更适合通过视频等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发现自己在语速、条理、重难点以及导入和总结是否到位方面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对所写教学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将自身所写的教学反思归为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现实场域三大类,每一堂课,教师实际面临的都是一个新的情境,对发生的教学实践的分析,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进行。

三、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结合上文所述,本文只摘选了三个教学反思,这其中包含有基于自身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反思。在对反思进行反思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不同于日常教学反思的力量,让我对自身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建构角度而言,不断地教学反思为我带来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知识的自我构建要求我们要做到不仅是积累教材知识,对学生知识、自我知识、环境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同样重要,教学反思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通过自身的教学反思,笔者认识到:

(一)教学反思更有益于教师自身成长

从新教师角度而言,初入职,即便掌握了许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学科知识,现实教学场域仍会为新教师带来挑战:如何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如何面对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偏差?如何与学生更好地沟通?等等。通过反思,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沟通。

而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教学反思会让他们更好地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将教学智慧系统地梳理出来,为教师自身发展助益,同时为教师团队的成长提供支持。

(二)教学反思更易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作为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其与普通中学有一定的区别,从课程设置上,专业课与文化课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分为二,学生需要在每天的学习中不断地调整状态。反映在文化课堂上,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又有不同,如戏表专业的学生课堂反应活跃,更易进入课堂学习主动者的角色,而美术专业的学生较为安静,在引导学生掌握课堂主动性上就要另花心思。

同时,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掌握更多与学生沟通方面的技巧,同时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为复杂的信息,在不断地教学反思中去调整。结合每一次的反思,教师能够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学。

(三)教学反思更易于优化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更准确地找出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料,采取适合的方式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增强个性化设计,将课堂更好地还给学生。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文化课,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均是挑战,过难过繁的知识会加深部分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无力感。在课后反思里及时发现不足,在下一堂课中进行修正,教学过程里学习者与教师都将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也更有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反思有益于为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修正,另一方面,也会发现一些自身或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之下无法解决的困难,对于管理者而言,从管理层面为教师提供帮助,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更优的环境。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管理将会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四、教学反思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对策建议

通过反思,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提升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在实践中,通过前期对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还有不足,普遍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却不常出现,教研室在日常的教案检查与集体备课中,可以增加教学反思环节,通过集体学习或培训,增加教学反思内容的学习。相信在充分了解教学反思的方法与原理后,教师会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更有主动性。

(二)增加对教学反思方法的培训

实践中教师认为教学反思重要,但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多数教师并不了解,教学反思停留在了教案结束后的寥寥几笔,用以完成检查任务,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消减了教师的主动性。通过培训使教师能够逐步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短时间看似增加了工作量,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另一方面,从自身而言,教学反思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境,如在更为深入的探讨教学事件中会不经意间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阐述,反映出从理论与方法角度的不足。在日常的科研中,會更多地关注量化的数据分析,而忽略对文本本身的研究,这需要教师通过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回归到反思本身,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发展。

(三)构建高效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本学科教研活动,不断增加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新老教师的共同成长提供平台,教师学习共同体不应只囿于理论,更不应停留在寥寥百字的会议记录上,学习共同体应该是深入人心,浸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良性学习环境。教师教学环境的多样性以及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使教师关注课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扎实的学科知识及经验缺一不可,新教师的活力与老教师的经验相互碰撞,会有更多的火花出现,为语文课堂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教学反思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它与每位教师的专业特点、任教时间、教学经历、任教班级等内外在因素都息息相关。因而教学反思不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程,只有教师持之以恒的坚持,教学反思的益处才会逐渐凸显。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思,促使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用专业知识多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带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的美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养,将语文教学的意义发挥到位。

参考文献:

[1]徐智.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14.

[2]魏文青.教学反思为中职语文构建高校发展的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84):36-37.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3-70.

编辑 王 敏

作者:杜媛媛

第2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反思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反思

【摘要】本文从数学是什么、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数学文化的核心着手,反思数学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创新性;鼓励发现

数学是什么?数学并不只是一个科学工具,数学是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数学是科学,是哲理思维,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文化.学习数学文化,既要提高数学素质、科学素质,也要提高思维品质和人文素质,促进文理交融与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的素质尤为重要,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基础的意义.就如体质是从事一切体力劳动的基础一样,数学素质是从事一切脑力劳动的基础.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今天,在人类发展要向可持续方式转变的今天,我们把数学作为文化,作为所有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何等的重要.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因为数学文化是数学的形态表现,它可以包括:数学形式、数学历史、数学思想.其中思想是本质的,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化.

当今世界,无论是国际间的竞争还是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竞争等,核心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创新人才的产生又与教育密不可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朱棣文在谈到中国教育现状时,都认为中国的教育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轻创造能力的培养.那作为大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以合理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以数学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为例,有下面一些反思.

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前基本上都是有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数学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数学知识的印象都是枯燥、繁琐的计算、记不住的公式和不知所以然的推理论证,甚至有些学生对数学有种排斥的心理,认为数学根本就没有用.学数学意味着什么?当然除非你能用它,否则毫无益处.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其中用到求导数、求积分等工具,正好可以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J.勒雷说过:“学习科学不是靠读,而是靠理解.科学不是静止呆板的字母,书籍不能保证它永恒的青春.科学是一种有生命的思想,为了对它产生兴趣,进而掌握它,人们必须在精明的人的指导下,用自己的头脑去重新发现它.”

我们教师就应该成为这样精明的人,当然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宣读写好的课本或PPT,也不能只是登上讲台发表高见,而要通过对话使学生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扩展、发展知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持续创造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和模型.下面举个课本[4]第一章中的一个例子:设盒子中有3个白球,2个红球,现从盒中任抽2个球,求取到一红一白的概率.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yawp(叫嚷或尖锐的叫声),就是发现一个数学思想或数学论证的美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所表达的惊奇和愉快.这就要鼓励学生发现,要恢复学生孩子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他们提出好问题.例如书本[4]第五章是讲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这章其实主要就是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能以某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该事件的概率的估计?为何能以样本均值作为总体期望的估计?为何正态分布在概率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样本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这四个问题不应该是讲到这一章由老师提出,而应该在前面相应各章节的学习时就引导学习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学这一章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这些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就能上好课,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下工夫对教材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以上内容是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与同仁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文理交融打造“数学文化”特色课程[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7.

[2]龚克.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开幕致词[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1.

[3]史宁中.漫谈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4):8.

[4]宗序平.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鲁大前

第3篇:《浮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与设想

《浮力》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浮力”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对浮力的认识----浮力的初步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测量、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本章各节内容的综合性较强,应用到前面学过的密度、重力、液体压强、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浮力现象学生较熟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直观的、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希望自己动手操作的愿望强烈,抽象思维很不成熟。

教学由学生熟悉的浮力现象及演示实验入手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物理,亲切自然。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挖掘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演示实验,现象与学生的预期大相径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顺利突破难点。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时,学生自选器材、小组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寻找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在学生充分猜想之后,经过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发现影响浮力的因素,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案例呈现

(一)复习诊断(PPT展示)

1.画出在水平桌面上静止的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2.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静止时受哪几个力,画出示意图;用手向上轻托铝块时,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手托物体的力方向_______,大小等于________。

(二)新课导入

活动1 观察比较

教师将乒乓球和石块放入水中,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底。师生共同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除了受重力,还受到水施加的向上的力——浮力。导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认识浮力。

(1)提出问题:由生活经验和受力分析我们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悬浮在水中的潜水艇也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石块、铁块是否受浮力呢?

活动2 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石块是否受浮力

(2)学生猜想: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要求说出猜想的理由根据)——石块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下落慢,说明在水中下沉的过程中收到了向上的浮力;人掉水中会下沉,游泳时在水中抱起同学时,感觉比地面上轻,说明人在水中受浮力……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验证猜想(自选器材):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两种方案。

方案1选用器材——弹簧、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的长度,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弹簧的长度变短,说明石块在水(盐水)中受到了向上的力,即受浮力。

方案2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水(盐水)、大烧杯;实验操作——把石块挂在测力计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为G,再将石块没在水(盐水)中,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并且F

(4)交流与评估:两种方案都能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石块受浮力,浮力的方向向上;方案1操作较简单,方案2的优势在于可以测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现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即F浮=G-F。

2.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浮力?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活动3 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思考猜测。将空的矿泉水瓶距离瓶口三分之一处横截剪下,拧掉瓶盖、倒置、把乒乓球置于漏斗型的瓶口内,若向瓶口内倒水,乒乓球会怎样?学生异口同声——乒乓球会浮上来。学生先猜测,教师后演示。演示结果——水往瓶外流,乒乓球却稳稳地留在原地,毫无上浮之意,重新演示结果依然如此。在学生满脑子狐疑之际,利用教材插图10.1-3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表面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在上述的演示中,乒乓球下面没有水,它只受到来自上面水的向下的压力,即乒乓球不受浮力,所以不会浮起来。

3.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活动4 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猜想:根据测浮力实验中的观察、生活中的经验或经历各抒己见,猜测可能的多种因素。

(3)教师点拨: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

(4)小组合作,选择器材,进行探究: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 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5)分析论证: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三、当堂检测反馈(PPT展示)(略)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教学的整体设计到实施过程,从实验的猜想、实验设计到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发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思考者、是操作者,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答疑解惑的点拨者。从当堂检测反馈及课堂学生的即时表现来看,教学效果达到了目标预设,本课留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是——探讨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的乒乓球在水中不向上浮起的实验。本课容量大、学生的活动多,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把握好各项活动的时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作者:娄淑华

第4篇:教学反思与如何写教学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教育部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进一步理解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

从时间角度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种。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教学后记的几种类型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教师非常重要;

“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四、教学反思内容

一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如: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是多少?(哪些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学生是否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段”?是否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对问题的设计以及提出,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适合学生吗?讲话的音调怎样{激情}?微笑教学了吗?训斥学生了吗?教师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目的性)授课后我感到快乐吗?有有导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尊重学生例举。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我对学生的需要类型是否清楚?这节课,我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到位吗?

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反思。

例: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有无原因?学生学习状态描述。学生的合作状况怎样?本节课的异类观点。(能否形成案例?)意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关于——事情,课后应该找他谈话交流。

三是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例:关注现实生活的情况,是否注重学科了学科教育价值的体现?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情况;师生对话形式。师生交往互动的状况以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那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非预期性事件的处理(处理方法、怎样处理更机智)。

四是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例:这节课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那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回味?那些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自己感觉,这节课成功吗?感觉成功的课,有没有可以总结的规律?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 如何写课后反思

(一)书写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

5 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三)、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

7 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经验的积累与知识能力的更新,对于新时期的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反思不仅仅只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还应该有对“反思”的“再反思”,反思后的再学习,学习后的再反思。

第5篇:教学反思与教学机智

王应智

(裴家营职业中学 甘肃 古浪 733104)

[摘 要]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的瞬间行动,如一个,在教师的经验模式之外,往往具有高效的教育价值和精彩的艺术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学中,作为一种意识的反思,就是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觉察,具有构建性,总会敏感地发现捕捉教育机会,一旦遭遇教育机会,瞬间生成创造性的教育行动。这种反思意识越强,对教学机智的构建性就越强。①增强反思意识,促进教学机智②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具有一般性,宽泛性,可游动性,留有教学机智的生成空间③教学反思以为爱为核心,促进教学机智④开发生成教学机智,教师教学反思还要执意不断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惯习。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的瞬间行动,在教师的经验模式之外,往往具有高效的教育价值和精彩的艺术表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增强反思意识,促进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的发生,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一种意识的反思,就是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觉察,具有构建性,会敏感地发现捕捉教育机会,一旦遭遇教育机会,瞬间生成创造性的教育行动。这种反思意识越强,对教学机智的构建性就越强。

处理课堂意外表现出来的机智是被动的机智,教师主动的教学机智,正视了充满复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的真实情景。[1]

二、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具有一般性,宽泛性,可游动性[2],留有教学机智的生成空间。

如果教学设计过于机械,预设过于严密,就是对学生作为人的鲜活生命的不尊重,影响到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容易使教与学的乐趣在程序化的进程中被消解。因此,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具有一般性,宽泛性,可游动性,需要教师对所教课的学科知识有比较深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学反思的广度与深度要求更高。

三、教学反思以为爱为核心,促进教学机智。 教学反思为更有效的促进生成教学机智,教学反思要以对学生的爱为出发点,以爱为核心,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要更多的为学生当下的内心感受、现阶段的幸福感着想,而非期望将来怎样。教育行为若不顾学生的认识而过度地指向学生的将来,就会更多的强迫孩子们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爱的意味就冲淡了,教师从中表现的机智行为也就沾上了名利与虚假的气息。真正的教学机智,还是别的机智行为,总是期望和创造着和谐,与虚假、欺骗、贪婪、占有和利己主义不相容。[3]机智的目的是为他人或大家着想的。许多教师是爱学生的,但很多学生却对老师的爱表现冷漠,或抗拒、或叛逆。也是因为教师的爱对学生当下的感受、现阶段的幸福感着想的少,关爱不够。教师经常地反思这个问题,并付诸行动,师生情感好了,课堂容易生动,教师的教学机智也就容易迸发。

四、开发生成教学机智,教师教学反思还要执意不断的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惯习。[4]

教学惯习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方式和教学行动方式的内化,或者说是风格化了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方式。良好的教学惯习即保证

42 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5]也策动教师的创造性行动生成主动教学机智。而有时,惯习的程序化了的思考方式和自动化了的行动模式,则往往使教师错失教学良机,表现出一定的僵化和死板,缺少教学敏感性和机动性,影响教学机智的生成。

教学惯习像是一种默会的知识,教师自己难以言说。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惯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教学惯习外显,比如通过录像法反思,同行专家的诊断性评价,认识自己,分析优缺点,从而反思塑造。只要心存主动,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积极反思,就有利于良好教学惯习的塑造,促进教学机智的生成。

参考文献:

[

1、 [2]、 [3] 钟启泉,刘徽:《教学机智新论—兼谈课堂教学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8.(9)。 [4]、[5] 涂艳国,王卫华:《论教师的教学惯习对教学机智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9)。

联系地址:古浪县裴家营职业中学 邮编:730104 联系电话:13993520793

43

第6篇:教学反思与反思性教学课题总结

史春英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本学期我虚心地听课并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一、坚持课后反思和教学随笔。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二、及时参与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我先后听取了十七中学的八节观摩课,在每次观摩后都认真地撰写教学反思,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然后每个听课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经验交流,在交流中,我更加拓宽了事业,发现课堂中更多的亮点,这样更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在应用中的意义:

1、认识和改变自己。

集体反思学习最终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有意识到潜意识和下意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认知、理解、学习、行动、习惯的过程。集体反思学习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过程,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

2、培养良好思维模式。

集体探讨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的有效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

3、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4、掌握一种学习方法。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三、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四、教学反思写些什么。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发现问题,认真反思,用心反思,是实现“反思性教学”所必须的。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迅速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也会从中受益。

第7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解决问题和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积极自主数学学习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并渗透转化思想,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1、生活中,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总是精打细算。昨天,老师看到家福和宽广两家超市有同样品牌的两箱牛奶,它们的价格分别是11.5元和12.9元。你们猜猜,老师会去哪家超市买?为什么?

2、现在,我们走进两家超市看看,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问:现在你认为该买哪家超市的牛奶呢?你是怎么想的?

3、不管怎么猜测,你们始终想建议老师到什么样的超市去买东西?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活动一:求家福超市每盒牛奶的单价。

1、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家超市牛奶便宜?怎样列式?

2、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与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小数除法

3、先估算两家超市牛奶的单价大约是多少?

4、从估计能不能很快判断谁的牛奶便宜?怎么办?

5、师:这是一道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用竖式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6、个别学生在全班汇报算法算理。

师: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大家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 11.5元=115角

5 )1 1 5 1 0 1 5 1 5 0

师:他通过单位换算把这题变成了整数除法,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 (2)

2. 3 „„3个十分之一 5 )1 1. 5 1 0

1 5 „„15个十分之一 1 5 0

(1)11除以5商2余1,1不够除怎么办?

(2)5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商3应写在哪?怎样表示出3在十分位上呢?(在商中2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

(3)师:对!3应对着被除数的十分位写,因此要在商的个位2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如果没有小数点商就变成整数了,所以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别忘了这个神奇的小数点。这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也就是什么对齐了?

7、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算出了小数除法,不过计算时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师板书

8、做小卷1试一试第1)小题.指生板演,其余座练,完成后全班交流。 活动二:

1、宽广超市每盒牛奶的价格呢?你准备怎样计算?通过计算你认为哪家超市的牛奶便宜?

12.9÷6= (学生用竖式独立计算)

2、针对学生计算中的困难,

师提出:遇到什么困难了?除到哪一位出现了问题?当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怎么办?余数3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和同桌一起研究研究。

3、全班同学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

通过交流活动明确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师板书

(1)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我们可以在百位上添0继续除,30表示什么?30个百分之一除以6商几?

(2)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了吗?请大家把这题做完。

师:我们算出了宽广超市牛奶的单价,那该买哪家超市的牛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也会精打细算了。 活动三:

学生独立完成1试一试第3)题,用竖式计算时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生回答)理解: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后继续除。 活动四:

1、思考:今天我们计算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2、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总结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②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③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后继续除。

三、巩固反馈

1、试一试:

22.4÷7 =

13÷5= 2.7÷3 = 全班汇报,其他学生质疑。

2、我是公正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并改正) 84÷8=105 26.52÷13=2.4

3、甲、乙两个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四、小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书39页

1、

4、5。学生独立完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以王鹏坚持晨练的生活事例引入新课,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节课我着重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和借助已有生活知识,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发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感受小数除法的意义。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复习相关知识

第一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让学生在草稿上计算这道题,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22.4的组成,从而通过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和小数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对小数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因此,从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来看,学生能把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上来,这充分说明新课前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境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转化成前面学过的整数除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晨练的场景,由此引出所探究的内容,突出晨练的主题,自然的引入小数除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

境中感受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究小数除法的兴趣。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同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当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明确小数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探究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试算,再小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从而概括出合理简便的计算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想办法计算商。力求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课堂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而且充分交流,引导相互的理解,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很多,对算理的理解也较为透彻,从而,使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然后汇报,最后归纳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应对齐。这样将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而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相互质疑,合作讨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本节课归纳小结主要从两方面:第一归纳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设计了2个练习题,主要内容联系实际,这样既紧扣精打细算的主题,又巩固刚学的知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有不足之处。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 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听课,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练习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

3、计算方法的揭示太匆忙,学生没有较好掌握。原因是我没有在算理和算法之间很好地“搭建桥梁”,计算方法基本属于结论教学,没有有效的引导理解、概括的过程。导致在练习中很多学生都用算理来计算题目,而没有用方法来计算。

经过上课,我反复思考,我认为对计算教学应算理与算法齐头并进的予以重视,同时在算理和算法之间搭建有机桥梁,这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算理时,学会算法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8篇:教学案例与反思

《荷塘月色》 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学校:

习水五中 科目:

语 文 姓名:

叶 红

《荷塘月色》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背景

语文是色彩缤纷的大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图画,令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语文中的美无处不在。本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解放思想,引导学生全称思考,着力组织,刺激学生的发现欲,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适时引导学生步入广阔的语文天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感知美,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自己的大脑去欣赏美,用机子的巧笔去学习,去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美。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入高中学习,从年龄特点上看,学生对自然景物更容易引起心灵的律动。小溪流水潺潺,草地绿茵如毯,花朵含羞绽放,小鸟掠过身边……从心理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扣住学生厌学语言的症结,有意识地引发兴趣,瞄准“多思的年华”认识事物的自我意识,“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在反思中发现、分析、探究、切磋、交流。

针对学生不善于朗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设计听说读写的各种学习情景,对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全面的锻炼,师生共同探讨最感兴趣的内容,对接生活,积累经验。当学生在欣赏独具匠心的描写时,可能对文本流露的思想倾向,隐藏的情感,特别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学生理解起来还有一定障碍,教学时应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把握文本的“这一个”。

三、文本分析

《荷塘月色》一开头就说,夜深了,人静了,想起日日经过的荷塘,“总该有另外一副样子吧”。许多同仁把这句忽略过去。觉得这句很平淡,没有什么可讲的。但是,这句挺重要。因为这里就有矛盾可分析。平时的荷塘,是一个样子,是并不值得写的,而今天的“另外一副样子”,才值得写。抓住这一句,不仅仅有利于分析文章,而且便于从中分析出为文之道。要写一处风景,一般的情况,是不值得写的;只有与平常不同的样子才值得写。平时的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路边的树也不知名。“白天里很少人走,夜晚有点怕人”,一点诗意也没有。值得写一写的,是“今天倒好”,一个人来到这里,好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作者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许多同行,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但是,这里的矛盾的更为明显了,是双重的。从客观世界来说,本来,清华园,就是一个世界,哪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矛盾(两个世界)不要放过。另外一个矛盾更不能放过去。那就是“平常的自己”和“超出平常的自己”。“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文章中说了,“既爱群居,也爱独处,既爱热闹,也爱冷静”。而现在却只是只爱“独处的妙处”。

四、教学目标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熟读课文,背诵第

四、

五、六段。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语言运用的技巧

2.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

难点:

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通感的运用

六、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注重积累,从以往的只是结构层次迁移到新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注重品读,从感性上寻找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

第三课时,注重品读、思考。从理性上体悟、分析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PPT配乐播放一组有关荷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1分钟)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大家看完这些图片,有没有联想到有关描写荷花的诗文呢? 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领略他别有一番滋味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及时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师: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同学们应该都很熟悉吧,那么老师我想请一两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我再作补充介绍。

PPT: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师:同学们知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在哪里的吗?

明确:清华园

PPT:走近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整体感知

1. 疏通字詞

师:现在大家对《荷塘月色》,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接下来我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准确地读出上面的字词。

PPT:

煤屑(xiè)蓊蓊郁郁(wěng)踱着(duó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霎时(shà)脉脉(mò) 酣眠(hān)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梵(fàn ē líng)

媛女(yuán)纤腰(xiān)沾裳(cháng)敛裾(liǎn jū)

2. 课文朗读 师:大家对本课的字词都把握得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要注意其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 3.行踪与心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画出作者月夜观荷塘的行踪,并对应行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答案。

PPT:

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

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作者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反映在这篇课文中,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

四、课文讲解

第1段:

师:刚刚我们已经找出了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知道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下面我们将逐段对课文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第1段。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文章的文眼(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PPT: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润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是萦绕砸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第2段:

师:第1段主要表明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那么第2段主要写什么呢?

PPT: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去荷塘的小路,那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

幽僻是主要特点,多树且是蓊蓊郁郁,,这样就更显幽深僻静。

(2)通过文章我们可以感觉“小路” 很美,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通过白天和夜晚,及没月光和今天月光的淡相比较的。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业抽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课文分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知,也对文中的第

1、2段进行了分析,这节课我们将侧重对文中描写荷塘的段落(第

4、

5、6段)进行分析。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第3段。

第3段:

PPT:

这段主要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像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作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师:第

4、

5、6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文章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其进行探讨。

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PPT: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广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媚情态

荷波:密密的,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2)叠词:

叠词不仅增强了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富于音乐美。

(3)比喻,拟人的分析

(4)通感的分析

什么是通感?顾名思义就是使人的各个感觉器官相同。也就是说,通感就是运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觉上,凭借感受的相通,使原来不可名状的、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的表现出来,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此句将人的嗅觉转移为听觉,荷香如歌,若断若续,若有若无,不但形神兼备,而且新颖独特,收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生活中的例子:声音很粗、声音很甜、红杏枝头春意闹。

(5)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

宁静,寄予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6)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PPT:

(1)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约会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照)太直白,淡而无味。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静写静景,以“轻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升)升空而去,动静太大,不合情境。

洗:突出月光柔和。(泡)太生硬。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罩)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落下:表沉重,突出了“黑影”的质感。(映出)太普通。

画:如同一位画师在作画。

奏:如同一位音乐家在演奏。

(2)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会不会不协调?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的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的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月光与黑影同时存在,是和谐的。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3)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于名曲得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4)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给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5)找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第6段:荷塘四周

PPT:

(1)为什么要写荷塘四周?

突出荷塘周围环境的“静”。

(2)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即由蝉声蛙声来衬托静谧的月夜,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其实蝉声与蛙声一直就有,只是作者现在才听到,说明作者短暂地沉浸在荷塘的美景中,现在又回到淡淡地哀愁中了,达到以动衬静的效果。

(3)齐声朗读

4、

5、6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背诵

4、

5、6自然段。

板书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来路:

感受:自由——(苦闷)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正面)月光 泻—轻柔

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

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抽查3位同学分别背诵

4、

5、6自然段

集体背诵

二、课文讲解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7—10自然段,思考一下“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这个问题。

PPT:

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

《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三、艺术特色

师:总体来说,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而现在,我们要从文章的艺术特色这个角度,来鉴赏这篇课文。

PPT: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1)景物描写。

标题“荷塘月色”规定了作品的全境,既荷塘是月供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一规定体现了塘中风物的总体特征。

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也颇具特色。在荷塘上,月光是“淡淡的、静静的”,云也是淡淡的,荷香、叶子、花的总体特点都是朦胧的,这正与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种心境合拍,表现出作者忧郁、哀伤的心情。

景物描写的艺术水平:

A、通过绘形绘影绘声绘色的细致描写,传达出对荷塘景色的视听感受。

例如:描绘荷花“袅娜的开着”和“羞涩的打着朵儿”,写出了荷花盛开于待放的两种美妙形态。

B、所见与想象相结合,扩大了描写的范围,适应了抒情的需要。

例如:对荷波的描写。

C、动静结合的描写。

例如:“像亭亭舞女的裙”,“如刚出浴的美人”。

(2)情感的抒发

找一位同学回答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喜悦)──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不宁静)

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情景交融

景语既情语,文章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只是描写,还有作者的感情。

例如通过蝉声的热闹来衬托出自己的哀愁。

2.品味语言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词语,创造生动的意境。

A、动词的选用。具体表现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又如第三段“背着手踱着”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接近,“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又能表现作者心情,这与作者的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

B、形容词的选用。“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中把“幽僻”换成“幽静”好不好?

(2)善用叠词

A、 “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B、“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C、“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D、“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E、“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F、“(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G、“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3)善用比喻、拟人、通感修辞手法,是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A、如“袅娜的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刚出浴的美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荷花形神兼备。

B、通感手法的运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一到另一感官上,使难以言传的感受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四、学生自由阅读。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

4、

5、6自然段。

2.完成《赢在课堂》中的练习。

板书

情景交融

艺术特色 用词恰当

品味语言 善用叠词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通感)

教学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一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现细细想来,觉得有几点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但学生互动稍显不足,听课老师多,学生有些紧张。引导还需要大胆一些。

2、教师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这一节课教学处处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本,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对语言的揣摩,对文章思想感情的领悟,均能打开思想的闸门,知无不言,又言无不尽,再佐以教师的推敲,因而,精彩纷呈,常闪发智慧的火花。教师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权威”自居,而是作为学习课文的一员,积极参与讨论,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要言不烦,意在点睛,给学生以深深的启迪;有时明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绝非搪塞,而是列举种种研究成果),意在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继续学习的空间;有时提出“现在,我能不能也提几个问题啊”,意在深入开掘,弥补学生探究的不足。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空间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谐的语文交响乐。

3、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文作者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对课文意义的阐发,对通感收发的比拟,对重点词句推敲的延伸,对媒体相关报道的评论等,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而这些挥洒自如的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启发性,也是课最能发光的亮点。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不学无以为师,教师学识丰厚,学生终生受益。

4、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学的天地大大拓张了,影像、图片、音乐、文字资料更是让语文教学左右逢源,于是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我也寻觅了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有夏日荷叶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写的荷花,有古诗意境的荷花,现代气息的荷花,还配上了许多古人咏荷之诗句,还有动态的荷叶荷花影像。有清华园朱自清夜游的荷塘,我精选采用了一些用于《荷塘月色》教学中,学生对那精美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确实很感兴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画面所吸引,结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读和鉴赏上反而图片化、浅表化,难以入情入境,体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对作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语言的品味也难以披文入情。

第9篇: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把20.256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知道保留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保留“就是留下来的意思。

生:那么“保留两位小数 ”又是什么意思?

师:(待学生真明白了)老师考一考你们。“保留一位小数是什么意思呢?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是把小数部分要留下来一位。

师:保留整数呢?

生2:就是把这个数小数点左边的数留下来。

师:看来同学们真明白了。下面请同学们尝试例1,并让三个学生分别上黑板板书如下,再说一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学生的互相提问及讲解,收到了一想不到的效果。其成功原因在于: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现在知识水平与学习的新知识之间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说学生有多大的坎,能不能迈过去,或者说学生跳一跳能不能摘到果子,去体会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现有知识与学生所学知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台阶。通过这个台阶的铺垫,让学生由不能主动探索,让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使学生自主学习得以实现。

2、《小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课开始,用谈话的方式引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深入三峡工程,学习了小数乘法,今天我们要继续了解三峡工程,看看还有哪些收获。

这样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新知部分:

教师: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口答算式,师板书:9.84÷3= 谈话:该怎样计算呢?先自己想一想,做一做。

师: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展示:

(1)估算:9÷3=3,9.84米比9米多,水位平均每天上升3米多。

(2)变成整数计算,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3.28(米)

(3)竖式算法。

(对学生合理的算法给予肯定。)

这样教师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体现数学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思维。

师: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要在个位3的右面点上小数点,也就是商里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2,应该怎么办?

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

这样突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长城号”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自己解决吗?

比较:这个题和前面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如果不够商1时该怎么办?

概括: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这样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学生一边理解,一边消化,有利于对小数除法的掌握。

??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自主学习新知识。并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方法,至于熟练计算,仍需进一步练习。

根据实际情况 解决数学问题(五年级数学案例片断)

[案例描述]

1、出示例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的香油,需要准备几个这样的瓶?

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2..5÷0.4,然后我要求学生把求出的结果写出来,我巡视了一下,有大部分同学这样写: 2..5÷0.4=6.25(个)有几个同学这样写:2..5÷0.4=6.25没写单位名称。还有几位同学草稿本上已算出6.25,却没把结果写在作业本上。于是我分别点同学展示自己的结果,第一个同学展示 2..5÷0.4=6.25(个)后,“那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呢?”我问。这个学生很快回答道: “是6个,因为根据四舍五入6.25的近似数是6。”“不对,瓶子怎么能有小数呢”下面很快很多同学提出了异议。于是我点了其中的一位同学发言,这位同学说道:“我觉得在这里用6.25(个)不合适,应该是这样表示2..5÷0.4=6(个)?0.1(千克)就是需要6个瓶子,还有0.1千克不能装。”很快下面又有几名同学举手了,我于是又点了一名同学回答,这位学生说:“第二位同学只说对了一半,我认为他的算式的表示方法我同意,但是题目中问是是需要几个这样的瓶子,最后的0.1千克也需要一个瓶子。”“你们同意谁的说法呢?”下面是学生的评价:

生1:第一位同学求得的商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需要几个瓶子。我认为第三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

生2:第二个同学他没想到剩下的0.1千克也要装一个瓶,我同意第三位同学的说法。

生3:我的想法与第三位同学一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求商的近似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求结果。

2、课上到这儿,课堂上正因为有了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与评价,他们已轻松地弄明白了在求商的近似数时。不能机械地用“四舍五入”方法去求。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

3、“像这种取值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给它取个名字叫‘进一法’那你们是否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进一法’?”同学们现在是兴趣高涨,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了这一段话。很快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我分别点了几位同学发言:

生1:在我们租船时,如果一条船限载4人,而我们有6个人,这个时候就得租2条船,这就是进一法。

生2:在装货物时,如果一辆车限装3吨货,现在有4吨货,就必须用2辆车来装这批货。

生3:同学们去看电影,如果一排只能坐15人,现在有20人,就必须坐2排。

4、多么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也分别点同学给他们举的这些例子做了评价,一致认可这些都是“进一法”的例子。这时见还有几名同学举着手,于是我又点了一位男生回答。他这样说:“学校给同学们做校服,做一套校服需要1米布,现在有145厘米布,可以做两套校服。”听了他的回答,教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大部分同学们都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我,正确的结果往往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产生的。于是我很快问了一句:“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与你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很快就有几个小组举手了,我分别点了两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小组一:我们认为只有145厘米布不够做2套衣服,只能做一套。

小组二:我们小组的也认为只能做1套衣服,因为做2套需要2米布,而现在只有1米45厘米的布,所 以不够做2套。

有了这两小组同学的汇报,刚才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很快也弄明白了只能做1套衣服。

5、“对于这种情况,你们觉得我们应该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甩尾法”“抹尾法”“去尾法”?同学们一下子取出了好几个名字,最后一致同意用“去尾法”并一下子举了几个生活中用到去尾法的例子。

6、一节课很快在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中结束了,同学们是意犹未尽。回想起来,如果按照我所准备的,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灌输给他们,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案例反思:

1、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案例让我想到了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只能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2、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案例在组织教学材料时,围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该“进一法”和“去尾法”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创设生活化数学课堂 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用字母表示数”的

教学片断与反思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巧设妙引生于问题

(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

学生接着说下来,声音渐渐淡化,师生对口令。

20只青蛙——(

)30只青蛙——( )

80只青蛙——(

)?? 师:同学们,咱们这样说下去说得完吗?

生:说不完。 师:谁有本领,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

生1:无数只青蛙无数张嘴。

生2: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

生3:n只青蛙n张嘴。

师肯定并追问:为什么青蛙的只数用字母n来表示,而嘴巴的张数也用同一字母n来表示呢?

生:因为青蛙的只数与嘴巴的张数是一样的,相等的,所以用一样的字母表示。

师:也就是说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板书)

师:那这里的n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1:所有的数。

生2:所有的自然数。

师:看来,字母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表示某个确定的数,还能表示许多数不完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字母的魅力。(板书揭题)

[反思] 新课导入,选取了具有儿童化的歌谣与数的儿歌的素材,折射出教者的数学文化,体现了数学生活化,从“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青蛙两张嘴??”来开始研究,从简单中挖掘深刻与丰富,教师的退出(咱们这样说下去说得实吗?谁有本领,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一句话来表示)成就了学生的创造,“逼”学生自己想出用了母来概括,让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真切地感受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个确定的数,它还可以表示一些数、一类数。

5、转化的应用

——《用方程解答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教学片断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用方程解答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70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稍复杂的方程》的例3。通过例

1、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只含一个未知数的问题。要学会用方程解答两个未知数的问题,重点是要弄清如何设未知数。因此,引导学生如何把两个未知数转化为一个未知数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我们通过启发提问、引导思考、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魅力,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让学生体会了使计算结果同时满足题目中所有的条件的科学的检验方法。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课件出示:100克

师:一个鸡蛋有多重?

生:50克。

课件出示:

苹果

桔子

150克

师:你能说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各有多重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苹果和桔子都是未知量。 篇二:教学案例反思

苹果引发的收获

曲才华 “教育犹如在森林里游弋,每天总会遇到一朵奇异的花,一株不知名的草,或一颗耸壑昂霄的大树,带给人欣喜,引起人思考,使得人震撼。”随着社会的发展,课堂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出现了许多教学预设之外的的情景和事件。如何巧妙应对这些意外,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教学机智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案例描述:

这个班级在全校以“吵”而著称,对老师来说上每一节课都像是挑战。今天是12月25号圣诞节,铃响后,八年级四班还沉浸在热闹中,站在教室门口的我惊呆了,教室的地板上躺了好几个红红的大苹果,让人看了禁不住真想咬一口,可是再继续往前看是一个摔得粉碎的苹果,还有一个已经踩成稀泥,讲桌上还放着一个用一张漂亮的包装纸包好的大红苹果……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我怔住了!肯定是哪个捣蛋鬼在作怪,一时间怒火充满了我的大脑。镇定片刻之后,我调好状态走进教室,指着讲台上的苹果说:“what’s this ?”“It’s an apple”这声音倒还整齐,但有点低沉。“It’s an apple”我顺势将单词写在黑板上,说道:“I know you all like apples, but whose is it?”真想快点就出小捣蛋来,问个清楚。“It’s ours.It’s for you.”稀稀落落有几个声音。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句:“why?”“Merry Christmas!”我心里“咯噔” 一下,好一个意外!顺着声音找去,那不是张宁吗!他终于开了“金口”。我冲他微微一笑,想到自己刚才有些责怪的语 气,我的脸颊有些发烫。一个念头忽的闪过我的脑海,为什么不借题发挥呢?“Thank you for your apple.But don’t you have angthing else to say on this special day? Do you know about apples”我开始用汉语引导这个在英语方面有困难的小捣蛋鬼:“apple 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最常见的一种水果,酸甜可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是健身防病的食物,它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都很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称为:“大夫第一药”。“有谁知道有关apple的著名谚语?”这时班里的“万事通”说道:“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我让同学们翻译了这句谚语。接着我顺势又问了同学们:“Do you know what’s the meaning of ‘apples’?”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说出来一些有关苹果的喻意,结合学生学习了“Thanksgiving Day”有关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有关圣诞节的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运用和扩展,表现好的学生可在课后分享苹果,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连基础差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完全跳出了教材的局限性,各显身手。这时捣蛋鬼向我示意走向讲台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I’m sorry! Miss Qu! ”然后他收拾了弄坏的苹果。最后我总结:“Appl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 we should cherish every apple.let’s eat an apple every day! Thanks to the apples,they makes our English class so fun.”师生之间融成了学习的共同体。

教学反思:

一 妙用教学机智。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尤为重要,所谓教学机智 是指根据当时情况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的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很投入、很开心。这堂课改变了我对这个班级的印象,也树立了我在学生中的威信。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把愤怒的姿势换成握手,让一句厉声的呵斥变得温和,轻拍对方的肩膀,给忧怨一个宽容的眼神,用心倾听他人的话语……营造一种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人性的温馨,它需要教师用心领悟。

这个片段只是我在教育生涯中遇到的千千万万个意外中的一个,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有把握吗?如果在公开课上遇到又会怎么办呢?灵感只垂青辛勤耕耘的人。我想只要在平时多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注重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坚持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努力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将教学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 将课堂“意外”视为资源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的教案的演示,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而会出现不可预设的“意外”,这是一种丰富的生成资源,是课堂中容易被忽视的一道美丽风 景。如何使其为我所用,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并因势利导。

案例中,面对走进教师的“节外生枝”,我没有置之不理,更没有以师道尊严去抹杀一切,而将教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我们谈论了苹果的价值,对学生起到了自我教育的作用。以苹果作为奖品与学生一起分享,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愿望,又增进了师生的感情。由此,苹果贯穿了一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为人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发展。案例中,我捉住了捣蛋鬼的一句珍贵的回答,及时对他的参与表示肯定。在引导学生谈论圣诞节的有关知识时,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连基础差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这就提醒我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他们的表现并不杰出,但我们的课堂会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多样的个性而精彩。

本案例中,一个苹果成了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一首歌、一句话、一个关爱的眼神、一次共同的经历都可能成为这把金钥匙。 篇三:教学反思与案例分析

《燕子专列》案例分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人们在风雪中救助燕子的感人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品读中再现爱心。

看到成千上万只燕子在冰雪中挣扎,政府发出了呼吁,人们坐不住了。

(1) 读一读这段话,你看到、想到哪些人走出了家门?结合词语说说自

己的体会。

(2) 出示:“——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踏着冻得坚硬的出路,

——寻找冻僵的燕子。”(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展开大胆想

象,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运用文中的语句说具体。结合图片想想人们还

会在哪些地方寻找燕子?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3) 引读再现。(根据学生想象出的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来引读。读

出人们此时不畏严寒、勇敢坚定的精神。如:一位刚走进家门的老人

走出家门,一位年青人走出家门等。)

反思:利用填空帮助学生打开人人救助燕子的画面,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人们走出家门,寻找失落在石缝、树隙、溪侧、沟畔的燕子的画面。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各有特点的人物进行反复引读,再现冰天雪地中涌动的热血爱心,感受悟到瑞士居民救助燕子的行动之艰,爱燕子情感之真。这种爱心融入到

《燕子专列》教学案例

《燕子专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有着一个鲜明的主题:“爱护周围环境”,围绕这个专题,我们所选择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故事,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和谐之情。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本案例的撰写以人类对动物的博大爱心为主线,将这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之中不断增强人与动物是朋友,应该和谐相处这一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师:谁能记得有关燕子的诗句,课文,歌曲?(指名表现)燕子是春的使者,是大自然的精灵,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趣,融融的情。春去秋来,燕子在南北迁徙的长途跋涉中,发生过多少事情,又遇到过怎样危险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它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的感慨!板书课题:6 燕于专列。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自学生字词。

(1)请你把课文中的生字和你认为难读的词语找出来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和拿不准读音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

(2)师拿出词语卡片以多种方式读。(开火车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瑞士

舒适

启程

特殊

骤降

疲劳

麻烦

致谢 成千上万

饥寒交迫

(3)找出课文中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试着读给同桌听,可以相互纠正和示范。

2、通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人和燕子之间的事情)

3、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保护、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说明:此处注重了自学方法的渗透。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意识和方法,但是自学能力还有待逐步提高,学习更多的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在解决生字词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任务和时间,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希望学生能自己扫清课文的字词障碍。

三、围绕“爱”,读书讨论,朗读体会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课文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政府 公民)

燕子遇到了麻烦:气温骤降 风雪不止 昆虫冻死 长途跋涉 疲劳不堪 饥寒交迫 濒临灭绝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二段(老师提示引导语:

1、他真是一个善良的孩子,老师看出来他此时很难过。

2、同学们能不能看出她对燕子的深深同情啊?

3、成千上万只燕子所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它们真可怜啊!??),鼓励学生此时大胆流露出对燕子的同情。

3、师:读到这里,老师不得不说瑞士政府作出决定真了不起!你有同感么?让我们一起对瑞士政府说:你们能作出这样的决定,真是了不起!(专列呼吁)

4、政府为燕子准备了专列,还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去寻找冻僵的燕子,你能代表瑞士政府向人们发出怎样呼吁呢?小讨论后发言。

5、师:人们听到政府的呼吁后师怎么做的?出示动画:在冰天雪地里,人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是却做着同样的事情,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这样不顾个人安危而去寻找冻僵的燕子?

6、请看下面一段话,关注画线的词语,你从这些词语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出示下面一段话:

听到消息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废物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7、学会自由读后谈体会。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9、师:谁能读给大家听听看?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为了寻找冻僵的燕子,人们置危险于不顾的焦虑心情。(老师引导语说:

1、看得出来,你如果在瑞士,一定是最先走出家门寻找燕子的居民之一。

2、你一定是寻找燕子队伍中的一员。

3、看来,你一定很关心冻僵的燕子,希望自己能找到更多的燕子。??)鼓励学生真情流露!

10、师:孩子是该受到保护的弱势群体,但是课文中的小贝蒂却没有袖手旁观,在寻找燕子的倡议提出后是怎么做的呢?如果你看到了小贝蒂一定会想对她说点什么吧?

11、自读后谈想法。

说话表演体会例举: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学生:小贝蒂,你真了不起!你为燕子所作的一切燕子一定非常感激??)

12、师通过人们不懈的努力,出现了课文开头那感人的一幕。请仔细体会此时得救的燕子是怎样一种心情?带着燕子特有的喜悦和感激把课文的第一和最后一段读读看。

13、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奏响了

和谐的乐章,用情,纺织了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说明:此处设计重视了引导学生感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感受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望。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弄清瑞士政府为了救助遇难的燕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瑞士公民为了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甚至不顾自己生死。因此在课文理解上采取强调以多种形式的自悟朗读,不断交流来体会贯穿全文的“爱”,从而是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四、拓展交流

学生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课指名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会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麻烦”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在学生体会理解“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这一句时,让学生重点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理解“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长途跋涉”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5000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饥寒交迫”这个词语。学生理解的很好。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理解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 “麻烦”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呼吁”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上一篇:特约通讯员管理办法下一篇:环保督导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