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背诵内容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先秦诸子散文背诵内容

统编版高中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教学研究

摘要: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的占比增加明显,这说明教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及哲学思维的培养,而这一初衷恰巧与新时代背景下“读写配合”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阐述“读写配合”理念的内涵与要求以及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诸子散文的价值与特点,指出高中诸子散文进行“读写配合”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并尝试着进行教学策略探究,从而为高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读写配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诸子散文;教学策略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读写配合”理念

“读写配合”,又叫“读写结合”,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传统的教学策略,也是常用的语文教学方式之一。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读写配合”理念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一)“读写配合”理念的内涵

传统的“读写配合”教学注重“读”与“写”的外在表现,即学罢一篇课文后,对其中的词句进行摘抄,并在写作中照搬所摘抄的词句或对文章的写法进行仿写。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也割裂了“读”与“写”的内在联系,达不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根本目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读写配合”教学强调以深度阅读教学为基础,注重“读写一体”的内在联系,将“读”与“写”的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引领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并经过学生的自我思考转化为理性的写作技巧,以便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一方面又使学生通过写作检验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增强自己的阅读广度与深度,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得到提升[1]。

(二)“读写配合”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语文并不只是阅读理解,写作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正确的语文教学方式应是以阅读为基础,让阅读与写作配合起来,这样才能很大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2]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读写配合”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读写配合”的理念在新课标、教材与语文课堂中皆可略见一斑。

1.在新课标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其在必修课模块的划分中,将课程分作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目标,组成“语文一”至“语文五”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均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3]P2-3,可见《新课标》明确地把阅读与写作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此外,较之以往的版本(2003年版),《新课标》将阅读和写作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阐释得更加明晰。如,学习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指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把握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写作的一般规律。”[3]P18如学习任务群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出:“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3]P20......《新课标》中的这些要求说明了“读写配合”在新时代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顺应《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语文“读写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读写目标。

2.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排也体现出了“读写配合”的理念(此处的必修教材包括必修与选择性必修)。该教材在每个单元课文阅读学习之后的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中,都会设置一个与本单元阅读主题相关的习作任务,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写作反馈,旨在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与阅读感悟,使学生在写作、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深化阅读体验;一方面旨在结合阅读所学技巧与经验促进写作,使学生通过深度阅读体会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总结写作规律,从而更好地完善写作。如在选择性必修上册二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中,便要求学生在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选一个经典句子,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并自定角度与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任务的最后,教材编者也为学生从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总结出了类同“先秦诸子散文”文体的文章之写作规律,即注重审题与立意。由此便可看出,“读写配合”理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在每篇文章之后的学习提示中,编者均有意突出“读”与“写”的关系,注重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在必修下册第九课《说木叶》末尾的学习提示中,编者说道:“学习本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4]P66

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先秦诸子散文

经笔者梳理发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先秦诸子散文篇目较之人教版必修教材有所增加:人教版必修教材中仅有3篇,统编版必修教材中则增至11篇,增幅较大,说明在新时代思想的影响下,教材编写者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理性哲思的培养愈发重视,隐含了一定的编者意图。

(一)分布梳理

由上述表1、表2可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增选了诸如孟子、庄子、礼记、老子、墨子等多家經典必读篇目,较之人教版必修教材有了较大的变动,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有了全新的要求。

(二)编选目的与教学价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对先秦诸子散文篇目的选择与分布编排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与价值。高一必修上册六单元选录了荀子的《劝学》,此篇就内容和意义来说相对简单,放在此单元与韩愈的《师说》、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并列主要是为了突出“学习之道”的单元核心,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5]。高一必修下册一单元选录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这些文章在内容理解上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反复阅读思考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并“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4]P1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二单元选录了儒家、道家、墨家的一些经典论说,这几篇文章意蕴深远,思想多元,分别体现出各自所代表学派的思想风格,编者将其纳入同一单元旨在通过展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解放盛况,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底蕴深厚,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领悟先秦诸子的人生哲思并“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方法及妙处”[6]。

三、“读写配合”理念运用到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的意义

在高中先秦诸子散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配合”策略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其具有充分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意义深远,具有极大的价值。

(一)高中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教学的可行性

1.现实依据

(1)教学发展趋势

笔者在借鉴《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整合教学”理念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后不难发现,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赋予了读写教学更高层次的历史新使命,读写互渗的趋向愈发鲜明。“语文读写教学作为新时代‘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重要路径,承载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7],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应具有的意识,语文教师应在践行新时期“读写配合”理念的过程中真正将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从前文表2可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先秦诸子散文的篇目大大增加,这说明其在承担新时期读写教学任务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编者和教育学界的重视与肯定,为“读写配合”教学策略的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源。

(2)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表明,对其的教学应将“读”与“写”进行配合与交融。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先秦诸子散文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它们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甚至对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孔子之文提倡“仁义礼智信”、墨子之文主张“兼爱、尚贤”、老子和庄子之文主张“顺应自然”和“逍遥无所依”等,这些思想内容有的强调爱国、爱人,体现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的强调自身修为,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但无论如何,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阅读,而教师适当的话题作文训练便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入解读与领悟。其次,在语言文风上,先秦诸子散文各具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纡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譬喻丰富等,面对这些或瑰丽或含蓄或奇幻的文章,教师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这些文章各具特色的风格,还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受先秦诸子在行文时对语言运用的精妙把握,借助仿写、扩写去学习前辈先贤们的书面表达技巧,并运用于习作之中。最后,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仅有观点的语录体,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其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過程与特点。议论文写作一直是高中写作教学的重点,而先秦诸子散文中巧妙的说理技巧与严密的论证逻辑正是教师进行议论文教学的优质资源,应得到重视与关注。

2.理论依据

孙绍振教授认为,“解读的终极指向在于运用,其成效最终体现于实际的写作实践中。”[8]因此,他在其专著《文学创作论》中强调:“要在读写上实现解读学和创作论的有效接轨,从写作角度着眼,将文本还原至作家创作的实践过程,在过程与结果的两相映照中,深入文本的内在深层结构,洞悉文本的写作内核。”,“在分析作者的写作成因中,窥其写法的秘妙,从而将读写进行紧密关联,在阅读中进一步学写作,真正将读写落到实处”[9],做到“以写解读,读以致写”。此外,叶圣陶认为:“现代文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10]根据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可推导,先秦诸子散文的“读写配合”教学也符合现代文“读写教学”的这一心理过程,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知,孙绍振读写观(即孙绍振文本解读理论和作文观)、阅读写作理论和迁移理论均证明在高中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实施“读写配合”理念是可行的,所以无论是在文学、教育学还是心理学方面,“读写配合”策略在先秦诸子散文教学中实施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持。

(二)高中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教学的意义

在高中先秦诸子散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配合”理念,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优秀名家经典的深度阅读,而且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1.“以写解读”:话题写作的训练促进文本的深度阅读

带有相关话题的习作任务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反复阅读并思考相关文章,学生作文中一些有深度的想法和观点往往能体现出他们对原文的深度解读,这便是孙绍振教授所说的“从创作中来,到解读中去”的“以写解读”观点。如基于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句的理解,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核心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等习作任务,便使学生为了获得写作灵感而不得不折回原文去反复阅读并揣摩语句的思想内容,以此达到“以写促读”、巩固阅读成果的目的。

2.“读以致写”: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写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收录的诸子散文篇目皆是先秦时期优秀的说理性文章,先秦诸子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见解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与主张尽数凝练于著作当中,可谓是先他们的思想结晶。其客观全面的论证、缜密清晰的逻辑结构、丰富多元的论证方法,是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良好的客观条件,也是训练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经典范例。此时,教师“读写配合”的阅读教学便可使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将文章中巧妙的说理技巧与逻辑严密的论证方式运用于自己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以达到“以读促写,读以致写”的教学效果。

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积累经典写作素材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6]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其蕴含着久远且深邃的华夏文化意蕴,蕴含着古代先贤刻进骨髓的的仪礼修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过程,便是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的过程,先秦诸子散文也因此而被奉为经典。因此,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不仅重在理解,也重在积累,它们皆是写作时不可多得的经典素材。

四、统编版高中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的教学策略

高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读写配合”教学重在“读”与“写”的衔接与联系,这是许多教师在实施“读写配合”策略时容易忽略的问题,这往往导致“读写结合”走向“重读轻写”或“读写分离”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巩固三个方面以及用与时俱进的视角分别进行高中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教学策略的探索。

(一)课前: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的衔接准备

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做好对先秦诸子散文进行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衔接的准备工作,针对学生的学情与兴趣,合理地设计教学,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读”与“写”的充分配合与联系。

1.基于文本与教学解读,挖掘写作教学的“立意”

教师要进行教学,首先得对文本进行透彻的解读。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相关的文本解读理论,提前对相关文本进行反复阅读与深入剖析,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对先秦诸子的理论主张、思想风格与人生价值追求进行深刻理解,在专业学术研究方面做好充足准备。其次便是在对课标、教学大纲、教材准确解读的基础上,抓住教学侧重点,挖掘写作立意。课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指出了选取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意图与教学重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便要基于这三个标准来进行。只有明晰了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写作教学的“立意”也就应运而生了。比如《劝学》的编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学习之道”,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主要围绕《劝学》的“学习之道”来带领学生进行解读,并挖掘出“学会学习”的写作立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2.针对学生学情反馈,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除了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解读外,还应重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新时代的“读写配合”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对教师、学生的要求均提升了层次。因此,教师在设计先秦诸子散文“读写配合”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接受程度,“读写配合”并不等于“读写均衡”,教师可适当调整一堂课中“读”与“写”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以读带写,写以解读

课堂的实施过程是一堂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读写配合”策略实施的关键一环。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先秦诸子散文进行素读后再深入地研究品味,从而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诸子散文的文化意蕴、人生哲思、说理技巧与论证方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生活体会,进行相关的写作小练笔(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30分钟内可完成)。如在学习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疏通文意与精读文章之后,可针对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人都有‘四端’”的观点,让学生思考并论证这一观点是否合理,并仿照文章的说理技巧与论证方式在课上完成300字左右的小議论文。然而,练笔的完成并不代表对课文学习的完成,写作的成果最终也要回到对文本的解读上来。因此,在展示完学生的写作成果后,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升华主题,使学生在进一步解读文本时拓宽思路,促进深度阅读。

(三)课后:积累素材,读以致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编录的先秦诸子散文都是文质兼美、发人深省的经典之作,其中所提出的著名论断如《劝学》中的“跬步千里”“锲而不舍”的“学习之道”;《庖丁解牛》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做事之法”;《大学之道》中“修身为本”与“三纲”“八目”的“人生之道”等,这些观点均是历经几千年的时间考验仍屹立不倒的至理名言,教师在课后应要求学生加以归纳积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此外,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十分巧妙,如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进行说理,行文逻辑严密,善于因势利导、由小而大、由近及远地层递推论;荀子反对华辞巧说,文章论题鲜明、中心突出,善于运用类比和引证方式进行说理;墨子文章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这些论证方法各具特色且巧妙严密,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来进行归纳和积累,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训练时有所体现,从而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与时俱进,在读写配合教学中体现德育与美育

“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先秦诸子散文便是响应新时代号召的优质范文,教师在进行“读写配合”教学过程中应对这一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首先,在阅读教学中“立德”,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引导其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从经典中“学做人,学做事,学处世”,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树人”,使学生在训练中创造“美”,让其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先秦诸子散文“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内核,从而在写作中挥斥方遒、建立风骨。

结语

总之,高中先秦诸子散文的“读写配合”教学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学目的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与写作是互为一体的关系,教师对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课前做好“读写衔接”的准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好“写以解读,读以致写”的理念,课后及时巩固阅读所学并积累写作素材,与时俱进,以最终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英.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应为与可为[J].教学与管理,2021(31):46.

[2]朱莹蓓.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1.

[7]黄雯.新课改背景下孙绍振读写观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8]孙绍振.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J].语文建设,2008,(3):4.

[9]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138.

[10]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125.

作者:郑吉慧

第2篇: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上)

漆园丁

内容提要

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 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的区别。《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文 风的区别。诸子语录体具有一定的共性,发展过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形式,但已呈现为具有对立情绪和说服性质的论辩文,形成独特 的论辩风格

关 键 词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无为

仁爱

兼爱

仁政

语录

论辩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变革,政权、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老子》的深邃,《论语》的雍容,《墨子》的质朴,《孟子》的雄辩,对后世文学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老子与《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东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吏。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是道家经典,亦称《道德经》,凡81章,5000字。相传为老聃所著,实出于战国时 期,内容基本是老子的思想。世传《老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1993年湖北荆 门郭店出土的《老子》被认为是最早的版本。《老子》较早的重要注本是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自汉魏以来,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今人 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的思想。首次阐述“道”的学说,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是人类社所必须遵循的准 则。概括出最高实体的道,对前人是一个突破,标志着人类理性思维的进步。阐释虚玄模糊,没有区分精神和物质,导致后世学者向唯物和唯心两端发展。其朴素辩 证法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对立统一,具有相对性。万物归结于矛盾的两极,相辅相成。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祸福相倚,正复为奇。柔弱胜刚强,以消极退避的表象掩 盖积极进取的实质。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反映了战乱中人们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揭露和抨击当权者的残酷剥削,具有强烈的批 判精神。

《老子》的文风。《老子》,文章简洁精练,寓理于形,情思深邃。文体属于语录体,没有对话的痕 迹,只述论点,略去论据,适应采用整齐的句式说理。韵散结合,某些章节全用韵语,大多随文成韵,并无一定程式,但音调和谐,富于节奏感,呈现为形式精美的 哲理诗。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哲理。语句凝练,精警深邃,善于对复杂事物作抽象的概括,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格言的特 性,警句广为流传。

第二节

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 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的祖先为宋国贵族,出生于鲁国,做过管理仓库和牧场的小吏,曾任鲁国的中都 宰、司空和司寇,短期行摄相事。孔子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主张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始终不得用事之机。暮年回到鲁国,整理过《诗》、 《书》、《礼》、《乐》、《易》等,根据鲁国的史料修订《春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见《史记·孔子世 家》。

《论语》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撰,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后为儒家 经典。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种版本。《古论语》和《齐论语》失传,流传至今的《论语》凡20篇500余章,是经过融合的《鲁论 语》。《论语》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用三国魏人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宋代朱熹《四书集注》有《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父子有《论 语正义》,今人杨伯峻有《论语译注》。 《论语》的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 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文艺思想:重视文艺的 社会功能,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用事父事君的伦理教化作用。审美情趣:辞达而已。绘事后素。文质彬彬。 《论语》的文学性。《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幅短小,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题概 篇。篇名取首章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文学性不因语录体而削弱,《论语》的文学性高出诸子。一是刻画出孔子和孔门著名弟子及其他人物的形象。描绘 出人物的仪态举止、神情口吻和音容笑貌,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雍容和雅,朴实含蓄,生动传神,明白易懂,含义深永,具有概括性, 富于哲理性,不乏个性化,传世成语特别多。

第三节

墨子与《墨子》

墨子(约前468——约前376年)名翟,鲁人,一说宋人,墨学家派创始人,战国初期著名思想 家、教育家。墨儒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一派著《墨辩》,发展逻辑思想,一派推行宗教,演变为游侠。墨家到战国末期已经衰微,汉代以后几乎后继无 人,销声匿迹。《史记》中墨子之传附于《孟子荀卿列传》之末,只有短短二十余字。

《墨子》原有71篇,今存53篇。或为墨子本人所著,或为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或为墨家后学所 写。《墨子》历来不受重视,少有人研究,因为墨家宣扬平等,封建统治不接受;墨文不讲文采,封建文人不欣赏。司马迁将墨传附于《孟荀列传》末尾,仅二十四 字。清代孙诒让是作《墨子间诂》。

《墨子》的思想。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兼爱”是《墨子》的核心思想,是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等的爱,与儒家强调等级差别相对。“兼爱”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是“非攻”,即反对攻伐性战争。但 支持、参与并且擅长防御性的战争。“尚贤”即任人唯贤,以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尚同”是“尚贤”的发展,倡导国家政治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这两大主张与儒、 法诸家相近似。“节用”、“节葬”是指节约活人的用度和死人的丧葬。墨家信鬼神,不同于诸子用神话传说说理。 《墨子》的文风。《墨子》产生于战国前期,但成书很晚,因而体例较复杂。有早期的对话语录体, 由论辩文,也有后来完整的专题论文,多数文章能够以题概篇。《墨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一格,特色鲜明。一是文章体的例有因革,从对话语录体到专题论说 文,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程。二是逻辑推理很严谨,明确三表法、类推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首创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运用和阐述,同时首开论辩散文之 先河。三是朴实无华,不加修饰,尚实尚质,通俗流畅,说理透彻,体现了墨家特有的审美情趣。

第四节

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 家和散文家,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家道衰落,家境贫困,他的成长得力于母亲培 养。《荀子·非十二子》将子思与孟子相联系,《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故世称“思孟学派”。孟子学成之后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游历 宋、薛、鲁、滕等国。其政见不合于当时连横合纵、攻伐为右的形势,故未能为各国君主所采纳,于是只好退而授徒,著书立说。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的概况。《孟子》记载孟子及时人的言论,是继《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史 记·孟荀列传》记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汉书·艺文志》载“《孟子》十一篇”,东汉的赵岐认为外篇四 篇是赝品,不作注释,于是亡佚。七篇各分为上下篇,篇内分为若干章,篇章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篇名取首句首句的关键词,章名一般取首句,仍然是语录 体,但章幅一般比《论语》的长得多。《孟子》的通行注本有《十三经注疏》中的《孟子注疏》,保存东汉赵岐注,采用宋代孙奭疏。南宋朱熹《四书集注》中有 《孟子集注》,清代焦循在东汉赵岐注的基础上作《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的继承和发展。提倡王道,则 反对霸道;提倡仁政,则反对暴政。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贪婪残暴,包含浓厚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是对孔子“性相近”的继承和发 展。孟子认为如同人人有四肢,所有的人都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文艺观主张:“知人论世”, 将作品与作者及社会背景联系考察,以求正解。理解作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正确探求作者的本义, 而不至于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孟子》的文风。《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但不同于《论语》的气度雍容,坐而论道,而是以 论辩为特色,是为论辩文。其特点一是感情强烈,气势逼人;二是善设机巧,欲擒先纵;三是长于譬喻,说理生动。感情和气势来源于内在的浩然之气和外在的铺排 手法,机巧和擒纵体现在掌握论辩的主动权,娴熟地运用逻辑推理。譬喻不见堆砌,用得恰到好处。此外作品通过对话过程和表情,展示出孟子的个性:傲岸梗直, 坚持原则,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有的寓言善于刻画人物,成为讽刺小品。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文章自然流露中心论点,自然形成篇章结构, 有些长篇已经初具起承转合的规模。

【精读作品】

《小国寡民章》、《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非攻》、《公输》、《孟子见梁襄王章》、《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鱼我所欲也章》。

【思考练习】

1.简述《老子》的“道”

2.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季氏将伐颛臾章》看《论语》的文学性

3.从《非攻》、《公输》等篇看《墨子》的文风

4.从《齐桓晋文之事章》、《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看《孟子》的文风

先秦诸子散文(下)

漆园丁

内容摘要

庄子、荀子、韩非子、吕不韦等均为战国中 后期的人物,《庄子》、《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诸子著述有自创也有集体创作。《庄子》讲究逍遥无为,《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总结 法、术、势,《吕氏春秋》集合先秦诸子成为杂家。这一时期说理文体制成熟,而诸子文风各具特色:庄文恣肆,荀文浑厚,韩文犀利,吕览渊博。

关 键 词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 无为

礼法

法术势

恣肆

犀利

先秦诸子论说文体制渐趋成熟,《庄子》内篇以题概篇,《荀子》的文章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韩非子》的文章创作立论、驳论和解说等多种形式,《吕氏春秋》进而讲究全书的严谨布局,战国后期诸子散文体制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第一节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 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其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 仕。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因其剽剥儒墨,放言无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一生未入仕途,安于平民生活,生活贫困,居住穷巷,织鞋为生。楚威王曾厚币聘 请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庄子也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且、魏牟几人。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 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偏重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中唐时期《庄子》成为道 教经典,称为《南华真经》,庄子也被道教尊为“南华真人”。《庄子》最早的注本被认为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其实是郭象剽窃竹林七贤之向秀的注释成果。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清代郭庆藩有《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的思想。“道”为化育万物的精神本体,人们可以通过修养而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 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超越有限的现实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 夭、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由愤世嫉俗走向 超世脱俗。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无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庄子》的文风。《庄子》散文善于用寓言说哲理,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 特,随意夸张。将自然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寓言故事密度大,用寓言代说理,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寓言的主题具有同一性和 多义性,同一性即用多个寓言阐释同一个道理,多义性即用同一个寓言阐释多种道理。其寓言形象的含义往往超越作者的创作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往往烙上时代印记,有所折中或曲解。因而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作者的本义、注者的释义和读者的取义。文风恣肆,没有固定模式,或先分后 总,或先总后分,或分总同用;意到笔随,得心应手。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先也”。 从《逍遥游》的本义、释义和取义看《庄子》文风。

第二节

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约前238年)名况,也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 一位大师,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散文家。曾游历秦、齐、赵、楚诸国,齐襄王时在齐国稷下学宫“最为老师”,并三次被任为祭酒。后来荀子遭到齐人的谗毁,便 去齐适楚,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委任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去官职,于是居家于兰陵,从事著述。著名法家韩非子和秦丞相李斯原来都是荀子的学生。见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子》的文章主要是荀子自撰,弟子杂录约占五分之一。西汉刘向将其整理编订为32篇,定名为《荀卿新书》,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称为《荀卿子》,宋以后始称《荀子》。清王先谦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唐代杨倞的《荀卿子》注是权威注本。

《荀子》的思想。荀子批判诸家学说,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虽 然属于儒家,而与孟子的正统儒家有别。荀子改造儒家学说,兼容法家思想,主张礼法兼用,威德并施,王霸并行。与孟子“法先王”相对,提出“法后王”;与孟 子的天命观相对,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定胜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大体继承孔孟学说,但并不墨守陈规, 善于变通,是一代通儒。

《荀子》的文风。《荀子》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成熟。一是普遍以题概篇,即文章的标题能够高度概 括文章的内容。二是文章结构要素具备,一般每篇都有中心主题,有整体结构,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讲究对比论证等方法,首次完成说理文的体制。三是继承儒家 的文质相符,排比博喻,文辞富赡,有欣赏价值。四是整体文风浑朴厚重,严谨缜密,说理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相结合,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荀子》散文对后 世的论说文形式的影响最为深远,直至今天。

第三节

韩非与《韩非子》

韩非(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之集大成者,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韩非 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而旧贵族势力很强,当权者名高而无能,屡屡丧师失地。韩非多次上书,建议变法图强,都未被 采纳。韩非口吃,不善言辞而善写作,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凡十余万言。文章传至秦,秦王嬴政十分赞赏,为得到韩非而发 兵急攻韩。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嫉妒,李斯与姚贾共进谗言,将韩非下狱,逼迫韩非服毒自杀。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子》亦称《韩子》,《汉书·艺文志》载55篇,今本《韩非子》合于此数。《韩非子》主要 为韩非自撰,也有混杂、散佚和增补,如首篇《初见秦》,郭沫若认为是吕不韦所作;《存韩》并非一人所作,《有度》论及韩非死后事,绝非韩非所作。《北堂书 钞》等类书中录有《韩非子》佚文。《韩非子》原有旧注,注文粗略。清末王先慎辑录诸家校释,参以已意,成《韩非子集解》,是《韩非子》最权威的注本。

《韩非子》的思想。韩非继承发展前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法”,法是法令,是治理百姓的公开条规;“术”是权术,是藏于胸中驾驭百官的手段;“势”是权势,是“法”和“术”得以施行的保障。韩非提出以法治为中 心,法、术、势相结合的集权主义思想,为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性恶论,既集法家之大成,也总结了老子和荀子 的思想。

《韩非子》的文风。韩非子继荀子之后将论说文发展得更为成熟,是先秦论说文发展的最高阶段。特 点一是多长篇大论,有立论、驳论、解说几种类型,具有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二是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单刀直入,鞭辟入里。三是驳 论采用立意设词,往来诘难,先引出反面观点,然后进行驳难,针锋相对,切中要害。四是善于用寓言和史实说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内外储说》汇集 寓言,可能是储备材料,以待作文,却自成洋洋大观的故事专辑。五是文章风格峻峭犀利,锋芒毕露。法家刻薄少恩,真率直露,为文讲究实效,少有文饰,显得冷 峻、峭刻、尖锐、犀利,其锋不可犯。

第四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 ——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秦国的相国。早年经商,家累千金,在赵都邯郸结识质于赵国的秦公子子楚,遂资助子楚继位,被秦庄襄 王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即位,他继任相国,被尊为“仲父”。不久因嫪毐逆反事受牵连而被免去相国,迁徙蜀地,途中自杀。见《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有门客三千人,令其各著所闻,集体编著成书,号曰《吕氏春秋》,亦称为《吕览》。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大部分,计160篇文章。《吕氏春秋》的注本最早有东汉高诱注,明代有多种刻本。近人许维遹有《吕氏春秋集释》,今人张双棣等人有《吕氏春秋译注》。

《吕氏春秋》的思想。《汉书·艺文志》将此书归于杂家,班固认为杂家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高诱注云:“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验格”。杂家并不是杂糅,而是兼采各家之长,力求融会贯通。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较多,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政治思想以道家为基础,以儒家为主导,兼采诸家融合而成。重视音乐艺术的教化 作用,对音乐艺术的起源有珍贵的记载。《吕氏春秋》总结统治天下的理论,适应了秦统一中国的需要。

《吕氏春秋》的文风。此书体例最为严谨:十二纪每纪五篇,八览每览八篇,六论每论三篇。每组内 部的文章各自成篇,共同讨论某一方面的问题。书成之后,悬赏增损一字者千金,是出于政治目的,也说明全书的设计和撰写都煞费苦心,体例完善而表述精确。文 章篇幅一般较短,问题逐个提出,逐个解决,绝少长篇大论。文章写法往往先以言论开篇,中间用事实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前后照应,中间生发,具有很强的逻辑 性和说服力。书中保存有三百多则寓言和历史故事,数量与《韩非子》不相上下。故事层出不穷,重在说明事理,故很少夸饰渲染,大多情节简单而富于哲理,有些 较长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具有小说因素。

先秦诸子散文还有法家的《商君书》、道家的《列子》、名家的《公孙龙子》等,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影响都不及《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不再展开阐述。

【精读作品】

《逍遥游》、《养生主》、《胠窃》、《秋水》、篇》、《五蠹》、《说难》、《察今》、《察传》。

【思考练习】

1.《庄子》寓言主题的多义性

2.从《劝学》看《荀子》文章的体制和文采 3.从《五蠹》、《说难》看《韩非子》的文风 4.简论《吕氏春秋》归于“杂家”的意义

《劝学》、《天论》、《赋

第3篇:先秦诸子选读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重点学习选文第

1、

3、

4、

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老子及《老子》

1、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2、老子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斯恶(è)已 (2)音声相和(hè) (3)共一毂(gǔ)

(4)埏埴(shánzhí)以为器 (5)凿(záo)户牖(yǒu)以为室

(6)自见(xiàn)者不明,自矜(jīn)者不长(zhǎng) (7)曰余食赘(zhuì)形,物或恶(wù)之 (8)其脆易泮(pàn) (9)起于累(léi)土

四、研读文本

1、研读第1节。 (1)诵读。 (2)梳理。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3)分析。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

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2、研读第3则。 (1)诵读。 (2)梳理。

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 (3)分析。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3、研读第4则。 (1)诵读。 (2)梳理。

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á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ǎ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 (3)分析。

《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

4、研读第5节。 (1)朗读。 (2)梳理。

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

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3)分析。 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

5、研读第6则。 (1)朗读。 (2)梳理。

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 (3)分析。

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

五、课堂练习

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1、学生发言。

2、教师提示。

《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六、布置作业

1、自己梳理第

2、7则。

2、完成相关练习册

第4篇:先秦诸子默写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背课文

(五)

一、背诵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顚沛必于是。

1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9、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散文选读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息尚存、巧言令色、言而有信、众星拱月、三十而立、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温故知新、见义勇为、既往不咎、尽善尽美、不耻下问、三思而行、愚不可及、文质彬彬、诲人不倦、举一反

三、择善而从、任重道远、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循循诱导、欲罢不能、后生可畏、升堂入室、过犹不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省 1

不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察言观色、名正言顺、手足无措、一言兴邦、杀身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血气方刚、色厉内荏、道听途说、患得患失、心安理得、文过饰非、老而不死、待价而沽、怨天尤人、

一言以蔽之、朽木不可雕、君子坦荡荡、欲速则不达、杀鸡焉用牛刀、是可忍孰不可忍、三月不知肉味、道不同不相为谋、三人行必有我师、四海之内皆兄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孟子》成语

孟母三迁、不远千里、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寡不敌众、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为富不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手舞足蹈、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自怨自艾、先知先觉、却之不恭、知人论世、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以邻为壑、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彼一时,此一时、挟泰山以超北海、五十步笑百步、顾左右而言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的寓言

五十步笑百步、攘鸡者、揠苗助长、庾公之斯、墦间乞食、校人烹鱼、学奕、王良与嬖奚、楚人学齐语、陈仲子、逢蒙杀羿、冯妇。

《荀子》成语

安如磐石、兵不血刃、冰寒于水、不教而诛、博闻强记、博学多闻、持之有故、苟且偷生、狗彘不若、后发制人、横行天下、坚强不屈、积善成德、积水成渊、跬步千里、坎井之蛙、开源节流、面有菜色、驽马十驾、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强本节用、青出于蓝、前车之鉴、锲而不舍、顺风而呼、生杀予夺、始终如

一、天高地厚、提纲挈领、一唱三叹、约定俗成、移风易俗、以卵击石、源清流洁、言之成理、专心一志、自以为是、锱铢必较、载舟覆舟、流言止于智者、万变不离其宗。

《荀子》寓言

浮阳之鱼、处女遇盗、涓蜀梁见鬼。

《老子》成语

东施效颦、握发吐哺、枯鱼之肆、无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长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满堂、宠辱若惊、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无名之朴、知白守黑、功成不居、和光同尘、多言数穷、天长地久、功成名遂、自迷五色、宠辱若惊、虚怀若谷、见素抱朴、绝仁弃智、将夺故与、道法自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庄子》成语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谐之言曰、越俎代庖、大而无当、大相径庭 、中规中矩、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朝三暮

四、庄周梦蝶、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螳臂当车、相忘江湖、相濡以沫、虚与委蛇、盗亦有道、唇亡齿寒、螳臂当车、贻笑大方、大方之家、井底之蛙、子非鱼、以管窥天、邯郸学步、鼓盆而歌、呆若木鸡、招摇过市、亦步亦趋、失之交臂、白驹过隙、每况愈下、蜗角之争、

老死不相往来、知其一,不知其

二、夏虫不可以语冰、君子之交淡若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化腐朽为神奇、哀莫大于心死。

《庄子》寓言

扶摇直上、鹏程万里、御风而行、越俎代庖、大相迳庭、不近人情、

肌肤胜雪、形如槁木、大言炎炎、朝三暮

四、庄周梦蝶、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旁门左道、盗亦有道、唇亡齿寒、独来独往、善始善终、莫逆之交、唯命之从、冥冥之中、勃然作色、虚与委蛇、不徐不疾、得心应手、相濡以沫、吐故纳新、见笑大方、井蛙之见、夜以继日、望洋兴叹、何罪之有、亦步亦趋、失之交臂、无所不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捉襟见肘、分庭抗礼、变化无常、大同小异、叶公好龙、对牛弹琴、能者多劳、螳臂挡车、支离破碎、每况愈下、沉鱼落雁、桑枢瓮牖、上漏下湿、数米而炊、捉襟见肘、踵决肘见、纳屦踵决、栉风沐雨、百舍重茧、涸辙之鲋、得鱼忘筌、吞舟之鱼、不系之舟、交淡若水、管窥蠡测、椿萱并茂、巢林一枝、莽眇之鸟、满谷满坑、其应若响、以珠弹雀、断鹤继凫、一饮一啄、枯槁之士、苞苴竿牍、 人人得而诛之、君子之交淡若水、哀莫大於心死、不知天高地厚、化腐朽为神奇、小巫见大巫。

《墨子》成语

驷之过隙、染丝之变、黔突暖席、孔席墨突、发宪布令、致远任重、以人为镜、双足重茧、绝长继短、避毁就誉、东西易面、以卵投石、手足胼胝、摩顶放踵、暖衣饱食、坚甲利兵、功成名遂、高不可攀、不知甘苦、不偏不党、不可胜数、兼而有之、苍黄翻覆、快马加鞭、墨子泣丝、墨守成规。

出自《韩非子》的成语:

华而不实、深不可测、负薪救火聪明睿智、根深蒂固、出生入死、讳疾忌医、老马识途、吹毛求疵、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如虎添翼、守株待兔、长袖善舞、

知子莫若父、道可道,非常道、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子》寓言

自相矛盾、郑人买鞋、讳疾忌医、杀猪教子、三人成虎、螳螂捕蝉、守株待兔、和氏之壁、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三虱相讼、画鬼最易、宋人疑邻、子罕不受玉、酒酸与恶狗。 韩非子寓言:

自相矛盾。郑人买鞋。讳疾忌医。杀猪教子。三人成虎。中饱私囊 子罕辞玉。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螳螂捕蝉。老马识途。宋人疑邻。和氏之璧。买椟还珠。揠苗助长。一鸣惊人。有的放矢。恶贯满盈。舍近求远。进退维谷。

第5篇:

上一篇:高考作文素材选下一篇:农业信息化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