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现象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社会经济现象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目前国际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现象的打击。但盗版仍然十分猖獗,这有其坚实的经济根源。其有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其解决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把盗版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完全地消灭盗版现象。

第一篇:社会经济现象论文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摘 要: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宁静愉快、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基础。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却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被人称做“冷漠流行症”。

关键词: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与管

一、“冷漠流行症”的症结

首先,追逐利益的心态直接导致道德冷漠。身为社会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享乐,追求更多外在的东西。人们不断地努力,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甚至违背道德。回想一下,三鹿奶粉的出现难道不是为了企业利益吗?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难道不是为了个人利益吗?旁观者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去救助难道不是因为担心个人利益受损吗?由此可见,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一个最有力的推手。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深刻导致人们对传统道德的理解不够,造成道德冷漠。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历史悠久的伦理道德。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思想的全面侵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远离了传统文化,甚至都不知道何为传统道德。对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道德问题,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虽然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传统的道德观念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现在,还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论语》《道德经》《礼记》这样的经典道德著述?还有多少人了解孔子、孟子和老子?实用教育、经验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这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关注和认识。

最后,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道德缺失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出现了太多的“良心缺失”的企业,企业为了金钱的利益抛弃诚信,法律的漏洞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让他们为逃避法律的制裁找到了坚固的“保护墙”。

二、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途径——“教”“管”结合

1.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社会和个人坚持不懈地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却是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到身边的人。所以,加强对个体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关键。一方面,“言传”,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普及。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弘扬社会正气,让见义勇为等社会“正能量”被人们称颂和效仿。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教育,加深人们对道德的认识,使人们知道何为道德,怎么遵守道德。另一方面,“身教”,应该加强行为教育。现代社会之所以会患上“冷漠流行症”,是因为无良的商家、可恶的“碰瓷”职业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等的存在。在德国,每个小朋友都是在绿灯亮起以后才过马路,即使没有车也会自觉遵守,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这样的道德氛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一个人的行为看似渺小,但是每个人做一件讲道德的事,影响就会变得很大。所以,加强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是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大力打击道德冷漠行为

转型期的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的不完善使人们缺乏安全感,这是“见危不救”“陌生人社会互不信任”等道德冷漠现象的深层原因,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尤为重要。现在很多人对道德规范不屑一顾,但对法律法规却有些敬畏。这证明法律制度的完善是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关键。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地制定的一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见死不救”等道德冷漠行为。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恶劣的道德缺失行为进行严惩,对突出的弘扬道德行为进行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道德冷漠问题。

道德教育与法律管制只有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道德冷漠的问题。道德教育是个长期过程,法律管制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措施,作用是对冷漠人的约束、对不道德的人的管制。虽然有人会说,法律只能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还是需要加强教育来完成。可是,社会上毕竟存在着教育不好的人,他们不认同社会道德,但是他们能够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些有道德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社会道德的整体提升还是有益的。何乐而不为呢?想要治愈社会道德的“冷漠流行症”,道德教育与法律管制缺一不可。

我们的社会道德“生病”了,作为“社会人”,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要关注它,讨论它,还要解决它。我们要建立对社会道德的信心,做个有道德的人。社会道德虽然“病了”,但我们相信那只是暂时的。毕竟,社会冷漠是“支流”,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和道德模范、英雄人物和爱心人士一起努力,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会很快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舒毅彪.道德冷漠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5).

[2]吴灿新,陈创生.道德的困惑与对策[J].理论前沿,1989,(73).

[3]李向东.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J].教育探索,2010,(04).

作者:宫照敏

第二篇:解读经济现象、关注经济生活

摘 要:高中政治要求识记的知识点较多,如果我们只懂得背诵而不懂得运用,那么就会造成泛泛而谈和纸上谈兵的现象。我将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在本文中利用政治观点和政治知识就三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读,以便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其他学生做一个良好榜样。

关键词:社会经济现象;粉丝经济;啃老;贫富差距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材进行了改版,其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板块,必修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选修则包含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科学思维常识等内容,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高中政治不但涉及的知识层面较为广阔,而且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越来越近。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针对当前社会三种经济现象展开初步分析,即粉丝经济现象、啃老现象、贫富差距现象,以此为广大学子带来一些启发。

一、多彩的消费——对粉丝经济的解读

粉丝经济是商家在粉丝与明星之间构建出的经营性盈利活动,比如:买唱片专辑、买电影票、买演唱会门票等事项都属于粉丝经济的范畴。有的粉丝会为了追星而疯狂地进行物质消费,这种消费行为本质上是盲目的和非理性的。粉丝中不乏一些跟我同龄的高中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我们正值青春期和叛逆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诱惑,所以,粉丝冲动消费更应该被大力制止。我将结合多彩的消费这章节知识对被制止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首先,居民的收入是影响消费因素的前提和条件。有些粉丝缺乏一定的劳动能力,他们的收入几乎为零,其主要经济来源源自父母,而父母所挣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付出。如果我们将父母的血汗钱用来追星,那么就会辜负父母的期望和努力,同时也会为自己的家庭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其次,消费心理具有四种类型: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从众心理要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避免随波逐流的不理智盲从;健康的求异心理是一种追求时尚个性的体现,所以,求异要遵循一定的适度原则;攀比心理是一种情绪化和物质化的消费观念;求实心理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消费观念,其是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消费行为。粉丝经济的催生是由于粉丝对某个明星的疯狂喜欢和盲目崇拜而构建出的消费习惯,有的粉丝是因为受到大众误导而选择消费、有的是因为攀比心理而选择消费、有的则是因为追求另类和标新立异而选择消费。总而言之,粉丝经济属于一种非理智消费心理,并不是基于实用目的而选择消费的。

最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是理性消费行为遵循的原则之一。然而,有的粉丝为了追星而入不敷出,他们往往为了买一张演唱会门票、为了给自己的偶像拉选票、为了收藏自己崇拜明星的唱片、海报、纪念册等花费大量金钱,这样既会增添经济烦恼,同时又会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综上所述,明星要欣赏而不能盲目崇拜,以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为榜样,从他们身上进行学习是值得被鼓励的。但是,为了追求明星而选择冲动消费是不被提倡的。政府、学校、社会等职能部门要树立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不仅要让他们意识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还要让其理解金钱的正确使用功能,从而有效地督促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以便使他们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二、企业与劳动者——对啃老现象的解读

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了,这也就说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成为新目标了,要实现这一新目标就离不开企业的生产活动,而这其中又涉及到社会的就业现象。可是,通过我对社会的观察,我发现部分具有谋生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意挣钱养活自己,他们依靠父母在社会立足,依赖父母供养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为啃老一族。相关部门要警惕啃老现象的泛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如果年轻人都成为啃老族,那么就不能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啃老现象会中断社会劳动力的不断生产;最后,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啃老族的精神生活会相对匮乏,不能满足自身的全面发展。

如今啃老现象愈演愈烈。结合企业与劳动者这章节所学的政治知识,我认为要解决这一现象还要从三方面进行规划,即国家、企业和个人。

第一步,国家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扩大就业总产量,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啃老现象的根本途径;落实就业优先发展和积极就业的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府要加大宣传就业意识的力度,以便为扭转啃老一族的就业思想奠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发自内心地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和不就业的危害性。

第二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用人政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此为改变啃老现象发挥企业功能,避免啃老一族因为企业的管理不规范而产生受挫和失望的情绪。

第三步,除了上述两个步骤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啃老一族正确的择业观,转变他们的就业思想,提高啃老一族的職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其变得自立自强。只有三者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三、个人收入的分配——对贫富差距现象的解读

贫富差距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在这部分中,我将结合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和处理贫富差距这一现象,以便培养自己的公平意识和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从公平的正确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收入分配实现公平的方法途径等知识点着手出发,我认为要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就要采取三项基本措施。

首先,制度保证,职能部门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公正并不等于平均主义,要按照生产要素分配体现效率,根据劳动者的质量、作用和贡献获得相应收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同时还能提高人们劳动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其次,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两个比重是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两个同步则是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以及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政府、企业、公司等单位机构要增加居民收入,尊重劳动所得,从而促进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最后,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要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政府要整顿分配秩序的无组织和无纪律,增强自身的执法力度,以便防止贫富差距过大而引起大众的不满和怨言。

效率是公正的物质基础,公正是效率的有效保证,两者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我们只有深刻领会公正和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入挖掘贫富差距发生背后的本质规律。我们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同时又要时刻提防大众收入差距的过于悬殊。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那么不仅会深化官民之间的矛盾,还会导致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政府要时刻留意贫富差距现象的蔓延和扩散,善于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创造和谐、友好、公正的社会环境。

以上就是我就粉丝经济、啃老、贫富差距这三种较典型的社会经济现象所作阐释和概括。除此之外,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金融危机、劳动者维权、房产市场的畸形发展、大学生创业等较为常见的现象,广大小学子还需要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由于我的个人学习能力有限,文中可能尚存不足之处,还望教师提出指正意见,以此督促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睿.用哲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高中政治学习心得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6).

[2 ]方瑞.浅谈高中政治用哲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4).

作者简介:

罗以慷,四川省简阳中学。

作者:罗以慷

第三篇:盗版现象的经济根源探析

摘要:目前国际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盗版现象的打击。但盗版仍然十分猖獗,这有其坚实的经济根源。其有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原因。其解决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把盗版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完全地消灭盗版现象。同时应积极地引入竞争机制,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权衡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的基础上,实行合理的反盗版策略,采取“补偿税”的形式对侵害者予以补偿。

关键词:盗版现象;盗版成本;补偿税

对于一切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版权所有者同意的非法复制品以牟取利益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盗版。这些非法复制品统称为盗版产品,与之对应则为正版产品。目前虽然各国都加大了对

盗版现象的打击力度,但其现象不但没有完全根除,甚至仍在日益漫延。

一、盗版现象拥有深厚的经济基础

盗版现象的存在拥有深厚的经济基础,它包括市场需求基础和市场的供给基础。

(一)盗版现象存在的需求基础

尽管人人都知道购买盗版品是助长了盗版现象,是不道德的,应该消灭。但往往在喊打同时,却从没减少对盗版品的需求。这是因为在盗版市场上,人们的需求是盗版现象存在的最根本的经济基础。

为什么在明知盗版品质量不好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还是更多的选择盗版品而不是正版品,最直接的原因是盗版产品的消费价值高于正版品的消费价值。消费价值是指付出的费用所带来的效用,即花了钱后所得到的满足感,即体现了消费所带来的价值。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考虑是购买商品支付价格所得到的满足感。如果某个商品的质量很差,即便它价格很低,有不会有人买;同样,如果商品的价格过高,即使质量很好,恐怕也只有很少的消费者能够接受;但如果某件商品的价格很低,而其质量又比较好,它必然会被消费者所青睐。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并不只是割裂地只看价格的高低或质量的好坏,而是综合地分析商品的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对比,即性价比质量-价格比,它才是消费者所真正关心的。消费者购买盗版品的性价比要远远高于购买正版品的性价比,这是造成消费者对盗版品的直接原因。虽然盗版品与正版品在质量和服务方面有些距离,但这种差别有限。但价格却有着十几倍的差距,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当然会更多的购买盗版品,这样才能实现其最大化的效用。在消费者预算线不变的情况下,购买盗版品的边际效用曲线要高于购买正版品的边际效用曲线,即使用盗版品的总效用比使用正版品的总效用大。

(二)盗版现象存在的供给基础

根据经济学理论,并不是有市场需求厂商就一定供给,厂商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只有能给厂商创造最大利润的产品,才是厂商优先供给的产品。厂商之所以生产盗版品而不是生产正版品,除了正版品的生产需要有生产资格之外,关键在于盗版品的生产价值大于正版品的生产价值。商品的生产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对厂商来说,生产那种商品要看产品价格-成本比。如果商品的价格很高,但是生产成本也很高,价格-成本比小于1(即价格低于平均变动成本曲线的最低点),那么生产无利可图甚至亏损,那么这种商品就没有供给;反之,即便一种商品的价格很低,但是它的生产成本也很低,价格-成本比大于1(即价格远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的最低点),那么生产有超额利润,厂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动下,厂商会自动选择生产这种商品。因此可以用价格-成本比来反映商品的生产价值。

1.专利技术和法律上的限制使得众多企业无权生产正版品。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护和鼓励创新,政府颁布专利法对版权进行保护。政府对版权的保护激励了创新的同时,也提高了许多厂商进入行业的门槛,从而形成市场上的行业垄断和法律垄断。迫使部分想进入行业分取利润蛋糕的企业,只能去生产盗版品。

2.垄断生产正版品的超额利润诱使盗版品的产生。正版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生产正版品的厂商是垄断者,他们是PRICE MAKER,而不是PRICE TAKER。原因就在于正版品市场是垄断的市场结构,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价格造成了高额垄断利润,这对其他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超额利润的趋动下,资源被重新配置,向该生产这种产品集聚。然而,在高额的专利费用和法律约束下,这种资源配置趋势就转化为生产盗版品。在盗版品的强烈冲击下,生产正版品的成本因加强防伪等原因而大大提高,而价格却在盗版品的竞争中不断下降,从而正版品的价值大大降低,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盗版品的生产和供给。

3.盗版品生产价值优势还在于它的生产成本。一种产品生产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而越高端产品它的研发费用占整个成本费用的比重越大。盗版品的生产不仅没有任何产品的研发费用免费使用了别人的知识产权(诸如专利权、著作权等权利),而且在生产费用上也存在优势。与正版品的生产相比,盗版者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更加便宜的原材料,采用更加简捷的生产工序。

4.盗版产品的供给还与厂商从事盗版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和对待风险的偏好密切相关。厂商在生产盗版品带来较高的收益的同时,也存在着一旦被查处所带来的风险。对风险与收益的抉择,直接影响盗版品生产的多少。假定厂商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从事正版品生产,二是从事盗版产品的供给同时承担被查处的风险。前者是无风险收益通常很小;后者的收益较大,这是对风险的溢价。对于风险偏好型的厂商来说,它会追求高风险所带来的高的风险溢价,即进行盗版产品的生产,当然,生产盗版品的成本大小会改变厂商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如此说当被查处的可能性加大,即生产盗版的成本加大,会迫使厂商减少盗版产品的供给。但是,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着缺陷,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的寻租和道德风险等多种原因,使得从事盗版活动的人成本很低,这也极大地鼓励了盗版。

二、盗版的社会效应

我们可以通过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来分析盗版的经济效应。

(一)消费者剩余方面,在短期盗版活动的存在,原来购买不起正版品的消费者由于能够付担低价的盗版品,而使自己的消费者剩余增加;原来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转为使用盗版品,由于盗版品的低价格会给消费者带来剩余的增加;即使是对使用正版品的消费者,也因盗版品低价格的冲击下迫使正版品的价格下降,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竞争好处。

而在长期,如果政府对盗版活动不采取任何打击措施,盗版品大量充斥市场,那么正版品的生产厂家将无法维系下去,将会产生柠檬市场的后果,正版品完全挤出市场,而且大大的抑制了新技术的创新,将不会有新的正版品产生,那么消费者的福利长期是受损的。如果在长期中,通过开放市场、加大竞争及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使得成本大幅降低,使正版品的价格接近盗版品的价格,从而使盗版品无价格优势,那么盗版品自然会退出市场,那么消费者也会从中获得不少好处。

(二)盗版活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就盗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它把资源用于盗版品的生产上这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因此它的经济效益会提高,因此对于它们来说盗版活动中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就正版品生产企业而言,如果盗版厂商的剩余的获得仅仅是正版厂商剩余的一种转移,那么正版品企业必然会损失剩余;如果由于盗版竞争的存在,迫使正版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量,降低正版品的销售价格,正版企业的剩余也完全可能增加。

三、政府反盗版的策略

上述分析盗版活动的存在可能增加社会福利,也可能降低社会福利。而福利的减少必然迫使政府必须采取反盗版措施。我认为政府应该如下的选择:

(一)政府不应该完全消除盗版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盗版现象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必然的存在,盗版是不可能人为消除;另一方面,盗版活动有可能对经济福利是有好处的,完全杜绝盗版行为,也就意味着把它的下效应也一并消除了。因此,政府应把抑制盗版活动的泛滥作为其反盗版的目的,盗版应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

(二)政府就适度地反盗版。盗版必然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这是盗版活动的社会成本。同时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也会造成社会福利的减少。政府在反盗版过程中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些费用构成反盗版全部成本。一般而言,如果政府加大对盗版的打击,那么反盗版的成本就会上升,而相应的盗版成本则会下降。反之,政府对盗版活动比较宽松,反盗版成本就会下降,而盗版成本则会上升。因此说,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上反相的,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总体的成本才会最小。因此反盗版行动就存在一个度,政府究竟应该对盗版行为打击到什么程度,必须进行相关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可见,政府的反盗版并非愈严格愈好,也不是愈宽松愈好。

(三)健全和完善专利方面的立法。目前我国对专利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相继出台,但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关键是要强化执法从而改变目前执法方面的不力状况。同时还要搞好经济,逐步树立人们维护正版的意识。这样才能降低反盗版的执法成本,大面积的盗版现象才会从根本上杜绝。另外对盗版行为最好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打击”的办法。对那些假冒伪劣和内容违法盗版品的生产者要严厉打击,对这些盗版品则坚决销毁;对那些制作精良,内容合法的盗版品的生产商要严厉查处,但对盗版品本身,则完全可以区别对待。如将其交给版权所有者来处置。这样避免了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弥补了版权所有者的损失,形成了帕累托改进。

(四)运用市场的机制来抑制盗版。垄断是产生盗版的经济根源,反垄断其实就是反盗版。引入竞争机制来解决屡禁不止的盗版问题是必然趋势,政府应面对当前国际一体化的契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机会,通过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来引入良性的竞争,有效的抑制盗版行为。

(五)有用“补偿税”的方式对被侵权的厂商给予补偿。“补偿税”可以从民间征收,也可以从财政收入拿出一部分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盗版的存在使全民为之“受益”,那么依照“用之于民,取之于民”的道理,全民也理应为之承担一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威廉姆斯,《反托拉斯经济学》[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刘 炼,《盗版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研讨》2007

[4] 谢识予,《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 1997.8期

[5] 杨小平,《中关村盗版软件的经济学分析》 cdyxp.blohChina.com

(作者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作者:位 涛

第四篇: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关键词:腐败;租金;寻租

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 “权力泛化”现象。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

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

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当政府干预市场时,由于人为地限定了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交易活动的竞争性,于是政府干预便带来了可以以“租金”形式出现的超额经济利益,这就是“设租”,即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或权力的办法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金诱使私人或企业向他们提供财物作为得到这些租金的条件。一旦官僚阶层的干预创造了超过正常利润的租金,这就为私人或企业通过非竞争手段获得租金提供了激励,于是政府官员会故意提出获得这些租金的特别条件,使私人或企业割舍一部分即得利益与他们分享,这就是所谓的抽租。

1.2寻租与腐败

由于租金的存在,利益集团常常为这样的干预进行各种游说活动,以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在现代寻租理论中,一切利用行政权力获取“非正常收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寻租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行政管制时常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即超过机会成本的差价),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干预和行政管制都会为创造这种租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既然政府干预和行政管制能创造出差价收入,自然就会有追求这种租金的活动,即寻租活动。寻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及官员争权夺利,影响政府收入和增加廉正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降低行政运转速度甚至危及政府政权稳定。更为严重的是,它甚至使政府的决策和经济活动常常受特定的利益集团和个人摆布。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腐败的基本内容就是政治权利与经济资源和财富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得以形成的纽带就是寻租活动,而寻租活动的实质就是权钱交易。在寻租活动中,私人或企业是这种活动的一方经济当事人,通常他们因获得了“租金”中的大部分,所以是这种交易的主要获益者;官僚阶层是另一方当事人,他们也是受益者,可获得贿赂费用。由此,寻租活动在掌握政治权利的阶层和拥有财富的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用政治权利换取金钱,另一方则用金钱换取政治权利以谋取更大私利,这是经济人追求经济最大化行为的异化表现。

对于私人和企业主来说,寻租就是以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超额利润,然而这种寻租活动寻求的是非生产性的直接利润。因为超额利润或租金并不是通过创造物质财富来增加利润,而是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努力,如游说或行贿等,促使政府出面干预经济活动、帮助限制竞争、增强自己的垄断地位等办法来获取的。对于官僚阶层来说,寻租就是运用自己手中的行政权利来谋取私人经济利益。然而官僚阶层在寻租活动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被利用的角色,而往往是主动的去进行“政治创租” 和“抽租”,于是就产生了腐败。

2腐败的经济危害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腐败的实质内容就是寻租和非生产性的寻利行为,即私人和企业为了获得以超额利润形式存在的租金,而官僚阶层为了从这种租金中抽租。然而,这种租金却来源于官僚阶层利用手中的职权人为地限制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竞争,从而扭曲了市场交易和经济活动。一般而言,官僚阶层的干预程度愈大,市场扭曲就愈明显,经济租金就越高,寻租活动越呈现恶性循环的趋势。虽然寻租的当事人分别从垄断利润中分享了租金的好处,然而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体系的运行却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施乐佛就曾形象地把政府的干预和寻租活动比喻为“掠夺之手”(grabbing hand),具体而言,这种危害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增加交易成本

寻租和腐败虽然会给寻租活动的双方带来额外的收益,但却增加了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消耗了相当部分的社会经济资源。从表面上来看,支付给官僚阶层的部分租金似乎是私人和企业主从自身利润中分摊的,实际上这种费用是通过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来获得的,并人为地通过“特许”、“垄断”等形式让特定的经济群体获得租金,继而又把这种成本和费用转嫁给社会公众。尤其是,这种租金的存在不断地刺激着官僚阶层设租和企业向官员行贿的寻租活动,这是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因此,寻租和腐败直接增加了经济交易的成本,使大量的财物浪费在“直接性的非生产寻利活动”中。

2.2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寻租和腐败所造成的另一个严重经济后果便是资源的误置。众所周知,在一个理想的经济体系中,资源和经济交易将在市场这只看不见手的作用下进行公正、合理、有效的配置和运行,即在竞争规律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生产最有效率的企业总是率先获得资源、优先参与经济交易。然而,腐败以及由此产生的“特许”和“垄断”却人为地排除了效率优先的企业参与竞争、获得资源和从事交易的权利。这样,权力的上市使得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主体行为发生扭曲,导致市场竞争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效率优先的企业往往被排除在竞争之外,不能够获得经济资源。而那些通过行贿获得资源和参与交易的企业,通常效率较差,单位成本和边际成本较高,只能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向后将行贿成本转嫁给社会公众,从而破坏了“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使资源的配置处于无效率状态。

2.3导致价格的扭曲

由于寻租和腐败导致了资源的误置、增加了经济交易的成本,这就必然带来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即价格的扭曲。

价格扭曲对于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特别的意义。由于这些国家尚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许多商品还存在价格双轨制,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例如一些农副产品价格、社会商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中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计划指导的比重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必然会存在部分租金,这就为寻租者提供了相应的市场活动空间。

因此,寻租和腐败既是一只“掠夺之手”,也像一只“看不见的脚”,它会践踏经济秩序和破坏经济增长,一方面大量的资源和财富将被人们转移到了非生产性活动中,另一方面大量的寻租活动导致了资源配置和经济交易的非效率性。在一个寻租活动十分盛行的经济中,寻租收入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必定较大,因此由GNP计算出的较高的增长水平是不真实的,或者说,在这个较高的经济增长背后,是低发展或无发展的困境,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真实状况。

3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

正是由于经济租金的存在和政治权利能够干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才使权利和财富之间的交换成为可能并经常化。那么,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经济租金的存在基础,如何对政府权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约束,限制和切断财富和权利之间的经常性交换渠道,就成为遏制以寻租为目的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思路。

3.1提高经济活动的透明度

尽管租金是寻租活动的内在动因,腐败就是政治权利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然而寻租和腐败得以实现和蔓延却依赖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或信息的不完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通常寻租活动都是与信息问题休戚相关,因为官僚阶层要想让惠与行贿的利益群体,必然要“暗箱操作”,或使参与竞争的其他经济人处于信息劣势。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对称,有些人可以在某些地区或局部市场上建立起垄断力量,或获得某种“特许”,这样市场和交易在表面上是竞争性的,而实际上并不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如果政府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批露、建立民主的投票和招标制度、严明的立法司法制度、严格的公务员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安排来传递经济运行中的信息,则可大大预防和减少寻租活动。

3.2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

在寻租和腐败活动中,显然政府干预得越多,政府官员权力越大,官员设租和寻租越是便利。因此,如何减少政府对市场交易的不适当干预、减少不透明的地下经济活动、使政府官员腐败的机会减小到最低程度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众多的经济学者认为,政府官员腐败的机会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密不可分,因为对经济的监管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监管也为官僚阶层的腐败创造了机会。例如,如果企业进口商品需要许可和缴纳关税,拥有许可审批权和关税减免权的官员便有了收受贿赂的机会,如果无需进口许可或关税,那么官僚阶层的这一腐败机会就不复存在。正如罗斯•阿克曼所言,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与各种管制是相互联系的。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越严,其代理人拥有的公共权力就越大,因而也更易滋生腐败;相反,经济越是自由化,腐败程度越是有望下降。官僚阶层的管制权力越大,企业的负担就越大,滋生腐败的可能性就增大,从而企业主动寻租的动机则越强,官僚阶层的干预增大了寻租和腐败活动的可能性,因此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是预防寻租发生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夏柏.反腐败研究(第四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吕建.驾驭权力烈马——公共权力的腐败与监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朱兴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吴敬琏.转轨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Johnson,S.,Kaufmann,D.& ZoidoLobaton,P.,1998,Regulatory discretion and the unofficial economy,i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1.88.

[6]Shleifer,Andrei and Vishny,Robert W,Corruption, i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World Bank,1997,Helping Countries Combat Corruption:the Role of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DC.

作者:陈 军

第五篇:理性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现象

说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在中国,肯定属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列。然而,在今天,类似或带有古代叶公好龙故事印记的现象,却仍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频繁见到。当前围绕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形势问题的分析判断,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起码从2003年起,其计划口径的指标,从来都是按照8%来设定的。但是,即便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却从来没有把8%当作一回事。高于甚至远远高于8%的实际增长速度,才是被人们真正心仪的目标。

与此高度相关,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其预算口径的指标,从来都是根据经济增长计划指标来设定的。或高于其1至2个百分点,或干脆简单地将其直接搬用过来。但是,基于同样或类似的思维方式,人们也从来没有把财政收入增长的预算指标当作一回事。远高于甚至几倍于预算增长指标,才是人们心中设定的真正目标。

众所周知,现实的情形也是这样,这些年来,我国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其计划或预算指标,有时甚至以计划或预算指标的倍数计算。

如此的情形延续下来,十几年甚或几十年如一日,经济增长计划指标也好,税收收入预算指标也罢,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变了味道——不过是当年叶公所爱好的“龙”的翻版。一旦形势稍有变化,“龙”真的来了——计划或预算指标真的要成为现实,沉不住气的,大有人在。

当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矛盾关口。在国内外经济陷入新一轮波动、我国步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期的背景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本来已经做出了将经济增长计划指标调至7.5%、财政收入增长预算指标调至9%的安排。但是,随着今年1月—4月份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统计数字的先后发布,人们发现,实际增长速度真的如计划或预算所安排的那样放缓了,便犹如天要塌下来似的。于是,在我们的身边,赶快掉转枪口,较大幅度调整既定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呼声,扑面而来。

如果只是一般意义的议论,倒也无碍。但是,在不少场合,类似的议论已经深入到具体政策的实施层面,则不能不格外令人警惕。比如,已经有这样的说法,鉴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已经放缓,甚至有可能持续下去,结构性减税的安排有另做打算的必要。或者,起码要减少力度、放缓进程。否则,今年的财政收支形势会极为严峻。

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即使仅仅出于澄清事实的目的,也须对此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可以立即提及的因素,至少有如下几个:

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看,无论经济增长速度,还是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即便确有放缓现象,但迄今为止,它们都只不过是在以往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的必要调整。而且,这种放缓,既非较大幅度下滑,更非负增长。不必也不应对当前计划或预期内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放缓反应过激。此其一。

目前的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增速放缓,并未脱离今年预算指标的范围。即是说,它的放缓,并未达到低于预算收入增长速度的地步。故而,即便这样的放缓态势持续下去,只要它仍处于预算指标的控制范围之内,便不会动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此其二。

认识到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不会动摇,用于支撑结构性减税的财力便是有保障的。事实上,今年的财政预算已经确定了10700亿元的财政赤字规模,财政赤字本身即是减税与增支的综合反应。这笔钱,不被用于减税,就被用于增支。故而,即便从减少财政赤字被挪用于增加不必要财政支出可能的意义而论,把结构性减税落到实处也是必要的。此其三。

作者:高培勇

上一篇:人文关怀论文下一篇:生产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