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尤为关键,思政教育工作秉承着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原则,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三观进行重点培育,是一项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教育工程。与此同时,双多渠道协同多平台联动的大思政也取代了相对单调的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环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 篇1:

转型高校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地方本科高校进行了转型。对于师范专业来说,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师范教育的能力是转型高校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我校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实习基地建设、考核方式等多渠道探究了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构建了长期有效的能突出化学师范专业特色的实践体系,旨在提升转型高校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转型 化学师范生 实践教学 改革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改革,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国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1]转型高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将高校办成服务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目的,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模式,推动我国现代教育快速发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2]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理事长单位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已全面进行了专业转型,相应的专业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化学师范专业作为中学化学师资力量培养的摇篮,其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生产见识、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生产见识主要是配合化学师范专业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工厂生产环节的了解,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考察调研能力。[4]教育实习是化学师范专业在大学四年第一学期学完所有师范专业理论课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中学教学法等后进行的与所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的一门实践课程。通过教育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学教学现状、掌握中学教学方法,亲身感受理论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过程,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5]毕业论文则是学生毕业前最后的一次实践教学,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资料查询、论文撰写的能力,为以后教研教改论文的撰写做准备。[6]为更好适应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化学师范专业为对象,分析了现阶段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转型背景下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为地方转型高校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1.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逐渐转型,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师范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就本校目前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1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不足,我校跟大多数高校类似,也是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践课时少,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生产见识,由于安全和生产方面的原因,企业也不乐意学生进企业,跟别说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后只能参观,根本无法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探讨,学生积极不高,走过场完成任务。而在教育实习中,由于教育实习学生人数多,实习基地欠缺,有时2-3人管理一个班,教授一个班。同时理论课课时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习时间也偏少,学生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不多,达不到对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考研、就业需要,学生不能够正确的对待实践教学,总觉得实践教学意义不大,浪费时间,从而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1.2缺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双师型教师

教学的效果与教师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如我院的教师大多为科班出生,强科研,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甚至有部分教师不具备中学教学的经历,这部分教师在本科论文的指导方面往往得心应手,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却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实习效果不理想。

1.3考核方式单一

在实践教学中,考核方式单一,教师一般重考勤,不重视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记录以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对待实践教学的热情大大下降。

2.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化学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遇到的以上问题,必须构建一套新的适应转型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方式。我校化学师范专业在专业转型后,不断摸索和探讨,在化学师范实践教学中探究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2.1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基础。1)修改了实践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只有制定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教学大纲,才能加快各专业的转型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根据化学师范专业师范的特点,我校通过反复调研,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如在修订的教学大纲中延长了生产实习的时间。特别是教育实习,由原来1个月的实习期,增加到1个学期,即大四第一学期整个学期为化学师范专业的实习时间,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化的能力。2)开展分散的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统一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但制约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化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实习地点一般都是中学校园,相对于化工专业的工厂实习,安全性较高。因此,在化學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中允许部分学生申请进行分散实习如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可自主联系中学,大四第二学期进行实习。3)顶岗实习的实施。学校联系中学,让学生在中学进行一个学期的任教、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根据具体情况支付一定的工资,这种方式让学生完全处于任教状态,加快了学生的职业化进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又能更早适应教师的工作。4)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加强了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建立了严格的审核制度。

2.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我院现有教师队伍的现状,学院也制定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一是通过一帮一、老带新、导师负责制的方式加快对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新进教师尽快掌握教学方法,适应教学。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到中学进行锻炼,通过听课、评课以及向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学习等,增强自己对中学教学的了解,把握中学教学的方向,丰富自己的中学教学方式。三是聘请具有丰富中学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现场指导教育实习,提升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

2.3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

稳定的实践基地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非常重要。由于我院除化学师范专业外,还有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等,我院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特长,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反过来企业也乐于接受学生实习锻炼,通过这种模式同地方的企业、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模式将一些企业固定为实践基地。该基地既可以为其他专业提供生产实习,又可以为化学师范专业进行生产认识。同时为解决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基地的问题,我校和市教育局合作与相应中学签订了长期的教育实习协议,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2.4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之一。我们根据不同的实践教学采取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生产认识的考核则侧重于学生对生产过程的了解情况、认识过程中的记录情况以及现场与一线工人的交流等来评价。在教育实习方面,采用听课、调研所带班级并结合教育实习报告综合给出成绩。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主要通过指导老师打分、答辩委员会成绩评定等,按等级给出成绩,从而对学生实践能力有层次的区分。

总结

在高校转型背景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针对化学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这一特点,通过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师资队伍、实习基地、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构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啸.突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兼论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2):16-19

[2]赵新亮, 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38-42

[3]王涛.公安高等院校普通化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25-128.

[4]王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9):90-92

[5]王观玉.师范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實习改革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27(6):24-27

[6]吴艳光,杜飞鹏, 张云飞,鄢国平,郭庆中.基于应用型人才的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7,45(6): 202-204

作者:申有名 周诗彪 肖安国 张春香 杨名

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在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尤为关键,思政教育工作秉承着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原则,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三观进行重点培育,是一项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统教育工程。与此同时,双多渠道协同多平台联动的大思政也取代了相对单调的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环境。基于此背景之下,高校和教师方面也愈加重视其协同理论的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试图能够对思政教育进行有效创新,进一步凸显出思政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协同理论 高校大思政教育 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教育将决定高校以何种标准培养人才,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为谁所用。因此,高校方面要重视起思政教育工作,并且以立德樹人理念作为教育的核心,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至整个教育过程,实现细节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此同时,处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当秉承协同理论来执行教育创新工作,取代传统单调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迎来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分析,提出关于协同理论下的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大思政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一、应用协同理论于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工作的优势

(一)实现对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创新

协同理论具体是指通过协同实现有序,也可以理解为:当外部世界力量对体系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达成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体系中子系统便会实现互相作用,每个要素都会呈现出耦合状态,将体系从无序的状态逐步转化为有度状态,并且保证体系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不同个体以及子系统之间将会出现关联特点,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能够结合其固有规律展开有序运动。通过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过程中,能够结合高校内不同学生的学习诉求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整合,从更高的维度对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进行布局,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助能力,充分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化教育创新。

(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化教育渗透

高校思政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当中俨然已经成为重点教育内容,而思政教育能够确保渗透到多个细节当中也非常关键,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融汇不同专业学科执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应用协同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创新,能够为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辟新的路径,促使高校思政教育以更加崭新的状态为现阶段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作出辅助作用。并且,处于协同理论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实现多个节点的互相发力,解决传统思政教育中缺乏教育实效性这样的问题,促使思政教育能够系统化地发展,并且深入到学生的认知当中。

二、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一)重点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

秉承协同理论重点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以课堂联动、多元载体、党建引领、协同创新的理念实现多位一体育人工作。首先,建设起一支多位于一体的育人队伍,覆盖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党政管理人员、团学组织、班主任等多位于一体的育人体系,充分凸显出该育人体系在管理、实践、科研、文化、素质、课程等多方面的育人职能。高校方面在优化部门设置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各岗位职责并且构建一个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地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到党政管理干部工作当中,辅助班主任、辅导员等学工队伍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育人职责,对后勤服务进行不断优化与改革,并配置足够资源,进一步增强后勤人员的育人能力。其次,构建完善的多元协同育人平台,高校方面应当结合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促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得到思政教育、社区服务、创新创业等多元化的培育内容,将思政教育逐步拓展到教室、实训室、宿舍当中,确保各个细节、各个角落都能联动起来,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思政育人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应当深入探究学生社区中所具备的思政教育职能,例如,借由学生社区、党支部、社区、文化书院等来执行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政教育资源能够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当中,在社区内实现有效育人。并且,高校方面也应当结合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思政课堂,融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建立起良好衔接体系,将思政课延伸至家庭、企业、网络当中,渗透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细节之处,确保线上线下的有效统一,显性与隐性的有效统一以及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统一。最后,充分地发挥出全域育人场景效应,无论是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还是第二课堂的社区生活,抑或是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都应该实现有效衔接,以此来构建出全程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教育为主渠道,课外教育为主阵地,而社会教育为辅助阵地,以此来实现三方全面发力,为学生思想成长贡献更为有效的辅助作用。在第一课堂当中,主要目标为通过运用课程教学,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认知;第二课堂可以运用校企衔接作为育人载体,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和校园文明的创建工作。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设计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文化来达成思政教育目标;在第三课堂中,主要设计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育人空间。

(二)拓宽思政教育主渠道

拓宽思政教育主渠道也是对高校大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改革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构建完善的思政观念课程来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改革,更好地利用起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良好思政教育。首先,应当提升思政课程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得到优化,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不断融入有效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思政教学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理论性以及思想性,满足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期待;积极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先进技术所能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的辅助价值,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得到有效革新,并且从传统思政教育中提炼可以得到应用的元素,确保思政教育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其次。要对各专业课程的细化教育功能进行充分发掘,在以课堂为主渠道所展开的思政教育当中,既要做好思政教育,又要开发思政教育,在各个专业学科都应当融汇思政教育的实际价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参与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当中,将知识与价值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在教学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基于此,高校方面应当确保课程思政真正融入到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创设教育方案,并且融汇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教师队伍展开深入调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构建更具特色的思政课程专业体系,充分发掘思政教育的价值。

(三)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在传统的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当中,教育内容单一、乏味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协同理念的背景下,对高校大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史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基于协同理论下,高校和教师方面应当重点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研究,并且采用有效的方式提升思政内容对学生的吸引作用,以哈肯协同理论为基础,结合其物态变化方面的相关思路为思政教育开拓更多有效的路径,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与时俱进,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高校方面应当对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布局进行调整,将更多高校学生所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学习过程中,弥补以往传统教育体系里存在的不足之处。除此之外,高校方面也应当采用自主管理与教师干预管理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教学管理工作,促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避免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从创新角度实现有效的教育突破,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更多辅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对高校大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创新与改革非常重要,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关乎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高校方面一定要注意此问题,并且合理采用协同理论来执行对高校大思政教育的创新工作,确保创新后的高校大思政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其教育价值,为学生发展成全能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有效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张东洁,贾立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3.

[2]王春燕.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2):2.

[3]伏小刚.基于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文化創新比较研究, 2020(12):2.

[4]张铃娣.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与实证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3):119-121.

作者简介:

吴谋丽(1986年2月18日-),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曹贤平(1984年11月5日-),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吴谋丽 曹贤平

化学辅助作用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多媒体”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般资助项目:本科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融合式”辅助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以高等数学为例(XJK014BGD070 )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直观、形象,信息量大,节约板书时间,突出重点难点等优势。但也有其缺点,比如,不利于师生情感交流,节奏不易把握,容易削弱教师主导地位等等。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大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多媒体”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大学数学; 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引 言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独特的公式结构,

形象的图像语言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及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课件使用,数学的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如何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以下,就我们的教学经历谈谈多媒体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之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

(一) 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数学学科中的各种几何空间关系、动态地表达数学思想

譬如在進行《高等数学》中“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教学时,涉及到二次曲面的图形,有些图形很难在黑板上画出来,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门的数学软件,如Matlab, Mathematica, Maple等等,就可以绘制出这些曲面的三维图象,达到了生动逼真的立体效果, 方便学生理解图形特点,快速确定积分区域和积分上下限。

(二)有助于增加课堂上的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书写概念、定理的内容以及例题的题目, 这必然会减少分析问题的时间;而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将概念、定理及例题题目等通过课件的制作写在幻灯片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课堂上的体力劳动、减少其粉尘吸入,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更详细的讲解思路或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問题,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助于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软件, 以突出的方式展现 在屏幕上。如将重要的概念、定理、关键词、难以理解的内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几何图形中关键的点或线段等, 或以动画形式,或以不同字型,或以醒目的颜色来突出显现,从而起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记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1])。

(四)大大改善了数学教学的视听环境

大学数学课程都是公共基础课,大部分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还不允许小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往往上百或更多。坐在后排的学生难免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声音,许多同学因此多有抱怨甚至放弃了听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而在多媒体教学中, 由于电子板书和无线话筒的使用, 其清晰、 大号的字型、 先进的扩音系统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2])。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的弊端

(一)不利于数学学科中推理过程及逻辑关系的“情景”展现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的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3])。由于数学的推理过程早已经书写在课件上,如果仅让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课件的内容行走,学生就缺少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的视线更多地集中在电脑屏幕上,无法观察学生,也无法更多地应用肢体语言。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投影屏幕上,课件和鼠标就成了主导因素,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人机互动”,自然就影响到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三) 容易导致教学节奏过快

教学实践中发现,仅用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容易导致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也不方便学生做笔记,同时也极易导致学生精神疲乏。

三、如何将多媒体与黑板板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在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视觉中心,与学生有着情感上的交流,教师的一笔、一画、一个习惯性的手势,甚或演算时的一个小错误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将有利于教师的即兴发挥及教学节奏的把握,从而更好地展现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及教学内容的推理过程。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

(一) 选择并制作合适的课件

选择或制作合适的课件是上好多媒体课的关键。课件的制作应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可控性和实用性。

1.注意数学课件页面内容的布局

数学课件界面的布局要简洁明快,颜色的搭配要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 避免过于强烈的色彩反差。页面上的文字力求精炼, 避免学生视觉疲劳。一些抽象概念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表达力求形象具体,巧用动画、图形代替静态文字载体,以帮助学生理解。图片不宜过多,尽量使用小而清晰的图片,避免喧宾夺主。

2.课件内容的选择应该恰当、有针对性

内容选择切忌“书本或教案”搬家式的罗列。公式或重点内容可用醒目的颜色或字体以示区分,但重点不宜太多,否则就没有重点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一张幻灯片往往不能将一个例题的解题过程罗列完毕,可以考虑在下一张幻灯片中仍然将例题的题目及前面步奏中的重要结论重新打上来,避免反复翻页。

3.依据学生逻辑思维的节奏精心设置课件内容的切换过程。

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事先已编排好,内容切换迅速,如果教学节奏过快,往往造成学生的思维难以跟上的局面。为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务必要考虑到数学学科逻辑性强的特点,设置合适的内容切换方式。

(二)正确处理好课件与教师的关系

1.课前审阅并修改多媒体课件

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所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必要的审阅与修改,如确认课件中是否存在问题,对授课内容的再一次熟悉以及例题的增删。

2.多媒体与黑板板书有机结合进行教学

在数学课程的知识讲授過程中,一边讲解, 一边板书定理、公式及例题的推理论证过程,能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得到拓展和延伸。而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却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控制授课节奏,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反应,控制教学节奏。其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屏幕上,而应时刻关注学生。当觉察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困难时,应放缓授课节奏,必要时需要重复引导。当觉察到学生理解较顺畅时,可适当加快相应知识点的教学进度。在例题讲解时,不要把例题答案提前切换出来,必要时需要利用师生互动,让学生自己推理后续结论。对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可要求学生自己先进行探究并动手写出解题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可进行课堂巡视,即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相应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四)学校软、硬件的支持

数学课件中的公式多,图形多,制作出科学、实用与美观的课件是相当耗时耗力但又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件制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学校也应从政策、物力方面资助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或者购买一些制作精良的课件。在硬件方面,可采用一些新技术新设备,如激光翻页笔、电子手写屏、无线麦克风等,将教师从放映员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实现对教学媒体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控制([2])。

综上,我们认为,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模式可归纳为如下模式:

总之,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我们即不能因为它的优势而让其仅仅成为教师体力劳动的替代品,也不能因为它的一些弊端而因噎废食,还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方式上。如何让两种教学手段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師和教学管理机构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侠,殷志祥,许峰等.浅谈现代教学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2011,(3):165- 166.

[2]卢浩,冯家勋,白先放.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工科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62 - 63.

[3]张伟.建构主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J].教育探索,2008,(5):54-55.

作者:王会兰 欧阳自根 刘邵容 刘冬元

上一篇:酒店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季度海事船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