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代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服务广大农村观众为主的民间职业剧团势头良好,主攻旅游演艺市场的演艺企业不断增多,探索城市剧场演出的演艺机构持续创新,成为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民营文艺院团与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关系分析,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篇1:

尊重规律与回归本源

摘 要:文艺院团改革已经取得重大成绩但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依旧存在过度依赖政府扶持、以评优评奖为指挥棒等问题。面临当前文艺院团转型发展的趋势,需要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理念统领下,推动政府管理“定位”、文艺院团“归位”、中介组织和市场“补位”,从而形成发展合力,逐步实现治理理念和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文化治理 艺术规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理念并针对文化建设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为业已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基本遵循。此后中共中央发布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及《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直指文艺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主要思路,有力推动了文艺院团改革发展遵循规律、回归本源,成为探索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艺院团改革发展路径的基点。

一、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

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深受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以及文化消费市场变迁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正确处理政府、文艺院团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变革则是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对文艺院团的管理深受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管理理念影响,随着改革深入,“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理念逐渐为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接受,并孕育和催生了大量新的管理要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艺术基金设立、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对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改革也往往容易形成对原有路径的依赖,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对文艺院团进行管理,即通过财政拨款、文艺评奖、人事调控等手段加强对文艺院团管控,尽管这一模式有利于集中管理,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弊端: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过度依赖财政扶持,严重影响其发展方向和趋势。以2014年度文艺院团收入为例,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5》①(以下简称《年鉴》)数据分析,2152家国有文艺院团年度财政补助约为110.9亿元,占年度总收入72.3%,6617家民营文艺院团年度财政补助约为8.7亿元,仅占年度总收入11.9%。由此可见,财政补助是国有文艺院团主要收入来源。根据最小成本原则,争取财政扶持必然是成本最小却收益最大的途径,这也成为国有文艺院团首选的努力方向,即其创作演出活动必然会主要以政府主管部门喜好为主,而不会以观众和市场需求为主,这就背离了文艺院团发展的本源,使国有文艺院团离观众和市场渐行渐远,最终造成有作品没观众的尴尬局面,导致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从上述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在现行财政体系下,政府财政扶持主要集中在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所占份额非常少,也就说即便是国有文艺院团没有创作演出优秀剧目的能力也同样能够获得政府财政扶持,这不仅容易滋生惰性也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利于整个文艺院团行业有序发展。

二是文艺评奖存在的弊端容易导致文艺院团发展背离艺术规律,形成“优汰劣剩”的怪圈。文艺评奖是政府主管部门引领文艺院团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挥棒之一,确实也在引领创作导向、推出作品人才、调动文艺院团积极性、繁荣舞台艺术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文艺评奖问题重重,权威性、公正性、导向性备受质疑,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文艺评奖与文化政绩观的挂钩。当文艺获奖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政绩标准时,获奖往往会成为国有文艺院团文艺创作的主要目的、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期通过获奖来获取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扶持。为达到这一目的,文艺院团往往不计成本、孤注一掷,聘请大牌制作团队进行文艺创作,导致文艺创作以评奖为目的而非以观众和市场为目标;以揣摩评委欣赏理念为主而非以观众喜好为主;以国内大牌制作团队为主而非以培养自身团队为主。在上述运作理念影响下,文艺评奖不仅容易滋生腐败,形成阻碍文艺生产健康发展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会给大量中小文艺院团形成巨大资金压力,同时还会限制潜心艺术创作人才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的发展,导致作品风格雷同,创意严重不足,致使文艺院团人才流失严重,成为人才洼地,甚至出现了“优汰劣剩”的怪圈,严重阻碍甚至扭曲了文艺院团的发展,这也是当前部分获奖作品质量堪忧、乏人问津,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文艺评奖还与职称评定、工资收入等诸多事项挂钩,几乎成为国有文艺院团及文艺工作者唯一的指挥棒。这完全背离了文艺评奖活动的初衷,严重阻碍了文艺院团的正常发展。对文艺评奖活动,民营文艺院团并不热衷,这既与其围绕观众和市场的发展导向有密切关系,也与政府主管部门忽视乃至冷落有很大关系。民营文艺院团已经成为我国艺术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4年底,民营文艺院团数量已经是国有文艺院团数量3倍之多,如果在文艺评奖等活动中一直缺席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政府管理是否“缺位”的问题。当前,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已经启动,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要扭转原有文化政绩观,进而形成文艺院团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以及完善有效的文艺评奖制度还需要深入探讨政府主管部门在文化活动举办、文艺评奖中的角色和地位,明晰行业中介、第三方评估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

三是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文艺院团发展缺乏根源动力。人才是文艺院团发展的生命线,文艺作品创作和演出全部建立在人才基础上,而大部分艺术人才都有其艺术生命周期,这是文艺院团发展的一个特殊规律。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历来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重点,为此曾先后实行过包括内部待业保障制度、转业转岗制度、提前离退休制度等政策措施。但从改革效果来看,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有文艺院团长期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其聘任制度是一种“内部人”聘任制②,与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社会的聘任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问题在已经实现“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中得以缓解,在“事企”制度差异取消后,尽管人事问题依旧还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和备案,但人员自由流动度大幅增加。但由于改革尚不彻底,转企改制文艺院团还需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福利费用,这给企业发展又带来较大费用负担。除此之外,目前我国还存在一定量保留事业体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根据《年鉴》数据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文化部门执行事业会计制度的文艺院团有1568家,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仍是这一部分乃至整个国有文艺院团发展面临的难点。对民营文艺院团而言,人才匮乏、培育机制缺失同样是当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同样根据《年鉴》数据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6617家民营文艺院团共有专业技术人才60721人,平均每团仅有9人,这对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投入巨大、涉及面广,单凭民营文艺院团自身难以解决,这就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在这一领域发挥支撑作用,弥补之前的“缺位”。

综上分析,政府主管部门对文艺院团具体事务介入太深依旧是当前国有文艺院团发展中的最大问题,这导致了管理中“越位”、“错位”现象的出现,使国有文艺院团与政府主管部门形成封闭的循环圈,观众和市场被忽视,文艺院团创作生产活动脱离社会大众,成为自娱自乐的小圈子,以至于改革发展中一些根本性问题始终难以突破。此外,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全方位介入、包揽全局,导致目前相关协会、中介机构等组织发展空间狭窄,基础薄弱,尚无法承担起应有的作用。在民营文艺院团发展上,政府管理又明显“缺位”,存在扶持和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不可否认,政府扶持对文艺院团发展至关重要,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海尔布伦通过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西欧国家艺术机构财务状况的研究,从市场经济竞争与失灵、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公平与收入等方面论证了政府对艺术进行公共财政扶持的必要性③。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财政拨款、文艺评奖等手段支持文艺院团发展意义重大,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如何扶持。从目前现状分析,政府主管部门还没有从传统的“办文化”的旧有管理模式中走出,“管文化”乃至向文化治理迈进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艺院团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实践证明,尽管文艺院团是一个传统行业组织,但它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服务广大基层观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作为舞台艺术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艺院团将会实现转型发展:

一方面,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大型骨干文艺院团与中小文艺院团协同共进。通过对近年文艺院团发展现状与规律的梳理分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探索实践,文艺院团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基础和发展机遇:从文艺院团性质角度分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实现转企改制,发展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开始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亟待建立。民营文艺院团实现数量上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底,民营文艺院团已经有6617家,并已经涌现出部分知名演艺集团和品牌产品,推动文艺院团发展逐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恰逢其时。从文艺院团隶属关系角度分析,各级文艺院团数量分布更趋合理。根据《年鉴》数据分析,截至2014年底,各级文艺院团数量分别为:中央所属18家、省属191家、市属505家、县属8055家,绝大部分文艺院团活跃于基层,并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根据其发展规律和优势引导文艺院团创新发展。从文艺院团发展规模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8769家文艺院团,平均每团从业人员仅有30人,资产总额约为502.7万,这对从事综合艺术表演的文艺院团而言,规模普遍较小,其中中央、省属文艺院团规模相对较大,平均每团从业人员165人,资产总额7212万元;市、县属文艺院团普遍规模较小,平均每团从业人员26人,资产总额338.9万元。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在全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下,我们既要鼓励大型骨干文艺院团创新发展,推动建立现代演艺集团,更要实事求是,积极引导广大中小文艺院团及业余文艺表演团体协同发展,以期培育和形成文艺院团良性发展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为文艺院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影响日渐深入,效率与效益意识增强。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特别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市场经济意识和改革精神越来越多地影响、融入到文艺院团发展中来,极大地促进了文艺院团改革和发展进程。近年来,文艺院团效率意识、效益意识普遍增强,演出收益、演出收入持续增加。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文艺院团演出收入总额由2012年64.2亿元上升为2014年75.7亿元,其中,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收入25亿元、民营文艺院团演出收入50.7亿元。尽管目前文艺院团演出收入并不高,2014年度平均每团演出收入仅为86.3万元,但其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非常突出,2014年度演出场次173.9万,国内观众人次9.1亿人次,特别是农村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占比很大,分别是65.6%和61.4%,为活跃演出市场、服务基层观众、构建和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规律必将进一步发挥全方位的影响。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前提下,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引领作用的趋势愈加明显,文艺院团发展更将加注重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激发创作活力、演出动力,不断强化文艺院团自我发展意识和活力,祛除不顾实际盲目追求精品创作、追求获奖的做法。

三、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文艺院团改革发展路径探析

持续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这需要在明确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理念统领下,推动政府管理“定位”、文艺院团“归位”、中介组织和市场“补位”,从而形成发展合力,逐步实现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明确发展理念,尊重艺术发展规律,激发文艺院团内生发展动力。认真分析探索文艺院团发展规律和趋势,以此作为引导、推动发展的基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前提下,充分认识文艺院团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效益、社会影响,切实重视文艺院团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尊重艺术发展规律,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引导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根据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制定发展战略和路径,坚决杜绝“一刀切、一条线”式发展思路,不惟文艺评奖、不惟精品创作、不惟经济效益,充分释放行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推动文艺院团发展融汇于社会发展,从而获得持续的动力源泉。

二是准确定位政府角色,深化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文化立法。不可否认,当前政府在文艺院团发展中具有引领性作用,对文艺院团发展方向、模式影响重大,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至关重要。首先,借鉴西方国家文化管理中“一臂之距”的原则,推动管理体制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行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逐步实现政府主管部门从微观管理领域退出,并把民营文艺院团、业余文艺表演团队纳入到治理范围,实现与国有文艺院团同一起跑线。其次,完善政府扶持体系和制度,充分发挥政策、资金在行业发展导向引领上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基层、民营文艺院团扶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艺院团,扩大行业发展规模。最后,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等领域积极作用,为文艺院团发展托底。对文艺院团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应尽的引导、扶持义务,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稀有艺术种类扶持等方面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推动文化立法工作开展,通过立法明确政府角色,划清政府主管部门与文艺院团之间的界线,真正实现政府管理模式转变。

三是回归文艺院团本位,推动文艺院团制度建设,巩固扩大体制改革成果。回归文艺院团本源,坚持文艺院团创作演出面向观众、面向市场。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多样性文化产品,促进文艺院团转型升级,已经属于企业性质的文艺院团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市场经营意识,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创作生产,从而增强发展活力,引导文艺院团从传统“戏班”逐步转向现代企业,巩固和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过程中,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文艺院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现代经营管理能力,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提高文艺院团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持续繁荣。依旧保持原有事业体制文艺院团可以借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果,通过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引入社会决策力量,吸引社会投资,打开与社会交流的广阔渠道,形成多元驱动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补位社会力量和市场的缺失,鼓励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发挥市场对文艺院团改革促进作用。鼓励、推动文艺院团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在政府主管部门逐步退出微观领域管理趋势下,积极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增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政府、文艺院团、行业组织之间的良性协作关系。尊重市场发展规律,重视观众和市场在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政策措施引导消费潮流,引领文艺院团和演出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注释:

①文化部.201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②宋丹娜.“自在人”假设与“养用分途”制度安排[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2).

③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詹正茂等译.艺术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作者:王相华

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篇2:

从独像到群像:新时代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模式解析

新时代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服务广大农村观众为主的民间职业剧团势头良好,主攻旅游演艺市场的演艺企业不断增多,探索城市剧场演出的演艺机构持续创新,成为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民营文艺院团与市场、政府、社会三者的关系分析,还有许多亟待加强的地方。为此,需要促进民营文艺院团现代化转型、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服务广大农村观众为主的民间职业剧团(俗称“戏班”)依旧火热,主攻旅游演艺市场的宋城演艺、横店影视城等演艺企业迎来更多竞争者,探索城市剧场演出的演艺机构不断创新,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下浙江民营文艺院团的群像,勾勒出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新的面貌。

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基本概况

中国戏剧一直是在高度商业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不仅在都市的勾栏瓦舍有营业性的演出,而且在乡村,演出活动的商业运作模式虽然与都市有所不同,然而就戏班创办者的目的,以及戏班的内部结构这些特定角度看,它始终是营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的表演团体。1从这一论断可以看出,我国戏剧市场一直是较为发达的,文艺院团历来都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在市场上谋发展,这一点也可以从浙江民营文艺院团的发展中得到印证。根据《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20》2相关统计数据分析,2019年度,浙江共有文艺院团1550个,其中民营文艺院团1497个,占比96.6%;演出场次37.535万场,民营文艺院团演出场次36.416万场,占比97%;国内演出观众人次18261.227万,民营文艺院团国内演出观众人次17045.439万,占比93.3%,其中,农村观众人次13886.861万,民营文艺院团农村观众人次13196.322万,占比95%;年度收入361243.7万元,民营文艺院团年度收入248218万元,占比68.7%;资产总计815695.9万元,民营文艺院团资产总计693704.6,占比85%。从上述关系民营文艺院团发展主要指标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一,浙江的演出市场很活跃;其二,民营文艺院团已经是浙江演出市场上的主体组成部分,为繁荣演出市场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服务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民营剧团数量和市场最为发达的浙江、广东、福建等地3民营文艺院团的发展模式无疑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立足浙江发展实际,根据主要面向的观众群体和演出市场的不同,大致上可以把浙江的民营文艺院团划分为3类或者3种模式:一是服务城市观众,以城市剧场演出为主的演艺机构;二是服务旅游人群,以景点、景区、固定剧场演出为主的演艺企业;三是服务农村基层观众,以乡村广阔天地演出为主的民间职业剧团,它们共同构建起浙江民营文艺院团的主体部分。從发展实际来看,浙江的民间职业剧团规模最大,也最早广为人知,旅游演艺企业则是知名度最高、引领全国第一方阵,坚持城市演出的文艺院团则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尚处于探索发展中。

积极开拓城市演出市场的民营演艺团体

说起浙江的民营文艺院团,往往会让人想起活跃于田间地头的民间职业剧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戏班”,但近年来,以探索开拓城市演出市场为主的民营文艺院团逐步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多元、活跃的发展态势。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文化建设、鼓励文化消费的发展战略,以杭州、宁波等浙江省内大城市引领的城市演出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其中尤其以话剧、儿童剧、曲艺、综艺、地方戏剧、探索性剧目等演出备受观众欢迎。城市演出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各种类型的民营文艺团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演出剧目、形式,探索新型运营模式,形成了活跃的城市民营文艺院团群体。这其中,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笑海相声会馆等代表了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不同类型民营演艺机构的探索和开拓。

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应该是在杭州本土发展起来、以演艺业为核心、多元化经营的演艺企业的典型代表。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截至2019年有演职人员100余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有近40人,这在民营文艺院团中是比较少见的。在产业发展领域,该公司探索“演艺产业化、产业立体化”发展思路,围绕主业收购了多家企业,打造产业集聚平台。4新青年歌舞团大力投资艺术创作,先后创作排演互动体验情景剧《梦回十七房》、大型水景秀《似曾湘识》等,并逐步开拓了全国市场。2015年,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新三板,成为全国第一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文艺院团。浙江大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则代表了由演出中介机构向演艺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演艺企业。大船文化成立于2016年,以承接亲子剧演出为经营重点,逐步发展为以内容原创为核心,出品亲子舞台剧和经典演出,推广儿童艺术教育,开发亲子娱乐产品的演艺公司。大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是专注某一演艺类型而高速发展的民营文艺院团的典型代表。杭州笑海相声会馆则代表了从事曲艺、地方剧种、新型实验剧目演出的小型民营文艺院团在城市演出市场上的探索。笑海相声会馆由相声演员叶明珠联合一些在杭州的相声演员及爱好者共同创办。笑海相声会馆目前有3个演出场所,包括杭州大华书场、钱塘江游轮、河坊街演出场所,其中大华书场有苏州评弹、评话、相声演出,钱塘江游轮则是相声演出,河坊街的演出有越剧和皮影戏等。目前,笑海相声会馆专职工作人员仅有7人,主要演出靠外请演员、学员、相声爱好者等共同参与,大华书场是其最重要的演出场所。尽管规模较小,笑海相声会馆始终探索现代化企业管理,数字化运营,并取得显著成效。笑海相声会馆还在积极拓展市场,力求在杭州形成更大的连锁经营格局。类似笑海相声会馆的小型演出机构大有蓬勃发展趋势,它们大都立足某一细分市场深入耕耘,特别是注重结合演职员个人特长实施特色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的旅游演艺企业和民间职业剧团

尽管旅游演艺受到各地重视,但真正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龙头企业主要还是在浙江,特别是宋城演艺集团和横店影视城一直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从浙江民营旅游演艺企业总体概况分析,宋城演艺集团和横店影视城依旧处于引领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太湖龙之梦乐园、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作为新进者积极探索旅游演艺项目建设,其他还有一些民营景区也在推出自己的演艺项目。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旅游演艺企业,宋城演艺围绕其现场演艺和旅游休闲两大核心业务形成了“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横店影视城是集影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旅游演艺是其核心产业之一。横店影视城的演艺秀从1.0时代的传统剧场起步,开始迈入4.0时代,即由观众创造剧情,打破固有的观看模式,直接进入剧情的体验秀也已经在创作中。5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一直深耕文化装备领域,参与演艺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链延伸,大丰实业在杭州西溪湿地打造《今夕共西溪》实景演出,并计划进一步打造《今夕何夕》《恋与洪园》等情景演出,构建西溪演艺综合体。从这一类演艺企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可以看出,演艺项目是这一类演艺企业核心环节或者核心产业之一,往往会围绕这一核心环节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同时形成更多收益来源,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尽管旅游演艺项目投资一般都比较大,但后续还将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

活跃于农村演出市场的民间职业剧团一直以来都是浙江演出市场上最庞大的群体,也是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尽管受到突如其来疫情的巨大冲击,近年来,浙江的民间职业剧团一直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不论是在剧团数量、演出场次、观众人次等方面都有持续增长的势头。从发展现状来看,民间职业剧团所涉及到的艺术种类繁多,根据《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20》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当前主要以地方戏曲类演出剧目为主的剧团最多,截至2019年,浙江共有地方戏曲类民营文艺院团815个,占比54.4%,其次是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355个,占比23.7%,其他歌舞类、曲艺类民营文艺院团都在110家左右,基本构成了民间职业剧团的主体部分。由此也可以看出,广受群众欢迎的艺术种类依旧有很大的市场。但也不可否认,民间职业剧团整体上还处于小弱散的发展状态中,同样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19年度民间职业剧团平均每团的演职人员还不到28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民间职业剧团始终立足市场,坚持创新,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以谋求持续发展。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道理,从基层百姓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以身边人演身边事,这是民营剧团生存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民营剧团生存发展的根本,6更应该是我们考虑民間职业剧团发展的立足点。

民营文艺院团发展的几点思考

梳理浙江民营文艺院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民营文艺院团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戏班到文艺院团群体、从独像到群像的跨越。时至今天,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已经成为文化浙江建设重要发展的力量、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源泉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始终在求生存中求变革,求变革中求突破,求突破中求创新,求创新中求发展,进而形成了从服务广阔农村演出市场的民间职业剧团、服务游客群体的旅游演艺企业和服务城市观众的各类演艺机构,构建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观众广泛的演艺机构群体。或大或小的民营文艺院团活跃在浙江的城市乡村,谋求更大市场,甚至从浙江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透过这一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营文艺院团不仅具有为观众提供文化消费产品的文化娱乐功能,更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的社会引领作用,其演出所构成的场域还是群众社交的重要载体。民营文艺院团不仅有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这也决定了民营文艺院团虽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组织形式,却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尽管浙江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有很多成绩,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业界、学界常说的人才问题、剧目创作问题、市场规范问题等。从民营文艺院团与市场、政府、社会这三大核心主体的关系分析:首先,民营文艺院团必须赢得市场的认可才能获得发展,要想赢得观众和市场,必须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这是民营文艺院团发展的根本所在。其次,从民营文艺院团与政府关系来看,政府如何管理、怎样扶持则是关系民营文艺院团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民营文艺院团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决定了院团发展是否能够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基于上述分析,对下一阶段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提几点思考:

1.促进民营文艺院团现代化转型

民营文艺院团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与其管理机制、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如很多院团因为规模小,往往实行合伙人制、家族制,个人家长制的管理依然盛行。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其合理性,但从杭州笑海相声会馆等民营文艺院团发展来看,向现代化发展模式、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转型既能提升院团竞争力,更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现代化是“十四五”时期浙江省发展的主线之一,尽管可能多处于田间地头,但民营文艺院团不可能置身事外,社会、市场等外部力量都会倒逼其转型发展。大部分民营文艺院团或许不需要求大求全,但必须要求新、求变,实现现代化转型。

2.推动民营文艺院团治理体系现代化

从管理到治理,是政府主管部门的发展目标,也是处理好政府与民营文艺院团关系的基础。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首要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特别是逐步实现民营文艺院团与国有文艺院团之间的同等政策待遇,给予其一视同仁的政策。其次,提高管理能力,持续优化发展政策,特别是在文化惠民演出与演出市场建设之间关系处理上,使政策建设更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演出市场。最后,加强规划引领,重点鼓励和推动民营文艺院团的现代化转型。

3.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

民营文艺院团具有明确的市场导向和营利性,这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当下必须坚持的发展道路。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艺院团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效益,绝大部分民营文艺院团主要的演出项目都属于地方剧种、传统剧目,对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很大贡献,而且很大部分的民营文艺院团活跃于乡村,更多是服务基层群众,其演出应该说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因此,需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其集聚更多社会资源,真正能够服务和支持民营文艺院团的转型发展。

王相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曹靓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18.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20.

崔伟.民间职业剧团疫后生存发展亟待关注与扶持[J].中国戏剧,2020:3.

王晓斌.飞旋的青春舞步—对话杭州新青年歌舞团创始人张钎[J].杭州,2019:3.

董莹.横店演艺秀迈入4.0时代[N].东阳日报,2019-5-7(6).

徐继宏:春天还会远吗—浙江民营剧团生存观察[N].中国文化报,2020-12-15(2).

作者:王相华 曹靓

文艺院团企业发展论文 篇3:

浅谈新时代文艺院团工会

【摘 要】工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也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与维护者。在新形势下,各级工会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要增强组织凝聚力,诚心诚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把新时代的工会工作作出新亮点、新成效。论文以文艺院团的工会为例,结合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如何做好文艺院团的工会工作作出论述,并提出建议和设想,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新时代;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转企改制

1 引言

党中央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深刻性、理论性与现实指导性,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这些重要要求与精神实质在国家极具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中把行業自身所属范围内的工会工作作出亮点与特色是每位工会工作者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带一路”和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展开,文化艺术领域也面临着各项机遇和挑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二字势在必行,工会工作的任务也会逐渐繁重,这些对新时期工会干部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代下的工会工作要从我国当前具体国情出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不论所属什么行业,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要加强工会组织间的交流和沟通,在积极发扬工会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余不断去探索新时期工会工作的经验,不仅要做好职工的工作,更要及时关注和帮扶困难职工和特殊群体,同时统筹兼顾做好其他各项工作,要重视职工的思想工作,提升工会的整体服务水平。

2 结合企业性质,主动适应转变,树立学习榜样

文艺院团工会是推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随着党中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重要举措的不断深入,文艺院团工会应当将满足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作为维护职工最关键、最现实的问题。除了对职工加强工会法的宣传,还应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由于文艺院团的职工大多都是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我们应当要以人为本,以生活和工作中典型的先进模范事迹为思想指引,鼓励和引导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歌颂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进一步突出反映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文艺作品。文艺院团工会要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作用,积极组织文艺职工参与各类讴歌党、讴歌英雄的主题创作活动,深入基层,向基层送慰问,用文艺服务社会,服务观众。

随着文艺院团转企改制,院团工会要主动适应新情况,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凝聚力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以维护职工权益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牢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工会宣传阵地,不断向职工传输新的理念,促进每位职工建立学习意识。其次,要让工会协助企业从政策、制度、就业等方面开展工作,在企业和职工群众中形成尊重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人才的社会全方位激励机制。

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探索工作新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将主导思想和行为理念予以提升,要在新时代下做好工会工作就必须要去深入了解和学习党中央的精神政策与发展思路,主动适应和迎合创新化的工作模式,在上级部门正确的引导下,结合企业自身,工会干部带头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员工树立学习榜样,认真学习《工会法》《劳动法》《企业工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全面推动企业工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 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路要素

3.1 从观念上转变

做好新时代下的工会工作,企业工会应当及时转变观念,但不论怎样变,都要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放在第一位,在过去的年代里,工会给人们的印象往往都是组织“吹拉弹唱”等业余活动,如今,我们不单要重视职工活动,更要把目光放在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上,从职工本身出发,结合企业职工自身的特点,结合工作做到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文艺院团职工“唱跳演”是老本行,就尽可能在工会中减少这类活动,取而代之可以从提升文艺工作者政治思想的角度出发,丰富其文化理论,重视教育和学习,通过一些良好的平台和形式增强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文艺导向,从而使职工适应新形势,提高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

3.2 从形式上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在思想上寻求转变的同时,也要在工作形式上予以改变,不论是工会学习还是组织活动,要力求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多样化,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优势去扩大企业工会的宣传,合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去促进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开展,在过程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由传统的工作方式向创新型工作方式转化,文艺院团工会也要多组织“文艺下基层”“文艺进万家”等特色活动,要把文化送出去,送到群众身边,要把工会组织建设成党的职工和群众工作的坚强阵地,合理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好“职工之家”,打造方便快捷、务实高效的服务职工新通道。

4 新时代文艺院团工会组织的重要性

4.1 解放职工思想

转企改制给文艺院团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充分发挥院团工会组织的作用,在职工和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工会在转企改制的特点及企业发展等方面必须发挥宣传作用,进一步从思想意识角度去促进职工转变自身的理念,消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想偏见,工会对转企改制优势进行宣传,更好地解放职工思想,推动文艺院团的发展。

4.2 增加经济效益

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后首当其冲面临的就是市场化经济的问题,良好的收入来源和经济效益是决定院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基层工会组织需要为企业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收入来源,需要加大改制文艺院团的营销力度,对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了解,开拓更多的商业性演出市场,为文艺院团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4.3 迎合发展需求

要将工会组织逐渐融入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来,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构建合理的艺术机制,文艺院团工会不仅要作为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也要为院团探寻更多新时代的发展思路,从对接社会现象到体现人文关怀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工会工作要为围绕企业发展的需求来做,更要以职工需求为本,成为职工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职工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发表个人对企业发展及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客观的角度上促进企业发展。

4.4 为职工构建良好环境

工会是“职工之家”,因而切实要以人为本,工会组织要主动了解职工的思想状态和自身需求,只有对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职工的喜好和问题去构建企业良好的制度,为文艺院团企业职工营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给青年人搭建更多有利于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才能够使文艺院团长久良好地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转企改制后的文艺院团将面临多样化、多层次的企业化模式,工会组织也将随之迎来新的工作形式,我们必须要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始终将工会组织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要把工会工作与文艺院团的发展互相融合,扩大企业宣传,善用新媒体,增强职工协作,促进职工思想解放,适应市场需求,構建良好环境来作为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中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出工会“大家庭”的作用,全心全意地为广大职工服务,要以职工服务为引领,同时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工会组织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切实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急、工会所能的事情办好,把文艺院团的工会工作在新时代中作出亮点、作出特色、作出优势,全面促进文艺院团在转企改制后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洋.转企改制背景下论基层工会组织在文艺院团中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文化,2016(29):27.

作者:李亚明

上一篇:元旦新年演讲稿下一篇:私营企业治理研究论文